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0368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20368A
CN102420368A CN2011102739090A CN201110273909A CN102420368A CN 102420368 A CN102420368 A CN 102420368A CN 2011102739090 A CN2011102739090 A CN 2011102739090A CN 201110273909 A CN201110273909 A CN 201110273909A CN 102420368 A CN102420368 A CN 1024203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erminal
link
splice terminal
spl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7390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20368B (zh
Inventor
服部隆
铃木幸雄
竹原秀明
福田州洋
片冈裕太
梅津润
林真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abl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able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able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20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03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203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036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ions By Means Of Piercing Elements, Nuts, Or Screw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接点上的按压力因振动而降低,而且能够简单地检测连接部件的紧固是否完全的连接器。具备盖部件(55),该盖部件(55)滑动自如地设置,以覆盖连接部件(9),将按压后的连接部件(9)的按压力维持在保证第一接合端子(4a~4c)和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稳定连接的按压力以上,盖部件(55)设置成,在连接部件(9)的按压力成为保证第一接合端子(4a~4c)和第二接合端子(6a~6c)稳定连接的按压力时,才能滑动以覆盖连接部件(9)。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该连接器用于例如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环保汽车,特别是有可能用于在传输大容量电力时所使用的电线束的连接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取得了显著进步的例如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中,连接马达与变换器之间或变换器与电池之间之类的设备之间并在传输大容量的电力时所使用的电线束,在其一端侧具备被分割为两部分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被分为例如具备阳端子和容纳该阳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的阳侧连接器部、和具备与上述阳端子连接的阴端子和容纳该阴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的阴侧连接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近年来,虽然这种环保汽车以提高节能性能为目的实现了全部零部件的轻型化,但实现轻型化的有效手段之一面临了实现小型化的目的。
因此,作为公知技术存在例如像专利文献2那样的技术。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如下:在连接从车辆驱动用的马达引出的多相的导电性部件的接合端子、和从驱动马达的变换器引出的多相的电力电缆的接合端子的车辆用电连接结构中,导电性部件的各相的接合端子和所对应的电力电缆的各相的接合端子重叠,并且在与接合端子的重叠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配置绝缘部件,这些重叠的各相的接合端子与绝缘部件利用设于贯穿这些部件的位置上的单独的螺栓在重叠方向上紧固固定。
即、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多个接合端子与绝缘部件成为层叠结构的连接结构,并且通过将单独的螺栓在重叠方向紧固,将作为接合端子的重叠面的接合端子彼此的接点一并夹住多点,从而使接合端子之间在接点进行固定并且电连接,这种结构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技术相比,在易于实现小型化方面有效。
并且,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通过利用另外设置的保持用夹具来保持将夹住接合端子彼此的接点的绝缘部件,从而能够保持各绝缘部件的间隔的结构,这种结构在接合端子的插拔性方面有效。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707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第4037199号公报
然而,在将专利文献2那样的技术应用于具备终端壳体的车辆用的连接器上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
虽然是车辆用,但是针对以往课题的振动,有可能因振动而使得螺栓松弛,接点上的按压力降低,容易发生接合端子彼此的微滑动。
另外,为了防止发生接合端子彼此的微滑动或实现接合端子彼此的稳定连接,需要充分地紧固螺栓从而向接点给予充分的按压力,因此需要检测螺栓的紧固是否完全。但是,由于不具备任何能够检测螺栓的紧固情况的机构,因此还存在熟练的作业者不得不逐个确认螺栓的紧固是否完全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技术方案,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技术:在层叠结构型的连接器中,能够抑制接点上的按压力因振动而降低,而且能够简单地检测连接部件的紧固是否完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本发明是一种连接器,具备:排列容纳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容纳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一面与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一面分别成对地面对,并且成为上述第一接合端子和上述第二接合端子交替配置的层叠结构,上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该连接器还具备:排列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并且分别配置在上述多个的第一接合端子的另一面侧的多个绝缘部件;通过按压而将上述多个的第一接合端子及上述多个的第二接合端子在各接点上一并固定并电连接的连接部件;以及盖部件,该盖部件滑动自如地设置,以覆盖上述连接部件,将按压后的上述连接部件的按压力维持在保证上述第一接合端子和上述第二接合端子的稳定连接的按压力以上,上述盖部件设置成,在上述连接部件的按压力成为保证上述第一接合端子和上述第二接合端子的稳定连接的按压力时,才能滑动以覆盖上述连接部件。
优选上述连接部件具有偶数多边形形状的头部,在上述盖部件上形成有与上述连接部件的头部配合的配合槽。
