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1741A - 胎圈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胎圈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1741A
CN102481741A CN2010800401613A CN201080040161A CN102481741A CN 102481741 A CN102481741 A CN 102481741A CN 2010800401613 A CN2010800401613 A CN 2010800401613A CN 201080040161 A CN201080040161 A CN 201080040161A CN 102481741 A CN102481741 A CN 1024817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ing
bead wire
steel bead
harness line
order diff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01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81741B (zh
Inventor
高木力
野村诚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Shoji Co Ltd
Fuj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Shoji Co Ltd, Fuj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Shoj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817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17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817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17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48Bead-rings or bead-cores; Treatment thereof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胎圈制造方法,在将捆束线(14)卷绕到因胎圈钢丝束(13)的胎圈钢丝(12)的卷绕开始端部(15)产生的阶差部(17)的期间,控制托辊的旋转速度以使托辊(21a)、(21b)的旋转速度比在阶差部(17)以外的区域卷绕捆束线(14)时慢,或者控制卷绕装置的旋转速度以使卷绕装置(30)的旋转速度比在阶差部(17)以外的区域卷绕捆束线(14)时快,通过上述两种控制中的至少任意一种而以比阶差部(17)以外的区域小的间距来卷绕捆束线(14)。

Description

胎圈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用胎圈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图9是普通充气轮胎的胎圈部的子午剖面图。图9所示的胎圈部1是设置在胎侧部(未图示)的轮胎直径方向内侧的部位,且具备胎圈芯2及胎边芯3。胎圈芯2具有所谓的单卷结构,将1根胎圈钢丝120卷绕多次而形成为环状。胎边芯3是用来强化胎圈芯2的橡胶材。以所述方式构成的胎圈部1设有一对,以轮胎赤道面为中心对称。在一对胎圈部1、1之间,呈环状卷绕着胎体5。于此,胎体5是将多根胎体帘线平行排列后用橡胶材覆盖而成的,如图9所示,其两端部绕着胎圈芯1而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返。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胎圈芯2的一部分的透视图。胎圈芯2是将1根胎圈钢丝120卷绕多次而形成为环状的。如图10所示,胎圈芯2构成为以胎圈钢丝120的卷绕开始端部150和卷绕终止端部160重复的方式卷绕,而为了防止卷绕后的胎圈钢丝120散开,在卷绕开始端部150和卷绕终止端部160的重复区域及其附近部位,呈螺旋状卷绕着捆束线140(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3455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如图10所示,胎圈钢丝120的卷绕开始端部150位于胎圈芯2的内周侧。因此,在胎圈芯2内周侧的表面上,产生向轮胎直径方向内侧凸起的阶差。下面,将从胎圈钢丝120的卷绕开始端部150的端面起延长的区域及端面附近部位称为“阶差部170”。图11是表示胎圈芯2的阶差部170附近的示意图。图11中,虚线表示的符号5a、5A是构成图9所示的胎体5的多根胎体帘线。
如图9所示,胎体5以接触胎圈芯2内周侧表面的形态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返,而由于胎圈芯2内周侧的表面上如图11所示形成着阶差部170,因此在所述阶差部170处,胎体5和胎圈芯2之间会产生缝隙。也就是说,如图11所示,配置于阶差部170上的胎体帘线5A和胎圈芯2之间,会产生长度为Δ0的缝隙。
在生胎硫化时,胎体5向图9所示的箭头D方向、即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轮胎直径方向外侧方向上被拉伸,因此各胎体帘线5a承受张力。这时,如图11所示,配置在阶差部170上的胎体帘线5A会向图11所示的箭头E方向偏移,从而导致胎体帘线5A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上产生松弛。这样一来,在侧胎面部(未图示)附近,容易产生胎体帘线间隔不整齐这样的“末端不整”。尤其是当胎体帘线发生间隔扩大时,车辆行驶过程中应力会集中于发生间隔扩大的部位,从而有可能导致内衬层(未图示)产生龟裂,轮胎耐久性下降。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情况研究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防止由于胎圈钢丝的卷绕开始端部产生的阶差部导致胎体帘线末端不整的功能的胎圈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胎圈制造方法包含卷线步骤,在该卷线步骤中,使由一根胎圈钢丝卷绕多次而形成为环状的胎圈钢丝束,利用托辊在所述胎圈钢丝束的圆周方向上旋转,并且使卷绕装置在所述胎圈钢丝束的剖面圆周方向上旋转,从而将捆束线呈螺旋状地卷绕到所述胎圈钢丝束,所述胎圈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对由于所述胎圈钢丝束的胎圈钢丝的卷绕开始端部产生的阶差部卷绕捆束线的期间,通过以下控制而以比所述阶差部以外的区域小的间距卷绕所述捆束线,所述控制至少是控制所述托辊的旋转速度以使所述托辊的旋转速度比在所述阶差部以外的区域卷绕捆束线时慢,或者控制所述卷绕装置的旋转速度以使所述卷绕装置的旋转速度比在所述阶差部以外的区域卷绕捆束线时快的两种控制中的任意一种。
