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34972A - 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34972A
CN102534972A CN2011104377022A CN201110437702A CN102534972A CN 102534972 A CN102534972 A CN 102534972A CN 2011104377022 A CN2011104377022 A CN 2011104377022A CN 201110437702 A CN201110437702 A CN 201110437702A CN 102534972 A CN102534972 A CN 1025349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knitted fabric
bar
coil
fabric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3770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34972B (zh
Inventor
松本裕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349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349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349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3497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46Upper torso garments, e.g. sweaters, shirts, leotard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6Details of garments
    • D10B2501/061Piped openings (pock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在编织具备外侧针织物部和内侧针织物部的多层结构的针织物时,以总针状态编织外侧针织物部。使用在上下具备两层前后一对针床的四针床横机,从外侧针织物部(外前部1F、外后部1B)以总针状态钩挂于下部前针床(FD)和下部后针床(BD)、且内侧针织物部(内前部2F)以抽针状态钩挂于上部前针床(FU)的标准配置开始,使外前部1F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此时,使与钩挂有内前部2F一侧(基准侧8)相对的相对侧9的BU上钩挂的外后部1B的线圈的一部分移圈到FU(S2、S3)。使内前部2F的线圈从基准侧8移圈到通过上述移圈成为空针的织针(S4),使外前部1F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S5)。然后,使各部1F,1B,2F的配置状态返回标准配置(S6~S8)。

Description

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编织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多层结构的针织物具备筒状的外侧针织物部和以无缝编织的方式接合于所述外侧针织物部的内侧的内侧针织物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周知具备筒状的外侧针织物部和以无缝编织的方式接合于所述外侧针织物部的内侧的内侧针织物部的多层结构的针织品(针织物)。例如,具有衣袋的针织套衫是在该衣袋的位置沿厚度方向形成3层结构的针织品的代表例。另外,在相当于穿用者的腰围的部分上设有皮带套环的针织连衣裙是在该皮带套环的位置沿厚度方向形成4层结构的针织品。此外,利用反面提花编织的针织品也是多层结构的针织品的代表例。
在编织上述的多层结构的针织物时,使用在上下具备两层的前后一对针床的四针床横机。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编织具备形成为2层的下摆的针织套衫、即在下摆的位置沿厚度方向形成为4层结构的针织套衫的方法。该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首先在下段的前后的针床上编织针织套衫的前身下摆罗纹部的起口部和后身下摆罗纹部的起口部。接着,设各起口部的隔1个线圈的线圈为在针织套衫的外侧配置的针织物部的线圈,设该起口部的剩余的线圈为在针织套衫的内侧配置的针织物部的线圈。并且,除了下段的针床还利用上段的针床,由此使前身下摆罗纹部的2个针织物部和后身下摆罗纹部的2个针织物部、即共计4个针织物部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而进行。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5144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专利文献1的编织方法中,不能形成对应于织针大小的适当大小的线圈。这是由于,形成适当大小的线圈时,在总针状态(在针织物部的相邻的线圈之间没有空针的状态)下编织针织物部即可,但专利文献1中,以抽针状态(在针织物部的相邻的线圈之间存在1针以上的空针的状态)编织成为多层结构的部分的全部针织物部。这是由于,专利文献1中以抽针状态编织针织物部时,在下段的前后的针床上以总针状态钩挂针织物部时,钩挂于上段的前后的针床的针织物部成为妨碍,不能编织总针状态的针织物部,因此需要确保用于放掉成为编织的妨碍的针织物部的空针。因此,至少对于可从外部观察的外侧针织物部,期望能够以能够形成适当大小的线圈的总针状态进行编织的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但目前并未提出这种编织方法。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形而创立,其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能够在编织具备外侧针织物部和内侧针织物部的多层结构的针织物时,以总针状态编织外侧针织物部。
