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4063A - 端子插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端子插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4063A
CN102474063A CN2010800318300A CN201080031830A CN102474063A CN 102474063 A CN102474063 A CN 102474063A CN 2010800318300 A CN2010800318300 A CN 2010800318300A CN 201080031830 A CN201080031830 A CN 201080031830A CN 102474063 A CN102474063 A CN 1024740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avity
clamping
clamping part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183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服部诚
郑吉国
江间英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74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40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 H01R4/184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 H01R4/185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combined with a U-shaped insulation-receiving portion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端子插入装置,用于将设置有端子的电线的端子插入形成在端子插入壳体中的腔体,包括:壳体保持部,其保持所述端子插入壳体;夹持部,其被构造成夹持所述设置有端子的电线的端部并且取消所述夹持;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其被构造成使所述夹持部相对于所述腔体前进和回撤。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腔体前进,从而将由所述夹持部夹持的所述设置有端子的电线的端子插入所述腔体中,并且在由所述夹持部夹持的所述设置有端子的电线的端子插入所述腔体中的状态中,用与必需的拉力对应的上限推力从所述腔体回撤所述夹持部。此时,当所述夹持部从所述腔体回撤时,基于用与必需的拉力对应的所述上限推力进行的回撤操作持续的时间,判定端子拉出测试是否合格。

Description

端子插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连接到电线端部的端子插入到端子插入壳体的腔体中的技术。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用于将端子插入腔体中的技术,已知在专利参考1中公开的技术。
在专利参考1公开的技术中,在将附接电线的端子插入连接器壳体的端子存储室中之后,回撤电线保持部以将拉力施加到附接电线上的端子,并且利用传感器检测该拉力,从而确定附接到电线上的端子的插入状态是否良好。
专利参考1  日本专利公开2005-142031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取决于电线保持部的回撤速度,作用在端子上的拉力不能一直保持稳定。因此,不能精确地进行用于判定是否能够获得期望的拉力的测试。
例如,当电线保持部快速移动时,在拉力施加期间的早期阶段可能会施加过大的拉力,而超过期望的拉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当电线保持部低速移动时,外力的影响增大,从而导致作用在端子上拉力变得不稳定。
特别是,目前,由于端子的尺寸减小,必需以较小的力进行拉力测试,所以非常需要能够精确地进行拉力测试。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能够更精确地执行拉力测试。
解决技术的手段
根据第一个方面的端子插入装置,提供一种端子插入装置,用于将设置有端子的电线的端子插入形成在端子插入壳体中的腔体,包括:壳体保持部,该壳体保持部保持所述端子插入壳体;夹持部,该夹持部被构造成夹持所述设置有端子的电线的端部并且取消所述夹持;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该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被构造成使所述夹持部相对于所述腔体前进和回撤;插入操作控制部,该插入操作控制部使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腔体前进,从而将由所述夹持部夹持的所述设置有端子的电线的端子插入所述腔体中,并且在由所述夹持部夹持的所述设置有端子的电线的端子插入所述腔体中的状态中,用与必需的拉力对应的上限推力从所述腔体回撤所述夹持部;以及判定部,当所述夹持部从所述腔体回撤时,该判定部根据用与必需的拉力对应的所述上限推力进行的回撤操作持续的时间,判定端子拉出测试是否合格。
进一步地,根据第一方面的端子插入装置所述的第二个方面的端子插入装置,其中,所述判定部判定用与必需的拉力对应的所述上限推力进行的回撤操作持续的时间是否已经经过预先设置的判定时间,并且在所述持续时间已经经过所述判定时间时,判定所述端子拉出测试为合格。
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端子插入装置的第三个方面的端子插入装置,进一步包括壳体移动驱动机构部,该壳体移动驱动机构部在与所述设置有端子的电线插入所述腔体的方向大体垂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壳体保持部。
根据第四个方面的端子插入装置,其中所述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被构造成在支撑所述夹持部的同时使所述夹持部前进和回撤,并且其中所述端子插入装置进一步包括插入用驱动部侧移动驱动机构部,该插入用驱动部侧移动驱动机构部在与所述设置有端子的电线插入所述腔体的方向大体垂直的方向上,与所述夹持部一起地移动所述插入驱动部。
发明的效果
在第一实施例的端子插入装置中,由于根据用与必需的拉力对应的上限推力执行的操作的持续时间来判定端子拉出测试,所以在包括将外力的影响消除到一定程度并因此使推力可靠的周期的同时,能够判定端子拉出测试。这使更精确地执行拉力测试成为可能。
在第二实施例的端子插入装置中,当判定持续时间已经经过判定时间时,能够判定端子拉出测试是好的。
