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60752B - 精梳机 - Google Patents

精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60752B
CN102560752B CN201110380395.9A CN201110380395A CN102560752B CN 102560752 B CN102560752 B CN 102560752B CN 201110380395 A CN201110380395 A CN 201110380395A CN 102560752 B CN102560752 B CN 1025607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aw axle
output shaft
jaw
axle
com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8039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60752A (zh
Inventor
河合基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Industri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560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607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607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607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G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RES, e.g. FOR SPINNING
    • D01G19/00Combing machines
    • D01G19/06Details
    • D01G19/10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operating features of combing elements
    • D01G19/105Combing cylinder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G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RES, e.g. FOR SPINNING
    • D01G19/00Combing machines
    • D01G19/06Details
    • D01G19/14Drawing-off and delivery apparatus
    • D01G19/16Nipper mechanism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G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RES, e.g. FOR SPINNING
    • D01G19/00Combing machines
    • D01G19/06Details
    • D01G19/26Driv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梳机。钳口轴驱动部具有输出轴,该输出轴与精梳锡林同步地以往复方式与钳口轴同轴枢转。该输出轴具有相对靠近钳口轴的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至少输出轴的第一端布置为伸出齿轮箱的外部。在输出轴的第一端和钳口轴的一端之间设置有钳口隔距调节机构。钳口隔距调节机构构造为允许钳口轴和输出轴在两轴能够一体旋转的状态和钳口轴能够相对于输出轴旋转的状态之间切换。

Description

精梳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梳机,且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具有钳口隔距调节机构的精梳机。 
背景技术
精梳机具有布置有多个(通常是8个)精梳头的操作部。钳口装置保持每次以预定量供给的棉卷。每个精梳头采用精梳锡林来梳理由钳口装置保持的棉卷的末端。随着钳口装置前进,通过梳理棉卷而产生的棉网移动到分离罗拉。响应于棉网的前进,分离罗拉以相反方向旋转并且使之前得到的棉网(或在先棉网)后退。接着,在先棉网的尾端和新梳理棉网(或后续棉网)的前端重叠。随后,分离罗拉向前旋转以便从钳口装置获取棉网,且用插入到棉网中的顶梳梳理棉网的尾端。精梳机将通过重复上述过程而在精梳头中制成的棉网捆束并牵伸棉网,之后采用紧压罗拉压缩棉网从而得到棉条。 
钳口装置基本上包括钳板座架、固定于钳板座架末端的下钳板、以及与下钳板配合以保持棉卷的上钳板。上钳板和下钳板的末端保持棉卷。钳口装置构造为在下钳板末端位于精梳锡林的针筒针的枢转路径附近的位置和下钳板末端位于分离罗拉附近的位置之间摆动。 