根据所述胎圈制造方法,能够制造一种胎圈,具有通过在所述阶差部上高密度卷绕捆束线来减少所述阶差量,防止由于所述阶差部引起的胎体帘线末端不整的功能。
而且,本发明的胎圈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卷线步骤中,预先计算出所述胎圈钢丝束旋转从捆束线的卷绕开始位置到所述阶差部的端部为止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若从捆束线卷绕到所述胎圈钢丝束的卷绕开始时刻起经过了所述时间,则进行所述控制。
根据所述胎圈制造方法,能够通过简单方法制造一种胎圈,具有减少所述阶差量,防止由于所述阶差部引起的胎体帘线末端不整的功能。
而且,本发明的胎圈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卷线步骤中,预先计算出从捆束线的卷绕开始位置到所述阶差部的端部为止的距离,若所述胎圈钢丝束从所述卷绕开始位置起旋转了所述距离,则进行所述控制。
根据所述胎圈制造方法,能够通过简单方法制造一种胎圈,具有减少所述阶差量,防止由于所述阶差部引起的胎体帘线末端不整的功能。
而且,本发明的胎圈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既定位置上配置用来检测胎圈钢丝的卷绕开始端部的传感器,在所述卷线步骤中,基于所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所述控制。
根据所述胎圈制造方法,能够通过简单方法制造一种胎圈,具有减少所述阶差量,防止由于所述阶差部引起的胎体帘线末端不整的功能。
而且,本发明的胎圈制造装置具有卷线装置,该卷线装置包括:托辊,将由一根胎圈钢丝卷绕多次而形成为环状的胎圈钢丝束,在胎圈钢丝束的圆周方向上可旋转地支撑;以及卷绕装置,一边在由所述托辊支撑的胎圈钢丝束的剖面圆周方向上旋转,一边对所述胎圈钢丝束卷绕捆束线,所述卷线装置构成为通过利用所述托辊使所述胎圈钢丝束旋转,并且使所述卷绕装置旋转,从而对所述胎圈钢丝束呈螺旋状地卷绕捆束线,所述胎圈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卷线装置具备:使所述托辊旋转的第1驱动装置;使所述卷绕装置旋转的第2驱动装置;以及控制所述第1驱动装置和第2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在所述卷绕装置对由于所述胎圈钢丝束的胎圈钢丝的卷绕开始端部产生的阶差部卷绕捆束线的期间,所述控制装置通过以下控制而以比所述阶差部以外的区域小的间距卷绕所述捆束线,所述控制至少是控制所述第1驱动装置以使所述托辊的旋转速度比在所述阶差部以外的区域卷绕捆束线时慢,或者控制所述第2驱动装置以使所述卷绕装置的旋转速度比在所述阶差部以外的区域卷绕捆束线时快的两种控制中的任意一种。
根据所述胎圈制造装置,能够制造一种胎圈,具有通过在所述阶差部上高密度卷绕捆束线来减少所述阶差量,防止由于所述阶差部引起的胎体帘线末端不整的功能。
而且,本发明的胎圈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预先计算出所述胎圈钢丝束旋转从捆束线的卷绕开始位置到所述阶差部的端部为止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若从捆束线卷绕到所述胎圈钢丝束的卷绕开始时刻起经过了所述时间,则进行所述控制。
根据所述胎圈制造装置,能够通过简单方法制造一种胎圈,具有减少所述阶差量,防止由于所述阶差部引起的胎体帘线末端不整的功能。
而且,本发明的胎圈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预先计算出从捆束线的卷绕开始位置到所述阶差部的端部为止的距离,若所述胎圈钢丝束从所述卷绕开始位置起旋转了所述距离,则进行所述控制。
根据所述胎圈制造装置,能够通过简单方法制造一种胎圈,具有减少所述阶差量,防止由于所述阶差部引起的胎体帘线末端不整的功能。
而且,本发明的胎圈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传感器,用来检测胎圈钢丝的卷绕开始端部,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所述控制。
根据所述胎圈制造装置,能够通过简单方法制造一种胎圈,具有减少所述阶差量,防止由于所述阶差部引起的胎体帘线末端不整的功能。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胎圈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是通过一边利用托辊使胎圈钢丝束在其圆周方向上旋转,一边使卷绕装置在胎圈钢丝束的剖面圆周方向上旋转,而在胎圈钢丝束上呈螺旋状卷绕捆束线的方法及装置,其构成为在对由于胎圈钢丝束的胎圈钢丝的卷绕开始端部产生的阶差部卷绕捆束线的期间,通过减慢托辊旋转速度、或加快卷绕装置旋转速度中的任意一种控制,以比阶差部以外的区域小的间距卷绕捆束线。根据本发明的胎圈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能够制造一种胎圈,具有通过对所述阶差部高密度卷绕捆束线来减少所述阶差量,防止由于所述阶差部引起的胎体帘线末端不整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利用本实施方式的胎圈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所制造的胎圈芯的一部分的概略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胎圈芯的阶差部附近的示意图。
