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65160B - 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 Google Patents

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65160B
CN102365160B CN2010800154847A CN201080015484A CN102365160B CN 102365160 B CN102365160 B CN 102365160B CN 2010800154847 A CN2010800154847 A CN 2010800154847A CN 201080015484 A CN201080015484 A CN 201080015484A CN 102365160 B CN102365160 B CN 1023651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lip
retractable sack
rocking bar
pliability
drive div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548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65160A (zh
Inventor
中野胜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Modern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Moder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Modern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Modern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651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51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651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51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30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 B29C48/305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having a wide opening, e.g. for forming sheets
    • B29C48/31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having a wide opening, e.g. for forming sheets being adjustable, i.e. having adjustable exit sections
    • B29C48/313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having a wide opening, e.g. for forming sheets being adjustable, i.e. having adjustable exit sections by positioning the die l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7Flat, e.g. panels
    • B29C48/08Flat, e.g. panels flexible, e.g. fil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07/00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在该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100)中,通过按压侧伸缩囊(14)的膨胀,转矩臂(11)作用于可挠性模唇部(3)而使模唇间的间隙Δ变窄。另外,通过拉伸侧伸缩囊(16)的膨胀,转矩臂(11)作用于可挠性模唇部(3)而使模唇间间隙Δ变宽。如此,通过按压侧伸缩囊(14)、拉伸侧伸缩囊(16)的膨胀,可缩小或扩大模唇间间隙Δ,所以与先前通过释放供给到伸缩囊的压缩空气或使压缩空气的压力值降低而使伸缩囊收缩的情况相比,可高精度地调整模唇间间隙Δ,并且可提高模唇间间隙(可挠性模唇部变形量)的再现性。

Description

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主张基于2009年4月10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096208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本发明涉及一种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背景技术
公知有实施对纸、铝箔、塑胶等基材被覆树脂的积层工序的被覆膜厚控制系统。在该被覆膜厚控制系统中,使用T型模具(模具)来控制通过挤压机可塑化熔融后的树脂流量。作为通过空气压驱动方式进行该T型模具中熔融树脂的流量调节的结构,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
