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69651B - 电机的定子 - Google Patents

电机的定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69651B
CN102369651B CN201080014398.4A CN201080014398A CN102369651B CN 102369651 B CN102369651 B CN 102369651B CN 201080014398 A CN201080014398 A CN 201080014398A CN 102369651 B CN102369651 B CN 1023696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eries
phase
stator core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43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69651A (zh
Inventor
河野宽
林裕人
马场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696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96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696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96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电机的定子被公开。该定子具备定子铁心及成形为规定形状的第一以及第二系列的线圈。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各自具备从所述定子铁心的两端面分别突出的一对第一线圈末端。各第一线圈末端具备朝定子的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弯曲部和连接该弯曲部彼此的桥接部。各第二线圈末端具备一对直立部和连接该直立部彼此的桥接部。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的桥接部比所述第二系列的线圈的桥接部靠定子的径向外侧配置,所述第二系列的各线圈的桥接部横跨所述第一系列的相邻的两个线圈的弯曲部。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及第二系列的线圈被配置为,在同一系列中,U相、V相、以及W相的线圈中的至少两相的线圈混合存在。第一系列中的各相的线圈与第二系列中的相同相的线圈连接。

Description

电机的定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的定子,该电机的定子具有被成形为规定的形状的第一系列的线圈、以及被成形为规定的形状的第二系列的线圈。 
背景技术
作为将U相、V相、W相的线圈分别以分布绕组卷绕安装于定子铁心的齿的电机,例如,举出专利文献1的电动机。在专利文献1的电动机中,在将各相的线圈装入槽时,为了避免不同相的线圈的线圈末端彼此干涉,各线圈末端被预先成形为规定的形状。通过将线圈末端预先成形为规定的形状,来防止在使用隔离物将线圈装入槽时线圈的损伤,并且提高线圈的叠层因数,进而,不需要在向槽装入了线圈之后成形线圈末端。 
然后,在专利文献1的电动机中,在U相线圈被装入槽中的状态下,以能够从定子的轴向观察到之后供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分别装入的槽的方式成形U相线圈的线圈末端。即,U相线圈的线圈末端被成形为,其桥接部分呈圆弧状朝向比供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分别安装的槽更向定子铁心的径向外侧延伸。另外,V相线圈的线圈末端被成形为,从在轴向上与定子铁心的端面有些许分离的位置朝向定子铁心的径向外侧倾斜。在将V相线圈安装于槽的状态下,V相线圈配置于U相线圈上。另外,W相线圈的线圈末端成形为,被收纳于配置U相线圈以及V相线圈的部分以外的区域内的形状,W相线圈的线圈末端的桥接部分成形为,配置于比V相线圈的线圈末端的桥接部分靠定子铁心的径向内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71733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动机中,为了避免三相(U相、V相、W相)的线圈的线圈末端相互干涉,将各相的线圈的线圈末端分别成形为不同的形状。因此,各相的线圈的线圈末端的形状非常地复杂。因此, 在专利文献1的电动机中,需要分别使用不同的线圈架来制造各相的线圈,另外,为了防止线圈末端彼此的干涉,必须正确地设定线圈末端各自的弯曲角度等,定子的制造成本极度地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避免三相的线圈的线圈末端彼此的干涉,并且能够抑制分布绕组的定子的制造成本的电机的定子。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在本发明的形态中提供电机的定子。该定子具备:定子铁心、多个齿、第一系列的线圈、以及第二系列的线圈。多个齿从所述定子铁心朝第一方向延伸。多个齿以在邻接的齿彼此之间形成槽的方式配置排列。第一系列的线圈被安装于所述槽。第一系列的线圈被成形为规定的形状。第二系列的线圈被安装于所述槽。第二系列的线圈被成形为规定的形状。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各自具备分别插入于所述槽的一对的插入部、以及从所述定子铁心的两端面分别突出的一对的第一线圈末端。各第一线圈末端具备从所述一对的插入部的端部朝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延伸的一对的弯曲部、以及连接该弯曲部彼此的桥接部。