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2174A - 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以及机械式钟表 - Google Patents

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以及机械式钟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2174A
CN102402174A CN201110270106XA CN201110270106A CN102402174A CN 102402174 A CN102402174 A CN 102402174A CN 201110270106X A CN201110270106X A CN 201110270106XA CN 201110270106 A CN201110270106 A CN 201110270106A CN 102402174 A CN102402174 A CN 1024021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bar
actuating strut
clock
operating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7010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02174B (zh
Inventor
内山博纪
岸松雄
新轮隆
幸田雅行
佐藤未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Instrumen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Instrumen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Instruments Inc filed Critical Seiko Instrument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4021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21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021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217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5/00Escapements
    • G04B15/06Free escap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Adornments (AREA)
  • Micromachine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以及机械式钟表,该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能够使部件的位置调整作业容易,并且使擒纵轮可靠地正常地进行动作。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具备:擒纵轮(2);游丝摆轮(5),其具有摆钻(3)和释放钻(4),摆钻(3)能够与擒纵轮的齿部(2a)接触,游丝摆轮(5)以摆轴(9)为中心自由振动;动作杆(23),其具有能与擒纵轮的齿部(2a)接触的停止钻(6),动作杆(23)被支承成能够与擒纵轮接触和分离;以及单侧动作弹簧(24),其能够与释放钻(4)接触并且能够沿着与动作杆(23)接触和分离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动作杆(23)由杆主体(51)和与该杆主体(51)分体的杆调整部(52)构成。

Description

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以及机械式钟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以及采用该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的机械式钟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来维持机械式钟表的差率(步度)的擒纵机构,公知有棘爪擒纵机构(Detent Escapement,棘爪擒纵机构)。这种擒纵机构的机构大致分为锁簧式棘爪擒纵机构(Spring Detent Escapement)和枢轴式棘爪擒纵机构(pivoted detentescapement)这两种(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以及非专利文献1)。
下面,对各棘爪擒纵机构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图16是示出以往的锁簧式棘爪擒纵机构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如该图所示,锁簧式棘爪擒纵机构300具备:擒纵轮301;以作为旋转轴的摆轴302为中心自由振动的游丝摆轮303;以及棘爪杆304。游丝摆轮303具有摆钻(swinging jewel)305以及释放钻(unlocking jewel)306,所述摆钻305能够与擒纵轮301的齿部301a接触,所述释放钻306能够与安装于棘爪杆304的单侧动作弹簧309接触。
棘爪杆304经由设置在其基端的复位弹簧307而固定。复位弹簧307将棘爪杆304支承为能够与擒纵轮301接触和分离,并且对棘爪杆304以使该棘爪杆304回复至原位置的方式施力。即,棘爪杆304构成为能够以复位弹簧307的基端作为支点304a与擒纵轮301接触和分离。
此外,在棘爪杆304设置有能够与擒纵轮301的齿部301a接触的停止钻(lockingjewel)308。并且,在棘爪杆304的基端侧固定有单侧动作弹簧309的基端。单侧动作弹簧309以其末端比棘爪杆304的末端稍稍凸出的方式沿着棘爪杆304的长度方向形成。即,单侧动作弹簧309沿着通过游丝摆轮303的摆轴302和棘爪杆304的支点304a的直线而形成。并且,单侧动作弹簧309的末端与游丝摆轮303的释放钻306接触。
根据这样的结构,当释放钻306通过游丝摆轮303的自由振动而朝向箭头CCW30方向(图16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棘爪杆304经单侧动作弹簧309被按压。于是,与擒纵轮301的齿部301a接触的停止钻308从齿部301a脱离,从而擒纵轮301与棘爪杆304的卡合被解除。并且,擒纵轮301旋转一个齿。
在擒纵轮301旋转一个齿的期间,复位弹簧307的作用力作用于棘爪杆304,棘爪杆304返回到原位置。由此,停止钻308再次与擒纵轮301的齿部301a接触。即,擒纵轮301与棘爪杆304卡合,从而擒纵轮301停止旋转。
另一方面,当释放钻306通过游丝摆轮303的自由振动而反过来朝向箭头CW30方向(图16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单侧动作弹簧309被该释放钻306朝离开棘爪杆304的方向按压。此时,单侧动作弹簧309发生弹性变形,而棘爪杆304仍为停止的状态。在释放钻306从单侧动作弹簧309离开后,被释放钻306按压的该单侧动作弹簧309通过自身的复原力而回到原位置。
即,在释放钻306朝箭头CCW30方向旋转、棘爪杆304经单侧动作弹簧309被按压时,单侧动作弹簧309不做任何动作。而当释放钻306朝箭头CW30方向旋转时,单侧动作弹簧309发生弹性变形而进行动作。
并且,通过重复地进行该动作,机械式钟表的轮系以恒定的速度进行驱动。
图17是示出以往的枢轴式棘爪擒纵机构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再者,对于与图16中的锁簧式棘爪擒纵机构300相同的方面,标注相同的标号来进行说明。
如该图所示,枢轴式棘爪擒纵机构400具备:擒纵轮301;以摆轴302为中心自由振动的游丝摆轮403;以及棘爪杆404。在此,枢轴式棘爪擒纵机构400与锁簧式棘爪擒纵机构300的不同点在于,使棘爪杆回复至原位置的施力单元不同。
即,枢轴式棘爪擒纵机构400的棘爪杆404经由旋转轴410被支承为能够自如地进行旋转,由此,该棘爪杆404能够与擒纵轮301接触和分离。此外,设置在棘爪杆404的复位弹簧407通过盘簧以包围旋转轴410的方式构成,并且该复位弹簧407对棘爪杆404以使该棘爪杆404回复到原位置的方式施力。
再者,在棘爪杆404,在与棘爪杆404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并且通过旋转轴410的直线P100上固定有单侧动作弹簧409的基端。单侧动作弹簧409形成为沿着棘爪杆404的长度方向,即沿着通过游丝摆轮403的摆轴302和棘爪杆404的旋转轴410的直线,单侧动作弹簧409的末端与游丝摆轮403的释放钻306接触。
根据这样的结构,当释放钻306通过游丝摆轮403的自由振动而朝向箭头CCW31方向(图17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或朝向箭头CW31方向(图17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基于此,单侧动作弹簧409将进行动作或不做任何动作。此外,棘爪杆404的停止钻308相对于擒纵轮301的齿部301a卡合或脱离。由此,机械式钟表的轮系以恒定的速度进行驱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812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9-510425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ジヨ一ジ·ダニエル著、“The Practical Watch Escapement”、PremierPrint Limited、1994年(第1版发行)、第39~47页
然而,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由于在使单侧动作弹簧309、409动作时,使释放钻306克服上述这些弹簧的弹簧力而进行旋转,因此相对于游丝摆轮303、403的自由振动而产生了能量损失。此外,棘爪杆304、404以及单侧动作弹簧309、409相对于释放钻306的位置会对擒纵轮301的动作造成影响。
即,例如当释放钻306与单侧动作弹簧309、409的接触面积小时,相应地,该单侧动作弹簧309、409朝向离开擒纵轮301的方向的移位量变小。因此,棘爪杆304、404的停止钻308、308相对于擒纵轮301的齿部301a的脱离动作难以正常地进行,从而不能使擒纵轮301每次旋转一个齿。
此外,若棘爪杆304、404的末端位置过于接近游丝摆轮303、403,则有可能使释放钻306与棘爪杆304、404接触。在该情况下,因棘爪杆304、404而阻碍了游丝摆轮303、403的自由振动,从而游丝摆轮303、403无法正常地动作,其结果是,擒纵轮301不能正常地动作。
