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0923B - 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0923B
CN102110923B CN201010526627.2A CN201010526627A CN102110923B CN 102110923 B CN102110923 B CN 102110923B CN 201010526627 A CN201010526627 A CN 201010526627A CN 102110923 B CN102110923 B CN 1021109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erminal
splice terminal
splice
insul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2662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10923A (zh
Inventor
梅津润
竹原秀明
福田州洋
铃木幸雄
片冈裕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10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09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109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092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连接结构,提供能够抑制第一接合端子及第二接合端子的变形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具备:两个连接部件(9),其设置成从层叠方向的上下夹住配置为层叠状态的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和多个绝缘部件(8a~8d),并且通过按压邻接的绝缘部件(8a或8b),将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及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以及使两个连接部件(9)的每一个同步进行按压的同步部件(47)。

Description

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其用于例如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eco-friendly cars),特别是能够用于在传递大容量电力时使用的电线束的连接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连接器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在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中,在如马达与变换器之间或变换器与电池之间连接机器之间的传递大容量的电力时所使用的电线束,在其一端侧具有被分割为两部分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被分为例如具备阳端子和容纳该阳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的阳侧连接器部、和具备与上述阳端子连接的阴端子和容纳该阴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的阴侧连接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近年来,虽然这种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以提高节能性能为目的不断实现全部零部件的轻型化,但实现轻型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实现小型化的目的相抵触。
因此,作为公知技术存在如专利文献2的技术。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如下,在连接从车辆驱动用的马达拉出的多相的导电性部件的接合端子与从驱动马达的变换器拉出的多相的电力电缆的接合端子的车辆用电连接结构中,导电性部件的各相的接合端子与对应的电力电缆的各相的接合端子重叠,并且在与接合端子的重叠面相反一侧的面上配置绝缘部件,将这些重叠的各相的接合端子与绝缘部件通过设置在贯穿它们的位置的单独的螺栓在重叠方向上连接固定。
即,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通过将单独的螺栓在重叠方向(层叠方向)紧固,将作为接合端子的重叠面的接合端子之间的接点多点一并夹住,从而使接合端子之间在接点固定并且电连接的连结构,这样的结构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技术相比,具有易于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707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037199号公报
然而,在如专利文献2的连接结构的情况下,由螺栓(连接部件)引起的按压为一个方向,在接合端子的位移量变大,因此当释放由连接部件进行的按压时,可能导致接合端子的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将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和多个绝缘部件(绝缘板)配置成层叠状态,并且能够抑制第一接合端子及第二接合端子的变形。
本发明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连接结构具备:排列并容纳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部件,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一面与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一面一一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配置成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和上述多个绝缘部件成为层叠状态,上述连接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两个连接部件,其设置成从层叠方向的上下夹住配置为层叠状态的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和上述多个绝缘部件,并且通过按压邻接的上述绝缘部件,将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在各接点一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以及使该两个连接部件的每一个同步进行按压的同步部件。