所述第二系列的线圈各自具备分别插入于所述槽的一对的插入部、以及从所述定子铁心的两端面分别突出的第二线圈末端。各第二线圈末端具备从所述一对的插入部的端部延伸的一对的直立部、以及连接该直立部彼此的桥接部。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的桥接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二系列的线圈的桥接部靠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系列的各线圈的桥接部横跨所述第一系列的相邻的两个线圈的弯曲部。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以及第二系列的线圈配置为,在同一系列中,U相、V相、以及W相的线圈中的至少两相的线圈混合存在。第一系列中的各相的线圈与第二系列中的相同相的线圈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3中,(a)是表示定子铁心的立体图,(b)是表示分割齿的立体图。 
图4中,(a)是表示外线圈的立体图,(b)是表示内线圈的立体图。 
图5中,(a)是表示在定子铁心装配了外线圈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在外线圈彼此之间安装分割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中,(a)是表示装配了内线圈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在内线圈彼此之间安装分割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外线圈以及内线圈的布线图。 
图8是表示其他例的定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7,对将本发明的电机的定子具体化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作为电机的旋转电机M,具备定子10、以及在该定子10的内侧可旋转地配设的作为可动件的转子15。如图1以及图2所示,定子10具备:环状的定子铁心11;在定子铁心11的径向内侧沿着周向配置排列的多个固定齿12以及多个分割齿13;装入槽14的作为第一系列的线圈的U相、V相以及W相的外线圈30U、30V、30W以及作为第二系列的线圈的U相、V相以及W相的内线圈40U、40V、40W。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齿12的个数以及分割齿13的个数分别为12个,槽14的个数为24个。槽14沿定子铁心11的周向以等间距地配置排列。 
定子铁心11是将磁性体(钢板)制的多个铁心板沿轴向层叠构成的。如图2以及图3(a)所示,在定子铁心11的内周面,一体成形有多个固定齿12。固定齿12形成为,朝朝向定子铁心11的径向内侧的方向延伸、即从定子铁心11的内周面朝向定子铁心11的中心轴P的第一方向延伸。另外,固定齿12形成为,遍及定子铁心11的轴向整体而延伸。 
在定子铁心11的内周面,在沿定子铁心11的周向相邻的固定齿12彼此的中间位置,卡止凸部11a形成为遍及定子铁心11的轴向整体而延伸。卡止凸部11a形成为:随着从定子铁心11的内周面朝向定子铁心11的中心轴P(中央部)接近而缓缓地宽度变宽的锥状。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定子铁心11的径向内侧,在沿定子铁心11的周向相邻的固定齿12之间安装有分割齿13。如图3(b)所示,该分割齿13形成矩形板状,并且其长边方向尺寸(沿着定子铁心11的轴向的尺寸)与定子铁心11的轴向尺寸相同。在分割齿13的基端面上,遍及整个分割齿13的长边方向延伸地形成卡止凹部13c。该卡止凹部13c形成为:随着从分割齿13的基端面朝向前端面接近而缓缓地宽度变宽的锥状。 
然后,如图1以及图2所示,通过使定子铁心11的卡止凸部11a嵌合于分割齿13的卡止凹部13c,分割齿13被安装于定子铁心11。在该安装状态下,利用卡止凸部11a相对于卡止凹部13c的卡止,防止分割齿13朝定子铁心11的径向内侧移动。另外,通过在定子铁心11安装分割齿13,在沿定子铁心11的周向相邻的固定齿12与分割齿13之间划分形成俯视呈矩形状的槽14。 
U相、V相以及W相的外线圈30U、30V、30W,按照分布绕组而被卷绕安装于固定齿12。U相、V相以及W相的外线圈30U、30V、30W各自是两个两个的。然后,外线圈30U、30V、30W被配置为全部位于以定子铁心11的中心轴P为中心的一个圆周上。外线圈30U、30V、30W分别以在横跨两个槽14的状态下,且横跨将一个分割齿13夹在中间的两个固定齿12的方式,装配于两个固定齿12上。另外,在同一槽14内不会插入不同相的线圈。 
一对的外线圈30U配置为相互隔开180度的角度间隔,被插入到合计4个槽14。在供一方的外线圈30U插入的槽14与供另一方的外线圈30U插入的槽14之间存在8个槽14。关于外线圈30V以及外线圈30W也分别形成为与所述的外线圈30U相同的配置。另外,外线圈30U、30V、30W分别由截面是长方形的宽度均匀的线圈线(扁线)形成且被绝缘覆盖。如图4(a)所示,外线圈30U、30V、30W(在图4(a)中仅图示外线圈30U)分别具有:插入到槽14内的一对的插入部37;以及从定子铁心11的轴向的两端面突出的一对的线圈末端31(第一线圈末端)。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各外线圈30U、30V、30W的各线圈末端31(以下,记载为外线圈末端31)具备一对的弯曲部31a,该一对的弯曲部31a以从两插入部37朝向定子铁心11的径向外侧(与第一方向相反 的第二方向)延伸的方式弯曲。另外,各外线圈末端31具备外桥接部31b,该外桥接部31b以连接一对的弯曲部31a的前端彼此的方式沿定子铁心11的周向延伸。各外线圈末端31利用一对的弯曲部31a与外桥接部31b而被形成为俯视沟道状。然后,在外线圈30U、30V、30W中,其各外桥接部31b以沿定子铁心11的周向延伸的方式成形为规定的形状。另外,外桥接部31b被配置于比定子铁心11的内周面(相当于槽14的底部)靠定子铁心11的径向外侧。另外,在将插入部37装入槽14的状态时,从定子铁心11的轴向的两端面向外侧突出的部位是外线圈末端31。如图4(a)所示,在各插入部37卷绕安装有合成树脂制的绝缘片32。 
