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8904A - 润滑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润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8904A
CN102348904A CN2009801579979A CN200980157997A CN102348904A CN 102348904 A CN102348904 A CN 102348904A CN 2009801579979 A CN2009801579979 A CN 2009801579979A CN 200980157997 A CN200980157997 A CN 200980157997A CN 102348904 A CN102348904 A CN 1023489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valve
pressure
engaging
clu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799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8904B (zh
Inventor
木村谦大
服部勇仁
吉田伦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48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89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89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89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12Details not specific to one of the before-mentioned types
    • F16D25/123Details not specific to one of the before-mentioned types in view of cooling and lubrica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润滑装置。在润滑装置(1-1)中,由于流量调节阀(13)的开度随着离合器卡合压的增大而机械性地增大,因此从油底壳(12)向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中被吸入的机油的流量随着该离合器卡合压的增大而增大。因此,从喷射泵(11)的喷出部(11d)中喷出的机油的流量随着离合器卡合压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对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进行润滑的机油的流量随着离合器卡合压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即使不采用例如转矩传感器这样的转矩/机油流量变换机构,而仅通过流量调节阀(13)也能够改变从喷射泵(11)中喷出的机油的流量。由此,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润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搭载在车辆上的变速器的摩擦离合器进行润滑的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将被装载在车辆上的发动机的驱动力向车轮侧进行传递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通过润滑装置来润滑变速器等的摩擦离合器。在此,例如作为对摩擦离合器进行润滑的润滑装置,提出了一种使用喷射泵的装置。在将喷射泵用作对摩擦离合器进行润滑的润滑装置的装置中,具有根据经由摩擦离合器被传递的扭矩,而改变从喷射泵向摩擦离合器喷出的机油的流量的装置,其一个示例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被公开。
在专利文献1的润滑装置中,根据经由摩擦离合器被传递的扭矩,而通过扭矩传感器来改变向喷射泵的驱动喷嘴中供给的机油的流量,其结果为,改变了从喷射泵向摩擦离合器喷出的机油的流量。也就是说,由于专利文献1中的润滑装置为,根据经由摩擦离合器而被传递的扭矩,来改变从喷射泵向摩擦离合器喷出的机油的流量的结构,因此扭矩传感器是必不可少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192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当在不具备例如转矩传感器这种、根据由摩擦离合器传递的转矩而调节向喷射泵中供给的机油的流量的扭矩/机油流量变换机构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欲使用喷射泵对摩擦离合器进行润滑时,为了对向喷射泵中供给的机油的流量进行调节,润滑装置中需要另行设置扭矩/机油流量变换机构。也就是说,当在润滑装置中,欲使用喷射泵对摩擦离合器进行润滑时,为了对向喷射泵中供给的机油的流量进行调节,需要另行设置驱动力传递装置所不具备的扭矩/机油流量变换机构。因此,润滑装置的结构要素将增多,从而将导致润滑装置的大型化。因此,难以使润滑装置小型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润滑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润滑装置向能够通过离合器卡合压而卡合的摩擦离合器的润滑部供给机油,所述润滑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喷射泵,其将高压机油和低压机油通过喷出部而喷出,并向所述润滑部供给,其中,所述高压机油从驱动喷嘴向混合部供给,所述低压机油通过所述高压机油向所述混合部被供给从而从抽吸部向所述混合部供给;油压控制回路,其与所述驱动喷嘴相连接,并供给所述高压机油;机油存积部,其与所述抽吸部相连接,并供给压力低于所述高压机油的所述低压机油;流量调节阀,其被设置在所述抽吸部与所述机油存积部之间,且其开度根据所述离合器卡合压的增加而机械性地增大。
此外,在上述润滑装置中,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流量调节阀被设置在,连通所述抽吸部与所述机油存积部的抽吸油路上,且所述流量调节阀具有:阀筐体,其在内部将所述抽吸油路的机油存积部侧与抽吸部侧连通;滑阀,其被设置为,能够在所述阀筐体的内部于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调节阀用施力单元,其对所述滑阀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施力;调节阀活塞室,其通过所述离合器卡合压被导入,从而将所述滑阀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按压,所述滑阀根据所述离合器卡合压的增加而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当所述离合器卡合压达到能够使所述摩擦离合器卡合的压力时,通过所述滑阀而使所述抽吸油路的机油存积部侧与抽吸部侧被连通;当所述离合器卡合压为最低压时,通过所述滑阀而使所述抽吸油路的机油存积部侧与抽吸部侧之间的连通切断。
此外,在上述润滑装置中,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调节用施力单元由弹簧常数随着温度上升而降低的形状记忆合金构成。
此外,在上述润滑装置中,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离合器卡合压的调节通过压力调节阀来实施,所述压力调节阀被设置在,连通所述摩擦离合器与所述油压控制回路的卡合油路上,所述流量调节阀及所述压力调节阀为一个流量压力调节联动阀。
此外,在上述润滑装置中,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流量压力调节联动阀具有:阀筐体,其在内部将所述卡合油路的摩擦离合器侧与油压控制回路侧连通;滑阀,其被设置为,与换档杆连接,并能够与驾驶员对所述换档杆的操作进行联动,而在所述阀筐体的内部于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当所述换档杆处于空档位置时,通过所述滑阀而使所述卡合油路的摩擦离合器侧与油压控制回路侧之间的连通切断,并使连通所述抽吸部与所述机油存积部的、抽吸油路的机油存积部侧与抽吸部侧之间的连通切断;当所述换档杆处于卡合位置时,通过所述滑阀而使所述卡合油路的摩擦离合器侧与油压控制回路侧被连通,并使得所述抽吸油路的机油存积部侧与抽吸部侧被连通,其中,所述卡合位置为,所述摩擦离合器通过所述离合器卡合压而被卡合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润滑装置中,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流量压力调节联动阀具有:阀筐体,其在内部将所述卡合油路的摩擦离合器侧与油压控制回路侧连通;滑阀,其被设置为,能够在所述阀筐体的内部于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联动阀用施力单元,其对所述滑阀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施力;联动阀活塞室,其通过指示压从所述油压控制回路被导入,从而将所述滑阀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按压,所述滑阀通过根据所述指示压的增加而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从而增加所述离合器卡合压,当所述离合器卡合压达到能够使所述摩擦离合器卡合的压力时,通过所述滑阀而使所述抽吸油路的机油存积部侧与抽吸部侧被连通;当所述离合器卡合压为最低压时,通过所述滑阀而使所述抽吸油路的机油存积部侧与抽吸部侧之间的连通被切断。
