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10724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10724B
CN102310724B CN201110160564.8A CN201110160564A CN102310724B CN 102310724 B CN102310724 B CN 102310724B CN 201110160564 A CN201110160564 A CN 201110160564A CN 102310724 B CN102310724 B CN 1023107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bank portion
outside
central
major troug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6056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10724A (zh
Inventor
广濑克己
蒲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10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07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107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072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5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7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60C2011/0369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with varying depth of the groo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72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with particular inclination ang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S152/03Slits in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1)中,中央细槽(311)具有圆弧形状,圆弧形状的内径一侧朝向轮胎接地端一侧,且一个端部朝向相邻的其他中央细槽(311)开口,同时另一个端部朝向内侧区域一侧的周向主槽(22)开口。此外,第一中央胎纹沟(312)配置在相邻的中央细槽(311、311)之间,连接中央细槽(311)与内侧区域一侧的周向主槽(22)。此外,切口部(313)朝向外侧区域一侧的周向主槽(23)开口,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中央环岸部(31)内。此外,第二中央胎纹沟(314)配置在相邻的切口部(313、313)之间,一个端部与外侧区域一侧的周向主槽(23)连接,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中央环岸部(31)内。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兼顾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轮胎的干地性能(例如在干燥路面的直线行驶性能、转弯性能、操纵稳定性能)及雪地性能(例如在积雪路面上的牵引性能)是相互矛盾的两种性能,但近年来,要求乘用车的充气轮胎能够兼顾这两种性能。在与该课题相关的传统充气轮胎中,大家熟知的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
此外,作为轮胎的胎面花纹,大家熟知的构造是,位于轮胎赤道线上的环岸部(中央环岸部)在轮胎安装至车辆上的状态下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内侧区域)具有相互连通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配置的圆弧状细槽,此外,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外侧区域)具有切口部。在采用该结构的传统充气轮胎中,大家熟知的有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34545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0-58781号公报
发明的主要内容
发明拟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充气轮胎。
发明内容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多条周向主槽、以及由这些周向主槽划分所形成的多个环岸部,其特征在于,以轮胎赤道线为界,将胎面部的左右区域称为内侧区域及外侧区域时,其具备中央环岸部,即配置在轮胎赤道线上的所述环岸部,该中央环岸部具有位于内侧区域的中央细槽及第一中央胎纹沟、以及位于外侧区域的切口部及第二中央胎纹沟,所述中央细槽具有圆弧形状,圆弧形状的内径一侧朝向轮胎接地端一侧,且一个端部朝向相邻的其他中央细槽开口,同时另一个端部朝向内侧区域一侧的所述周向主槽开口,所述第一中央胎纹沟配置在相邻的所述中央细槽之间,连接所述中央细槽与内侧区域一侧的所述周向主槽,所述切口部的一个端部朝向外侧区域一侧的所述周向主槽开口,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所述中央环岸部内,并且,所述第二中央胎纹沟配置在相邻的所述切口部之间,一个端部与外侧区域一侧的所述周向主槽连接,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所述中央环岸部内。
该充气轮胎中,由于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区域及外侧区域配置中央细槽、第一中央胎纹沟、切口部、以及第二中央胎纹沟,因此将增加中央环岸部的边缘成分,从而提高轮胎的雪地性能(牵引性能)。另一方面,在会对轮胎直行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区域,通过切口部及第二中央胎纹沟具有半封闭结构,将维持其条状结构,从而提高轮胎的干地性能(直行性能)。由此,将具有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中,所述中央细槽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d1在3[mm]≤d1≤8[mm]的范围内,并且所述中央细槽的槽宽是随着从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部到与相邻中央细槽连接的连接部而逐渐减小。
该充气轮胎中,中央细槽的尺寸及形状得到优化,因此具有进一步适当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中,所述切口部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d2在3[mm]≤d2≤8[mm]的范围内。
该充气轮胎中,切口部的尺寸及形状得到优化,因此具有进一步适当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中,所述切口部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α在50[deg]≤α≤75[deg]的范围内。
该充气轮胎中,切口部的倾斜角α得到优化,因此具有确保轮胎牵引性能及防噪性能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在所述中央环岸部的内侧区域一侧具备内侧第二环岸部,并且,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具备:内侧第二横槽,其横穿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同时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大于轮胎赤道线一侧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内侧第二细槽,其连接相邻的所述内侧第二横槽;第一内侧第二胎纹沟,其连接所述内侧第二细槽与轮胎接地端一侧的所述周向主槽;以及第二内侧第二胎纹沟,其连接所述内侧第二细槽与轮胎赤道线一侧的所述周向主槽。
该充气轮胎中,通过内侧第二环岸部具备内侧第二横槽、内侧第二细槽、以及一对胎纹沟(第一内侧第二胎纹沟及第二内侧第二胎纹沟),将增加环岸部的边缘成分,从而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此时,在内侧第二横槽中,由于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大于轮胎赤道线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因此将提高轮胎赤道线一侧边缘部的刚性,从而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直行性能)。由此,将具有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多条周向主槽、以及由这些周向主槽划分所形成的多个环岸部,其特征在于,以轮胎赤道线为界,将胎面部的左右区域称为内侧区域及外侧区域时,其具有位于轮胎赤道线上的中央环岸部、在内侧区域与所述中央环岸部相邻配置的内侧第二环岸部、以及在外侧区域与所述中央环岸部相邻配置的外侧第二环岸部,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具备:内侧第二横槽,其横穿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同时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大于轮胎赤道线一侧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内侧第二细槽,其连接相邻的所述内侧第二横槽;第一内侧第二胎纹沟,其连接所述内侧第二细槽与轮胎接地端一侧的所述周向主槽;以及第二内侧第二胎纹沟,其连接所述内侧第二细槽与轮胎赤道线一侧的所述周向主槽,并且,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的沟槽面积小于所述内侧第二环岸部的沟槽面积。