当调节精梳机中来自棉卷的废棉量时,随着钳板座架移动到最前面的位置,分离罗拉和钳板之间的距离(或钳口隔距)需要被调节。传统上,提出了钳口隔距调节机构来调节多个精梳头的钳口隔距(参见德国专利申请DE10206605A1)。如图7中所示,传统的钳口隔距调节机构61附接于钳口轴63的一端且与其一体旋转,该钳口轴延伸穿过齿轮箱62(图7中观察到的右端)。钳口隔距调节机构61的一部分(图7中观察到的左侧部)伸进齿轮箱62中。钳口隔距调节机构61形成为大体上圆柱形。钳口隔距调节机构61的从齿轮箱62伸出的部分被分成两个半圆柱形。这两个半圆柱形通过固定在钳口轴63上的多个螺钉64互相紧固。当松开这些螺钉64时,钳口隔距调节机构61被允许相对于钳口轴63枢转。 
在钳口隔距调节机构61的伸进齿轮箱62中的一部分通过螺钉(未示出)固定着臂65的一端65a,这样臂65和钳口隔距调节机构61一体地旋转。在齿轮箱62中设置有与精梳锡林同步被驱动的驱动齿轮66。在臂65的相对于驱动齿轮66的相对侧设置有旋转构件67。旋转构件67与驱动齿轮66同轴。臂65经由滑块部69联接到驱动齿轮66上。滑块部69由设置在驱动齿轮66和旋转构件67之间的支撑部68支撑。 
在螺钉64被紧固以使钳口隔距调节机构61能够与钳口轴63一体旋转的状态中,钳口轴63经由钳口隔距调节机构61与驱动齿轮66的旋转同步地在预定范围内摆动(以往复方式枢转)。与此相反,当螺钉64被松开时,钳口轴63相对于钳口隔距调节机构61枢转。之后,螺钉64再次被紧固以改变钳口隔距量。钳口隔距量以这样的方式被调节。 
然而,传统的钳口隔距调节机构61以机构61延伸穿过齿轮箱62的壁的状态附接到从齿轮箱62伸出的钳口轴63的端部。因此,在钳口轴63安装在齿轮箱62的预定位置之后,需要将钳口隔距调节机构61组装到钳口轴63。也就是说,钳口隔距调节机构61需要固定到钳口轴63上从而能够与钳口轴63一体旋转,同时保持与齿轮箱62的密封。另外,当螺钉64被松开时,钳口隔距调节机构61需要相对钳口轴63是枢转的。因此,钳口隔距调节机构61很难安装,这降低了精梳件的可制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精梳机,其允许钳口隔距调节机构被容易地安装且提高了包括钳口驱动部的钳口装置的可制造性。 
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多个精梳头的精梳机,每个精梳头具有钳板座架。当共同的钳口轴相对于钳板座架以往复方式旋转时,所有精梳头的钳板座架同步地前后摆动,钳口轴通过位于齿轮箱中的钳口轴驱动部而与精梳锡林同步地以往复方式旋转。钳口轴驱动部具有与钳口轴同轴布置的输出轴。该输出轴与精梳锡林同步地以往复方式旋转。该输出轴具有相对靠近钳口轴的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至少输出轴的第一端伸出到齿轮箱的外部。在输出轴的第一端和钳口轴的一端之间设置有钳口隔距调节机构。钳口隔距调节机构构造为允许钳口轴和输出轴在钳口轴和输出轴一体旋转的状态与钳口轴被允许相对于输出轴旋转的状态之间切换。 
根据该构造,钳口轴经由钳口隔距调节机构联接于齿轮箱中的钳口轴驱动部的输出轴,以能够与输出轴一体地旋转。在联接于输出轴的状态下,钳口轴与精梳锡林同步地以往复方式枢转或摆动。为了调节钳口隔距,在钳口轴能够相对于输出轴枢转的状态下,钳口轴相对于输出轴以所需调节量枢转。在相对枢转运动之后,钳口轴再次经由钳口隔距调节机构联接到输出轴,从而能够与输出轴一体地旋转。所需调节量为与废棉量等于目标量的情况下的钳口隔距对应的钳口轴的枢转运动量。与钳口隔距的调节无关,钳口轴驱动部总是使输出轴以同一状态摆动。另一方面,当进行钳口隔距调节时,钳口轴摆动运动的起始位置会改变。因此,钳口轴的摆动运动范围会变化。这改变了钳板座架在前后方向上的摆动运动范围。结果会改变钳口隔距。与传统技术不同,本发明的钳口隔距调节机构位于输出轴的伸出到齿轮箱外部的端部和钳口轴的一端之间。具有输出轴的钳口轴驱动部位于齿轮箱的内部。因此,钳口隔距调节机构易于安装,包括钳口驱动部的钳口装置的可制造性得到提高。 
钳口隔距调节机构优选具有联轴部。该联轴部由固定于输出轴且能够与输出轴一体旋转的第一构件和固定于钳口轴且能够与钳口轴一体旋转的第二构件形成。第二构件具有细长孔,该细长孔在钳口轴的周向上延伸。紧固件穿过该细长孔。当紧固件被紧固时,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相对于彼此固定。当紧固件被松开时,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被允许相对于彼此枢转。 
根据该构造,钳口隔距调节机构能够独立于钳口轴驱动部和钳口轴而制造。钳口隔距调节机构能够改装到钳口轴驱动部和钳口轴上。 
优选地,在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设置轴线对准部。根据该构造,即使钳口轴和第二构件相对于第一构件枢转从而调节钳口隔距,也会维持输出轴和钳口轴的同轴布置。 
钳口隔距调节机构优选地具有联轴部。联轴部包括固定于输出轴且能够与输出轴一体旋转的固定部以及连接部,该连接部能够在连接部相对于钳口轴可旋转的状态和连接部相对于钳口轴固定的状态之间切换。在钳口轴的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连接部具有细长孔,该细长孔在钳口轴的周向上延伸。细长孔形成在面对内螺纹部的位置处。穿过该细长孔的螺栓拧到内螺纹部。当该螺栓被紧固时,连接部相对于钳口轴固定。当该螺栓被松开时,连接部被允许相对于钳口轴旋转。与具有由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形成的联轴部的钳口隔距调节机构相比,该构造具有更少的部件。 