该专利文献1中揭示出具备:包括摇杆和设置于比枢轴更靠下部的推杆而构成的致动器的结构;T型模具主体包括:在其下部具有可挠性模唇部的第1T型模具主体、及在其下部具有固定模唇部的第2T型模具主体;该摇杆设置于所述T型模具主体中的第1T型模具主体侧,伸缩囊紧固于其上部,并且在第1T型模具主体侧枢支其下部。而且,向伸缩囊送出压缩空气而使伸缩囊膨胀,以使摇杆朝向使设置于比枢轴更靠下部的推杆前端部相对于可挠性模唇部接触且按压的方向转动,由此调整固定模唇部与可挠性模唇部之间的间隙(空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109034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机构的情况,要缩小上述空隙时,可通过调节对伸缩囊送出的压缩空气来进行压力的微调。然而,要扩大模唇部的空隙时,必须释放伸缩囊的压缩空气或使压力值降低而使伸缩囊收缩,但这样的压缩空气的释放或压力值的降低难以进行微调,当要求熔融树脂的更精密的流量控制时,可能无法充分地对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需求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更高精度地进行模唇间间隙调整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通过使致动器作用于构成T型模具主体的第1模唇和第2模唇的至少一方的可挠性模唇部,来调整该第1模唇与该第2模唇的间隙,其特征在于,致动器具备能够作用于可挠性模唇部的摇杆、用于通过膨胀作用于摇杆而缩小间隙的第1伸缩囊、用于以及通过膨胀作用于摇杆而扩大间隙的第2伸缩囊。
在上述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中,通过第1伸缩囊的膨胀,摇杆作用于可挠性模唇部而使间隙变窄。另外,在上述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中,通过第2伸缩囊的膨胀,摇杆作用于可挠性模唇部而使间隙变宽。如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中,可通过第1伸缩囊及第2伸缩囊的膨胀来缩小或扩大第1模唇与第2模唇的间隙,因此与先前通过释放供给到伸缩囊的压缩空气或使压缩空气的压力值降低以使伸缩囊收缩的情况相比,可更高精度地调整模唇间间隙,并且可提高模唇间间隙(可挠性模唇部的变形量)的再现性。
在此,作为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的结构,具体而言可以举出:摇杆通过其转动而作用于可挠性模唇部,第1伸缩囊的膨胀使摇杆朝向按压可挠性模唇部的方向转动而缩小间隙,第2伸缩囊的膨胀使摇杆朝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而扩大间隙。
另外,作为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的其他结构,具体而言可以举出:第1伸缩囊设置于摇杆的一侧,第2伸缩囊设置于摇杆的第1伸缩囊的背侧。
并且,上述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可设为:沿摇杆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多个第1伸缩囊及第2伸缩囊的形态。
如上所述,通过沿摇杆的长边方向分别设置多个第1伸缩囊及第2伸缩囊,可扩大第1伸缩囊及第2伸缩囊相对于摇杆的受压面积,因此能够以少量或低压力的压缩空气使摇杆转动。
而且,第1伸缩囊组的重心位置与第2伸缩囊组的重心位置可以设为距摇杆转动轴心的距离一致。
如此,在第1伸缩囊组的重心位置与第2伸缩囊组的重心位置中,因距摇杆转动轴心的距离一致,对第1伸缩囊组供给压缩空气时赋予可挠性模唇部的传递负载与对第2伸缩囊组供给同量或同压力值的压缩空气时赋予可挠性模唇部的传递负载可成为相同。因此,可容易地进行可挠性模唇部的驱动的微调,且可高精度地进行模唇间空隙的调整。
并且,优选相对于可挠性模唇部并列设置多个致动器。
如此,通过将作用于可挠性模唇部的致动器并列设置多个,任意设定每一个致动器向伸缩囊供给的压缩空气量或压力值,在每一个致动器可精度良好地调整模唇间间隙,因此可更高精度地进行可挠性模唇部延伸方向上的模唇间间隙的调整。
在此,在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间,第1伸缩囊组的配置与第2伸缩囊组的配置可设为交替的形态。
如此,在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间,通过成为第1伸缩囊组的配置与第2伸缩囊组的配置交替的结构,在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间第1伸缩囊组的配置和第2伸缩囊组的配置成为对称,根据向各伸缩囊组供给的压缩空气量或压力值而赋予可挠性模唇部的传递负载在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间可成为相等,可更高精度地进行模唇间间隙的调整。
在此,在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间,也可设为第1伸缩囊在摇杆长度方向上的配置相互错开,并且第2伸缩囊在摇杆长度方向上的配置相互错开的形态。
如上所述结构,在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间,在摇杆长度方向上第1伸缩囊及第2伸缩囊的配置相互错开,因此例如通过配置其直径大于摇杆宽度的第1及第2伸缩囊而使受压面积变大,可加大对可挠性模唇部的传递负载。由此,可加大模唇间间隙的变动幅度,并可加大树脂流量偏差。并且,如此,第1伸缩囊及第2伸缩囊的配置相互错开,因此可将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靠近配置,并可更精细且高精度地进行沿可挠性模唇部延伸的方向(致动器的并列设置方向)的间隙的调整。
另外,第1伸缩囊及第2伸缩囊可设为其外径大于摇杆宽度。
如此,第1伸缩囊及第2伸缩囊的外径成为大于摇杆宽度,其面积变大而扩大受压面积,因此能够以少量或低压力的压缩空气使致动器的摇杆转动,并可加大对可挠性模唇部的传递负载。
在此,作为更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的结构,具体而言可以举出:伸缩囊外径大于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间的间距。
