CN102602450A -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02450A
CN102602450A CN2012100192801A CN201210019280A CN102602450A CN 102602450 A CN102602450 A CN 102602450A CN 2012100192801 A CN2012100192801 A CN 2012100192801A CN 201210019280 A CN201210019280 A CN 201210019280A CN 102602450 A CN102602450 A CN 1026024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l
bearing
housing
elastic element
electric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192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02450B (zh
Inventor
山本康晴
坂东勇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107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14874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931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2094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02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02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02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024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42Conversion of rotational into longitudinal movement
    • B62D5/0445Screw drives
    • B62D5/0448Ball nu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7/00Elastic or yielding bearings or bearing support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27/06Elastic or yielding bearings or bearing support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by means of parts of rubber or like materials
    • F16C27/066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5/00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 F16C35/04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in the case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5/06Mounting or dismounting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Fixing them onto shaft or in housing
    • F16C35/07Fixing them on the shaft or housing with interposition of an element
    • F16C35/077Fixing them on the shaft or housing with interposition of an element between housing and outer race 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9/00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9/02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 F16C19/04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radial load mainly
    • F16C19/06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radial load mainly with a single row or b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26/00Articles relating to transporting
    • F16C2326/20Land vehicles
    • F16C2326/24Steering systems, e.g. steering rods or colum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包括金属壳体(30)、变向轴(13)、电动马达(21)、滚珠丝杠装置(40)和球轴承(62)。球轴承(62)在轴向上的两端处设置有第一弹性构件(63)和第二弹性构件(64)。壳体(30)与球轴承(62)的外座圈(62A)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滑动轴承(70)。

Description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包括变向轴、电动马达、滚珠丝杠装置和滚动轴承,变向轴在金属壳体内设置成能够往复运动,电动马达附连至壳体,滚珠丝杠装置将电动马达的旋转变换为变向轴的直线运动,而滚动轴承将滚珠丝杠装置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上。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告No.2005-343308(JP-A-2005-343308)公开了上述滚珠丝杠装置的示例。
还已经提出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经由带将通过驱动电动马达而产生的转向辅助力增加至通过操作方向盘而产生的转向力来进行转向(例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告No.2005-343434(JP-A-2005-343434))。在根据JP-A-2005-343434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带绕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卷绕,其中主动带轮设置在电动马达的旋转轴上,从动带轮设置在滚珠丝杠螺母上,该滚珠丝杠螺母通过滚珠与齿条轴的螺纹部配合。电动马达的驱动力通过带来旋转滚珠丝杠螺母,包括螺纹部的齿条轴随着滚珠丝杠螺母的旋转沿着轴向受驱动而辅助转向。
下面将参照图8描述根据相关技术的滚珠丝杠装置1000的构造。滚珠丝杠装置1000包括滚珠丝杠螺母1200和滚珠1300,滚珠丝杠螺母1200围绕在变向轴1100上形成的螺纹部1110,而滚珠1300设置在螺纹部1110和滚珠丝杠螺母1200之间。滚珠丝杠螺母1200借助于附连至壳体1400的滚动轴承1500可旋转地支撑在金属壳体1400上。滚动轴承1500松配合在壳体1400内。
弹性构件1600设置在滚动轴承1500的在变向轴1100的轴向上的两个端部处。因此,当变向轴1100受到沿着轴向作用的力时,力通过滚珠1300和滚珠丝杠螺母1200传递至滚动轴承1500,以便在压缩弹性构件1600的同时使滚动轴承1500的外座圈1510沿着轴向移动。
当因为例如变向车轮行驶在路边石上而使变向轴1100受到沿着变向轴1100的径向作用的力时,沿着径向的力使滚动轴承1500的外座圈1510相对于壳体1400倾斜。由于外座圈1510的倾斜,外座圈1510的边缘被压靠在壳体1400上。这增加了外座圈1510与壳体1400的接触压为。
当在外座圈1510如上述倾斜的情况下变向轴1100受到沿着变向轴1100的轴向作用的力时,在外座圈1510被压靠在壳体1400上的情况下,外座圈1510相对于壳体1400滑动。因此,滚动轴承1500可能卡在壳体1400内。
在JP-A-2005-343434中公开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可旋转地支撑滚珠丝杠螺母的轴承的外座圈被固定至壳体。因此,只有在受到超过滚珠丝杠的摩擦的沿着轴向的力以后,齿条轴才开始沿着轴向移动。这使转向感觉变差。
因此,可以想到对如下结构进行适应性修改以允许齿条轴在辅助的初始阶段开始平稳地移动。即沿着轴向弹性地支撑借助于壳体保持并且支撑滚珠丝杠螺母的轴承,从而使轴承能够在辅助的初始阶段沿着轴向移动。具体地,环形弹性构件分别置于轴承外座圈的一对端面与壳体的阶梯部分和锁止螺母的端面之间,壳体的阶梯部分和锁止螺母的端面分别面对轴承外座圈的所述一对端面,所述锁止螺母固定至壳体。此外,轴承外座圈的外周与壳体的内周相互松配合以便利轴承沿着轴向的移动。为了防止松配合的轴承沿着径向的游隙,将O型圈布置在壳体内周内的容纳槽内以便弹性地接触轴承外座圈的外周,从而也沿着径向弹性地支撑轴承。