优选在上述盖部件上沿着滑动方向形成有凸部,在上述连接部件上形成有与上述凸部配合的配合槽。
优选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为阳侧终端壳体,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为阴侧终端壳体,上述盖部件能够以填补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和按压后的上述连接部件之间的间隙的方式滑动自如地插入。
优选上述盖部件由相对于可见光透明的材料构成。
优选上述盖部件由相对于可见光不透明的材料构成。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在层叠结构型的连接器中,能够抑制接点上的按压力因振动而降低,而且能够简单地检测连接部件的紧固是否完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连接器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接合端子的图,(a)是侧视图,(b)是仰视图。
图5是表示连接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二连接器部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接合端子的图,(a)是侧视图,(b)是仰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接合端子的图,(a)是侧视图,(b)是俯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终端壳体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盖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作用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连接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13是表示盖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14是表示连接器的变形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中:
1-连接器,2-第一连接器部,3-第二连接器部,4a~4c-第一接合端子,5-第一终端壳体,6a~6c-第二接合端子,7-第二终端壳体,8a~8c-第一绝缘部件,8d-第二绝缘部件,9-连接部件,55-盖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其剖视图。还有,图1中省略了后述的编织屏蔽件31及橡胶套筒39。另外,在图2中,简单地描绘了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形状(比较并参照图1,图3、图16也同样)。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由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构成,通过使这些连接器部2、3嵌合,从而将多个电源线一并连接。
更为具体地说,连接器1是如下的层叠结构型的连接器,即、具备:具有排列容纳多个(三个)第一接合端子(阳端子)4a~4c的第一终端壳体5的第一连接器部2;以及具有排列容纳多个(三个)第二接合端子(阴端子)6a~6c的第二终端壳体7的第二连接器部3,若使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则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一面和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一面分别成对地面对,并且成为第一接合端子4a~4c和第二接合端子6a~6c交替配置的层叠状态。
该连接器1例如用于车辆驱动用的马达和驱动该马达的变换器的连接。
更具体地说,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终端壳体5(就图1而言为左侧的部分)与马达的屏蔽罩嵌合,并且从第一终端壳体5露出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部分与设置在马达的屏蔽罩内的端子座的各端子连接。通过使电连接在变换器上的第二连接器部3与该第一连接器部2嵌合,从而使马达与变换器电连接。上述内容虽然是关于马达一侧的连接,但关于变换器一侧的连接也是一样。
以下对连接器部2、3各自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部2具备:在内部以规定间隔分离的状态排列并保持有三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并且排列容纳三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第一终端壳体5;设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且对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进行绝缘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多个绝缘部件8a~8d;以及通过按压邻接的绝缘部件8a,从而将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及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在各接点上一并固定并电连接的连接部件9。
此外,第一终端壳体5作为壳体既可以是阳壳体(阳侧壳体)也可以是阴壳体(阴侧壳体)。在此,作为一个例子对第一终端壳体5为阳侧壳体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接合端子4a~4c为板状的端子,由非导电性树脂(例如,PPS(聚苯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甲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环氧系树脂)构成,在容纳于第一终端壳体5内的、由树脂成形体构成的第一内壳体10上以规定间隔分离地被排列保持。作为在第一内壳体10保持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方法,例如有在第一内壳体10的成形时嵌入第一接合端子4a~4c之后再使树脂固化来保持的方法,或是将第一接合端子4a~4c压入到预先成形的第一内壳体10来保持的方法。
对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供给不同电压及/或电流的电。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用于马达、变换器之间的三相交流的电源线,对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供给120°相位差的不同的交流电。出于降低连接器1的供电损耗等目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可以由导电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此外,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具有一些挠性。
另外,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邻接地配置于另一面(与接合于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侧的绝缘部件8a~8c一体固定。换言之,如上所述,第一内壳体10以规定间隔分离排列地保持第一接合端子4a~4c,而在该保持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前端侧一体地固定有绝缘部件8a~8c,所以其结果,绝缘部件8a~8c也以规定间隔分离地排列。通过如此构成,确保了各个接点之间的绝缘性和嵌合时的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插入性。