由于以上情况,需要高精度地进行棘爪杆304、404以及单侧动作弹簧309、409相对于释放钻306的定位。因此,棘爪杆304、404以及单侧动作弹簧309、409的位置调整作业变得繁琐。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作出的,本发明提供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以及机械式钟表,该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能够使部件的位置调整作业容易并使擒纵轮可靠地正常地进行动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例如棘爪擒纵机构1)的特征在于,该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具备:擒纵轮(例如擒纵轮2);游丝摆轮(例如游丝摆轮5),其具有摆钻(例如摆钻3)和释放钻(例如释放钻4),所述摆钻能够与所述擒纵轮的齿部(例如齿部2a)接触,该游丝摆轮以摆轴(例如摆轴9)为中心自由振动;动作杆,其具有能够与所述擒纵轮的齿部接触的停止钻(例如停止钻6),该动作杆被支承成能够与所述擒纵轮接触和分离;单侧动作弹簧(例如单侧动作弹簧24),其能够与所述释放钻接触,并且能够沿着与所述动作杆接触和分离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以及调整机构,其能够对所述动作杆的杆末端部(例如末端部58)和所述单侧动作弹簧的弹簧末端部(例如舌片部32c)中的至少任一方相对于所述释放钻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这样,通过设置调整机构,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对动作杆的杆末端部和单侧动作弹簧的弹簧末端部的位置进行调整。因此,能够高精度地确定动作杆的杆末端部和单侧动作弹簧的弹簧末端部相对于释放钻的相对位置。因而,能够使释放钻和动作杆以及单侧动作弹簧成为期望的接触状态并使该动作杆以及单侧动作弹簧进行动作,因此能够使擒纵轮可靠地正常地进行动作。
本发明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动作杆由杆主体(例如杆主体51)以及杆调整部(例如杆调整部52)构成,该杆调整部与所述杆主体为分体的,且至少具有所述杆末端部,该杆调整部作为所述调整机构发挥功能。
通过这样构成,仅通过使杆调整部相对于杆主体进行相对移动就能够对杆末端部的位置进行调整。由此,能够可靠地使释放钻与单侧动作弹簧接触,并且能够避免释放钻与动作杆接触。由此,能够使擒纵轮可靠地正常地进行动作。
此外,由于能够使调整机构形成为简单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增大。
本发明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的特征在于,经由第一滑入配合机构(例如滑入配合机构60)连结所述杆主体与所述杆调整部。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容易地连结彼此为分体的杆主体与杆调整部。此外,能够容易地进行杆调整部相对于杆主体的位置调整。
本发明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的特征在于,该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具有第一定位机构(例如定位用螺栓81、位置调整凸轮85),该第一定位机构用来进行所述杆调整部相对于所述杆主体的定位。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杆调整部相对于杆主体的位置调整。
本发明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动作杆与所述单侧动作弹簧(例如单侧动作弹簧124)为分体结构,使所述动作杆和所述单侧动作弹簧中的至少任一方具有作为所述调整机构的功能。
通过这样构成,利用简单的结构使单侧动作弹簧相对于动作杆移动、或使动作杆相对于单侧动作弹簧移动,从而能够对两者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因此,能够使释放钻可靠地与单侧动作弹簧接触,并且能够避免释放钻与动作杆接触。由此,能够使擒纵轮可靠地正常地进行动作,并且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增大。
本发明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的特征在于,将所述单侧动作弹簧设置成:至少所述弹簧末端部能够沿着与所述游丝摆轮接触和分离的方向进行滑行移动。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调整,使释放钻可靠地与单侧动作弹簧接触,并避免释放钻与动作杆接触。
本发明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的特征在于,经由第二滑入配合机构(例如滑入配合机构260)连结所述动作杆与所述单侧动作弹簧。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容易地连结彼此为分体的动作杆与单侧动作弹簧。此外,能够容易地对动作杆与单侧动作弹簧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本发明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的特征在于,该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具有第二定位机构(例如定位用螺栓181、位置调整凸轮185),该第二定位机构用来进行所述单侧动作弹簧相对于所述动作杆的定位。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更加容易地对动作杆与单侧动作弹簧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因此,能够容易地使释放钻和动作杆以及单侧动作弹簧成为期望的接触状态。
本发明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的特征在于,通过杆主体(例如杆主体451)和杆调整部(例如杆调整部452)构成所述动作杆,所述杆调整部与所述杆主体为分体的且至少具有所述杆末端部,并且所述动作杆(例如动作杆423)与所述单侧动作弹簧(例如单侧动作弹簧424)为分体结构,所述杆调整部与所述单侧动作弹簧为一体成型,使所述杆调整部和单侧动作弹簧作为所述调整机构发挥功能。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固定杆调整部与单侧动作弹簧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且能够同时进行该杆调整部和单侧动作弹簧的位置调整。因此,能够更容易地使释放钻可靠地与单侧动作弹簧接触,并且能够避免释放钻与杆调整部接触。
本发明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的特征在于,将至少所述杆调整部的所述杆末端部以及所述单侧动作弹簧的所述弹簧末端部设置成能够沿着与所述游丝摆轮接触和分离的方向进行滑行移动。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更容易且可靠地进行调整,使释放钻可靠地与单侧动作弹簧接触,并避免释放钻与动作杆接触。
本发明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的特征在于,该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设置有:棘爪固定部(例如棘爪固定部21),其能够对所述动作杆以及所述单侧动作弹簧进行支承;垫圈(例如固定垫圈12),其能够将所述棘爪固定部固定于主板(例如主板102),并且该垫圈能够相对于所述主板相对地旋转;以及旋转杆(例如旋转杆14),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垫圈,使所述垫圈和旋转杆作为所述调整机构发挥功能。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经由棘爪固定部对动作杆的杆末端部和单侧动作弹簧的弹簧末端部的位置在棘爪固定部的旋转方向进行调整。因此,能够更加容易且高精度地对动作杆的杆末端部和单侧动作弹簧的弹簧末端部相对于释放钻的位置进行调整。
本发明的机械式钟表(例如机械式钟表100)的特征在于,该机械式钟表具备:以上所述的本发明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构成动力源的发条(例如发条111);以及表面侧轮系(例如表面侧轮系105),其借助于所述发条退卷时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通过所述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对所述表面侧轮系的旋转进行控制。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提供这样的机械式钟表:能够使部件的位置调整作业容易,并且使擒纵轮可靠地正常地进行动作。
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调整机构,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对动作杆的杆末端部和单侧动作弹簧的弹簧末端部的位置进行调整。因此,能够高精度地确定动作杆的杆末端部和单侧动作弹簧的弹簧末端部相对于释放钻的相对位置。因而,能够使释放钻和动作杆以及单侧动作弹簧成为期望的接触状态,并使该动作杆以及单侧动作弹簧进行动作,因此能够使擒纵轮可靠地正常地进行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后盖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机械式钟表的机芯的平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棘爪擒纵机构的平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角度调整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沿图3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平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棘爪擒纵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棘爪擒纵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棘爪擒纵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平面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平面图。
图16是示出以往的锁簧式棘爪擒纵机构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以往的枢轴式棘爪擒纵机构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平面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平面图。
标号说明
