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2366B - 车辆用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2366B
CN102082366B CN201010506561.0A CN201010506561A CN102082366B CN 102082366 B CN102082366 B CN 102082366B CN 201010506561 A CN201010506561 A CN 201010506561A CN 102082366 B CN102082366 B CN 1020823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plicing ear
splicing
ears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065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82366A (zh
Inventor
片冈裕太
竹原秀明
福田州洋
铃木幸雄
林真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82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23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82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23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3Contact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e.g. plating, or coating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1Bolt, set screw or screw clamp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减少在接点处由微滑动导致的磨损的车辆用连接结构。对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和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分别进行粗面化,使得与构成接点的其它的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具有第一摩擦系数,对多个绝缘板(8a~8d)分别进行粗面化,使得在具有邻接的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情况下,其与该第一连接端子(4a~4c)固定为一体,并且在存在邻接的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情况下,其与该第二连接端子(6a~6c)相互面对的面具有第二摩擦系数。

Description

车辆用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连接结构,其被用于例如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eco-friendly cars),特别是能够被用于在传输大容量电力时使用的电线束的连接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连接器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在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中,在如马达与变频器之间或变频器与电池之间连接机器之间的传输大容量的电力时所使用的电线束,在其一端侧具有被分割为两部分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被分为例如具备凸端子和容纳该凸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的凸侧连接器部和具备与上述凸端子连接的凹端子和容纳该凹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的凹侧连接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近年来,虽然这种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以提高节能的性能为目的不断实现全部零部件的轻型化,但实现轻型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实现小型化的目的相抵触。
因此,作为公知技术存在例如像专利文献2那样的技术。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如下,在车辆驱动用的从马达拉出的多相的导电部件的连接端子与从驱动马达的变频器拉出的多相的电力电缆的连接端子连接的车辆用电连接结构中,导电部件的各相的连接端子与对应的电力电缆的各相的连接端子重叠,并且在与连接端子的重叠面相反一侧的面上配置绝缘部件,将这些重叠的各相的连接端子与绝缘部件通过设置在贯穿它们的位置的单独的螺钉在重叠方向上连接固定。
即,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通过将单独的螺钉在重叠方向紧固,将作为连接端子的重叠面的连接端子之间的接点多点一并夹住,从而使连接端子之间以在接点固定并且电连接的连接结构,这样的结构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技术相比,具有易于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专利文献2的技术还具有将夹入有连接端子彼此的接点的绝缘部件通过单独设置的保持用夹具进行保持,从而能保持各绝缘部件的间隔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在连接端子的插拔性的方面具有有益效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707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03719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03021号公报
然而,在车辆所使用的电线束在被用于易于产生振动的车辆的环境的情况下,对由于连接端子彼此由微滑动而易于导致相对的移动而造成的接点的磨损的应对方案成为一个问题。
这样,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没有完成有效的应对方案。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在将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以及多个绝缘板配置为处于层叠状态的车辆用连接结构中,提供能够减少在接点处由微滑动导致的磨损的车辆用连接结构。
本发明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是一种车辆用连接结构,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成为以上述多个绝缘板夹住成对的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第二连接端子的方式配置的层叠状态,其特征在于,具有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包括头部和与该头部连接的轴部,通过使该轴部贯通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接点和上述多个绝缘板,并且以上述头部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从而将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并且至少贯通各个接点的部分由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被粗面化,使得与构成接点的另一个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具有第一摩擦系数,就上述多个绝缘板的各个而言,在存在邻接的第一连接端子的情况下,与该第一连接端子固定为一体,并且在存在邻接的第二连接端子的情况下,被粗面化而使得与该第二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具有第二摩擦系数,若通过上述连接部件挤压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接点与上述多个绝缘板,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绝缘板的各个结合为一体,从而抑制其相互微滑动所引起的相对的移动。
此外,本发明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是一种车辆用连接结构,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成为以上述多个绝缘板夹住成对的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第二连接端子的方式配置的层叠状态,其特征在于,具有通过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而将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的连接部件,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被粗面化,使得与构成接点的另一个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具有第一摩擦系数,就上述多个绝缘板的各个而言,在存在邻接的第一连接端子的情况下,与该第一连接端子固定为一体,并且在存在邻接的第二连接端子的情况下,被粗面化而使得与该第二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具有第二摩擦系数,若通过上述连接部件挤压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接点与上述多个绝缘板,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绝缘板的各个结合为一体,从而抑制其相互微滑动所引起的相对的移动。
