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53631A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53631A
CN102253631A CN2011101346450A CN201110134645A CN102253631A CN 102253631 A CN102253631 A CN 102253631A CN 2011101346450 A CN2011101346450 A CN 2011101346450A CN 201110134645 A CN201110134645 A CN 201110134645A CN 102253631 A CN102253631 A CN 1022536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roller
band
roll
turning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3464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条浩一
田中伸一
井熊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536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36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5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transfer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Feeding path after the transfer point and up to the fixing point, e.g. guides and feeding means f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carrying an unfused toner im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4Moving, forwarding, guiding material
    • B65H2301/447Moving, forwarding, guiding material transferring material between transport devices
    • B65H2301/4473Belts, endless moving elements on which the material is in surface contact
    • B65H2301/44734Belts, endless moving elements on which the material is in surface contact overhead, i.e. hanging material ba attraction forces, e.g. suction, magnetic for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Ultra Sonic Daignosis Equipment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成形方法。该图像成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担载像的像担载体带;张设所述像担载体带的带张设辊;转印辊,其在周面上形成有凹部,且在所述凹部设有把持转印件的转印件把持部,并且隔着所述像担载体带与所述带张设辊抵接而构成转印配合部,从而利用所述转印配合部向所述转印件转印所述像,在由所述转印件把持部把持所述转印件时的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张设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轴间距离比在所述转印配合部向所述转印件转印所述像时的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张设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轴间距离长。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即,利用调色剂使形成在感光体上的潜像显影,将显影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上,进而将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等介质上,并将转印后的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热粘接定影而进行图像形成。
背景技术
关于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已知有如下技术,即,在设于转印辊主体部上的凹部设置能够沿着辊轴向把持转印件的缘部的爪构件及爪座构件,由此,在把持转印件的同时将形成在中间转印体等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该转印件上。作为利用这样的技术的结构,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6-513883号公报)中所记述的结构。在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转印中利用在转印辊的凹部配设的把持构件把持转印件、而在转印结束后打开该转印件的图像形成装置。根据现有的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在转印中转印件错位从而可靠地进行转印。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6-513883号公报
在利用使转印件通过在设于主体部上的凹部上具有把持机构的转印辊与转印带之间形成的配合部而进行转印、且其中把持机构由沿着辊轴向的把持转印件的缘部的爪构件和爪座构件构成的情况下,由于转印辊与转印带之间的空间被限制,因此把持构件用于把持转印件的开口(打开量)也被限制。所以,对于这样的装置而言,存在难以稳定地把持从输送转印件的输送构件输送来的转印件而导致发生转印件的把持不良的问题。尤其是,在转印辊与转印带的配合部附近进行转印件的把持的情况下,由于开口被限制,所以存在更容易发生转印件的把持不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担载像的像担载体带;张设所述像担载体带的带张设辊;输送转印件的转印件输送部;转印辊,其在周面上形成有凹部,且在所述凹部设有把持转印件的转印件把持部,并且隔着所述像担载体带与所述带张设辊抵接而构成转印配合部,从而利用所述转印配合部向所述转印件转印被所述像担载体带所担载的所述像,在由所述转印件把持部把持由所述转印件输送构件输送的所述转印件时的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张设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轴间距离比在所述转印配合部向所述转印件转印所述像时的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张设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轴间距离长。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轴间距离限制部,该轴间距离限制部限制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张设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轴间距离。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轴间距离限制部具有第一限制构件和第二限制构件,所述第一限制构件配设在所述转印辊的轴向端部,所述第二限制构件在限制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张设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轴间距离时与所述第一限制构件抵接,利用所述转印配合部向所述转印件转印所述像时,所述第一限制构件与所述第二限制构件不抵接。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带张设辊具有轴支承所述第二限制构件的轴构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带张设辊支承部,该带张设辊支承部以使所述带张设辊使所述带张设辊的旋转轴与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轴间距离变位的方式支承所述轴构件。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转印件把持部具有进行移动并把持所述转印件的把持构件及支承所述把持构件的支承构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根据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而使所述把持构件移动的凸轮构件。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由带张设辊张设的像担载体带上担载像,输送转印件,在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张设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时,由配设在所述转印辊上的转印件把持部把持由转印件输送部输送的所述转印件,在由所述转印件把持部把持所述转印件后,对所述转印辊和所述带张设辊进行定位,以使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张设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为比所述第一距离短的第二距离,利用所述转印辊和所述带张设辊隔着所述像担载体带抵接而形成的转印配合部向所述转印件转印在所述像担载体带上担载的所述像。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方法中,在由所述转印件把持部把持所述转印件后,移动所述转印辊的位置而使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转印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从所述第一距离变为所述第二距离。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方法中,在由所述转印件把持部把持所述转印件后,移动所述带张设辊的位置而是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转印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从所述第一距离变为所述第二距离。