1:棘爪擒纵机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2:擒纵轮;2a:齿部;3:摆钻;4:释放钻;5:游丝摆轮;6:停止钻;7、72~80:棘爪;9:摆轴;12:固定垫圈(垫圈);12a:大径垫圈(垫圈);12b:小径垫圈(垫圈);14:旋转杆;19:角度调整机构(调整机构);21:棘爪固定部;23、123、223、323、423:动作杆;24、124、324、424:单侧动作弹簧;30:末端部(杆末端部);32c:舌片部(弹簧末端部);52、452:杆调整部;58:末端部(杆末端部);60、260、560、660:滑入配合机构(第一滑入配合机构);81:定位用螺栓(第一定位机构);82:槽(第一定位机构);83、84:固定用螺栓;85:位置调整凸轮(第一定位机构);100:机械式钟表;102:主板;105:表面侧轮系;111:发条;181:定位用螺栓(第二定位机构);185:位置调整凸轮(第二定位机构);360:滑入配合机构(第二滑入配合机构);460:滑入配合机构(调整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机械式钟表)
下面,根据图1至图8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从后盖侧观察机械式钟表的机芯的平面图。
如该图所示,机械式钟表100具备机芯101。机芯101具有构成该机芯101的基板的主板102。在主板102形成有柄轴引导孔103,柄轴10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组装在柄轴引导孔103中。
此外,在机芯101的背面侧(图1中的纸面里侧)配置有包括拉档、离合杆以及离合杆压杆的切换装置(未图示)。通过该切换装置,柄轴104的轴向的位置得以确定。
另一方面,在机芯101的表面侧(图1中的纸面近前侧)配置有构成表面侧轮系105的四号轮106、三号轮107、二号轮108以及条盒轮110,并且配置有对表面侧轮系105的旋转进行控制的棘爪擒纵机构1。
条盒轮110具有发条111,当使柄轴104旋转时,未图示的离合轮旋转,进而发条111经由立轮、小钢轮以及大钢轮(均未图示)而卷绕起来。并且构成为这样:条盒轮110利用发条111退卷时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进而二号轮108进行旋转。
二号轮108具有与条盒轮110的未图示的条盒齿轮啮合的二号小齿轮、以及二号齿轮(均未图示)。构成为这样:当二号轮108旋转时,三号轮107进行旋转。
三号轮107具有与二号轮108的二号齿轮啮合的未图示的三号小齿轮、以及三号齿轮(均未图示)。构成为这样:当三号轮107旋转时,四号轮106进行旋转。
四号轮106具有与三号轮107的三号齿轮啮合的未图示的四号小齿轮、以及四号齿轮(均未图示)。通过四号轮106的旋转,棘爪擒纵机构1进行驱动。通过由该棘爪擒纵机构1进行驱动,四号轮106被控制成1分钟旋转一圈,并且将二号轮108被控制成1小时旋转一圈。
(棘爪擒纵机构)
图2是棘爪擒纵机构的平面图。
如图1、图2所示,棘爪擒纵机构1具备:擒纵轮2,其通过四号轮106的旋转而进行旋转;棘爪7,其具有能够与擒纵轮2的齿部2a接触的停止钻6;以及游丝摆轮5,其具有摆钻3和释放钻4,所述摆钻3能够与擒纵轮2的齿部2a接触,所述释放钻4能够与棘爪7接触。
擒纵轮2具有与未图示的四号齿轮啮合的擒纵轮小齿轮8,擒纵轮2由主板102(参照图1)和轮系夹板(未图示)枢轴支承成能够进行旋转。即,擒纵轮小齿轮8的上轴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轮系夹板,并且擒纵轮小齿轮8的下轴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主板102。此外,在擒纵轮2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15个)擒纵轮2的齿部2a。
游丝摆轮5以作为旋转轴的摆轴9为中心自由振动,除了摆轴9以外,游丝摆轮5还具有:在与摆轴9的同心圆上配置的摆轮10;大致圆板状的大挡边(つば)11;以及未图示的游丝。并且,摆轴9的上轴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未图示的摆夹板,并且摆轴9的下轴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主板102,由此,游丝摆轮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枢轴支承于主板102以及摆夹板。
此外,摆钻3和释放钻4设置于大挡边11。摆钻3以其截面形状沿大挡边11的径向较长的方式形成为长方体状,在其截面短边方向上对置的两个面中,与擒纵轮2的齿部2a接触的接触面3a形成为比其他的面更从大挡边11凸出。
释放钻4能够与设置在棘爪7的后述的单侧动作弹簧24接触。棘爪7经由角度调整机构19固定于主板102,并通过释放钻4而进行动作。
(角度调整机构)
图3是角度调整机构的立体图,图4是沿图3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如图3、图4所示,角度调整机构19是用来对棘爪7的安装角度进行调整的,角度调整机构19具备:接头部16,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形成于主板102的贯通孔102a配合;固定垫圈12,其配置于主板102的表面侧(图3中的纸面近前侧、图4中的上侧);旋转杆14,其安装于接头部16的背面侧(图3中的纸面里侧、图4中的下侧)的端部;以及调整螺栓15,其用来将接头部16以及固定垫圈12紧固固定于主板102。
接头部16形成为带阶梯的圆柱状,接头部16具有小径部17a和大径部17b,所述小径部17a与主板102的贯通孔102a配合,大径部17b一体成型于该小径部17a的背面侧,并且利用阶梯差扩径而形成得比小径部17a要粗。并且,接头部16形成为:在使大径部17b的表面侧端面17c与主板102抵接的状态下,小径部17a的表面侧端面与主板102在同一平面或成为稍微凹陷的状态。在这样形成的小径部17a的表面侧端面上配置有固定垫圈12。
固定垫圈12通过大径垫圈12a和小径垫圈12b构成为对棘爪7进行夹持,将大径垫圈12a配置在靠主板102侧。在各垫圈12a、12b上在径向中央形成有贯穿插入孔12c、12d,调整螺栓15能够贯穿插入到该贯穿插入孔12c、12d中。而在接头部16的径向中央刻有能够将调整螺栓15旋入固定垫圈12侧的内螺纹部18。
并且,在利用各垫圈12a、12b夹持棘爪7的状态下,能够从表面侧将调整螺栓15朝接头部16侧贯穿插入,并将调整螺栓15旋入该接头部16中。由此,接头部16、固定垫圈12以及棘爪7被紧固在一起,并且成为利用固定垫圈12的大径垫圈12a和接头部16的大径部17b对主板102进行夹持的状态。
此外,在接头部16的大径部17b朝向背面侧凸出地设有俯视为四边形的凸部17d。将旋转杆14安装成与该凸部17d配合。在使接头部16进行旋转时使用旋转杆14(具体在后面进行描述),旋转杆14形成为从接头部16朝径向外侧延伸。在旋转杆14的与凸部17d对应的部位形成有方孔14a。由此,旋转杆14被安装成相对于接头部16能够自如装卸且不能相对旋转。
并且,在固定垫圈12以及棘爪7,以夹着调整螺栓15的方式在两侧设有一对固定销13a、13b。在构成固定垫圈12的各垫圈12a、12b形成有贯穿插入孔12e、12f,一对固定销13a、13b能够贯穿插入于该贯穿插入孔12e、12f中。
此外,一对固定销13a、13b与接头部16成为一体,通过使接头部16进行旋转,一对固定销13a、13b以调整螺栓15为中心进行旋转移动。即,经由一对固定销13a、13b,接头部16、固定垫圈12以及棘爪7以调整螺栓15为中心一体地进行旋转。
(棘爪)
图5是棘爪的平面图。
如图2、图5所示,棘爪7是由圆板状的棘爪固定部21、动作杆23以及能够与释放钻4接触的单侧动作弹簧24一体地成型而形成的,所述棘爪固定部21由固定垫圈12的大径垫圈12a和小径垫圈12b夹持,所述动作杆23经复位弹簧23而支承于棘爪固定部21。
在此,作为进行一体成型的方法,可以通过电铸加工形成棘爪7,或通过采用光刻法(photolithography)那样的光学方法的LIGA(Lithographie GalvanoformungAbformung:光刻电铸模造塑铸)工艺来形成棘爪7。
棘爪固定部21的直径设定为与构成固定垫圈12的小径垫圈12b的直径大致相同。在棘爪固定部21的径向中央形成有能够贯穿插入调整螺栓15的螺栓贯穿插入孔25。此外,在棘爪固定部21的与固定销13a、13b对应的部位形成有能够贯穿插入该固定销13a、13b的两个销贯穿插入孔26a、26b。
在此,两个销贯穿插入孔26a、26b中的一个销贯穿插入孔26b、以及形成于各垫圈12a、12b的两个贯穿插入孔12e、12f中的一个贯穿插入孔12f形成为长圆形状,以便能够吸收各部件的制作误差。
此外,在棘爪固定部21的外周部,在游丝摆轮5侧(图5中的上侧)形成有凹部27,复位弹簧22竖立地设置在这里。复位弹簧22沿着连结其基端22a和游丝摆轮5的摆轴9的中心(轴心)的直线L1形成为板状。复位弹簧22优选由例如镍、磷青铜、不锈钢、镍铬恒弹性钢(Elinvar)以及柯艾里伐合金(Co-Elinvar)等弹性材料形成。
设置在复位弹簧22的末端的动作杆23由杆主体51和杆调整部52构成,所述杆主体51从复位弹簧22的末端沿直线L1延伸设置,所述杆调整部52与杆主体51分体地设置并形成为杆状。
杆主体51是由沿着直线L1的长方体状的臂部28、以及配置在该臂部28的末端并比臂部28宽度宽的停止钻安装部29一体地成型而形成的。在停止钻安装部29设置有能够与擒纵轮2的齿部2a接触的停止钻6。停止钻6形成为大致梯形,其截面形状随着朝向构成动作杆23的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而宽度逐渐变宽。并且,将停止钻6的下表面(图2、图5中的上侧的面)设定成与擒纵轮2的齿部2a接触的接触面6a。
此外,在杆主体51的基端一体地成型有滑入配合(snap fit)机构60,该滑入配合机构60用来连结该杆主体51和杆调整部52。滑入配合机构60是由基体部61和卡合片62一体地成型而形成的,所述基体部61从杆主体51的基端朝与直线L1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所述卡合片62从基体部61的末端沿着直线L1且朝杆主体51的末端侧延伸。
卡合片62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在卡合片62的末端朝杆主体51侧一体地成型有钩部63。并且,凹部55由杆主体51的臂部28和滑入配合机构60的基体部61及卡合片62形成,杆调整部52被插入凹部55中。以这样的结构为基础,杆调整部52成为设置成能够沿着直线L1方向在凹部55内滑行移动的状态,并且杆调整部52与杆主体51以滑入配合的方式固定。
在此,在杆主体51的臂部28,在与凹部55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两处凸部28a。杆调整部52和卡合片62利用这些凸部28a可靠地进行滑入配合。
杆调整部52是由插入凹部55中的安装部56、调整臂部57、以及设置在调整臂部57的末端的末端部58一体地形成的,所述调整臂部57从安装部56的末端比杆主体51的末端更朝游丝摆轮5侧(图5中的上侧)延伸。调整臂部57弯曲形成为避开了杆主体51的停止钻安装部29。
末端部58形成为其靠擒纵轮2侧的抵接面58a沿着直线L1方向且朝擒纵轮2相反侧(图2、图5中的右侧)稍微偏移。在这样形成的末端部58的抵接面58a抵接有单侧动作弹簧24的末端。
单侧动作弹簧24也与复位弹簧22同样地优选由例如镍、磷青铜、不锈钢、镍铬恒弹性钢以及柯艾里伐合金等弹性材料形成。