另外,能使摇杆具有:在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间,避免一个摇杆的第1伸缩囊或第2伸缩囊对相邻的其他摇杆产生干涉的凹部。
如此,通过设置于摇杆的凹部,可避免设置于相邻的致动器的第1伸缩囊或第2伸缩囊的干涉,且可防止摇杆的转动受阻。
另外,可以设为摇杆可通过其转动按压及拉伸所述可挠性模唇部。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通过第1伸缩囊或第2伸缩囊使摇杆转动,通过该摇杆的转动来按压或拉伸可挠性模唇部,因此即使要扩大模唇间间隙的情况,也可高精度地控制。
而且,作为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的结构,具体而言可以举出:摇杆具有按压可挠性模唇部的按压部与拉伸可挠性模唇部的拉伸部,拉伸部构成为钩形,其前端部拉伸可挠性模唇部。
并且,可以设为允许前端部在可挠性模唇部的一个面上滑动。
如此,允许拉伸可挠性模唇部的拉伸部的前端部在可挠性模唇部的一面上滑动,该前端部一边滑动一边拉伸可挠性模唇部,因此可减少在拉伸部发生拉伸以外的应力,并可更高精度地进行模唇间间隙的调整。
并且可以设为:第1伸缩囊设置于摇杆的一方的面,使摇杆朝向按压可挠性模唇部的方向转动,第2伸缩囊设置于摇杆的一方的面的背侧面,使该摇杆朝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如此,在设置有第1伸缩囊的摇杆的一面的背侧面,设置使摇杆朝向与按压可挠性模唇部的方向的反方向转动的第2伸缩囊,由此可高精度地控制朝向拉伸可挠性模唇部的方向的摇杆转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更高精度地进行模唇间的间隙调整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的T型模具的立体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中构成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的致动器结构的剖面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面图。
图4是说明转矩臂形状的图。
图5是说明致动器传递部的剖面图。
图6是说明致动器的其他结构的剖面图。
图7是说明转矩臂上的伸缩囊配置的图。
图8是说明转矩臂上的伸缩囊的其他配置的图。
图9是说明转矩臂上的伸缩囊另一其他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另外,在附图说明中,对相同要素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图1是安装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的T型模具的立体图,图2是放大表示图1中构成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的致动器结构的剖面图,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面图,图4是表示转矩臂形状的图,图5是说明致动器传递部的剖面图,图6是表示致动器的其他结构的剖面图,图7是说明转矩臂上的伸缩囊配置的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T型模具是使用于挤压积层装置、挤压薄膜制造装置、挤压涂布模具等的装置。
如图1所示,T型模具包括T型模具主体1和T型模具主体2。T型模具主体1中,在其下部的前端部设置朝向宽度方向(图示长边方向,以箭头X表示的方向)延伸的可挠性模唇部(第1模唇)3。T型模具主体2,在其下部的前端部设置朝向宽度方向(图示长边方向)延伸且与可挠性模唇部3对置的固定模唇(第2模唇)5。而且,T型模具主体1具备:通过使可挠性模唇部3变形而调整固定模唇5与可挠性模唇部3的间隙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100,该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100具备致动器4。
在上述T型模具中,使从T型模具主体1及T型模具主体2的上部导入的熔融树脂在T型模具主体1与T型模具主体2之间的歧管19上暂且停留后朝向宽度方向(图示长边方向)扩展,从形成于固定模唇5与可挠性模唇部3之间的间隙(空隙)Δ成形出预定厚度的树脂膜A。树脂膜A的厚度取决于从固定模唇5与可挠性模唇部3的间隙Δ流下的熔融树脂流出量,该间隙Δ的大小是通过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100的致动器4使可挠性模唇部3变形而进行调整的。
T型模具主体1沿其宽度方向划分为多个区域,在每一个该区域分别并列设置致动器4。而且,各致动器4使朝宽度方向延伸的可挠性模唇部3分别地进行变形,而在每一个致动器4进行可挠性模唇部3与固定模唇5的间隙Δ的调整。
接着,对致动器4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T型模具主体1中,2种致动器4(4A、4B)朝向宽度方向交替并列设置而被安装。在以下说明中,对致动器4的一个结构即致动器4A进行说明,接着对其他结构的致动器4B进行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致动器4A包括:壳体12,设置于T型模具主体1侧且包括基板12a和垫板12b而构成;转矩臂(摇杆)11,配置于基板12a与垫板12b之间,通过作为转动轴心的轴30并通过臂支承件29安装于T型模具主体1侧,通过转动可作用于可挠性模唇部3;传递部20,设置于转矩臂11,通过转矩臂11的转动可按压或拉伸可挠性模唇部3;按压侧伸缩囊(第1伸缩囊)14,设置于转矩臂11的相对于轴30位于与传递部20的相反侧部分的作用部11a的T型模具主体1侧(转矩臂11的一侧),横截面为圆形,作用于转矩臂11而缩小间隙Δ;拉伸侧伸缩囊(第2伸缩囊)16,设置于作用部11a的位于T型模具主体1的相反侧(转矩臂11的背侧),横截面为圆形,作用于转矩臂11而扩大间隙Δ。
