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1534B - 液体喷出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91534B CN101391534B CN2008101496723A CN200810149672A CN101391534B CN 101391534 B CN101391534 B CN 101391534B CN 2008101496723 A CN2008101496723 A CN 2008101496723A CN 200810149672 A CN200810149672 A CN 200810149672A CN 101391534 B CN101391534 B CN 1013915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inthead
- nozzle
- width
- printhead unit
- ink d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包括:打印头单元和移动机构以及控制部,其中控制部使打印头单元进行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打印头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的总移动量比一个打印头在第一方向上的有效喷嘴宽度×(m×n-1)大,并且比有效喷嘴宽度×(m×n)小,使打印头单元进行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打印头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的各个移动量比有效喷嘴宽度大,从而形成图像。由此,抑制画质的恶化,并且抑制打印头单元在第一方向宽度的增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出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出装置之一,公知有对纸或布、薄膜等各种介质喷出液体(墨水),进行打印的喷墨打印机。该打印机具有将用于对介质喷出液体的多个喷嘴在第一方向(副扫描方向)排列的打印头,一边把该打印头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主扫描方向)移动,一边喷出液体。
上述的打印机从高画质的观点出发,例如进行所谓的重叠打印或隔行打印。即打印机使打印头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上交替移动多次,形成多个栅格线,从而形成图像。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01/03930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可是,在打印机中,从打印的高速化的观点出发,存在具有打印头单元的打印机,该打印头单元沿着第一方向具有多个所述打印头。这时,考虑例如按照遍及介质的宽度全部区域一次喷出液体的方式,使打印头单元在第一方向的宽度比介质在第一方向的宽度大。可是,在这样的结构中,打印时的打印头单元在第一方向的移动总量大时,为了在第二方向的移动时遍及介质的宽度全部区域一次喷出液体,需要增大打印头单元在第一方向的宽度。
此外,公知根据打印头的个体差异,液体的喷出特性不同。例如,一个打印头具有容易喷出液体的特性,另一个打印头具有难以喷出液体的特性。因此,构成打印头单元的多个打印头喷出液体时,发生由于各打印头的喷出特性的不同引起的所谓的浓度不均等,其结果,画质有可能恶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抑制画质的恶化,以及抑制打印头单元在第一方向宽度的增大。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主要的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打印头单元,其沿着第一方向具有多个打印头,所述打印头在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有用于对介质喷出液体的多个喷嘴,通过使所述打印头单元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对于所述介质进行m次相对移动并喷出所述液体来形成一条栅格线,
所述打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介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
移动机构,其使所述打印头单元对于所述介质在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上交替地进行多次相对移动;以及
控制部,其通过使所述打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形成多条所述栅格线,从而形成分辨率是所述喷嘴的间隔n倍的图像,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打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所述打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总移动量比一个所述打印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有效喷嘴宽度×(m×n-1)大,并且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m×n)小,使所述打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所述打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各个移动量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大,从而形成所述图像。
关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将会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打印机1的全体结构框图。
图2A是打印机1的概略剖视图,图2B是打印机1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表示打印头单元40的下面的喷嘴排列。
图4A~图4I是用于说明打印时的打印头单元40的移动方式的模式图。
图5A和图5B是用于说明各打印头的喷出特性的差异所引起的浓度不均匀的图。
图6A表示增大总的副扫描量时的打印头单元40。图6B表示减少总的副扫描量时的打印头单元40。
图7是用于说明本打印处理的程序流程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重叠打印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重叠打印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隔行打印的图。
图11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打印头单元40的图。
图中符号的说明:
1—打印机;10—控制器;11—接口;12—CPU;13—存储器;14—单元控制电路;20—输送单元;21—输送辊;22—送出辊;23—吸附台;30—驱动单元;40—打印头单元;41—打印头;50—检测器组;90—计算机。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以下的事情将会变得清楚。