图3-1是胎圈制造装置的卷线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3-2是胎圈制造装置的卷线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4-1是胎圈制造装置的卷线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4-2是胎圈制造装置的卷线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5-1是胎圈制造装置的卷线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5-2是胎圈制造装置的卷线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6-1是胎圈制造装置的卷线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6-2是胎圈制造装置的卷线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7是卷线装置的部分放大图。
图8是用来说明使用传感器的控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以往充气轮胎的胎圈部的子午剖面图。
图10是表示以往胎圈芯的一部分的概略透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胎圈芯的阶差部附近的示意图。
符号的说明
10  胎圈芯
12  胎圈钢丝
13  胎圈钢丝束
14  捆束线
15  (胎圈钢丝的)卷绕开始端部
16  (胎圈钢丝的)卷绕终止端部
17  阶差部
18  卷绕开始端部的端面
20  卷线装置
21a、21b   托辊
23  供线装置
24  线卷出装置
25  抓取部
26  切线部
30  卷绕装置
31  缺口槽部
32  凹槽
33  引导部
40  控制装置
41 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胎圈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的实施方式。还有,本发明并不受到下面的实施方式限定。而且,下面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还包括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置换且简而易懂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在下面的说明中,所谓轮胎宽度方向,是指和充气轮胎的旋转轴(未图示)平行的方向,而所谓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则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面向轮胎赤道面的一侧,所谓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的一侧。于此,所谓轮胎赤道面,是指和充气轮胎的旋转轴正交、且通过充气轮胎的轮胎宽度中心的平面,而所谓轮胎赤道线,则是指轮胎赤道面上沿着充气轮胎圆周方向的线。而且,所谓轮胎直径方向,是指和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所谓轮胎直径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直径方向上面向旋转轴的一侧,所谓轮胎直径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直径方向上远离旋转轴的一侧。而且,所谓轮胎圆周方向,则是指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轴的圆周方向。
图1是表示利用本实施方式的胎圈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所制造的胎圈芯10的一部分的概略透视图。如图9所示,胎圈芯10构成充气轮胎的胎圈部,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起着将充气轮胎固定到车轮的轮辋凸缘部的作用,同时起着承受由于充气轮胎的内压产生的胎体的帘线张力的作用。
胎圈芯10是通过在将1根胎圈钢丝(钢丝)12连续卷绕多次而形成为环状的胎圈钢丝束13上卷绕捆束线14构成的。胎圈钢丝束13的剖面形状为例如六边形状或矩形状。胎圈钢丝12是以卷绕开始端部15和卷绕终止端部16重复的方式卷绕而成的,而为了抑制胎圈钢丝12向胎圈芯圆周方向扩大(散开),遍及卷绕开始端部15和卷绕终止端部16及其附近部位,卷绕所述捆束线14。捆束线14是包含维尼龙(注册商标)、尼龙(注册商标)等有机纤维等的帘线。捆束线14的直径比胎圈钢丝12的直径小。
如图1所示,胎圈钢丝12的卷绕开始端部15位于胎圈芯10的内周侧。因此,由于此卷绕开始端部15,而在胎圈芯10内周侧的表面上产生向轮胎直径方向内侧凸起的阶差。下面,将从胎圈钢丝12的卷绕开始端部15的端面18起延长的区域、及端面18的附近部位称为“阶差部17”。如图1所示,捆束线14在阶差部17上的卷绕间距比阶差部17以外的区域的卷绕间距小,而高密度地卷绕。这样,通过在阶差部17上高密度地卷绕捆束线14,来减少由于胎圈钢丝12的卷绕开始端部15产生的阶差的阶差量。下面,将阶差部17上高密度卷绕着捆束线14的部位称为“高密度卷绕部20”。而且,将高密度卷绕部20的卷绕宽度设为阶差部17的宽度。
图2是图1所示的胎圈芯10的阶差部17附近的示意图。下面,说明以所述方式构成的胎圈芯10具有的功能。图2中,虚线所示的符号5a是构成沿着胎圈芯10周围配置的胎体(参照图9)的胎体帘线。多根胎体帘线5a沿着胎圈芯10的圆周方向以固定间隔排列。还有,在阶差部17上,将最接近卷绕开始端部15的端面18的位置上配置的胎体帘线设为“胎体帘线5A”。下面,将胎体帘线5a、5A的直径设为d而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高密度卷绕部20上,满足胎圈钢丝12的卷绕开始端部15的端面18到最接近此端面18的捆束线14为止的距离L0为d/2以内,且捆束线14的卷绕间距L1为d/2以内的两个条件,而在胎圈钢丝束13的圆周面上,将捆束线14呈螺旋状地卷绕2圈以上(图2中为5圈)。
