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25845B - 一种轮胎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25845B CN104325845B CN201410649352.XA CN201410649352A CN104325845B CN 104325845 B CN104325845 B CN 104325845B CN 201410649352 A CN201410649352 A CN 201410649352A CN 104325845 B CN104325845 B CN 10432584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p drain
- outside
- tire
- groove
- traverse furr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轮胎,包括轮胎胎面,其上为纵沟的外侧主沟和内侧主沟,与内侧主沟有夹角的横向槽;与外侧主沟平行的外侧次主沟;与外侧次主沟有夹角的第一横沟,外侧次主沟一侧有辅助横沟;外侧横向沟槽为宽度逐渐减小的弧形沟槽,与辅助横沟有距离且一端有与其连通的纵向沟槽;与内侧主沟平行的内侧次主沟;与内侧次主沟具有夹角的第二横沟;与内侧次主沟连通的内侧横向沟槽为其宽度由轮胎中心向边缘逐渐增大的弧形沟槽。外侧花纹结构复杂,提高了轮胎抓地力,车辆转弯时具有好的操控,提高了防侧滑性能,内侧横向沟槽可提升排水性及破除湿地水膜,车辆在湿地有好的操控及刹车性能,降低了轮胎内侧磨损的情况,从而延长了轮胎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轮胎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轮胎。
背景技术
轮胎是在各种车辆或机械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上,能支撑车身,缓冲外界冲击,实现与路面的接触并保证车辆的行驶性能。轮胎,作为车辆与地面接触的唯一媒介,肩负着承重、刹车以及行车安全等重要职责。而车辆在正常路面上行驶时,轮胎真正与地面接触的面积,绝对不会比我们行走在路上鞋底与地面所接触的面积大多少。这么小的接触面积,需要完成以上这么多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这时轮胎上的花纹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讲,轮胎花纹即轮胎胎面上的各种纵向、横向、斜向组成的沟槽。其中,纵向花纹因具有纵向连续性的特点主要承担雨天排水的功能,并对轮胎的散热具有较大的帮助,但抓地力不足;而横向花纹则有着较大的抓地能力,从而可以弥补纵向花纹的先天缺陷。
目前,轮胎上的花纹通常为对称性花纹,具体包括中间的条状花纹、中心沟和横向沟、以及边缘的周边弧形槽。由于将花纹设置为对称结构,可简化加工,但是,在实际中,由于车辆在转弯过程中,车轮的内侧与外侧的受力情况是不同的,这会造成轮胎内部磨损较为严重,降低了轮胎的使用寿命。
因此,如何降低轮胎内部磨损的情况,以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轮胎,降低轮胎内部磨损的情况,以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轮胎,包括轮胎胎面,其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轮胎胎面上,并以所述轮胎胎面的中心线对称布置的外侧主沟和内侧主沟,且所述外侧主沟和所述内侧主沟均为平行于所述轮胎胎面的中心线的纵沟,所述内侧主沟靠近所述外侧主沟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内侧主沟具有第一预设夹角的横向槽;
设置在所述外侧主沟远离所述内侧主沟一侧的外侧次主沟,且所述外侧次主沟与所述外侧主沟平行布置;
由所述外侧次主沟向所述外侧主沟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沟,且所述第一横沟与所述外侧次主沟之间具有第二预设夹角,所述外侧次主沟远离所述外侧主沟的一侧设置有辅助横沟;
设置在所述轮胎胎面的外侧胎肩上的外侧横向沟槽,且所述外侧横向沟槽为其宽度由轮胎中心向边缘逐渐减小的弧形沟槽,且所述外侧横向沟槽远离所述外侧次主沟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外侧横向沟槽连通的纵向沟槽,所述外侧横向沟槽与所述辅助横沟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设置在所述内侧主沟远离所述外侧主沟一侧的内侧次主沟,且所述内侧次主沟与所述内侧主沟平行布置;
由所述内侧次主沟向所述内侧主沟方向延伸的第二横沟,所述第二横沟与所述内侧次主沟之间具有第三预设夹角;
