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64965A - 横编机及其移圈方法 - Google Patents

横编机及其移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64965A
CN102264965A CN2009801525644A CN200980152564A CN102264965A CN 102264965 A CN102264965 A CN 102264965A CN 2009801525644 A CN2009801525644 A CN 2009801525644A CN 200980152564 A CN200980152564 A CN 200980152564A CN 102264965 A CN102264965 A CN 1022649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hook
needle
tongu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25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64965B (zh
Inventor
山内贤
后藤昌纪
岛崎宜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64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49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649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49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04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two sets of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04B15/36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04B15/36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 D04B15/36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two needle beds in V-formation
    • D04B15/365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two needle beds in V-formation with provision for loop transfer from one needle bed to the other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6Sliding-tongue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提供没有线圈分散、割断线圈那样的移圈不良,能够进行稳定的移圈的横编机及其移圈方法。如(a)所示,在横编机(10)中,使线圈接受侧的复合针(5)的导针片(7)在被拉入的钩(6a)的前端到达线圈(8)之前开始向齿口(2)进入。如(b)所示,舌(7b)的前端的底部达到线圈(8)的位置。如果使舌(7b)进一步进入,则如(c)所示,舌(7b)的前端的底部沿着线圈(8)翘起。线圈(8),以与钩(6a)的前端的下降轨迹(6c)相比进一步向针杆(6b)侧沉没的方式被推入。如果在由舌(7b)关闭钩(6a)时,使得舌(7b)的前端相对于针杆(6b)暂且浮起后沉没,则即使线圈(8)浮起也能够可靠地沉没而捕捉到钩(6a)内。

Description

横编机及其移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编织针具备分离成两片刀片的复合针的横编机及该横编机的移圈方法,该两片刀片的开闭钩的导针片的前头部与钩上缘相比可进一步向齿口进入。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横编机的编织针使用分离成两片刀片的复合针,该两片刀片的开闭钩的导针片的前头部与钩上缘相比可进一步向齿口进入,利用导针片进行移圈,这样的技术已被众所周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刀片的前端部,形成了被称为舌的台阶。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横编机中,以夹着齿口的方式设置前后一对针床,由搭载在往复行走在针床上的滑架上的三角选择性地驱动复合针来进行编织动作、移圈动作。