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0698A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70698A
CN102570698A CN2011103534416A CN201110353441A CN102570698A CN 102570698 A CN102570698 A CN 102570698A CN 2011103534416 A CN2011103534416 A CN 2011103534416A CN 201110353441 A CN201110353441 A CN 201110353441A CN 102570698 A CN102570698 A CN 1025706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lt
shell
distance
rotating machine
electric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534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樱田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706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06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电机,具有将导电构件固定在外壳的内部的结构,该导电构件对在旋转电机的所述外壳的外部配设的电力转换器与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收容的旋转电机主体之间的电连接进行中继,在利用从所述外壳的外部通过开口部而插通的螺栓将所述电源端子固定于导电构件时,螺栓不会向外壳的内部、即向旋转电机主体侧落下。以从收容旋转电机主体(40)的外壳(46)的开口部(78)向内部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的障碍构件(130)与对安装有电源端子(92)的导电构件(45)进行保持的绝缘构件(56)之间的间隔(C)形成为螺栓(82)无法穿过的距离。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电动机或发电机进行动作的旋转电机(电动发电机),尤其是涉及具有如下的结构的旋转电机,即,对来自电力转换器的电力线与在外壳的内部收容的旋转电机主体的电源端子之间进行电连接的导电构件被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内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如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提出了一种具有导电部结构的旋转电机(2),该导电部结构通过螺栓(11a)对与定子线圈(10)连接的电源端子和一端紧固在从电力转换器供给电力的线束(端子)(6)上的汇流条状的接线柱(9)的另一端之间进行紧固而导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53891号公报
如上所述,将旋转电机的与定子线圈连接的电源端子紧固在汇流条等上时,使用紧固性优良的螺栓,但在考虑到制造时的组装容易性、或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汇流条等的拆装性时,所述螺栓优选能够从收容电动机主体的外壳的外侧向外壳的内部侧插通而进行紧固的结构。
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螺栓从收容旋转电机主体(包括定子和转子)的外壳的内侧插通而穿过所述外壳的开口部,在所述外壳的外侧利用螺母进行紧固,因此,在对所述螺栓进行紧固的组装时或所述汇流条的取下时,所述螺栓可能向所述外壳的内侧落下。
所述螺栓向收容所述旋转电机主体的所述外壳内落下时,由于需要回收落下的所述螺栓,因此要进行重新组装,导致作业时间的大幅增加,所以还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此种课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电机,具有将设置在来自电力转换器的电力线与旋转电机主体的电源端子之间的导电构件固定在收容所述旋转电机主体的外壳的内部的结构,能够排除对所述旋转电机主体的所述电源端子和所述导电构件进行紧固的螺栓在组装时等向所述外壳的内侧落下的可能性。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电机,排除对所述旋转电机主体的所述电源端子和所述导电构件进行紧固的螺栓在组装时等向所述外壳的内侧落下的可能性,并且在被施加电压部中,考虑了绝缘距离。
本发明的旋转电机具有将导电构件固定在外壳的内部的结构,该导电构件对在旋转电机的所述外壳的外部配设的电力转换器与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收容的旋转电机主体之间的电连接进行中继,所述旋转电机具有以下的特征(1)~(8)。