另外,上述同步部件由以上述两个连接部件为旋转轴而转动的杆构成,上述两个连接部件的每一个通过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螺纹结合,从而按压邻接的上述绝缘部件,通过使上述杆转动而使上述两个连接部件螺纹结合,从而使由上述两个连接部件的每一个进行的按压同步也可以。
而且,上述连接部件具有大径部和小径部,该小径部与该大径部形成为一体,并且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螺纹结合,在上述大径部设置对上述连接部件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之间的空隙进行密封的密封件也可以。
另外,在未螺纹结合上述连接部件的上述第一终端壳体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形成用于躲避上述杆的躲避槽也可以。
而且,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之中成为在层叠状态时配置于正中间的第一接合端子与其他第一接合端子相比刚性大。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第一接合端子及第二接合端子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和第二连接器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之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之后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连接器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接合端子的图,(a)为侧视图,(b)为仰视图。
图6是表示连接部件的图,(a)为侧视图,(b)为俯视图。
图7是表示由连接部件进行按压前的杆的形状的模式图。
图8是表示由连接部件进行按压后的杆的形状的模式图。
图9是表示第二连接器部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二接合端子的图,(a)为侧视图,(b)为仰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二接合端子的图,(a)为侧视图,(b)为仰视图。
图中:
1-连接器,4a~4c-第一接合端子,5-第一终端壳体,6a~6c-第二接合端子,7-第二终端壳体,8a~8c-第一绝缘部件,8d-第二绝缘部件,9-连接部件,47-同步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此,作为本发明的连接结构的一例说明连接器。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和第二连接器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嵌合了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时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其剖视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由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构成,通过使这些连接器部2、3嵌合,将多个电源线一并连接。
更具体地说,连接器1具备:具有排列并容纳有多个(三个)第一接合端子(阳端子)4a~4c的第一终端壳体5的第一连接器部2;具有排列并容纳有多个(三个)第二接合端子(阴端子)6a~6c的第二终端壳体7的第二连接器部3;以及排列并容纳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并设置成夹住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个端子,并且对第一接合端子4a~4c之间进行绝缘的多个绝缘部件(绝缘板)8a~8d;若使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则成为如下层叠状态,即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个一面与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个一面成对(第一接合端子4a与第二接合端子6a,第一接合端子4b与第二接合端子6b,第一接合端子4c与第二接合端子6c各对)地相互面对,并且,多个绝缘部件8a~8d的各个配置成夹住由多个相互面对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第二接合端子6a~6c构成的多个接合端子对的各个。
该连接器1例如用于车辆驱动用的马达与驱动该马达的变换器的连接。
更具体地说,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终端壳体5(图1中左侧的部分)与马达的屏蔽罩嵌合,并且从第一终端壳体5露出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部分与设置在马达的屏蔽罩内的端子座的各个端子连接。通过嵌合该第一连接器部2与电连接在变换器上的第二连接器部3,从而马达与变换器电连接。上述内容虽然是涉及马达一侧的连接,但对涉及变换器一侧的连接也是一样。
下面,对连接器部2、3的各自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器部2具有:在内部以规定间隔分离的状态排列并保持有三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并且排列并容纳三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第一终端壳体5;排列并容纳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多个绝缘部件8a~8d;以及设置成从层叠方向的上下夹住配置成层叠状态的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和多个绝缘部件8a~8d的两个连接部件9。
