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55738A - 车用门饰 - Google Patents

车用门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55738A
CN102555738A CN2011103716289A CN201110371628A CN102555738A CN 102555738 A CN102555738 A CN 102555738A CN 2011103716289 A CN2011103716289 A CN 2011103716289A CN 201110371628 A CN201110371628 A CN 201110371628A CN 102555738 A CN102555738 A CN 1025557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member
reinforcement
door
automobile
maintain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7162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槙良介
清水正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m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m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mo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m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55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57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4External Ornamental or guard strips; Ornamental inscriptive devices thereon
    • B60R13/043Door edge gu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用门饰(40)。所述车辆包括具有开口(4)的固定体,和打开和闭合所述开口(4)的可移动体(5)。所述固定体和所述可移动体(5)中的至少一个包括附接部。所述门饰(40)为细长状并且包括覆盖部件(42)。所述覆盖部件(42)以覆盖所述附接部的方式沿所述附接部附接。所述门饰(40)的特征在于包括加强所述覆盖部件(42)的加强件(41)。所述加强件(41)设在所述覆盖部件(42)与所述附接部之间,以与所述附接部直接相对。所述覆盖部件(42)和所述加强件中的至少一个直接装配至所述附接部。

Description

车用门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门饰,其用于具有开口的固定体和包括打开及闭合该开口的可移动体的车门中的至少一个。
技术背景
门使得设在车辆侧面或后侧的开口敞开或闭合。现有技术中,为了保护形成在门和柱周围处的平面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以覆盖平面部件的方式将包括树脂或橡胶制成的覆盖部件的车用门饰附接至平面部件。例如,见第11-72395号日本专利申请公开。
第11-72395号日本专利公开的车用门饰中,覆盖部件附接至车门,并且覆盖部件中嵌入用作加强部件的芯金属。芯金属沿车门末端的纵向方向延伸,以加强车门的保持力。
在车用门饰中,覆盖是通过挤出成型制造的。在挤出成型的过程中,通过插入成型将芯金属嵌入覆盖部件中。由此,在成型过程中对芯金属进行定位之类的制造工艺的操作是较麻烦的。因此需要易于制造的车用门饰的改进。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易于制造的车用门饰。
发明内容
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用门饰(40)。所述车辆包括固定体,所述固定体包括开口(4)和打开和闭合所述开口(4)的可移动体(5)。所述固定体和所述可移动体(5)中的至少一个包括附接部。所述门饰(40)为细长状并且包括覆盖部件(42)。所述覆盖部件(42)以覆盖所述附接部的方式沿所述附接部附接。所述门饰(40)的特征在于包括加强件(41)其加强所述覆盖部件(42)。所述加强件(41)设在所述覆盖部件(42)与所述附接部之间,以与所述附接部直接相对。所述覆盖部件(42)和所述加强件中的至少一个直接装配至所述附接部。
一实施例中,所述覆盖部件(42)和所述加强件(41)中的一个包括卡合部(41b),其中所述卡合部(41b)与所述覆盖部件(42)和所述加强件(41)中的所述直接装配的另一个沿与所述装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卡合。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覆盖部件(42)和所述加强件(41)中的一个包括沿所述覆盖部件(42)的纵向延伸的卡合部(76),以使所述加强件(41)沿所述覆盖部件(42)的纵向与所述覆盖部件(42)和所述加强件(41)中的另一个卡合。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覆盖部件(42)和所述加强件(41)中的一个包括对附接至所述附接部的附接件(34a)进行弹性保持的一或多个保持部(41a、73、73a、73b)。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持部(41a、73、73a、73b)通过使得所述加强件(41)的一部分进行弯曲或突出而与所述加强件(41)一体形成。