多个绝缘部件8a~8d包括:排列容纳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并且与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个另一面(与接合在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固定的多个第一绝缘部件8a~8c:以及固定设置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表面,并且在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处于层叠状态时,与位于最外侧的第二接合端子6c的另一面(与接合在第一接合端子4c的面相反一侧的面)相对地设置的第二绝缘部件8d。
多个绝缘部件8a~8d固定在向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前端侧突出的位置。对这些各个绝缘部件8a~8d的插拔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一侧的各个角部进行倒角加工。此外,如图4(a)、(b)所示,在多个第一绝缘部件8a~8c的固定在第一接合端子4a~4c上的各面上,形成有用于嵌入固定对象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嵌合槽11。在该嵌合槽11中嵌合固定对象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并一体固定。由此,弥补了第一绝缘部件8a~8c与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阶梯差,使得第一绝缘部件8a~8c的下表面(图示下侧的面)与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下表面(图示下侧的面)成为同一个面。通过这些结构,在嵌合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时的第二接合端子6a~6相对于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插拔性提高。此外,在图4(a)中,简化了第一绝缘部件8a的结构,并将第一绝缘部件8a~8c画为相同。
如图5所示,连接部件9为金属(例如SUS、铁、铜合金等),是具有大直径部9a、和与大直径部9a形成为一体的小直径部9b的非贯通型的连接部件。
在大直径部9a的外周设有防止水浸入第一终端壳体5内的密封件14。
另外,作为大直径部9a的上部的头部9c形成为偶数多边形形状(四边形形状、六边形形状、八边形形状等,在图5中为六边形形状)。在该头部9c的上面形成有异形孔(在图5中为六角孔)49,通过在该异形孔49中嵌合扳手等紧固工具,从而能够使连接部件9旋转并紧固。
再参照图3,在小直径部9b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阳螺纹48,该阳螺纹48与形成于第一终端壳体5的连接部件插入孔26的内周面上的阴螺纹47螺纹结合。通过这样构成,连接部件9与第一终端壳体5螺纹结合,从而构成为按压邻接的第一绝缘部件8a。
另外,连接部件9由具有设有密封件14的大直径部9a、和形成有阳螺纹48的小直径部9b这两个外径尺寸的形状构成,连接部件插入孔26成为与具有这两个外径尺寸的形状一致的形状。通过这样构成,即、由于在将连接部件9紧固在连接部件插入孔26中时,在与密封件14相面对的部分未配置阴螺纹47,因此能够实现有效的防水结构。
另外,连接部件9具有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侧开口的中空部50,在该中空部50内容纳对第一绝缘部件8a给予规定的按压力的弹性部件15。弹性部件15例如由金属(例如SUS等)制的弹簧构成。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15在连接部件9的一部分进行定位。
在弹性部件15的一部分所抵接的第一绝缘部件8a的上表面形成覆盖(容纳)弹性部件15的一部分的凹部16,在凹部16的底部(即、弹性部件15的一部分所抵接的座部分)设有支撑弹性部件15以防止由非导电性树脂构成的第一绝缘部件8a损伤的金属(例如SUS等)制的支撑部件17。
支撑部件17通过分散由弹性部件15施加在第一绝缘部件8a的上表面的应力而防止第一绝缘部件8a的损伤。因此,优选尽可能加大支撑部件17与第一绝缘部件8a的接触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加大支撑部件17与第一绝缘部件8a的接触面积,设置了在凹部16的底部全面范围内进行接触的形状的支撑部件17。
该连接部件9从固定有第一绝缘部件8a~8c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面一侧(就图3而言为上表面侧)插入第一终端壳体5内,通过使形成于小直径部9b上的阳螺纹部48与形成于连接部件插入孔26中的阴螺纹47螺纹结合,从而向连接部件9的插入方向(就图3而言,从上方向下方)按压,将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及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在各接点上一并固定并电连接。
第一终端壳体5由横剖面为大致矩形的中空的筒状体20构成。考虑到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嵌合性,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的筒状体20的一端侧(图示右侧)的外周部形成为锥形形状。此外,在筒状体20的一端侧的外周部,设有密封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之间的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包括形成于筒状体20的开口侧的外周部上的凹部22、和设在凹部22中的O型环等的密封件23。
在筒状体20内的另一端侧(图示左侧),容纳有排列保持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第一内壳体10。在筒状体20的另一端侧的外周,形成有用于将第一连接器部2固定在机器等的框体(例如,马达的屏蔽罩)上的凸缘24。在用于将螺栓插入安装孔24a(参照图1)中而固定在机器等的框体上的凸缘24的周边部25上,也可以设置密封机器等的框体与第一连接器部2之间的密封件等。另外,该凸缘24的结构并不以第一连接器部2固定在机器等的框体上作为前提,凸缘24也可以设在第二连接器部3上,也可以设在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部3双方上。而且,也可以做成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的任何一个都未固定在机器等的框体上的自由状态。
另外,该凸缘24在提高散热性方面也很有效。换言之,通过形成凸缘24能够增大第一终端壳体5的表面积,在将产生于第一连接器部2的内部的热(例如,在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第一终端壳体向外部散热时,能够提高散热性。
在筒状体20的上部(图示上侧),形成有用于插入连接部件9的连接部件插入孔26。连接部件插入孔26形成为筒状,该筒状的下端部(图示下侧)与连接部件9的形状一致地缩小直径。通过连接部件9的大直径部9a的下面的周边部抵接在该缩小直径的部分,从而限制了连接部件9的行程。
为了提高屏蔽性能、散热性以及实现连接器1的轻型化,筒状体20优选为由导电率、导热率高且轻型的铝等金属形成,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在由非导电性树脂形成第一终端壳体5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二绝缘部件8d和第一终端壳体5由非导电性树脂一体成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体20由铝形成。这样,通过由铝形成筒状体20,在使连接部件9与连接部件插入孔26螺纹结合时,与以非导电性树脂形成筒状体20的情况相比,具有能够牢固地紧固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连接器1的小型化而尽可能地将层叠结构与第一终端壳体5之间的间隙设计得小,因此为了防止第一接合端子4a~4c通过金属制的第一终端壳体5电短路,需要确保第一终端壳体5和第一接合端子4a~4c之间的绝缘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排列保持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第一内壳体10的两侧设置有电遮蔽板51。该电遮蔽板51与第一内壳体10一体成形。