设置在所述轮胎胎面的内侧胎肩上的内侧横向沟槽,且所述内侧横向沟槽为其宽度由轮胎中心向边缘逐渐增大的弧形沟槽,所述内侧横向沟槽一端与所述内侧次主沟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轮胎胎面的端面相抵隔离。
优选地,上述的轮胎中,所述第一预设夹角为10°-25°,且所述横向槽沿轮胎的内侧向外侧方向向上倾斜。
优选地,上述的轮胎中,所述第二预设夹角和所述第三预设夹角均为10°-25°。
优选地,上述的轮胎中,所述第一横沟和所述第二横沟两者沿轮胎内侧向外侧方向的倾斜方向相反。
优选地,上述的轮胎中,
所述第一横沟包括:
与所述外侧次主沟具有所述第二预设角度的外首段沟;
与所述外首段沟连通倾斜方向相同,且具有夹角的外尾段沟;
所述第二横沟包括:
与所述内侧次主沟具有所述第三预设角度的内首段沟;
与所述内首段沟连通倾斜方向相同,且具有夹角的内尾段沟。
优选地,上述的轮胎中,所述外侧横向沟槽两端的连线与所述外侧次主沟之间的夹角为91°-100°;
所述内侧横向沟槽两端的连线与所述内侧次主沟之间的夹角为91°-100°。
优选地,上述的轮胎中,所述内侧横向沟槽的圆弧半径为80-120mm,所述外侧横向沟槽的圆弧半径为70-100mm。
优选地,上述的轮胎中,所述预设距离为3-10mm。
优选地,上述的轮胎中,所述内侧横向沟槽上还设置有架桥。
优选地,上述的轮胎中,所述外侧横向沟槽的截面为U型槽,且所述外侧横向沟槽的一侧壁的高度由靠近所述辅助横沟向远离所述辅助横沟的方向逐渐减小。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轮胎,包括轮胎胎面,还包括:设置在轮胎胎面上,并以轮胎胎面的中心线对称布置的外侧主沟和内侧主沟,且外侧主沟和内侧主沟均为平行于轮胎胎面的中心线的纵沟,内侧主沟靠近外侧主沟的一侧设置有与内侧主沟具有第一预设夹角的横向槽;设置在外侧主沟远离内侧主沟一侧的外侧次主沟,且外侧次主沟与外侧主沟平行布置;由外侧次主沟向外侧主沟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沟,且第一横沟与外侧次主沟之间具有第二预设夹角,外侧次主沟远离外侧主沟的一侧设置有辅助横沟;设置在轮胎胎面的外侧胎肩上的外侧横向沟槽,且外侧横向沟槽为其宽度由轮胎中心向边缘逐渐减小的弧形沟槽,外侧横向沟槽远离外侧次主沟的一端设置有与外侧横向沟槽连通的纵向沟槽,外侧横向沟槽与辅助横沟之间具有预设距离;设置在内侧主沟远离外侧主沟一侧的内侧次主沟,且内侧次主沟与内侧主沟平行布置;由内侧次主沟向内侧主沟方向延伸的第二横沟,第二横沟与内侧次主沟之间具有第三预设夹角;设置在轮胎胎面的内侧胎肩上的内侧横向沟槽,且内侧横向沟槽为其宽度由轮胎中心向边缘逐渐增大的弧形沟槽,内侧横向沟槽一端与内侧次主沟连通,另一端与轮胎胎面的端面相抵隔离,即不连通。
通过上述设置可知,轮胎胎面的内侧花纹与外侧花纹不对称,且外侧花纹的花纹结构更为复杂,更好的提高了轮胎抓地力,使车辆在转弯时具有很好的操控,提高了防侧滑性能,而内侧的横向沟槽可进一步提升排水性及破除湿地水膜,使车辆在湿地有更好的操控及刹车性能表现,本申请通过提高轮胎外侧抓地能力,以降低轮胎内侧磨损的情况,从而延长了轮胎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轮胎胎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外侧横向沟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轮胎,降低轮胎内部磨损的情况,以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轮胎,包括轮胎胎面,还包括:设置在轮胎胎面上,并以轮胎胎面的中心线对称布置的外侧主沟11和内侧主沟21,且外侧主沟11和内侧主沟21均为平行于轮胎胎面的中心线的纵沟,内侧主沟21靠近外侧主沟11的一侧设置有与内侧主沟21具有第一预设夹角(图1中角a1)的横向槽;设置在外侧主沟11远离内侧主沟21一侧的外侧次主沟12,且外侧次主沟12与外侧主沟11平行布置;由外侧次主沟12向外侧主沟11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沟13,且第一横沟13与外侧次主沟12之间具有第二预设夹角(图1中角a2),外侧次主沟12远离外侧主沟11的一侧设置有辅助横沟14;设置在轮胎胎面的外侧胎肩上的外侧横向沟槽15,且外侧横向沟槽15为其宽度由轮胎中心向边缘逐渐减小的弧形沟槽,外侧横向沟槽15远离外侧次主沟12的一端设置有与外侧横向沟槽15连通的纵向沟槽,外侧横向沟槽15与辅助横沟14之间具有预设距离;设置在内侧主沟21远离外侧主沟11一侧的内侧次主沟22,且内侧次主沟22与内侧主沟21平行布置;由内侧次主沟22向内侧主沟21方向延伸的第二横沟23,第二横沟23与内侧次主沟22之间具有第三预设夹角(图1中角a2);设置在轮胎胎面的内侧胎肩上的内侧横向沟槽25,且内侧横向沟槽25为其宽度由轮胎中心向边缘逐渐增大的弧形沟槽,且内侧横向沟槽25一端与内侧次主沟22连通,另一端与轮胎胎面的端面相抵隔离,即与轮胎接触但是不贯通。