该充气轮胎中,通过内侧第二环岸部及外侧第二环岸部具有沟槽及胎纹沟,将增加环岸部的边缘成分,从而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另一方面,通过使外侧第二环岸部的沟槽面积小于内侧第二环岸部的沟槽面积,将维持会对轮胎直行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外侧第二环岸部的刚性,从而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由此,将具有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中,所述内侧第二横槽的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d3与轮胎赤道线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d4具有1.5≤d3/d4≤2.0的关系。
该充气轮胎中,内侧第二横槽的左右开口宽度d3、d4的比d3/d4得到优化,因此将有效提高轮胎赤道线一侧(安装到车辆上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的刚性,从而具有确保轮胎干地性能(直行性能)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中,所述内侧第二细槽的槽宽d5在1.5[mm]≤d5≤4.0[mm]的范围内。
该充气轮胎中,内侧第二细槽的槽宽d5得到优化,因此具有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具备配置在外侧区域胎肩部的外侧胎肩环岸部,并且,所述外侧胎肩环岸部具有:外侧胎肩横槽,其一个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开口,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环岸部内;以及外侧胎肩胎纹沟,其连接相邻的所述外侧胎肩横槽中一个所述外侧胎肩横槽的终端部与另一个所述外侧胎肩横槽的中央部。
该充气轮胎中,外侧胎肩横槽具有非贯通结构(在环岸部内具有终端部的结构),因此将确保会对轮胎操纵稳定性(转弯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外侧区域一侧环岸部的刚性,从而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另一方面,外侧胎肩胎纹沟将相邻的外侧胎肩横槽连接起来,由此将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雪地性能)。由此,将具有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多条周向主槽、以及由这些周向主槽划分所形成的多个环岸部,其特征在于,以轮胎赤道线为界,将胎面部的左右区域称为内侧区域及外侧区域时,其具有配置在轮胎赤道线上的中央环岸部、配置在外侧区域胎肩部的外侧胎肩环岸部、以及配置在内侧区域胎肩部的内侧胎肩环岸部,并且,所述外侧胎肩环岸部具有:外侧胎肩横槽,其一个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开口,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环岸部内;以及外侧胎肩胎纹沟,其连接相邻的所述外侧胎肩横槽中一个所述外侧胎肩横槽的终端部与另一个所述外侧胎肩横槽的中央部,同时,所述外侧胎肩环岸部具有较所述内侧胎肩环岸部更小的沟槽面积。
该充气轮胎中,外侧胎肩横槽具有非贯通结构(在环岸部内具有终端部的结构),同时外侧胎肩胎纹沟将相邻的外侧胎肩横槽连接起来,由此将具有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进而,外侧胎肩环岸部具有较内侧胎肩环岸部更小的沟槽面积,由此将确保会对轮胎转弯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外侧胎肩环岸部的刚性,从而具有适当确保轮胎干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中,所述外侧胎肩环岸部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具有凹部。
该充气轮胎中,凹部将降低外侧胎肩环岸部的刚性,因此具有提高轮胎牵引性能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具备在外侧区域与所述中央环岸部相邻配置的外侧第二环岸部,并且,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具备:外侧第二横槽,其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倾斜并横穿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同时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大于轮胎赤道线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以及外侧第二胎纹沟,其相对于所述外侧第二横槽,往相反方向倾斜,并横穿所述外侧第二环岸部。
该充气轮胎中,通过外侧第二环岸部具备外侧第二横槽以及外侧第二胎纹沟,将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此外,通过外侧第二横槽与外侧第二胎纹沟往相反方向倾斜,将进一步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另一方面,在外侧第二横槽中,由于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大于轮胎赤道线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因此将提高会对轮胎直行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轮胎接地端一侧边缘部的刚性,从而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由此,将具有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中,所述外侧第二横槽的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d6与轮胎赤道线一侧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d7具有1.5≤d6/d7≤2.0的关系。
该充气轮胎中,外侧第二横槽的左右开口宽度d6、d7的比d6/d7得到优化,因此将有效提高轮胎接地端一侧(安装到车辆上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的刚性,从而具有确保轮胎干地性能(操纵稳定性能)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中,所述外侧第二横槽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β在55[deg]≤β≤75[deg]的范围内。
该充气轮胎中,外侧第二横槽的倾斜角β得到优化,因此具有确保轮胎牵引性能及防噪性能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具备配置在内侧区域胎肩部的内侧胎肩环岸部,并且,所述内侧胎肩环岸部具有:内侧胎肩横槽,其横穿所述内侧胎肩环岸部,同时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开口宽度大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以及辅助胎纹沟,其配置在相邻的所述内侧胎肩横槽之间,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所述周向主槽连接。
该充气轮胎中,通过内侧胎肩环岸部具备内侧胎肩横槽以及辅助胎纹沟,将具有提高轮胎牵引性能的优点。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内侧胎肩横槽左右开口宽度的关系,并使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开口宽度较小,将具有确保轮胎防噪性能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中,充气状态下轮胎胎面部的曲率半径R与轮胎外径SH具有1.5≤R/SH≤1.7的关系。