然而,在此情况下,预期会出现新的问题。即当在制造过程中在将O型圈插入壳体内周内的容纳槽内以后将轴承插入亮体内而配合时,O型圈可能被卡在壳体内周与轴承外座圈的外周之间,或者可能被损坏。因此,能够想到省略O型圈而使用一体弹性构件。即由单个材料一体地形成一体弹性构件以包括置于轴承外座圈的外周与壳体内周之间的圆筒部(用作对O型圈的替代)和从圆筒部的一对端部径向向内延伸的一对环形凸缘。
然而,在此情况下,一体弹性构件的圆筒部可能沿着径向弹性地变形至很大程度。因此,非辅助期间与辅助期间之间轴承沿径向的移动量存在很大的差,这造成带的张紧力的大变化。这可能增加操作声水平,或者可能减少耐久性。此外,如果输入带轮与输出带轮之间的中心距离变得过短,则带可能松得使带可能跳过带轮上的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标是提供一种使滚动轴承较不可能卡在壳体内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包括金属壳体、变向轴、电动马达、滚珠丝杠装置和滚动轴承。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还包括弹性构件和滑动轴承。变向轴在壳体内设置成能够往复运动。电动马达附连至壳体。滚珠丝杠装置将电动马达的旋转变换为变向轴的直线运动。滚动轴承将滚珠丝杠装置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上。弹性构件设置在滚动轴承的在轴向上的两端处。滑动轴承设置在壳体与滚动轴承的外座圈之间。滑动轴承由树脂材料形成。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方面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可以使滚动轴承较不可能卡在壳体内。
本发明的第二目标是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提供良好的转向感觉,产生小的操作声并且具有出色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包括电动马达、减速机构、变向轴、滚珠丝杠装置和壳体,电动马达产生转向辅助力,减速机构使电动马达的旋转减速,滚珠丝杠装置将来自减速机构的旋转输出变换为沿着轴向的变向轴的移动,壳体容纳滚珠丝杠装置。减速机构包括主动带轮、从动带轮和带,主动带轮由电动马达驱动,从动带轮布置为围绕变向轴,带使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相互联接。滚珠丝杠装置包括螺纹部、滚珠丝杠螺母、轴承、一对弹性元件和环形径向止动器,螺纹部形成在变向轴的一部分上,滚珠丝杠螺母经由滚珠与螺纹部以螺纹方式接合,并且从动带轮联接至滚珠丝杠螺母从而能够与滚珠丝杠螺母一起旋转,轴承由壳体的轴承保持部保持为可旋转地支撑滚珠丝杠螺母,一对弹性元件分别接收轴承外座圈的一对端部从而沿轴向以及沿径向弹性地支撑外座圈,环形径向止动器在一对弹性构件之间布置为被保持在轴承保持部上。每个弹性元件均包括圆筒部和环状凸缘部分,圆筒部沿着外座圈的外周延伸,环状凸缘部分沿着外座圈的相应端面从圆筒部的端部径向向内延伸。径向止动器置于一对弹性元件的圆筒部之间。当在非辅助时段期间带施加其张紧力而产生向主动带轮迫压从动带轮的迫压力时,一对弹性元件的圆筒部由迫压力弹性地压缩,从而在径向止动器的内周的预定部分与外座圈的外周的预定部分之间形成具有预定尺寸的间隙。
附图说明
下文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及工业重要性,图中相同数字指示相同元件,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总体构造的正视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横截面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内的衬套立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内的球轴承及其周围情况的放大横截面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5A和图5B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内的壳体和衬套的横截面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内的球轴承及其周围情况的放大横截面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7A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内的球轴承及其周围情况的横截面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7B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内的球轴承及其周围情况的横截面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7C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内的衬套立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相关技术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横截面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示意性构造的示意图;
图10是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局部横截面图;
图11是图10所示基本部分的放大图,其示出了非辅助时段期间的状态;和
图12是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基本部分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其示出了辅助时段期间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6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中示出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包括转向角传递机构10、致动器20和金属壳体30。转向角传递机构10将方向盘的旋转传递至变向车轮。致动器20施加力以辅助方向盘至变向轴13的操作。
在下文描述中,将沿着轴向X1从变向轴13的左端13A向右端13B的方向限定为“向右”,而将沿着轴向X1从变向轴13的右端13B向左端13A的方向限定为“向左”。
转向角传递机构10包括转向轴11、齿条齿轮机构12和变向轴13。转向轴11与方向盘一起旋转。齿条齿轮机构12将转向轴11的旋转变换为直线运动。变向轴13随着齿条齿轮12的操作沿着轴向X1移动。
致动器20包括用作驱动源的电动马达21、滚珠丝杠装置40、减速机构50和支撑机构60。滚珠丝杠装置40将电动马达21的旋转变换为变向轴13沿着轴向X1的直线运动。减速机构50使电动马达21的旋转减速。支撑机构60将滚珠丝杠装置40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30上。
壳体30由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4形成。变向轴13的中间部分容纳在壳体30内。变向轴13的左端13A和右端13B从亮体30突出。
第一壳体31包括第一圆筒状本体部32和第一增径部33。第一增径部33沿着径向Y1比第一本体部32大,并且设置在第一本体部32的右端。电动马达21附连至第一增径部33。电动马达21设置为使其输出轴21A与变向轴13平行延伸。齿条齿轮12设置在第一本体部32的左端。
第二壳体34包括第二圆筒本体部35、第二增径部36和缩径部37。第二增径部36沿着径向Y1比第二本体部35大,并且设置在第二本体部35的左方。缩径部37沿着径向Y1比第二本体部35小,并且设置在第二本体部35的右方。第二壳体34的第二增径部36附连至第一壳体31的第一增径部33。
下面将描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的操作。当驾驶员旋转方向盘时,转向轴11也与方向盘一起旋转。转向轴11的旋转借助于齿条齿轮机构12变换为直线运动。齿条齿轮机构12向变向轴13传递力以便沿着轴向X1移动变向轴13。变向车轮的转向角随着变向轴13沿着轴向X1的移动而改变。此时,电动马达21的输出轴21A的扭矩作为辅助力通过滚珠丝杠装置40施加至变向轴13。
下面将参照图2描述致动器20的详细构造。滚珠丝杠装置40包括螺纹部41、圆筒状滚珠丝杠螺母42和多个滚珠43。螺纹部41是变向轴13的一部分。滚珠丝杠螺母42从径向Y1围绕螺纹部41。多个滚珠43沿着变向轴13的径向Y1置于螺纹部41与滚珠丝杠螺母42之间。
螺纹部41设置在变向轴13的与第一亮体31的第一本体部32的右端、第一增径部33和第二壳体34对应的部分处。螺纹部41的外周面上形成阳螺纹。
滚珠丝杠螺母42的内周面上形成阴螺纹。滚珠43容纳在螺纹部41的阳螺纹与滚珠丝杠螺母42的阴螺纹之间。滚珠丝杠螺母42经由滚珠43绕变向轴13的中心轴线旋转。