在专利文献1的图12中,与片踵的通过轨迹一起表示了对设置在复合针的针主体和导针片上的片踵进行导向而进行移圈动作的三角配置。在移圈之际,由线圈送出侧与钩上缘相比进一步向齿口进入的舌保持线圈。为了防止保持的线圈从舌前端脱落,而且使在导针片由舌前端关闭钩前端侧的开口部的状态下的脱圈顺利地进行,在关闭钩时使舌的前端和针主体的针杆的间隔暂且增加后再减少的技术也被众所周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从专利文献1的图13到图20的各图中,作为针床的侧视图表示了与图12的通过轨迹上的主要位置相对应的复合针的动作状态。特别在图16中,表示了与钩相比使线圈送出侧的导针片进一步向齿口进入,并由形成在导针片的前头部上的舌保持线圈的状态。如由图6的6-b表示的那样,导针片的前端的刀片在钩的两侧分支,前端扩展。在图17及图18中表示了使线圈接受侧的钩侵入到刀片间的状态。在图19中表示了将线圈送出侧的导针片拉入,将线圈挂在线圈接受侧的针主体的针杆上的状态。在图20中表示了将线圈接受侧的钩拉入,将线圈接收到钩前端侧的开口部内即钩内的状态。
横编机中的移圈动作,在编织组织花样的情况下或使线圈的数量增减的情况下进行。在将由前后的针床编织的编织物在编织宽度的两侧连结而编织成筒状的情况下,特别在进行包括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的罗纹编织等的情况下,由于交互地进行线圈的形成和移圈,所以移圈的频度提高。如果进行抽针编织,则由前后一对针床也能够按照罗纹编织来编织筒状的编织物。在使用在齿口的两侧在上下二段具备针床的四张针床的横编机的情况下,能够在总针编织中按照罗纹编织来编织筒状的编织物。在四张针床的横编机中,在各针床的下段侧编织正面线圈,在上段侧编织反面线圈。在一方的针床的下段侧,交互地配置编织正面线圈的编织针和保持由相向的上段侧的针床编织的反面线圈的编织针。在反面线圈的编织和保持之间进行移圈。
图3局部地简化表示由四张针床的横编机进行从下段侧向上段侧移圈的状态。在图3中,为了与在图1中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比较,分成(a)、(b)及(c)三阶段表示与专利文献1的图19相对应的动作。横编机1,夹着齿口2地在前侧具有前下段针床3a及前上段针床3b,在后侧具有后下段针床4a及后上段针床4b。各针床以接近齿口2侧变高、远离则变低的方式倾斜。前下段针床3a及前上段针床3b和后下段针床4a及后上段针床4b,以关于齿口2的中心面2a成为面对称的方式配置。在本说明书中,作为编织针在各针床中移动的方向,将进入齿口2的方向记载为上,将向针床拉入的方向记载为下。
编织针被收容在设置于各针床上的针槽内,前头部进退于齿2。在本说明书中,在各针槽内,将离开底面的方向的位移记载为浮起,将向底面接近的方向的位移记载为沉没。作为编织针,使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那样的复合针5。复合针5包括针主体6和导针片7。在针主体6的前头部,以钩6a成为针杆6b的前端的方式形成。钩6a弯曲成钩状,前端向针杆6b侧折回。在钩6a的前端和针杆6b之间开口。在钩6a被拉入时,钩6a的前端通过下降轨迹6c。
导针片7被收容在设置于针主体6的针杆6b上的槽内,可相对于针主体6相对地移动,前端部的刀片7a分成二片,分别在前头部形成了舌7b。舌7b能够关闭钩6a的前端和针杆6b之间的开口部。在前下段针床3a成为线圈送出侧,后上段针床4b成为线圈接受侧的情况下,线圈8由线圈送出侧的舌7b保持,在超过钩6a的上缘而向两侧扩展的同时进入齿口2。在齿口2的两侧,在编织针之间,也设置了沉降片9。如果线圈接受侧的钩6a侵入到线圈送出侧的刀片7a之间,则线圈送出侧的导针片7被拉入。线圈8脱离导针片7的舌7b而停留在沉降片9的上缘附近。如果将线圈接受侧的钩6a拉入,则能够将线圈8捕捉到钩6a内而接收。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08565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8869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使用以往的复合针5的移圈中,线圈接受侧的导针片7在不从后上段针床4b向齿口2进入的状态下待机。仅针主体6在打开了钩6a的状态下被拉入。从线圈送出侧被移圈的线圈8,在线圈接受侧的钩6a被拉入的中途被捕捉。被线圈接受侧的钩6a捕捉的线圈8,从线圈送出侧的舌7b的上缘脱离,停留在沉降片9的上缘附近。在线圈8由线圈送出侧的舌7b的上缘保持的状态下,使线圈8扩张的力施加在编织纱线上。如果线圈8从线圈送出侧的舌7的上缘脱离,则对线圈8施加将编织物下拉的力等。如果编织纱线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光滑性,则线圈8的大小与挂在线圈送出侧的舌7b上的状态相比变小。如果线圈8变小,则在线圈接受侧的钩6a被拉入后上段针床4b时,容易捕捉到钩6a内。