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持部(41a、73、73a、73b)包括用于防止附接件(34a)脱离的限制结构(80、83、84)。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持部(41a、73、73a、73b)为多个沿所述覆盖部件(42)的纵向以预定间隔设置的保持部(41a、73、73a、73b)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限制结构(80、83、84)包括一组设在所述保持部(41a、73、73a、73b)中的突起(80)。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限制结构(80、83、84)的形状相当于与抵靠所述附接件(34a)的楔(84)的形状。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41)包括多个设至所述覆盖部件(42)的加强件(41),其中所述多个加强件(41)沿所述覆盖部件(42)的纵向以预定间隔设置。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覆盖部件(42)包括用于保持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51)的保持架,其中所述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51)检测所述可移动体(5)和所述固定体之间的外部物体。
附图说明
图1为装有电动滑门装置之车辆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车辆的侧视图;
图3为沿向前方向观察的门板平视图;
图4为电动滑门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方块图;
图5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门饰的剖视图;
图6为车用门饰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为车用门饰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用门饰的立体图;
图9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用门饰的剖视图;
图10为车用门饰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及
图11为车用门饰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说明书中,除非另行表示,“前”和“后”、“右”和“左”、“上”和“下”系指沿车体方向观察的方向。
如图1所示,装有电动滑门装置1的车辆2包括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的车体3。车体3的左侧形成有用于乘员的正方形乘员开口4。乘员开口4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的与乘员开口4相对应的正方形门板5打开或闭合。如图2所示,乘员开口4之前,设有靠近前乘员座位的导电门板6,以及在门板5(乘员开口4闭合的情况下)和门板6之间沿竖向延伸的中央柱7。
如图1所示,门板5经由致动机构11以沿相对于车体3的大致前后方向可移动地附接,以可选择地打开和闭合乘员开口4。组成致动机构11的上导轨12和下导轨13分别设在乘员开口4的上部和下部。组成致动机构11的中央导轨14设在位于乘员开口4后方处车辆2的大致中央位置。各导轨12~14沿车辆2的前后方向从后向前直地延伸,并且在途中偏斜,以使前部向车辆的内部偏斜。
组成致动机构11的上臂15固定至车辆内表面上的门板5的上部。组成致动机构11的下臂16固定至车辆内表面上的门板5的下部。组成致动机构11的中央臂17在中央的预定位置固定至车辆内表面。上臂15、下臂16及中央臂17分别连接至上导轨12、下导轨13及中央导轨14。各臂15~17由导轨12~14中的相应一根进行导向,从而可以沿车辆2的前后方向移动。
下臂16通过驱动机构21的驱动力沿车辆2的前后方向移动。具体地,组成驱动机构21的驱动滑轮22和被动滑轮23设在车辆中比下导轨13更靠里的位置,并且绕沿车辆2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环带24挂在驱动滑轮22和被动滑轮23上。下臂16的末端固定至环带24。如图1和图4所示,滑动致动器25连接至驱动滑轮22。滑动致动器25组成驱动机构21。滑动致动器25设在车辆内部。滑动致动器25包括滑动电机26和使得滑动电机26的旋转减速并且输出减速旋转的减速机构(未示)。当驱动滑动电机26以使得驱动滑轮22旋转时,环带24相应地旋转以沿前后方向移动下臂16,以使门板5沿前后方向可滑动地移动。
滑动致动器25中,设有检测滑动电机26的旋转的位置检测器27。例如,位置检测器27包括永磁体和与所述永磁体相对的霍尔集成电路(未示)。永磁体与滑动电机26的旋转轴(未示)一体旋转,或者与组成减速机构的减速齿轮(未示)一体旋转。霍尔集成电路输出脉冲信号作为位置检测信号,该脉冲信号与由永磁体的旋转造成的永磁体相对于霍尔集成电路的磁场变化相对应。
如图2和图4所示,电动滑门装置1包括用于控制门板5的打开和关闭的操控开关31。当有人,如车辆2乘客,操控该开关以打开乘员开口4时,操控开关31输出打开信号以可滑动地移动门板5以打开乘员开口4。另一方面,当有人,如车辆2车客,操控该开关以闭合乘员开口4时,操控开关31输出闭合信号以可滑动地移动门板5以闭合乘员开口4。操控开关31设在车辆中的预定位置(例如,仪表盘、门板5的门拉手(未示)、随发动钥匙一起携带的便携物体(未示)等)。
