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9241B - 用于可变地调整内燃机换气阀的配气正时的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可变地调整内燃机换气阀的配气正时的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9241B
CN102549241B CN201080041402.6A CN201080041402A CN102549241B CN 102549241 B CN102549241 B CN 102549241B CN 201080041402 A CN201080041402 A CN 201080041402A CN 102549241 B CN102549241 B CN 1025492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medium
chamber
capacity memory
interface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14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49241A (zh
Inventor
约亨·奥克特
卢茨·维特赫夫特
于尔根·普拉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haeffler Holding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25492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92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492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92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4Valve drive by means of cams, camshafts, cam discs, eccentrics or the like
    • F01L1/047Cam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09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by torque-responsive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4Valve drive by means of cams, camshafts, cam discs, eccentrics or the like
    • F01L1/047Camshafts
    • F01L2001/0475Hollow cam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23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feeding circuit
    • F01L2001/34426Oil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23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feeding circuit
    • F01L2001/34426Oil control valves
    • F01L2001/34433Location oil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23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feeding circuit
    • F01L2001/34446Fluid accumulators for the feeding circu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可变地调整内燃机(1)的换气阀(9、10)的配气正时的设备(11),带有液压式相位调整装置(12)和至少一个容量存储器(31),其中,相位调整装置(12)能与曲轴(2)和凸轮轴(6、7)形成驱动连接,并且具有至少一个提前调节腔(24)和至少一个滞后调节腔(25),压力介质能够经由压力介质管路(26a、26b、26p、26v)输送给提前调节腔和滞后调节腔或从提前调节腔和滞后调节腔中输出,其中,通过向提前调节腔(24)输送压力介质、同时从滞后调节腔(25)流出压力介质,能够向提前的配气正时方向调节凸轮轴(6、7)相对曲轴(2)的相位位置,其中,通过向滞后调节腔(25)输送压力介质、同时从提前调节腔(24)流出压力介质,能够向滞后的配气正时方向调节凸轮轴(6、7)相对曲轴(2)的相位位置,其中,可以在内燃机(1)运行期间向所述容量存储器(31)输送压力介质。