此外,第一终端壳体5作为终端壳体既可以是阳型(阳侧终端壳体)也可以是阴型(阴侧终端壳体)。在此,作为一个例子对第一终端壳体5为阳侧终端壳体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接合端子4a~4c为板状的端子,由非导电性树脂(例如,PPS(聚苯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甲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环氧系树脂)构成,在作为第一终端壳体5的一部分的树脂成形体10上以规定间隔分离并排列保持。作为由树脂成形体10保持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方法,例如有在树脂成形体10成形时插入第一接合端子4a~4c之后再固化树脂而保持的方法,或是将第一接合端子4a~4c压入到预先成形的树脂成形体10并保持的方法。
另外,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邻接配置于另一面(与接合于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侧的绝缘部件8a~8c一体固定。换言之,如上所述,树脂成形体10以规定间隔分离排列并保持第一接合端子4a~4c,而在该保持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前端侧一体地固定有绝缘部件8a~8c,所以其结果,绝缘部件8a~8c也以规定间隔分离而排列。通过如此构成,确保了各个接点之间的绝缘性和嵌合时的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插入性。
对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供给不同电压及/或电流的电。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为用于马达、变换器之间的三相交流的电源线,对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供给120度相位差的不同的交流电。出于降低连接器1的供电损耗等目的,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可以由导电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此外,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具有一些挠性。
另外,第一接合端子4a~4c之中,在成为层叠状态时配置于中央的第一接合端子4b,由于从外观上看通过后述的两个连接部件9的按压几乎不变形,因此可以形成为与其他第一接合端子4a、4c相比刚性大。为了使第一接合端子4b比其他第一接合端子4a、4c刚性大,例如,可以将第一接合端子4b形成为比其他第一接合端子4a、4c稍微厚。
多个绝缘部件8a~8d包括:排列并容纳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并且与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另一面(与接合在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分别固定成一体的多个第一绝缘部件8a~8c:以及设置成在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处于层叠状态时,与位于最外侧的第二接合端子6c的另一面(与接合在第一接合端子4c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对置的第二绝缘部件8d。
多个绝缘部件8a~8d固定在向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前端侧突出的位置。对这些各个绝缘部件8a~8d的插拔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一侧的各个角部进行倒角加工。此外,如图5(a)、(b)所示,在多个第一绝缘部件8a~8c上,形成有用于嵌入固定对象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嵌合槽11。在该嵌合槽11上嵌合固定对象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并一体固定。由此,补足了第一绝缘部件8a~8c与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阶梯差,使得多个第一绝缘部件8a~8c的下表面(图示下侧的面)与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下表面(图示下侧的面)为同一个面。通过这些结构,在嵌合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时的第二接合端子6a~6相对于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插拔性提高。此外,在图5(a)中,简化了第一绝缘部件8a的结构,并将第一绝缘部件8a~8c画为相同。
如图6(a)所示,连接部件9由金属(例如,SUS、铁、铜合金等)构成,并且具有大径部9a和与大径部9a形成为一体的小径部9b。
在大径部9a的外周,设有防止水浸入第一终端壳体5内的密封件14。
在小径部9b的外周面,形成有与形成于第一终端壳体5的连接部件插入孔26的内周面上的阴螺纹43螺纹结合的阳螺纹44。根据这种结构,连接部件9通过与第一终端壳体5螺纹结合,按压邻接的绝缘部件8a或8d。而且,两个连接部件9之中,一个构成为右旋螺纹,另一个构成为反向螺纹,利用后述的杆同时紧固。
另外,如图6(b)所示,在大径部9a的上表面,形成有异形孔(在图6(b)中为六角孔)45,使同步部件47与该异形孔45嵌合,通过使该同步部件47旋转,使连接部件9同步旋转,能够进行紧固。
同步部件47例如由以两个连接部件9为旋转轴转动的杆(例如,CPA(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杆)构成,通过使该杆转动而使两个连接部件9螺纹结合,从而使由两个连接部件9分别进行的按压同步。这样,两个连接部件9构成为利用同步部件47同步按压。
如本实施方式,在同步部件47相对于连接部件9进行固定的情况下,如图7、8所示,同步部件47的形状在连接部件9按压前和按压后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将同步部件47构成为能够成为连接部件9按压后的形状没有变形的状态。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做到,连接部件9按压前,作用将连接部件9向第一终端壳体5压紧的力,连接部件9按压后,对连接部件9不施加外力,按压前能够防止连接部件9从第一终端壳体5脱落,按压后能够防止产生妨碍连接部件9的按压的应力。另外,在图7、8中,省略了第二连接器部3,仅画出第二接合端子6a~6c。
再次参照图6,连接部件9由具有设有密封件14的大径部9a和形成有阳螺纹44的小径部9b这两个外径尺寸的形状构成,连接部件插入孔26形成为与该具有两个外径尺寸的形状相吻合的形状。通过这样构成,即,将连接部件9紧固在连接部件插入孔26中时,由于在与密封件14相面对的部分未配置阳螺纹44,因此能够实现有效的防水结构。