(1)其特征在于,具有:绝缘构件,其保持所述导电构件并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内部;螺栓,其对所述旋转电机主体的电源端子和所述导电构件进行紧固;开口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以便于使所述螺栓能够从所述外壳的外部插通至所述导电构件的紧固位置;障碍构件,其设置成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外壳的内部侧突出,其中,所述障碍构件与保持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绝缘构件之间的间隔形成为所述螺栓无法穿过的距离。
根据具有该特征(1)的发明,由于以从收容旋转电机主体的外壳的开口部向内部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的障碍构件与保持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绝缘构件之间的间隔形成为从设置于外壳的开口部插通而将所述电源端子紧固于所述导电构件的螺栓不会穿过的距离,因此所述螺栓在组装时等即使落下,也能够通过所述障碍构件和保持所述导电构件的绝缘构件来防止向所述外壳的内侧、即向旋转电机主体侧落下的情况。即,在组装时等能够排除螺栓向外壳内的旋转电机主体侧落下的可能性。
(2)在具有上述的特征(1)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无法穿过的所述距离为小于所述螺栓的支承面直径的距离。
螺栓例如适用六角螺栓及带六角孔的螺栓等,当所述螺栓为六角螺栓或带六角孔的螺栓时,将所述螺栓的支承面直径考虑为头部的直径,当所述螺栓为垫片装入六角螺栓或带垫片装入六角孔的螺栓时,将所述螺栓的支承面直径考虑为垫片直径。
在具有上述的特征(1)的发明中,包括即使是螺栓的长度比支承面直径短的螺栓也能够防止落下的情况。
(3)在具有上述的特征(1)或(2)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障碍构件以从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部向所述外壳的内部方向隆起的方式在所述外壳上一体形成。
障碍构件可以与外壳分体构成,但如具有该特征(3)的发明那样,通过以向所述外壳的内部方向隆起的方式在所述外壳上一体形成,而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及组装工时,并且能够提高组装性。
(4)在具有上述的特征(1)~(3)中任一特征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螺栓进行紧固后,从所述电力转换器或所述旋转电机主体向所述导电构件施加电压时,所述外壳内部的被施加电压部与所述障碍构件之间的距离形成为相对于施加电压不会发生绝缘破坏的距离。
(5)在具有上述的特征(1)~(4)中任一特征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障碍构件形成作为圆筒状构件。障碍构件除了圆筒状构件之外,也可以形成为所述外壳的开口部侧呈圆筒状突出的前端侧为梳形的前端部梳形圆筒构件。
(6)在具有上述的特征(5)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构件是端子板,将所述螺栓紧固在所述端子板的底座部上的螺纹槽形成作为所述紧固位置,通过使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端子板的所述底座部重叠,并将所述螺栓的螺纹部与所述螺纹槽螺合,而将所述电源端子紧固于所述端子板。
由于使电源端子的孔部与形成有螺纹槽的端子板的底座部重叠并利用螺栓进行紧固,因此紧固作业变得容易。
(7)在具有上述的特征(6)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利用所述螺栓将所述电源端子紧固于所述端子板后,从所述电力转换器或所述旋转电机主体向所述电源端子、所述端子板及所述螺栓施加电压时,包括所述电源端子、所述端子板及所述螺栓在内的所述被施加电压部与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作为所述障碍构件的所述圆筒状构件之间的距离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施加电压不会发生绝缘破坏的距离。
包括所述电源端子、所述端子板及所述螺栓在内的被施加电压部与形成于所述外壳的作为所述障碍构件的所述圆筒状构件之间的距离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施加电压不会发生绝缘破坏的距离,因此能够在所述外壳与被施加电压部之间确保绝缘距离。
(8)在具有上述的特征(7)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构件具有筒部,在所述筒部内保持所述端子板,并且从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部面向所述端子板的所述螺纹槽的开口部形成在所述筒部,保持有所述端子板的所述绝缘构件固定在所述外壳内部,在利用所述螺栓将所述电源端子紧固于所述端子板后,从所述电力转换器或所述旋转电机主体向所述电源端子、所述端子板及所述螺栓施加电压时,包括所述电源端子、所述端子板及所述螺栓在内的所述被施加电压部与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作为所述障碍构件的所述圆筒状构件之间的距离相对于所述施加电压不会发生绝缘破坏的所述距离是:包括所述电源端子、所述端子板及所述螺栓在内的被施加电压部与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作为所述障碍构件的所述圆筒状构件之间的最短的空间最近绝缘距离以上的距离,并且是从所述被施加电压部到所述筒部内表面的最短的空间最近距离加上从所述筒部内表面到所述筒部外表面的爬电距离、及从所述筒部外表面到所述圆筒状构件之间的最短的空间最近绝缘距离而得到的距离以上的距离。