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打印头单元,其沿着第一方向具有多个打印头,所述打印头在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有用于对介质喷出液体的多个喷嘴,通过使所述打印头单元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对于所述介质进行m次相对移动并喷出所述液体来形成一条栅格线,
所述打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介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
移动机构,其使所述打印头单元对于所述介质在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上交替地进行多次相对移动;以及
控制部,其通过使所述打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形成多条所述栅格线,从而形成分辨率是所述喷嘴的间隔n倍的图像,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打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所述打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总移动量比一个所述打印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有效喷嘴宽度×(m×n-1)大,并且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m×n)小,使所述打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所述打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各个移动量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大,从而形成所述图像。根据这样的液体喷出装置,能抑制画质的恶化,并且能抑制打印头单元在第一方向宽度的增大。
此外,有关的液体喷出装置,n是2以上的自然数;
所述控制部,使(m×n)个所述打印头的所述喷嘴喷出所述液体,形成n条连续的所述栅格线。在该时候,能有效抑制画质的恶化。
此外,有关的液体喷出装置,所述打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所述打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各个移动量是相同的大小。在该时候,能有效抑制画质的恶化。
此外,其通过使打印头单元在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对于介质交替地进行多次相对移动形成多条栅格线,从而形成分辨率是喷嘴的间隔n倍的图像,所述打印头单元,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具有多个所述打印头,所述打印头在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有多个用于对所述介质喷出液体的所述喷嘴,通过使所述打印头单元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所述第二方向上对于所述介质进行m次相对移动并喷出所述液体而形成一条所述栅格线,所述打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介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该图像形成方法特征在于:所述打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所述打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总移动量比一个所述打印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有效喷嘴宽度×(m×n-1)大,并且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m×n)小,所述打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所述打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各个移动量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大,从而形成所述图像。根据这样的图像形成方法,能抑制画质的恶化,并且能抑制打印头单元在第一方向宽度的增大。
==喷墨打印机的结构例==
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作打印机1)在作为介质的一个例子的带状的打印带T上通过喷墨方式打印,该封缄状的打印件是之后切下使用的单位图像,例如粘贴在生鲜食品的包装薄膜上。这里,打印带T是带剥离纸的卷纸(连续纸),在该打印带T连续的方向连续地打印成为打印件的图像。
<<打印机1的结构>>
图1是打印机1的全体结构框图。图2A是打印机1的概略剖视图,图2B是打印机1的概略俯视图。图3表示打印头单元40的下面的喷嘴的排列。
打印机1如果收到打印数据,就通过控制部的一个例子即控制器10控制各个单元(输送单元20、驱动单元30、打印头单元40),在打印带T上形成图像。另外,由检测器组50监视打印机1内的状况,控制器10根据该检测结果,控制各个单元。
输送单元20在打印带T连续的方向(以下,称作输送方向),把打印带T从上游一侧向下游一侧输送。该输送单元20具有输送辊21、送出辊22、吸附台23等。输送辊21把打印前的卷状的打印带T送入打印区域的吸附台23。吸附台23从下真空吸附打印带T,保持打印带T。送出辊22从打印区域送出打印完毕的打印带T。从打印区域送出的打印带T由缠绕机构缠绕为卷状。
驱动单元30是使打印头单元40在与输送方向对应的主扫描方向、与打印带T的宽度方向对应的副扫描方向自由移动的移动机构。驱动单元30例如由使打印头单元40在主扫描方向移动的X移动台、使保持打印头单元40的X移动台在副扫描方向移动的Y移动台、以及使它们移动的电机构成(未图示)。
打印头单元40一边在主扫描方向移动,一边喷出墨水,在打印带T形成墨点列(栅格线)。该墨点列的集合形成图像,所以通过形成墨点列,打印图像。打印头单元40具有10个打印头41,10个打印头41在宽度方向(副扫描方向)交错排列配置。而且,通过打印头单元40的在主扫描方向的一次移动,能遍及打印带T的宽度全部区域喷出墨水,即按照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的宽度比打印带T的宽度更大的方式配置10个打印头。
此外,在各打印头41的下面形成喷出黄色墨水的喷嘴列Y、喷出洋红色墨水的喷嘴列M、喷出青色墨水的喷嘴列C、喷出黑色墨水的喷嘴列K。在各喷嘴列,360个喷嘴在宽度方向以一定间隔(360dpi)排列。此外,在宽度方向相邻的2个打印头(这里,举例打印头41(1)和打印头41(2)进行说明)中内侧的打印头41(1)的最跟前一侧的2个喷嘴#359、#360、跟前一侧的打印头41(2)的最内侧的喷嘴#1、#2位于同一线上(即喷嘴重叠)。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副扫描方向相当于第一方向,主扫描方向相当于第二方向。