该联轴部优选包括:插入孔,输出轴和钳口轴插入到该插入孔中;将插入孔与联轴部的外周面连接的槽;以及垂直于该槽的螺栓孔。紧固螺栓拧到该螺栓孔。当紧固螺栓被紧固时,联轴部固定至输出轴和钳口轴。与联轴部由夹入输出轴或钳口轴的可分离部分形成的构造相比,该构造具有更少的部件。因此,钳口隔距调节机构易于安装。 
从结合附图通过示例示出本发明原理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被认为具有新颖性的特征在所附权利要求中详细地列出。通过参考下面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以及附图,可最佳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为表示图3所示的精梳头的示意侧视图;
图2(a)为图1所示的钳口隔距调节机构的剖视平面图;
图2(b)为沿着图2(a)中的线A-A剖开的剖视图;
图3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钳板座架驱动机构和钳口隔距调节机构的局部剖开的平面图;
图4(a)和图4(b)为示出图1中精梳头的作用的说明侧视图;
图5(a)为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钳口隔距调节机构的剖视图;
图5(b)为沿着图5(a)的线B-B剖开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钳口隔距调节机构的剖视图;
图7为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概略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到图4(b)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通常的精梳机具有布置有8个精梳头的操作部。如图1所示,精梳头11包括一对棉卷罗拉12、设置有给棉罗拉13的钳口装置14、精梳锡林15以及两对分离罗拉16、17。每对分离罗拉16、17在前后方向上从另一对分离罗拉16、17离开。图1的左侧定义为前侧,右侧定义为后侧。钳口装置14具有钳板座架18,其位于精梳锡林15上方以便可前后摆动。下钳板19位于钳板座架18的前部的底部。在钳板座架18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通过支撑轴18a可枢转地连接有钳板臂20。在钳板臂20的末端固定有上钳板20a。与钳板座架18在前进和后退方向上的摆动动作同步,上钳板20a在预定时机打开闭合,以与下钳板19配合地夹住棉卷L。在钳板座架18上附接有顶梳21。顶梳21位于下钳板19的前方,且与钳板座架18同步地执行预定动作。 
钳口轴22布置在精梳锡林15的后方并且是钳板座架18的下方从而能够前后枢转。钳板座架驱动臂23的第一端(图1中观察到的下端)固定到钳口轴22以便与钳口轴22一体枢转。钳板座架18的后端经由支撑轴23a可枢转地支撑在钳板座架驱动臂23的第二端(图1中观察到的上端)上。支撑臂24可旋转地支撑于锡林轴15a。钳板座架18的前端经由支撑轴24a可枢转地支撑在支撑臂24的末端上。钳板座架18构造为通过钳口轴22的前后枢转(摆动动作)而前后摆动,使得下钳板19的末端接近分离罗拉16、17和从分离罗拉16、17分离。主电动机(未示出)对驱动轴进行驱动,主电动机的旋转经由机械部件例如齿轮和曲柄传递到锡林轴15a和钳口轴22。钳口装置14因此与精梳锡林15同步地被驱动。 
接着,现在将描述钳口轴驱动部25和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如图3所示,钳口轴驱动部25设置在位于机器(未示出)的一端的齿轮箱26中。钳口轴驱动部25具有由驱动轴驱动的驱动齿轮27。驱动齿轮27布置成在与钳口轴22垂直的平面内旋转。在齿轮箱26中容纳有输出轴28。输出轴28经由一对轴承29支撑成与钳口轴22同轴。输出轴28的一端即第一端28a伸出到齿轮箱26的外部。即,输出轴28具有靠近钳口轴22的第一端28a(图3中观察到的左端)、以及在钳口轴22相对侧的第二端28b(图3中观察到的右端)。在齿轮箱26中,臂30的一端固定到输出轴28上使得臂30与输出轴28一体旋转。在齿轮箱26中,旋转构件31相对于驱动齿轮27设置在臂30的相对侧。旋转构件31与驱动齿轮27同轴。臂30经由滑块部33可操作地联接至驱动齿轮27。滑块部33由设置在驱动齿轮27和旋转构件31之间的支撑部32支撑。即,驱动齿轮27、输出轴28、臂30、旋转构件31、支撑部32以及滑块部33形成滑块曲柄机构。输出轴28与驱动齿轮27的旋转同步地在预定范围内摆动或以往复方式枢转。 
如图3所示,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位于输出轴28的第一端28a和钳口轴22之间。输出轴28的第一端28a伸出到齿轮箱26的外部,且比第二端28b相对更靠近钳口轴22地定位。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构造为允许钳口轴22和输出轴28在钳口轴22和输出轴28一体旋转的状态与钳口轴22被允许相对于输出轴28旋转的状态之间切换。当输出轴28被固定且钳口轴22被允许相对于输出轴28旋转时,钳口轴22相对于输出轴28以所需量旋转从而执行调节。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构造成在这样的相对旋转之后,钳口轴22和输出轴28一体地相互联接。换句话说,钳口轴22和输出轴在调节后再次相互固定。 