在作为编织纱线光滑性差的情况下或伸缩少的情况下,在下拉编织物的力难以起作用的情况下等,线圈8不变小,有成为在沉降片9的上缘附近浮起的状态的可能性。作为将编织物下拉的力难以起作用的情况,有增加线圈而加大编织宽度的情况或进行线圈折回编织的情况。在将由后上段针床4b作为反面线圈进行编织的线圈8从前下段针床3a向后上段针床4b移圈的情况下,作为线圈8自身的性质,容易向离开线圈接受侧的钩6a的方向浮起。
如果线圈8成为浮起的状态,则存在遇上线圈接受侧的钩6a的前端的下降轨迹6c,或者与下降轨迹6c相比进一步浮起的危险。如果线圈8与钩6a的前端的下降轨迹6c相比浮起了,则不能够将线圈8捕捉到钩6a内,线圈8在齿口2产生了脱离的线圈分散。如果线圈8遇上下降轨迹6c,则存在将形成线圈8的编织纱线在钩6a的前端割断的危险。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消除线圈分散、割断线圈那样的移圈不良,进行稳定的移圈的横编机及其移圈方法。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横编机,具备以夹着齿口地相向的方式配设的针床,在各针床上作为编织针并列设置具有针主体和导针片的复合针,针主体在前头部具有钩,导针片相对于针主体进行相对移动来开闭钩的前端侧的开口部,导针片的前头部分离成从两侧夹着钩地与钩的上缘相比可进一步向齿口进入的两片刀片,在各刀片的前头部形成舌,在线圈送出侧,将线圈保持在与钩的上缘相比进一步向齿口进入且相互之间打开的舌间,在线圈接受侧,使进入齿口的针主体的钩侵入到线圈送出侧的舌间后拉入,能够将线圈接收到线圈接受侧的钩的开口部内而进行移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线圈接受侧的钩进入齿口而侵入到线圈送出侧的舌间的钩进入机构;
在该线圈接受侧的钩被拉入且钩的前端到达由线圈送出侧的舌间保持的线圈之前,与钩前端的下降轨迹相比在针主体的针杆侧,使线圈接受侧的导针片进入齿口,直到由舌前端的底部使该线圈沉没的舌进入机构。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圈接受侧的导针片,以关闭上述钩的前端侧的开口部的方式,在上述舌前端相对于上述针主体进行相对移动时,线圈接受侧的针主体的针杆和舌前端的间隔在暂且增加后减少。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复合针由搭载在沿各针床往复行走的滑架上的三角驱动,
该三角作为驱动的路径分别具有上述钩进入机构及上述舌进入机构。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针床在上述齿口的至少一方侧在上下设置二段,
上述钩进入机构及上述舌进入机构,使并列设置在上段的针床上的复合针作为接收从相向的针床的下段侧送出的线圈的线圈接受侧动作。
进而,本发明是横编机的移圈方法,具备以夹着齿口地相向的方式配设的针床,在各针床上作为编织针并列设置具有针主体和导针片的复合针,针主体在前头部具有钩,导针片相对于针主体进行相对移动来开闭钩的前端侧的开口部,分离成导针片的前头部分离成从两侧夹着钩地与钩的上缘相比可进一步向齿口进入的两片刀片,在各刀片的前头部形成舌,在线圈送出侧,将线圈保持在与钩的上缘相比进一步向齿口进入且相互之间打开的线圈送出侧的舌间,在线圈接受侧,使进入齿口的针主体的钩侵入到舌间后拉入,能够将线圈接收到线圈接受侧的钩的开口部内而进行移圈,其特征在于,
在使线圈接受侧的钩进入齿口而侵入到线圈送出侧的舌间之后,在直到该钩的前端到达由该舌间保持的线圈为止被拉入之前,
使线圈接受侧的导针片进入齿口,与钩前端的下降轨迹相比在针主体的针杆侧,由舌前端的底部使该线圈沉没。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线圈送出侧,将线圈保持在与针主体的前头部的钩上缘相比进一步向齿口进入并且相互之间打开的导针片的前头部的舌间。在线圈接受侧,由钩进入机构使针主体的钩侵入到线圈送出侧的舌间。舌进入机构,在线圈接受侧的钩被拉入,钩的前端到达由线圈送出侧的舌间保持的线圈之前,由舌前端的底部使线圈沉没。由于线圈能够至少与钩前端的下降轨迹相比沉没到针主体的针杆侧,所以在使钩侵入到线圈送出侧的舌间的状态下即使线圈浮起,也能够消除将钩拉入时的线圈分散、割断线圈那样的移圈不良,进行稳定的移圈。
另外,根据本发明,线圈接受侧的导针片,以关闭钩的前端侧的开口部的方式,在舌前端相对于针主体进行相对移动时,针主体的针杆和舌前端的间隔暂且增加后减少。由于舌前端的底部相对于针杆沉浮,所以能够将从针杆浮起的状态的线圈向针杆侧推下。由于能够使线圈的浮起消除,所以能够在将钩拉入线圈接受侧的针床时可靠地捕捉到钩前端侧的开口部内。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由设置在搭载于滑架上的三角上的驱动的路径作为钩进入机构及舌进入机构动作,使移圈的稳定性提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编织反面线圈的上段的针床上,在对在夹着齿口地相向的下段的针床中卡定的反面线圈进行移圈时,将容易浮起的反面线圈由舌的前端推入,并捕捉到线圈接受侧的钩内而进行稳定的移圈。