而且,在连接部件9的下表面(与第一绝缘部件8a或第二绝缘部件8d相对的面)和与该下表面邻接的第一绝缘部件8a的上表面或第二绝缘部件8d的下表面之间,设有对第一绝缘部件8a或第二绝缘部件8d施加规定的按压力的弹性部件15。弹性部件15例如由金属(例如SUS等)构成的弹簧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15位于作为连接部件9的一部分的位置。为此,在小径部9b的下表面,形成有用于配合弹性部件15而保持的弹性部件保持部46,在该弹性部件保持部46上保持弹性部件15并成为连接部件9的一部分。
在抵接弹性部件15的一部分的第一绝缘部件8a的上表面或第二绝缘部件8d的下表面,形成有覆盖(容纳)弹性部件15的一部分的凹部16,在凹部16的底部(即,抵接弹性部件15的一部分的底座的部分)设置有支撑弹性部件15而防止由非导电性树脂构成的第一绝缘部件8a或第二绝缘部件8d的损伤的金属(例如SUS等)制的支撑部件17。
支撑部件17通过分散从弹性部件15施加在第一绝缘部件8a的上表面或第二绝缘部件8d的下表面上的应力,防止第一绝缘部件8a或第二绝缘部件8d的损伤。因此,优选尽量加大支撑部件17与第一绝缘部件8a或第二绝缘部件8d的接触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加大支撑部件17与第一绝缘部件8a或第二绝缘部件8d的接触面积,设置了与凹部16的整个底面接触的形状的支撑部件17。
该连接部件9通过按压邻接的绝缘部件8a或绝缘部件8d,从而将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及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
再次参照图4,第一终端壳体5由横剖面为大致矩形的中空的筒状体20构成。考虑到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嵌合性,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的筒状体20的一端侧(图示右侧)的外周部形成为锥形。此外,在筒状体20的一端侧的外周部,设有密封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之间的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包括形成于筒状体20的开口侧的外周部上的凹部22以及设在凹部22的O型环等的密封件23。
在筒状体20内的另一端侧(图示左侧),容纳有排列并保持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树脂成形体10。在筒状体20的另一端侧的外周,形成有用于将第一连接器部2固定在机器等的框体(例如,马达的屏蔽罩)上的突缘24。在用于将螺栓插入安装孔24a中而固定在机器等的框体上的突缘24的边缘周部25,也可以设置密封机器等的框体与第一连接器部2之间的密封件等。另外,该突缘24的结构并不以第一连接器部2固定在机器等的框体上作为前提,突缘24也可以设在第二连接器部3上,也可以设在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部3双方上。而且,也可以做成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的任何一个都未固定在机器等的框体上的自由状态。
另外,该突缘24在提高散热性方面也很有效。换言之,通过形成突缘24能够增大第一终端壳体5的表面积,在将产生于第一连接器部2的内部的热(例如,在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第一终端壳体向外部散热时,能够提高散热性。
在筒状体20的上部及下部(图示上侧及下侧),分别形成有用于插入两个连接部件9的连接部件插入孔26。连接部件插入孔26形成为筒状,该筒状的下端部(图示下侧)向内侧折弯。通过连接部件9的小径部9b的下表面的周边部与该被折弯的部分接触,从而限制了连接部件9的行程。
为了提高屏蔽性能、散热性以及实现连接器1的轻型化,筒状体20优选为由导电率、导热率高且轻型的铝等金属形成,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在由非导电性树脂形成第一终端壳体5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二绝缘部件8d和第一终端壳体5由非导电性树脂一体成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体20以铝形成。这样,通过以铝形成筒状体20,在将连接部件9与连接部件插入孔26螺纹结合时,与以绝缘性树脂形成筒状体20的情况相比,具有能够牢固地紧固的效果。
如图9所示,第二连接器部3具有在内部排列并容纳有多个(三个)第二接合端子(阴端子)6a~6c的第二终端壳体7。此外,在此将具有阴端子的一侧的连接器部称为第二连接器部3。换言之,第二终端壳体7作为终端壳体既可以为阳型(阳侧终端壳体)也可以为阴型(阴侧终端壳体)。在此,对应于作为阳侧终端壳体的第一终端壳体5,对第二终端壳体7为阴侧终端壳体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一端侧,连接有从变换器一侧延伸的电缆27a~27c。这些各个电缆27a~27c由于通过第二接合端子6a~6c与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电连接,从而分别向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供给相对应的电压及/或电流的电。电缆27a~27c在导体28的外周形成有绝缘层29。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截面积为20mm2的导体28。
利用多连筒状(连结多个筒的状态)的电缆保持部件30以规定间隔分离并排列保持各个电缆27a~27c。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通过该电缆保持部件30定位并保持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使其位于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成对地面对的(即,连接对象)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下方。
为了使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相互绝缘而防止短路,电缆保持部件30由非导电性树脂等构成。通过该电缆保持部件30,即使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连接的各个电缆27a~27c是具有良好挠性的电缆,也能够将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保持在规定的位置。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使用具有良好挠性的电缆作为电缆27a~27c,因而能够提高敷设电缆27a~27c时的布线自由度。
