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2524A - 空气调节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2524A
CN102472524A CN2010800322611A CN201080032261A CN102472524A CN 102472524 A CN102472524 A CN 102472524A CN 2010800322611 A CN2010800322611 A CN 2010800322611A CN 201080032261 A CN201080032261 A CN 201080032261A CN 102472524 A CN102472524 A CN 1024725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suction inlet
guide rail
shell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22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2524B (zh
Inventor
上原雄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725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25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25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25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323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机,该空气调节机通过不在吸入口上形成吸入格栅来控制成本且不影响美观,并且使过滤装置在移动路径的中途不会卡在吸入口的端部边缘上,从而顺利地移动到规定位置。具体地说,该空气调节机包括:吸入口(4),形成在外壳(3)的顶面上;过滤装置(7),配置在外壳(3)的吸入口(4)的内表面一侧;以及移动路径(19),使过滤装置(7)能抽出插入自如地在其内移动,在吸入口(4)上未形成覆盖整个吸入口(4)的吸入格栅,而设置有用于导向的作为导向部的倾斜形成的吸入口后端边缘(25)和/或突起部(26),当将过滤装置(7)插入到移动路径(19)内时,该导向部使过滤装置(7)的插入前端(30)不会卡在吸入口(4)的端部边缘上。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机,该空气调节机在外壳的吸入口的内表面一侧配置有能够装拆的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一般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公知有如下结构:从外壳的前表面上部到顶面形成有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在外壳的前表面下部形成有吹出口,并且在从吸入口到吹出口的空气通道中依次配置有过滤装置、热交换器和风扇。主要从美观的角度出发,在吸入口上形成有格栅状的吸入格栅。由于吸入格栅形成为格栅状,所以装置越大,用于制作模具等的费用越高,从而成为成本上升的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1所示,近年来出现了不在外壳的前表面上形成吸入口而使外观简洁的空气调节机。在这种仅在外壳顶面上形成吸入口的情况下,由于空气调节机一般设置在室内的顶棚附近,所以通常使用者看不到外壳顶面的后侧。由此,仅在外壳的顶面上形成吸入口的空气调节机可以考虑不设置吸入格栅而保留开口的原样。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63257号
然而,在上述结构的空气调节机中,如果不在吸入口上形成吸入格栅而保留开口的原样,则会产生以下问题。
即,在上述结构的空气调节机中形成有移动路径,该移动路径能够使过滤装置抽出插入自如地移动,并且通过使过滤装置在移动路径中移动来将其安装在吸入口和热交换器之间。由于设计上的制约,在形成吸入口的外壳顶面和热交换器之间只能保留有限的空间,所以沿外壳的吸入口的内表面来设定移动路径。即,移动路径与吸入口邻接形成。
过滤装置通常由一体成形的过滤网和过滤装置框构成。由于过滤装置需要具备柔软性,所以过滤装置越大,也越容易因成形后的残余应力而使整个过滤装置产生扭曲或起伏。
因此,如果使产生了扭曲或起伏的过滤装置在移动路径中移动,则当不在吸入口上形成吸入格栅时,过滤装置的插入前端上发生了弧形变形的一部分就会从吸入口突出。并且,从吸入口突出的过滤装置部分会卡在吸入口的后端边缘上,从而导致不能将过滤装置安装到规定位置。
