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55463B -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55463B
CN102555463B CN201110391553.0A CN201110391553A CN102555463B CN 102555463 B CN102555463 B CN 102555463B CN 201110391553 A CN201110391553 A CN 201110391553A CN 102555463 B CN102555463 B CN 1025554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ejection
ejection process
nozzle
head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915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55463A (zh
Inventor
大重博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5554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54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554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54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6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by applying pressure only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方法。液体喷出装置具有:头,能够移动并具有在预定方向上排列喷嘴而成的喷嘴列;控制部,执行第一及第二液体喷出处理,在上述处理中,维持于头的移动方向中包含与预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成分并使头移动,且从喷嘴间歇地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上依次形成点,第一及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以在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形成的点的、正交方向上的点形成位置,位于在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中连续形成的点的、正交方向上的点形成位置之间的方式,在介质上形成点,控制部以在正交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处,于第一及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的至少某一方的移动方向中包含预定方向的成分,且双方的该移动方向相互交叉的方式,使头移动。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通过从喷嘴喷出液体而使液滴(点)喷落在介质上,从而实施图像等的记录的液体喷出装置。当利用这种液体喷出装置而实施记录时,由于在制造阶段中产生的喷嘴的精度误差等,从而有时会无法向本来应喷出的位置喷出点。其结果为,有时会在所记录的图像上产生浓度不均(例如,白条纹或黑条纹),从而会导致记录图像的画质劣化。
为了对记录图像的画质的劣化进行抑制,具有如下方法,即,通过利用不同的喷嘴而由多次的喷出动作形成一个点列,从而不会识别出喷出误差,由此使浓度不均变得不明显。例如,已知如下方法,即,在通过使喷嘴往复移动的同时喷出液体,从而形成沿着该往复方向的点列的液体喷出装置中,通过在前进路线的液体喷出动作和返回路线的液体喷出动作中,分别改变喷出液体的喷嘴,从而使点的喷落位置的偏移平均化,进而抑制画质的劣化。
此外,作为对由于被记录介质的输送误差而导致的浓度不均或图像的紊乱进行抑制的方法,具有对喷出液体的时刻进行调节的方法。例如,提出了如下方法,即,当由于歪斜而使介质倾斜地被输送时,通过对应于该倾斜而移动喷出液体的喷嘴,从而形成倾斜的点列,由此抑制画质的劣化(例如专利文献1)。
根据上述的方法,即使在利用液体喷出装置而记录图像时产生浓度不均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浓度不均的影响不易变得明显。但是,当喷嘴的精度误差较大时,例如,当喷嘴列中的第n个喷嘴与第n+1个的喷嘴之间的间隔明显大于其他喷嘴之间的间隔等时,难以通过上述方法使浓度不均的影响不明显。其原因在于,即使在喷嘴之间的间隔较宽的部分中,在前进路线和返回路线中改变使用喷嘴,条纹状的浓度不均也是明显的。因此,通过现有的方法无法充分地使浓度不均不明显。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449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当利用液体喷出装置而记录图像时,使浓度不均不明显。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为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头,其能够进行移动,并具有在预定方向上排列喷嘴而成的喷嘴列;控制部,其执行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第二液体喷出处理,在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在维持于所述头的移动方向中包含与所述预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成分的同时使所述头进行移动,且从所述喷嘴间歇性地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上依次形成点并且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以在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形成的点的、所述正交方向上的点形成位置,位于在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中连续形成的点的、所述正交方向上的点形成位置之间的方式,在所述介质上形成点,其中,所述控制部以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处,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的至少某一方的所述移动方向中包含所述预定方向的成分,且双方的该移动方向相互交叉的方式,使所述头进行移动。
关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通过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而可以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打印机1的结构的框图。
图2A为,对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概要剖视图。图2B为,对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概要俯视图。
图3为表示头单元中的头的配置的图。
图4为对在比较例1中打印机1实施的印刷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5A为,对点被理想地形成时的光栅线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图5B为,对发生了浓度不均时的光栅线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
图6为对在比较例2中打印机1实施的印刷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7为对比较例2中的点形成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
