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23214A -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23214A
CN101323214A CNA2008101302179A CN200810130217A CN101323214A CN 101323214 A CN101323214 A CN 101323214A CN A2008101302179 A CNA2008101302179 A CN A2008101302179A CN 200810130217 A CN200810130217 A CN 200810130217A CN 101323214 A CN101323214 A CN 1013232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zzle
liquid
point
nozzle rows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302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深泽贤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23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32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03Features not dealing with the colouring process per se, e.g. construction of printers or heads, driving circuit adap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41J2/15Arrangement thereof for serial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41J2/155Arrangement thereof for line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05Ink jet for printing a discrete number of tones
    • B41J2/2056Ink jet for printing a discrete number of tones by ink density chan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07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ink properti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减少喷嘴列的数量,并无间隙地在介质上涂敷液体。该液体喷出装置具备:第一喷嘴列,其在规定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并喷出第一液体;第二喷嘴列,其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并喷出与第一液体不同浓度的第二液体;控制器,其不使用所述第一喷嘴列的多个喷嘴中的一部分的喷嘴,从所述第一喷嘴列的喷嘴喷出所述第一液体,以规定间隔在介质上形成第一点,并且不使用所述第二喷嘴列的多个喷嘴中的一部分的喷嘴,从所述第二喷嘴列的喷嘴喷出所述第二液体,在所述第一点的所述规定方向之间以所述规定间隔在介质上形成第二点。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向介质(纸、布、OHP用纸等)喷出液体(例如,墨)的液体喷出装置,已知有喷墨方式的打印机。在喷墨方式的打印机中,重复交替地进行使滑架移动并从头喷出墨滴的点形成处理、和输送纸的输送处理,从而在纸上印刷由点构成的图像。此外,在喷墨方式的打印机中,也有不是利用滑架移动头,而是使用纸宽度量的长度的头的线打印机(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7-68202号公报
有时从某个喷嘴的墨的喷出对与该喷嘴相邻的喷嘴(相邻喷嘴)的墨的喷出造成影响。因此,某个喷嘴喷出墨时的墨量有根据相邻喷嘴是否喷出墨而发生变化之虞。因此,考虑在从某个喷嘴喷出墨时,限制从相邻喷嘴不喷出墨。
另一方面,即使设置此种限制,在表现最浓的浓淡度时,为不见到介质的基底,需要无间隙地涂敷墨。但是,如果为无间隙地涂敷墨而增加喷嘴列的数量,则花费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减少喷嘴列的数量,同时能够在介质上无间隙地涂敷液体。
为达到上述目的的主要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喷嘴列,其在规定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并喷出第一液体;第二喷嘴列,其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并喷出与第一液体不同浓度的第二液体;控制器,其不使用所述第一喷嘴列的多个喷嘴中的一部分的喷嘴,从所述第一喷嘴列的喷嘴喷出所述第一液体,以规定间隔在介质上形成第一点,并且不使用所述第二喷嘴列的多个喷嘴中的一部分的喷嘴,从所述第二喷嘴列的喷嘴喷出所述第二液体,在所述第一点的所述规定方向之间以所述规定间隔在介质上形成第二点。
关于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根据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清楚了解。
由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至少了解以下的事项。