本发明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是一种车辆用连接结构,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成为以上述多个绝缘板夹住成对的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第二连接端子的方式配置的层叠状态,其特征在于,具有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包括头部和与该头部连接的轴部,通过使该轴部贯通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接点与上述多个绝缘板,并且以上述头部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从而将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并且至少贯通各个接点的部分由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被粗面化,使得与构成接点的另一个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具有第一摩擦系数,就上述多个绝缘板的各个而言,在存在邻接的第一连接端子的情况下,与该第一连接端子固定为一体,并且在存在邻接的第二连接端子的情况下,在与该第二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上固定设置表面被粗面化成具有第二摩擦系数的金属板,若通过上述连接部件挤压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接点与上述多个绝缘板,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绝缘板的各个结合为一体,从而抑制其相互微滑动所引起的相对的移动。
此外,本发明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是一种车辆用连接结构,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和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成为以上述多个绝缘板夹住成对的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第二连接端子的方式配置的层叠状态,其特征在于,具有通过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而将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的连接部件,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被粗面化,使得与构成接点的另一个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具有第一摩擦系数,就上述多个绝缘板的各个而言,在存在邻接的第一连接端子的情况下,与该第一连接端子固定为一体,并且在存在邻接的第二连接端子的情况下,在与该第二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上固定设置表面被粗面化成具有第二摩擦系数的金属板,若通过上述连接部件挤压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接点与上述多个绝缘板,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绝缘板的各个结合为一体,从而抑制其相互微滑动所引起的相对的移动。
此外,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上形成有用于插入上述连接部件的连接部件插入孔,上述连接部件具备:贯通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绝缘板,并且至少贯通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部分的表面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轴部;以及与上述轴部形成为一体的作为挤压部的头部,在上述连接部件的上述头部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密封上述头部的外圆周面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上述连接部件插入孔的内圆周面之间的防水结构。
另外,优选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为凸侧终端壳体,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为凹侧终端壳体,在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形成有贯通孔,该贯通孔用于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后,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插入或拔出上述连接部件。
另外,优选上述第一摩擦系数与上述第二摩擦系数大致相同。
另外,优选在上述多个的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一端侧连接有挠性电缆,在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还具备电缆保持部件,该电缆保持部件用于通过保持上述电缆,从而以相对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具有柔软性的状态,将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保持在规定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在将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以及多个绝缘板配置为层叠状态的车辆用连接结构中,若通过连接部件进行挤压,则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多个绝缘板的各个结合为一体,从而抑制其相互微滑动所导致的相对的移动,从而能够减少在接点处的由微滑动导致的磨损。
特别是存在邻接的第一连接端子的情况下,通过采用使绝缘板与第一连接端子固定为一体的结构,能够减少产生微滑动的位置,从而更有效地减少由接点的微滑动导致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之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之后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连接器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连接端子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第二连接器部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连接端子的图,图7(a)为侧视图,图7(b)为仰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连接端子的图,图8(a)为侧视图,图8(b)为仰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连接端子及绝缘板的粗面化的一个例子的图,图9(a)为俯视图,图9(b)为仰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连接端子以及绝缘板的粗面化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0(a)为俯视图,图10(b)为仰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连接端子以及绝缘板的粗面化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1(a)为俯视图,图11(b)为仰视图。
图12是表示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之前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绝缘板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4是涉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表示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中:
1一连接器,2一第一连接器部,3-第二连接器部,4a~4c-第一连接端子,5-第一终端壳体,6a~6c-第二连接端子,7-第二终端壳体,8a~8c-第一绝缘板,8d-第二绝缘板,9-连接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首先从第一实施例开始进行说明。
在此,对作为本发明的车辆用连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连接器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时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其剖视图。此外,在图1及图2中,虽然在作为连接部件9的螺钉12的头部9a的上面上形成有嵌合六角扳手(也称为内六角扳手)的凹部,但其被省略。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包括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通过嵌合这些连接器部2、3,将多个电源线一并连接。
更具体地说,连接器1具备第一连接器部2、第二连接器部3以及多个绝缘板8a~8d,该第一连接器部2具有排列并容纳有多个(三个)第一连接端子(凸端子)4a~4c的第一终端壳体5,该第二连接器部3具有排列并容纳有多个(三个)第二连接端子(凹端子)6a~6c的第二终端壳体7,该多个绝缘板8a~8d被排列并容纳在凸侧终端壳体5内,在嵌合第一连接器部2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第二终端壳体7的情况下,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每个与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每个成对地(第一连接端子4a与第二连接端子6a、第一连接端子4b与第二连接端子6b、第一连接端子4c与第二连接端子6c的各对)相互面对,并且多个绝缘板8a~8d处于配置成夹住成对的第一连接端子4a~4c及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层叠状态。即,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是若使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则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以及多个绝缘板8a~8d配置为处于层叠状态的连接器。
该连接器1被用于例如车辆驱动用的马达与驱动该马达的变频器的连接。
更具体地说,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终端壳体5(在图1中左侧的部分)与马达的屏蔽壳体嵌合,并且从第一终端壳体5露出的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一部分与设置在马达的保护壳体内的端子座的各个端子连接。通过使与变频器电连接的第二连接器部3与该第一连接器部2嵌合,从而使马达与变频器电连接。上述内容虽然是关于马达侧的连接,但关于变频器侧的连接也是相同。