该充气轮胎中,充气状态下轮胎胎面部的曲率半径R与轮胎外径SH的比R/SH得到优化,因此将优化轮胎的接地形状。由此,将抑制轮胎转动时的高频花纹噪音,从而具有提高轮胎防噪性能的优点。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中,由于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区域及外侧区域配置中央细槽、第一中央胎纹沟、切口部、以及第二中央胎纹沟,因此将增加中央环岸部的边缘成分,从而提高轮胎的雪地性能(牵引性能)。另一方面,在会对轮胎直行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区域,通过切口部及第二中央胎纹沟具有半封闭结构,将维持其条状结构,从而提高轮胎的干地性能(直行性能)。由此,将具有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中,通过内侧第二环岸部及外侧第二环岸部具有沟槽及胎纹沟,将增加环岸部的边缘成分,从而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另一方面,通过使外侧第二环岸部的沟槽面积小于内侧第二环岸部的沟槽面积,将维持会对轮胎直行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外侧第二环岸部的刚性,从而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由此,将具有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中,外侧胎肩横槽具有非贯通结构(在环岸部内具有终端部的结构),同时外侧胎肩胎纹沟将相邻的外侧胎肩横槽连接起来,由此将具有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进而,外侧胎肩环岸部具有较内侧胎肩环岸部更小的沟槽面积,由此将确保会对轮胎转弯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外侧胎肩环岸部的刚性,从而具有适当确保轮胎干地性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平面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中央环岸部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内侧第二环岸部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外侧胎肩环岸部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外侧第二环岸部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内侧胎肩环岸部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剖面图。
图8是示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实例中接地形状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参考例中接地形状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该实施例。此外,本实施例的构成要素中,包括在维持发明同等性的前提下可取代且该行业人士对这种取代显然知道的物件。此外,该实施例中记载的多个改进例可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组合。
充气轮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平面图。
该充气轮胎1为乘用车轮胎,指定了轮胎在车辆上的安装方向。该实施例中,在轮胎安装至车辆上的状态下,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称为内侧区域,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称为外侧区域。另外,轮胎安装方向的指示通常会标记在轮胎侧壁部。
充气轮胎1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多条周向主槽21~24、以及由这些周向主槽21~24划分所形成的多个环岸部31~35。例如该实施例中,以轮胎赤道线CL为界,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配置了2条周向主槽21、22,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配置了2条周向主槽23、24。此外,通过这些周向主槽21~24,划分出了5条条状环岸部31~35。在这些环岸部31~35中,轮胎赤道线CL上的环岸部称为中央环岸部31,与该中央环岸部31相邻的环岸部称为内侧第二环岸部32及外侧第二环岸部33,与这些第二环岸部32、33相邻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环岸部称为内侧胎肩环岸部34及外侧胎肩环岸部35。由此,形成了以条状花纹为基调的胎面花纹。
该充气轮胎1中,为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例如在干燥路面的直线行驶性能、转弯性能、操纵稳定性能)及雪地性能(例如在积雪路面上的牵引性能)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性能,采用了如下所述的非对称胎面花纹。
[中央环岸部]
图2是示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中央环岸部的平面图。
中央环岸部31位于轮胎赤道线CL上,由其左右的周向主槽22、23划分而成。该中央环岸部31具备的结构为具有单位花纹,且该单位花纹在轮胎周向上连续配置,所述单位花纹包括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区域的中央细槽311及第一中央胎纹沟312、以及配置在外侧区域的切口部313及第二中央胎纹沟314。
中央细槽311具有缓和的圆弧形状,该圆弧形状的内径一侧朝向轮胎接地端一侧(轮胎赤道线CL一侧外凸)而配置。此外,中央细槽311是一个端部朝向相邻的其他中央细槽311开口,同时另一个端部朝向内侧区域一侧的周向主槽22开口。此外,多条中央细槽311相互连通,在轮胎周向上连续配置。由此,在中央环岸部31的内侧区域,多个块状环岸部在轮胎周向上沿周向主槽22排列。通过该块状环岸部,将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雪地性能)。
另外,该实施例中,在相邻中央细槽311、311的连接部实施了倒角加工。由此,将抑制连接部橡胶材料的破损。
第一中央胎纹沟312配置在相邻的中央细槽311、311之间,是连接中央细槽311与内侧区域一侧周向主槽22的开放式胎纹沟。例如本实施例中,通过相邻的圆弧形状中央细槽311、311,环岸部沿周向主槽22而被划分成扇形的花纹块部,该花纹块部上配置了第一中央胎纹沟312。此外,由于第一中央胎纹沟312是从中央细槽311的中央部向中央细槽311圆弧形状的直径方向(中心方向)延伸,并抵达内侧区域一侧的周向主槽22,因此该花纹块部又进一步被分割成两个扇形。此外,第一中央胎纹沟312与中央细槽311是相对于轮胎周向,往相互不同的方向(八字状)倾斜,并朝向周向主槽22开口。由此,将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雪地性能)。
另外,该实施例中,第一中央胎纹沟312具有S字形状。因此,被相邻中央细槽311、311划分的环岸部将被第一中央胎纹沟312分割,由此,将提高中央环岸部31的牵引性能,另一方面,由于第一中央胎纹沟312具有S字形状,因此将确保中央环岸部31的刚性。
切口部313是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倾斜,并具有半封闭结构,其一个端部朝向外侧区域一侧的周向主槽23开口,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中央环岸部31的外侧区域内。通过配置该切口部313,将增加环岸部的边缘成分,从而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雪地性能)。另一方面,由于切口部313具有半封闭结构,因此将确保环岸部边缘部分的刚性,从而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
第二中央胎纹沟314配置在相邻的切口部313、313之间,为半封闭胎纹沟,其一个端部抵达外侧区域一侧的周向主槽23,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中央环岸部31的外侧区域内。例如该实施例中,第二中央胎纹沟314只与外侧区域一侧的周向主槽23连接。通过该半封闭结构,将确保轮胎的刚性,从而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此外,第二中央胎纹沟314是相对于轮胎周向,往切口部313的相反方向(八字形)倾斜,并抵达周向主槽23。由此,将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雪地性能)。
如上所述,该充气轮胎1中,中央细槽311具有圆弧形状,圆弧形状的内径一侧朝向轮胎接地端一侧,一个端部朝向相邻的其他中央细槽311开口,同时另一个端部朝向内侧区域一侧的周向主槽22开口(参照图1及图2)。此外,第一中央胎纹沟312配置在相邻的中央细槽311、311之间,具有开放式结构,其连接中央细槽311与内侧区域一侧的周向主槽22。此外,切口部313具有半封闭结构,其向外侧区域一侧的周向主槽23开口,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中央环岸部31内。此外,第二中央胎纹沟314配置在相邻的切口部313、313之间,具有半封闭结构,其一个端部与外侧区域一侧的周向主槽23连接,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中央环岸部31内。
该结构中,由于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区域及外侧区域配置中央细槽311、第一中央胎纹沟312、切口部313、以及第二中央胎纹沟314,因此将增加中央环岸部31的边缘成分,从而提高轮胎的雪地性能(牵引性能)。另一方面,在会对轮胎直行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区域,通过切口部313及第二中央胎纹沟314具有半封闭结构,将维持其条状结构,从而提高轮胎的干地性能(直行性能)。由此,将具有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结构中,通过中央环岸部31具有第一中央胎纹沟312及第二中央胎纹沟314,将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另一方面,通过不将这些胎纹沟312、314做成细槽,将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并提高轮胎的防噪性能(车外防噪性能及花纹防噪性能)。例如,将这些胎纹沟做成细槽时,环岸部的刚性会降低,导致轮胎直行性能降低,并且轮胎旋转时沟槽发出的杂音明显,噪音增大。