作为第二系列的线圈的U相、V相以及W相的内线圈40U、40V、40W,按照分布绕组而被卷绕安装于固定齿12。内线圈40U、40V、40W各自是两个两个的。然后,内线圈40U、40V、40W被配置为全部位于以定子铁心11的中心轴P为中心的一个圆周上。内线圈40U、40V、40W分别以在横跨两个槽14的状态下,并且横跨将一个分割齿13夹在中间的两个固定齿12的方式,装配于两个固定齿12。另外,在同一槽14内不会插入不同相的线圈。 
一对的内线圈40U配置为相互隔开180度的角度间隔,被插入到合计4个槽14。关于内线圈40V以及内线圈40W也分别形成为与所述的内线圈40U同样的配置。另外,内线圈40U、40V、40W分别由截面是长方形的宽度均匀的线圈线(扁线)形成且被绝缘覆盖。如图4(b)所示,内线圈40U、40V、40W(在图4(b)中仅图示内线圈40U)分别具有:插入到槽14内的一对的插入部47;以及从定子铁心11的轴向的两端面突出的一对的线圈末端41(第二线圈末端)。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各内线圈40U、40V、40W的各线圈末端41(以下,记载为内线圈末端41)具备一对的直立部41a,该一对的直立部41a从两插入部47沿定子铁心11的轴向延伸。另外,内线圈末端41具备内桥接部41b,该内桥接部41b以连接一对的直立部41a的前端彼此的方式沿定子铁心11的周向延伸。各内线圈末端41利用一对的直立部41a与内桥接部41b而被形成为正面视沟道字状。如图4(b)所示,在各插入部47卷绕安装有合成树脂制的绝缘片32。 
然后,在外线圈30U、30V、30W与内线圈40U、40V、40W被装配于槽14中的状态下,外桥接部31b被配置于在定子铁心11的径向比内桥接部41b靠外侧。即,外桥接部31b相对于内桥接部41b被配置于转子15的相反一侧。外桥接部31b被配置于以定子铁心11的中心轴P为中心的一个第一圆周上,内桥接部41b被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圆周处于径向内侧的一个第二圆周上。外线圈以及内线圈的插入部37、47被配置于所述第二圆周上。内桥接部41b分别横跨沿定子铁心11的周向相邻的两个外线圈30U的弯曲部31a。在内线圈40U、40V、40W被装配于槽14中的状态下,在各内线圈末端41的一对的直立部41a之间,与同各直立部41a相邻的齿是固定齿12。另外,供各外桥接部31b以及与该外桥接部31b沿周向部分地重叠的内桥接部41b的两方横跨的齿是固定齿12。此外,外线圈30U、30V、30W比内线圈40U、40V、40W先装配到定子铁心11上。 
接下来,对定子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分割齿13从定子铁心11被取下的状态下,如图5(a)所示,在将一个卡止凸部11a夹在中间的两个(形成为一对)固定齿12上装配各外线圈30U、30V、30W。即,使各外线圈30U、30V、30W朝定子铁心11的径向外侧移动。以在各外线圈30U、30V、30W的内侧配置一对的固定齿12的方式,将各外线圈30U、30V、30W装配于同一对的固定齿12。然后,将U相、V相、W相各两个的外线圈30U、30V、30W沿定子铁心11的周向,以按U相、V相、W相的顺序被配置于同一圆周上的方式装配于固定齿12(定子铁心11)。 
在该装配状态下,在沿周向相邻的U相的外线圈30U与V相的外线圈30V之间、在沿周向相邻的V相的外线圈30V与W相的外线圈30W之间、在沿周向相邻的W相的外线圈30W与U相的外线圈30U之间分别形成可插入分割齿13的间隙。 
接下来,如图5(b)所示,在沿定子铁心11的周向相邻的两个外线圈30U、30V、30W彼此之间的间隙,插入分割齿13,将分割齿13装配于定子铁心11。使分割齿13沿着定子铁心11的轴向移动,并且在定子铁心11的卡止凸部11a嵌合分割齿13的卡止凹部13c,由此进行分割齿13相对于定子铁心11的装配。 
于是,在沿定子铁心11的周向相邻的固定齿12与分割齿13之间划分形成槽14。在划分形成的槽14中插入外线圈30U、30V、30W的插入部37。 
在定子铁心11上装配了外线圈30U、30V、30W的状态下,外线圈末端31的弯曲部31a,朝向定子铁心11的径向外侧而从插入部37(槽14)延伸。因此,在沿周向相邻的外线圈末端31的弯曲部31a彼此之间形成间隙,在该间隙中,卡止凸部11a形成为沿定子铁心11的轴向开放的状态。即,在沿定子铁心11的轴向的卡止凸部11a的延长线上,不存在弯曲部31a。因此,在存在于一对的固定齿12之间的两个弯曲部31a彼此之间,能够使分割齿13沿定子铁心11的轴向移动的同时插入。 
接下来,如图6(a)所示,在将一个分割齿13夹在中间的两个(形成为一对)固定齿12装配各内线圈40U、40V、40W。即,在供内桥接部41b以及外桥接部31b的两方横跨的固定齿12装配内线圈40U、40V、40W。 
使各内线圈40U、40V、40W从定子铁心11的内侧空间朝向定子铁心11的径向外侧移动,以一对固定齿12(以及同一对的固定齿12之间的一个分割齿13)配置在各内线圈40U、40V、40W的内侧的方式,将内线圈40U、40V、40W装配于同一对固定齿12。外桥接部31b被配置于比定子铁心11的内周面(相当于槽14的底部)靠径向外侧,在同桥接部31b的两端的一对的弯曲部31a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外桥接部31b不会对内线圈40U、40V、40W的装配形成妨碍。这样,在被装配的各内线圈40U、40V、40W中,插入部37被收容于固定齿12之间的间隙,并且内桥接部41b横跨沿定子铁心11的周向相邻的两个弯曲部31a,并且被配置于比外桥接部31b靠径向内侧。 
然后,将U相、V相、W相各自有两个内线圈40U、40V、40W以按U相、V相、W相的顺序配置于同一圆周上(同一系列中)的方式装配于固定齿12。在该安装状态下,在沿周向相邻的U相的内线圈40U与V相的内线圈40V之间、在沿周向相邻的V相的内线圈40V与W相的内线圈40W之间、在沿周向相邻的W相的内线圈40W与U相的内线圈40U之间分别形成可插入分割齿13的间隙。 