在第三实施例的端子插入装置中,通过移动端子插入壳体,能够执行将设置有端子的电线的端子插入形成在端子插入壳体中的相应腔体中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仅可以使相对轻的夹持部前进和回撤,所以实际施加到端子上的拉力能够被更精确地反映在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的上限推力上,从而能够更精确地执行拉力测试。
在第四实施例中,通过与夹持部一起移动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能够执行将设置有端子的电线的端子插入形成在端子插入壳体中的相应腔体中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可以仅使相对轻的夹持部前进和回撤,所以实际施加到端子上的拉力能够被更精确地反映在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的上限推力上,从而能够更精确地执行拉力测试。
附图说明
图1是端子插入壳体和设置有端子的电线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端子插入装置的前视图。
图3是端子插入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端子插入装置的平面图。
图5是端子插入引导部的主要部分和端子插入装置的端子插入驱动机构部的透视图。
图6是由端子插入引导部定位的端子的说明图。
图7是端子插入装置的功能块图。
图8是由整体控制部执行的端子插入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由端子插入装置执行的端子插入操作的说明图。
图10是由端子插入装置执行的端子插入操作的说明图。
图11是由端子插入装置执行的端子插入操作的说明图。
图12是由端子插入装置执行的端子插入操作的说明图。
图13是由端子插入装置执行的端子插入操作的说明图。
图14是由端子插入装置执行的端子插入操作的说明图。
图15是由端子插入装置执行的端子插入操作的说明图。
图16是由端子插入装置执行的端子插入操作的说明图。
图17是拉出测试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是回撤运动开始之后经过的时间t和由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提供的推力之间的关系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在下文中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端子插入装置。为了便于说明,首先描述目标端子插入壳体和设置有端子的电线的结构。图1是端子插入壳体10和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的透视图。端子插入壳体10由诸如树脂的绝缘材料形成,大体为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状。端子插入壳体10包括至少一个腔体12、14。在此,在端子插入壳体10的主表面的一侧区域中,形成有呈给定布置的多个腔体12,在端子插入壳体10的主表面的另一侧区域中,形成有呈给定布置的多个腔体14。在此,在端子插入壳体10的主表面中,形成有围绕多个腔体12、14的周壁部11。
腔体12、14分别在端子插入壳体10的一个主表面侧上开口。在此,腔体12、14分别形成为不同的开口和孔。
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被构造为使得端子26连接到电线22的端部上。端子26形成为具有与腔体12、14相对应的直径或宽度和高度。在此,腔体12比腔体14小,因此待插入腔体12中的端子比待插入腔体14中的端子小。接着,将描述假定端子26具有与待插入端子26的腔体12相对应的直径或宽度和高度、并且端子26被插入腔体12中的例子。电线22是当用树脂等涂覆单线或绞合线的芯线周围时生产的普通涂塑线。端子26和电线22能够通过例如压力接触、软焊、定位焊或它们的组合而连接到一起。在该例子中,端子26和电线22通过压力接触连接到一起。
并且,当端子26分别插入腔体12中时,端子26能够被插入并保持在腔体12内的给定位置处,端子26的尺寸对应于其相关的腔体12的尺寸。在此状态下,端子26的前端侧管状部或分别形成在该管状部中的矛状部被固定到在腔体12内形成的凹进部中,从而端子26能够以防止移除的状态保持在腔体12内。
对于具有以上述方式插入其各自的腔体12、14内的端子26等的端子插入壳体10来说,可以连接有搭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从相对侧到上述的一个主表面的搭配端子。即,此端子插入壳体10用作一种连接器。
本实施例的端子插入装置是将端子26等插入腔体12、14中并对它们执行拉出测试以判定它们是否正常插入腔体12中的装置。接下来,首先,将主要描述端子插入装置的整体结构,特别是将端子26等插入腔体12、14的操作。再接下来,将描述执行拉出测试的结构。图2是端子插入装置40的前视图,图3是端子插入装置40的侧视图,图4是端子插入装置40的平面图,图5是端子插入引导部76的主要部分和端子插入装置40的端子插入驱动机构部80的透视图,以及图6是由端子插入引导部76定位的端子26的说明图。
端子插入装置40包括壳体支撑机构部50,端子插入引导机构部60和整体控制部92。
壳体支撑机构部50包括用于将端子插入壳体10保持在给定姿态的壳体保持部52,并且端子插入壳体10能够上下移动壳体保持部52。
此外,端子插入引导机构部60包括:用于将端子26朝向腔体12、14引导的端子引导机构部70;用作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的端子插入驱动机构部80,用于朝向腔体12、14驱动和插入端子26;以及公共驱动机构部62,用于沿着水平方向(在图2中的右左方向)移动端子引导机构部70和端子插入驱动机构部80。
并且,端子插入壳体10由壳体支撑机构部50上下移动,且端子引导机构部70和端子插入驱动机构部80由公共驱动机构部62沿着水平方向移动,从而端子引导机构部70和端子插入驱动机构部80能够在腔体开口的前面与多个腔体12、14中的任何一个腔体相反地布置。此外,在此状态下,当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被设置在端子引导机构部70和端子插入驱动机构部80中时,端子26等的前端部能够被保持在插入腔体12、14内的状态中(见图6)。接下来,通过驱动端子插入驱动机构部80能够将端子26等插入腔体12、14内。进一步地,在那之后,当驱动端子插入驱动机构部80在将端子从腔体12、14中拉出的方向上向端子26等施加力时,能够完成一次拉出测试。
现在,将在下文中具体地描述各部分的结构。
壳体支撑机构部50包括壳体保持部52和壳体上/下驱动机构部56。
壳体上/下驱动机构部56由线性驱动机构构成或由诸如空气气缸或液压缸的线性致动器构成,并且壳体上/下驱动机构部56包括以大体以垂直姿态布置的壳体上/下驱动主体部56a和由壳体上/下驱动主体部56a支撑为可上下移动的壳体上/下可移动部56b,所述线性驱动机构包括线性电机、螺丝轴、用于驱动并旋转螺丝轴的电机、与螺丝轴螺旋地啮合的螺母部等。在此,壳体上/下驱动主体部56a竖立且固定在基板32上。