进而,根据本发明,由线圈接受侧的导针片的舌前端的底部使保持在线圈送出侧的舌间的线圈与线圈接受侧的钩前端的下降轨迹相比向针主体的针杆侧沉没。即使线圈从针杆浮起,也能够可靠地捕捉到下降的钩前端的开口部内,进行稳定的移圈。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表示在四张针床的横编机10中,进行从下段侧的针床向上段侧的针床的移圈的中途的特征性的动作的简化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在图1的横编机10中使用的移圈三角11的三角配置图。
图3是简化地表示在以往的四张针床的横编机1中进行从下段侧向上段侧移圈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优选方式
图1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表示在四张针床的横编机10中,进行从下段侧的针床向上段侧的针床的移圈的中途的特征性的动作。图1的(a)、(b)及(c)分别与图3的(a)、(b)及(c)相对应。
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横编机10,在与横编机1相对应的部分上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横编机10中,在将钩6a拉入前使线圈接受侧的后上段针床4b的复合针5的导针片7进入齿口2。在图1(a)中开始舌7b的进入,在图1(b)中舌7b的前端的底部到达线圈8的位置。舌7b的前端向离开底部的方向弯曲。如果使舌7b进一步进入,则如图1(c)所示,舌7b的前端的底部沿着线圈8翘起。线圈8,以停留在沉降片9的上缘的沉降片环成为摆动支点,沉降片9之间的针环的部分向钩6a内的方向,即与钩6a的前端的下降轨迹6c相比向针杆6b侧沉没的方式被推入。
在图1(c)中,钩6a也被向后上段针床4b的方向拉入,钩6a由舌7b的前端关闭。如果这样关闭钩6a后向后上段针床4b拉入,则能够可靠地接收捕捉到钩6a内的线圈8。在由舌7b的前端关闭钩6a时,如专利文献2所示,也能够使舌的前端和针主体的针杆的间隔暂且增加后减少。在由舌7b的前端底部将线圈8推入时,由于使舌7b的前端从针杆6b暂且浮起后沉没,所以即使线圈8浮起也能够可靠地沉没而捕捉到钩6a内。
图2表示在图1的横编机10中搭载在设置于各针床上的滑架上的移圈三角11的概略的三角配置。前下段针床3a的复合针5由前下段三角13驱动,后上段针床4b的复合针5由后上段三角14驱动。驱动后下段针床4a及前上段针床3b的编织针5的三角,分别与前下段三角13及后上段三角14等同。移圈三角11关于中心线11a对称,以便即使滑架的行走方向反转也进行等同的动作。在以下的说明中,相对于行走方向,与中心线11a相比将先行侧作为前半表示,将后行侧作为后半表示。
在图2中,分别表示在滑架的左行中将线圈从前下段针床3a的编织针5向后上段针床4b的编织针5移动的情况下,编织针5的针主体6及导针片7的片踵被导向的路径16、17。这样,前下段针床3a成为线圈送出侧,后上段针床4b成为线圈接受侧,这是基于在路径18中表示的对选针片的选针结果。选针片,由各编织针与和针主体相比远离齿口2的一侧连接,如果向从针槽浮起的方向突出的片踵由压板组19推压,则将针主体6的片踵沉没到针槽内。
在前下段三角13中,包括针操作三角20及导针片操作三角21。在针操作三角20上,设置线圈送出侧钩进入路径20a和线圈接受侧钩进入路径20b。在导针片操作三角21上,设置线圈送出侧舌进入路径21a和线圈接受侧舌进入路径21b。线圈送出侧和线圈接受侧的切换,通过基于每个编织针的选针结果的选针片的片踵的路径18的选择来进行。在如图所示成为线圈送出侧的情况下,进行H位置的选针,选针片的片踵通过设置压板22a、22b的路径。如果预先将前半的压板22a设定成不作用,将后半的压板22b设定成作用,则针主体6的片踵由前半的线圈送出侧钩进入路径20a导向而使钩6a进入齿口2。在前半中,导针片7随着针主体6向齿口2的进入而稍微向齿口2侧进入。进而,导针片7的片踵由后半的线圈接受侧舌进入路径21a导向,舌7b进入齿口2。针主体6的片踵,在超过线圈送出侧钩进入路径20a的顶部后下降,钩6a被拉入前下段针床3a。由于选针片的片踵受到后半的压板22b的作用而沉没,所以针主体6的片踵后半不进入齿口2。
如果以选针片成为A位置的方式进行选针,则选针片的片踵通过设置压板23a、23b、23c、23d的路径。如果预先将前半的压板23a、23b设定成作用,将后半的压板23c、23d设定成不作用,则针主体6的片踵不通过前半的线圈送出侧钩进入路径20a而通过后半的线圈接受侧钩进入路径20b。导针片7的片踵,在后半的线圈接受侧舌进入路径21b中仅稍微进入齿口2侧。
