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3584B - 高亮度放电灯 - Google Patents

高亮度放电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3584B
CN102473584B CN201180003521.7A CN201180003521A CN102473584B CN 102473584 B CN102473584 B CN 102473584B CN 201180003521 A CN201180003521 A CN 201180003521A CN 102473584 B CN102473584 B CN 1024735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tube
tube part
proximity conductor
metallic plate
supply lin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35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3584A (zh
Inventor
打保笃志
柿坂俊介
田久保章夫
吉田雅人
金泽有岐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735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35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35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358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61/00Gas-discharge or vapour-discharge lamps
    • H01J61/02Details
    • H01J61/54Igniting arrangements, e.g. promoting ionisation for star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61/00Gas-discharge or vapour-discharge lamps
    • H01J61/02Details
    • H01J61/30Vessels; Containers
    • H01J61/34Double-wall vessels or 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5/00Details relating to vessels or to leading-in conductors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5/50Means forming part of the tube or lamps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it
    • H01J5/54Means forming part of the tube or lamps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it supported by a separate part, e.g. b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61/00Gas-discharge or vapour-discharge lamps
    • H01J61/02Details
    • H01J61/54Igniting arrangements, e.g. promoting ionisation for starting
    • H01J61/547Igniting arrangements, e.g. promoting ionisation for starting using an auxiliary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Landscapes

  • Vessels And Coating Films For Discharge Lamps (AREA)
  • Discharge Lamps And Accessories Thereof (AREA)
  • Common Detailed Techniques For Electron Tubes Or Discharge Tubes (AREA)

Abstract

灯具有:发光管(30),在主管部的两侧设置一对细管部(46)而形成;以及具有呈带状的金属板的邻近导体(78),邻近导体(78)中,从金属板的长方向中间至一端面前的部分是呈可握持一个细管部(46)的外周面的形状的握持部(92),握持部(92)的一端为自由端,沿细管部(46)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且与外周面相接触地设置,并能够伴随着细管部(46)的直径变大而发生弹性变形。

Description

高亮度放电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亮度放电灯的起动性能的改善。
背景技术
作为改善高压水银灯、金属蒸气放电灯等高亮度放电灯的起动性能的技术,例如有将起动性能改善物质封入到发光管内的技术(专利文献1)、将邻近导体设置在发光管中的技术(专利文献2~8)等。
作为邻近导体,有利用了金属制的导线束的导体(专利文献2~6)、利用了导电膜的导体(专利文献7)、利用了金属板的导体(专利文献8)等。
在利用导线束的专利文献2~6中,记载了对发光管的细管部将导线束缠绕(多次)成线圈状的技术、将导线束缠绕1次的技术、将导线束缠绕3/4周或5/8周的技术。
在利用导电膜的专利文献7中,记载了在发光管的细管部中形成导电膜,并以金属引线连接该导电膜与供电线的技术。
在利用金属板的专利文献8中,记载了如下技术,即:在折叠带状金属板的中央部并在因该折叠而彼此相对置的对置部分中形成与发光管的细管部形状相一致的凹入(弯曲)部分,在以该凹入部分夹持细管部的状态下,对对置的金属板的端部之间进行焊接。
专利文献1:特开2005-3470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0-30663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许第4135050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1-345075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2-175780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2007-73436号公报
专利文献7:特开2001-345076号公报
专利文献8:特开2001-283781号公报