此外,该充气轮胎1中,第一中央胎纹沟312从中央细槽311的中央部向中央细槽311圆弧形状的直径方向延伸(参照图1及图2)。该结构中,第一中央胎纹沟312与中央细槽311是相对于轮胎周向,往相互不同的方向(八字形)倾斜,并抵达周向主槽22。由此,将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雪地性能)。
此外,该充气轮胎1中,切口部313是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倾斜,同时第二中央胎纹沟314是相对于轮胎周向,往切口部313的相反方向(八字形)倾斜,并抵达周向主槽23(参照图1及图2)。该结构中,与切口部和胎纹沟往相同方向倾斜的结构相比,具有提高轮胎牵引性能(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中,中央细槽311相对于周向主槽22的开口宽度d1在3[mm]≤d1≤8[mm]的范围内,并且中央细槽311的槽宽是随着从相对于周向主槽22的开口部到与相邻中央细槽连接的连接部而逐渐减小(参照图2)。该结构中,中央细槽311的尺寸及形状得到优化,因此具有进一步适当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例如,如果d1<3[mm],将增加中央环岸部的刚性,从而无法确保牵引性能,因此不理想。此外,如果d1>8[mm],将降低中央环岸部的刚性,从而降低操纵稳定性,因此不理想。
另外,该实施例中,槽宽(例如中央细槽311的开口宽度d1)的测量条件是,将轮胎安装到规定轮辋上,并使轮胎承受规定内压及规定载重。
此处,规定轮辋是指JATMA中定义的“适用轮辋”、TRA中定义的“DesignRim”、或者ETRTO中定义的“MeasuringRim”。规定内压是指JATMA中定义的“最高空气压力”、TRA中定义的“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的最大值、或者ETRTO中定义的“INFLATIONPRESSURES”。另外,规定载重是指JATMA中定义的“最大载重能力”、TRA中定义的“不同冷胎充气气压下的轮胎载重限值”的最大値、或者ETRTO中定义的“载重能力”。但是,轿车轮胎的规定内压为180kPa气压,规定载重为最大载重能力的88%。
此外,该充气轮胎1中,切口部313相对于周向主槽23的开口宽度d2优选在3[mm]≤d2≤8[mm]的范围内(参照图2)。该结构中,切口部313的尺寸及形状得到优化,因此具有进一步适当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例如,如果d2<3[mm],将增加中央环岸部的刚性,从而无法确保牵引性能,因此不理想。此外,如果d2>8[mm],将降低中央环岸部的刚性,从而降低操纵稳定性,因此不理想。
此外,该充气轮胎1中,切口部313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α优选在50[deg]≤α≤75[deg]的范围内(参照图2)。该结构中,切口部313的倾斜角α得到优化,因此具有确保轮胎牵引性能及防噪性能的优点。例如,如果α<50[deg],将增加中央环岸部的刚性,从而无法确保牵引性能,因此不理想。此外,如果α>75[deg],将降低中央环岸部的刚性,从而降低操纵稳定性,因此不理想。
另外,测量切口部313的倾斜角α时,是以连接切口部313中开口部中点与切口部313长度方向中点处切口宽度中点的直线为基准。
[内侧第二环岸部]
图3是示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内侧第二环岸部的平面图。
内侧第二环岸部32相对于中央环岸部31而配置在胎面部的内侧区域一侧。例如该实施例中,中央环岸部31与内侧第二环岸部32是夹周向主槽22而相邻。该内侧第二环岸部32具备的结构为具有单位花纹,且该单位花纹在轮胎周向上连续配置,所述单位花纹包括内侧第二横槽321、内侧第二细槽322、以及一对胎纹沟(第一内侧第二胎纹沟323及第二内侧第二胎纹沟324)。
内侧第二横槽321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横穿内侧第二环岸部32,朝向内侧第二环岸部32左右的周向主槽21、22开口。该内侧第二横槽321中,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21的开口宽度d3,大于轮胎赤道线CL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22的开口宽度d4(d3>d4)。例如该实施例中,内侧第二横槽321具有直线形状或缓和的圆弧形状,往轮胎宽度方向缓和地倾斜。此外,内侧第二横槽321具有在内侧第二环岸部32的中央部,槽宽呈阶梯状扩大的形状。此外,较宽开口宽度d3所在部分的槽深大于较窄开口宽度d4所在部分的槽深,由此,将在环岸部的左右形成刚性差。
内侧第二细槽322是一条连接相邻内侧第二横槽321、321的细槽。例如该实施例中,内侧第二细槽322具有直线形状,将相邻内侧第二横槽321、321的中央部连接起来。此外,内侧第二细槽322是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倾斜。因此,相邻的内侧第二细槽322、322是相对于共同的内侧第二横槽321而朝向相互不同的位置开口。
第一内侧第二胎纹沟323是一条连接内侧第二细槽322与轮胎接地端一侧周向主槽21的开放式胎纹沟。例如该实施例中,第一内侧第二胎纹沟323大致具有S字形状,从内侧第二细槽322的中央部曲折蜿蜒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与轮胎接地端一侧的周向主槽21连接。此外,第一内侧第二胎纹沟323是相对于内侧第二横槽321,往相反方向(八字形)倾斜,并抵达周向主槽21。
第二内侧第二胎纹沟324是一条连接内侧第二细槽322与轮胎赤道线CL一侧周向主槽22的开放式胎纹沟。例如该实施例中,第二内侧第二胎纹沟324大致具有S字形状,从内侧第二细槽322的中央部曲折蜿蜒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与轮胎赤道线CL一侧的周向主槽22连接。此外,第二内侧第二胎纹沟324是相对于内侧第二横槽321,往相反方向(八字形)倾斜,并抵达周向主槽22。
如上所述,该充气轮胎1中,内侧第二环岸部32具备:内侧第二横槽321,其横穿内侧第二环岸部32,同时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21的开口宽度d3大于轮胎赤道线CL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22的开口宽度d4;内侧第二细槽322,其连接相邻的内侧第二横槽321、321;第一内侧第二胎纹沟323,其连接内侧第二细槽322与轮胎接地端一侧的周向主槽21;以及第二内侧第二胎纹沟324,其连接内侧第二细槽322与轮胎赤道线CL一侧的周向主槽22(参照图1及图3)。该结构中,通过内侧第二环岸部32具备内侧第二横槽321、内侧第二细槽322、以及一对胎纹沟(第一内侧第二胎纹沟323及第二内侧第二胎纹沟324),将增加环岸部的边缘成分,从而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此时,在内侧第二横槽321中,由于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21的开口宽度d3大于轮胎赤道线CL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22的开口宽度d4,因此将提高轮胎赤道线CL一侧边缘部的刚性,从而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直行性能)。由此,将具有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第二环岸部33的沟槽面积(沟槽与胎纹沟的总面积)小于内侧第二环岸部32的沟槽面积(参照图1)。该结构中,通过内侧第二环岸部32及外侧第二环岸部33具有沟槽及胎纹沟,将增加环岸部的边缘成分,从而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另一方面,通过使外侧第二环岸部33的沟槽面积小于内侧第二环岸部32的沟槽面积,将维持会对轮胎直行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外侧第二环岸部33的刚性,从而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由此,将具有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
尤其,在上述中央环岸部31与内侧第二环岸部32相组合的结构中,中央环岸部31将确保轮胎的直行性能,且内侧第二环岸部32将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因此具有进一步适当兼顾轮胎干地性能及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中,内侧第二横槽321的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21的开口宽度d3与轮胎赤道线CL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22的开口宽度d4优选具有1.5≤d3/d4≤2.0的关系(参照图3)。该结构中,内侧第二横槽321的左右开口宽度d3、d4的比d3/d4得到优化,因此将有效提高轮胎赤道线CL一侧(安装到车辆上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的刚性,从而具有确保轮胎干地性能(直行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中,相邻的内侧第二细槽322、322优选相对于同一内侧第二横槽321而在相互不同的位置开口(参照图3)。例如该实施例中,内侧第二横槽321是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而倾斜,并朝向左右周向主槽21、22开口,此外,相邻的内侧第二细槽322、322分别朝向该内侧第二横槽321开口。此时,由于相邻的内侧第二细槽322、322是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倾斜,因此其将相对于该内侧第二横槽321而朝向相互不同的位置开口。