车用门饰(下文称为“门饰”)40从硬金属部件制成的门板5的前部5a固定至电动滑门装置1。门饰40的外表面由橡胶或树脂制成。如图5所示,组成门板5的内板32包括固定部32a和延伸部32b。固定部32a以与车辆2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大致平行地形成在内板32的前端(车辆2的前端)。延伸部32b从固定部32a的左端(外端)朝向车辆2的前侧延伸。延伸部32b的末端由组成门板5的外板33覆盖。支架34在车辆2的前侧固定至固定部32a,并且包括沿车辆2的向前方向延伸的凸壁34a。
门饰40包括用作加强件件的夹持件41,以及与夹持件41卡合的覆盖部件42。夹持件41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直接附接至作为附接件的突壁34a。覆盖部件42由橡胶形成。
如图5所示,门饰40的夹持件41具有其一侧开口的槽状截面。夹持件41包括一对保持部41a,通过从前侧切开夹持件的中心部并且沿夹持件41的宽度方向向内突出切去部而形成保持部41a。夹持件41的开口从突壁34a的前部插入后部,并且保持部41a以固定装配的方式保持门板5的突壁34a。本实施例中,夹持件41的装配方向为车辆的向后方向。
如图3所示,门饰40的覆盖部件42是细长的,并且与门板5的竖向长度一样长。多个夹持件41等间距设置于门板5。
如图5所示,覆盖部件42包括夹持件41可插入其中的主体42a。主体42a固定至夹持件41。配合部43形成在主体42a的后部,并且沿主体42a的宽度方向向内弯折。夹持件41的后端41b配合入配合部43。配合部43用作沿装配方向的卡合部。
覆盖部件42还包括与主体42a一体形成的传感器架42b。传感器架42b保持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51,其用于检测门板5的前部4a与乘员开口4的周边之间的外部物体X(见图2)。
如上述配置的车辆40的门饰中,当对覆盖部件42进行混合挤压时,同时形成配合部43的形状。在覆盖部件42挤压成型之后,对夹持件41进行按压配合以将夹持件41与覆盖部件42装配在一起。
如图5所示,组成外部物体检查传感器51的中空绝缘体52由具有绝缘性和复位性的弹性可变形绝缘体形成,诸如软树脂或橡胶。中空绝缘体52为大致圆筒状。设在中空绝缘体52的径向中心处的间隔孔52a沿中空绝缘体52的纵向穿通。
一对检测电极53和54设在中空绝缘体52的内部,并且由中空绝缘体52支撑。各检测电极53和54包括由扭曲导电线而形成的挠性中心电极(未示)和覆盖中心电极的外周部的环状导电覆盖层(未示)。两个检测电极53和54在中空绝缘体52内部相互隔开,并且各电极53和54沿中空绝缘体52的纵向螺旋延伸。本实施例中,一对设在中空绝缘体52内部的检测电极53和54在中空绝缘体52的纵向上的任何位置处沿直径方向相互相对。检测电极53和54沿圆周方向的一半嵌入中空绝缘体52。
如图4所示,电阻55在中空绝缘体52的一纵向端引出的位置连接在两个检测电极53和54之间。向检测电极53和54供电的供电电缆56和57在中空绝缘体52的另一端引出的位置分别与检测电极53和54相连接。
供电电缆56和57引入门板5的内部。与检测电极53连接的供电电缆56电连接至通电检测部58(见图4)。与检测电极54连接的供电电缆57电连接至接地端GND(即,连接至车体)。通电检测部58组成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51。
如图4所示,通电检测部58经由供电电缆56向检测电极53供给电流。如图4所示,当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51处于未向其施加压力的正常状态时,从通电检测部58流至检测电极53的电流通过电阻55流至检测电极54。同时,如图4所示,当以使得传感器51沿直径方向塌陷的方式向传感器51施加压力时,中空绝缘体52弹性变形并且检测电极53和54相应地弯曲。然后,检测电极53和54接触以分流。这样,从通电检测部58流至检测电极53的电流不经过电阻55。因此,当以某一电压向检测电极53供给电流时,电流值发生变化。通过检测电流值的变化,通电检测部58检测到存在施加至检测传感器51的压力。然后,当检测到电流值变化时,通电检测部58将接触检测信号输出至门ECU 61(下文将详述)。当去除施加至检测传感器51的压力时,中空绝缘体52复位,随后检测电极53和54复位。然后,这些部件回复至未通电状态。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动滑门装置1由用作控制机构的门ECU 61控制。门ECU 61具有ROM(只读存储器)和RAM(随机存储器),并且用作微型计算机。例如,门ECU 61位于靠近滑动致动器25,并且由车辆2的电池(未示)供电。然后,门ECU61基于来自操控开关31、位置检测器27和通电检测部58的多种信号输入控制滑动致动器25。
接着,将描述如上配置的电动滑门装置1完整操作。
当从操控开关31输入打开信号时,门ECU 61驱动滑动致动器25以打开门板5。门ECU61基于位置检测器27输出的位置检测信号识别门板5的位置。本实施例中,门ECU 61对位置检测信号的脉冲数进行计数,并且基于计数值识别门板5的位置。然后,当门板5位于乘员开口4完全打开的全开位置P0时(见图2),门ECU 61停止滑动致动器25。
从操控开关31输入关闭信号时,门ECU 61驱动滑动致动器25以关闭门板5。然后,当门板5位于乘员开口4完全关闭的全闭位置PC时(见图2),门ECU 61停止滑动致动器25。门板5的关闭操作过程中,当外部物体X接触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51并且对传感器51施压时,中空绝缘体52弹性变形以使得一对检测电极53和54分流。从而,施加至检测电极53的电流量发生变化,并且通电检测部58将接触检测信号输出至门ECU 61。一旦输入接触检测信号,门ECU 61使得滑动致动器25倒转,并且在使门板5闭合至预定距离之后停止滑动致动器25。