但是,上述技术的实用中存在如下问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尽管起动性能得到改善,但因为利用氪85(Kr85)等物质,所以存在环境上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6记载的技术中,除了与细管部的接触为线接触、起动性能(起动电压)不稳定等问题外,在将导线束设为线圈状的情况下,还存在起动电压因线圈的间距差异而不稳定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7记载的技术中,因为能够保证与细管部间的稳定的接触面积,所以起动电压稳定,能够得到良好的起动性能。但是,因采用金属引线来连接导电膜与供电线很困难,故在搬运时导电膜与供电线的连接将脱落。
在专利文献8记载的技术中,因为利用了金属板,所以能够稳定地保证与细管部的接触面积,能够得到良好的起动性能,但因为在夹持细管部的状态下焊接对置部分,故存在该焊接作业复杂且成本高的问题。并且,还存在因点亮时细管部的热膨胀等导致对置部的焊接脱落、或由于金属板的紧固应力而在细管部中产生裂纹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亮度放电灯,能够不利用起动性能改善物质,以简单的作业稳定地得到良好的起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高亮度放电灯的特征在于,具有:发光管,在主管部的两侧设置一对细管部而形成;以及辅助所述发光管的放电起动的邻近导体,所述邻近导体具有呈带状的金属板,该金属板的至少一端侧沿一个细管部的外周面弯曲并与所述外周面接触,从而构成握持所述一个细管部的握持部,所述金属板的一个端部为自由端,所述握持部能够伴随着所述一个细管部中的热膨胀而发生弹性变形。
这里所谓的‘高亮度放电灯’是包含高压放电灯、金属蒸气放电灯的概念。另外,所谓‘能够伴随着细管部中的热膨胀而发生弹性变形’是指只要在考虑了金属板的厚度或材料、细管部的外径、握持部的形状(刚性)等参数的基础上能够弹性变形的结构即可。所谓‘细管部的热膨胀’是指因点亮时(包含点亮开始时及点亮过程中。)的热膨胀导致细管部扩大或细管部的外周长度扩大(变长)。
并且,邻近导体也可以具有金属板,另外,也可以是邻近导体中金属板的另一端直接支撑在支撑邻近导体的支撑部件上,也可以经其他部件(例如,金属棒)由支撑部件支撑。即,既可以是金属板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撑部件上,也可以是金属板的另一端固定在被固定于支撑部件的中介部件上。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高亮度放电灯因为邻近导体的握持部沿细管部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且与该外周面接触地设置,故能够保证与细管部间的稳定的接触面积,结果,能够得到稳定的良好的起动性能。
并且,因为握持部能够伴随着细管部的热膨胀而发生弹性变形,并且金属板的一个端部是自由端,所以即便细管部因点亮而热膨胀,握持部也因细管部的膨胀而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在细管部发生裂纹的由邻近导体产生的紧固应力即便在点亮过程中也不起作用。
另外,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端部向所述细管部的径向的外侧弯折或弯曲,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管在所述主管部内具有由所述一对细管部分别保持的电极的顶端,并由向所述电极供电的一对供电线支撑,所述邻近导体的金属板的另一端部固定在向由另一个细管部保持的电极供电的供电线上,或者,其特征在于,固定了所述邻近导体的供电线沿所述发光管的管轴方向配置,并且对应于所述主管部的部分向与所述管轴正交的方向弯折或弯曲后,向外侧伸出,所述邻近导体固定在所述供电线中包含弯折部或弯曲部的部分上。
并且,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细管部呈圆筒形状,所述握持部的横截面形状为以如下曲率弯曲而成的C形状,该曲率为所述一个细管部的外周面的曲率以下,比所述一个细管部的外周面的曲率小3%的曲率以上,或者,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的范围为绕所述一个细管部的管轴190o以上、300o以下的范围,或者,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板的厚度为0.1mm以上0.3mm以下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实施方式的金属卤化物灯的照明装置的整体图,是切去一部分以了解反射体内部的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灯的正面图。
图3是发光管的正面截面图。
图4是说明邻近导体的立体图。
图5是灯的一个端部侧的截面图。
图6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图2的A-A截面中邻近导体周边的图。
图7是表示变更邻近导体的厚度与圆弧角度B1后,对细管部向握持部的嵌入难易度、紧贴性好坏进行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8是以厚度与角度的xy坐标表示图7的结果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邻近导体的配置位置的图。
图10是表示邻近导体的位置、宽度组合中的起动性能的图。
图11是表示变形例1的邻近导体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变形例2的邻近导体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3的邻近导体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变形例4的邻近导体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变形例5的邻近导体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30  发光管
32  内管
34  外管
36  灯头
38  供电线
44  主管部
46、48  细管部
78  邻近导体
90  固定部
92  握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分别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金属卤化物灯。
1.结构
(1)照明装置
首先,说明具有实施方式的金属卤化物灯(下面也简称为‘灯’)的照明装置的一例。
图1是具有本实施方式的金属卤化物灯的照明装置10的整体图,切去一部分以了解照明器具12的内部。