这样一来,在生胎硫化时,由于胎体5向图9所示的箭头D方向被拉伸,因此图2所示的各胎体帘线5a承受张力。这时,像图10所示的以往胎圈芯2那样,遍及捆束线14的整个卷绕区域而以相同卷绕间距卷绕捆束线14的情况下,接近卷绕开始端部150的端面180的胎体帘线5A会向图11的箭头E方向偏移,从而导致胎体帘线5A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产生松弛。这样一来,由于所述松弛,而存在胎体帘线在侧胎面部(未图示)附近容易产生末端不整这样的问题。
与此相对,图2所示的胎圈芯10中,通过高密度卷绕部20来减少胎圈芯10内周侧的表面上形成的阶差的阶差量,因此如图2所示,胎体帘线5A和胎圈芯10(捆束线14)之间的缝隙的长度Δ1变得比图11所示的Δ0小(或者变成0)。这样一来,硫化时即便胎体帘线5A承受张力,胎体帘线5A也不会像以往那样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部位产生松弛。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阶差部17引起的胎体帘线的末端不整。
在此,若图2所示的距离L0超过d/2,则胎体帘线5A和胎圈芯10之间可能不存在捆束线14。这种情况下,所述阶差的阶差量和以往并无变化,因此胎体帘线5A和胎圈芯10之间,依然存在长度Δ0(参照图11)的缝隙。所以,无法获得所述效果。而且,当捆束线14的卷绕间距L1超过d/2时也是和所述一样的情况。也就是说,阶差部17上邻接的捆束线14和捆束线14之间,当存在胎体帘线5A时就不会存在捆束线14,所以阶差量和图10所示并无变化。从而无法获得所述效果。而且,捆束线14对阶差部17的卷绕次数为2次以上,且对阶差部17的卷绕宽度L2为胎体帘线5A的直径d的2倍左右~4倍左右。而且,当和胎圈钢丝12的直径相比,捆束线14的直径极其小时,将高密度卷绕部20上的捆束线14在轮胎直径方向上卷绕多次。
本实施方式的胎圈制造方法是制造图1及图2所示的胎圈芯10的方法,更具体来说,该方法是在捆束线14的卷绕区域,使捆束线14对阶差部17的卷绕间距小于阶差部以外的区域,由此对阶差部17高密度地卷绕捆束线。下面,说明一个应用本实施方式胎圈制造方法的胎圈制造装置的例子。
胎圈制造装置包含缠绕装置(未图示)、卷线装置(参照图3)及胎边芯贴附装置(未图示)。虽然省略了图示,缠绕装置是通过将一根胎圈钢丝对鼓轮卷绕多圈,而形成图1所示的胎圈钢丝束13的装置。卷线装置是通过对由缠绕装置形成的胎圈钢丝束13卷绕捆束线14(参照图1),而形成胎圈芯10(参照图1)的装置。如图1所示,捆束线14的卷绕区域是胎圈钢丝12的卷绕开始端部15和卷绕终止端部16及其附近部位。胎边芯贴附装置是对由卷线装置形成的胎圈芯10贴附胎边芯3(参照图9)的装置。
在所述胎圈制造装置中,首先,在缠绕步骤中,通过将一根胎圈钢丝对缠绕装置的鼓轮卷绕多圈,而形成胎圈钢丝束13。通过搬送、安装装置(未图示),将形成后的胎圈钢丝束13送往卷线装置,并安置在既定位置上。接着,在卷线步骤中,使用卷线装置对胎圈钢丝束13卷绕捆束线14,由此形成胎圈芯10。通过搬送、安装装置将形成后的胎圈芯10送往胎边芯贴附装置,并安置在既定位置上。然后,在胎边芯贴附步骤中,使用胎边芯贴附装置对胎圈芯10贴附胎边芯3。通过依次执行所述3个步骤而完成胎圈。将完成后的胎圈搬送到未图示的胎圈库存装置进行保管。
图3-1~图6-2是胎圈制造装置的卷线装置20的概略构成图,表示了在卷线装置20安置着胎圈钢丝束13,不断卷绕捆束线14的状态。图3-1、图4-1、图5-1、图6-1是从安置在卷线装置20的胎圈钢丝束13面朝正面的位置观察卷线装置20的图,图3-2、图4-2、图5-2、图6-2是分别从箭头A方向观察图3-1、图4-1、图5-1、图6-1的图。而且,图7是将卷线装置20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概略框图。下面,一边参照这些图一边说明卷线装置20的构成。
如图3-1、图3-2及图7所示,卷线装置20构成为包括一对托辊21a、21b、托辊用驱动电动机M1(下面,略称为“驱动电动机M1”)、供线装置23、卷绕装置30、卷绕装置用驱动电动机M2(下面,略称为“驱动电动机M2”)、及控制驱动电动机M1和驱动电动机M2的驱动的控制装置40。
一对托辊21a、21b将胎圈钢丝束13在其圆周方向上可旋转地支撑。在图3-1及图7所示的例子中,托辊21a、21b在夹住卷绕装置30的两侧、且远离卷绕装置30的位置上,分别配置一对。一对托辊21a、21b分别配置在胎圈钢丝束13的内周侧及外周侧,通过未图示的传递机构而连结于驱动电动机M1。而且,在托辊21a、21b夹持胎圈钢丝束13的状态下,使驱动电动机M1驱动,使托辊21a、21b向图3-1及图7所示的方向旋转,由此使胎圈钢丝束13向箭头B方向(胎圈钢丝束13的圆周方向)旋转。
如图3-1所示,供线装置23包含线卷出部24、抓取部25、切线部26。抓取部25用来夹住并保持从线卷出部24卷出的捆束线14的前端。抓取部25连结于未图示的气缸,通过气缸驱动,能够在保持着捆束线14的状态下移动到卷绕装置30的中心部附近为止,且构成为能够沿着胎圈钢丝束13的圆周方向移动。切线部26用来将卷绕结束的捆束线切断,且固定在卷绕装置30上方。
卷绕装置30是在由托辊21a、21b支撑的胎圈钢丝束13的终端部(卷绕开始端部15、卷绕终止端部)及其附近部位呈螺旋状卷绕捆束线14的装置。卷绕装置30的内部形成为中空的圆盘状(大体圆筒状),如图3-2所示,设置着从卷绕装置30的圆周面的一部分延伸到卷绕装置30中心为止的缺口槽部31。而且,如图3-1所示,在卷绕装置30的圆周面上,设置着卷绕捆束线14的凹槽32。另外,在卷绕装置30的圆周面的一部分上,设置着用来将捆束线14导入卷绕装置30内部的开口(未图示)。所述卷绕装置30通过未图示的传递机构而连结于驱动电动机M2,并通过驱动电动机M2的驱动,以圆盘中心为轴而向图3-2所示的箭头C方向旋转。
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40对驱动电动机M1及驱动电动机M2的驱动进行控制。具体来说,控制装置40在将捆束线14卷绕到阶差部17时,控制驱动电动机M1及驱动电动机M2使以比阶差部17以外的区域小的间距卷绕捆束线14。关于此控制装置40的具体控制内容,将于下文叙述。还有,在对阶差部17以外的区域卷绕捆束线14时,控制装置40控制驱动电动机M1、M2使托辊21a、21b和卷绕装置30分别以固定旋转速度旋转。
接下来,说明使用以所述方式构成的卷线装置20对胎圈钢丝束13卷绕捆束线14的卷线步骤。当缠绕步骤结束之后,通过搬送、安装装置将胎圈钢丝束13送往卷线装置20。如图3-1及图3-2所示,搬送、安装装置将胎圈钢丝束13插入到卷绕装置30的缺口槽部31而配置在缺口槽部31底部(即卷绕装置30的中心位置),从而将胎圈钢丝束13安置在托辊21a、21b。