这是因为取消吸入格栅而产生的新问题,即,由于在以往的空气调节机中,吸入格栅起到构成移动路径一部分的作用,所以即使过滤装置发生了扭曲或起伏等变形,吸入格栅也有助于抑制这种变形而使过滤装置在移动路径中顺利地移动。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机,该空气调节机通过不形成覆盖整个吸入口的吸入格栅来控制成本且不会影响美观,并且使过滤装置在移动路径的中途不会卡在吸入口的端部边缘上,从而顺利地移动到规定位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入口,形成在外壳的顶面上;过滤装置,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吸入口的内表面一侧;以及移动路径,使所述过滤装置能抽出插入自如地在其内移动,在所述吸入口上未形成覆盖整个吸入口的吸入格栅,而设置有用于导向的导向部,当将所述过滤装置插入到所述移动路径内时,所述导向部使所述过滤装置的插入前端不会卡在所述吸入口的端部边缘上。
按照上述结构,尽管未形成覆盖整个吸入口的吸入格栅,但通过设置导向部,即使当过滤装置产生变形时,也可以通过将过滤装置的变形部分导向移动路径,使过滤装置在移动路径内平滑地顺利移动。
另外,不会妨碍在吸入口的一部分上形成吸入格栅。例如,由于使用者能够看到吸入口的前侧,所以可以仅在吸入口的前侧形成吸入格栅。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因设置了覆盖整个吸入口的大型吸入格栅而导致的成本上升,而并不会妨碍在吸入口的一部分上形成辅助性的吸入格栅。
具体地说,可以例举以下导向部。在移动路径沿外壳前后方向形成的情况下,当把过滤装置从外壳的前方插入到移动路径内并使其向外壳的后方移动时,过滤装置的插入前端有可能卡在吸入口的后端边缘上。在这种情况下,将吸入口的后端边缘形成为相对于外壳左右方向倾斜,可以把这种倾斜形成的吸入口的后端边缘作为导向部。
在上述结构中,吸入口后端边缘的左右角部的一个配置成比另一个靠近外壳前表面。因此,如果把过滤装置插入到移动路径内并使其向外壳后方移动,则过滤装置的插入前端首先与吸入口后端边缘的左右角部中、靠近外壳前表面的角部(以下称前侧角部)交叉,此后,随着过滤装置的移动,产生交叉的点向另一侧移动。
因此,当在过滤装置的插入前端的一部分上存在弧形变形部分时,从过滤装置的变形部分的一端到另一端仅在一点上依次与吸入口的后端边缘接触。这样,由于过滤装置的插入前端和吸入口后端边缘不会同时以两点以上接触,所以与吸入口后端边缘点接触的过滤装置部分,被吸入口的后端边缘按压而被平滑地顺利导向移动路径。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移动路径包括保持过滤装置左右两侧部的左右一对保持导轨,各保持导轨具有位于过滤装置表面一侧的外导轨和位于过滤装置背面一侧的内导轨,并且可以在吸入口的后端边缘的左右角部中位于接近外壳前表面的角部一侧的保持导轨的外导轨上、且在所述角部的前方位置上,形成朝向内导轨突出的突起部。在这种情况下,吸入口的后端边缘和突起部共同作为导向部。
在上述结构中,过滤装置的左右两侧部在被保持导轨保持的状态下,在保持导轨内移动。在形成有突起部一侧的保持导轨上移动的过滤装置一侧部分(以下称突起部侧的过滤装置侧部)的前端,因与突起部接触而被按压并以离开外导轨的状态通过前侧角部。由此,过滤装置不会卡在前侧角部上,从而通过前侧角部并与吸入口的后端边缘交叉。此后,如上所述,利用吸入口的后端边缘将过滤装置平滑地导向移动路径。
即,由于吸入口后端边缘的左右角部成为吸入口后端边缘与左右的侧端部边缘交叉的拐点,所以当在过滤装置的插入前端上存在弧形变形部分时,与其他部分相比更容易被左右角部卡住。因此,通过形成作为导向部的突起部,连同每个弧形变形部分一起按压突起部侧的过滤装置侧部,以使其钻入并通过前侧角部的下方,从而可以避免过滤装置卡在前侧角部上。
如上所述,通过倾斜形成作为导向部的吸入口后端边缘,并形成突起部,能够可靠地避免过滤装置卡在吸入口后端边缘上,并且能够平滑顺利地将过滤装置导向规定位置。
另外,也可以仅采用突起部作为导向部。在这种情况下,吸入口后端边缘与以往相同沿外壳左右方向形成。并且,移动路径包括左右一对保持导轨,所述一对保持导轨将所述过滤装置的左右两侧部保持成能够沿外壳前后方向移动,各保持导轨包括位于所述过滤装置表面一侧的外导轨和位于过滤装置背面一侧的内导轨,并且可以在所述一对保持导轨中至少一个保持导轨的外导轨上、且在所述吸入口后端边缘的前方位置上,形成朝向内导轨突出的突起部,突起部作为导向部。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在沿外壳左右方向平行形成吸入口后端边缘的状态下形成突起部,整个过滤装置的插入前端同时通过吸入口的后端边缘。另外,突起部可以形成在左右保持导轨两者的外导轨上,也可以仅形成在一个的外导轨上。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可以得到一种空气调节机,该空气调节机由于不在吸入口上形成覆盖整个吸入口的吸入格栅,而设置有用于导向的导向部,当将过滤装置插入到移动路径内时,所述导向部使过滤装置的插入前端不会卡在吸入口的端部边缘上,所以可以控制成本且不影响美观,并且能够使过滤装置不会卡在移动路径的中途,从而顺利地移动到规定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图1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上述室内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另外的角度观察图1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室内机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具有另一种方式的吸入口后端边缘的室内机的俯视图。