图8为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点形成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
图9为表示头的移动方向在中途发生变化时的示例的图。
图10A为,概要性地表示比较例1或比较例2的情况下的、浓度不均的产生的情况的图。图10B为,概要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的、浓度不均的产生的情况的图。
图11A为,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油墨喷出数据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1B为表示根据图11A中的数据而通过头41所形成的点的情况的图。
图12A为,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油墨喷出数据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2B为表示根据图12A中的数据而通过头41所形成的点的情况的图。
图13A为,表示在设为k=1的情况下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油墨喷出数据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3B为,表示根据图13A中的数据而通过头41所形成的点的情况的图。
图14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头的移动动作的改变例的图。
符号说明
1:打印机;
20:输送单元;21:输送辊;
30:驱动单元;31:X轴台;32:Y轴台;
40:头单元;41:头;
50:检测器组;
60:控制器;61:接口部;62:CPU;63:存储器;64:单元控制电路;
110:计算机。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以下的事项是显而易见的。
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具有:头,其能够进行移动,并具有在预定方向排列喷嘴而成的喷嘴列;控制部,其执行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第二液体喷出处理,在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在维持于所述头的移动方向中包含与所述预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成分的同时使所述头进行移动,且从所述喷嘴间歇性地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上依次形成点,并且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以在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形成的点的、所述正交方向上的点形成位置,位于在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中连续形成的点的、所述正交方向上的点形成位置之间的方式,在所述介质上形成点,其中,所述控制部以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处,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的至少某一方的所述移动方向中包含所述预定方向的成分,且双方的该移动方向相互交叉的方式,使所述头进行移动。
根据这种液体喷出装置,即使在记录图像时发生浓度不均的情况下,也由于该浓度不均呈现为点状而不是条纹状,因此能够使浓度不均不明显。
在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控制部以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双方的所述移动方向中的所述正交方向的成分,在该双方中相反的方式,使所述头进行移动。
根据这种液体喷出装置,由于能够使头向双方向进行移动并印刷图像,因此与使头向单方向进行移动并印刷图像的情况相比,能够加快印刷速度。
在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控制部以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的所述移动方向和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的所述移动方向,关于所述正交方向或者所述预定方向对称的方式,使所述头进行移动。
根据这种液体喷出装置,由于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中的头的移动方向以及液体喷出位置、与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的头的移动方向以及液体喷出位置,分别关于预定方向或正交方向对称,因此对头的动作的控制或液体喷出数据的产成变得简单,从而减小了施加于控制器的负荷。
在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中,优选为,作为在通过点而形成图像时的图像形成模式,能够选择:线图形成模式,其适合于形成作为主要由线构成的图像的线图;以及自然图形成模式,其适合于形成主要作为照片的图像的自然图,并且,当选择所述自然图形成模式时,所述控制部以在所述正交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处,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的至少某一方的所述移动方向中包含所述预定方向的成分,且双方的该移动方向相互交叉的方式,使所述头进行移动。
根据这种液体喷出装置,通过按照所形成的图像的性质而改变图像记录方法,从而能够进一步使浓度不均变得不明显。
此外,明确了一种液体喷出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骤:使具有在预定方向上排列喷嘴而成的喷嘴列的头进行移动;通过控制部而执行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第二液体喷出处理,在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在维持于所述头的移动方向中包含与所述预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成分的同时使所述头进行移动,且从所述喷嘴间歇性地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上依次形成点,并且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以在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形成的点的、所述正交方向上的点形成位置,位于在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中连续形成的点的、所述正交方向上的点形成位置之间的方式,在所述介质上形成点,其中,所述控制部以在所述正交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处,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的至少某一方的所述移动方向中包含所述预定方向的成分,且双方的该移动方向相互交叉的方式,使所述头进行移动。
液体喷出装置的基本结构
作为用于实施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的方式,举出喷墨打印机(打印机1)为例而进行说明。
打印机1的结构
图1为表示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打印机1为,通过向纸、布、薄膜等介质喷出油墨从而记录(印刷)文字或图像的液体喷出装置,并且与作为外部装置的计算机110以能够进行通信的方式相连接。