此外,在上述润滑装置中,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流量调节阀的所述机油存积部侧设置有单向阀。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由于流量调节阀的开度随着离合器卡合压增大而机械性地增大,因此从机油存积部向喷射泵的抽吸部被吸入的机油的流量随着该离合器卡合压增大而增大。因此,从喷射泵喷出的机油的流量随着离合器卡合压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对摩擦离合器的润滑部进行润滑的机油的流量随着离合器卡合压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即使不采用例如扭矩传感器这样的扭矩/机油流量变换机构,而仅通过流量调节阀也能够改变从喷射泵喷出的机油的流量。由此,获得了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的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中,随着离合器卡合压的增大,摩擦离合器将从释放状态进入卡合状态,从而在该摩擦离合器中产生的热量将增大。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随着离合器卡合压的增大,对摩擦离合器的润滑部进行润滑的机油的流量将增大。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随着在摩擦离合器中产生的热量的增大,对摩擦离合器的润滑部进行润滑的机油的流量将增大。在此,当摩擦离合器向被卡合的方向进行动作时,虽然在摩擦离合器中产生的热量将增大,但通过增大了流量的机油将使摩擦离合器的润滑部被冷却,由此,能够对摩擦离合器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另一方面,当摩擦离合器向被释放的方向进行动作时,由于向摩擦离合器的润滑部供给的机油的流量将减少,因此能够抑制在摩擦离合器的润滑部中(例如,摩擦离合器中的能够互相卡合的部件之间)产生的搅拌损失。因此,获得了如下效果,即,在摩擦离合器从释放状态进入到卡合状态、或摩擦离合器从卡合状态进入到释放状态的期间,能够向摩擦离合器的润滑部供给适合于进行润滑以及冷却的流量的机油。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润滑装置的概要的模式图。
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润滑装置的概要的模式图。
图3为用表格来表示调节阀用施力单元的施力、流量调节阀的开度、抽吸流量、以及润滑流量相对于温度变化的特性的图。
图4为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润滑装置的概要的模式图。
图5为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润滑装置的概要的模式图。
图6为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润滑装置的概要的模式图。
符号说明
1-1  润滑装置
1-2  润滑装置
1-3  润滑装置
1-4  润滑装置
1-5  润滑装置
10   油压控制回路
11   喷射泵
11a  驱动喷嘴
11b  抽吸部
11c  混合部
11d  喷出部
12   油底壳(机油存积部)
13   流量调节阀
131  阀筐体
132  滑阀
133  螺旋弹簧(调节阀用施力单元)
134  调节用活塞室
16   抽吸油路
17   手动阀(流量压力调节联动阀)
171  阀筐体
172  滑阀
18   离合器控制阀(流量压力调节联动阀)
181  阀筐体
182  滑阀
183  螺旋弹簧(联动阀用施力单元)
184  联动阀活塞室
19   单向阀
20   摩擦离合器
20a  润滑部
21   压力调节阀
22   卡合油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润滑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被以下的各个实施方式所限定。
[实施方式1]
下面,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润滑装置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润滑装置的概要的模式图。润滑装置1-1为,向能够通过离合器卡合压而卡合的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供给机油的装置。摩擦离合器20为,例如被设置于搭载在车辆上的变速器的内部的摩擦离合器。该摩擦离合器20例如在被施加了最低压以作为后文叙述的离合器卡合压时,将被完全地释放,而在被施加了离合器源压时,将完全地卡合。润滑装置1-1具备油压控制回路10、喷射泵11、油底壳12、流量调节阀13。
在实施方式1中,离合器卡合压的调节通过压力调节阀21来实施。该压力调节阀21被设置在,连通摩擦离合器20与油压控制回路10的卡合油路22上,其中,油压控制回路10具有使所生成的源压固定的功能。在实施方式1中,压力调节阀21被设置在油压控制回路10的内部。压力调节阀21的开度通过例如电磁阀而被调节,所述电磁阀根据来自对车辆的变速器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的指示而进行驱动。压力调节阀21通过例如电磁阀,而对由后文所述的油压控制回路10所生成的离合器源压进行机械性的调节,从而在从最低压到使摩擦离合器20卡合的最高压、换言之从最低压到离合器源压之间的压力范围内产生所期望的离合器卡合压,并将该离合器卡合压经由卡合油路22而施加在摩擦离合器20上。也就是说,压力调节阀21为,通过调节离合器卡合压从而对摩擦离合器20的卡合进行控制的部件。
油压控制回路10为,对由机油泵供给的机油的压力进行调节,以生成适于施加在各个喷出目标上的源压的控制回路。更详细地说,油压控制回路10为,对压力调节阀21生成并供给作为能够使摩擦离合器20完全卡合的源压的、固定的离合器源压的控制回路。而且,油压控制回路10为,对喷射泵11的驱动喷嘴11a生成并供给固定压的高压机油的控制回路。油压控制回路10中作为被供给机油的一侧的供给侧与机油泵14相连接。机油泵14经由粗滤器141而与油底壳15相连接,并对积存在油底壳15中的机油进行抽吸。被机油泵14抽吸出的机油被加压,并向油压控制回路10中喷出。也就是说,通过机油泵14而使存积在油底壳15中的机油被加压,并向油压控制回路10中被供给。而且,粗滤器141为,将异物从被机油泵14抽吸的机油中清除的部件。此外,油压控制回路10中作为供给高压机油的一侧的喷出侧,与喷射泵11的驱动喷嘴11a相连接。也就是说,油压控制回路10对被机油泵14加压后的机油进行调压,以使其成为固定压的高压机油,并将该固定压的高压机油向喷射泵11的驱动喷嘴11a中供给。
喷射泵11为,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中供给混合机油的部件。喷射泵11由驱动喷嘴11a、抽吸部11b、混合部11c、喷出部11d构成。
驱动喷嘴11a为,通过被供给高压机油从而对喷射泵11进行驱动的部件。驱动喷嘴11a中作为油压控制回路10侧的供给口与油压控制回路10相连接。也就是说,在驱动喷嘴11a中,通过油压控制回路10而供给有固定压的高压机油。此外,驱动喷嘴11a中作为与油压控制回路10相反侧的喷射口与混合部11c相连通。因此,通过油压控制回路10而被供给至驱动喷嘴11a中的固定压的高压机油,通过驱动喷嘴11a而向混合部11c中喷射。也就是说,驱动喷嘴11a向混合部11c中供给由油压控制回路10供给的固定压的高压机油。
抽吸部11b为,通过驱动喷嘴11a向混合部11c中供给高压机油,从而向混合部11c中供给与高压机油相比为低压的低压机油的部分。该抽吸部11b以包围驱动喷嘴11a的喷射口的方式而形成。该抽吸部11b中作为被供给低压机油的一侧的供给侧,经由将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与油底壳12连通的抽吸油路16,而与油底壳12相连接。在此,抽吸部11b中作为与油底壳12相反侧的喷出侧,与混合部11c相连通。在此,当高压机油通过驱动喷嘴11a而向混合部11c中供给时,如后文所述,在混合部11c中将产生负压。抽吸部11b中的低压机油通过该负压而被抽吸至混合部11c中。也就是说,通过高压机油被驱动喷嘴11a向混合部11c中供给,从而低压机油从抽吸部11b向混合部11c中被供给。另外,虽然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而图示了油底壳12与油底壳15这两个油底壳,但这两个油底壳12、15也可以互相连通,从而被设定为一个油底壳。
混合部11c为,对由驱动喷嘴11a供给的高压机油、和由抽吸部11b供给的低压机油进行混合的部件。混合部11c为,与驱动喷嘴11a的喷射口相比被扩径了的中空状的油路。混合部11c中作为被供给高压机油以及低压机油的一侧的供给侧,与驱动喷嘴11a以及抽吸部11b相连通。此外,混合部11c中作为与驱动喷嘴11a以及抽吸部11b相反侧的喷出侧,与喷出部11d相连通。在混合部11c中,喷出侧与供给侧相比被缩径(图示省略)。在混合部11c中,由于高压机油通过驱动喷嘴11a而喷射,从而在其与驱动喷嘴11a之间的边界附近产生负压,进而通过该负压来抽吸抽吸部11b中的低压机油。而且,混合部11c对由驱动喷嘴11a所供给的高压机油、和由抽吸部11b所供给的低压机油进行混合,并向喷出部11d供给混合了上述的高压机油和低压机油的机油、即混合机油。
喷出部11d为,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喷出作为由混合部11c所供给的机油的混合机油的部件。喷出部11d为中空状的油路,且作为混合部11c侧的供给侧与混合部11c的喷出侧相连通,而作为与混合部11c相反侧的喷出侧,与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相连通。喷出部11d例如被形成为,中空部分的直径尺寸从其供给侧朝向喷出侧增大。
如上文所述,喷射泵11通过固定压的高压机油被供给至驱动喷嘴11a中而进行驱动,从而喷出混合机油,并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供给该混合机油。另外,被供给至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中的混合机油,经由未图示的油路而返回到油底壳12或油底壳15中。也就是说,润滑装置1-1为了对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进行润滑,而反复使用油底壳12以及油底壳15中存积的机油。