本发明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是使用在上下具备两层前后一对针床的四针床横机,编织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多层结构的针织物具备:编织成筒状的外侧针织物部;在该外侧针织物部的筒内部编织且以无缝编织的方式与外侧针织物部接合的内侧针织物部。本发明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外侧针织物部以总针状态钩挂于下部前针床和下部后针床,从外侧针织物部以抽针状态钩挂于上部前针床和上部后针床的至少一方的标准配置起使外侧针织物部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时,设使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的外侧针织物部所钩挂的一侧为基准侧、与该基准侧相对的一侧为相对侧时,反复进行如下的工序。
(工序α)使钩挂于基准侧的下部针床的外侧针织物部的线圈的一部分移圈到相对侧的上部针床。
(工序β)利用在所述工序α中成为空针的基准侧的下部针床的织针,使钩挂于相对侧的下部针床的外侧针织物部的线圈的一部分移圈到相对侧的上部针床。
(工序γ)使在所述工序α移圈的线圈返回到在移圈前本来钩挂的基准侧的下部针床的织针。
(工序δ)从基准侧起使内侧针织物部的全部线圈移圈到在所述工序β中成为空针的相对侧的下部针床的织针。在此处,内侧针织物部的线圈的移圈可以进行一次,也可以分成多次进行。
(工序ε)在对外侧针织物部进行平针编织的情况下,使经过工序δ钩挂于基准侧的下部针床的状态下的外侧针织物部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在对外侧针织物部进行罗纹编织的情况下,在工序δ后使外侧针织物部的线圈分配于基准侧的下部针床和相对侧的上部针床,然后使外侧针织物部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使在相对侧的上部针床编织的线圈移圈到基准侧的下部针床。
(工序ζ)使位于相对侧的下部针床的内侧针织物部的线圈移圈到基准侧的上部针床。
(工序η)使在所述工序ε中编织的外侧针织物部的线圈的一部分移圈到相对侧的上部针床。
(工序θ)利用在所述工序η中成为空针的基准侧的下部针床的织针,使在所述工序β中移圈后的线圈返回到移圈前本来钩挂的相对侧的下部针床的织针。
(工序ι)使在所述工序η中移圈后的线圈返回到移圈前本来钩挂的基准侧的下部针床的织针。
在此处,能够适宜选择使内侧针织物部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的时机。这是由于,即使在编织以总针状态钩挂于下部针床的外侧针织物部时钩挂于上部针床的内侧针织物部成为妨碍,在编织内侧针织物部时外侧针织物部也不会成为妨碍。因此,内侧针织物部的编织线圈横列数能够在针织物完成为止的期间在任意时机进行。从该观点出发,可以使外侧针织物部和内侧针织物部的编织线圈横列数相同,也可以使其不同。在使外侧针织物部和内侧针织物部的编织线圈横列数相同的情况下,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1所示,在工序ε中伴随编织外侧针织物部还编织内侧针织物部时,编织效率高。
作为本发明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为了从外侧针织物部以总针状态钩挂的状态开始新制作内侧针织物部而形成标准配置,优选反复进行以下的工序。在此处,设制作内侧针织物部的一侧为基准侧、与该基准侧相对的一侧为相对侧。例如,在形成内侧针织物部钩挂于前针床的标准配置的情况下,前针床成为基准侧,后针床成为相对侧。
(工序κ)使钩挂于相对侧的下部针床的外侧针织物部的线圈移圈到基准侧的上部针床。
(工序λ)对于与本来钩挂有在所述工序κ中移圈后的线圈的织针相对的位置上的、钩挂于基准侧的下部针床的对象线圈,进行放针。该情况下,使对象线圈移圈到在所述工序κ中成为空针的织针,并且使从该对象线圈引出的放针线圈在钩挂有对象线圈的织针上形成作为外侧针织物部的线圈。
(工序μ)使在所述工序λ中伴随放针而移圈到相对侧的下部针床的对象线圈移圈到基准侧的上部针床作为内侧针织物部的线圈。
(工序ν)使在所述工序κ中移圈后的线圈返回到移圈前本来钩挂的相对侧的下部针床。
作为本发明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优选,在前后任一方的上部针床上形成内侧针织物部的情况下,即编织3层结构的针织物的情况下,在相邻的线圈之间设置1个以上的空针而编织该内侧针织物部。
作为本发明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优选,在前后两方的上部针床形成内侧针织物部的情况下,即编织4层结构的针织物的情况下,在相邻的线圈之间设置3个以上的空针而编织该内侧针织物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编织具备以总针状态编织的筒状的外侧针织物部和以抽针状态编织的内侧针织物部的针织物,其中,所述内侧针织物部配置于所述外侧针织物部的内侧且以无缝编织的方式与外侧针织物部接合。
附图说明
图1中,(A)是在实施方式1中编织的针织套衫的概略图,(B)是(A)的B-B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示的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涉及的编织工序的前半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示的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涉及的编织工序的后半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图4是实施方式3所示的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涉及的编织工序图。
【标号说明】
10针织套衫