在计算机110中安装有打印机驱动程序。打印机驱动程序为,用于使显示装置显示用户界面,并将从应用程序输出的图像数据转换成印刷数据的程序。该打印机驱动程序被记录在软盘FD或CD-ROM(光盘只读存储器)等记录介质(计算机能够进行读取的记录介质)中。此外,打印机驱动程序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而下载到计算机110中。另外,该程序由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代码构成。
计算机110为了使打印机1印刷图像,而向打印机1输出与需要印刷的图像相对应的印刷数据。
图2A中图示了打印机1的概要剖视图,图2B中图示了打印机1的概要俯视图。打印机1具有:输送单元20、滑架单元30、头单元40、检测器组50以及控制器60。控制器60根据从作为外部装置的打印机110接收到的印刷数据,而对各个单元进行控制,从而在介质上印刷图像。打印机1内的情况通过检测器组50而被监视,并且检测器组50向控制器60输出检测结果。控制器60根据由检测器组50输出的检测结果而对各个单元进行控制。
输送单元20
输送单元20为,用于从输送方向(或称为X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介质S(例如,纸张等)的构件。通过由输送电机(未图示)驱动的输送辊21,而向印刷区域供给印刷前的卷筒状的介质S,之后,通过收卷机构而将印刷完成的介质S收卷成卷筒状,或者切割为适当的长度并排出。输送电机的动作被打印机侧的控制器60控制。另外,在印刷过程中的印刷区域中,介质S从下方被真空吸附,从而介质S被保持在预定的位置处。
驱动单元30
驱动单元30为,使头单元40在与输送方向相对应的X方向和与介质S的纸宽方向(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相对应的Y方向上自由移动的构件。驱动单元30由如下部件构成,即,使头单元40在X方向上进行移动的X轴台(stage)31、使X轴台31在Y方向上进行移动的Y轴台32以及使所述X轴台31和所述Y轴台32进行移动的电机(未图示)。
头单元40
头单元40为,用于向纸张S喷出油墨而形成图像的构件,并具有多个头41。在头41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作为油墨喷射部的喷嘴,且在各个喷嘴中设置有装入了油墨的油墨室。
该头单元40被设置于X轴台31上,并且,当X轴台31在X方向(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时,头单元40也将在X方向上进行移动。此外,当Y轴台32在Y方向(纸宽方向)上进行移动时,头单元40也将在Y方向上进行移动。而且,通过使头单元40在X方向上移动,且同时也在Y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使头单元40在相对于X方向而倾斜的方向上进行移动。通过在头单元40的移动过程中从喷嘴间歇性地喷出油墨,从而在介质S上形成有沿着该倾斜方向的点线(光栅线)。其后,头单元40通过Y轴台32,并经由X轴台31而在Y方向(纸宽方向)上进行移动,并且头单元40再次在倾斜方向上移动并实施印刷。
以此种方式,通过反复进行由头单元40的移动而形成光栅线的动作、以及头单元40向Y方向的移动,从而能够在印刷区域内的介质S上印刷图像。通过交替反复进行如下动作,即,在被供应至印刷区域的介质S上印刷图像的动作(图像形成动作)、以及由输送单元20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介质S从而向印刷区域供给介质S的新的部分的动作(输送动作),从而在连续介质S上印刷多个图像。
图3为,表示头单元40中的多个头41的配置的图。另外,虽然实际上是在头单元40的下表面形成有喷嘴面的,但图3为假设从上表面观察到喷嘴时的图(以下的图也相同)。
由于在Y方向(纸宽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喷嘴,因此能够通过头单元40向X方向(输送方向)的一次移动,而印刷出较大宽度的图像。由此,实现了印刷的高速化。但是,由于制造上的问题而无法形成长尺寸的头。因此,在打印机1中,在Y方向上排列并配置有多个短尺寸的头41(1)~41(n)。如图3所示,多个头41被安装在基板BP上。
在各个头41的喷嘴面上形成有:喷射黑色油墨的黑色喷嘴列K;喷射蓝绿色油墨的蓝绿色喷嘴列C;喷射品红色油墨的品红色喷嘴列M;喷射黄色油墨的黄色喷嘴列Y。各个喷嘴列分别具备180个喷嘴,且180个喷嘴在Y方向上以固定的喷嘴间距(180dpi)而直线排列。如图所示,从Y方向的纵深侧的喷嘴起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标记编号(#1~#180)。
此外,在Y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头(例如41(1)和41(2))中的、纵深侧的头41(1)的最近前侧的喷嘴#180与近前侧的头41(2)的最纵深侧的喷嘴#1之间的间隔,也成为固定的间隔(180dpi)。也就是说,在头单元40的下表面,喷嘴在Y方向上以固定的喷嘴间距(180dpi)而排列。另外,如图3所示,由于头41的结构上的问题,从而为了将不同的头41的端部喷嘴之间的间隔设为180dpi,而需要将头41配置为交错状。此外,不同的头41的端部喷嘴也可以重叠。
检测器组50
在检测器组50中包括旋转式编码器、线式编码器(均未图示)等。旋转式编码器对输送辊21的旋转量进行检测,从而根据其检测结果而检测出介质的输送量。线式编码器对X轴台31、Y轴台32的移动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
控制器60
控制器60为,用于实施对打印机的控制的控制单元(控制部)。控制器60具有:接口部61、CPU62、存储器63以及单元控制电路64(图1)。
接口部61在作为外部装置的计算机110与打印机1之间实施数据的接收和发送。CPU62为,用于实施对打印机1的整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63为,用于确保对CPU62的程序进行存储的区域或作业区域等的部件,且由随RAM(机存取存储器)、EEPROM(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等存储元件而构成。而且,CPU62根据被存储在储存器63内的程序,而通过单元控制电路64对输送单元20等的各个单元进行控制。
比较例1
首先,作为比较例1,对利用了打印机1的现有的一般性的印刷动作进行说明。
印刷动作的说明
图4为,对在比较例1中打印机1所实施的印刷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在图中,为了简化说明,而将头单元40中于Y方向(纸宽方向)上排列的喷嘴数目减少至10个。将头单元40在向X方向进行移动的同时形成图像的一次动作称为“循环(pass)”。在这里,打印机1通过四次循环而完成图像,并且在某一个循环中所形成的光栅线(沿着X方向(输送方向)的点列)之间形成其它循环的光栅线。由此,能够使Y方向的印刷分辨率高于喷嘴间距(180dpi),从而能够印刷出高画质的图像。
具体地进行说明,首先,在循环1中,使头单元40在X方向上进行移动且形成10个光栅线(黑色圆)。其后,通过Y轴台32而将头单元40向Y方向的近前侧移动预定量f。而且,在循环2中,再次使头单元40在X方向上进行移动且形成10个光栅线(白色圆)。此时,以循环2的光栅线被形成在由循环1所形成的光栅线的输送方向上的纵深侧的方式,将头单元40在Y方向上移动预定量f。以此种方式,通过反复进行使头单元40在X方向上进行移动而形成光栅线的动作、以及将头单元40在Y方向上移动预定量f的动作,从而完成图像。
在这里,将在循环1和循环2中头单元40在X方向上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情况称为单向印刷,而将在循环1和循环2中头单元40在X方向上的移动方向不同的情况称为双向印刷。
在单向印刷中,例如,在循环1中,头单元40在从X方向的左侧向右侧进行移动的同时喷出油墨从而形成光栅线。其后,头单元40从X方向的右侧向左侧进行移动而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返回动作),再在Y方向上移动f,并以与循环1相同的方式实施循环2的印刷动作。在单向印刷中,由于油墨向相同的方向(X方向)被喷出,因此X方向上的油墨点的喷落位置的偏移较少,从而适合于想要印刷出良好的画质的图像的情况等。
