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25686B - 机动车的转向柱 - Google Patents

机动车的转向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25686B
CN102325686B CN200980151538XA CN200980151538A CN102325686B CN 102325686 B CN102325686 B CN 102325686B CN 200980151538X A CN200980151538X A CN 200980151538XA CN 200980151538 A CN200980151538 A CN 200980151538A CN 102325686 B CN102325686 B CN 1023256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ongated hole
steering shaft
section
regulating
guide bo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153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25686A (zh
Inventor
罗尼·施尼策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yssenKrupp Presta AG
Original Assignee
ThyssenKrupp Presta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yssenKrupp Presta AG filed Critical ThyssenKrupp Presta AG
Publication of CN1023256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256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256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256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能够调节的转向柱,具有:保持件(1),其能够固定在机动车的车身上;以及相对于保持件(1)能够调节的调节件(2),所述调节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转向轴(4)的连接到转向轴(4)的转向轮侧端部(5)上的区段,所述端部在调节件(2)调节时能够相对于保持件(1)经由调节路径在第一端部位置和第二端部位置之间调节。通过调节路径的至少一部分耦合地进行转向轮侧端部(5)在转向柱的长度调节的方向(8)上和在转向柱的高度调节或倾斜度调节的方向(9)上的调节。在调节件(2)或在保持件(1)上保持有前部导向螺栓(10),所述前部导向螺栓啮合到设置在这两个部件(1,2)的另一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前部长形孔(12)中。此外在调节件(2)上或在保持件(1)上还保持有后部导向螺栓(11),所述后部导向螺栓与前部导向螺栓(13)相比距转向轴(4)的转向轮侧端部(5)具有更大的距离,并且所述后部导向螺栓啮合到设置在所述两个部件(1,2)的另一个中的至少一个后部长形孔(13)中,所述后部长形孔的走向在其曲率和/或其延伸方向方面至少在其延伸的区段上与所述至少一个前部长形孔(12)的相应走向不同。

Description

机动车的转向柱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可调节的转向柱,所述转向柱具有:保持件,其可固定在机动车的车身上;以及相对于保持件可调节的调节件,该调节件可转动地支承转向轴的连接到转向轴的转向轮侧端部上的区段,该端部在对调节件进行调节时可以相对于保持件经由调节路径在第一端部位置和第二端部位置之间调节,其中通过调节路径的至少一部分耦合地进行转向轮侧端部在转向柱的长度调节方向上或在转向柱的高度调节方向或倾斜度调节方向上的调节,并且在调节件或在保持件上保持有前部导向螺栓,该前部导向螺栓啮合到设置在这两个部件的另一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前部长形孔中。
可调节的转向柱以不同实施形式而已知。转向柱的可调节性(以便调节转向轮的位置)对于驾驶者而言是舒适功能。
除了仅长度可调的转向柱和仅倾斜度或高度可调的转向柱之外,也公开了不仅长度可调而且高度或倾斜度可调的转向柱。
不仅在长度上而且在倾斜度和高度上可调的转向柱例如从EP 1 364 856 A1得到。固定装置的锁紧销(借助该固定装置可以锁定转向柱的被调节的位置)穿通在底盘固定的保持件中的和为了调节转向柱的位置而相对于其可调节的调节件中的交叉的长形孔,所述调节件可转动地支承转向轴的区段。在调节倾斜度或高度时,锁紧销被推入到在该方向上延伸的长形孔中,其中调节件围绕轴螺栓枢转,该轴螺栓比锁紧销距转向轴的转向轮侧端部更远。为了能够实现转向轴的长度调节,将底盘固定的轴螺栓可移动地引入调节件的长形孔中,这些长形孔平行于转向轴的轴向延伸并且平行于被锁紧销穿通的并且用于长度调节的长形孔地处于调节件中。长度和倾斜度或高度的调节在此可以彼此独立地进行。
类似的构造也从US 6,189,405 B1中得到,其中在此远离转向轮侧端部的螺栓不仅在调节件的平行于转向轴的纵向轴的长形孔中而且在与其成直角地延伸的、底盘固定的保持件中的长形孔中可移动地引导。该螺栓是与固定装置耦合的另一固定装置的锁紧销,在转向轮侧远离该固定装置的锁紧销是一部分。通过该相当复杂的结构得到了转向轮的附加的调节可能性。
在EP 0 671 308 B1和EP 0 440 698 B1中另外得到了所谓的“头部倾斜(head tilt)”转向柱。高度调节或倾斜度调节的枢转轴围绕其实现的轴螺栓在此比锁紧销更近地在转向轮侧端部附近,由此形成了针对高度调节和倾斜度调节的大的调节范围。由此,在上车和下车时,转向轮可以向上枢转开。在此在高度调节或倾斜度调节时,转向轮所处的平面由于枢转轴与转向轮邻近而强烈地改变。