接着,将描述本实施例的操作和优点特征。
(1)加强覆盖部件42的夹持件41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于覆盖部件42,即,使得夹持件41在覆盖部件42和突壁34a之间与突壁34a直接相对。夹持件41直接固定至突壁34a。现有技术中,当加强件嵌入覆盖部件时,需要在对覆盖部件进行混合挤压的同时对加强件进行插入成型。然而,本实施例中,加强覆盖部件42的夹持件在覆盖部件42和突壁34a之间与突壁34a直接相对,而不是嵌入覆盖部件42。由此,可在对覆盖部件进行混合挤压之后,将夹持件41附接至覆盖部件42。由此,不需要在对覆盖部件42进行混合挤压的同时对夹持件41进行精确定位这样的麻烦事情。门饰40的制造变得更容易。
(2)覆盖部件42中,设有用作卡合部的配合部43。配合部43沿夹持件41与突壁34a的装配方向相反的方向与夹持件41卡合。这种结构中,配合部43可防止覆盖部件42沿覆盖部件42与夹持件41之间的装配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夹持件41。
(3)夹持件41包括弹性地保持突壁34a的保持部41a。突壁34a起到组成附接部的附接件的作用。通过这一结构,夹持件41和门饰40可容易地经由弹性保持而附接至突壁34a。
(4)通过对夹持件41的一部分进行切割和突出而一体形成保持部41a。通过这一结构,可容易地形成保持部41a,而无需另外的部件。
(5)相对于覆盖部件42设置多个夹持件41,并且其沿覆盖部件42的纵向以预定间隔隔开。通过此种方式设置多个硬度大于覆盖部件42的夹持件41,甚至可将夹持件41设置在门板5的弯曲部。
(6)覆盖部件42中,设有用于保持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51的传感器架42b。由此,通过用传感器架42b保持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51,可检测门板5与中央柱7之间的外部物体。
(7)夹持件41和覆盖部件42是独立的。由此,可将门饰40(覆盖部件42)保持在相对于门板5的所需位置。这增大了设计的自由度,并且能降低成本。
第二实施例
现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中相类似的部件给予类似的标号,并且省略了类似部件的附图和描述的全部或一部分。第二实施例中,现描述附接至车体3右侧的门板5的门饰40。
如图9所示,从车辆2向前凸出的突壁34a设在门板5的前部5a。突壁34a由组成门板5的内板71和外板72形成。突壁34a沿着门板5的前部5a从门板5的上端延伸至门板5的下端。门饰40具有覆盖部件42,其具有槽状的截面以及沿覆盖部件42的宽度方向从覆盖部件42的内部凸出的保持部73。门饰40通过将突壁34a按压入保持部73而固定至门板5的前部5a。
如图8和9所示,本实施例的门饰40包括位于覆盖部件42处的密封部74。密封部74从车辆2的后侧的覆盖部件42的后端(见图2)朝向车辆2的外侧延伸。具体地,密封部74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从覆盖部件42朝向车辆外侧延伸。然后,密封部74朝向车辆2的前侧延伸,并且密封部74的末端朝向车辆内部弯曲。从车辆2的上侧观察时,密封部74的形状大致为L形。密封部74沿覆盖部件42的纵向(车辆2的竖向)在覆盖部件42的大致整个范围内延伸。密封部74防止在乘员开口4完全关闭时从中央柱7和门板5之间的空间进水。当门板5完全闭合乘员开口4时,密封部74的朝向车辆外部的外(右)侧与门板5的外(右)侧和中央柱7的外(右)侧齐平。
如图8和图9所示,凸部76设在门饰40的覆盖部件42中,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朝向与夹持件41相对的壁75相对的位置处的夹持件41凸出。如图8所示,凸部76形成为沿覆盖部件42的纵向(竖向)连续延伸。凸部76形成在相对的壁75中,以与车辆前后方向的窗77相对应。各窗77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穿通夹持件41。由此,例如,各凸部76的一部分进入相应的窗77并且沿覆盖部件42的纵向与窗77的卡合侧77a(见图8)卡合。由此,在覆盖部件42的纵向防止覆盖部件42与夹持件41之间的位置偏移。
接着,将描述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和优点特征。
(1)覆盖部件42包括组成卡合部的凸部76。凸部沿覆盖部件42的纵向与夹持件41的窗77的卡合侧77a卡合。在覆盖部件42中设置凸部76防止覆盖部件42和夹持件41之间的沿覆盖部件42纵向的位置偏移。通过将突壁34a按压入形成在橡胶制成的覆盖部件42中的保持部73中,较之突壁34a直接按压入夹持件41的情况,突壁34a不会受到损伤。
可对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作如下修改。
关于上述实施例的保持部41a和73,可增加限制结构以改进对突壁34a的保持力。例如,图10和11示出了在第二实施例的保持部73中增加限制结构的示例。
如图10所示,覆盖部件42的内(左)侧的侧壁42c上形成两个保持部73a,并且在保持部73a沿覆盖部件42的宽度方向向内延伸时,所述保持部朝车辆前部(朝向外部物体传感器51)成角度地延伸。在车辆内侧一对保持部73a和在车辆外侧的一对保持部73b均沿前后方向排列。类似于上述实施例的夹持件41(见图3),这样的多对保持部73a和多对保持部73b沿覆盖部件42的纵向等间隔设置。如上述实施例中覆盖部件42沿其纵向弯曲的结构中,若保持部沿覆盖部件42的纵向是连续的,则保持部的成型变得困难。然而,通过沿覆盖部件42的纵向隔开保持部73a和73b,可在与覆盖部件42的沿其纵向的弯曲相匹配的同时容易地成型保持部73a和73b。还可以减少形成所述保持部73a和73b的材料。