Description

用于可变地调整内燃机换气阀的配气正时的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可变地调整内燃机换气阀的配气正时的设备,带有液压式相位调整装置和至少一个容量存储器,其中,相位调整装置能与曲轴和凸轮轴形成驱动连接,并且具有至少一个提前调节腔和至少一个滞后调节腔,可以将压力介质通过压力介质管路输送给提前调节腔和滞后调节腔或从提前调节腔和滞后调节腔中输出,其中,通过向提前调节腔输送压力介质、同时从滞后调节腔流出压力介质,能够向提前的配气正时的方向调节凸轮轴相对曲轴的相位位置,其中,通过向滞后调节腔输送压力介质、同时从提前调节腔流出压力介质,能够向滞后的配气正时的方向调节凸轮轴相对曲轴的相位位置,其中,在内燃机运行期间可以向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输送压力介质。
背景技术
在现代内燃机中使用了用于可变地调整换气阀配气正时的设备,以便能够在经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在最大提前定位和最大滞后定位之间,可变地设计凸轮轴相对曲轴的相位位置。为此目的,设备的液压式相位调整装置整合在驱动系中,将转矩通过驱动系从曲轴传递到凸轮轴上。这种驱动系可以例如作为皮带传动、链传动或齿轮传动实现。这种设备的主要特性参数是相位调节速度和在压力介质方面的需求。为了能让相位位置最佳地适配不同的行驶情况,高的相位调节速度是值得追求的。此外,在油耗降低措施的框架内,要求越来越少的压力介质需求,以便能将内燃机的压力介质泵设计得较小或在使用可控的压力介质泵时能够降低推动量。
这种设备例如由EP 0 806 550A1公开。该设备包括以叶片构造方式的相位调整装置,该相位调整装置带有与曲轴驱动连接的驱动元件和与凸轮轴抗相对转动地连接的从动元件。在相位调整装置内部构造有多个压力室,其中,将多个压力室中的每个借助叶片划分成两个相对彼此作用的压力腔。通过向压力腔的压力介质输送或从压力腔中的压力介质输出,将叶片在压力室内部移动,由此进行在从动元件和驱动元件之间的相位位置的改变。在此,用于相位调节所需的压力介质由内燃机的压力介质泵提供并且借助控制阀选择性地向提前调节腔或滞后调节腔引导。将从相位调整装置中流出的压力介质引导到压力介质汇集装置中,亦即内燃机的油底壳中。相位调节由此借助由内燃机的压力介质泵提供的系统压力进行。
其它的设备例如由US 5,107,804A公开。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相位调整装置同样以叶片构造样式构造并且设置有多个提前调节腔或滞后调节腔。与EP 0 806 550A1区别的是,相位调节不是由通过压力介质泵的对压力腔的压力介质加载来进行,而是利用作用在凸轮轴上的交变力矩。这些交变力矩通过凸轮在用各一个气门弹簧预紧的换气阀上的滚动引起。在此,凸轮轴的旋转运动在换气阀打开期间被制动以及在换气阀关闭期间被加速。将这些交变力矩传递到相位调整装置上,从而将叶片周期性地在滞后止挡
Figure BDA0000144190120000021
和提前止挡(Frühanschlag)的方向上用力来加载。由此交替地在提前调节腔中和在滞后调节腔中产生压力峰值。若应当恒定保持相位位置,那么要防止压力介质从压力腔中流出。在向提前的配气正时方向的相位调节的情况下防止压力介质从提前调节腔中流出,即使在那些在提前调节腔中产生了压力峰值的时间点上。若在滞后调节腔中的压力基于交变力矩而上升,那么使用这个压力以便将压力介质从滞后调节腔中在产生的压力峰值的压力下导入到提前调节腔中。类似地进行向滞后的配气正时的方向的相位调节。额外地,压力腔与压力介质泵连接,但是仅用于补偿由相位调整装置的泄漏。由此,通过在产生的压力峰值的压力下,将压力介质从待排空的压力腔中引到待填充的压力腔,进行了相位调节。
其它设备由US 2009/0133652A1公开。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进行了在很小的交变力矩的情况下的相位调节,类似于由EP 0 806 550A1的设备,由通过压力介质泵的对提前调节腔或滞后调节腔的压力加载,在从另外的压力腔向内燃机的油底壳的同时压力介质流出的情况下发生。在高的交变力矩的情况下,类似于由US 5,107,804A的设备,使用这些设备以便在高的压力下将压力介质从提前调节腔(滞后调节腔)导入到滞后调节腔(提前调节腔)中。在此,将从压力腔射出的压力介质送回给控制阀,该控制阀控制向压力腔的压力介质输送或控制从压力腔的压力介质流出。这种压力介质通过控制阀内部的止回阀到达与压力介质泵连接的进入接口,其中,将压力介质的一部分射出到内燃机的压力介质汇集装置中。
发明内容
基于本发明的任务是,创造用于可变地调整内燃机的换气阀的配气正时的设备,其中,应当提高该设备的相位调节速度。
按照本发明,该任务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即,额外地设置至少两个压力介质通道,其中,第一压力介质通道一侧通入容量存储器中且另一侧与提前调节腔连通,其中,第二压力介质通道一侧通入容量存储器中且另一侧与滞后调节腔连通,以及其中,为多个压力介质通道中的每个配属止回阀,该止回阀阻止从各自的压力腔向容量存储器的压力介质流以及可以允许反过来的压力介质流。
所述设备具有液压式相位调整装置,该相位调整装置具有至少两个相对彼此作用的压力腔、即至少一个提前调节腔和至少一个滞后调节腔。在此,可以在任何类型的液压式相位调整装置上应用本发明,如在EP 0 806 550A1中公开的例如以叶片构造方式的设备,例如在DE 42 18 078C1中公开的作为轴向活塞调节器的设置,或例如在US 4,903,650A中公开的作为摇杆调节器的设备。相位调整装置具有至少一个驱动元件和从动元件,其中,驱动元件与内燃机的曲轴驱动连接,例如通过皮带传动、链传动或齿轮传动。从动元件与凸轮轴驱动连接。这可以例如同样通过链传动、皮带传动或齿轮传动实现或通过在凸轮轴和从动元件之间的抗相对转动的连接实现。借助压力介质管路向压力腔输送或从压力腔中输出。压力介质可以例如由内燃机的压力介质泵提供并且待从压力腔中输出的压力介质可以被导引到压力介质汇集装置中,例如内燃机的油底壳中。由此,即使在很小的交变力矩下也能够可变地调整设备的相位位置。此外,设备具有一个或多个用于容纳压力介质的容量存储器。可以将压力介质无压力地或在压力下地储存在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中。在内燃机运行期间,向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输送压力介质。除了将压力腔与压力介质泵和压力介质汇集装置连接起来的压力介质管路外,设置有至少两个压力介质通道,该至少两个压力介质通道将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与压力腔连接起来。在此,每个压力介质通道的一个端部通入其中一个容量存储器中,其中,第一压力介质通道的另外的端部与所述一个或若干提前调节腔连通并且第二压力介质通道的另外的端部与所述一个或若干滞后调节腔连通。在此,第一压力介质通道仅与所述一个或若干提前调节腔连通并且不与滞后调节腔连通。类似地,第二压力介质通道仅与所述一个或若干滞后调节腔连通且不与提前压力腔连通。
例如可以考虑仅有一个容量存储器的实施方式,该容量存储器通过压力介质通道与所有的压力腔连通。同样可以考虑的是这样一些实施方式,在这些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个容量存储器。在此,例如一部分容量存储器可以仅与提前调节腔连通,而另一部分容量存储器则仅与滞后调节腔连通。同样可以考虑的是,为每个容量存储器配属两个压力腔,例如提前调节腔和滞后调节腔,各自的容量存储器经由压力介质通道与之连通。除了设置有两个压力介质通道的实施方式外,其中,第一/第二压力介质通道与所有的提前/滞后调节腔连通,可以设置多个压力介质通道,例如每个压力腔一个压力介质通道。备选地可以设置,第一(提前)滞后调节腔通过压力介质通道与容量存储器连通并且将压力介质通过第一(提前)滞后调节腔由容量存储器输送给另外的(提前)滞后调节腔。为每个压力介质通道配属止回阀,其中,多个止回阀中的每个防止了从所配属的压力腔向容量存储器的压力介质流并且在止回阀流动上游和流动下游的合适的压差下允许了反向的压力介质流。止回阀可以例如布置在压力介质通道内部并且例如构造成球形止回阀或板形止回阀。同样可以考虑的是这样一些实施方式,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弹簧板与所配属的压力介质通道的通入区域一起以止回阀的方式共同工作。容量存储器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压力介质管路与内燃机的压力介质汇集装置连通或连接。凸轮轴相对曲轴的相位位置可以利用这个设备一方面通过由内燃机的压力介质泵提供的系统压力改变或保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作用到凸轮轴上的交变力矩来引起相位调节。在此,交变力矩的逆着调节方向作用的部分被截住(abfangen)并且沿调节方向作用的部分被充分利用,用来提高相位调节速度。交变力矩的应当用于相位调节的那部分的量,依赖于凸轮轴的转角位置,连续地从零上升至最大值以及下落回零。在此,将从动元件相对驱动元件向额定相位位置方向扭转。由此,一方面在待排空的压力腔中压力快速上升,由此加速了压力腔的排空。另一方面待填充的压力腔的压力介质需求以相同的标准上升。在很小的作用的力矩的情况下,待填充的压力腔的压力介质需求可以由压力介质泵来提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置,从待排空的压力腔中流出的压力介质填充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随着上升的力矩,待填充的压力腔的压力介质需求增长,这会导致,由压力介质泵提供的容量流量不足以完全地填充待填充的压力腔。由此,在待填充的压力腔中产生了一个负压,该负压在常规的设备中以制动的方式作用到调节速度上。通过所述一个或若干个设置的压力存储器和压力介质通道,可以在按本发明的设备中,将储存在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中的压力介质在这些相位中使用来填充压力腔。通过在压力腔和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之间的压差,在压力介质通道中的止回阀向待填充的压力腔开放,从而使压力介质能够到达这些待填充的压力腔中。通过在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中提供的并且在这些相位期间输送给待填充的压力腔的额外的压力介质容量,可以将相位调节速度相比仅通过由压力介质泵提供的系统压力运行的设备极大地提高。
