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1196A - 成像镜头、配备有该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配备有该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11196A
CN102411196A CN2011102941364A CN201110294136A CN102411196A CN 102411196 A CN102411196 A CN 102411196A CN 2011102941364 A CN2011102941364 A CN 2011102941364A CN 201110294136 A CN201110294136 A CN 201110294136A CN 102411196 A CN102411196 A CN 1024111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negative
combination
lens member
ima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941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11196B (zh
Inventor
藤本诚
田中一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108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3149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204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24768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111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11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111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11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7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negative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451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 G02B15/145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552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ghost imag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10T29/49885Assembling or joining with coating before or during assembl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一种配备有该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一种用于制造该成像镜头的方法。该成像镜头包括被设置到最物侧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前透镜组和被设置到前透镜组的像侧并且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移动其至少一部分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后透镜组。后透镜组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G3a、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G3b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G3c。G3b被设置在G3a和G3c之间。G3a的G3b侧透镜表面是面向G3b的凹形表面。G3b是具有面向G3a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形状。在G3a、G3b和G3c的光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透镜表面是非球面。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配备有该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
以下优先权申请的公开在这里通过引用并入:
在2010年9月2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210833,和
在2011年5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1-120468。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镜头、一种配备有该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一种用于制造该成像镜头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广角摄影的具有折射光焦度为负的第一透镜组并且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镜头,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7-152002。
通过使得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成为减振透镜组,该变焦镜头具有优良的减振性能。而且,近年来,已经关于幻像和杂散光对于这种变焦镜头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幻像和杂散光被确定为不仅影响像差校正性能而且还影响光学性能的因素之一。因此,还对于在透镜表面上形成的抗反射涂层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并且多层膜设计技术和多层膜形成技术继续取得它们的进步(例如参考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0-356704)。
然而,在这种变焦镜头中,已经要求一种能够拍摄广角照片的、具有更高光学性能的成像镜头。特别地,已经对于大孔径、广角变焦镜头提出了更高的光学性能要求。而且,已经存在以下问题,即,这种变焦镜头的光学表面趋向于产生反射光,该反射光产生幻像和杂散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得以作出的,并且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优良地减少幻像和杂散光的、具有高光学性能的成像镜头、一种配备有该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一种用于制造该成像镜头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括:被设置到最物侧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前透镜组;和被设置到前透镜组的像侧并且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移动其至少一部分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后透镜组,后透镜组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负透镜构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二负透镜构件,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正透镜构件,第二负透镜构件被设置在第一负透镜构件和正透镜构件之间,第一负透镜构件的第二负透镜构件侧透镜表面是面向第二负透镜构件的凹形表面,第二负透镜构件是具有面向第一负透镜构件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形状,并且在第一负透镜构件,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正透镜构件的光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透镜表面是非球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配备有根据第一方面的、用于在给定像平面上形成物的像的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该成像镜头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前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后透镜组,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前透镜组设置到最物侧;将后透镜组设置到前透镜组的像侧;设置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负透镜构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二负透镜构件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正透镜构件,从而第二负透镜构件被设置在第一负透镜构件和正透镜构件之间,并且由第一负透镜构件和第二负透镜构件形成的空气透镜的形状是双凸形状;在第一负透镜构件、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正透镜构件的光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透镜表面上设置非球面;和,以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后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
本发明使得提供一种优良地减少幻像和杂散光的、具有高光学性能的成像镜头、一种配备有该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一种用于制造该成像镜头的方法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例1的成像镜头的透镜配置的截面视图;
图2A和2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实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2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2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
图3A和3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中间焦距状态中根据实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3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3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
图4A和4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实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4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4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
图5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例1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的配置的截面视图,示意入射光束如何被第一幻像产生表面和第二幻像产生表面反射的一个实例;
图6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例2的成像镜头的透镜配置的截面视图;
图7A和7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实例2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7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7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
图8A和8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中间焦距状态中根据实例2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8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8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
图9A和9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实例2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9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9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
图10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例3的成像镜头的透镜配置的截面视图;
图11A和11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实例3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1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11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