壳体保持部52能够将端子插入壳体10保持在给定姿态中,并且壳体保持部52被安装且固定到壳体上/下驱动主体部56a。这里,壳体保持部52能够保持端子插入壳体10,使得端子插入壳体10的一个主表面被布置在大体垂直的姿态中(在图3中呈面向左的姿态)。作为这样的壳体保持部52,能够采用包括可与端子插入壳体10的外周部啮合的凹进部的结构,或能够从两侧或从上下夹着端子插入壳体10的结构。
壳体保持部52能够由壳体上/下驱动机构部56沿与端子26插入腔体12、14的方向大体垂直的大体垂直方向上下移动。
公共驱动机构部62包括柱部64和公共水平驱动机构部66。
柱部64用于将公共水平驱动机构部66大体支撑在水平姿态中。这里,柱部64由相互间隔的一对柱部构成,并且将壳体上/下驱动机构部56夹在柱部之间。而且,设置柱部64的高度尺寸使得其超过壳体上/下驱动机构部56。
与上述类似地,公共水平驱动机构部66由线性致动器构成,并且包括公共水平驱动主体部66a和公共水平可移动部66b。公共水平驱动主体部66a安装并固定到成对的柱部64的上端部,使得公共水平驱动主体部66a在成对的柱部64的上端部之间延伸。因此,公共水平驱动机构部66在壳体上/下驱动机构部56的上面大体以水平的姿态配置,并且公共水平可移动部66b能够在壳体上/下驱动机构部56的上面沿着大体水平的方向移动。并且,公共水平驱动机构部66能够沿着与端子26插入腔体12、14的方向大体垂直的大体水平方向驱动端子引导机构部70和端子插入驱动机构部80以及一对夹持部86、87(将在下文中进行讨论)和端子插入引导部76。
端子引导机构部70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引导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即在端子26被适当地插入腔体12、14之前,电线的前端部,例如它们的端子26,可以暂时地插入腔体12、14中。
更具体地,端子引导机构部70包括引导前进/回撤驱动机构部71,引导水平驱动机构部72,一对引导上/下驱动机构部73,和一对引导头部74。
与上述类似地,引导前进/回撤驱动机构部71由线性致动器构成,并且包括引导前进/回撤驱动主体部71a和引导前进/回撤可移动部71b。引导前进/回撤驱动主体部71a安装并固定到上述公共水平可移动部66b的一侧部(在图2和图4中的右部)。在引导前进/回撤驱动主体部71a的一端部侧(在图3中的左端部侧)上,引导前进/回撤可移动部71b能够被引导前进/回撤驱动主体部71a沿着腔体12、14的延伸方向前进/回撤驱动。并且,成对的引导头部74能够被引导前进/回撤驱动机构部71,在与腔体12、14的开口的前面相邻的位置和与这些开口的前面间隔的位置之间前进/回撤驱动。为了防止引导头部74与端子插入壳体10的周壁部等干涉,当成对的引导头部74被引导水平驱动机构部72移动(将在下文中讨论)时,引导前进/回撤驱动机构部71从腔体12、14的开口回撤引导头部74。
与上述类似地,引导水平驱动机构部72由线性致动器构成,并且包括引导水平驱动主体部72a和引导水平可移动部72b。引导水平驱动主体部72a固定到引导前进/回撤可移动部71b的面向外部的表面(腔体12、14的开口面对的同一侧表面)的一侧。引导水平可移动部72b支撑引导水平可移动部72b,使得引导水平可移动部72b能够沿着与上述公共水平可移动部66b的移动方向大体相同的水平方向移动。并且,引导水平驱动机构部72能够水平地移动成对的引导头部74,使得引导头部能够被布置在腔体12、14的开口的前面位置处,其中引导头部能够选择性地插入该开口中。即,引导水平驱动机构部72移动成对的引导头部74,以便置换用于引导端子26的成对引导头部74。
成对的引导上/下驱动机构部73分别由与上述类似的线性致动器构成,并且包括引导上/下驱动主体部73a和引导上/下可移动部73b。成对的引导上/下驱动主体部73a以它们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间隔的方式,安装并固定到引导水平可移动部72b的面向外部的表面的一侧(腔体12、14的开口面对的同一侧表面)。成对的引导上/下可移动部73b以它们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分别被它们相关的引导上/下驱动主体部73a支撑。并且,成对的引导头部74能够被它们相关的引导上/下驱动机构部73单独地上下移动。
成对的引导头部74中的一个引导头部用于将端子26引导到腔体12,同时另一个引导头部用于将其他端子引导到腔体14。接下来,将描述用于引导待插入腔体12中的端子26的结构的例子。
成对的引导头部74分别包括端子插入引导部76和分开的引导部分离驱动部75,该端子插入引导部76具有一对分开的引导部78。
构造分开的引导部分离驱动部75使得一对可移动件75b能够利用从外部施加的空气压力或电磁力朝向彼此移动和彼此分开。成对的分开的引导部分离驱动部75以成对的可移动件75b面向下的姿态,分别安装并固定到相关的引导上/下可移动部73b的面向外部的表面(腔体12的开口面对的同一侧表面)的一侧。
如上所述地,端子插入引导部76包括成对的分开的引导部78。成对的分开的引导部78分别形成为长杆状元件,并且引导部的基端部分别安装并固定到上述成对的可移动件75b,同时从成对的可移动件75b上悬挂下来。这里,优选地,分开的引导部78可以由螺丝等以可移动的方式固定到可移动件75b。因此,即使当端子的形状、尺寸等改变时,分开的引导部78也能够容易地被与改变的端子形状、尺寸等对应的引导部置换。并且,通过驱动成对的可移动件75b使得可移动件75b能够接近彼此和相互离开,分开的引导部78能够在引导部彼此接触的闭合状态和引导部彼此间隔带有引导部之间的间隙的打开状态之间转换。因此,端子26的由插入引导表面77(将在下文中讨论)引导并限制的状态能够通过打开成对的分开的引导部78而消除。
此外,成对的分开的引导部78的前端部分别具有朝向腔体12弯曲的大体L状的形状,并且在L形的向内朝向的表面部分中,形成有分开的插入引导表面79。分开的插入引导表面79包括引导槽部79a和锥形部79b,该引导槽部79a沿着腔体12的延伸方向延伸且能够在其上接收端子26的一侧部分,该锥形部79b相对于引导槽部79a朝向腔体12的相对侧连续地伸展(见图5和图6)。
并且,当成对的分开的引导部78闭合时,成对的分开的插入引导表面79构成插入引导表面77,包括其中能够接收端子26的引导孔主体部77a和从引导孔主体部77a朝向腔体12的相对侧连续地伸展的锥形孔部77b。换句话说,端子插入引导部76包括多个(在此是两个)分离的分开的引导部78,以这种方式将插入引导表面77分成多个(在此是两个)分开的插入引导表面79。
当端子26从腔体12的相对侧插入该插入引导表面77时,端子26的前端部与锥形部77b滑动地接触,端子26的前端部被引导进入引导孔主体部77a内,并且通过引导孔主体部77a朝着腔体12的开口引导。在这种情况下,端子26在垂直方向和左右方向上被定位,并且端子26的前进方向被引导,以这种方式该端子26被布置在沿着腔体12、14的延伸方向的姿态中。并且,在端子26的前端部被布置在腔体12的开口内的状态中,存在于纵向中间部或基端部侧中的端子26的突出部26a(在此是能够与电线22压力接触的端子26的基端部的部分(所谓的诸如压力接触套管或压力接触件))与锥形孔部77b的周表面接触,从而端子26被定位在其插入腔体12的方向上。以这种方式,插入引导表面77能够引导端子26朝向腔体12的开口,并且还能够在端子26的前端部布置在腔体12的开口内的情况下定位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的端部。此外,通过将端子26的纵向中间部插入孔形引导孔主体部77a中,能够限制端子26的姿态,使得端子26应该存在于腔体12的延伸方向的延伸部上。此外,通过打开成对的分开的引导部78,能够消除端子26的压力接触部26a和锥形孔部77b的周表面之间的接触,因此能够消除端子26的插入方向的定位,从而端子26能够准备被插入腔体12中。