当胎圈钢丝束13安置在托辊21a、21b之后,如图4-1及图4-2所示,卷线装置20通过驱动未图示的气缸而使捆束线14下降,将被抓取部25保持的捆束线14从卷绕装置30的未图示的开口导入到卷绕装置30内部。接着,卷线装置20在图4-2所示的状态下,通过控制装置40使驱动电动机M2驱动,而使卷绕装置30向箭头C方向旋转,同时使驱动电动机M1驱动而使托辊21a、21b旋转,将胎圈钢丝束13送往箭头B方向。当卷绕装置30旋转后,如图5-2所示,利用卷绕装置30内部的引导部33来引导捆束线14,在胎圈钢丝束13的圆周面上卷绕捆束线14。同时,如图5-2所示,也将捆束线14引导到卷绕装置30的圆周面上的凹槽32内。
而且,抓取部25能够通过未图示的气缸的驱动,而和胎圈钢丝束13一起移动。因此,通过使卷绕装置30向箭头C方向旋转,并且将胎圈钢丝束13送往箭头B方向,抓取部25一边对捆束线14施加张力一边和胎圈钢丝束13一起移动。由此,如图6-1所示,不断在胎圈钢丝束13的圆周面上呈螺旋状卷绕捆束线14。而且,当必要长度的捆束线14被引导至卷绕装置30之后,如图6-2所示,利用切线部26将捆束线14切断。
在所述卷线步骤中,控制装置40在卷绕装置30对胎圈钢丝束13的阶差部17卷绕捆束线14的期间,至少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意一种控制,即:控制驱动电动机M1,以使托辊21a、21b的旋转速度比在阶差部17以外的区域卷绕时慢,或者控制驱动电动机M2,以使卷绕装置30的旋转速度比在阶差部17以外的区域卷绕时快。通过进行这种控制,如图7所示,在阶差部17形成高密度卷绕部20。下面,说明控制装置40的具体控制例。还有,下面的控制例中,说明的是减慢托辊21a、21b的旋转速度的情况。
(控制例1)
进行卷线步骤时,预先计算出胎圈钢丝束13旋转(移动)了从捆束线14的卷绕开始位置S1到高密度卷绕部20的卷绕开始位置S2(即阶差部17的一端部)为止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T1。而且,预先计算出胎圈钢丝束13旋转(移动)了从高密度卷绕部20的卷绕开始位置S2到高密度卷绕部20的卷绕终止位置S3(即阶差部17的另一端部)为止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T2。然后,在卷线步骤中,从捆束线14对胎圈钢丝束13开始卷绕的时刻起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T1之后,控制驱动电动机M1,以使托辊21a、21b的旋转速度变慢。另外,从开始所述控制的时刻起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T2之后,将驱动电动机M1的控制返回到正常控制,使托辊21a、21b以正常的旋转速度旋转,卷绕捆束线14直至卷绕终止位置。以上,完成捆束线14对胎圈钢丝束13的卷绕,形成图1所示的胎圈芯10。
(控制例2)
进行卷线步骤时,预先计算出从捆束线14的卷绕开始位置S1到高密度卷绕部20的卷绕开始位置S2(即阶差部17的一端部)为止的距离。而且,预先计算出从高密度卷绕部20的卷绕开始位置S2到高密度卷绕部20的卷绕终止位置S3为止的距离(即高密度卷绕部20的卷绕宽度L2)。然后,在卷线步骤中,在胎圈钢丝束13从捆束线14对胎圈钢丝束13的卷绕开始位置S1起旋转(移动)了所述预先设定的距离L3之后,控制驱动电动机M1,以使托辊21a、21b的旋转速度变慢。另外,胎圈钢丝束13从开始所述控制的地点旋转(移动)了预先设定的距离L2之后,将驱动电动机M1的控制返回到正常,使托辊21a、21b以正常的旋转速度旋转,不断卷绕捆束线14直至卷绕终止位置。以上,完成捆束线对胎圈钢丝束13的卷绕步骤,形成图1所示的胎圈芯10。
(控制例3)
如图8所示,在既定位置上固定用来检测胎圈钢丝束13的阶差部17的传感器41,基于所述传感器41的检测结果来进行所述控制。传感器41是使用检测胎圈钢丝束13和传感器41之间的距离的超音波传感器等非接触传感器、或通过接触胎圈钢丝12的卷绕开始端部15来检测阶差部17的接触传感器等。图8表示了使用非接触传感器作为传感器41时的传感器41的配置例。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以传感器41和卷绕装置30之间的距离与高密度卷绕部20的卷绕宽度L2大体相同的方式配置传感器41。而且,和控制例1同样地,预先计算出胎圈钢丝束13旋转(移动)了从高密度卷绕部20的卷绕开始位置S2到高密度卷绕部20的卷绕终止位置S3为止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T2。开始卷线步骤后,如图8所示,使胎圈钢丝束13向箭头B方向旋转,对胎圈钢丝束13不断卷绕捆束线14。于此,当胎圈钢丝12的卷绕开始端部15通过传感器41时,传感器41检测卷绕开始端部15,向控制装置40发送检测结果。收到检测结果的控制装置40控制驱动电动机M1,以使托辊21a、21b的旋转速度变慢。另外,在从所述控制开始时刻起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T2之后,将驱动电动机M1的控制返回到正常控制,使托辊21a、21b以正常的旋转速度旋转,不断卷绕捆束线14直至卷绕终止位置。以上,完成捆束线14对胎圈钢丝束13的卷绕,形成图1所示的胎圈芯10。
在所述控制例1~3中,说明了通过减慢托辊21a、21b的旋转速度来形成高密度卷绕部20的情况,而在通过加快卷绕装置30的旋转速度来形成高密度卷绕部20的情况下,也是以和所述相同的条件进行。而且,在通过控制托辊21a、21b和卷绕装置30两者的旋转速度来形成高密度卷绕部20的情况下,也是以和所述相同的条件进行。关于改变托辊21a、21b、卷绕装置30哪一者的旋转速度,根据捆束线14的卷绕条件等适当选择即可。
像所述控制例1~3那样,在改变托辊21a、21b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卷绕装置30的旋转速度是固定的,所以对线的负荷也是固定的,从而实现了不易切线的效果。而且,在改变卷绕装置30的旋转速度而进行控制的情况下,胎圈钢丝束13的传送速度是固定的,从而实现了捆束线14的卷绕步骤中循环时间固定的效果。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卷线步骤中,使胎圈钢丝束13向箭头B方向旋转,但是也能够使胎圈钢丝束13向箭头B方向的相反侧旋转。这种情况下,捆束线14的卷绕方向相反。也就是说,从胎圈钢丝的卷绕终止端部16侧开始卷绕捆束线14,按照卷绕开始端部15、阶差部17的顺序不断卷绕。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控制例1及控制例2。而且,在使用传感器41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将传感器41配置在和卷绕装置30的卷绕位置大体相同的位置。除此以外和控制例3相同。