图12A和12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中间焦距状态中根据实例3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2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12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
图13A和13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实例3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3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13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
图14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例4的成像镜头的透镜配置的截面视图;
图15A和15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实例4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5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15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
图16A和16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中间焦距状态中根据实例4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6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16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
图17A和17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实例4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7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17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
图18是示出配备有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单反照相机的截面视图;
图19是用于制造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方法的解释流程图;
图20是示出抗反射涂层的层结构的一个实例的解释图表;
图21是示出抗反射涂层的光谱特性的曲线图;
图22是示出根据一个修改实例的抗反射涂层的光谱特性的曲线图;
图23是示出根据修改实例的抗反射涂层的光谱特性的入射角相关性的曲线图;
图24是示出利用现有技术制造的抗反射涂层的光谱特性的曲线图;
图25是示出利用现有技术制造的抗反射涂层的光谱特性的入射角相关性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在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成像镜头。如在图1中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在从给出最短焦距的广角端状态到给出最长焦距的远摄端状态改变焦距(变焦)时,每一个透镜组均被沿着光轴移动从而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减小,在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增加,并且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减小。利用这种配置,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使得实现宽视角和优良减振性能成为可能,从而能够获得优良的光学性能。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中,使得后组的至少一部分或者全部成为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移动的减振透镜组。通常,在其前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负前变焦镜头中,前透镜组是最大透镜组,并且在聚焦时前透镜组可以向物侧移动。相应地,当使得前透镜组成为减振透镜组时,保持机构和驱动机构变得大和复杂,从而这是不理想的。而且,当使得在变焦时沿着光轴具有大的移动量的、除了前透镜组和后组之外的透镜组成为减振透镜组时,保持机构和驱动机构变得大和复杂,从而这是不理想的。特别地,被设置在前透镜组和后组之间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透镜组趋向于产生偏心像差。相应地,当使得该透镜组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成为减振透镜组时,变得难以实现高减振性能,从而这是不理想的。能够使得后组的透镜直径是较小的,并且相对于任何其它透镜组,在变焦时后组沿着光轴的移动量能够是小的。而且,在变焦时后组可以是固定的。因为在成像镜头中的透镜组中,后组产生最小量的偏心像差,所以后组适合于减振透镜组。
通过除了上述配置如在下面示出地构成是减振透镜组的后透镜组,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使得尽管大孔径和超宽视角也仍然实现优良的减振性能成为可能。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优选地在后透镜组的附近包括孔径光阑。后透镜组优选地按照从孔径光阑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负透镜构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二负透镜构件,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正透镜构件。而且,第一负透镜构件的第二负透镜构件侧透镜表面优选地是面向第二负透镜构件的凹形表面。第二负透镜构件优选地是具有面向第一负透镜构件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状。在第一负透镜构件,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正透镜构件的透镜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透镜表面优选地是非球面。利用这种配置,防止被设置到后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变大成为可能。通过将第一负透镜构件、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正透镜构件构造成减振透镜组,最小化在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移位减振透镜组时产生的、在子午像平面和弧矢像平面中的偏心彗差和局部模糊(非对称清晰度)成为可能。附带说一句,减振透镜组可以由第一负透镜构件和第二负透镜构件构造,并且在减振时正透镜构件的位置可以是在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固定的。
在构成形成减振透镜组的第一负透镜构件、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正透镜构件的透镜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透镜表面是非球面。利用这种配置,最小化在加宽孔径比(比F/2.8更快)时产生的球面像差和在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移位减振透镜组时产生的、在子午像平面和弧矢像平面中的偏心彗差和局部模糊(非对称清晰度)成为可能。
而且,通过具有正折射光焦度,正透镜构件具有减小被设置到后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的外直径的尺寸的效果。进而,正透镜构件优选地是具有双凸形状的单透镜。利用这种配置,最小化在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移位减振透镜组时产生的、在子午像平面和弧矢像平面中的偏心彗差和局部模糊成为可能。
当第一负透镜构件、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正透镜构件中的每一个均利用单透镜构造时,在远摄端状态中在场曲中的色差异趋向于产生。当选择具有低色散的玻璃材料作为透镜介质时,在场曲中的色差异能够被抑制为特定的程度。然而,玻璃材料的折射率降低,从而与偏心彗差形成折衷关系。相应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中,第一负透镜构件、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正透镜构件中的至少一个优选地是利用负透镜与正透镜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利用这种配置,优良地校正在远摄端状态中在场曲中的色差异成为可能。虽然这些透镜构件中的两个或者更多个透镜构件可以是胶合透镜,但是为了节约重量,除了该胶合透镜之外的每一个透镜构件均优选地是单透镜。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中,当使得一个透镜构件为胶合透镜时,胶合透镜的胶合表面优选地是面向孔径光阑的凹形表面。利用这种配置,在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移位减振透镜组时优良地抑制在场曲中的色差异的产生成为可能。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中,虽然后透镜组由第一负透镜构件、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正透镜构件构成,但是可以相邻于第一负透镜构件或者正透镜构件在外侧添加另一透镜构件。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中,以下条件表达式(1)优选地得以满足:
|r2|<|r1|                    (1)
这里r1表示第一负透镜构件的第二负透镜构件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并r2表示第二负透镜构件的第一负透镜构件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表达式(1)限定由第一负透镜构件和第二负透镜构件形成的空气透镜。换言之,在传统的远视类型减振透镜组中,孔径光阑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已经是较小的。然而,在满足条件表达式(1)的成像镜头中,由第一负透镜构件和第二负透镜构件形成的空气透镜具有绝对值更大的、孔径光阑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r1。通过满足条件表达式(1),构成适合于具有宽视角的成像镜头的减振透镜组成为可能。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中,以下条件表达式(2)优选地得以满足:
0.0<Fa<0.5                   (2)
这里Fa是由以下表达式定义的变量:
Fa=(r1+r2)/max(|r1|,|r2|)
这里max()是返回在多个数值中的最大数值的函数。
条件表达式(2)限定在由第一负透镜构件和第二负透镜构件形成的空气透镜的曲率半径r1和曲率半径r2之间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表达式(2),减振透镜组变得适合于具有宽视角的成像镜头。而且,最小化在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移动减振透镜组时产生的像平面的倾斜成为可能。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中,以下条件表达式(3)优选地得以满足:
0.5<Fb<2.0                    (3)
这里Fb由以下表达式定义:
Fb=Fgc/|Fg|
这里Fg表示是减振透镜组的后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gc表示正透镜构件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3)限定减振透镜组的焦距与正透镜构件的焦距的比率。通过满足条件表达式(3),减振透镜组获得了优良的减振性质,并且能够防止被设置到减振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变得更大。当数值Fb等于或者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时,虽然被设置到减振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的直径变小,但是第一负透镜构件和第二负透镜构件的焦距变得相对地更短,从而减振性质和光学性能变得更差。相应地,这是不理想的。在另一方面,当数值Fb等于或者超过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时,被设置到减振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的直径变大,并且减振透镜组变得不适合于具有宽视角的成像镜头,从而这是不理想的。
将在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前透镜组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被施加有抗反射涂层,并且该抗反射涂层包括通过湿法过程形成的至少一个层。在从给出最短焦距的广角端状态到给出最长焦距的远摄端状态改变焦距(变焦)时,每一个透镜组均被沿着光轴移动从而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减小,在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增加,并且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减小。利用这种配置,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使得在抑制幻像和杂散光的同时实现宽视角和优良减振性能成为可能,从而能够获得优良的光学性能。
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使得后组的至少一部分或者全部成为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移动的减振透镜组。然而,以上已经解释了减振透镜组,从而省略了重复的解释。