接下来,如图6(b)所示,在沿定子铁心11的周向相邻的两个内线圈40U、40V、40W彼此之间的间隙插入分割齿13,将分割齿13装配在定子铁心11上。外桥接部31b被配置于比定子铁心11的内周面靠定子铁心11的径向外侧,并且被配置于比卡止凸部11a靠定子铁心11的径向外侧。另外,在配置于沿周向相邻的固定齿12之间的两个弯曲部31a彼此之间,形成有沿定子铁心11的轴向开放的间隙。因此,外桥接部31b、弯曲部31a的存在不妨碍分割齿13的插入。 
以利用分割齿13与固定齿12夹住内线圈40U、40V、40W的插入部47的方式,将分割齿13装配于定子铁心11。使分割齿13沿定子铁心11的轴向移动,并且在定子铁心11的卡止凸部11a嵌合分割齿13的卡止凹部13c,由此进行分割齿13向定子铁心11的安装。 
当在定子铁心11装配了分割齿13时,在沿周向相邻的固定齿12与分割齿13之间划分形成槽14。在槽14中插入有内线圈40U、40V、40W的插入部47。 
图7是表示利用上述方法制造的定子10的外线圈30U、30V、30W以及内线圈40U、40V、40W的布线图。与变频器50的U相的端子51连接的、一对的外线圈30U的U相插入部(仅在图7由37U表示),与U相的槽(仅在图7由14Uo表示)的群相通。与变频器50的V相的端子52连接的、一对的外线圈30V的V相插入部(仅在图7由37V表示),与V相的槽(仅在图7由14Vo表示)的群相通。与变频器50的W相的端子53连接的、一对的外线圈30W的W相插入部(仅在图7由37W表示),与W相的槽(仅在图7由14Wo表示)的群相通。 
与变频器50的U相的端子51连接的、一对的内线圈40U的U相插入部(仅在图7由47U表示),与U相的槽(仅在图7由14Ui表示)的群相通。与变频器50的V相的端子52连接的、一对的内线圈40V的V相插入部(仅在图7由47V表示),与V相的槽(仅在图7由14Vi表示)的群相通。与变频器50的W相的端子53连接的、一对的内线圈40W的W相插入部(仅在图7由47W表示),与W相的槽(仅在图7由14Wi表示)的群相通。 
然后,U相的外线圈30U与U相的内线圈40U串联连接。作为U 相的线圈,第一系列的外线圈30U与第二系列的内线圈40U各自使用相同的个数(两个)。另外,V相的外线圈30V与V相的内线圈40V串联连接。作为V相的线圈,第一系列的外线圈30V与第二系列的内线圈40V各自使用相同的个数(两个)。另外,W相的外线圈30W与W相的内线圈40W串联连接。作为W相的线圈,第一系列的外线圈30W与第二系列的内线圈40W各自使用相同的个数(两个)。 
另外,附图标记N1是对外线圈30U、30V、30W以及内线圈40U、40V、40W的线圈线33、34、43的终端进行接线的中性点,附图标记N2是对外线圈30U、30V、30W以及内线圈40U、40V、40W的线圈线35、36、44的终端进行接线的中性点。然后,旋转电机M是八极三相二十四槽的旋转电机。转子15通过向经由变频器50的外线圈30U、30V、30W以及内线圈40U、40V、40W的通电而旋转。 
上述实施方式具有以下的优点。 
(1)使用预先成形的U相、V相、W相各自的外线圈30U,30V、30W,并且使用预先成形的U相、V相、W相各自的内线圈40U、40V、40W。外线圈30U、30V、30W被预先成形为,其各外桥接部31b被配置于比内线圈40U、40V、40W的内桥接部41b靠径向外侧。因此,在外线圈30U、30V、30W被装配于固定齿12后,当将内线圈40U、40V、40W装配于固定齿12时,线圈末端31、41彼此不干涉。因此,虽然具备三相的线圈,但是仅成形外线圈30U、30V、30W与内线圈40U、40V、40W两种线圈即可,与三相的线圈分别成形为不同的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线圈的成形所需要的操作以及夹具,抑制定子10的制造成本。 
(2)U相,V相,W相的外线圈30U、30V、30W的这些外桥接部31b(外线圈末端31)被配置于以定子铁心11的中心轴P为中心的一个圆周上,外线圈30U、30V、30W被配置于同一系列中。另外,U相、V相、W相的内线圈40U、40V、40W的这些内桥接部41b(内线圈末端41)被配置于以定子铁心11的中心轴P为中心的一个圆周上,内线圈40U、40V、40W被配置于同一系列中。因此,与三相的线圈的线圈末端被配置于相互不同圆周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外线圈末端31以及内线圈末端41小型化。 
(3)作为线圈末端,仅存在外线圈末端31以及内线圈末端41两种。因此,与三相的线圈的线圈末端为了相互不干涉而成形为不同的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外线圈末端31以及内线圈末端41从定子铁心11的端面突出的长度。 
(4)U相的外线圈30U与U相的内线圈40U彼此、V相的外线圈30V与V相的内线圈40V彼此、以及W相的外线圈30W与W相的内线圈40U彼此,分别串联连接。另外,外线圈30U、30V、30W各自使用两个,内线圈40U、40V、40W各自使用两个。因此,能够使每相的线圈长度相同,抑制在不同的相之间的线圈的阻抗的偏差。作为其结果,能够难以产生电流不平衡,能够防止基于电力集中的扭矩降低、损失增加、振动增加等不要的产生。 
(5)外线圈30U、30V、30W在U相、V相以及W相全部形成同一形状,内线圈40U、40V、40W也在U相、V相以及W相全部形成同一形状。因此,配置于同一圆周上(同一系列中)的外线圈30U、30V、30W的外线圈末端31全部形成同一形状,配置于同一圆周上(同一系列中)的内线圈40U、40V、40W也全部形成同一形状。因此,能够使每相的线圈长度相同,抑制在不同的相之间的线圈的阻抗的偏差。作为其结果,能够难以产生电流不平衡,能够防止基于电力集中的扭矩降低、损失增加、振动增加等不具合的产生。 
(6)定子10具备:与定子铁心11一体成形的固定齿12;以及相对于定子铁心11可装卸的分割齿13。在将外线圈30U、30V、30W装配于固定齿12之后,将一部分的分割齿13装配于定子铁心11而划分形成槽14,并且在将内线圈40U、40V、40W装配于固定齿12之后,将剩余的分割齿13装配于定子铁心11而划分形成槽14。因此,即便是在制造分布绕组的定子10时,也不需要使外线圈30U、30V、30W以及内线圈40U、40V、40W在装配于槽14时变形,能够防止线圈线受到损伤,能够防止伴随着定子10的制造的旋转电机M的性能降低。 