油底壳12为机油存积部。油底壳12经由抽吸油路16而与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相连接。当在喷射泵11中抽吸部11b内的机油被抽吸至混合部11c中时,将在该抽吸部11b内产生负压,存积在油底壳12中的机油将通过该负压,从而经由抽吸油路16而被抽吸至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中。从油底壳12经由油路16而向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中供给的机油,与从抽吸部11b向混合部11c中供给的机油压力相等。也就是说,油底壳12向抽吸部11b供给低压机油,其中,该低压机油的压力低于在喷射泵11中由驱动喷嘴11a向混合部11c供给的高压机油。
流量调节阀13为,随着离合器卡合压的增加,而使从油底壳12向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中供给的低压机油的流量增大的部件。流量调节阀13被设置在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与油底壳12之间。在实施方式1中,流量调节阀13被设置在抽吸油路16上。
在实施方式1中,流量调节阀13具备:阀筐体131、滑阀132、螺旋弹簧133和调节用活塞室134。而且,在图1中,滑阀132以及螺旋弹簧133起初是关于后文叙述的轴线方向上下对称的。在此,为了便于说明,相对于该轴线方向,使滑阀132以及螺旋弹簧133的上侧表示为摩擦离合器20处于卡合的状态时的状态A,而使下侧表示为摩擦离合器20处于释放状态时的状态B。
阀筐体131为,在内部将抽吸油路16中作为上游侧的油底壳12侧与作为下游侧的抽吸部11b侧连通的部件。阀筐体131被设定为大致筒状体,并在内部收纳有滑阀132。
滑阀132被形成为外径与阀筐体131的内径大致相同的柱状,并且被形成为,轴线方向上的尺寸短于阀筐体131的内部在轴线方向上的尺寸。因此,滑阀132能够在阀筐体131的内部于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以下,将阀筐体131的轴线方向以及滑阀132的轴线方向简称为轴线方向。
螺旋弹簧133为调节阀用施力单元。螺旋弹簧133为,对滑阀132向轴线方向施加施力的部件。螺旋弹簧133在阀筐体131的内部,以常时不会被拉伸为长于自然长度的方式,而被配置于阀筐体131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个壁部与滑阀132之间。也就是说,螺旋弹簧133被配置为,与自然长度相同、或被缩短为短于自然长度中的任意一种长度,且在被缩短为短于自然长度时,对滑阀132向轴线方向一侧施力。
调节用活塞室134为,用于向滑阀132施加离合器卡合压的部件。调节用活塞室134为,在阀筐体131的内部,相对于滑阀132而被形成在与配置有螺旋弹簧133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空隙。调节用活塞室134与卡合油路22相连通,并能够通过导入卡合油路22的内部的机油,从而导入被施加在卡合油路22上的离合器卡合压。调节用活塞室134通过该离合器卡合压被导入,从而向滑阀132的轴线方向一侧施加离合器卡合压,并通过基于离合器卡合压而产生的按压力将滑阀132向轴线方向另一侧按压。因此,滑阀132在通过调节用活塞室134而受到大于螺旋弹簧133的施力的按压力时,将在抵抗螺旋弹簧133的施力的同时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直到所受到的该按压力与螺旋弹簧133的施力相等为止。也就是说,滑阀132根据离合器卡合压的增加而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
在此,滑阀132具有抽吸开阀部132a、抽吸闭阀部132b、卡合闭阀部132c,且抽吸闭阀部132b、抽吸开阀部132a、卡合闭阀部132c沿着从轴线方向另一侧向轴线方向一侧的方向依次排列。在滑阀132中,轴线方向上的中间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而被缩径,被缩径了的该部分被作为抽吸开阀部132a,且被夹在抽吸闭阀部132b和卡合闭阀部132c之间。更详细而言,在实施方式1中,滑阀132的抽吸开阀部132a在沿着从轴线方向另一侧向轴线方向一侧的方向,从与抽吸闭阀部132b的外径相同的外径逐渐被缩径为预定的外径之后,以均等的外径的状态与卡合闭阀部132c连续。在实施方式1中,例如当离合器卡合压达到能够使摩擦离合器20卡合的压力时,通过滑阀132的轴线方向一侧受到该离合器卡合压,从而卡合闭阀部132c与阀筐体131的轴线方向一侧的内壁分离,且抽吸开阀部132a与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以及抽吸部11b侧双方均对置,进而通过滑阀132的抽吸开阀部132a而使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与抽吸部11b侧相连通。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例如当离合器卡合压为最低压时,通过滑阀132的轴线方向一侧受到该最低压的离合器卡合压,从而卡合闭阀部132c最接近于阀筐体131的轴线方向一侧的内壁,且抽吸闭阀部132b与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以及抽吸部11b侧的双方均对置,进而通过滑阀132的抽吸闭阀部132b而使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与抽吸部11侧之间的连通被切断。
如以上所述,滑阀132根据离合器卡合压的增加,而在阀筐体131的内部向使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与抽吸部11b侧连通的方向进行移动。即,流量调节阀13的开度根据离合器卡合压的增加而机械性地增大。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1的润滑装置1-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润滑装置1-1中,随着离合器卡合压通过压力调节阀21而增大,从而已增大的卡合压将经由卡合油路22以及调节用活塞室134而向滑阀132的轴线方向另一侧被施加。因此,随着离合器卡合压通过压力调节阀21而增大,从而滑阀132将通过调节用活塞室134内的机油而克服螺旋弹簧133的施力,而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被按压。由此,随着离合器卡合压通过压力调节阀21而增大,从而滑阀132将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因此,随着离合器卡合压通过压力调节阀21而增大,从而滑阀132将于阀筐体131的内部,向抽吸开阀部132与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以及抽吸部11b侧的双方均对置的方向进行移动。也就是说,随着离合器卡合压通过压力调节阀21而增大,从而流量调节阀13的开度将机械性地增大。
另一方面,在喷射泵11的驱动喷嘴11a中,通过油压控制回路10而供给有固定压的高压机油,从而在混合部11c中与驱动喷嘴11a之间的边界附近产生了固定的负压。因此,当流量调节阀13打开时,抽吸部11b的内部的低压机油将通过在混合部11c中产生的固定的负压而被抽吸至混合部11c中。伴随于此,在油底壳12中存积的低压机油将经由抽吸油路16而被抽吸至抽吸部11b中。也就是说,当流量调节阀13打开时,通过在混合部11c中产生的固定的负压,从而使油底壳12中存积的低压机油经由抽吸油路16以及抽吸部11b而被抽吸至混合部11c中,由此改变了从油底壳12经由抽吸油路16以及抽吸部11b而被抽吸至混合部11c中的低压机油的流量。由此,固定流量的高压机油与可通过流量调节阀13而改变流量的低压机油被混合,且通过喷射泵11的喷出部11d而使混合机油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被供给。
也就是说,由于随着离合器卡合压通过压力调节阀21而增大,从而流量调节阀13的开度将机械性地增大,因而随着该离合器卡合压的增大,从油底壳12向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中吸入的低压机油的流量将增大。因此,随着离合器卡合压通过压力调节阀21而增大,与固定流量的高压机油进行混合的低压机油的流量将增大,从而混合机油的流量将通过喷射泵11的混合部11c而增大,由此,从喷射泵11的喷出部11d喷出的混合机油的流量将增大。也就是说,随着离合器卡合压通过压力调节阀21而增大,从而对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进行润滑的混合机油的流量将增大。因此,即使不采用例如转矩传感器这种、根据由摩擦离合器所传递的转矩而对向喷射泵供给的机油的流量进行调节的转矩/机油流量变换机构,仅通过流量调节阀13也能够改变由喷射泵11的喷出部11d喷出的混合机油的流量。由此,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此外,在润滑装置1-1中,由于即使从油压控制回路10向喷射泵11的驱动喷嘴11a供给的高压机油的流量比较小,也能够通过喷射泵11所具有的流量放大功能,而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供给用于润滑的充足流量的混合机油,因此可以利用小型的喷射泵14。由此,能够减小用于对机油泵14进行驱动的驱动转矩。因此,减小了车辆的发动机产生用于驱动机油泵14的驱动转矩的负担。因而能够改善车辆的耗油率。
此外,在润滑装置1-1中,随着离合器卡合压通过压力调节阀21而增大,摩擦离合器20将从状态B进入状态A,即,从释放状态进入卡合状态。也就是说,在润滑装置1-1中,随着离合器卡合压通过压力调节阀21而增大,从而摩擦离合器20中产生的热量将增大。另一方面,在润滑装置1-1中,如前文所述,随着离合器卡合压通过压力调节阀21而增大,从而对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进行润滑的混合机油的流量将增大。也就是说,在润滑装置1-1中,随着离合器卡合压通过压力调节阀21而增大,从而对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进行润滑的混合机油的流量将增大。即,通过润滑装置1-1,从而对应于摩擦离合器20的卡合状态,使适于对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进行润滑的流量的混合机油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被供给。