如此,不会发生绝缘破坏的所述距离形成为被施加电压部与所述圆筒状构件之间的最短的空间最近距离以上的距离,并形成为考虑了从所述被施加电压部到所述圆筒状构件的路径上的爬电绝缘距离的距离以上的距离,因此能够防止因空间放电及爬电放电而破坏绝缘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由于以从收容旋转电机主体的外壳的开口部向内部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的障碍构件与保持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绝缘构件之间的间隔形成为从设置于外壳的开口部插通而将所述电源端子紧固于所述导电构件的螺栓不会穿过的距离,因此所述螺栓在组装时等即使落下,也能够通过所述障碍构件和保持所述导电构件的绝缘构件来防止向所述外壳的内侧、即向旋转电机主体侧落下的情况。即,在组装时等能够排除螺栓向外壳内的旋转电机主体侧落下的可能性。
其结果是,不再需要由于在组装或拆装时错误地使螺栓向旋转电机主体侧(外壳内部侧)落下而分解外壳,从而能够预先避免此种分解所需的工时。
另外,由于将障碍构件与对导电构件进行保持的绝缘构件之间的间隔形成为比保持绝缘距离的距离长的间隔,因此能预防绝缘破坏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搭载于车身的车辆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旋转电机(电动机)的外壳的主视图。
图4是旋转电机(电动机)的局部剖开的局部剖视主视图。
图5是图4中包含导电部结构的部分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6是对设置于外壳的开口部进行密封的罩构件的从表侧观察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7是罩构件的从里侧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利用螺栓将端子紧固于端子板的状态的局部剖开放大剖视图。
图9是障碍构件与对螺栓进行紧固的定位构件之间的绝缘距离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空间绝缘距离的特性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爬电绝缘距离的特性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0…旋转电机
26…电力转换器
30…电力线
32、34a、34b、42、46…外壳
40…旋转电机主体
45…导电构件
54…定位构件
56…绝缘构件(垫圈构件)
60…端子板
78…开口部
80…罩构件
82…螺栓
92…电源端子
130…障碍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0{作为电动机(motor)或发电机(generator)发挥功能。以下,为了便于理解而称为电动机。}搭载于车身12的具备前轮14和后轮16的四轮的车辆18(电动车辆)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表示车辆18的示意性侧视图。
在车辆18的未图示的座椅下的地板下配置有蓄电池20。在车辆18的比仪表板下面板22靠前方的电动机室24中搭载有电动机10和电力转换器26,电动机10的旋转轴的旋转向使左右前轮14旋转的车轴29传递。
在电动机10的铅垂上方搭载的电力转换器26与蓄电池20之间连接有直流的两根电力线28,在电力转换器26与电动机10之间连接有交流三相的三根电力线30。
在电动机10的牵引时,从蓄电池20经由电力线28、电力转换器26及电力线30向电动机10供给电力,而在电动机10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的再生时,从电动机10经由电力线30、电力转换器26及电力线28对蓄电池20充电。
电力转换器26包括:具有微型计算机的控制器;通过该控制器控制的逆变器(电力转换器主体)。
图3表示用于说明电动机10的外壳32(电动机壳体)的主视图(从车辆18的前方观察的图)。外壳32包括分割成两部分的变速器外壳34a、34b(变速器壳体)、中心外壳42(中心壳体)、左侧外壳46(左侧壳体,简称为外壳46)。
变速器外壳34a、34b收容将电动机10的旋转轴的旋转向车轴29传递的变速器(包括对电动机10的旋转轴的旋转进行变速的齿轮机构及差速齿轮)。中心外壳42收容旋转电机主体40(电动机主体)。左侧外壳46收容将旋转电机主体40的三相的各线圈48和来自电力转换器26的三相的各电力线30分别电连接的导电部结构44(连接部)。
在左侧外壳46收容的导电部结构44的、与电力转换器26连接的连接侧被紧固于左侧外壳46的罩49覆盖。