<<打印时的打印头单元40的移动方式>>
图4A~图4I是用于说明打印时的打印头单元40的移动方式的模式图。打印机1通过使打印头单元40在主扫描方向移动4次,形成各墨点列(栅格线)。另外,在打印时,打印带T不输送,成为由吸附台23保持的状态。
打印前的打印头单元40在原位置(图4A所示的位置)待机。在打印时,首先,打印头单元40通过驱动单元30在主扫描方向,从下游一侧向上游一侧移动(图4B)。然后,在该移动(通过1)时,从打印头单元40的各喷嘴遍及打印带T的宽度全部区域喷出墨水,在打印带T形成通过1的墨点列。在主扫描方向移动的打印头单元40通过驱动单元30,在副扫描方向从内侧向跟前一侧移动(图4C),然后,打印头单元40再次在主扫描方向从上游一侧向下游一侧移动(通过2)(图4D),从喷嘴在遍及打印带T的宽度全部区域喷出墨水,形成通过2的墨点列。这里,“通过”是指打印头单元40在主扫描方向移动一次,通过之后的数字表示进行通过的顺序。
这样,打印头单元40交替进行用于形成墨点的打印头单元40在主扫描方向的移动(图4B、图4D、图4F、图4H)、和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的移动(图4C、图4D、图4G)。据此,在遍及打印带T的宽度全部区域,形成多个墨点列(栅格线群)。然后,打印头单元40在第4次的主扫描方向的移动(通过4,图4H)结束后,在副扫描方向向内侧移动(图4I),位于图4A所示的原位置。据此,打印时的打印头单元40的一系列的移动结束。
==由于各打印头41的喷出特性的差异引起的浓度不均匀==
众所周知有墨水的喷出特性因打印头41的个体差异而不同。例如,有时从某打印头41的喷嘴容易喷出墨水,与其相反从其他打印头41的喷嘴难以喷出墨水。因次,由包含具有个体差异的10个打印头41的打印头单元40进行打印时,由于各打印头41的喷出特性的不同,有时发生所谓的浓度不均匀。
这里,10个打印头41中,例举打印头41(3)、打印头41(4)、打印头41(5)进行说明。假定打印头41(3)具有难以喷出墨水的特性(墨水的喷出量比适当的量少),打印头41(4)具有通常的喷出墨水的特性(墨水的喷出量适当),打印头41(5)具有容易喷出墨水的特性(墨水的喷出量比适当的量多)。因此,假设需要形成喷出量适当的墨点(以下,称作中墨点)时,打印头41(3)形成喷出量比适当的量少的墨点(以下称作小墨点),打印头41(4)形成中墨点,打印头41(5)形成喷出量比适当的量多的墨点(以下称作大墨点)。另外,10个打印头41中的其他打印头41的大部分与打印头41(4)同样形成中墨点。
图5A和图5B是用于说明由于各打印头的喷出特性的差异而引起的浓度不均匀的图。图5A和图5B所示的墨点列是用通过2而形成的,图5A表示通过1后的墨点列,图5B表示通过2后的墨点列。
在5个墨点列的第一墨点列中,通过打印头41(3)形成通过1和通过2。因此,在第一墨点列中,只排列着小墨点。在第二墨点列中,通过1由打印头41(3)形成,通过2打印头41(4)形成。因此,在第二墨点列中,小墨点和中墨点交替排列着。在第三墨点列中,通过1和通过2由打印头41(4)形成,只排列中墨点。在第四墨点列中,通过1由打印头41(4)形成,通过2打印头41(5)形成,中墨点和大墨点交替排列着。在第五墨点列中,通过1和通过2由打印头41(5)形成,只排列着大墨点。
在该时候,第一墨点列只由小墨点形成,与由中墨点(喷出量适当的墨点)形成的墨点列相比,看起来淡。即识别为浓度不均匀。同样,第五墨点列只由大墨点形成,与由中墨点形成的墨点列相比,看起来浓。即识别为浓度不均匀。而且,如果第一墨点列和第五墨点列的数量增加,浓度不均匀就变得显著,画质进一步下降。
而第三墨点列只由中墨点形成,变为适当的浓度。此外,在第二墨点列和第四墨点列中,中墨点占据一半,所以即使包含小墨点和大墨点,作为全体,浓度被中和,难以识别为浓度不均匀。
在这样使用墨水的喷出特性不同的多个打印头41形成墨点列的结构中,只由一个打印头41(上述的打印头41(3)、打印头41(5))形成墨点列时,能产生浓度不均匀变得显著的问题。
==打印时的打印头单元的总的副扫描量和打印头单元的宽度的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构成为,在四次的主扫描方向的移动(通过1~通过4)时,遍及打印带T的宽度全部区域喷出墨水。这是因为图像的分辨率(例如副扫描方向的分辨率为720dpi)比喷嘴间隔(360dpi)更细,使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以720dpi移动,形成比喷嘴间隔更细的间隔的墨点列。
而在通过1~通过4的四次通过之间,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移动三次(图4C、图4E、图4G)。而且,由于做到在通过1~通过4遍及打印带T的宽度全部区域喷出墨水,所以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的宽度,按照这3次的移动的总移动量(以下,也称作总的副扫描量)的大小而不同。使用图6A和图6B说明有关的点。
图6A表示增大总的副扫描量时的打印头单元40的宽度。图6B表示减少总的副扫描量时的打印头单元40的宽度。另外,图6A和图6B的用虚线表示的左侧的打印头单元40处于第一次的主扫描方向的移动(通过1)之前的状态,用实线表示的右侧的打印头单元40处于第四次的主扫描方向(通过4)之前的状态。因此,虚线的打印头单元40和实线的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的偏移量为打印头单元40的总的副扫描量。
从图6A和图6B可知,总的副扫描量越大,为了遍及打印带T的宽度全部区域喷出墨水,打印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宽度也越大。即构成打印头单元40的打印头41的数量增多。而且,如果打印头单元40的宽度增大,为了确保打印头单元40的设置空间,有可能引起打印机1的大型化。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处理==
为了抑制上述的问题即浓度不均匀变得显著和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的宽度增大,打印机1执行以下所说明的打印处理。
在本打印处理中,进行所谓的重叠打印,打印头单元40在主扫描方向移动2次(m次)而形成一个墨点列(栅格线)。此外,作为栅格线的集合的图像的分辨率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都是720dpi,图像在副扫描方向的分辨率是喷嘴间隔(360dpi)的2倍(n倍)。而且,在本打印处理中具有以下特征:(1)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3次移动时的打印头单元40的总移动量(总的副扫描量)比一个打印头41在副扫描方向的有效喷嘴宽度(后述)×(m×n-1)大,并且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m×n)小,(2)打印头单元40进行所述3次移动时的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的各移动量(副扫描量)比一个打印头41的所述有效喷嘴宽度大,由此形成图像。
执行打印处理时的打印机1的各种动作主要由控制器10实现。特别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CPU12处理存储器13中存储的程序而实现。而且,该程序由用于进行以下所说明的各种动作的代码构成。
图7是用于说明本打印处理的程序流程图。图7所示的流程自控制器10通过接口11从计算机90(图1)收到打印数据时开始。
在本打印处理中,首先,控制器10通过输送单元20把打印带T送入打印区域(步骤S2)。即输送辊21把打印前的打印带T送入作为打印区域的吸附台23。