在将交变力矩充分利用用于调节凸轮轴相对曲轴的相位位置的设备中,从待排空的压力腔中射出的压力介质直接地且在高压下向待填充的压力腔引导。在此,仅一部分从压力腔射出的压力介质容量到达待填充的压力腔。其它部分基于泄漏而丢失。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通过如下方式产生损失,即,压力介质被导回到控制阀中,其中,将压力介质的一部分射出到内燃机的压力介质汇集装置中并且由此不再可以到达待填充的压力腔。由此在这些实施方式中,没有提供足够的压力介质用于填充扩大的压力腔,从而在这些压力腔中又出现了负压,该负压负面地作用到相位调节速度上。在恰当设计所建议的设备的容量存储器的情况下,将这种损失通过在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中提供的压力介质容量补偿,并且由此提高了相位调节速度。此外,压力介质在高的交变力矩的情况下,不是在由这些高的交变力矩所产生的高压下导入到压力腔中。更确切地说,将在待填充的压力腔中出现的负压充分利用,用于将压力介质从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导入到压力腔中。由此,不会产生跳跃式的相位改变,由此保持了设备的可调节性。
在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设置,容量存储器布置在相位调整装置内部。由此,所储存的压力介质处在压力腔附近。由此,降低在容量存储器和压力腔之间的压力介质损失并且改善设备的响应性能。在此可以设置,容量存储器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压力介质管路与压力介质汇集装置连接,其中,压力介质通道到容量存储器中的通入区域与压力介质管路到容量存储器中的通入区域相比,距相位调整装置的转动轴线以更大的间距布置。由此确保,可以将多余的压力介质从容量存储器向内燃机的压力介质汇集装置运走。因为相位调整装置绕它的转动轴线旋转,所以基于离心力确保了,即使在压力介质通道通入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的通入区域上,压力介质排队(anstehen)继续运输至压力腔。在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与压力介质汇集装置连通或连接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为所述一个或若干将容量存储器与压力介质汇集装置连接起来的压力介质管路配属止回阀,止回阀阻止压力介质从汇集装置向容量存储器的压力介质流并且可以允许反过来的压力介质流。若取消这种止回阀,那么在容量存储器中主导的是压力介质汇集装置的压力,通常为大气压力。通过止回阀,可以提高所储存的压力介质的压力水平,由此在较小的交变力矩的情况下就已经启动了通过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的对相位调节的支持。可以将压力介质直接从压力介质泵输送给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在这种情况下,压力介质管路例如可以直接从马达油道分支出来并且在绕过压力腔的情况下通入容量存储器中。压力介质例如可以通过控制阀到达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该控制阀控制向压力腔以及从压力腔的压力介质流动。由此确保了在任何时候都充分地用压力介质供应容量存储器。备选地,可以将压力介质从压力腔中输送给容量存储器。在每次相位调节中,一组压力腔以另外的压力腔为代价地扩大。从另外的压力腔中流出的压力介质可以输送给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并且再次使用,由此可以降低压力介质泵的推动流量。从压力腔中射出的压力介质可以例如通过控制从压力腔和向压力腔的压力介质流动的控制阀导向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
在本发明的改进方案中设置,设备具有控制阀,借助该控制阀可以控制从压力介质泵向压力腔的压力介质输送以及控制从压力腔中的压力介质输出。在本发明的具体化方案中设置,控制阀具有进入接口、第一和第二工作接口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容量存储器接口,其中,设置有第一压力介质管路,该压力介质管路一侧与第一工作接口连通且另一侧通入提前调节腔中,其中,设置有第二压力介质管路,该第二压力介质管路一侧与第二工作接口连通且另一侧通入滞后调节腔中,其中,设置有第三压力介质管路,该第三压力介质管路一侧与进入接口连通且另一侧与压力介质泵连通,其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压力介质管路,该第四压力介质管路一侧与容量存储器接口连通且另一侧通入容量存储器中,并且其中,借助控制阀可以建立起在进入接口与第一或第二工作接口之间的连接以及建立起在容量存储器接口与另外那个工作接口之间的连接。在备选的实施方式中设置,控制阀具有进入接口、第一和第二工作接口、两个容量存储器接口和排出接口,其中,设置有第一压力介质管路,该第一压力介质管路一侧与第一工作接口连通且另一侧通入提前调节腔中,其中,设置有第二压力介质管路,该第二压力介质管路一侧与第二工作接口连通且另一侧通入滞后调节腔中,其中,设置有第三压力介质管路,该第三压力介质管路一侧与进入接口连通且另一侧与压力介质泵连通,其中,设置有两个第四压力介质管路,这两个第四压力介质管路一侧通入容量存储器中,且另一侧与两个容量存储器接口中的各一个连通,其中,设置有第五压力介质管路,该第五压力介质管路一侧与排出接口连通且另一侧与压力介质汇集装置连通,其中,借助控制阀可以建立起在进入接口与第一或第二工作接口之间的连接、在容量存储器接口中的一个与另外那个工作接口之间的连接以及在另外那个容量存储器接口与排出接口之间的连接。
由此,通过控制阀控制向待填充的压力腔的压力介质流以及从待排空的压力腔的压力介质流出,该控制阀同时控制由待排空的压力腔的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的填充。压力介质流动通过在控制阀内部的控制棱边被引导并且可以通过在压力棱边之间存在的通流面的设计受影响。由此,设备既可以在如下的模块中工作,在该模块中通过由压力介质泵产生的系统压力进行相位调节,也可以在使用交变力矩用于相位调节的模块中工作。在此,从一个到另一个模块的转换自动地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即,压力介质泵的推动量不再满足或又满足了待填充的压力腔的压力介质需求。此外,相位调节可以借助排出控制(Ablaufsteuerung)进行调节,也就是说,将调节速度通过从压力腔排出的压力介质的量确定,并且不通过进入待填充的压力腔的压力介质的量确定。这可以以简单的方式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从压力腔到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或压力介质汇集装置的通流面始终设计得小于从压力介质泵到压力腔的通流面。由此避免将空气吸入压力腔。此外,向压力腔和从压力腔的压力介质流依赖于控制阀的控制参数不是跳跃式地上升,从而确保了设备的简单和稳定的调节。
能够将所述一个或若干容量存储器与压力腔连接起来的压力介质通道例如直接通入相应的压力腔或通入将控制阀的工作接口与压力腔连接起来的压力介质管路。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由随后的说明和附图得出,在附图中简化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仅示意性示出了内燃机;
图2用纵剖面示出了按本发明的设备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3由图2沿箭头III示出到相位调整装置上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由图2的设备的示意图;
图5、6示出了各一个由图2的细节Z的放大图;
图7、8示出了与图5、6的图示类似的按本发明的设备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9示意性示出了与图4的图示类似的第三种按本发明的设备;