单侧动作弹簧24形成为俯视(平面观察)为大致“6”字状,单侧动作弹簧24由从滑入配合机构60的基体部61延伸出的圆弧部31、以及从圆弧部31的末端向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延伸出的直线部32构成。并且,直线部32沿着与动作杆23接触和分离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圆弧部31形成为圆弧状,并形成为:从臂部28的基端朝与擒纵轮2相反的一侧沿着与直线L1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之后包围棘爪固定部21的周围的约3/4。即,圆弧部31形成为圆弧状,并形成为:从臂部28的基端先朝与游丝摆轮5相反的一侧延伸之后,再朝游丝摆轮5侧折返。圆弧部31的曲率半径的中心与棘爪固定部21的中心、即形成于棘爪固定部21的螺栓贯穿插入孔25的中心P1大致一致。
另一方面,直线部32由缓倾斜部32a、陡倾斜部32b以及舌片部32c构成,所述缓倾斜部32a从圆弧部31的末端以相对于直线L1缓缓地倾斜的方式伸出,所述陡倾斜部32b从缓倾斜部32a的末端以比该缓倾斜部32a相对于直线L1更陡地倾斜的方式伸出,且所述陡倾斜部32b末端与末端部58抵接,所述舌片部32c从陡倾斜部32b沿着末端部58延伸。
缓倾斜部32a从圆弧部31的末端延伸至与停止钻安装部29对应的位置。即,直线部32成为这样的状态:以避免了与动作杆23的停止钻安装部29的干涉的方式从圆弧部31的末端朝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延伸而形成。
此外,舌片部32c以其末端从构成动作杆23的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稍微凸出的方式延伸形成。游丝摆轮5的释放钻4与所述舌片部32c的从末端部58凸出的部位接触。
在此,在直线L1上,棘爪固定部21的螺栓贯穿插入孔25的中心P1、复位弹簧22、动作杆23以及摆轴9成为设置在同一直线上的状态。这样构成的棘爪7的动作杆23以复位弹簧22的基端22a作为支点23a,并能够以该支点23a为中心与擒纵轮2接触和分离。即,复位弹簧22以基端22a为中心地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动作杆23沿着与擒纵轮2接触和分离的方向移位。
复位弹簧22对动作杆23以使动作杆23回复至原位置的方式施力。更具体地来说,如图2、图5所图示的状态那样,复位弹簧22对动作杆23以使动作杆23回复至其臂部28的长度方向在直线L1上的位置的方式施力。另一方面,单侧动作弹簧24被设定成这样的程度的弹簧力:该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能够始终与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抵接。
此外,由于复位弹簧22形成在棘爪固定部21的凹部27,因此不用将棘爪固定部21与动作杆23之间的间隔距离K1设定得很大就能够确保足够的长度。由此,复位弹簧22能够使动作杆23沿着与擒纵轮2接触和分离的方向充分地移位。
在此,凹部27的宽度被设定成能够容许动作杆23沿着与擒纵轮2接触和分离的方向进行移位。此外,在对棘爪固定部21进行夹持的大径垫圈12a以及小径垫圈12b,在与棘爪固定部21的凹部27对应的部位分别形成有凹部16、17。因此,即使在利用各垫圈12a、12b对棘爪7进行了固定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动作杆23沿着与擒纵轮2接触和分离的方向充分地进行移位。
再者,由于单侧动作弹簧24形成为由圆弧部31和直线部32构成的俯视大致为“6”字状,因此棘爪7整体的重心位置J1与动作杆23的支点23a大致一致。
能够与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接触的释放钻4形成为:与舌片部32c的同末端部58相反一侧的面接触的接触面4a沿着舌片部32c。而在释放钻4的与接触面4a相反的一侧,通过平面倒角而形成有倾斜面4b。由此,释放钻4的截面形状形成为随着朝向大挡边11的径向外侧而末端逐渐变细。
在此,在安装棘爪7时,将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及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的位置调整成这样:在游丝摆轮5自由振动时,释放钻4的末端不能与动作杆23接触、且能够与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接触。由此,能够使动作杆23随着游丝摆轮5的自由振动而从擒纵轮2离开或接近(具体在后面进行描述)。
如图2所示,在主板102设有用来限制动作杆23朝接近擒纵轮2的方向的移位的止挡件40。止挡件40具有止挡臂41和竖立地设置于止挡臂41的末端的止挡销42。并且,止挡臂41的基端侧经固定销43而固定于主板102。
止挡销42从擒纵轮2侧与动作杆23的杆主体51抵接。由此,限制了动作杆23朝接近擒纵轮2的方向的移位。
此外,将止挡臂41设置成能够以固定销43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能够对止挡销42的位置进行调整。通过调整该止挡销42的位置,动作杆23的移动限制位置被设定在这样的位置:停止钻6能够与擒纵轮2的齿部2a接触、且臂部28的长度方向在直线L1上。
(棘爪擒纵机构的动作)
下面,根据图2、图6至图8对棘爪擒纵机构1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6至图8是棘爪擒纵机构1的动作说明图。
如图2所示,在构成棘爪7的动作杆23的杆主体51存在于沿着直线L1的位置的状态下,擒纵轮2的齿部2a与设置于动作杆23的停止钻6的接触面6a接触,从而擒纵轮2与停止钻6两者成为卡合状态。
在此,擒纵轮2虽被表面侧轮系105赋予了旋转力,但在与停止钻6卡合的状态下,擒纵轮2成为停止的状态。
从上述的状态开始,如图6所示,当通过游丝摆轮5自由振动而使大挡边11朝箭头CCW1方向(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设置在该大挡边11的释放钻4的接触面4a与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的末端抵接。并且,动作杆23被释放钻4隔着舌片部32c按压而朝离开擒纵轮2的方向移位(参照图6中的箭头Y1)。
此时,由于复位弹簧22以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动作杆23发生移位,而单侧动作弹簧24几乎不发生弹性变形。即,在舌片部32c朝离开擒纵轮2的方向(图6中的箭头Y1方向)稍微移位的情况下,单侧动作弹簧24形成为俯视大致为“6”字状,由于直线部32仅稍微向卷绕起圆弧部31的方向移位,因此单侧动作弹簧24几乎不发生弹性变形。
通过动作杆23朝离开擒纵轮2的方向的移位,设置于动作杆23的停止钻6从擒纵轮2的齿部2a脱离,从而解除了擒纵轮2与停止钻6的卡合。由此,擒纵轮2朝箭头CW1方向(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此外,大挡边11朝箭头CCW1方向旋转,从而在擒纵轮2朝箭头CW1方向开始旋转的大致同时,摆钻3的接触面3a与擒纵轮2的齿部2a接触(参照图6中的双点划线)。并且,擒纵轮2的旋转力经由摆钻3传递向游丝摆轮5。此时,游丝摆轮5朝箭头CCW1方向被赋予旋转力。
如图7所示,当大挡边11朝箭头CCW1方向(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了预定角度时,释放钻4从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的末端离开。于是,利用复位弹簧22的复原力,动作杆23朝接近擒纵轮2的方向(参照图7中的箭头Y2)移位。此时,利用止挡件40限制动作杆23的移位,动作杆23回到原位置。
由于动作杆23回到原位置,旋转的擒纵轮2的齿部2a与停止钻6的接触面6a抵接,从而擒纵轮2与停止钻6再次卡合。由此,擒纵轮2停止旋转。在此,在从擒纵轮2与停止钻6的卡合被解除起到再次卡合的期间,擒纵轮2旋转一个齿。
另一方面,关于被擒纵轮2赋予朝向箭头CCW1方向的旋转力的游丝摆轮5,设置于该游丝摆轮5的游丝被卷绕起来。并且,当游丝卷绕起预定量时,游丝的复原力与游丝摆轮5的旋转力逆转,大挡边11的旋转方向转向箭头CW2方向(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
如图8所示,当大挡边11朝箭头CW2方向旋转时,释放钻4的倾斜面4b与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的末端接触。并且,大挡边11进一步进行旋转,由此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向离开动作杆23的方向、即向朝着擒纵轮2的方向(参照箭头Y3)被按压。于是,单侧动作弹簧24以使直线部32扩展的方式弹性变形。
并且,当大挡边11朝箭头CW2方向旋转并达到预定角度时,释放钻4从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离开。于是,利用单侧动作弹簧24的复原力,舌片部32c朝动作杆23侧移位(参照图8中的箭头Y4)而回到原位置。
另一方面,在大挡边11朝箭头CW2方向旋转期间,设置于游丝摆轮5的游丝退卷。并且,当游丝退卷预定量时,游丝的复原力与游丝摆轮5的旋转力逆转,大挡边11的旋转方向再次转向箭头CCW1方向(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
通过这样进行重复,游丝摆轮5以摆轴9为中心自由振动,并且棘爪7重复图2、图6至图8所示的状态。因此,擒纵轮2始终以恒定速度进行旋转。
(棘爪的安装调整方法)
下面,根据图3至图5对棘爪7的安装调整方法进行说明。
在此,如上所述,棘爪7需要调整成这样:使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位于游丝摆轮5自由振动时的释放钻4的末端的轨迹上,并且构成动作杆23的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的位置避开了释放钻4的末端的轨迹。这样,为将释放钻4、动作杆23以及单侧动作弹簧24配置在期望的位置上,如下进行调整即可。
即,通过调整释放钻4与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的相对位置、以及该舌片部32c与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的相对位置,能够将释放钻4、动作杆23以及单侧动作弹簧24配置在期望的位置。
首先,根据图3、图4对释放钻4与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的相对位置的调整方法进行说明。
如该图所示,预先将角度调整机构19的调整螺栓15拧松一些,使接头部16成为能够在主板102进行旋转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当使旋转杆14旋转时,棘爪7与接头部16成为一体地以调整螺栓15为中心进行旋转。
通过棘爪7进行旋转,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与释放钻4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因此将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配置在期望的位置。之后,通过上紧调整螺栓15,能够将棘爪7紧固固定于主板102。之后,将旋转杆14从接头部16卸下,从而完成对释放钻4与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的相对位置的调整。