以上,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由于构成为所述转印件把持爪把持转印件时的转印辊与带张设辊之间的轴间距离比所述转印件夹在转印辊与转印带之间时的转印辊与带张设辊之间的轴间距离长,因此能够稳定地把持从输送转印件的输送构件输送的转印件,从而能够降低转印件的把持不良的发生率。
如以上这样,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由于构成为在由转印件把持部把持由转印件输送构件输送的转印件时的二次转印辊的旋转轴与带张设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轴间距离比在二次转印配合部向转印件转印像时的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轴与带张设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轴间距离长,因此能够稳定地把持从输送转印件的输送构件输送的转印件,从而能够降低转印件的把持不良的发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构成要件的图。
图2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的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
图4说明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中心间距离的图。
图9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转印件输送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10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转印件输送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图。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
图15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
图16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
图17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构成要件的图。
图18是说明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的图。
图19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
图20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
图2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
图22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
图23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
图24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中心间距离的图。
符号说明
10Y、10M、10C、10K…感光体;
11Y、11M、11C、11K…电晕带电器;
12Y、12M、12C、12K…曝光单元;
13Y、13M、13C、13K…第一感光体挤压辊;
13Y’、13M’、13C’、13K’…第二感光体挤压辊;
14Y、14Y’、14M、14M’、14C、14C’、14K、14K’…感光体挤压辊清洁刃片;
18Y、18M、18C、18K…感光体清洁刃片;
20Y、20M、20C、20K…显影辊;
21Y、21M、21C、21K…显影辊清洁刃片;
22Y、22M、22C、22K…压实(compaction)电晕发生器;
30Y、30M、30C、30K…显影装置;
31Y、31M、31C、31K…显影剂容器;
32Y、32M、32C、32K…网纹辊(anilox roller);
31Y、31M、31C、31K…显影剂容器;
33Y、33M、33C、33K…限制刃片;
34Y、34M、34C、34K…螺旋推运器(供给辊);
40…转印带;
41…带张设辊(驱动);
42…带张设辊(从动);
44…带驱动辊;
49…转印带清洁刃片;
50Y、50M、50C、50K…一次转印部;
51Y、51M、51C、51K…一次转印背承辊;
52、53…张力辊;
60…二次转印单元;
61…二次转印辊;
62…二次转印辊清洁刃片;
74…(清洁)刃片保持构件;
85…二次转印单元回收储存部;
90…定影单元;
91…加热辊;
92…加压辊;
101、101’…门辊(gate roller);
102…转印件引导件;
210…第一吸引装置;
211…框体部;
212…吸引面;
215…气流产生部;
230…转印件输送装置;
231…框体部;
232…吸引面;
233…分隔壁构件;
235…气流产生部;
250…转印件输送构件;
251…转印件输送构件驱动辊;
252、253…转印件输送构件张设辊;
270…第二吸引装置;
271…框体部;
272…吸引面;
275…气流产生部;
400…鼓风装置;
401…框体部;
402…开口部;
405…气流产生部;
601…辊主体部;
602…辊轴部;
605…开口凹部;
607…密封件;
610…转印件把持机构;
611…转印件把持爪;
612…爪座部;
613…第一开口缘;
614…第二开口缘;
615…把持爪转动中心;
620…把持爪控制凸轮;
621…把持爪控制凸轮从动件;
622…臂部;
630…电动机;
631…转子轴;
633…第一齿轮;
635…第二齿轮;
650…限制构件;
651…旋转轴部;
670…转动支轴部;
671…框架构件;
672…施力构件;
690…被抵接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构成要件的图。相对于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中央部的各色的图像形成部,显影装置30Y、30M、30C、30K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下方部,而转印带40、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单元)60、定影单元90等结构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上方部。尤其是,通过将定影单元90布局在转印带40上方,能够抑制作为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设置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经过利用二次转印单元60的二次转印后的用纸等转印件在被转印件输送装置230和吸引装置210、270等吸引的同时向定影单元90输送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这样的布局。
为了利用调色剂形成图像,显影装置30Y、30M、30C、30K具备:感光体10Y、10M、10C、10K、电晕带电器11Y、11M、11C、11K、LED阵列等曝光单元12Y、12M、12C、12K等。通过电晕带电器11Y、11M、11C、11K使感光体10Y、10M、10C、10K以同样的方式带电,根据输入的图像信号通过曝光单元12Y、12M、12C、12K来进行曝光,从而在带电的感光体10Y、10M、10C、10K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30Y、30M、30C、30K大致具备:显影辊20Y、20M、20C、20K;储存由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构成的各色的液体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储存器)31Y、31M、31C、31K;将所述各色的液体显影剂从显影剂容器31Y、31M、31C、31K涂敷到显影辊20Y、20M、20C、20K上的涂敷辊即网纹辊32Y、32M、32C、32K等,通过各色的液体显影剂使形成在感光体10Y、10M、10C、10K上的静电潜像显影。