照明装置10如图1所示,由照明器具12与安装在该照明器具12上的灯14构成。另外,该照明器具12为聚光灯用,但实施方式的金属卤化物灯也安装并使用在所谓的基本照明(base light)等其他用途的照明器具中。
照明器具12具有将从配置在内部的灯14发出的光反射到前方的反射体16、组入到反射体16内且安装灯14的灯座(省略图示)、以及用于将反射体16附接在墙壁或顶棚上的附接件18。
反射体16如图所示,具有凹状的反射面20。该反射面20例如利用铝反射镜来构成。另外,该反射体16是其开口(光取出口)22未被玻璃板等封塞的所谓(前表面)开放型。
灯座与灯14的灯头电连接,向灯14供电。另外,用于使灯14点亮的稳定器(未图示)例如埋入到顶棚内(或顶棚后)等,经供给线24向灯14供电。
安装件18例如呈‘コ’字形状,具有并行配置的一对臂26(,26)、以及连结一对臂26(,26)的一端之间的连结部(省略图示),在一对臂26(,26)之间夹持反射体16的状态下,反射体16相对于臂26(,26)自由转动地被轴支撑,连结部例如安装在墙壁或顶棚上。另外,从照明装置10放射的光的方向可通过使相对于反射体16自由转动的附接件18转动来调节。
(2)灯
图2是实施方式的灯14的正面图。
灯14是三重管构造,包括:内部具有一对电极,形成放电空间的发光管30;容纳该发光管30的作为气密容器的内管32;以及覆盖该内管32的作为保护容器的外管34,还具有用于从照明器具12的灯座接受供电的灯头36、用于防止内管32相对于外管34错位的定位部件37、以及向发光管30供电,并支撑发光管30的一对供电线38、40等。
图3是发光管30的正面截面图。
发光管30具有管壳50,该管壳50由内部具有被气密密封的放电空间42的主管部44、以及形成为延伸到该主管部44的管轴方向两侧的细管部46、48构成。
主管部44及细管部46、48例如由透光性陶瓷形成,该发光管30例如也称为陶瓷发光管。透光性陶瓷中例如可使用多晶氧化铝陶瓷。另外,也可以由其他陶瓷或石英玻璃等构成。
主管部44在放电空间42的内部,具有在灯14长方向的中心轴(下面也简称为‘灯轴’。)上、或与灯轴平行的轴上彼此大致对置的一对电极52、54。
在放电空间42中封入了发光物质及起动辅助气体或缓冲气体。若以现有的金属蒸气放电灯为例,则发光物质是金属卤化物,起动辅助气体是隋性气体,缓冲气体是水银,并分别封入了规定量。作为金属卤化物,例如使用了包含碘化钠或碘化镝、碘化铈的混合碘化物。另外,对应于灯14的发光色来适当决定金属卤化物。
电极52、54如图3所示,具有电极棒56、58与设置在电极棒56、58顶端侧(放电空间42侧)的端部的电极线圈60、62。在电极棒56、58与细管部46、48的间隙中,在缠绕在电极棒56、58的状态下插入了用于防止发光物质浸入所述间隙的钼线圈64、66。
较理想的是(设计上),电极52、54 如上所述,配置成在灯轴上彼此对置,即电极棒56、58的中心轴与灯轴一致(在一条直线上。)。但是,实际上,有时因其加工精度原因,所述中心轴与灯轴不一致。
细管部46、48呈圆筒形状,其中分别插入了将所述各电极52、54接合于顶端部(是主管部44的反对侧端部。)的供电体68、70。供电体68、70由流入到各个细管部46、48的顶端部分的玻璃原料构成的密封部件72、74密封。
返回到灯14的说明。
内管32如图2所示,呈有底筒状,内部除了发光管30外,还容纳有与该发光管30的管轴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延伸的一对供电线38、40、用于吸收内管32内部的杂质的吸气器(getter)76、提高发光管30的起动性能的邻近导体78、覆盖供电线38的一部分的石英玻璃管80等,在该状态下,挤压密封开口端部。另外,被挤压密封的部分为密封部82,由密封部82来气密密封内管32内部。
一对供电线38、40如上所述用于向发光管30供电,由内管32的密封部82支撑。
一对供电线38、40各自的长度不同。较长的供电线38沿发光管30的外表面延伸,在发光管30的主管部44处伸出到外侧(与发光管的管轴正交的方向的外侧。)。设该伸出部分为伸出部84,设为了构成伸出部84而弯折的部分为弯折部86、88。另外,也可以代替用于构成伸出部84的弯折部86、88,而采用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部。
将较长的供电线38连接到从发光管30的细管部48延伸出的供电体70上,将较短的供电线40连接到从发光管30的细管部46延伸出的供电体68上。利用该连接,将发光管30保持在内管32内。
在供电线38上,从内管32的顶端部(密封部82的相反侧的端部。)侧起,依次安装了吸气器76、邻近导体78、石英玻璃管80。
吸气器76在跨跃发光管30的细管部48、以及与该细管部48平行延伸的供电线38的状态下,固定在供电线38上。另外,细管部48是离开内管32的密封部82的一侧,即靠近内管32的顶端部一侧的细管部。另外,吸气器76的固定例如通过焊接来进行。
邻近导体78由呈带状的金属板构成,金属板的一端侧,即该金属板中的从长方向中间至一端面前的部分沿作为一个细管部的细管部46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缠绕(弯曲)后与细管部46的外周面接触。上述从中间至一端面前的部分是形成可握持细管部46的外周面的形状的握持部(92)。
另外,该邻近导体78的握持部(92)可随着细管部46因点亮时的热引起的径向膨胀而发生弹性变形,并且,金属板的一个端部变为自由端,伴随着细管部46的膨胀,允许直径变大。
图4是说明邻近导体78的立体图。
邻近导体78由一个带状金属板构成,具有固定在供电线38上的固定部90、从固定部90的一端沿细管部46的外周延伸且与该细管部46接触的上述握持部92、以及从握持部92的一端弯折到径向的外侧的弯折部93。
握持部92构成为随着灯点亮时细管部46的径向膨胀,在与细管部46的外周面接触的同时,直径可变大(握持部92构成为沿外周面的圆周方向且与外周面相接触地设置,伴随着细管部46的直径变大,而能够发生弹性变形。)即,握持部92从固定部90的一端沿细管部46的外周面延伸(弯曲)至固定部90的面前,其延伸顶端部(弯折部93)变为自由端(金属板的一个端部为自由端。)。
握持部92以与圆筒状的细管部46的外周面曲率相同的曲率、或比外周面曲率小一些的曲率(例如3%)弯曲。另外,当将邻近导体78安装在细管部46时,最好握持部92接触到细管部46的角度(后述的圆弧角度)为190(度)以上300(度)以下。
另外,邻近导体78是可相对于点亮时细管部46的径向热膨胀而发生直径变大变形(该变形为弹性变形。)的刚性(具体地,为金属板的厚度可变形的程度的厚度。)。
固定部90配置成从供电线38的直线部跨跃弯折部86,在该状态下焊接。由此,邻近导体78固定在供电线38中的、刚性因弯折而比其他部分(直线部分。)大的部位,从而除了可防止供电线38因邻近导体78的安装而弯曲外,还能够在密封内管32时维持发光管30与供电线38的间隔。
石英玻璃管80在覆盖供电线38中的密封部82与固定邻近导体78的部分之间的状态下,被插入了所述供电线38。
返回图2,上述供电线38、40分别经金属箔94、96、导线98、100连接到灯头36的灯头插脚102、104上。另外,金属箔94、96的两端在密封部82的内部分别连接(焊接)到供电线38、40的一端与导线98、100的另一端,导线98、100从密封部82延伸出来。
位于内管32另一端部的顶端的凸部是对该内管32抽真空内时使用的、作为排气管残留部的泄露部105。另外,对内管32的内部进行抽真空是为了防止灯点亮时曝露于高温的供电体68、70、供电线38、40、邻近导体78等发生氧化。
