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86843B - 横编机的复合针 - Google Patents

横编机的复合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86843B
CN102286843B CN201110163195.8A CN201110163195A CN102286843B CN 102286843 B CN102286843 B CN 102286843B CN 201110163195 A CN201110163195 A CN 201110163195A CN 102286843 B CN102286843 B CN 1022868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er jack
open
matrix
needle
epime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631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86843A (zh
Inventor
薗村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86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68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868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68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6Sliding-tongue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闭体和基体结合时的定位容易、对结合部难以施加大的力的横编机的复合针。导针片(11)的成为开闭体(12)的刀片(13、14)和基体(15)的结合部(16),设置在与上段(13e、14e)的长度对应地形成在基体(15)的一侧面上的结合槽(15b)上,使上段(13e、14e)与结合槽(15b)嵌合,使连接部(13d、14d)的后端与抵接面(15c)抵接来进行前后方向的定位。由于将刀片(13、14)的后部分成上段(13e、14e)和下段(13c、14c),所以能够缩短前后方向的长度。上下方向的定位所需要的力,能够从下方容易地作用。刀片(13、14)的前方从导针片槽(17d)的底面等受的力,也能够因下段(13c、14c)挠曲而吸收,难以施加在结合部(16)上。

Description

横编机的复合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容在形成于横编机的针床上的针槽内,由导针片开闭钩的复合针。
背景技术
以往,在横编机中,在针床上形成多个针槽,以前端的钩进退于针床端部的齿口的方式驱动收容在各针槽内的编织针,在齿口以向钩供给的编织纱线编织编织物。作为编织针,使用舌针或复合针。如果使用由导针片开闭钩的复合针,则与舌针相比,为了开闭钩,能够降低作为编织针进行的进退行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7表示专利文献1等公开的那样的用于以往的复合针的导针片1的局部的结构。图7(a)表示导针片1的上面结构,图7(b)表示导针片1的正面结构,图7(c)表示导针片1的基体5的正面结构,图7(d)表示从图7(c)的剖面线D-D看见的剖面结构,图7(e)表示导针片1的结合部6的结构。
另外,包括导针片1在内的复合针,被收容在形成于针床上的针槽内,在针槽内向图的左右方向移动。针床在图中在成为右方的一侧与齿口面对,并以齿口侧高、若离开齿口则变低的方式倾斜,但图示是以水平的状态进行的。在本说明书中,在表示在针槽内的方向的情况下,就横向而言,使作为齿口侧的图的右方与前相对应,使离开齿口的图的左方与后相对应,就纵向而言,使图的上下保持不变地相对应。
导针片1,由两片刀片3、4形成在图7(b)中施加斜线来表示的开闭体2,并由结合部6结合开闭体2和基体5而形成。各刀片3、4,在前部分别具有舌部3a、4a,下部被收容在形成于省略了图示的针主体上的导针片槽内,在导针片槽内相对地向前后移动并由舌部3a、4a开闭钩。在刀片3、4上,形成了与舌部3a、4b连续并在相对于针主体后退时用于依靠来自导针片槽的侧壁的导向抑制从导针片槽内浮起的导向部3b、4b(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刀片3、4的后部的尾部3c、4c,不是关于中心线1a线对称,而是一方的刀片3的尾部3c以与针槽的侧壁弹性地滑接而成为滑动阻力的方式向侧方鼓起。从尾部3c、4c的前方直立设置结合片踵3d、4d。在结合片踵3d、4d附近,刀片3、4之间无间隙地接触。与结合片踵3d、4d相比在前方,设置背离弯曲部3e、4e,在背离弯曲部3e、4e的前方,在刀片3,4之间产生间隙。从背离弯曲部3e、4e和导向部3b、4b之间,直立设置卡合突起3f、4f。刀片3的尾部3c,与结合片踵3d相比在后方,向外侧方鼓起。