如上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胎圈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中,构成为在对由胎圈钢丝束13的胎圈钢丝12的卷绕开始端部15产生的阶差部17卷绕捆束线14的期间,通过减慢托辊21a、21b的旋转速度、或者加快卷绕装置30的旋转速度,以比阶差部17以外的区域小的间距卷绕捆束线1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胎圈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能够通过简单方法制造一种胎圈,具有通过对胎圈钢丝束13的阶差部17高密度卷绕捆束线14来减少阶差量,防止由于阶差部17引起的胎体帘线5a的末端不整的功能。
工业利用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胎圈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能够制造一种减少由于胎圈钢丝的卷绕开始端部产生的阶差的胎圈。

Claims (8)

1.一种胎圈制造方法,包含卷线步骤,在该卷线步骤中,使由一根胎圈钢丝卷绕多次而形成为环状的胎圈钢丝束利用托辊在所述胎圈钢丝束的圆周方向上旋转,并且使卷绕装置在所述胎圈钢丝束的剖面圆周方向上旋转,从而将捆束线呈螺旋状地卷绕到所述胎圈钢丝束,所述胎圈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将捆束线卷绕到因所述胎圈钢丝束的胎圈钢丝的卷绕开始端部产生的阶差部的期间,控制所述托辊的旋转速度以使所述托辊的旋转速度比在所述阶差部以外的区域卷绕捆束线时慢,或者控制所述卷绕装置的旋转速度以使所述卷绕装置的旋转速度比在所述阶差部以外的区域卷绕捆束线时快,通过上述两种控制中的至少任意一种而以比所述阶差部以外的区域小的间距卷绕所述捆束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胎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卷线步骤中,
预先计算出所述胎圈钢丝束旋转从捆束线的卷绕开始位置到所述阶差部的端部为止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
若从捆束线卷绕到所述胎圈钢丝束的卷绕开始时刻起经过了所述时间,则进行所述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胎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卷线步骤中,
预先计算出从捆束线的卷绕开始位置到所述阶差部的端部为止的距离,
若所述胎圈钢丝束从所述卷绕开始位置起旋转了所述距离,则进行所述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胎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既定位置上配置用来检测胎圈钢丝的卷绕开始端部的传感器,
在所述卷线步骤中,基于所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所述控制。
5.一种胎圈制造装置,具有卷线装置,该卷线装置包括:
托辊,将由一根胎圈钢丝卷绕多次而形成为环状的胎圈钢丝束,在胎圈钢丝束的圆周方向上可旋转地支撑;以及
卷绕装置,一边在由所述托辊支撑的胎圈钢丝束的剖面圆周方向上旋转,一边对所述胎圈钢丝束卷绕捆束线,
所述卷线装置构成为利用所述托辊使所述胎圈钢丝束旋转,并且使所述卷绕装置旋转,从而将捆束线呈螺旋状地卷绕到所述胎圈钢丝束,
所述胎圈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卷线装置具备:
使所述托辊旋转的第1驱动装置;
使所述卷绕装置旋转的第2驱动装置;以及
控制所述第1驱动装置和第2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
在所述卷绕装置将捆束线卷绕到因所述胎圈钢丝束的胎圈钢丝的卷绕开始端部产生的阶差部的期间,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1驱动装置以使所述托辊的旋转速度比在所述阶差部以外的区域卷绕捆束线时慢,或者控制所述第2驱动装置以使所述卷绕装置的旋转速度比在所述阶差部以外的区域卷绕捆束线时快,通过上述两种控制中的至少任意一种而以比所述阶差部以外的区域小的间距卷绕所述捆束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胎圈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预先计算出所述胎圈钢丝束旋转从捆束线的卷绕开始位置到所述阶差部的端部为止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
若从捆束线卷绕到所述胎圈钢丝束的卷绕开始时刻起经过了所述时间,则进行所述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胎圈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预先计算出从捆束线的卷绕开始位置到所述阶差部的端部为止的距离,
若所述胎圈钢丝束从所述卷绕开始位置起旋转了所述距离,则进行所述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胎圈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传感器,用来检测胎圈钢丝的卷绕开始端部,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所述控制。
CN201080040161.3A 2009-09-10 2010-09-07 胎圈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Active CN1024817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9773 2009-09-10