如图2所示,呈有底筒状(即一端开口、另一端被闭塞而形成的筒状。)的外管34覆盖内管32。另外,向外管安装内管32的安装方法如后所述。
定位部件37用于防止内管32相对于外管34的轴错位,设置在内管32的另一端部与外管34之间。该定位部件37具体地是由以内管32的另一端部侧的外周面与外管34的另一端部侧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间隙)为直径的导线束构成的线圈,该线圈与内管32的另一端部的形状相一致,为顶部细的形状。
外管34例如由硬质玻璃等构成,除了用作保护管外,还具有吸收从发光管30发出后透过内管32的光中的、给被照射的物质造成退色、变性、分解等光化学坏影响的紫外线的功能。
图5是灯的一个端部侧的截面图。
图5中,将内管作为一体的管,以1个阴影来表现整体。
内管32在由灯头36支撑的状态下插入到外管34内,灯头36与外管34由粘接剂(例如胶结剂。)109固定。
灯头36具有:圆柱状的本体部106;从本体部106的中心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的整个圆周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108;以及从本体部106的一个端面106a向下方伸出的一对灯头插脚102、104。
本体部106在其另一端侧具有对应于内管32的密封部82的沟106b。另外,在密封部82插入(或者,有时在插入状态下由粘接剂固定。)支撑在该沟106b中的状态下,将外管34覆盖到内管32上,使外管34的一个端面抵接于灯头36的凸缘部108。由存在于本体部106的外周面106c与外管34的内周面之间的粘接剂109将两者粘合起来。
2.向细管部安装邻近导体
说明向细管部46安装邻近导体78的安装方法的一个例子。这里,邻近导体78的握持部92弯曲成C型,将‘C’的开口部分简称为‘开口’。
首先,为了将细管部46嵌入到握持部92内,而扩大邻近导体78的开口。此时,因为能够握持弯折部93来扩大开口,故可操作性良好地进行。但是,扩大该开口时的握持部92的变形为弹性变形范围内。
若扩大开口,则从该扩大后的开口嵌入细管部46。邻近导体78的开口尺寸比细管部46的外径小,但当嵌入细管部46时,扩大到与细管部46的外径相同(握持部直径变大。)。此时的变形也是弹性变形。
由此,结束向细管部安装邻近导体78,在相对于细管部46对邻近导体78进行了定位之后,将邻近导体78的固定部90固定(例如,焊接)在供电线38上。
另外,向细管部46安装邻近导体78除了上述以外,例如也可通过将细管部46的端部插入到握持部92内,并使邻近导体78移动到细管部46的规定位置等方法来实施。
3.使用状态
图6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图2的A-A截面中邻近导体周边的图,(a)表示点亮前的状态,(b)表示点亮过程中的状态。另外,虽然细管部在点亮过程中向径向膨胀,但图6(b)中未表示出细管部的膨胀。
邻近导体78的握持部92在灯熄灭状态下,如图6(a)所示,在B1区域与细管部46的外周面接触,在灯点亮状态下,如(b)所示,在B2区域与细管部46接触。
就上述说明换言之,握持部92在熄灭状态下,如图6(a)所示,固定部90与延伸顶端93之间的角度为A1,而若细管部46因点亮而沿径向热膨胀,则固定部90与延伸顶端93之间的角度向A2增大。
这样,因为邻近导体78在熄灭状态下握持部92在宽的范围内与细管部46的外周面接触,所以当使灯14起动时,邻近导体78与电极52之间容易发生绝缘破坏,能够得到稳定的起动性能。
另一方面,发光管30内开始放电,不久变为恒定点亮。点亮状态的发光管30的温度比熄灭状态的发光管30的温度高(点亮时发光管30的本体部106附近的温度因灯的规格或通常点亮的姿势的不同而不同,但上升至900(℃)~1000(℃)左右。),包含细管部46的发光管30发生热膨胀。
此时,邻近导体78如上所述,随着细管部46的径向膨胀,握持部92沿细管部46的外周面滑动,结果,如图6(b)所示,直径变大。即,邻近导体78的握持部92在允许细管部46的热膨胀的同时,直径弹性地变大。由此,点亮时由于作用于细管部46的邻近导体78,紧固(压缩)应力低,能够防止细管部46中产生裂纹等于未然。
4.实施例
下面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灯的实施例。
这里说明的灯14的一例中,功耗为70(W),灯14的全长约为90(mm)~120(mm)(因使用的灯头36等而有些变化)。
发光管30的主管部44的外径为9.7(mm),其厚度为0.6(mm)。细管部46、48的外径为2.63(mm),其厚度为0.9(mm)。
主管部44及细管部46、48由多晶氧化铝陶瓷构成。
这里的管壳50是通过将一体成形了主管部(44)的一半与细管部46、48的两个成形品例如以胶状的氧化铝粘合主管部(44)的一半的相对部分之间并使之烧结后一体化得到的。
电极52、54使用钼材料的导线束作为电极线圈60、62,线圈外径为0.70(mm)。使用了直径为0.35(mm)的钨材料作为电极棒56、58。
电极线圈60、62与钼线圈64、66的灯轴方向的距离(为图9的‘L1’。)为2.45(mm)。另外,钼线圈64、66中的电极线圈60、62侧的端部与细管部46、48的顶端(主管部44的相反侧的端部)在灯轴方向的距离(为图9的‘L2’。)为12.75(mm)。
邻近导体78使用了厚度为0.1(mm)的钼制薄板,邻近导体78的宽度(金属板的短方向的尺寸。)为3.0(mm),长度(金属板的长方向的尺寸。)为4.2(mm)。
握持部92在绕细管部46的管轴265(度)的范围内缠绕(将该角度称为‘圆弧角度’,为图6(a)中的‘B1’。),在该范围内与细管部46的外周面相接触。另外,邻近导体78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即主管部44侧的端部与钼线圈64中的电极线圈60侧的端部在灯轴方向距离(为图9的‘L3’。)为0.6(mm)。
供电线38使用直径为0.6(mm)的钼制导线束,细管部46的管轴与供电线38的距离(为图4的‘L4’。)为3.0(mm)。
内管32的外径为15.5(mm),厚度为1.25(mm),使用了石英玻璃。外管34的外径为20.5(mm),厚度为1.3(mm),使用了硬质玻璃。
灯头36是所谓插口(swan)式。
5.邻近导体
(1)邻近导体的厚度与开口(圆弧角度)
图7是表示变更邻近导体的厚度与圆弧角度B1后,对细管部向握持部的嵌入难易度、紧贴性好坏进行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7中,设圆弧角度B1为190(度)以上是因为,若圆弧角度B1比190(度)小,则不能由握持部92保持细管部46,握持部92与细管部46的接触面积不能稳定地保证,不能够得到稳定的起动特性。
嵌入难易度受邻近导体78的厚度影响大,在厚度为0.05(mm)、圆弧角度B1为190(度)以上360(度)以下的整个范围内,可将细管部46嵌入到握持部92。相反,若厚度为0.5(mm),则仅在圆弧角度B1为190(度)的情况下,才能将细管部46嵌入到握持部92。这样,随着构成邻近导体78的金属板的厚度变厚,难以将细管部46嵌入到握持部92。