在此,虽然在上述描述中,端子在其插入方向上的定位是利用压力接触部26a来执行的,但是该定位也能够利用分别设置在端子的纵向中间部或基端部上的各种突出部来执行。例如,当端子包括用于将端子定位在腔体内的突出件(所谓的稳定件)时,或者当端子的基端部的外表面装配有橡胶塞子时,端子的插入方向的定位也可以利用这些突出件或橡胶塞子来执行。
在此,在同样用于引导待插入腔体14中的端子的引导头部74的情况中,通过改变插入引导表面77的尺寸,能够类似地实现端子的定位。在此,假定在图2中的左侧示出的引导头部74用于引导端子26插入腔体12中,并且在右侧的引导头部74用于引导端子插入腔体14中。
端子插入驱动机构部80能够驱动由端子插入引导部76定位的端子26等朝向腔体12、14用于插入。
更具体地,端子插入驱动机构部80包括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端子夹持驱动部84,和一对夹持部86、87。
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包括插入前进/回撤驱动主体部82a和插入前进/回撤可移动部82b。插入前进/回撤驱动主体部82a通过支架等以沿着腔体12、14延伸方向的姿态被安装并固定在公共水平可移动部66b的另一侧部(在图2和图4中的左侧部)上。在插入前进/回撤驱动主体部82a的一侧部上,插入前进/回撤可移动部82b被插入前进/回撤驱动主体部82a支撑,以这种方式插入前进/回撤可移动部82b能够沿着腔体12、14的延伸方向前进和回撤。在端子夹持驱动部84和成对夹持部86、87被端子插入驱动机构部80支撑的状态中,插入前进/回撤驱动主体部82a能够使端子夹持驱动部84和成对夹持部86、87相对于腔体12、14的开口前进和回撤。在下文中,将参考整体控制部92,进一步具体地描述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
在成对的夹持部86、87中,夹持部86形成为大体杆状的构件,其前端部具有大体L状的形状。当该夹持部86存在于腔体12、14的开口方向侧上时,该夹持部86被插入前进/回撤可移动部82b的端部支撑且从插入前进/回撤可移动部82b的端部被悬挂,同时夹持部86的前端部被设置在腔体12、14的开口的前侧以被插入。此外,夹持部86的前端部形成为夹持端部86a,夹持端部86a大体水平地,即大体以与腔体12、14的延伸方向垂直的角度从夹持部86的该侧延伸。在夹持端部86a的前端上部中,形成有大体L形的切除状夹持凹进部86b。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的线22被布置在该夹持凹进部86b上。
此外,在夹持部86的纵向中间部中,形成有端子夹持驱动部84。与上述类似地,该端子夹持驱动部84由线性致动器构成,并且包括端子夹持驱动主体部84a和前进/回撤杆部84b,该前进/回撤杆部能够相对于端子夹持驱动主体部84a前进和回撤。在前进/回撤杆部84b面向下的情况下,端子夹持驱动主体部84a被安装并固定到夹持部86的纵向中间部的一侧部上。
另一个夹持部87包括:沿一个夹持部86的垂直方向延伸部的一侧部延伸的一部分,从上述部分的下端部朝向夹持凹进部86b以大体L状的形状延伸的中间连接部,以及从中间连接部的前端部向下突出的夹持突出部87a。并且,在夹持突出部87a与夹持凹进部86b相对并且被布置在夹持凹进部86b上面的情况下,该另一个夹持部87的基端部连接到前进/回撤杆部84b的前端部。
在上述支撑状态下,夹持凹进部86b和夹持突出部87a能够被驱动为彼此接近或远离,同时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的线22能够插入夹持凹进部86b和夹持突出部87a之间。进一步地,当端子夹持驱动部84沿垂直方向驱动另一个夹持部87时,夹持凹进部86b和夹持突出部87a能够在允许移除线22的夹持的非夹持状态和确保线22的夹持的夹持状态之间转换。
在此,在基板32存在于腔体12、14的开口前侧的部分上,形成有棒设置部34,该棒设置部能够在其中设置线保持棒38(见图2)。线保持棒38包括多个线扣夹部38b,线扣夹部38b分别形成在棒形棒主体部38a中并且能够保持线22。每个棒设置部34包括凹进部,棒主体部38a的端部能够装配在凹进部中。通过将线保持棒38的两个端部装配到棒设置部34的凹进部中,线保持棒38能够可移除地保持在存在于腔体12、14的开口前侧的位置处。
在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的端部保持在各个线扣夹部38b上的情况下,线保持棒38能够设置在棒设置部34中。因此,多个待插入的、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能够设置在靠近成对夹持部86、87和端子插入引导部76的位置上待命。
图7是端子插入装置40的功能块图。该端子插入装置40具有输入部90a、设置完成开关90b和整体控制部92。输入部90a由多个开关、触摸面板等构成。输入部90a用于向整体控制部92给出关于插入操作和拉出测试处理的指令,并且还能够接受用于各种设置的输入。设置完成开关90b由按压开关等构成,设置完成开关90b被布置在靠近成对夹持部86、87和端子插入引导部76的位置处。在操作者手动地将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设置在成对夹持部86、87和端子插入引导部76上之后,设置完成开关90b能够接受告知该设置已完成的指令。
整体控制部92由普通可编程微型计算机构成,其包括CPU、诸如闪存的ROM和RAM等。并且,用于执行端子插入处理和拉出测试(这两者都将在下文中讨论)的程序能够根据来自输入部90a的输入而产生,并且存储在诸如闪存的ROM中。整体控制部92根据这些程序,控制并驱动壳体上/下驱动机构部56、公共水平驱动机构部66、引导前进/回撤驱动机构部71、引导水平驱动机构部72、一对引导上/下驱动机构部73、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和端子夹持驱动部84,从而允许端子插入装置40执行端子插入处理和拉出测试处理(这两者都将在下文中讨论)。特别地,整体控制部92具有用于控制夹持部86、87相对于腔体12、14前进和回撤的插入操作控制部93的功能,和用于在上述控制中执行拉出测试的判定部94的功能。将在下文中具体地描述由插入操作控制部93和判定部94执行的处理。