在此,例如,当摩擦离合器20向被卡合的方向动作时,虽然摩擦离合器20中产生的热量将增大,但通过增大了流量的混合机油将使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被冷却。由此,能够抑制摩擦离合器20向被卡合的方向动作时的摩擦离合器20的温度上升,从而能够防止由于混合机油的供给不足而导致的润滑部20a的滑动不佳。另一方面,例如,当摩擦离合器20向被释放的方向动作时,由于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供给的混合机油的流量将减少,因此不会过度地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在此,例如,向摩擦离合器20中的能够相互卡合的部件之间)供给混合机油。因此,例如,当摩擦离合器20向被释放的方向进行了动作时,能够抑制由于混合机油的供给过多所导致的、在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中产生的搅拌损失。
此外,在润滑装置1-1中,由于采用了不调节向喷射泵11的驱动喷嘴11a供给的高压机油的流量、而调节向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中抽吸的低压机油的流量的结构,因此可以将喷射泵11的效率设定在例如最高点附近。也就是说,能够提高喷射泵11的效率。因此,能够有效利用喷射泵11所具有的流量放大功能,从而从喷射泵11的喷出部11d喷出适于对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进行润滑的、最佳流量的混合机油,例如,对于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所供给的混合机油的流量不足而导致的滑动不佳、或者由于所供给的混合机油的流量过多而导致的搅拌损失的增大。
[实施方式2]
下面,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润滑装置进行说明。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润滑装置的概要的模式图。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润滑装置1-2为如下的装置,即,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润滑装置1-1中,将螺旋弹簧133设为由形状记忆合金构成的部件,即使在离合器卡合压未发生变化,但机油的温度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会随着机油的温度上升而使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供给的混合机油的流量增大。另外,对于与所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要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此外,在图2中,滑阀132以及螺旋弹簧133起初是关于后文叙述的轴线方向上下对称的。在此,为了便于说明,相对于该轴线方向,使滑阀132以及螺旋弹簧133的上侧表示为状态A,而使下侧表示为状态B。此外,在图2中,符号F表示螺旋弹簧133的施力。此外,在该图中,符号Av为相当于流量调节阀13的开度的符号,其表示流量调节阀13相对于抽吸油路16的开口面积。此外,在该图中,符号Q1表示从油压控制回路10向喷射泵11的驱动喷嘴11a供给的、作为高压机油的流量的供给流量。此外,在该图中,符号Q2表示从油底壳12经由抽吸油路16而向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被抽吸的、作为低压机油的流量的抽吸流量。此外,在该图中,符号Q3表示从喷射泵11的喷出部11d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供给的、作为混合机油的流量的润滑流量。
实施方式2中的螺旋弹簧133由弹簧常数随着温度上升而减小的形状记忆合金构成。也就是说,实施方式2中的螺旋弹簧133为,即使其长度相同,对滑阀132向轴线方向一侧进行施力的施力F也会随着螺旋弹簧133的温度上升而减弱的弹簧。
图3为用表格来表示调节阀用施力单元的施力、流量调节阀的开度、抽吸流量、以及润滑流量相对于温度变化的特性的图。也就是说,图3为用表格来表示,施力F相对于流量调节阀13的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开口面积Av相对于流量调节阀13的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化、抽吸流量Q2相对于流量调节阀13的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化、以及润滑流量Q3相对于流量调节阀13的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化的图。在实施方式2的润滑装置1-2中,为了对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进行润滑,而反复使用油底壳12以及油底壳15中存积的低压机油。此时,在流量调节阀13中,随着机油的温度上升,通过阀筐体131或滑阀132,螺旋弹簧133的温度也将上升。由此,开口面积Av、抽吸流量Q2、润滑流量Q3随着机油的温度上升而增大。
另一方面,随着混合机油的温度上升,混合机油对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的冷却效果将下降。因此,对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进行润滑所需要的混合机油的流量将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多。
也就是说,在实施方式2的润滑装置1-2中,对应于流量调节阀13的温度变化,而向润滑部20a供给适于对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进行润滑的流量的混合机油。由此,对于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混合机油的供给过多而导致的搅拌损失,且能够防止由于混合机油的供给不足而导致的润滑部20a的滑动不佳。
但是,通常情况下,机油的粘度将随着机油的温度上升而下降。因此,例如,当摩擦离合器20为被设置在变速器的内部的部件时,随着机油的温度上升,作为混合机油附着在变速器的内部的壁面上的量的内壁面附着量将减少。因此,随着机油的温度上升,从位于变速器内部的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返回至油底壳12或油底壳15中的机油的量将增加,由此,作为存积在油底壳12以及油底壳15中的机油的总量的机油存积量将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即使在离合器卡合压相同的情况下,开口面积Av也会随着机油的温度上升而增大,因此从油底壳12向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中供给的低压机油的流量将增大。由此,即使在离合器卡合压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机油的温度上升,油底壳12中存积的低压机油的量也将减少,从而使机油存积量减少。也就是说,如果两个油底壳12、15互相连通,从而实际上被作为一个油底壳,则即使在离合器卡合压相同的情况下,也会由于机油存积量随着机油的温度上升而增加的部分、与从油底壳12向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中供给的低压机油随着机油的温度上升而增加的部分至少部分相抵消,从而抑制实际机油存积量相对于机油的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因此,能够防止例如在低温时,由于机油存积量的减少而导致的机油泵14发生空气吸入的现象。
[实施方式3]
下面,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润滑装置进行说明。图14为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润滑装置的概要的模式图。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润滑装置1-3为如下装置,即,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到额润滑装置1-1中,设置后文所述的手动阀17,以取代设置流量调节阀13以及压力调节阀21,从而与驾驶员对换档杆的操作进行联动,来调节离合器卡合压,并且对从油底壳12向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中供给的机油的流量进行调节。另外,对于与所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实施方式3中的手动阀17为一个流量压力调节联动阀,且为将流量调节阀13与压力调节阀21合起来的部件。该手动阀17被设置在卡合油路22上。因此,在实施方式3中,压力调节阀被设置在卡合油路22上。实施方式3中的手动阀17具备阀筐体171和滑阀172。而且,在图4中,滑阀172起初是关于后文叙述的轴线方向上下对称的。在此,为了便于说明,相对于该轴线方向,使滑阀172的上侧表示为换档杆处于空档时的状态,而使下侧表示为换档杆处于卡合位置时的状态,其中,所述卡合位置为摩擦离合器20通过卡合压而被卡合的位置。此外,虽然在实施方式3中,为了便于说明,作为卡合位置而以车辆能够前进的前进位置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车辆能够后退的后退位置。
阀筐体171为,在内部连通作为卡合油路22的下游侧的摩擦离合器20侧与作为上游侧的油压控制回路10侧的部件。阀筐体171被设置为轴向方向另一侧开口的大致筒状体,且在内部插入有滑阀172的轴线方向一侧。