支撑机构60包括圆筒状螺母壳套61、球轴承62、衬套70、第一弹性元件63和第二弹性元件64。球轴承62对应于滚动轴承。衬套70对应于滑动轴承。螺母壳套61与滚珠丝杠螺母42一起旋转。球轴承62附连至螺母壳套61。衬套70附连至球轴承62的外周。第一弹性构件63沿着轴向X1布置在球轴承62的右方。第二弹性元件64沿着轴向X1布置在球轴承62的左方。
螺母壳套61包括附连有滚珠丝杠螺母42的第一附连部分61A,和附连有球轴承62的第二附连部分61B。滚珠丝杠螺母42固定至第一附连部分61A的内周面。第一附连部分61A对应于滚珠丝杠装置的第一部分。第二附连部分61B对应于滚柱丝杠装置的第二部分。
球轴承62包括内座圈62A、外座圈62B和滚动元件62C。内座圈62A附连至第二附连部分61B。外座圈62B接触衬套70。滚动元件62C沿着径向Y1置于内座圈62A与外座圈62B之间。
第二壳体34包括使第二本体部35与缩径部37相互联接的联接部38。第一弹性元件63设置在联接部38与球轴承62的外座圈62B之间。第一弹性元件63与联接部38的内周面和外座圈62B的右端面均接触。
第二弹性构件64设置在第一壳体31的第一增径部33与球轴承62的外座圈62B之间。第二弹性构件64与第一增径部33的端面和外座圈62B的左端面均接触。
减速机构50容纳在第一增径部33和第二增径部36内。减速机构50包括主动带轮51、被动带轮52和带53。主动带轮51与电动马达21一起旋转。从动带轮52与滚珠丝杠螺母42一起旋转。带53将主动带轮51的旋转传递至从动带轮52。齿形带轮用作主动带轮51和从动带轮52。与主动带轮51和从动齿轮52的齿啮合的齿形带用作带53。
主动带轮51附连至电动马达21的输出轴21A。从动带轮52附连至螺母壳套61的第一附连部分61A的左端。带53绕主动带轮51和从动带轮52卷绕。
下面将描述减速机构50和滚珠丝杠装置40的操作。当主动带轮51随着电动马达21的旋转而旋转时,主动带轮51的旋转借助于带53传递至从动带轮52。此时,滚珠丝杠螺母42也与从动带轮42一起旋转。滚珠43随着滚珠丝杠螺母42的旋转而绕轴转动以便沿着轴向X1移动变向轴13。
下面将参照图3描述衬套70的构造。衬套70由聚缩醛模制成型。衬套70包括本体部71、凸缘72和切除部73。本体部71支撑球轴承62的外座圈62B。凸缘72装配至第二本体部35的第二容纳部分35C内。切除部73穿过本体部71的凸缘72形成。即衬套70具有借助于切除环形构件的一部分而获得的不连续形状。
切除部73形成为从衬套70的右端向左端延伸。切除部73的右端和左端位于沿着圆周方向彼此不同的位置。本体部71的内周面71A设置有沿着径向Y1向内突出的两个突出部74。右突出部74和左突出部74沿着轴向X1相互间隔开。突出部74形成为沿着圆周方向在本体部71的整体内周面71A上延伸。
衬套70使用沿着轴向X1分隔为两部分即上模具和下模具的模具借助于注射模制成型而形成。突出部74从内周面71A突出的量设定为使模具可以在衬套70的注射模制成型过程中沿着轴向X1去除。
下面将参照图4描述支撑球轴承62的衬套70的结构。第二壳体34的第二本体部35中形成有容纳衬套70的容纳部分35A。容纳部分35A包括容纳衬套70的本体部71的第一容纳部分35B,和容纳衬套70的凸缘72的第二容纳部分35C。第二容纳部分35C对应于设置在第二壳体34内的凹入部。
第二壳体34的内周面接触第一壳体31的第一增径部33的外周面的部分(下文称为“参考表面34A”)限定为沿着变向轴13的径向Y的参考位置。这样,第二容纳部分35C沿着径向Y1的深度大于第一容纳部分35B的深度。
衬套70的突出部74的末端定位在参考表面34A在径向Y1上的内部,并且接触球轴承62的外座圈62B。因此,本体部71的内周面71A未形成有突出部74的部分与外座圈62B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S1。此外,衬套70的右端面与第二壳体34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S2。
球轴承62不受沿着轴向X1作用的力的状态限定为“参考状态”。这样,在参考状态下第一弹性元件63在轴向X1上的长度被确定为第一参考长度DA1。此外,在参考状态下第二弹性元件64在轴向X1上的长度被确定为第二参考长度DB1。
当在参考状态下球轴承62受到沿着轴向X1向右作用的力时,第一弹性元件63沿着轴向X1受压缩。第一弹性元件63可以受到沿着轴向X1向右作用的力而变形直至沿着轴向X1的第一弹性元件63的长度减少为第一压缩长度DA2。即沿着轴向X1的第一弹性元件63的最大压缩量被确定为长度ΔDA,该长度ΔDA是第一参考长度DA1与第一压缩长度DA2之间的差。
当在参考状态下球轴承62受到沿着轴向X1向左作用的力时,第二弹性元件64沿着轴向X1受压缩。第二弹性元件64可以受到沿着轴向X1向左作用的力而变形直至沿着轴向X1的第二弹性元件64的长度减少为第二压缩长度DB2。即沿着轴向X1的第二弹性元件64的最大压缩量被确定为长度ΔDB,该长度ΔDB是第二参考长度DB1与第二压缩长度DB2之间的差。
在衬套70中,突出部74的末端以如下方式参考本体部71的右端面和左端面定位。即沿着轴向X1在右方的突出部74的末端设置在以长度ΔDB远离本体部71的右端面的位置。沿着轴向X1在左方的突出部74的末端设置在以长度ΔDA远离本体部71的左端面的位置。
衬套70在轴向上的长度L1大于球轴承62在轴向上的长度L2(即L1>L2)。借助于将第一参考长度DA1和第二参考长度DB1增加至长度L2而获得的长度(L2+DA1+DB1)被限定为“LX”。这样,长度LX与长度L1相同(即LX=L1)。沿着轴向的容纳部分35A的长度L3大于长度L1(即L3>L1)。
下面将参照图5A和圈5B描述附连衬套70的过程。如图5A中示出的,使衬套70的本体部71的端部部分和衬套70的凸缘72均沿着圆周方向相互接触以减少本体部71在径向Y1上的尺寸(此状态在下文称为“缩径状态”)。随后,将在缩径状态下的衬套70插入第二壳体34。
如图5B中示出的,将在缩径状态下的衬套70插入直至本体部71的右端部接触联接部38。以下,去除已经施加至衬套70而使衬套70进入缩径状态的力。此时,衬套70施加其回复力而将本体部71压靠在第一容纳部分35B上,并且将凸缘72插入第二容纳部分35C。
下面将参照图6A和图6B描述施加外力时球轴承62的姿态。如图6A中示出的,当因为例如变向车轮行驶在路边石上而使变向轴13受到沿着径向Y1作用的外力FR1时,外座圈62B受到向第二壳体34挤压球轴承62的力F1。这使球轴承62相对于第二壳体34的第二本体部35倾斜。
如图6B中示出的,当在球轴承62相对于第二本体部35倾斜的情况下变向轴13受到沿着轴向的力FR2时,外座圈62B也受到力F2。
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内未设置衬套70的情况下,外座圈62B的边缘可能被压靠在第二壳体34上,从而可能使外座圈62B卡在第二壳体34内。
在设置了衬套7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内,即使球轴承62相对于第二本体部35倾斜,衬套70也阻碍外座圈62B的边缘与第二壳体34之间的接触。因此,当在球轴承62相对于第二本体部35倾斜的情况下外座圈62B受到力F2时,外座圈62B的边缘相对于衬套70滑动。这使得外座圈62B较不可能卡住。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获得如下效果。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设置有支撑机构60。在支撑机构60中,衬套70设置在第二壳体34的第二本体部35与球轴承62的外座圈62B之间。
这使球轴承62较不可能卡在第二壳体34内。这还允许球轴承62沿着变向轴13的轴向X1相对于第二壳体34平稳地移动。
球轴承62的旋转中心通过衬套70的变形而相对于变向轴13的旋转中心调整位置。因此,与根据图8中示出的相关技术的装置相比较,提高了球轴承62与变向轴13之间的同轴度。
在支撑机构60中,突出部74设置在衬套70的本体部71的内周面71A上。这减少了球轴承62与衬套70之间的接触面积,这允许球轴承62相对于衬套70更平稳地移动。
在支撑机构60中,衬套70的凸缘72被装配至第二壳体34的容纳部分35A的第二容纳部分35C(凹入部)内。因此,当衬套70受到沿着轴向X1作用的力时,凸缘72与容纳部分35C之间的接触使衬套70较不可能沿着轴向X1移动。
在支撑机构60中,衬套70内设置有切除部73。这使得当衬套70附连至第二壳体34时有可能减少衬套70的直径,这便利将衬套70附连至第二壳体34。
在支撑机构60中,仅有螺母壳套61的第一附连部分61A和第二附连部分61B中的第二附连部分61B借助于球轴承62支撑。因此,与第一附连部分61A和第二附连部分61B均借助于轴承支撑的结构相比较,螺母壳套61倾向于相对于第二壳体34倾斜。当螺母壳套61倾斜时,球轴承62也相应地倾斜。因此,外座圈62B的边缘倾向于压靠在第二壳体34上。
在根据其中如上文讨论地设置有衬套7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60中,即使球轴承62随着螺母壳套61的倾斜而倾斜,衬套70也使外座圈62B的边缘和第二壳体34较不可能相互接触。
在支撑机构60中,衬套70在轴向上的长度L1大于球轴承62在轴向上的长度L2。与长度L1小于长度L2的情况相比较,这可靠地使外座圈62B较不可能接触第二壳体34。
在支撑机构60中,当借助于将第一弹性元件63的最大压缩量ΔDA和第二弹性元件64的最大压缩量ΔDB增加至球轴承62在轴向上的长度L2而获得的长度被限定为“LY”时,衬套70的长度L1大于长度LY(即L1>LY)。
因此,当第一弹性元件63变形至最大压缩量以及当第二弹性元件64变形至最大压缩量时,均将外座圈62B保持在衬套70内。这可靠地使外座圈62B较不可能接触第二壳体34。