类似的转向柱也从EP 121 506 B1中得到。而底盘固定的保持件在此具有较大的窗凹口,在该窗凹口中锁紧销可以自由运动,以便进行长度调节和高度调节或倾斜度调节。
开头所述类型的转向柱从DE 10 2004 011 657 A1中得到。耦合地进行长度调节和高度调节或倾斜度调节。为此目的,安置在调节件上的导向螺栓啮合到设置在保持件中的弯曲走向的长形孔中。倾斜度调节或高度调节围绕轴螺栓进行,轴承座套通过轴螺栓可相对于保持件枢转地支承。轴承座套在其方面将转向轴支承在与由调节件支承的区域相比距转向轮侧端部更远的区域中。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简单构建的转向柱,其中提供了扩展的可能性用于预先给定转向柱的可能的调节位置。根据本发明,这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转向柱来实现。
在本发明的转向柱中,在调节件上或在保持件上保持有后部导向螺栓,其与前部导向螺栓相比距转向轴的转向轮侧端部具有更大的距离,并且该后部导向螺栓啮合到至少一个后部长形孔中,该长形孔设置在保持件或调节件中。后部长形孔的走向至少在其从延伸的一个区段上不同于至少一个前部长形孔的相应走向,其中这些走向在其延伸的曲率上和/或在其延伸的方向上彼此不同。
通过将导向螺栓在长形孔中引导,得到了仅仅一个(唯一)调节路径,其中在调节路径上的任意位置对应于转向轴的转向轮侧端部的或调节件的唯一的位置。调节在此不仅朝着长度调节的方向或者朝着倾斜调节或高度调节的方向进行,而且至少通过调节路径的一部分耦合(同时)地不仅在长度调节的方向上而且在倾斜度调节或高度调节的方向上进行。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造,在此情况下通过相应地构建长形孔的走向,创建了通过调节路径针对所希望的调节特性扩展的可能性。尤其是,通过调节路径的一部分或通过整个调节路径,转向轴的转向轮侧端部可以同时朝着转向柱的长度调节的方向并且围绕虚拟的转动轴线运动,该虚拟的转动轴线与后部导向螺栓相比距转向轴的转向轮侧端部具有更大的距离。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虚拟的转动轴线置于万向节所处的区域中,该万向节将转向轴的连接到转向轮侧端部的区段与转向轴的另一区段连接。万向节因此在转向柱的调节时基本上保持在相同位置上。在万向节的区域中的用于转向柱的支承元件在此情况下是不必要的。
通过虚拟转动轴线距转向轮侧端部的比较大的距离,也可以实现在转向轮的高度调节时该转向轮的平面的小的改变。
可考虑且也可能的是,虚拟转动轴线的位置通过调节路径来改变。
优选地,所述少一个后部长形孔的走向在调节路径的至少三分之一上不同于所述至少一个前部长形孔的走向,即至少在长形孔的通过调节路径被导向螺栓穿过的区段的三分之一上。
有利地,所述至少一个前部长形孔的至少一个区段弯曲地构建和/或在不仅相对于长度调节的方向而且相对于高度调节或倾斜度调节的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该区段优选在前部长形孔的伸展的至少三分之一上延伸,导向螺栓经由调节路径推移到其上。
有利地,所述至少一个后部长形孔的至少一个区段弯曲地构建和/或在不仅相对于长度调节的方向而且相对于高度调节或倾斜度调节的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该区段优选在后部长形孔的伸展的至少三分之一上延伸,导向螺栓经由调节路径推移到其上。
转向柱的所调节的位置可以借助固定装置固定,其中固定可以以传统的方式通过摩擦配合和/或形状配合地共同作用的元件来进行。优选地,保持件具有至少一个在调节件旁延伸的侧板(Seitenwange),该侧板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压紧到调节件的侧壁上。长形孔在此情况下可以更为有利地设置在两个彼此压紧的部分之一中,特别优选地设置在侧板中。
除了其中保持件仅仅在调节件的单侧上具有承载调节件的侧板的构型之外,如下构型也可以考虑并且是可能的:保持件具有在调节件的两侧上的侧板,其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从两侧压紧到调节件上。在后一情况中,例如可以设置由调节件保持的前部和后部的导向螺栓,其中从调节件两侧伸出的区段分别在相应侧板的长形孔中引导。代替连续的前部和后部导向螺栓,也可以两侧地在调节件上和/或在相应的侧板上分别安置有前部导向螺栓,而在两侧在调节件上和/或两侧地在相应的侧板上分别安置有后部导向螺栓,其伸到侧板和/或调节件的相应的长形孔中。这些构型的组合(例如连续的前部导向螺栓和独立的后部导向螺栓或相反)可以考虑并且是可能的。
在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实施形式中,在前部导向螺栓上设置有固定装置的至少一个固定元件。该固定元件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与对应固定元件一起作用,该对应固定元件不仅在长度调节的方向上而且在高度调节或者倾斜度调节的方向上相对于保持件不可移动,优选地是保持件的一部分。优选地,固定元件在固定装置打开和闭合时在前部导向螺栓的纵轴线的方向上移动,以便实现与对应固定件的脱离啮合和啮合。例如,为此目的可以设置凸轮片,其与连接片(Kulissenscheibe)共同作用,其中这些片之一在固定装置打开和闭合时被转动。
一个有利的构型设计为,接着将碰撞路径接在调节路径的在其上转向轴具有最小长度的端部之后,前部和后部导向螺栓通过碰撞路径可以在前部和后部长形孔的碰撞区段中推移。长形孔的碰撞区段于是接在长形孔的调节区段之后,导向螺栓经由调节路径能够推移到碰撞区段上。
有利地,在此情况下能量吸收机构至少经由碰撞路径的一部分起作用,除了通过克服固定装置的保持力而消散的能量之外,通过该能量吸收机构将能量消散。该能量吸收机构例如可以构建为使得前部导向螺栓的推移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前部长形孔的碰撞区段在能量消耗的情况下进行,和/或使得后部导向螺栓的推移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后部长形孔的碰撞区段在能量消耗的情况下进行,例如通过穿过导向螺栓的长形孔的扩宽来进行。其他能量吸收机构也可考虑并且是可能的,例如其方式是在调节路径的端部上,调节件或者与此相连的部分和保持在保持件上的或保持在与此相连的部分上的能量吸收元件(例如弯曲条或者断裂条)啮合。