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该抗反射涂层是多层膜,并且通过湿法过程形成的层优选地是在构成多层膜的层中的最外层。利用这种配置,因为相对于空气的折射率差异能够是小的,所以光的反射能够是小的,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幻像和杂散光。
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当通过湿法过程形成的层的折射率由nd表示时,折射率nd优选地是1.30或者更小。利用这种配置,因为相对于空气的折射率差异能够是小的,所以光的反射能够是小的,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幻像和杂散光。
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在其上施加抗反射涂层的光学表面优选地是凹形表面。因为在前透镜组的光学表面中,幻像趋向于在具有凹形形状的透镜表面上产生,所以通过向该光学表面施加抗反射涂层,能够有效地抑制幻像和杂散光。
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在其上施加抗反射涂层的凹形表面优选地是像侧透镜表面。因为在前透镜组的光学表面中,幻像趋向于在面向像侧的凹形表面上产生,所以通过向这个光学表面施加抗反射涂层,能够有效地抑制幻像和杂散光。
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在其上施加抗反射涂层的凹形表面优选地是物侧透镜表面。因为在前透镜组的光学表面中,幻像趋向于在凹形表面上产生,所以通过向这个光学表面施加抗反射涂层,能够有效地抑制幻像和杂散光。
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在其上施加抗反射涂层的光学表面优选地是凸形表面。因为在前透镜组的光学表面中,幻像趋向于在具有凸形形状的透镜表面上产生,所以通过向这个光学表面施加抗反射涂层,能够有效地抑制幻像和杂散光。
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在其上施加抗反射涂层的凸形光学表面优选地是前透镜组中的最物侧透镜的物侧透镜表面。因为幻像趋向于在前透镜组中的、具有凸形形状的透镜表面上产生,所以通过向这个光学表面施加抗反射涂层,能够有效地抑制幻像和杂散光。
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在其上施加抗反射涂层的凸形光学表面优选地是从前透镜组中的最物侧透镜数起的像侧第四透镜的透镜表面。因为幻像趋向于在具有凸形形状的透镜表面上产生,所以通过向这个光学表面施加抗反射涂层,能够有效地抑制幻像和杂散光。
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抗反射涂层可以通过干法过程形成,而不限于湿法过程。在此情形中,该抗反射涂层优选地包括具有1.30或者更小的、在d线处的折射率的至少一个层。通过利用干法过程形成这种抗反射涂层,能够获得与使用湿法过程相同的效果。在此情形中,具有1.30或者更小的折射率的层优选地是在构成多层膜的层中的最外层。
除了上述配置,通过如在下面示出地构成是减振透镜组的后透镜组,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使得尽管大孔径和超宽视角也仍然实现优良的减振性能成为可能。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优选地在后透镜组的附近包括孔径光阑。后透镜组优选地按照从孔径光阑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负透镜构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二负透镜构件,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正透镜构件。而且,第一负透镜构件的第二负透镜构件侧透镜表面优选地是面向第二负透镜构件的凹形表面。第二负透镜构件优选地是具有面向第一负透镜构件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状。在第一负透镜构件、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正透镜构件的透镜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透镜表面优选地是非球面。利用这种配置,防止被设置到后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变大成为可能。通过将第一负透镜构件,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正透镜构件构造成减振透镜组,最小化在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移位减振透镜组时产生的、在子午像平面和弧矢像平面中的偏心彗差和局部模糊(非对称清晰度)成为可能。附带说一句,减振透镜组可以利用第一负透镜构件和第二负透镜构件构造,并且在减振时正透镜构件的位置可以是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固定的。
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在构成形成减振透镜组的第一负透镜构件、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正透镜构件的透镜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透镜表面是非球面。利用这种配置,最小化在加宽孔径比(比F/2.8更快)时产生的球面像差和在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移位减振透镜组时产生的、在子午像平面和弧矢像平面中的偏心彗差和局部模糊(非对称清晰度)成为可能。
而且,通过具有正折射光焦度,正透镜构件具有减小被设置到后透镜组的像侧的透镜组的外直径的尺寸的效果。进而,正透镜构件优选地是具有双凸形状的单透镜。利用这种配置,最小化在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移位减振透镜组时产生的、在子午像平面和弧矢像平面中的偏心彗差和局部模糊成为可能。
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当第一负透镜构件、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正透镜构件中的每一个均利用单透镜构造时,在远摄端状态中在场曲中的色差异趋向于产生。当选择具有低色散的玻璃材料作为透镜介质时,在场曲中的色差异能够被抑制为特定的程度。然而,玻璃材料的折射率降低,从而与偏心彗差的产生形成折衷关系。
相应地,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第一负透镜构件、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正透镜构件中的至少一个优选地是利用负透镜与正透镜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利用这种配置,优良地校正在远摄端状态中在场曲中的色差异成为可能。虽然这些透镜构件中的两个或者更多个透镜构件可以是胶合透镜,但是为了节约重量,除了该胶合透镜之外的每一个透镜构件均优选地是单透镜。
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当使得一个透镜构件为胶合透镜时,胶合透镜的胶合表面优选地是面向孔径光阑的凹形表面。利用这种配置,在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移位减振透镜组时优良地抑制在场曲中的色差异的产生成为可能。
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虽然后透镜组由第一负透镜构件、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正透镜构件构成,但是可以相邻于第一负透镜构件或者正透镜构件在外侧添加另一透镜构件。
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以下条件表达式(1)优选地得以满足:
|r2|<|r1|                    (1)
这里r1表示第一负透镜构件的第二负透镜构件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并且r2表示第二负透镜构件的第一负透镜构件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表达式(1)限定由第一负透镜构件和第二负透镜构件形成的空气透镜。然而,以上已经解释了条件表达式(1),从而省略了重复的解释。
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以下条件表达式(2)优选地得以满足:
0.0<Fa<0.5          (2)
这里Fa是由以下表达式定义的变量:
Fa=(r1+r2)/max(|r1|,|r2|)
这里max()是返回在多个数值中的最大数值的函数。
条件表达式(2)限定在由第一负透镜构件和第二负透镜构件形成的空气透镜的曲率半径r1和曲率半径r2之间的适当关系。然而,以上已经解释了条件表达式(2),从而省略了重复的解释。
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以下条件表达式(3)优选地得以满足:
0.5<Fb<2.0          (3)
这里Fb由以下表达式定义:
Fb=Fgc/|Fg|
这里Fg表示后透镜组的焦距,该后透镜组包括减振透镜组,其是减振透镜组,并且Fgc表示正透镜构件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3)限定包括减振透镜组的后透镜组的焦距与正透镜构件的焦距的比率。然而,以上已经解释了条件表达式(3),从而省略了重复的解释。
图18示出配备有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单反照相机)的概略视图。
在图18中,来自未示意的物的光射线被成像镜头11(SL)会聚,并且经由快速复原反光镜12在聚焦屏幕13上形成像。然后,其像被在聚焦屏幕13上形成的光射线在五边形屋脊棱镜14内被反射多次并且被引导到目镜15。摄影者由此能够经由目镜15作为竖立像观察该物。
在将未示意的释放按钮按下一半的情况下通过目镜15确定物的图片的构成之后,摄影者完全地按下释放按钮。当释放按钮被完全地按下时,快速复原反光镜3跳起(leap up),并且来自未示意的物的光射线在成像器件16上形成物像。相应地,从物发射的光射线被成像器件16捕捉,并且作为物的摄影像而被存储在未示意的存储器中。
当释放按钮被完全地按下时,在成像镜头11中安装的传感器17(诸如角度传感器)检测成像镜头11的倾斜度并且将其传输到CPU18。然后,CPU 18计算旋转照相机摇动量,并且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驱动减振透镜组的透镜驱动器19被驱动,由此校正在产生照相机摇动时在成像器件16上的像模糊。以此方式,是配备有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1的光学设备的照相机10得以构造。附带说一句,图18所示照相机10可以是以可移除方式保持成像镜头11的照相机,或者一体地保持成像镜头11的照相机。而且,照相机10可以被构造成所谓的单反照相机并且还可以被构造成不包括任何快速复原反光镜的无反光镜照相机。
附带说一句,可以在并不降低光学性能的范围内适当地应用以下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透镜系统由四个可移动透镜组构成,但是在各个透镜组之间添加透镜组或者将透镜组添加到透镜系统的像侧或者物侧的透镜系统是可能的。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已经示出了具有四透镜组配置的成像镜头,但是本实施例还可以被应用于五透镜组配置和六透镜组配置。透镜或者透镜组被相邻于成像镜头的最物侧或者像侧添加的透镜配置是可能的。附带说一句,透镜组是利用被在变焦时改变的空气间隔分离的至少一个透镜构造的透镜部分。而且,透镜构件是单透镜或者通过胶合多个透镜构造的胶合透镜。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可以由以下构成: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作为后透镜组的第四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组。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中,虽然全开F数(full-open f number)是大约2.8并且变焦比是大约2到2.5,但是该成像镜头可以是并不改变焦距的固定焦距镜头。而且,视角优选地在广角端状态中是100度或者更大并且在远摄端状态中是大约50度。
实施例的上述每一个结构元件仅仅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而示出具体的实例。相应地,显然本发明在它的更加一般的方面不限于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具体细节和代表性器件。
然后,在下面参考图19解释了用于制造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方法的概要。虽然作为一个具体实例解释了使用图1所示、在以后解释的根据实例1的成像镜头SL1的实例,但是当包括减振透镜组的后透镜组的位置在其它实例中改变时,参考符号应该根据每一个实例改变措词。
步骤S100:通过设置每一个透镜而提供每一个透镜组。在此情形中,由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构成的前透镜组被设置到最物侧,并且包括减振透镜组的、由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构成的后透镜组被设置到前透镜组的像侧,并且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被设置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
在第三透镜组G3中,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负透镜构件G3a、带有负弯月形状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二负透镜构件G3b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正透镜构件G3c被如此设置,使得第二负透镜构件G3b被设置在第一负透镜构件G3a和正透镜构件G3c之间,在第一负透镜构件G3a和第二负透镜构件G3b之间形成的空气透镜的形状是双凸形状,并且在第一负透镜构件G3a、第二负透镜构件G3b和正透镜构件G3c的至少一个透镜表面处形成非球面。