旋转电机主体40包括卷绕有线圈48(绝缘覆盖电线)的定子50和固定有永久磁铁的转子52。三相量的线圈48的端部被引出且在导电部结构44的旋转电机主体40侧被连接。
变速器外壳34a、34b、中心外壳42及左侧外壳46通过规定的螺栓紧固成将旋转电机主体40收容在中心外壳42内的状态。
图4表示电动机10的局部剖开的剖视主视图。
图5表示图4中包含导电部结构44的部分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导电部结构44基本上包括导电构件45和定位构件54。导电构件45由端子板60(第一底座构件)和汇流条110构成。定位构件54包括金属制的端子板60和围绕该端子板60而从外壳46进行绝缘保持的绝缘构件56(也称为垫圈构件)。
在该实施方式中,端子板60构成导电构件45的一部分,汇流条110构成导电构件45的另一部分。
在导电部结构44的旋转电机主体40侧,与线圈48连接的电源端子92通过螺栓82(第一紧固构件)而紧固于端子板60。而且,在导电部结构44的中间部,汇流条110的一端部110a通过螺栓116而紧固于端子板60。而且,在导电部结构44的电力转换器26侧,汇流条110的另一端部110b通过螺栓122和螺母104而与电力线30的端子120紧固在一起。如此,来自电力转换器26的电力线30和来自旋转电机主体40的线圈48对导电部结构44进行中继而被电连接。从这种意义出发,包括端子板60和螺母104在内的导电部结构44也称为中继结构(中继端子结构)。
端子板60具备长方体状的底座部60a和向该底座部60a的一端部侧扩开而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凸缘部60b。在端子板60的凸缘部60b的外周面嵌入O形环62。
在底座部60a(的支承面)上,沿着与该支承面正交的方向形成有螺纹槽60c。在凸缘部60b(的支承面)上,沿着与该支承面正交的方向也形成有螺纹槽60d。
绝缘构件56包括:圆筒部56b(筒部),其设有用于供紧固于螺纹槽60c的螺栓82穿过的开口部56a;U字状部56c,其与该圆筒部56b的底面侧相连且包围凸缘部60b的支承面。在绝缘构件56的圆筒部56b的外周部嵌入O形环64。
图6表示罩构件80的从表侧(外壳46的外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7表示罩构件80的从里侧(外壳46的内侧)观察的立体图。
如图6、图7所示,作为树脂成型品而一体成型的罩构件80具有底板部80a,在该底板部80a的表背形成有底座部80b和密封部80c。
与设置于外壳46的详细情况后述的各开口部78嵌合的各圆筒部80d在底板部80a的密封部80c的背面侧突出。在各圆筒部80d的外周分别形成有供用于密封的O形环99(参照图5)嵌入的槽80e。
嵌入有螺母104(第二底座构件)的圆筒部80f在底板部80a的表面侧突出。通过将螺母104嵌入各圆筒部80f,而形成对汇流条110的另一端部110b进行定位的底座部80b(参照图6)。在底板部80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向圆筒部80f侧弯曲的引导部80g。螺母104是嵌入螺母,既可以在对罩构件80进行树脂成形时同时成型,也可以在树脂成形后压入。
在底板部80a的大致中央部设置的两个孔部安装有在通过螺栓112(参照图5)将罩构件80紧固于左侧外壳46时穿过孔部的衬套114。
如图5所示,将保持有端子板60的绝缘构件56即定位构件54从左侧外壳46的外侧压入到左侧外壳46所对应的开口部72后,通过将螺栓76与在左侧外壳46设置的未图示的螺纹槽螺合,而将定位构件54固定于左侧外壳46。
在左侧外壳46固定有定位构件54时,通过设置于定位构件54的O形环62、64,而将设置于左侧外壳46的开口部72的内外水密地密封(得到水密性)。
在旋转电机主体40的三相的线圈48的端部侧的线圈48(绝缘覆盖电线即电力线)的端部分别安装有压接端子即电源端子92。
如图5所示,通过使电源端子92的前端的孔部重叠(载置)于端子板60的底座部60a的支承面的螺纹槽60c的部分,而将电源端子92定位于定位构件54。
图8是罩构件80的未安装外壳46的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在图8的状态下,通过使螺栓82从设置于外壳46的开口部78插通,并将螺栓82的螺纹部螺合于底座部60a的螺纹槽60c,而在端子板60上紧固电源端子92,从而获得电导通。
在该实施方式中,螺栓82使用带垫片装入六角孔的螺栓,但也可以是垫片装入六角螺栓。
在通过螺栓82将电源端子92相对于构成定位构件54的端子板60紧固的图8所示的组装状态下,使图7的罩构件80的圆筒部80d指向开口部78,将圆筒部80d的外周面与开口部78嵌合而将罩构件80安装于外壳46后,如图5所示,通过螺栓112将罩构件80紧固于外壳46。
在将罩构件80紧固于外壳46的状态下,外壳46的开口部78被密封部80c密封,且开口部78的周壁被O形环99水密地密封。
在外壳46安装定位构件54,通过螺栓82将电源端子92紧固于端子板60,然后,在将罩构件80安装于外壳46的状态下,在罩构件80的底座部80b定位汇流条110的另一端部110b,并且在定位构件54中,在形成有由U字状部56c包围的螺纹槽60c的凸缘部60b的支承面上重叠并定位汇流条110的一端部110a的状态下,通过螺栓116紧固汇流条110的该一端部110a(参照图5)。
在汇流条110的一端部110a被螺栓116紧固的组装状态下,在汇流条110的另一端部110b上重叠并定位与电力线30的端部连接的压接端子即端子120,通过使螺栓122的螺纹部与螺母104螺合,而对汇流条110的另一端部110b和固接有电力线30的端子120进行紧固。