1身片(外侧针织物部)
1F外前部  1B外后部
2内侧针织物部
2F内前部  2B内后部
8基准侧
9相对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编织,均对使用了四针床横机的编织例进行说明,所述四针床横机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沿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下部前针床(以下称为FD)和下部后针床(以下称为BD)、及设于所述FD和BD的上方以与下部的针床相同的间距排列设置有大量织针的上部前针床(以下称为FU)和上部后针床(以下称为BU)。该横功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并且横机具备的BD、BU能够向左右横移。此外,目前市售的横机中,是虽然能够在FD和BD之间、FD和BU之间、及BD和FU之间进行移圈,但不能在FU和BU之间进行移圈的结构。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中,如图1所示,编织在筒状的身片(外侧针织物部1)的内侧还设有筒状的内侧针织物部2的针织套衫10。外侧针织物部1分为在前针床编织的前侧针织物部(以下称为外前部1F)和在后针床编织的后侧针织物部(以下称为外后部1B)。内侧针织物部2也分为在前针床编织的前侧针织物部(以下称为内前部2F)和在后针床编织的后侧针织物部(以下称为内后部2B)。以下,基于图2、3的编织工序图说明该成为4层的部分的编织。
图2、3的编织工序图中,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针床的一部分,针织物的线圈的数量也比实际的编织中使用的数量少,省略BD、BU的横移动作。这些图的“字母+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大写字母表示织针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位置。另外,图中的空心圆圈表示钩挂于织针的线圈,实心圆圈表示在该编织工序中新形成的线圈,箭头表示移圈的方向,在各编织工序中进行的操作以粗线表示。而且,图中的外前部1F的线圈上标有V符号,外后部1B的线圈上标有倒V符号,内前部2F的线圈上标有叉符号,内后部2B的线圈上标有十字符号。
S1中,示出如下的状态(标准配置):在FD的织针B~Q上钩挂外前部1F,在BD的织针B~Q上钩挂外后部1B,在FU的织针D、H、L、P上钩挂内前部2F,在BU的织针C、G、K、O上钩挂内后部2B。该线圈的钩挂状态,在图1(B)中2层针织物部相当于开始向4层针织物部分开的部分,外前部1F和内前部2F经由针织纱连接,外后部1B和内后部2B经由针织纱连接。在此处,内前部2F(内后部2B)中的相邻的线圈彼此相互分离4针,是为了确保用于使其他部2B(2F)、1F、1B的线圈移圈的空间。
从该S1的状态开始,通过S2~S8的编织使外前部1F和内前部2F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通过S9~S15的编织使外后部1B和内后部2B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在此处,设使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的外侧针织物部钩挂的一侧为基准侧,设其相反侧为相对侧,分别标注带框字符的标号8、9而示于图面上。图2中,FD、FU是基准侧8的针床,BD、BU是相对侧9的针床。
S2中,使钩挂于FD的织针E、I、M、Q的外前部1F的一部分线圈向相对的BU的织针F、J、N、R移圈,使FD的织针E、I、M、Q成为空针(工序α)。
S3中,使钩挂于BD的织针C、G、K、O的构成外后部1B的一部分的线圈分别向FD的织针A、E、I、M移圈后,进而向BU的织针A、E、I、M移圈(工序β)。使钩挂于BD的线圈暂时向FD移圈后向BU移圈是因为,不能直接从BD向BU移圈。
S4中,使钩挂于FU的织针D、H、L、P的内前部2F的线圈向通过S3的移圈成为空针的BD的织针C、G、K、O移圈(工序δ),并且使在S2中移圈后的外前部1F的线圈从BU的织针F、J、N、R向FD的空针(FD的织针E、I、M、Q)移圈(工序γ)。在S4结束的时点,在S2中从FD向BU移圈后的外前部1F的一部分线圈再次返回到FD的相同织针,因此外前部1F的线圈在与S1时相同的状态下钩挂于FD。
S5中,使给纱口向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方移动的期间,对BD的织针C、G、K、O所钩挂的内前部2F编织1个线圈横列的量,接着使给纱口向另一方移动的期间,对FD的织针Q~B所钩挂的外前部1F编织1个线圈横列的量(工序ε)。
此外,编织内前部2F的时机不限于该工序ε,能够任意选择。例如,可以在S1与S2之间进行,还可以在后述的S8和图3的S9之间进行。另外,还有不使内前部2F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的选择。该情况下,每当将外前部1F编织多个线圈横列的量就将内前部2F编织1个线圈横列的量,使外前部1F的编织线圈横列数比内前部2F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多,由此也能够使针织物具有凹凸。
S6中,将在S5中编织的外前部1F的线圈中的、钩挂于FD的织针C、G、K、O的外前部1F的线圈向BU的织针B、F、J、N移圈(工序η),并且使在S5中在BD的织针C、G、K、O上编织的内前部2F的线圈返回至FU的织针D、H、L、P(工序ζ)。
S7中,使在S3中先移圈到BU的织针A、E、I、M的外后部1B的线圈经由通过S6的移圈成为空针的FD的织针C、G、K、O而返回至BD的织针C、G、K、O(工序θ)。在该S7结束的时点,成为在BD上仅钩挂有外后部1B的线圈的状态(与S 1相同的状态)。
S8中,使在S6中先移圈到BU的织针B、F、J、N的外前部1F的线圈返回至FD的织针C、G、K、O(工序ι)。若观察S8结束的时点的各部1F、1B、2F、2B的钩挂状态,则成为与S1完全相同的标准配置。