通过上述设置可知,轮胎胎面的内侧花纹与外侧花纹不对称,且外侧花纹的花纹结构更为复杂,更好的提高了轮胎抓地力,使车辆在转弯时具有很好的操控,提高了防侧滑性能,而内侧的横向沟槽可进一步提升排水性及破除湿地水膜,使车辆在湿地有更好的操控及刹车性能表现,本申请通过提高轮胎外侧抓地能力,以降低轮胎内侧磨损的情况,从而延长了轮胎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预设夹角为10°-25°,且横向槽24沿轮胎的内侧向外侧方向向上倾斜。本申请中根据实际需要选定了内侧主沟21与横向槽24之间的夹角范围,在实际中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其他范围的角度,且均在保护范围内。此外,沿轮胎的内侧向外侧方向上该横向槽24向上倾斜,即限定了该横向槽24的走向。
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将第二预设夹角和第三夹角均设置为10°-25°。
此外,第一横沟13和第二横沟23两者沿轮胎内侧向外侧方向的倾斜方向相反。
更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横沟13包括:与外侧次主沟12具有第二预设角度的外首段沟;与外首段沟连通倾斜方向相同,且具有夹角的外尾段沟。通过上述设置可提高第一横沟13对湿地水膜的破除能力,从而提高雨水天的排水性,使车辆在湿地具有更好的操控及刹车性能。同理,本申请中将第二横沟23同样设置为包括:与内侧次主沟22具有第三预设角度的内首段沟;与内首段沟连通倾斜方向且具有夹角的内尾段沟。通过上述设置可提高第二横沟23对湿地水膜的破除能力,从而提高雨水天的排水性,使车辆在湿地具有更好的操控及刹车性能。对于外首段沟与外尾段沟之间的夹角,以及内首段沟与外尾段沟之间的夹角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地,外尾段沟与外侧主沟11之间具有2-5mm的间隙,以保证外侧主沟11直线排水性。而内侧尾段沟与内侧主沟21连通,结合横向槽24和内侧首段沟可改善湿地水漂现象,以提高横向抓地力,内侧胎肩花纹与内侧次主沟22连通,同样提高了横向排水性,提升湿地操控性。
本申请中公开的外侧横向沟槽15两端的连线与外侧次主沟12之间的夹角为91°-100°;内侧横向沟槽25两端的连线与内侧次主沟22之间的夹角也为91°-100°。本申请中对外侧胎肩与内侧胎肩上的花纹进行限定,并将两者设置不同结构的花纹,对于内侧胎肩上的花纹可提高轮胎的耐磨性,而外侧胎肩上的花纹可提高轮胎的抓地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中将内侧横向沟槽25的圆弧半径设置为80-120mm,而将外侧横向沟槽15的圆弧半径设置为70-100mm。并且内侧横向沟槽25和外侧横向沟槽15均为渐变弧形,可提高花纹的强度,有利于控制噪音产生,提高横向排水性,确保湿地行车安全。
具体地,将预设距离设置为3-10mm,通过间距的设置可提高外侧花纹强度,提升操控性及改善花纹噪音。
为了提高内侧横向沟槽25的强度,在内侧横向沟槽25上设置有架桥,以提高胎肩的强度,进一步改善操控性及噪音污染问题。
本申请中提供的外侧横向沟槽15的截面为U型槽,且该外侧横向沟槽15的一侧壁的高度由靠近辅助横沟14向远离辅助横沟14的方向逐渐减小,即在外侧横向沟槽15的侧边上削去四棱柱结构,具体地,形成的斜面结构的两个侧边的水平距离即图2中T由3mm逐渐减小为0,两个侧边的竖直距离即图2中M由3mm逐渐减小为0,。进一步地,该U型槽的高度不同的侧壁与垂直于轮胎胎面的方向夹角即图2中b1为10°-15°,另一侧壁与垂直于轮胎胎面方向的夹角即图2中b2为12°-18°。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轮胎,包括轮胎胎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轮胎胎面上,并以所述轮胎胎面的中心线对称布置的外侧主沟(11)和内侧主沟(21),且所述外侧主沟(11)和所述内侧主沟(21)均为平行于所述轮胎胎面的中心线的纵沟,所述内侧主沟(21)靠近所述外侧主沟(11)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内侧主沟(21)具有第一预设夹角的横向槽(24);
设置在所述外侧主沟(11)远离所述内侧主沟(21)一侧的外侧次主沟(12),且所述外侧次主沟(12)与所述外侧主沟(11)平行布置;
由所述外侧次主沟(12)向所述外侧主沟(11)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沟(13),且所述第一横沟(13)与所述外侧次主沟(12)之间具有第二预设夹角,所述外侧次主沟(12)远离所述外侧主沟(11)的一侧设置有辅助横沟(14);