接着,控制器10一边通过驱动单元30使打印头单元40在主扫描方向移动(图4B),一边从喷嘴喷出墨水(步骤S4)。即控制器10在由吸附台23所保持的打印带T上形成通过1的墨点列。因为用4次通过形成图像(打印件),所以如果形成通过1的墨点列,控制器10通过驱动单元30使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只移动一定的副扫描量(图4C)(步骤S6:否,步骤S8)。
然后,控制器10在墨点形成处理结束之前,交替进行伴有打印头单元40在主扫描方向的移动的墨点列的形成(图4D、图4F、图4H)和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的移动(图4E、图4G)(步骤S4~S8)。
这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重叠打印。重叠打印是指通过2个以上的喷嘴形成一个墨点列(栅格线)的打印方式。具体而言,一个喷嘴在主扫描方向上间隔数墨点间歇地形成墨点列。然后,其他喷嘴按照补足已经形成的间歇的墨点列的方式形成墨点列。
图8和图9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重叠打印的图。可是,为了说明的简略,只表示各打印头41的4个喷嘴列(喷嘴列Y、喷嘴列M、喷嘴列C、喷嘴列K)中的喷嘴列C,各打印头41的喷嘴数也减少到16个。因此,图8表示10个打印头41中在副扫描方向内侧的打印头(打印头41(1)或打印头41(2)等)的喷嘴列C在通过1~通过4中的位置和墨点的形成的情形,图9表示副扫描方向跟前一侧的打印头(打印头41(10)或打印头41(9)等)的喷嘴列C在通过1~通过4中的位置和墨点的形成的情形。此外,在图8和图9中,用白圈(○)表示打印头41(1)和打印头41(7)的喷嘴所形成的墨点,用黑圈(●)表示打印头41(2)和打印头41(8)的喷嘴所形成的墨点,用白三角(△)表示打印头41(3)和打印头41(9)的喷嘴所形成的墨点,用黑三角(▲)表示打印头41(4)和打印头41(10)的喷嘴所形成的墨点,用白菱形(◇)表示打印头41(5)的喷嘴所形成的墨点,用黑菱形(◆)表示打印头41(6)的喷嘴所形成的墨点。
在通过1~通过4中,通过喷嘴列C的各喷嘴,在打印区域的像素形成墨点。这里,“像素”是指为了限制用于形成墨点的位置,在打印带T上虚拟地规定的方格的格。进一步,由于确定像素进行说明,用行表示在主扫描方向排列的像素,用列表示在副扫描方向排列的像素。另外,图8和图9所示的像素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都以720dpi间隔排列。
首先,在通过1中,从各打印头41的喷嘴喷出墨水。然后,在图8所示的奇数行(R1、R3、R5…行),奇数列(1、3、5、…列)的像素形成墨点列。例如,从打印头41(3)的喷嘴#1喷出墨水,在第R3行的奇数列的像素形成墨点。同样,从打印头41(3)的喷嘴#2喷出墨水,在第R5行的奇数列的像素形成墨点。这样,各喷嘴在与各自的位置对应的各行,在主扫描方向,间隔1个像素形成墨点。
另外,在宽度方向相邻的2个打印头(这里,例举打印头41(3)和打印头41(4)进行说明)的重叠喷嘴的墨水喷出的方法与不重叠的喷嘴(例如打印头41(3)的喷嘴#3)的墨水喷出的方法不同。即在通过1中,宽度方向的内侧的打印头41(3)的喷嘴#15和的喷嘴#16在第R31行和第R33行的3、7、11、…列的像素形成墨点列,跟前侧的打印头41(4)的喷嘴#1和的喷嘴#2在1、5、9、…列的像素形成墨点列。这样,相邻的2个打印头41的喷嘴交替喷出墨水,在奇数列的像素形成墨点列。
通过1的结束后,打印头单元40作为打印时的第一次的副扫描方向的移动,从副扫描方向内侧向跟前一侧只移动规定的副扫描量(具体而言,35/720dpi)。
在打印头单元40的移动后的通过2中,在偶数行(R2、R4、R6…行)、偶数列(2、4、6…列)的像素形成墨点列。例如从打印头41(3)的喷嘴#1喷出墨水,在第R38行的偶数列的像素形成墨点。同样,从打印头41(3)的喷嘴#2喷出墨水,在第R40行的偶数列的像素形成墨点。此外,第2通过中,相邻的打印头中宽度方向的内侧的打印头41(3)的喷嘴#15和喷嘴#16在4、8、12…列的像素形成墨点列,跟前一侧的打印头41(4)的喷嘴#1和喷嘴#2在2、6、10…列的像素形成墨点列。即与第1通过同样,相邻的2个打印头41的喷嘴交替喷出墨水,在偶数列的像素形成墨点(关于后面描述的第3通过和第4通过,也同样)。
通过2结束后,打印头单元40作为第二次的副扫描方向的移动,只移动规定的副扫描量F(35/720dpi)。
同样,在通过3,在奇数行,偶数列的像素形成墨点列。其结果,由通过1和通过3,完成例如第R53行(奇数行)的墨点列。
在通过3结束后,打印头单元40作为第三次的副扫描方向的移动,只移动与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副扫描量相同的副扫描量F(35/720dpi)。这样,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的三次的副扫描量的合计(总的副扫描量3F)设定为与以下说明的一个打印头41的有效喷嘴宽度满足规定的关系。
首先,就有效喷嘴加以说明。关于有效喷嘴,根据相邻的打印头41之间的重叠喷嘴(上述)的有无,考虑方法不同。没有重叠喷嘴时,各打印头41的有效喷嘴为喷嘴列的喷嘴全部(参照图11)。而具有重叠喷嘴时,考虑重叠喷嘴来决定各打印头41的有效喷嘴。具体而言,打印头41的有效喷嘴由该打印头41的喷嘴列的不重叠的喷嘴和用与其它打印头41之间的关系均等地分配该打印头41的重叠喷嘴后的喷嘴构成。
这里,说明如何均等地分配重叠喷嘴。例如,在图8中,打印头41(3)的喷嘴#15、喷嘴#16与打印头41(4)的喷嘴#1、喷嘴#2重叠。在有关的时候,按照所述喷嘴#15和喷嘴#16中的喷嘴#15包含在打印头41(3)的有效喷嘴中,所述喷嘴#1、喷嘴#2中的喷嘴#2包含在打印头41(4)的有效喷嘴中的方式均等分配重叠喷嘴。这样,按照打印头41的重叠喷嘴中的一半喷嘴包含在有效喷嘴中的方式分配给该打印头41。
本实施方式的10个打印头41分别具有重叠喷嘴,各打印头41的有效喷嘴如下所述。打印头41(1)的有效喷嘴是喷嘴#1~喷嘴#14、以及与打印头41(2)的喷嘴#1、喷嘴#2重叠的喷嘴#15、喷嘴#16中的喷嘴#15这15个喷嘴。而打印头41(2)的有效喷嘴是与打印头41(1)的喷嘴#15、喷嘴#16重叠的喷嘴#1、喷嘴#2中的喷嘴#2、以及喷嘴#3~喷嘴#14、以及与打印头41(3)的喷嘴#1、喷嘴#2重叠的喷嘴#15、喷嘴#16中的喷嘴#15这14个喷嘴。打印头41(3)~打印头41(9)的有效喷嘴与打印头41(2)同样,是喷嘴#2~喷嘴#15。而打印头41(10)的有效喷嘴是与打印头41(9)的喷嘴重叠的喷嘴#1和喷嘴#2中的喷嘴#2、以及喷嘴#3~喷嘴#16这15个喷嘴。
下面,说明根据上述的有效喷嘴规定的有效喷嘴宽度。有效喷嘴宽度是副扫描方向的有效喷嘴(该有效喷嘴在副扫描方向以2/720dpi间隔排列)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印头41(1)和打印头41(10)的有效喷嘴宽度因为有效喷嘴是15个,所以是30/720dpi。而打印头41(2)~打印头41(9)的有效喷嘴宽度因为有效喷嘴是14个,所以是28/720dpi。而且,在打印机1中,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的各移动量F(35/720dpi)被设定为比2个有效喷嘴宽度中小的一方的有效喷嘴宽度(28/720dpi)大。