图10、11与图5、6的图示类似地示出了设备的第三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描绘了内燃机1,其中,在气缸4中示出了坐落在曲轴2上的活塞3。曲轴2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经由各一个牵引工具传动装置5与进气凸轮轴6或排气凸轮轴7连接,其中,用于可变地调整内燃机1的换气阀9、10的配气正时的第一和第二设备11可以引起曲轴2和凸轮轴6、7之间的相对转动。凸轮轴6、7的凸轮8操纵一个或多个进气换气阀9或者一个或多个排气换气阀10。同样可以设置,凸轮轴6、7中仅一个配备有设备11,或仅设置有一个设有设备11的凸轮轴6、7。
图2用纵剖面示出了按本发明的设备11的第一实施方式。图3示出了到设备11的相位调整装置12上的俯视图,其中,去掉了布置在视线内的侧盖17。设备11具有相位调整装置12和控制阀13。相位调整装置12具有驱动元件15和从动元件16。在驱动元件15的外壳面上布置有链轮14,借助链轮通过未示出的链传动可以将转矩从曲轴2传递到驱动元件15上。在驱动元件15的轴向侧面上抗相对转动地固定着各一个侧盖17。从动元件16实施成叶轮的形式并且具有基本上柱体形实施的轮毂元件18,在所示实施方式中,两个叶片19从轮毂元件的外柱体形壳面起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并且与轮毂元件18一件式地构造。从动元件16的中央通孔由空心构造的凸轮轴6、7贯穿嵌接,其中,从动元件16借助压配合与凸轮轴6、7抗相对转动地连接。
四个突出部21从驱动元件15的周边壁20起径向向内延伸。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突出部21与周边壁20一件式地构造。驱动元件15借助突出部20的径向内置的周边壁能相对从动元件16转动地支承在从动元件上。
在相位调整装置12内部,在各两个在周向方向上相邻的突出部21之间构造有压力介质室22。多个压力介质室中的每个在周向方向上由相邻的突出部21的对置的、基本上径向分布的界定壁23界定,在轴向方向由侧盖17界定,径向向内由轮毂元件18界定以及径向向外由周边壁20界定。各一个叶片19伸入四个压力介质室22的其中两个中,其中,叶片19以如下方式构造,即,这些叶片既贴靠在侧盖17上,又贴靠在周边壁20上。每个叶片19因而将各个压力介质室22划分成两个相对彼此作用的压力腔24、25,亦即提前调节腔24和滞后调节腔25。另外的两个没有由叶片19划分成压力腔24、25的压力介质室22,则用作容量存储器31。压力腔24、25中的每个都通过一个构造在突出部21中的压力介质通道32a、32b与其中一个容量存储器31连通。在此,各一个第一压力介质通道32a将容量存储器31与提前调节腔24连接,以及各一个第二压力介质通道32b将容量存储器31与滞后调节腔25连接。为每个压力介质通道32a、32b配属第一止回阀33,该第一止回阀中断从各个压力腔24、25到各个容量存储器31的压力介质流以及允许了从容量存储器31向各个压力腔24、25的压力介质流,只要在压力腔24、25和容量存储器31之间主导有经限定的压差。第一止回阀33可以例如布置在压力介质通道32a、32b内部并且构造成球形止回阀。
从动元件16容纳在驱动元件15中并且在经限定的角度范围内以能相对该驱动元件转动的方式支承。角度范围在从动元件16的一个转动方向上通过如下方式界定,即,叶片19贴靠在所配属的压力介质室22的各一个相应的界定壁23(提前止挡23a)上。类似地,角度范围在另一转动方向上通过如下方式界定,即,叶片19贴靠在所配属的压力介质室22的用作滞后止挡23b的另一界定壁23上。
通过在压力介质同时流出滞后调节腔25的情况下对提前调节腔24的压力加载,可以在提前的配气正时的方向上调节从动元件16相对驱动元件15的相位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从动元件16沿着设备11的由箭头29标出的转动方向相对驱动元件15扭转。通过在压力介质同时流出提前调节腔24的情况下对滞后调节腔25压力加载,可以在滞后的配气正时的方向上调节从动元件16相对驱动元件15的相位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从动元件16逆着设备11的转动方向29相对驱动元件15扭转。通过对两组压力腔24、25的压力加载,可以使相位位置保持恒定。备选地可以设置,在恒定相位位置的相位期间,压力腔24、25中没有一个用压力介质加载。通常使用内燃机1的润滑油作为液压的压力介质。
向压力腔24、25的压力介质输送或从压力腔24、25中的压力介质输出都经由液压回路进行,液压回路在图4中示出并且借助控制阀13调节。控制阀13具有进入接口P、容量存储器接口V1和两个工作接口A、B。液压回路具有五个压力介质管路26a、26b、26p、26v、26t。第一压力介质管路26a一侧与第一工作接口A连通且另一侧通入提前调节腔24。第二压力介质管路26b一侧与第二工作接口B连通且另一侧通入滞后调节腔25中。第三压力介质管路26p将压力介质泵27与进入接口P连接起来,其中,第二止回阀24中断从控制阀13向压力介质泵27的压力介质流以及允许了反过来的压力介质流。第四压力介质管路26v一侧与容量存储器接口V1连通且另一侧通入容量存储器31中。第五压力介质管路26t一侧通入容量存储器31且另一侧通入压力介质汇集装置28,例如内燃机1的油底壳。在此,第五压力介质管路可以直接通入压力介质汇集装置28(图4中实线)或者在中间联接第三止回阀50的情况下通入压力介质汇集装置28(图4中虚线)。控制阀13可以占据三个控制位置S1-S3。在第一控制位置S1中,进入接口P与第一工作接口A连接以及第二工作接口B与容量存储器接口V1连接。在第二控制位置S2中,在工作接口A、B的一侧与进入接口P和容量存储器接口V1的另一侧之间不存在连接。在第三控制位置S3中,进入接口P与第二工作接口B连接以及第一工作接口A与容量存储器接口V1连接。
在内燃机1运行期间,凸轮轴6、7绕其纵轴转动。在此,将每个换气阀9、10借助凸轮8周期地克服气门弹簧30(图1)的力打开且又关闭。在换气阀9、10的打开阶段期间(正在碰上的凸轮8),制动的转矩作用到凸轮轴6、7上,该转矩对应气门弹簧30的力与凸轮8的力臂的向量积。在换气阀9、10的关闭期间(正在退离的凸轮),加速的转矩作用到凸轮轴6、7上,该转矩对应气门弹簧30的力与凸轮8的力臂的向量积。因此周期的交变力矩作用到凸轮轴6、7上。交变力矩造成,在正在碰上的凸轮8的情况下,逆着相位调整装置12的转动方向29地挤压叶片19。由此提高在提前调节腔24中的压力以及降低在滞后调节腔25中的压力。在正在退离的凸轮8的情况下,沿相位调整装置12的转动方向29挤压叶片19,因此在提前调节腔24中的压力下降以及在滞后调节腔25中的压力上升。
在内燃机1运行期间现在能够出现两种状态。在第一种运行状态中,由压力介质泵27产生的系统压力在液压回路内部超过了在压力腔24、25中由作用到凸轮轴6、7上的交变力矩产生的压力。在第二种运行状态中,在压力腔24、25中通过交变力矩产生的压力峰值超过了由压力介质泵27提供的系统压力。
若要求在提前的配气正时方向上的相位调节,那么控制阀13占据第一控制位置S1。在由压力介质泵27推动的运行压力超过由交变力矩在压力腔24、25中产生的压力水平的运行阶段中,由压力介质泵27推动的压力介质通过第三压力介质管路26p、进入接口P、第一工作接口A和第一压力介质管路26a到达提前调节腔24。由此使叶片19在各个压力介质室22内部沿相位调整装置12的转动方向29移动。同时,将压力介质由滞后调节腔25通过第二压力介质管路26b、第二工作接口B、容量存储器接口V1和第四压力介质管路26v挤到容量存储器31中。因此提前调节腔24的容量以滞后调节腔25的容量为代价增大,且将叶片19沿相位调整装置12的转动方向29移动。由此,凸轮轴6、7向提前的配气正时方向相对曲轴2扭转。容量存储器31通过从滞后调节腔25中排出的压力介质填充,其中,多余的压力介质经由第五压力介质管路26t克服大气压力或第三止回阀50射出到压力介质汇集装置28中。因此无论在提前调节腔24中还是在滞后调节腔25中都主导有比在容量存储器31中的压力水平更高的压力水平,由此第一止回阀33中断了从容量存储器31到压力腔24、25中的压力介质流。
在由交变力矩在压力腔24、25中产生的压力水平超过由压力介质泵27推动的运行压力的运行阶段中,有两种情况要加以区分,一种支持的、沿调节方向作用的力矩和一种逆着调节方向作用的力矩。在支持的力矩的情况下,将凸轮轴6、7加速并且由此将叶片19向提前止挡23a的方向移动。由此产生在提前调节腔24中的压力下降和在滞后调节腔25中的压力上升。因此在滞后调节腔25中主导有比在提前调节腔24中较高的压力,其中,在提前调节腔24中的压力可以下降到大气压之下。由此将压力介质从滞后调节腔25经由第二压力介质管路25b、第二工作接口B、容量存储器接口V1和第四压力介质管路26v输送给容量存储器31。基于通入压力介质汇集装置28中的第五压力介质管路26t,大气压主导在容量存储器31中,或在第三止回阀50设置在第五压力介质管路26t中的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三止回阀50所限定的较高压力水平主导在容量存储器31中,该较高的压力水平但是要小于在滞后调节腔25内部的压力水平。基于在滞后调节腔25中的较高压力水平,将容量存储器31与滞后调节腔25连接起来的第一止回阀33阻断从容量存储器31到滞后调节腔25中的压力介质流。同时,压力介质从压力介质泵27中经由进入接口P、第一工作接口A和第一压力介质管路26a到达提前调节腔24。若待填充的压力腔24的压力介质需求超过由压力介质泵27提供的容量流量,那么在提前调节腔24中的压力下降到在容量存储器31中主导的压力之下。由此,第一止回阀33释放通过第一压力介质通道32a从容量存储器31向提前调节腔24的压力介质流。因为压力介质通道32a、b到容量存储器31中的通入点比第五压力介质管路26t的通入点在径向方向上距相位调整装置12的转动轴线具有更大的间距,所以基于在旋转的设备11中主导的离心力确保了没有空气被吸入提前调节腔24中。在此,在这个过程期间,将容量存储器31连续地通过从滞后调节腔25中排出的压力介质补充。由此,将在支持地作用的力矩的情况下的提前调节,相比常规的设备11,通过储存在容量存储器31中的压力介质容量来支持。相对如下的设备11,在该设备中从滞后调节腔25中出来的压力介质向控制阀13的进入接口P引导并且从那里到达提前调节腔24,存在的优点在于,通过已经在容量存储器31中存在的压力介质容量补偿以及甚至过度补偿了泄漏损失。由此,将相位调节速度可靠地提高。