该结构中,内侧第二环岸部32被内侧第二横槽321及内侧第二细槽322分割,在轮胎周向上形成锯齿状排列的块状环岸部。于是,在轮胎转动时,这些分割部依次与地面接触,从而能够独立变形,因此将提高内侧第二环岸部32的牵引性能。由此,将具有提高轮胎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中,优选内侧第二横槽321是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而倾斜,同时第一内侧第二胎纹沟323或第二内侧第二胎纹沟324是相对于内侧第二横槽321,往相反方向(八字形)倾斜,并抵达周向主槽21、22(参照图3)。例如该实施例中,内侧第二横槽321是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而倾斜,并朝向左右的周向主槽21、22开口,此外,第一内侧第二胎纹沟323及第二内侧第二胎纹沟324是S字形曲折蜿蜒,并相对于内侧第二横槽321,往相反方向倾斜,分别朝向对应的周向主槽21、22开口。该结构中,与横槽和胎纹沟往相同方向倾斜的结构相比,具有提高轮胎牵引性能(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中,优选内侧第二细槽322的槽宽d5在1.5[mm]≤d5≤4.0[mm]的范围内(参照图3)。该结构中,内侧第二细槽322的槽宽d5得到优化,因此具有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例如,如果d5<1.5[mm],将恶化内侧第二细槽322的排雪性能,从而降低轮胎的雪地性能,如果d5>4.0[mm],将降低内侧第二环岸部32的花纹块刚性,从而降低轮胎的干地性能(操纵稳定性能),因此不理想。
[外侧胎肩环岸部]
图4是示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外侧胎肩环岸部的平面图。
外侧胎肩环岸部35配置在胎面部外侧区域的胎肩部(参照图1及图4)。例如该实施例中,外侧胎肩环岸部35是配置在外侧区域的胎肩部,在外侧第二环岸部3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隔着周向主槽24。该外侧胎肩环岸部35具备的结构为具有单位花纹,且该单位花纹在轮胎周向上连续配置,所述单位花纹包括外侧胎肩横槽351、外侧胎肩胎纹沟352、辅助胎纹沟353、以及凹部354。
外侧胎肩横槽351具有半封闭结构,其一个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开口,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环岸部内。因此,该外侧胎肩横槽351不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周向主槽24开口。例如该实施例中,外侧胎肩横槽351是从位于环岸部内的胎面部接地端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向胎面端部开口,具有非贯通结构。
外侧胎肩胎纹沟352是一条连接相邻外侧胎肩横槽351、351中一个外侧胎肩横槽351的终端部与另一个外侧胎肩横槽351的中央部的胎纹沟。例如该实施例中,该外侧胎肩胎纹沟352具有S字形状或曲轴形状。
辅助胎纹沟353是一条形成于外侧胎肩横槽351与外侧胎肩胎纹沟352的中间部的半封闭胎纹沟。例如该实施例中,辅助胎纹沟353具有缓和的S字形状,从外侧胎肩横槽351与外侧胎肩胎纹沟352的中间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朝向周向主槽24开口。
凹部354形成于外侧胎肩环岸部35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边缘部。例如该实施例中,凹部354具有将外侧胎肩环岸部35的边缘部倒角成楔子状的形状,并位于外侧胎肩横槽351的延长线上。
如上所述,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胎肩环岸部35具有:外侧胎肩横槽351,其一个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开口,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环岸部内;以及外侧胎肩胎纹沟352,其连接相邻外侧胎肩横槽351、351中一个外侧胎肩横槽351的终端部与另一个外侧胎肩横槽351的中央部(参照图1及图4)。该结构中,外侧胎肩横槽351具有非贯通结构(在环岸部内具有终端部的结构),因此将确保会对轮胎操纵稳定性(转弯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外侧区域一侧环岸部的刚性,从而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另一方面,外侧胎肩胎纹沟352将相邻的外侧胎肩横槽351、351连接起来,由此将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雪地性能)。由此,将具有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胎肩环岸部35具有较内侧胎肩环岸部34更小的沟槽面积(参照图1)。该结构中,外侧胎肩横槽351具有非贯通结构(在环岸部内具有终端部的结构),同时外侧胎肩胎纹沟352将相邻的外侧胎肩横槽351、351连接起来,由此将具有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进而,外侧胎肩环岸部35具有较内侧胎肩环岸部34更小的沟槽面积,由此将确保会对轮胎转弯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外侧胎肩环岸部35的刚性,从而具有适当确保轮胎干地性能的优点。
尤其,在上述中央环岸部31与外侧胎肩环岸部35相组合的结构中,中央环岸部31的外侧区域部采用可确保边缘部刚性的结构(切口部313及第二中央胎纹沟314的半封闭结构),由此将确保轮胎的直行性能,此外,外侧胎肩环岸部35可提高轮胎的转弯性能,由此将提高轮胎的干地性能。此外,通过外侧胎肩环岸部35的外侧胎肩横槽351具有非贯通结构,将确保轮胎的转弯性能。另一方面,通过中央环岸部31(尤其内侧区域部)及外侧胎肩环岸部35具有沟槽及胎纹沟,将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由此,将具有适当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
进而,在上述中央环岸部31、内侧第二环岸部32、以及外侧胎肩环岸部35相组合的结构中,通过其共同效果,将具有进一步适当兼顾轮胎干地性能及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胎肩横槽315与外侧胎肩胎纹沟352的中间部具有辅助胎纹沟353(参照图4)。该结构中,外侧胎肩环岸部35将降低外侧胎肩横槽351与外侧胎肩胎纹沟352中间部的环岸部刚性,因此具有提高轮胎牵引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胎肩环岸部35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具有凹部354(参照图1及图4)。该结构中,凹部354将降低外侧胎肩环岸部35的刚性,因此具有提高轮胎牵引性能的优点。
[外侧第二环岸部]
图5是示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外侧第二环岸部的平面图。
外侧第二环岸部33相对于中央环岸部31而配置在胎面部的外侧区域一侧。例如该实施例中,中央环岸部31与外侧第二环岸部33是夹周向主槽23而相邻。该外侧第二环岸部33具备的结构为具有单位花纹,且该单位花纹在轮胎周向上连续配置,所述单位花纹包括外侧第二横槽331、外侧第二胎纹沟332、一对辅助胎纹沟333、334、以及倒角部335。
外侧第二横槽331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横穿外侧第二环岸部33,朝向外侧第二环岸部33左右的周向主槽23、24开口。该外侧第二横槽331中,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24的开口宽度d6,大于轮胎赤道线CL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23的开口宽度d7(d6>d7)。例如该实施例中,外侧第二横槽331具有直线形状或缓和的圆弧形状,往轮胎周向以特定的倾斜角β倾斜。此外,外侧第二横槽331具有在外侧第二环岸部33的中央部,槽宽呈阶梯状扩大的形状。此外,较宽开口宽度d6所在部分的槽深大于较窄开口宽度d7所在部分的槽深,由此,将在环岸部的左右形成刚性差。
外侧第二胎纹沟332是一条连接轮胎赤道线CL一侧周向主槽23与轮胎接地端一侧周向主槽24的开放式胎纹沟。例如该实施例中,外侧第二胎纹沟332具有直线形状,相对于外侧第二横槽331,往相反方向(八字形)倾斜,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横穿外侧第二环岸部33。
一对辅助胎纹沟333、334是形成于外侧第二横槽331与外侧第二胎纹沟332的中间部的半封闭胎纹沟。例如该实施例中,辅助胎纹沟333(334)具有缓和的曲线形状,从外侧第二横槽331与外侧第二胎纹沟332的中间部向轮胎赤道线CL一侧(轮胎接地端一侧)延伸,并朝向周向主槽23(24)开口。
倒角部335是形成为一处外侧第二横槽331与轮胎接地端一侧周向主槽24的合流部。例如该实施例中,倒角部335具有将外侧第二环岸部33的边缘部往轮胎周向倒角的形状。