(7)全部齿中的一半为固定齿12。因此,例如,与将全部齿设为分割齿13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在定子铁心11安装全部齿所需要的时间,减少部件件数从而抑制定子10的制造成本。另外,与将全部齿设为分割齿13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在分割齿13与定子铁心11之间的 嵌合部的间隙带来的铁损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沿定子铁心11的周向相邻的齿之间的间隙的偏差,作为其结果,能够防止转矩波动的增大。此外,在将全部齿设为分割齿13的情况下,将全部分割齿13安装于定子铁心11时所产生的塑性变形量会变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全部的齿中仅一半是分割齿13,故能够减少在装配分割齿13时的塑性变形量,并抑制电磁特性的恶化。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那样进行变更。 
第一系列的外线圈30U、30V、30W,只要是其外桥接部31b被配置于比内桥接部41b靠径向外侧(所述固定齿12的与突出设置方向相反方向的一侧)的形状即可,未必要形成为同一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在不同的相之间线圈线的长度等不同。另外,第二系列的各相的内线圈40U、40V、40W,只要是内桥接部41b横跨弯曲部31a的形状即可,未必形成为同一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在不同的相之间线圈线的长度等不同。在该情况下,优选仅外线圈30U、30V、30W的插入部37的形状不同,优选仅内线圈40U、40V、40W的插入部47的形状不同。 
也可以是,第一系列的线圈配置为至少两相(U相与V相、V相与W相、或W相与U相)的线圈混合存在,并且第二系列的线圈配置为至少两相(V相与W相、W相与U相、或U相与V相)的线圈混合存在。 
极数与槽数的组合只要是“极数×相数(3)=槽数”即可,也可以进行适当地变更。例如,由于如果极数为“6”、相数为“3”,则槽数为18。或者只要是“极数×相数(3)×1系列内的线圈的形状的数=槽数”即可,也可以进行适当地变更。例如,如图8所示,在极数为“8”、相数为“3”的情况下,在第一系列以及第二系列的各系列分别有两种线圈的情况下,槽数为“48”。在图8中,第一系列的线圈包括:第一外线圈301U、301V、301W;以及在定子铁心11的径向被配置于比第一外线圈301U、301V、301W靠内侧的第二外线圈302U、302V、302W。另外,第二系列的线圈构成为,第一内线圈401U、401V、401W;以及在定子铁心11的径向被配置于比第一内线圈401U、401V、401W靠内侧的第二内线圈402U、402V、402W。 
全部齿也可以是固定齿12,全部齿也可以是分割齿13。 
作为电机,也可以将线性电动机那样的直线型的电机的定子以本申请发明的方式构成。此外,在直线型的电机中,外线圈(第一系列的线圈)是指,比内线圈(第二系列的线圈)先装配于定子铁心且其桥接部被配置于比内线圈的桥接部靠与齿的突出设置方向的相反方向的一侧,内线圈是指,在外线圈之后被装配于定子铁心且其桥接部被配置于比外线圈的桥接部靠齿的突出设置方向的一侧的线圈。 
附图标记的说明如下: 
M...作为电机的旋转电机;10...定子;11...定子铁心;12...作为齿的固定齿;13...作为齿的分割齿;14...槽;30U、30V、30W、301U、301V、301W、302U、302V、302W...作为第一系列的线圈的外线圈;31...作为第一系列的线圈末端的外线圈末端;31a...弯曲部;31b...外桥接部;37...外线圈的插入部;40U、40V、40W、401U、401V、401W、402U、402V、402W...作为第二系列的线圈的内线圈;41...作为第二系列的线圈末端的内线圈末端;41a...直立部;41b...内桥接部;47...内线圈的插入部。 

Claims (8)

1.一种电机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备:
定子铁心;
多个齿,其从所述定子铁心朝第一方向延伸,且以在邻接的齿彼此之间形成槽的方式配置排列;
第一系列的线圈,其安装于所述槽中,且成形为规定的形状;以及
第二系列的线圈,其安装于所述槽中,且成形为规定的形状,
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各自具备:分别插入于所述槽的一对的插入部、以及从所述定子铁心的两端面分别突出的一对的第一线圈末端,
各第一线圈末端具备:从所述一对的插入部的端部朝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延伸的一对的弯曲部、以及连接该弯曲部彼此的桥接部,
所述第二系列的线圈各自具备:分别插入于所述槽的一对的插入部、以及从所述定子铁心的两端面分别突出的一对的第二线圈末端,
各第二线圈末端具备:从所述一对的插入部的端部延伸的一对的直立部、以及连接该直立部彼此的桥接部,
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的桥接部被配置于比所述第二系列的线圈的桥接部靠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系列的各线圈的桥接部横跨所述第一系列的相邻的两个线圈的弯曲部,
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以及第二系列的线圈被配置为,在同一系列中,U相、V相、以及W相的线圈中的至少两相的线圈混合存在,第一系列中的各相的线圈与第二系列中的相同相的线圈连接,
所述齿包括:与所述定子铁心一体成形的多个固定齿;以及在被夹持于所述相邻的固定齿之间的位置能够安装于所述定子铁心的分割齿,
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分别以在横跨相邻的两个所述槽的状态下,且横跨将一个所述分割齿夹在中间的两个所述固定齿的方式,装配于两个所述固定齿,