具体地,参考在以后解释的实例1,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和在两侧上形成的非球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具有由树脂层在像侧上形成的非球面的双凹负透镜L13;和双凸正透镜L14。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利用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1与双凸正透镜L22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CL21;和双凸正透镜L23。第三透镜组G3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孔径光阑S;由利用具有面向物侧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31(正透镜)与双凹负透镜L32(负透镜)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CL31构成的第一负透镜构件G3a;由具有面向第一负透镜构件G3a侧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33构成的第二负透镜构件G3b;和由双凸正透镜L34构成的正透镜构件G3c。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利用双凸正透镜L41与双凹负透镜L42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CL41;双凸正透镜L43;和利用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44、双凸正透镜L45、和具有面向物侧的凹形表面和在像侧透镜表面上形成的非球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46胶合构造的三重胶合透镜CL42。通过设置以此方式制备的每一个透镜组而制造成像镜头SL。
这里,在根据本实施例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中,前透镜组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被施加有抗反射涂层,并且该抗反射涂层包括通过湿法过程形成的至少一个层。具体地,在第一透镜组G1中,抗反射涂层被施加到负弯月形透镜L11的像侧透镜表面和双凹负透镜L12的物侧透镜表面。
步骤S200:以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可移动的方式作为后透镜组设置第三透镜组G3的至少一部分。
然后,参考附图解释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每一个数值实例。附带说一句,图1、6、10和14中的每一个均是示出成像镜头SL(SL1到SL4)的透镜配置、折射光焦度分布和在如由箭头示出地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每一个透镜组沿着光轴的变焦轨迹的截面视图。
如在图1中所示,根据实例1的成像镜头SL1是四透镜组配置并且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前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是后透镜组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
第三透镜组G3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孔径光阑S;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负透镜构件G3a;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二负透镜构件G3b;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正透镜构件G3c。
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透镜组之间的每一个距离改变从而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距离减小,在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距离增加,并且在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距离减小。
而且,如在以后描述地,第三透镜组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作为减振透镜组移动,由此执行像模糊校正(减振)。优选的是,在执行减振时,第三透镜组G3中的孔径光阑S不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
而且,如在图6、10和14中所示,根据实例2到实例4的成像镜头SL2到SL4中的每一个分别地均是五透镜组配置并且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前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是后透镜组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组G5。
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孔径光阑S;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负透镜构件G4a;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二负透镜构件G4b;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正透镜构件G4c。
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透镜组之间的每一个距离改变从而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距离减小,在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距离改变,在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距离增加,并且在第四透镜组G4和第五透镜组G5之间的距离减小。
而且,如在以后描述地,第四透镜组G4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作为减振透镜组移动,由此执行像模糊校正(减振)。优选的是,在执行减振时,第三透镜组G4中的孔径光阑S不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
在每一个实例中,非球面由以下表达式(a)表达,其中y是沿着竖直于光轴的方向的高度,S(y)是在高度y处从每一个非球面的顶点的切平面直至每一个非球面沿着光轴的距离(垂度量),r是参考球体的曲率半径(近轴曲率半径),κ是锥形系数并且An是第n阶非球面系数:
S(y)=(y2/r)/[1+(1-κ×y2/r2)1/2]
    +A3×|y|3+A4×y4+A5×|y|5+A6×y6+A7×|y|7+A8×y8+A9×|y|9+A10×y10+A11×|y|11+A12×y12      (a)。
应该指出,在每一个实例中,第二阶非球面系数A2和非球面系数A3、A5、A7、A9和A11都是“0”。附带说一句,[E-n]代表[×10-n]。此外,在每一个实例的(透镜表面数据)中的表面编号的左侧,非球面附有标记“*”。
<实例1>
图1是示出根据实例1的成像镜头SL1的透镜配置的截面视图。在图1所示成像镜头SL1中,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和在两侧上形成的非球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具有由树脂层在像侧透镜表面上形成的非球面的双凹负透镜L13;和双凸正透镜L14。
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利用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1与双凸正透镜L22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CL21;和双凸正透镜L23。第二透镜组G2中的胶合透镜CL21沿着光轴移动,由此从无穷远物到近物执行聚焦。以此方式,通过将内部聚焦系统应用于成像镜头,在执行自动聚焦时减小聚焦马达上的负荷成为可能,从而快速驱动和电力节约能够得以实现。
第三透镜组G3中的第一负透镜构件G3a由胶合透镜CL31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该胶合透镜CL31利用具有面向物侧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31与双凹负透镜L32胶合构造。第二负透镜构件G3b由具有面向第一负透镜构件G3a侧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33构成。正透镜构件G3c由双凸正透镜L34构成。
通过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作为减振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组G3,成像镜头SL1使得校正由于成像镜头SL1的振动引起的像模糊(减振)成为可能。
在第三透镜组G3中包括的第一负透镜构件G3a的第二负透镜构件G3b侧透镜表面是非球面,该非球面是面向第二负透镜构件G3b侧的凹形表面。第二负透镜构件G3b是具有面向第一负透镜构件G3a侧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利用这种配置,优良地校正在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减振透镜组时产生的偏心彗差、像平面的倾斜成为可能。特别地,通过将非球面引入减振透镜组中,抑制在形成比大约2.8更快的F数时产生的球面像差和在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减振透镜组时产生的偏心彗差和像平面的倾斜成为可能。
而且,第一负透镜构件G3a是胶合表面是面向孔径光阑S侧的凹形表面的胶合透镜CL31。利用这种配置,校正场曲中的色差异、特别地在远摄状态中的场曲中的色差异成为可能。而且,在作为减振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组G3中,通过将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正透镜构件G3c设置到第三透镜组G3的第四透镜组G4侧,在不降低减振性能的情况下,防止是在超广角变焦镜头中的通常问题的、第四透镜组G4的直径变得更大成为可能。
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利用双凸正透镜L41与双凹负透镜L42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CL41;双凸正透镜L43;和利用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44、双凸正透镜L45、和具有面向物侧的凹形表面和在像侧透镜表面上形成的非球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46胶合构造的三重胶合透镜CL42。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实例1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SL1中,在第一透镜组G1中,在负弯月形透镜L11的像侧透镜表面(表面编号2)和双凹负透镜L12的物侧透镜表面(表面编号3)上施加了在以后解释的抗反射涂层。
在以下表格1中列出了与根据实例1的成像镜头SL1相关联的各种数值。在表格1中的(规格)中,W表示广角端状态,M表示中间焦距状态,T表示远摄端状态,f表示焦距,FNO表示F数,2ω表示视角,Y表示像高,TL表示镜头全长,并且Bf表示后焦距离。在表格1中的(透镜表面数据)中,“OP”表示物面,“I”表示像平面,表面编号“i ”代表沿着光束传播的方向从物侧起的透镜表面的次序,“r”表示每一个光学表面的曲率半径,距离“d”示意沿着光轴从每一个光学表面到下一个光学表面的距离,并且折射率“nd”和阿贝数“vd”代表相对于d线(波长λ=587.6nm)的数值。在(透镜组数据)中,“S”表示每一个透镜组的起始表面编号。
在(可变距离)中,f表示焦距,di表示在表面编号“i ”处的可变距离,并且Bf表示后焦距离。在(用于条件表达式的数值)中,示出了用于各个条件表达式的数值。
在用于各种数值的各个表格中,“mm”通常被用于长度诸如焦距、曲率半径和到下一个透镜表面的距离的单位。然而,因为能够利用成比例地扩大或者减小尺寸的光学系统获得类似的光学性能,所以该单位并不是必要地被限制为“mm”,并且能够使用任何其它适当的单位。附带说一句,曲率半径“r=∞”示意平面,并且省略了空气的折射率“nd=1.00000”。参考符号的解释在其它实例中是相同的。在实例1中,非球面系数A3、A5、A7、A9和A11的数值分别地为0。
表格1
(规格)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231
(透镜表面数据)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232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241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242
(非球面数据)
表面编号:1
κ=1.000
A4=-3.191E-06
A6=3.912E-09
A8=-2.338E-12
A10=-3.890E-15
A12=4.026E-18
表面编号:2
κ=0.203
A4=6.823E-06
A6=-5.387E-09
A8=1.031E-10
A10=0.000E+00
A12=0.000E+00
表面编号:7
κ=-27.993
A4=1.022E-05
A6=-3.084E-08
A8=3.470E-11
A10=0.000E+00
A12=0.000E+00
表面编号:18
κ=4.319
A4=-3.261E-06
A6=8.254E-10
A8=-5.135E-11
A10=1.568E-13
A12=0.000E+00
表面编号:31
κ=7.218
A4=1.031E-05
A6=8.099E-09
A8=-7.692E-12
A10=1.022E-13
A12=4.038E-18
(可变距离)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261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数值)
Fg=-46.900
Fgc=42.650
(1)r1=46.466 r2=-27.688
(2)Fa=0.40
(3)Fb=0.91