另一方面,在双向印刷中,例如,在循环1中,头单元40在从X方向的左侧向右侧进行移动的同时喷出油墨从而形成光栅线。其后,头单元40在Y方向上移动f,而在循环2中,与循环1相反地,在从X方向的右侧向左侧进行移动的同时喷出油墨从而形成光栅线。在双向印刷中,不需要头单元40的返回动作,从而能够在头单元40于X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的期间形成两列光栅线。因此,与单向印刷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印刷所需要的时间。
另外,在图4中所示的印刷方法中,在纸宽方向的纵深侧以及近前侧存在光栅线之间未被填充的区域。因此,在光栅线之间未产生间隙的区域成为打印机1能够在Y方向上进行印刷的图像宽度。
此外,为了进行以下的说明,而设定“像素区域”以及“列区域”。“像素区域”是指,在介质S上假想设定的矩形形状的区域,且根据印刷分辨率而决定大小。介质S上的一个“像素区域”与图像数据上的一个“像素数据”相对应。此外,“列区域”是指,通过在X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像素区域而构成的区域。“列区域”与图像数据上的多个像素数据沿着对应于X方向的方向而排列的“像素列数据”相对应。
从Y方向上的纵深侧的列区域起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标记编号。例如,在图4中所示的印刷方法中,将由循环3中的喷嘴#1所形成的光栅线(点线)设为在第一号列区域内被形成的光栅线。在第二号列区域内被形成的光栅线由循环2中的喷嘴#2形成,在第三号列区域内被形成的光栅线由循环1中的第三号喷嘴#3形成。此外,在第七号列区域内被形成的光栅线由循环1中的第四号喷嘴#4形成,在第八号列区域内被形成的光栅线由循环4中的第二号喷嘴#2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方法中,即使是由相同的第二号喷嘴#2形成的列区域,在邻接的列区域形成光栅线的喷嘴也未必为相同的喷嘴。
关于浓度不均
当利用打印机1而通过比较例1的方法进行印刷时,由于喷出油墨的喷嘴列的加工精度的误差等,从而有时Y方向上的油墨点的喷落预定位置会发生偏移,或者油墨喷出量会有所不同。其结果为,有时所形成的光栅线的浓度会发生不均。当发生这种“浓度不均”时,看上去像在印刷面上形成了条纹状的图案(条带),从而印刷图像的画质劣化。
以下,对“浓度不均”进行说明。另外,为了简化说明,而对在单色印刷的图像中产生的浓度不均的发生原因进行说明。
图5A中图示了点被理想地形成时(未发生浓度不均时)的情况的说明图。在该图中,由于点被理想地形成,因此各个点被准确地形成在用虚线划分的像素区域内,并且光栅线沿着列区域而规则且准确地被形成。在各个列区域内形成有与该区域的着色相对应的浓度的图像片段。在这里,为了简化说明,而印刷如点生成率成为50%这种固定浓度的图像。
接下来,图5B中图示了发生浓度不均时的情况的说明图。在该图中,表示了由于头41的制造时的喷嘴孔的位置或大小的误差,而导致从喷嘴喷出的油墨滴偏离了喷落预定位置的情况。例如,图5B中,在图5A中被形成在第二号列区域内的光栅线,相对靠近第三号列区域侧而形成。其结果为,第二号列区域的浓度变淡,而第三号列区域的浓度变浓。另一方面,向第五号列区域被喷出的油墨滴的油墨量少于预定量,从而在第五号列区域内形成的点变小。其结果为,第五号列区域的浓度变淡。
当从宏观上观察此种由浓淡不同的列区域构成的图像时,将观察到沿着光栅线形成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X方向)的条纹状的浓度不均(条带)。当该浓度不均较醒目时,则由于会带来如画质劣化这种印象,因此需要使该浓度不均不明显。
比较例2
接下来,作为尽可能使在比较例1中所说明的这种浓度不均的影响不明显的方法,示出比较例2。在比较例2中,利用多个喷嘴而形成一个光栅线。即,对于一列线,使头41以重叠的方式多次移动而形成光栅线。由此,使由于制造时的喷嘴精度误差等而导致的油墨点的喷落位置的错位平均化,从而不易看出浓度不均。
印刷动作的说明
图6为,对在比较例2中打印机1所实施的印刷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关于被设置于头41上的喷嘴的配置或条件,设为与比较例1相同,而进行说明。
在比较例2中,头单元40在X方向上移动一次循环的期间,各个喷嘴以间隔几个点的方式而间歇性地形成点。而且,通过在其它的循环中,其它喷嘴以补充已经被形成的间歇性的点的方式(填补点的间隔的方式)而形成点,从而一个光栅线通过多个喷嘴而形成。以下,将这种印刷方式称为“重叠印刷”,并且,当通过M次循环而形成一个光栅线时,定义为“重叠数M”。
在图6中,由于各个喷嘴以间隔一个点的方式而间歇性地形成点,因此在每个循环中,点被形成在奇数号的像素或偶数号的像素上。而且,由于一个光栅线通过两个喷嘴而形成,因此重叠数M=2。
另外,在重叠印刷中,为了将头单元40在Y方向上的移动量f设为固定而实施记录,当设定为能够喷出油墨的喷嘴数=N(整数)、所形成的点在Y方向上的间隔=D时,以下内容成为条件,即,(1)N/M为整数、(2)N/M与k具有互质的关系、(3)移动量f被设定为(N/M)·D。
在图6中,喷嘴组具有沿着Y方向而排列的(#1~#10)10个喷嘴。当设定为喷嘴组的喷嘴间距k=4时,由于满足作为用于实施重叠印刷的条件的“N/M=10/2=5和k=4为互质的关系”,因此能够使用全部的喷嘴。此外,由于使用10个喷嘴,因此以移动量f=5·D被输送。其结果为,例如,使用喷嘴间距为180dpi(4·D)的喷嘴组,以720dpi(=D)的点间隔在纸上形成点。
在图6中,在循环1中各个喷嘴在奇数像素上形成点,在循环2中各个喷嘴在偶数像素上形成点,在循环3中各个喷嘴在奇数像素上形成点,在循环4中各个喷嘴在偶数像素上形成点。也就是说,在前半阶段的4次循环中,点以奇数像素-偶数像素-奇数像素-偶数像素的顺序被形成。而且,在后半阶段的4次循环(循环5~循环8)中,点以与前半阶段的4次循环相反的顺序被形成,点以偶数像素-奇数像素-偶数像素-奇数像素的顺序被形成。另外,循环9以后的点的形成顺序,与从循环1起的点形成顺序相同。
其结果为,第一号列区域通过循环1中的#9和循环5中的#4这两个不同的喷嘴而形成。同样地,第二号列区域通过循环2中的#8和循环6中的#3这两个不同的喷嘴而形成。
另外,在所述情况下,循环1以及循环5中的头单元40的移动方向,既可以为相同的方向(单向印刷),也可以为不同的方向(双向印刷)。
关于浓度不均
图7中图示了对比较例2中的点形成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在该图中,图示了使用具有与图5B的情况相同的喷嘴误差的头41,而通过重叠印刷形成了点列时的情况。
在图5B中,应该被形成在第二号列区域内的光栅线,靠近第三号列区域侧而形成,其结果为,第二号列区域的浓度变淡,而第三号列区域的浓度变浓。另一方面,在比较例2中,通过两个不同的喷嘴而形成一个光栅线。该图中,在循环1中通过从预定的喷嘴被喷出的油墨而形成由黑色圆所表示的点(●),而在循环2中通过从与该预定的喷嘴不同的喷嘴被喷出的油墨而形成由白色圆所表示的点(○)。也就是说,●与○通过不同循环的不同喷嘴而形成。因此,即使在一个循环中由于异常的喷嘴而导致点被形成在偏移的位置处,在另一个循环中通过正常的喷嘴而使点被形成在适当的位置处的可能性也较高。例如,在图7中,虽然在循环1中,●在第二号列区域中向第三号列区域偏移而形成,但由于在循环2中,○被形成在正确的位置处的可能性较高,因此与比较例1的情况相比,减轻了该第二号列区域的浓度的浅淡。
此外,在图5B中,向第五号列区域被喷出的油墨滴的油墨量少于预定量,从而第五号列区域的浓度变淡。但是,在图7中,即使在该第五号列区域中,在循环1中●形成得较小,也由于在循环2中○被形成为适当的大小的可能性较高,因此与比较例1的情况相比,减轻了该列区域的浓度的浅淡。
以此种方式,由于在比较例2中,通过重叠印刷,相对于相同的列区域而利用不同的喷嘴形成点,从而使由于点的喷落位置的偏移等而产生的影响平均化。因此,与比较例1的情况相比,不易使浓度不均变得显著。
但是,即使说不易使点的错位变得显著,也由于相同的列区域中的一半的点被形成在偏移的位置处(例如,图7的第二号列区域中的●),因此在X方向上看上去呈条纹状的浓度不均并未被完全消除。尤其是,当使用深颜色的油墨而实施印刷时,容易观察到浓度不均。
第一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以重叠印刷方式形成光栅线时,对于循环1和循环2中的至少一方,在头单元40的移动方向中包含Y方向的成分。即,通过将至少一方的头的移动方向设为倾斜,从而以一方的循环中的头的移动方向和另一方的循环中的头的移动方向相互交叉的方式(不平行的方式)形成点。
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动作