图7(c),关于基体5,以局部地缩短了的状态表示后半部分。在基体5的下方,形成滑接臂5a。滑接臂5a的底面,在导针片1相对于针主体相对移动时,与设置于针主体的尾部上面的滑接面滑接。在滑接臂5a的一侧面上,形成结合槽5b,刀片3、4的尾部3c、4c嵌合。在结合槽5b的上部,形成透孔5c,刀片3、4的结合片踵3d、4d嵌合。从基体5的后半部分,直立设置片踵5d、5e,其能够从搭载在与针床面对的同时进行移动的滑架上的三角受到驱动力。在基体5的前部,形成了与刀片3、4的卡合突起3f、4f卡合而进行刀片3、4的止振的卡合凹部5。
如图7(e)所示,在刀片3、4和基体5的结合部6中,在将尾部3c、4c收容在滑接臂5a的结合槽5b内的状态下,使结合片踵3d、4d与透孔5c嵌合,通过铆接等形成固定部6a、6b、6c,使刀片3、4和基体5在相互固定的状态下组合。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9463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5770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图7所示的刀片3、4,由于从前部的舌部3a、4a到后部的尾部3c、4c大致是直线形状,所以前后方向变长了。另外,在结合部6中,需要使两片刀片3、4和基体5精度良好地结合,但相对于尾部3c、4c或结合片踵3d、4d而言,它们进行嵌合的结合槽5b、透孔5c形成得稍微大。因此,在使尾部3c、4c、结合片踵3d、4d与结合槽5b、透孔5c嵌合之后,需要进行重新定位而固定的作业。定位,例如是使尾部3c、4c的上面与结合槽5b的上壁面抵接来进行。
但是,在将尾部3c、4c的下面收容在结合槽5b内的状态下,不能够对尾部3c、4c从正下方施加定位用的向上的力。定位用的向上的力,例如由于需要从成为背离弯曲部3e、4e的前方的在横向离开的位置施加,所以精度良好的定位变得困难。刀片3、4的前方,在相对于针主体相对移动时,形成于导针片槽的底面的凹凸成为三角而进行摆动。由于通过此摆动,对结合部6施加大的弯矩,存在解除结合的危险,所以在固定部6a、6b、6c中,需要通过铆接等牢固地固定。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闭体和基体的结合时的定位容易,对结合部难以施加大的力的横编机的复合针。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横编机的复合针,组合了针主体和导针片,针主体被收容在形成于横编机的针床上的针槽内,在前部具有钩,导针片在前部具有开闭钩的舌,并可相对于针主体相对移动,
导针片具备开闭体和基体,开闭体在针槽内配置在下方,在前部具有舌,基体在针槽内配置在上方,前部与开闭体的后部结合,
其特征在于,
导针片的开闭体的后部被形成为上下两段,下段与前部的舌侧相连,上段在下段的上方被形成为向前方延伸的形状,
导针片的基体在一侧方的侧面上具有与开闭体的后部的上段对应的长度的槽,
导针片的开闭体和基体的结合,使开闭体的后部的上段嵌合在基体的槽内来进行。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导针片的开闭体的上段,具有位置相对于上述下段向上述导针片的基体的一侧方错开的那样的偏移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导针片的开闭体的上段,在上述导针片的基体的一侧方具有阻力部,该阻力部与上述针槽的侧壁滑接,当导针片在针槽内滑动时产生滑动阻力。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导针片的开闭体分成两片刀片地形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导针片的开闭体的后部,被形成为上下两段。下段与前部的舌侧相连,上段在下段的上方被形成为向前方延伸的形状。开闭体的上段,与形成在基体的一侧方的侧面上的槽嵌合,进行开闭体和基体的结合。与槽嵌合的上段的定位,能够通过向下段施加向上的力从正下方的方向容易地进行。在开闭体和基体结合的状态下,即使开闭体的前方从针主体的导针片槽的底面等受到向上的力而摆动,由于下段挠曲地吸收,所以能够使得对结合部难以施加大的力。
另外,根据本发明,导针片的开闭体的上段,因为具有位置向基体的一侧方错开的那样的偏移部,所以使形成在基体侧面上的槽的深度变浅,容易保持基体的强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与导针片的基体的槽嵌合的开闭体的后部的上段具有产生滑动阻力的阻力部,所以不需要为了得到滑动阻力而使用另外的零件等,能够简化复合针的结构。
另外,根据本发明,即使将导针片的开闭体分成两片刀片地形成,也能够与基体精度良好地组合而结合。
附图说明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复合针10及导针片11的结构,是局部的正视图。