下面,对连接器部2、3的各自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器部2具备第一终端壳体5、多个绝缘板8a~8d以及连接部件9,该第一终端壳体5在其内部在以规定间隔分离的状态下排列并保持三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并且排列并容纳有三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该多个绝缘板8a~8d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其设置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并对各第一连接端子4a~4c进行绝缘,该连接部件9由头部9a和与头部9a连接的轴部9b构成,通过将轴部9b贯通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及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各个接点及多个绝缘板8a~8d,并且以头部9a挤压邻接的绝缘板8a,从而使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以及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并且至少贯通各个接点的部分是以绝缘性材料形成。
此外,第一终端壳体5作为终端壳体既可以是凸(凸侧终端壳体)也可以是凹(凹侧终端壳体)。在此作为一个例子对第一终端壳体5为凸侧终端壳体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连接端子4a~4c是板状的端子,由绝缘性树脂(例如,PPS(聚苯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甲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环氧类树脂)构成,以规定间隔分离并排列保持在作为第一终端壳体5的一部分的树脂成形体10上。作为由树脂成形体10保持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方法,例如有在树脂成形体10的成形时插入第一连接端子4a~4c后再固化树脂并保持的方法、或者将第一连接端子4a~4c压入预先成形的树脂成形体10并保持的方法。
对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供给不同电压及/或电流的电。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为用于马达、变频器之间的三相交流的电源线,对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供给120度相位差的不同的交流电。出于降低连接器1的供电损耗等目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可以由导电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此外,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稍稍具有挠性。
多个绝缘板8a~8d排列并容纳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并且包括在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另一面上(与和第二连接端子6a~6c接合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分别固定成一体的多个第一绝缘板8a~8c以及第二绝缘板8d,该第二绝缘板8d设置成,在设置为一体地固定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表面并且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与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处于层叠状态时,其与位于最外侧的位置的第二连接端子6c的另一面(与第一连接端子4c接合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对置。
多个绝缘板8a~8d被固定在向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前端侧突出的位置。对这些各个绝缘板8a~8d的插拔第二连接端子6a~6c一侧的各角部进行倒角加工。
此外,如图5所示,在多个第一绝缘板8a~8c的固定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各个面上形成有补足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阶梯的突起部11,使得多个第一绝缘板8a~8c的下表面(图示下层的面)与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下表面(图示下层的面)为同一个面。通过这些结构,在嵌合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时,由于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前端部与被插入的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前端部不接触,因而有利于提高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插入性。此外,在图5中,简化了第一绝缘板8a的结构,并将第一绝缘板8a~8c画为相同。
再次参照图4,连接部件9具备轴部9b和头部9a,该轴部9b其贯通第一连接端子4a~4c及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各个接点的部分的表面由绝缘性材料形成,该头部9a与轴部9b形成为一体,并作为挤压邻接的第一绝缘板8a的挤压部。
更具体地说,连接部件9包括:金属(例如,SUS不锈钢、铁、铜合金等)制的螺栓(内六角螺栓)12;以及,在其轴部9b(包括贯通各接点的部分)的外圆周涂覆作为绝缘性材料的绝缘性树脂(例如,PPS(聚苯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甲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环氧类树脂)而形成的绝缘层13。
此外,作为连接部件9虽然可以全部使用绝缘性树脂来形成,但考虑到强度的方面,优选为使用以绝缘层13覆盖轴部9b的外周的金属制螺栓12。换句话说,通过使连接部件9使用金属制的螺钉12与绝缘性树脂制的绝缘层13的折中结构,与以绝缘性树脂形成连接部件9整体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强度。作为涂覆在金属制的螺栓12的绝缘性树脂,为了防止潜伸,优选使用线膨胀系数与构成螺栓12的金属相近的材料。
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9a的外周上设置有用于防止水浸入第一终端壳体5内的垫片14。此外,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9a的下表面与其正下方的第一绝缘板8a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对第一绝缘板8a施加规定的挤压力的弹性部件15。弹性部件15由金属(例如,SUS不锈钢等)制的弹簧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15位于作为连接部件9的一部分的位置。
在与弹性部件15的下部接触的第一绝缘板8a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容纳弹性部件15的下部的凹部16,在凹部16的底部(即,与弹性部件15的下部接触的底座的部分)设置有支承弹性部件15的防止由绝缘性树脂构成的第一绝缘板8a的损伤的金属(例如SUS不锈钢等)制的支承部件17。
该连接部件9从固定有第一绝缘板8a~8c的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面一侧(就图4而言,上表面一侧)插入到第一终端壳体5内,通过使轴部9b前端的螺纹部18与形成于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周面的螺孔19螺纹结合,从而使得从连接部件9的头部9a向轴部9b的前端(就图4而言,从上向下)进行挤压而将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及多个的第二连接端子6a~6c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
第一终端壳体5由横剖面为大致矩形的中空的筒状体20构成。考虑到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嵌合性,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的筒状体20的一端侧(图示右侧)的外周部形成为锥形。此外,在筒状体20的一端侧的外周部上设置有密封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之间的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包括在筒状体20的开口一侧的外周部形成的凹部22和设置在凹部22处的O型环等的垫片23。
在筒状体20内的另一端侧(图示左侧)容纳有排列保持有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树脂成形体10。在筒状体20的另一端侧的外周形成有用于将第一连接器部2固定在机器等的机箱(例如,马达的屏蔽壳体)上的凸缘24(省略安装孔)。在将螺栓插入安装孔内从而固定在机器等的机箱上的凸缘24的边缘周部25也可以设置密封机器等的机箱与第一连接器部2之间的垫片等。此外,这种所谓凸缘24的结构也可以不是以将第一连接器部2固定在机器等的机箱上为前提,而是凸缘24设置在第二连接器部3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这两方。此外,也可以是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都处于未固定在机器等的机箱上的自由的状态。
此外,该凸缘24在提高散热性的方面也有优点。换句话说,通过形成凸缘24能够增大第一终端壳体5的表面积,在第一连接器部2的内部产生的热(例如,在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第一终端壳体向外部散热时,能够提高散热性。
在筒状体20的上部(图示上侧)形成有用于插入连接部件9的连接部件插入孔26。连接部件插入孔26形成为筒状,该筒状的下端部(图示下侧)向内侧折弯。通过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的下表面与该被折弯的部分的边缘圆周部的接触而限制了连接部件9的行程。