图8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过滤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图2的A-A剖视图,表示插入过滤装置中途的状态。
图10是图2的A-A剖视图,表示过滤装置越过了突起部的状态。
图11是图2的A-A剖视图,表示过滤装置与倾斜部接触的状态。
图12是表示从图4的背面板上进一步取下排水盘和横百叶板后状态的图。
图13是室内机的横剖视图。
图14是室内机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热交换器
2 风扇
3 外壳
4 吸入口
5 吹出口
6 空气通道
7 过滤装置
8 横百叶板
9 背面板
10 右盖
11 左盖
12 前面板
13 过滤装置导向构件
14 前格栅
15 纵百叶板
16 辅助格栅
17 背面板与左盖的接合面
18 背面板与右盖的接合面
19 移动路径
20 出入口
21 保持导轨
22 保持导轨
23 外导轨
24 内导轨
25 吸入口后端边缘
25a 前侧角部
26 突起部
27 倾斜部
28 过滤网
29 过滤装置框
30 插入前端
31 倾斜部
32 槽部
33 排水盘
40 支承部
41 支承部
42 凹凸部
43 凹部
44 纵肋
45 横肋
46 格子状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从下方观察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从上方观察图1的室内机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图2的室内机的A-A剖视图。
如图1~图3所示,室内机具有热交换器1和风扇2,它们被安装在外壳3内。在外壳3的顶面上形成有吸入口4,并且在外壳3的前表面下部形成有吹出口5。在外壳3的内部形成有从吸入口4到吹出口5的空气通道6,并且在所述空气通道6中配置有热交换器1和风扇2。
在吸入口4和热交换器1之间配置有过滤装置7,用于去除从吸入口4吸入的室内空气中的尘埃。在吹出口5的前表面上安装有转动自如的横百叶板8,该横百叶板8能够沿上下方向改变从吹出口5吹出的风向。在横百叶板8的上游一侧设置有纵百叶板15。纵百叶板15沿左右方向转动。利用纵百叶板15改变左右方向的风向。
在空气调节机中,相对于室内机,在室外设置有未图示的室外机。在室外机内部安装有压缩机、热交换器、四通阀和室外风扇等,由它们和室内侧的热交换器1形成制冷循环。并且,在室内机中设置有控制制冷循环的控制装置。由微处理器构成的控制装置根据使用者的指示和检测室外或外部气温的温度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制冷循环使冷暖气装置运转。此时,按照冷暖气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控制风扇发动机的驱动和横百叶板8的开关。
图4是室内机的分解立体图。如图所示,外壳3能分解为构成基座的背面板9、右盖10、左盖11以及前面板12,并且在外壳3的顶面上形成有由这些构件包围而成的、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开口。在所述开口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上安装有过滤装置导向构件13。
由此,上述开口被分割为左右两部分,形成左右一对吸入口4、4。在每个吸入口4、4上配置有过滤装置7、7。另外,也可以不使用过滤装置导向构件13,由一个过滤装置覆盖一个吸入口,还可以使用多个过滤装置导向构件13,将上述开口分割为三个以上的吸入口。
前面板12设置成能以形成在其上部的未图示的转动轴为中心开关自如地转动。在吸入口4上未形成覆盖整个吸入口4的吸入格栅,而是使吸入口4的开口保持原状。另外,在吸入口4的前侧部分上装拆自如地安装有用于遮挡视线的前格栅14。由此,吸入口4的开口被前格栅14遮挡,不会被使用者看到,从而不会影响美观。
过滤装置7能够在移动路径19中移动。移动路径19形成在外壳3的前后方向上,在移动路径19的前端形成有过滤装置7出入的出入口20,移动路径19的后端与背面板9的顶部接触。出入口20形成在打开前面板12后的室内机的正面上部。移动路径19形成为从出入口20沿倒V形的热交换器1向吸入口4倾斜,并且在到达吸入口4之后,从吸入口4到背面板9为止沿外壳3顶面的内表面形成。
移动路径19由左右一对保持导轨21、22构成,所述左右一对保持导轨21、22保持过滤装置7的左右两侧部分。保持导轨21形成在过滤装置导向构件13的两侧部分上,保持导轨22分别沿面对吸入口4的右盖10和左盖11的边缘部形成。因此,在左右的吸入口4、4中,保持导轨21、22的位置左右相反。保持导轨21、22分别包括外导轨23和内导轨24,过滤装置7的侧部被保持在外导轨23和内导轨24之间。另外,过滤装置导向构件13的表面、即外导轨23的表面构成外壳3顶面的一部分。