此外,电缆保持部件30虽然为了通过保持电缆27a~27c,更详细地说,通过在靠近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位置保持电缆27a~27c的端部一侧,从而将第二接合端子6a~6c保持在规定位置并进行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定位,但也可以在保持电缆27a~27c的同时直接保持第二接合端子6a~6c,并进行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定位。此外,电缆保持部件30也可以改变为不是保持电缆27a~27c,而是直接保持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接合端子保持部件。
对于电缆保持部件30,在通过未直接保持第二接合端子6a~6c而是保持电缆27a~27c来进行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定位的情况下,即本实施方式那样的情况下,由于电缆27a~27c具有挠性,可以使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前端侧相对于第二终端壳体7具有柔软性。通过这样构成,在第一连接器部2中,通过连接部件9的按压,第一接合端子4a~4c发生变形,即使插入第二接合端子的部分的位置稍微变动,也能够灵活地进行对应。
此外,出于提高屏蔽性能的目的,在从第二终端壳体7拉出的电缆27a~27c的部分卷绕有编织屏蔽层31。该编织屏蔽层31与后述的筒状屏蔽体41接触,通过筒状屏蔽体41与第一终端壳体5电连接(被作为同电位(接地:GND))。此外,在图1、图2中,为了图的简化,未表示出编织屏蔽层31。
如图10、图11所示,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具有用于铆接从电缆27a~27c的前端部露出的导体28的铆接部32和与铆接部32形成为一体的板状接点33。板状接点33的前端部也可以形成为锥形以提高插入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连接器1的小型化,各个电缆27a~27c构成为尽量无间隙地排列并保持的结构。因此,如图11所示,在排列时通过折弯与配置在中央的电缆27b连接的第二接合端子6b的躯体部35,从而使第二接合端子6a~6c配置为以相同的间隔分离。
出于降低在连接器1的供电损耗等的目的,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可以由导电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此外,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稍稍具有挠性。
再次参照图9,第二终端壳体7由横剖面为大致矩形的中空的筒状体36构成。由于第一终端壳体5嵌合在第二终端壳体7内,考虑到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嵌合性,与第一终端壳体5嵌合的筒状体36的一端侧(图示左侧)的内周部形成为锥形。
此外,与此相反地,也可以构成为将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使构成第一终端壳体5的筒状体20的一端侧的内周部形成为锥形,使构成第二终端壳体7的筒状体36的一端侧的外周部形成为锥形,在筒状体36的一端侧的外周部形成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
在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图示右侧),容纳有排列并保持各个电缆27a~27c的电缆保持部件30。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电缆插入侧形成有无密封气密部37,从而防止水通过电缆27a~27c浸入第二终端壳体7内。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外周部,设有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周面抵接的密封件38。换言之,连接器1具有由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的密封件23和设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外周部上的密封件38构成的双重防水结构。
而且,在电缆27a~27c被拉出的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的外周,还覆盖有防止水浸入筒状体36内的橡胶套39。此外,在图1、图2中,为了简化,未表示橡胶套39。
此外,在筒状体36的上部及下部(图示上侧及下侧),形成有在使第二连接器部3与第一连接器部2嵌合时,用于躲避设在第一连接器部2上的同步部件47的躲避槽40。
虽然出于屏蔽性能、散热性以及连接器1的轻型化的目的,优选由导电率、导热率高且轻型的铝等金属来形成筒状体36,但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筒状体36。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筒状体36由非导电性树脂形成,为了提高其屏蔽性能和散热性,在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的内周面设有铝制的筒状屏蔽体41。
筒状屏蔽体41具有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与铝制的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周接触的接触部42,通过该接触部42其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热连接及电连接。由此,提高了屏蔽性能和散热性。尤其是,对于散热性,在散热性良好的第一终端壳体5一侧积极地放出热量,从而能够预料散热性的显著提高。
下面,说明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连接。
若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则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插入到成对的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绝缘部件8a~8d之间。然后,通过该插入,使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自的一面与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自的一面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第一接合端子4a~4c、第二接合端子6a~6c以及绝缘部件8a~8d成为被交互地配置的层叠状态。