具体来说,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包括联轴部37。如图2和图3所示,联轴部37由第一联轴构件35和第二联轴构件36形成。第一联轴构件35是固定到输出轴28且与其一体旋转的第一构件。第二联轴构件36是固定到钳口轴22且与其一体旋转的第二构件。如图2(a)和图2(b)所示,第二联轴构件36具有细长孔38,其在钳口轴22的周向上延伸。第一联轴构件35具有处于与细长孔38对应的位置处的螺纹孔39。用作紧固件的调节螺栓40被插入到细长孔38中且拧到螺纹孔39。当调节螺栓40被紧固时,第一联轴构件35和第二联轴构件36相对于彼此固定。相反,当调节螺栓40被松开时,第一联轴构件35和第二联轴构件36被允许相对于彼此枢转。 
第一联轴构件35形成为大体圆柱形。第一联轴构件35包括:插入孔35a,输出轴28插入到该插入孔35a中;将插入孔35a与第一联轴构件35的外周面连接的连通槽35b;以及垂直于连通槽35b的多个第一紧固螺栓孔35c。第一紧固螺栓41拧入到第一紧固螺栓孔35c中,从而将第一联轴构件35固定于输出轴28。使用内六角螺栓作为第一紧固螺栓41。在第一联轴构件35的圆柱部的一个轴向端部处,在圆柱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突出部35d。螺纹孔39形成在第一突出部35d中。 
如第一联轴构件35那样,第二联轴构件36也形成为大体圆柱形。第二联轴构件36包括:插入孔36a,钳口轴22插入到该插入孔36a中;将插入孔36a与第二联轴构件36的外周面连接的连通槽36b;以及垂直于连通槽36b的第二紧固螺栓孔36c。第二紧固螺栓42拧入到第二紧固螺栓孔36c中,从而将第二联轴构件36固定到钳口轴22。使用内六角螺栓作为第二紧固螺栓42。在第二联轴构件36的圆柱部的一个轴向端部处,在圆柱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二突出部36d。细长孔38形成在第二突出部36d中。 
如上所述,联轴部37包括:插入孔35a、36a,输出轴28和钳口轴22插入到插入孔35a、36a中;将插入孔35a、36a与联轴部37的外周面连接的连通槽35b、36b;垂直于连通槽35b、36b的第一紧固螺栓35c和第二紧固螺栓36c。通过紧固拧到第一紧固螺栓孔35c和第二紧固螺栓孔36c中的第一紧固螺栓41和第二紧固螺栓42,而将联轴部37固定到输出轴28和钳口轴22。 
如图2(a)和图2(b)所示,轴线对准部43位于第一联轴构件35和第二联轴构件36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轴线对准部43由形成在第一联轴构件35上的大体环状的突出部44和形成在第二联轴构件36中以与环状突出部44接合的大体环状的凹部45形成。也就是说,环状突出部44形成在第一联轴构件35的面对第二联轴构件36的端面上的内周部。环状凹部45形成在第二联轴构件36的面对第一联轴构件35的端面上的内周部。环状突出部44和环状凹部45每个都具有对应于连通槽35b、36b的部分被切掉的形状。 
当在钳口轴22和输出轴28之间安装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时,第一联轴构件35和第二联轴构件36相互分开,且第一紧固螺栓41和第二紧固螺栓42是松开的。在该状态下,将第一联轴构件35装配到输出轴28的第一端28a,并将第二联轴构件36装配到钳口轴22的端部。之后,紧固第一紧固螺栓41从而将第一联轴构件35固定到输出轴28的第一端28a,并紧固第二紧固螺栓42从而将第二联轴构件36固定到钳口轴22上。接下来,在钳口轴22和输出轴28同轴布置的状态下,移动钳口轴22使得轴线对准部的环状突出部44装配到环状凹部45。之后,在调节螺栓40延伸穿过第二联轴构件36的细长孔38的状态下,将调节螺栓40拧到第一联轴构件35的螺纹孔39,从而将第二联轴构件36组装到第一联轴构件35上。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的组装就完成了。 
现在将对如上所述构造的装置的作用进行描述。 
当精梳机运转时,驱动齿轮27经由被主电动机(未示出)驱动的驱动轴与精梳锡林15同步旋转。钳口轴驱动部25的输出轴28通过驱动齿轮27的旋转而以往复方式(交替的顺时针和逆时针运动)在预定范围内旋转。因此,钳口轴22经由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与输出轴28一体地移动。随着钳口轴22旋转地往复,下钳板19与钳板座架18一起前后摆动。由于上钳板20a上下摆动,因此上钳板20a和下钳板19的末端选择性地保持和释放棉卷L。由钳口装置14保持的棉卷L的末端由精梳锡林15的锯齿小漏底15b梳理。当棉卷L由锯齿小漏底15b梳理时,从棉卷L移除的废棉量根据锯齿小漏底15b梳理由钳口装置14保持的棉卷L的时机而改变。 
精梳锡林15根据纺纱条件以预定速度旋转。因此,锯齿小漏底15b以预定间隔经过下钳板19下方。另一方面,钳板座架18通过钳口轴22的往复运动而在预定范围内前后摆动,该钳口轴22与精梳锡林15同步运动。因此,当改变钳板座架18的最前部位置时,锯齿小漏底15b梳理由钳口装置14保持的棉卷L的末端的时机也会改变。因此改变了废棉量。 