如上所述,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第二环岸部33具备:外侧第二横槽331,其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倾斜并横穿外侧第二环岸部33,同时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24的开口宽度d6大于轮胎赤道线CL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23的开口宽度d7;以及外侧第二胎纹沟332,其相对于该外侧第二横槽331,往相反方向倾斜,并横穿外侧第二环岸部33(参照图1及图5)。该结构中,通过外侧第二环岸部33具备外侧第二横槽331以及外侧第二胎纹沟332,将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此外,通过外侧第二横槽331与外侧第二胎纹沟332往相反方向倾斜,将进一步提高轮胎的牵引性能。另一方面,在外侧第二横槽331中,由于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24的开口宽度d6大于轮胎赤道线CL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23的开口宽度d7,因此将提高会对轮胎直行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轮胎接地端一侧边缘部的刚性,从而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此外,上述结构中,外侧第二胎纹沟332不是细槽,而是胎纹沟,由此将确保外侧第二环岸部33的刚性,从而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由此,将具有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第二横槽331的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24的开口宽度d6与轮胎赤道线CL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23的开口宽度d7优选具有1.5≤d6/d7≤2.0的关系(参照图5)。该结构中,外侧第二横槽331的左右开口宽度d6、d7的比d6/d7得到优化,因此将有效提高轮胎接地端一侧(安装到车辆上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的刚性,从而具有确保轮胎干地性能(操纵稳定性能)的优点。
此外,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第二横槽331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β优选在55[deg]≤β≤75[deg]的范围内(参照图5)。该结构中,外侧第二横槽331的倾斜角β得到优化,因此具有确保轮胎牵引性能及防噪性能的优点。例如,如果β<55[deg],将增加外侧第二环岸部的刚性,从而无法确保牵引性能,因此不理想。此外,如果β>75[deg],将增加花纹噪音,从而降低轮胎的防噪性能,因此不理想。
另外,测量外侧第二横槽331的倾斜角β时,是以连接外侧第二横槽331各开口部中点的直线为基准。
此外,该充气轮胎1中,倒角部335是形成为一处外侧第二横槽331与轮胎接地端一侧周向主槽24的合流部(参照图5)。该结构中,通过倒角部335,将具有抑制外侧第二横槽331与轮胎接地端一侧周向主槽24合流部发生不均匀磨损的优点。
[内侧胎肩环岸部]
图6是示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内侧胎肩环岸部的平面图。
内侧胎肩环岸部34配置在胎面部内侧区域的胎肩部(参照图1及图6)。例如该实施例中,内侧胎肩环岸部34是配置在内侧区域的胎肩部,隔周向主槽21而与内侧第二环岸部32邻接。该内侧胎肩环岸部34具备的结构为具有单位花纹,且该单位花纹在轮胎周向上连续配置,所述单位花纹包括内侧胎肩横槽341、以及多条辅助胎纹沟342~344。
内侧胎肩横槽341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横穿内侧胎肩环岸部34。该内侧胎肩横槽341中,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开口宽度d8大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对于周向主槽21的开口宽度d9(d8>d9)。例如该实施例中,内侧胎肩横槽341具有直线形状或缓和的圆弧形状,往轮胎宽度方向缓和地倾斜。此外,内侧胎肩横槽341具有在内侧胎肩环岸部34的内部,槽宽呈阶梯状扩大的形状。此外,较宽开口宽度d8所在部分的槽深大于较窄开口宽度d9所在部分的槽深大,由此,将在环岸部的左右形成刚性差。
辅助胎纹沟342~344配置在相邻的内侧胎肩横槽341、341之间,为半封闭胎纹沟,其一个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周向主槽21开口,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环岸部内。例如该实施例中,长度不同的3条辅助胎纹沟342~344是配置在相邻的内侧胎肩横槽341、341之间。这些辅助胎纹沟342~344相互不交叉,仅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周向主槽21连接。由此,将抑制因设置辅助胎纹沟342~344而造成的环岸部刚性降低。
如上所述,该充气轮胎1中,内侧胎肩环岸部34具有:内侧胎肩横槽341,其横穿内侧胎肩环岸部34,同时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开口宽度d8大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对于周向主槽21的开口宽度d9;以及辅助胎纹沟342~344,其配置在相邻的内侧胎肩横槽341之间,一个端部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周向主槽21连接,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环岸部内(参照图1及图6)。该结构中,通过内侧胎肩环岸部34具备内侧胎肩横槽341以及辅助胎纹沟342~344,将具有提高轮胎牵引性能的优点。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内侧胎肩横槽341左右开口宽度d8、d9的关系,并使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开口宽度较小,将具有确保轮胎防噪性能的优点。
[轮胎的曲率半径]
图7是示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剖面图。图8及图9是示出图1所示充气轮胎的接地形状的平面图。这些图中,图8示出轮胎曲率半径得到优化的实例中轮胎的接地形状,图9示出参考例中轮胎的接地形状。
该充气轮胎1中,充气状态下轮胎胎面部的曲率半径R与轮胎外径SH优选具有1.5≤R/SH≤1.7的关系(参照图7)。此处,轮胎充气状态的条件是,将轮胎安装到规定轮辋上,向轮胎施加规定内压,并使其处于无载重的状态。
另外,轮胎的接地形状不仅与曲率半径R及轮胎外径SH有关系,还受胎面花纹及轮胎内部形状的影响。此处,图1所示充气轮胎1表示曲率半径R及轮胎外径SH的关系得到优化后的情形。
该充气轮胎1中,充气状态下轮胎胎面部的曲率半径R与轮胎外径SH的比R/SH得到优化,因此将优化轮胎的接地形状。由此,将抑制轮胎转动时的高频花纹噪音,从而具有提高轮胎防噪性能的优点。例如,如果R/SH<1.5,轮胎接地形状将向轮胎周向延伸,呈现长条形状,此外,如果R/SH>1.7,轮胎接地形状将向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呈现平面形状(参照图9)。如此,接地形状将不合适,因此不理想。
[性能试验]
该实施例中,针对不同条件的多个充气轮胎,进行了(1)干地性能、(2)雪地性能、(3)车外防噪性能、以及(4)车内防噪性能的相关性能试验(参照图10)。该性能试验中,将轮胎尺寸为P225/45/R1992V的充气轮胎组装到尺寸为19×8.5J的轮辋上,并向该充气轮胎施加240[kPa]的内压和4[kN]的载重。此外,将充气轮胎安装到排气量为3700[cc]的FR驱动试验车辆上。
在(1)干地性能的相关性能试验中,安装了充气轮胎的试验车辆在平坦且干燥的环形试车跑道上行驶,时速为60[km/h]~100[km/h]。然后,由测试驾驶员对车道变线及转弯时的操纵性、以及直行时的稳定性进行感官评估。该评估以常规例为标准(100)进行指数评估,其数值越大越好。
在(2)雪地性能的相关性能试验中,安装了充气轮胎的试验车辆在雪地试验场的积雪路面行驶,时速为40[km/h],然后由测试驾驶员进行感官评估。该评估以常规例为标准(100)进行指数评估,其数值越大越好。
在(3)车外防噪性能(路面噪音)及(4)车内防噪性能(花纹噪音)的相关性能试验中,安装了充气轮胎的试验车辆在ISO测试路面上进行惰性行驶,然后测量其声压水平。然后,以常规充气轮胎(常规例)为标准(100)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中,其数值越大表示声压水平越低,越为理想。另外,(3)车外防噪性能及(4)车内防噪性能的评估是以兼顾(1)干地性能和(2)雪地性能(评估结果100以上)为前提,评估结果在103以上为允许范围。
实例1~12是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具体而言,中央环岸部31具备位于内侧区域的中央细槽311及第一中央胎纹沟312、以及位于外侧区域的切口部313及第二中央胎纹沟314(参照图1及图2)。此外,内侧第二环岸部32具备内侧第二横槽321、内侧第二细槽322、第一内侧第二胎纹沟323、以及第二内侧第二胎纹沟324(参照图3)。此外,外侧胎肩环岸部35具备外侧胎肩横槽351、以及多条外侧胎肩胎纹沟352~354(参照图4)。此外,外侧第二环岸部33具备外侧第二横槽331、以及外侧第二胎纹沟332(参照图5)。此外,内侧胎肩环岸部34具备内侧胎肩横槽341、以及多条辅助胎纹沟342~344(参照图6)。
常规例为专利文献2所述的充气轮胎(省略附图)。具体而言,中央环岸部具备位于内侧区域的中央细槽、以及位于外侧区域的切口部。但没有设置与实例1中第一中央胎纹沟312、以及第二中央胎纹沟314对应的胎纹沟。此外,内侧第二环岸部具有槽宽一定(d3/d4)的内侧第二横槽、以及与该内侧第二横槽平行的半封闭结构的细槽。但没有设置与实例1中内侧第二细槽322、第一内侧第二胎纹沟323、以及第二内侧第二胎纹沟324对应的细槽或胎纹沟。此外,外侧胎肩环岸部具有外侧胎肩横槽。但没有设置与实例1中多条外侧胎肩胎纹沟352~354对应的胎纹沟。
如试验结果所示,实例1~12的充气轮胎1可兼顾轮胎的干地性能及雪地性能,并且其中至少一项性能较常规例的充气轮胎更高(参照图10)。
此外,比较实例1~3可知,通过优化中央细槽311的开口宽度d1、以及切口部313的开口宽度d2,将适当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及雪地性能。