图8中图示了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点形成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在该图中,图示了双向印刷中,在循环1中形成由黑色圆表示的点(●),而在循环2中形成由白色圆表示的点(○)的情况。而且,箭头线表示各个循环中的头单元的移动方向。总之,头单元40在循环1中于X方向上从左侧向右侧,且在Y方向上从上侧向下侧进行移动的同时,从喷嘴间歇性地喷出油墨,从而依次形成●。另一方面,在循环2中于X方向上从右侧向左侧,且在Y方向上从上侧向下侧进行移动的同时,从喷嘴间歇性地喷出油墨,从而依次形成○。此时,以如下方式形成各个点,即,在循环2中形成的○的X方向上的形成位置,位于在循环1中连续形成的●的X方向上的形成位置之间。由此,实施了所谓的重叠印刷。
在本实施方式中,循环1中的头单元40的移动方向和循环2中的头单元40的移动方向中,至少某一方包含Y方向的成分。而且,以两个移动方向相交叉的方式形成点列。另外,在实际印刷时,可以以单向印刷方式形成点,也可以改变各个循环中的移动方向相对于X方向的角度(移动方向中的Y方向成分的大小)。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即,在循环1中与X方向平行地使头进行移动,而在循环2中,在相对于X方向形成角度的同时使头进行移动。
此外,也可以在一次循环的中途改变头单元40的移动方向。图9中图示了在中途改变移动方向时的示例。图中的箭头线表示各个循环中的头单元40的移动方向。此时,在循环1中,头单元40在X方向上进行移动的同时连续地形成点,并在移动中途的A点处增加Y方向成分,从而改变移动方向。另一方面,在循环2中,不改变头单元40的移动方向,而是从最开始向斜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在图9中的B点处与循环1的移动方向相交叉。以此种方式,即使在一次循环的中途,头的移动方向发生改变,也只需在移动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X方向位置)处与其它循环的移动方向相交叉即可。
另外,当使循环1中的头的移动方向以及点的形成位置、与循环2中的头的移动方向以及点的形成位置,在X方向或Y方向上对称时,则由于头的动作的控制或油墨喷出数据的生成变得简单,因此施加于控制器60上的负荷变小,从而能够实现稳定的印刷。
以此种方式,在重叠印刷中,通过使点列彼此相交叉地形成,从而能够减少在比较例1以及比较例2中所说明的条纹状的浓度不均(条带)。以下,对其结构进行说明。
关于浓度不均的减少
图10A中图示了概要性地表示通过比较例1或比较例2的方法而形成点列时的浓度不均的发生的情况的图。图10B中图示了概要性地表示通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式而形成点列时的浓度不均的发生的情况的图。在图10A、图10B中,均箭头线均表示在一次循环中形成的点列,并且在该箭头的左侧标记的数字均表示所形成的列区域的编号。
在图10A中,循环1的移动方向与循环2的移动方向平行,且在两个循环中所形成的点列也平行。因此,在某一列区域,由于喷嘴位置的制造误差等而导致偏移正常时的喷落预定位置并喷出油墨时,在该列区域中,于整个X方向上,点被形成在偏移的位置处。例如,如图10A中的第三号列区域与第四号列区域这样,点列彼此的间隔(Y方向上的间隔)增大而形成的部分中,在图中的由斜线部所示的区域内未形成点。因此,由于该部分明显地被看成条纹状的浓度不均,因此点列彼此之间的间隔容易变得明显。虽然与比较例1的情况相比,比较例2的情况下,点列彼此之间的间隔不易变得明显,但是根据为了形成点列而使用的喷嘴的组合等,有时条纹状的浓度不均会较醒目。
另一方面,在图10B中,循环1的移动方向与循环2的移动方向不平行,并且点列如图所示这样以倾斜地交叉的方式而形成。因此,即使在点列彼此之间的间隔增大而形成的情况下,如图10A所示,点也不会在整个X方向上偏移形成,并且在各个列区域中的X方向上的任意部分处均必定形成有点。例如,虽然在图10B中的第三号列区域和第四号列区域中点列彼此之间的间隔(Y方向上的间隔)增大而形成,但是实际上,未形成有点的区域仅限于图中的由斜线部表示的椭圆形(在实际的印刷中成为点状)的狭小区域。即,由于浓度不均看上去呈点状而不是呈条纹状,因此点列彼此之间的间隔不易变得明显,从而图像的劣化也不易变得明显。
作为印刷图像时的图像形成模式,打印机1具有如下两种模式,即,适合于形成作为主要由线构成的图像的线图的线图形成模式,以及适合于形成作为拍摄自然风景而形成的照片图像等的自然图的自然图形成模式。当用户实施印刷时,能够通过未图示的用户界面,而根据印刷目的或其用途从该图像形成模式中选择所需的模式。另外,在线图形成模式和自然图形成模式中,打印机驱动器从图像数据生成印刷数据时所实施的图像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
在印刷线图时,由于主要形成以线状排列的点列,因此在该点列以外的部分处空白像素变得较多,从而图像数据的信息量并不多。因此,即使以条纹状的形式产生的浓度不均看上去呈点状,其差别也不易由肉眼确认出,从而画质改善的效果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在印刷自然图的情况下,由于灰度值(点直径)不同的点彼此相邻而构成图像,因此图像数据的信息量变多。此外,由于自然图的边缘部分较少,且原来就包含大量的无用数据,因此即使以点状产生浓度不均,也不易变得明显。因此,如果能够使在自然图中以条纹状产生的浓度不均成为点状,则画质将大幅度地得到改善,从而显著地表现出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因此,控制器60实施如下设定,即,在印刷时选择了自然图形成模式的情况下,自动地通过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方法而形成点列。由此,在印刷自然图时,能够形成浓度不均更少的高品质的图像。
另外,在双向印刷中,在循环1中形成的点列和在循环2中形成的点列之间的交叉角度越小(在单向印刷中交叉角度越大),则能够使图10B中的由斜线部表示的区域越狭小。通过此种方式,由于能够减少点状的浓度不均,因此浓度不均更不易变得明显。
关于油墨喷出用数据
在利用打印机1而印刷图像时,生成表示分别从被设置于头41上的各个喷嘴应该喷出油墨的位置(像素)的数据,并根据该数据而喷出油墨。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成为印刷对象的图像数据而通过CPU62生成印刷用的数据,并存储在存储器63中。
图11A中图示了在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数据的一个示例。图11B中图示了根据图11A的数据而通过头41形成的点的情况。为了简化说明,对在第一次的循环中,利用通过由#1~#5所表示的5个喷嘴构成的喷嘴列,而仅用一种颜色的油墨(例如,黑色油墨)进行印刷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1A中,设定为对于与该5个喷嘴相对应的A~E这5列中的每一列,分别存储有20个数据。例如,为了使#1喷嘴喷出油墨,在图中的由斜线部所表示的A列中排列有A1~A20这20个数据。而且,由圆圈包围的数字表示,在该列上从喷嘴喷出的油墨点的序号。也就是说,在#1喷嘴(A列)中,第一次根据被存储在A1中的数据而喷出油墨,第二次根据被存储在A2中的数据而喷出油墨。通过采用这种数据,从而各个喷嘴在1次循环中依次喷出液体,由此分别形成由沿着头41的移动方向的20个点组成的点列。
在印刷时,首先,作为第一个使油墨被喷出的数据,A1的位置数据被分配给#1喷嘴。同样地,B1的位置数据被分配给#2喷嘴,C1的位置数据被分配给#3喷嘴,D1的位置数据被分配给#4喷嘴,而且,E1的位置数据被分配给#5喷嘴。#1~#5中的各个喷嘴通过分别根据被分配的位置数据而喷出油墨,从而在所指定的位置(像素)上形成点。
其次,作为第二个使油墨被喷出的数据,A2的位置数据被分配给#1喷嘴,B2~E2的位置数据也同样地被分配给#2~#5喷嘴。而且,在头41在移动方向移动了预定量的时间点上,根据A2~E2的数据而从#1~#5中的各个喷嘴喷出油墨。
通过依次反复该动作,从而形成由20个点组成的点列。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头在倾斜方向上进行移动,因此#1喷嘴根据图11A中的由斜线部所表示的A1~A20的数据,而形成图11B中的由斜线部所表示的点组成的倾斜的点列。同样地,#2~#5喷嘴也分别形成由20个点在倾斜方向上排列而成的点列。
在循环2中同样也能够形成倾斜的点列。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在重叠印刷时的循环1中的头的移动方向和循环2中的头的移动方向中,至少一方的移动方向包含Y方向的成分的方式而使头进行移动。并且,以两个循环中的头移动方向在X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处相交叉的方式而形成点列。