保持导轨21、22的外导轨23为前后分割的结构,外导轨23的前侧由前格栅14的下表面部分构成,其后侧由外壳3的顶面构成。由此,移动路径19在吸入口4的后侧接近吸入口4。因此,如图8所示,如果在过滤装置7的插入前端存在弧形变形部X1、X2等,则该变形部分X1、X2与吸入口后端边缘25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移动路径19中设置有将过滤装置7向移动路径19引导的导向部,即使过滤装置7的插入前端存在变形部分X1、X2等,也不会因过滤装置7的插入前端卡在吸入口4上而妨碍过滤装置7移动。具体地说,导向部包括:吸入口后端边缘25,相对于外壳3的左右方向倾斜;以及突起部26,形成在外导轨23上。以下对吸入口后端边缘25和突起部26进行叙述。
如图5、图6所示,吸入口后端边缘25相对于外壳3的左右方向倾斜。即,吸入口后端边缘25左右角部中的一个配置成比另一个更接近外壳前表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外观设计的角度出发,使形成在左右吸入口4、4上的吸入口后端边缘25的倾斜方向左右对称。
具体地说,在左吸入口4中,吸入口后端边缘25的左角部为前侧角部25a(吸入口后端边缘的左右角部中接近外壳前表面的角部),并且在右吸入口4中,吸入口后端边缘25的右角部为前侧角部25a。吸入口后端边缘25的形状只要朝向左右任意一个方向倾斜即可,除了可以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为平缓的曲线状,作为其他方式,也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为直线状。
如果相对于吸入口4倾斜形成吸入口后端边缘25,则开口面积相应变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原有形状为矩形的吸入口4和倾斜形成的吸入口后端边缘25之间形成有辅助格栅16,以便确保吸入口4的开口面积。另外,虽然辅助格栅16和吸入口后端边缘25与背面板9一体成形,但是也可以将它们和背面板9形成为单独个体。
如图9~图11和图3所示,突起部26形成在位于前侧角部25a一侧的保持导轨的外导轨23上、且在前侧角部25a的前方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吸入口4、4的保持导轨22、22上都形成有突起部26。另外,由于突起部26按压过滤装置7的侧部,使其以离开外导轨23的状态通过前侧角部25a,所以优选在突起部上形成倾斜面,以使过滤装置7平滑地越过突起部26。形成在左右吸入口4、4上的保持导轨22、22的形状左右对称。
并且,为了使过滤装置7更平滑顺利地越过突起部26,优选在过滤装置7的侧部前端也形成倾斜部2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过滤装置7的侧部前端和突起部26两者上都形成有倾斜面(参照图8)。
此外,可以形成一个规定高度的突起部26,也可以形成多个突起部26来阶梯性地升高至规定的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三个高度阶梯性升高的突起部(26a、26b、26c)。由此,如果形成多个突起部26,则每当过滤装置7与各突起部26接触时都会发生振动。
如图8所示,当在过滤装置侧部附近产生变形部X2时,可以利用振动,使变形部X2尽可能向过滤装置7的中央(变形部X1的位置)移动。其结果,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变形部X2卡在前侧角部25a上的危险性,还能够按压过滤装置7的侧部以使其通过前侧角部25a。
此外,优选突起部26形成在比背面板9与左右盖接合的接合面靠向前方的位置上。即,背面板9与左右盖的接合面为保持导轨22的接缝。由于在该部分上容易产生间隙或台阶,有可能卡住过滤装置7的插入前端30。因此,通过将突起部26配置在上述接合面的前方位置上,不仅能够避免过滤装置7与前侧角部25a接触,还能够避免过滤装置7与上述接合面接触,从而可以预防过滤装置7被卡住。
图9~图11和图3中表示了左吸入口4的背面板9与左盖11的接合面17。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突起部中位于最后方的突起部26c形成为横跨背面板9与左盖11的接合面17。此外,右吸入口4的背面板9与右盖10的接合面18形成在前侧角部25a正前方的位置上(参照图6)。因此,通过将突起部26形成在比背面板9与右盖10的接合面18靠向前方的位置上,能够避免过滤装置7卡在背面板9与右盖10的接合面18上。
如图8所示,过滤装置7是由过滤网28和过滤装置框29一体成形的树脂制过滤装置,其形状越大,也越容易因残余应力而使过滤装置的插入前端30上产生弧形变形部X1和弧形变形部X2。
下面说明在上述结构的空气调节机中,将过滤装置7从移动路径19的出入口20插入并设置到规定位置的过程。图9~图11是图2的室内机的A-A剖视图。
首先,如图9所示,打开前面板12,将过滤装置7从呈现在室内机正面上部的出入口20插入到移动路径19内。过滤装置7在移动路径19内沿热交换器1向吸入口4移动。