此外,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能够在预先设置上限推力的情况下移动端子夹持驱动部84和成对夹持部86、87。更具体地,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包括:沿着移动方向延伸的螺丝轴,与该螺丝轴螺旋地结合且与插入前进/回撤可移动部82b一体成型的螺母部,和用于旋转螺丝轴的电机83a。即,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将一种滚珠丝杠机构合并在其中,该滚珠丝杠机构能够通过在向前向后两个方向上旋转电机83a来移动插入前进/回撤可移动部82b。
电机83a由步进电机等构成,并且在电机控制器83b的控制下,能够通过驱动电路(未示出)驱动。即,当整体控制部92对电机控制器83b给出在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的前进/回撤方向、前进/回撤位置、移动速度等上的指令时,电机控制器83b根据这些指令并通过驱动电路控制电机83a的旋转方向(即,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的前进/回撤方向),旋转量(即,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的位置),旋转速度(即,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的移动速度)等。
此外,电机控制器83b根据电机83a的驱动电流等反馈控制电机83a,从而控制电机83a的转矩。并且,当控制电机83a的转矩时,电机控制器83b能够用给定的上限转矩(即,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的上限推力)控制电机83a。当整体控制部92对电机控制器83b给出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在上限推力条件下操作的指令时,电机控制器83b根据该指令在对应于该上限推力的给定上限转矩的状态下控制电机83a。因此,在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正移动夹持部86、87的同时,当停止夹持部86、87的力被施加到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上以将较大负荷施加到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时,电机控制器83b能够控制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用给定上限推力操作。在此,在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的推力保持给定上限推力的同时,电机控制器83b输出将该情况告知整体控制部92的信号。
现在,在此将描述端子插入装置40的操作。首先,描述端子插入操作,然后,将描述涉及拉出测试的处理,该测试将在该端子插入操作中进行。图8是由整体控制部92执行的端子插入处理的流程图,图9至图16分别是将由端子插入装置40执行的端子插入操作的说明图。
首先,在执行端子插入操作的初始状态下,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待插入的腔体12、14开口前侧的位置处,成对夹持部86、87的夹持凹进部86b和夹持突出部87a打开并且成对分开的引导部78闭合,从而形成孔形插入引导表面77。
在此,能够通过由壳体支撑机构部50的壳体上/下驱动机构部56对端子插入壳体10的垂直移动操作和通过由公共驱动机构部62的公共水平驱动机构部66对成对夹持部86、87和端子插入引导部76的水平移动操作来实现相对于端子插入壳体10移动成对夹持部86、87和端子插入引导部76的操作,以便使夹持部86、87的夹持凹进部86b和夹持突出部87a和端子插入引导部76的插入引导表面77能够分别被设置在待插入的腔体12、14开口前侧的位置处。
在上述初始状态的假定下,在步骤S1中,整体控制部92确定是否存在来自设置完成开关90b的设置完成指令。当不存在设置完成指令时,重复步骤S1中的处理;当发现存在设置完成指令时,处理进入步骤S2。
即,在初始状态时,如图11所示,当保持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的操作者插入端子26时,即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的端部从与腔体12相对的一侧插入插入引导表面77,并且还将存在于端子26这侧的线22部分插入夹持凹进部86b和夹持突出部87a之间。并且,当端子26插入插入引导表面77直到端子26的基端部的压力接触部26a与锥形孔部77b的周表面接触时,端子26的前端部被布置在腔体12的开口内。在以这种方式设置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之后,当操作者手动地按压设置完成开关90b以指示设置完成时,处理从步骤S1前进到步骤S2。
在步骤S2中,整体控制部92对分开的引导部分离驱动部75给出驱动指令以打开成对的分开的引导部78,并且还对端子夹持驱动部84给出驱动指令以闭合成对夹持部86和87用于夹持。因此,如图12和图13所示,线22由成对夹持部86和87夹持,并且消除端子插入引导部76对端子26的位置和姿态约束。
在接下来的步骤S3中,整体控制部92对成对的引导上/下驱动机构部73给出驱动指令以向上移动端子插入引导部76,并且对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给出驱动指令以朝向腔体12和14移动成对夹持部86和87。因此,如图14所示,端子插入引导部76向上回撤,朝向腔体12和14按压被成对夹持部86和87夹持的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并且将端子26推动到腔体12和14中的给定位置。
在接着步骤S3的步骤S4中,如图5所示,整体控制部92对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给出驱动指令,以在给定的上限推力条件下从腔体12和14回撤成对夹持部86和87。在此,该给定的上限推力是根据端子的形状、尺寸等预先设置的值。即,通常,在将插入并由连接器保持的端子中,为了防止端子在使用的过程中被移除,具体指定给定的拉出防止力。该给定的上限推力包括在整体控制部92中预先设置的用于各种端子的值,作为能够抵消拉出防止力的值。因此,整体控制部92对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给出驱动指令,以在给定的上限推力条件下回撤成对夹持部86和87,该上限推力条件根据当前插入状态下的端子而设置。并且,进行端子26是否能够从腔体12移除的测试。通常,上限推力被设置为比在插入端子26时的额定推力小的推力(例如,额定推力的一定百分比的推力)。将在下文中进一步地讨论该拉出测试。
接下来,在步骤S5中,整体控制部92对端子夹持驱动部84给出驱动指令,以打开成对夹持部86和87,从而取消夹持。因此,如图16所示,取消成对夹持部86和87对线22的夹持。
接下来,在步骤S6中,整体控制部92对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给出驱动指令,以从腔体12和14回撤成对夹持部86和87。因此,在端子26保持插入在腔体12、14中的情况下,成对夹持部86和87回撤到它们的原始位置。