为了根据纺织产品的质量使得废棉量为适当的值,而需要调节钳口隔距G。钳口隔距G指的是当钳板座架18移动到最前部位置时下钳板19的前缘和分离罗拉16之间的距离。通过在操作精梳机之前调节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来进行钳口隔距G的调节。具体来说,当调节钳口隔距G时,当精梳机处于停止状态时,调节螺栓40是松开的,这样就消除了调节螺栓40对第一联轴构件35和第二联轴构件36的紧固。在此状态下,第一联轴构件35和钳口轴22相对于第二联轴构件36和输出轴28以所需调节量旋转。之后,调节螺栓40被再次紧固,这样就完成了钳口隔距G的调节。提前获得了用于使废棉量为合适值的调节量,并基于该数据调节钳口隔距G以使其具有与纺织条件对应的适当的值。 
图4(a)示出了钳口隔距G窄的状态,图4(b)示出了钳口隔距G宽的状态。从图4(a)所示的窄钳口隔距G的状态,当钳口轴22被允许相对于输出轴28枢转时,钳口轴22顺时针枢转,从而调节钳口隔距G。然后,钳板座架驱动臂23与钳口轴22一体旋转,使得支撑臂24经由钳板座架18绕锡林轴15a顺时针枢转。结果,钳口隔距G如图4(b)所示变宽。当钳口轴22以该方式旋转时,锡林轴15a处于停止状态。因此,即使支撑臂24枢转,精梳锡林15也不会枢转。也就是说,锯齿小漏底15b的位置没有改变。当以该方式执行钳口隔距调节时,钳口装置14和锯齿小漏底15b之间的位置关系被改变。这改变了精梳机运转期间的废棉量。 
本实施例具有以下的优点。 
(1)精梳机的钳口轴驱动部25具有输出轴28,该输出轴28与和精梳锡林15同步的钳口轴22同轴地以往复方式枢转。第一端28a(输出轴28靠近钳口轴22的一端)伸出到齿轮箱26的外部。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位于输出轴28的第一端28a和钳口轴22之间,其中第一端28a伸出到齿轮箱26的外部。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构造为钳口轴22和输出轴28能够在轴22、28可一体旋转的状态和轴22、28被允许相对于彼此旋转的状态之间切换。具体地说,轴22、28被允许相对于彼此旋转的状态是指,当输出轴28静止时钳口轴22被允许相对于输出轴28旋转的状态。这使得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的组装变得更容易。并且还提高了包括钳口轴驱动部25的钳口装置的可制造性。 
(2)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具有将钳口轴22联接至输出轴28的联轴部37。联轴部37由固定于输出轴28且与其一体旋转的第一联轴构件35和固定于钳口轴22且与其一体旋转的第二联轴构件36形成。第二联轴构件36具有细长孔38,其在钳口轴22的周向上延伸。当穿过细长孔38的紧固件(调节螺栓40)被紧固时,第一联轴构件35和第二联轴构件36相对于彼此固定。相反,当紧固件被松开时,第一联轴构件35和第二联轴构件36被允许相对于彼此枢转。因此,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能够独立于钳口轴驱动部25和钳口轴22而制造。此外,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能够改装到钳口轴驱动部25和钳口轴22上。 
(3)轴线对准部43位于第一联轴构件35和第二联轴构件36之间。因此,即使钳口轴22和第二联轴构件36相对于第一联轴构件35枢转以调节钳口隔距,输出轴28和钳口轴22也维持同轴布置。 
(4)轴线对准部43由形成在第一联轴构件35上的大体环状突出部44和形成在第二联轴构件36中以与环状突出部44接合的大体环状凹部45形成。环状突出部44形成在第一联轴构件35的面对第二联轴构件36的端面上的内周部。环状凹部45形成在第二联轴构件36的面对第一联轴构件35的端面上的内周部。因此,与例如轴线对准部43形成为与第一联轴构件35和第二联轴构件36分离的部件的情况相比,减少了部件的数量。 
(5)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的联轴部37包括:插入孔35a、36a,输出轴28和钳口轴22插入到插入孔35a、36a中;将插入孔35a、36a与联轴部37的外周面连接的连通槽35b、36b;垂直于连通槽35b、36b的第一紧固螺栓35c和第二紧固螺栓36c。通过紧固拧到第一紧固螺栓孔35c和第二紧固螺栓孔36c的第一紧固螺栓41和第二紧固螺栓42,而将联轴部37固定到输出轴28和钳口轴22上。因此,与联轴部由夹入输出轴28或钳口轴22的两个或多个可分离部分形成的构造相比,部件的数量更少并且安装更容易。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钳口隔距调节机构的结构。相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与第一实施例的对应部件相似或相同的那些部件,并省略了详细的说明。 
如图5(a)所示,钳口隔距调节机构50包括联轴部51。联轴部51包括固定于输出轴28且与其一体旋转的固定部51a、以及连接部51b,其在连接部51b相对于钳口轴22可旋转的状态和连接部51b相对于钳口轴22不可旋转的状态之间切换。如图5(b)所示,连接部51b具有细长孔52,其在钳口轴22的周向上延伸。在钳口轴22的周面中形成有内螺纹部22a。细长孔52形成在面对内螺纹部22a的位置处。调节螺栓40穿过细长孔52且拧到内螺纹部22a。当调节螺栓40被紧固时,连接部51b相对于钳口轴22不可旋转。相反,当调节螺栓40被松开时,连接部51b相对于钳口轴22可旋转。 