优选地,在调节区段与所述至少一个前部长形孔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后部长形孔的碰撞区段之间存在止挡元件,该止挡元件在正常工作中限制调节路径并且该止挡元件在碰撞情况下可以变形,以便开启碰撞路径。
在将超过预先给定的边界值的力在转向轴的轴向方向上作用于转向轴的转向轮侧端部上时,存在碰撞情况。该边界值优选在至少500N左右。优选的是,边界值在最大10000N左右,特别优选在最大5000N左右。
当在本文的范围中结合转向柱谈及“前部”和“后部”时,这是相对于驾驶员的视线而言的,在前部的部分比在后部的部分距处于所设置的驾驶位置中的驾驶员头部具有较小的距离。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和细节在下文中参照所附的附图来阐述。其中:
图1示出了在调节路径的端部上的根据本发明的转向柱的一个实施例的斜视图,其中转向柱具有其最大的长度(=拉长的状态);
图2示出了在转向柱的中间状态中来自改变的视角的斜视图,彼此分解地示出了转向柱的部分(并且忽略操作杆);
图3示出了在拉长的状态中的转向柱的侧视图;
图4示出了转向柱的侧视图,其中调节件处于调节路径的端部上,在该调节路径中转向轴具有其最短的长度(=最大收入状态);
图5和6示出了在机动车碰撞之后的转向柱的侧视图和斜视图;
图7示出了对置的侧的转向柱的斜视图;
图8示出了对应于图7的调节件的修改的实施形式的斜视图;
图9示出了具有在调节路径的端部上的止挡的修改的构型的、图3的放大的部分A,碰撞路径接在该调节路径之后;
图10示出了在机动车碰撞之后的图9的构型。
图1至7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转向柱包括要固定在机动车的车身上的保持件1和在固定装置的打开状态中相对于保持件可调节的调节件2。调节件2(其在此也称作外壳单元或支承单元)可转动地支承转向轴4的如下区段:该区段连接到转向轴4的转向轮侧端部5上。由调节件2可转动地支承的转向轴4的区段包括两个彼此平行地相对彼此可以伸缩的部分区段6、7(其连接区域仅仅在图8的实施变形方案中可见),以便能够实现转向柱的长度调节。
在固定装置3打开的状态中,调节件2或转向轴4的转向轮侧端部5可以经由调节路径来调节。在此情况下,转向轴4或转向轴4的转向轮侧端部5在长度调节的方向8上和在高度或者倾斜度调节的方向9上进行组合调节。长度调节的方向8在调节件2的任意调节位置中与转向轴4的连接到转向轮侧端部5上的区段的纵轴线平行,而高度调节或者倾斜度调节的方向9在调节件2的相应调节位置中与转向轴4的连接到转向轮侧端部5的区段的纵轴线成直角。
在客车的情况下,方向9通常是转向轮的高度调节。在带有基本上竖直取向的转向柱的机动车的情况下,方向9可能是转向柱在朝着机动车前侧或朝着机动车车尾的方向上的调节,其中长度调节在此调节转向轮的高度。
在调节件2上,前部导向螺栓10和后部导向螺栓11不仅相对于长度调节的方向8而且相对于高度调节或倾斜度调节的方向9不可调地保持。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导向螺栓10、11刚性地与调节件2相连。在其纵轴线的方向上的可移动性可以考虑并且是可能的。前部导向螺栓10伸入到构建在保持件1中的前部长形孔12中,而后部导向螺栓伸入到构建在保持件1中的后部长形孔13中。
相反的设置,即其中长形孔12、13构建在调节件2中,并且导向螺栓10、11保持在保持件1上,可以考虑并且是可能的。
通过将导向螺栓10、11在长形孔12、13中引导,调节件2或转向轴4的转向轮侧端部5经过调节路径引导,更确切地说在其中转向轴4具有其最大长度的第一端部位置与其中转向轴4具有其最短长度的第二端部位置之间引导。在此仅存在单个的调节路径,即调节路径是唯一的,并且在调节路径上的每个点对应于安置在转向轴4的转向轮侧端部5上的转向轮(在图中未示出)的唯一的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转向轴4的转向轮侧端部5在拉长的状态中处于其最深的位置中。在朝着最大收入状态的方向推入时,转向轮侧端部5附加地向上移动。在此基本思想是:高大的人员将座位向后调以及调到深的调节位置中,而矮小的人员将座位向前调节并且调节到更高。
在该实施例中,前部长形孔12接着调节路径的第一端部位置之后具有至少近似直线的区段14(该区段14的可能的曲率为小于5°),弯曲区段15接在该区段14之后,前部长形孔12的能够实现调节路径的调节区段以该弯曲区段15结束(连接到其上的碰撞区段16在下面描述)。后部的长形孔13接着调节路径的第一端部位置之后具有至少近似直线的区段17(该区段17的可能的曲率为小于5°),弯曲区段18接在该区段17之后。后部长形孔13的能够实现调节路径的调节区段以该弯曲区段18结束(连接到其上的碰撞区段19在下面描述)。当前部导向螺栓10处于前部长形孔12的直线区段14中时,后部导向区段11在后部长形孔13的直线区段17中。当前部导向螺栓10在前部长形孔12的弯曲区段15中时,后部导向螺栓11在后部导向螺栓13的弯曲区段18中。
相应的前部长形孔12的直线区段14表示调节件2沿着调节路径相对于长度调节的方向8以及相对于高度调节或倾斜调节的方向9成角度的所有位置。优选地,对于调节件2沿着调节路径的所有位置,相对于长度调节的方向8的角度以及相对于高度调节或倾斜度调节的方向9的角度均为至少10°。
相应的后部长形孔13的直线区段14表示调节件2沿着调节路径相对于长度调节的方向8以及相对于高度调节或倾斜调节的方向9成角度的所有位置。优选地,对于调节件2沿着调节路径的所有位置,相对于长度调节的方向8的角度以及相对于高度调节或倾斜度调节的方向9的角度均为至少10°。
在区段17、18上后部长形孔13的走向不同于在区段14、15上的前部长形孔12的相应走向。在比较长形孔12、13的走向时,涉及比较相应同时在一方面由前部导向螺栓10、另一方面由后部导向螺栓13经过的点。在该实施例中,在此后部长形孔13的直线区段17的延伸方向不同于前部长形孔12的直线区段14的延伸方向。换言之,区段17、14彼此形成角。通过弯曲区段18,后部长形孔13还可以具有相对于前部长形孔12的弯曲区段15不同的曲率半径并且(至少部分)具有不同的延伸方向,即彼此对应的部分区段的切线(=其中导向螺栓10、11同时存在的位置)彼此形成角。