图2A和2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实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2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2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图3A和3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中间焦距状态中根据实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3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3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图4A和4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实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4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4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这里,在VR(减振)时的彗差示出在通过以0.2mm的量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减振透镜组G3而执行减振时彗差的数值。
在各个曲线图中,分别地,FNO表示F数,Y表示像高,A表示关于每一个像高的半视角,d示意关于d线(λ=587.6nm)的像差曲线并且g示意关于g线(λ=435.8nm)的像差曲线。在示出像散的各个曲线图中,实线示意弧矢像平面,并且虚线示意子午像平面。在示出球面像差的各个曲线图中,实线示出球面像差,并且虚线示出正弦条件。注意这些曲线图的说明是与随后的实例相同的。
如根据各个曲线图清楚地,与F数为2.88的大孔径无关地,即使在移位减振透镜组时,由于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每一个焦距状态中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根据实例1的成像镜头SL1也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实例1使得获得如下的成像镜头SL1成为可能,该成像镜头SL1是一种能够从100度或者更大的超宽视角变焦到大约50度的标准视角、具有在减振时优良地校正像差的高减振性能和优良地抑制幻像和杂散光的优良光学性能的超广角、高变焦比变焦镜头。
图5是示出根据实例1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的配置的截面视图,示意入射光束如何被第一幻像产生表面和第二幻像产生表面反射的一个实例。
在图5中,当来自物的光束BM在成像镜头SL1上入射时,光束被第一透镜组G1的双凹负透镜L12的物侧透镜表面(其表面编号是3的第一幻像产生表面)反射,并且反射光束再次被第一透镜组G1的负弯月形透镜L11的像侧表面(其表面编号是2的第二幻像产生表面)反射以在产生幻像的情况下到达像平面I。附带说一句,第一幻像产生表面3和第二幻像产生表面2这两者都是凹形表面。通过形成对应于更广波长范围和更宽入射角的抗反射涂层,有效地抑制幻像成为可能。
<实例2>
图6是示出根据实例2的成像镜头的透镜配置的截面视图。在图6所示成像镜头SL2中,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和在两侧上形成的非球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具有由树脂层在像侧透镜表面上形成的非球面的双凹负透镜L13;和双凸正透镜L14。
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利用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1与双凸正透镜L22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CL21。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移动,由此从无穷远物到近物执行聚焦。以此方式,通过将内部聚焦系统应用于成像镜头,在执行自动聚焦时减小聚焦马达上的负荷成为可能,从而快速驱动和电力节约能够得以实现。
第三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31构成。
第四透镜组G4中的第一负透镜构件G4a由胶合透镜CL41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胶合透镜CL41利用具有面向物侧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41与双凹负透镜L42胶合构造。第二负透镜构件G4b由具有面向第一负透镜构件G4a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43构成。正透镜构件G4c由双凸正透镜L44构成。
通过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作为减振透镜组的第四透镜组G4,成像镜头SL2使得校正由于成像镜头SL2的振动引起的像模糊(减振)成为可能。
在第四透镜组G4中包括的第一负透镜构件G4a的第二负透镜构件G4b侧透镜表面是面向第二负透镜构件G4b侧的凹形表面和非球面。第二负透镜构件G4b是具有面向第一负透镜构件G4a侧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利用这种配置,优良地校正在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减振透镜组时产生的偏心彗差、像平面的倾斜成为可能。具体地,通过将非球面引入减振透镜组中,抑制在形成比大约2.8更快的F数时产生的球面像差和在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减振透镜组时产生的偏心彗差和像平面的倾斜成为可能。
而且,第一负透镜构件G4a是胶合表面是面向孔径光阑S侧的凹形表面的胶合透镜CL41。利用这种配置,校正场曲中的色差、特别地在远摄状态中的场曲中的色差异成为可能。而且,在作为减振透镜组的第四透镜组G4中,通过将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正透镜构件G4c设置到第四透镜组G4的第五透镜组G5侧,在不降低减振性能的情况下,防止是在超广角变焦镜头中的通常问题的、第五透镜组G5的直径变得更大成为可能。
第五透镜组G5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利用双凸正透镜L51与双凹负透镜L52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CL51;双凸正透镜L53;和利用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54、双凸正透镜L55、和具有面向物侧的凹形表面和在像侧透镜表面上形成的非球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56胶合构造的三重胶合透镜CL52。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实例2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SL2中,在第一透镜组G1中,在负弯月形透镜L11的像侧透镜表面(表面编号2)和双凹负透镜L12的像侧透镜表面(表面编号4)上施加了在以后解释的抗反射涂层。
在以下表格2中列出了与根据实例2的成像镜头SL2相关联的各种数值。
表格2
(规格)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291
(透镜表面数据)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302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311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312
(非球面数据)
表面编号:1
κ=1.000
A4=-4.296E-06
A6=3.898E-09
A8=-2.279E-12
A10=-3.793E-15
A12=4.018E-18
表面编号:2
κ=0.205
A4=7.276E-06
A6=-6.558E-09
A8=9.770E-11
A10=0.000E+00
A12=0.000E+00
表面编号:7
κ=-23.978
A4=9.573E-06
A6=-2.997E-08
A8=3.432E-11
A10=0-000E+00
A12=0.000E+00
表面编号:18
κ=4.325
A4=-3.108E-06
A6=-3.879E-09
A8=-1.171E-11
A10=3.651E-14
A12=0.000E+00
表面编号:31
κ=4.972
A4=1.066E-05
A6=9.920E-09
A8=-5.022E-12
A10=1.113E-13
A12=4.038E-18
(可变距离)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321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数值)
Fg=-46.900
Fgc=42.751
(1)r1=46.002   r2=-27.961
(2)Fa=0.39
(3)Fb=0.91
图7A和7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实例2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7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7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图8A和8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中间焦距状态中根据实例2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8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8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图9A和9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实例2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9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9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这里,在VR时的彗差示出在通过以0.2mm的量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减振透镜组G3而执行减振时彗差的数值。
如根据各个曲线图清楚地,与F数为2.88的大孔径无关地,即使在移位减振透镜组时,由于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每一个焦距状态中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根据实例2的成像镜头SL2也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实例2使得获得如下的成像镜头SL2成为可能,该成像镜头SL2是一种能够从100度或者更大的超宽视角变焦到大约50度的标准视角、具有在减振时优良地校正像差的高减振性能和优良地抑制幻像和杂散光的优良光学性能的超广角、高变焦比变焦镜头。
<实例3>
图10是示出根据实例3的成像镜头的透镜配置的截面视图。在图10所示成像镜头SL3中,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和在两侧上形成的非球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具有由树脂层在像侧透镜表面上形成的非球面的双凹负透镜L13;和双凸正透镜L14。
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利用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1与双凸正透镜L22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CL21。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移动,由此从无穷远物到近物执行聚焦。以此方式,通过将内部聚焦系统应用于成像镜头,在执行自动聚焦时减小聚焦马达上的负荷成为可能,从而快速驱动和电力节约能够得以实现。
第三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31构成。
第四透镜组G4中的第一负透镜构件G4a由胶合透镜CL41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胶合透镜CL41利用具有面向物侧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41与双凹负透镜L42胶合构造。第二负透镜构件G4b由具有面向第一负透镜构件G4a侧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43构成。正透镜构件G4c由双凸正透镜L44构成。
通过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作为减振透镜组的第四透镜组G4,成像镜头SL3使得校正由于成像镜头SL3的振动引起的像模糊(减振)成为可能。
在第四透镜组G4中包括的第一负透镜构件G4a的第二负透镜构件G4b侧透镜表面是面向第二负透镜构件G4b侧的凹形表面。第二负透镜构件G4b是具有面向第一负透镜构件G4a侧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并且正透镜构件G4c侧透镜表面是非球面。利用这种配置,优良地校正在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减振透镜组时产生的偏心彗差、像平面的倾斜成为可能。特别地,通过将非球面引入减振透镜组中,抑制在形成比大约2.8更快的F数时产生的球面像差和在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减振透镜组时产生的偏心彗差和像平面的倾斜成为可能。
而且,第一负透镜构件G4a是胶合表面是面向孔径光阑S侧的凹形表面的胶合透镜CL41。利用这种配置,校正场曲中的色差异、特别地在远摄状态中的场曲中的色差异成为可能。而且,在作为减振透镜组的第四透镜组G4中,通过将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正透镜构件G4c设置到第四透镜组G4的第五透镜组G5侧,在不降低减振性能的情况下,防止是在超广角变焦镜头中的通常问题的、第五透镜组G5的直径变得更大成为可能。