在反着调节方向作用的力矩的情况下,制动的力矩作用到凸轮轴6、7上,由此将叶片19向滞后止挡23b方向挤压。由此在提前调节腔24中的压力上升,其中,通过第二止回阀34和第一止回阀33防止压力介质从提前调节腔24中出来。由此将叶片19保持在其定位中,由此在滞后调节腔25中的压力不会下降并且由此不会掉到在容量存储器31中主导的压力之下。由此,第一止回阀33防止了从容量存储器31向滞后调节腔25的压力介质流。因此在逆着相位调节方向指向的力矩的情况下不会出现设备11的反转,更确切地说保持了当前的相位位置。
若要求向滞后的配气正时方向的相位调节,那么控制阀13占据第三控制位置S3。在由压力介质泵27推动的运行压力超过由交变力矩在压力腔24、25中产生的压力水平的运行阶段中,由压力介质泵27推动的压力介质经由第三压力介质管路26p、进入接口P、第二工作接口B和第二压力介质管路26b到达滞后调节腔25。由此将叶片19在各自的压力介质室22内部逆着相位调整装置12的转动方向29移动。同时,将压力介质自提前调节腔24中经由第一压力介质管路26a、第一工作接口A、容量存储器接口V1和第四压力介质管路26v挤入容量存储器31中。由此,滞后调节腔25的容量以提前调节腔24的容量为代价增加且将叶片19逆着相位调整装置12的转动方向29移动。由此,将凸轮轴6、7向滞后的配气正时方向相对曲轴2扭转。容量存储器31通过从提前调节腔24中排出的压力介质填充,其中,多余的压力介质经由第五压力介质管路26t克服大气压力或第三止回阀50射出到压力介质汇集装置28中。由此,无论在提前调节腔24中还是在滞后调节腔25中都主导有比在容量存储器31中的压力水平更高的压力水平,由此第一止回阀33中断了从容量存储器31到压力腔24、25中的压力介质流。
在由交变力矩在压力腔24、25中产生的压力水平超过由压力介质泵27推动的运行压力的运行阶段中,又在支持的、沿调节方向作用的力矩和逆着调节方向作用的力矩之间进行区分。在支持的力矩的情况下,凸轮轴6、7被制动并且由此将叶片19向滞后止挡23a方向移动。由此产生了在滞后调节腔25中的压力下降和在提前调节腔24中的压力上升。由此在提前调节腔24中主导有比在滞后调节腔25中的压力更高的压力,其中,在滞后调节腔25中的压力可以下降到大气压之下。由此,将压力介质从提前调节腔24经由第一压力介质管路26a、第一工作接口A、容量存储器接口V1和第四压力介质管路26v输送给容量存储器31。基于通入压力介质汇集装置28中的第五压力介质管路26t而在容量存储器31中主导着大气压,或在第三止回阀50设置在第五压力介质管路26t中的实施方式中,在容量存储器31中主导着通过第三止回阀50限定的较高的压力水平,但该较高的压力水平要小于在提前调节腔24内部的压力水平。基于在提前调节腔24中的较高的压力水平,将容量存储器31与提前调节腔24连接起来的第一止回阀33,阻断从容量存储器31到提前调节腔24中的压力介质流。同时,压力介质从压力介质泵27中经由进入接口P、第二工作接口B和第二压力介质管路26b到达滞后调节腔25。若待填充的压力腔25的压力介质需求要大于由压力介质泵27提供的容量流量,那么在滞后调节腔25中的压力下降到在容量存储器31中主导的压力之下。由此,第一止回阀33释放通过第二压力介质通道32b从容量存储器31向滞后调节腔25的压力介质流。因为压力介质通道32a、32b到容量存储器31中的通入点比第五压力介质管路26t的通入点在径向方向上距相位调整装置12的转动轴线具有更大的间距,所以基于在旋转的设备11中主导的离心力而确保了没有空气被吸入滞后调节腔25中。在此,在这个过程期间,将容量存储器31连续地通过从滞后调节腔25中排出的压力介质补充。由此,将在支持地作用的力矩的情况下的滞后调节,相比常规的设备11,通过储存在容量存储器31中的压力介质容量来支持。相对如下的设备11,在该设备中从提前调节腔24中出来的压力介质向控制阀13的进入接口P引导并且从那里到达滞后调节腔25,存在的优点在于,通过已经在容量存储器31中存在的压力介质容量补偿以及甚至过度补偿了泄漏损失。由此,将相位调节速度可靠地提高。
在反着调节方向作用的力矩的情况下,将凸轮轴6、7加速且由此将叶片19向提前止挡23a的方向挤压。由此,在滞后调节腔25中的压力上升,其中,通过第二止回阀34和第一止回阀33防止压力介质从滞后调节腔25中出来。由此将叶片19保持在其定位中,由此在提前调节腔24中的压力不会下降并且由此不会下掉到在容量存储器31中主导的压力之下。由此,第一止回阀33防止了从容量存储器31向提前调节腔24的压力介质流。因此在逆着相位调节方向指向的力矩的情况下不会出现设备11的反转,更确切地说保持了当前的相位位置。
若应当保持当前的相位位置,那么控制阀13占据第二控制位置S2。在该控制位置中,工作接口A、B关闭。由此从压力介质泵27向进口接口P推动的压力介质不会到达工作接口A、B。同样没有压力介质从压力腔24、25到达容量存储器接口V1。当在压力腔24、25中出现由作用到凸轮轴6、7上的交变力矩所引起的压力峰值时,防止了压力介质从压力腔24、25中通过关闭的工作接口A、B出来。叶片19由此在压力腔24、25之间液压地张紧,由此保持当前的相位位置。同时确保了在压力腔24、25中主导的压力超过在容量存储器31中占优势的压力,由此阻止从容量存储器31经由压力介质通道32a、32b到压力腔24、25中的压力介质流。
图5和图6以放大图示出了由图2的细节Z,其中,控制阀13在第一(图5)或第三控制位置S3(图6)中示出。第一和第二压力介质管路26a、26b构造成在从动元件16内部轴向彼此错开的径向钻孔。在这个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第四压力介质管路26v,它们同样构造成在从动元件16内部轴向彼此错开的径向钻孔。第一、第二和第四压力介质管路26a、26b、26v在从动元件16的周向上彼此错开地布置(见图3),但在图5和图6中为了更好地阐释而在一个平面中示出。第一、第二和第四压力介质管路26a、26b、26v一侧通入提前调节腔24或滞后调节腔25或容量存储器31中。压力介质管路26a、26b、26v的另一端则通入凸轮轴6、7的径向钻孔中,这些径向钻孔又与控制阀13的第一工作接口A或第二工作接口B或两个容量存储器接口V1连通,这些接口在控制阀13的阀壳体36上构造为径向开口37。在阀壳体37内部布置有控制活塞38,可以将该控制活塞借助未示出的调整单元克服弹簧39的力在轴向方向上弹簧39的力在轴向方向上在阀壳体36内部移动。在此,可以将控制活塞38移动到在图5和图6中所示的定位之间的每个定位上并且保持。
若控制阀13位于第一控制位置S1(图5)中,那么压力介质经由进入接口P进入阀壳体36的内部并且进一步进入控制活塞38的内部。压力介质从那里其经由活塞开口40到达第一工作接口A。在此,压力介质经过第一控制面41,该第一控制面由活塞开口40与第一工作接口A的径向开口37的搭接部限定。压力介质从第一工作接口A经由第一压力介质管路26a到达提前调节腔24。同时,压力介质从滞后调节腔25中经由第二压力介质管路26b到达第二工作接口B。第二工作接口经由构造在控制活塞38的外壳面上的第一环槽42与容量存储器接口V1连接。在从第二工作接口B向容量存储器接口V1的路径上,压力介质经过第二控制面43,该第二控制面由第二工作接口B的径向开口37和第一环槽42的搭接部限定。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二控制面43实施得要小于第一控制面41(排出控制)。由此,相对流入提前调节腔24,对从滞后调节腔25的流出节流,由此确保,压力腔24、25在内燃机1运行期间始终完全地填充。第一控制位置S1可以通过控制活塞38相对阀壳体36的多个位置实现。在此,控制活塞38必须处在如下定位中,在该定位中,压力介质可以从进口接口P到达第一工作接口A以及压力介质可以从第二工作接口B到达容量存储器接口V1。在此,第一和第二控制面41、43越大以及与之类似地,向和由压力腔24、25的压力介质流越大,那么控制活塞38就越进一步接近图5中示出的定位。
若控制阀13位于第三控制位置S3(图6)中,那么压力介质经由进入接口P进入阀壳体36的内部并且进一步进入控制活塞38的内部。压力介质从那里经由活塞开口40到达第二工作接口B。在此,压力介质经过第三控制面44,该第三控制面由活塞开口40与第二工作接口B的径向开口37的搭接部限定。压力介质从第二工作接口B经由第二压力介质管路26b到达滞后调节腔25。同时,压力介质从提前调节腔24中经由第一压力介质管路26a到达第一工作接口A。该第一工作接口经由构造在控制活塞38的外壳面上的第二环槽45与容量存储器接口V1连接。在从第一工作接口B向容量存储器接口V1的路径上,压力介质经过第四控制面46,该第四控制面由第一工作接口A的径向开口37和第二环槽45的搭接部限定。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第四控制面46实施得要小于第三控制面44(排出控制)。由此,相对流入滞后调节腔25,对从提前调节腔24的流出节流,由此确保,压力腔24、25在内燃机1运行期间始终完全地填充。第三控制位置S3可以通过控制活塞38相对阀壳体36的多个位置实现。在此,控制活塞38必须处在如下定位中,在该定位中,压力介质可以从进口接口P到达第二工作接口B以及压力介质可以从第一工作接口A到达容量存储器接口V1。在此,第三和第四控制面44、46越大以及与之类似地,向和由压力腔24、25的压力介质流越大,那么控制活塞38就越进一步接近图6中示出的定位。