虽然为了屏蔽性、散热性以及连接器1的轻型化,筒状体20优选为由导电率、导热率高并且轻型的铝等金属形成,但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在以绝缘性树脂形成第一终端壳体5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绝缘性树脂将第二绝缘板8d和第一终端壳体5一体成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铝形成筒状体20。这样,通过用铝形成筒状体20,在将连接部件9与螺孔19螺纹结合时,与以绝缘性树脂形成筒状体20的情况相比,具有能够牢固地紧固的效果。
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器部3具有在内部排列并容纳有多个(三个)第二连接端子(凹端子)6a~6c的第二终端壳体7。此外,在此将具有凹端子的一侧的连接器部称为第二连接器部3。换句话说,第二终端壳体7作为终端壳体既可以为凸(凸侧终端壳体)也可以为凹(凹侧终端壳体)。在此,对应于作为凸侧终端壳体的第一终端壳体5,对第二终端壳体7为凹侧终端壳体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一端侧分别与从变频器一侧的延伸的电缆27a~27c连接。这些各个电缆27a~27c由于与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通过第二连接端子6a~6c电连接,从而对应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电压以及/或者电流分别供电。电缆27a~27c在导体28的外周上形成有绝缘层29。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剖面面积为20mm2的导体28。
通过多连筒状(连结多个筒的状态)的电缆保持部件30以规定间隔分离并排列保持各个电缆27a~27c。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通过该电缆保持部件30定位并保持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使其位于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成对地面对(即,连接对象)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下方。
为了使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相互绝缘而防止短路,电缆保持部件30由绝缘性树脂等构成。通过该电缆保持部件30,即使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连接的各个电缆27a~27c是具有良好挠性的电缆,也能够将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保持在规定的位置。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使用具有良好挠性的电缆作为电缆27a~27c,因而能够提高敷设电缆27a~27c时的布线自由度。
此外,电缆保持部件30虽然为了通过保持电缆27a~27c,更详细的说,通过在靠近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位置保持电缆27a~27c的端部一侧而将第二连接端子6a~6c保持在规定位置并进行了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定位,但也可以在保持电缆27a~27c的同时直接保持第二连接端子6a~6c,并进行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定位。此外,电缆保持部件30也可以改变为不是保持电缆27a~27c,而是直接保持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连接端子保持部件。
对于电缆保持部件30,通过未直接保持第二连接端子6a~6c而是保持电缆27a~27c来进行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定位时,即本实施方式那样的情况,由于电缆27a~27c具有挠性,可以使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前端侧相对于第二终端壳体7具有柔软性。通过这样的结构,在第一连接器部2中,通过连接部件9的挤压,第一连接端子4a~4c发生变形,即使插入第二连接端子的部分的位置变动,也能够灵活地进行对应。
此外,出于提高屏蔽性能的目的,在从第二终端壳体7拉出的电缆27a~27c的部分上卷绕有编织屏蔽层31。该编织屏蔽层31与后述筒状屏蔽体41接触,通过筒状屏蔽体41与第一终端壳体5电连接(被作为同电位(接地:GND))。此外,在图1、图2中,为了简化未对编织屏蔽层31进行图示。
如图7、图8所示,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具有用于铆接从电缆27a~27c的前端部露出的导体28的铆接部32和与铆接部32形成为一体的U字形接点33。在U字形接点33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提高插入性的锥部34。若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则能将U字形接点33以夹住连接部件9的轴部9b的方式插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连接器1的小型化,各个电缆27a~27c构成为尽量无间隙地排列并被保持。因此,如图8所示,在排列时通过折弯与配置在中央的电缆27b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子6b的躯体部35,从而使第二连接端子6a~6c配置为以相同的间隔分离。
出于降低连接器1的供电损耗等的目的,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可以由导电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此外,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稍稍具有挠性。
再次参照图6,第二终端壳体7由横剖面为大致矩形的中空的筒状体36构成。由于第一终端壳体5嵌合在第二终端壳体7内,考虑到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嵌合性,与第一终端壳体5嵌合的筒状体36的一端侧(图示左侧)的内周部形成为锥形。
此外,与此相反地,也可以构成为将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使构成第一终端壳体5的筒状体20的一端侧的内周部形成为锥形,构成第二终端壳体7的筒状体36的一端侧的外周部形成为锥形,在筒状体36的一端侧的外周部形成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
在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图示右侧)容纳有排列保持各个电缆27a~27c的电缆保持部件30。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电缆插入侧形成有无密封气密部37,从而防止水通过电缆27a~27c浸入第二终端壳体7内。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外周部设置有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周面接触的密封件38。换句话说,连接器1具有由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的密封件23与设置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外周部上的密封件38构成的双重防水结构。
再有,在电缆27a~27c被拉出的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的外周上还覆盖有防止水浸入筒状体36内的橡胶套39。此外,在图1、图2中,为了简化未对橡胶套39进行图示。
此外,在筒状体36的上部(图示上侧)形成有用于在使第二连接器部3与第一连接器部2嵌合时,操作设置在第一连接器部2的连接部件9的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在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之后,该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还兼具有作为用于能够使连接部件9相对第一终端壳体5插拔的贯通孔的作用。通过该贯通孔的作用,即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处于嵌合状态,由于从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能够拔出连接部件9,例如,即使在设置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9a的外周的密封件14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腐蚀而不得不更换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将第二连接器部3从第一连接器部2上取下就能够拔出连接部件9并进行修理或更换,从而具有便于维护的效果。
虽然考虑到屏蔽性能、散热性以及连接器1的轻型化,优选为以导电率、导热率高的轻型的铝等金属形成筒状体36,但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筒状体36由绝缘性树脂形成,为了提高其屏蔽性能、散热性,在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的内周面设置有铝制的筒状屏蔽体41。
筒状屏蔽体41具有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与铝制的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周接触的接触部42,通过该接触部42与第一终端壳体5热连接及电连接。由此,提高屏蔽性能与散热性。特别是通过在散热性好的第一终端壳体5侧积极地进行散热,预计散热性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然而,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被用于车辆等产生振动的环境中,存在连接端子彼此容易由微滑动而导致相对的移动,从而导致在接点处的连接端子的磨损的问题。
例如,在连接端子的表面为了得到稳定的较低的接触电阻而进行了锡电镀等,由于连接端子微滑动导致的磨损,连接端子的表面的锡电镀被磨掉并产生磨损粉末,由于该磨损粉末的氧化、堆积,该氧化的磨损粉末附在连接端子上,导致接触电阻增大。