图2是在图1的导针片11上使用的基体15的局部的俯视图及正视图,以及刀片13、14的俯视图、正视图及左侧视图。
图3是图1的导针片11的局部的俯视图及从其剖面线B-B看见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复合针上使用的导针片21的结构的局部的俯视图及正视图。
图5是在图4的导针片21上使用的基体25、刀片23、24及滑动阻力片29的俯视图及正视图。
图6是表示在图4的导针片21中基体25和刀片23、24及滑动阻力片29的结合部分的结构的局部的正视图。
图7是以往在复合针上使用的导针片1的局部的俯视图及正视图、基体5的正视图及剖视图以及表示结合部6的结构的局部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优选方式
下面,在图1中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复合针10及导针片11的结构。在图2中表示在图1的导针片11上使用的基体15及刀片13、14的结构。在图3中,表示在图1的导针片11上使用的刀片13、14的结合部16中的结构。在图4中,表示在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复合针上使用的导针片21的结构。在图5中,表示在图4的导针片21上使用的基体25、刀片23、24及滑动阻力片29的结构。在图6中,表示在图4的导针片21上基体25和刀片23、24及滑动阻力片29的结合部分的结构。
在图1~图6的说明中,对于在它们之中先进行了说明的部分或与在图7中进行了说明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有时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对于在说明对象的图中没有记载的部分,有时赋予先进行了说明的参照符号地言及。另外,在图1及图4(a)中,与图7(b)同样,分别施加斜线表示导针片11、21的开闭体12、22。
[实施例1]
图1(a)表示作为复合针10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1(b)表示导针片11的结构。复合针10被收容在形成于省略了图示的横编机的针床上的针槽内,导针片11,由两片刀片13、14形成开闭体12,该两片刀片13、14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板等制成。由导针片11的舌部13a、14a开闭针主体17的前部的钩17a。基体15,在使滑接臂15a的底面与针主体17的尾部17b的上面滑接的同时,能够相对于针主体17相对地移动。在尾部17b上也设置了结合凹部17c,挺针片18的前部的凸部18a嵌合,连结了针主体17和挺针片18。在挺针片18的后部,设置了驱动用的片踵等,但省略了图示。
在复合针10中,将挺针片18的前部做成薄壁状,针主体17和挺针片18的连结部在针槽内使厚度方向的一部分在一侧停留在占据的位置,而在另一侧确保了与基体15的滑接臂15a的底面的滑接面。由将这样的针主体17和挺针片18的连结部在厚度方向与导针片11和针主体17的滑接部并列的结构,能够缩短作为复合针10需要的全长。导针片11和针主体17的滑接部,也可以不是与针主体17和挺针片18的连结部在宽度方向并列,而是以成为连结部的前方的方式在前后的方向分开。
刀片13、14,通过前部的舌部13a、14a的前端与钩17a的钩部的前端抵接,关闭钩17a。在两片刀片13、14的前部形成的舌部13a、14a,也可以在钩17a的两侧分开,超过钩17a地进出于齿口。刀片13、14的下部,被收容在形成于针主体17的上面的导针片槽17d内。图1(b)所示的刀片13、14的导向部13b、14b,具有与图7的导向部3b、4b同样的功能。如图1(a)所示,如果在导针片槽17d内使刀片13、14后退到最后,则导向部13b、14b被引导到由形成在导针片槽17d的侧壁上的导向部推压件17e向下方推压的状态。
刀片13、14的后部,包括与前部的舌部13a、14a、导向部13b、14b连成大致直线状的下段13c、14c在内,具有大致呈U字状地折回的两段形状。也就是说,在下段13c、14c的后端,经连接部13d、14d,与向前方延伸的上段13e、14e连接。通过将刀片13、14的后部做成两段形状,能够缩短刀片13、14的前后的长度。连接部13d、14d和上段13e、14e,被用于相对于基体15形成结合部16。
结合部16,不是如图7的导针片1的那样设置在下部的滑接臂5a上,而是设置在形成于基体15的一侧面上的结合槽15b内。结合槽15b,与上段13e、14e的长度相对应地形成一定的深度的区间。结合槽15b的宽度,预先做成比上段13e、14e的宽度稍微大些。在结合槽15b的后端侧的下方设置抵接面15c,在使上段13e、14e与结合槽15b嵌合时,使连接部13d、14d的后端抵接而进行前后方向的定位。上下方向的定位,使上段13e、14e的上面与结合槽15b的上侧壁抵接来进行。由于此定位所需要的向上方的力能够直接作用在正下方的下段13c、14c上,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定位。即使在前后的移动中刀片13、14的前方从针主体17的导针片槽17d的底面等因为摆动而受到向上的力,由于下段13c、14c挠曲而吸收,所以能够使得结合部16不受到大的力。在刀片13、14相对于基体15的结合槽15b被定位的状态下,通过铆接等在结合槽15b的下部和上部分别形成固定部16a、16b,将结合部16固定。