如果以选针片成为B位置的方式进行选针,则选针片的片踵通过设置了压板24的路径。因为压板24通常突出着,针主体6及导针片7不进入齿口2,所以不进行与移圈相关的动作。另外,分别由26a、26b、26c表示与图1(a)、(b)及(c)相对应的针主体6的片踵的位置,分别由27a、27b、27c表示导针片7的片踵的位置。
在后上段三角14中包括针操作三角30及导针片操作三角31。在针操作三角30上设置线圈接受侧钩进入路径30a和线圈送出侧钩进入路径30b。在导针片操作三角31上设置线圈接受侧舌进入路径31a和线圈送出侧舌进入路径31b。线圈接受侧和线圈送出侧的切换,通过基于每个编织针的选针结果的选针片的片踵的路径18的选择来进行。在如图那样成为线圈接受侧的情况下,进行H位置的选针,选针片的片踵通过设置压板32a、32b的路径。如果预先将前半的压板32a设定成作用,将后半的压板32b设定成不作用,则针主体6的片踵由后半的线圈接受侧钩进入路径30a导向而使钩6a进入齿口2。由于导针片7的片踵由后半的线圈接受侧舌进入路径31a导向,舌7b进入齿口2,所以能够进行图1(a)、(b)及(c)所示的那样的动作。
如果以选针片成为A位置的方式进行选针,则选针片的片踵通过设置压板33a、33b的路径。如果预先将前半的压板33a设定成不作用,将后半的压板33b设定成作用,则针主体6的片踵通过前半的线圈送出侧钩进入路径30b而进入齿口2,后半不进入齿口2。导针片7的片踵,前半随着针主体6而通过线圈送出侧舌进入路径31b并进入齿口2,后半通过线圈接受侧舌进入路径31a并进入齿口2。在线圈送出侧,虽然不需要使舌7b进入齿口2,但共用了路径。通过切换路径,在线圈送出侧也能够使得舌7b不进入齿口2。但是,作为导针片操作三角31,不进行切换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如果以选针片成为B位置的方式进行选针,则选针片的片踵通过设置压板34的路径。压板34通常突出着,针主体6及导针片7不进入齿口2,不进行与移圈相关的动作。另外,分别由36a、36b、36c表示与图1(a)、(b)及(c)相对应的针主体6的片踵的位置,分别由37a、37b、37c表示导针片7的片踵的位置。
在适用本发明的移圈中,将线圈接受侧的钩6a稍微拉入,在由进入齿口2的舌7b关闭之后向上段针床4b拉入,但也可以直到关闭为止不进行钩6a的拉入而仅使舌7b进入。另外,舌7b也可以直到将线圈8推下为止在进入后停留,仅将钩6a下拉。
图1的横编机10是四张针床机,将本发明适用于从下段侧的针床向夹着齿口2地相向的上段侧的针床的移圈。但是,只要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则在其他的情况下也可实施。例如,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在四张针床机中在从上段侧的针床向下段侧的针床的移圈或者在下段侧的针床之间的移圈。进而,在两张针床机中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针床之间的移圈。编织针的驱动由移圈三角11进行,但即使是具备移圈和编织的两方面的功能的复合三角,只要能够进行路径的切换,则也能够同样地适用本发明。另外,在移圈三角11中,在滑架的往复行走的两方向上能够进行同样的移圈,但不用说也可以仅在特定的方向上进行移圈。进而,编织针的驱动不限于三角,例如也可以在针主体6或导针片7上设置独立的驱动用动作执行器等。
符号说明:
2:齿口
3a:前下段针床
3b:前上段针床
4a:后下段针床
4b:后上段针床
5:复合针
6:针主体
6a:钩
6b:针杆
7:导针片
7a:刀片
7b:舌
8:线圈
10:横编机
11:移圈三角
20、30:针操作三角
21、31:导针片操作三角
30a:线圈接受侧钩进入路径
31a:线圈接受侧舌进入路径

Claims (5)

1.一种横编机,具备以夹着齿口地相向的方式配设的针床,在各针床上作为编织针并列设置具有针主体和导针片的复合针,针主体在前头部具有钩,导针片相对于针主体进行相对移动来开闭钩的前端侧的开口部,分离成导针片的前头部分离成从两侧夹着钩地与钩的上缘相比可进一步向齿口进入的两片刀片,在各刀片的前头部形成舌,在线圈送出侧,将线圈保持在与钩的上缘相比进一步向齿口进入且相互之间打开的舌间,在线圈接受侧,使进入齿口的针主体的钩侵入到线圈送出侧的舌间后拉入,能够将线圈接收到线圈接受侧的钩的开口部内而进行移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线圈接受侧的钩进入齿口而侵入到线圈送出侧的舌间的钩进入机构;
在该线圈接受侧的钩被拉入且钩的前端到达由线圈送出侧的舌间保持的线圈之前,与钩前端的下降轨迹相比在针主体的针杆侧,使线圈接受侧的导针片进入齿口,直到由舌前端的底部使该线圈沉没的舌进入机构。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圈接受侧的导针片,以关闭上述钩的前端侧的开口部的方式,在上述舌前端相对于上述针主体进行相对移动时,线圈接受侧的针主体的针杆和舌前端的间隔在暂且增加后减少。