所述第二系列的线圈分别以在横跨相邻的两个所述槽的状态下,且横跨将一个所述分割齿夹在中间的两个所述固定齿的方式,装配于两个所述固定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系列中的各相的线圈与第二系列中的相同相的线圈串联连接,
所述第一系列中的各相的线圈的数量与所述第二系列中的相同相的线圈的数量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全部形成相同的形状,所述第二系列的线圈全部形成相同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全部齿中的一半的齿是所述固定齿。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的桥接部被配置于比所述槽靠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铁心成为圆筒状,所述齿沿着所述定子铁心的周向配置排列,并且从同定子铁心的内周面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的桥接部被配置于比所述槽靠所述定子铁心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的桥接部被配置于以所述定子铁心的中心轴为中心的一个第一圆周上,所述第二系列的线圈的桥接部被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圆周更靠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个第二圆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系列的线圈的插入部以及所述第二系列的线圈的插入部被配置于所述第二圆周上。
CN201080014398.4A 2009-04-09 2010-03-30 电机的定子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696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95158 2009-04-09
JP2009095158A JP5446406B2 (ja) 2009-04-09 2009-04-09 電機における固定子
PCT/JP2010/055736 WO2010116928A1 (ja) 2009-04-09 2010-03-30 電機におけるステ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69651A CN102369651A (zh) 2012-03-07
CN102369651B true CN102369651B (zh) 2014-06-18

Family

ID=42936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439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69651B (zh) 2009-04-09 2010-03-30 电机的定子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704420B2 (zh)
EP (1) EP2418757A4 (zh)
JP (1) JP5446406B2 (zh)
KR (1) KR101237250B1 (zh)
CN (1) CN102369651B (zh)
WO (1) WO20101169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62897A (ja) * 2011-09-12 2013-04-04 Aida Engineering Ltd インバータモータ装置
JP5910738B2 (ja) * 2012-06-01 2016-04-27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回転電機、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および車両
WO2013179477A1 (ja) * 2012-06-01 2013-12-05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回転電機、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および車両
JP6356394B2 (ja) 2013-08-07 2018-07-11 株式会社東芝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US9906105B1 (en) * 2014-01-28 2018-02-27 Maestra Energy, Llc Electrical induction motor with reconfigured rotor mounted commutators for receiving an armature current from a stator mounted brush component along with a reversing gear arrangement for driving a pair of opposite gear rings
JP6248704B2 (ja) * 2014-03-03 2017-12-2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車載用電動圧縮機
DE102015225586A1 (de) * 2015-12-17 2017-06-22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Spulenkörper für eine elektrische Spule