转印带40为环状(endless)的带,其张设在带张设辊41、42上,并在以一次转印部50Y、50M、50C、50K与感光体10Y、10M、10C、10K抵接的同时被驱动进行旋转。在两个带张设辊41、42中,张设辊41为具有未图示的电动机等驱动部的驱动辊,通过张设辊41旋转来驱动转印带40进行旋转。在一次转印部50Y、50M、50C、50K,一次转印辊51Y、51M、51C、51K隔着转印带40与感光体10Y、10M、10C、10K对置配置,其与感光体10Y、10M、10C、10K的抵接位置作为转印位置而将显影后的感光体10Y、10M、10C、10K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重叠地转印到转印带40上,从而形成全色的调色剂图像。
在二次转印部中,二次转印辊61隔着转印带40与带张设辊41对置配置,并且配置有由二次转印辊清洁刃片62构成的清洁装置。此外,在配置有二次转印辊61的转印位置,将形成在转印带40上的单色的调色剂图像和全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通过转印件输送路径L输送的用纸、薄膜、布等转印件上。需要说明的是,二次转印单元60在转印带40与二次转印辊61之间形成的配合部中包括用于将形成在转印带40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件上的全部必要结构。即,在二次转印单元60中还包括对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施加电位差而促进调色剂图像的移动的未图示的偏压施加机构等。
在此,对本实施方式中的二次转印辊61的施力方式进行说明。在二次转印单元60中,二次转印辊61的辊轴部602通过其两端转动自如地安装在框架构件671上。此外,框架构件671能够以转动支轴部670为中心转动,且构成为被施力构件672向图中的箭头的方向(下方)施力。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的结构,二次转印辊61向带张设辊41侧被施力,能够向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二次转印配合部作用规定的转印载荷。并且,在这样的二次转印配合部处的转印载荷及转印偏压的作用下,能够利用二次转印配合部将转印带40上的调色剂粒子高效地转印到转印件侧。
此外,在两个框架构件671的大致下方以与所述两个框架构件671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同样的两个位置限制构件650,两个位置限制构件650与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同步地以旋转轴651为中心进行旋转。该位置限制构件650如具有规定的轮廓的凸轮那样发挥作用。位置限制构件650在旋转中的规定的相位与两个框架构件671抵接,由此控制二次转印辊61的轴中心与带张设辊41的轴中心间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在权利要求书中,将包括位置限制构件650和框架构件671的结构上位概念化并表达为“轴间距离限制部”。此外,在权利要求书中将位置限制构件650表达为“第一限制构件”,而将框架构件671表达为“第二限制构件”。
进一步而言,在转印件输送路径L的下游依次排列有第一吸引装置210、转印件输送装置230和第二吸引装置270,将转印件向定影单元90输送,从而利用定影单元90使转印到用纸等转印件上的单色的调色剂图像、全色的调色剂图像热粘接并定影在用纸等转印件上。
在转印带40张设在带张设辊42上的部位抵接配置有由对转印带40进行清洁的转印带清洁刃片49构成的清洁装置,从而对转印带40上的剩余调色剂、载体进行清洁。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带张设辊42具有用于驱动转印带40的驱动力。
通过供纸装置(未图示)对图像形成装置供给转印件。安置在这样的供纸装置上的转印件以每规定的时刻送出一张的方式向转印件输送路径L送出。在转印件输送路径L中,通过门辊101、101’及转印件引导件102将转印件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从而将形成在转印带40上的单色的调色剂显影像、全色的调色剂显影像转印到转印件上。被二次转印后的转印件通过如上述那样以转印件输送装置230为中心的转印件输送机构进一步被输送到定影单元90。定影单元90由加热辊91和以规定的压力向该加热辊91侧施力的加压辊92构成,使转印件穿过上述的配合部间,并将转印到转印件上的单色的调色剂图像、全色的调色剂图像热粘接并定影到用纸等转印件上。
在此,对显影装置进行说明,由于各色的图像形成部及显影装置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基于黄色(Y)的图像形成部及显影装置进行说明。
在图像形成部中,沿着感光体10Y的外周的旋转方向配置有感光体清洁刃片18Y、电晕带电器11Y、曝光单元12Y、显影装置30Y的显影辊20Y、第一感光体挤压辊13Y和第二感光体挤压辊13Y’。
与感光体10Y抵接的感光体清洁刃片18Y清洁感光体10Y上的在一次转印部未转印而残留的液体显影剂。
在显影装置30Y的显影辊20Y的外周配置有清洁刃片21Y、网纹辊32Y和压实电晕发生器22Y。在网纹辊32Y上抵接有调整向显影辊20Y供给的液体显影剂的量的限制刃片33Y。在液体显影剂容器31Y中收容有螺旋推运器34Y。此外,在与感光体10Y对置的位置上隔着转印带40配置有一次转印部的一次转印辊51Y。
感光体10Y是由在外周面形成有非晶硅感光体等感光层的圆筒状的构件构成的感光体鼓,其向顺时针的方向旋转。
电晕带电器11Y配置成比感光体10Y与显影辊20Y的配合部靠感光体10Y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由未图示的电源装置施加电压而使感光体10Y电晕带电。曝光单元12Y在比电晕带电器11Y靠感光体10Y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向通过电晕带电器11Y而带电的感光体10Y上照射光,从而在感光体10Y上形成潜像。需要说明的是,在从图像形成过程的开始到结束,将更靠前段配置的辊等结构定义为比配置在后段的辊等结构靠上游的结构。
显影装置30Y具有实施压实作用的压实电晕发生器22Y和显影剂容器31Y,该显影剂容器31Y储存在载体内将调色剂分散成大致重量比为20%左右的状态的液体显影剂。
此外,显影装置30Y具有:担载所述液体显影剂的显影辊20Y;用于将液体显影剂向显影辊20Y涂敷的涂敷辊即网纹辊32Y;对向显影辊20Y涂敷的液体显影剂的量进行限制的限制刃片33Y;搅拌、输送液体显影剂并将其向网纹辊32Y供给的螺旋推运器34Y;使显影辊20Y所担载的液体显影剂成为压紧状态的压实电晕发生器22Y;进行显影辊20Y的清洁的显影辊清洁刃片21Y。
收容在显影剂容器31Y中的液体显影剂并非以往通常使用的将Isopar(商标:埃克森)作为载体的低浓度(1~3wt%左右)且低粘度的、在常温下具有挥发性的挥发性液体显影剂,而是高浓度且高粘度的、在常温下具有非挥发性的非挥发性液体显影剂。即,本发明中的液体显影剂是将向热塑性树脂中分散顔料等着色剂所得的平均粒径为1μm的固形粒子与分散剂一起添加到有机溶剂、硅油、矿物油或食用油等液体溶剂中并且使调色剂固形物浓度为约15~25%的高粘度(使用哈克RS600流变仪(HAAKERheoStress RS600))在25℃时的剪切速度为1000(1/s)时的粘弹性为30~300mPa·s左右)的液体显影剂。
网纹辊32Y作为对显影辊20Y供给涂敷液体显影剂的涂敷辊发挥作用。该网纹辊32Y是圆筒状的构件,是在表面上形成有由雕刻得细微且一样的螺旋状的槽构成的凹凸面的辊,从而容易担载显影剂。利用该网纹辊32Y从显影剂容器31Y向显影辊20Y供给液体显影剂。在装置动作时,如图1所示,螺旋推运器34Y逆时针旋转而向网纹辊32Y供给液体显影剂,并且网纹辊32Y逆时针旋转而向显影辊20Y涂敷液体显影剂。
限制刃片33Y是厚度为200μm左右的金属刃片,其与网纹辊32Y的表面抵接,限制由网纹辊32Y担载输送来的液体显影剂的膜厚和量,从而调整向显影辊20Y供给的液体显影剂的量。由此,限制由网纹辊32Y担载输送来的液体显影剂的膜厚和量,调整向显影辊20Y供给的液体显影剂的量。
显影辊清洁刃片21Y由与显影辊20Y的表面抵接的橡胶等构成,其配置成比显影辊20Y与感光体10Y抵接的显影配合部靠显影辊20Y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从而扫落除去残存在显影辊20Y上的液体显影剂。
压实电晕发生器22Y是使显影辊20Y表面的带电偏压增加的电场施加机构,通过压实电晕发生器22Y,在压实部位从压实电晕发生器22Y侧朝向显影辊20Y施加电场。需要说明的是,该用于压实的电场施加机构也可以使用压紧辊等来取代图1所示的电晕放电器的电晕放电。
被显影辊20Y担载并被压实的显影剂在显影辊20Y与感光体10Y抵接的显影配合部在规定的电场施加的作用下与感光体10Y的潜像对应地显影。
显影剩余的显影剂被显影辊清洁刃片21Y扫落除去而向显影剂容器31Y内的回收部滴下从而被再利用。需要说明的是,以这种方式被再利用的载体及调色剂并非为混色状态。
配置在一次转印的上游侧的感光体挤压装置与感光体10Y对置且配置在显影辊20Y的下游侧从而回收在感光体10Y上显影的调色剂图像的剩余载体的装置。该感光体挤压装置包括与感光体10Y滑接而旋转的、由弹性辊构件构成的第一感光体挤压辊13Y和第二感光体挤压辊13Y’,从在感光体10Y上显影的调色剂图像回收剩余的载体及本来就不需要的调色剂雾(fogging toner),具有提高显像(调色剂图像)内的调色剂粒子比率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对感光体挤压辊13Y、13Y’施加有规定的偏压电压。
经过由上述的第一感光体挤压辊13Y和第二感光体挤压辊13Y’构成的挤压装置后的感光体10Y表面进入一次转印部50Y。
在一次转印部50Y,通过一次转印辊51Y将在感光体10Y上显影的显影剂图像向转印带40转印。在该一次转印部,在一次转印背承辊51施加的转印偏压的作用下,感光体10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转印带40侧。在此,采用感光体10Y与转印带40这种以等速移动的结构,能够减轻旋转及移动的驱动负荷并抑制针对感光体10Y的显像调色剂图像的外部干扰作用。
在显影装置30M、30C、30K,通过与上述显影装置30Y的显影过程同样的过程,在各感光体10M、10C、10K上分别形成品红(M)、青色(C)、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然后,转印带40通过黄色(Y)、品红(M)、青色(C)、黑色(K)的各色的一次转印部50的配合部,从而将各色的感光体上的显影剂(显影图像)转印,从而颜色重叠并进入二次转印单元60的配合部。