第五透镜组G5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利用双凸正透镜L51与双凹负透镜L52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CL512;双凸正透镜L53;和利用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54、双凸正透镜L55、和具有面向物侧的凹形表面和在像侧透镜表面上形成的非球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56胶合构造的三重胶合透镜CL52。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实例3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SL3中,在第一透镜组G1中,在负弯月形透镜L11的像侧透镜表面(表面编号2)和双凹负透镜L13的物侧透镜表面(表面编号5)上施加了在以后解释的抗反射涂层。
在以下表格3中列出了与根据实例3的成像镜头SL3相关联的各种数值。
表格3
(规格)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351
(透镜表面数据)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361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371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372
(非球面数据)
表面编号:1
κ=1.000
A4=-3.243E-06
A6=3.427E-09
A8=-2.701E-12
A10=-3.037E-15
A12=3.682E-18
表面编号:2
κ=0.212
A4=7.194E-06
A6=-2.832E-09
A8=9.233E-11
A10=0.000E+00
A12=0.000E+00
表面编号:7
κ=-31.468
A4=9.425E-06
A6=-3.037E-08
A8=3.487E-11
A10=0.000E+00
A12=0.000E+00
表面编号:20
κ=0.586
A4=1.313E-07
A6=9.955E-10
A8=-9.031E-14
A10=7.838E-15
A12=0.000E+00
表面编号:31
κ=5.145
A4=1.073E-05
A6=8.287E-09
A8=-3.717E-12
A10=1.076E-13
A12=4.038E-18
(可变距离)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381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数值)
Fg=-46.900
Fgc=45.484
(1)r1=49.53  r2=-28.18
(2)Fa=0.43
(3)Fb=0.97
图11A和11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实例3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1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11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图12A和12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中间焦距状态中根据实例3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2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12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图13A和13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实例3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3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13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这里,在VR时的彗差示出在通过以0.2mm的量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减振透镜组G3而执行减振时彗差的数值。
如根据各个曲线图清楚地,与F数为2.88的大孔径无关地,即使在移位减振透镜组时,由于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每一个焦距状态中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根据实例3的成像镜头SL3也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实例3使得获得如下的成像镜头SL3成为可能,该成像镜头SL3是一种能够从100度或者更大的超宽视角变焦到大约50度的标准视角、具有在减振时优良地校正像差的高减振性能和优良地抑制幻像和杂散光的优良光学性能的超广角、高变焦比变焦镜头。
<实例4>
图14是示出根据实例4的成像镜头的透镜配置的截面视图。在图14所示成像镜头SL4中,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和在两侧上形成的非球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具有由树脂层在像侧透镜表面上形成的非球面的双凹负透镜L13;和双凸正透镜L14。
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利用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1与双凸正透镜L22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CL21。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移动,由此从无穷远物到近物执行聚焦。以此方式,通过将内部聚焦系统应用于成像镜头,在执行自动聚焦时减小聚焦马达上的负荷成为可能,从而快速驱动和电力节约能够得以实现。
第三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31构成。
第四透镜组G4中的第一负透镜构件G4a由胶合透镜CL41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胶合透镜CL41利用具有面向物侧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41与双凹负透镜L42胶合构造。第二负透镜构件G4b由具有面向第一负透镜构件G4a侧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43构成。正透镜构件G4c由具有面向第五透镜组G5侧的非球面的双凸正透镜L44构成。
通过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作为减振透镜组的第四透镜组G4,成像镜头SL4使得校正由于成像镜头SL4的振动引起的像模糊(减振)成为可能。
在第四透镜组G4中包括的第一负透镜构件G4a的第二负透镜构件G4b侧透镜表面是面向第二负透镜构件G4b侧的凹形表面。第二负透镜构件G4b是具有面向第一负透镜构件G4a侧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利用这种配置,优良地校正在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减振透镜组时产生的偏心彗差、像平面的倾斜成为可能。特别地,通过将非球面引入减振透镜组中,抑制在形成比大约2.8更快的F数时产生的球面像差和在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减振透镜组时产生的偏心彗差和像平面的倾斜成为可能。
而且,第一负透镜构件G4a是胶合表面是面向孔径光阑S侧的凹形表面的胶合透镜CL41。利用这种配置,校正场曲中的色差异、特别地在远摄状态中的场曲中的色差异成为可能。而且,在作为减振透镜组的第四透镜组G4中,通过将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正透镜构件G4c设置到第四透镜组G4的第五透镜组G5侧,在不降低减振性能的情况下,防止是在超广角变焦镜头中的通常问题的、第五透镜组G5的直径变得更大成为可能。
第五透镜组G5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构成:利用双凸正透镜L51与双凹负透镜L52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CL51;双凸正透镜L53;和利用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54、双凸正透镜L55、和具有面向物侧的凹形表面和在像侧透镜表面上形成的非球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56胶合构造的三重胶合透镜CL52。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实例4从另一观点看到的成像镜头SL4中,在第一透镜组G1中在负弯月形透镜L11的物侧透镜表面(表面编号1)和双凸正透镜L14的物侧透镜表面(表面编号8)上施加了在以后解释的抗反射涂层。
在以下表格4中列出了与根据实例4的成像镜头SL4相关联的各种数值。
表格4
(规格)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411
(透镜表面数据)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421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431
(透镜组数据)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432
(非球面数据)
表面编号:1
κ=1.000
A4=-3.651E-06
A6=3.597E-09
A8=-1.035E-12
A10=-4.251E-15
A12=3.834E-18
表面编号:2
κ=0.180
A4=5.946E-06
A6=-6.965E-09
A8=8.384E-11
A10=0.000E+00
A12=0.000E+00
表面编号:7
κ=-28.387
A4=1.150E-05
A6=-2.848E-08
A8=3.562E-11
A10=0.000E+00
A12=0.000E+00
表面编号:22
κ=0.716
A4=3.171E-07
A6=4.652E-10
A8=-1.605E-12
A10=1.111E-14
A12=0.000E+00
表面编号:31
κ=4.852
A4=1.066E-05
A6=9.341E-09
A8=-1.234E-13
A10=9.226E-14
A12=4.038E-18
(可变距离)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441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数值)
Fg=-46.900
Fgc=42.852
(1)r1=48.99  r2=-27.88
(2)Fa=0.43
(3)Fb=0.91
图15A和15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实例4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5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15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图16A和16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中间焦距状态中根据实例4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6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16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图17A和17B是在聚焦于无穷远上时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实例4的成像镜头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7A示出在无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并且图17B示出在减振时的彗差。这里,在VR时的彗差示出在通过以0.2mm的量沿着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减振透镜组G3而执行减振时彗差的数值。
如根据各个曲线图清楚地,与F数为2.88的大孔径无关地,即使在移位减振透镜组时,由于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每一个焦距状态中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根据实例4的成像镜头SL4也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实例4使得获得如下的成像镜头SL4成为可能,该成像镜头SL4是一种能够从100度或者更大的超宽视角变焦到大约50度的标准视角、具有在减振时优良地校正像差的高减振性能和优良地抑制幻像和杂散光的优良光学性能的超广角、高变焦比变焦镜头。
然后,将描述被用于根据本申请的成像镜头的抗反射涂层(还被称作多层宽带抗反射涂层)。图20是示出抗反射涂层的膜结构的一个实例的视图。这个抗反射涂层101是在光学部件102诸如透镜的光学表面上形成的7层膜。第一层101a由利用真空蒸镀方法气相沉积的氧化铝构成。由利用真空蒸镀方法气相沉积的氧化钛和氧化锆的混合物构成的第二层101b进一步在第一层101a上形成。而且,由利用真空蒸镀方法气相沉积的氧化铝构成的第三层101c在第二层101b上形成。而且,由利用真空蒸镀方法气相沉积的氧化钛和氧化锆的混合物构成的第四层101d进一步在第三层101c上形成。而且,由利用真空蒸镀方法气相沉积的氧化铝构成的第五层101e在第四层101d上形成。而且,由利用真空蒸镀方法气相沉积的氧化钛和氧化锆的混合物构成的第六层101f进一步在第五层101e上形成。
然后,在如此形成的第六层101f上通过湿法过程形成由氟化镁和氧化硅的混合物构成的第七层101g,因此形成根据本实施例的抗反射涂层101。第七层101g的形成涉及使用被分类成一种湿法过程的溶胶-凝胶过程。溶胶-凝胶过程是通过水解缩聚反应将通过混合材料获取的溶胶转换成不具有任何流动性的凝胶并且通过热裂解该凝胶而获取一种产品的过程。在制造光学薄膜时,可以通过在光学部件的光学表面之上涂覆光学薄膜的材料溶胶并且将该溶胶干燥固化成凝胶膜而而产生该膜。注意,湿法过程可以包括使用不通过任何凝胶状态获取固态膜的过程,而不限制于溶胶-凝胶过程。
以此方式,利用被定义为一种干法过程的真空蒸镀方法形成抗反射涂层101的第一层101a到第六层101f,并且通过使用利用氢氟酸/醋酸镁过程制备的溶胶液体的湿法过程在随后的过程中形成最上面的第七层101g。首先,通过使用真空蒸镀设备,用作第一层101a的氧化铝层、用作第二层101b的氧化钛-氧化锆混合物层、用作第三层101c的氧化铝层、用作第四层101d的氧化钛-氧化锆混合物层、用作第五层101e的氧化铝层和用作第六层101f的氧化钛-氧化锆混合物层预先以这个序列在透镜的抗反射涂层形成表面(上述光学部件102的光学表面)上形成。然后,在将光学部件102从蒸镀设备取出之后,利用旋涂方法向光学部件102施加添加有硅醇盐的利用氢氟酸/醋酸镁方法制备的溶胶液体,从而成为第七层101g的、由氧化硅和氟化镁的混合物形成的层得以形成。在下面给出的化学式(b)是在利用氢氟酸/醋酸镁过程制备的情形中的化学反应式:
2HF+Mg(CH3COO)2→MgF2+2CH3COOH    (b)。
在混合材料之后并且在于高压锅中在140℃下执行高温加压熟化过程24个小时之后,被用于形成第七层的溶胶液体被用于形成膜。在第七层101g的膜生长结束之后,光学部件102在大气中在160℃下经历加热过程一个小时并且因此得以实现。通过使用溶胶-凝胶过程,在空气间隙保留的同时,颗粒尺寸在几个纳米(nm)到几十个纳米(nm)的水平上的颗粒得以沉积,由此形成第七层101g。
将在下文中通过使用在图21中示出的光谱特性描述包括如此形成的抗反射涂层101的光学部件的光学性能。
在以下表格5中示出的条件下形成包括根据本实施例的抗反射涂层的光学部件(透镜)。在这里,表格5示出在如下的条件下获得的抗反射涂层101的层101a(第一层)到101g(第七层)的各个光学膜厚度,即,λ表示基准波长并且基板(光学部件)的折射率被设为1.62、1.74和1.85。注意,表格5示出被表达为氧化铝的Al2O3、被表达为氧化钛和氧化锆的混合物的ZrO2+TiO2和被表达为氟化镁和氧化硅的混合物的SiO2+MgF2。
表格5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471
图21示出当光束在光学部件上竖直地入射时的光谱特性,在该光学部件中,在于表格5中基准波长λ被设为550nm的情况下,抗反射涂层101的每一个层的光学膜厚度得以设计。
从图21理解到,包括在基准波长λ被设为550nm时设计的抗反射涂层101的光学部件能够在其中光束的波长是420nm到720nm的全部范围之上将反射率抑制为0.2%或者更低。此外,在表格5中,甚至包括其中每一个光学膜厚度在基准波长λ被设为d线(波长587.6nm)时得以设计的抗反射涂层101的光学部件也以基本上不影响其任何光谱特性的方式具有与在图21所示基准波长λ是550nm的情形中基本相同的光谱特性。。
然后,将解释抗反射涂层的修改实例。该抗反射涂层是5层膜,并且类似于表格5,在以下表格6所示条件下设计相对于基准波长λ每一个层的光学膜厚度。在这个修改实例中,第五层的形成包括使用上述溶胶-凝胶过程。
图22示出当光束在光学部件上竖直地入射时的光谱特性,在该光学部件中,在于表格6中基板折射率被设为1.52并且基准波长λ被设为550nm的情况下,每一个层的光学膜厚度得以设计。从图22理解到,在修改实例中的抗反射涂层能够在其中光束的波长是420nm-720nm的全部范围之上将反射率抑制为0.2%或者更低。注意在表格6中,甚至包括其中每一个光学膜厚度在基准波长λ被设为d线(波长587.6nm)时得以设计的抗反射涂层的光学部件也以基本上不影响其任何光谱特性的方式具有与在图22中所示的光谱特性基本相同的光谱特性。
表格6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491
图23示出在如此情形中的光谱特性,即,光束在具有图22所示光谱特性的光学部件上的入射角分别地是30度、45度和60度。注意,图22和23没有示意其中表格6所示基板的折射率是1.46的、包括抗反射涂层的光学部件的光谱特性,然而,理解到,光学部件具有与诸如基板折射率是1.52基本相同的光谱特性。
进而,图24通过比较示出仅仅通过干法过程诸如传统的真空蒸镀方法形成的抗反射涂层的一个实例。图24示出当光束在其中以与在表格6中相同的方式在基板的折射率被设为1.52时在以下表格7所示条件下构造的抗反射涂层被设计的光学部件上入射时的光谱特性。而且,图25示出在如此情形中的光谱特性,即,光束在具有图24所示光谱特性的光学部件上的入射角分别地是30度、45度和60度。
表格7
Figure BSA00000586102200492
为了比较在图21到23中示意的、包括根据本实施例的抗反射涂层的光学部件的光谱特性与在图24和25所示传统实例中的光谱特性,充分地理解到,本抗反射涂层在任何入射角下均具有低得多的反射率,并且此外,在较宽的带中具有低反射率。
然后,解释了将表格5和6所示抗反射涂层施加到以上讨论的实例1到实例4的一个例子。
在根据实例1的成像镜头中,如在表格1中所示,因为第一透镜组G1的负弯月形透镜L11的折射率nd是1.76690(nd=1.76690),并且第一透镜组G1的双凹负透镜L12的折射率nd是1.88300(nd=1.88300),所以通过向负弯月形透镜L11的像侧透镜表面施加对应于作为基板折射率的1.74的抗反射涂层101(见表格5)并且向双凹负透镜L12的物侧透镜表面施加对应于作为基板折射率的1.85的抗反射涂层(见表格5)而减少被从每一个透镜表面反射的光并且同样地减轻幻像和杂散光是可行的。
而且,在根据实例2的成像镜头SL2中,如在表格2中所示,因为第一透镜组G1的负弯月形透镜L11的折射率nd是1.76690(nd=1.76690),并且第一透镜组G1的双凹负透镜L12的折射率nd是1.88300(nd=1.88300),所以通过向负弯月形透镜L11的像侧透镜表面施加对应于作为基板折射率的1.74的抗反射涂层101(见表格5)并且向双凹负透镜L12的像侧透镜表面施加对应于作为基板折射率的1.85的抗反射涂层(见表格5)而减少被从每一个透镜表面反射的光并且同样地减轻幻像和杂散光是可行的。
而且,在根据实例3的成像镜头SL3中,如在表格3中所示,因为第一透镜组G1的负弯月形透镜L11的折射率nd是1.76690(nd=1.76690),并且第一透镜组G1的双凹负透镜L13的折射率nd是1.57965(nd=1.57965),所以通过向负弯月形透镜L11的像侧透镜表面施加对应于作为基板折射率的1.74的抗反射涂层(见表格5)并且向双凹负透镜L13的物侧透镜表面施加对应于作为基板折射率的1.62的抗反射涂层(见表格5)而减少被从每一个透镜表面反射的光并且同样地减轻幻像和杂散光是可行的。
而且,在根据实例4的成像镜头SL4中,如在表格4中所示,因为第一透镜组G1的负弯月形透镜L11的折射率nd是1.76690(nd=1.76690),并且第一透镜组G1的双凸正透镜L14的折射率nd是1.69870(nd=1.69870),所以通过向负弯月形透镜L11的物侧透镜表面施加对应于作为基板折射率的1.74的抗反射涂层101(见表格5)并且向双凸正透镜L14的物侧透镜表面施加对应于作为基板折射率的1.74的抗反射涂层101(见表格5)而减少被从每一个透镜表面反射的光并且同样地减轻幻像和杂散光和杂散光是可行的。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每一个实例的成像镜头使得以下成为可能,即,与F数为2.88的大孔径无关地,即使在减轻幻像和杂散光地执行振动校正时,也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每一个焦距状态中优良地校正各种像差。而且,本实施例使得提供这样一种成像镜头成为可能,该成像镜头是一种能够从100度或者更大的超宽视角变焦到大约50度的标准视角、具有在执行减振时优良地校正各种像差的优良光学性能的超广角、高变焦比变焦镜头。

Claims (19)

1.一种成像镜头,包括:
被设置到最物侧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前透镜组;和
被设置到所述前透镜组的像侧并且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移动其至少一部分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后透镜组,
所述后透镜组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负透镜构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二负透镜构件,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正透镜构件,
所述第二负透镜构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负透镜构件和所述正透镜构件之间,
所述第一负透镜构件的所述第二负透镜构件侧透镜表面是面向所述第二负透镜构件的凹形表面,
所述第二负透镜构件是具有面向所述第一负透镜构件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形状,并且
在所述第一负透镜构件、所述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所述正透镜构件的光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透镜表面是非球面。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镜头,其中在所述后透镜组的附近包括孔径光阑,并且按照从所述孔径光阑侧的次序,所述后透镜组按所述第一负透镜构件、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正透镜构件的次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正透镜构件具有双凸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第一负透镜构件、所述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所述正透镜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是利用负透镜与正透镜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胶合透镜的胶合表面是面向所述孔径光阑的凹形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镜头,进一步包括:
被设置在是第一透镜组的所述前透镜组和是第三透镜组的所述后透镜组之间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和
被设置到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像侧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并且
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变化,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变化,并且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成像镜头,其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减小,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增加,并且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前透镜组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被施加抗反射涂层,并且所述抗反射涂层包括通过湿法过程形成的至少一个层。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抗反射涂层是多层膜,并且通过湿法过程形成的层是在构成所述多层膜的层中的最外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成像镜头,其中通过湿法过程形成的层的折射率是1.30或者更小。
11.根据权利要求8的成像镜头,其中在其上施加所述抗反射涂层的光学表面是凹形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成像镜头,其中在其上施加所述抗反射涂层的所述凹形表面是像侧透镜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成像镜头,其中在其上施加所述抗反射涂层的所述凹形表面是物侧透镜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8的成像镜头,其中在其上施加所述抗反射涂层的光学表面是凸形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凸形表面是在所述前透镜组中的最物侧透镜的物侧透镜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4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凸形表面是从所述前透镜组中的最物侧透镜数起的像侧第四透镜的透镜表面。
17.一种光学设备,所述光学设备配备有根据权利要求1的、用于在给定像平面上形成物的像的成像镜头。
18.一种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所述成像镜头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前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后透镜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前透镜组设置到最物侧;
将所述后透镜组设置到所述前透镜组的像侧;
设置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负透镜构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二负透镜构件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正透镜构件,使得所述第二负透镜构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负透镜构件和所述正透镜构件之间,并且由所述第一负透镜构件和所述第二负透镜构件形成的空气透镜的形状是双凸形状;
在所述第一负透镜构件、所述第二负透镜构件和所述正透镜构件的光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透镜表面上设置非球面;和
以沿着包括基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可移动的方式设置所述后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前透镜组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上施加抗反射涂层,其中所述抗反射涂层包括通过湿法过程形成的至少一个层。
CN201110294136.4A 2010-09-21 2011-09-21 成像镜头、配备有该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 Active CN1024111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0833A JP5131496B2 (ja) 2010-09-21 2010-09-21 撮影レンズ、この撮影レンズを備えた光学機器、及び、撮影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010-210833 2010-09-21
JP2011120468A JP2012247687A (ja) 2011-05-30 2011-05-30 撮影レンズ、この撮影レンズを備えた光学機器、及び、撮影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011-120468 2011-05-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11196A true CN102411196A (zh) 2012-04-11
