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6802A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76802A CN101876802A CN2010101665428A CN201010166542A CN101876802A CN 101876802 A CN101876802 A CN 101876802A CN 2010101665428 A CN2010101665428 A CN 2010101665428A CN 201010166542 A CN201010166542 A CN 201010166542A CN 101876802 A CN101876802 A CN 1018768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 transfer
- roller
- sub
- secondary transf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the force produced by an electrostatic transfer field formed between the second base and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transfer through an air gap
- G03G15/163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the force produced by an electrostatic transfer field formed between the second base and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transfer through an air gap the field being produced by laying down an electrostatic charge behind the base or the recording member, e.g. by a corona device
- G03G15/165—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transport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transfer area, e.g. guides
- G03G15/1655—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transport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transfer area, e.g. guides comprising a rotatable holding member to which the second base is attached or attracted, e.g. screen transfer holding drum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2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 G03G2215/00071—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or it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 G03G2215/0007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or it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 characteristic being its speed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14—Transfer roll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19—Transfer dru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易消除图像不均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不均基于由转印辊产生的速度变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潜像载持体滚筒,其形成潜像;曝光部,其使潜像载持体滚筒曝光而形成潜像;显影部,其使潜像载持体滚筒上形成的潜像显影;转印介质,其转印由显影部显影后的图像;转印辊,其具有辊基件及支承部,并将转印到转印介质上的图像向转印材料上转印,该辊基件在轴向上具有凹部,该支承部对配置在辊基件周面上的转印材料进行支承,支承部的假想旋转周长是潜像载持体滚筒的周长的整数倍或大致整数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由调色剂及载体构成的液体显影剂进行使形成在感光体上的潜像显影的显影,将基于此的显影剂再向纪录纸等介质转印,再使转印的介质上的调色剂像熔敷、定影而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提出有各种使用高粘度的液体显影剂使潜像显影,而使静电潜像可视化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该液体显影剂是使由固体成分构成的调色剂分散在液体溶剂中的液体显影剂。该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显影剂是在硅油或矿物油、食用油等构成的具有电绝缘性的高粘度的有机溶剂(载体液)中使固体(调色剂粒子)悬浮的物质,该调色剂粒子的粒径为1μm左右,极微细。通过使用此种微细的调色剂粒子,在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中,与使用粒径7μm左右的粉体调色剂粒子的干式图像形成装置相比,能够实现高图像质量。
作为使用了此种液体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56839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像形成机构,其在载像体(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机构,通过在溶剂中使显影剂粒子分散而成的显影液使所述载像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形成可视像;转印机构,其具有与所述载像体抵接并转印所述载像体上的可视像的中间转印介质和与该中间转印介质抵接的支承部件,通过利用该支承部件将被转印体按压到所述中间转印介质上,而将所述中间转印介质上的可视像转印到所述被转印体上;判别机构,其判别通过该转印机构转印可视像的所述被转印体的种类;控制机构,其根据利用该判別机构判别的被转印体的种类,对由所述支承部件产生的对所述被转印体的按压力进行可变控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56839号公报