滑阀172被形成为,外径与阀筐体171的内径大致相同的柱状。此外,滑阀172的轴线方向另一侧从阀筐体171中露出,且该露出部分与未图示的换档杆相连接。因此,滑阀172被设定为能够与驾驶员对换档杆的操作进行联动,从而在阀筐体171的内部于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此外,滑阀172具有抽吸开阀部172a、抽吸闭阀部172b、卡合闭阀部172c,以及卡合开阀部172d,且卡合闭阀部172c、卡合开阀部172d、抽吸闭阀部172b以及抽吸开阀部172a沿着从轴线方向另一侧向轴线方向一侧的方向依次排列。抽吸开阀部172a为,在滑阀172的轴线方向一侧被形成为锥形形状的部分,且根据相对于阀筐体171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来改变手动阀17作为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即手动阀17相对于抽吸油路16的开口面积。以下,将阀筐体17的轴线方向以及滑阀172的轴线方向简称为轴线方向。
在此,在滑阀172中,轴线方向上的中间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被缩径,缩径了的该部分被作为卡合开阀部172d,且被夹在卡合闭阀部172c和抽吸闭阀部172b之间。更加详细而言,在实施方式3中,滑阀172的卡合开阀部172d为,沿着从轴线方向另一侧向轴线方向一侧的方向,而以外径均等的方式被缩径的部分,且与卡合闭阀部172c以及抽吸闭阀部172b连续。在实施方式3的手动阀17中,当换档杆位于空档位置时,卡合闭阀部172c与卡合油路22的摩擦离合器20侧对置,且抽吸闭阀部172b与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以及抽吸部11b侧的双方均对置,从而通过滑阀172的卡合闭阀部172c而使卡合油路22的摩擦离合器20侧与油压控制回路10侧之间的连通被切断,且通过滑阀172的抽吸闭阀部172b而使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与抽吸部11b侧之间的连通被切断。此外,在实施方式3的手动阀17中,当换档杆位于前进位置时,卡合开阀部172d与卡合油路22的摩擦离合器20侧以及油压控制回路10侧的双方均对置,且抽吸开阀部172a与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以及抽吸部11b侧的双方均对置,从而通过滑阀172的卡合开阀部172d而使卡合油路22的摩擦离合器20侧与油压控制回路10侧被连通,且通过滑阀172的抽吸开阀部172a而使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与抽吸部11b侧被连通。
在实施方式3的润滑装置1-3中,当换档杆位于空档位置时,由于滑阀172的卡合闭阀部172c与卡合油路22的摩擦离合器20侧对置,从而通过该卡合闭阀部172c而使卡合油路22的摩擦离合器20侧与油压控制回路10侧之间的连通被切断,因此摩擦离合器20的卡合压变为最低压,由此摩擦离合器20被释放。此时,由于滑阀172的抽吸闭阀部172b与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以及抽吸部11b侧的双方均对置,从而通过该抽吸闭阀部172b而使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与抽吸部11b侧之间的连通被切断,因此由喷射泵11的喷出部11d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供给的混合机油的供给流量变为最低流量。也就是说,在润滑装置1-3中,当换档杆位于空档位置时,抑制了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供给的混合机油的流量,从而能够抑制在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中产生的搅拌损失。
此外,在实施方式3的润滑装置1-3中,当换档杆从空档位置被切换到前进位置时,由于滑阀172的卡合开阀部172d与卡合油路22的摩擦离合器20侧以及油压控制回路10侧的双方均对置,从而通过该卡合开阀部172d而使卡合油路22的摩擦离合器20侧与油压控制回路10侧被连通,因此摩擦离合器20的卡合压从最低压起上升,且最终达到离合器源压,由此使摩擦离合器20完全地卡合。因此,当换档杆位从空档位置被切换到前进位置时,在摩擦离合器20上产生的热量将增大。此时,随着抽吸闭阀部172b与驾驶员对换档杆的操作联动而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从而滑阀172的抽吸开阀部172a将与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以及抽吸部11b侧的双方均对置,从而通过该抽吸开阀部172a而使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与抽吸部11b侧被连通。也就是说,当换档杆从空档位置被切换到前进位置时,通过滑阀172的抽吸开阀部172a,从而手动阀17作为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即手动阀17相对于抽吸油路16的开口面积逐渐增大。由此,当换档杆从空档位置被切换到前进位置时,随着滑阀172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移动,从油底壳12向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供给的低压机油的流量将增大。因此,当换档杆从空档位置被切换到前进位置时,随着滑阀172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移动,通过喷射泵11的喷出部11d而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供给的混合机油的供给流量将从最低流量起增大。也就是说,在润滑装置1-3中,当换档杆从空档位置被切换到前进位置时,将使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供给的混合机油的流量增大,从而促进混合机油对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的冷却,且能够防止由于混合机油的供给不足而导致的润滑部20a的滑动不佳。
如以上所述,润滑装置1-3能够根据驾驶员对换档杆的操作,而在摩擦离合器20从释放状态进入到卡合状态、或摩擦离合器20从卡合状态进入到释放状态的期间,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供给适于进行润滑以及冷却的流量的混合机油。
此外,在润滑装置1-3中,不需要如实施方式1中的润滑装置1-1所具备的这种流量调节阀13。因此,仅通过对车辆上所设置的一般的自动变速器的压力调节阀实施如下的改变,就能够以低成本来实现装置1-3,所述改变例如为,通过滑阀在轴线方向上的移动,从而使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与抽吸部11b侧能够连通的改变。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润滑装置进行说明。图5为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润滑装置的概要的模式图。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润滑装置1-4为如下装置,即,在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润滑装置1-3中,设置离合器控制阀18以取代手动阀17,从而根据通过车辆的电子控制而生成的指示压来调节离合器卡合压,且对向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中供给的低压机油的流量进行调节。在实施方式4中,未图示的指示压调节阀被设置在油压控制回路10的内部,通过由车辆的电控制而使例如电磁阀被驱动,以调节指示压调节阀的开度,从而生成指示压。此外,在实施方式4中,离合器源压通过油压控制回路10,而被施加于卡合油路22中相对于离合器控制阀18而位于油压控制回路10侧的内部。另外,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实施方式4中的离合器控制阀18为一个流量压力调节联动阀,且为将实施方式1的润滑装置1-1中的流量调节阀13与压力调节阀21合起来的部件。实施方式4中的离合器控制阀18具备阀筐体181、滑阀182、螺旋弹簧183和联动阀活塞室184。另外,在图5中,滑阀182以及螺旋弹簧183起初是关于后文叙述的轴线方向左右对称的。在此,为了便于说明,相对于该轴线方向,使滑阀182以及螺旋弹簧183的右侧表示为状态B,而使左侧表示为状态A。
阀筐体181为,在内部连通作为卡合油路22的下游侧的摩擦离合器20侧与作为上游侧的油压控制回路10侧的部件。阀筐体181被设定为大致筒状体,并在内部收纳有滑阀182。在阀筐体181相对于卡合油路22的开口部分中,摩擦离合器20侧的开口部分位于比油压控制回路10侧的开口部分更靠轴线方向一侧的位置处,且如后文所述,通过滑阀182沿着轴线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能够改变阀筐体181相对于卡合油路22的开口面积。
滑阀182被形成为外径与阀筐体181的内径大致相同的柱状,并且轴线方向上的尺寸被形成为短于阀筐体181的内部在轴线方向上的尺寸。因此,滑阀182被设为能够在阀筐体181的内部于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滑阀182的轴线方向一侧通过被导入至联动阀活塞室183中的机油而受到指示压(由指示压调节阀产生的先导压)。以下,将阀筐体181的轴线方向以及滑阀182的轴线方向简称为轴线方向。
螺旋弹簧183为联动阀用施力单元。螺旋弹簧183为对滑阀182向轴线方向施加施力的部件。螺旋弹簧183在阀筐体181的内部,以常时不会被拉伸为长于自然长度的方式,而被配置于阀筐体181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个壁部与滑阀182之间。也就是说,螺旋弹簧183被配置为,与自然长度相同、或被缩短为短于自然长度中的任意一种长度,且在被缩短为短于自然长度时,将对滑阀182向轴线方向一侧施力。
