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38727B - 流体处理方法、流体处理装置及流体 - Google Patents

流体处理方法、流体处理装置及流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38727B
CN102438727B CN201080022186.0A CN201080022186A CN102438727B CN 102438727 B CN102438727 B CN 102438727B CN 201080022186 A CN201080022186 A CN 201080022186A CN 102438727 B CN102438727 B CN 1024387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mentioned
runner
air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21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38727A (zh
Inventor
龟谷桂一郎
渡边盛正
田中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38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387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387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387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6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moving adsorbents, e.g. rotating be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1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adsorp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46Removing components of defined structure
    • B01D53/62Carbon ox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3/00Adsorbents used in seperation treatment of gases and vapours
    • B01D2253/10Inorganic adsorbents
    • B01D2253/106Silica or silicates
    • B01D2253/108Zeoli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7/00Components to be removed
    • B01D2257/50Carbon oxides
    • B01D2257/504Carbon diox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7/00Components to be removed
    • B01D2257/80Wa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9/00Type of treatment
    • B01D2259/40Further details for adsorption processes and devices
    • B01D2259/40083Regeneration of adsorbents in processes other than pressure or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
    • B01D2259/40088Regeneration of adsorbents in processes other than pressure or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 by heating
    • B01D2259/4009Regeneration of adsorbents in processes other than pressure or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 by heating using hot ga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9/00Type of treatment
    • B01D2259/40Further details for adsorption processes and devices
    • B01D2259/402Further details for adsorption processes and devices using two be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CCAPTURE, STORAGE, SEQUESTRATION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GHG]
    • Y02C20/00Capture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 Y02C20/40Capture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of CO2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paration Of Gases By Adsorption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提高吸附功能的再生效果的流体处理方法及流体处理装置。上述流体处理方法为一种能够降低被处理空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被处理空气通过第1转轮(10)降低水分浓度之后,通过第2转轮(20),藉此降低二氧化碳浓度。该第2转轮(20)具有对二氧化碳及水分均可吸附的沸石,且温度越低越可有效吸附二氧化碳。当对第2转轮(20)进行加热再生时,使用一种利用第1转轮(10)使水分浓度降低且藉由加热器(8)而加热后的空气。

Description

流体处理方法、流体处理装置及流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处理方法、流体处理装置及流体。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205045号公报)所记载,提出一种以高回收率在废气中回收二氧化碳的方法。该方法是藉由使经预先干燥的废气穿过吸附二氧化碳的吸附剂而回收二氧化碳。而且,藉由对该吸附剂供给经加热的空气,而使二氧化碳脱附,从而使吸附能力再生。
发明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于上述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205045号公报)中记载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中,为使吸附剂再生而加热通过后的空气再次加热,并再次使用以使吸附剂再生。
然而,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加热空气包含脱附后的二氧化碳,因此每当重复再使用时,二氧化碳浓度会增大。象这样利用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后的空气的再生处理中,无法提高吸附剂再生效率。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研制,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吸附功能的再生效果的流体处理方法、流体处理装置及流体。
用于解决发明的手段
第1观点的流体处理方法用于使被处理流体中所含的第1成分的浓度降低,且包括第1步骤、第2步骤以及再生步骤。第1步骤使被处理流体中所含的与第1成分不同的第2成分的浓度降低,获得第1流体。第2步骤使第1流体通过吸附部的至少一部分而获得第2流体。该吸附部可吸附第1成分及第2成分中的任一成分,且至少关于第1成分的吸附能力具有温度相关性。再生步骤使第2成分的浓度低于被处理流体且温度高于被处理流体的第3流体,通过吸附部中的使第1流体通过的部分。作为被处理的流体,例如包含有气体。
一般而言,即便使用可吸附第1成分与第2成分中的任一者的吸附剂,降低被处理流体的第1成分的浓度,但若被处理流体中的第2成分的浓度未降低,则亦存在使吸附剂的对第1成分的吸附容量下降的情形。
与此相对,该流体处理方法由于使第2成分的浓度经降低后的第1流体通过吸附部,因此可更有效地使吸附部吸附第1成分。因此,可更有效地降低被处理流体的第1成分的浓度。而且,由于藉由第2成分的浓度经降低且受到加热的第3流体而使吸附部再生,因此可将再生步骤后的吸附部中的第2成分的吸附量及第1成分的吸附量抑制为较低。
在此,第3流体到达吸附部之前预先得到加热。因此,即使于吸附部中的第3流体流入的入口附近,亦可使再生效率提高。
藉此,可进一步提高使第1流体通过经再生的吸附部时第1成分的吸附容量。
第2观点的流体处理方法如第1观点的流体处理方法,其中,第3流体第1成分的浓度进一步降低。于该流体处理方法中,第3流体为不仅降低了第2成分,而且降低了第1成分的浓度。因此,当使第3流体通过吸附部中的第1流体通过的部分而使该吸附部再生时,可将再生后的第1成分的吸附量抑制为更低。
第3观点的流体处理方法如第1观点或第2观点的流体处理方法,其中还包括冷却步骤,该冷却步骤使冷却用流体通过再生步骤中第3流体通过吸附部中的部分。该冷却用流体是第1流体或第2流体的一部分,且温度低于第3流体。
该流体处理方法中,当吸附部的温度越低,对第1成分的吸附容量则越高,可藉由于使经加热的第3流体通过之后进行冷却步骤,而进一步提高对第1成分的吸附容量。而且,因进行该冷却步骤时通过吸附部的流体中所含的第2成分的浓度下降,而可抑制冷却步骤时第2成分吸附于吸附部。
第4观点的流体处理方法如第3观点的流体处理方法,其中,第3流体将冷却步骤中通过吸附部的冷却用流体加热所得的流体。
该流体处理方法使通过吸附部的冷却用流体吸收再生步骤中受热的吸附部的热,而使温度上升。通过该吸附部的冷却用流体是第2成分业已降低的流体,且温度上升,因此可藉由进一步加热而用作第3流体。因此,可藉由仅将通过吸附部时所吸收的热量进行热回收,而将用以获得第3流体的加热所需的热量抑制为较少。
第5观点的流体处理方法如第1观点至第4观点中的任一流体处理方法,其中,藉由使于吸附部中使第1流体通过的位置及使第3流体通过的位置移动而进行再生步骤。
该流体处理方法藉由于吸附部内移动使第1流体通过的位置及使第3流体通过的位置而进行再生步骤,因此,可连续地进行第2步骤与再生步骤。藉此,可连续地使用经再生的吸附部,进行第1成分的吸附处理。
第6观点的流体处理方法如第1观点至第5观点中的任一流体处理方法,其中,第1成分是二氧化碳。第2成分是水分。
于该流体处理方法中,即便为了降低被处理流体的二氧化碳浓度而使用对二氧化碳与水分两者均具有吸附容量的吸附部,亦可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第7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用于使被处理流体中所含的第1成分的浓度降低,即使被处理流体中所含的第1成分的浓度降低的流体处理装置(1),其包括:第2成分处理部、吸附部、第1传送部、加热部、以及第2传送部。第2成分处理部使被处理流体中所含的与第1成分不同的第2成分的浓度降低。吸附部可吸附第1成分及第2成分中的任一成分,且至少关于第1成分的吸附能力具有温度相关性。第1传送部使通过第2成分处理部的被处理流体的一部分即第1流体通过吸附部的至少一部分。加热部将通过第2成分处理部的被处理流体中除第1流体以外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即第4流体,加热至温度高于被处理流体为止,从而获得第5流体。第2传送部使第5流体通过吸附部中的被处理流体经由第2成分处理部所通过的部分。作为此处被处理的流体,例如包含气体。作为第2成分处理部,例如包括不仅可使第2成分的浓度降低,进而亦可使第1成分的浓度降低。于不背离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亦可对通过吸附部前的第1流体实施其他处理。当获得第5流体时,于不背离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亦可于加热第4流体之前或之后实施其他处理。