使用具有凹部的辊时,由于凹部的负载变动所产生的变动、或由于辊的偏心或振动等所产生的旋转不稳向感光体等传递,会产生感光体的一次转印部或曝光部的印字偏移。当该印字偏移没有周期性时,在进行相对于各色的位置关系或纸的印字对合时的控制难以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特征在于,具有:潜像载持体滚筒,其形成潜像;曝光部,其使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曝光而形成所述潜像;显影部,其使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上形成的所述潜像显影;转印介质,其转印由所述显影部显影后的图像;转印辊,其具有辊基件及支承部,并将转印到所述转印介质上的所述图像向所述转印材料上转印,该辊基件在轴向上具有凹部,该支承部对配置在所述辊基件周面上的所述转印材料进行支承,所述支承部的假想旋转周长是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的周长的整数倍或大致整数倍。
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所述凹部配设把持部件和剥离部件,该把持部件随着所述转印辊旋转而把持所述转印材料,该剥离部件剥离由所述把持部件把持的所述转印材料。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检测所述转印辊的旋转位置的转印辊旋转位置检测部。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检测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的旋转位置的潜像载持体滚筒旋转位置检测部。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调整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的旋转速度的驱动控制部,基于由所述转印辊旋转位置检测部检测的所述转印辊的旋转位置信息及由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旋转位置检测部检测的潜像载持体滚筒的旋转位置信息,通过所述驱动控制部控制潜像载持体滚筒的移动速度。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使由潜像载持体滚筒形成的潜像显影,将显影在所述潜像载持体上的图像向转印介质上转印,通过转印辊将转印到所述转印介质上的所述图像向转印材料上转印,该转印辊具有辊基件及支承部,该辊基件在轴向上具有凹部,该支承部对配置在所述辊周面上的所述转印材料进行支承,所述支承部的假想旋转周长是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的周长的整数倍或大致整数倍。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检测所述转印辊的旋转位置,并且检测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的旋转位置,基于检测的所述转印辊的旋转位置信息及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的旋转位置信息,控制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的旋转速度,调整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的旋转位置。
以上,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通过形成为使转印辊的有效周长为潜像载持体滚筒的周长的整数倍或大致整数倍的关系,能够使凹部的负载变动引起的图像不均具有周期性而能够预测其变动,因此能够以各种控制进行应对。
并且,通过利用位置检测部检测出实际产生图像不均的转印辊的旋转位置,能够判别转印辊的把持位置或转印辊的位置,从而能够进行优选控制。此外,利用位置检测部检测出潜像载持体滚筒的旋转位置,以使转印辊的旋转位置与基准一致的方式来控制潜像载持体滚筒的移动速度,由此,能够提高进行图像不均抑制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的转印材料把持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转印材料传送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转印材料传送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控制块的概要的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的动作的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的动作的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辊与显影辊的周长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说明在本发明中成为课题的二次转印辊上产生图像不均的图。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曝光时机的图。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辊的位置检测部的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曝光开始时机的图。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用于进行相位对合的结构的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感光体和二次转印辊的相位的情况的图。
图16是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辊与显影辊的周长的关系的图。
图17是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曝光时机的图。
图18是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用于进行相位对合的结构的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感光体和二次转印辊的相位的情况的图。
图20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图。
符号说明:
10Y、10M、10C、10K 感光体
11Y、11M、11C、11K 电晕带电器
12Y、12M、12C、12K 曝光单元
13Y、13M、13C、13K 第一感光体挤压辊
13Y’、13M’、13C’、13K’ 第二感光体挤压辊
14Y、14Y’、14M、14M’、14C、14C’、14K、14K’ 感光体挤压辊清洁刮板