关于紧贴性,当厚度为0.1(mm)与0.3(mm)时,在圆弧角度B1为190(度)以上300(度)的范围内,细管部46与握持部92之间可得到良好的紧贴性。相反,当厚度为比0.1(mm)薄的0.05(mm)时,在圆弧角度B1为190(度)以上240(度)的范围内可得到良好的紧贴性,当厚度为比0.3(mm)厚的0.5(mm)时,仅圆弧角度B1为190(度)才能得到良好的紧贴性。
图8是以厚度与圆弧角度B1的xy坐标表示图7的结果的图。
若考虑作为邻近导体78的操作性(作业性)及紧贴性,则图8所示的S的范围,即设x轴为厚度、y轴为圆弧角度B1时,(x,y)最好是位于依次连结A点(0.05,190)、B点(0.05,240)、C点(0.1,300)、D点(0.3,300)、E点(0.5,190)而形成的范围内的厚度与圆弧角度B1。
尤其是,最好厚度设为0.1(mm)以上0.3(mm)以下的范围,此时,能够得到较高的操作性(作业性)。另外,圆弧角度B1最好设为190(度)以上300(度)以下的范围,此时,能够得到进一步稳定的起动性能。
(2)位置
图9是用于说明邻近导体的配置位置的图。
将邻近导体78以与细管部46的外周面且接近主管部44的部分相接触的方式固定在供电线(38)上。图9中,表现为钼线圈64与细管部46之间不存在间隙,但实际上钼线圈64与细管部46之间存在间隙。
在邻近导体78中,当以细管部46内的钼线圈64的顶端(存在电极线圈60的一侧的端部)64a为基准时,在钼线圈64的顶端64a的位置与从该位置向存在供电体68的一侧移动了2(mm)后的位置之间的区域,最好握持部92沿细管部46的管轴重叠1(mm)以上。
图10是表示邻近导体的位置、宽度组合中的起动性能的图。
该图中的‘L3’表示图9中的‘L3’,在‘L3’为‘-’的情况下,表示邻近导体78在电极52侧的端部比钼线圈64的顶端64a还靠近电极52侧。另外,该图中的‘宽度’是带状金属板的短方向的尺寸,是图9中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另外,图中的‘Ο’表示从起动开始起5秒以内发生绝缘破坏,主放电前的移动也很容易的情况,同样,‘Δ’表示从起动开始起5秒以内发生绝缘破坏,但主放电前的移动很困难的情况,‘×’表示超过5秒才发生绝缘破坏的情况。
图10中,变成表示良好起动性能的‘Ο’的是邻近导体78的宽度为1(mm)的情况下,L3为‘0’与‘1’时,此时,邻近导体78在以细管部46内的钼线圈64的顶端64a为基准时,在钼线圈64的顶端64a的位置与从该位置向存在供电体68的一侧移动了2(mm)后的位置的区域中重叠了1(mm)。
同样,在邻近导体78的宽度为2(mm)的情况及3(mm)的情况下,在上述区域中也至少重叠了1(mm)。
相反,在邻近导体78不与上述区域重叠的情况下,即‘L3’为2(mm)以上的情况下,与邻近导体78的宽度无关,起动性能为‘Δ’。另外,在邻近导体78远离电极52侧的端部比钼线圈64的顶端64a还靠近电极52侧(邻近导体78比钼线圈64的顶端64a还靠近电极52侧。)的情况下,与邻近导体78的宽度无关,起动性能变为‘×’。
(3)宽度、圆弧角度等的组合
在上述(1)中说明了邻近导体78的厚度与开口(圆弧角度),在(2)中对位置进行了说明,但可利用邻近导体78的宽度、圆弧角度以及位置的组合而得到以下效果。这里的宽度指金属板的宽度。
在圆弧角度为190(度)以上300(度)以下的范围内,若宽度为1(mm)以上,则能够得到作为支撑发光管30的支撑体的效果。由此,能够提高针对输送时发生下落等冲击的耐冲击性。
并且,在上述圆弧角度的范围内邻近导体78的宽度为上述范围,且邻近导体78的位置,具体为图9的‘L3’为2(mm)以内的情况下,能够对发光管30中的邻近导体78的设置部分进行保温。由此,虽然由钼线圈64、66抑制了作为发光物质的碘化物浸入到细管部46、48内,但能够进一步抑制该浸入。
另外,通过抑制碘化物向细管部46的浸入,可获得如下效果:提高灯效率,并抑制颜色变动。
<变形例>
以上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的内容当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具体例子,例如能够实施以下变形例。
1.邻近导体
(1)形状、构造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邻近导体78的形状(构造)是一例,也可以是其他形状、构造。下面,将其他形状、构造作为变形例来加以说明。
图11是表示变形例1的邻近导体的示意图。
变形例1的邻近导体201如图11所示,具有:固定在供电线203上的固定部205、沿细管部46的外周面缠绕该外周面的握持部207、以及从握持部207中的与固定部205相反侧的端部(设该端为‘握持部207的端部’。)向外侧弯折的弯折部209。
握持部207沿细管部46的外周面弯曲,当从细管部46的管轴方向观察握持部207时(即图11(b)。),与实施方式一样呈C型。
弯折部209也是在将细管部46嵌入到C型的握持部207内的作业时所握持的部分,另外,具有将细管部46引导到握持部207内的引导功能。
在实施方式中,固定部90相对于握持部92弯折,但在本变形例1中,固定部205从握持部207的另一端原样直线状延伸。即,固定部205沿握持部207的另一端中的法线方向延伸。
供电线203具有对应于主管部44的部分是外侧,且向固定部205的延伸方向伸出的伸出部211,并且以跨跃用于构成该伸出部211的弯折部213的方式对固定部205进行固定(焊接)
图12是表示变形例2的邻近导体的示意图。
变形例2的邻近导体221如图12所示,具有:固定在供电线38上的固定部223、沿细管部46的外周面缠绕且接触该外周面的握持部225、以及从握持部225中的与固定部223相反侧的端部(设该端部为‘握持部225的一端’。)向外侧弯折的弯折部227。
握持部225沿细管部46的外周面在规定位置弯曲,当从细管部46的管轴方向观察握持部225时(即图12(b)。),与实施方式一样呈C型,即切去正六边形的一部分后的形状。在本变形例2中,横截面中相当于正六边形的边的部分与细管部46的外周面接触。
弯折部227也是在将细管部46嵌入到C型握持部225内的作业时进行握持的部分,另外,具有向握持部225内引导细管部46的引导功能。
另外,固定部223与实施方式一样,相对于握持部225弯折,但也可以如变形例1那样,从握持部207的另一端原样直线状延伸。
图13是表示变形例3的邻近导体的示意图,(a)、(b)表示点亮前的状态,(c)表示点亮过程中的状态。
变形例3的邻近导体241如图13所示,具有:固定在供电线38上的固定部243、沿细管部46的外周面缠绕且与该外周面接触的握持部245、以及从握持部245中的与固定部243相反侧的端部(设该端为‘握持部245的一端’。)向外侧弯折的弯折部247。
握持部245沿细管部46的外周面大致在整个圆周缠绕,握持部245的一端及弯折部247与握持部245的另一端(或固定部243)大致接触,当从细管部46的管轴方向观察握持部225时,如即图13(b)所示,呈大致圆环状。
另外,握持部245的一端接触但不固定到握持部245的另一端(或固定部243),为自由端。
在灯点亮的状态下,如图13(c)所示,握持部245因细管部46的径向膨胀而直径变大,弯折部247相对于握持部245的另一端(或固定部243)绕细管部46的管轴离开角度C2左右。
另外,固定部243与实施方式一样,相对于握持部245弯折,但也可以如变形例1那样,从握持部207的另一端原样直线状延伸。