前部和后部导向螺栓10、11的纵向轴线彼此平行。与前部导向螺栓10和前部长形孔12相比,后部导向螺栓10和后部长形孔13距转向轴4的转向轮侧端部5具有更大的距离。
导向螺栓10、11的纵轴线相对于连接到转向轮侧端部上的转向轴4的区段的纵轴线成直角并且相对于高度调节或者倾斜调节的方向9成直角。
优选地,导向螺栓10、11的纵轴线处于水平。
在通过调节路径对调节件2和转向轴4的借助调节件调节的转向轮侧端部5进行调节时,至少在调节路径的大部分上(至少在直线区段14、17上)耦合地(即同时地)进行调节件2和转向轮侧端部5在长度调节的方向8上和在高度调节或倾斜调节的方向9上的调节。在高度调节或倾斜度调节的方向9上的调节对应于调节件2和转向轮侧端部5围绕平行于导向螺栓10、11的轴的虚拟转动轴线的转动,该转动轴线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处于万向节20中,该万向节将连接在转向轮侧端部5的转向轴4的区段(其包括可伸缩的部分区段6、7)与转向轴的另一区段连接。
如果希望,则虚拟转动轴线可以设置在另一位置上,其中相对于后部导向螺栓11,虚拟转动轴线距转向轮侧端部5的较大的距离是优选的。通过调节路径,虚拟转向轴线的位置可以或多或少地改变。
保持件1具有在调节件2旁延伸的侧板21,其相对于导向螺栓10、11的纵轴线成直角并且在侧板中设置有前部和后部长形孔12、13。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仅仅在调节件2的单侧存在这种侧板21。可考虑的且可能的是,保持件1具有两个平行的侧板,其在调节件2的两侧并且分别具有引导前部和后部导向螺栓10、11的前部和后部长形孔12、13。在导向螺栓10、11的纵向方向上看,不仅两个前部长形孔而且两个后部长形孔的一致的位置在此是优选的。
在固定装置3的闭合位置中,侧板21压紧到调节件2上。在带有设置在调节件2两侧上的侧板的构型情况下,这些侧板在闭合状态中优选在两侧上压紧到调节件2上。
固定装置3具有在前部导向螺栓10上朝着其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可移动地设置的固定元件22。在固定装置3的闭合的状态中,该固定元件与保持件1的对应固定元件共同作用,以便抵消调节件2相对于保持件1的调节。相对固定元件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侧板21的外表面23的与前部长形孔12相邻的区域形成。固定元件22和对应固定元件在此情况下摩擦配合地共同作用。另一摩擦配合形成在侧板21的内表面24与调节件2的侧面25之间,在固定装置3的闭合的状态中,该内表面压紧到该侧面上。
代替用于在固定装置3的闭合状态中使调节件2相对于保持件1固定的摩擦配合共同作用的元件,也可以设置形状配合地共同作用的元件。也可以设置摩擦配合和形状配合地共同作用的元件的组合。为了提高摩擦面的数量,可以设置根据片状离合器的方式共同作用的摩擦片,其设置在固定元件22与侧面21之间并且其中每隔一个地与保持件1连接并且在其间的与调节件2连接。这种共同作用的摩擦片组是已知的。保持件1和调节件2为此目的必须相应修改地构建。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可转动地设置在前部导向螺栓10上的操作杆26用于打开和闭合固定装置3。在操作杆26绕着前部导向螺栓10的轴线转动时,与操作杆26同步地转动凸轮片27,该凸轮片与连接板面28共同作用,该连接板面具有坡度,以便在凸轮片27转动时使固定元件22在前部导向螺栓10的轴向方向上运动。连接板面28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设置在固定元件27上,该固定元件因此形成连接片。也可以设置独立的连接片。
固定装置3的其他构型是考虑的并且可能的。原则上也可考虑的并且可能的是,固定装置3设置在后部导向螺栓11的区域中,其中固定元件22可以在后部导向螺栓11上朝着其纵轴线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并且在打开和闭合固定装置时可以在后部导向螺栓的轴向方向上移动。
在所示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在后部导向螺栓的区域中的无间隙,在螺母与侧板21之间插入弹性片29,其中该螺母螺拧到后部导向螺栓11的穿通后部长形孔13的、设置有外螺纹的端部上。
连接接片30用于将保持件1固定在机动车的底盘上,该连接接片相对于侧板21成角度,尤其是成直角。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保持件1的稳定性,存在围绕侧板21的环周的弯曲的接片,其沿着侧板21的上侧走向的区段形成连接接片30。
在调节件2或者转向轮侧端部5的调节路径的、其上转向轴具有其最小长度的端部之后,是转向轴4的转向轮侧端部5或者调节件2的碰撞路径。通过该碰撞路径,调节件2或转向轮侧端部5在机动车碰撞的情况下可移动,其中固定装置的保持力被克服。在此,导向螺栓10、11在长形孔12、13的碰撞区段16、19上移动。优选地,通过碰撞路径,调节件2或转向轮侧端部5在长度调节的方向8上进行移动。碰撞区段16、19因此平行于接着转向轮侧端部5的转向轴4的区段的纵轴线地走向(相对于调节件2的位置或转向轴4的该区段的位置,调节件2或转向轴4的区段通过碰撞路径占据该位置)。在修改的实施形式中,也可以设计为,碰撞区段16、19的纵向延伸相对于与连接到转向轮侧端部5的、转向轴4的区段的纵轴线平行的状态有偏差,其中该偏差优选小于20°。
为了导向螺栓10、11到达碰撞区段16、19中,必须释放或者克服限制调节路径的止挡31,优选地通过变形实现。在根据图1至6的实施例中,在此情况下伸入后部长形孔13的、形成止挡31的凸缘被后部导向螺栓11弯折。
图9和10示出了一个可替选的实施形式,其中止挡31’由后部长形孔13的变窄的区段形成,该区段在碰撞情况下被后部导向螺栓11扩宽。