通过上述S2~S8,将外前部1F和内前部2F按照每1个线圈横列的量编织。接着,根据图3的S9以后所示的编织工序,按照每1个线圈横列的量编织外后部1B和内后部2B。该编织工序的基本的思路与S2~S8相同,因此简单地进行说明。但是,钩挂有使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的内侧针织物部(内后部28)的针床为后针床,因此图3中BD、BU成为基准侧8的针床,FD、FU成为相对侧9的针床。
如图3的S9所示,首先,使钩挂于BD的织针B、F、J、N的外后部1B的线圈向FU的织针A、E、I、M移圈(工序α)。接着,使钩挂于FD的织针C、G、K、O的外前部1F的线圈经由BD移圈到FU的织针B、F、J、N(S10:工序β)。并且,使S9中先移圈到FU的织针A、E、I、M的外后部1B的线圈返回到本来钩挂的BD的织针B、F、J、N(工序γ),并且使钩挂于BU的织针C、G、K、O的内后部2B的线圈移圈到FD的织针C、G、K、O(S11:工序δ)。
通过S11结束,用于使外后部1B和内后部2B的编织线圈横列增加的外后部1B和内后部2B的配置变得整齐,S12中,使外后部1B和内后部2B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工序ε)。具体而言,将先移圈到FD的织针C、G、K、O的内后部2B编织1个线圈横列分,将钩挂于BD的织针Q~B的外后部1B编织1个线圈横列。
接着,在S 12中使在FD的织针C、G、K、O上编织的内后部2B的线圈移圈到BU的织针C、G、K、O(工序ζ),并且使钩挂于BD的织针B、F、J、N的外后部1B的线圈移圈到FU的织针A、E、I、M(S13:工序η)。并且,使S10中寄存于FU的织针B、F、J、N的外前部1F的线圈经由BD返回到本来钩挂的FD的织针C、G、K、O(S14:工序θ)。最后,使S13中寄存于FU的织A、E、I、M的外后部1B的线圈返回到本来钩挂的BD的织针B、F、J、N(S15:工序ι)
通过上述S9~S15,将外后部1B和内后部2B按照每1个线圈横列的量编织。即,通过经过S2~S15,将图1的外侧针织物部1和内侧针织物部2按照每1个线圈横列编织。在此处,若观察图3的S15中的各部1F、1B、2F、2B的钩挂状态,则可知成为与图2的S1相同的标准配置。因此,进而使外侧针织物部1和内侧针织物部2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的情况下,反复进行与S2~S15同样的编织即可。并且,若如图1所示将内侧针织物部2编织直至纵行方向的上端,则使内侧针织物部2的线圈与外侧针织物部1的线圈重叠而将两针织物部1、2接合即可。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1的编织方法,图1的针织套衫10的外侧针织物部1以总针状态编织,因此能够使外侧针织物部1的线圈成为与使用的横机具备的织针的大小对应的大小。另一方面,虽然内侧针织物部2的线圈在抽针状态下编织,因此与外侧针织物部1相比较大,但从针织套衫10的外侧看不到。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1中,对外侧针织物部1进行平针编织,但也可以进行罗纹编织。该情况下,在图2的S5(图3的S12)中,在将外前部1F(外后部1B)的线圈分配于FD和BU的基础上,使外前部1F(外后部1B)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即可。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中,基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技术思想,按照图4编织形成图1的S1所示的线圈的钩挂状态的编织方法。图4的观察方法与图2、3相同。
T1中,示出以总针状态编织的外前部1F和外后部1B钩挂于FD和BD的状态。在以后的编织中,从该T1的状态开始形成内前部2F的线圈。在此处,形成内前部2F的预定的FU所在的前针床一侧为基准侧8,后针床一侧为相对侧9。
首先,T2中,使钩挂于BD的织针D的外后部1B的线圈移圈到FU的织针E(工序κ)。并且,T3中,形成与T2中钩挂于FD的织针BC的线圈接续的新线圈,并且相对于T2中钩挂于FD的织针D的线圈(对象线圈)进行放针,使内前部2F起口(工序λ)。
在此处,放针是指如下的编织动作:例如日本特开平4-73245号公报所记载,使钩挂于前后一方的针床的线圈(对象线圈)移圈到相对的另一方的针床的织针,并以从该对象线圈引出的方式将新线圈(放针线圈)形成于一方的针床的织针。放针线圈钩挂于上述对象线圈本来钩挂的织针。即,T3中钩挂于BD的织针D的内前部2F的线圈是T1、T2中钩挂于FD的织针D的外前部1F的线圈。另外,T3中钩挂于FD的织针D的外前部1F的线圈本来是从形成于BD的织针D的线圈引出的放针线圈。通过进行这种放针,能够在外前部1F和内前部2F连接的状态下使内前部2F起口。
T4中,使经过T3成为内前部2F的线圈的钩挂于BD的织针D的线圈移圈到FU的织针D(工序μ),在后续的T5中,使T2中先移圈到FU的织针E的外后部1B的线圈返回到移圈前本来钩挂的BD的织针D(工序ν)。
以后,如T6所例示那样,在从在T4中形成的内前部2F起相邻4针的位置进行与T2~T5同样的编织,完成内前部2B(参照T7)。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对内后部也能够基于与T2~T5同样的技术思想形成。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3的编织工序,能够在以无缝编织的方式与以总针状态编织的外侧针织物部接合的状态下使筒状的内侧针织物部起口。
<实施方式4>
根据本发明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还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1~3不同地编织3层结构的针织物。例如,在编织相对于外侧针织物部仅具备内前部的3层结构的针织物的情况下,进行与图2的S2~S8同样的编织即可,在编织相对于外侧针织物部仅具备内后部的3层结构的针织物的情况下,进行与图3的S9~S15同样的编织即可。但是,在3层结构的针织物的情况下,内侧针织物部中的相邻的线圈彼此相互分离2针以上即可。这是由于,在内侧针织物部中的线圈彼此之间移圈的空间为1针的量即足够。