过滤装置7的插入前端30在到达吸入口4的内表面、即到达外导轨23之后,边与外导轨23接触边沿吸入口4向外壳3的后方移动,从而与形成在前侧角部25a前方的突起部26接触。
突起部26a、26b、26c的高度阶梯性地升高,并且在各突起部26a、26b、26c的与过滤装置7的接触面上形成有倾斜面。此外,在过滤装置7侧部的前端上形成有倾斜部27。由此,过滤装置7的侧部可以平滑顺利地越过各突起部26a、26b、26c,并且当越过各突起部26a、26b、26c时产生振动。
如图10所示,越过突起部26的过滤装置7被突起部26按压并以离开外导轨23的状态通过前侧角部25a的下方。另外,如上所述,虽然仅在保持导轨22上形成了突起部26,但在保持导轨21上也可以形成突起部26。
在内导轨24上形成有倾斜部31,以使内导轨24与外导轨23之间的距离朝向前侧角部25a的后方位置逐渐变窄。此外,在移动路径19的后端形成有槽部32,该槽部32能够与倾斜部31相接并能够与过滤装置7的插入前端30嵌合。
因此,如图11所示,通过了前侧角部25a后的过滤装置7,与倾斜部31接触并被导入到槽部32内。并且,最终如图3所示,过滤装置7的插入前端30被嵌合固定在槽部32中。
虽然移动路径19的前侧到出入口20为止了,但是保持导轨21、22的内导轨24一直延伸到热交换器1的前端部1a,且形成为平缓的弧形。并且,未被导入到移动路径19内的过滤装置7的后侧被保持在内导轨24上。过滤装置7的后端利用弹性变形产生弯曲并被插入固定在位于热交换器1前端部的排水盘33上。通过以上操作,过滤装置7被安装到空气通道6中、且在吸入口4和热交换器1之间。
如上所述,外壳3不使用一体成形的大型部件,而是由多个构件组成的组装式部件。由此,不需要大型模具,能够保持良好的生产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外壳3为组装式,所以如图12所示,收容在外壳3内的热交换器1和风扇2通过形成在背面板9内表面左右的支承部40、41,安装在背面板9上。因此,背面板9的支承部40、41承受较大负荷。由此,如果背面板9的左右分别承受了较大负荷,则当背面板9的刚性较弱时,其左右会产生扭曲。
如图5、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背面板9的上部形成有凹凸部42,以便提高整个背面板9的刚性,所述凹凸部42具有在外壳3的左右方向上连续的凹凸形状。而且,优选在构成凹凸部42的各凹部43内形成肋,以便能够进一步提高刚性。凹凸部42由凹部43a和凹部43b交替形成,所述凹部43a形成在背面板9的内表面一侧,所述凹部43b形成在背面板9的外表面一侧。即,当从内表面一侧观察背面板9时,与凹部43a邻接的凸部为形成在背面板9外表面一侧的凹部43b。此外,当从外表面一侧观察背面板9时,与凹部43b邻接的凸部为形成在背面板9内表面一侧的凹部43a。
肋可以适当地形成沿纵向延伸的纵肋44、沿横向延伸的横肋45或格子状肋46。如果沿纵横方向形成格子状肋46,则可以提高背面板纵横方向的刚性,如果形成倾斜的格子状肋46,则可以有效地防止背面板左右扭曲。
形成在各凹部43内的肋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优选均衡地形成纵肋44、横肋45和格子状肋46。如图5、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背面板9内表面一侧的凹部43a内全部为格子状肋46。另外,在格子状肋46中,在安装有过滤装置导向构件13的中央的凹部43a内沿纵横方向形成肋,而其他所有的凹部43a都形成了倾斜的肋。
此外,如图13、图14所示,在形成于背面板9外表面一侧的凹部43b内,交织形成有纵肋44和横肋45。通过均衡地形成所述肋,能够提高整个背面板的刚性。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在外壳的吸入口的内表面一侧配置有过滤装置的空气调节机。

Claims (4)

1.一种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入口,形成在外壳的顶面上;
过滤装置,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吸入口的内表面一侧;以及
移动路径,使所述过滤装置能抽出插入自如地在其内移动,
在所述吸入口上未形成覆盖整个吸入口的吸入格栅,而设置有用于导向的导向部,当将所述过滤装置插入到所述移动路径内时,所述导向部使所述过滤装置的插入前端不会卡在所述吸入口的端部边缘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路径形成在外壳前后方向上,所述外壳的吸入口的后端边缘相对于外壳左右方向倾斜,所述后端边缘作为所述导向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路径包括保持所述过滤装置左右两侧部的左右一对保持导轨,各保持导轨具有位于所述过滤装置表面一侧的外导轨和位于所述过滤装置背面一侧的内导轨,并且在所述吸入口后端边缘的左右角部中位于接近外壳前表面的角部一侧的保持导轨的外导轨上、且在所述角部的前方位置上,形成有朝向内导轨突出的突起部,所述后端边缘和所述突起部共同作为所述导向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路径包括左右一对保持导轨,所述一对保持导轨将所述过滤装置的左右两侧部保持成能够沿外壳前后方向移动,各保持导轨具有位于所述过滤装置表面一侧的外导轨和位于所述过滤装置背面一侧的内导轨,并且在所述一对保持导轨中至少一个保持导轨的外导轨上、且在所述吸入口后端边缘的前方位置上,形成有朝向内导轨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作为所述导向部。