在支撑结构60中,衬套70设置有至少两个突出部74。右突出部74设置在长度ΔDB远离本体部71的右端面的位置。左突出部74设置在长度ΔDA远离本体部71的左端面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造,即使当在外座圈62B相对于第二亮体34沿着轴向X1向右移动时将第一弹性元件63压缩至最大压缩量时,也使左突出部74的末端与外座圈62B保持接触。即:使两突出部74均与外座圈62B保持接触。这使球轴承62较不可能因为左突出部74和外座圈62B不再相互接触而倾斜。
此外,即使当在外座圈62B相对于第二壳体34沿着轴向X1向左移动时将第二弹性元件64压缩至最大压缩量时,也使右突出部74的末端与外座圈62B保持接触。即:使两突出部74均与外座圈62B保持接触。这使球轴承62较不可能因为右突出部74和外座圈62B不再相互接触而倾斜。
在根据图8中示出的相关技术的装置中,滚动轴承1500松配合在壳体1400内,因此,当变向轴1100受到沿着径向Y1作用的力时,滚动轴承1500和壳体1400相互撞击。相反,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中,衬套70阻碍球轴承62与第二壳体34之间的接触。当变向轴13受到沿着径向Y1的力时,这使球轴承62和第二壳体34较不可能产生碰撞声。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具体构造不局限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并且例如可以进行如下修改。如下修改不仅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而且不同的修改可以相互组合。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衬套70的长度L1大于球轴承62的长度L2。然而,长度L1也可以与长度L2相同。替代性地,长度L1可以小于长度L2。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衬套70的长度L1与长度LX相同。然而,长度L1也可以大于长度LX。替代性地,长度L1可以小于长度LX。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衬套70的长度L1大于长度LY。然而,长度L1也可以与长度LY相同。替代性地,长度L1可以小于长度LY。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中示出的,凸缘72设置在衬套70的本体部71的左端部。然而,凸缘72也可以设置在本体部71的右端部。在此情况下,第二容纳部分35C形成在容纳部分35A的右端部。替代性地,凸缘72可以设置在本体部71的中心。在此情况下,第二容纳部分35C形成在容纳部分35A的中心。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容纳部分35A可以从第二壳体34的第二本体部35省略。在此情况下,第二容纳部分35C可以设置在第二本体部35的内周面内。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凸缘72。在此情况下,第二容纳部分35C可以从容纳部分35A省略。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衬套70设置有两个突出部74。然而,可以设置一个或者三个或者更多个突出部74。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突出部74。在此情况下,外座圈62B接触衬套70的本体部71的内周面71A。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切除部73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位于沿着圆周方向相互不同的位置。然而,切除部73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也可以位于沿着圆周方向相互相同的位置。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切除部73。在此情况下,可以附加地省略凸缘72。这便利了将衬套70插入第二壳体34。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聚缩醛用作衬套70的材料。然而,也可以用尼龙、聚酰胺或者聚四氟乙烯代替聚缩醛。简言之,可以将提供了出色的自润滑效果的除了聚缩醛以外的任意树脂材料用作衬套70的材料以获得类似于借助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获得的效果的效果。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可以用用作润滑剂的润滑脂填充球轴承62的外座圈62B与衬套70的本体部71之间的间隙S1。这允许球轴承62相对于本体部71更平稳地移动。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如在图7A中示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修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从衬套70省略突出部74并且在本体部71上形成凹入部75。在此情况下,可以用润滑脂填充沿着径向Y1在凹入部75与外座圈62B之间形成的间隙S3。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如在图7B中示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一样进行修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衬套70分为第一衬套70A和第二衬套70B。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衬套70A设置在球轴承62的外座圈62B的右端部。第二衬套70B设置在外座圈62B的左端部。第一衬套70A和第二衬套70B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衬套70A和衬套70B中每个均包括本体部81和凸缘82,本体部81接触外座圈62B,而凸缘82从本体部81向壳体30延伸。容纳部分35A在对应于衬套70A和70B的位置形成在壳体30内。第二容纳部分35C在对应于凸缘82的位置形成在容纳部分35A内。在此构造中,可以用润滑脂填充衬套70A和70B的本体部81之间形成的间隙S4。
如在图7C中示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的,在图7B所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衬套70A和第二衬套70B可以借助于多个联接部83相互联接为单个构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用诸如滚柱轴承的其他滚动轴承替代用作滚动轴承的球轴承62。这种轴承不局限于单列滚动轴承,也可以使用双列滚动轴承。这种轴承不局限于滚动轴承,也可以使用滑动轴承。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包括主动带轮51、从动带轮52和带53的减速机构50。然而,也可以用包括主动链轮、从动链轮和链的减速机构代替减速机构50。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应用于这样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其中电动马达21的本体部设置在壳体30外面。然而,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这样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中电动马达的本体部设置在壳体30内。在这种装置中,电动马达设置在壳体30的第二壳体34内。内转子马达用作电动马达。即,电动马达包括磁体转子和电枢,磁体转子沿着径向Y1围绕变向轴13,而电枢沿着径向Y1围绕转子并且固定至第二壳体34。转子联接至螺母壳套。这允许螺母壳套与转子一起旋转。电动马达的本体部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31内。
在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中,树脂滑动轴承设置在壳体与滚动轴承的外座圈之间,这阻碍了滚动轴承接触壳体。这使得滚动轴承较不可能卡在壳体内。
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滑动轴承可能设置有向外座圈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减少了滚动轴承外座圈与滑动轴承之间的接触面积。这减少了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之间的摩擦力,允许滚动轴承相对于滑动轴承平稳地移动。
在根据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滑动轴承可以包括沿着变向轴的径向向亮体突出的凸缘,并且凸缘可以装配至壳体的凹入部内。
根据上述内容,凸缘被装配至凹入部内。因此,当滑动轴承受到使滑动轴承沿着变向轴的轴向相对于壳体移动的力时,凸缘与凹入部之间的接触使滑动轴承较不可能移动。