<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3中,为了形成标准配置,利用了本发明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但是,即使不利用本发明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也能够形成上述标准配置。例如,从图4的T1的状态开始,使给纱口向纸面右方向移动的期间,在FD的织针B、C、E~G、I~K、M~O、Q上形成外前部1F的线圈,并且在FU的织针D、H、L、P上形成由挂圈形成的内前部2F的线圈即可。但是,在使内侧针织物部起口后,如实施方式1所示,需要利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宜变更。例如,在实施方式中使内侧针织物部与外侧针织物部的一部分接合,但也可以在外侧针织物部的整体上形成内针织物部。另外,具备使用前后的织针编织,可看成前后的线圈不分离而一体化的单层的罗纹提花或袋提花、反面提花等组织的针织物也包括在本发明的多层结构的针织物中。

Claims (4)

1.一种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在上下具备两层前后一对针床的四针床横机,编织多层结构的针织物,所述多层结构的针织物具备:编织成筒状的外侧针织物部;在该外侧针织物部的筒内部编织且以无缝编织的方式与外侧针织物部接合的内侧针织物部,其特征在于,
外侧针织物部以总针状态钩挂于下部前针床和下部后针床,从内侧针织物部以抽针状态钩挂于上部前针床和上部后针床的至少一方的标准配置起使外侧针织物部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时,
设使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的外侧针织物部所钩挂的一侧为基准侧、与该基准侧相对的一侧为相对侧时,包括:
工序α,使钩挂于基准侧的下部针床的外侧针织物部的线圈的一部分移圈到相对侧的上部针床;
工序β,利用在所述工序α中成为空针的基准侧的下部针床的织针,使钩挂于相对侧的下部针床的外侧针织物部的线圈的一部分移圈到相对侧的上部针床;
工序γ,使在所述工序α移圈的线圈返回到在移圈前本来钩挂的基准侧的下部针床的织针;
工序δ,从基准侧起使内侧针织物部的线圈移圈到在所述工序β中成为空针的相对侧的下部针床的织针;
工序ε,在对外侧针织物部进行平针编织的情况下,使经过工序δ钩挂于基准侧的下部针床的状态下的外侧针织物部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在对外侧针织物部进行罗纹编织的情况下,在工序δ后使外侧针织物部的线圈分配于基准侧的下部针床和相对侧的上部针床,然后使外侧针织物部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增加,使在相对侧的上部针床编织的线圈移圈到基准侧的下部针床;
工序ζ,使位于相对侧的下部针床的内侧针织物部的线圈移圈到基准侧的上部针床;
工序η,使在所述工序ε中编织的外侧针织物部的线圈的一部分移圈到相对侧的上部针床;
工序θ,利用在所述工序η中成为空针的基准侧的下部针床的织针,使在所述工序β中移圈后的线圈返回到移圈前本来钩挂的相对侧的下部针床的织针;
工序ι,使在所述工序η中移圈后的线圈返回到移圈前本来钩挂的基准侧的下部针床的织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外侧针织物部以总针状态钩挂的状态开始新制作内侧针织物部而形成标准配置时,
设制作内侧针织物部的一侧为基准侧、与该基准侧相对的一侧为相对侧时,
反复进行以下工序:
工序κ,使钩挂于相对侧的下部针床的外侧针织物部的线圈移圈到基准侧的上部针床;
工序λ,对于与本来钩挂有在所述工序κ中移圈后的线圈的织针相对的位置上的、钩挂于基准侧的下部针床的对象线圈,进行放针,使对象线圈移圈到在所述工序κ中成为空针的织针,并且使从该对象线圈引出的放针线圈在钩挂有对象线圈的织针上形成作为外侧针织物部的线圈;
工序μ,使在所述工序λ中伴随放针而移圈到相对侧的下部针床的对象线圈移圈到基准侧的上部针床作为内侧针织物部的线圈;
工序ν,使在所述工序κ中移圈后的线圈返回到移圈前本来钩挂的相对侧的下部针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前后任一方的上部针床上形成内侧针织物部的情况下,
在相邻的线圈之间设置1个以上的空针而编织该内侧针织物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前后两方的上部针床形成内侧针织物部的情况下,
在相邻的线圈之间设置3个以上的空针而编织该内侧针织物部。
CN201110437702.2A 2010-12-24 2011-12-23 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349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8587A JP5719584B2 (ja) 2010-12-24 2010-12-24 多層構造の編地の編成方法
JP2010-288587 2010-1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34972A true CN102534972A (zh) 2012-07-04
CN102534972B CN102534972B (zh) 2015-05-13

Family

ID=45444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3770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34972B (zh) 2010-12-24 2011-12-23 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468934B1 (zh)
JP (1) JP5719584B2 (zh)
CN (1) CN102534972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2220A (zh) * 2012-06-12 2013-06-05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横机局部管状结构及其系列产品