而且,总的副扫描量3F和所述有效喷嘴宽度(28/720dpi)之间的关系按以下设定。如上所述,打印头单元40在主扫描方向移动m次(2次),形成一条栅格线,图像的分辨率(720dpi)是喷嘴的间隔(360dpi)的n倍(2倍)。在该时候,在打印机1中,打印头单元40的打印时的总的副扫描量3F(105/720dpi)被设定为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28/720dpi)×(m×n-1)大,并且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28/720dpi)×(m×n)小。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m和n分别是2,所以总的副扫描量3F(105/720dpi)比(28/720dpi)×3(=84/720dpi)大,并且比(28/720dpi)×4(=112/720dpi)小。
继续重叠打印的说明。在通过4中,在偶数行,奇数列的像素形成墨点列。其结果,由通过2和通过4,例如完成第R52行(偶数行)的墨点列。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重叠打印中,一个墨点列由不同的2个喷嘴形成。
这里,考察打印区域的墨点列(栅格线)是由哪个打印头41的喷嘴形成的。这里,打印区域的墨点列是指如第R52行的墨点列那样完成的墨点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指R52行~Rn行(图9)为止的墨点列。
打印区域的全部的墨点列如图8和图9所示,由不同的2个(或3个)打印头41的喷嘴形成。即第奇数行(R53行等)的墨点列在通过1和通过3中由不同的打印头41的喷嘴形成,第偶数行(R52行等)的墨点列在通过2和通过4中由不同的打印头41的喷嘴形成。这样,各墨点列由不同的两个(或三个)打印头41的喷嘴形成的理由是打印头单元40的副扫描量F比一个打印头41的有效喷嘴宽度(28/720dpi)大的缘故。
这里,由2个不同的打印头41的喷嘴形成的墨点列如第R60行那样是只由不重叠的喷嘴(打印头41(1)的喷嘴#5和打印头41(3)的喷嘴#12)形成的墨点列。而由3个不同的打印头41的喷嘴形成的墨点列如第R59行那样是由重叠喷嘴(打印头41(4)的喷嘴#15和打印头41(5)的喷嘴#1)和不重叠的喷嘴(打印头41(2)的喷嘴#8)形成的墨点列。
此外,如果观察打印区域的相邻的2个墨点列,形成这2个墨点列的喷嘴是4个不同的打印头41(或者5个不同的打印头41)的喷嘴。例如,形成第R52行的墨点列和第R53行的墨点列的喷嘴是打印头41(1)、打印头41(2)、打印头41(3)、打印头41(4)不同的4个打印头的喷嘴。即打印头41(1)和打印头41(3)形成第R52行的墨点列,打印头41(2)和打印头41(4)形成第R54行的墨点列。此外,形成第R59行的墨点列和第R60行的墨点列的喷嘴是打印头41(1)、打印头41(2)、打印头41(3)、打印头41(4)、打印头41(5)不同的5个打印头的喷嘴。即打印头41(1)和打印头41(3)形成第R60行的墨点列,打印头41(2)、打印头41(4)和打印头41(5)形成第R59行的墨点列。这样,一个打印头41不形成连续的墨点列。
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重叠打印。回到图7所示的流程图,继续本打印处理的说明。通过形成通过4的墨点列,如果点形成处理结束(步骤S6:是),换言之,如果在打印带T打印打印件(图像),控制器10就通过驱动单元30使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移动(图4I),使其位于原位置(步骤S10)。
接着,控制器10通过输送单元20从打印区域送出形成了墨点的打印带T(打印完毕的打印带T)(步骤S12)。即送出辊22从打印区域送出打印完毕的打印带T。
还有应该打印的打印数据时(步骤S14:是),控制器10重复上述的动作(步骤S2~S12),对打印带T进行打印。而没有打印数据时(步骤S14:否),控制器10结束本打印处理。
<<本打印处理的有效性>>
在上述的打印处理中,控制器10使打印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各副扫描量F(35/720dpi)比有效喷嘴宽度(28/720dpi)大,而形成图像,从而能抑制画质的恶化。
即如上所述,只由一个打印头41(如图5中所述,喷出量少的打印头41(3)或喷出量多的打印头41(5))的喷嘴形成的栅格线的数越多,浓度不均匀越容易变得显著(参照图5)。因此,通过使打印头单元40的一次的副扫描量F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更大,从而打印区域的各墨点列(栅格线)由2个或3个不同的打印头41的喷嘴形成(图8、图9)。据此,没有只由一个打印头41形成的栅格线,所以能抑制浓度不均匀变得显著的情况,其结果,能抑制画质的恶化。
另外,通过使副扫描量F比有效喷嘴宽度大,也能抑制由相邻的打印头41的连接点所引起的浓度不均匀变得显著的情况。即知道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只能接10个打印头41,所以如果连接点的位置精度低,因此就发生浓度不均匀。而且,在以多个通过形成图像时,例如通过1的连接点和通过2的连接点如果在副扫描方向一致,连接点引起的抑制浓度不均匀就变得显著。对此,如本打印处理那样,通过使副扫描量F比有效喷嘴宽度大,如图8或图9所示,由于通过1~通过4的打印头的连接点分散,所以能抑制浓度不均匀变得显著的情况。
此外,控制器10使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的总的副扫描量3F(105/720dpi)比一个打印头41在副扫描方向的有效喷嘴宽度×(m×n-1)大,并且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m×n)小而形成图像,从而能抑制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的宽度增大。
即如上所述,打印头单元40的总的副扫描量越大,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的宽度也越大(参照图6)。因此,m和n是2时,总的副扫描量3F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3大,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4小,用2个或3个不同的打印头41的喷嘴形成打印区域的各栅格线,能减小打印头单元40的总的副扫描量(图8、图9)。其结果,在重叠打印的各个通过中,即使遍及打印带T的宽度全部区域喷出墨水时,也能抑制打印头单元40宽度的增大(打印头41的数量增大)。
因此,根据上述的打印处理,能抑制画质的恶化,并且能抑制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宽度的增大。
此外,在所述的打印处理中,控制器10使m×n(=4)个打印头41的喷嘴喷出墨水,形成n条(2条)连续的栅格线,在n条连续的栅格线中,能更有效抑制浓度不均匀。
进而,在所述的打印处理中,控制器10在打印头单元40的副扫描方向的三次的移动时,使各移动量(副扫描量F)为相同的大小(35/7200dpi)。因此,周期地形成墨点列,浓度不均匀的发生位置规则地分散,能有效抑制浓度不均匀变得显著的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处理==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处理中,如图8和图9所示,进行了重叠打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不进行重叠打印,进行隔行打印(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进行隔行打印)。这里,隔行打印意味着在由一次的通过所形成的栅格线之间夹着未形成的栅格线的打印方式。即在其他通过中补全在一次的通过未形成的栅格线,从而形成连续的栅格线。