轴30通过轴衬31安装于T型模具主体1,通过该结构,转矩臂11其下部受轴30支承而能转动。
设置于转矩臂11的周围的壳体12通过连结柱12c连接T型模具主体1侧的大致平板的基板12a和与其对置且分离配置的大致平板形垫板12b的各上部而构成。而且,该壳体12的基板12a通过螺栓13固定于T型模具主体1,该螺栓13安装于基板12a的与转矩臂11侧相反面上所设置的支承块12e。另外,垫板12b通过垫板12b下部的连结柱12d以将转矩臂11配置于内侧的状态固定于T型模具主体1。这些基板12a及垫板12b以上下位置闭合的方式安装于T型模具主体1。并且,沿T型模具主体1的长边方向的支承件29设置成覆盖转矩臂11的下部与轴30在T型模具主体1侧安装转矩臂11。
沿转矩臂11的长边方向(图2中以箭头Y表示的方向)对于转矩臂11及基板12a安装多个按压侧伸缩囊14。而且,通过设置于基板12a上部的接头18a及设置于基板12a内的空气配管19a对按压侧伸缩囊14供给压缩空气,由此使按压侧伸缩囊14膨胀。另外,通过空气配管19a向外部释放对按压侧伸缩囊14送出的压缩空气,或者使压缩空气的压力值降低,由此使按压侧伸缩囊14收缩。
另一方面,沿转矩臂11的长边方向对于转矩臂11及垫板12b安装多个拉伸侧伸缩囊16。而且,通过设置于垫板12b上部的接头18b及设置于垫板12b内的空气配管19b对拉伸侧伸缩囊16供给压缩空气,由此使拉伸侧伸缩囊16膨胀。另外,通过空气配管19b往外部释放对拉伸侧伸缩囊16送出的压缩空气,或者使压缩空气的压力值降低,由此使拉伸侧伸缩囊16收缩。
在上述致动器4A中,设置于转矩臂11的按压侧伸缩囊14及拉伸侧伸缩囊16,在转矩臂11的长边方向上的配置互不相同。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侧分别配置2个,按压侧伸缩囊14配置于转矩臂11的中央侧,而拉伸侧伸缩囊16配置于转矩臂11的端部侧。即,按压侧伸缩囊14配置成隔着按压侧伸缩囊14组的重心位置C11而相邻的状态,而拉伸侧伸缩囊16则配置成隔着拉伸侧伸缩囊16组的重心位置C12而分离的状态。而且,按压侧伸缩囊14及拉伸侧伸缩囊16配置成:按压侧伸缩囊14组的重心位置C11与拉伸侧伸缩囊16组的重心位置C12在转矩臂11的长边方向上距轴30的距离一致。
如图5所示,传递部20包括:安装于转矩臂11的比轴30更靠下部的推杆(按压部)22、和设置于比该推杆22更靠可挠性模唇部3侧的拉伸部(拉杆)24。
推杆22在转矩臂11当中,安装在能与T型模具主体1的可挠性模唇部3对置且可进行按压的位置。该推杆22的前端部22a成为球面形,而成为与可挠性模唇部3点接触的状态。
另一方面,可挠性模唇部3中,在T型模具主体1的底面设置凹部28。而且,安装于转矩臂11的拉伸部24构成为钩形且配置于可挠性模唇部3的凹部28内,其前端部(按压面)24a与凹部28的一面(推杆22侧面)28a接触。而且,该前端部24a例如被研磨成允许其在凹部28的一面28a上滑动。若前端部24a无法滑动,则在其与凹部28的一面28a的接触面会发生图5中朝下的力,即缩小模唇间间隙Δ的力。然而,通过允许前端部24a滑动,可减少在接触面发生的拉伸可挠性模唇部3的方向以外的力(图5中朝下的力)。
在此,在释放供给到转矩臂11的拉伸侧伸缩囊16的压缩空气或使压缩空气的压力值降低的状态下,通过对按压侧伸缩囊14送出压缩空气使按压侧伸缩囊14膨胀的情况,转矩臂11会朝向推杆22的前端部22a接触按压于可挠性模唇部3的方向(图2中顺时针方向)转动。
另一方面,在释放供给到转矩臂11的按压侧伸缩囊14的压缩空气或使压缩空气的压力值降低的状态下,通过对拉伸侧伸缩囊16送出压缩空气使拉伸侧伸缩囊16膨胀的情况,转矩臂11会朝向拉伸部24的前端部24a接触按压于可挠性模唇部3的凹部28的一面28a的方向(图2中逆时针方向)转动。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4(4A)中,使按压侧伸缩囊14或拉伸侧伸缩囊16膨胀而使转矩臂11转动,由此传递部20会按压或拉伸可挠性模唇部3,以调整可挠性模唇部3与固定模唇5之间间隙Δ大小。
图6是说明相邻于致动器4A的致动器4B结构的剖面图。致动器4B与致动器4A相比,按压侧伸缩囊14及拉伸侧伸缩囊16的配置不同。具体而言,按压侧伸缩囊14配置于转矩臂11的端部侧,而拉伸侧伸缩囊16配置于转矩臂11的中央侧。即,按压侧伸缩囊14相对于按压侧伸缩囊14组的重心位置C21设置在分离的位置,而拉伸侧伸缩囊16则相对于拉伸侧伸缩囊16组的重心位置C22设置在接近的位置。而且,按压侧伸缩囊14及拉伸侧伸缩囊16配置成:按压侧伸缩囊14组的重心位置C21和拉伸侧伸缩囊16组的重心位置C22在转矩臂11的长边方向上距轴30的距离一致。该重心位置的一致是与致动器4A相同。另外,如图7所示,重心位置C11和重心位置C21在转矩臂11的长边方向上距轴30的距离一致,而重心位置C12和重心位置C22在转矩臂11的长边方向上距轴30的距离一致。
上述致动器4A和致动器4B配置成沿可挠性模唇部3在T型模具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并列设置。即,本实施方式所示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100构成为:在转矩臂11的长边方向上按压侧伸缩囊14的配置在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间相互错开,并且在转矩臂11的长边方向上拉伸侧伸缩囊16的配置相互错开。
而且,如图3所示,设置于致动器4(4A、4B)的转矩臂11上的按压侧伸缩囊14及拉伸侧伸缩囊16,其直径成为大于致动器4(4A、4B)的并列设置间距及转矩臂11的宽度。将致动器4A、4B靠近配置时,按压侧伸缩囊14及拉伸侧伸缩囊16可能会干涉相邻的转矩臂11,在相邻的转矩臂11彼此间,转矩臂11的转动角度不同时(使间隙Δ不同时),在伸缩囊膨胀方向(转动时)有可能产生干涉。因此,致动器4的转矩臂11中分别设置:用于避免与相邻的致动器4的按压侧伸缩囊14产生干涉的凹部15a和用于避免与拉伸侧伸缩囊16产生干涉的凹部15b。