为了解决该问题,即,为了提高连接端子的固定力,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对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和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分别进行粗面化,使得与构成接点的其它的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具有第一摩擦系数μ1,就多个绝缘板8a~8d的各个而言,在存在邻接的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情况下,与该第一连接端子4a~4c固定为一体,并且在存在邻接的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情况下,进行粗面化而使得与该第二连接端子6a~6c相互面对的面具有第二摩擦系数μ2。
在此,第一摩擦系数μ1是指第一连接端子4a~4c与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静摩擦系数,第二摩擦系数μ2是指第二连接端子6a~6c与绝缘板8a~8d的静摩擦系数。
换句话说,使第一连接端子4a~4c和第二连接端子6a~6c粗面化从而具有第一摩擦系数μ1是指使第一连接端子4a~4c与第二连接端子6a~6c粗面化,从而使两者之间的静摩擦系数变为第一摩擦系数μ1,使绝缘板8a~8d粗面化从而具有第二摩擦系数μ2是指使绝缘板8a~8d粗面化,从而使第二连接端子6a~6c与绝缘板8a~8d的静摩擦系数变为第二摩擦系数μ2。
第一摩擦系数μ1与第二摩擦系数μ2大致相同即可,更具体地说,均大于1即可。由此,使第一连接端子4a~4c和第二连接端子6a~6c以及绝缘板8a~8d的层叠状态成为一体,从而提高了结合力。
作为粗面化的方法能够举出橡胶涂层、喷砂处理、滚花加工、氧化铝膜处理等。
此外,氧化铝膜处理是使铝及其合金阳极氧化,在表面生成氧化保护膜的方法,虽然一般被专门用于提高耐腐蚀性,耐磨损性,但若对保护膜的生长进行控制,也可以提高摩擦系数。
例如,如图9~图11所示,通过对第一连接端子4a~4c(及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下表面与绝缘板8b~8d的上表面实施滚花加工,使层叠状态成为一体,从而能够提高结合力。此外,在图9~图11中,就图5而言,(a)为俯视图,(b)为仰视图。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从图12所示的非嵌合状态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将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插入成对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与绝缘部件8a~8d之间。然后,通过该插入,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各自的一面与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各自的一面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使第一连接端子4a~4c、第二连接端子6a~6c以及绝缘部件8a~8d交互地配置,即,成为以绝缘板8a~8d夹住成对的第一连接端子4a~4c及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方式配置的层叠状态。
此时,在第一连接器部2的内部,由于各个绝缘部件8a~8c被固定在以规定间隔分离的状态排列并保持的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前端侧,因而,即使未单独地设置用于保持各绝缘部件8a~8c的间隔的保持用夹具(参照专利文献2),也能够保持各绝缘部件8a~8c的间隔。由此,能够很容易地将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插入成对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与绝缘部件8a~8d之间。即,未降低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插拔性。此外,由于可以不设置用于保持绝缘部件8a~8c的间隔的保持用夹具,因此与以往相比在能够实现进一步小型化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此外,第一连接端子4a(或者4b)与第二连接端子6a(或者6b)的接点由固定在构成接点的第一连接端子4a(或者4b)上的第一绝缘板8a(或者8b)与固定在构成其它接点的第一连接端子4b(或者4c)上的第一绝缘板8b(或者8c)夹住。同样地,第一连接端子4c与第二连接端子6c的接点由固定在构成接点的第一连接端子4c上的第一绝缘板8c与固定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表面的第二绝缘板8d夹住。
然后,如图3所示,在从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操作连接部件9,使连接部件9的螺纹部18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螺孔19螺纹结合并紧固的情况下,连接部件9旋转并挤入螺孔19的底部,并且通过弹性部件15按顺序挤压第一绝缘板8a、第一绝缘板8b、第一绝缘板8c以及第二绝缘板8d,各个接点被挤压从而被绝缘板8a~8d的任意两个夹住,各个接点便以相互绝缘的状态接触。此时,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由于来自绝缘板8a~8d的挤压而稍有挠曲地在较大范围接触。由于还对第一连接端子4a~4c、第二连接端子6a~6c以及绝缘板8b~8d的表面进行了粗面化,层叠状态进一步结合为一体。由此,能够减少在接点处的微滑动导致的磨损。
特别是在存在邻接的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情况下,通过采用将绝缘板8b~8d与第一连接端子4a~4c固定为一体的结构,从而能够减少三个产生微滑动的位置,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减少在接点处的由微滑动导致的磨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绝缘板8b~8d的上表面进行粗面化而使其具有第二摩擦系数,但如图13所示,即使做成在与第二连接端子6a~6c相互面对的面、即在绝缘板8b~8d的上表面处,固定设置有表面被粗面化成具有第二摩擦系数的金属板43的结构也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以面与面接触,但也可以做成在与接点侧的面即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接触的第一连接端子4a~4c侧的各个面上形成凸部,在该凸部上嵌合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U字形接点33的结构。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稳定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结合力。即,对于与连接部件9垂直的方向的振动特别有效。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使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U字形接点33的分叉的前端部的长度为相同的长度,但也可以使任意一方的长度形成得较长而做成J字形接点。通过形成为J字形接点那样的形状,即使从相对于电缆的长度方向倾斜的方向也能够将第二连接器部3插入连接部件9的轴部9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螺孔19形成在与连接部件9的前端侧的螺纹部18螺纹结合的位置,但也可以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9a侧形成螺纹部18,将螺孔19形成为与在该头部9a侧形成的螺纹部18螺纹结合。此外,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螺孔19形成在第一终端壳体5侧,但也可以是不在第一终端壳体5侧设置螺孔19,而是仅设置贯通孔,螺孔19形成在第二终端壳体7侧也可以。此外,也可以形成跨越第一终端壳体5侧及第二终端壳体7侧两方的螺孔19。
虽然以上对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进行了说明,但作为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特征之一与后述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00不同之点在于,使连接部件9的轴部9b贯通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和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各个接点以及多个绝缘部件8a~8d。通过这样构成,在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嵌合状态下,具有以连接部件9为中心使第一连接端子4a~4c与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配置关系易于固定的效果
接下来,参照图14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00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相比,在连接部件9未贯通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和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各个接点以及多个绝缘部件8a~8d这方面有所不同。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9仅由作为挤压部的头部9a构成。
在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中,通过使形成于轴部9b的螺纹部18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螺孔19螺纹结合,从而将连接部件9紧固在第一终端壳体5上,但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中连接部件9仅由头部9a构成,因此在头部9a的外圆周上以避开密封件14的方式形成有作为阳螺纹的螺纹部43,此外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连接部件插入孔26的内圆周上切出与螺纹部43螺纹结合的阴螺纹44,通过使螺纹部43与该阴螺纹45螺纹结合而将连接部件9紧固在第一终端壳体5中。
此外,如图14所示,头部9a构成为设置有密封件14的大直径部与形成有作为阳螺纹的螺纹部44的小直径部的具有两个外径尺寸的形状,连接部件插入孔26形成为与头部9a具有的两个外径尺寸的形状相吻合的形状。通过这样构成,即,在将头部9a紧固在连接部件插入孔26中时,由于在与密封件14面对的部分未设置螺纹部44,因此能够实现有效的防水结构。