接下来,在步骤S7中,整体控制部92对壳体支撑机构部50的壳体上/下驱动机构部56和公共驱动机构部62的公共水平驱动机构部66给出驱动指令,以将成对夹持部86、87和端子插入引导部76布置在待插入的腔体12、14的开口前侧。在此,待插入的腔体12、14的位置、插入顺序等由操作者等预先设置和存储,因此整体控制部92根据这样的设置控制壳体上/下驱动机构部56和公共水平驱动机构部66。因此,这些机构部相对于待插入的腔体12、14返回到上述初始状态。在此,在返回初始状态之前的合适阶段,成对的分开的引导部78闭合,并且端子插入引导部76向下移动。
图17是在图8中示出的步骤S4中执行的拉出测试处理的流程图。
在启动拉出测试处理之后,即,在由夹持部86夹持的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的端子26插入腔体12中的状态中,在步骤S11中,整体控制部92通过电机控制器83b以给定的上限推力,对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给出回撤指令。在这种情况下,回撤条件包括例如79mm/秒的移动速度,和8N的上限推力。因此,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在给定的上限推力条件下回撤成对夹持部86、87,从而能够将拉力施加到被插入腔体12的端子26上。
接下来,在步骤S12中,整体控制部92根据来自电机控制器83b的输出,判定该推力是否达到上限推力,并且如果是,处理进入步骤S13。
在步骤S13中,整体控制部92判定上限推力达到时间是否已经经过第一确定时间T1。该第一确定时间T1是在开始拉出测试的回撤之后,能够将由外力引起的影响消除到一定程度(例如100毫秒)的时间;并且,第一确定时间T1以实验的方式或从经验获得并预先输入并设置在整体控制部92中。即,刚在推力已经到达上限推力之后,成对夹持部86、87就振动,并且电机83a受到相对大的、由这样的振动引起的外力影响。由这样的外力引起的影响的成分值,即作为与电机83a的转矩对应的推力待检测的值不总是正确地反映实际施加到端子26上的拉力。因此,为了确保能够尽可能正确地获得给定的拉力,整体控制部92判定上限推力到达的状态是否能够保持到在达到上限推力之后消除由外力引起的影响的时刻。并且,在步骤S13中,当已经发现上限到达时间已经经过第一确定时间T1时,处理进入步骤S14,在步骤S14中拉出测试判定为合格。在那之后,处理进入图8中示出的步骤S6,在步骤S6中继续夹持部回撤操作。另一方面,在步骤S13中,当发现上限到达时间没有经过第一确定时间T1时(在经过第一确定时间T1之前,消除上限到达状态),处理进入步骤S16,在步骤S16中拉出测试判定为不合格。在步骤S16中,当拉出测试判定为不合格时,可以停止装置40的操作,可以给出视觉或听觉报警等,从而催促操作者移除或纠正不良的插入端子。在此,当上限到达时间之后经过的时间与第一确定时间T1相同时,处理可以进入步骤S14和S16中的任何一个步骤。
另一方面,在步骤S12中,当发现推力没有到达上限推力时,处理进入步骤S15。
在步骤S15中,在开始回撤夹持部86、87之后,整体控制部92判定是否已经经过第二确定时间T2。当发现没有经过第二确定时间T2时,处理返回到步骤S12,重复步骤S12的判定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S15中,当发现经过第二确定时间时,处理进入步骤S16,在步骤S16中拉出测试判定为不合格。在此,当从回撤夹持部86、87开始经过的时间与第二确定时间T2一致时,处理可以进入步骤S12和S16中的任何一个步骤。
图18是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开始回撤夹持部86、87之后经过的时间与由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提供的推力(电机83a的转矩)之间的关系的图示。
在端子26适当地插入腔体12内时,即使当执行拉出测试时,由于端子26保持插入在腔体12内,所以推力逐渐地增大以达到上限推力F1(时间t1),类似于图18中示出的实线L1。并且,当上限推力F1的状态保持第一确定时间T1并到达时间t2时,拉出测试判定为合格(见步骤S12、S13和S14)。另一方面,当端子26不当地插入腔体12内时,例如可以指出以下两种状态。一种是刚开始回撤夹持部86和87之后就将端子26从腔体12移除的状态;另一种是在上述回撤以后,将大的拉力施加到端子26之后,从腔体12移除端子26的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类似于图18中由两点链线示出的线L2,当推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端子26被移除,从而推力没有达到上限推力。并且,在经过第二确定时间T2之后的时间t3,拉出测试判定为不合格(见步骤S15和S16)。此外,在第二状态下,类似于图18中由单点划线示出的线L3,在推力达到上限推力之后不久,端子26被移除,并且在时间到达时间t3之前,推力从上限推力降低。因此,上限推力的状态没有保持第一确定时间T1,因此拉出测试判定为不合格(见步骤S12、S13和S16)。
在上述结构的端子插入装置40中,当夹持部86和87从腔体12、14回撤时,根据由与必需的拉力对应的上限推力的拉出操作的持续时间,更具体地,根据持续时间是否经过给定的第一确定时间T1,判定在端子26等上的拉出测试。因此,由于判定在端子26等上的拉出测试包括由外力等引起的影响消除到一定程度并因此使上限推力可靠的周期,所以能够更精确地进行拉力测试。
特别地,由于拉出测试可以利用用于端子26等的插入操作的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执行,以将上限推力设置为小于将在端子26等插入中使用的额定推力(额定转矩)的值,所以能够简化结构。此外,在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的电机83a等具有限制给定转矩的功能和当转矩被限制时的输出功能的情况下,能够方便地利用这样的功能执行拉出测试。
此外,由于提供用于上下移动壳体保持部52的壳体上/下驱动机构部56,所以通过驱动壳体上/下驱动机构部56以上下移动由壳体保持部52保持的端子插入壳体10,多个腔体12、14和夹持部86、87能够相对地上下移动,从而能够在垂直方向上执行将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的端子26等插入多个腔体12、14的操作。
此外,由于提供用于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端子引导机构部70和端子插入驱动机构部80的公共驱动机构部62,所以通过驱动公共驱动机构部62以水平地移动夹持部86、87,多个腔体12、14和夹持部86、87相对于彼此水平地移动,从而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执行将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的端子26等插入多个腔体12、14的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可以主要地使相对轻的夹持部86、87相对于腔体12前进和回撤,所以待施加到端子26等上的实际拉力能够更精确地反映在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的推力上(电机83a的转矩),从而能够更精确地进行拉力测试。