18Y、18M、18C、18K 感光体清洁刮板
20Y、20M、20C、20K 显影辊
21Y、21M、21C、21K 显影辊清洁刮板
22Y、22M、22C、22K 压缩电晕发生器
30Y、30M、30C、30K 显影装置
31Y、31M、31C、31K 显影剂容器
32Y、32M、32C、32K 网纹辊
31Y、31M、31C、31K 显影剂容器
33Y、33M、33C、33K 限制刮板
34Y、34M、34C、34K 螺旋推进器(供给辊)
40 转印带
41 带驱动辊
42 张力辊
45 显影剂回收部
46 转印带清洁辊
47 转印带清洁辊清洁刮板
49 转印带清洁刮板
50Y、50M、50C、50K 一次转印部
51Y、51M、51C、51K 一次转印支承辊
52、53 张力辊
60 二次转印单元
61 二次转印辊
62 二次转印辊清洁刮板
74 (清洁)刮板保持部件
85 二次转印单元回收贮存部
90 定影单元
91 加热辊
92 加压辊
95 第一转印辊
96 第二转印辊
101、101’门辊(ゲ一トロ一ラ一)
102 转印材料引导器
103K 辊轴部
120K 旋转位置检测部
121K 圆盘
122K 切口
140 图像形成控制器部
141 调色剂量计算部
145 转印材料种类信息存储部
146 温度传感器
147 湿度传感器
150 主控制部
151、153、157、158 风量控制部
160 二次转印辊控制部
170 显影装置控制部
210 第一吸引装置
211 箱体部
212 吸引面
215 气流产生部
230 转印材料传送装置
231 箱体部
232 吸引面
233 隔壁部件
235 气流产生部
250 转印材料传送部件
251 转印材料传送部件驱动辊
252、253 转印材料传送部件张设辊
270 第二吸引装置
271 箱体部
272 吸引面
275 气流产生部
400 鼓风装置
401 箱体部
402 开口部
405 气流产生部
601 辊基件
602 辊轴部
605 开口凹部
607 弹性部件
610 转印材料把持机构
611 转印材料把持部
612 转印材料把持部承受部
620 旋转位置检测部
621 圆盘
621A 切口
622 发光部
623 受光部
640 转印材料剥离部件
650 抵接部件
663 抵接面
670 转动支轴部
671 框架部件
672 施力部件
689 辊轴部
690 被抵接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图。相对于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中央部的各色的图像形成部,显影装置30Y、30M、30C、30K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下方部,转印带40、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单元)60、定影单元90等的结构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上方部。尤其是,通过将定影单元90布局在转印带40上方,能够抑制作为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设置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二次转印单元60中经过二次转印的用纸等转印材料由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或吸引装置210、270等吸引并同时向定影单元90传送,因此能够实现此种布局。
显影装置(本发明中称为“显影部”)30Y、30M、30C、30K为了形成由调色剂产生的图像,而具备感光体10Y、10M、10C、10K、电晕带电器11Y、11M、11C、11K、LED阵列等曝光单元12Y、12M、12C、12K等。通过电晕带电器11Y、11M、11C、11K,使感光体10Y、10M、10C、10K同样带电,通过曝光单元12Y、12M、12C、12K(本发明中称为“曝光部”),基于输入的图像信号进行曝光,从而在带电的感光体10Y、10M、10C、10K上形成潜像。
显影装置30Y、30M、30C、30K的大体包括:显影辊20Y、20M、20C、20K;贮存由黄色(Y)、红紫色(M)、青绿色(C)、黑色(K)构成的各色的液体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贮存器)31Y、31M、31C、31K;将所述各色液体显影剂从显影剂容器31Y、31M、31C、31K向显影辊20Y、20M、20C、20K涂敷的涂敷辊即网纹辊32Y、32M、32C、32K等,其中,通过各色的液体显影剂使形成在感光体(本发明中称为“潜像载持体滚筒”)10Y、10M、10C、10K上的潜像显影。
转印带40(本发明中的“转印介质”)是环形带,张设在驱动辊41和张力辊42、52、53上,在一次转印部50Y、50M、50C、50K中与感光体10Y、10M、10C、10K抵接并由驱动辊41进行旋转驱动。在一次转印部50Y、50M、50C、50K中,一次转印辊51Y、51M、51C、51K与感光体10Y、10M、10C、10K隔着转印带40相对配置,将与感光体10Y、10M、10C、10K的抵接位置作为转印位置,将显影的感光体10Y、10M、10C、10K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印在转印带40上,形成全彩色的调色剂像。
在二次转印单元60中,二次转印辊61隔着转印带40与带驱动辊41相对配置,还配置有由二次转印辊清洁刮板62构成的清洁装置。并且,在配置有二次转印辊61的转印位置,将形成在转印带40上的单色的调色剂像或全彩色的调色剂像转印到在转印材料传送路径L上传送的用纸、薄膜、布等转印材料上。
再者,在转印材料传送路径L的下游依次排列有第一吸引装置210、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第二吸引装置270,并将转印材料向定影单元90传送,在定影单元90中,使转印到用纸等转印材料上的单色的调色剂像或全彩色的调色剂像熔敷、定影在用纸等转印材料上。
张力辊42与带驱动辊41等一起张设转印带40,由转印带清洁刮板49构成的清洁装置抵接、配置在转印带40的由张力辊42张设的部位上,来清洁转印带40上残留的调色剂、载体。此外,也可以使张力辊42具有用于驱动转印带40的驱动力,而将带驱动辊41只作为带张设辊使用。
转印材料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供给通过送纸装置(未图示)进行。安置在此种送纸装置上的转印材料以每隔规定的时间向转印材料传送路径L送出一张。在转印材料传送路径L中,通过门辊101、101’及转印材料引导器102将转印材料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将形成在转印带40上的单色的调色剂显影像或全彩色的调色剂显影像向转印材料上转印。如上所述,被二次转印后的转印材料通过以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为中心的转印材料传送机构又被传送到定影单元90。定影单元90包括加热辊91和以规定的压力向该加热辊91侧施力的加压辊92,将转印材料插通在它们的夹紧部之间,使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单色的调色剂像或全彩色的调色剂像在用纸等转印材料上熔敷、定影。