接下来,根据图5对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与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的相对位置的调整方法进行说明。
如该图所示,将杆调整部52的安装部56插入动作杆23的凹部55中,通过卡合片62,杆调整部52以滑入配合的方式被固定。因此,能够使杆调整部52从凹部55沿着插入和拔出的方向滑行移动。当使杆调整部52从凹部55沿着拔出的方向滑行移动时,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从所述末端部58凸出的量减少。
另一方面,当使杆调整部52向凹部55沿着插入的方向滑行移动时,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从所述末端部58凸出的量增大。这样,使杆调整部52从凹部55沿着插入和拔出的方向滑行移动,从而调整成使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处于期望的位置。此外,由于杆调整部52相对于杆主体51以滑入配合的方式固定,因此在进行位置调整后可直接使其固定。
(效果)
因此,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由于经角度调整机构19将棘爪7固定于主板102,因此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对释放钻4与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此外,由于使棘爪7的动作杆23构成为杆主体51和杆调整部52的分体结构,因此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对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与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其结果是,由于能够使释放钻4与动作杆23不能接触、并使释放钻4与单侧动作弹簧24成为期望的接触状态,并且能够使该动作杆23以及单侧动作弹簧24适当地动作,因此能够使擒纵轮2可靠地正常地进行动作。
此外,为了对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与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仅使动作杆23成为杆主体51与杆调整部52的分体结构就能够实现。因此,能够抑制棘爪7的制造成本增大。
并且,由于经滑入配合机构60来连结杆主体51和杆调整部52,因此能够容易地对杆调整部52进行位置调整及固定。此外,能够容易地对杆调整部52相对于杆主体51的位置进行调整。
再者,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通过使杆调整部52相对于动作杆23的杆主体51滑行移动,来对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从该末端部58凸出的量、即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与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这样进行调整:使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以安装部56的基端为中心进行摆动,使末端部58与舌片部32c可靠地接触。
在此,为了使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与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可靠地接触,也可以将至少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的宽度设定成能够可靠地与舌片部32c接触的宽度。在该情况下,由于杆调整部52与杆主体51为分体的,因此改变杆调整部52单体的制造方法即可,能够防止对棘爪7的制造过程进行大幅度的改变。
此外,在杆调整部52的安装部56中,在与形成于杆主体51的凸部28a对应的位置,也可以形成能够收纳该凸部28a的凹部56a(参照图5中的双点划线)。通过形成凹部56a,能够提高杆调整部52相对于杆主体51的固定力。
并且,通过沿着安装部56的宽度方向形成凹部56a,还能够使杆调整部52相对于杆主体51在宽度方向滑行移动。通过使杆调整部52在宽度方向滑行移动来调整杆调整部52的位置,也能够使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与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可靠地接触。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9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方面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关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同样)。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关于如下方面等基本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关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同样),即,机械式钟表100具备机芯101这点;在机芯101的表面侧配置有对表面侧轮系105的旋转进行控制的棘爪擒纵机构1这点;棘爪擒纵机构1具备:擒纵轮2,其通过四号轮106旋转而进行旋转;棘爪72,其具有能够与擒纵轮2的齿部2a接触的停止钻6;以及游丝摆轮5,其具有摆钻3和释放钻4,所述摆钻3能够与擒纵轮2的齿部2a接触,所述释放钻4能够与棘爪72接触这点;棘爪72经由角度调整机构19固定于主板102这点;以及棘爪72的动作杆23沿直线L1延伸出这点。
在此,如图9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如下方面。即,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棘爪72,在滑入配合机构260设置有定位用螺栓81,该定位用螺栓81具有杆调整部52的定位机构的作用。
更具体来说,在滑入配合机构260的基体部61刻有能够旋入定位用螺栓81的内螺纹部61a。定位用螺栓81从棘爪固定部21侧(图9中的下侧)旋入该内螺纹部61a中。将定位用螺栓81的长度设定成这样的长度:其末端能够朝基体部61的凹部55侧充分凸出。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对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与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的情况下,首先,对定位用螺栓81从基体部61凸出的量进行调整。之后,设置杆调整部52,使杆调整部52的安装部56与定位用螺栓81的末端抵接。由此完成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与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的相对位置的调整。
因此,根据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除了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能够更容易地对杆调整部52的位置进行调整。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0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如该图所示,该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如下方面。即,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棘爪73,在杆调整部52的安装部356,形成有能够与卡合片62的钩部63卡合的多个槽82。并且,能够使杆调整部52对应于多个槽82阶段性地相对于杆主体51滑行移动。
这样,利用槽82和钩部63发挥了作为杆调整部52的定位机构的功能。因此,根据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1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1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如该图所示,该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如下方面。即,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棘爪74,在杆主体51的与凹部55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固定用螺栓83。
更具体来说,固定用螺栓83以末端朝杆调整部52的安装部56凸出的方式旋入杆主体51中。
因此,根据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除了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能够更可靠地对杆调整部52进行固定。此外,通过调整固定用螺栓83的凸出量,还能够以凸部28a为支点使杆调整部52的倾斜度发生改变。因此,能够更加扩宽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的调整范围。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2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2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如该图所示,该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如下方面。即,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棘爪75,在滑入配合机构60的卡合片62,取代钩部63而设置有固定用螺栓84。
因此,根据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除了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能够更可靠地对杆调整部52进行固定。
(第六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3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3是第六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如该图所示,该第六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如下方面。即,在第六实施方式的棘爪76的滑入配合机构60,在凹部55的底部设置有位置调整凸轮85。