电遮蔽板51除了具有确保绝缘性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作为防止手或手指等异物接触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接触防护的功能。也就是,电遮蔽板51在将层叠结构和第一终端壳体5之间的间隙构成为小到手或手指无法进入的程度的场合,起到确保第一终端壳体5和第一接合端子4a~4c之间的绝缘性的效果,在构成为手或手指能够进入那样地大的场合,虽然也具有一些确保绝缘性的功能,但起到在未嵌合时防止手或手指接触第一接合端子4a~4c侧面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取代电遮蔽板51,以还覆盖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侧面的方式形成第一绝缘部件8a~8c。
此外,作为操作连接器的作业者,考虑到成人男性的比例较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者的手或手指的尺寸,以成人男性的尺寸为基准。但是,该基准可按照假想的作业者来适当地变更,这是不言而喻的。
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器部3具有在内部排列容纳有多个(三个)第二接合端子(阴端子)6a~6c的第二终端壳体7。此外,在此将具有阴端子的一侧的连接器部称为第二连接器部3。也就是,第二终端壳体7作为终端壳体既可以为阳壳体(阳侧终端壳体)也可以为阴壳体(阴侧终端壳体)。在此,与阳侧终端壳体的第一终端壳体5对应地对第二终端壳体7为阴侧终端壳体的场合进行说明。
如图7、图8所示,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具有用于对从电缆27a~27c的前端部露出的导体28进行铆接的铆接部32、和与铆接部32一体形成的板状接点33。为了提高插入性,板状接点33的前端部也可以形成为锥形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连接器1的小型化,做成各个电缆27a~27c尽量无间隙地排列并被保持的结构。因此,如图8所示,通过折弯在排列时与配置在中央的电缆27b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子6b的主体部35,从而以相同的间隔分离地配置第二连接端子6a~6c。
出于降低在连接器1的供电损耗等的目的,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可以由电导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此外,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具有一些挠性。
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一端侧连接有从变换器侧延伸的电缆27a~27c。这些电缆27a~27c的各自通过第二接合端子6a~6c而与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电连接,从而对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分别供给对应的电压及/或电流的电。电缆27a~27c在导体28的外周上形成绝缘层29而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截面面积为20mm2的导体28。
各个电缆27a~27c由多连筒状(多个筒连接的状态)的电缆保持部件30保持。为了使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相互绝缘防止短路,电缆保持部件30由非导电性树脂等构成。利用该电缆保持部件30,即使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连接的各个电缆27a~27c是挠性优良的电缆,也能够将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保持在规定的位置。也就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作为电缆27a~27c能够使用挠性优良的电缆,因而能够提高敷设电缆27a~27c时的布线自由度。
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嵌合方向的前端侧,嵌合有将与电缆27a~27c连接的第二接合端子6a~6c以规定间隔分离排列地进行保持的、由树脂成形体构成的第二内壳体52。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由该第二内壳体52定位并保持,以便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位于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成对地面对的(即、连接对象)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下方。
作为使第二接合端子6a~6c保持在第二内壳体52上的方法,与使第一接合端子4a~4c保持在第一内壳体10上的方法同样,也可以采用利用嵌入成形来保持的方法。
但是,第二接合端子6a~6c与第一接合端子4a~4c不同地,与长尺寸的电缆27a~27c连接,若采用利用嵌入成形使第二接合端子6a~6c预先保持在第二内壳体52上的方法,则在使第二内壳体52与电缆保持部件30嵌合时,必须从电缆27a~27c的后端侧插入,因而非常麻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缆27a~27c的前端插入电缆保持部件30并保持后,使形成为帽状的第二内壳体52与电缆保持部件30嵌合,覆盖在第二接合端子6a~6c上,并排列保持第二接合端子6a~6c。
另外,在第二内壳体52上形成有与电缆保持部件30配合的爪部53。通过该爪部53与形成于电缆保持部件30上的配合部54进行配合,从而第二内壳体52与电缆保持部件30嵌合后被固定。
此外,在从第二终端壳体7引出的电缆27a~27c的部分上卷绕有以提高屏蔽性能为目的编织屏蔽件31。该编织屏蔽件31与后述筒状屏蔽体41接触,通过筒状屏蔽体41与第一终端壳体5电连接(成为等电位(GND))。
如图9所示,第二终端壳体7由横截面为大致矩形的中空的筒状体36构成。由于第一终端壳体5嵌合在第二终端壳体7内,考虑到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嵌合性,与第一终端壳体5嵌合的筒状体36的一端侧(图示左侧)的内周部形成为锥形形状。
此外,与此相反地,也可以构成为将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使构成第一终端壳体5的筒状体20的一端侧的内周部形成为锥形形状,使构成第二终端壳体7的筒状体36的一端侧的外周部形成为锥形形状,在筒状体36的一端侧的外周部形成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
在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图示右侧)容纳有排列保持各个电缆27a~27c的电缆保持部件30。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电缆插入侧形成有水密气密部37,从而防止水沿着电缆27a~27c浸入第二终端壳体7内。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外周部且与第二内壳体52之间设有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周面抵接的密封件38。也就是,连接器1做成由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的密封件23与设置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外周部上的密封件38得到的双重防水结构。