图7和图8示出了类似图5和图6的图示的第二实施方式。这种实施方式大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从而在下文中仅探讨区别。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仅设置有一个第四压力介质管路26v,该第四压力介质管路一侧与容量存储器31连通,并且另一侧与惟一的容量存储器接口V1连通。第四压力介质管路26v在轴向上布置在第一和第二压力介质管路26a、26b之间。
控制活塞38具有两个活塞开口40、47和一个在其外壳面上的环槽42,其中,活塞开口40、47和环槽42在轴向上彼此间隔地布置。在此,环槽42布置在活塞开口40、47之间。若控制阀13位于第一控制位置S1(图7)中,那么压力介质经由进入接口P进入阀壳体36的内部以及进一步进入控制活塞38的内部。压力介质从那里经由第一活塞开口40到达第一工作接口A。在此,压力介质经过第一控制面41,该第一控制面由第一活塞开口40与第一工作接口A的径向开口37的搭接部限定。压力介质从第一工作接口A经由第一压力介质管路26a到达提前调节腔24。同时,压力介质从滞后调节腔25经由第二压力介质管路26b到达第二工作接口B。该第二工作接口经由环槽42与容量存储器接口V1连接。在从第二工作接口B向容量存储器接口V1的路径上,压力介质经过第二控制面43,该第二控制面由第二工作接口B的径向开口37和环槽42的搭接部限定。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二控制面43实施得要小于第一控制面41(排出控制)。由此相对流入提前调节腔24,对从滞后调节腔25的流出节流,由此确保,压力腔24、25在内燃机1运行期间始终完全地填充。
若控制阀13位于第三控制位置S3(图8)中,那么压力介质经由进入接口P进入阀壳体36的内部并且进一步进入控制活塞38的内部。压力介质从那里经由第二活塞开口47到达第二工作接口B。在此,压力介质经过第三控制面44,该第三控制面由第二活塞开口47与第二工作接口B的径向开口37的搭接部限定。压力介质从第二工作接口B经由第二压力介质管路26b到达滞后调节腔25。同时,压力介质从提前调节腔24经由第一压力介质管路26a到达第一工作接口A。该第一工作接口经由环槽42与容量存储器接口V1连接。在从第一工作接口A向容量存储器接口V1的路径上,压力介质经过第四控制面46,该第四控制面由第一工作接口A的径向开口37和环槽42的搭接部限定。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第四控制面46实施得要小于第三控制面44(排出控制)。由此,相对流入滞后调节腔25,对从提前调节腔24的流出节流,由此确保,压力腔24、25在内燃机1运行期间始终完全地填充。
图9示出了按本发明的设备11的其它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很大部分与前两种实施方式相同地构造,从而下文中仅阐释不同之处。与前两种实施方式区别的是,控制阀13具有两个容量存储器接口V1、V2和一个附加的排出接口T。两个容量存储器接口V1、V2经由各一个第四压力介质管路26v与容量存储器31连接。排出接口T借助第五压力介质管路26t与压力介质汇集装置28连接。控制阀13又可以占据三个控制位置S1-S3。在第一控制位置S1中,进入接口P与第一工作接口A连接、第二工作接口B与第二容量存储器接口V2连接以及第一容量存储器V1与排出接口T连接。在第二控制位置S2中,在工作接口A、B一侧与在进入接口P和容量存储器接口V1、V2的另一侧之间不存在连接。在第三控制位置S3中,进入接口P与第二工作接口B连接、第一工作接口A与第一容量存储器接口V1连接以及第二容量存储器接口V2与排出接口T连接。图10和图11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控制阀13以及所属的压力介质管路26a、26b、26v、26t。第一、第二和两个第四压力介质管路26a、26b、26v又在从动元件16内部构造成轴向彼此错开的、径向钻孔。第一和第二压力介质管路26a、26b又通入相应的压力腔24、25中并且与工作接口A、B连接。两个第四压力介质管路26v通入容量存储器31中并且与容量存储器接口V1、V2中的各一个连接。第五压力介质管路26t实现为在凸轮轴6、7中的径向开口37并且与排出接口T和压力介质汇集装置28连通。在阀壳体36内部又布置有能在轴向上相对阀壳体36定位的控制活塞38。控制活塞38设有径向的活塞开口40,该径向的活塞开口布置在两个构造在控制活塞38的外壳面上的环槽42、45之间。若控制阀13位于第一控制位置S1(图10)中,那么压力介质经由进入接口P进入阀壳体36的内部并且进一步进入控制活塞38的内部。压力介质从那里经由活塞开口40到达第一工作接口A。在此,压力介质经过第一控制面41,第一控制面由活塞开口40与第一工作接口A的径向开口37的搭接部限定。压力介质从第一工作接口A经由第一压力介质管路26a到达提前调节腔24。同时,压力介质从滞后调节腔25经由第二压力介质管路26b到达第二工作接口B。该第二工作接口经由第二环槽45与第二容量存储器接口V2连接。在从第二工作接口B向第二容量存储器接口V2的路径上,压力介质经过第二控制面43,该第二控制面由第二工作接口B的径向开口37和第二环槽45的搭接部限定。若完全地填充容量存储器31,那么压力介质从容量存储器31中经由第四压力介质管路26v到达第一容量存储器接口V1,该第一容量存储器接口经由第一环槽42与排出接口T连接。在此,压力介质经过第三控制面44,该第三控制面由第一容量存储器接口V1的径向开口37与第一环槽42的搭接部限定。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三控制面44实施得要小于第二控制面43并且要小于第一控制面41。由此,相对流入提前调节腔24,对从滞后调节腔25的流出节流并且由此也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实现了排出控制。同时,相比前两个实施方式,对向容量存储器31的流入取消节流,由此压力介质在较高压力下进入容量存储器。
若控制阀13位于第三控制位置S3(图11)中,那么压力介质经由进入接口P进入阀壳体36的内部并且进一步进入控制活塞38的内部。压力介质从那里经由活塞开口40到达第二工作接口B。在此,压力介质经过第四控制面46,该第四控制面由活塞开口40与第二工作接口B的径向开口37的搭接部限定。压力介质从第二工作接口B经由第二压力介质管路26b到达滞后调节腔25。同时,压力介质从提前调节腔24经由第一压力介质管路26a到达第一工作接口A。该第一工作接口经由第一环槽42与第一容量存储器接口V1连接。在此,压力介质经过第五控制面48,第五控制面由第一工作接口A的径向开口37和第一环槽42的搭接部限定。若完全地填充容量存储器31,那么压力介质从容量存储器31中经由第四压力介质管路26v到达第二容量存储器接口V2,第二容量存储器接口经由第二环槽42与排出接口T连接。在此,压力介质经过第六控制面49,第六控制面由第二容量存储器接口V2的径向开口37与第二环槽45的搭接部限定。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第六控制面49实施得要小于第四控制面46并且要小于第五控制面48。由此,相对流入滞后调节腔25,对从提前调节腔24的流出节流并且由此也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实现了排出控制。同时相比前两个实施方式,对向容量存储器31的流入取消节流,由此压力介质在较高压力下进入容量存储器。第三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与前两种实施方式类似地进行。
所述设备11的特色在于明显提高的相位调节速度。此外,基于实现的排出控制,在控制活塞38的很小的移动下,不会出现向待填充的压力腔24、25的压力介质流入的很大的改变,由此使相位位置的调节容易得多。其它优点在于,控制活塞38相对阀壳体36的待调整的定位完全与由压力介质泵27推动的容量流量是否满足待填充的压力腔24、25的压力介质需求无关。由此,仅需要一种可以应用到内燃机1的两种运行状态上的调节策略,由此进一步简化设备11的调节。
附图标记列表
1     内燃机
2     曲轴
3     活塞
4     气缸
5     牵引工具传动装置
6     进气凸轮轴
7     排气凸轮轴
8     凸轮
9     进气换气阀
10    排气换气阀
11    设备
12    相位调整装置
13    控制阀
14    链轮
15    驱动元件
16    从动元件
17    侧盖
18    轮毂元件
19    叶片
20    周边壁
21    突出部
22    压力介质室
23    界定壁
23a   提前止挡
23b   滞后止挡
24    提前调节腔
25    滞后调节腔
26a   第一压力介质管路
26b   第二压力介质管路
26p   第三压力介质管路
26v   第四压力介质管路
26t   第五压力介质管路
27    压力介质泵
28    压力介质汇集装置
29    转动方向
30    气门弹簧
31    容量存储器
32a   第一压力介质通道
32b   第二压力介质通道
33    第一止回阀
34    第二止回阀
35    -
36    阀壳体
37    径向开口
38    控制活塞
39    弹簧
40    第一活塞开口
41    第一控制面
42    第一环槽
43    第二控制面
44    第三控制面
45    第二环槽
46    第四控制面
47    第二活塞开口
48    第五控制面
49    第六控制面
50    第三止回阀
A     第一工作接口
B     第二工作接口
P     进入接口
V1、V2容量存储器接口
T     排出接口
S1    第一控制位置
S2    第二控制位置
S3    第三控制位置