各保持部73a的位于车辆内侧的在覆盖部件42的宽度方向与突壁34a接触的末端处,形成由多个突起81组成的一组突起80。突起81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排列,并且沿覆盖部件42的纵向(垂直于图10图纸的方向)形成为直线。各突起81随着沿覆盖部件42的宽度方向向内延伸而向前倾斜。由此,例如,当朝车辆前方的方向,对覆盖部件42施加负载,以从突壁34a脱离覆盖部件42时,突壁34a被保持部73a和73b保持住,并且突壁34a由各保持部73a的一组突起80卡住。由此,防止突壁34a与保持部73a和73b分离。由此,在图10所示的结构中,突起组80这种限制结构改进了各保持部73a和73b对突壁34a的限制力。
图10示出了在第二实施例的保持部73中设置一组突起80的例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作为代替,可在第一实施例的保持部41a中设置一组突起80。
图11示出了在各保持部73a中设置楔形式的限制结构的例子。具体地,各保持部73a中,从车辆外侧的覆盖部件42的侧壁42c开始延伸的基部82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较大,并且,随保持部73a沿覆盖部件42的宽度方向从基部82向内延伸,其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厚度变小。保持部73a的末端(最内端),通过对保持部73a的沿车辆前后方向最薄的部分83进行弯曲而形成加厚部84。加厚部84从弯曲部83开始向车辆前方进行弯曲。
在有这些保持部73a的情况下,例如,当向覆盖部件42施加朝车辆前方的负载以使覆盖部件与突壁34a分离时,从车辆的向后方向向各保持部73a施加保持部73a和突壁34a之间的摩擦力。然后,由于弯曲部83做得比基部82薄,保持部73a和突壁34a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保持部73a末端的加厚部84变形,以比弯曲部83向后弯折得更多。由于保持部73a的基部82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较厚,基部82的刚度较大,即使基部82承受这一摩擦力,基部82也难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变形。由于使加厚部84朝车辆后方弯折不需要在凸部34a与加厚部84之间设有间隙,当加厚部84承受向后的摩擦时,加厚部84像楔与突壁34a接触一样地停止。由此,即使沿车辆的向前方向向覆盖部件42施加负载,也可防止突壁43a与保持部73a、73b分离。这一限制结构改进了各保持部73a和73b对突壁34a的限制力。
在保持部73a和73b以预定间隔移置的构造中,限制强度趋向于减小。通过为保持部73a和73b设置上述限制结构中的任何一个,可有效增大限制力。
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中,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51为压力传感器。然而,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51不限于此,并且可为接近传感器。此外,可使用利用压力传感器和接近传感器这两者的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51来检测外部物体X。
各上述实施例中,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51可设在门饰40中。然而,可省略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51。这种情况下,可省略覆盖部件42的传感器架42b。
各上述实施例中,沿覆盖部件42的纵向以相等间隔设置多个夹持件41。然而,夹持件41的布置不限于此。可沿覆盖部件42的纵向以不相等的间隔设置多个夹持件41。此外,作为为单个覆盖部件42设置多个夹持件41的代替,可为单个覆盖部件42设置一个夹持件41。
第一实施例中,通过突出夹持件41的一部分而形成保持部41a。作为代替,例如,如图6所示,可通过使得夹持件41的一部分变形为弯曲形状而形成保持部41a。此外,如图7所示,可通过使得加持部41的一部分突出然后使其变形而形成保持部41a。
各上述实施例中,配合部43设在覆盖部件42中。然而,配合部可设在夹持件41中。
各上述实施例中,覆盖部件42由橡胶制成。作为代替,覆盖部件42可由橡胶之外的树脂形成。
各上述实施例中,夹持件41由金属材料制成。作为代替,夹持件41可由树脂形成。
各上述实施例中,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设在可滑动以打开或关闭设在车辆横向侧的开口(乘员开口4)的门板5处。作为代替,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可设在打开或关闭设在车辆后侧的开口(后门)的门板处。此外,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可设在车辆的与门板5相对的位置(开口的周边处)。
各上述实施例中,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设在可滑动的门板5处。作为代替,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可设在可通过一或多个铰链相对于车辆3旋转的门板5中。
各上述实施例中,门饰40设在门板5处。此外,门饰40还可设在中央柱7处。或者,门饰40可仅设在中央柱7处。

Claims (11)

1.一种车用门饰(40),所述车辆包括具有开口(4)的固定体和打开及闭合所述开口(4)的可移动体(5),所述固定体和所述可移动体(5)中的至少一个包括附接部,所述门饰(40)为细长状并且包括覆盖部件(42),所述覆盖部件(42)以覆盖所述附接部的方式沿所述附接部附接,所述门饰(40)的特征在于包括:
加强件(41),其加强所述覆盖部件(42),其中所述加强件(41)设置在所述覆盖部件(42)与所述附接部之间,以与所述附接部直接相对,
其中所述覆盖部件(42)和所述加强件(41)中的至少一个直接装配至所述附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门饰(40),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部件(42)和所述加强件(41)中的一个包括卡合部(41b),其中所述卡合部(41b)与所述覆盖部件(42)和所述加强件(41)中的所述直接装配的另一个沿与所述装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卡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门饰(40),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部件(42)和所述加强件(41)中的一个包括沿所述覆盖部件(42)的纵向延伸的卡合部(76),以使所述加强件(41)与所述覆盖部件(42)和所述加强件(41)中的另一个沿所述覆盖部件(42)的纵向卡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门饰(40),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部件(42)和所述加强件(41)中的一个包括对附接至所述附接部的附接件(34a)进行弹性保持的一或多个保持部(41a、73、73a、73b)。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门饰(40),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41a、73、73a、73b)是通过使得所述加强件(41)的一部分弯曲或突出而与所述加强件(41)一体形成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门饰(40),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41a、73、73a、73b)包括用于防止附接件(34a)脱离的限制结构(80、83、84)。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用门饰(40),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41a、73、73a、73b)为多个沿所述覆盖部件(42)的纵向以预定间隔设置的保持部(41a、73、73a、73b)。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用门饰(40),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结构(80、83、84)包括一组设在所述保持部(41a、73、73a、73b)中的突起(80)。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用门饰(40),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结构(80、83、84)的形状相当于与抵靠所述附接件(34a)的楔(84)的形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门饰(4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41)包括多个设置于所述覆盖部件(42)的加强件(41),其中所述多个加强件(41)沿所述覆盖部件(42)的纵向以预定间隔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门饰(40),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部件(42)包括用于保持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51)的保持架,其中所述外部物体检测传感器(51)检测所述可移动体(5)和所述固定体之间的外部物体。
CN2011103716289A 2010-11-11 2011-11-08 车用门饰 Pending CN1025557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53218 2010-11-11
JP2010253218 2010-11-11
JP2011050378A JP2012116454A (ja) 2010-11-11 2011-03-08 車両用ドアトリム
JP2011-050378 2011-03-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5738A true CN102555738A (zh) 2012-07-11

Family

ID=46047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716289A Pending CN102555738A (zh) 2010-11-11 2011-11-08 车用门饰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91033B2 (zh)
JP (1) JP2012116454A (zh)
CN (1) CN102555738A (zh)
DE (1) DE10201111811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3181A (zh) * 2016-12-30 2018-07-10 佛吉亚汽车内部系统公司 带有可移动内部门板的车辆