再有,在引出电缆27a~27c的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的外周上覆盖有防止水浸入筒状体36内的橡胶套39。
此外,在筒状体36的上部(图示上侧)形成有用于在使第二连接器部3与第一连接器部2嵌合时操作设于第一连接器部2的连接部件9的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与筒状体36的一端侧的开口连通。该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在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之后还兼有作为用于使连接部件9相对第一终端壳体5可以插拔的贯通孔的作用。利用作为该贯通孔的作用,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器1的组装及维修,具有使用便利性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设于连接部件9上的密封件14随时间变化而腐蚀,即使不得已更换,也无需将第二连接器部3从第一连接器部2卸下,能够将连接部件9从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拔出,进行密封件14的修理或更换。
在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上,以覆盖连接部件9的方式滑动自如地设有图10所示那样的盖部件55,该盖部件55用于将按压后的连接部件9的按压力维持在保证第一接合端子4a~4c和第二接合端子6a~6c稳定连接的规定按压力以上。
该盖部件55用于例如即使连接部件9的紧固因振动而松弛,也能防止连接部件9从第一终端壳体5脱落。也就是,若连接部件9的紧固松弛,连接部件9从第一终端壳体5向脱落方向上升,通过盖部件55按压该上升而能够将连接部件9的按压力维持在上述的规定按压力以上。
另外,在盖部件55上形成有与连接部件9的偶数多边形形状的头部9c进行配合的配合槽56,通过用盖部件55覆盖连接部件9,连接部件9的头部9c与盖部件55的配合槽56配合,可防止连接部件9的旋转。由此,能够防止成为按压力降低的原因的连接部件9的松弛。
再有,盖部件55设置成,在连接部件9的按压力成为保证第一接合端子4a~4c和第二接合端子6a~6c稳定连接的按压力时,才能够滑动以覆盖连接部件9。即、如上所述,由于盖部件55构成为防止连接部件9因松弛而上升,因此,如果连接部件9不是紧固某种程度并被推入到第一终端壳体5内的状态(连接部件9的按压力为规定的按压力以上的状态),则盖部件55的下表面位置比连接部件9的上表面位置低,盖部件55与连接部件9接触而无法滑动。因此,通过盖部件55可否滑动,作业者能够知道连接部件9的紧固是否完全(十分)(连接部件9的按压力是否为规定的按压力以上)。
这样,盖部件55具有将连接部件9的按压力维持在规定的按压力以上的防止松弛功能、和检测连接部件9的紧固是否完全的不完全紧固检测功能。
盖部件55根据情况由相对于可见光透明或不透明的材料构成为宜。在使作业者的便利性优先的情况下,通过将盖部件55构成为透明,即使盖部件55覆盖连接部件9的场合,作业者也能够确认连接部件9的异形孔49的形状,因此不使盖部件55滑动就能进行工具的选择。另外,在不特定的多数人可接触连接器1的状况下,通过将盖部件55构成为不透明,能够使不特定的多数人无法识别由盖部件55覆盖的连接部件9的异形孔49的形状,防止捣乱。
虽然出于屏蔽性能、散热性以及连接器1的轻型化的目的,筒状体36优选由电导率、导热率高且轻型的铝等金属来形成,但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筒状体36由非导电性树脂形成,为了提高其屏蔽性能和散热性,在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的内周面设有铝制的筒状屏蔽体41。
筒状屏蔽体41具有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与铝制的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周接触的接触部42,通过该接触部42,筒状屏蔽体41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热连接及电连接。由此,提高了屏蔽性能和散热性。尤其是,对于散热性,在散热性良好的第一终端壳体5侧积极地放出热量,从而能够预料散热性的显著提高。
其次,对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连接进行说明。
若使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则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插入到成对的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绝缘部件8a~8d之间。然后,通过该插入,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一面与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一面分别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成为第一接合端子4a~4c、第二接合端子6a~6c、以及绝缘部件8a~8d交替配置的层叠状态。
此时,在第一连接器部2的内部,由于各个绝缘部件8a~8c被固定在以分离预定间隔的状态排列并被保持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前端侧,因而即使不另外设置用于保持各绝缘部件8a~8c的间隔的保持用夹具,也能够保持各绝缘部件8a~8c的间隔。由此,能够将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容易地插入到成对的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绝缘部件8a~8d之间。即,不会降低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插拔性。此外,由于也可以不设置用于保持绝缘部件8a~8c的间隔的保持用夹具,因此与以往相比,在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方面非常有效。
另外,涉及第一接合端子4a(或4b)和第二接合端子6a(或6b)的接点被固定在构成接点的第一接合端子4a(或4b)上的第一绝缘部件8a(或8b)和固定在构成其他接点的第一接合端子4b(或4c)上的第一绝缘部件8b(或8c)夹住。同样,涉及第一接合端子4c和第二接合端子6c的接点被固定在构成接点的第一接合端子4c上的第一绝缘部件8c和固定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表面的第二绝缘部件8d夹住。
然后,如图2所示,若从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操作连接部件9,使连接部件9的阳螺纹48与连接部件插入孔26的阴螺纹47螺纹结合进行紧固,则连接部件9旋转的同时被压入第一终端壳体5内,并且通过弹性部件15依次按压第一绝缘部件8a、第一绝缘部件8b、第一绝缘部件8c、第二绝缘部件8d,各个接点由绝缘部件8a~8d的任意两个夹住地被按压,各个接点以相互绝缘的状态接触。此时,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和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由于来自绝缘部件8a~8d的按压而稍有挠曲地在较大范围内接触。由此,即使在车辆等发生振动的环境下,各个接点也牢固地接触并固定。由此,对于容易发生振动的汽车,能够实现特别有效的连接器。