Claims (10)

1.用于可变地调整内燃机(1)的换气阀(9、10)的配气正时的设备(11),带有:
-液压式相位调整装置(12)和至少一个容量存储器(31),
-其中,所述相位调整装置(12)能与曲轴(2)和凸轮轴(6、7)形成驱动连接,并且具有至少一个提前调节腔(24)和至少一个滞后调节腔(25),压力介质能够经由压力介质管路(26a、26b、26p、26v)输送给所述至少一个提前调节腔和所述至少一个滞后调节腔或从所述至少一个提前调节腔和所述至少一个滞后调节腔中输出,
-其中,通过向所述提前调节腔(24)输送压力介质、同时从所述滞后调节腔(25)流出压力介质,能够向提前的配气正时方向调节所述凸轮轴(6、7)相对所述曲轴(2)的相位位置,
-其中,通过向所述滞后调节腔(25)输送压力介质、同时从所述提前调节腔(24)流出压力介质,能够向滞后的配气正时方向调节所述凸轮轴(6、7)相对所述曲轴(2)的相位位置,
-其中,在所述内燃机(1)运行期间能够向所述容量存储器(31)输送压力介质,
-其特征在于,额外地设置有至少两个压力介质通道(32a、32b),其中,第一压力介质通道(32a)一侧通入所述容量存储器(31)中的一个中且另一侧与所述提前调节腔(24)连通,其中,第二压力介质通道(32b)一侧通入所述容量存储器(31)中的一个中且另一侧与所述滞后调节腔(25)连通,并且其中,为所述压力介质通道(32a、32b)中的每个配属有止回阀(33),所述止回阀阻止从所述提前调节腔(24)和所述滞后调节腔(25)向所述容量存储器(31)的压力介质流并且能够允许反过来的压力介质流。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11),其特征在于,所述容量存储器(31)布置在所述相位调整装置(12)内部。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11),其特征在于,所述容量存储器(31)经由一个或多个压力介质管路(26v、26t)与所述内燃机(1)的压力介质汇集装置(28)连通或能经由一个或多个压力介质管路(26v、26t)与所述内燃机(1)的压力介质汇集装置(28)连接。
4.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11),其特征在于,所述容量存储器(31)能够经由一个或多个压力介质管路(26v、26t)与压力介质汇集装置(28)连接,其中,所述压力介质通道(32a、32b)到所述容量存储器(31)中的通入区域与所述压力介质管路(26v、26t)到所述容量存储器(31)中的通入区域相比,距所述相位调整装置(12)的转动轴线以更大的间距布置。
5.按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设备(11),其特征在于,为连接了所述容量存储器(31)与所述压力介质汇集装置的所述压力介质管路(26v、26t)配属如下止回阀(50),该止回阀阻止从所述压力介质汇集装置(28)向所述容量存储器(31)的压力介质流并且能够允许反过来的压力介质流。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11),其特征在于,压力介质从所述提前调节腔(24)和所述滞后调节腔(25)中输送给所述容量存储器(31)。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11),其特征在于,压力介质直接从压力介质泵(27)输送给所述容量存储器(31)。
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11),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11)具有控制阀(13),借助所述控制阀能够控制从压力介质泵(27)向所述提前调节腔(24)和所述滞后调节腔(25)的压力介质输送以及从所述提前调节腔(24)和所述滞后调节腔(25)中的压力介质输出。
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11),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具有进入接口(P)、第一工作接口(A)和第二工作接口(B)和至少一个第一容量存储器接口(V1),
-其中,设置有第一压力介质管路(26a),所述第一压力介质管路一侧与所述第一工作接口(A)连通且另一侧通入所述提前调节腔(24)中,
-其中,设置有第二压力介质管路(26b),所述第二压力介质管路一侧与所述第二工作接口(B)连通且另一侧通入所述滞后调节腔(25)中,
-其中,设置有第三压力介质管路(26p),所述第三压力介质管路一侧与所述进入接口(P)连通且另一侧与压力介质泵(27)连通,
-其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压力介质管路(26v),所述至少一个第四压力介质管路一侧与所述容量存储器接口(V1)连通且另一侧通入所述容量存储器(31)中,并且
-其中,借助所述控制阀(13)能够建立起在所述进入接口(P)与所述第一工作接口(A)或所述第二工作接口(B)之间的连接以及在所述容量存储器接口(V1)与另外那个工作接口(A、B)之间的连接。
10.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11),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阀具有进入接口(P)、第一工作接口(A)和第二工作接口(B)、两个容量存储器接口(V1、V2)以及排出接口(T),
-其中,设置有第一压力介质管路(26a),所述第一压力介质管路一侧与所述第一工作接口(A)连通且另一侧通入所述提前调节腔(24)中,
-其中,设置有第二压力介质管路(26b),所述第二压力介质管路一侧与所述第二工作接口(B)连通且另一侧通入所述滞后调节腔(25)中,
-其中,设置有第三压力介质管路(26p),所述第三压力介质管路一侧与所述进入接口(P)连通且另一侧与压力介质泵(27)连通,
-其中,设置有两个第四压力介质管路(26v),所述两个第四压力介质管路一侧通入所述容量存储器(31)中且另一侧与所述容量存储器接口(V1、V2)中的各一个连通,
-其中,设置有第五压力介质管路(26t),所述第五压力介质管路一侧与所述排出接口(T)连通且另一侧与压力介质汇集装置(28)连通,
-其中,借助所述控制阀(13)能够建立起在所述进入接口(P)与所述第一工作接口(A)或所述第二工作接口(B)之间的连接、在所述容量存储器接口(V1、V2)中的一个与另外那个工作接口(A、B)之间的连接以及在另外那个容量存储器接口(V1、V2)与所述排出接口(T)之间的连接。
CN201080041402.6A 2009-09-18 2010-08-23 用于可变地调整内燃机换气阀的配气正时的设备 Active CN1025492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9042202A DE102009042202A1 (de) 2009-09-18 2009-09-18 Vorrichtung zur variablen Einstellung der Steuerzeiten von Gaswechselventilen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DE102009042202.1 2009-09-18
PCT/EP2010/062212 WO2011032805A1 (de) 2009-09-18 2010-08-23 Vorrichtung zur variablen einstellung der steuerzeiten von gaswechselventilen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9241A CN102549241A (zh) 2012-07-04
CN102549241B true CN102549241B (zh) 2014-06-11