代替地或者附加地,可以针对所述至少一个前部长形孔12设置这种止挡31、31’。在其他实施形式中,也可考虑的且可能的是,代替地或附加地在保持件1与调节件2之间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尤其是可变形的止挡。
有利地设计的是,通过碰撞路径或者其一部分,除了通过克服固定装置3的保持力而消散的能量之外,借助独立的能量吸收机构来消散能量。例如可以设计的是,所述至少一个后部长形孔13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前部长形孔12在碰撞区段19、16中具有比后部或前部的导向螺栓11、10更小的直径,并且在导向螺栓11、10移动到碰撞区段19、16上时扩宽。
图8示出了调节件2’的一个修改的构型。其在此并未构建为封闭的外壳单元,而是构建为用于两个在端侧上设置的轴承的开放的支承单元,用于可转动地支承连接到转向轮侧端部5的、转向轴4的区段。
附图标记表
1     保持件
2,2’调节件
3     固定装置
4     转向轴
5     转向轮侧端部
6     部分区段
7     部分区段
8     长度调节的方向
9     高度调节或倾斜度调节的方向
10    前部导向螺栓
11    后部导向螺栓
12    前部长形孔
13    后部长形孔
14    直线区段
15    弯曲区段
16    碰撞区段
17    直线区段
18    弯曲区段
19    碰撞区段
20    万向节
21    侧板
22      固定元件
23      外表面
24      内表面
25      侧面
26      操作杆
27      凸轮片
28      连接板面
29      弹簧片
30      连接接片
31,31’止挡

Claims (14)

1.一种机动车的能够调节的转向柱,具有:保持件(1),其能够固定在机动车的车身上;以及相对于保持件(1)能够调节的调节件(2),所述调节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转向轴(4)的连接到转向轴(4)的转向轮侧端部(5)上的区段,所述端部在调节件(2)调节时能够相对于保持件(1)经由调节路径在第一端部位置和第二端部位置之间调节,其中通过调节路径的至少一部分耦合地进行转向轮侧端部(5)在转向柱的长度调节的方向(8)上和在转向柱的高度调节或倾斜度调节的、在调节件(2)的相应调节位置中与转向轴(4)的连接到转向轮侧端部(5)的区段的纵轴线成直角的方向(9)上的调节,并且在调节件(2)或在保持件(1)上保持有前部导向螺栓(10),所述前部导向螺栓啮合到设置在这两个部件(1,2)的另一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前部长形孔(12)中,其特征在于,在调节件(2)上或在保持件(1)上还保持有后部导向螺栓(11),所述后部导向螺栓与前部导向螺栓(10)相比距转向轴(4)的转向轮侧端部(5)具有更大的距离,并且所述后部导向螺栓啮合到设置在所述两个部件(1,2)的另一个中的至少一个后部长形孔(13)中,所述后部长形孔的走向在其曲率和/或其延伸方向方面至少在其延伸的区段上与所述至少一个前部长形孔(12)的相应走向不同,并且转向轴(4)的转向轮侧端部(5)至少通过调节路径的一部分同时在长度调节的方向(8)上运动并且围绕虚拟的转动轴线转动,所述虚拟的转动轴线在万向节(20)的区域中,所述万向节将转向轴(4)的接着转向轮侧端部(5)的区段与转向轴(4)的另一区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转向轴(4)的转向轮侧端部(5)在转向轴(4)的最大拉长的状态中处于其最深的位置中,并且在朝着最大收入状态的方向推入转向轴(4)时,转向轴(4)除了朝向长度调节的方向(8)上移动还向上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能够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前部长形孔(12)的至少一个区段(15)弯曲地构建,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前部长形孔(12)的至少一个区段(14)在如下方向上延伸:该方向不仅相对于长度调节的方向(8)而且相对于高度调节或倾斜度调节的方向(9)倾斜,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后部长形孔(13)的至少一个区段(18)弯曲地构建,和/或所述后部长形孔(13)的至少一个区段(17)在如下方向上延伸:该方向不仅相对于长度调节的方向(8)而且相对于高度调节或倾斜度调节的方向(9)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能够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在前部导向螺栓(10)上设置有固定装置(3)的至少一个固定元件(22),在所述固定装置的打开状态中调节件(2)能够相对于保持件(1)经由调节路径调节,并且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调节件(2)被固定装置相对于保持件(1)不能够调节地保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够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固定元件(22)在固定装置(3)打开和闭合时朝着前部导向螺栓(10)的纵轴线的方向调节。