明确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喷嘴列,其在规定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并喷出第一液体;第二喷嘴列,其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并喷出与第一液体不同浓度的第二液体;控制器,其不使用所述第一喷嘴列的多个喷嘴中的一部分的喷嘴,从所述第一喷嘴列的喷嘴喷出所述第一液体,以规定间隔在介质上形成第一点,并且不使用所述第二喷嘴列的多个喷嘴中的一部分的喷嘴,从所述第二喷嘴列的喷嘴喷出所述第二液体,在所述第一点的所述规定方向之间以所述规定间隔在介质上形成第二点。
根据此种液体喷出装置,减少喷嘴列的数量,并能够在介质上无间隙地涂敷液体。
在所述液体喷出装置中,期望在从某个喷嘴喷出液体时,与该喷嘴相邻的喷嘴不喷出液体。由此,当某个喷嘴喷出液体时,不受到相邻的喷嘴的影响。
在所述液体喷出装置中,期望当某个喷嘴在某个像素形成点时,该喷嘴不在所述像素的下一个相对的像素上形成点。由此能够加快印刷速度。
在所述液体喷出装置中,期望当所述第一喷嘴列的某个喷嘴在某个像素形成第一点时,在该像素的下一个该喷嘴相对的像素上形成第二点。由此能够无间隙地在介质上涂敷液体。
在所述液体喷出装置中,期望所述第一液体是比所述第二液体浓的液体,所述第一点是比所述第二点大的点。由此,容易同时达到削弱淡的部分的粒状性和表现深的浓的部分。
在所述液体喷出装置中,期望当利用所述第一液体及所述第二液体表现最浓的色时,所述第一点形成为方格花纹状,并以在形成有所述第一点的像素中不形成所述第二点的方式,使所述第二点形成为方格花纹状。由此,当某个喷嘴喷出液体时,不受到相邻的喷嘴的影响,并且能够提高印刷速度。
在所述液体喷出装置中,期望所述第一喷嘴列喷出浓青色墨,在介质上形成浓青色点,所述第二喷嘴列喷出淡青色墨,在介质上形成淡青色点,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第三喷嘴列,其喷出浓洋红色墨,在介质上形成浓洋红色点;第四喷嘴列,其喷出淡洋红色墨,在介质上形成淡洋红色点,并且在所述淡青色点之间配置所述淡洋红色点。由此,粒状性降低,像质提高。
此外,明确一种液体喷出方法,其从第一喷嘴列喷出第一液体,所述第一喷嘴列在规定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且从第二喷嘴列喷出与所述第一液体不同浓度的第二液体,所述第二喷嘴列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所述液体喷出方法的特征在于,不使用所述第一喷嘴列的多个喷嘴中的一部分的喷嘴,从所述第一喷嘴列的喷嘴喷出所述第一液体,以规定间隔在介质上形成第一点,并且不使用所述第二喷嘴列的多个喷嘴中的一部分的喷嘴,从所述第二喷嘴列的喷嘴喷出所述第二液体,在所述第一点的所述规定方向之间以所述规定间隔在介质上形成第二点。
根据此种液体喷出方法,减少喷嘴列的数量,并且能够无间隙地在介质上涂敷液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印刷系统的外观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3A是打印机1的剖面图。此外,图3B是用于说明打印机1的输送处理和点形成处理的立体图。
图4A是从上透视地观察头单元40的下表面中的多个喷嘴列的配置的说明图。图4B是图4A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X的放大图,各色喷嘴列的左端的放大图。
图5A及图5B是喷嘴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点形成方法的说明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点形成方法的说明图。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点形成方法的说明图。
图9A是比较例的点形成方法的说明图。
图9B是比较例中的浓点形成方法的说明图。
图9C是比较例中的淡点形成方法的说明图。
图10A是其他的打印机的说明图。
图10B是从上透视地观察头41的下表面的多个喷嘴列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11是利用其他的打印机形成的点形成方法的说明图。
图中,1-打印机;20-输送单元;21-供纸辊;23A-上游侧输送辊;23B-下游侧输送辊;24-带;30-滑架单元;31-滑架;32-滑架电动机;40-头单元;41-头;60-控制器;61-接口部;62-CPU;63-存储器;64-单元控制回路;100-印刷系统;110-计算机;120-显示装置;130-输入装置;140-存储再生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印刷系统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面对印刷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记载中,也包含关于计算机程序及存储计算机程序的存储介质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印刷系统的外观结构的说明图。该印刷系统100具备:打印机1、计算机100、显示装置120、输入装置130、存储再生装置140。打印机1是在纸、布、薄膜等介质上印刷图像的印刷装置。计算机100与打印机1可通信地连接,为使打印机1印刷图像,向打印机1输出与印刷的图像相应的印刷数据。
打印机驱动器安装于计算机110。打印机驱动器是在显示装置120上显示用户界面,用于使从应用程序输出的图像数据变化为印刷数据的程序。该打印机驱动器存储于软盘FD或CD-ROM等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或者,该打印机驱动器也可经由互联网下载到计算机110。而且,该程序由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代码构成。
而且,“印刷装置”是指在介质上印刷图像的装置,例如,相当于打印机1。此外,“印刷控制装置”是指控制印刷装置的装置,例如,相当于安装有打印机驱动器的计算机。此外,“印刷系统”是指至少含有印刷装置及印刷控制装置的系统。
——打印机的结构——
<喷墨打印机的结构>