此外,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9a的下表面一侧(与第一绝缘部件8a对置的一侧)形成有用于配合并保持弹性部件15的弹性部件保持部46,该弹性部件保持部46保持弹性部件15而成为连接部件9的一部分。
在使用该连接器100连接第一连接端子4a~4c与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情况下,也按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相同的步骤进行。即,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之后,将连接部件9的螺纹部44紧固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阴螺纹44中,随之通过弹性部件15依次对绝缘部件8a~8d施加挤压力,将其挤压成以这些绝缘部件8a~8d夹住各个接点,通过该挤压连接第一连接端子4a~4c与第二连接端子6a~6c。由此,能够牢固地固定第一连接端子4a~4c与第二连接端子6a~6c。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未贯通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和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各个接点以及多个绝缘部件8a~8d,因而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接点形状没有必要形成为避开连接部件9的形状(例如,上述的U字形)。
以上虽然对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00进行了说明,但作为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00的一个特征,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不同之点在于,连接部件9未贯通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及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各个接点以及多个绝缘部件8a~8d。虽然这样的结构也能将多个绝缘部件8a~8c固定在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各自的另一面上,但通过这样的结构,具有能实现降低连接部件9的成本的效果。此外,实现了连接部件9的轻型化,其结果,还能够有助于连接器整体的轻型化。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了三相交流的电源线,但只要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也可以做成例如,将作为汽车用的连接器,用于马达、变频器之间的三相交流的电源线,空调用的直流二相电源线等不同用途的电线一并连接的结构。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以一个连接器一并连接多个用途的电源线,因而不需要准备各种用途的不同连接器,从而对省空间化和低成本化等有所贡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连接部件9的头部9a侧观察,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构成为成直线状地接触,但也可以做成从连接部件9的头部9a侧观察,以使第一连接器部2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相对于第二连接器部3的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成直角地交叉并接触的方式构成第一终端壳体5和第二终端壳体7。即,也可以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成L字形。同样地,也能够构成为使第二终端壳体7及第二连接端子6a~6c相对于第一终端壳体5及第一连接端子4a~4c倾斜地配置。这样,若应用本发明的主旨,就能够使第二连接器部3相对于第一连接器部2的插拔方向多样化。换句话说,可以使从连接器拉出电缆的方向与设置部位的方向一致,从而对省空间化有所贡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二连接端子6a~6c不同,在第一连接端子4a~4c的一端侧未连接电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未限定于这样的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也能够用于将电缆彼此连接的情况。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缆27a~27c使用了挠性良好的电缆,但也可以是刚性的电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部件9以螺钉1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其主旨并未将连接部件9的结构限定为螺钉形状,例如,也可以将固定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嵌合的CPA杆(CPA:Connector PositionAssurance一连接器位置保证)的轴部作为连接部件9而构成,也可以做成使CPA杆旋转而固定嵌合并且从连接部件9的头部9a朝向轴部9b的前端挤压连接部件9(或者紧固)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连接部件9的螺栓12的头部9a的上表面上使用了形成有与六角扳手(也称为内六角扳手)嵌合的凹部的结构,其假定为使用一般销售的六角扳手,但是也可以假定为使用不是市场销售的形状的专用工具,在作为连接部件9的螺栓12的头部9a的上表面形成与该专用工具对应的形状的凹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连接器的使用状态的朝向,既可以是连接部件9为大致水平状态,也可以是大致垂直的状态。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使用条件中,使用状态的朝向不作为要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作为连接部件9的一部分的弹性部件15以连接部件9的头部9a挤压邻接的第一绝缘部件8a,但也可以不通过弹性部件15而是直接以头部9a挤压邻接的第一绝缘部件8a。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连接结构,其具备:
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
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
在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一端侧连接的挠性电缆;以及
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
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成为以上述多个绝缘板夹住成对的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第二连接端子的方式配置的层叠状态,其特征在于,
具有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包括头部和与该头部连接的轴部,通过使该轴部贯通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接点和上述多个绝缘板,并且以上述头部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从而将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并且至少贯通各个接点的部分由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被粗面化,使得与构成接点的另一个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具有第一摩擦系数,
就上述多个绝缘板的各个而言,在存在邻接的第一连接端子的情况下,与该第一连接端子固定为一体,并且在存在邻接的第二连接端子的情况下,被粗面化而使得与该第二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具有第二摩擦系数,
若通过上述连接部件挤压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接点与上述多个绝缘板,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绝缘板的各个结合为一体,从而抑制其相互微滑动所引起的相对的移动。
2.一种车辆用连接结构,其具备:
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
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
在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一端侧连接的挠性电缆;以及
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
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成为以上述多个绝缘板夹住成对的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第二连接端子的方式配置的层叠状态,其特征在于,
具有通过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而将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的连接部件,
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被粗面化,使得与构成接点的另一个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具有第一摩擦系数,
就上述多个绝缘板的各个而言,在存在邻接的第一连接端子的情况下,与该第一连接端子固定为一体,并且在存在邻接的第二连接端子的情况下,被粗面化而使得与该第二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具有第二摩擦系数,
若通过上述连接部件挤压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接点与上述多个绝缘板,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绝缘板的各个结合为一体,从而抑制其相互微滑动所引起的相对的移动。
3.一种车辆用连接结构,其具备:
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