一般而言,当欲使用可吸附第1成分与第2成分两者的吸附剂来降低被处理空气的第1成分浓度,却未使被处理流体中的第2成分的浓度降低时,亦存在导致吸附剂对第1成分的吸附容量降低的情形。
与此相对,该流体处理装置于降低被处理流体的第2成分的浓度之后,使该被处理流体通过吸附部,因此,可更有效地使吸附部吸附第1成分。因此,可更有效地降低被处理流体的第1成分的浓度。而且,由于藉由使第2成分的浓度降低且经加热的第5流体而使吸附部再生,因此,可将吸附部中的第5流体所通过的部分中的第2成分的吸附量及第1成分的吸附量抑制为较低。
此外,第5流体于到达吸附部之前预先经加热。因此,即便于吸附部中的第5流体所流入的入口附近,亦可使再生效率提高。
藉此,可进一步提高使第1流体通过经再生的吸附部时的第1成分的吸附容量。
第8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如第7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其中还包括第3传送部。第3传送部使第1冷却用流体通过吸附部中的第5流体所通过的部分。该第1冷却用流体是第2成分处理部中经处理的被处理流体的一部分、或者第2成分处理部中经处理后通过吸附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被处理流体的一部分,且温度低于第5流体。
该流体处理装置于吸附部的温度越低,则对第1成分的吸附容量越高时,可藉由使经加热的第5流体通过之后进行冷却,而进一步提高对第1成分的吸附容量。而且,于进行该吸附部的冷却时,通过吸附部的流体所含的第2成分的浓度已被降低,因此,可抑制吸附部冷却时吸附部吸附第2成分的情形。
第9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如第8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其中,第5流体是对通过吸附部的第1冷却用流体加热所得的流体。
于该流体处理装置中,已通过吸附部的第1冷却用流体藉由吸收因第5流体的通过而受热的吸附部的热而使温度上升。已通过该吸附部的第1冷却用流体是第2成分经降低的流体,且温度上升,因此可藉由进一步加热而用作第5流体。所以,可藉由仅将通过吸附部时所吸收的热量进行热回收,而将用以获得第5流体的加热所需的热量抑制为较少。
第10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使被处理流体中所含的第1成分的浓度降低,其包括:第2成分第1处理部、吸附部、第4传送部、第2成分第2处理部、加热部以及第5传送部。第2成分第1处理部使被处理流体中所含的与第1成分不同的第2成分的浓度降低。吸附部可吸附第1成分及第2成分中的任一成分,且至少关于第1成分的吸附能力具有温度相关性。第4传送部使通过第2成分第1处理部的被处理流体即第1流体通过吸附部的至少一部分。第2成分第2处理部使第2成分的浓度降低。加热部将藉由至少使用第2成分第2处理部的处理所得且第2成分的浓度低于被处理流体的第6流体,加热至温度高于被处理流体为止,从而获得第5流体。第5传送部使第5流体通过吸附部中的被处理流体经由第2成分第1处理部所通过的部分。作为此处被处理的流体,例如包含气体。作为第2成分第1处理部,例如包括不仅可使第2成分的浓度降低,进而亦可使第1成分的浓度降低。于不背离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亦可对通过吸附部前的第1流体实施其他处理。当获得第5流体时,于不背离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亦可于加热第6流体之前或之后实施其他处理。
一般而言,当欲使用可吸附第1成分与第2成分两者的吸附剂来降低被处理空气的第1成分浓度,却未使被处理流体中的第2成分的浓度降低时,亦存在导致吸附剂对第1成分的吸附容量降低的情形。
与此相对,该流体处理装置于降低被处理流体的第2成分的浓度之后,使该被处理流体通过吸附部,因此,可更有效地使吸附部吸附第1成分。因此,可更有效地降低被处理流体的第1成分的浓度。而且,由于藉由使第2成分的浓度降低且经加热的第5流体而使吸附部再生,因此,可将吸附部中的第5流体所通过的部分中的第2成分的吸附量及第1成分的吸附量抑制为较低。
此外,第5流体于到达吸附部之前预先经加热。因此,即便于吸附部中的第5流体所流入的入口附近,亦可使再生效率提高。藉此,可进一步提高使第1流体通过经再生的吸附部时的第1成分的吸附容量。
第11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如第10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其中还包括第6传送部。第6传送部使第2冷却用流体通过吸附部中第5流体所通过的部分。该第2冷却用流体为经第2成分第1处理部处理的被处理流体的一部分、或者于第2成分第1处理部处理后通过吸附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被处理流体的一部分,且温度低于第5流体。
该流体处理装置于吸附部的温度越低,则对第1成分的吸附容量越高时,可藉由使经加热的第5流体通过之后进行冷却,而进一步提高对第1成分的吸附容量。而且,于进行该吸附部的冷却时,通过吸附部的流体所含的第2成分的浓度已被降低,因此,可抑制吸附部冷却时吸附部吸附第2成分的情形。
第12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如第11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其中,第5流体将通过吸附部的第2冷却用流体加热所得的流体。
于该流体处理装置中,已通过吸附部的第2冷却用流体藉由吸收因第5流体的通过而受热的吸附部的热而使温度上升。已通过该吸附部的第2冷却用流体是第2成分经降低的流体,且温度上升,因此可藉由进一步加热而用作第5流体。所以,可藉由仅将通过吸附部时所吸收的热量进行热回收,而将用以获得第5流体的加热所需的热量抑制为较少。
第13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如第7观点至第12观点中的任一流体处理装置,其中,第5流体藉由吸附部而降低第1成分的浓度。
于该流体处理装置中,第5流体不仅第2成分浓度经降低,而且第1成分亦浓度经降低。因此,当使第5流体通过吸附部中的第1流体所通过的部分而使吸附部再生时,可将再生后的第1成分的吸附量抑制为更低。
第14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如第7观点至第10观点中的任一流体处理装置,其中还包括驱动部。驱动部使于吸附部中使第1流体通过的位置及使第5流体通过的位置移动。该流体处理装置可藉由驱动部进行驱动,而使第1流体通过的位置及第5流体通过的位置于吸附部内进行移动。因此,可连续且自动地进行吸附第1成分的处理与使吸附部再生的处理。藉此,便可连续且自动地进行使用经再生的吸附部的第1成分的吸附处理。
第15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如第7观点至第11观点中的任一流体处理装置,其中,第1成分是二氧化碳。第2成分是水分。
于该流体处理方法中,即便为了降低被处理流体的二氧化碳浓度而使用对二氧化碳与水分两者具有吸附容量的吸附部,亦可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第16观点的流体是根据第1观点至第6观点中任一观点的流体处理方法而获得的、被处理流体中所含的第1成分的浓度经降低后的流体。
第17观点的流体是根据第7观点至第15观点中任一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而获得的、被处理流体中所含的第1成分的浓度经降低后的流体。
[发明的效果]
于第1观点的流体处理方法中,可进一步提高使第1流体通过经再生的吸附部时的第1成分的吸附容量。
于第2观点的流体处理方法中,当使第3流体通过吸附部中第1流体所通过的部分而使吸附部再生时,可将再生后的第1成分的吸附量抑制为更低。
于第3观点的流体处理方法中,可抑制于冷却步骤时吸附部吸附第2成分的情形。
于第4观点的流体处理方法中,可藉由仅将通过吸附部时所吸收的热量进行热回收,而将用以获得第3流体的加热所需的热量抑制为较少。
于第5观点的流体处理方法中,可连续地进行使用经再生的吸附部的第1成分的吸附处理。
于第6观点的流体处理方法中,可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于第7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中,可进一步提高使第1流体通过经再生的吸附部时的第1成分的吸附容量。
于第8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中,可抑制在吸附部的冷却时于吸附部吸附第2成分。
于第9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中,可将用以获得第5流体的加热所需的热量抑制为较少。
于第10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中,可进一步提高使第1流体通过经再生的吸附部时的第1成分的吸附容量。
于第11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中,可抑制于吸附部冷却时吸附部吸附第2成分的情形。
于第12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中,可抑制于吸附部冷却时吸附部吸附第2成分的情形。
于第13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中,当使第5流体通过吸附部中的第1流体所通过的部分而使吸附部再生时,可将再生后的第1成分的吸附量抑制为更低。
于第14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中,可连续且自动地进行使用经再生的吸附部的第1成分的吸附处理。
于第15观点的流体处理装置中,可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第16观点的流体第1成分的浓度得以进一步降低。
第17观点的流体第1成分的浓度得以进一步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第1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2第1实施状态的第1转轮的概略说明图。
图3第1实施状态的第2转轮的概略说明图。
图4第1实施状态的第2转轮的加热再生位置的相关说明图。
图5第1实施状态的变形例(A)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6第2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7第2实施状态的第2转轮的概略说明图。
图8第3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9第3实施状态的变形例(A)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10第3实施状态的变形例(B)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11第4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12第5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13第5实施状态的变形例(A)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14第5实施状态的变形例(B)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15第6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16第6实施状态的第1转轮的概略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1实施状态