CN110077204A (zh) * 2018-01-25 2019-08-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滑动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1753B2 (ja) * 2019-03-21 2023-02-14 西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ッチセンサー付きスライドドアのシール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93011A (en) * 1949-03-29 1954-11-02 Fernberg Eric Birger Metallic fastener for resilient sealing strip
US2746103A (en) * 1952-04-03 1956-05-22 Bright Thomas John Robert Draught excluding strips, beadings, mouldings, and the like
GB942698A (en) * 1961-10-13 1963-11-27 Bright Mfg Co Ltd Improvements in sealing strips, beadings or mouldings
JPS4970621U (zh) * 1972-10-02 1974-06-19
JPS5328910Y2 (zh) * 1973-12-25 1978-07-20
JPH0620818B2 (ja) * 1986-03-31 1994-03-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サツシユレス窓のシ−ル構造
JPS6361661A (ja) * 1986-09-01 1988-03-17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自動車のドアシ−ル構造
JPH0798451B2 (ja) * 1986-09-29 1995-10-25 鬼怒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サツシユレス車のウインドウエザ−ストリツプ
JP2885818B2 (ja) * 1989-02-28 1999-04-26 鬼怒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サッシュレスドア型車のウエザーストリップ
JPH0237026A (ja) * 1988-07-27 1990-02-07 Mazda Motor Corp サッシュレスドア用ウェザストリップ
JPH0659776B2 (ja) * 1988-09-29 1994-08-10 鬼怒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分割式ウインドガラスのシール構造
JPH02200519A (ja) * 1989-01-28 1990-08-08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ドアサッシュ部構造
JPH04110248A (ja) * 1990-08-31 1992-04-10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スポンジシール付ウエルト
US5288121A (en) * 1993-02-25 1994-02-22 Grant Industries, Inc. Automobile trim strip and carpet retaining clip
FR2705925B1 (fr) * 1993-06-04 1995-08-25 Mesnel Sa Ets Joint de porte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GB2309994B (en) * 1996-02-06 1999-10-06 Draftex Ind Ltd Sealing arrangements
JP3347257B2 (ja) * 1996-03-29 2002-11-2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開閉装置
JPH1172395A (ja) 1997-08-29 1999-03-16 Nishikawa Rubber Co Ltd 挟込防止装置のセンサー埋設方法
DE19801870C2 (de) * 1998-01-20 2001-09-27 Porsche Ag Dichtungseinrichtung für zumindest eine rahmenlose Sichtscheibe eines Kraftfahrzeuges
DE20111998U1 (de) * 2001-07-19 2002-08-29 Baedje K H Meteor Gummiwerke Fensterdichtungsprofil für ein Kabriolett
JP3752627B2 (ja) * 2002-09-03 2006-03-08 西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金属製インサートレス自動車用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
US6972140B2 (en) * 2002-11-28 2005-12-06 Toyoda Gosei Co., Ltd. Door opening trim weather strip for motor vehicle
SE0302459D0 (sv) * 2003-09-12 2003-09-12 Trelleborg Ab A sealing device