在现有的打印机中,当在循环1和循环2中,头的移动方向平行时,有时会产生沿着该移动方向的条纹状的浓度不均,从而会导致印刷图像的画质劣化。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头的移动方向相交叉,因此即使在产生浓度不均的情况下,也不会成为条纹状的浓度不均,而是成为点状的浓度不均。因此,能够减小浓度不均对图像整体的影响,从而使浓度不均不易变得明显。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一次循环中形成点列时所使用的数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从某个喷嘴喷出的油墨点通过1次循环而形成在相同的列区域中。例如,如在图11A以及图11B中所说明的这样,虽然#1喷嘴在1次循环中向斜方向移动并形成由20个点组成的点列,但是该20个点全部被形成在相同的列区域内(在图11中为A列)。在这里,如上文所述,当进行双向印刷时,为了使浓度不均更加不明显,优选尽可能地减小通过循环1而形成的点列和通过循环2而形成的点列之间所成的角度。即,优选以尽可能地增大点列相对于X方向的角度的方式而形成。但是,当欲相对于X方向而以较大的角度形成点列时,即,当欲使喷嘴的移动方向与X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度更大时,如图11A中的示例所示的数据将无法应对。
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1次循环中,通过某个喷嘴(例如,#1喷嘴)而形成的油墨点以跨越多个不同的列区域的方式而形成。另外,关于印刷装置本身的功能和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关于油墨喷出用数据
图12A中图示了在第2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数据的一个示例。在图12B中,根据图12A中的数据,并与在图示了通过头41而形成的点的情况的图11中进行说明时相同地,对使用由#1~#5这5个喷嘴构成的喷嘴列而形成点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图12A中,由圆圈包围的数字表示在此列中从喷嘴喷出的油墨点的序号。例如,在A列区域中,被存储在A1中的数据第一个被#1喷嘴使用,被存储在A2中的数据第二个被#1喷嘴使用。在这里,如图12B所示,当头的移动方向相对于X方向的倾斜度较大时,头在X方向上移动,且#1喷嘴在A列区域中形成k个油墨点(在图12B中为A1~A4这4个点),此后,离开A列区域而向B列区域进行移动,且同样形成k个油墨点(在图12B中为B5~B8这4个点)。进一步向C列区域、D列区域、以及E列区域进行移动,且在各个列区域中分别形成k个点。因此,为了从#1喷嘴喷出油墨,从而采用图11A中的由斜线部所表示的这种数据。具体而言,采用如下数据,即,在A列中喷出4个(A1~A4)油墨点,然后,在B列中喷出4个(B5~B8)油墨点,同样地,在C列中喷出4个(C9~C12)油墨点,在D列中喷出4个(D13~D16)油墨点,并在E列中喷出4个(E17~E20)油墨点的数据。
以此种方式,在1次循环中,通过使用某个喷嘴跨越不同的列区域的数据,从而能够形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具有较大的倾斜度(与X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度)的点列。另外,通过某个喷嘴而在一个列区域中形成的点的数量“k”的值越小,则越能够形成角度较大的点列。图13A中图示了在第2实施方式中设为k=1时的数据的示例。图13B中图示了根据图13A中的数据而通过头41所形成的点的情况。当设为k=1时,在A~E的各个列区域中所形成的点分别为一个。例如,如图13A以及图13B中的斜线部所示,头在X方向上移动的期间,#1喷嘴在A列区域中于A1位置处形成点,且在B列区域中于B2位置处形成点。同样地,通过#1喷嘴而在C3、D4、E5的位置处各形成有一个点。并且,如图13B所示,能够形成与X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度非常大的(倾斜度较大的)点列。
另一方面,如图13B所示,当形成与X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度较大的(倾斜度较大的)点列时,倾斜度增大的量,使X方向上的图像宽度变短。例如,虽然在图11B中,#1喷嘴在1次循环中形成了A1~A20这20个点,但在图13B中,#1喷嘴在1次循环中仅能够形成A1~E5这5个点。因此,通过使头以如下方式进行动作,从而确保适当的图像宽度。
图14中图示了头的移动动作的改变例。在第1循环中,头从X方向左侧的中央部的A点开始移动,并向X方向的右侧进行移动且向Y方向的下侧进行移动。即,在从A点起向斜下方进行移动的同时(图14中的头移动方向1-a)从喷嘴列喷出油墨,从而形成与1-a平行的多个点列。头在到达作为第1循环中的印刷区域的Y方向的下端位置的B点之后,则将移动方向改变成图14中的1-b,并在移动至作为印刷区域的Y方向的上端位置的C点的同时沿着1-b而形成点列。而且,在到达C点之后,则将移动方向改变成1-c,并在移动至作为X方向的右端位置的D点的同时沿着1-c形成点列。接着,在第2循环中,头从D点开始,经过E点、F点而返回到A点,从而沿着2-a、2-b、2-c而形成点列。
另外,在图14中对双向印刷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作为单向印刷,可以采用在第2循环中使头以A点、F点、E点、D点的顺序进行移动的方法。此外,在图14中,虽然循环1的移动方向与循环2的移动方向成为关于X方向对称的关系,但并不一定需要使头以对称的方式进行移动。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某个喷嘴(例如,#1喷嘴)而在一次循环中形成的点列,跨过多个不同的列区域而形成。由此,能够形成Y方向成分较大的点列,即,相对于X方向的倾斜度较大的点列。
通过使在循环1中形成的点列和在循环2中形成的点列均具有较大的倾斜度,且使两者相交叉而形成,从而能够增大两者的倾斜度之差。由此,作为浓度不均而表现出的点状的区域变狭小,从而能够使浓度不均更加不易变得明显。
关于其它实施方式
虽然对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等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的实施方式是用于便于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并不是用于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并解释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改变、改良,显然本发明也包括其等效物。尤其是,在下文中叙述的实施方式也被包含在本发明内。
关于使用的油墨
在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使用CMYK这四种颜色的油墨而印刷图像的示例,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例如浅蓝绿色、浅品红色、白色、无色等CMYM以外的颜色的油墨而进行记录。
关于喷嘴列的配置
虽然头部的喷嘴列沿着输送方向而以KCMY的顺序排列,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改变喷嘴列的顺序,也可以采用K油墨的喷嘴列数多于其它油墨的喷嘴列数的结构等。
关于打印机驱动程序
打印机驱动程序的处理可以在打印机侧进行。此时,由打印机以及安装有驱动程序的PC构成印刷装置。

Claims (5)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头,其能够进行移动,并具有在预定方向上排列喷嘴而成的喷嘴列;
控制部,其执行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第二液体喷出处理,在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在维持于所述头的移动方向中包含与所述预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成分的同时使所述头进行移动,且从所述喷嘴间歇性地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上依次形成点,