<1-1>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1的概略构成
图1中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1的概略构成图。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1取入室外的空气并将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的空气供给至对象空间的装置,其包括:外壳50、第1转轮10、第1马达10M、第2转轮20、第2马达20M、供气风扇55、排气风扇56、加热器8、及各管31、32、33、35、37、38、39。
外壳50包括向室外侧开口的外部气体取入口51、向对象空间侧开口的供气口52、及室外侧开口的排气口53。
第1转轮10配置于外壳50内部,由蜂窝结构的硅胶构成为近似圆筒形状,且可使空气沿轴向通过。从外部气体取入口51及排气口53侧观察的概略构成图即图2所示,第1转轮10右上半部(相当于90°的部分)为水分再生位置Y,而剩余部分(相当于270°的部分)为水分吸附位置X。若空气通过水分吸附位置X,则通过的空气中所含的水分将由硅胶吸附,而流出经干燥的空气。若经加热的空气通过水分再生位置Y,则会使由硅胶吸附的水分脱附,藉此,流出湿度增加的空气,并且第1转轮10的经加热空气所通过的部位得以再生。该第1转轮10的硅胶水分的吸附容量具有温度相关性,第1转轮10的温度越低,则越容易吸附水分,而第1转轮10的温度越高,则越容易使水分脱附。
第1马达10M使第1转轮10以近似圆筒形状的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具体而言,经由自圆周方向包围近似圆筒形状的第1转轮10的未图示的驱动用缆索,将第1马达10M的驱动力传递至第1转轮10,以此使第1转轮10进行转动。藉此,第1转轮10可重复连续进行水分的吸附、脱附后的再生。
第2转轮20配置于外壳50内部,由蜂窝结构的沸石构成为近似圆筒形状,且可使空气沿轴向通过。如自外部气体取入口51及排气口53侧观察的概略构成图即图3所示,第2转轮20下半部为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而左上半部为加热再生位置B,右上半部为冷却再生位置C。若空气通过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则通过的空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将由沸石吸附,而流出二氧化碳浓度经降低的空气。若经加热的空气通过加热再生位置B,则会使由沸石吸附的二氧化碳脱附,藉此,流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空气,并且第2转轮20的经加热空气所通过的部位得以再生。若未加热空气(温度低于通过加热器8后的空气的空气)通过冷却再生位置C,则加热空气所通过的位置的热将进行放热,使得第2转轮20的未经加热空气所通过的部分的二氧化碳吸附能力增大而得以再生。该第2转轮20的沸石二氧化碳的吸附容量具有温度相关性,第2转轮20的温度越低,则越容易吸附二氧化碳,而第2转轮20的温度越高,则越容易使二氧化碳脱附。此外,该第2转轮20的沸石并非仅具有对二氧化碳的吸附容量,亦具有对水分的吸附容量,且容易优先吸附水分。
第2马达20M与第1马达10M相同,使第2转轮20以近似圆筒形状的轴为中心进行转动。藉此,第2转轮20可重复进行二氧化碳的吸附、脱附后的再生,从而连续进行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处理。
第1供气管31构成如下游路,该流路将由外壳50的供气口52取入至外壳50内部的空气引导至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为止。
供气风扇55配置于第1供气管31上。藉由驱动该供气风扇55,而通过第1供气管31将室外空气OA送至第1转轮10侧。
第2供气管32构成将经由第1供气管31而通过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的空气引导至第2转轮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为止的流路。
对象空间供气管33构成将经由第2供气管32而通过第2转轮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的空气引导至对象空间为止的流路。经由该对象空间供气管33,将湿度较低且二氧化碳浓度亦较低的供给空气SA供给至对象空间。
冷却管35自第2供气管32的中途分支后,延伸至第2转轮20的冷却再生位置C为止,且构成将通过第2供气管32的空气的一部分引导至第2转轮20的冷却再生位置C为止的流路。
第2再生管37构成将经由冷却管35而通过第2转轮20的冷却再生位置C的空气引导至加热再生位置B为止的流路。
加热器8配置于第2再生管37的中途。该加热器8对通过第2再生管37的空气进行加热。
第1再生管38构成将经由第2再生管37而通过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的空气引导至第1转轮10的水分再生位置为止的流路。
排气风扇56配置于第1再生管38的中途。藉由驱动该排气风扇56,而通过第1再生管38将空气送至第1转轮10侧。
排气管39构成将经由第1再生管38而通过第1转轮10的水分再生位置Y的空气作为排出空气EA排出至室外的流路。
<1-2>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顺序
以下,一面说明通过图1中的(a)~(i)的各点的空气,一面说明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顺序。此处,第1转轮10及第2转轮20分别沿着图2及图3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持续旋转。
通过图1中(a)所示部分的空气是经由外壳50的外部气体取入口51而取入的室外空气OA,且朝着第1转轮10流动。
通过图1中(b)所示部分的空气是藉由通过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而干燥的空气,且朝着第2转轮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或冷却再生位置C流动。第1转轮10旋转,从而第1转轮10的各部分相对于第1供气管31、第2供气管32、第1再生管38及排气管39而相对移动,藉此,于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吸附水分的部分以保持所吸附的水分的状态,朝水分再生位置Y移动。
与上述(b)相同,通过图1中(c)所示的部分的空气为已干燥的空气,且朝第2转轮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流动。
通过图1中(d)所示的部分的空气为藉由已干燥的空气通过第2转轮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而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干燥空气,且朝对象空间流动。第2转轮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上吸附着二氧化碳的部分藉由第2转轮20保持着所吸附的二氧化碳进行旋转,使得第2转轮20的各部分相对第2供气管32、对象空间供气管33、冷却管35、第2再生管37进行相对移动,而不断移动至加热再生位置B。
与上述(b)相同,通过图1中(e)所示的部分的空气是干燥空气,且朝第2转轮20的冷却再生位置C流动。
通过图1中(f)所示部分的空气是通过第2转轮20的冷却再生位置C之后的空气,且因获得来自第2转轮20的冷却再生位置C的热(进行热回收),而使温度上升超过了通过(e)的空气。通过第2转轮20的冷却再生位置C的空气是通过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之后的空气,故为水分较少的干燥空气。此外,藉由旋转而不断移动至冷却再生位置C的第2转轮20的部分因即将移动至冷却再生位置C之前位于加热再生位置B,故温度变高。因此,可抑制通过第2转轮20的冷却再生位置C时第2转轮20吸附水分。另一方面,第2转轮20于因通过冷却再生位置C的空气的冷却而使二氧化碳的吸附容量提高的状态下,朝着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移动。当通过第2转轮20的冷却再生位置C时,因吸附二氧化碳而使二氧化碳浓度略微降低,但由于即将移动至冷却再生位置C之前位于加热再生位置B故温度变高,因此,可抑制第2转轮20的移动至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之前的部分吸附大量的二氧化碳。
通过图1中(g)所示部分的空气藉由通过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而干燥,并藉由通过第2转轮20的冷却再生位置C而使二氧化碳浓度略微降低且经加热器8加热的空气,且该空气朝着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流动。而且,将如此干燥且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的加热空气连续供给至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
此处,如图4所示,流入至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的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的加热空气依序通过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的入口侧部分B1、内部部分B2、出口侧部分B3。此时,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温度最高状态下的加热空气所流入的入口侧部分B1首先得到加热。而且,若入口侧部分B1不断受热,则其次内部部分B2受热。而且,出口侧部分B3亦最后受热。于出口侧部分B3最后受热的状况下,不仅出口侧部分B3受热,而且入口侧部分B1及内部部分B2亦受热的状态得以维持。因此,不仅可于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的内部部分B2或出口侧部分B3,而且亦可于入口侧部分B1使二氧化碳高度脱附。具体而言,例如当使未加热的空气通过预先受热的转轮时,由于通过转轮的空气随着行进于转轮内而不断缓慢受热,因此,入口附近的部分将持续呈现未充分受热的空气通过的状态,而本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1则可避免这样的问题。
通过图1中(h)所示部分的空气是藉由干燥且二氧化碳浓度经降低的加热空气通过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而于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上使第2转轮20所吸附的二氧化碳脱附,使得二氧化碳浓度增大的空气,且该空气朝着第1转轮10的水分再生位置Y流动。这样,第2转轮20藉由使所吸附的二氧化碳脱附而再生。流入至第2转轮20的空气均为藉由通过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而干燥的空气,因此,通过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时的水分的脱附量较少。