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的分辨率在主扫描方向是720dpi,在副扫描方向是1440dpi。该副扫描方向的分辨率1440dpi是喷嘴间隔(360dpi)的4倍(n=4)。此外,打印头单元40用一次的移动形成一个栅格线,所以m=1。而且,打印头单元40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交替进行四次的主扫描方向的移动和三次的主扫描方向的移动。
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处理中,控制器10,(1)使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3次移动时的打印头单元40的总移动量比一个打印头41在副扫描方向的有效喷嘴宽度×(m×n-1)大,并且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m×n)小,(2)打印头单元40进行所述3次移动时的打印头单元40在副扫描方向的各移动量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大,由此形成图像。
图10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隔行打印的图。在图10中,与图8同样,只表示喷嘴列C,用白圈(○)表示打印头41(1)的喷嘴所形成的墨点,用黑圈(●)表示打印头41(2)的喷嘴所形成的墨点,用白三角(△)表示打印头41(3)的喷嘴形成的墨点,用黑三角(▲)表示打印头41(4)的喷嘴所形成的墨点,用白菱形(◇)表示打印头41(5)的喷嘴所形成的墨点,用黑菱形(◆)表示打印头41(6)的喷嘴所形成的墨点。
打印时的打印头单元40的一次的副扫描量F是71/1440dpi,比一个打印头41的有效喷嘴宽度{28/720dpi(=56/1440dpi)}大。这里,考察由以这样的副扫描量移动的打印头单元40形成的打印区域的墨点列。
根据一定的规则性,形成打印区域的墨点列。即4个连续的栅格线(这些栅格线分别由不同的打印头41形成)作为一块,重复形成。即图10所示的La(4个连续的栅格线)重复形成,该La前后的栅格线也按每4个栅格线重复形成。这样,通过使副扫描量F比有效喷嘴宽度大,从而使连续的栅格线不由同一打印头41形成,所以即使由某打印头41形成成为浓度不均匀的栅格线,该栅格线也不连续,分散形成。由此,能抑制浓度不均匀变得显著的情况,其结果,能抑制画质的恶化。
此外,打印头单元40的总的副扫描量F3是213/1440dpi。该总的副扫描量F3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m×n-1)大,并且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m×n)即56/1440dpi×4(=224/1440dpi)小。据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隔行打印的各通中过遍及打印带T的宽度全部区域喷出墨水时,也能抑制打印头单元40宽度的增大(打印头41的数量增加)。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副扫描方向的分辨率是1440dpi,是喷嘴间隔(360dpi)的4倍(n=4),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副扫描方向的分辨率也可以是720dpi,是喷嘴间隔的2倍(n=2)。即如果能实现隔行打印,n是2以上的自然数。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根据所述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等,但是所述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并不限定本发明。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前提下,能进行变更、改良,并且在本发明中当然包含其等价物。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把液体喷出装置具体化为喷墨打印机,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具体化为喷出(喷射)除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例如,分散功能材料的微粒的液状体、凝胶那样的流状体)的液体喷出装置。例如,可以是喷出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含液晶显示器、彩色滤色器、EL(场致发光)显示器和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或色材等材料的液状体的液体喷出装置、喷出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出装置、喷出作为精密吸量管使用并且成为试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也可以是对手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精确喷出润滑油的液体喷出装置、为了形成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对基板上喷出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出装置、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出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出装置、喷出凝胶的流状体喷出装置。而且,对其中任意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均能应用本发明。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打印带T停止的状态下,通过使打印头单元40在主扫描方向移动4次,在副扫描方向移动3次,形成栅格线(图8和图9),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打印头41也可以通过只在主扫描方向移动,打印带T在副扫描方向移动,形成栅格线,此外,打印头41也可以不移动,通过打印带T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移动,形成栅格线。即也可以通过打印头单元40对于打印带T,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相对移动,形成栅格线。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如图8~图10所示,进行隔行打印(n=2,或者n=4),但是也可以不进行隔行打印(即n=1),只进行重叠打印。例如进行n=1并且m=2的重叠打印(另外,m是比2大的自然数)。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打印头41的重叠喷嘴(例如打印头41(3)的喷嘴#15、打印头41(4)的喷嘴#1)交替喷出墨水,形成一个栅格线(即重叠的2个喷嘴双方都喷出墨水),但是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只是相邻的打印头41的重叠喷嘴中的一方喷出墨水。具体而言,关于打印头41(3),从重叠喷嘴(喷嘴#1、#2、#15、#16)中的喷嘴#1、#2喷出墨水,从喷嘴#15、#16不喷出墨水。同样,关于打印头41(4),从重叠喷嘴(喷嘴#1、#2、#15、#16)中的喷嘴#1、#2喷出墨水,从喷嘴#15、#16不喷出墨水。在该时候,各打印头41的有效喷嘴数(14个)相等。