在此,虽然说明显影装置,但是由于各色的图像形成部及显影装置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基于黄色(Y)的图像形成部及显影装置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部被定义为,沿感光体10Y的外周的旋转方向以电晕带电器11Y、曝光单元12Y(本发明中的“曝光部”)、显影装置30Y的显影辊20Y、第一感光体挤压辊13Y、第二感光体挤压辊13Y’、一次转印部50Y、未图示的除电部及感光体清洁刮板18Y的顺序而配置在更前段的结构位于比配置在后段的结构靠上游。
在一次转印部50Y的下游侧,与感光体10Y抵接的感光体清洁刮板18Y对感光体10Y上的载体成分丰富的液体显影剂进行清洁。
显影装置30Y中的显影辊20Y的外周配置有清洁刮板21Y、网纹辊32Y、压缩电晕发生器22Y。调整向显影辊20Y供给的液体显影剂的量的限制刮板33Y与网纹辊32Y抵接。液体显影剂容器31Y中收容有螺旋推进器34Y。而且,在与感光体10Y相对的位置上隔着转印带40配置有一次转印部的一次转印辊51Y。
感光体10Y是由在外周面上形成有非晶硅感光体等感光层的圆筒状的部件构成的感光体滚筒,并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电晕带电器11Y配置在比感光体10Y与显影辊20Y的夹紧部靠感光体10Y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由未图示的电源装置施加电压,而使感光体10Y电晕带电。曝光单元12Y在比电晕带电器11Y靠感光体10Y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使光照射在利用电晕带电器11Y而带电的感光体10Y上,从而在感光体10Y上形成潜像。此外,从图像形成工序的开始到结束,配置在更前段的辊等的结构被定义为比配置在后段的辊等的结构处于上游。
显影装置30Y具有:压缩电晕发生器22Y,其施加压缩作用;显影剂容器31Y,其对在载体内使调色剂分散成大致重量比为20%左右的状态的液体显影剂进行贮存。
另外,显影装置30Y具有:载持所述液体显影剂的显影辊20Y;用于将液体显影剂涂敷在显影辊20Y上的涂敷辊即网纹辊32Y;限制涂敷在显影辊20Y上的液体显影剂量的限制刮板33Y;搅拌、传送液体显影剂并同时向网纹辊32Y供给液体显影剂的螺旋推进器34Y;使显影辊20Y上载持的液体显影剂成为压缩状态的压缩电晕发生器22Y;进行显影辊20Y的清洁的显影辊清洁刮板21Y。
收容在显影剂容器31Y内的液体显影剂不是将以往通常使用的Isopar(商标:Exxon)作为载体的低浓度(1~2wt%左右)且低粘度的在常温下具有挥发性的挥发性液体显影剂,而是高浓度且高粘度的在常温下具有不挥发性的不挥发性液体显影剂。即,本发明中的液体显影剂是将使顔料等着色剂向热可塑性樹脂中分散的平均粒径1μm的固体与分散剂一起添加到有机溶剂、硅油、矿物油或食用油等液体溶剂中,并将调色剂固体部分浓度形成为约20%的高粘度(使用HAAKE RheoStress RS600,25℃时的剪切速度为1000(1/s)时的粘弹性为30~300mPa·s左右)的液体显影剂。
网纹辊32Y作为对显影辊20Y供给、涂敷液体显影剂的涂敷辊起作用。该网纹辊32Y是圆筒状的部件,是为了在表面容易载持显影剂而在表面形成有由微细且同样雕刻成螺旋状的槽形成的凹凸面的辊。通过该网纹辊32Y,从显影剂容器31Y向显影辊20Y供给液体显影剂。在进行装置动作时,如图1所示,螺旋推进器34Y逆时针旋转,向网纹辊32Y供给液体显影剂,网纹辊32Y逆时针旋转,向显影辊20Y涂敷液体显影剂。
限制刮板33Y是在表面覆盖弹性体而构成的弹性刮板,由与网纹辊32Y的表面抵接的包括聚氨酯橡胶等的橡胶部等构成。并且,限制、调整由网纹辊32Y载持传送来的液体显影剂的膜厚、量,而调整向显影辊20Y供给的液体显影剂的量。
显影辊清洁刮板21Y由与显影辊20Y的表面抵接的橡胶等构成,显影辊20Y配置在比与感光体10Y抵接的显影夹紧部靠显影辊20Y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刮掉并除去残留在显影辊20Y上的液体显影剂。
压缩电晕发生器22Y是使显影辊20Y表面的带电偏压增加的电场施加机构,通过压缩电晕发生器22Y,在压缩部位从压缩电晕发生器22Y侧朝向显影辊20Y施加电场。此外,用于进行该压缩的电场施加机构也可以取代图1所示的电晕放电器的电晕放电而使用压缩辊等。
载持在显影辊20Y上而被压缩了的显影剂在显影辊20Y与感光体10Y抵接的显影夹紧部上,在规定的电场施加的作用下,与感光体10Y的潜像相对应而显影。
显影残留的显影剂通过显影辊清洁刮板21Y刮掉而除去,并向显影剂容器31Y内的回收部滴下而进行再利用。此外,如此再利用的载体及调色剂不是混色状态。
配置在一次转印的上游侧的感光体挤压装置是与感光体10Y相对向而配置在显影辊20Y的下游侧并对显影在感光体10Y上的调色剂像的残留载体进行回收的部件。该感光体挤压装置包括由与感光体10Y滑动接触而旋转的弹性辊部件构成的第一感光体挤压辊13Y、第二感光体挤压辊13Y’,并具有从显影在感光体10Y上的调色剂像回收残留的载体及本来不需要的覆盖调色剂,提高显影(调色剂像)内的调色剂粒子比率的功能。此外,在感光体挤压辊13Y、13Y’上施加有规定的偏压。
经过由上述第一感光体挤压辊13Y、第二感光体挤压辊13Y’构成的挤压装置的感光体10Y表面进入一次转印部50Y。
在一次转印部50Y中,通过一次转印辊51Y将在感光体10Y上显影的显影剂像向转印带40上转印。在该一次转印部中,在施加在一次转印支承辊51上的转印偏压的作用下,感光体10Y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转印带40侧。在此,感光体10Y与转印带40是以匀速移动的结构,减轻旋转及移动的驱动负载,并且抑制对感光体10Y的显影调色剂像的干扰作用。
通过与上述显影装置30Y的显影工序相同的工序,在显影装置30M、30C、30K中,各个感光体10M、10C、10K上分别形成有红紫色(M)、青绿色(C)、黑色(K)的调色剂像。并且,转印带40通过黄色(Y)、红紫色(M)、青绿色(C)、黑色(K)各色的一次转印部50的夹紧部,转印各色的感光体上的显影剂(显影像),重色而进入二次转印单元60的夹紧部。
经过二次转印单元60的转印带40为了再次利用一次转印部50接受转印像而进行旋转,但是在执行一次转印部50的上游侧,转印带40通过转印带清洁刮板49等实施清洁。
转印带40是在聚酰亚胺基层上设有聚安酯的弹性中间层并进一步在其上设有PFA表层的三层结构。该转印带40被使用为,在带驱动辊41、张力辊42、52、53上进行张设,在PFA表层侧转印调色剂像。
接下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61(本发明中的“转印辊”)。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的转印材料把持机构的动作的图。在图2及图3中,分别地,601表示辊基件,602表示辊轴部,605表示开口凹部,607表示弹性部件,610表示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1表示转印材料把持部,612表示转印材料把持部承受部,640表示转印材料剥离部件,650表示抵接部件。