通过图1中(i)所示部分的空气是藉由通过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之后而干燥的加热空气通过第1转轮10的水分再生位置Y,而于水分吸附位置X使第1转轮10吸附的水分脱附,从而较多包含水分的空气,且,该空气朝室外排出。这样,第1转轮10藉由使所吸附的水分脱附而再生。
<1-3>第1实施状态的特征
于第1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1中,通过图1中的第2再生管37的(g)所示部分的空气是藉由通过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而干燥且由加热器8加热的空气。因此,朝向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的空气通常为经干燥的加热状态,且这样的经干燥的加热状态的空气将持续供给至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藉此,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自风上游侧起依序不断受热,且使自应加热再生部分的风上游侧起至风下游侧为止整体充分受热,直至第2转轮20旋转而使作为加热再生位置B的部分到达冷却再生位置C为止。通过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的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随着朝向风下游侧而不断缓慢增大,从而可使二氧化碳充分脱附,直至第2转轮20旋转而使作为加热再生位置B的部分到达冷却再生位置C为止。
此外,通过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的空气藉由通过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而干燥,不仅藉由利用加热器8得到加热,而且藉由通过第2转轮20的冷却再生位置C,而使二氧化碳浓度略微降低。藉此,由于朝向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的空气是经干燥且二氧化碳浓度得以降低的加热状态,因此,与通过完全未经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处理的空气的情形相比,可高度地进行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上的二氧化碳的脱附。
<1-4>第1实施状态的变形例
(A)
如图3所示,上述第1实施状态列举加热再生位置B的大小与冷却再生位置C的大小相等的第2转轮20为例进行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2转轮20,例如,如图5所示,亦可采用第2转轮20A。该第2转轮20A构成为使再生加热位置B′的大小大于冷却加热位置C′的大小。这样,可藉由增大加热再生位置B′的大小,而更有效或更确实地进行二氧化碳的脱附。
此外,当第2转轮20A的旋转速度较快时、通过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的空气量较多时、以及第2转轮20A的轴向厚度较厚时等必需使吸附于沸石中的二氧化碳迅速或高度脱附的情形时,可藉由以此方式确保再生加热位置B′的大小较大,而使沸石充分再生。藉此,可提高第2转轮20A的移动至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上的部分的二氧化碳吸附容量,因此,可有效地降低供给至对象空间的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
(B)
如图2所示,上述第1实施状态列举右上半部成为水分再生位置Y且剩余部分成为水分吸附位置X的第1转轮10为例进行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1转轮10,例如亦可适当地变更水分再生位置Y与水分吸附位置X的比例。例如,亦可于用于使水分脱附的负荷大于吸附量的情形时,将水分再生位置Y的面积设定为大于水分吸附位置X的面积,或于吸附水分所需的面积较大的情形即将旋转速度抑制为较低且可确保再生时间较长的情形时等,将水分吸附位置X的面积设定为大于水分再生位置Y的面积。此外,亦可设计为水分吸附位置X与水分再生位置Y的面积比率各为50%。
(C)
上述第1实施状态列举通过第2转轮20的冷却再生位置C的空气中使二氧化碳浓度略微降低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亦可为如下情形:即便通过第2转轮20的冷却再生位置C,亦无法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而维持着二氧化碳浓度、或者导致二氧化碳浓度略微上升。于这样的情形时,亦可藉由将经加热器8充分加热的空气供给至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而充分获得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效果。
<2>第2实施状态
<2-1>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201的概略构成
图6中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201的概略构成图。于图6中,由与上述第1实施状态中说明的符号相同的符号所示的部分是大致相同,故省略说明。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201包括第2再生管237,以代替上述第1实施状态中的冷却管35及第2再生管37,且包括第2转轮220以代替第2转轮20。
第2再生管237构成为自第2供气管32的中途分支,而引导至加热再生位置B为止的流路。而且,于该第2再生管237的中途设置有加热器8。
通过图6中(e′)所示部分的空气是藉由通过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而干燥的空气,且该空气朝第2转轮220的加热再生位置B流动。
如图7所示,于第2转轮220中,设置有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加热再生位置B,第1实施状态中说明的冷却再生位置C则并未设置。
<2-2>第2实施状态的特征
第1实施状态的第2转轮20于朝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移动之前,于冷却再生位置C吸附二氧化碳而使二氧化碳浓度略微降低。而且,通过冷却再生位置C的空气用作于加热再生位置B上进行加热再生的空气,而并非供给至对象空间。
与此相对,第2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201与上述第1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1不同的处在于未设置冷却再生位置C。因此,第2转轮220中不断朝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移动的部分是刚通过加热再生位置B的部分,故尚未吸附二氧化碳。这样,可将下述空气供气至对象空间,该空气通过第2转轮220中因加热再生位置B而使二氧化碳充分脱附的状态下的部分,藉此使二氧化碳被有效吸附。
第2转轮220中因通过加热再生位置B而得到加热的部分于藉由旋转而移动于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中的期间,藉由通过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的空气而缓慢冷却。因此,即便来自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的中途,亦可藉由冷却状态下的第2转轮220吸附二氧化碳。
<3>第3实施状态
<3-1>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301的概略构成
图8中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301的概略构成图。于图8中,由与上述第1实施状态中说明的符号相同的符号所示的部分大致相同,故省略说明。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301包括第2再生管337,而代替上述第1实施状态中的冷却管35及第2再生管37,且包括第2转轮320,而代替第2转轮20。进而,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301因第2转轮320进行加热再生的故,而可利用由干燥空气制造装置310制造的干燥空气DA。
于外壳50形成有用于取入经外部制造的干燥空气DA的干燥空气取入口54。
第2再生管337构成自外壳50的干燥空气取入口54引向第2转轮320的加热再生位置B为止的流路。而且,于该第2再生管337的中途设置有加热器8。
通过图8中(j)所示部分的空气是经外部制造的干燥空气DA,且该空气朝第2转轮320的加热再生位置B流动。
于第2转轮320中设置有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及加热再生位置B,而第1实施状态中说明的冷却再生位置C则并未设置。
<3-2>第3实施状态的特征
第3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301与第2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201相同,未设置冷却再生位置C。因此,第2转轮320中不断朝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移动的部分是刚通过加热再生位置B的部分,且尚未吸附二氧化碳。这样,可将下述空气供气至对象空间,该空气通过第2转轮320中因加热再生位置B而使二氧化碳充分脱附的状态下的部分,藉此使二氧化碳被有效吸附。
与第2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201相同,第2转轮320中藉由通过加热再生位置B而得到加热的部分于藉由旋转而移动于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中的期间,藉由通过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的空气而缓慢冷却。因此,即便来自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的中途,亦可藉由经冷却状态的第2转轮320而吸附二氧化碳。
于第3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301中,分别独立地设置有用于将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的空气供给至对象空间的流路、及用于使第2转轮320加热再生的流路。因此,可藉由控制供气风扇55及排气风扇56的输出,而调节为使处理负荷与二氧化碳的吸附速度、脱附速度、供气风量、排气风量等对应。藉此,可抑制第2转轮320于沸石的吸附状态达到饱和的状态下长时间存在于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或者可藉由调节干燥空气DA的供给量而充分地确保加热再生等。
<3-3>第3实施状态的变形例
(A)
上述第3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301列举将藉由干燥空气制造装置310所得的干燥空气DA供给至第2转轮320中的加热再生位置B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9所示,可成为藉由还包括冷却前管335及冷却后管338,而于第2转轮320中设置有冷却再生位置C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301A。
该冷却前管335于第2再生管337中自加热器8的下游侧分支,并延伸至第2转轮320的冷却再生位置C为止。冷却后管338构成使通过第2转轮320的冷却再生位置C的空气于第1再生管38的中途合流的流路。