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滑动轴承可以具有通过切除环形构件的一部分获得的不连续形状。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通过当将滑动轴承附连至壳体时在滑动轴承的切除部处使滑动轴承的一个端部和另一端部相互靠近而减少滑动轴承的直径。这便利了将滑动轴承插入壳体内。
在根据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滑动轴承可以由聚缩醛、尼龙、聚酰胺或者聚四氟乙烯形成。
在根据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滚珠丝杠装置可以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带或链,第一部分包括滚珠丝杠装置的在滚动轴承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部,第二部分包括滚珠丝杠装置的在滚动轴承的轴向上的另一端部,带或链将电动马达的旋转传递至滚珠丝杠装置。带或链可以沿着滚动轴承的轴向绕第一部分卷绕。滚动轴承可以沿着滚动轴承的轴向支撑第二部分。
在上述内容中,滚珠丝杠装置的在变向轴的轴向上的端部中仅有一个借助于滚动轴承支撑。因此,与滚珠丝杠装置的两端部均由滚动轴承支撑的构造相比较,滚动轴承倾向于相对于壳体倾斜。当滚珠丝杠装置倾斜时,滚动轴承也相应地倾斜。因此,可以将滚动轴承压靠在壳体上。
在这种构造中,滑动轴承接触滚动轴承。因此,即使滚动轴承随着滚珠丝杠装置的倾斜而倾斜,滑动轴承也使滚动轴承和壳体较不可能相互接触。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图9是示出了车辆转向装置的总体构造的示意图。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包括借助于固定至车身的转向柱2可旋转地支撑的转向轴11。方向盘4附连至转向轴11的上端部11a。转向轴11的下端部11b通过万向节5A中间轴6和万向节5B连接至小齿轮轴7。
变向轴13以指向沿着车身左右方向的轴向X1水平地布置在车身的下前部分。变向轴13支撑在设置于车身下部分处的壳体30上,从而能够沿着轴向X1滑动。变向轴13借助于壳体30支撑从而不能够绕变向轴13的轴线旋转。壳体30包括位于沿着轴向X1一侧的小齿轮壳体100。小齿轮轴7可旋转地支撑在小齿轮壳体100上。
小齿轮(未示出)设置在小齿轮壳体100内的小齿轮轴7的端部。小齿轮与设置在变向轴13的适当长度上的齿条(未示出)啮合。在这种构造的情况下,小齿轮轴7的旋转使变向轴13沿着轴向X1滑动。变向机构A由使用小齿轮轴7和变向轴13的齿条齿轮机构12形成。
左右变向车轮8分别通过横拉杆3和转向节臂120联接至变向轴13的端部。旋转方向盘4使变向轴13沿着轴向X1滑动而使变向车轮8转向。壳体30借助于使包括小齿轮壳体100的第一管状壳体31和第二管状壳体34相互组合而形成。具体地,壳体30包括第一增径部33、第二增径部和端部33a及34a,第一增径部33借助于增加第一壳体31的端部直径而形成,第二增径部36借助于增加第二壳体34的端部直径而形成,而端部33a和34a具有凸缘形状并且相互面对。在端部33a和34a相互抵接的情况下,第一增径部33和第二增径部36借助于联接螺钉(未示出)相互联接。
相互联接的第一增径部33和第二增径部36形成将稍后讨论的机构容纳壳体17。产生转向辅助力的电动马达21一体地保持在第一增径部33上。如图10中示出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包括电动马达21、作为带轮-带机构的减速机构50、滚珠丝杠装置40和机构容纳壳体17。减速机构50使电动马达21的旋转减速。滚珠丝杠装置40是将来自减速机构50的旋转输出变换为沿着轴向X1的变向辅13的移动的变换机构。机构容纳壳体17容纳减速机构50和滚珠丝杠机构40。
减速机构50包括主动带轮51、从动带轮52和带53。主动带轮51由电动马达21驱动。从动带轮52布置为围绕变向轴13。带53绕主动带轮51和从动带轮52卷绕,从而使主动带轮51和从动带轮52相互联接。主动带轮51和从动带轮52是齿形带轮。带53是齿形带。主动带轮51为管状形状,并且联接至电动马达21的旋转轴21A,从而能够与旋转轴21A一起旋转。
用作变换机构的滚珠丝杠装置40包括螺纹部41和滚珠丝杠螺母42。螺纹部41形成在变向轴13的一部分上。滚珠丝杠螺母42通过滚珠43与螺纹部41以螺纹方式接合。滚珠丝杠螺母42联接至从动带轮52从而随从动带轮52一起旋转,从而不能够相对于从动带轮52沿着轴向相对移动。滚珠丝杠装置40包括球轴承62、第三弹性元件290、第四弹性元件300和环形径向止动器310。球轴承62由机构容纳壳体17的轴承保持部24保持为能够支撑滚珠丝杠螺母42。第三弹性元件290和第四弹性元件300分别接收球轴承62的外座圈62B的第一端部27和第二端部28以沿着轴向X1以及沿着径向Y1弹性地支撑外座圈62B。径向止动器310布置在第三弹性元件290和第四弹性元件300之间,并且装配为保持在轴承保持部24上。轴承保持部24设置在第一增径部33的外周壁的内周处。
如图10和作为图10的放大图的图11中示出的,第三弹性元件290包括第一圆筒部290a和第一环形凸缘部290b,第一圆筒部290a沿着外座圈62B的外周62Ba延伸,第一环形凸缘部290b沿着外座圈62B的第一端面621从第一圆筒部290a的端部径向向内延伸。第四弹性构件300包括第二圆筒部300a和第二环形凸缘部300b,第二圆筒部300a沿着外座圈62B的外周62Ba延伸,第二环形凸缘部300b沿着外座圈62B的第二端面622从第二圆筒部300a的端部径向向内延伸。可以将例如聚氨酯树脂用作第三弹性元件290和第四弹性元件300的材料。
径向止动器310置于第三弹性元件290的第一圆筒部290a与第四弹性元件300的第二圆筒部300a之间。具体地,径向止动器310置于第一圆筒部290a的第二圆筒部300a的相对端部之间。可以将例如铝合金的与机构容纳壳体17的材料相同的金属材料用作径向止动器310的材料。也可以将硬合成树脂用作径向止动器310的材料。
在非辅助时段期间,带53施加其张力以产生向主动带轮51迫压从动带轮52的迫压力。该迫压力弹性地压缩第三弹性元件290的第一圆筒部290a和第四弹性元件300的第二圆筒部300a。因此,在非辅助时段期间,第一圆筒部290a和第二圆筒部300a弹性地压缩从而在径向止动器310的内周310b的预定部分与外座圈62B的外周62Ba的预定部分之间形成具有预定尺寸的间隙S5。
径向止动器310的内周310b的预定部分包括内周310b的最靠近主动带轮51的一部分。外座圈62B的外周62Ba的预定部分包括外周62Ba的最靠近主动带轮51的一部分。径向向外延伸的环形凸缘320设置在滚珠丝杠螺母42的一端。管状螺母壳套61联接至滚珠丝杠螺母42的外周42a从而能够与滚珠丝杠螺母42一起旋转。从动带轮52联接至螺母壳套61的外周61a从而能够与螺母壳套61一起旋转。
管状螺母壳套61包括小直径部分610和大直径部分611,小直径部分610沿着滚珠丝杠螺母42的外周42a延伸,大直径部分611沿着滚珠丝杠螺母42的环形凸缘320的外径延伸。阶梯部分612形成在小直径部分610与大直径部分611之间的螺母壳套61的内周处。环形螺纹构件370被旋拧至螺母壳套61的大直径部分611的内周内的螺纹部内。在滚珠丝杠螺母42的环形凸缘320固持在环形螺纹构件370与阶梯部分612之间的情况下,滚珠丝杠螺母42和螺母壳套61相互联接从而能够一起旋转并且不能够沿着轴向相对移动。阶梯部分613形成在小直径部分610和大直径部分611之间的螺母壳套61的外周61a处。
另一方面,从动带轮52为管状形状,并且沿着螺母壳套61的外周61a延伸。具体地,从动带轮52包括小直径部分520和大直径部分521。从动带轮52的小直径部分520设置为沿着螺母壳套61的小直径部分610的外周延伸。从动带轮52的大直径部分521设置为沿着螺母亮套61的大直径部分611的外周延伸。从动带轮52的小直径部分520与球轴承62的内座圈62A在螺母壳套61的小直径部分610的外周上配合。此外,螺母420在小直径部分610的外周上以螺纹方式配合。这允许将从动带轮52的小直径部分520和球轴承62的内座圈62A固持在螺母壳套61的阶梯部分613与螺母420之间。结果,从动带轮52和球轴承62的内座圈62A被联接至螺母壳套61而能够一起旋转,从而不能够沿着轴向相对移动。
第三弹性元件290的第一圆筒部290a和第四弹性元件300的第二圆筒部300a在第一增径部33的内周处以弹性压缩的状态置于球轴承62的外座圈62B的外周62Ba与轴承保持部24之间。径向止动器310在第一增径部33的内周处与轴承保持部24配合。第三弹性元件290的第一环形凸缘部分290b置于第一增径部33的阶梯部分33b与球轴承62的外座圈62B的第一端面621之间。此外,第四弹性元件300的第二环形凸缘部分300b置于环形垫片430与球轴承62的外座圈62B的第二端面622之间。垫片430松配合在第一增径部33的内周处,其中垫片430的端面430a抵接第二增径部36的端面。
根据实施方式,当如图10中示出的不进行辅助时,带53施加其张紧力以产生向主动带轮51(图10中向下)迫压从动带轮52的迫压力。如图11中示出的,第三弹性元件290和第四弹性元件300的迫压力和弹性推斥力相互平衡,从而确保球轴承62的外座圈62B的外周62Ba的预定部分(包括外周62Ba的最靠近主动带轮51的一部分)与径向止动器310的内周310b的预定部分(包括内周310b的最靠近主动带轮51的一部分)之间的预定间隙S5。
因此,当开始辅助时,在将沿着轴向X1移动的变向轴13变得不受滚珠丝杠装置40的摩擦的影响以前,第三弹性元件290和第四弹性元件300中相应的一个的环形凸缘部分290b和300b中相应的一个弹性地变形。这种弹性变形允许变向轴13开始与球轴承62和滚珠丝杠螺母42一起沿着轴向X1平稳地移动。因此,当开始辅助时提供良好转向感觉。