在基体15的后部,与图7的基体5的片踵5d、5e同样,设置了驱动用的片踵,但与片踵5d相对应的片踵省略了图示,仅表示与片踵5e对应的片踵15e。在基体15的前部,也设置了用于与刀片13、14的卡合突起13f、14f卡合而进行止振的卡合凹部15f。
在图2(a)所示的基体15的结合槽15b内,分别嵌合图2(b)所示的刀片14的上段14e及图2(c)所示的刀片13的上段13e。为了容易地进行嵌合时的定位,在上段13e、14e的上面上,分别设置了从前后的端部稍微突出的抵接部13g、13h、14g、14h。通过设置抵接部13g、13h、14g、14h,能够容易地进行与结合槽15b的上壁面在前后二点抵接的定位。
如图2(b)所示,在使上段14e嵌合在结合槽15b的里侧的刀片14中,以上段14e相对于与针槽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相比位于另一侧的下段14c位于靠近针槽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方式,在连接部14d设置了偏移部,由此,能够使结合槽15b的深度变浅,能够以形成结合槽15b的部分避免基体15的强度降低。
如图2(c)所示,在使上段13e与结合槽15b的跟前侧嵌合的刀片13中,没有设置如刀片14的那样的偏移部,但是使上段13e的中间部分以向跟前侧鼓出的方式弯曲而与针槽的侧壁抵接。在导针片11相对于针槽滑动移动时,上段13e能够与针槽的侧壁滑接而作为产生滑动阻力的阻力部起作用。由于刀片13的上段13e具有阻力部,所以不需要为了得到滑动阻力而使用别的零件等,能够简化复合针10的结构。通过在上段13e上设置阻力部,能够在与片踵的高低差小的状态下赋予在设置在基体15的上部的片踵受到驱动力而使导针片11向前后移动时所受到的滑动阻力。如图7所示,与由基体5的下方的滑接臂5a赋予滑动阻力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伴随向前后驱动片踵而产生的旋转力矩。
在以与刀片13、14分体的方式形成阻力部的那样的情况下,不需要使刀片13的上段13e弯曲来设置阻力部,上段13e、14e只要具有结合部16需要的长度即可,可以缩短。另外,如果上段13e未弯曲,则可以改变固定部16a、16b的位置。由分体形成的阻力部,如果设置在从上段13e、14e向前后延长的位置,则能够与实施例同样地减小与片踵的高低差。由分体形成的阻力部,与图7同样,也可以设置在基体5的滑接臂5a等上。
图3是对设置在刀片14的连接部14d上的偏移部与导针片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1a一起进行表示。与图3(a)所示的基体15的结合槽15b嵌合的刀片13、14的上段13e、14e,在剖面线B-B的位置,如图3(b)所示无间隙地抵接。在一侧的刀片13中,至少在连接部13d,下段13c和上段13e相对于宽度方向占据了相同的位置。在另一侧的刀片14中,下段14c和上段14e在连接部14d设置了偏移部,以便相对于宽度方向占据不同的位置。下段13c、14c,在中心线11a的两侧,空开间隔地配置成线对称。但是,如果使设置在基体15上的结合槽15b变深,在上段13e、14e之间夹着隔离件,则也可以在刀片14的连接部14d不设置偏移部。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中,由于由两片刀片13、14形成了开闭体12,所以能够使舌部13a、14a与钩17a相比更进出于齿口而用于移圈等。但是,在由单一的构件形成开闭体12,舌部仅用于钩17a的开闭的情况下,如果在开闭体12和基体15的结合上适用本发明,则也能够缩短前后的长度,容易地进行定位,即使开闭体12的前部进行进退时从导针片槽17d的底面受到力,也能够使在结合部16中难以受到力。
[实施例2]
下面,在图4~图6所示的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以与图1~图3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基本上同等的点有时省略说明。另外,对同等的部分赋予一位数值以下相同的参照符号来表示。
图4所示的在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复合针上使用的导针片21,由用具有弹性的金属板等制成的两片刀片23、24及滑动阻力片29形成开闭体22。在刀片23、24的连接部23d、24d没有设置偏移部。刀片23、24的上段23e、24e的长度比刀片13、14的上段13e、14e的长度短,能够缩短结合部26。设置在基体25上的结合槽25b,只要与缩短了的结合部26的长度对应地由上段24e的长度以上的长度形成即可。与结合槽25b相比在前方,形成了比结合槽25b浅、具有可收容滑动阻力片29的长度的收容槽25j。