杆调整部52以其安装部56的基端与位置调整凸轮85抵接的方式收纳在凹部55内。位置调整凸轮85设置成能够以旋转销85a为中心进行旋转,通过使位置调整凸轮85进行旋转,凹部55的底部与安装部56的基端之间的间隔距离发生变化。由此,能够对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与杆调整部52的末端部58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因此,根据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除了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能够更容易地对杆调整部52的位置进行调整。
(第七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4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4是第七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平面图。
如该图所示,该第七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如下方面。即,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棘爪7的动作杆23为杆主体51与杆调整部52的分体结构,单侧动作弹簧24与杆主体51一体成型,而与此相对,第七实施方式中的棘爪77的动作杆123不是分体结构,该动作杆123与单侧动作弹簧124为分体的结构。
即,动作杆123中,臂部28、停止钻安装部29、以及长方体状的末端部30是一体成型的,其中,臂部28与复位弹簧22的末端一体成型并沿着直线L1而延伸形成,停止钻安装部29设置于该臂部28的末端侧且宽度比臂部28宽度宽,末端部30配置成比停止钻安装部29更靠末端侧且比臂部28细。用来连结动作杆123和单侧动作弹簧124的滑入配合机构360一体成型在臂部28的基端。
滑入配合机构360是由基体部361以及卡合片362一体成型而形成的,基体部361从臂部28的基端以与单侧动作弹簧24的圆弧部31对应的方式延伸,卡合片362从臂部28的比基体部361更靠末端侧(图13中的上侧)的位置以与基体部361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
并且,与单侧动作弹簧124的圆弧部31的终端部(基端)一体地形成的安装部86被插入由臂部28、基体部361以及卡合片362形成的凹部155中。由此,动作杆123与单侧动作弹簧124以滑入配合的方式被固定。
根据这样的结构,当使单侧动作弹簧124的安装部86从凹部155沿拔出的方向滑行移动时,单侧动作弹簧124的舌片部32c朝按压动作杆123的末端部30的方向稍微移位。此时,由于单侧动作弹簧124具有弹性,因此在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舌片部32c沿末端部30滑行移动、即朝从末端部30凸出的方向滑行移动。
因此,根据上述第七实施方式,通过调整单侧动作弹簧124的安装位置,能够对动作杆123的末端部30与单侧动作弹簧124的舌片部32c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因此,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再者,在上述的第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定位用螺栓181和位置调整凸轮185设置在滑入配合机构360(参照图14中的双点划线)。并且,也可以使该定位用螺栓181及位置调整凸轮185作为用来对单侧动作弹簧124的安装位置进行调整的定位机构发挥功能。
此外,在上述的第七实施方式中,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即,通过调整单侧动作弹簧124整体的安装位置来对动作杆123的末端部30与单侧动作弹簧124的舌片部32c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但是,不限于此,单侧动作弹簧124构成为至少舌片部32c能够相对于动作杆123移动即可。
(第八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5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5是第八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平面图。
如该图所示,该第八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如下方面。即,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棘爪7的动作杆23为杆主体51与杆调整部52的分体结构,而第八实施方式中的棘爪78的动作杆223仅末端为分体结构。
即,动作杆223中,与复位弹簧22的末端一体成型的杆主体151与设置在杆主体151的末端的板状的末端部130是分体结构。
杆主体151是由复位弹簧22侧的臂部28与配置在该臂部28的末端侧且宽度比臂部28宽度宽的停止钻安装部29一体成型而形成的。
滑入配合机构460与停止钻安装部29的末端一体成型,末端部130经由该滑入配合机构460与停止钻安装部29的末端连结。
滑入配合机构460具有从杆主体151的停止钻安装部29朝末端部130侧凸出的两叉形的爪部461a、461b。两个爪部461a、461b中的一个爪部461b形成为能够发生弹性变形。
根据这样的结构,当将末端部130插入两个爪部461a、461b之间时,各爪部461a、461b与末端部130以滑入配合的方式被固定。此外,将末端部130设置成能够在爪部461a、461b的插入和拔出的方向滑行移动、即能够沿杆主体151的长度方向滑动。
因此,根据上述的第八实施方式,能够对末端部130与单侧动作弹簧124的舌片部32c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再者,在上述的第八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滑入配合机构460及末端部130构成为能够以末端部130的基端侧、即杆主体151的停止钻安装部29侧为中心进行摆动。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使末端部130与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可靠地接触。此外,优选将末端部130的宽度设定成比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的宽度宽。通过这样设定,能够使末端部130与单侧动作弹簧24的舌片部32c可靠地接触。
(第九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8对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8是第九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平面图。
如该图所示,该第九实施方式与第七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如下方面。即,第七实施方式中的棘爪77的用来对单侧动作弹簧124的安装位置进行调整的结构与第九实施方式中的棘爪79的用来对单侧动作弹簧324的安装位置进行调整的结构不同。
即,用来连结动作杆323和单侧动作弹簧324的滑入配合机构560与动作杆323的臂部328一体成型。滑入配合机构560由沿着臂部328的长度方向对置配置的一对卡合片562、563构成。
一对卡合片562、563中的一个卡合片562由立起部562a和爪部562b一体成型而形成,所述立起部562a从臂部328的基端在与直线L1大致正交的方向朝与擒纵轮2相反的一侧(图18中的右侧)凸出,所述爪部562b从该立起部562a的末端朝动作杆323的末端部30弯曲延伸。
此外,一对卡合片562、563中的另一个卡合片563由立起部563a和爪部563b一体成型而形成,所述立起部563a从臂部328的比长度方向大致中央稍靠停止钻安装部29侧的位置以与立起部562a大致平行的方式凸出,所述爪部563b从该立起部563a的末端朝臂部328的基端侧弯曲延伸。
通过这样形成的一对卡合片562、563和臂部328,形成了沿直线L1较长的收纳部335。滑板386以滑入配合的方式固定于该收纳部335。将滑板386的直线L1方向的长度设定成比收纳部335的直线L1方向的长度稍短。由此,滑板386能够沿直线L1方向在收纳部335内稍稍滑行移动,在进行了直线L1方向的位置调整后,滑板386以滑入配合的方式被固定于收纳部335。
在此,在臂部328,在与收纳部335对应的位置形成两处凸部328a。通过该凸部328a,滑板386可靠地与滑入配合机构560滑入配合。
此外,在滑板386,从与一对卡合片562、563的爪部562b、563b之间对应的位置一体成型有朝与擒纵轮2的相反侧凸出的凸部386a。
另一方面,单侧动作弹簧324的圆弧部331以其一部分沿着直线L1的方式朝动作杆323的末端部30延伸形成。并且,圆弧部331的终端部与滑板386的凸部386a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当使以滑入配合的方式固定于收纳部335的滑板386滑行移动时,单侧动作弹簧324也与滑板386成为一体地沿着直线L1滑行移动。即,单侧动作弹簧324的舌片部32c朝从末端部30凸出的方向、进而换言之,沿着相对于游丝摆轮5接近和分离的方向滑行移动。
因此,根据上述的第九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七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不需要如第七实施方式那样地使单侧动作弹簧124发生弹性变形来对舌片部32c进行位置调整。即,能够更顺畅且更高精度地对单侧动作弹簧324的舌片部32c进行位置调整。
(第十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9对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9是第十实施方式中的棘爪的平面图。
如该图所示,该第十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如下方面。即,关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棘爪7的单侧动作弹簧24,该单侧动作弹簧24的圆弧部31的终端部与臂部28的基端连接,而第十实施方式中的棘爪80的单侧动作弹簧424的圆弧部431的终端部与动作杆423的杆调整部452连接。
更具体来说,用来连结杆主体451和杆调整部452的滑入配合机构660与构成动作杆423的杆主体451的臂部428一体成型。滑入配合机构660由沿着臂部428的长度方向对置配置的一对卡合片562、563构成。并且,通过一对卡合片562、563和臂部428形成了沿着直线L1较长的收纳部335。
滑板386以滑入配合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收纳部335。此外,在杆主体451,在与收纳部335对应的位置形成两处凸部451a。通过这些凸部451a,滑板386可靠地与臂部428滑入配合。