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能够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转向轴(4)的转向轮侧端部(5)通过整个调节路径同时在长度调节的方向(8)上运动并且围绕虚拟的转动轴线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能够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与后部导向螺栓(11)相比,虚拟转动轴线具有距转向轴(4)的转向轮侧端部(5)更大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能够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接着调节路径的、在其上转向轴(4)具有最小长度的端部之后是碰撞路径,在机动车碰撞的情况下,经由该碰撞路径转向轴(4)的转向轮侧端部(5)能够移动,其中前部导向螺栓和后部导向螺栓(10,11)能够移动到前部长形孔和后部长形孔(12,13)的碰撞区段(16,19)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够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碰撞区段(16,19)在长度调节的方向(8)上走向。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能够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止挡(31,31’)限制其中转向轴(4)具有其最短长度的调节路径的端部,并且在碰撞情况下变形并且由此被克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能够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长形孔(12,13)的至少之一具有所述止挡(31,31’),所述止挡减小长形孔(12,13)的直径,并且在碰撞情况下在长形孔(12,13)中引导的导向螺栓(10,11)使所述止挡变形。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之一所述的能够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能量吸收机构至少在碰撞路径的一部分上起作用,除了通过克服固定装置(3)而消散的能量之外,所述能量吸收机构将能量消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能够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能量吸收机构在长形孔(12,13)的至少之一与在该长形孔中引导的导向螺栓(10,11)之间起作用。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之一所述的能够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保持件(1)的侧板(21)仅仅在调节件(2)的承载调节件(2)的一侧上延伸。
CN200980151538XA 2008-12-18 2009-11-20 机动车的转向柱 Active CN1023256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8062706A DE102008062706B3 (de) 2008-12-18 2008-12-18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08062706.2 2008-12-18
PCT/EP2009/008270 WO2010069448A1 (de) 2008-12-18 2009-11-20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25686A CN102325686A (zh) 2012-01-18
CN102325686B true CN102325686B (zh) 2013-09-11

Family

ID=41413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1538XA Active CN102325686B (zh) 2008-12-18 2009-11-20 机动车的转向柱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539855B2 (zh)
EP (1) EP2358577B1 (zh)
CN (1) CN102325686B (zh)
BR (1) BRPI0923259B1 (zh)
DE (1) DE102008062706B3 (zh)
ES (1) ES2400116T3 (zh)
PL (1) PL2358577T3 (zh)
WO (1) WO20100694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65058B1 (en) * 2011-12-02 2017-08-23 NSK Ltd. Steering column device
US20130174684A1 (en) * 2012-01-11 2013-07-11 International Truc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Steering column adjustment
DE102012111890B3 (de) * 2012-12-06 2013-12-24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20140196564A1 (en) * 2013-01-15 2014-07-17 Mando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of vehicle
FR3011798B1 (fr) 2013-10-10 2015-10-30 Renault Sas Systeme de reglage de colonne de direction
JP6270141B2 (ja) * 2014-03-24 2018-01-3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351009B2 (ja) * 2014-03-24 2018-07-0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GB201409768D0 (en) 2014-06-02 2014-07-16 Trw Ltd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9789897B2 (en) * 2015-08-11 2017-10-17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Steering apparatus