在二次转印辊61的辊基件601的两端部设有辊轴部602,并以该辊轴部602为中心而在装置本体侧安装为转动自如。而且,辊基件601上设有贯穿轴向的开口凹部605,在开口凹部605中设有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另外在开口凹部605以外的辊基件601上设有弹性部件607(本发明中的“支承部”)。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是用于把持或释放转印材料的机构。并且,弹性部件607由具有电阻抗成分的半导电弹性橡胶层构成,在该弹性部件607上卷绕有转印材料的状态下,在通过二次转印单元60中的二次转印夹紧部时,将调色剂像从转印带40向转印材料上转印。
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大体包括:由沿辊轴向离散设置的转印材料把持部611及转印材料把持部承受部612构成的对(本发明中的“把持部件”);在该对之间沿辊轴向适当配置的多个转印材料剥离部件640(本发明中的“剥离部件”)。全部的转印材料把持部611构成为可动,并能够通过在与转印材料把持部承受部612之间夹持转印材料的动作来把持转印材料,或通过在与转印材料把持部承受部612之间隔开间隔的动作来释放转印材料。而且,全部的转印材料剥离部件640进行动作为,将由转印材料把持部611和转印材料把持部承受部612所把持的转印材料沿离开二次转印辊61侧的方向压出。
在二次转印辊61的辊轴部602的两端设有两个抵接部件650。从辊轴向观察该抵接部件650时,二次转印辊61上设有开口凹部605,在开口的区域所对应的区域具有抵接面等,通过使该抵接面与下述的被抵接部件抵接,来限制二次转印辊61与带驱动辊41之间的位置。
参照图3,更详细地说明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的动作。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从轴向观察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的各结构的图。而且,图3(A)、图3(B)、图3(C)、图3(D)所示的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的各状态概略示出二次转印辊61的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来到图1的二次转印辊61上的标注A、B、C、D的位置时的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采取的动作状态。
图3(A)示出未通过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把持转印材料而使二次转印辊61旋转时的状态。此时,转印材料把持部611或转印材料剥离部件640在将二次转印辊61假定看作为圆柱时收纳在其最外周内。该图表示在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过程中,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存在于图1的A范围内时的状态。
图3(B)是示出转印材料把持部611沿(a)方向移动,在其与转印材料把持部承受部612之间形成规定空间,而准备通过转印材料把持部611及转印材料把持部承受部612来夹持进入该空间内的转印材料S的状态的图。该图表示在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过程中,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来到图1的B位置,随着门辊101、101’的旋转而对沿转印材料引导器102进来的转印材料进行把持准备的状态。
图3(C)示出转印材料把持部611沿(a’)方向移动,而在其与转印材料把持部承受部612之间来夹持进入到所述空间内的转印材料S的状态。此时,由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把持其一端的转印材料S成为伴随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而被卷绕在二次转印辊61的辊基件601上的状态。如此,在转印材料进入二次转印夹紧部的前段时通过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把持、固定转印材料S,因此能够严格地进行转印调色剂像的转印材料S的定位。在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过程中,在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位于图1的C的范围内时,保持为图3(C)的状态。
图3(D)示出转印材料把持部611沿(a)方向移动,在其与转印材料把持部承受部612之间形成规定空间而释放转印材料S,并且转印材料剥离部件640沿(b)方向移动而向远离二次转印辊61的方向按压转印材料S的状态。在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过程中,该动作状态是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来到图1的D位置而将经过二次转印夹紧部的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转印材料S向下一个转印材料传送工序过渡时的状态。
如上所述,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在将转印材料S插通在转印带40与二次转印辊61的二次转印夹紧部之间前,把持转印材料S,并且在插通在转印带40与二次转印辊61的二次转印夹紧部之间后,释放所把持的转印材料S。经过了二次转印夹紧部的转印材料S在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如图3(D)所示动作的作用下,能够可靠地将转印材料S从二次转印辊61分离,并且可靠地将其向下一个转印材料传送工序引导。而且,在通常使用了液体显影剂的图像形成工序中,利用二次转印夹紧部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转印材料S附着在二次转印辊61或转印带40的任一者上而难以剥离,但是通过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进行的图3(D)的动作,能够可靠地将转印材料S从各结构上剥离。
如上所述,由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释放的转印材料S接下来被传送到转印单元90,但是用于进行该传送的传送机构在下面进行说明。图4及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转印材料传送机构的动作的图。在图4及图5中,分别地,210表示第一吸引装置、211表示箱体部、212表示吸引面、215表示气流产生部、230表示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1表示箱体部、232表示吸引面、233表示隔壁部件、235表示气流产生部、250表示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1表示转印材料传送部件驱动辊、252、253表示转印材料传送部件张设辊、270表示第二吸引装置、271表示箱体部、272表示吸引面、275表示气流产生部、400表示鼓风装置、401表示箱体部、402表示开口部、405表示气流产生部。