此外,在所述的时候,位于相邻的打印头41的连接点的喷嘴(主要,重叠喷嘴)的使用状态相同,所以也用等间隔形成与打印头41的连接点部分对应的栅格线(即规则地形成),由此能抑制连接点引起的浓度不均匀。
此外,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打印头单元40如图4所示,具有重叠喷嘴(例如,打印头41(1)的喷嘴#15),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11所示,打印头单元40也可以不具有重叠喷嘴。在该时候的有效喷嘴为各打印头41的喷嘴列的全部喷嘴(喷嘴#1~喷嘴#360)。而且,有效喷嘴宽度为喷嘴列的全部喷嘴的宽度。图11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打印头单元40的图。
Claims (4)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打印头单元,其沿着第一方向具有多个打印头,所述打印头在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有用于对介质喷出液体的多个喷嘴,通过使所述打印头单元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对于所述介质进行m次相对移动并喷出所述液体来形成一条栅格线,
所述打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介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
移动机构,其使所述打印头单元对于所述介质在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上交替地进行多次相对移动;以及
控制部,其通过使所述打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形成多条所述栅格线,从而形成分辨率是所述喷嘴的间隔n倍的图像,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打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所述打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总移动量比一个所述打印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有效喷嘴宽度×(m×n-1)大,并且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m×n)小,使所述打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所述打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各个移动量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大,从而形成所述图像,
所述有效喷嘴宽度是指所述第一方向的有效喷嘴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n是2以上的自然数,
所述控制部,使(m×n)个所述打印头的所述喷嘴喷出所述液体,形成n条连续的所述栅格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所述打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各个移动量是相同的大小。
4.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通过使打印头单元在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对于介质交替地进行多次相对移动形成多条栅格线,从而形成分辨率是喷嘴的间隔n倍的图像,所述打印头单元,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具有多个所述打印头,所述打印头在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有多个用于对所述介质喷出液体的所述喷嘴,通过使所述打印头单元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所述第二方向上对于所述介质进行m次相对移动并喷出所述液体而形成一条所述栅格线,所述打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介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该图像形成方法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所述打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总移动量比一个所述打印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有效喷嘴宽度×(m×n-1)大,并且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m×n)小,
所述打印头单元进行所述多次相对移动时的所述打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各个移动量比所述有效喷嘴宽度大,
从而形成所述图像,
所述有效喷嘴宽度是指所述第一方向的有效喷嘴的宽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41369 | 2007-09-18 | ||
JP2007-241369 | 2007-09-18 | ||
JP2007241369 | 2007-09-18 | ||
JP2008-167709 | 2008-06-26 | ||
JP2008167709 | 2008-06-26 | ||
JP2008167709A JP5157680B2 (ja) | 2007-09-18 | 2008-06-26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91534A CN101391534A (zh) | 2009-03-25 |
CN101391534B true CN101391534B (zh) | 2012-04-25 |
Family
ID=40492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496723A Active CN101391534B (zh) | 2007-09-18 | 2008-09-16 | 液体喷出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157680B2 (zh) |
CN (1) | CN10139153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23935B2 (ja) * | 2010-11-25 | 2016-05-2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
JP2012162002A (ja) * | 2011-02-07 | 2012-08-30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インク |