如以上所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100中,通过使按压侧伸缩囊14膨胀而作用于转矩臂11,可缩小模唇间间隙(空隙)Δ。即,通过按压侧伸缩囊14的膨胀,转矩臂11以成为旋转轴心的轴30为支点进行转动,通过传递部20的推杆22的前端部22a按压可挠性模唇部3。由此,可挠性模唇部3朝向与固定模唇5接近的方向变形,模唇间间隙Δ变小。并且,通过使拉伸侧伸缩囊16膨胀而作用于转矩臂11,可扩大模唇间间隙(空隙)Δ。即,通过拉伸侧伸缩囊16的膨胀,转矩臂11以轴30为支点进行转动,传递部20的拉伸部24的前端部24a按压可挠性模唇部3的凹部28的一面28a,由此拉伸可挠性模唇部3。由此,可挠性模唇部3朝向从固定模唇5分离的方向变形,模唇间间隙Δ变大。
如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100中,通过具备按压侧伸缩囊(第1伸缩囊)14和拉伸侧伸缩囊(第2伸缩囊)16可缩小或扩大模唇间间隙Δ,与先前通过释放供给到按压侧伸缩囊的压缩空气或使压缩空气的压力值降低而使按压侧伸缩囊收缩时相比,可提高模唇间间隙(空隙)Δ(可挠性模唇部的变形量)的再现性,可更高精度地调整模唇间间隙Δ。
并且,在上述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100中,分别在转矩臂11的长边方向设置多个按压侧伸缩囊14和拉伸侧伸缩囊16,由此可扩大按压侧伸缩囊14及拉伸侧伸缩囊16相对于转矩臂11的受压面积,能够以少量或低压力的压缩空气使转矩臂11转动。另外,按压侧伸缩囊14组的重心位置C11、C21与拉伸侧伸缩囊16组的重心位置C12、C22在转矩臂11的长边方向上距轴30的距离一致,因此对按压侧伸缩囊14组供给压缩空气时赋予可挠性模唇部3的传递负载和对拉伸侧伸缩囊16组供给同量压缩空气时赋予可挠性模唇部3的传递负载成为相同。因此,无须在按压侧或拉伸侧其中一方校正所供给的压缩空气量或压力值,可容易地进行可挠性模唇部3驱动的微调。
此外,在上述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100中,并列设置具备多个使可挠性模唇部3变形的致动器4,因此在每一个致动器4可精度良好地调整可挠性模唇部3的位置,可更高精度地进行可挠性模唇部3的延伸方向(树脂A的宽度方向)上的可挠性模唇部3与固定模唇5的间隙Δ的调整。
另外,在上述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100中,在相邻的致动器4彼此间,按压侧伸缩囊14组的重心位置(C11、C21)及拉伸侧伸缩囊16组的重心位置(C12、C22)在转矩臂11的长边方向上距轴30的距离一致,因此在相邻的致动器4彼此间,对按压侧伸缩囊14组或拉伸侧伸缩囊16组送出同量或同压力值的压缩空气时,通过各致动器4赋予可挠性模唇部3的传递负载可成为相同。因此,无须对每一个相邻的致动器4校正所供给的压缩空气量或压力值,可容易地进行可挠性模唇部3变形的微调。
另外,在上述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100中,在相邻的致动器4(4A、4B)彼此间,按压侧伸缩囊14组的配置与拉伸侧伸缩囊16组的配置互相交替而分别成为对称,因此根据朝向各伸缩囊组供给的压缩空气量或压力值而赋予可挠性模唇部的传递负载,在相邻的致动器4彼此间可成为相等,因此可容易地进行可挠性模唇部3的微调。
而且,在上述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100中,为了沿可挠性模唇部3的延伸方向个别调整间隙Δ而并列设置在可挠性模唇部3的多个致动器4当中,在相邻的致动器4彼此间,在转矩臂11的长边方向上按压侧伸缩囊14及拉伸侧伸缩囊16的配置相互错开,因此在致动器4的并列设置方向上,能够在将相邻的致动器4彼此靠近配置的状态下配置其直径大于转矩臂11宽度的伸缩囊。并且,能够以伸缩囊14彼此、16彼此互不干涉的方式将相邻的致动器4彼此靠近配置,因此可更高精度地进行在可挠性模唇部3延伸方向(树脂A的宽度方向)上的模唇间间隙Δ的调整。
并且,转矩臂11的伸缩囊14、16的外径大于相邻的致动器4(4A、4B)彼此间的间距及转矩臂11的宽度。如此,通过伸缩囊面积变大,即使以少量或低压力值的压缩空气也能使作用于转矩臂11的力变大,可扩大对可挠性模唇部3的传递负载,可加大通过朝向按压可挠性模唇部3的方向变形所产生的模唇间间隙Δ的变动幅度,其结果可加大树脂流量偏差。
并且,转矩臂11具有:在相邻的致动器4彼此间,避免一个转矩臂11的伸缩囊14、16对相邻的另一转矩臂11产生干涉的凹部15a、15b。通过该凹部15a、15b,可避免设置于相邻的致动器4的伸缩囊14、16对转矩臂11的干涉,并且可防止转矩臂11的转动受阻。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100中,通过按压侧伸缩囊14及拉伸侧伸缩囊16转动转矩臂11,通过该转矩臂11的转动来按压或拉伸可挠性模唇部3,因此即使对扩大模唇间间隙Δ的情况,仍可高精度地进行控制。即,通过具备具有拉伸部24的传递部20,对于朝向扩大模唇间间隙Δ方向的可挠性模唇部3移动可更高精度地进行控制,可更高精度地进行模唇间间隙Δ的调整。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的拉伸部24构成为钩形,且通过其前端部(按压面)24a拉伸可挠性模唇部3。具体而言,通过拉伸部24的前端部(按压面)24a按压可挠性模唇部3的凹部28的一面28a。而且,允许按压凹部28的一面28a的拉伸部24的前端部(按压面)24a在该一面28a上滑动,由于该拉伸部24一边滑动一边拉伸可挠性模唇部3,因此可减少在拉伸部24发生拉伸以外的应力,可更高精度地进行模唇间间隙Δ的调整。