与非辅助期间过程相比较,在辅助时段期间带53的张紧力更高。因此,如图12中示出的,第三弹性元件290或者第四弹性元件300的圆筒部290a或者300a受张紧力压缩,从而使球轴承62的外座圈62B的外周62Ba处的预定部分与径向止动器310的内周310b处的预定部分之间的间隙的尺寸为零。即,球轴承62的外座圈62B的外周62Ba处的预定部分由径向止动器310接收。
因此,在辅助时段期间不过度减少主动带轮51和从动带轮52之间的中心距离,这造成小的操作声并且防止带跳齿。此外,调节了第三弹性元件290和第四弹性元件300的圆筒部290a和300a的最大压缩量,这改进了第三弹性元件290和第四弹性元件300的耐久性。因此,可以改进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的耐久性。此外,无需在组装球轴承62以前将O型圈装配至容纳槽内,这改进了组装便利性。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辅助时段期间使间隙S5为零。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可以将第三弹性元件290和第四弹性元件300的弹性和间隙S5设定为当在辅助时段期间带53的张紧力变为预定值或更大时使间隙S5为零。除了上述修改,本发明还可以在不脱离发明范围的情况下以各种方式修改。
在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当在辅助时段期间带施加其张紧力而产生向主动带轮迫压从动带轮的迫压力时,一对弹性元件的圆筒部由该迫压力弹性地压缩,从而使在径向止动器的内周的预定部分与外座圈的外周的预定部分之间的间隙的尺寸为零。
在根据上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可以将在非辅助时段期间的间隙的预定尺寸设定在20μm至70μm的范围内。
在根据上述方面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当不进行辅助时,由带的张紧力产生的向主动带轮迫压从动带轮的迫压力与弹性元件的弹性推斥力相互平衡,从而将具有预定尺寸的间隙确保在轴承外座圈的外周的预定部分与径向止动器的内周的预定部分之间。因此,当开始辅助时,在将沿着轴向移动的变向轴变得不受滚珠丝杠装置的摩擦的影响以前,弹性元件中相应的一个的环形凸缘部分弹性地变形。这种弹性变形允许变向轴开始与球轴承和滚珠丝杠螺母一起沿着轴向平稳地移动。因此,当开始辅助时提供良好转向感觉。
轴承外座圈的外周的预定部分可以包括外座圈的外周的最靠近主动带轮的一部分。径向止动器的内周的预定部分可以包括径向止动器的内周的最靠近主动带轮的一部分。当在辅助时段期间带的张紧力增加时,可以压缩弹性元件的圆柱状部分,使得轴承外座圈的外周的预定部分与径向止动器的内周的预定部分之间的间隙为零,并且使轴承外座圈的外周的预定部分借助于径向止动器接收。因此,不过度减少两带轮之间的中心距离,这造成小的操作声并且防止带跳齿。此外,调节了弹性元件的圆筒部的最大压缩量,这改进了耐久性。此外,无需在组装球轴承以前将O型圈装配至容纳槽内,这改进了组装便利性。
在根据上述方面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在辅助时段期间,可以使轴承外座圈的外周围的预定部分与径向止动器的内周围的预定部分之间的间隙为零,并且可以借助于径向止动器的内周的预定部分接收轴承外座圈的外周围的预定部分。因此,在辅助时段期间不过度减小两带轮之间的中心距离,这造成小的操作声并且防止带跳齿。此外,调节弹性元件的圆筒部的最大压缩量,这改进了弹性元件的耐久性。由此可以改进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耐久性。
根据上述方面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可以确保在非辅助时段期间轴承外座圈的外周围的预定部分与径向止动器的内周的预定部分之间的20μm或者更大的间隙。这允许当开始辅助时轴承平稳地移动。此外,在辅助时段期间,两带轮之间的中心距离减少对应于间隙尺寸的小于等于70μm的长度,这产生小的操作声,并且防止带跳齿。

Claims (13)

1.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包括:
金属壳体(30);
变向轴(13),所述变向轴(13)在所述壳体(30)内设置成能够往复运动;
电动马达(21),所述电动马达(21)附连至所述壳体(30);
滚珠丝杠装置(40),所述滚珠丝杠装置(40)将所述电动马达(21)的旋转变换为所述变向轴(13)的直线运动;
滚动轴承(62),所述滚动轴承(62)将所述滚珠丝杠装置(40)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30)上;和
弹性构件(63、64),所述弹性构件(63、64)设置在所述滚动轴承(62)在轴向上的两端处,
所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
滑动轴承(70;70A、70B),所述滑动轴承(70;70A、70B)设置在所述壳体(30)与所述滚动轴承(62)的外座圈(62B)之间,
其中,所述滑动轴承(70;70A、70B)由树脂材料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轴承(70;70A、70B)在所述轴向上的长度(L1)大于所述滚动轴承(62)的长度(L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弹性元件(63)和第二弹性元件(64)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座圈(62B)在所述轴向上的两个端面与所述壳体(30)之间,并且
所述滑动轴承(70;70A、70B)在所述轴向上的长度(L1)大于通过将所述第一弹性元件(63)的最大压缩量(ΔDA)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64)的最大压缩量(ΔDB)加至所述滚动轴承(62)在所述轴向上的长度(L2)所获得的长度(LY)。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轴承(70;70A、70B)设置有向所述外座圈(62B)突出的突出部(74)。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弹性元件(63)和第二弹性元件(64)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座圈(62B)在所述轴向上的两个端面与所述壳体(30)之间,其中
所述滑动轴承(70;70A、70B)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突出部(74),所述突出部(74)包括右突出部(74)和左突出部(74),
所述右突出部(74)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元件(63)远离于所述滑动轴承(70;70A、70B)的右端面的最大压缩量(ΔDA)的位置,并且
所述左突出部(74)设置在所述第二弹性元件(64)远离于所述滑动轴承(70;70A、70B)的左端面的最大压缩量(ΔDB)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座圈(62B)与所述滑动轴承(70;70A、70B)之间的间隙(S1)填充有润滑剂。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轴承(70;70A、70B)包括凸缘(72),所述凸缘(72)沿所述变向轴(13)的径向朝所述壳体(30)突出,并且所述凸缘(72)装配至所述壳体(30)的凹入部(35C)内。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轴承(70;70A、70B)具有通过切除环形构件的一部分获得的不连续形状。
9.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轴承(70;70A、70B)由聚缩醛、尼龙、聚酰胺或者聚四氟乙烯形成。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珠丝杠装置(40)包括第一部分(61A)、第二部分(61B)和带(53)或链,所述第一部分(61A)包括所述滚珠丝杠装置(40)的在所述滚动轴承(62)的所述轴向上的一个端部,所述第二部分(61B)包括所述滚珠丝杠装置(40)的在所述滚动轴承(62)的所述轴向上的另一端部,所述带(53)或链将所述电动马达(21)的旋转传递至所述滚珠丝杠装置(40),
所述带(53)或链沿所述滚动轴承(62)的所述轴向绕所述第一部分(61A)卷绕,并且
所述滚动轴承(62)沿所述滚动轴承(62)的所述轴向支撑所述第二部分(61B)。
11.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包括:
电动马达(21),所述电动马达(21)产生转向辅助力;
减速机构(50),所述减速机构(50)使所述电动马达(21)的旋转减速;
变向轴(13);
滚珠丝杠装置(40),所述滚珠丝杠装置(40)将来自所述减速机构(50)的旋转输出变换为所述变向轴(13)在轴向上的移动;和
壳体(30),所述壳体(30)容纳所述滚珠丝杠装置(40);
其中,所述减速机构(50)包括:
主动带轮(51),所述主动带轮(51)由所述电动马达(21)驱动;
从动带轮(52),所述从动带轮(52)布置为围绕所述变向轴(13);和
带(53),所述带(53)使所述主动带轮(51)与所述从动带轮(52)相互联接,且
其中,所述滚珠丝杠装置(40)包括:
螺纹部(41),所述螺纹部(41)形成在所述变向轴(13)的一部分上;