再者,一对卡合片562、563、收纳部335以及滑板386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的第九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此,杆调整部452的基端与滑板386的凸部386a连接。并且,单侧动作弹簧424的圆弧部431的终端部与杆调整部452的基端连接。即,单侧动作弹簧424的圆弧部431以其一部分沿着直线L1的方式朝杆调整部452的基端延伸形成,圆弧部431的终端部与杆调整部452的基端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当使以滑入配合的方式固定于收纳部335的滑板386滑行移动时,杆调整部452与单侧动作弹簧424成为一体地滑行移动。即,杆调整部452的末端部458与单侧动作弹簧424的舌片部32c成为一体地沿着相对于游丝摆轮5接近和分离的方向滑行移动。
因此,根据上述的第十实施方式,除了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外,还能够固定杆调整部452与单侧动作弹簧424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且能够同时对该杆调整部452及单侧动作弹簧424的位置进行调整。因此,能够更容易地使释放钻4与单侧动作弹簧424可靠地接触,并能够避免释放钻4与杆调整部452的接触。
再者,在上述的第九实施方式及第十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滑入配合机构560、660设置与上述的第七实施方式所示的定位用螺栓181及位置调整凸轮185同样的部件(参照图18、图19中的双点划线)。并且,也可以使该定位用螺栓181及位置调整凸轮185作为用来对滑板386的安装位置进行调整的定位机构发挥功能。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上述的实施方式加以各种改变的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经角度调整机构19将棘爪7、72~80固定于主板10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直接将棘爪7、72~80固定于主板102。
再者,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通过电铸加工或LIGA工艺来成型棘爪7、72~8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树脂成型。此外,对复位弹簧22及单侧动作弹簧24、124、224、324、424优选由例如镍、磷青铜、不锈钢、镍铬恒弹性钢以及柯艾里伐合金等弹性材料形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金属制的板簧或线弹簧形成。
并且,在使棘爪固定部21及动作杆23、123、223、323、423为树脂成型,并使复位弹簧22及单侧动作弹簧24、124、224、324、424为金属制的板簧或线弹簧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将复位弹簧22及单侧动作弹簧24、124、224、324、424嵌入成型于棘爪固定部21及动作杆23、123、223、323、423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动作杆23、123、223、323、423经由复位弹簧22支承于棘爪固定部2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如所谓的枢轴式棘爪擒纵机构那样经由未图示的旋转轴将动作杆23、123、223、323、423支承成能够自如旋转,由此将动作杆23、123、223、323、423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擒纵轮2接触和分离。在该情况下,取代复位弹簧22而以围绕未图示的旋转轴的方式设置盘簧(未图示)。并且,该盘簧对动作杆23、123、223、323、423以使动作杆23、123、223、323、423回复至原位置的方式施力即可。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棘爪固定部21的中心P1、复位弹簧22、动作杆23、123、223、323、423以及摆轴9全都形成于直线L1上,该直线L1连结复位弹簧22的基端22a、即动作杆23、123、223、323、423的支点23a与游丝摆轮5的摆轴9的中心。但是,不限于此,将动作杆23、123、223、323、423的停止钻6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擒纵轮2的齿部2a接触和分离即可。

Claims (12)

1.一种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其特征在于,
该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具备:
擒纵轮;
游丝摆轮,其具有摆钻和释放钻,所述摆钻能够与所述擒纵轮的齿部接触,该游丝摆轮以摆轴为中心自由振动;
动作杆,其具有能够与所述擒纵轮的齿部接触的停止钻,该动作杆被支承成能够与所述擒纵轮接触和分离;
单侧动作弹簧,其能够与所述释放钻接触,并且能够沿着与所述动作杆接触和分离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以及
调整机构,其能够对所述动作杆的杆末端部和所述单侧动作弹簧的弹簧末端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相对于所述释放钻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作杆由杆主体以及杆调整部构成,该杆调整部与所述杆主体为分体的,且至少具有所述杆末端部,
该杆调整部作为所述调整机构发挥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其特征在于,
经由第一滑入配合机构连结所述杆主体与所述杆调整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其特征在于,
该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具有第一定位机构,该第一定位机构用来进行所述杆调整部相对于所述杆主体的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作杆与所述单侧动作弹簧为分体结构,使所述动作杆和所述单侧动作弹簧中的至少任一方具有作为所述调整机构的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单侧动作弹簧设置成:至少所述弹簧末端部能够沿着与所述游丝摆轮接触和分离的方向进行滑行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其特征在于,
经由第二滑入配合机构连结所述动作杆与所述单侧动作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其特征在于,
该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具有第二定位机构,该第二定位机构用来进行所述单侧动作弹簧相对于所述动作杆的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其特征在于,
通过杆主体和杆调整部构成所述动作杆,所述杆调整部与所述杆主体是分体的且至少具有所述杆末端部,并且所述动作杆和所述单侧动作弹簧为分体结构,
所述杆调整部与所述单侧动作弹簧为一体成型,使所述杆调整部和单侧动作弹簧作为所述调整机构发挥功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其特征在于,
将至少所述杆调整部的所述杆末端部以及所述单侧动作弹簧的所述弹簧末端部设置成能够沿着与所述游丝摆轮接触和分离的方向进行滑行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其特征在于,
该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设置有:
棘爪固定部,其能够对所述动作杆以及所述单侧动作弹簧进行支承;
垫圈,其能够将所述棘爪固定部固定于主板,并且该垫圈能够相对于所述主板相对地旋转;以及
旋转杆,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垫圈,
使所述垫圈和旋转杆作为所述调整机构发挥功能。
12.一种机械式钟表,其特征在于,
该机械式钟表具备:
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
构成动力源的发条;以及
表面侧轮系,其借助于所述发条退卷时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
通过所述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对所述表面侧轮系的旋转进行控制。
CN 201110270106 2010-09-14 2011-09-13 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以及机械式钟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021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05289 2010-09-14
JP2010-205289 2010-09-14
JP2011149062A JP5729666B2 (ja) 2010-09-14 2011-07-05 時計用デテント脱進機、および機械式時計
JP2011-149062 2011-07-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2174A true CN102402174A (zh) 2012-04-04
CN102402174B CN102402174B (zh) 2013-05-08

Family

ID=45806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27010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02174B (zh) 2010-09-14 2011-09-13 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以及机械式钟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01268B2 (zh)
JP (1) JP5729666B2 (zh)
CN (1) CN102402174B (zh)
CH (1) CH703772B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3896A (zh) * 2014-05-20 2015-11-25 爱彼钟表业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机械振荡器的钟表棘爪叉和钟表时延释放机构
CN108614406A (zh) * 2016-12-13 2018-10-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钟表用机芯、机械式钟表以及棘爪杆的卡合解除方法