JP2009209773 2009-09-10
PCT/JP2010/065344 WO2011030764A1 (ja) 2009-09-10 2010-09-07 ビード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1741A true CN102481741A (zh) 2012-05-30
CN102481741B CN102481741B (zh) 2014-10-01

Family

ID=43732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0161.3A Active CN102481741B (zh) 2009-09-10 2010-09-07 胎圈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548209B2 (zh)
CN (1) CN102481741B (zh)
WO (1) WO201103076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79273A (zh) * 2012-06-12 2015-02-25 不二精工株式会社 卷取装置
CN104438965A (zh) * 2014-12-11 2015-03-25 天津鑫坤泰预应力专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预应力钢绞线束的绕线装置
CN111113969A (zh) * 2018-10-30 2020-05-0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胎圈部件制造方法、胎圈部件以及充气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33374B2 (ja) 2011-08-11 2015-12-1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ケーブルビードの製造方法とその装置
WO2013179420A1 (ja) * 2012-05-30 2013-12-05 不二精工 株式会社 巻回装置
DE112012006572B4 (de) * 2012-06-20 2021-07-22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Vorrichtung zum Wickeln einer Wulstring-Bindeschnur
JP5700344B2 (ja) * 2013-06-14 2015-04-15 栃木住友電工株式会社 環状同芯撚りコードの製造装置
JP6282951B2 (ja) * 2014-07-18 2018-02-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ビードコアの糸巻装置
FR3083476B1 (fr) * 2018-05-14 2020-06-19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Installation de triage de tringles pour pneumatiques, avec controle d'azimut
JP6610734B1 (ja) * 2018-08-23 2019-11-2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ゴム被覆コー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12835A (ja) * 1990-02-12 1992-08-04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The 無結節の束ビード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束ビード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10202337A (ja) * 1996-10-04 1998-08-04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の金属製ビード及びタイヤの金属製ビードの製造方法
JP2000247118A (ja) * 1999-02-25 2000-09-1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4345537A (ja) * 2003-05-23 2004-12-09 Fuji Seiko Kk ビードコア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7601Y2 (zh) * 1971-11-09 1976-03-01
JP3338663B2 (ja) * 1999-06-16 2002-10-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単線ビード製造装置
JP2003118323A (ja) * 2001-10-16 2003-04-23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51675B2 (ja) * 2009-09-10 2013-11-27 不二精工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用ビードコア及びそのビードコア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12835A (ja) * 1990-02-12 1992-08-04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The 無結節の束ビード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束ビード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10202337A (ja) * 1996-10-04 1998-08-04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の金属製ビード及びタイヤの金属製ビードの製造方法