设置在所述轮胎胎面的外侧胎肩上的外侧横向沟槽(15),且所述外侧横向沟槽(15)为其宽度由轮胎中心向边缘逐渐减小的弧形沟槽,且所述外侧横向沟槽(15)远离所述外侧次主沟(12)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外侧横向沟槽(15)连通的纵向沟槽,所述外侧横向沟槽(15)与所述辅助横沟(14)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设置在所述内侧主沟(21)远离所述外侧主沟(11)一侧的内侧次主沟(22),且所述内侧次主沟(22)与所述内侧主沟(21)平行布置;
由所述内侧次主沟(22)向所述内侧主沟(21)方向延伸的第二横沟(23),所述第二横沟(23)与所述内侧次主沟(22)之间具有第三预设夹角;
设置在所述轮胎胎面的内侧胎肩上的内侧横向沟槽(25),且所述内侧横向沟槽(25)为其宽度由轮胎中心向边缘逐渐增大的弧形沟槽,所述内侧横向沟槽(25)一端与所述内侧次主沟(2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轮胎胎面的端面相抵隔离;
所述第一预设夹角为10°-25°,且所述横向槽(24)沿轮胎的内侧向外侧方向向上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夹角和所述第三预设夹角均为10°-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沟(13)和所述第二横沟(23)两者沿轮胎内侧向外侧方向的倾斜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横沟(13)包括:
与所述外侧次主沟(12)具有所述第二预设夹角的外首段沟;
与所述外首段沟连通倾斜方向相同,且具有夹角的外尾段沟;
所述第二横沟(23)包括:
与所述内侧次主沟(22)具有所述第三预设夹角的内首段沟;
与所述内首段沟连通倾斜方向相同,且具有夹角的内尾段沟。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横向沟槽(15)两端的连线与所述外侧次主沟(12)之间的夹角为91°-100°;
所述内侧横向沟槽(25)两端的连线与所述内侧次主沟(22)之间的夹角为91°-10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横向沟槽(25)的圆弧半径为80-120mm,所述外侧横向沟槽(15)的圆弧半径为70-1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距离为3-1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横向沟槽(25)上还设置有架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横向沟槽(15)的截面为U型槽,且所述外侧横向沟槽(15)的一侧壁的高度由靠近所述辅助横沟(14)向远离所述辅助横沟(14)的方向逐渐减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649352.XA CN104325845B (zh) | 2014-11-14 | 2014-11-14 | 一种轮胎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649352.XA CN104325845B (zh) | 2014-11-14 | 2014-11-14 | 一种轮胎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25845A CN104325845A (zh) | 2015-02-04 |
CN104325845B true CN104325845B (zh) | 2017-02-22 |
Family
ID=52400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649352.XA Active CN104325845B (zh) | 2014-11-14 | 2014-11-14 | 一种轮胎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32584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27405B (zh) * | 2016-11-01 | 2019-03-08 |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雪地用充气轮胎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70113A (zh) * | 2008-04-28 | 2009-11-04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0076561A (ja) * | 2008-09-25 | 2010-04-08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DE102011077320A1 (de) * | 2010-06-18 | 2011-12-22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Luftreifen |