电力线30通过在外壳46的开口部115安装的具有弹性的衬套118水密地密封。
然后,通过利用螺栓152对罩49进行紧固,而结束旋转电机10的内外的电连接。
在此,如图5、图8所示,在供罩构件80的各圆筒部80d的外周面嵌入的左侧外壳46的上部侧设有开口部78,从该开口部78向左侧外壳46的内部侧突出的障碍构件130在左侧外壳46上一体设置。
障碍构件130以从开口部78向下侧隆起的方式在左侧外壳46上一体形成作为圆筒状部。障碍构件130并不局限于将整体形成为圆筒状部的情况,也可以将突出前端侧形成作为梳形部等。
实际上,车辆18为了提高电力利用率(与内燃机车的燃料利用率相对应),而以克为单位的轻量化成为重点,因此将圆筒状部形成为梳形部等具有意义。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与左侧外壳46一体铸造而制作障碍构件130,但也可以将障碍构件130分体形成。
在形成开口部78(贯通孔)的该障碍构件130的上部侧的内周面嵌入所述罩构件80的圆筒部80d的外周部,通过O形环99,将左侧外壳46的内部侧(旋转电机主体40侧)和外部侧(电力转换器26侧)水密地密封。O形环99所嵌入的障碍构件130的上部侧(基部侧)的内周面需要是圆筒内表面。所述的梳形部只要形成在该圆筒内表面的下部侧(突出侧)即可。
面向定位构件54的障碍构件130的前端部131与定位构件54的最近点97之间的间隔C设定成小于螺栓82的支承面直径φ的距离(C<φ)。需要说明的是,当螺栓82是带垫片装入六角孔的螺栓时,所述支承面直径φ成为所述垫片直径φa,但考虑到富余度,而间隔C优选设定成小于螺栓82主体的支承面直径φ的距离。
若如此设定,在螺栓82的紧固时(参照图8)等,能够防止螺栓82通过间隔C,经过图4中带箭头的虚线所例示的螺栓落下路径210,而向旋转电机主体40侧落下的情况。
[实施方式的总结]
如以上说明所示,该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0具有将导电构件45(端子板60)固定在外壳32的内部的结构,该导电构件45对来自电力转换器26的电力线30与收容在外壳32(中心外壳42)的内部的旋转电机主体40的电源端子92之间的电连接进行中继,所述旋转电机10具有:定位构件54(由端子板60和保持该端子板60而在外壳46的内部进行定位固定的绝缘构件56构成),其包括将旋转电机主体40的电源端子92定位于导电构件45(端子板60)的导电构件45(端子板60);螺栓82,其对定位于导电构件45(端子板60)的电源端子92和导电构件45(端子板60)进行紧固;开口部78,其设置于外壳46,以便于使螺栓82能够从外壳46的外部插通至定位于导电构件45(端子板60)的电源端子92的位置;障碍构件130,其设置成从开口部78向外壳46的内部侧突出,其中,障碍构件130与定位构件54之间的间隔C形成为螺栓82无法穿过的距离。
根据该旋转电机10,设置成从收容旋转电机主体40的外壳46的开口部78向内部侧突出的障碍构件130与将旋转电机主体40的电源端子92定位于导电构件45(端子板60)的定位构件54之间的间隔为间隔C,螺栓82穿过开口部78而将电源端子92紧固于导电构件45(端子板60),由于将间隔C形成为螺栓82无法穿过的距离,因此,对旋转电机主体40的电源端子92和导电构件45(端子板60)进行紧固的螺栓82即使在组装时等发生脱落,也会被障碍构件130停止,从而防止向外壳46的内侧、即向旋转电机主体40侧的内部落下的情况。即,通过设置障碍构件130,在组装时等能够排除螺栓82向外壳32的旋转电机主体40侧落下的可能性。
由此,根据该实施方式,与旋转电机主体40的线圈48连接的电源端子92的向导电构件45(端子板60)的组装、拆装变得容易,且能够可靠地防止螺栓82的落下。其结果是,不再需要由于在组装或拆装时错误地使螺栓82向旋转电机主体40侧(中心外壳42的内部侧)落下而分解外壳32,从而能够预先避免此种分解所需的工时。
这种情况下,螺栓82不会穿过的距离优选形成为小于螺栓82的支承面直径φ的距离或小于螺栓82的垫片直径φa的距离。
螺栓82例如适用于六角螺栓及带六角孔的螺栓等,当螺栓82为六角螺栓或带六角孔的螺栓时,将螺栓82的支承面直径φ考虑为头部的直径,当螺栓82为垫片装入六角螺栓或带垫片装入六角孔的螺栓时,将螺栓82的支承面直径φ考虑为垫片直径φa。
另外,障碍构件130优选以从外壳46的开口部78向外壳46的内部方向隆起的方式在外壳46上一体形成。障碍构件130也可以与外壳46分体构成,但通过以向外壳46的内部方向隆起的方式在外壳46上一体形成,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及组装工时。
图9是用于说明空间距离(空间绝缘距离)和爬电距离的说明图。该图9相对于图8的组装状态,而表示安装有罩构件80及汇流条110的状态。
利用螺栓82将电源端子92紧固于导电构件45(端子板60)后,在从电力转换器26对导电构件45施加电压的牵引时或从旋转电机主体40施加电压的再生时,障碍构件130与作为被施加电压部的螺栓82或包括导电构件45(端子板60)的定位构件54之间的距离d1及距离d2+d3+d4优选设定为相对于施加电压不会发生绝缘破坏的距离。
在此,距离d1是螺栓82的头部与障碍构件130的前端部131之间的空间最近距离(直线距离)。距离d4=C是前端部131与绝缘构件56的圆筒部56b的表面的最近点97之间的最近距离(直线距离)。距离d2是与距离d4的路径(双方带箭头的线)处于一条直线上的、圆筒部56b的内表面的最近点197与电源端子92的表面的最近点297之间的最近距离(直线距离)。距离d3是距离d4的路径与距离d2的路径的隔着圆筒部56b的最近点97与最近点197之间的表背面间的最短爬电距离。在该实施方式中,最近点97、最近点197及最近点297处于同一铅垂线上。