在该实施例中,当第一紧固螺栓41被松开时,钳口隔距调节机构50能够相对于输出轴28移动。当调节螺栓40和第二紧固螺栓42都被松开时,钳口轴22被允许相对于联轴部51旋转。当调节螺栓40从内螺纹部22a移除且第二紧固螺栓42被松开时,联轴部51能够相对于钳口轴22轴向移动。 
当在钳口轴22和输出轴28之间安装钳口隔距调节机构50时,在第一紧固螺栓41和第二紧固螺栓42都松开的状态下,将连接部51b附接到钳口轴22。然后将调节螺栓40拧到内螺纹部22a。然后,在钳口轴22和输出轴28同轴布置的状态下,移动钳口轴22使得第一联轴构件35插入到固定部51a中。之后将第一紧固螺栓41和第二紧固螺栓42紧固。 
除了第一实施例的优点(1)和(5),第二实施例还具有以下优点。 
(6)与第一实施例的由轴向可分离的第一和第二联轴构件35、36形成的联轴部37相比,联轴部51具有更少的部件。 
本发明不限于示出的实施例,而是可以下面的形式实施。 
如图6所示,代替环状突出部44,第一联轴构件35可具有与第二联轴构件36的环状凹部45同轴且直径相等的环状凹部46。轴线对准部43可由环状凹部45、46和装配在环状凹部45、46中的环47形成。 
第一联轴构件35和第二联轴构件36每个都可由能够夹入输出轴28或钳口轴22的可分离部分形成。并且,联轴部51也可由能够夹入输出轴28或钳口轴22的可分离部分形成。在这些情况下,可在将钳口轴22布置在最终安装位置之后安装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50。也就是说,可在将钳口轴22与输出轴28同轴布置在距离输出轴28预定距离的位置处之后安装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50。该构造的一个优点是,当更换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50时,钳口轴22不需要移动到钳口隔距调节机构34、50能够从钳口轴22和输出轴28移除的位置。 
第一联轴构件35和第二联轴构件36之间的轴线对准部43的环状突出部44可形成在第二联轴构件36中。也就是说,环状凹部45可形成在第一联轴构件35中。 
输出轴28可构造为第二端28b也伸出到齿轮箱26的外部。即,输出轴28的两端都可伸出到齿轮箱26的外部。 
可在第一联轴构件35的第一突出部35d中形成细长孔38。也就是说,可在第二联轴构件36的第二突出部36d中形成螺纹孔39。 
第一联轴构件35或固定部51a紧固输出轴28的结构以及第二联轴构件36或连接部51b紧固钳口轴22的结构不限于第一紧固螺栓41或第二紧固螺栓42拧到第一紧固螺栓孔35c或第二紧固螺栓孔36c的结构。例如,可采用螺栓穿过不具有内螺纹的螺栓孔且拧到螺母上的结构。  

Claims (7)

1.一种精梳机,具有多个精梳头,每个精梳头均具有钳板座架,其中,当共同的钳口轴相对于所述钳板座架以往复方式旋转时,所有所述精梳头的所述钳板座架同步地前后摆动,且所述钳口轴通过位于齿轮箱中的钳口轴驱动部与精梳锡林同步地以往复方式旋转,其特征在于,
所述钳口轴驱动部具有与所述钳口轴同轴布置的输出轴,
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精梳锡林同步地以往复方式旋转,
所述输出轴具有相对靠近所述钳口轴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
至少所述输出轴的所述第一端伸出至所述齿轮箱的外部,
在所述输出轴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钳口轴的一端之间设置有钳口隔距调节机构,并且
所述钳口隔距调节机构构造为允许所述钳口轴和所述输出轴在所述钳口轴与所述输出轴一体旋转的状态和所述钳口轴被允许相对于所述输出轴旋转的状态之间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梳机,其中所述钳口隔距调节机构具有联轴部,所述联轴部由以下构件形成:
固定于所述输出轴且能够与其一体旋转的第一构件;以及
固定于所述钳口轴且能够与其一体旋转的第二构件,其中
所述第二构件具有细长孔,该细长孔在所述钳口轴的周向上延伸,
紧固件穿过所述细长孔,
当所述紧固件被紧固时,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相对于彼此固定,并且
当所述紧固件被松开时,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被允许相对于彼此枢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精梳机,其中在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之间设置有轴线对准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精梳机,其中
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均具有面对端,
所述面对端彼此面对,并且
所述轴线对准部由以下形成:
      形成在一对所述面对端之一上的突出部;以及
      形成在一对所述面对端中的另一个上的凹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精梳机,其中
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均具有面对端,