此外,比较实例1、4、5可知,通过优化切口部313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α,将适当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及雪地性能。
此外,比较实例1与实例6可知,通过优化内侧第二横槽321的开口宽度比d3/d4、以及外侧第二横槽331的开口宽度比d6/d7,将适当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及雪地性能。
此外,比较实例1、7、8可知,通过优化内侧第二细槽322的槽宽d5,将适当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及雪地性能。
此外,比较实例1、9、10可知,通过优化外侧第二横槽331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β,将适当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及雪地性能。此外,可知轮胎的防噪性能将维持在允许范围内。
此外,比较实例1、11、12可知,通过优化轮胎胎面部的曲率半径R与轮胎外径SH的比R/SH,将适当确保轮胎的干地性能及雪地性能。此外,可知轮胎的防噪性能将维持在允许范围内。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在能够兼顾轮胎干地性能与雪地性能方面,具有实用性。
符号说明
1充气轮胎、21~24周向主槽、31中央环岸部、311中央细槽、312第一中央胎纹沟、313切口部、314第二中央胎纹沟、32内侧第二环岸部、321内侧第二横槽、322内侧第二细槽、323第一内侧第二胎纹沟、324第二内侧第二胎纹沟、33外侧第二环岸部、331外侧第二横槽、332外侧第二胎纹沟、333、334辅助胎纹沟、335倒角部、34内侧胎肩环岸部、341内侧胎肩横槽、342~344辅助胎纹沟、35外侧胎肩环岸部、351外侧胎肩横槽、352外侧胎肩胎纹沟、353辅助胎纹沟、354凹部

Claims (16)

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多条周向主槽、以及由这些周向主槽划分所形成的多个环岸部,其特征在于,
以轮胎赤道线为界,将胎面部的左右区域称为内侧区域及外侧区域时,
其具备中央环岸部,即配置在轮胎赤道线上的所述环岸部,该中央环岸部具有位于内侧区域的中央细槽及第一中央胎纹沟、以及位于外侧区域的切口部及第二中央胎纹沟,
所述中央细槽具有圆弧形状,圆弧形状的内径一侧朝向轮胎接地端一侧,且一个端部朝向相邻的其他中央细槽开口,同时另一个端部朝向内侧区域一侧的所述周向主槽开口,所述第一中央胎纹沟配置在相邻的所述中央细槽之间,连接所述中央细槽与内侧区域一侧的所述周向主槽,所述切口部的一个端部朝向外侧区域一侧的所述周向主槽开口,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所述中央环岸部内,并且,所述第二中央胎纹沟配置在相邻的所述切口部之间,一个端部与外侧区域一侧的所述周向主槽连接,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所述中央环岸部内,
通过相邻的中央细槽(311、311),中央环岸部被划分成扇形的块部,所述第一中央胎纹沟(312)从所述中央细槽(311)的中央部向所述中央细槽(311)圆弧形状的直径方向延伸,并抵达内侧区域一侧的所述周向主槽(22),并且将该扇形的块部分割成在所述中央细槽的圆弧形状的周向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扇形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细槽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d1在3mm≤d1≤8mm的范围内,并且所述中央细槽的槽宽是随着从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部到与相邻中央细槽连接的连接部而逐渐减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部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d2在3mm≤d2≤8mm的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部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α在50°≤α≤75°的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其在所述中央环岸部的内侧区域一侧具备内侧中间环岸部,并且,
所述内侧中间环岸部具备:内侧中间横槽,其横穿所述内侧中间环岸部,同时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大于轮胎赤道线一侧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内侧中间细槽,其连接相邻的所述内侧中间横槽;第一内侧中间胎纹沟,其连接所述内侧中间细槽与轮胎接地端一侧的所述周向主槽;以及第二内侧中间胎纹沟,其连接所述内侧中间细槽与轮胎赤道线一侧的所述周向主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在内侧区域与所述中央环岸部相邻配置的内侧中间环岸部以及在外侧区域与所述中央环岸部相邻配置的外侧中间环岸部,
所述内侧中间环岸部具备:内侧中间横槽,其横穿所述内侧中间环岸部,同时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大于轮胎赤道线一侧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内侧中间细槽,其连接相邻的所述内侧中间横槽;第一内侧中间胎纹沟,其连接所述内侧中间细槽与轮胎接地端一侧的所述周向主槽;以及第二内侧中间胎纹沟,其连接所述内侧中间细槽与轮胎赤道线一侧的所述周向主槽,并且,
所述外侧中间环岸部的沟槽面积小于所述内侧中间环岸部的沟槽面积。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中间横槽的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d3与轮胎赤道线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d4具有1.5≤d3/d4≤2.0的关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中间细槽的槽宽d5在1.5mm≤d5≤4.0mm的范围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其具备配置在外侧区域胎肩部的外侧胎肩环岸部,并且,
所述外侧胎肩环岸部具有:外侧胎肩横槽,其一个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开口,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环岸部内;以及外侧胎肩胎纹沟,其连接相邻的所述外侧胎肩横槽中一个所述外侧胎肩横槽的终端部与另一个所述外侧胎肩横槽的中央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其具有配置在外侧区域胎肩部的外侧胎肩环岸部以及配置在内侧区域胎肩部的内侧胎肩环岸部,并且,
所述外侧胎肩环岸部具有:外侧胎肩横槽,其一个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开口,同时另一个端部终止于环岸部内;以及外侧胎肩胎纹沟,其连接相邻的所述外侧胎肩横槽中一个所述外侧胎肩横槽的终端部与另一个所述外侧胎肩横槽的中央部,同时,所述外侧胎肩环岸部具有较所述内侧胎肩环岸部更小的沟槽面积。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胎肩环岸部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具有凹部。
12.如权利要求1、5、6、9和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在外侧区域与所述中央环岸部相邻配置的外侧中间环岸部,并且,
所述外侧中间环岸部具备:外侧中间横槽,其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倾斜并横穿所述外侧中间环岸部,同时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大于轮胎赤道线一侧相对于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以及外侧中间胎纹沟,其相对于所述外侧中间横槽,往相反方向倾斜,并横穿所述外侧中间环岸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中间横槽的轮胎接地端一侧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d6与轮胎赤道线一侧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d7具有1.5≤d6/d7≤2.0的关系。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中间横槽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β在55°≤β≤75°的范围内。
15.如权利要求1、5、6、9和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其具备配置在内侧区域胎肩部的内侧胎肩环岸部,并且,
所述内侧胎肩环岸部具有:内侧胎肩横槽,其横穿所述内侧胎肩环岸部,同时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开口宽度大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对于所述周向主槽的开口宽度;以及辅助胎纹沟,其配置在相邻的所述内侧胎肩横槽之间,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所述周向主槽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充气状态下轮胎胎面部的曲率半径R与轮胎外径SH具有1.5≤R/SH≤1.7的关系。