经过二次转印单元60后的转印带40为了再次在一次转印部50接受转印图像而转绕,在执行一次转印的上游侧,转印带40通过转印带清洁刃片49等被清洁。
转印带40构成为在聚酰亚胺基层上设置聚亚氨酯的弹性中间层并在其上设置PFA表层的三层结构。这样的转印带40以如下方式使用,在聚酰亚胺基层侧由带张设辊41、42张设且在PFA表层侧转印调色剂图像。
接下来,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61。图2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的图。在图2中,601表示辊主体部,602表示辊轴部,605表示开口凹部,607表示密封件,610表示转印件把持机构,611表示转印件把持爪,612表示爪座部,613表示第一开口缘,614表示第二开口缘,615表示把持爪转动中心。
在二次转印辊61的辊主体部601的两端部设有辊轴部602,辊主体部601以该辊轴部602为中心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装置主体侧。此外,在辊主体部601上设置有遍及轴向的开口凹部605,在开口凹部605的一方的第一开口缘613到另一方的第二开口缘614之中设置有转印件把持机构610,并且在开口凹部605以外的辊主体部601上设置有密封件607。
转印件把持机构610是用于把持或释放转印件的机构。密封件607为在80~90μm厚度的聚酰亚胺基材层上实施了氟树脂涂敷的结构,作为具有规定的电阻成分的半导电层发挥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该密封件607的厚度被夸大示出。
另外,可以如上所述那样使用在80~90μm厚度的聚酰亚胺基材层上实施了氟树脂涂敷的结构来作为密封件607,也可以使用在80~90μm厚度的聚酰亚胺基材层上设置2mm左右的氨基甲酸乙酯弹性层并对该氨基甲酸乙酯弹性层的表层进行了氟树脂涂敷的结构。
在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施加有规定的偏压电压且辊主体部601的密封件607上卷绕有转印件的状态下,在转印件通过二次转印单元中的二次转印配合部时,进行调色剂图像从转印带40向转印件的转印。
转印件把持机构610大致由遍及辊轴向离散设置的转印件把持爪611及爪座部612构成的多个组构成。转印件把持爪611通过以把持爪转动中心615为旋转中心向图中a或b方向动作,从而能够在转印件把持爪611与爪座部612之间把持转印件的缘部或释放被把持的转印件。
关于上述这样的由转印件把持爪611及爪座部612构成的把持转印件的结构,在权利要求书中用包括两者的“转印件把持部”的概念进行表达。此外,特别地,在权利要求书中将转印件把持爪611作为“转印件把持构件”的上位概念进行表达。此外,将支承转印件把持爪611的爪座部612定义为“支承构件”。
在二次转印辊61的开口凹部605形成如下布局,即,若假定存在与辊主体部601同样的外周面(在从辊轴部602离开和辊主体部601周面与辊轴部602之间的距离同样的距离量之处构成的假想的周面),则爪座部612设置在假想外周面内。另一方面,当转印件把持爪611向a方向最大限度地转动时,转印件把持爪611的一部分延伸到假想外周面外。
接下来,对设置于二次转印辊61的开口凹部605的转印件把持机构610的动作和基于限制构件650的位置限制动作进行说明。图3至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各图(A)是从辊轴的方向观察二次转印单元60得到的图,另外,各图(B)是从与辊轴垂直的方向观察二次转印单元60得到的示意图。此外,图8是说明伴随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的、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的图。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在本说明书中,以相位根据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状态而变化的方式进行表达。
图3表示转印件S沿着转印件引导件102朝向二次转印辊61进入的状态(相位:图8的A相)。在图3所示的相位下,即使在进行连续印刷的情况下也成为在二次转印配合部不存在已完成转印的转印件等的状态。在图3所示的相位下,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成为保持为规定距离LA的状态。从这样的状态开始,限制构件650与框架构件671逐渐开始抵接,成为限制构件650经由框架构件671而承受二次转印辊61的作用力·载荷的状态。由此,在到了二次转印辊61的开口凹部605与转印带40对置的位置时,也能够防止设置在开口凹部605内的转印件把持爪611与转印带40接触。
图4表示进行沿着转印件引导件102进入的转印件S的把持准备的状态(相位:图8的B相)。即,转印件把持爪611开始从爪座部612离开,扩大用于把持转印件S的开口。虽然二次转印辊61的开口凹部605成为与转印带40对置的状态,但由于限制构件650与框架构件671抵接,因此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保持为规定的距离LB。此外,此时,二次转印辊61被朝向下方施力,二次转印辊61的作用力·载荷经由框架构件671而由限制构件650承受。开口凹部605的转印件把持机构610的动作为转印件把持爪611从爪座部612分离而释放把持部并且进行把持转印件S的准备,通过限制构件650与框架构件671的抵接而使轴间距离LB比轴间距离LA长,由此,因为用于把持转印件S的开口扩大,所以能够稳定地把持从输送转印件S的门辊101、101’输送的转印件S,从而能够降低转印件的把持不良的发生率。此外,因为轴间距离LB比轴间距离LA长,因此从爪座部612离开的转印件把持爪611不会接触转印带40。
图5表示通过关闭转印件把持机构610中的转印件把持爪611而把持转印件S的状态(相位:图8的B’相)。在该B’相下,通过限制构件650与框架构件671抵接,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被设定成维持为距离LB。由于轴间距离成为LB,因此即使转印件把持爪611为了把持转印件S的缘部而动作,也能够防止转印件把持爪611向转印带40接触,从而抑制发生转印件S的把持不良。
图6表示使由转印件把持机构610把持的转印件S超过二次转印配合部进行输送的状态(相位:图8的C相)。在通过二次转印配合部的转印件S上转印有在转印带40上重叠的调色剂图像。在C相下,限制构件650与框架构件671分离,二次转印辊61的作用力·载荷直接成为转印载荷。虽然限制构件650与框架构件671未接触,但由于在二次转印配合部存在通过中的转印件S,因此成为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被保持为规定距离LC的状态。在此,从轴间距离LC减去轴间距离LA的距离相当于转印件S的厚度。
如以上这样,在本发明中构成为,由转印件把持爪611及爪座部612把持由门辊101、101’(转印件输送构件)输送的转印件S时的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轴与带张设辊41的旋转轴之间的轴间距离比由二次转印配合部向转印件S转印图像时的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轴与带张设辊41的旋转轴之间的轴间距离长,因此,能够稳定地把持从输送转印件S的转印件输送构件输送的转印件S,从而能够降低转印件S的把持不良的发生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轴间距离是指旋转圆(辊截面旋转圆)的中心与旋转圆(辊截面旋转圆)的中心的距离,例如在图3中定义为相当于LA的距离。
图7表示通过转印件把持机构610释放转印件S并向存在于下游的转印件输送机构交接的状态(相位:图8的C’相)。在C’相下,限制构件650与框架构件671分离,二次转印辊61的作用力·载荷成为转印载荷,向通过二次转印配合部的转印件S转印在转印带40上重叠的调色剂图像。此外,在C’相下,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也成为被保持为规定的距离LC。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转印件把持爪611把持转印件S时的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LB被设定成比转印件S夹在二次转印辊61与转印带40之间时的二次转印辊与带张设辊之间的轴间距离LC长,由此,能够稳定地把持从输送转印件S的输送构件输送的转印件S,从而能够降低转印件S的把持不良的发生率。
如上述这样由转印件把持机构610释放的转印件S接下来被输送到定影单元90,以下对用于进行该输送的输送机构进行说明。图9及图10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转印件输送机构的动作的图。
第一吸引装置210具有框体部211,该框体部211安装有西洛克风扇等气流产生部215,通过该气流产生部215能够从框体部211内的空间R1向框体部211外进行排气。框体部211的下表面侧为在一个面上设有多个通气孔而构成的吸引面212。第一吸引装置210通过使气流产生部215动作而向框体部211外进行如a所示那样的排气,从而产生如A所示的气流。通过该气流,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件S克服重力而保持在吸引面212。该气流是将转印件S保持在吸引面212上的程度的气流,但不是抵抗将转印件S从二次转印配合部推出的力而妨碍转印件S的前进的程度的气流。
转印件输送装置230大致包括安装有西洛克风扇等气流产生部235的框体部231和配置在该框体部231周围的转印件输送构件250等。在转印件输送装置230通过气流产生部235能够从框体部231内的空间R2向框体部231外进行排气。