并且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以在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形成的点的、所述正交方向上的点形成位置,位于在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中连续形成的点的、所述正交方向上的点形成位置之间的方式,在所述介质上形成点,
其中,所述控制部以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处,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的至少某一方的所述移动方向中包含所述预定方向的成分,且双方的该移动方向相互交叉的方式,使所述头进行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以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双方的所述移动方向中的所述正交方向的成分,在该双方中相反的方式,使所述头进行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以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的所述移动方向和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的所述移动方向,关于所述正交方向或者所述预定方向对称的方式,使所述头进行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通过所述点而形成图像时的图像形成模式,
能够选择:线图形成模式,其适合于形成作为主要由线构成的图像的线图;以及自然图形成模式,其适合于形成主要作为照片的图像的自然图,
当选择所述自然图形成模式时,
所述控制部以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处,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的至少某一方的所述移动方向中包含所述预定方向的成分,且双方的该移动方向相互交叉的方式,使所述头进行移动。
5.一种液体喷出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骤:
使具有在预定方向上排列喷嘴而成的喷嘴列的头进行移动;
通过控制部而执行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第二液体喷出处理,在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在维持于所述头的移动方向中包含与所述预定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成分的同时使所述头进行移动,且从所述喷嘴间歇性地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上依次形成点,
并且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以在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形成的点的、所述正交方向上的点形成位置,位于在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中连续形成的点的、所述正交方向上的点形成位置之间的方式,在所述介质上形成点,
其中,所述控制部以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处,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处理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处理中的至少某一方的所述移动方向中包含所述预定方向的成分,且双方的该移动方向相互交叉的方式,使所述头进行移动。
CN201110391553.0A 2010-11-25 2011-11-25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554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2188 2010-11-25
JP2010262188 2010-11-25
JP2011245215A JP5923935B2 (ja) 2010-11-25 2011-11-09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2011-245215 2011-11-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5463A CN102555463A (zh) 2012-07-11
CN102555463B true CN102555463B (zh) 2014-12-17

Family

ID=46126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9155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55463B (zh) 2010-11-25 2011-11-25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33875B2 (zh)
JP (1) JP5923935B2 (zh)
CN (1) CN1025554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6158B (zh) * 2013-12-23 2017-10-03 北京美科艺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
CN105073428B (zh) * 2013-12-23 2017-05-31 北京美科艺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
CN105073427B (zh) * 2013-12-23 2017-06-23 北京美科艺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
JP6607343B2 (ja) 2015-03-30 2019-11-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薄膜印刷体の製造方法
US20210260680A1 (en) * 2018-09-03 2021-08-2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Liquid agent supply device and liquid agent supply method
CN114080322B (zh) * 2019-07-17 2023-05-12 东伸工业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WO2023203836A1 (ja) * 2022-04-21 2023-10-26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WO2024073121A1 (en) * 2022-09-30 2024-04-04 DivergenTech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ed printing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0049A (zh) * 2004-01-09 2007-02-07 精工精密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机和打印方法