第一吸引装置210具有箱体部211,该箱体部211安装有西洛克风扇等气流产生部215,通过该气流产生部215,能够从箱体部211内的空间R1向箱体部211外进行排气。箱体部211的下表面侧成为在一面上设有多个通气孔的吸引面212。第一吸引装置210使气流产生部215动作,向箱体部211外进行由a所示的排气,产生如A所示的吸引力。在该吸引力的作用下,被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转印材料S抵抗重力而被保持在吸引面212上。该吸引力是将转印材料S保持在吸引面212上的程度的吸引力,但不是抵抗从二次转印夹紧部压出转印材料S的力而妨碍转印材料S前进的程度的吸引力。
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大体包括安装有西洛克风扇等气流产生部235的箱体部231和配置在该箱体部231周围的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0等。在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中,通过气流产生部235,能够从箱体部231内的空间R2向箱体部231外进行排气。
箱体部231的下表面侧成为在一面上设有多个通气孔的吸引面232,伴随该气流产生部235的排气动作b,在吸引面232上产生如B所示的吸引力。此时,在配设在箱体部231内的隔壁部件233的作用下,从箱体部231内的空间R 2进行比较均匀地排气,吸引面232上的吸引力也不会由于部位不同而产生偏斜。
配置在箱体部231的周围的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0是设置有多个从一主面贯通到另一主面的通气孔(未图示)的环形带,并张设在转印材料传送部件驱动辊251和转印材料传送部件张设辊252、253上,该转印材料传送部件驱动辊251对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0施加驱动力。在转印材料传送部件驱动辊251旋转的作用下,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0沿图示箭头方向移动,但其移动速度大致与图像形成工序的速度相同。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0的轴向长度(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0的宽度)构成为长于具有图像形成装置能处理的最大宽度的转印材料的宽度。
箱体部231的吸引面232的吸引力也从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0的通气孔进行作用,由此,被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转印材料S抵抗重力而被保持在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0的传送面P上,并且伴随着转印材料传送部件驱动辊251的驱动力产生的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0的移动而在传送面P上被传送。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0的从转印材料传送部件张设辊252到转印材料传送部件驱动辊251之间的区域被利用作为传送转印材料S的传送面P。
第二吸引装置270具有箱体部271,该箱体部271安装有西洛克风扇等气流产生部275,通过该气流产生部275,能够从箱体部271内的空间R3向箱体部271外进行排气。箱体部271的下表面侧成为在一面上设有多个通气孔的吸引面272,在第二吸引装置270的气流产生部275的排气动作c的作用下,能够产生如C所示的吸引力。在该吸引力的作用下,被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转印材料S抵抗重力而被保持在吸引面272上。该吸引力是将转印材料S保持在吸引面272上的程度的吸引力,但不是抵抗伴随传送转印材料S的力而妨碍转印材料S的传送的程度的大吸引力。
由第一吸引装置210、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第二吸引装置270等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转印材料传送机构是将转印材料的转印调色剂像的面作为铅垂下方而传送转印材料的机构。
鼓风装置400用于向二次转印夹紧部的出口附近的转印带40与二次转印辊61之间的空间喷出空气,通过西洛克风扇等气流产生部405将空气送入箱体部401内的空间R4。该箱体部401上设有辊类的轴向的开口部402,伴随气流产生部405的气流产生动作d而被送入箱体部401内的空气从该开口部402如D所示喷出。此时的空气的喷出力被调整为使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转印材料S抵抗重力而不下垂的程度且使转印材料S在空气的势头下不晃动的程度。
接下来,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转印材料传送机构的动作。图4示出从二次转印单元60的二次转印夹紧部排出转印材料S的传送方向前端部(SO)之后,即从二次转印单元60侧将转印材料S过渡给传送机构之后的状态。如图所示,在伴随气流产生部215的动作a产生的吸引面212的吸引力A的作用下,转印材料S不落下而被保持在吸引面212上,同时,在来自二次转印单元60侧的传送动作的力的作用下在吸引面212上被平滑传送。此时,吸引面212所吸附的转印材料S的面是在之前的二次转印动作的作用下未形成调色剂像的面,因此不会产生伴随传送机构进行的传送动作而扰乱未定影调色剂像的情况。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吸引装置210,能够稳定地保持转印材料S的排出姿势,作为其结果,能够防止转印材料S的调色剂像形成面与处于重力方向下方的转印带40等部件接触而扰乱未定影的调色剂像的情况。而且,由于在二次转印辊61与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之间具有吸引转印材料S的第一吸引装置210,因此在转印材料前端离开带或转印辊61后,能够使转印材料的姿势沿着空气吸引的方向,能够使转印材料的姿势稳定。
承受来自二次转印单元60侧的传送动作的力而在第一吸引装置210的吸引面212上滑动并被传送的转印材料S的传送方向前端部到达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侧时,接下来,转印材料S在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0的传送面P的吸引力B的作用下被保持,并且伴随着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0的移动动作而在传送面P上朝向定影单元90前进。