3.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复合针由搭载在沿各针床往复行走的滑架上的三角驱动,
该三角作为驱动的路径分别具有上述钩进入机构及上述舌进入机构。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记载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针床在上述齿口的至少一方侧在上下设置二段,
上述钩进入机构及上述舌进入机构,使并列设置在上段的针床上的复合针作为接收从相向的针床的下段侧送出的线圈的线圈接受侧动作。
5.一种横编机的移圈方法,所述横编机具备以夹着齿口地相向的方式配设的针床,在各针床上作为编织针并列设置具有针主体和导针片的复合针,针主体在前头部具有钩,导针片相对于针主体进行相对移动来开闭钩的前端侧的开口部,分离成导针片的前头部分离成从两侧夹着钩地与钩的上缘相比可进一步向齿口进入的两片刀片,在各刀片的前头部形成舌,在线圈送出侧,将线圈保持在与钩的上缘相比进一步向齿口进入且相互之间打开的线圈送出侧的舌间,在线圈接受侧,使进入齿口的针主体的钩侵入到舌间后拉入,能够将线圈接收到线圈接受侧的钩的开口部内而进行移圈,其特征在于,
在使线圈接受侧的钩进入齿口而侵入到线圈送出侧的舌间之后,在直到该钩的前端到达由该舌间保持的线圈为止被拉入之前,
使线圈接受侧的导针片进入齿口,与钩前端的下降轨迹相比在针主体的针杆侧,由舌前端的底部使该线圈沉没。
CN2009801525644A 2008-12-27 2009-12-17 横编机及其移圈方法 Active CN1022649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35577 2008-12-27
JP2008-335577 2008-12-27
PCT/JP2009/006980 WO2010073558A1 (ja) 2008-12-27 2009-12-17 横編機およびその目移し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4965A true CN102264965A (zh) 2011-11-30
CN102264965B CN102264965B (zh) 2013-09-11

Family

ID=42287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25644A Active CN102264965B (zh) 2008-12-27 2009-12-17 横编机及其移圈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390395B1 (zh)
JP (1) JP5414698B2 (zh)
KR (1) KR101387959B1 (zh)
CN (1) CN102264965B (zh)
WO (1) WO201007355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5940A (zh) * 2019-03-14 2019-05-31 桐乡市巨星针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插片及包含多层插片的复合针床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36254B2 (ja) * 2011-06-30 2015-06-1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出し方法、および編地
JP5856783B2 (ja) 2011-09-07 2016-02-1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出し方法
JP7271398B2 (ja) * 2019-11-15 2023-05-1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パイル編み用横編機および編成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85657B2 (ja) * 1997-08-08 2000-09-1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
CN1454269A (zh) * 2000-08-22 2003-11-0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移圈机构的横机及移圈方法
CN1867716A (zh) * 2003-10-10 2006-11-2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