CN101323214A (zh) * 2007-06-14 2008-12-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13756A (ja) * 1999-10-19 2001-04-24 Sharp Corp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US6890050B2 (en) * 2002-08-20 2005-05-10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Method for the printing of homogeneous electronic material with a multi-ejector print head
JP2004148737A (ja) * 2002-10-31 2004-05-27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2004338224A (ja) * 2003-05-15 2004-12-02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印刷用プログラム
JP2005225036A (ja) * 2004-02-12 2005-08-25 Sony Corp 吐出制御装置、インク吐出装置、吐出制御方法、画面表示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4780294B2 (ja) 2005-11-30 2011-09-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285534B2 (ja) * 2006-12-06 2009-06-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2009012349A (ja) * 2007-07-05 2009-01-22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5157680B2 (ja) * 2007-09-18 2013-03-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157703B2 (ja) * 2007-09-18 2013-03-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ラスタライン形成方法
EP2039524A3 (en) * 2007-09-18 2010-01-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raster line
US8083320B2 (en) * 2007-09-18 2011-12-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20090179935A1 (en) * 2008-01-10 2009-07-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on control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JP2010247519A (ja) * 2009-03-24 2010-11-04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
JP5564819B2 (ja) * 2009-04-03 2014-08-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補正値算出方法、及び、流体噴射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0049A (zh) * 2004-01-09 2007-02-07 精工精密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机和打印方法
CN101323214A (zh) * 2007-06-14 2008-12-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133694A1 (en) 2012-05-31
JP5923935B2 (ja) 2016-05-25
JP2012126128A (ja) 2012-07-05
CN102555463A (zh) 2012-07-11
US8733875B2 (en) 2014-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55463B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方法
US9278523B2 (en) Dot recording apparatus, dot recording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the same
JP2016064538A (ja) 立体物造形装置及び立体物造形方法
JP6095398B2 (ja)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JP6562761B2 (ja)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US11040488B2 (en) Building apparatus and building method
JP6197425B2 (ja) ドット記録装置、ド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US9315024B2 (en) Droplet discharging method and droplet discharging apparatus
US9327535B2 (en) Print masks for multiple pass print modes
US9272530B2 (en) Droplet discharging method and droplet discharging apparatus
US20170190191A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method
JP2011189729A (ja)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US8424989B2 (en) Liquid ejection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on method
JP200703867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CN106965565B (zh) 点记录装置、点记录物质的生产方法
US10052882B2 (en) Print control apparatus, print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US9767394B2 (en) Dot recording apparatus, dot recording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theref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ecording medium
US20130188225A1 (en) Method of halftoning for asymmetric print resolutions and a printer
JP6317141B2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2014180804A (ja) 画像記録方法
JP5828416B2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2010214889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2021091221A (ja) 相補的で不規則な境界を有するスプライシングストリップの印刷方法
JP200126033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方式の捺染プリンタ
JP2016088013A (ja) ドット記録装置、ドット記録方法、そ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7

Termination date: 202111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