所述面对端彼此面对,并且
所述轴线对准部由以下形成:
      形成在所述面对端中的环状凹部;以及
      装配于两个所述环状凹部的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梳机,其中
所述钳口隔距调节机构具有联轴部,所述联轴部包括:
      固定于所述输出轴且能够与其一体旋转的固定部;以及
      连接部,其能够在该连接部相对于所述钳口轴可旋转的状态和该连接部相对于所述钳口轴固定的状态之间切换;
形成在所述钳口轴的周面中的内螺纹部;
所述连接部具有细长孔,该细长孔在所述钳口轴的周向上延伸;
所述细长孔形成在面对所述内螺纹部的位置;
穿过所述细长孔的螺栓拧到所述内螺纹部;
当所述螺栓被紧固时,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钳口轴固定;并且
当所述螺栓被松开时,所述连接部被允许相对于所述钳口轴旋转。
7.如权利要求2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精梳机,
其中
      所述联轴部包括:
          插入孔,所述输出轴和所述钳口轴插入到该插入孔中;
          槽,将所述插入孔与所述联轴部的外周面连接;以及
          垂直于所述槽的螺栓孔,
      紧固螺栓拧到所述螺栓孔,且
      当所述紧固螺栓被紧固时,所述联轴部固定到所述输出轴和所述钳口轴。
CN201110380395.9A 2010-11-29 2011-11-25 精梳机 Active CN1025607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5186A JP5589800B2 (ja) 2010-11-29 2010-11-29 コーマ
JP2010-265186 2010-1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60752A CN102560752A (zh) 2012-07-11
CN102560752B true CN102560752B (zh) 2014-07-30

Family

ID=45065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80395.9A Active CN102560752B (zh) 2010-11-29 2011-11-25 精梳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458045B1 (zh)
JP (1) JP5589800B2 (zh)
CN (1) CN1025607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3994B2 (ja) 2013-05-30 2016-02-0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コーマ
CN106480555B (zh) * 2016-12-15 2023-05-02 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精梳机钳板机构
CN106894116B (zh) * 2017-05-08 2023-01-24 辽东学院 可自动调整隔距的梳棉机漏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56369A (en) * 1957-06-01 1960-12-14 Rieter Joh Jacob & Cie Ag Machines for combing textile fibres
US5495643A (en) * 1993-07-21 1996-03-05 Kabushiki Kaisha Hara Shokki Seisakush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rocking of a nipper frame in a lap nipping mechanism for a comber
EP0757123A1 (de) * 1995-08-01 1997-02-05 Chemnitzer Spinnereimaschinenbau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uskämmen des rückseitigen Faserbartes an Kämmaschinen
CN2540422Y (zh) * 2002-05-27 2003-03-19 高友良 精梳机给棉、梳理机构
DE10206605A1 (de) * 2002-02-15 2003-08-28 Rieter Ag Maschf Vorrichtung zum Einstellen des Ecartement
CN201627013U (zh) * 2009-12-10 2010-11-10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精梳机可调罗拉隔距的牵伸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254B2 (ja) * 1984-04-04 1995-03-2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製作所 コーマ