此时,在第一连接器部2的内部,由于各个绝缘部件8a~8c被固定在以规定间隔分离的状态排列并保持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前端侧,因而即使未单独地设置用于保持各绝缘部件8a~8c的间隔的保持用夹具,也能够保持各绝缘部件8a~8c的间隔。由此,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能够容易地插入到成对的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绝缘部件8a~8d之间。即,未降低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插拔性。此外,由于也可以不设置用于保持绝缘部件8a~8c的间隔的保持用夹具,与以往相比在能够实现进一步小型化方面具有非常有益的效果。
此外,第一接合端子4a(或4b)与第二接合端子6a(或6b)的接点被固定在构成接点的第一接合端子4a(或4b)上的第一绝缘部件8a(或8b)与固定在构成其它接点的第一接合端子4b(或4c)上的第一绝缘部件8b(或8c)夹住。同样地,第一接合端子4c与第二接合端子6c的接点被固定在构成接点的第一接合端子4c上的第一绝缘部件8c与固定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表面上的第二绝缘部件8d夹住。
然后,如图3所示,通过使同步部件47转动而使两个连接部件9同步旋转,使连接部件9的阳螺纹44螺纹结合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阴螺纹43并紧固,则各连接部件9旋转并被压入,并且通过弹性部件15向层叠状态的中心侧按压第一绝缘部件8a和第二绝缘部件8d,各个接点以被绝缘部件8a~8d的任意两个夹住的方式被按压,从而使各个接点以相互绝缘的状态接触。此时,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由于来自绝缘部件8a~8d的按压而稍有挠曲地在大范围接触。由此,在容易产生振动的汽车,能够实现特别有效的连接器。
这样,第一接合端子4a~4c及第二接合端子6a~6c通过连接部件9的紧固而稍微挠曲,但通过经时变化,或者反复紧固或松开连接部件9,第一接合端子4a~4c及第二接合端子6a~6c倾向于连接部件9的紧固方向而变形。
伴随着该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变形,第一绝缘部件8a~8c也倾向于连接部件9的紧固方向,若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变形变大,则在连接器1未嵌合时成为第一绝缘部件8a~8c依次被第二绝缘部件8d压紧的状态,绝缘部件8a~8c配置成以相互接触的状态层叠。
这样,若绝缘部件8a~8c层叠配置,则在再次使用连接器1想要连接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第二接合端子6a~6c时,当嵌合时成为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前端部与绝缘部件8a~8d的某一个碰撞的结果,第二接合端子6a~6c变得非常难插入。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由于用两个连接部件9以从两个方向夹住的方式同步按压第一接合端子4a~4c、第二接合端子6a~6c、绝缘部件8a~8d的层叠状态,因此与仅设置一个连接部件的现有结构相比,用连接部件9按压时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位移量能够设为1/2,从而能够抑制其变形。
因此,很难成为如下状况,即当嵌合时成为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前端部与绝缘部件8a~8c的某一个碰撞的结果,从而第二接合端子6a~6c非常难插入。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对于反复使用,具有高的耐久性。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未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假定了三相交流的电源线,但只要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也可以做成例如,作为汽车用的连接器,将用于马达、变换器之间的三相交流的电源线和空调用的直流二相电源线等不同用途的电线一并连接的结构。通过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以一个连接器一并连接多个用途的电源线,因而不需要准备各种用途的不同连接器,从而能对省空间化和低成本化等有所贡献。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以面与面接触,但也可以做成在与作为接点侧的面的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接触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侧的各自的面上形成凸部,在该凸部上嵌入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板状接点33的结构。通过这样构成,能够进一步稳定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结合力。即,对于与连接部件9垂直的方向的振动特别有效。
而且,也可以将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和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端子表面通过滚花加工等使其变粗糙,增大摩擦力,使端子彼此难以移动而使在各个接点的固定变得牢固。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连接部件9的大径部9a侧观察,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构成为成直线状地接触,但也可以做成从连接部件9的大径部9a侧观察,以使第一连接器部2的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相对于第二连接器部3的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成直角地交叉并接触的方式构成第一终端壳体5和第二终端壳体7。即,也可以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成L字形。同样地,也能够构成为使第二终端壳体7及第二接合端子6a~6c相对于第一终端壳体5及第一接合端子4a~4c倾斜地配置。