CN203372007U (zh) * | 2013-07-02 | 2014-01-01 |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 提升轮胎干湿地操控性能的充气轮胎胎面花纹 |
CN204210251U (zh) * | 2014-11-14 | 2015-03-18 |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轮胎 |
-
2014
- 2014-11-14 CN CN201410649352.XA patent/CN10432584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70113A (zh) * | 2008-04-28 | 2009-11-04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0076561A (ja) * | 2008-09-25 | 2010-04-08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DE102011077320A1 (de) * | 2010-06-18 | 2011-12-22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Luftreifen |
CN203372007U (zh) * | 2013-07-02 | 2014-01-01 |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 提升轮胎干湿地操控性能的充气轮胎胎面花纹 |
CN204210251U (zh) * | 2014-11-14 | 2015-03-18 |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轮胎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25845A (zh) | 2015-0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11309648B2 (en) | Pneumatic tyre | |
CN105564160A (zh) | 充气轮胎 | |
JP5860625B2 (ja) | タイヤ | |
JP4548534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3228466B (zh) | 车辆充气轮胎 | |
JP2007153338A (ja) | 大型車用タイヤのトレッド | |
US10155418B2 (en) |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 |
WO2016038787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5914526B2 (ja) | デブリ保持を軽減する非対称溝を有するトレッドバンド | |
US20090301621A1 (en) | Pneumatic tire | |
TW202003287A (zh) | 輪胎花紋結構 | |
CN104908526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5500997A (zh) | 摩托车轮胎 | |
CN104325845B (zh) | 一种轮胎 | |
WO2013015408A1 (ja) | タイヤ | |
JP2008302710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TW201343428A (zh) | 多重不對稱溝壁之輪胎胎紋結構 | |
JP2015044527A (ja) | タイヤ | |
JP2015163511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5659101B2 (ja) | タイヤ | |
CN204210251U (zh) | 一种轮胎 | |
WO2013018890A1 (ja) | タイヤ | |
JP2008189042A (ja) |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 |
JP5343429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WO2018025812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