JP2017131046A (ja) * 2016-01-21 2017-07-27 株式会社明電舎 コイ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6682956B2 (ja) * 2016-03-30 2020-04-1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装置、およびモータ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5790479A (zh) * 2016-04-05 2016-07-20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 一种船舶推进电机及其定子线圈的绕制方法
DE102017102314A1 (de) * 2017-02-07 2018-08-09 SciMo - Elektrische Hochleistungsantriebe GmbH Wicklung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mit gesteigertem Füllgrad
JP7348029B2 (ja) * 2019-10-31 2023-09-20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7342654B2 (ja) * 2019-11-26 2023-09-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JP2023000667A (ja) * 2021-06-18 2023-01-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
WO2024087813A1 (zh) * 2022-10-27 2024-05-02 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定子、电机和车辆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29241B1 (en) * 1997-03-26 2001-05-08 Hitachi, Ltd.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motor and stator
JP3514939B2 (ja) * 1997-03-27 2004-04-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動機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95114A (en) * 1968-06-14 1970-02-10 Vasily Mikhailovich Kz Cylindrical and disc stators for electrical machines having composite windings
JPH06261475A (ja) * 1993-03-08 1994-09-16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機又は発電機のコア
JP3484006B2 (ja) * 1996-01-30 2004-01-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回転機および成形方法
JPH10146030A (ja) * 1996-11-05 1998-05-29 Hitachi Ltd 集中巻固定子を有する回転電機
JP2002125340A (ja) * 1998-02-03 2002-04-26 Hitachi Ltd モータ、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インサータ
AU6773300A (en) * 1999-08-16 2001-03-13 American Superconductor Corporation Water cooled stator winding of an electric motor
US7211919B2 (en) 1999-08-16 2007-05-01 American Superconductor Corporation Thermally-conductive stator support structure
JP2005124362A (ja) * 2003-10-20 2005-05-12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巻き線用ケーブル及び電機子
JP2005348461A (ja) * 2004-05-31 2005-12-15 Asahi Denki Kenkyusho:Kk 整列巻きコイル及び整列巻きコイルの形成方法
US7247967B2 (en) * 2004-08-09 2007-07-24 A. O. Smith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having a stator
JP4431116B2 (ja) * 2005-01-28 2010-03-10 株式会社モステック コイル、コイルユニット、ステーター、及びローター、コイル及びコイルユニット製造治具、並びに、コイル及びコイルユニット製造方法
JP4678522B2 (ja) * 2006-03-31 2011-04-27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及び回転電機
JP2007329985A (ja) * 2006-06-06 2007-12-20 Daikin Ind Ltd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54888B2 (ja) * 2007-11-05 2013-11-27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253789B2 (ja) * 2007-11-05 2013-07-31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09189078A (ja) * 2008-02-01 2009-08-20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回転電機