根据如此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301A,便可更有效地获得供给至对象空间的经干燥的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的空气,从而可更高度地进行第2转轮320的再生。
(B)
此外,例如,如图10所示,亦可成为藉由还包括冷却前管337a及冷却后管337b,而于第2转轮320中设置有冷却再生位置C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301B。
该冷却前管337a构成将经干燥空气制造装置310处理的空气供给至第2转轮320的冷却再生位置C为止的流路。
冷却后管337b构成将通过第2转轮320的冷却再生位置C的空气经由加热器8而供给至第2转轮320的加热再生位置B为止的流路。
根据如此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301B,便可更有效地获得供给至对象空间的经干燥的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的空气,从而可更高度地进行第2转轮320的再生。
<4>第4实施状态
<4-1>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401的概略构成
图11中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401的概略构成图。于图11中,由与上述第1实施状态中说明的符号相同的符号所表示的部分大致相同,故省略说明。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401包括第2再生管437,而代替上述第1实施状态中的冷却管35及第2再生管37,且包括第2转轮420,而代替第2转轮20。
第2再生管437构成自对象空间供气管33的中途分支,而引向第2转轮420的加热再生位置B为止的流路。而且,于该第2再生管437的中途设置有加热器8。
通过图11中(k)所示部分的空气是藉由通过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而干燥之后,再藉由通过第2转轮4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而使二氧化碳浓度进一步降低的空气,且该空气朝第2转轮420的加热再生位置B流动。
于第2转轮420中设置有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加热再生位置B,而第1实施状态中说明的冷却再生位置C则并未设置。
<4-2>第4实施状态的特征
第4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401与第2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201或第3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301相同,未设置冷却再生位置C。因此,第2转轮420中不断朝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移动的部分是刚通过加热再生位置B的部分,且尚未吸附二氧化碳。这样,可将下述空气供气至对象空间,该空气通过第2转轮420中于加热再生位置B上使二氧化碳充分脱附的状态下的部分,藉此使二氧化碳被有效吸附。
与第2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201或第3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301相同,第2转轮420中藉由通过加热再生位置B而得到加热的部分于藉由旋转而移动于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中的期间,藉由通过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的空气而缓慢冷却。因此,即便来自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的中途,亦可藉由经冷却的状态下的第2转轮420吸附二氧化碳。
于第4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401中,供给至第2转轮420中的加热再生位置B的空气于藉由通过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而干燥之后,再藉由通过第2转轮4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而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浓度,进而经加热器8加热的空气。因此,可使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的空气通过加热再生位置B,因而与仅使经干燥的加热空气通过的情形相比,可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的脱附效率。
<5>第5实施状态
<5-1>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501的概略构成
图12中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501的概略构成图。于图12中,由与上述第1实施状态中说明的符号相同的符号表示的部分大致相同,故省略说明。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501包括冷却前管536、第2再生管537及冷却后管538,而代替上述第1实施状态中的冷却管35及第2再生管37,且包括第2转轮520而代替第2转轮20。
第2再生管537构成自对象空间供气管33的中途分支,而引向第2转轮520的加热再生位置B为止的流路。于该第2再生管537的中途设置有加热器8。冷却前管536构成自对象空间供气管33的中途分支,而引向第2转轮520的冷却再生位置C为止的流路。冷却后管538构成使通过第2转轮520的冷却再生位置C的空气于第1再生管38的中途合流的流路。
通过图12中(m)所示部分的空气是于藉由通过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而干燥之后,再藉由通过第2转轮5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而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其后,藉由通过第2转轮520的冷却再生位置C而使二氧化碳浓度略微增大的空气。
<5-2>第5实施状态的特征
于第5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501中,供给至第2转轮520中的加热再生位置B的空气于藉由通过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而干燥之后,再藉由通过第2转轮5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而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浓度,进而经加热器8加热的空气。因此,可使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的空气通过加热再生位置B,因而与仅使经干燥的加热空气通过的情形相比,可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的脱附效率。
此外,于第5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501中,供给至第2转轮520中的冷却再生位置C的空气藉由通过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而干燥之后,再藉由通过第2转轮5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而使二氧化碳浓度进一步降低的空气。因此,可使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的空气通过冷却再生位置C,因而与仅使经干燥的加热空气通过的情形相比,可降低冷却第2转轮520时由第2转轮520吸附的二氧化碳的量。藉此,第2转轮520的欲朝向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的部分得到充分冷却,且于冷却步骤中亦将二氧化碳的吸附量抑制为较低,因此,可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的吸附容量。
<5-3>第5实施状态的变形例
(A)
上述第5实施状态如图12所示,列举设置有自对象空间供气管33的中途所分支的冷却前管536及第2再生管537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501为例进行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501,例如,如图13所示,亦可成为采用冷却前管536a而代替冷却前管536且采用第2再生管537a而代替第2再生管537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501A。冷却前管536a使通过对象空间供气管33的空气分支,并将其引导至第2转轮520的冷却再生位置C中与通过第2供气管32的空气流入至第2转轮520的侧的面相同的面上为止(图13中引导至第2转轮520的右侧为止)。第2再生管537a使通过第2转轮520的冷却再生位置C中与空气自第2转轮5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朝对象空间供气管33流出的侧的面相同的面上的空气(于图13中为通过第2转轮520的左侧的面的空气),经由加热器8而引导至第2转轮520的加热再生位置B为止。
通过第2再生管537a中的(ma)所示部分的空气于藉由通过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而干燥之后,再藉由通过第2转轮5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而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其后,藉由通过第2转轮520的冷却再生位置C而略微受热的空气(及/或二氧化碳浓度略微降低的空气)。
该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501A与图12所示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501相比,将来自对象空间供气管33的分岔部位抑制为较少,因此,最终可有效地获得作为供给空气SA的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的空气。此外,即便将藉由通过第2转轮520的冷却再生位置C而使二氧化碳浓度略微增大的空气用于加热再生,亦可藉由充分进行加热器8的加热而充分且容易地确保加热再生位置B中的二氧化碳的脱附效率。
(B)
上述第5实施状态如图12所示,列举设置有自对象空间供气管33的中途分支的冷却前管536及第2再生管537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501为例进行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501,例如,如图14所示,亦可成为采用冷却前管536b而代替冷却前管536,且采用第2再生管537b而代替第2再生管537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501B。冷却前管536b使通过对象空间供气管33的空气岔开,并将其引导至第2转轮520的冷却再生位置C中与空气自第2转轮520朝对象空间供气管33不断流出的侧的面相同的面上为止(于图13中引导至第2转轮520的左侧的面上为止)。第2再生管537b使通过第2转轮520的冷却再生位置C中与通过第2供气管32的空气流入至第2转轮520的侧的面相同的面上的空气(于图13中使通过第2转轮520的右侧的面上的空气),一面经由加热器8一面引导至第2转轮520的加热再生位置B为止。