图14是表示变形例4的邻近导体的示意图。
变形例4的邻近导体261如图14所示,具有:固定在供电线263上的固定部265、沿细管部46的外周面缠绕且与该外周面接触的握持部267、以及从握持部267中的与固定部263相反侧的端部(设该端部为‘握持部225的一端’。)向外侧弯折的弯折部269。
在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4中,由一个金属板来构成邻近导体78、201、221、241,但在本变形例4中,由2个带状金属板271、273构成。即,一个金属板271具有握持部275、存在于该握持部275两侧的固定部265、以及弯折部269,另一金属板273具有:握持部277、存在于该握持部277两侧的附接部279、以及弯折部269、269。
2个金属板271、273中,另一个金属板273的附接部279例如通过焊接接合到一个金属板271的固定部265上。因此,邻近导体261中的与细管部46的外周面接触的圆弧角度(相当于图6(a)的‘B1’。)为一个金属板271的握持部275与外周面接触的圆弧角度和另一个金属板273的握持部277与外周面接触的圆弧角度的总和。
另外,供电线263中固定了固定部265的部位如图14(a)所示,是构成伸出部281的弯折部283面前(靠近密封部82的一侧。)的直线部284。
握持部267沿细管部46的外周弯曲成圆弧状,当从细管部46的管轴方向观察握持部267时(即,图14(b)。),与实施方式一样呈C型。
弯曲部269、269也是在将细管部46嵌入到C型握持部267内的作业时进行握持的部分,另外,具有向握持部267内引导细管部46的引导功能。
另外,变形例4中,利用了2个金属板271、273,但例如也可以利用3个金属板。具体地,可使用平面视图中呈直线状的第1金属板、以及具有握持部与附接部的第1及第2金属板,通过将第1及第2金属板的附接部接合到第1金属板上来实施。
图15是表示变形例5的邻近导体的示意图。
变形例5的邻近导体291如图15所示,具有:固定在供电线38上的固定部件293、以及沿细管部46的外周面缠绕且与该外周面接触并进行握持的握持部件295。
握持部件295由金属板构成,包含:固定在作为固定部件293的棒部件上的固定部297、以及握持细管部46的握持部299。固定部件293的另一端固定在供电线38上,固定部件293的一端固定在固定部297上。这样,邻近导体291也可以具有金属板以外的部件。
这里,握持部件295包含固定部297与握持部299,但固定部也可以位于握持部上。即,也可以将握持部件的握持部直接固定在固定部件的一端上。
(2)材质
在实施方式中,由钼构成邻近导体,但只要具有导电性,则也能够利用其他材料。作为其他材料,有铌、钨等。
(3)固定方法
在实施方式等中,例如将邻近导体78的固定部90焊接在供电线38的弯折部86上,但例如也可以如变形例4的邻近导体261(参照图14)所示,将固定部265焊接到供电线263的直线部284上。
另外,在邻近导体的宽度(短方向,即与灯轴平行的方向的尺寸)相同的情况下,若将邻近导体固定在供电线的弯折部上,则邻近导体与供电线的接触面积比固定于直线部上还宽,能够得到稳定的固定力。另外,在将邻近导体固定在弯折部上的情况下,与将邻近导体固定在直线部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邻近导体绕供电线扭曲。
另外,供电线沿发光管配设,对应于主管部的部分向外侧伸出。邻近导体最好安装在供电线伸出的伸出部(84)的面前(灯头侧。)。这里,所谓的‘伸出部(84)的面前’包含用于伸出的弯折部(86)或弯曲部,还包含弯折部(86)或比弯曲部还靠近灯头(36)侧的直线部。即,当将邻近导体安装在供电线上时,邻近导体的一部分比供电线还伸出到内管侧,但只要该邻近导体的伸出部分在不比供电线的伸出部(84)伸出的状态下安装即可(只要与伸出部共面或位于细管部侧即可)。
若像这样将邻近导体安装在供电线上,则在邻近导体由一个金属板构成的情况下,另一个端部比供电线中固定邻近导体的部分还向外侧(向内管侧)伸出,但因为该另一个端部比供电线中的伸出部靠近细管部侧,故能够减少固定在供电线上的金属板的另一个端部与内管接触、或当将发光管等插入到内管内部时接触到内管导致邻近导体脱离,并能够较容易地将发光管等插入到内管。
2.发光管
构成实施方式中的发光管30的管壳50是将一体成形了主管部(44)的一半与细管部46、48的2个成形品进行一体化而成的,但本发明的管壳不限于实施方式的管壳。
例如,也可以在分别单独地成形了主管部与细管部后,通过烧嵌进行一体化,并且,也可以不将主管部、细管部分开形成,而是由将它们一体成形的单一构造来构成。
另外,管壳也可以由筒部件(具体地,为圆筒部件)、通过烧嵌而在该筒部件两端一体化的环部件、以及通过将一个端部烧嵌而在该环部件中央的通孔一体化的细管部件构成。此时的管壳是所谓的圆筒式。
3.内管、外管
在实施方式中,灯使用了具有发光管、内管、外管的三重管构造的灯,但也可以使用由发光管与外管构成的二重管构造的灯。
并且,内管是其另一端被密封的单端密封,但也可以由两端被密封的双端密封来构成。
4.灯头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灯头36,如图2所示,利用了所谓插口式,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灯头。作为其他类型,例如有具有呈螺钉形状的壳部以及金属圈部的所谓拧入式的E类型(E26、EU10等。)、G类型、PG类型等。
5.灯
在实施方式中,功耗为70(W),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数值,只要功耗在20W~150W范围内即可实施。
在实施方式中,以金属卤化物灯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其他灯。其他灯,例如有高压水银灯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用于具有发光管和邻近导体的高亮度放电灯。

Claims (7)

1.一种高亮度放电灯,其特征在于,具有:
发光管,在主管部的两侧设置一对细管部而形成,所述发光管具有一对电极;和
壳体,容纳所述发光管;和
邻近导体,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并辅助所述发光管的放电起动,
所述邻近导体具有呈带状的金属板;
通过该金属板的至少一端侧沿一个细管部的外周面弯曲并接触所述外周面,从而构成握持所述一个细管部的握持部;
所述金属板的一个端部为自由端,所述握持部能够伴随着所述一个细管部中的热膨胀而发生弹性变形;
所述电极由所述细管部保持,从而所述电极的顶端位于主管部内;
所述发光管由向所述电极供电的一对供电线支撑;
一个供电线向由另一个细管部保持的所述电极之一供电,所述一个供电线沿所述发光管的管轴方向配置,并且所述一个供电线的部分向与所述管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折或弯曲以形成伸出部,所述伸出部在位置上对应于所述主管部;