JP5764976B2 (ja) * | 2011-03-03 | 2015-08-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ドット形成位置調整装置、記録方法、設定方法、及び、記録プログラム |
JP6693197B2 (ja) * | 2016-03-17 | 2020-05-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
CN110014765A (zh) * | 2019-04-04 | 2019-07-16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喷墨打印方法及装置 |
JP7520659B2 (ja) * | 2020-09-23 | 2024-07-23 |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3130A (zh) * | 2002-04-23 | 2003-11-05 | 佳能株式会社 | 喷墨头和喷墨打印机 |
CN1849214A (zh) * | 2003-09-24 | 2006-10-18 | 滨田印刷机械株式会社 | 行式点记录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458660B2 (en) * | 2003-03-14 | 2008-12-02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Recording apparatus, recording method, storage medium having a program stored thereon, and computer system that perform ejection operations using nozzles with a predetermined pitch |
JP2003260816A (ja) * | 2003-04-07 | 2003-09-16 | Seiko Epson Corp | 記録方法、及びこれに使用する記録ヘッド |
JP4507724B2 (ja) * | 2004-07-01 | 2010-07-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印刷システム、及び、印刷方法 |
JP2006326968A (ja) * | 2005-05-25 | 2006-12-07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
-
2008
- 2008-06-26 JP JP2008167709A patent/JP5157680B2/ja active Active
- 2008-09-16 CN CN2008101496723A patent/CN1013915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3130A (zh) * | 2002-04-23 | 2003-11-05 | 佳能株式会社 | 喷墨头和喷墨打印机 |
CN1849214A (zh) * | 2003-09-24 | 2006-10-18 | 滨田印刷机械株式会社 | 行式点记录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P特开2004-255335A 2004.09.1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157680B2 (ja) | 2013-03-06 |
CN101391534A (zh) | 2009-03-25 |
JP2009090635A (ja) | 2009-04-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304517B2 (ja) |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 |
CN101391534B (zh) | 液体喷出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
US9764551B2 (en) | Ink-jet head and printer | |
JP5636649B2 (ja) |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 |
US20100231644A1 (en) |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 |
JP2010018019A (ja) | 液体吐出装置 | |
US8083320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
US7909433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raster line forming method | |
CN101391533A (zh) |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扫描线形成方法 | |
JP5304516B2 (ja) |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 |
CN105818538A (zh) | 喷墨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 | |
JP2009101687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 |
US8336980B2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method | |
JP2013184447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衛生用品製造方法 | |
US8926040B2 (en) | Printing device and printing method | |
JP5593799B2 (ja) |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 |
JP2008229981A (ja) |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吐出方法 | |
CN105538910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
JP5560679B2 (ja) |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 |
JP5824919B2 (ja) |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 |
JP5828416B2 (ja)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 |
JP2013230701A (ja)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 |
JP5035478B2 (ja)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 |
CN117042973A (zh) | 利用喷墨印刷对衬底进行印刷的方法 | |
JP2010214889A (ja)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