CH683271A5 (de) * 1991-06-04 1994-02-15 Rieter Ag Maschf Zangenaggregat für eine Kämmaschin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56369A (en) * 1957-06-01 1960-12-14 Rieter Joh Jacob & Cie Ag Machines for combing textile fibres
US5495643A (en) * 1993-07-21 1996-03-05 Kabushiki Kaisha Hara Shokki Seisakush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rocking of a nipper frame in a lap nipping mechanism for a comber
EP0757123A1 (de) * 1995-08-01 1997-02-05 Chemnitzer Spinnereimaschinenbau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uskämmen des rückseitigen Faserbartes an Kämmaschinen
DE10206605A1 (de) * 2002-02-15 2003-08-28 Rieter Ag Maschf Vorrichtung zum Einstellen des Ecartement
CN2540422Y (zh) * 2002-05-27 2003-03-19 高友良 精梳机给棉、梳理机构
CN201627013U (zh) * 2009-12-10 2010-11-10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精梳机可调罗拉隔距的牵伸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89800B2 (ja) 2014-09-17
EP2458045B1 (en) 2013-09-04
JP2012117157A (ja) 2012-06-21
EP2458045A1 (en) 2012-05-30
CN102560752A (zh) 2012-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60752B (zh) 精梳机
EP2108720A1 (de) Vorrichtung zur Bildung eines gekämmten Faservlieses
EP2397585B1 (en) Comber
CN102286807B (zh) 精梳机
EP3317443A1 (de) Einzelantrieb für abreisswalzen einer kämmmaschine
EP1201797A1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Einstellen des Arbeitsspaltes zwischen den Spitzen von Deckelgarnituren und den Spitzen der Trommelgarnitur einer Karde
US5546636A (en) Comber machine
US3791244A (en) Shearing machine for cutting of band material
EP2913427A1 (de) Kämmmaschine mit einem elektromotorisch angetriebenen Speisezylinder
CN102286808B (zh) 用于精梳机的框架结构
EP2452001B1 (de) Vorrichtung zur bildung eines faserbandes
CN102296385B (zh) 精梳机
CN104213259B (zh) 精梳机
CN201695120U (zh) 一种并条机的同步控制机构
CN103987883B (zh) 按照Heilmann原理的精梳机
WO2014016769A1 (en) Method for adjusting the advancement of a fiber web to the detaching cylinders of a combing machine and kit therefor
CN219508105U (zh) 一种精梳机的揉棉分箍装置
DE19523949C2 (de) Vorrichtung zum Kämmen von Baumwolle oder baumwollähnlichen Fasern
EP4212656A1 (de)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kämmmaschine
EP0775223B1 (de) Vorrichtung zum kämmen von baumwolle oder baumwollähnlichen fasern
CN201447531U (zh) 精梳机纤维丛高速分离接合机构
CN200985381Y (zh) 一种棉纺精梳机的锡林驱动装置
CN104947250A (zh) 精梳机的顶梳装置
CN103306064A (zh) 一种平头锁眼机的同轴传动机构
CN100999840A (zh) 棉纺精梳机的锡林驱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