框体部231的下表面侧为在一个面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而构成的吸引面232,伴随该气流产生部235的排气动作b,在吸引面232产生如B所示的气流。此时,在设于框体部231内的分隔壁构件233的作用下,从框体部231内的空间R2比较均匀地进行排气,在吸引面232的气流也不会因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均。
配置在框体部231的周围的转印件输送构件250是设有多个从一个主面贯通到另一主面的通气孔(未图示)的环状(endless)带,其张设于对转印件输送构件250赋予驱动力的转印件输送构件驱动辊251和转印件输送构件张设辊252、253上。转印件输送构件250通过转印件输送构件驱动辊251旋转而向图示箭头的方向移动,其移动速度为与图像形成过程的速度大致相同的程度。
框体部231的吸引面232处的吸引力通过也从转印件输送构件250的通气孔进行作用,从而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件S克服重力地保持在转印件输送构件250的输送面P上,并且伴随着基于转印件输送构件驱动辊251的驱动力而进行的转印件输送构件250的移动而在输送面P上被输送。转印件输送构件250的从转印件输送构件张设辊252到转印件输送构件驱动辊251之间的区域被利用作为输送转印件S的输送面P。
第二吸引装置270具有安装有西洛克风扇等气流产生部275的框体部271,通过该气流产生部275,从框体部271内的空间R3向框体部271外进行排气。框体部271的下表面侧为在一个面上设有多个通气孔而构成的吸引面272,通过第二吸引装置270的气流产生部275的排气动作c,能够产生如C所示的气流。通过该气流,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件S克服重力被保持在吸引面272上。该气流是将转印件S保持在吸引面272上的程度的气流,但不是伴随抵抗转印件S的输送的力而妨碍转印件S的输送的程度的大的气流。
包括第一吸引装置210、转印件输送装置230、第二吸引装置270等的本实施方式的转印件输送机构以使转印件的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面成为铅垂下方的方式输送转印件。
鼓风装置400是用于向二次转印配合部的出口附近的转印带40与二次转印辊61之间的空间喷出空气的装置,通过西洛克风扇等气流产生部405向框体部401内的空间R4送入空气。在该框体部401上设有遍及辊类的轴向的开口部402,伴随气流产生部405的气流产生动作d而被送入框体部401内中的空气从该开口部402如D所示那样被喷出。此时的空气的喷出力被调整为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件S克服重力而不会垂下、且转印件S不会因空气的流势而晃动拍打的程度。
接下来,说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转印件输送机构的动作。图9表示转印件S的输送方向前端部(SO)刚从二次转印单元60的二次转印配合部排出后、即转印件S刚从二次转印单元60侧向输送机构一方交送后的状态。如图所示,转印件S在伴随气流产生部215的动作a而产生的吸引面212的气流A的作用下不落下而被保持在吸引面212上,并且同时在来自二次转印单元60侧的输送动作的力的作用下以在吸引面212上滑动的方式被输送。
当受到来自二次转印单元60侧的输送动作的力而在第一吸引装置210的吸引面212上滑动并同时被输送的转印件S的输送方向前端部到达转印件输送装置230侧时,转印件S接下来通过转印件输送构件250的输送面P处的气流B被保持并伴随着转印件输送构件250的移动动作在输送面P上朝向定影单元90前进。
图10表示转印件S的输送方向后端部(SE)刚从二次转印单元60的二次转印配合部被排出后的状态。特别是,此时,通过使鼓风装置400动作而如D所示喷出空气,能够防止在转印件S的后端部(SE)从二次转印配合部被排出时转印件后端部(SE)与转印带40等接触而导致图像污损。
图10所示的转印件S是装置能够处理的从输送方向观察时最长的转印件。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各结构的尺寸被决定为,即使在使用最长的转印件时转印件S也未被夹在定影单元90的定影配合部及二次转印单元60的二次转印配合部中的任一处。
由转印件输送装置230的输送面P输送的转印件S经过第二吸引装置270的吸引面272而进入在定影单元90中由加热辊91和加压辊92形成的定影配合部间。经过该定影配合部后的转印件S上的调色剂图像被热粘接而成为永久可见像。
以上,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由于构成为在转印件把持爪611把持转印件S时的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比转印件S夹在二次转印辊61与转印带40之间时的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长,因此能够稳定地把持从输送转印件S的输送构件输送的转印件S,从而能够降低转印件S的把持不良的发生率。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结构与之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转印件把持机构610的更加详细的机构例。即,第二实施方式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相比,其二次转印单元60周边的结构进行了变更,因此对这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图。
参照图11,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限制构件的结构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二次转印辊61的辊轴部602的两端设置有图示那样的两个限制构件650。此外,为了承受二次转印辊61的载荷而与限制构件650抵接的被抵接构件不是框架构件671而是设置在带张设辊41的轴部的被抵接构件690。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被抵接构件690使用与带张设辊41同轴配置的轴承等构件。该被抵接构件690设置在带张设辊41的轴向两端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权利要求书中,将包括位置限制构件650和被抵接构件690的结构上位概念化而表达为“轴间距离限制部”。此外,在权利要求书,将位置限制构件650表达为“第一限制构件”,此外,将被抵接构件690表达为“第二限制构件”。
此外,参照图11对转印件把持机构610中的转印件把持爪611的开闭动作机构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转印件把持爪611以与把持爪转动中心615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在该把持爪转动中心615上。在把持爪转动中心615的一端部经由臂部622设置有把持爪控制凸轮从动件621。并且,通过二次转印辊61进行旋转,把持爪控制凸轮从动件621被固定在装置主体上的把持爪控制凸轮620控制。在第一开口缘613即将到达二次转印配合部前,转印件把持爪611将从门辊101、101’沿着转印件引导件102而在转印件供给引导件41上供给输送来的转印件S的前端部把持在转印件把持爪611与爪座部612之间。
对如以上这样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印件把持机构610的动作和基于限制构件650的位置限制动作进行说明。图12至图16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各图(A)是从辊轴的方向观察二次转印单元60得到的图,此外各图(B)是从与辊轴垂直的方向观察二次转印单元60得到的示意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的关系与图8相同,因此可以适当地参照图8。
图12表示转印件S沿着转印件引导件102朝向二次转印辊61进入的状态(相位:A相)。在图12所示的相位下,即使在进行连续印刷的情况下也成为在二次转印配合部不存在已完成转印的转印件等的状态。在图12所示的相位下,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成为被保持为规定的距离LA的状态。此外,在A相下,把持爪控制凸轮从动件621不与把持爪控制凸轮620接触,转印件把持爪611维持在爪座部612关闭的状态。
从图12这样的状态开始,限制构件650与被抵接构件690逐渐开始抵接,限制构件650成为经由被抵接构件690而承受二次转印辊61的作用力·载荷的状态。由此,防止在二次转印辊61的开口凹部605位于与转印带40对置的位置时设置在开口凹部605内的转印件把持爪611与转印带40接触。
图13表示进行沿着转印件引导件102进入的转印件S的把持准备的状态(相位:B相)。即,把持爪控制凸轮从动件621与把持爪控制凸轮620接触,根据在把持爪控制凸轮620设计的轮廓,转印件把持爪611开始从爪座部612离开,从而扩大用于把持转印件S的开口。虽然成为二次转印辊61的开口凹部605与转印带40对置的状态,但是通过限制构件650与被抵接构件690抵接,使得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被保持为规定的距离LB。此外,此时虽然二次转印辊61被朝向下方施力但二次转印辊61的作用力·载荷经由被抵接构件690由限制构件650承受。开口凹部605的转印件把持机构610的动作为转印件把持爪611从爪座部612分离而释放把持部,进行把持转印件S的准备,但通过限制构件650与被抵接构件690的抵接使轴间距离LB比轴间距离LA长,由此扩大用于把持转印件S的开口,所以能够稳定地把持从输送转印件S的门辊101、101’输送的转印件S,从而能够降低转印件的把持不良的发生率。此外,由于轴间距离LB比轴间距离LA长,因此从爪座部612离开的转印件把持爪611不会与转印带40接触。