图2是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的框图。此外,图3A是打印机1的剖面图。此外,图3B是用于说明打印机1的输送处理和点形成处理的立体图。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即线打印机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具有:输送单元20、头单元40、检测器组50及控制器60。从作为外部装置的计算机110接受到印刷数据的打印机1利用控制器60来控制各单元(输送单元20、头单元40)。控制器60基于从计算机110接受的印刷数据来控制各单元,在纸上印刷图像。打印机1内的状况利用检测器组50监视,检测器组50将检测结果向控制器60输出。控制器60基于从检测器组50输出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各单元。
输送单元20用于使介质(例如,纸S等)向规定的方向(以下,称为输送方向)输送。该输送单元20具有:供纸辊21、输送电动机(未图示)、上游侧输送辊23A及下游侧输送辊23B、以及带24。供纸辊21是用于将插入到纸插入口的纸向打印机内供纸的辊。如果未图示的输送电动机旋转,则上游侧输送辊23A及下游侧输送辊23B旋转,从而带24旋转。利用供纸辊21供纸的纸S通过带24而被输送到可印刷的区域(与头相对的区域)。利用带24输送纸S,纸S相对于头单元40在输送方向上移动。通过可印刷区域后的纸S由带24向外部排出。而且,输送中的纸S由静电吸附或真空吸附在带24上。
头单元40向纸S喷出墨。头单元40通过向输送中的纸S喷出墨,在纸S上形成点,从而将图像印刷在纸S上。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是线打印机,头单元40能够一次形成纸宽度的点。关于该头单元40的结构以后说明。
检测器组50包含回转式编码器(未图示)、纸检测传感器53等。回转式编码器53检测上游侧输送辊23A和下游侧输送辊23B的旋转量。基于回转式编码器53的检测结果,能够检测纸S的输送量。纸检测传感器53检测供纸中的纸的前端的位置。
控制器60是用于进行打印机的控制的控制单元(控制部)。控制器60具有:接口部61、CPU62、存储器63、单元控制回路64。接口部61在作为外部装置的计算机110与打印机1之间进行数据的接收发送。CPU62是用于进行打印机整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63用于确保储存程序的区域或工作区域,并具有RAM、EEPROM等存储元件。CPU62根据储存在存储器63中的程序,经由单元控制回路64控制各单元。特别是,控制器60通过控制由输送单元20进行的输送动作、和由头单元40进行的墨喷出动作(点形成动作),由如后述的点配置来进行点形成。
<头单元40的结构>
图4A是从上透视地观察头单元40的下表面中的多个喷嘴列的配置的说明图。在头单元40的下表面上设有五个喷嘴列。五个喷嘴列从输送方向上游侧依次为浓青色喷嘴列(C)、浓洋红色喷嘴列(M)、黄色喷嘴列(Y)、淡青色喷嘴列(LC)、及淡洋红色喷嘴列(LM)。各喷嘴列的纸宽度方向的长度为A4尺寸的纸宽度的长度。
图4B是图4A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X的放大图,是各色的喷嘴列的左端的放大图。如图所示,各喷嘴列沿纸宽度方向以规定的喷嘴间距(此处为1/1600英寸)并列多个喷嘴而构成。在各喷嘴上设有加热器(未图示),利用由加热器产生的热从喷嘴喷出墨。此处,对各喷嘴列的各喷嘴从图中的左侧开始依次标注编号。如图所示,各色的喷嘴列的喷嘴#1在纸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齐。此外,其他的编号的喷嘴之间在纸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也对齐。
图5A及图5B是喷嘴的配置的说明图。
为提高印刷析像度,喷嘴间距希望较窄。另一方面,相邻的喷嘴之间的间隔受设计上的制约而不能变窄。因此,如图5A所示,也可将喷嘴配置成锯齿状。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如图5A所示喷嘴锯齿状地排列的情况,为说明的简略化,对如图4所示喷嘴一列地排列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在线打印机中,需要准备纸宽度的长度的喷嘴列。另一方面,喷嘴列的长度由设计上的制约而不能变长。因此,如图5B所示,也可添补喷嘴列,构成纸宽度的长度的喷嘴列。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如图5B所示添补喷嘴列的情况,为了说明的简略化,作为如图4B所示喷嘴排成一列的情况进行说明。
<由喷嘴间的相互干扰(crosstalk)产生的制约>
本实施方式的喷嘴列由1/1600英寸这种窄的喷嘴间距形成喷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形成从供给路向喷嘴列内的多个喷嘴供给墨的结构(供给路被共用化),则有时来自某个喷嘴的墨的喷出对与该喷嘴相邻的喷嘴(相邻喷嘴)的墨的喷出造成影响。例如,来自喷嘴#2的墨的喷出对喷嘴#1或喷嘴#3的墨的喷出造成影响。作为其理由,认为是从喷嘴#2喷出墨时的喷嘴#2内的墨的压力变动传递到喷嘴#1和喷嘴#3的缘故。此外,认为向喷嘴#2的墨的供给对向喷嘴#1和喷嘴#3的墨的供给造成影响的缘故。如此,将在相邻的喷嘴间相互带来影响称为“喷嘴间的相互干涉(crosstalk)”。
因为喷嘴间的相互干涉,在某个喷嘴喷出墨时的墨量有根据相邻喷嘴是否喷出墨而变动之虞。例如,在喷嘴#1或喷嘴#3不喷出墨时,从喷嘴#2喷出理想大小的墨滴,当喷嘴#1或喷嘴#3喷出墨时,从喷嘴#2有只喷出小的墨滴之虞。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某个喷嘴喷出墨时,制约从相邻的喷嘴不喷出墨。
——第一实施方式的点形成方法——
<对于青色>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点形成方法的说明图。此处,仅关注青色,省略对于其他的颜色的喷嘴列的记载。此外,在说明文中,如果没有需要记载“青色”则省略,例如将“浓青色喷嘴列”称为“浓喷嘴列”。
在图中的上侧表示浓喷嘴列(C)和淡喷嘴列(LC)。在图中的下侧表示在配置成正方格子状的像素上形成的点。实施了影线的点表示浓点。该浓点利用从浓喷嘴列喷出的浓墨形成。没有影线的点表示淡点。该淡点利用从淡喷嘴列喷出的淡墨形成。