在此,还可以采用用于仅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保持端子插入壳体10的壳体保持部的结构,或用于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均移动壳体保持部的结构;或者,采用用于仅在垂直方向上移动端子插入驱动机构部80的结构,或用于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均移动端子插入驱动机构部80的结构。即,可以将用于至少在与将设置有端子20的电线插入腔体12、14的方向大体垂直的一个方向移动壳体保持部和夹持部的结构合并为用于移动壳体保持部的结构和用于移动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82的结构中的至少一个结构。
虽然至此已经具体地描述了端子插入装置,但是以上在所有方面的描述都是本发明的示例,因此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描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没有在此示出的大量变形也是可能的。

Claims (4)

1.一种端子插入装置,用于将设置有端子的电线的端子插入形成在端子插入壳体中的腔体,包括:
壳体保持部,所述壳体保持部对所述端子插入壳体进行保持;
夹持部,所述夹持部被构造成对所述设置有端子的电线的端部进行夹持并且取消所述夹持;
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所述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被构造成使得所述夹持部相对于所述腔体前进和回撤;
插入操作控制部,所述插入操作控制部使得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腔体前进,从而将由所述夹持部所夹持的、所述设置有端子的电线的端子插入到所述腔体中,并且在由所述夹持部夹持的、所述设置有端子的电线的端子插入到所述腔体中的状态下,利用与必需的拉力相对应的上限推力来从所述腔体回撤所述夹持部;以及
判定部,当所述夹持部从所述腔体回撤时,所述判定部根据利用与必需的拉力对应的所述上限推力进行的回撤操作所持续的时间来判定端子拉出测试是否合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插入装置,其中,所述判定部用于判定利用与必需的拉力相对应的所述上限推力进行的回撤操作所持续的时间是否已经经过预先设置的判定时间,并且在所述持续时间已经经过所述判定时间时,判定所述端子拉出测试为合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插入装置,进一步包括壳体移动驱动机构部,所述壳体移动驱动机构部沿着与所述设置有端子的电线插入到所述腔体中的插入方向大体垂直的方向来移动所述壳体保持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插入装置,其中,所述插入用前进/回撤驱动部被构造成在支撑所述夹持部的情况下来使得所述夹持部前进和回撤,并且
其中,所述端子插入装置进一步包括插入用驱动部侧移动驱动机构部,所述插入用驱动部侧移动驱动机构部沿着与所述设置有端子的电线插入到所述腔体中的插入方向大体垂直的方向来与所述夹持部一起移动所述插入驱动部。
CN2010800318300A 2009-07-15 2010-03-24 端子插入装置 Pending CN1024740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66823 2009-07-15
JP2009166823A JP5326893B2 (ja) 2009-07-15 2009-07-15 端子挿入装置
PCT/JP2010/055050 WO2011007601A1 (ja) 2009-07-15 2010-03-24 端子挿入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69494.8A Division CN105720449A (zh) 2009-07-15 2010-03-24 端子插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4063A true CN102474063A (zh) 2012-05-23

Family

ID=4344921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18300A Pending CN102474063A (zh) 2009-07-15 2010-03-24 端子插入装置
CN201610069494.8A Pending CN105720449A (zh) 2009-07-15 2010-03-24 端子插入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69494.8A Pending CN105720449A (zh) 2009-07-15 2010-03-24 端子插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326893B2 (zh)
CN (2) CN102474063A (zh)
WO (1) WO201100760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74660A (zh) * 2014-01-08 2016-08-1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插入装置和配线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04407398B (zh) * 2014-12-22 2017-02-22 天津长城精益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线束用塑件内端子安装检测装置
CN108406251A (zh) * 2018-05-09 2018-08-17 立讯精密工业(滁州)有限公司 套管组装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04102A (ja) * 2011-03-24 2012-10-22 Shin Meiwa Ind Co Ltd 端子圧着装置
JP5174265B2 (ja) * 2012-06-19 2013-04-03 日本オートマチックマシン株式会社 端子挿入装置、ワイヤーハーネス製造装置、物品検出装置、及び、端子挿入方法、ワイヤーハーネス製造方法、物品検出方法