联动阀活塞室184为,用于向滑阀182施加指示压的部件。联动阀活塞室184为,在阀筐体181的内部相对于滑阀182而被形成在配置有螺旋弹簧183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空隙。联动阀活塞室184经由指示油路184a而与油压控制回路10相连通,并能够通过导入指示油路184a的内部的机油,从而导入通过油压控制回路10而被施加于指示油路中的指示压。联动阀活塞室184通过指示压从油压控制回路10被导入,从而向滑阀182的轴线方向另一侧施加指示压,并以作为基于指示压而产生的按压力的指示按压力而将滑阀182向轴线方向另一侧按压。因此,滑阀182在通过联动阀活塞室184而受到大于螺旋弹簧183的施力的指示按压力时,将在抵抗螺旋弹簧183的施力的同时,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直到所受到的该指示按压力与螺旋弹簧183的施力相等为止。也就是说,滑阀182根据指示压的增加而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
在此,滑阀182具有抽吸开阀部182a、抽吸闭阀部182b、卡合闭阀部182c、卡合开阀部182d以及指示闭阀部182e,且抽吸闭阀部182b、抽吸开阀部182a、卡合闭阀部182c、卡合开阀部182d以及指示闭阀部182e,沿着从轴线方向另一侧向轴线方向一侧的方向依次排列。在滑阀182中,轴线方向上的中间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而被缩径,被缩径了的该部分被作为卡合开阀部182d,并被夹在卡合闭阀部182c和指示开阀部182e之间。而且,相对于卡合闭阀部182c而言的卡合开阀部182d的相反侧,相对于卡合闭阀部182c的外径而被缩径,被缩径了的该部分被作为抽吸开阀部182a。另外,相对于抽吸开阀部182a而位于轴线方向另一侧的部分被作为抽吸闭阀部182b。更详细而言,在实施方式4中,卡合开阀部182d沿着从轴线方向另一侧向轴线方向一侧的方向,而以外径均等的方式被缩径,并与卡合闭阀部182c和指示闭阀部182e连续。此外,抽吸开阀部182a在沿着从轴线方向一侧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的方向,以均等的外径的状态延伸之后,再在扩径的同时进行延伸,直到与抽吸闭阀部182b的外径相等,并与抽吸闭阀部182b连续。抽吸闭阀部182b以外径与卡合闭阀部182d的外径相等的状态而延伸,并成为滑阀182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端部。
在实施方式4的离合器控制阀18中,通过滑阀182的轴线方向一侧受到指示压,从而卡合开阀部182与卡合油路22的摩擦离合器20侧以及油压控制回路10侧的双方均对置,进而通过滑阀182的卡合开阀部182d而使卡合油路22的摩擦离合器20侧与油压控制回路10侧被连通。由于在阀筐体181相对于卡合油路22的开口部分中,摩擦离合器20侧的开口部分位于比油压控制回路10侧的开口部分更靠轴线方向一侧的位置处,因此随着卡合开阀部182d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从而离合器控制阀18相对于卡合油路22的开口面积将增大。也就是说,随着卡合开阀部182d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从而离合器卡合压将增大。因此,在离合器控制阀18中,随着卡合开阀部182d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从而将产生能够使摩擦离合器20卡合的压力的离合器卡合压。此外,在实施方式4的离合器控制阀18中,通过滑阀182的轴线方向一侧受到最低压的指示压,从而轴线方向另一侧的卡合闭阀部182c与卡合油路22的油压控制回路10侧对置,进而通过滑阀182的卡合闭阀部182c而使卡合油路22的摩擦离合器20侧与油压控制回路10侧之间的连通被切断。因此,在离合器控制阀18中,当卡合闭阀部182c与卡合油路22的油压控制回路10侧对置时,将产生最低压的离合器卡合压。
此外,在实施方式4的离合器控制阀18中,通过指示压向滑阀182的轴线方向另一侧被施加,从而当离合器卡合压达到能够使摩擦离合器20卡合的压力时,抽吸开阀部182a与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以及抽吸部11b侧的双方均对置,进而通过滑阀182的抽吸开阀部182a而使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与抽吸部11b侧被连通。此外,在实施方式4的离合器控制阀18中,通过指示压以最低压向滑阀182的轴线方向另一侧被施加,从而当离合器卡合压为最低压时,抽吸闭阀部182b与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以及抽吸部11b侧的双方均对置,进而通过滑阀182的抽吸闭阀部182b而使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与抽吸部11b侧之间的连通被切断。
如上文所述,滑阀182为,通过根据指示压的增加而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从而增加离合器卡合压的部件,且在阀筐体181的内部,根据指示压的增加,而向使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与抽吸部11b侧连通、且使卡合油路22的摩擦离合器20侧与油压控制回路10侧连通的方向进行移动。即,离合器控制阀18作为流量调节阀以及压力调节阀的开度根据指示压的增加而机械性地增大。换句话说,在离合器控制阀18中,阀筐体181相对于抽吸油路16的开口面积以及相对于卡合油路22的开口面积根据指示压的增加而增大。
在实施方式4的润滑装置1-4中,通过车辆的电控制而在油压控制回路10中生成的指示压,经由指示油路184a以及联动阀活塞室184而向滑阀182的轴线方向另一侧被施加。因此,随着在油压控制回路10中生成的指示压的增大,从而滑阀182将通过联动阀活塞室184内的机油而克服螺旋弹簧183的施力,并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被按压。由此,随着在油压控制回路10中生成的指示压的增大,从而滑阀182将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因此,滑阀182在阀筐体181的内部,向使卡合开阀部182d与卡合油路22的摩擦离合器20侧以及油压控制回路10侧的双方均对置的方向进行移动,且向使抽吸开阀部182a与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以及抽吸部11b侧的双方均对置的方向进行移动。也就是说,随着在油压控制回路10中生成的指示压增大,从而离合器控制阀18作为流量调节阀以及压力调节阀的开度、即阀筐体181相对于抽吸油路16的开口面积以及相对于卡合油路22的开口面积将增大。
在此,在实施方式4的润滑装置1-4中,当指示压以最低压向滑阀182的轴线方向另一侧被施加时,轴线方向另一侧的卡合闭阀部182c与卡合油路22的油压控制回路10侧对置,且抽吸闭阀部182b与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以及抽吸部11b侧的双方均对置,由此,通过滑阀182的卡合闭阀部182c而使卡合油路22的摩擦离合器20侧与油压控制回路10侧的连通被切断,且通过滑阀182的抽吸闭阀部182b而使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以及抽吸部11b侧之间的连通被切断。此时,摩擦离合器20的卡合压达到最低压,从而摩擦离合器20被释放。此外,此时、即离合器卡合压为最低压时,由于通过滑阀182的抽吸闭阀部182b而使卡合油路22的油底壳12侧与抽吸部11b侧之间的连通被切断,因此通过喷射泵11的喷出部11d而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供给的混合机油的供给流量变为最低流量。也就是说,在润滑装置1-4中,当离合器卡合压为最低压时,抑制了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供给的混合机油的流量,从而能够抑制在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中产生的搅拌损失。
在实施方式4的润滑装置1-4中,当相对于最低压而增大了的指示压向滑阀182的轴线方向另一侧被施加时,卡合开阀部182d与卡合油路22的摩擦离合器20侧以及油压控制回路10侧的双方均对置,且抽吸开阀部182a与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以及抽吸部11b侧的双方均对置,由此,通过滑阀182的卡合开阀部182d而使卡合油路22的摩擦离合器20侧与油压控制回路10侧被连通,且通过滑阀182的抽吸开阀部182a而使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与抽吸部11b侧被连通。此时,摩擦离合器20的卡合压从最低压起上升,并最终达到离合器源压,从而摩擦离合器20完全地卡合。因此,当离合器卡合压从最低压达到能够使摩擦离合器20卡合的压力时,在摩擦离合器20中产生的热量将增大。此外,此时、即离合器卡合压从最低压达到能够使摩擦离合器20卡合的压力时,由于随着抽吸闭阀部182b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从而通过抽吸开阀部182a而使抽吸油路16的油底壳12侧与抽吸部11b侧被连通,因此随着抽吸闭阀部182b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从而通过喷射泵11的喷出部11d而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供给的混合机油的供给流量将增加。也就是说,当离合器卡合压从最低压达到能够使摩擦离合器20卡合的压力时,随着抽吸闭阀部182b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从而通过滑阀182的抽吸开阀部182a将使离合器控制阀18作为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即阀筐体181相对于抽吸油路16的开口面积增大。由此,当离合器卡合压从最低压达到能够使摩擦离合器20卡合的压力时,随着滑阀182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移动,从油底壳12向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供给的低压机油的流量将增大。因此,当离合器卡合压从最低压达到能够使摩擦离合器20卡合的压力时,随着滑阀182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移动,从而通过喷射泵11的喷出部11d而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供给的混合机油的供给流量将从最低流量起增大。也就是说,在润滑装置1-4中,当离合器卡合压从最低压达到能够使摩擦离合器20卡合的压力时,将使向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供给的混合机油的流量增大,从而促进了混合机油对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的冷却,进而能够防止由于混合机油的供给不足而导致的润滑部20a的滑动不佳。