图5分别由(a)、(b)、(c)、(d)表示在图4的导针片21上使用的基体25、刀片24、滑动阻力片29及刀片23。滑动阻力片29具有向侧方弯曲的阻力部29a和支承部29b。支承部29b在形成开闭体22时被夹在刀片23和刀片24之间。
图6表示在图4的导针片21中将基体25和刀片23、24及滑动阻力片29重叠地固定的结合部26的结构,在(a)中是作为结合状态表示的,在(b)中是作为非结合状态表示的,另外,在上段23e、24e的前端附近的下部,以稍微突出的方式设置抵接部23g、24g。
即使在非结合状态下,也能够使分别设置在下段23c、24c的靠近连接部23d、24d的位置和前方的抵接部23h、24h及抵接部23i、24i和基体25的抵接部25h、25i分别抵接。但是上段23e、24e以比1度小的角度向前方下降的方式倾斜,抵接部23g、24g与结合槽25b的下部壁面相比向下方突出。为了使上段23e、24e与结合槽25b嵌合,只要使抵接部23g、24g以稍微抬起的方式弹性变形即可。
在结合状态下,稍微弹性变形的上段23e、24e与结合槽25b嵌合,抵接部23g、24g与结合槽25b的下部壁面的抵接部25g抵接。下段的抵接部23h、24h及23i、24i和基体25的抵接部25h、25i的抵接被维持。在前后方向,从抵接部23g、24g的位置到抵接部23h、24h的位置的距离和到抵接部23i、24i的位置的距离大致相等。刀片23、24由来自基体25的三个部位的抵接部25g、25h、25i的支承进行上下方向的稳定的定位。由于定位稳定,所以在结合部26中,在铆接固定部26a、26b来固定刀片23、24及滑动阻力片29时,也能够避免刀片23、24旋转而使舌部23a、24a侧下降那样的事态。
符号说明:
10:复合针
11、21:导针片
12、22:开闭体
13、14、23、24:刀片
13a、14a、23a、24a:舌部
13c、14c、23c、24c:下段
13d、14d、23d、24d:连接部
13e、14e、23e、24e:上段
13g、13h、14g、14h、23g、23h、23i、24g、24h、24i、25g、25h、25i:抵接部
15、25:基体
15b、15b:结合槽
15c、25c:抵接面
16、26:结合部
16a、16b、26a、26b:固定部
17:针主体
17a:钩
17d:导针片槽
25j:收容槽
29:滑动阻力片

Claims (5)

1.一种横编机的复合针,组合了针主体和导针片,针主体被收容在形成于横编机的针床上的针槽内,在前部具有钩,导针片在前部具有开闭钩的舌,并可相对于针主体相对移动,
导针片具备开闭体和基体,开闭体在针槽内配置在下方,在前部具有舌,基体在针槽内配置在上方,前部与开闭体的后部结合,
其特征在于,
导针片的开闭体的后部被形成为上下两段,下段与前部的舌侧相连,上段在下段的上方被形成为向前方延伸的形状,
导针片的基体在一侧方的侧面上具有与开闭体的后部的上段对应的长度的槽,
导针片的开闭体和基体的结合,使开闭体的后部的上段嵌合在基体的槽内来进行。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横编机的复合针,其特征在于,上述导针片的开闭体的上段,在上述下段的后端经连接部与该下段连接,在上述连接部具有位置相对于上述下段向上述导针片的基体的一侧方错开的那样的偏移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横编机的复合针,其特征在于,上述导针片的开闭体的上段,在上述导针片的基体的一侧方具有阻力部,该阻力部与上述针槽的侧壁滑接,当导针片在针槽内滑动时产生滑动阻力。
4.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横编机的复合针,其特征在于,上述导针片的开闭体分成两片刀片地形成。
5.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横编机的复合针,其特征在于,上述导针片的开闭体分成两片刀片地形成。
CN201110163195.8A 2010-06-18 2011-06-17 横编机的复合针 Active CN1022868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39815 2010-06-18
JP2010-139815 2010-06-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86843A CN102286843A (zh) 2011-12-21
CN102286843B true CN102286843B (zh) 2014-07-09

Family

ID=44654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63195.8A Active CN102286843B (zh) 2010-06-18 2011-06-17 横编机的复合针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397590B1 (zh)