CN104164737A (zh) * 2013-05-17 2014-11-2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罗纹风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罗纹风格针织物
CN108823772A (zh) * 2018-08-09 2018-11-16 福建荣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具多层结构的横机织物及双针床横机编织多层织物的方法
CN108930090A (zh) * 2017-05-29 2018-12-0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94185B (zh) * 2019-02-08 2023-09-22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针织织片的包边条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CN113279128A (zh) * 2021-05-21 2021-08-20 无锡太平针织有限公司 一种四针床全成形防护运动连衣帽的侧面旋转编织制作工艺
GB2617060A (en) * 2022-02-25 2023-10-04 Prevayl Innovations Ltd Fabric articl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6562A (ja) * 1991-09-21 1993-04-06 Shima Seiki Mfg Ltd 4枚ベツド横編機の制御方法と制御装置
JPH06128848A (ja) * 1991-07-04 1994-05-10 Shima Seiki Mfg Ltd 四重構造を有する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EP0874076A2 (de) * 1997-04-25 1998-10-28 H. Stoll GmbH & Co.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räumlichen, ein- oder mehrflächigen Gestrickstücken auf einer Flachstrickmaschine
CN1045114C (zh) * 1991-07-05 1999-09-1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有立体轮廓的筒状针织物及其针织方法
US6244077B1 (en) * 1995-12-12 2001-06-12 Technische Universitaet Dresden Multilayer knitted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JP2003073961A (ja) * 2001-08-29 2003-03-12 Shima Seiki Mfg Ltd リブ編地編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73245A (ja) 1990-07-13 1992-03-09 Shima Seiki Mfg Ltd 編出し方法及びその編地
JP3494487B2 (ja) * 1994-11-15 2004-02-0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JP3010480B2 (ja) * 1996-08-01 2000-02-2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にダブルジャージー組織からなる編込みジャカードを編成する方法
DE10027534A1 (de) * 2000-06-02 2001-12-13 Stoll & Co 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Hohlkörper-Gestricks
JP4336307B2 (ja) * 2004-12-28 2009-09-3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二重の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JP2008163528A (ja) * 2006-12-29 2008-07-17 Shima Seiki Mfg Ltd ニットウエアの編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28848A (ja) * 1991-07-04 1994-05-10 Shima Seiki Mfg Ltd 四重構造を有する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045114C (zh) * 1991-07-05 1999-09-1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有立体轮廓的筒状针织物及其针织方法
JPH0586562A (ja) * 1991-09-21 1993-04-06 Shima Seiki Mfg Ltd 4枚ベツド横編機の制御方法と制御装置
US6244077B1 (en) * 1995-12-12 2001-06-12 Technische Universitaet Dresden Multilayer knitted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EP0874076A2 (de) * 1997-04-25 1998-10-28 H. Stoll GmbH & Co.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räumlichen, ein- oder mehrflächigen Gestrickstücken auf einer Flachstrickmaschine