图14表示通过关闭转印件把持机构610中的转印件把持爪611从而把持转印件S的状态(相位:B’相)。这样的转印件把持爪611的动作通过把持爪控制凸轮从动件621在具有规定轮廓的把持爪控制凸轮620上滑动而得以实现。在该B’相下,同样通过限制构件650与被抵接构件690抵接而将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设定成维持为距离LB。通过以这种方式使轴间距离成为LB,即使转印件把持爪611为了把持转印件S的缘部而进行动作,也能够防止转印件把持爪611向转印带40的接触,从而抑制发生转印件S的把持不良。
图15表示使由转印件把持机构610把持的转印件S超过二次转印配合部进行输送的状态(相位:C相)。此时,在把持爪控制凸轮620上设置有实现转印件把持爪611把持转印件S的动作的轮廓。在通过二次转印配合部的转印件S上转印有在转印带40上重叠的调色剂图像。在C相下,限制构件650与被抵接构件690分离,二次转印辊61的作用力·载荷直接成为转印载荷。虽然限制构件650与被抵接构件690未接触,但由于在二次转印配合部存在通过中的转印件S,因此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被保持为规定的距离LC。在此,从轴间距离LC减去轴间距离LA的距离相当于转印件S的厚度。
图16表示通过转印件把持机构610释放转印件S并向存在于下游的转印件输送机构交接的状态(相位:C’相)。在从C相到C’相期间把持爪控制凸轮从动件621所滑动的把持爪控制凸轮620上设计有实现转印件把持爪611释放转印件S这种动作的轮廓,由此转印件S向下游侧的转印件输送机构交接。在C’相下,同样是限制构件650与被抵接构件690分离,二次转印辊61的作用力·载荷成为转印载荷,在通过二次转印配合部的转印件S上转印有在转印带40上重叠的调色剂图像。此外,在C’相下,同样是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成为被保持为规定的距离LC的状态。
如以上这样,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设定成转印件把持爪611把持转印件S时的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LB比转印件S夹在二次转印辊61与转印带40之间时的二次转印辊与带张设辊之间的轴间距离LC长,由此,能够稳定地把持从输送转印件S的输送构件输送的转印件S,从而能够降低转印件S的把持不良的发生率。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在施加二次转印部的转印载荷时施加作用力的辊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此外,第三实施方式在分别设置驱动转印带40的带驱动辊这一点也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此外,第三实施方式在带张设辊41的上游侧·下游侧这两方追加设置张力辊这一点也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
通过参照图像形成装置整体对以上这样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构成要件的图。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单元60中,带张设辊41向图17箭头所示的方向(上方)被施力,由此能够向二次转印配合部施加适当的转印载荷。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在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轴上设置有与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一起旋转的位置限制构件650,通过与由设置在带张设辊41侧的轴承等构成的被抵接构件690抵接,从而在规定的相位维持转印带40之间的距离。
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驱动转印带40的带驱动辊44设置在显影装置30K的正下游,由此在显影装置30Y、30M、30C、30K显影的调色剂图像能够稳定地向转印带40进行一次转印。此外,在带张设辊41与带驱动辊44之间设置张力辊52,在带张设辊41的正下游设置张力辊53,从而由这些张力辊吸收伴随带张设辊41的变位而产生的变动,由此该变动不会传递到一次转印部和各显影装置。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61的结构也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参照图18说明该不同点。图18是说明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的图。在图2中,601表示辊主体部,602表示辊轴部,605表示开口凹部,607表示密封件,610表示转印件把持机构,611表示转印件把持爪,612表示爪座部,613表示第一开口缘,614表示第二开口缘,615表示把持爪转动中心,630表示电动机,631表示转子轴,633表示第一齿轮,635表示第二齿轮。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印件把持机构610的动作中使用了基于凸轮的机构,而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印件把持机构610的动作中使用电磁机构。更具体而言,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印件把持机构610具有电动机630来作为用于开闭转印件把持爪611的动力源。根据来自未图示的控制手段的控制信号,电动机630能够向顺时针方向(b’的方向)或逆时针方向(a’的方向)旋转。在电动机630的转子轴631上设置有第一齿轮633,并且在转印件把持爪611的把持爪转动中心615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633啮合的第二齿轮635,来自转子轴631的旋转力向把持爪转动中心615传递,由此转印件把持爪611进行转动动作。
在电动机630向顺时针方向(b’方向)旋转时,转印件把持爪611向b方向进行动作,从而进行在转印件把持爪611与爪座部612之间把持转印件的缘部的动作。此外,在电动机630向逆时针方向(a’的方向)旋转时,转印件把持爪611向a方向动作,从而转印件把持爪611从爪座部612离开,进行将把持的转印件释放的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动力源的电磁部件使用了电动机,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旋转螺线管等其他产生旋转动力的电磁部件。此外,也可以使用致动器等产生直线动力的电磁部件而使转印件把持爪611动作。
接下来,对以上这样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转印件把持机构610的动作和基于限制构件650的位置限制动作进行说明。图19至图23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各图(A)是从辊轴的方向观察二次转印单元60得到的图,此外各图(B)是从与辊轴垂直的方向观察二次转印单元60得到的示意图。此外,图24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中心间距离的图。
图19表示转印件S沿着转印件引导件102而朝向二次转印辊61进入的状态(相位:图24的A相)。在图19所示的相位下,即使在进行连续印刷的情况下也成为在二次转印配合部不存在已完成转印的转印件等的状态。在图19所示的相位下,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成为被保持为规定的距离LA的状态。此外,在A相下,不对电动机630输入控制信号,转印件把持爪611与爪座部612被保持成抵接的状态。
从图19的状态开始,限制构件650与被抵接构件690逐渐开始抵接,成为限制构件650经由被抵接构件690而承受二次转印辊61的作用力·载荷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到二次转印辊61的开口凹部605与转印带40对置的位置时设置在开口凹部605内的转印件把持爪611与转印带40接触。
图20表示进行沿着转印件引导件102进入的转印件S的把持准备的状态(相位:图24的B相)。即,电动机630接受控制信号而向逆时针方向(a’的方向)旋转,转印件把持爪611开始从爪座部612分离,扩大用于把持转印件S的开口。虽然二次转印辊61的开口凹部605成为与转印带40对置的状态,但是因为限制构件650与被抵接构件690抵接,所以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成为被保持为规定的距离LB的状态。此外,此时,虽然二次转印辊61被朝向下方施力,但二次转印辊61的作用力·载荷经由被抵接构件690而由限制构件650承受。开口凹部605的转印件把持机构610的动作为转印件把持爪611从爪座部612分离而释放把持部,从而进行把持转印件S的准备,因为限制构件650与被抵接构件690抵接,轴间距离LB比轴间距离LA长,由此扩大用于把持转印件S的开口,所以能够稳定地把持从输送转印件S的门辊101、101’输送的转印件S,从而能够降低转印件的把持不良的发生率。此外,由于轴间距离LB比轴间距离LA长,因此从爪座部612分离的转印件把持爪611不与转印带40接触。
图21表示通过关闭转印件把持机构610中的转印件把持爪611从而把持转印件S的状态(相位:图24的B’相)。即,电动机630接受控制信号向顺时针方向(b’的方向)旋转,进行在转印件把持爪611与爪座部612之间把持转印件的缘部的动作。在该B’相下同样,因为限制构件650与被抵接构件690抵接,所以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设定成被维持为距离LB。通过以这种方式使轴间距离成为LB,即使转印件把持爪611为了把持转印件S的缘部而进行动作,也能够防止转印件把持爪611向转印带40接触,从而抑发生制转印件S的把持不良。