JP (1) JP5732316B2 (zh)
KR (1) KR101537938B1 (zh)
CN (1) CN1022868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34223A (zh) * 2013-07-04 2013-10-02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横编机的织针
ITBS20130172A1 (it) * 2013-11-21 2015-05-22 Santoni & C Spa Dispositivo di comando per una macchina tessile
DE102014115345B4 (de) * 2014-10-21 2019-04-25 Groz-Beckert Kg Maschinenstricknadel, Anordnung zur Maschenbildung sowie Verwendung dieser Anordnung in einer Strickmaschine
JP6718856B2 (ja) * 2017-12-14 2020-07-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複合針
EP3597807B1 (de) * 2018-07-18 2021-02-24 Groz-Beckert KG Maschinenstrickwerkzeug, insbesondere maschinenstricknadel
CN109750413B (zh) * 2019-02-28 2023-09-29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横机的复合针
CN109706615B (zh) * 2019-02-28 2023-09-29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横机中的复合针
CN110438655B (zh) * 2019-08-13 2024-04-02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横机的复合针
EP3904578A1 (de) * 2020-04-29 2021-11-03 Groz-Beckert KG Schiebernadel für strickmaschine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86026A (en) * 1991-01-15 1993-02-16 Theodor Groz & Sohne & Ernst Beckert Nadelfabrik Commandit-Gesellschaft Compound needle
JP2946323B2 (ja) * 1997-05-01 1999-09-0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の複合針
CN1351684A (zh) * 1999-05-19 2002-05-2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复合针
EP1229158A1 (en) * 1999-10-27 2002-08-07 Shima Seiki Mfg., Ltd Guide mechanism of knitting member and compound needle assembling the guide mechanism therein
CN1372028A (zh) * 2001-02-20 2002-10-02 施泰格尔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针织机的滑动针舌复合针
CN1545580A (zh) * 2001-08-24 2004-11-1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编织机的复合织针
CN1729331A (zh) * 2002-12-20 2006-02-0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复合针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32154A (ja) * 1999-07-15 2001-02-06 Shima Seiki Mfg Ltd 編機用複合針
JP5057674B2 (ja) * 2006-02-28 2012-10-24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の編出し装置