CN109478036A (zh) * 2016-07-18 2019-03-15 索文德有限公司 擒纵机构
CN111045312A (zh) * 2018-10-12 2020-04-21 劳力士有限公司 用于表机芯的调节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66318B2 (ja) * 2009-09-14 2013-12-11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デテント脱進機およびデテント脱進機の作動レバーの製造方法
JP5441168B2 (ja) * 2010-03-10 2014-03-12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デテント脱進機と機械式時計
FR3048791B1 (fr) * 2016-03-14 2018-05-18 Lvmh Swiss Manufactures Sa Mecanisme pour piece d'horlogerie et piece d'horlogerie comprenant un tel mecanism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4607A (zh) * 2003-12-04 2005-06-08 蒙特雷布勒盖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钟表的擒纵机构
EP1538490B1 (fr) * 2003-12-04 2007-05-30 Montres Breguet S.A. Echappement à détente pour montre-bracelet
EP1967919A1 (fr) * 2007-03-09 2008-09-10 ETA SA Manufacture Horlogère Suisse Echappement à impulsions tangentielles
CN101278240A (zh) * 2005-09-30 2008-10-01 彼得·鲍姆伯格 用于钟表的棘爪擒纵机构
US20090067296A1 (en) * 2007-09-07 2009-03-12 Lange Uhren Gmbh Timepiece
JP2010181223A (ja) * 2009-02-04 2010-08-19 Seiko Instruments Inc デテント脱進機とそれを組み込んだ時計
JP2010190855A (ja) * 2009-02-20 2010-09-02 Seiko Instruments Inc デテント脱進機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調速・脱進機及び時計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726A (en) * 1865-07-11 Improvement in chronometer-escapements
DE10326198A1 (de) * 2003-06-07 2004-12-30 Mühle-Glashütte GmbH Feinreguliervorrichtung
EP1544689B1 (fr) 2003-12-16 2010-02-24 Montres Breguet S.A. Echappement à détente pour pièce d'horlogerie
EP1708046B1 (fr) * 2005-03-30 2008-03-26 Montres Breguet S.A. Echappement à détente pour pièce d'horlogerie
EP1710636A1 (fr) * 2005-04-06 2006-10-11 Daniel Rochat Echappement pour montre
EP2199875B1 (fr) 2008-12-16 2014-09-24 Rolex Sa Échappement à détente
EP2224292B1 (fr) * 2009-02-26 2012-10-10 Rolex Sa Echappement à impulsion directe, notamment à détente, pour mouvement d'horlogerie
JP5366319B2 (ja) 2009-09-14 2013-12-11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デテント脱進機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機械式時計
JP5366318B2 (ja) 2009-09-14 2013-12-11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デテント脱進機およびデテント脱進機の作動レバー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4607A (zh) * 2003-12-04 2005-06-08 蒙特雷布勒盖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钟表的擒纵机构
EP1538490B1 (fr) * 2003-12-04 2007-05-30 Montres Breguet S.A. Echappement à détente pour montre-bracelet
CN101278240A (zh) * 2005-09-30 2008-10-01 彼得·鲍姆伯格 用于钟表的棘爪擒纵机构
JP2009510425A (ja) * 2005-09-30 2009-03-12 バウムバーガー,ピーター タイムピース用デテント脱進機
EP1967919A1 (fr) * 2007-03-09 2008-09-10 ETA SA Manufacture Horlogère Suisse Echappement à impulsions tangentielles
US20090067296A1 (en) * 2007-09-07 2009-03-12 Lange Uhren Gmbh Timepiece
JP2010181223A (ja) * 2009-02-04 2010-08-19 Seiko Instruments Inc デテント脱進機とそれを組み込んだ時計
JP2010190855A (ja) * 2009-02-20 2010-09-02 Seiko Instruments Inc デテント脱進機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調速・脱進機及び時計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3896A (zh) * 2014-05-20 2015-11-25 爱彼钟表业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机械振荡器的钟表棘爪叉和钟表时延释放机构
CN109478036A (zh) * 2016-07-18 2019-03-15 索文德有限公司 擒纵机构
CN109478036B (zh) * 2016-07-18 2021-01-01 索文德有限公司 擒纵机构
CN108614406A (zh) * 2016-12-13 2018-10-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钟表用机芯、机械式钟表以及棘爪杆的卡合解除方法
CN108614406B (zh) * 2016-12-13 2021-01-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钟表用机芯、机械式钟表以及棘爪杆的卡合解除方法
CN111045312A (zh) * 2018-10-12 2020-04-21 劳力士有限公司 用于表机芯的调节装置
CN111045312B (zh) * 2018-10-12 2022-11-01 劳力士有限公司 用于表机芯的调节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01268B2 (en) 2014-08-12
JP2012083333A (ja) 2012-04-26
JP5729666B2 (ja) 2015-06-03
US20120063274A1 (en) 2012-03-15
CH703772A2 (de) 2012-03-15
CN102402174B (zh) 2013-05-08
CH703772B1 (de) 2015-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2174B (zh) 钟表用棘爪擒纵机构以及机械式钟表
CN102402175B (zh) 钟表用棘爪擒纵机以及机械式钟表
US8882339B2 (en) Immobilizing device for a toothed wheel
US9164486B2 (en) Operation stabilization mechanism, movement, and mechanical timepiece
CN102160003B (zh) 包含恒力设备的钟表机芯
JP5988255B2 (ja) 機械式クロックムーブメント用の音叉共振器
US8961003B2 (en) Timepiece balance spring
CN105676616A (zh) 陀飞轮机构
CN104749933A (zh) 摆轮机构、机芯及钟表
CN104345627A (zh) 擒纵器、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US9429914B2 (en) Mechanism for driving a jumping element
CN104423242A (zh) 恒力装置、机芯和机械式钟表
CN102467070A (zh) 锚形擒纵器、调速擒纵机构及机械式钟表
CN104220940A (zh) 无擒纵叉杆的柔性擒纵机构
CN112925185A (zh) 用于容纳被驱入构件的钟表部件
US9195218B2 (en) Timepiece mechanism cassette
US20160266547A1 (en) Operation stabilizing mechanism, movement, and mechanical timepiece
CN106873346B (zh) 用于可移动钟表元件的枢转的柔性轴承
CN201926876U (zh) 一种带有新型摆块的手表机芯
RU2645560C2 (ru) Паллетный рычаг для анкерн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часового механизма
US8764280B2 (en) Two-phase detached escapement mechanism for oscillators and related systems
JP6630168B2 (ja) 脱進装置、定力装置、ムーブメントおよび機械式時計
JP5723229B2 (ja) デテント脱進機およびそれを組み込んだ時計
JP2013170840A (ja) 脱進機、及び機械式時計
CH710679B1 (fr) Résonateur de mouvement d'horlogerie et ensemble comprenant un tel résonateur et un mécanisme d'échapp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8

Termination date: 201809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