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46744A - 一种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46744A
CN102446744A CN2011103079789A CN201110307978A CN102446744A CN 102446744 A CN102446744 A CN 102446744A CN 2011103079789 A CN2011103079789 A CN 2011103079789A CN 201110307978 A CN201110307978 A CN 201110307978A CN 102446744 A CN102446744 A CN 1024467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ickel
behind
unnecessary
silicide
silic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0797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军
傅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ali Micro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li Micro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li Micro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li Micro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20111030797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46744A/zh
Publication of CN1024467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67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通过选择性镀镍的方法在硅区域沉积所需厚度的镍,不仅消除了等离子体损伤的可能性,且镍只沉积在硅区域,因此参与镍硅反应的镍的总量可控,能精确的控制镍的厚度,从而能够得到所需的成相,还不会产生多余的镍;而只需要一次退火即可在硅区域形成所需的镍硅化物,不仅节约工艺成本,还简化了工艺流程。

Description

一种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及其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半导体加工工业中,一般采用形成自对准硅化物工艺,形成半导体装置上半导体结构的预先界定区域中的集成低电阻材料。其中,自对准硅化物工艺,是一种使半导体结构的硅区域与金属反应形成硅化物区域的工艺,该自对准的硅化物可在半导体结构上选择形成,而不必图案化或蚀刻已沉积的硅化物,藉以形成一些低电阻的区域。
随着半导体制程的微缩,在65nm及其以下工艺中,镍(Ni)已经被普遍使用来与硅(Si)材料反应,以在半导体结构上形成自对准硅化物。其中,使用镍形成硅化物时,由于镍是扩散源,且会首先扩散进硅中形成富镍的Ni2Si,然后继续扩散形成所需的NiSi,如果再继续扩散则会形成富硅的NiSi2,而富镍的Ni2Si和富硅的NiSi2的电阻率均比较高,都不能形成低电阻的区域。
目前,一般采用两步退火的工艺来实现,对镍的量的控制以形成所需厚度的采用的NiSi。首先,在硅片上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简称PVD)的方法沉积镍和覆盖层;其次,进行一次退火,镍在与硅反应形成镍硅化物之后,用湿法去除覆盖层和在硅片的其他区域残余未反应的镍,然后进行二次退火,从而在硅区域形成镍硅化物。但是,上述工艺因为采用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沉积镍,所以会产生一定的等离子体损伤(plasma damage);而且在硅片的其他区域的镍也会有部分参与镍硅反应,即如图1所示,会使位于氮化硅之上的镍向硅区域渗透,使得参与反应的镍的总量难以控制,从而影响到最终形成的镍硅化物的成相,形成如图2所示的过硅化1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一衬底上形成有硅区域,并至少包含有氧化硅区域或氮化硅区域; 
步骤S2:采用氢氟酸溶液对衬底进行选择性镀镍,于硅区域上形成镍薄膜; 
步骤S3:进行快速热退火工艺。
上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中,还包括于步骤S2中形成镍薄膜后淀积阻挡层。
上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中,阻挡层的材质为Ti、TiN等。
上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中,还包括于步骤S3后去除阻挡层。
上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中,硅区域包括栅极区域和源漏区域。
上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中,氧化硅区域包括侧墙和浅沟槽区域。
上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中,步骤S2中形成镍薄膜后,氧化硅区域或氮化硅区域均不包含镍。
上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中,进行步骤S2中采用氢氟酸溶液对衬底进行选择性镀镍时,其电镀过程中加入有Pt等。
上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中,步骤S3中进行快速热退火工艺的温度为300-500℃。
上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中,步骤S3中进行快速热退火工艺的时间为10-60s。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出一种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通过选择性镀镍的方法在硅区域沉积所需厚度的镍,不仅消除了等离子体损伤的可能性,且镍只沉积在硅区域,因此参与镍硅反应的镍的总量可控,能精确的控制镍的厚度,从而能够得到所需的成相,还不会产生多余的镍;而只需要一次退火即可在硅区域形成所需的镍硅化物,不仅节约工艺成本,还简化了工艺流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背景技术中退火工艺时位于其他区域的镍向硅区域渗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背景技术中退火工艺时位于其他区域的镍向硅区域渗透形成过硅化现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3是本发明一种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一种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
首先,在一衬底(晶圆)上制备由栅极区域和源漏区域构成的硅区域,并同时制备氧化硅区域和/或氮化硅区域;其中,氧化硅区域和氮化硅区域两者之中至少包含一个。其中,氧化硅区域包括侧墙和浅沟槽区域。
然后,采用一定浓度的稀释氢氟酸溶液进行选择性镀镍,于硅区域上形成镍薄膜;由于当硅浸入一定浓度的含镍离子的氢氟酸溶液中5s至600s时,此时镍离子通过电化学还原反应会沉积在硅区域,形成镍种子层即镍薄膜,其反应方程式为--:2Ni2++Si+6HF→2Ni+SiF6 2-+6H+;而氮化硅和氮化硅则不会参与反应,因此氮化硅区域和氮化硅区域不会形成镍的薄膜。
其中,可在镀镍的过程中加入如Pt等除镍外的其他金属,以形成所需厚度的镍薄膜。
最后,根据工艺实施条件,若等待时间(Q time)较短,且衬底(晶圆(wafer))保存环境良好如储存在氮气环境中等,可以直接进行快速退火工艺,之后进行后续工艺操作;反之,则需要形成镍的薄膜后淀积阻挡层覆盖衬底(晶圆),以预防其被氧化,并于快速退火工艺后去除该阻挡层,然后进入后续工艺操作。
其中,快速退火工艺的温度范围为300-500℃,反应时间范围为10-60s,且阻挡层的材质为Ti、TiN等。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出一种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通过选择性镀镍的方法在硅区域沉积所需厚度的镍,不仅消除了等离子体损伤的可能性,且镍只沉积在硅区域,因此参与镍硅反应的镍的总量可控,能精确的控制镍的厚度,从而能够得到所需的成相,还不会产生多余的镍;而只需要一次退火即可在硅区域形成所需的镍硅化物,不仅节约工艺成本,还简化了工艺流程。
通过说明和附图,给出了具体实施方式的特定结构的典型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精神,还可作其他的转换。尽管上述发明提出了现有的较佳实施例,然而,这些内容并不作为局限。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阅读上述说明后,各种变化和修正无疑将显而易见。因此,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应看作是涵盖本发明的真实意图和范围的全部变化和修正。在权利要求书范围内任何和所有等价的范围与内容,都应认为仍属本发明的意图和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一衬底上形成有硅区域,并至少包含有氧化硅区域或氮化硅区域; 
步骤S2:采用氢氟酸溶液对衬底进行选择性镀镍,于硅区域上形成镍薄膜; 
步骤S3:进行快速热退火工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于步骤S2中形成镍薄膜后淀积阻挡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阻挡层的材质为Ti、TiN。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于步骤S3后去除阻挡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硅区域包括栅极区域和源漏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氧化硅区域包括侧墙和浅沟槽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形成镍薄膜后,氧化硅区域或氮化硅区域均不包含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步骤S2中采用氢氟酸溶液对衬底进行选择性镀镍时,其电镀过程中加入有Pt。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进行快速热退火工艺的温度为300-50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进行快速热退火工艺的时间为10-60s。
CN2011103079789A 2011-10-12 2011-10-12 一种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 Pending CN1024467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079789A CN102446744A (zh) 2011-10-12 2011-10-12 一种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079789A CN102446744A (zh) 2011-10-12 2011-10-12 一种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6744A true CN102446744A (zh) 2012-05-09