[实施方式5]
下面,对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润滑装置进行说明。图6为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润滑装置的概要的模式图。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润滑装置1-5为如下装置,即,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润滑装置1-1中,在流量调节阀13的油底壳12侧设置单向阀19,以防止从油底壳12向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供给的低压机油发生逆流。另外,对于与所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要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此外,在图6中,滑阀132以及螺旋弹簧133起初是关于后文叙述的轴线方向上下对称的。在此,为了便于说明,相对于该轴线方向,使滑阀132以及螺旋弹簧133的上侧表示为状态A,而使下侧表示为状态B。
单向阀19被设置在流量调节阀13的油底壳12侧。在实施方式5中,单向阀19在抽吸油路16中被设置在油底壳12侧的端部。当在喷射泵11的混合部11c中产生了负压、且流量调节阀13打开时,单向阀19将通过基于该负压所产生的机油的抽吸力而开阀。而且,由于当流量调节阀13关闭时,基于通过该流量调节阀13而在喷射泵11的混合部11c中产生的负压的抽吸力不发生作用,因此单向阀19将闭阀。
在实施方式5的润滑装置1-5中,由于当流量调节阀13关闭时,单向阀19将闭阀,因而能够通过单向阀19而防止空气混入抽吸油路16中。也就是说,当由于流量调节阀13而使低压机油无法从油底壳12经由抽吸油路16向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中被抽吸时,通过单向阀19而能够防止空气混入抽吸油路16的相对于流量调节阀13的油底壳12侧。因此,即使打开流量调节阀13而使低压机油向喷射泵11的抽吸部11b中被抽吸,空气也不会混入喷射泵11的内部。也就是说,当对摩擦离合器20的润滑部20a开始实施由喷射泵11的喷出部11d进行的混合机油的供给时,能够迅速地供给混合机油。此外,由于通过单向阀19而使空气不会混入喷射泵11的内部,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喷射泵11的空气的吞入而产生的噪音。
如以上对实施方式1~5进行的说明,虽然在本发明中,采用了当离合器卡合压为最低压时,由滑阀切断抽吸油路16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可以采用例如,即使在离合器卡合压为最低压时,抽吸油路16也不会被滑阀切断的结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润滑装置适用于对车辆的摩擦离合器的润滑部进行润滑,尤其适用于对构成车辆用的变速器的摩擦离合器的润滑部进行润滑。

Claims (7)

1.一种润滑装置,其向能够通过离合器卡合压而卡合的摩擦离合器的润滑部供给机油,
所述润滑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喷射泵,其将高压机油和低压机油通过喷出部而喷出,并向所述润滑部供给,其中,所述高压机油从驱动喷嘴向混合部供给,所述低压机油通过所述高压机油向所述混合部被供给从而从抽吸部向所述混合部供给;
油压控制回路,其与所述驱动喷嘴相连接,并供给所述高压机油;
机油存积部,其与所述抽吸部相连接,并供给压力低于所述高压机油的所述低压机油;
流量调节阀,其被设置在所述抽吸部与所述机油存积部之间,且其开度根据所述离合器卡合压的增加而机械性地增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调节阀被设置在,连通所述抽吸部与所述机油存积部的抽吸油路上,
且所述流量调节阀具有:
阀筐体,其在内部将所述抽吸油路的机油存积部侧与抽吸部侧连通;
滑阀,其被设置为,能够在所述阀筐体的内部于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
调节阀用施力单元,其对所述滑阀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施力;
调节阀活塞室,其通过所述离合器卡合压被导入,从而将所述滑阀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按压,
所述滑阀根据所述离合器卡合压的增加而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
当所述离合器卡合压达到能够使所述摩擦离合器卡合的压力时,通过所述滑阀而使所述抽吸油路的机油存积部侧与抽吸部侧被连通;
当所述离合器卡合压为最低压时,通过所述滑阀而使所述抽吸油路的机油存积部侧与抽吸部侧之间的连通切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用施力单元由弹簧常数随着温度上升而降低的形状记忆合金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合器卡合压的调节通过压力调节阀来实施,
所述压力调节阀被设置在,连通所述摩擦离合器与所述油压控制回路的卡合油路上,
所述流量调节阀及所述压力调节阀为一个流量压力调节联动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压力调节联动阀具有:
阀筐体,其在内部将所述卡合油路的摩擦离合器侧与油压控制回路侧连通;
滑阀,其被设置为,与换档杆连接,并能够与驾驶员对所述换档杆的操作进行联动,而在所述阀筐体的内部于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
当所述换档杆处于空档位置时,通过所述滑阀而使所述卡合油路的摩擦离合器侧与油压控制回路侧之间的连通被切断,并使连通所述抽吸部与所述机油存积部的、抽吸油路的机油存积部侧与抽吸部侧之间的连通被切断;
当所述换档杆处于卡合位置时,通过所述滑阀而使所述卡合油路的摩擦离合器侧与油压控制回路侧连通,并使得所述抽吸油路的机油存积部侧与抽吸部侧被连通,其中,所述卡合位置为,所述摩擦离合器通过所述离合器卡合压而被卡合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压力调节联动阀具有:
阀筐体,其在内部将所述卡合油路的摩擦离合器侧与油压控制回路侧连通;
滑阀,其被设置为,能够在所述阀筐体的内部于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
联动阀用施力单元,其对所述滑阀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施力;
联动阀活塞室,其通过指示压从所述油压控制回路被导入,从而将所述滑阀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按压,
所述滑阀通过根据所述指示压的增加而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进行移动,从而增加所述离合器卡合压,
当所述离合器卡合压达到能够使所述摩擦离合器卡合的压力时,通过所述滑阀而使所述抽吸油路的机油存积部侧与抽吸部侧被连通;
当所述离合器卡合压为最低压时,通过所述滑阀而使所述抽吸油路的机油存积部侧与抽吸部侧之间的连通被切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调节阀的所述机油存积部侧上设有单向阀。
CN2009801579979A 2009-03-11 2009-03-11 润滑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89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54661 WO2010103630A1 (ja) 2009-03-11 2009-03-11 潤滑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8904A true CN102348904A (zh) 2012-02-08
CN102348904B CN102348904B (zh) 2013-12-04

Family

ID=42727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799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8904B (zh) 2009-03-11 2009-03-11 润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56038B2 (zh)
JP (1) JP5177280B2 (zh)
CN (1) CN102348904B (zh)
DE (1) DE112009004497B4 (zh)
WO (1) WO201010363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3020B (zh) * 2016-11-04 2017-10-2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流體機械潤滑系統總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60117A1 (ja) * 2010-11-04 2012-05-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圧器を備えた油圧制御装置