通过第2再生管537b中的(mb)所示部分的空气是于藉由通过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而干燥之后,再藉由通过第2转轮5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而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其后,藉由通过第2转轮520的冷却再生位置C而略微受热的空气(及/或二氧化碳浓度略微降低的空气)。
该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501B与图12所示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501相比,将来自对象空间供气管33的分岔部位抑制为较少,因此,最终可有效地获得作为供给空气SA的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的空气。此外,即便将藉由通过第2转轮520的冷却再生位置C而使二氧化碳浓度略微增大的空气用于加热再生,亦可藉由充分进行加热器8的加热而充分且容易地确保加热再生位置B中的二氧化碳的脱附效率。
<6>第6实施状态
<6-1>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601的概略构成
图15中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601的概略构成图。于图15中,由与上述第1实施状态中说明的符号相同的符号所表示的部分大致相同,故省略说明。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601包括进而具有冷却再生位置Z的第1转轮610而代替第1转轮10,包括第1供气风扇655及第2供气风扇654而代替供气风扇55,包括第2排气风扇656及第1排气风扇657而代替排气风扇56,包括第2加热器608及第1加热器609而代替加热器8,且包括第1冷却前管631、第1冷却后管632及预冷器6。
第1冷却前管631构成将自第1供气管31的中途分支的空气引导至第1转轮610的冷却再生位置Z为止的流路。第1冷却后管632构成使通过第1转轮610的冷却再生位置Z的空气合流于第1再生管38的中途的流路。预冷器6配置于第1供气管31中的第1冷却前管631分支的部分的上游侧的中途,使通过的空气冷却。该预冷器6构成未图示的冷水回路的一部分,因流动的冷水约为7℃,故而可使通过第1供气管31的空气冷却。
如自外部气体取入口51及排气口53侧观察的概略构成图即图16所示,第1转轮610下半部分(相当于180°的部分)成为水分吸附位置X,左上半部(相当于90°的部分)成为加热再生位置Y,剩余的右上半部(相当于90°的部分)成为冷却再生位置Z。
第1供气风扇655配置于第1供气管31中较预冷器6之更上游侧。第2供气风扇654配置于第2供气管32中较冷却管35的分岔部分的更上游侧。第2排气风扇656配置于第1再生管38中较第1冷却后管632的合流部分的更上游侧。第1排气风扇657配置于排气管39中。第2加热器608配置于第2再生管37的中途。该第2加热器608构成未图示的温水回路的一部分,因流动的流体约为200℃,故而可对通过第2再生管37的空气进行加热。第1加热器609配置于第1再生管38中较第1冷却后管632的合流部分的更下游侧。该第1加热器609构成未图示的温水回路的一部分,因流动的流体约为150℃,故而可对通过第1再生管38的空气进行加热。通过预冷器6、第1加热器609及第2加热器608的流体的温度可分别进行调节。可藉由使通过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的空气由第1加热器609进一步加热后,通过第1转轮610的水分再生位置Y而使第1转轮610再生。藉此,由于无需重新导入用于进行第1转轮610的再生的外部气体,因此,可使装置节省空间,并且因对某种程度受热的空气进行补充性加热即可,因此亦可实现节能化。
通过图15中(n)所示部分的空气是经预冷器6冷却除湿的空气。具体而言,通过空气所含的水分于通过预冷器6时,成为废水而附着于预冷器6的未图示的壁面等。藉此,通过预冷器6的空气含水量以作为废水而附着的量降低而得以除湿。通过图15中(o)所示部分的空气于藉由预冷器6冷却除湿之后,因冷却第1转轮610的冷却再生位置Z而受热,使温度略微上升。此处的第1转轮610的冷却再生步骤与第2转轮20的冷却再生步骤相同,为了提高水分的吸附容量而使第1转轮610冷却。
第1转轮610将瓦楞纸作为蜂窝结构体而使硅胶固定,且由以下方法获得。首先,使用包括包含17重量%的氧化锆的耐碱性玻璃纤维、及作为充填剂的滑石的纸(厚度为0.2mm、基重90g/m2)作为素材,并将硅溶胶用作黏接剂,获得瓦楞加工纸。该瓦楞加工纸通常使用瓦楞纸板的制造方法而获得。其次,一面缠绕该瓦楞加工纸,一面使用硅溶胶作为黏接剂,获得波形部分的波顶部分高度为1.9mm左右的螺旋状圆柱体。使该圆柱体浸渍于固形物成分浓度为28%的1号矽酸纳溶液中30分钟进行脱液之后,再浸渍于浓度10%且温度50℃的钙水溶液中30分钟,进而室温下浸渍于浓度5%的盐酸中30分钟。其后,进行水洗,并于100℃下进行加热,且于400℃下进行煅烧,藉此去除有机物。进而,将由该矽酸纳溶液浸渍至400℃下的煅烧为止的步骤重复2次,藉此获得第1转轮610。该第1转轮610不仅可采用上述方法,而且亦可采用由例如日本专利特开昭63-218235等记载的公知方法所得者。
第2转轮20将瓦楞纸作为蜂窝结构体而使沸石固定,且使用Union昭和(股份)公司制造的分子筛13X。
就第1转轮610及第2转轮20的轴向的厚度而言,若厚度设定过大,则吸附量增大,但再生会变得不充分。此外,硅胶的详细构成、沸石的详细构成亦相同,当吸附量增大时,再生会变得不充分。鉴于此,关于第1转轮610及第2转轮20的详细构成,使用符合各目的的结构。具体而言,第1转轮610的轴向的厚度是400mm。第1转轮610的直径是1500mm。第1转轮610藉由调整第1马达10M的驱动程度,而以角速度(转数)达到4转/小时的方式进行调节。此外,第2转轮20的轴向的厚度是400mm。第2转轮20的直径是1500mm。第2转轮20藉由调整第2马达20M的驱动程度,而以角速度(转数)达到10转/小时的方式进行调节。
<6-2>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601的动作概要例
说明使用上述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601,获得二氧化碳浓度低于30ppm的空气的过程。
相当于被处理空气的室外空气OA温度为20℃,二氧化碳浓度为390ppm。
(风量设定)
藉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601的各风扇654、655、656、657的调节,而使装置内的空气流如下所示。
流入至第1转轮610的水分吸附位置X的空气的风量是3.0m3/min,其风速为2.0m/sec。流入至第1转轮610的加热再生位置Y的通过加热器609后的空气的风量是1.5m3/min,其风速为2.0m/sec。流入至第1转轮610的冷却再生位置Z且通过第1冷却前管631的空气的风量是1.5m3/min,其风速为2.0m/sec。流入至第2转轮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的空气的风量是2m3/min,其风速为1.0m/sec。流入至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的空气的风量是1.0m3/min,其风速为1.0m/sec。流入至第2转轮20的冷却再生位置C的空气的风量是1.0m3/min,其风速为1.0m/sec。
(各部分的空气质量)
穿过通过图15中(n)所示预冷器6之后的部分的空气的温度是5℃,绝对湿度为3g/kg′。通过第1冷却前管631的空气亦为相同。
穿过通过图15中(b)所示第1转轮610的水分吸附位置X之后的部分的空气的绝对湿度是0.029g/kg′(露点为-50°)。
通过第1转轮610之前的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与通过之后的二氧化碳浓度均为390ppm,并无变化。
流入至图15中(c)所示第2转轮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的空气的温度是27℃,绝对湿度为0.029g/kg′(露点为-50℃),二氧化碳浓度为390ppm。
图15中(d)所示的第2转轮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X的出口侧的空气二氧化碳浓度为10~20ppm。
通过图15中(g)所示的第2加热器608后的朝向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的空气绝对湿度为0.029g/kg′(露点为-50℃),温度为190℃。
欲流入至图15中(e)所示第2转轮20的冷却再生位置B的空气绝对湿度为0.029g/kg′(露点为-50℃),温度为27℃。
流入至第1转轮610的加热再生位置Y且通过第1加热器609后的空气绝对湿度为10g/kg,温度为130℃。
这样,通过第1转轮610的空气是露点为-30℃以下的-50℃左右。藉此,可使图15中(b)、(c)、(e)、(g)所示部分的空气均为露点-30℃以下。
此外,通过第2转轮20的冷却再生位置C之后的空气引导至第2转轮20的加热再生位置B为止,且不会自外部吸收水分。因此,通过第2转轮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加热再生位置B、及冷却再生位置C的空气均成为露点下降至-30℃以下为止的空气,从而可抑制第2转轮20优先于二氧化碳吸附水分。
这样,干燥至露点达到-50℃左右为止的空气于通过第2转轮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时,二氧化碳被有效吸附,藉此可将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至10ppm~20ppm为止,从而可获得二氧化碳浓度为30ppm以下的空气。较好的是,藉由调节运转条件等,而将所得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调节为20ppm以下,更好的是达到10ppm以下。
<6-3>第6实施状态的特征
于第6实施状态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601中,第1转轮610不仅可进行加热再生,而且亦可使用经预冷器6冷却除湿的空气主动地进行冷却再生。因此,可提高第1转轮10的水分吸附位置X上水分的吸附容量。藉此,输送至第2转轮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的空气便成为更干燥的状态,因此,可抑制第2转轮20用于水分吸附,从而可使第2转轮20的吸附力集中于二氧化碳的吸附。
关于通过第1转轮610的水分吸附位置X之后通过冷却管35的空气,亦持续具有预冷器6的冷却效果。因此,第2转轮20的冷却步骤不仅可藉由使常温的空气通过而促进放热,而且亦可藉由主动冷却的空气而有效降低温度。因此,可更进一步提高第2转轮20的二氧化碳吸附位置A上的二氧化碳的吸附容量。
根据以上所述,可将二氧化碳浓度为30ppm以下的空气供给至对象空间。
<7>其他实施状态
(A)
上述第1实施状态至第6实施状态中,说明了将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的空气供给至对象空间的情形。作为期望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的对象空间,例如可列举锂离子电池的制造现场等对需要抑制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物质进行处理的环境。
(B)
于上述各实施状态及其变形例中,列举自被处理空气中去除水分与二氧化碳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亦可代替二氧化碳,而将NOx(nitrogenoxides,氮氧化物)、SOx(sulfuroxides,硫氧化物)中的任一者或NOx及SOx两者作为去除对象。此时,最好在进行NOx等的去除之前,预先自被处理空气中去除水分。