EP2112747B1 (en) * 2008-04-24 2014-01-22 Magneti Marelli S.p.A. Electrical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235634B2 (ja) * 2008-12-05 2013-07-1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EP2226923B1 (en) * 2009-03-03 2015-06-10 GE Energy Power Conversion Technology Limited Coils
DE102009032883A1 (de) * 2009-07-13 2011-01-2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Wickelkopfanordnung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29241B1 (en) * 1997-03-26 2001-05-08 Hitachi, Ltd.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motor and stator
JP3514939B2 (ja) * 1997-03-27 2004-04-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動機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348461A 2005.12.15
JP特开2006-238687A 2006.09.07
JP特开2007-329985A 2007.12.20
JP特开平6-261475A 1994.09.16
JP特许第3514939号B2 2004.04.0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237250B1 (ko) 2013-02-27
US20120001513A1 (en) 2012-01-05
US8704420B2 (en) 2014-04-22
WO2010116928A1 (ja) 2010-10-14
KR20110125233A (ko) 2011-11-18
CN102369651A (zh) 2012-03-07
EP2418757A1 (en) 2012-02-15
JP2010246343A (ja) 2010-10-28
EP2418757A4 (en) 2016-02-24
JP5446406B2 (ja) 201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69651B (zh) 电机的定子
JP5176283B2 (ja) 回転電機のバスバー絶縁構造
EP3007319B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7348706B2 (en) Stator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2273654A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1063482B2 (en) Stator and motor having the same
EP2822152B1 (en) Concentrated power-distribution member for concentrated winding motor
EP3193428B1 (en) Stator
US20090039720A1 (en) Terminal module for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N103548244A (zh)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3138452B (zh) 端部绝缘构件、定子及旋转机
KR20120041127A (ko) 고정자, 브러시리스 모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6099761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回転電機
US20170117767A1 (en) Stator coil, stator, electromagnet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tor coil
CN104065190A (zh) 线圈、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制造方法
JP2014176209A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
CN102457148A (zh) 无刷电机以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JP6040680B2 (ja) 複数相のステータコイルの接続構造
EP2747249B1 (en) Phase separator insulator for electric machine stator
KR102339538B1 (ko) 스테이터 및 이를 갖춘 모터
JP2014192997A (ja) 電動モータ
CN214101001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4755765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04852520A (zh) 旋转电机单元
JP5904099B2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

Termination date: 2017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