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
在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一端侧连接的挠性电缆;以及
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
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成为以上述多个绝缘板夹住成对的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第二连接端子的方式配置的层叠状态,其特征在于,
具有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包括头部和与该头部连接的轴部,通过使该轴部贯通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接点与上述多个绝缘板,并且以上述头部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从而将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并且至少贯通各个接点的部分由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被粗面化,使得与构成接点的另一个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具有第一摩擦系数,
就上述多个绝缘板的各个而言,在存在邻接的第一连接端子的情况下,与该第一连接端子固定为一体,并且在存在邻接的第二连接端子的情况下,在与该第二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上固定设置表面被粗面化成具有第二摩擦系数的金属板,
若通过上述连接部件挤压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接点与上述多个绝缘板,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绝缘板的各个结合为一体,从而抑制其相互微滑动所引起的相对的移动。
4.一种车辆用连接结构,其具备:
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
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
在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一端侧连接的挠性电缆;以及
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
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和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成为以上述多个绝缘板夹住成对的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第二连接端子的方式配置的层叠状态,其特征在于,
具有通过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而将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的连接部件,
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被粗面化,使得与构成接点的另一个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具有第一摩擦系数,
就上述多个绝缘板的各个而言,在存在邻接的第一连接端子的情况下,与该第一连接端子固定为一体,并且在存在邻接的第二连接端子的情况下,在与该第二连接端子相互面对的面上固定设置表面被粗面化成具有第二摩擦系数的金属板,
若通过上述连接部件挤压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接点与上述多个绝缘板,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绝缘板的各个结合为一体,从而抑制其相互微滑动所引起的相对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上形成有用于插入上述连接部件的连接部件插入孔,
上述连接部件具备:
贯通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及上述多个绝缘板,并且至少贯通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部分的表面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轴部;以及
与上述轴部形成为一体的作为挤压部的头部,
在上述连接部件的上述头部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密封上述头部的外圆周面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上述连接部件插入孔的内圆周面之间的防水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为凸侧终端壳体,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为凹侧终端壳体,
在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形成有贯通孔,该贯通孔用于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后,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插入或拔出上述连接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摩擦系数与上述第二摩擦系数大致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还具备电缆保持部件,该电缆保持部件用于通过保持上述电缆,从而以相对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具有柔软性的状态,将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保持在规定的位置。
CN201010506561.0A 2009-11-30 2010-10-12 车辆用连接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823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2316 2009-11-30
JP2009272316A JP5334817B2 (ja) 2009-11-30 2009-11-30 車両用接続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2366A CN102082366A (zh) 2011-06-01
CN102082366B true CN102082366B (zh) 2014-10-01

Family

ID=44069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0656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82366B (zh) 2009-11-30 2010-10-12 车辆用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00708B2 (zh)
JP (1) JP5334817B2 (zh)
CN (1) CN1020823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40176B2 (ja) * 2009-11-30 2013-07-17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接続構造
CN102317766B (zh) * 2010-01-19 2014-06-18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气体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JP5293627B2 (ja) * 2010-02-01 2013-09-18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401671B2 (ja) * 2010-08-26 2014-01-2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598758B2 (ja) * 2010-08-26 2014-10-0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66242B2 (ja) * 2010-10-22 2015-02-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カバー及びシールド構造
JP4905586B1 (ja) * 2010-12-21 2012-03-28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760882B2 (ja) * 2011-01-13 2015-08-1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589858B2 (ja) * 2011-01-14 2014-09-17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26189B2 (ja) * 2011-11-30 2014-11-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US8837104B2 (en) * 2012-12-10 2014-09-16 Nidec Motor Corporation Motor programming tool with handle-mounted PCB
CN105098476A (zh) * 2014-05-14 2015-11-2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合
US9905953B1 (en) 2016-09-30 2018-02-27 Slobodan Pavlovic High power spring-actu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534421B2 (ja) * 2017-06-12 2019-06-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7611694B (zh) * 2017-09-08 2018-11-13 广州安飞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的cpa锁定装置
CH716093B1 (de) 2018-02-26 2023-12-29 Royal Prec Products Llc Federbetätigter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für Hochleistungsanwendungen.