Family

ID=42989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1402.6A Active CN102549241B (zh) 2009-09-18 2010-08-23 用于可变地调整内燃机换气阀的配气正时的设备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8763574B2 (zh)
EP (1) EP2478189B1 (zh)
JP (1) JP5579271B2 (zh)
KR (1) KR101632097B1 (zh)
CN (1) CN102549241B (zh)
BR (1) BR112012005958A2 (zh)
DE (1) DE102009042202A1 (zh)
IN (1) IN2012DN00553A (zh)
RU (1) RU2012115466A (zh)
WO (1) WO20110328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077587A1 (de) * 2011-06-16 2012-12-2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DE102012201556B4 (de) * 2012-02-02 2015-05-1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mit einem Rückschlagventil
DE102012025791B3 (de) * 2012-02-02 2021-03-2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Anordnung eines Volumenspeichers im Nockenwellenversteller
DE102012201566B4 (de) * 2012-02-02 2017-05-1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Anordnung eines Volumenspeichers im Nockenwellenversteller
DE102012201570B4 (de) * 2012-02-02 2019-01-1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Rückschlagventilaufteilung eines Nockenwellenverstellers und Stator des Nockenwellenverstellers
DE102012201550B4 (de) * 2012-02-02 2015-05-2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mit einem Rückschlagventil
DE102012201558B4 (de) * 2012-02-02 2017-09-0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Gestaltung eines Tankanschlusses in einem Nockenwellenversteller mit Volumenspeicher
DE102012201560B4 (de) 2012-02-02 2019-02-2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Volumenspeicherausführung in einer Nockenwellenverstellvorrichtung
DE102012201563A1 (de) * 2012-02-02 2013-08-0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Rückschlagventil für Nockenwellenversteller mit Ölspeicher
US10156164B2 (en) 2012-02-02 2018-12-1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Arrangement of a volume accumulator in a camshaft adjuster
DE102012201551B4 (de) * 2012-02-02 2022-05-1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und Verfahren zum Füllen eines Volumenspeichers in einem Nockenwellenversteller
DE102013100890B4 (de) 2013-01-29 2018-05-17 Hilite Germany Gmbh Schwenkmotorversteller mit einer als Zentralventil ausgeführten Zentralschraube
DE102013220322B4 (de) * 2013-10-09 2020-11-2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inrichtung
DE102014204010A1 (de) * 2014-03-05 2015-09-1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Anordnung zum Messen einer Kraft oder eines Momentes an einem hohlzylinderförmigen Maschinenelement
DE102015204040B4 (de) 2015-03-06 2021-07-0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DE102015207772A1 (de) * 2015-04-28 2016-11-0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mit Volumenspeicher
DE102015208453B3 (de) * 2015-05-07 2016-06-3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mit Rückschlagventilen am Volumenspeicher
DE102015209304A1 (de) 2015-05-21 2016-11-2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Hydraulischer Nockenwellenversteller mit im Querschnitt trapezartigem Kurzschluss-Hydraulikmittelleitkanal-Rückschlagventil
DE102016210177B4 (de) 2015-07-08 2022-03-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ariable Nockenwellensteuervorrichtung
DE102015213135B3 (de) * 2015-07-14 2017-01-0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Steuerventil für einen Nockenwellenversteller
DE102015213562A1 (de) 2015-07-20 2017-01-2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mit Rückschlagventilen
US20180266286A1 (en) * 2015-09-21 2018-09-2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Control valve for a camshaft adjuster
DE102015222067A1 (de) 2015-11-10 2017-05-1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mit variablem Arbeitskammerabfluss
DE102016218793B4 (de) 2015-11-26 2022-02-0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mit einem Volumenspeicher und Rückschlagventilen
DE102016218448A1 (de) 2016-09-26 2018-03-2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Hydraulischer Nockenwellenversteller
DE102017102810B4 (de) 2017-02-13 2020-07-1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Hydraulischer Nockenwellenversteller
DE102017106102B3 (de) 2017-03-22 2018-06-2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DE102017106938A1 (de) * 2017-03-31 2018-10-04 ECO Holding 1 GmbH Hydraulikventil für einen Schwenkmotorversteller einer Nockenwelle
DE102017109139B3 (de) * 2017-04-28 2018-06-0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Hydraulischer Nockenwellenversteller sowie ein Verfahren zur Ansteuerung eines hydraulischen Nockenwellenverstellers
DE102017111737A1 (de) 2017-05-30 2018-03-1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mit einem Volumenspeicher und Verriegelungsdeckel eines Nockenwellenverstellers
US10352205B2 (en) 2017-06-26 2019-07-1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Variable cam phaser with damper
DE102017011004A1 (de) * 2017-11-28 2019-05-29 Schwäbische Hüttenwerke Automotive GmbH Nockenwellenphasensteller mit ringartigem Rückschlagventil
DE102018110770A1 (de) 2018-05-04 2019-11-0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er
CN112384681B (zh) 2018-09-20 2022-09-09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用于凸轮轴相位器的储油器
US10655508B1 (en) 2019-01-04 2020-05-1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Valve body assembly for idler shaft mounted camshaft phasing system
CN109653826B (zh) * 2019-01-23 2023-12-22 成都优迈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定子带控制阀的凸轮轴调节器
DE102019109086A1 (de) * 2019-04-08 2020-10-0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wellenverstellsystem mit Überdruckventil und einer Hydraulikmittelsammelkammer
DE112020007519T5 (de) 2020-08-20 2023-06-2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ckenphasenversteller
DE102020132428B3 (de) 2020-12-07 2021-12-3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Bypass-Ölversorgung für Ölvolumenspeicher eines hydraulischen Nockenwellenversteller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157A (zh) * 1989-01-13 1990-07-25 让·弗莱德里克·迈尔希瓦 交替力矩传递用偶合器
CN1311391A (zh) * 2000-03-01 2001-09-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配气正时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336481A (zh) * 2000-07-31 2002-02-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和方法
JP3365199B2 (ja) * 1996-03-28 2003-01-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25074C1 (zh) 1988-07-23 1989-10-19 Daimler-Benz Aktiengesellschaft, 7000 Stuttgart, De
US5107804A (en) 1989-10-16 1992-04-28 Borg-Warner Automotive Transmission & Engine Components Corporation Variable camshaft timing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DE4218078C5 (de) 1992-06-01 2006-07-13 Schaeffler Kg Vorrichtung zur selbsttätigen, kontinuierlichen Winkelverstellung zwischen zwei in Antriebsverbindung stehenden Wellen
DE19529277A1 (de) * 1995-08-09 1997-02-1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hydraulisch gesteuerten/geregelten Nockenwellen-Verstellvorrichtung für Brennkraftmaschinen
EP2320037B8 (en) 1996-03-28 2013-11-13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Camshaft phasing device
JP4147435B2 (ja) * 1998-01-30 2008-09-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US6666181B2 (en) * 2002-04-19 2003-12-23 Borgwarner Inc. Hydraulic detent for a variable camshaft timing device
US6935290B2 (en) * 2003-08-04 2005-08-30 Borgwarner Inc. Avoid drawing air into VCT chamber by exhausting oil into an oil ring
DE102004028868A1 (de) * 2004-06-15 2006-01-05 Ina-Schaeffler Kg Brennkraftmaschine mit einer hydraulischen Vorrichtung zur Drehwinkelverstellung einer Nockenwelle gegenüber einer Kurbelwelle
JP4160545B2 (ja) 2004-06-28 2008-10-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4609729B2 (ja) * 2006-04-27 2011-01-1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JP2008232010A (ja) * 2007-03-20 2008-10-02 Denso Corp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2009103107A (ja) * 2007-10-25 2009-05-14 Denso Corp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4544294B2 (ja) 2007-11-28 2010-09-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4492684B2 (ja) * 2007-11-28 2010-06-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4952568B2 (ja) * 2007-12-21 2012-06-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2009167842A (ja) * 2008-01-11 2009-07-30 Denso Corp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DE102008005277A1 (de) * 2008-01-19 2009-07-23 Schaeffler Kg Vorrichtung zur variablen Einstellung der Steuerzeiten von Gaswechselventilen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DE102009052841A1 (de) * 2009-11-13 2011-05-19 Hydraulik-Ring Gmbh Nockenwelleneinsatz
DE102010008002A1 (de) * 2010-02-15 2011-08-1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91074 Vorrichtung zur variablen Einstellung der Steuerzeiten von Gaswechselventilen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JP5574159B2 (ja) * 2010-03-26 2014-08-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157A (zh) * 1989-01-13 1990-07-25 让·弗莱德里克·迈尔希瓦 交替力矩传递用偶合器
JP3365199B2 (ja) * 1996-03-28 2003-01-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弁開閉時期制御装置
CN1311391A (zh) * 2000-03-01 2001-09-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配气正时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336481A (zh) * 2000-07-31 2002-02-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9241A (zh) 2012-07-04
WO2011032805A1 (de) 2011-03-24
KR20120068868A (ko) 2012-06-27
IN2012DN00553A (zh) 2015-06-12
JP5579271B2 (ja) 2014-08-27
US20120111295A1 (en) 2012-05-10
EP2478189A1 (de) 2012-07-25
DE102009042202A1 (de) 2011-04-14
RU2012115466A (ru) 2013-10-27
US8763574B2 (en) 2014-07-01
JP2013505388A (ja) 2013-02-14
KR101632097B1 (ko) 2016-06-20
BR112012005958A2 (pt) 2020-01-14
EP2478189B1 (de) 2013-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9241B (zh) 用于可变地调整内燃机换气阀的配气正时的设备
CN1696476B (zh) 用于改变内燃机控制时间的装置的控制阀
JP6163831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US20100313834A1 (en) Apparatus for variably adjusting the control times of gas exchange valves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7318401B2 (en) Variable chamber volume phaser
CN102648337B (zh) 用于可变地调节内燃机换气阀的控制时间的设备
CN101889129B (zh) 用于可变地调整内燃机换气阀的配气正时的装置
US20100326383A1 (en) Apparatus for variably adjusting the control times of gas exchange valves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966999B2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CN101802350A (zh) 用于可变调整内燃机换气阀控制时间的装置
KR100694901B1 (ko) 내연기관의 밸브특성 변경장치
CN104047661A (zh) 用于内燃机的可变气缸门定时系统
CN107532590A (zh) 用于动力传动系统的正排量泵组件以及结合该组件的液压控制系统
CN102052117B (zh) 用于内燃机的可变阀装置
EP2376748A1 (en) Control valve for a device for variably adjusting the control times of gas-exchange valves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757884B (zh) 用于改变内燃机的换气阀的控制时间的装置
CN100504040C (zh) 用于改变内燃机控制时间的装置
CN102648339B (zh) 用于可变地调节内燃机换气阀的控制时间的设备
CN102052111A (zh)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
CN109863287A (zh) 带可变气门正时机构的发动机的控制装置
CN106368759A (zh) 用于改变内燃发动机中的气缸气门正时的系统
CN102648338B (zh) 用于可变地调节内燃机换气阀的控制时间的设备
JP6020307B2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US20180363516A1 (en) Camless engine design
CN101627186B (zh) 用于液压控制往复式内燃机的换气阀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CHAEFFLER FIFTH INVESTMENT MANAGEMENT GMBH + CO.,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Effective date: 2015080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SCHAEFFLER FIFTH INVESTMENT MANAGEMENT GMBH + CO., KG

Owner name: SCHAEFFLER TECHNOLOGY GMBH + CO. K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German Herzogenaurach

Patentee after: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KG

Address before: German Herzogenaurach

Patentee before: Fifth Schaeffler investment management GmbH & Co.KG

Address after: German Herzogenaurach

Patentee after: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KG

Address before: German Herzogenaurach

Patentee before: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K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804

Address after: German Herzogenaurach

Patentee after: Fifth Schaeffler investment management GmbH & Co.KG

Address before: German Herzogenaurach

Patentee before: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20

Address after: 1st Floor, Building 2, No. 1 Antuo Road, Anting Town,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CHAEFFLER HOLDING(CHINA)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German Herzogenaurach

Patentee before: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KG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German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