图22表示使由转印件把持机构610把持的转印件S超过二次转印配合部进行输送的状态(相位:图24的C相)。此时,电动机630被控制成通过转印件把持爪611维持转印件S的把持。在通过二次转印配合部的转印件S上转印有在转印带40上重叠的调色剂图像。在C相下,限制构件650与被抵接构件690分离,二次转印辊61的作用力·载荷直接成为转印载荷。虽然限制构件650与被抵接构件690未接触,但因为在二次转印配合部存在通过中的转印件S,所以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被保持为规定的距离LC。在此,从轴间距离LC减去轴间距离LA的距离相当于转印件S的厚度。
图23表示通过转印件把持机构610释放转印件S而向存在于下游的转印件输送机构交接的状态(相位:图24的C’相)。在从C相到C’相期间的适当的时刻接收到控制信号的电动机630向逆时针方向(a’的方向)旋转,进行从转印件把持爪611释放转印件S的动作。由此转印件S向下游侧的转印件输送机构交接。在C’相下同样是限制构件650与被抵接构件690分离,二次转印辊61的作用力·载荷成为转印载荷,通过二次转印配合部的转印件S上转印有在转印带40上重叠的调色剂图像。此外,在C’相下同样是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成为被保持成规定的距离LC的状态。
如以上这样,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转印件把持爪611把持转印件S时的二次转印辊61与带张设辊41之间的轴间距离LB被设定成比转印件S夹在二次转印辊61与转印带40之间时的二次转印辊与带张设辊之间的轴间距离LC长,由此,能够稳定地把持从输送转印件S的输送构件输送的转印件S,从而能够降低转印件S的把持不良的发生率。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像担载体带,其担载像;
带张设辊,其张设所述像担载体带;
转印件输送部,其输送转印件;
转印辊,其在周面上形成有凹部,且在所述凹部设有把持转印件的转印件把持部,并且隔着所述像担载体带与所述带张设辊抵接而构成转印配合部,从而利用所述转印配合部向所述转印件转印所述像担载体带所担载的所述像,
利用所述转印件把持部把持所述转印件输送构件所输送的所述转印件时的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张设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轴间距离比利用所述转印配合部向所述转印件转印所述像时的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张设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轴间距离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轴间距离限制部,该轴间距离限制部限制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张设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轴间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间距离限制部具有第一限制构件和第二限制构件,所述第一限制构件配设在所述转印辊的轴向端部,所述第二限制构件在限制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张设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轴间距离时与所述第一限制构件抵接,
利用所述转印配合部向所述转印件转印所述像时,所述第一限制构件与所述第二限制构件不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张设辊具有轴构件,所述第二限制构件由所述轴构件支承。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印件把持部具有进行移动并把持所述转印件的把持构件及支承所述把持构件的支承构件,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根据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而使所述把持构件移动的凸轮构件。
6.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带张设辊所张设的像担载体带上担载像,
输送转印件,
在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张设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时,由配设在所述转印辊上的转印件把持部把持转印件输送部所输送的所述转印件,
在由所述转印件把持部把持所述转印件后,对所述转印辊和所述带张设辊进行定位,以使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张设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为比所述第一距离短的第二距离,利用所述转印辊和所述带张设辊隔着所述像担载体带抵接而形成的转印配合部向所述转印件转印在所述像担载体带上担载的所述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印件把持部把持所述转印件后,移动所述转印辊的位置而使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转印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从所述第一距离变为所述第二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印件把持部把持所述转印件后,移动所述带张设辊的位置而使所述转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带转印辊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从所述第一距离变为所述第二距离。
CN2011101346450A 2010-05-19 2011-05-16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Pending CN1022536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5524A JP5494958B2 (ja) 2010-05-19 2010-05-1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15524 2010-05-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53631A true CN102253631A (zh) 2011-11-23

Family

ID=44343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346450A Pending CN102253631A (zh) 2010-05-19 2011-05-16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20110288420A1 (zh)
EP (1) EP2388653A3 (zh)
JP (1) JP5494958B2 (zh)
CN (1) CN10225363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45592A (ja) * 2010-01-18 2011-07-28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FI124971B (fi) * 2013-03-22 2015-04-15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aite verenpaineen mittaamiseksi ja verenpainelaitteen kalibrointimenetelmä
JP6020287B2 (ja) 2013-03-26 2016-11-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20288B2 (ja) * 2013-03-26 2016-11-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57212B2 (ja) * 2017-06-02 2021-11-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シート搬送装置
CN112890790B (zh) * 2021-01-22 2022-03-15 浙江大学 一种穿戴式无创血压动态跟踪监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12677A (en) * 1969-06-04 1971-10-12 Xerox Corp Electrostatic transfer apparatus
US5111826A (en) * 1984-12-07 1992-05-12 Nasiff Roger E Indirect continuous blood pressure method
US4723145A (en) * 1985-03-22 1988-02-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separate motors for driving the image bearing member and the transfer material supporting member
US4779626A (en) * 1986-09-09 1988-10-25 Colin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ensating for transducer position in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