在此,为说明点的配置的方便,图中表示形成有最多的点的状态。因此,当如图所示形成有点时,由浓青色点及淡青色点表现的青色的浓淡度(浓度)为最浓的浓淡度。而且,以往青色的浓淡度根据应印刷的图像而不同,也有未根据青色的浓淡度形成的点。
首先,对在纸宽度方向上排列的点(光栅)的形成的方式进行说明。
当奇数序号的光栅(raster)与浓喷嘴列(C)对置时,从浓喷嘴列的奇数序号的喷嘴喷出浓墨,在奇数序号的像素上形成浓点。例如,当第一光栅与浓喷嘴列(C)对置时,从喷嘴#1、3、5…奇数喷嘴喷出浓墨。此外,当偶数序号的光栅与浓喷嘴列(C)对置时,从浓喷嘴列的偶数序号的喷嘴喷出浓墨,在偶数序号的像素形成浓点。例如,当第二光栅的像素与浓喷嘴列(C)对置时,从喷嘴#2、4、6…的偶数喷嘴喷出浓墨,在偶数序号的像素上形成点。如此,从奇数喷嘴或偶数喷嘴中的一方的喷嘴喷出墨,从另一方的喷嘴不喷出墨,由此从相邻喷嘴不喷出墨,因此避免了喷嘴间的相互干涉的问题。
此外,当奇数序号的光栅与淡喷嘴列(LC)对置时,从淡喷嘴列的偶数序号的喷嘴喷出淡墨,在偶数序号的像素形成淡点。例如,当第一光栅的像素与淡喷嘴列(LC)对置时,从喷嘴#2、4、6…偶数喷嘴喷出淡墨,在偶数序号的像素形成淡点。此外,当偶数序号的光栅与淡喷嘴列(LC)对置时,从淡喷嘴列的奇数序号的喷嘴喷出淡墨,在奇数序号的像素形成淡点。例如,当第二光栅的像素与淡喷嘴列(LC)对置时,从喷嘴#1、3、5…的奇数喷嘴喷出淡墨,在奇数序号的像素上形成淡点。在淡喷嘴列中,从奇数喷嘴或偶数喷嘴中的一方的喷嘴喷出墨,从另一方的喷嘴不喷出墨,由此从相邻喷嘴不喷出墨,因此避免了喷嘴间的相互干涉的问题。
如此,当形成某个光栅的点时(在纸宽度方向上形成排列的点时),浓喷嘴不使用偶数喷嘴或奇数喷嘴,在纸宽度方向上每隔1像素形成浓点,另一方面,淡喷嘴以在每隔1像素形成的浓点的纸宽度方向之间形成淡点的方式,不使用奇数喷嘴或偶数喷嘴而在纸宽度方向上每隔1像素地形成淡点。由此,浓点和淡点在纸宽度方向上交替地排列,从而能够无间隙地涂敷墨。
假设浓点与淡点在相同的相似重合地形成,则每隔1像素产生空白的像素,不能无间隙地涂敷墨。如果不能如此无间隙地涂敷墨,则欲由青色单色涂敷时,可以见到纸的基底。
接下来,对在输送方向上排列的点的形成的方式进行说明。
每当浓喷嘴列(C)的奇数序号的喷嘴与奇数序号的光栅对置时,喷出浓墨,在输送方向上每隔1像素形成浓点。例如,喷嘴#1每当与第1、3、5…光栅对置时,喷出浓墨,在输送方向上每隔1像素形成浓点。如此,奇数序号的喷嘴在奇数序号的光栅的像素上形成浓点,在该像素的下一个对置的偶数序号的光栅的像素上不形成点。此外,每当浓喷嘴列(C)的偶数序号的喷嘴与偶数序号的光栅对置时,喷出浓墨,在输送方向上每隔1像素形成浓点。例如,喷嘴#2每当与第2、4、6…光栅对置时,喷出浓墨,在输送方向上每隔1像素形成浓点。如此,偶数序号的喷嘴在偶数序号的光栅的像素上形成浓点,在该像素的下一个对置的奇数序号的光栅的像素上不形成点。
每当淡喷嘴列(LC)的奇数序号的喷嘴与偶数序号的光栅对置时,喷出淡墨,在输送方向上每隔1像素形成淡点。例如,喷嘴#1每当与第2、4、6…光栅对置时,喷出淡墨,在输送方向上每隔1像素形成淡点。如此,奇数序号的喷嘴在偶数序号的光栅的像素上形成淡点,在该像素的下一个对置的奇数序号的光栅的像素上不形成点。此外,每当淡喷嘴列(LC)的偶数序号的喷嘴与奇数序号的光栅对置时,喷出淡墨,在输送方向上每隔1像素形成淡点。例如,喷嘴#2每当与第1、3、5…光栅对置时,喷出淡墨,在输送方向上每隔1像素形成淡点。如此,偶数序号的喷嘴在奇数序号的光栅的像素上形成淡点,在该像素的下一个对置的偶数序号的光栅的像素上不形成点。
如此,当形成在输送方向上排列的点时,浓喷嘴每隔1像素形成浓点,另一方面,淡喷嘴以在每隔1像素形成的浓喷嘴的输送方向之间形成淡点的方式,每隔1像素形成淡点。由此,浓点与淡点在输送方向上交替地排列,能够无间隙地涂敷墨。
然而,在喷嘴的设计上,能够从喷嘴连续地喷出墨滴的周期(喷出周期)具有极限。并且,假设如果沿输送方向在连续的像素上形成点,则在喷出周期之间只能将纸输送1像素的距离,输送速度变慢。与此相反,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因为各喷嘴在输送方向上每隔1像素形成点,因此,在喷出周期之间能够以2像素的距离输送纸,从而能够提高印刷速度。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浓点的大小比淡点的大小的大。以下说明该理由。
淡点本来是以平滑的浓淡度表现淡色为目的而形成。因此,假设淡点为大的点,则在印刷图像的淡的部分中,粒状性显著,并不期望。因此,淡点期望为较小。与此相反,如果浓点的大小较小,则在所有的像素上形成点的状态时的颜色比较淡。但是,在所有的像素上形成有点的状态时,能够较深地表现浓色在丰富地表现该色的浓淡度上有利。因此,与同淡点为相同的大小相比,浓点比淡点大更有利。由此种理由,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浓点的大小比淡点的大小更大。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浓点形成方格花纹状,且以在形成为方格花纹状的浓点间形成淡点的方式,淡点也形成为方格花纹状。由此,能够无间隙地形成浓点和淡点,且能够将墨的色材无间隙地在纸上涂敷。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浓点与淡点相互不同地配置,且浓点与淡点不重合地表现青色的浓淡度。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与将浓点和淡点重合地形成的情况(例如后述的比较例)相比,相对于打入的墨量的青色的浓度变化变大。其结果,能够减少印刷图像时的墨的打入量(喷出量)。
<关于青色以外的墨>
对于洋红色也准备浓喷嘴列(M)和淡喷嘴列(LM)(参照图4)。因此,只要洋红色的浓喷嘴列(M)和淡喷嘴列(LM)也与所述的青色浓喷嘴列(C)和淡喷嘴列(LC)同样地形成点,则能够得到与青色同样的效果。换而言之,只要将洋红色的浓点和淡点如所述的青色的浓点和淡点地配置,则能够得到与青色同样的效果。
而且,形成洋红色淡点的像素和形成青色的淡点的像素期望为不同的像素。即,以将青色的淡点形成为方格花纹状,并在形成为方格花纹状的青色的淡点间形成洋红色的淡点的方式,洋红色的淡点也期望形成为方格花纹状。由此,在印刷图像的淡的部分中,因为青色的淡点与洋红色的淡点分散地配置,因此印刷图像的粒状性降低,像质提高。