DE102007039973C5 (de) * 2007-08-23 2017-11-02 Hugo Kern Und Liebers Gmbh & Co. Kg Platinen- Und Federnfabrik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zur Maschenstoffherstellung mit zugehörigen Schwinggliednadeln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86026A (en) * 1991-01-15 1993-02-16 Theodor Groz & Sohne & Ernst Beckert Nadelfabrik Commandit-Gesellschaft Compound needle
JP2946323B2 (ja) * 1997-05-01 1999-09-0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の複合針
CN1351684A (zh) * 1999-05-19 2002-05-2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复合针
EP1229158A1 (en) * 1999-10-27 2002-08-07 Shima Seiki Mfg., Ltd Guide mechanism of knitting member and compound needle assembling the guide mechanism therein
CN1372028A (zh) * 2001-02-20 2002-10-02 施泰格尔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针织机的滑动针舌复合针
CN1545580A (zh) * 2001-08-24 2004-11-1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编织机的复合织针
CN1729331A (zh) * 2002-12-20 2006-02-0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复合针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32154A 2001.02.06
JP特开平11-152664A 1999.06.08
JP第2946323号B2 1999.09.0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97590B1 (en) 2014-10-01
KR20110138156A (ko) 2011-12-26
CN102286843A (zh) 2011-12-21
EP2397590A3 (en) 2012-11-14
EP2397590A2 (en) 2011-12-21
KR101537938B1 (ko) 2015-07-20
JP2012021252A (ja) 2012-02-02
JP5732316B2 (ja) 2015-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86843B (zh) 横编机的复合针
JP5638368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5588330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2012121358A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CN1970326A (zh) 用于滑顶的提升机构和包括这种提升机构的车顶
CN101844505B (zh) 天窗装置的导流器
CN103732446A (zh) 滑动结构
JP2016528105A (ja) カバー付き車両用ルーフ構成
CN104912130A (zh) 多连杆可控式挖掘机构
CN102717687A (zh) 一种汽车天窗的传动机构
CN106132743B (zh) 天窗装置
CN1621258A (zh) 倾斜滑动天窗的移动机构
CN102234868A (zh) 导针片
CN104709037A (zh) 驱动机构和设置有驱动机构的开口车顶构造
CN102560857B (zh) 横编机
JP4336305B2 (ja) 複合カムシステム
CN208173436U (zh) 双跷板型支撑机构及薄型化字键
EP2372003B1 (en) Cam device for transfer receiving needle
JP5745327B2 (ja) 編機
CN103958236B (zh) 分为两部分的可向上掀起的车辆后盖板的操纵装置
KR101460052B1 (ko) 차량 선루프용 슬라이딩 장치
CN102373573B (zh) 横编机的复合针
CN201864898U (zh) 带有选针机构的横机
CN204434899U (zh) 横机的复合针
CN100503921C (zh) 横编机的机头改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