另外,仅通过现有的推杆的模唇间间隙Δ的调整,并无法局部扩大间隙Δ。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拉伸部24,在想要局部扩大间隙Δ的部位,使用拉伸部24使可挠性模唇部3变形而扩大间隙Δ,在其周围通过推杆22使可挠性模唇部3变形而缩小间隙Δ,由此可局部扩大间隙Δ。并且,与上述相反的,也可局部缩小间隙Δ。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100除了挤压成形用T型模具以外,例如也可应用于涂布用模具或溶液浇铸用模具。并且,不限于平模,也可在充气成形用圆模等应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说明了通过设置于T型模具主体1侧的致动器4使可挠性模唇部3变形,以调整设置于T型模具主体1的可挠性模唇部3与设置于T型模具主体2的固定模唇5的间隙Δ的结构,然而也可成为如下结构,即,设置于T型模具主体1和T型模具主体2的模唇均由可挠性模唇构成,在T型模具主体1侧和T型模具主体2侧双方都设置致动器4,使设置于T型模具主体1和T型模具主体2的可挠性模唇部分别变形而变更模唇间间隙Δ的大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说明了按压侧伸缩囊14及拉伸侧伸缩囊16其剖面形状为圆形的情况,然而也可为矩形。若剖面形状为圆形则廉价且寿命长,若为矩形则可加大与转矩臂11接触的面积。并且,也可取代压缩空气,而成为通过水或油等进行按压侧伸缩囊14及拉伸侧伸缩囊16的膨胀的形态。另外,不仅送出压缩空气、水、油等,还积极吸入,由此也可使按压侧伸缩囊14或拉伸侧伸缩囊16收缩。
并且,设置于转矩臂11的按压侧伸缩囊14及拉伸侧伸缩囊16的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图8所示,也可配置成按压侧伸缩囊14组和拉伸侧伸缩囊16组将转矩臂11夹在中间而对置。并且,对于相邻的致动器4彼此间按压侧伸缩囊14及拉伸侧伸缩囊16的配置,例如图9所示也可设为锯齿形配置。如上所述,安装于转矩臂11的按压侧伸缩囊14及拉伸侧伸缩囊16的配置可适当变更。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说明了按压侧伸缩囊14及拉伸侧伸缩囊16的直径大于并列设置配置的致动器4的间距及转矩臂11的宽度的结构,然而按压侧伸缩囊14及拉伸侧伸缩囊16的直径也可小于并列设置的致动器4的间距,也可小于转矩臂11的宽度。即使为此情况,通过设置拉伸侧伸缩囊16,仍可更高精度地进行可挠性模唇部3与固定模唇5的间隙Δ的调整而发挥本发明效果。
并且,可按压或拉伸可挠性模唇部3的传递部20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取代推杆22,使配置于可挠性模唇部3的凹部28内部的拉伸部24的背面侧成为与凹部28的与一面28a对置的面接触而按压于固定模唇5侧的按压部;也可将推杆22螺合紧固于可挠性模唇部3,而成为兼用于可挠性模唇部3的按压和拉伸的结构。并且,也可将拉伸部24的前端部24a的形状设为球面形状。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说明了在T型模具主体1设置凹部28,通过拉伸部24按压凹部28的一面28a的结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凹部28不是必须的,至少具有通过拉伸部24的按压而可以使可挠性模唇部3移动的面即可。作为这种结构,例如可以举出如下结构:在T型模具主体1设置凸部,通过拉伸部24按压凸部的一面,以使可挠性模唇部3朝向从固定模唇5分离的方向变形。
符号说明
1、2-T型模具主体,3-可挠性模唇部(第1模唇),4(4A、4B)-致动器,5-固定模唇(第2模唇),11-转矩臂(摇杆),11a-作用部,12-壳体,14-按压侧伸缩囊(第1伸缩囊),16-拉伸侧伸缩囊(第2伸缩囊),20-传递部,22-推杆(按压部),24-拉伸部(拉杆),100-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Claims (15)

1.一种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通过使致动器作用于构成T型模具主体的第1模唇与第2模唇的至少一方的可挠性模唇部,来调整该第1模唇与该第2模唇的间隙,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具备:
能够作用于所述可挠性模唇部的摇杆;
用于通过膨胀作用于所述摇杆而缩小所述间隙的第1伸缩囊;以及
用于通过膨胀作用于所述摇杆而扩大所述间隙的第2伸缩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摇杆通过其转动而作用于所述可挠性模唇部,
所述第1伸缩囊膨胀为使所述摇杆朝向按压所述可挠性模唇部的方向转动而缩小所述间隙,
所述第2伸缩囊膨胀为使所述摇杆朝向与所述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而扩大所述间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伸缩囊设置于所述摇杆的一个面,
所述第2伸缩囊设置于所述摇杆的所述一个面的背侧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伸缩囊及所述第2伸缩囊沿所述摇杆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多个。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伸缩囊组的重心位置与所述第2伸缩囊组的重心位置距离所述摇杆的转动轴心的距离一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可挠性模唇部并列设置多个所述致动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间,所述第1伸缩囊组的配置与所述第2伸缩囊组的配置是交替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其特征在于,
在相邻的所述致动器彼此间,所述第1伸缩囊在所述摇杆长度方向上的配置相互错开,并且所述第2伸缩囊在所述摇杆长度方向上的配置相互错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伸缩囊及所述第2伸缩囊的外径大于所述摇杆的宽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伸缩囊及所述第2伸缩囊的外径大于相邻的所述致动器彼此间的间距。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摇杆具有:在相邻的所述致动器彼此间,避免一个摇杆的所述第1伸缩囊或所述第2伸缩囊对相邻的其他摇杆产生干涉的凹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摇杆能够通过其转动来按压及拉伸所述可挠性模唇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摇杆具有:按压所述可挠性模唇部的按压部;和拉伸所述可挠性模唇部的拉伸部;