所述邻近导体的金属板的另一端部至少被固定在所述部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亮度放电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板的一个端部向所述一个细管部的径向的外侧弯折或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亮度放电灯,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电极包括绕有钼线圈的电极棒,将所述电极分别插入到所述细管部中;
所述邻近导体的握持部以(i)与(ii)之间的区域沿所述管轴方向至少重叠1mm,(i)为位于所述一个细管部内的所述钼线圈的一个顶端,所述一个顶端比所述钼线圈的另一顶端更靠近所述主管部,(ii)为从所述一个顶端向所述钼线圈的另一顶端移动了2mm的位置的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亮度放电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握持部的范围为绕所述一个细管部的管轴190o以上、300o以下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亮度放电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握持部的范围为绕所述一个细管部的管轴190o以上、300o以下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亮度放电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板的厚度为0.1mm以上0.3mm以下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亮度放电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板的厚度为0.1mm以上0.3mm以下的范围。
CN201180003521.7A 2010-03-03 2011-01-12 高亮度放电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35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6797A JP4846856B2 (ja) 2010-03-03 2010-03-03 高輝度放電ランプ
JP2010-046797 2010-03-03
PCT/JP2011/000106 WO2011108176A1 (ja) 2010-03-03 2011-01-12 高輝度放電ラン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3584A CN102473584A (zh) 2012-05-23
CN102473584B true CN102473584B (zh) 2015-02-25

Family

ID=44541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352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3584B (zh) 2010-03-03 2011-01-12 高亮度放电灯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427056B2 (zh)
EP (1) EP2544217A4 (zh)
JP (1) JP4846856B2 (zh)
KR (1) KR20130014485A (zh)
CN (1) CN102473584B (zh)
WO (1) WO20111081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59225B2 (en) 2011-10-18 2014-02-2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igh intensity discharge lamp with crown and foil ignition aid
US8766518B2 (en) * 2011-07-08 2014-07-0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igh intensity discharge lamp with ignition aid
DE202011103945U1 (de) * 2011-08-01 2011-11-03 Osram Ag Hochdruckentladungslampe mit Zündhilf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63267B1 (en) * 1999-06-16 2003-05-1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High-pressure discharge lamp having seal with external antenna
JP2007073436A (ja) * 2005-09-08 2007-03-22 Sony Corp ショートアーク放電ランプ及び光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53809A (en) * 1976-06-18 1977-10-1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hort-arc discharge lamp with starting device
JPH04135050A (ja) 1990-09-22 1992-05-08 Mazda Motor Corp 複合部材の製造方法
US6198223B1 (en) 1998-06-24 2001-03-06 Osram Sylvania Inc. Capacitive glow starting of ceramic high intensity discharge devices
JP4135050B2 (ja) 1999-12-08 2008-08-20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高圧放電ランプ、高圧放電ランプ点灯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01345076A (ja) * 2000-03-30 2001-12-14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高圧放電ランプ、高圧放電ランプ点灯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01283781A (ja) * 2000-03-31 2001-10-12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高圧放電ランプ、高圧放電ランプ点灯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01345075A (ja) 2000-06-01 2001-12-14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高圧蒸気放電ランプ