图10是表示电压[V]与不会发生绝缘破坏的空间距离(空间绝缘距离)[mm]的对应关系的特性300的说明图,能够用于空间距离的设定。
图11是表示电压[V]与不会发生绝缘破坏的爬电距离(爬电绝缘距离)[mm]的对应关系的特性302的说明图,能够用于爬电距离的设定。
特性300、302具有电压越高而空间距离、爬电距离越长的倾向,根据旋转电机10的动作环境规格而适当地使该倾向变化来设计距离。
如图9所示,障碍构件130与螺栓82或包括导电构件45(端子板60)的定位构件54之间的距离形成为相对于施加电压不会发生绝缘破坏的距离d1及距离d2+d3+d4,因此能保持绝缘距离。
返回进行再次说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外壳32(外壳46)内,利用具备与螺栓82螺合的螺纹槽60c的端子板60和螺栓82的支承面将定子50的线圈48的电源端子92(端子部)夹入并固定,在与螺栓82的头部对置的外壳46的壁面上形成用于从外壳46的外部对螺栓82进行紧固的开口部78,并且在外壳46的内侧,在开口部78的外周形成障碍构件130(隆起部),障碍构件130(隆起部)与由端子板60及保持端子板60的绝缘构件56构成的定位构件54之间的间隔(间隙)小于螺栓82的支承面直径φ,且绕端子板60的导电部和障碍构件130(隆起部)保持绝缘距离。
在此,障碍构件130(隆起部)优选形成为圆筒状构件。障碍构件130除了形成为圆筒状构件之外,还可以形成为外壳46的开口部78侧(基底部侧)为圆筒状且外壳46的向内部侧突出的突出侧(前端部侧)为梳形的前端部梳形圆筒构件。开口部78侧形成为圆筒部是为了利用罩构件80的O形环99对开口部78进行密封。
此外,优选如参照图5等说明所示,构成定位构件54的导电构件45具有端子板60,在端子板60的底座部60a形成有将螺栓82紧固的螺纹槽60c,使电源端子92与端子板60的底座部60a重叠,将螺栓82的螺纹部与螺纹槽60c螺合,从而对端子板60和电源端子92进行紧固。
这种情况下,使电源端子92的孔部与形成有螺纹槽60c的端子板60的底座部60a重叠而利用螺栓82进行紧固,因此,紧固作业变得容易。
在此,如图9所示,定位构件54由端子板60和绝缘构件56构成。绝缘构件56对端子板60进行保持,并通过树脂构件成形,其中该树脂构件将保持的端子板60及紧固于端子板60的螺栓82从外壳46绝缘,并且,在成形时,在绝缘构件56的周壁设有从外壳46的开口部78面向端子板60的螺纹槽60c的绝缘构件开口部56a。
保持有端子板60的绝缘构件56固定在外壳46的内部,在利用螺栓82将电源端子92紧固于端子板60后,安装罩构件80,然后,利用螺栓116将汇流条110安装于端子板60,将汇流条110与电力线30的端子120卡合后,从电力转换器26或旋转电机主体40向电源端子92、端子板60及螺栓82施加电压时,包括电源端子92、端子板60、及螺栓82在内的被施加电压部与设置于外壳46的作为障碍构件130的所述圆筒状构件之间的距离d1及距离d2+d3+d4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施加电压不会发生绝缘破坏的距离。
包括螺栓82、端子板60及电源端子92在内的被施加电压部与形成于外壳46的作为所述圆筒状构件的障碍构件130之间的距离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施加电压不会发生绝缘破坏的距离,因此,在外壳46与被施加电压部之间能够保持绝缘距离。
更详细而言,包括电源端子92、端子板60及螺栓82在内的被施加电压部与设置于外壳46的作为障碍构件130的所述圆筒状构件之间的距离相对于所述施加电压不会发生绝缘破坏的所述距离优选形成为空间最近距离d1以上的距离,并形成为距离(d2+d3+d4)以上的距离,其中,空间最近距离d1是包括电源端子92、端子板60及螺栓82在内的被施加电压部与设置于外壳46的作为障碍构件130的所述圆筒状构件之间的最短的距离,距离(d2+d3+d4)是从所述被施加电压部经由作为爬电的绝缘构件56的爬电距离d2加上从绝缘构件56到圆筒状构件即障碍构件130之间的最短的空间最近距离d3、d4而得到的距离。
如此,由于不发生绝缘破坏的所述距离形成为包括电源端子92、端子板60及螺栓82在内的被施加电压部与作为圆筒状构件的障碍构件130之间的最短的空间最近距离d1以上的距离,并形成为从所述被施加电压部经由作为爬电的绝缘构件56的爬电距离d3加上从绝缘构件56到作为所述圆筒状构件的障碍构件130之间的最短的空间最近距离d2、d4而得到的距离(d2+d3+d4)以上的距离,因此,能够防止因爬电放电而破坏绝缘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基于本说明书的记载内容能够采取各种结构的情况不言自明。

Claims (8)

1.一种旋转电机,其具有将导电构件固定在外壳的内部的结构,该导电构件对在旋转电机的所述外壳的外部配设的电力转换器与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收容的旋转电机主体之间的电连接进行中继,
所述旋转电机的特征在于,具有:
绝缘构件,其保持所述导电构件并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内部;螺栓,其将所述旋转电机主体的电源端子和所述导电构件进行紧固;开口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以便于使所述螺栓能够从所述外壳的外部插通至所述导电构件的紧固位置;障碍构件,其设置成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外壳的内部侧突出,其中,所述障碍构件与保持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绝缘构件之间的间隔形成为所述螺栓无法穿过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栓无法穿过的所述距离为小于所述螺栓的支承面直径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障碍构件以从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部向所述外壳的内部方向隆起的方式在所述外壳上一体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螺栓进行紧固后,从所述电力转换器或所述旋转电机主体向所述导电构件施加电压时,所述外壳内部的被施加电压部与所述障碍构件之间的距离形成为相对于施加电压不会发生绝缘破坏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障碍构件形成为圆筒状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构件是端子板,
将所述螺栓紧固在所述端子板的底座部上的螺纹槽形成为所述紧固位置,通过使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端子板的所述底座部重叠,并将所述螺栓的螺纹部与所述螺纹槽螺合,而将所述电源端子紧固于所述端子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利用所述螺栓将所述电源端子紧固于所述端子板后,从所述电力转换器或所述旋转电机主体向所述电源端子、所述端子板及所述螺栓施加电压时,包括所述电源端子、所述端子板及所述螺栓在内的所述被施加电压部与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作为所述障碍构件的所述圆筒状构件之间的距离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施加电压不会发生绝缘破坏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构件具有筒部,在所述筒部内保持所述端子板,并且从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部面向所述端子板的所述螺纹槽的开口部形成在所述筒部,保持有所述端子板的所述绝缘构件固定在所述外壳内部,
在利用所述螺栓将所述电源端子紧固于所述端子板后,从所述电力转换器或所述旋转电机主体向所述电源端子、所述端子板及所述螺栓施加电压时,包括所述电源端子、所述端子板及所述螺栓在内的所述被施加电压部与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作为所述障碍构件的所述圆筒状构件之间的距离相对于所述施加电压不会发生绝缘破坏的所述距离是:包括所述电源端子、所述端子板及所述螺栓在内的被施加电压部与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作为所述障碍构件的所述圆筒状构件之间的最短的空间最近绝缘距离以上的距离,并且是从所述被施加电压部到所述筒部内表面的最短的空间最近距离加上从所述筒部内表面到所述筒部外表面的爬电距离、及所述筒部外表面与所述圆筒状构件之间的最短的空间最近绝缘距离而得到的距离以上的距离。
CN2011103534416A 2010-11-15 2011-11-09 旋转电机 Pending CN1025706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55255A JP5394354B2 (ja) 2010-11-15 2010-11-15 回転電機
JP2010-255255 2010-11-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0698A true CN102570698A (zh) 2012-07-11

Family

ID=46415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534416A Pending CN102570698A (zh) 2010-11-15 2011-11-09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94354B2 (zh)
CN (1) CN10257069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72996B2 (en) * 2013-04-15 2016-10-18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Terminal assembly
US20140305692A1 (en) * 2013-04-15 2014-10-16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Terminal block cover