对于黄色不进行喷出浓度不同的浓淡墨。其原因是,与青色和洋红色相比,黄色的点不显著,因此难以产生粒状性的问题(与此相反,青色和洋红色的点因为易引人注意,易产生粒状性的问题,因此准备淡墨)。因此,喷出黄色的墨的喷嘴列仅准备1列(参照图4)。
而且,黄色的喷嘴列(Y)将点形成方格花纹状。由此,当从某个喷嘴喷出墨时,能够制约不从相邻喷嘴喷出墨,从而避免喷嘴间的相互干涉的问题。此外,由此,各喷嘴在输送方向上每隔1像素地形成点,因此在喷出周期之间能够以2像素的距离输送纸,能够加快印刷速度。
——第二实施方式——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点形成方法的说明图。与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浓点的大小与淡点的大小形成为相同。关于其他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因为浓点的大小与淡点的大小相同,因此如果比较大地设定淡点,则粒状性显著。另一方面,如果比较小地设定浓点,则难以表现深的浓色。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难以同时达到不使印刷图像的淡的部分的粒状性显著、和表现印刷图像的深的浓的部分。
但是,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某个光栅的点时(当形成在纸宽度方向上排列的点时),浓喷嘴不使用偶数喷嘴或奇数喷嘴,在纸宽度方向上每隔1像素地形成浓点,另一方面,淡喷嘴以在每隔1像素地形成的浓点的纸宽度方向之间形成淡点的方式,不使用奇数喷嘴或偶数喷嘴,在纸宽度方向上每隔1像素地形成淡点。由此,浓点与淡点在纸宽度方向上交替地排列,能够无间隙地涂敷墨。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当形成在输送方向排列的点时,浓喷嘴每隔1像素形成浓点,另一方面,淡喷嘴以在每隔1像素形成的浓喷嘴的输送方向之间形成淡点的方式,每隔1像素形成淡点。由此,浓点与淡点在输送方向上交替地排列,能够无间隙地涂敷墨。此外,因为各喷嘴在输送方向上每隔1像素地形成点,因此在喷出周期之间能够以2像素的距离输送纸,从而能够加快印刷速度。
——第三实施方式——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点形成方法的说明图。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点的配置不同。对于其他的方面,因为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当各光栅与浓喷嘴列(C)对置时,从浓喷嘴列的奇数序号的喷嘴喷出浓墨,在奇数序号的像素上形成浓点。此外,当各光栅与淡喷嘴列(LC)对置时,从淡喷嘴列的偶数序号的喷嘴喷出淡墨,在偶数序号的像素上形成淡点。如此,从奇数喷嘴或偶数喷嘴中的一方的喷嘴喷出墨,从另一方的喷嘴不喷出墨,由此从相邻喷嘴不喷出墨,因此避免喷嘴间的相互干涉的问题。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某个光栅的点时(当形成在纸宽度方向上排列的点时),浓喷嘴不使用偶数喷嘴,在纸宽度方向上每隔1像素地形成浓点,另一方面,淡喷嘴以在每隔1像素地形成的浓点的纸宽度方向之间形成淡点的方式,不使用奇数喷嘴,在纸宽度方向上每隔1像素地形成淡点。由此,浓点与淡点在纸宽度方向上交替地排列,能够无间隙地涂敷墨。
但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浓喷嘴在沿输送方向连续的像素上形成有点。此外,淡喷嘴也在沿输送方向连续的像素上形成有点。因此,在喷出周期之间仅能够以1像素的距离输送纸,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输送速度变慢,印刷速度变慢。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相互不同地将浓点与淡点形成方格花纹状,无间隙地形成点,与此相反,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沿输送方向排列的浓点之间(浓点列)之间形成有在输送方向上排列的淡点列。其结果,假设在假定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浓点的大小相等的情况下,为了无间隙地涂敷墨所需要的淡点的大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需要增大第三实施方式的淡点的大小。因此,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印刷图像的淡的部分的粒状性这方面是不利的。
——比较例——
图9A是比较例的点形成方法的说明图。图9B是比较例中的浓点形成方法的说明图。图9C是比较例中的淡点形成方法的说明图。在此,图中表示形成有最多的点的状态。如后述,在比较例中,因为浓点与淡点重叠地形成,因此在图9A中,在由影线表示的浓点上表现去白的淡点。在此,为图示的方便,浓点表现为比淡点小,但在比较例中,实际上浓点与淡点的大小相同。
在比较例中,浓喷嘴列及淡喷嘴列各有两个这一点上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不同(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浓喷嘴列及淡喷嘴列各有一个)。在比较例中,两个浓喷嘴列中,将一方的浓喷嘴列称为第一浓喷嘴列(C1),将另一方的浓喷嘴列称为第二浓喷嘴列(C2)。此外,在比较例中,两个淡喷嘴列中,将一方的淡喷嘴列称为第一淡喷嘴列(LC1),将另一方的淡喷嘴列称为第二淡喷嘴列(LC2)。
在比较例中,形成最多的点时(青色的浓淡度(浓度)最浓的浓淡度时),在所有的像素中,将浓点与淡点重合地形成。如此,为形成点,在比较例中,利用两个浓喷嘴列,在全部的像素上形成浓点。具体地,第一浓喷嘴列(C1)如图9B所示,将浓点形成方格花纹状,第二浓喷嘴列(C2)在方格花纹状的剩余的像素上形成浓点。此外,与淡喷嘴列同样地,在比较例中,利用两个淡喷嘴列,在全部的像素上形成淡点。具体地,第一淡喷嘴列(LC1)如图9C所示,将淡点形成方格花纹状,第二淡喷嘴列(LC2)在方格花纹状的剩余的像素上形成浓点。