最后,如图11所示,以覆盖连接部件9的方式使盖部件55滑动,防止连接部件9的松弛并且检测不完全的紧固。只要能够使盖部件55滑动,则第一接合端子4a~4c和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连接便完成。如果不能使盖部件55滑动的情况,则进一步紧固连接部件9。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由于设置具有将连接部件9的按压力维持在规定的按压力以上的防止松弛功能、和检测连接部件9的紧固是否完全的不完全紧固检测功能的盖部件55,因此能够抑制接点上的按压力因振动而降低,而且能够简单地检测连接部件的紧固是否完全。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头部9c形成为偶数多边形形状的连接部件9,但也可以如图12所示,使用具备其他形状(例如、圆形形状)的头部9c的连接部件57。这种情况下,优选在头部9c的上表面形成配合槽58,如图13所示,使用沿滑动方向形成有与配合槽58配合的凸部59的盖部件60,防止连接部件9的旋转。即使在应用了该结构的图14的连接器100中,也能够抑制接点上的按压力因振动而降低,而且能够简单地检测连接部件的紧固是否完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形成为与筒状体36的一端侧开口连通,但是也可以不连通。这种情况下,如图15、16所示,优选设置以填补第二终端壳体7和按压后的连接部件9之间的间隙的方式滑动自如地插入的盖部件61。该盖部件61从形成于第二终端壳体7上的盖部件插入孔62插入。在盖部件61的滑动方向后端侧,形成有限制滑动的把手部63,以防盖部件61完全进入第二终端壳体7。即使在应用了该结构的连接器200中,也能够抑制接点上的按压力因振动而降低,而且能够简单地检测连接部件的紧固是否完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了三相交流的电源线,但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例如也可以是汽车用的连接器,做成一并地连接用于马达、变换器之间的三相交流的电源线,空调用的直流二相电源线等不同用途的电线的结构。通过这样构成,能够用一个连接器一并连接多个用途的电源线,因而不需要对于各用途准备不同的连接器,能够对省空间化和低成本化等作出贡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以面与面接触,但也可以做成在接点侧的面即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接触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侧的各自的面上形成突起部,在该突起部上嵌合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板状接点33的结构。通过这样构成,能够进一步稳定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结合力。即、对于与连接部件9垂直的方向的振动特别有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连接部件9的大直径部9a侧观察时,是使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直线状地接触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从连接部件9的大直径部9a侧观察时,第一连接器部2的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相对于第二连接器部3的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直角地交叉并接触地构成第一终端壳体5和第二终端壳体7。即、也可以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以L字状嵌合。同样,也能够构成为将第二终端壳体7及第二接合端子6a~6c相对于第一终端壳体5及第一接合端子4a~4c倾斜地配置。这样,若应用本发明的主旨,则能够使第二连接器部3相对于第一连接器部2的插拔方向多样化。也就是,可以使从连接器引出电缆的方向与所希望的方向一致,从而对省空间化有所贡献。
另外,也可以通过对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端子表面进行滚花加工而使其变得粗糙,加大摩擦力,使端子彼此难以移动,从而使各接点之间的固定变得牢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一端侧与第二连接端子6a~6c不同地不连接电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即、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也能够用于将电缆彼此连接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缆27a~27c使用了挠性良好的电缆,但也可以是刚性的电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连接部件9的大直径部9a的上面使用了形成嵌合六角螺丝扳手(也称为内六角扳手)的异形孔49的构件,其假定为使用一般市场销售的六角扳手,但是也可以假定为使用在市场没有销售的形状的专用工具,并做成在大直径部9a的上面形成与该专用工具对应形状的异形孔49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就连接器的使用状态的朝向而言,既可以是连接部件9为大致水平状态,也可以是大致垂直的状态。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使用条件中,使用状态的朝向不作为必要条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作为连接部件9的一部分的弹性部件15用连接部件9按压邻接的第一绝缘部件8a,但也可以不通过弹性部件15而直接按压邻接的第一绝缘部件8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连接部件插入孔26的内周面上形成阴螺纹47,在连接部件9的小直径部9b的外周面上形成与阴螺纹47螺纹结合的阳螺纹48,连接部件9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螺纹结合那样的螺纹结构,但即使是除此以外的结构,只要是通过将连接部件9推入第一终端壳体5内来按压邻接的第一绝缘部件8a那样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做成如下的凸轮结构:在连接部件插入孔26的内周面上形成凸轮,在连接部件9的小直径部9b的外周面上形成与凸轮配合的凸轮槽,通过凸轮与凸轮槽进行螺纹结合,连接部件9被推入第一终端壳体5内。
另外,由于连接部件9的按压力通过盖部件55按压连接部件9的上升而维持,因此连接部件9也可以不与第一终端壳体5螺纹结合或配合。但是,就可靠性方面而言,优选做成连接部件9与第一终端壳体5螺纹结合或配合的结构。
此外,本发明可应用于具备贯通型的连接部件的连接器,该贯通型的连接部件贯通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及多个绝缘部件8a~8d,并与形成于该所贯通处的第一终端壳体5上的阴螺纹进行螺纹结合。但是,通过使用不是贯通型的连接部件9,与使用贯通型的连接部件9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实现成本降低,并且,采用非贯通型的连接部件9,与连接部件9的轻型化相关联地,结果,也可以有助于连接器1整体的轻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图2而言,是在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上面一体地固定多个绝缘部件8a~8c,通过连接部件9、更详细地说是通过作为连接部件9的一部分的弹性部件15按压作为邻接的绝缘部件的位于最上部的绝缘部件8a的结构,在将第一接合端子和绝缘部件作为一个部件来管理时,将第一接合端子4a及绝缘部件8a的部件做成与其他部件(第一接合端子4b及绝缘部件8b的部件、第一接合端子4c及绝缘部件8c的部件)不同的形状。因此,不仅在部件管理方面变的烦杂,而且若考虑到将第一接合端子和绝缘部件进行嵌入成形,则会增加制造工时。