滚珠丝杠螺母(42),所述滚珠丝杠螺母(42)经由滚珠(43)与所述螺纹部(41)以螺纹方式接合,并且所述从动带轮(52)联接至所述滚珠丝杠螺母(42)从而能够与所述滚珠丝杠螺母(42)一起旋转;
轴承(62),所述轴承(62)由所述壳体(30)的轴承保持部(24)保持为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滚珠丝杠螺母(42);
一对弹性元件(290、300),所述一对弹性元件(290、300)分别接收所述轴承(62)的外座圈(62B)的一对端部从而沿所述轴向以及沿径向弹性地支撑所述外座圈(62B);和
环形径向止动器(310),所述环形径向止动器(310)在所述一对弹性构件(290、300)之间布置为被保持在所述轴承保持部(24)上,
其中,每个所述弹性元件(290、300)均包括:
圆筒部(290a、300a),所述圆筒部(290a、300a)沿着所述外座圈(62B)的外周(62Ba)延伸;和
环状凸缘部分(290b、300b),所述环状凸缘部分(290b、300b)沿着所述外座圈(62B)的相应端面(621、622)从所述圆筒部(290a、300a)的端部径向向内延伸,且
其中,所述径向止动器(310)置于所述一对弹性元件(290、300)的所述圆筒部(290a、300a)之间,而且当在非辅助时段期间所述带(53)施加其张紧力而产生向所述主动带轮(51)迫压所述从动带轮(52)的迫压力时,所述一对弹性元件(290、300)的所述圆筒部(290a、300a)由所述迫压力弹性地压缩,从而在所述径向止动器(310)的内周(310b)的预定部分与所述外座圈(62B)的所述外周(62Ba)的预定部分之间形成具有预定尺寸的间隙(S5)。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在辅助时段期间所述带(53)施加其张紧力而产生向所述主动带轮(51)迫压所述从动带轮(52)的迫压力时,所述一对弹性元件(290、300)的所述圆筒部(290a、300a)由所述迫压力弹性地压缩,从而使所述径向止动器(310)的所述内周(310b)的所述预定部分与所述外座圈(62B)的所述外周(62Ba)的所述预定部分之间的间隙的尺寸为零。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非辅助时段期间所述间隙的所述预定尺寸设定在20μm至70μm的范围内。
CN201210019280.1A 2011-01-21 2012-01-20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024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10788 2011-01-21
JP2011010788A JP2012148741A (ja) 2011-01-21 2011-01-21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1093154A JP5720941B2 (ja) 2011-04-19 2011-04-19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1-093154 2011-04-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02450A true CN102602450A (zh) 2012-07-25
CN102602450B CN102602450B (zh) 2015-11-18

Family

ID=45507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1928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02450B (zh) 2011-01-21 2012-01-20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89927B2 (zh)
EP (1) EP2479084B1 (zh)
CN (1) CN102602450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86779A (zh) * 2012-10-26 2014-05-14 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组脉冲输出电转向器
CN104071209A (zh) * 2013-03-25 2014-10-01 日立汽车系统转向器株式会社 动力转向装置
CN105307922A (zh) * 2013-03-14 2016-02-03 Trw汽车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电动助力转向组件
CN108779838A (zh) * 2016-03-30 2018-11-09 Ntn株式会社 电动致动器
CN109863330A (zh) * 2016-11-21 2019-06-07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滚珠丝杠传动装置
CN111267948A (zh) * 2020-02-29 2020-06-12 天津德科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叉车转向系统及应用该转向系统的叉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71615B (zh) * 2011-12-26 2016-12-2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JP5982313B2 (ja) * 2013-03-25 2016-08-3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減速装置
US10787195B2 (en) * 2013-05-22 2020-09-29 Jtekt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KR101477906B1 (ko) * 2013-05-28 2014-12-30 주식회사 만도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의 감속기
KR101477907B1 (ko) * 2013-05-29 2014-12-30 주식회사 만도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의 감속기
DE102013226527A1 (de) * 2013-12-18 2015-06-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Kombinierte Wälz- und Gleitlagerung einer Getriebewelle
JP2015168371A (ja) * 2014-03-10 2015-09-28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操舵装置
JP2016055830A (ja) * 2014-09-12 2016-04-21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操舵装置
JP2016084011A (ja) * 2014-10-24 2016-05-1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輪操舵装置
KR102222578B1 (ko) * 2015-01-30 2021-03-05 주식회사 만도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
US10730545B2 (en) * 2015-02-03 2020-08-04 Jtekt Corporation Steering apparatus
CN108368885B (zh) * 2015-12-11 2020-09-08 赛峰电气与电源公司 用于发电机的轴承组件
JP2018074790A (ja) * 2016-10-31 2018-05-10 Ntn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US11081929B2 (en) * 2016-11-30 2021-08-03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JPWO2018135107A1 (ja) * 2017-01-20 2019-12-1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1050323B2 (en) * 2018-02-06 2021-06-29 Mando Corporation Motor with pulley machined on shaft and brake and steering assemblies including the sam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65155A (en) * 1937-01-30 1939-07-04 S K F Ind Inc Automotive propeller shaft support bearing unit
US4754829A (en) * 1986-04-11 1988-07-0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driven power steering system for vehicles