所述拉伸部构成为钩形,其前端部拉伸所述可挠性模唇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其特征在于,
允许所述前端部在所述可挠性模唇部的一个面上滑动。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伸缩囊设置于所述摇杆的一个面,使所述摇杆朝向按压所述可挠性模唇部的方向转动,
所述第2伸缩囊设置于所述摇杆的所述一个面的背侧面,使该摇杆朝向与所述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CN2010800154847A 2009-04-10 2010-03-10 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Active CN1023651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96208 2009-04-10
JP2009096208A JP5280285B2 (ja) 2009-04-10 2009-04-10 Tダイ用リップ駆動部
PCT/JP2010/054020 WO2010116842A1 (ja) 2009-04-10 2010-03-10 Tダイ用リップ駆動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65160A CN102365160A (zh) 2012-02-29
CN102365160B true CN102365160B (zh) 2013-12-25

Family

ID=42936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54847A Active CN102365160B (zh) 2009-04-10 2010-03-10 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491296B2 (zh)
JP (1) JP5280285B2 (zh)
KR (1) KR101314545B1 (zh)
CN (1) CN102365160B (zh)
TW (1) TWI401151B (zh)
WO (1) WO20101168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20678B2 (ja) * 2009-04-10 2013-06-26 住友重機械モダン株式会社 Tダイ用リップ駆動部
JP5280285B2 (ja) 2009-04-10 2013-09-04 住友重機械モダン株式会社 Tダイ用リップ駆動部
FR3006620B1 (fr) * 2013-06-10 2015-12-11 Batscap Sa Filiere pour la fabrication d'un film par extrusion
JP6399850B2 (ja) 2014-08-05 2018-10-03 住友重機械モダン株式会社 ダイリップ駆動構造
WO2017090694A1 (ja) * 2015-11-27 2017-06-01 住友重機械モダン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成形装置
US10272609B2 (en) * 2016-09-26 2019-04-30 Nordson Corporation Extrusion die having thermally responsive lip adjustment assembly
CN110406075A (zh) * 2019-07-19 2019-11-05 泉州丰泽春信机械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异型材海洋板用的梯度式顶压的板材挤出模具
EP4309871A1 (en) * 2021-03-16 2024-01-24 The Japan Steel Works, Ltd. Lip spacing adjustment device, extrusion-molding die, extrusion -molding device, lip spacing adjustment method, and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AT526624A1 (de) * 2022-10-18 2024-05-15 Sbi Mechatronik Gmbh Vorrichtung zur Einstellung des Spalts einer Breitschlitzdüs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2187A1 (en) * 1989-08-09 1991-02-13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Structure of lip drive portion of T-die
JP2000176990A (ja) * 1998-12-14 2000-06-27 Johoku Seikosho:Kk Tダイのリップクリアランス調整方法
JP3109034B2 (ja) * 1992-04-15 2000-11-13 住友重機械プラスチック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Tダイリップ駆動部の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02302A (en) * 1961-09-25 1963-09-03 Du Pont Lever arm actuated extrusion die adjuster
US3096543A (en) * 1962-03-08 1963-07-09 Olin Mathieson Film extrusion apparatus having improved film thickness control means