根据比较例,能够无间隙地涂敷墨。但是,在比较例中,因为需要各准备两个浓喷嘴列和淡喷嘴列,因此,头单元的喷嘴列的数量增加,与所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相比,花费制造成本。
此外,在比较例中,在相同的像素上重合相同色(此处为青色)的点。假设以如图9A形成点时的青色的浓度、和如图6形成有点时的青色的浓度为相同的浓度的方式,分别调节第一实施方式的浓墨及淡墨与比较例的浓及淡墨的颜色,则在比较例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青色相对于打入的墨量的浓度变化变小。其结果,在比较例中,与所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相比,印刷图像时的青色墨的喷出量变多。
——其他的实施方式——
对作为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容易地理解本发明,并不是限定地解释本发明。本发明不脱离其宗旨可以变更、改良,并且当然本发明包括其等价物。特别是以下叙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
<关于线打印机>
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对输送纸并从纸宽度量的长度的喷嘴列喷出墨而进行印刷的线打印机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种方式的打印机,在其他的打印机中,也可适用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技术。
图10A是其他的打印机的说明图。在该打印机中设有具备了滑架31和滑架电动机32的滑架单元30。在滑架下设有头41。
图10B是从上透视地观察头41的下表面的多个喷嘴列的配置的说明图。在头41的下表面沿移动方向排列有五个喷嘴列。各喷嘴列沿输送方向以规定的喷嘴间距排列多个喷嘴而构成。
并且,该打印机的控制器(未图示)控制滑架单元30、具备头41的头单元或输送单元,交替地重复进行从在移动方向上移动的喷嘴喷出墨的点形成动作、和在输送方向上输送纸的输送动作,从而进行印刷。
图11是利用该打印机进行的点形成方法的说明图。图中,表示了输送动作之间进行的点形成动作的方式。如图所示,以浓点形成为方格花纹状,且在形成有方格花纹状的浓点之间形成淡点的方式,淡点也形成方格花纹状。如此,能够得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关于青色与洋红色的淡点的位置关系>
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形成洋红色的淡点的像素与形成青色的淡点的像素为不同的像素,但并不限定于此。形成洋红色的淡点的像素与形成青色的淡点的像素也可为相同的像素。如此,假设淡点位置偏离理想的位置而形成的情况下,粒状性的恶化显著。
而且,在将洋红色的淡点与青色的淡点形成于相同的像素的情况下,洋红色的浓点与青色的浓点形成于相同的像素。在此种情况下,形成黄色的点的像素与形成青色或洋红色的浓点的像素期望为相同的像素。如此,在未形成黄色的点的像素配置青色或洋红色的淡点,因此,色偏差难以变得显著。假设在形成黄色的点的像素上配置青色或洋红色的淡点,则在未形成黄色的点的像素上配置青色或洋红色的浓点,因此色偏差易于变得显著。
<关于液体喷出装置>
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例,说明喷墨方式的打印机。但是,液体喷出装置并不限于打印机。例如,滤色器制造装置、染色装置、微加工装置、半导体制造装置、表面加工装置、三维造型机、液体气化装置、有机EL制造装置(特别是高分子EL制造装置)、显示器制造装置、成膜装置、DNA芯片制造装置等应用喷墨技术的各种液体喷出装置也可适用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技术。此外,这些方法或制造方法也属于应用范围的范畴。
<喷嘴>
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加热器喷出墨。但是,喷出液体的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使用压电元件喷出墨的方法等,使用其它的方式。

Claims (8)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喷嘴列,其在规定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并喷出第一液体;
第二喷嘴列,其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并喷出与第一液体不同浓度的第二液体;
控制器,其不使用所述第一喷嘴列的多个喷嘴中的一部分的喷嘴,从所述第一喷嘴列的喷嘴喷出所述第一液体,以规定间隔在介质上形成第一点,并且
不使用所述第二喷嘴列的多个喷嘴中的一部分的喷嘴,从所述第二喷嘴列的喷嘴喷出所述第二液体,在所述第一点的所述规定方向之间以所述规定间隔在介质上形成第二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某个喷嘴喷出液体时,与该喷嘴相邻的喷嘴不喷出液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某个喷嘴在某个像素形成点时,所述喷嘴不在所述像素的下一个该喷嘴相对的像素上形成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喷嘴列的某个喷嘴在某个像素形成第一点时,在所述像素的下一个所述喷嘴相对的像素上形成第二点。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液体是比所述第二液体浓的液体,
所述第一点是比所述第二点大的点。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利用所述第一液体及所述第二液体表现最浓的色时,所述第一点形成为方格花纹状,并以在形成有所述第一点的像素中不形成所述第二点的方式,使所述第二点形成为方格花纹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喷嘴列喷出浓青色墨,在介质上形成浓青色点,
所述第二喷嘴列喷出淡青色墨,在介质上形成淡青色点,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第三喷嘴列,其喷出浓洋红色墨,在介质上形成浓洋红色点;