CN201110160564.8A 2010-06-18 2011-06-15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107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39530/2010 2010-06-18
JP2010139530A JP5177180B2 (ja) 2010-06-18 2010-06-18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10724A CN102310724A (zh) 2012-01-11
CN102310724B true CN102310724B (zh) 2016-05-04

Family

ID=45091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6056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10724B (zh) 2010-06-18 2011-06-15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04125B2 (zh)
JP (1) JP5177180B2 (zh)
CN (1) CN102310724B (zh)
DE (1) DE102011077320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29283B2 (ja) * 2012-03-15 2014-11-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12945B2 (ja) * 2012-07-10 2016-04-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89329B2 (ja) * 2014-09-29 2018-03-0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325845B (zh) * 2014-11-14 2017-02-22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轮胎
JP6569591B2 (ja) * 2016-04-28 2019-09-0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72617B2 (ja) * 2016-07-25 2020-10-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769181B2 (ja) * 2016-08-31 2020-10-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US11084330B2 (en) * 2016-09-09 2021-08-10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JP6347293B1 (ja) * 2017-01-17 2018-06-2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28496B2 (ja) * 2017-02-17 2021-02-1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80878B2 (ja) * 2017-03-21 2021-06-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40570B2 (ja) * 2018-06-29 2022-09-21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15132B2 (ja) * 2018-08-10 2022-08-0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81509B1 (ja) * 2020-08-24 2021-12-1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2022056696A (ja) * 2020-09-30 2022-04-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558415A (zh) * 1967-12-08 1969-02-28
DE3478675D1 (en) * 1984-08-28 1989-07-20 Goodyear Tire & Rubber Pneumatic tires
JPH04107393A (ja) * 1990-08-24 1992-04-08 Hitachi Ltd 分岐配管
AT402179B (de) * 1994-02-25 1997-02-25 Semperit Ag Laufstreifen für einen fahrzeugluftreifen
ES2150531T3 (es) * 1994-06-23 2000-12-01 Bridgestone Corp Cubiertas de neumatico.
DE69613952T2 (de) * 1995-12-29 2001-11-08 Sumitomo Rubber Ind Luftreifen
JP4272301B2 (ja) * 1998-06-18 2009-06-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トレッドパタ−ン形成方法
WO2001002194A1 (en) * 1999-06-30 2001-01-11 Pirelli Pneumatici S.P.A. High-performance tyre for a motor vehicle
JP3367927B2 (ja) * 2000-01-24 2003-01-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4345457A (ja) 2003-05-21 2004-12-0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69734B2 (ja) * 2003-12-09 2009-11-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65554B2 (ja) * 2007-09-18 2013-08-1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107393B1 (ja) * 2007-10-12 2008-06-2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11888B2 (ja) * 2008-06-25 2013-06-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131248B2 (ja) 2008-08-05 2013-01-3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685919B2 (ja) * 2008-12-08 2011-05-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254719B2 (en) * 2008-12-10 2016-02-09 Pirelli Tyre S.P.A. Pneumatic ti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01155A (ja) 2012-01-05
DE102011077320B4 (de) 2020-01-30
US9004125B2 (en) 2015-04-14
JP5177180B2 (ja) 2013-04-03
DE102011077320A1 (de) 2011-12-22
CN102310724A (zh) 2012-01-11
US20110308679A1 (en) 2011-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10724B (zh) 充气轮胎
US7891392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curved oblique grooves and chamfers
CN106347034B (zh) 充气轮胎
JP678679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879236B (zh) 充气轮胎
EP2631087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3101402B (zh) 零压轮胎
CN101306633B (zh) 用于越野行驶的摩托车轮胎
US8813799B2 (en) Heavy duty radial tire
CN104908527A (zh) 充气轮胎
JP201608816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796216B2 (en) Heavy duty tire
JP200315991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220138B2 (en) Tire
CN105473349A (zh) 充气轮胎
CN101687441A (zh) 充气轮胎
CN108790617A (zh) 轮胎
JP201717093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870221A (zh) 充气轮胎
US11148472B2 (en) Tyre
JP202006627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008586A (ja) タイヤ
CN104118279A (zh) 充气轮胎
JP2018008601A (ja) タイヤ
JP7363208B2 (ja) 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