CN201080032261.1A 2009-09-09 2010-08-09 空气调节机 Active CN1024725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8471A JP4713658B2 (ja) 2009-09-09 2009-09-09 空気調和機
JP2009-208471 2009-09-09
PCT/JP2010/063488 WO2011030643A1 (ja) 2009-09-09 2010-08-09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2524A true CN102472524A (zh) 2012-05-23
CN102472524B CN102472524B (zh) 2014-07-16

Family

ID=43732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2261.1A Active CN102472524B (zh) 2009-09-09 2010-08-09 空气调节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713658B2 (zh)
KR (1) KR101346900B1 (zh)
CN (1) CN102472524B (zh)
WO (1) WO201103064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70390A (zh) * 2017-06-07 2017-10-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7461820A (zh) * 2017-09-26 2017-12-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的过滤筛网支撑框架和空调器室内机
CN107949752A (zh) * 2015-08-21 2018-04-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CN110462304A (zh) * 2017-04-05 2019-11-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和空调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6056B2 (ja) * 2012-01-17 2016-05-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7105127B2 (ja) 2018-07-30 2022-07-22 株式会社コロナ 空気調和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96867A (ja) * 1995-04-27 1996-11-12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H11276827A (ja) * 1998-03-31 1999-10-12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のエアーフィルタ装置
CN1740656A (zh) * 2004-08-25 2006-03-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07192455A (ja) * 2006-01-19 2007-08-02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8116097A (ja) * 2006-11-02 2008-05-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90694A (ja) * 2004-08-25 2006-04-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4309450B2 (ja) * 2007-12-13 2009-08-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96867A (ja) * 1995-04-27 1996-11-12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H11276827A (ja) * 1998-03-31 1999-10-12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のエアーフィルタ装置