CA2508563C (en) * 2003-09-17 2009-06-30 Tokai Kogyo Co., Ltd. Long ornament memb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6846034B1 (en) * 2004-01-08 2005-01-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ular weather strip
US7363749B2 (en) * 2004-10-18 2008-04-29 Decoma International Inc. Upper auxiliary seal with positive attachment configuration
JP2006182090A (ja) * 2004-12-27 2006-07-13 Toyoda Gosei Co Ltd 自動車用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DE102006055817A1 (de) * 2006-11-27 2008-05-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arborn Fahrzeugtür
JP4973152B2 (ja) * 2006-11-28 2012-07-1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オープニングトリム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US8256823B2 (en) * 2007-03-14 2012-09-04 Tokai Kogyo Co., Ltd. Trim and core thereof,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trim and core
JP5342581B2 (ja) * 2011-03-01 2013-11-13 西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オープニングシ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752332B2 (en) * 2011-04-21 2014-06-17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slide door pinch sensor assembly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3181A (zh) * 2016-12-30 2018-07-10 佛吉亚汽车内部系统公司 带有可移动内部门板的车辆
CN108263181B (zh) * 2016-12-30 2021-05-04 佛吉亚汽车内部系统公司 带有可移动内部门板的车辆
CN110077204A (zh) * 2018-01-25 2019-08-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滑动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119538A1 (en) 2012-05-17
DE102011118114A1 (de) 2012-06-28
US8491033B2 (en) 2013-07-23
JP2012116454A (ja) 2012-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26371B (zh) 夹入检测传感器
JP5283973B2 (ja) センサ支持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01142369B (zh) 开闭装置
JP4809106B2 (ja) 開閉装置
JP5015854B2 (ja) 開閉装置
JP7269014B2 (ja) タッチセンサーの取付構造
CN102561878B (zh) 用于在具有进入口的车辆中促动多个部件的系统
CN102555738A (zh) 车用门饰
JP5012015B2 (ja) 電気自動車用バッテリケースの構造
JP5126271B2 (ja) 長尺センサ
JP7067068B2 (ja) 異物検知センサ用スペーサおよび異物検知センサの端末部成形方法並びに異物検知センサ
US20170328112A1 (en) Touch sensor un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1088691B1 (en) Vehicle door
JP7168420B2 (ja) タッチセンサーの取付構造及び製造方法
CN114074536A (zh) 车辆
CN101384789A (zh) 可打开的车辆顶盖
US20100219844A1 (en)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sens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375633B2 (en) Vehicular sliding door structure
EP2070751B1 (en) Power back door for vehicle
JP2009215838A (ja) 開閉部材制御装置及び開閉装置
JP4289150B2 (ja) オープニングトリムウエザストリップの製造方法及びオープニングトリムウエザストリップ用金型装置
JP4703407B2 (ja) 挟込み検出センサーを備えた自動車用成形体
JP4745950B2 (ja) 開閉装置
JP6701538B2 (ja) 挟み込み検知センサ
JP2013179007A (ja) 長尺セ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