JP3886903B2 (ja) * 2000-10-20 2007-02-2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複合針
WO2007037285A1 (ja) * 2005-09-28 2007-04-05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imited 可動ヤーンガイドを備える横編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85657B2 (ja) * 1997-08-08 2000-09-1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
CN1454269A (zh) * 2000-08-22 2003-11-0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移圈机构的横机及移圈方法
JP3886903B2 (ja) * 2000-10-20 2007-02-2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複合針
CN1867716A (zh) * 2003-10-10 2006-11-2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
WO2007037285A1 (ja) * 2005-09-28 2007-04-05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imited 可動ヤーンガイドを備える横編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5940A (zh) * 2019-03-14 2019-05-31 桐乡市巨星针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插片及包含多层插片的复合针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4965B (zh) 2013-09-11
JPWO2010073558A1 (ja) 2012-06-07
KR20110105376A (ko) 2011-09-26
EP2390395A4 (en) 2014-05-07
JP5414698B2 (ja) 2014-02-12
EP2390395B1 (en) 2015-03-04
KR101387959B1 (ko) 2014-04-22
WO2010073558A1 (ja) 2010-07-01
EP2390395A1 (en) 2011-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54230B1 (ko) 횡편기
CN102264965B (zh) 横编机及其移圈方法
JP5330249B2 (ja) 横編機
KR20020068278A (ko) 편직기용 미끄럼 텅 복합 바늘
KR100547505B1 (ko) 루프 프레서, 루프 프레서를 구비하는 횡편기 및 루프 프레서를 이용하는 편성포 편성 방법
JP5010588B2 (ja) インターシャ柄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横編機
CN101469483B (zh) 横机及其移圈方法、其三角机构
JP4015973B2 (ja) 編糸保持切断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1501183A (zh) 横机中的中山导块
KR101347665B1 (ko) 복합바늘을 구비하는 횡편기 및 횡편기의 슬라이더 제어방법
WO2022210811A1 (ja) 横編機の可動シンカー
CN102535001B (zh) 横机的复合针
KR101356443B1 (ko) 트랜스퍼 리시빙 니들용 캠 장치
CN102373573B (zh) 横编机的复合针
CN114438655B (zh) 一种在接针阶段稳定分针的方法
EP4332286A1 (e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for pile knitting and pile knitting method
US7647793B2 (en) Device for knitting reverse and face stitches on a common needle bed
CN116024727A (zh) 毛圈编织用横机和沉降片以及横机中的毛圈编织方法
CN116988213A (zh) 一种基于电脑横机三角系统的编织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