(C)
于上述各实施状态及其变形例中,列举设置有第1转轮10及第2转轮20等2个转轮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1等为例进行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转轮亦可沿着被处理空气的流向而串联设置3个以上。此时,将更容易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D)
于上述各实施状态及其变形例中,列举相对于被处理空气的流向,串联配置有主要使水分浓度降低的第1转轮10等、及主要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第2转轮20等的1个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1为例进行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亦可相对于被处理空气的流向配置复数个上述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构成于并设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的相互间藉由选择所需品质的空气而使之适当进行交换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统。
(E)
于上述各实施状态及其变形例中,列举通过第1转轮10等及第2转轮20等时的流体的压力不受任何限定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
相对于此,通过第1转轮10等及第2转轮20等的流体亦可为未经任何加压的流体。此外,即便加压,亦可为用于以通过第1转轮10等及第2转轮20等的方式运送流体所需(供气风扇55的推进力)程度的加压。此时,无需另外的加压机构,因此可削减加压机构的驱动所需的耗能,故亦可降低运转成本。
(F)
当同行业的技术人员不必进行过度的试行错误即可实现的程度,适当组合分别表示于上述各实施状态及其变形例中的事项所得的流体处理方法及其装置当然亦包含于本发明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流体处理方法及其装置可提高吸附剂的再生效果,因此,尤其于获得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的空气的情形时较为有效。
[附图标记说明]
1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流体处理装置)
8加热器(加热部)
10第1转轮(第2成分处理部、第2成分第1处理部)
10M第1马达
20第2转轮(吸附部)
20M第2马达(驱动部)
32第2供气管(第1传送部、第4传送部)
33对象空间供气管(第1传送部、第4传送部)
35冷却管(第3传送部)
37第2再生管(第2传送部、第3传送部)
38第1再生管(第2传送部、第5传送部)
55供气风扇(第1传送部、第3传送部、第4传送部)
56排气风扇(第2传送部、第3传送部、第5传送部、第6传送部)
201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流体处理装置)
220第2转轮(吸附部)
237第2再生管(第2传送部)
301、301A、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流体处理装置)
301B
310干燥空气制造装置(第2成分第2处理部)
320第2转轮(吸附部)
335冷却前管(第6传送部)
337第2再生管(第5传送部、第6传送部)
337a冷却前管(第5传送部、第6传送部)
337b冷却后管(第5传送部、第6传送部)
338冷却后管(第6传送部)
401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流体处理装置)
420第2转轮(吸附部)
437第2再生管(第2传送部)
501、501A、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流体处理装置)
501B
520第2转轮(吸附部)
536、536a、冷却前管(第3传送部)
536b
537、537a、第2再生管(第2传送部)
537b
601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装置(流体处理装置)
608第2加热器(加热部)
610第1转轮(第2成分处理部)
A二氧化碳吸附位置(使第1流体通过的位置,第1部分)
B加热再生位置(使第3流体通过的位置,第3部分、第5部分)
C冷却再生位置
DA干燥空气
EA排出空气
OA室外空气
SA供给空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05045号公报

Claims (7)

1.一种流体处理方法,用于使被处理流体中所含的第1成分的浓度降低,其包括:
第1步骤,利用上游侧的第2成分处理部(10、610)使上述被处理流体中所含的与上述第1成分不同的第2成分的浓度降低,从而获得第1流体;
第2步骤,使上述第1流体通过下游侧的吸附部(20、220、320、420、520)的至少一部分而获得第2流体,上述吸附部(20、220、320、420、520)可吸附上述第1成分及上述第2成分中的任一成分,且至少关于上述第1成分的上述吸附能力具有温度相关性;以及
再生步骤,使第3流体通过上述吸附部(20、220、320、420、520)中的使上述第1流体通过的部分,所述第3流体中的上述第2成分的浓度低于上述被处理流体中上述第2成分的浓度,且该第3流体的温度高于上述被处理流体的温度,
上述第1成分是二氧化碳,上述第2成分是水分,
上述第2成分处理部(10、610)是能够吸附水分的硅胶,
上述吸附部(20、220、320、420、520)与上述第2成分处理部(10、610)结构不同,是能够吸附二氧化碳的沸石,
作为高温干燥空气的上述第3流体由通过下游侧的吸附部(20、220、420、520)之前的水分浓度降低的第1流体产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处理方法,其中
上述第3流体中上述第1成分的浓度进一步降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处理方法,其中
还包括冷却步骤,该冷却步骤中使冷却用流体通过上述再生步骤中上述第3流体通过上述吸附部(20、320、520)中的部分,上述冷却用流体为上述第1流体或上述第2流体的一部分且温度低于上述第3流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处理方法,其中
上述第3流体为将上述冷却步骤中通过上述吸附部(20、320、520)的上述冷却用流体加热所得的流体。
5.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处理方法,其中
藉由使于上述吸附部(20、220、320、420、520)中使上述第1流体通过的位置(A)及使上述第3流体通过的位置(B)移动而进行上述再生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处理方法,其中
藉由使于上述吸附部(20、220、320、420、520)中使上述第1流体通过的位置(A)及使上述第3流体通过的位置(B)移动而进行上述再生步骤。
7.一种流体,其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处理方法而获得的、被处理流体中所含的第1成分的浓度经降低后的流体。
CN201080022186.0A 2009-05-22 2010-05-11 流体处理方法、流体处理装置及流体 Active CN1024387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24402 2009-05-22
JP2009124402 2009-05-22
PCT/JP2010/003189 WO2010134284A1 (ja) 2009-05-22 2010-05-11 流体処理方法、流体処理装置および流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38727A CN102438727A (zh) 2012-05-02
CN102438727B true CN102438727B (zh) 2014-12-10

Family

ID=43125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2186.0A Active CN102438727B (zh) 2009-05-22 2010-05-11 流体处理方法、流体处理装置及流体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764882B2 (zh)
EP (1) EP2433699B1 (zh)
JP (1) JP5067507B2 (zh)
KR (1) KR101355137B1 (zh)
CN (1) CN102438727B (zh)
TW (1) TWI510280B (zh)
WO (1) WO20101342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8994A (zh) * 2011-02-11 2013-12-18 芒特斯公司 用于从生产设备排出物中移除水蒸气的装置和方法
US8828128B1 (en) 2011-12-23 2014-09-09 Novelaire Technologies, L.L.C. 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SE537905C2 (sv) * 2012-06-29 2015-11-17 Ctt Systems Ab Sorptionstorksystem och förfarande för avfuktning av en fuktig gasström
US10232306B2 (en) 2012-06-29 2019-03-19 Ctt Systems Ab Sorption drying system
CN105358915B (zh) * 2013-06-28 2016-10-1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和除湿系统
JP6107695B2 (ja) * 2014-02-10 2017-04-05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二酸化炭素回収装置及び二酸化炭素回収方法
US10168057B2 (en) * 2014-04-04 2019-01-01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moisture
FR3024376B1 (fr) * 2014-08-01 2020-07-17 L'air Liquide, Societe Anonyme Pour L'etude Et L'exploitation Des Procedes Georges Claude Adsorbeur avec secheur rotatif
JP5795423B1 (ja) * 2014-12-19 2015-10-14 株式会社西部技研 吸収式除去・濃縮装置
WO2016207331A2 (en) * 2015-06-24 2016-12-29 Koninklijke Philips N.V. Capture and removal of targeted gas
FR3040890B1 (fr) * 2015-09-10 2019-08-09 L'air Liquide, Societe Anonyme Pour L'etude Et L'exploitation Des Procedes Georges Claude Procede et installation d'epuration d'air au moyen d'une roue d'adsorption
FR3040889B1 (fr) * 2015-09-10 2019-08-09 L'air Liquide, Societe Anonyme Pour L'etude Et L'exploitation Des Procedes Georges Claude Procede et installation d'epuration d'air au moyen d'une roue enthalpique et d'une roue d'adsorption