CN106663990B (zh) * 2014-09-02 2019-08-20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端子板
JP7377131B2 (ja) 2020-02-27 2023-11-09 株式会社Subaru モータ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0059A (zh) * 2001-09-03 2004-11-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车辆用马达的配线构造
JP2008125309A (ja) * 2006-11-15 2008-05-29 Mitsu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08148409A (ja) * 2006-12-07 2008-06-26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用の電力接続部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11945A (ja) * 2007-02-28 2008-09-11 Hitachi Ltd 車両駆動装置
JP2009284660A (ja) * 2008-05-22 2009-12-03 Honda Motor Co Ltd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72507B2 (ja) * 2010-09-29 2014-08-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0059A (zh) * 2001-09-03 2004-11-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车辆用马达的配线构造
JP2008125309A (ja) * 2006-11-15 2008-05-29 Mitsu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08148409A (ja) * 2006-12-07 2008-06-26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用の電力接続部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11945A (ja) * 2007-02-28 2008-09-11 Hitachi Ltd 車両駆動装置
JP2009284660A (ja) * 2008-05-22 2009-12-03 Honda Motor Co Ltd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94354B2 (ja) 2014-01-22
JP2012110081A (ja) 2012-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0698A (zh) 旋转电机
WO2020110889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02468717B (zh) 旋转电机
KR20120059106A (ko) 고전압 배터리용 커넥터의 설치구조
CN112154593B (zh) 马达、带有马达的车辆用动力装置、发电机和带有发电机的车轮用轴承
CN102638123B (zh) 旋转电机
EP2894333B1 (en) Motor compressor
JP5208578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08148409A (ja) 回転電機用の電力接続部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6122039U (zh) 一种旋变后置带线缆固定结构的多环形冷却水道增程器
CN113396069A (zh) 车辆用动力装置和带有发电机的车轮用轴承装置
JP2006340585A (ja) 車両用電動モータ
CN202384886U (zh) 车辆发电机及其保护罩盖
WO2019078216A1 (ja) 車両用動力装置および発電機付き車輪用軸受装置
CN206517197U (zh) 一种防水电机
CN211429701U (zh) 电源控制器及电动汽车
CN102105676B (zh) 用于电机的绝缘的支承法兰
CN210780313U (zh)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及其应用的汽车
CN111263706B (zh) 车辆用动力装置和带有发电机的车轮用轴承装置
CN113410935A (zh) 一种轮毂电机
JPH05219703A (ja)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CN218866987U (zh) 一种起动机及其集成式电磁开关
CN216488365U (zh) 车辆的电池包以及车辆
CN213027740U (zh) 用于车辆的动力总成及车辆
CN216086352U (zh) 一种端盖集成传感器插座的增程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