WO2018163260A1 (ja) * 2017-03-06 2018-09-1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端子挿入装置、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US11128086B2 (en) * 2018-05-11 2021-09-21 The Boeing Company Apparatus for contact insertion and retention testing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99150A (ja) * 1992-04-21 1993-11-12 Hirakawa Hewtec Kk 電源コードと電気接続端子の接続強度の判定方法,及び判定装置
CN1165416A (zh) * 1996-02-16 1997-11-1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测试连接器的装置
CN1505222A (zh) * 2002-11-29 2004-06-1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束线的制造方法以及带端子电线的连接装置
JP2005142031A (ja) * 2003-11-06 2005-06-02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電線付端子の挿入装置
CN1767290A (zh) * 2004-09-28 2006-05-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端子插入装置
CN101291033A (zh) * 2007-04-16 2008-10-22 三菱电线工业株式会社 端子插入辅助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0898A (en) * 1987-04-30 1988-06-14 Wang Laboratories, Inc. Anti-tamper shroud for cable connector
JPH11260526A (ja) * 1998-03-06 1999-09-24 Yazaki Corp 電線付端子挿入装置
JP4917418B2 (ja) * 2006-12-14 2012-04-18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端子挿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99150A (ja) * 1992-04-21 1993-11-12 Hirakawa Hewtec Kk 電源コードと電気接続端子の接続強度の判定方法,及び判定装置
CN1165416A (zh) * 1996-02-16 1997-11-1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测试连接器的装置
CN1505222A (zh) * 2002-11-29 2004-06-1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束线的制造方法以及带端子电线的连接装置
JP2005142031A (ja) * 2003-11-06 2005-06-02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電線付端子の挿入装置
CN1767290A (zh) * 2004-09-28 2006-05-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端子插入装置
CN101291033A (zh) * 2007-04-16 2008-10-22 三菱电线工业株式会社 端子插入辅助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74660A (zh) * 2014-01-08 2016-08-1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插入装置和配线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04407398B (zh) * 2014-12-22 2017-02-22 天津长城精益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线束用塑件内端子安装检测装置
CN108406251A (zh) * 2018-05-09 2018-08-17 立讯精密工业(滁州)有限公司 套管组装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26893B2 (ja) 2013-10-30
WO2011007601A1 (ja) 2011-01-20
CN105720449A (zh) 2016-06-29
JP2011023195A (ja) 2011-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4063A (zh) 端子插入装置
KR100740996B1 (ko) 누전차단기의 자동 복구 장치
JP5745251B2 (ja) ワイヤのワイヤ端部を操作するための機器および方法
CN102449861B (zh) 端子插入装置
KR20140035923A (ko) 광 파이버 융착 접속기
EP4024101A1 (en) Optical fiber fusion splicer
JP2011036097A (ja) 電線布線用ヘッド装置及び電線布線装置
CN102511114A (zh) 电线剥皮压接装置
CN113889897B (zh)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智能布线机器人及其工作方法
JP2015027209A (ja) 巻線装置及び巻線方法
CN210156704U (zh) 排线全自动压端整线插壳设备
JP3785949B2 (ja) 端子挿入ガイド装置
JP2884342B1 (ja) 電子部品のリード折り曲げ装置
KR102475115B1 (ko) 권회 장치
CN217522358U (zh) 一种用于沾锡机的剥皮夹线机构
CN214350062U (zh) 一种全自动钢筋套丝机
JP2002261493A (ja) 電子部品リード線のカットアンドクリンチ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挿入装置
CN210074637U (zh) 一种线束自动剥皮机构
JP2704338B2 (ja) コネクタフェルールに光ファイバを挿入する装置
JP4943938B2 (ja) 端子挿入装置
JP5193008B2 (ja) ハーネス接続部材用組立用具
JPH05343899A (ja) リードの溶接装置および溶接方法
CN220781890U (zh) 一种全自动u形弯管机
CN117382114B (zh) 一种用于汽车线束外部绝缘层制备的注塑机
CN217563905U (zh) 一种集成化plc控制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