CN112956084B (zh) 2018-06-07 2023-10-03 皇家精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内部弹簧部件的电连接器组件
JP6800921B2 (ja) * 2018-08-01 2020-12-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WO2020150399A1 (en) * 2019-01-15 2020-07-23 Royal Precision Products, Llc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with internal spring component
JP7041101B2 (ja) * 2019-08-07 2022-03-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11721942B2 (en) 2019-09-09 2023-08-08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Connector system for a component in a power management system in a motor vehicle
CN114787815A (zh) 2019-09-09 2022-07-22 伊顿智能动力有限公司 具有可读和可记录标记的连接器记录系统
US11929572B2 (en) 2020-07-29 2024-03-12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Connector system including an interlock system
KR102385905B1 (ko) * 2020-10-13 2022-04-12 주식회사 경신 포크 단자 마찰력 시뮬레이션 장치 및 방법
EP4343976A1 (en) * 2021-05-17 2024-03-2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ic power converting device, and board-to-board connecting portion
JP7153883B1 (ja) 2021-05-17 2022-10-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基板間接続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7199B2 (ja) * 2002-07-19 2008-01-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気接続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80972U (ja) * 1982-11-22 1984-05-31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電気的接合部材の取付構造
JPH0232662U (zh) * 1988-08-24 1990-02-28
JPH0720850Y2 (ja) * 1990-03-16 1995-05-15 日本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装置のターミナル
JPH05101731A (ja) * 1991-10-07 1993-04-23 Nippondenso Co Ltd 接続端子
JPH0664367U (ja) * 1992-06-09 1994-09-09 東洋電機製造株式会社 積層導体の電気回路
JPH09129307A (ja) * 1995-11-01 1997-05-16 Harness Sogo Gijutsu Kenkyusho:Kk コネクタへのケーブル接続方法及び接続構造並びに接続用補強部材
JP3670544B2 (ja) 2000-01-20 2005-07-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嵌合型接続端子
JP4650691B2 (ja) * 2006-03-03 2011-03-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構造
JP4867875B2 (ja) 2007-09-18 2012-02-01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7199B2 (ja) * 2002-07-19 2008-01-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気接続構造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实开平6-64367U 1994.09.09
JP平2-32662U 1990.02.28
JP平3-118588U 1991.12.06
JP昭59-80972U 1984.05.31
JP特许第4037199号B2 2007.11.0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13943A (ja) 2011-06-09
JP5334817B2 (ja) 2013-11-06
CN102082366A (zh) 2011-06-01
US20110130023A1 (en) 2011-06-02
US8100708B2 (en) 2012-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82366B (zh) 车辆用连接结构
CN102082347B (zh) 连接结构
CN102082348B (zh) 连接结构
CN102082346B (zh) 连接器
CN102104215B (zh) 连接器
CN102142641B (zh) 连接器
CN102110923B (zh) 连接结构
CN102082350B (zh) 连接结构
CN102082349B (zh) 连接结构
CN102237599B (zh) 连接器
CN102420368B (zh) 连接器
CN102255188B (zh) 手柄式连接器
CN102142636B (zh) 连接器
CN102035109B (zh) 连接结构
CN104094471B (zh) 连接构造体、连接器以及连接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CN102237609B (zh) 手柄式连接器
CN102544865B (zh) 连接器
CN102195217B (zh) 连接器
JP5401671B2 (ja) コネクタ
JP5203014B2 (ja) 車両用アース配線構造
CN110890176A (zh) 同轴电缆及其端部连接方法
JP2010129525A (ja) ケーブ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987950B (zh) 用于固定电线的接线端子板以及用于将电线固定在接线端子板上的方法
JP2018137178A (ja) 端子付ケーブル及び配線装置
JP2008166132A (ja) 接続部材及び該接続部材を用いたハーネス接続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METAL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CABL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31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3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Metals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Cable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1

Termination date: 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