TWI629092B (zh) * 2017-02-03 2018-07-11 傑智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串聯式轉輪高效率淨化系統及串聯式轉輪高效率淨化方法
JP6383467B1 (ja) * 2017-07-19 2018-08-29 株式会社西部技研 除湿空調装置
JP6605548B2 (ja) * 2017-08-01 2019-11-13 株式会社西部技研 換気空調装置
US10563555B2 (en) * 2017-10-19 2020-02-18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Rotary contactor for vehicle carbon dioxide capture
JP6603299B2 (ja) * 2017-12-25 2019-11-06 株式会社西部技研 換気空調装置
JP7205866B2 (ja) * 2018-08-28 2023-01-17 株式会社西部技研 ハニカム吸着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除湿空調装置
US20210354085A1 (en) * 2018-10-30 2021-11-18 Svante Inc. Sorptive gas separation processes employing chemisorbents
JP7455566B2 (ja) * 2019-12-13 2024-03-26 株式会社西部技研 ガス除去濃縮装置
JP7347795B2 (ja) * 2019-12-16 2023-09-20 株式会社西部技研 有機溶剤濃縮装置および有機溶剤濃縮装置の劣化判定方法
WO2024090227A1 (en) * 2022-10-25 2024-05-02 Munters K. K. Dehumidifying system
CN116216832B (zh) * 2023-02-23 2024-06-25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 一种处理高盐化工废水的固定式吸附管反应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5546A (en) * 1995-05-10 1997-12-09 Mitsubish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collecting volatile organic substances
JP2001205045A (ja) * 2000-01-25 2001-07-31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二酸化炭素除去方法および二酸化炭素除去装置
US6471749B1 (en) * 1999-05-11 2002-10-29 Nippon Sanso Corporation Gas purification method
JP2004105786A (ja) * 2002-09-13 2004-04-08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有機物除去装置
JP2005161128A (ja) * 2003-11-28 2005-06-23 Seibu Giken Co Ltd 有機ガス処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09006A (en) * 1981-12-07 1983-10-11 Mattia Manlio M Removal and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vapors from gas streams
JPH0649132B2 (ja) 1987-03-05 1994-06-29 ニチアス株式会社 除湿用素子の製造法
US5158582A (en) * 1988-05-30 1992-10-27 Hitachi Zosen Corporation Method of removing NOx by adsorption, NOx adsorbent and apparatus for purifying NOx-containing gas
US5242473A (en) * 1988-09-22 1993-09-07 Unico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dehumidifying gas
EP0450888B1 (en) * 1990-03-31 1996-11-13 Taikisha, Ltd. Rotary gas treating apparatus
US5295350A (en) * 1992-06-26 1994-03-22 Texaco Inc. Combined power cycle with 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 and synthesis or fuel gas
JPH0699013A (ja) 1992-09-21 1994-04-12 Chubu Electric Power Co Inc 燃焼排ガスからの二酸化炭素の分離回収法
US5536301A (en) * 1995-03-27 1996-07-16 Uop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water and air
EP0952883A1 (en) 1996-12-31 1999-11-03 Bowie Gordon Keefer High frequency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JP2001149732A (ja) * 1999-12-01 2001-06-05 Seibu Giken Co Ltd ガス収着装置
JP2002085935A (ja) * 2000-09-12 2002-03-26 Daikin Ind Ltd 吸脱着装置
JP4523146B2 (ja) * 2000-12-19 2010-08-11 株式会社西部技研 有機溶剤蒸気処理装置
JP2002253656A (ja) * 2001-02-28 2002-09-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清浄機
JP3482409B1 (ja) * 2002-05-30 2003-12-22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減湿装置及び減湿方法
JP2004202393A (ja) * 2002-12-25 2004-07-22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二酸化炭素の脱着方法
TWI272121B (en) * 2003-10-22 2007-02-01 Unisem Co Ltd Waste gases treat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US7166149B2 (en) * 2004-01-12 2007-01-23 Uop Llc Adsorption process for continuous purification of high value gas feeds
JP2008302277A (ja) * 2007-06-06 2008-12-18 Toyobo Co Ltd 有機溶剤含有ガス処理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5546A (en) * 1995-05-10 1997-12-09 Mitsubish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collecting volatile organic substances
US6471749B1 (en) * 1999-05-11 2002-10-29 Nippon Sanso Corporation Gas purification method
JP2001205045A (ja) * 2000-01-25 2001-07-31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二酸化炭素除去方法および二酸化炭素除去装置
JP2004105786A (ja) * 2002-09-13 2004-04-08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有機物除去装置
JP2005161128A (ja) * 2003-11-28 2005-06-23 Seibu Giken Co Ltd 有機ガス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019470A (ko) 2012-03-06
EP2433699A1 (en) 2012-03-28
EP2433699B1 (en) 2018-09-19
US8764882B2 (en) 2014-07-01
TW201100156A (en) 2011-01-01
JPWO2010134284A1 (ja) 2012-11-08
KR101355137B1 (ko) 2014-01-24
CN102438727A (zh) 2012-05-02
EP2433699A4 (en) 2012-12-26
TWI510280B (zh) 2015-12-01
JP5067507B2 (ja) 2012-11-07
US20120068119A1 (en) 2012-03-22
WO2010134284A1 (ja) 2010-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38727B (zh) 流体处理方法、流体处理装置及流体
JP2673300B2 (ja) 低濃度ガス収着機
EP1996315B1 (en) Device for drying compressed gas and method applied thereby
CN109282374A (zh) 除湿空调装置
CN105682776B (zh) 压缩热干燥机系统
DK201300625A1 (en) A DEHUMIOIFIER SYSTEM FOR REGENERATING A DESSICANT WHEEL AND A DEHUMIDIFIER CDMPRISING SAlD SYSTEM
JPH04171019A (ja) 混合ガス中の水分除去方法
CN104633791B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生产的转轮除湿系统及其除湿方法
CN104870907A (zh) 除湿系统
CN103990358A (zh) 一种无排放成品气冷吹有热再生干燥工艺
JP2013501871A (ja) 乾燥器を備えたコンプレッサ装置及び圧縮気体の乾燥方法
JPH10235136A (ja) 圧縮空気の乾燥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3361458A (zh) 高炉鼓风系统湿度调节装置
CN108889089A (zh) 一种压缩空气干燥、纯化工艺及装置
JP2012166128A (ja) 除湿装置
CN107560014A (zh) 零废气高压转轮除湿系统及方法
CN112495137B (zh) 一种变压吸附制氧设备
JP7280652B1 (ja) 合成樹脂成形材料の除湿乾燥システム
CN107921359B (zh) 压缩和干燥气体的方法及装置
JP2021133323A (ja) ガス分離回収装置
CN203899427U (zh) 连续式氢气干燥装置
JP4565111B2 (ja) 流動層型デシカント空調システム
CN205999017U (zh) Psa制氮机与吸干机的联动系统
CN100595286C (zh) 溶液脱湿高炉鼓风装置及方法
CN106823684A (zh) 节能型分离工业烟气中二氧化碳的变温吸附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