图5是示出从二次转印单元60的二次转印夹紧部S排出转印材料S的传送方向后端部(SE)之后的状态的图。尤其是,此时,通过使鼓风装置400动作而如D所示喷出空气,由此,能够防止从二次转印夹紧部排出转印材料S的后端部(SE)时的转印材料后端部(SE)与转印带40等接触而污损图像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在二次转印辊61与转印带40之间的夹紧部出口空间内具有喷出空气的鼓风装置400,因此即使在将转印材料后端(SE)从二次转印夹紧部排出后,也能够将其向二次转印辊61侧按压,从而能够使二次转印夹紧部排出后的转印材料S的姿势稳定。
图5所示的转印材料S是装置所能处理的从传送方向观察时最长的转印材料。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使在使用最长的转印材料时,也能够决定各结构的尺寸,以使定影单元90的定影夹紧部及二次转印单元60的二次转印夹紧部都成为未夹持转印材料S的状态。因此,即使在定影单元90与二次转印单元60之间存在传送转印材料S的速度差,也能够在不使转印材料产生松弛或拉伸的情况下避免对图像等的坏影响。
另外,转印材料S在被夹持在二次转印单元60的二次转印夹紧部之间的状态下,在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的传送面P上被传送时,即使二次转印单元60的传送速度与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0的传送速度之间存在差别,由于由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0保持的转印材料S仅由空气产生的吸引力进行保持,因此能够在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0上滑动,而转印材料不产生松弛或拉伸等。
同样地,转印材料S在被夹持在定影单元90的定影夹紧部之间的状态下,在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的传送面P上被传送时,即使定影单元90的传送速度与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0的传送速度之间存在差别,也能够在转印材料传送部件250上滑动,而转印材料不产生松弛或拉伸等。
如此,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能够作为吸收各单元中的转印材料S的传送速度的差量的机构起作用。
在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的传送面P上传送的转印材料S经过第二吸引装置270的吸引面272,在定影单元90中,进入加热辊91与加压辊92所形成的定影夹紧部之间。经过了该定影夹紧部的转印材料S的调色剂像被熔敷而形成为永久可视像。
在使用了液体显影剂的图像形成方法中,会产生如下现象,即,在二次转印单元60的二次转印后,放置规定时间能够在定影单元90中得到良好的定影效率。这是由于放置规定时间能够使妨碍定影的载体浸透到转印材料中的缘故。当采用在二次转印单元60之后设置定影单元90的布局时,转印材料S通过二次转印单元60承受调色剂转印而立即被定影,从而存在定影效率下降的担心,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由于形成为在二次转印单元60与定影单元90之间存在由第一吸引装置210、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第二吸引装置270等构成的传送机构的布局,因此在伴随传送转印材料S的时间下,能够获得在二次转印后进行定影的规定时间,从而在定影单元90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定影效率。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由于设有对从二次转印单元60排出的转印材料S进行吸引的第一吸引装置210,因此能够将二次转印后的转印材料S向转印带40上的空间排出,由于使用该空间能够配置定影单元90,因此也具有能够缩小装置的设置面的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控制块的概要的图。在图6中,分别地,140表示图像形成控制器部,141表示调色剂量计算部,145表示转印材料种类信息存储部,146表示温度传感器,147表示湿度传感器,150表示主控制部,151、153、157、158表示风量控制部,160表示二次转印辊控制部,170表示显影装置控制部。
主控制部150是本发明的用于进行图像形成装置的各项控制的主控制器。作为此种主控制部150,使用具备CPU或RAM、ROM等的通用的信息处理装置,通过预先将程序存储在所述ROM中能够实现,该程序是使所述CPU执行基于输入的规定信息而向规定块输出命令的动作的程序。
转印材料种类信息存储部145是暂时对由图像形成装置进行图像形成的转印材料的种类的数据进行存储的存储机构。此种转印材料种类信息存储部145构成为,取得并收纳例如来自判定图像形成装置内设置的转印材料的种类的判定传感器的信息、来自对图像形成装置输出图像形成执行命令的上位装置的信息、或来自对图像形成装置供给转印材料的供纸装置的信息。存储在转印材料种类信息存储部145中的转印材料种类数据适合利用于主控制部150的控制。
温度传感器146及湿度传感器147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适当的部位,并分别取得温度、湿度的数据来向主控制部150侧发送,接受到所述数据的主控制部150侧基于该数据输出必要的控制命令。此外,在构成图像形成装置时,可以设置温度传感器146及湿度传感器147这双方,也可以仅设置一方。
图像形成控制器部140基于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图像信号,进行曝光单元12Y、12M、12C、12K的曝光的控制,在该图像形成控制器部140中还设有调色剂量计算部141,该调色剂量计算部141根据进行图像形成时的曝光量、曝光时机等,计算预想的调色剂的使用量。通过此种调色剂量计算部141,能够预测整个转印到转印材料S上的调色剂的分量。由调色剂量计算部141计算出的调色剂量的数据发送给主控制部150,接受到该数据的主控制部150侧基于该数据适当输出控制命令。
风量控制部151、153、157、158控制第一吸引装置210的气流产生部215、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的气流产生部235、第二吸引装置270的气流产生部275、鼓风装置400的气流产生部405等的气流产生时的风量。更具体来说,风量控制部是进行电动机的速度控制的控制器,该电动机设置在作为各气流产生部的风扇上。主控制部150通过向所述风量控制部151、153、157、158输出控制命令,来控制各个气流产生部的产生风量。由此,能够自如地控制对转印材料的吸引力或对转印材料的喷出空气量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风扇的电动机控制来控制风量的例子,但也可以构成为,在各箱体部内设置能够开闭的通道,通过通道的开闭来控制风量。