Family

ID=46009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079789A Pending CN102446744A (zh) 2011-10-12 2011-10-12 一种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46744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1283A (en) * 1979-10-26 1982-03-23 Mobil Tyco Solar Energy Corporation Nickel plating method
US6096644A (en) * 1998-09-08 2000-08-01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Self-aligned contacts to source/drain silicon electrodes utilizing polysilicon and metal silicides
CN1645594A (zh) * 2004-12-23 2005-07-27 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 在源漏区域形成两种厚度硅化物的工艺
CN1754860A (zh) * 2004-09-29 2006-04-05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一种适用于纳米器件制造的硅化物工艺
CN101140872A (zh) * 2006-09-04 2008-03-12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金属硅化物的形成方法
CN102194674A (zh) * 2010-03-12 2011-09-21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自对准金属硅化物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1283A (en) * 1979-10-26 1982-03-23 Mobil Tyco Solar Energy Corporation Nickel plating method
US6096644A (en) * 1998-09-08 2000-08-01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Self-aligned contacts to source/drain silicon electrodes utilizing polysilicon and metal silicides
CN1754860A (zh) * 2004-09-29 2006-04-05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一种适用于纳米器件制造的硅化物工艺
CN1645594A (zh) * 2004-12-23 2005-07-27 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 在源漏区域形成两种厚度硅化物的工艺
CN101140872A (zh) * 2006-09-04 2008-03-12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金属硅化物的形成方法
CN102194674A (zh) * 2010-03-12 2011-09-21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自对准金属硅化物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28256B (zh) 3d nand字线中用于增强的氟保护和应力减少的坚固的成核层
CN100505168C (zh) 半导体器件中金属硅化物的单向扩散
CN100444354C (zh) 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US8658485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TW201926558A (zh) 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
CN202487541U (zh) 一种半导体结构
US8928059B2 (en)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3035523B (zh) 一种晶体管形成方法
US20060130746A1 (en) Method for forming nickel silicide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etching nickel silicide
CN101447454B (zh) 一种调节全硅化金属栅的栅功函数的方法
TWI732976B (zh) 形成矽化物的方法
CN101286476A (zh) 单一氧化硅层作为掺杂遮蔽层与金属硅化物阻挡层的方法
KR102664859B1 (ko) 금속 막들의 고압 산화
JP2009111214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529253B (zh)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CN111128704A (zh) 金属硅化物制作方法
CN102856179A (zh)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CN102446744A (zh) 一种去除形成镍硅化物后多余镍的方法
JP2010267678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2723268A (zh) 一种制备自对准镍硅化物的方法
CN101140871B (zh) 半导体器件中金属硅化物接触的制造方法
CN103915326B (zh) 自对准金属硅化物的形成方法和半导体器件
JP2014187300A (ja) 金属シリサイド層の製造方法
CN103515318B (zh) Cmos全硅化物金属栅制备方法
CN103165453A (zh) 高介电金属栅mos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