第四喷嘴列,其喷出淡洋红色墨,在介质上形成淡洋红色点,并且
在所述淡青色点之间配置所述淡洋红色点。
8.一种液体喷出方法,其从第一喷嘴列喷出第一液体,所述第一喷嘴列在规定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且
从第二喷嘴列喷出与所述第一液体不同浓度的第二液体,所述第二喷嘴列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具有多个喷嘴,所述液体喷出方法的特征在于,
不使用所述第一喷嘴列的多个喷嘴中的一部分的喷嘴,从所述第一喷嘴列的喷嘴喷出所述第一液体,以规定间隔在介质上形成第一点,并且
不使用所述第二喷嘴列的多个喷嘴中的一部分的喷嘴,从所述第二喷嘴列的喷嘴喷出所述第二液体,在所述第一点的所述规定方向之间以所述规定间隔在介质上形成第二点。
CNA2008101302179A 2007-06-14 2008-06-16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方法 Pending CN1013232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57878A JP4983420B2 (ja) 2007-06-14 2007-06-14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2007157878 2007-06-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23214A true CN101323214A (zh) 2008-12-17

Family

ID=40131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302179A Pending CN101323214A (zh) 2007-06-14 2008-06-16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21611B2 (zh)
JP (1) JP4983420B2 (zh)
CN (1) CN101323214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5255A (zh) * 2009-07-28 2011-03-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01987531A (zh) * 2009-07-31 2011-03-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01992604A (zh) * 2009-08-18 2011-03-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02241195A (zh) * 2010-05-07 2011-11-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程序及流体喷射方法
CN102343722A (zh) * 2010-07-30 2012-02-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方法
CN102555463A (zh) * 2010-11-25 2012-07-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方法
CN104441972A (zh) * 2013-09-12 2015-03-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以及印刷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49594B2 (en) * 2015-03-27 2017-05-16 General Electric Technology Gmbh Dual injection grid arrang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50651A (ja) * 1999-11-25 2001-06-05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記録媒体
JP4078811B2 (ja) * 2001-03-30 2008-04-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素ブロック単位で濃淡インクによる階調再現を行う印刷
JP2005177991A (ja) * 2003-12-15 2005-07-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2005177990A (ja) * 2003-12-15 2005-07-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および記録ヘッド
JP5049465B2 (ja) * 2005-02-21 2012-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ヘッド
JP2007068202A (ja) 2005-02-22 2007-03-15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印刷プログラム、印刷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画像処理方法、ならびに前記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06326983A (ja) * 2005-05-25 2006-12-07 Fujifilm Holdings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方法