这样,若应用本发明的主旨,就能够使第二连接器部3相对于第一连接器部2的插拔方向多样化。换言之,可以使从连接器拉出电缆的方向与所需的方向一致,从而能对省空间化有所贡献。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二接合端子6a~6c不同,在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一端侧未连接电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这种结构。即,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也能够用于连接电缆彼此的情况。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电缆27a~27c使用了挠性良好的电缆,但也可以使用刚性的电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连接器的使用状态的朝向,既可以是连接部件9为大致水平状态,也可以是大致垂直的状态。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使用条件中,使用状态的朝向不作为要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作为连接部件9的一部分的弹性部件15利用连接部件9按压了邻接的第一绝缘部件8a或第二绝缘部件8d,但也可以不通过弹性部件15而是直接利用连接部件9按压邻接的第一绝缘部件8a或第二绝缘部件8d。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同步部件47使用了在连接部件9按压前和按压后形状变化的结构的杆,但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例如在连接部件9的大径部9a的上面延伸设置异形截面形状的轴部,使杆能够沿轴向移动地与该异形截面形状的轴部配合。在此情况下,同步部件47在连接部件9按压前和按压后其形状不发生变化。

Claims (6)

1.一种连接结构,具备:
排列并容纳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
排列并容纳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
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部件,
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一面与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一面一一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和上述多个绝缘部件配置成层叠状态,上述连接结构的特征在于,
具备:两个连接部件,其设置成从层叠方向的上下夹住配置为层叠状态的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和上述多个绝缘部件,并且通过按压邻接的上述绝缘部件,将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在各接点一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以及
使该两个连接部件的每一个同步进行按压的同步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同步部件由以上述两个连接部件为旋转轴而转动的杆构成,
上述两个连接部件的每一个通过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螺纹结合,从而按压邻接的上述绝缘部件,
通过使上述杆转动而使上述两个连接部件螺纹结合,从而使由上述两个连接部件的每一个进行的按压同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部件具有大径部和小径部,
该小径部与该大径部形成为一体,并且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螺纹结合,
在上述大径部设有对上述连接部件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之间的空隙进行密封的密封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未螺纹结合上述连接部件的上述第一终端壳体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形成有用于躲避上述杆的躲避槽。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之中在成为层叠状态时配置于中央的第一接合端子与其他第一接合端子相比刚性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之中在成为层叠状态时配置于中央的第一接合端子与其他第一接合端子相比刚性大。
CN201010526627.2A 2009-12-24 2010-10-28 连接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109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93097A JP5299262B2 (ja) 2009-12-24 2009-12-24 接続構造
JP2009-293097 2009-1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0923A CN102110923A (zh) 2011-06-29
CN102110923B true CN102110923B (zh) 2014-08-06

Family

ID=44174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2662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10923B (zh) 2009-12-24 2010-10-28 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26429B2 (zh)
JP (1) JP5299262B2 (zh)
CN (1) CN1021109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5109B (zh) * 2009-09-24 2014-11-0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连接结构
JP5293627B2 (ja) * 2010-02-01 2013-09-18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57984B2 (ja) * 2010-10-01 2015-01-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接続構造