CN102411196B CN102411196B (zh) 2016-03-30

Family

ID=45817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94136.4A Active CN102411196B (zh) 2010-09-21 2011-09-21 成像镜头、配备有该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908273B2 (zh)
CN (1) CN102411196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7795A (zh) * 2015-01-30 2017-11-28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11458855A (zh) * 2015-01-30 2020-07-28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1458856A (zh) * 2015-01-30 2020-07-28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12639567A (zh) * 2019-03-01 2021-04-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广角光学系统及具备该广角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US20220236544A1 (en) * 2021-01-21 2022-07-28 Fujifilm Corporatio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58811B2 (ja) 2013-01-25 2015-01-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KR20140125680A (ko) * 2013-04-19 2014-10-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각 렌즈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상장치
US9915811B2 (en) 2013-11-01 2018-03-13 Ricoh Imaging Company, Ltd. Zoom lens system having first, second, and fourth lens groups which move during zooming
EP3252520A4 (en) * 2015-01-30 2019-02-27 Nikon Corporation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OPTICAL INSTRU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JP6942496B2 (ja) 2017-03-23 2021-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20134805A (ja) * 2019-02-22 2020-08-31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光学機器、及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US11892609B1 (en) * 2023-09-11 2024-02-06 Mloptic Corp. Diffraction-limited ultrawide angle lens for extended reality metrology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35272A (en) * 1996-07-24 1998-11-10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CN1677131A (zh) * 2004-03-30 2005-10-05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系统
TW201022714A (en) * 2008-12-01 2010-06-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JP2010160298A (ja) * 2009-01-08 2010-07-22 Fujinon Corp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95315A (ja) * 1981-11-30 1983-06-06 Minolta Camera Co Ltd 広角域を含む高変倍率ズ−ムレンズ系
JPH06201988A (ja) * 1992-12-28 1994-07-22 Nikon Corp 大口径比内焦望遠レンズ
JPH07152002A (ja) 1993-11-29 1995-06-16 Nikon Corp 防振機能を備えたズームレンズ
JPH09113808A (ja) 1995-10-20 1997-05-02 Nikon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JPH09230242A (ja) 1996-02-22 1997-09-05 Nikon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US5774267A (en) 1995-10-20 1998-06-30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US5841588A (en) * 1996-03-06 1998-11-24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system with vibration reduction means
JPH11174329A (ja) 1997-12-15 1999-07-02 Canon Inc 防振機能を有した変倍光学系
JP4046834B2 (ja) 1998-02-13 2008-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防振機能を有した変倍光学系
JP2000356704A (ja) 1999-06-16 2000-12-26 Asahi Optical Co Ltd 反射防止膜の形成方法および光学素子
JP3450281B2 (ja) 2000-08-03 2003-09-22 Necビュ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用投写ズームレンズ
JP2004061910A (ja) 2002-07-30 2004-02-26 Canon Inc 防振機能を備えたズームレンズ
JP4526845B2 (ja) 2004-03-29 2010-08-18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US7489449B2 (en) * 2006-12-21 2009-02-10 Fujin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for projection and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JP4984231B2 (ja) 2007-03-22 2012-07-25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および結像方法
JP5544731B2 (ja) * 2009-03-17 2014-07-09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影レンズ、及び、この撮影レンズ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35272A (en) * 1996-07-24 1998-11-10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CN1677131A (zh) * 2004-03-30 2005-10-05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系统
TW201022714A (en) * 2008-12-01 2010-06-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JP2010160298A (ja) * 2009-01-08 2010-07-22 Fujinon Corp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7795A (zh) * 2015-01-30 2017-11-28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US10606047B2 (en) 2015-01-30 2020-03-31 Nikon Corporation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CN107407795B (zh) * 2015-01-30 2020-07-24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1458855A (zh) * 2015-01-30 2020-07-28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1458856A (zh) * 2015-01-30 2020-07-28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US11231567B2 (en) 2015-01-30 2022-01-25 Nikon Corporation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CN111458855B (zh) * 2015-01-30 2022-06-03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US11415787B2 (en) 2015-01-30 2022-08-16 Nikon Corporation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US11668899B2 (en) 2015-01-30 2023-06-06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zoom lens
CN112639567A (zh) * 2019-03-01 2021-04-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广角光学系统及具备该广角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US20220236544A1 (en) * 2021-01-21 2022-07-28 Fujifilm Corporatio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11966030B2 (en) * 2021-01-21 2024-04-23 Fujifilm Corporatio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069441A1 (en) 2012-03-22
US8908273B2 (en) 2014-12-09
CN102411196B (zh) 2016-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1196B (zh) 成像镜头、配备有该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
CN102621675B (zh) 变焦镜头系统、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系统的方法
JP4984231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および結像方法
CN102193175B (zh) 变焦镜头系统和光学设备
JP5354345B2 (ja) 変倍光学系、この変倍光学系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US20170315337A1 (en)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optical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US10302905B2 (en) Optical system, image-capturing device comprising optical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ptical system
JP5403411B2 (ja) コンバータレンズ及びこれを有する光学装置
CN102298203B (zh) 变焦镜头、成像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CN108627888B (zh) 变倍光学系统和光学装置
WO2016117652A1 (ja) 光学系、この光学系を有する光学機器、及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US8605370B2 (en) Imaging lens, optical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maging lens
CN102411189A (zh) 光学系统、配备有该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光学系统的方法
JP2012247687A (ja) 撮影レンズ、この撮影レンズを備えた光学機器、及び、撮影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6146021B2 (ja)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及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5440560B2 (ja)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6435635B2 (ja) 光学系、光学装置
JP5978848B2 (ja)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
JP2020021093A (ja) 光学系及びこの光学系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2015043040A (ja)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およ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