US9334766B2 (en) * 2011-09-27 2016-05-1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oil flow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9739374B2 (en) 2013-02-06 2017-08-22 Honda Motor Co., Ltd. Hydraulic pressure supply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WO2017090624A1 (ja) * 2015-11-26 2017-06-01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作動油制御装置
JP2019044799A (ja) * 2017-08-30 2019-03-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DE102021214356A1 (de) 2021-12-15 2023-06-15 Zf Friedrichshafen Ag Vorrichtung zum Befüllen eines hydrodynamischen Drehmomentwandler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500683A (ja) * 1983-12-12 1986-04-10 キヤタピラ− トラクタ− コムパニ− 作動に応答する摩擦連結装置の冷却装置
JPH05149418A (ja) * 1991-11-25 1993-06-15 Honda Motor Co Ltd 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JPH0754972A (ja) * 1993-08-20 1995-02-2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油圧作動式変速機の潤滑油供給装置
JPH08219267A (ja) * 1994-12-15 1996-08-27 Luk Getriebe Syst Gmbh 円錐プーリ形巻掛け伝動装置を備えた駆動ユニット
CN1957160A (zh) * 2004-12-28 2007-05-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燃料例如轻油润滑的柴油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26747A1 (de) 1997-07-14 1999-01-21 Luk Getriebe Systeme Gmbh Getriebe
US6690734B1 (en) * 2000-06-02 2004-02-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uncturing code symbols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DE102005019516A1 (de) 2004-05-15 2005-12-08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Vorrichtung zum Ansteuern einer Mehrzahl von hydraulischen Schaltzylindern sowie Hydraulikversorgungssystem für ein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502005006512D1 (de) 2004-05-15 2009-03-12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Vorrichtung zum Ansteuern einer Mehrzahl von hydraulischen Schaltzylindern sowie Hydraulikversorgungssystem für ein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JP2006308257A (ja) 2005-05-02 2006-11-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蒸発器、冷媒混合器、およびこれら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
JP4849055B2 (ja) 2007-11-08 2011-12-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油圧制御装置および変速機
JP5088102B2 (ja) 2007-11-08 2012-12-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オイル潤滑装置
JP2009115066A (ja) 2007-11-09 2009-05-28 Toyota Motor Corp ジェットポンプ
JP4862830B2 (ja) 2008-01-24 2012-01-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流体伝動装置用の制御装置
JP2009250044A (ja) 2008-04-01 2009-10-29 Toyota Motor Corp ジェットポンプ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500683A (ja) * 1983-12-12 1986-04-10 キヤタピラ− トラクタ− コムパニ− 作動に応答する摩擦連結装置の冷却装置
JPH05149418A (ja) * 1991-11-25 1993-06-15 Honda Motor Co Ltd 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JPH0754972A (ja) * 1993-08-20 1995-02-2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油圧作動式変速機の潤滑油供給装置
JPH08219267A (ja) * 1994-12-15 1996-08-27 Luk Getriebe Syst Gmbh 円錐プーリ形巻掛け伝動装置を備えた駆動ユニット
CN1957160A (zh) * 2004-12-28 2007-05-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燃料例如轻油润滑的柴油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3020B (zh) * 2016-11-04 2017-10-2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流體機械潤滑系統總成
US10316953B2 (en) 2016-11-04 2019-06-1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ssembly of lubrication system for fluid machiner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56038B2 (en) 2013-10-15
WO2010103630A1 (ja) 2010-09-16
DE112009004497B4 (de) 2014-01-23
US20110308912A1 (en) 2011-12-22
DE112009004497T5 (de) 2012-08-02
CN102348904B (zh) 2013-12-04
JP5177280B2 (ja) 2013-04-03
JPWO2010103630A1 (ja) 2012-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8904B (zh) 润滑装置
US8408363B2 (en) PTO lube control system
US9453440B2 (en) Oil pump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relief pressure control apparatus for oil pump
US8974347B2 (en) Fluid pressure control device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8439805B2 (en) Hydraulic system of a gear box
KR100844724B1 (ko) 하이브리드 전기차량용 무단변속기의 유압제어장치
JP2005090659A (ja) 駆動力伝達システム
CN102869903A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2086934A (zh) 具有独立受控定子冷却流的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
KR102142337B1 (ko) 유압 제어 시스템을 구비한 무단 변속기
CN104421420A (zh) 流体压力控制装置
CN102197245B (zh) 自动变速器的油压控制装置
JP6896168B2 (ja) 無段調整可能な巻掛け変速機におけるディスクセット押当て用の蓄圧器を備えた流体システムならびに無段調整可能な巻掛け変速機
CN108779851B (zh) 油压控制装置
CN101551005B (zh) 用于混合动力变速器的整体电动机冷却/离合器回填系统
CN109690113A (zh) 自动变速器
CN218670565U (zh) 混动变速箱的油液控制系统及车辆
US6527668B2 (en) Hydraulic system
CN101649778A (zh) 具有被供给发动机油的变矩器的动力系
CN108626368B (zh) 流体压力回路
JP2018151014A (ja) 切替弁装置
CN108626371B (zh) 流体压力回路
CN112984090A (zh) 变速器用双联泵控制方法
WO2011158167A2 (en) Fluidic gear machine with flow rate regulation
KR101293295B1 (ko) 클러치 제어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