CN1740656A (zh) * 2004-08-25 2006-03-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07192455A (ja) * 2006-01-19 2007-08-02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8116097A (ja) * 2006-11-02 2008-05-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9752A (zh) * 2015-08-21 2018-04-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CN110462304A (zh) * 2017-04-05 2019-11-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和空调机
CN110462304B (zh) * 2017-04-05 2021-03-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和空调机
CN107270390A (zh) * 2017-06-07 2017-10-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7270390B (zh) * 2017-06-07 2020-04-2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7461820A (zh) * 2017-09-26 2017-12-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的过滤筛网支撑框架和空调器室内机
CN107461820B (zh) * 2017-09-26 2019-12-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的过滤筛网支撑框架和空调器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016107A (ko) 2012-02-22
KR101346900B1 (ko) 2014-01-15
JP2011058719A (ja) 2011-03-24
JP4713658B2 (ja) 2011-06-29
WO2011030643A1 (ja) 2011-03-17
CN102472524B (zh) 2014-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2524B (zh) 空气调节机
EP3040630B1 (en) Outdoor device of an air conditioner
CN103797310B (zh) 空调室内机
KR102283550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EP2246636A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101576286A (zh) 空调器
JP2010286142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フィルタ掃除ユニット
JP6405524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3946639A (zh) 风向变更装置及具备该风向变更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
CN1955563B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吸入格栅
CN204100515U (zh) 空气净化器
JP7237160B2 (ja)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JP5981201B2 (ja) 空気調和機
JP5515502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1086350A (zh) 空调室内机
JP4921134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6090694A (ja) 空気調和機
JP4697394B2 (ja) 天井吊形空気調和機
JPH04302924A (ja) エアコンの収納装置及びその装置に用いるよろい戸
JP2017067314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H0612414Y2 (ja)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JP501806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CN207334927U (zh) 空调室内机
KR101112993B1 (ko) 공기조화기 하우징 판넬어셈블리
WO2021064940A1 (ja) エアフィルタ及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