JPS612522A (ja) 1984-06-16 1986-01-08 Kazuo Tanimoto プラスチツクシ−ト,フイルム用押出金型
US4817688A (en) 1987-04-20 1989-04-04 Liquipak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driving double bellows pump
JP2609540B2 (ja) 1988-08-31 1997-05-14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非干渉制御型tダイギャップ制御装置
JPH08112848A (ja) * 1994-10-17 1996-05-07 Sumitomo Heavy Ind Ltd フィードブロック
JP3369910B2 (ja) * 1997-06-06 2003-01-20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Tダイによる樹脂フィルムの偏肉自動制御方法
JP3315077B2 (ja) * 1998-03-26 2002-08-19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Tダイリップ駆動制御装置
JP5280285B2 (ja) 2009-04-10 2013-09-04 住友重機械モダン株式会社 Tダイ用リップ駆動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2187A1 (en) * 1989-08-09 1991-02-13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Structure of lip drive portion of T-die
JP3109034B2 (ja) * 1992-04-15 2000-11-13 住友重機械プラスチック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Tダイリップ駆動部の構造
JP2000176990A (ja) * 1998-12-14 2000-06-27 Johoku Seikosho:Kk Tダイのリップクリアランス調整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80285B2 (ja) 2013-09-04
US8491296B2 (en) 2013-07-23
TW201040013A (en) 2010-11-16
CN102365160A (zh) 2012-02-29
JP2010247345A (ja) 2010-11-04
TWI401151B (zh) 2013-07-11
US20120024226A1 (en) 2012-02-02
KR20120006034A (ko) 2012-01-17
KR101314545B1 (ko) 2013-10-04
WO2010116842A1 (ja) 2010-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65160B (zh) 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CN105313300B (zh) 模唇驱动结构
JP5644418B2 (ja) ロールプレス装置
CN108472850A (zh) 薄膜成型装置
JP2002096370A (ja) 口金、シートならびにそ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CN102892567B (zh) 膜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JP2005516796A (ja) スロットダイ
KR101729574B1 (ko) 계층화 메타물질 제작용 선택적 전사 롤 스탬프
CN203557611U (zh) 一种聚四氟乙烯微孔薄膜用高精度压延机
CN101039581B (zh) 压片机间隙调节和液压操作
KR20170113305A (ko) 시트·필름 성형 롤 장치, 시트·필름 성형 방법
CN1880048B (zh) 用于支承塑料型材的装置
JP5554006B2 (ja) Tダイ用リップ駆動部
US20190126519A1 (en) Roll-molding
EP1856415B1 (de) Membranpumpe und ei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pumpenmembran
JP4365384B2 (ja) 成形ロール
CN105206455B (zh) 一种组合式微动开关机构
TW201919850A (zh) 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方法
JP5220678B2 (ja) Tダイ用リップ駆動部
US20230005766A1 (en) Non-rigid pad for device transfe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non-rigid pad for device transfer, and non-rigid pad group for device transfer comprising non-rigid pad for device transfer
JP2011218651A (ja) 押出成形用フラットダイ
CN113329862A (zh) 用于改进熨烫的3d打印液化器喷嘴挠曲件
CN214605392U (zh) 一种双面光rtm模具
CN103153582A (zh) 膜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JP6659337B2 (ja) 成形ロール組合体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ロール成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