JP5760882B2 (ja) * 2011-01-13 2015-08-1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09734B2 (ja) * 2011-03-24 2014-10-2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18935B2 (ja) * 2011-07-25 2014-1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通電用端子
CN203536614U (zh) * 2013-08-21 2014-04-09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5898640A (zh) * 2016-04-26 2016-08-24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数字耳机
NO340823B1 (en) * 2016-09-15 2017-06-26 Sevi Blue Power As Electrical connecto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JP6800921B2 (ja) * 2018-08-01 2020-12-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FR3096839B3 (fr) * 2019-05-31 2021-06-11 Tyco Elect Suzhou Co Ltd Boîtiers de connecteur, ensemble de boîtiers de connecteur et ensemble de connecteur
DE102020212438A1 (de) 2020-10-01 2022-04-07 Zf Friedrichshafen Ag Hochvoltstecke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93809B1 (en) * 1998-12-28 2001-09-25 Enplas Corporation Socket for electrical parts
CN1829003A (zh) * 2005-03-01 2006-09-06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用配线连接构造
US7291030B2 (en) * 2004-03-30 2007-11-06 Kostal Kontakt Systeme Gmbh Zero insertion force electrical connector pie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17009A (en) * 1931-03-17 1933-07-04 Bell Telephone Labor Inc Electrical connecter
JPS5444231Y2 (zh) * 1974-05-14 1979-12-19
JP4037199B2 (ja) 2002-07-19 2008-01-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気接続構造
JP4867875B2 (ja) 2007-09-18 2012-02-01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5240176B2 (ja) * 2009-11-30 2013-07-17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接続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93809B1 (en) * 1998-12-28 2001-09-25 Enplas Corporation Socket for electrical parts
US7291030B2 (en) * 2004-03-30 2007-11-06 Kostal Kontakt Systeme Gmbh Zero insertion force electrical connector piece
CN1829003A (zh) * 2005-03-01 2006-09-06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用配线连接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0923A (zh) 2011-06-29
JP5299262B2 (ja) 2013-09-25
US20110159717A1 (en) 2011-06-30
JP2011134592A (ja) 2011-07-07
US8226429B2 (en) 2012-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0923B (zh) 连接结构
CN102104215B (zh) 连接器
CN102082366B (zh) 车辆用连接结构
CN102082347B (zh) 连接结构
CN102082348B (zh) 连接结构
CN102142641B (zh) 连接器
CN102420368B (zh) 连接器
CN102082346B (zh) 连接器
CN102142636B (zh) 连接器
CN203760790U (zh) 连接器以及线束
CN102237599B (zh) 连接器
CN102082349B (zh) 连接结构
CN102035109B (zh) 连接结构
CN102082350B (zh) 连接结构
CN102544865A (zh) 连接器
US8308508B2 (en) Connector
CN102195217B (zh) 连接器
JP5263141B2 (ja) 車両用接続構造
JP2012209259A (ja) コネクタ
JP4905607B1 (ja) コネクタ
JP5278297B2 (ja) 接続構造
JP4905606B1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METAL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CABL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3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31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Metals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Cable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06

Termination date: 201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