JP2002175780A (ja) 2000-09-28 2002-06-21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高圧放電ランプ、高圧放電ランプ点灯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05522825A (ja) * 2002-04-09 2005-07-28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高圧放電灯
JP4153759B2 (ja) * 2002-09-13 2008-09-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高圧放電ランプの製造方法
JP2004193061A (ja) * 2002-12-13 2004-07-08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メタルハライドランプ
CN1538495A (zh) * 2003-04-17 2004-10-20 ���µ�����ҵ��ʽ���� 高压放电灯
JP2005032521A (ja) * 2003-07-10 2005-02-03 Ushio Inc 超高圧水銀ランプ
DE10336282A1 (de) * 2003-08-07 2005-02-17 Patent-Treuhand-Gesellschaft für elektrische Glühlampen mbH Einseitig gesockelte Lampe
JP2005347060A (ja) 2004-06-02 2005-12-15 Iwasaki Electric Co Ltd 高圧放電ランプ及び光源システム
WO2006028112A1 (ja) * 2004-09-10 2006-03-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メタルハライドランプ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
JP4682048B2 (ja) * 2006-02-01 2011-05-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金属蒸気放電ランプ
JP4788719B2 (ja) * 2008-02-01 2011-10-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高圧放電ランプ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タ
JP5152127B2 (ja) * 2009-08-25 2013-02-27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超高圧水銀ランプ
DE202009013182U1 (de) * 2009-09-30 2010-11-11 Osram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Hochdruckentladungslampe mit Zündhilfe
DE102009047861A1 (de) * 2009-09-30 2011-03-31 Osram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Hochdruckentladungslampe mit kapazitiver Zündhilf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63267B1 (en) * 1999-06-16 2003-05-1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High-pressure discharge lamp having seal with external antenna
JP2007073436A (ja) * 2005-09-08 2007-03-22 Sony Corp ショートアーク放電ランプ及び光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44217A1 (en) 2013-01-09
JP4846856B2 (ja) 2011-12-28
US20120146498A1 (en) 2012-06-14
WO2011108176A1 (ja) 2011-09-09
JP2011181449A (ja) 2011-09-15
CN102473584A (zh) 2012-05-23
KR20130014485A (ko) 2013-02-07
US8427056B2 (en) 2013-04-23
EP2544217A4 (en) 2013-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0527115A5 (zh)
JP4646257B2 (ja) 高圧放電ランプ
CN102473584B (zh) 高亮度放电灯
CN105632882B (zh) 准分子放电灯装置
JP4662471B2 (ja) ショートアーク型放電ランプの封止部構造とその製造方法
US8558457B2 (en) Lamp comprising glass tube having pinched sealed portion at end
CA2775425A1 (en) Ultraviolet enhancer (uve) holder
WO2019205386A1 (zh) 金卤灯及其制造方法
JP5257270B2 (ja) 放電ランプ装置
JP2009516331A (ja) メタルハライドランプに関するループ型フレームアーク管取り付けアセンブリ及びランプ
JP4375247B2 (ja) 放電ランプ
JP3540789B2 (ja) 高圧放電ランプ
JP4878984B2 (ja) 放電ランプおよび放電ランプの製造方法
JP5799437B2 (ja) 外球保護構造を有する高輝度放電灯
CN205016495U (zh) 一种大功率双端高压钠灯
JP5134054B2 (ja) 金属蒸気放電ランプおよび照明装置
CN207852614U (zh) 放电灯
JP2018092745A (ja) ランプ
US7701142B2 (en) Ceramic HID arc tube assembly
JP2008505438A (ja) 電灯及び外側バルブにおいてランプベッセルを取り付ける方法
JP2010225420A (ja) 熱陰極蛍光ランプおよび蛍光ランプ用電極
JPS63218146A (ja) 放電ランプ
JP2006302780A (ja) 自動車用放電ランプ
CN102254781A (zh) 超高压汞灯
JP2011258432A (ja) 放電ラン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25

Termination date: 201601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