因此,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就图2而言,考虑了在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下面一体地固定多个绝缘部件8a~8c,使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后,使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与第一接合端子4a~4c上面相面对的层叠结构。若做成这种结构,则可以将绝缘部件8a~8c统一化,消除上述的问题。此外,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作为连接部件9的一部分的弹性部件15直接按压位于最上部的第二接合端子6a,连接部件9需要实施的对策是,在弹性部件15为金属制的场合,不直接接触第二接合端子6a。作为具体例子,只要实施加在连接部件9的一部分的位置,对弹性部件15的前端部覆盖绝缘帽的对策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绝缘部件8a~8c被分别固定在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另一面上的情况,虽然是车辆用,但若考虑以往的课题的振动,该方式最有效,即使应用于未分别固定在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另一面上,如专利第4037199号公报(上述专利文献2)那样,利用另外设置的保持用夹具来保持多个绝缘部件的结构,也能够享有本发明的效果。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具备:
排列容纳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以及
排列容纳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
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一面与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一面分别成对地面对,并且成为上述第一接合端子和上述第二接合端子交替配置的层叠结构,
上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该连接器还具备:
排列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并且分别配置在上述多个的第一接合端子的另一面侧的多个绝缘部件;
通过按压而将上述多个的第一接合端子及上述多个的第二接合端子在各接点上一并固定并电连接的连接部件;以及
盖部件,该盖部件滑动自如地设置,以覆盖上述连接部件,将按压后的上述连接部件的按压力维持在保证上述第一接合端子和上述第二接合端子的稳定连接的按压力以上,
上述盖部件设置成,在上述连接部件的按压力成为保证上述第一接合端子和上述第二接合端子的稳定连接的按压力时,才能滑动以覆盖上述连接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部件具有偶数多边形形状的头部,
在上述盖部件上形成有与上述连接部件的头部配合的配合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盖部件上沿着滑动方向形成有凸部,
在上述连接部件上形成有与上述凸部配合的配合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为阳侧终端壳体,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为阴侧终端壳体,
上述盖部件能够以填补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和按压后的上述连接部件之间的间隙的方式滑动自如地插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部件由相对于可见光透明的材料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部件由相对于可见光不透明的材料构成。
CN201110273909.0A 2010-09-28 2011-09-07 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203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7419 2010-09-28
JP2010217419A JP2012074208A (ja) 2010-09-28 2010-09-28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0368A true CN102420368A (zh) 2012-04-18
CN102420368B CN102420368B (zh) 2015-12-16

Family

ID=45871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7390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20368B (zh) 2010-09-28 2011-09-07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77259B2 (zh)
JP (1) JP2012074208A (zh)
CN (1) CN10242036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11953A (zh) * 2012-11-07 2014-05-2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设备用连接器
CN104124581A (zh) * 2013-04-24 2014-10-2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连接器以及线束
CN112310730A (zh) * 2019-07-29 2021-02-0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4759392A (zh) * 2021-01-08 2022-07-15 Abb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连接器盖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66242B2 (ja) * 2010-10-22 2015-02-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カバー及びシールド構造
JP5760882B2 (ja) * 2011-01-13 2015-08-1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31061B2 (ja) * 2011-01-19 2015-12-0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09734B2 (ja) * 2011-03-24 2014-10-2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979440B2 (ja) * 2012-11-30 2016-08-2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接続部品
JP5999504B2 (ja) * 2013-01-31 2016-09-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絶縁トロリーシステム
JP5928393B2 (ja) * 2013-03-29 2016-06-0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107376B2 (ja) * 2013-04-24 2017-04-0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610952B2 (ja) * 2016-03-18 2019-11-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N109038129B (zh) * 2018-07-26 2024-01-30 成都九洲电子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连接检测输出端子的同轴连接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1761U (ja) * 1993-08-03 1995-02-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接続部の保護キャップ