JP2000247118A (ja) * 1999-02-25 2000-09-1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4345537A (ja) * 2003-05-23 2004-12-09 Fuji Seiko Kk ビードコア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4235032B2 (ja) * 2003-05-23 2009-03-04 不二精工株式会社 ビードコア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79273A (zh) * 2012-06-12 2015-02-25 不二精工株式会社 卷取装置
US9566753B2 (en) 2012-06-12 2017-02-14 Fuji Seiko Co., Ltd. and Fuji Shoji Co., Ltd. Winding apparatus
CN104438965A (zh) * 2014-12-11 2015-03-25 天津鑫坤泰预应力专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预应力钢绞线束的绕线装置
CN111113969A (zh) * 2018-10-30 2020-05-0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胎圈部件制造方法、胎圈部件以及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48209B2 (ja) 2014-07-16
WO2011030764A1 (ja) 2011-03-17
CN102481741B (zh) 2014-10-01
JPWO2011030764A1 (ja) 2013-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1741B (zh) 胎圈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US808012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manufacturing annular concentric stranded bead cord
EP3225386B1 (en) System for adjusting a path of a wire
JP2002178415A (ja) タイヤ及びタイヤ製造方法
JP2009012326A (ja) ビードフォーマ及びビードの製造方法
RU2634781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шин для колес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US4052237A (en) Closed torus tire
JP5255635B2 (ja) タイヤ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EP2000291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neumatic tire
ITPD20130357A1 (it) Metodo e dispositivo per gestire elementi longiformi in un impianto di confezionamento di pneumatici
CN101678623B (zh) 在制造车用轮胎的制造方法中敷设至少弹性元件的方法、制造车用轮胎的制造方法以及敷设至少一条弹性元件的装置
JP6450215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US9421724B2 (en) Method and facility for manufacturing a tire blank by means of a strip
CN102227305A (zh) 用于制造轮胎的方法以及通过所述方法获得的轮胎
EP303041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delivery of a continuous elongated element in a process for building tyres for vehicle wheels
CN101765496A (zh) 用于制造车轮轮胎的方法和装置
JP5350751B2 (ja) 航空機用ラジアル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航空機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EP2586603B1 (en) Geodesic pneumatic tire with braided carcass and method for its manufacture.
JP2006347375A (ja) ビードコア、それ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2011510847A (ja) テープをそれ自体巻くことにより補強材を製造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JP4570275B2 (ja) 線状体の巻き付け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37608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0980462B1 (ko) 벨트 성형드럼의 보강벨트용 스틸코일 공급장치
JP434961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857980A (ja) ビード成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27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Address before: Yudao City, Gifu County,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SEIKO Co.,Ltd.

Patentee before: Fuji Shoji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