JP2003073961A (ja) * 2001-08-29 2003-03-12 Shima Seiki Mfg Ltd リブ編地編成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2220A (zh) * 2012-06-12 2013-06-05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横机局部管状结构及其系列产品
CN104164737A (zh) * 2013-05-17 2014-11-2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罗纹风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罗纹风格针织物
CN104164737B (zh) * 2013-05-17 2016-08-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罗纹风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罗纹风格针织物
CN108930090A (zh) * 2017-05-29 2018-12-0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
CN108930090B (zh) * 2017-05-29 2020-07-1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
CN108823772A (zh) * 2018-08-09 2018-11-16 福建荣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具多层结构的横机织物及双针床横机编织多层织物的方法
CN108823772B (zh) * 2018-08-09 2020-04-07 福建荣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具多层结构的横机织物及双针床横机编织多层织物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34972B (zh) 2015-05-13
EP2468934A2 (en) 2012-06-27
EP2468934A3 (en) 2015-09-16
EP2468934B1 (en) 2016-10-26
JP5719584B2 (ja) 2015-05-20
JP2012136793A (ja) 2012-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34972B (zh) 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1910485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1184879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产品
CN100554550C (zh) 用横机编织的针织衣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1263251B (zh)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CN102086560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针织物
CN102859057B (zh) 相邻的针织物部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CN106929990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KR101449506B1 (ko) 코빼기 방법 및 편성포
CN108532104A (zh) 一种单面与1×1罗纹叠层的3d针织物编织方法
CN103031660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3572480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3806207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CN104695122B (zh) 编织物的编成方法
CN102965802A (zh) 折回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12831901A (zh) 一种双针床横机编织筒状三层结构两色袋提花的方法
CN102534980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EP2453046B1 (en) Knitwear with sleeves and body, and knitting method for same
CN100415972C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292486B (zh) 具有领口部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有领口部的筒状针织物
CN102234867A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CN102995267B (zh)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CN103866481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CN110592787B (zh)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CN111321509A (zh) 一种两针板横机三层独立针织物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13

Termination date: 2017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