JP2003009351A (ja) * 2001-06-18 2003-01-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のナット締め接続構造
JP2004056924A (ja) * 2002-07-19 2004-02-19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電気接続構造及び端子接続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04100A (en) * 1967-08-19 1970-03-31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ressure connections between overlapping bus bar ends
US3614297A (en) * 1968-10-22 1971-10-19 Broadhill Dev Corp Electrical conduit system
US5894661A (en) * 1995-03-15 1999-04-2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514449Y2 (ja) * 1990-06-15 1996-10-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ヒュ―ズボックス
JP2567825Y2 (ja) * 1992-06-23 1998-04-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ボルトの締め忘れ検知構造
TW238431B (zh) * 1992-12-01 1995-01-11 Stanford W Crane Jr
JP2944020B2 (ja) * 1993-09-20 1999-08-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用端子固定具
JP2001035587A (ja) * 1999-07-21 2001-02-09 Nippon Se System Kk コネクタ
CN2772061Y (zh) * 2005-02-04 2006-04-12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US7189120B2 (en) * 2005-05-16 2007-03-13 Molex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vias
JP4867875B2 (ja) 2007-09-18 2012-02-01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1761U (ja) * 1993-08-03 1995-02-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接続部の保護キャップ
JP2003009351A (ja) * 2001-06-18 2003-01-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のナット締め接続構造
JP2004056924A (ja) * 2002-07-19 2004-02-19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電気接続構造及び端子接続部構造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11953A (zh) * 2012-11-07 2014-05-2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设备用连接器
CN103811953B (zh) * 2012-11-07 2016-08-1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设备用连接器
CN104124581A (zh) * 2013-04-24 2014-10-2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连接器以及线束
CN104124581B (zh) * 2013-04-24 2018-03-27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连接器以及线束
CN112310730A (zh) * 2019-07-29 2021-02-0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2310730B (zh) * 2019-07-29 2022-02-1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4759392A (zh) * 2021-01-08 2022-07-15 Abb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连接器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277259B2 (en) 2012-10-02
US20120077360A1 (en) 2012-03-29
JP2012074208A (ja) 2012-04-12
CN102420368B (zh) 2015-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0368A (zh) 连接器
CN102104215B (zh) 连接器
CN102082366B (zh) 车辆用连接结构
CN102142641B (zh) 连接器
CN102082347B (zh) 连接结构
CN102237599B (zh) 连接器
US9033734B2 (en) Connector
CN102082348B (zh) 连接结构
CN102110923B (zh) 连接结构
CN102082349B (zh) 连接结构
CN102255188B (zh) 手柄式连接器
CN102082346B (zh) 连接器
US20110204715A1 (en) Power supply control device
CN102142636B (zh) 连接器
US9570838B2 (en) Structure of highly waterproof connector for easy conduction between ground pin and body
CN102082350B (zh) 连接结构
JP5978106B2 (ja) コネクタ間の接続構造
EP2672575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CN107466344B (zh) 用于机动车辆离合器的执行装置以及混合模块
CN102195217B (zh) 连接器
JP2021190366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US20140342621A1 (en) Terminal-wire assembly
JP7127507B2 (ja) コネクタ
US20180366870A1 (en) Connector
US20240154366A1 (en)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METAL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CABL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31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3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Metals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Cable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9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