JP6753737B2 (ja) * 2016-08-31 2020-09-09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8201638A1 (de) * 2018-02-02 2019-08-08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9200250A1 (de) * 2019-01-10 2020-07-16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20206955B3 (de) 2020-06-03 2021-03-11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21200445A1 (de) 2021-01-19 2022-07-21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15092241A (zh) * 2022-06-27 2022-09-23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高度及角度调整机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44032A (en) * 1990-05-08 1991-11-20 Torrington Co Mechanism for absorbing impact energy transmitted through a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US5609365A (en) * 1995-12-11 1997-03-11 Ford Motor Company Energy absorbing apparatus for a motor vehicle
US5690362A (en) * 1995-07-03 1997-11-25 Mercedes-Benz Ag Longitudinal adjusting arrangement on a casing tube telescope of a steering spindle in a motor vehicle
EP0849141A1 (fr) * 1996-12-19 1998-06-24 Ecia - Equipements Et Composants Pour L'industrie Automobile Ensemble de colonne de direction rétractable notamment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GB2350329A (en) * 1999-05-26 2000-11-29 Nastech Europ Ltd Clamping mechanism for a collapsible and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CN201165244Y (zh) * 2007-12-14 2008-12-17 中顺汽车控股有限公司 汽车转向柱总成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449329B (sv) * 1983-02-23 1987-04-27 Ffv Affersverket Stellbart rattstangsfeste
JPS60193762A (ja) 1984-03-16 1985-10-02 Daihatsu Motor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SE8803943D0 (sv) * 1988-10-31 1988-10-31 Ffv Autotech Ab Rattstaangsfaeste med glid- och tippfunktion
US5240284A (en) * 1989-06-07 1993-08-31 Fuji Kiko Company, Limited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with horizontal posi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
US5222410A (en) 1991-01-31 1993-06-29 Fuji Kiko Co., Ltd.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DE4133960C2 (de) * 1991-10-14 1996-08-01 Reiche & Co Sicherheitsvor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Lenksäulen
FR2714648B1 (fr) * 1994-01-06 1996-03-15 Nacam Dispositif d'absorption d'énergie à tenue axiale pour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SE502558C2 (sv) * 1994-03-09 1995-11-13 Fuji Autotech Ab Teleskoperbart och svängbart rattstångsfäste
GB2308875A (en) 1996-01-03 1997-07-09 Nastech Europ Ltd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adjustable via a guide slot in the support bracket.