JP4240057B2 (ja) * 2006-05-01 2009-03-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5255A (zh) * 2009-07-28 2011-03-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03057269A (zh) * 2009-07-31 2013-04-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01987531A (zh) * 2009-07-31 2011-03-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03057269B (zh) * 2009-07-31 2014-12-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01992604A (zh) * 2009-08-18 2011-03-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01992604B (zh) * 2009-08-18 2013-09-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02241195A (zh) * 2010-05-07 2011-11-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程序及流体喷射方法
CN102241195B (zh) * 2010-05-07 2014-04-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流体喷射装置形成图像的数据生成方法及流体喷射方法
CN102343722A (zh) * 2010-07-30 2012-02-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方法
CN102343722B (zh) * 2010-07-30 2014-12-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方法
CN102555463A (zh) * 2010-11-25 2012-07-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方法
CN102555463B (zh) * 2010-11-25 2014-12-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方法
CN104441972A (zh) * 2013-09-12 2015-03-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以及印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621611B2 (en) 2009-11-24
JP2008307793A (ja) 2008-12-25
JP4983420B2 (ja) 2012-07-25
US20080309700A1 (en) 2008-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23214A (zh)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方法
US6464316B1 (en) Bi-directional printmode for improved edge quality
CN101224667B (zh) 液体喷出方法及液体喷出装置
CN101641216B (zh) 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
CN102241195B (zh) 流体喷射装置、流体喷射装置形成图像的数据生成方法及流体喷射方法
CN102642401A (zh) 流体喷射装置及流体喷射方法
CN100569529C (zh) 打印设备和打印方法
JP5298710B2 (ja)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US8638469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JP4880259B2 (ja) 記録装置、記録システム、記録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012429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CN101391533A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扫描线形成方法
CN101985255A (zh)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02233721A (zh) 流体喷射装置以及流体喷射方法
KR20090013673A (ko) 잉크젯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1327689A (zh)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方法
CN101987531A (zh) 流体喷射装置和流体喷射方法
CN101323215B (zh)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方法
JP5035203B2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5217777B2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方法
JP5560679B2 (ja)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JP5035478B2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5035204B2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5505544B2 (ja)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吐出方法
JP2009018488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