US6044723A (en) * 1997-05-29 2000-04-04 Nsk Ltd. Electric power assisting steering apparatus
CN1633375A (zh) * 2003-02-20 2005-06-2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转向装置
CN101279611A (zh) * 2007-04-02 2008-10-0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车辆用转向装置
JP2010247675A (ja) * 2009-04-15 2010-11-04 Jtekt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02060B2 (en) * 2001-06-27 2004-03-09 Nsk Lt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20040099472A1 (en) * 2002-11-22 2004-05-27 Johnson Oliver G. Ball-screw assembly having an isolator member
JP2005221024A (ja) 2004-02-06 2005-08-18 Nsk Ltd ボールねじ機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5343308A (ja) 2004-06-02 2005-12-15 Showa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5343434A (ja) 2004-06-07 2005-12-15 Showa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5349861A (ja) 2004-06-08 2005-12-22 Showa Corp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ベルト張力調整方法
DE102004034701A1 (de) * 2004-07-17 2006-02-02 Zf Lenksysteme Gmbh Wälzlager
DE102006037479A1 (de) * 2006-08-10 2008-02-14 Zf Lenksysteme Gmbh Servolenkung
DE102008041872A1 (de) * 2008-09-08 2010-03-11 Zf Lenksysteme Gmbh Lenkung
US8540258B2 (en) * 2009-11-30 2013-09-24 Mando Corporation Rack assist typ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8307940B2 (en) * 2010-03-15 2012-11-13 Trw Automotive U.S. Llc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65155A (en) * 1937-01-30 1939-07-04 S K F Ind Inc Automotive propeller shaft support bearing unit
US4754829A (en) * 1986-04-11 1988-07-0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driven power steering system for vehicles
US6044723A (en) * 1997-05-29 2000-04-04 Nsk Ltd. Electric power assisting steering apparatus
CN1633375A (zh) * 2003-02-20 2005-06-2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转向装置
CN101279611A (zh) * 2007-04-02 2008-10-0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车辆用转向装置
JP2010247675A (ja) * 2009-04-15 2010-11-04 Jtekt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86779A (zh) * 2012-10-26 2014-05-14 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组脉冲输出电转向器
CN103786779B (zh) * 2012-10-26 2016-04-27 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组脉冲输出电转向器
CN105307922A (zh) * 2013-03-14 2016-02-03 Trw汽车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电动助力转向组件
CN104071209A (zh) * 2013-03-25 2014-10-01 日立汽车系统转向器株式会社 动力转向装置
CN104071209B (zh) * 2013-03-25 2017-04-12 日立汽车系统转向器株式会社 动力转向装置
CN108779838A (zh) * 2016-03-30 2018-11-09 Ntn株式会社 电动致动器
CN108779838B (zh) * 2016-03-30 2022-06-10 Ntn株式会社 电动致动器
CN109863330A (zh) * 2016-11-21 2019-06-07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滚珠丝杠传动装置
CN111267948A (zh) * 2020-02-29 2020-06-12 天津德科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叉车转向系统及应用该转向系统的叉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186896A1 (en) 2012-07-26
EP2479084B1 (en) 2014-09-17
CN102602450B (zh) 2015-11-18
US8689927B2 (en) 2014-04-08
EP2479084A1 (en) 2012-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02450A (zh)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1233334B (zh) 用于转向系统的轴的可径向运动的浮动轴承
CN104160176B (zh) 电动线性致动器
CN104176117A (zh)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CN102216144B (zh) 具有隔离器的将旋转运动变换成线性运动的机构
EP2594457B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WO2004052712A1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01065147A1 (en) Screw actuator
CN105307922A (zh) 电动助力转向组件
CN110375047A (zh) 电动直线致动器
CN104879379A (zh) 一种整体轴连式风扇离合器轴承
JP2012148741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4227048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269940B (zh)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203844532U (zh) 一种易装配、大承载的全方位移动轮
CN105545946A (zh) 一种转向器用弹性角接触球轴承
JP6033733B2 (ja) 遊星歯車機構の組み立て方法
JP5982220B2 (ja) 電動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1155721A (zh) 齿轮齿条式转向设备
CN202828674U (zh) 穿梭车顶升机构
CN103269939B (zh) 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
CN215284959U (zh) 一种转向管柱调节机构、车辆转向系统及车辆
JP6111737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9147536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361111B1 (en) Linear stepper motor with rotor spindle for a linearly guided actua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8

Termination date: 2018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