US6189405B1 (en) * 1998-04-30 2001-02-20 Kabushiki Kaisha Yamada Seisa Kusho Position adjusting device for steering wheels
JP3468711B2 (ja) 1999-02-18 2003-11-17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衝撃吸収装置
JP3727004B2 (ja) * 1999-09-10 2005-12-14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取付部材
JP3431886B2 (ja) * 2000-07-07 2003-07-28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位置調整装置
JP4667676B2 (ja) * 2000-09-19 2011-04-13 エヌエスケー ステアリング システムズ ヨーロッパ リミテッド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制御装置
JP2003118595A (ja) * 2001-08-06 2003-04-23 Nsk Ltd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364856B1 (en) * 2001-12-03 2008-12-31 Nsk Ltd.,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support structure
JP2003327133A (ja) * 2002-05-13 2003-11-19 Koyo Seik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331974B2 (ja) * 2003-05-15 2009-09-1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支持装置
DE102004011657A1 (de) * 2004-03-10 2005-09-29 Daimlerchrysler Ag Lenksäulenanordnung
DE102005007907B4 (de) 2005-02-08 2016-01-07 Willi Elbe Gelenkwellen Gmbh & Co. Kg Lenksäulenverstelleinrichtung für Fahrzeuge, vorzugsweise für Nutzfahrzeuge
JP4271176B2 (ja) * 2005-09-15 2009-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7661711B2 (en) * 2006-10-26 2010-02-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with active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US8430428B2 (en) * 2009-01-05 2013-04-3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comprising a mounting capsul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44032A (en) * 1990-05-08 1991-11-20 Torrington Co Mechanism for absorbing impact energy transmitted through a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US5690362A (en) * 1995-07-03 1997-11-25 Mercedes-Benz Ag Longitudinal adjusting arrangement on a casing tube telescope of a steering spindle in a motor vehicle
US5609365A (en) * 1995-12-11 1997-03-11 Ford Motor Company Energy absorbing apparatus for a motor vehicle
EP0849141A1 (fr) * 1996-12-19 1998-06-24 Ecia - Equipements Et Composants Pour L'industrie Automobile Ensemble de colonne de direction rétractable notamment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GB2350329A (en) * 1999-05-26 2000-11-29 Nastech Europ Ltd Clamping mechanism for a collapsible and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CN201165244Y (zh) * 2007-12-14 2008-12-17 中顺汽车控股有限公司 汽车转向柱总成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08062706B3 (de) 2010-01-14
BRPI0923259B1 (pt) 2021-06-01
EP2358577A1 (de) 2011-08-24
EP2358577B1 (de) 2012-11-28
PL2358577T3 (pl) 2013-04-30
ES2400116T3 (es) 2013-04-05
US20110239808A1 (en) 2011-10-06
CN102325686A (zh) 2012-01-18
US8539855B2 (en) 2013-09-24
BRPI0923259A2 (pt) 2020-08-25
WO2010069448A1 (de) 2010-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25686B (zh) 机动车的转向柱
JP4271176B2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6664348U (zh) 用于调节车辆座椅的调节设备
CN110293883B (zh) 车辆用座椅和利用车辆用座椅的坐姿控制方法
DE102008045143B4 (de)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EP2212181B1 (en) Device for adjusting the position of a steering column
US5316371A (en) Adjustable vehicle seat
EP2810819B1 (de) Fahrzeugsitz und Kraftfahrzeug oder Nutzkraftfahrzeug
CN102791560B (zh) 用于车辆的可调节的转向柱
WO2015144527A1 (d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20210001916A1 (e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9283871B2 (en) Vehicle seat and utility motor vehicle comprising a vehicle seat
ES2700120T3 (es) Columna de dirección para un vehículo de motor
CN106660572A (zh) 具有倾斜调整的转向柱组件及用于抵抗冲击的改进组装方法
CN105365622B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头枕
US8020881B2 (en) Mobility assistance apparatus
CN110267864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可马达调节的转向柱
CN108137078A (zh) 用于转向盘的电动马达倾斜总成的联接件
US20150015046A1 (en) Vehicle seat and utility motor vehicle comprising a vehicle seat
WO2017157838A1 (de) Fahrzeug mit einer mittelsitzposition
US9333436B2 (en) Suspension system for scale vehicles
US7335129B2 (en) Gear unit fitting for a vehicle seat
JP5957598B2 (ja) シート用長さ調整機構、シート部分の傾斜調整機構、車両シート
CN113997900A (zh) 一种汽车安全带的调节结构和汽车座椅
EP3145789B1 (en) Adjustable and mechanically lockable steering colum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Schnitzer Rony

Inventor before: Schnitzer Rony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