EP0276185B1 (en) * 1987-01-19 1994-05-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nti-fouling device for sheet gripper
JPH01109384A (ja) * 1987-10-23 1989-04-26 Minolta Camera Co Ltd 転写装置
JP2602258B2 (ja) * 1987-12-22 1997-04-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705161B2 (ja) * 1988-11-30 1998-01-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転写ドラム駆動機構
JPH03171073A (ja) * 1989-11-30 1991-07-24 Mita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453415B2 (ja) * 1992-12-22 2003-10-06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超音波エコーグラフィによる動脈の弾力性測定装置及び方法
JPH08230302A (ja) * 1995-02-28 1996-09-10 Tohoku Ricoh Co Ltd 孔版印刷装置
US5844140A (en) * 1996-08-27 1998-12-01 Seale; Joseph B. Ultrasound beam alignment servo
IL127112A0 (en) * 1998-11-18 1999-09-22 Biosonix Ltd System for measuring flow and method therefor
JP2001134046A (ja) * 1999-11-08 2001-05-1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6819950B2 (en) * 2000-10-06 2004-11-16 Alexander K. Mills Method for noninvasive continuous determination of physiologic characteristics
US20060100530A1 (en) * 2000-11-28 2006-05-11 Allez Physionix Limi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non-invasive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cardiac and blood parameters
US7628109B2 (en) 2005-07-26 2009-12-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mage transfer mechanism
DE60332051D1 (de) 2003-02-02 2010-05-20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Bildübertragungssystem
US7425199B2 (en) * 2003-12-30 2008-09-1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ltrasonic continuous, 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US7621876B2 (en) * 2005-03-17 2009-11-24 Ge Medical Systems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c. Continuous, non-invasive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blood pressure using a transmission line model and transcutaneous ultrasound measurements
US8388544B2 (en) * 2005-03-17 2013-03-0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blood viscosity
EP2474268B1 (en) * 2005-05-06 2013-07-10 Vasonova, Inc. Apparatus for endovascular device guiding and positioning
WO2007024777A2 (en) * 2005-08-22 2007-03-01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arable blood pressure sensor and method of calibration
US20070225606A1 (en) * 2006-03-22 2007-09-27 Endothelix,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vascular health
JP2008096715A (ja) * 2006-10-12 2008-04-2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39473A (ja) * 2007-12-04 2009-06-2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15524A (ja) 2010-02-22 2010-05-27 Daiichi Shokai Co Ltd 遊技機
US20110208066A1 (en) * 2010-02-22 2011-08-25 Alfred Peter Gnadinger 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and monitor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94958B2 (ja) 2014-05-21
EP2388653A3 (en) 2014-07-09
US20110288420A1 (en) 2011-11-24
US8594545B2 (en) 2013-11-26
JP2011242653A (ja) 2011-12-01
US20110286774A1 (en) 2011-11-24
EP2388653A2 (en) 2011-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53631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JPH091141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14510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092448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1876802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JP2011075780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07203A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38579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transfer roll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1840184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US20110076066A1 (en)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846943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1995794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JP2009204684A (ja) 湿式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76048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12426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2859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04526A (zh) 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JP2010286519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9198577A (ja) 湿式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13736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1075784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76049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01760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760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02865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