二次转印辊控制部160基于来自主控制部150的控制命令,来控制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周速、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的转印材料把持部611的动作时机、及转印材料剥离部件640的动作时机等。而且,将利用旋转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基准位置传递给主控制部150而在各种控制中进行利用。通过此种二次转印辊控制部160,能够自如地变更由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进行的把持转印材料的时机或释放转印材料的时机。
显影装置控制部170通过来自主控制部150的控制命令,执行调整各色的显影装置30中的感光体10的周速、曝光单元12中的曝光时机等。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转印材料种类信息存储部145,基于该转印材料种类的信息,控制由第一吸引装置210、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第二吸引装置270等构成的传送机构、及鼓风装置400、以及二次转印辊控制部160,因此能够容易根据转印材料的种类来变更转印材料传送条件等。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调色剂量计算部141,基于转印到该转印材料上的调色剂量,控制由第一吸引装置210、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第二吸引装置270等构成的传送机构、及鼓风装置400、以及二次转印辊控制部160,因此能够容易根据调色剂量来变更转印材料传送条件等。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温度传感器146及湿度传感器147,基于通过它们取得的温度信息、湿度信息,控制由第一吸引装置210、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第二吸引装置270等构成的传送机构、及鼓风装置400、以及二次转印辊控制部160,因此能够容易根据放置图像形成装置的环境来变更转印材料传送条件等。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风量控制部151、153、157作为调整吸引转印材料时的风量的风量调整部起作用,因此例如根据转印材料的种类,能够调整通过第一吸引装置210、转印材料传送装置230、第二吸引装置270等传送机构吸引转印材料时的吸引力,从而提高装置的转印材料种类对应性。
更具体来说,例如当以与厚纸相同的吸引力来吸引薄纸时,由于薄纸与厚纸相比,纸的硬度(こし)弱,因此纸的硬度小于吸引力,从而无法通过吸引面212、吸引面272传送纸而产生停滞,纸变皱,但是通过将薄纸时的吸引力形成为例如厚纸的一半,即使在薄纸的硬度下也能够充分传送,从而能够防止纸的褶皱。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风量控制部151、153、158作为调整由鼓风装置400传送空气时的风量的风量调整部起作用,因此能够根据转印材料种类来调整鼓风装置400的喷出风量,从而提高装置的转印材料种类对应性。
更具体来说,当以与厚纸相同的喷出风量将薄纸向转印带40与转印辊61之间的二次转印夹紧部出口空间按压时,在喷出的空气的作用下,纸会晃动。由于纸晃动而图像面与装置内的部件接触,因此产生图像紊乱,或由于纸晃动而纸产生褶皱,但是通过将薄纸时的喷出风量形成为例如厚纸的一半,能够不使薄纸晃动而将其向所述空间侧按压。
接下来,详细说明用于通过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单元)60中的二次转印夹紧部施加规定的压力并限制二次转印辊61与带驱动辊41之间的位置的结构,该二次转印部60由设有用于收容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的开口凹部605的二次转印辊61构成。图7及图8都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单元60的动作的图。在各图中,(A)都是从装置的侧面侧观察二次转印单元60的图,(B)都是示出二次转印单元60的示意性的剖面的图。在图7及图8中,分别地,650表示抵接部件,670表示转动支轴部,671表示框架部件,672表示施力部件,689表示带驱动辊41的辊轴部,690表示被抵接部件。
在二次转印单元60中,在二次转印辊61的辊轴部602的两端将框架部件671安装为转动自如。而且,框架部件671以转动支轴部670为中心能够转动,并且由施力部件672沿图中的箭头的方向被施力。通过此种结构,二次转印辊61被向带驱动辊41侧施力,从而能够对与二次转印辊61的带驱动辊41之间的二次转印夹紧部施加规定的压力。并且,在此种二次转印夹紧部中的转印压力及转印偏压的作用下,转印带40上的调色剂粒子由二次转印夹紧部高效率地向转印材料侧转印。
在二次转印辊61的辊轴部602的两端设有两个抵接部件650。并且,与该抵接部件650相对应地,在带驱动辊41的辊轴部689的两端设有两个被抵接部件690。如图7及图8的(B)所示,抵接部件650与被抵接部件690配置为在轴向上的位置一致。
图9中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抵接部件、被抵接部件的结构。抵接部件650为图示的形状,设有距二次转印辊61的辊旋转中心O的距离为R2的抵接面663。抵接面663的两侧形成有第一过渡面661和第二过渡面662,该第一过渡面661用于抑制与带驱动辊41的被抵接部件690开始抵接时的冲击,该第二过渡面662抑制离开被抵接部件690时的冲击。
从辊轴向观察抵接面663时,在二次转印辊61上设有开口凹部605,并设置在与开口的区域对应的区域(抵接区域C3)上。伴随装置的动作,凹部605成为与带驱动辊41(或转印带40)相对向的配置时,通过使该抵接面663(抵接区域C3)与带驱动辊41侧的被抵接部件690抵接,而使被抵接部件690承受二次转印辊61的施加压力,保持二次转印辊61与带驱动辊41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中,二次转印辊的半径R1和带驱动辊41的半径r1的和设定为与抵接部件650的抵接面663的半径R2和被抵接部件690的半径r2的和大致相等。通过如此构成,即使在二次转印辊61的开口凹部605与带驱动辊41相对向的情况下,抵接部件650也与被抵接部件690抵接,且正好与设有连接开口凹部605的两端的假想周长L的情况相同地,能够保持二次转印辊61与带驱动辊41的位置关系。
当伴随二次转印辊61或带驱动辊41的旋转,而在对二次转印夹紧部施加恒定压力的定载荷的状态、与由抵接部件650和被抵接部件690产生的定位置状态之间交替反复,但是各个状态在设置在抵接面663的两侧的第一过渡面661(区域C1)和第二过渡面662(区域C2)的作用下,能够不产生振动等而平滑地过渡,能够抑制对图像形成工序的影响,防止图像质量下降。第一过渡面661(区域C1)和第二过渡面662(区域C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锥面形成,但是也可以是具有规定曲率的曲面。
被抵接部件690是具有距带驱动辊41的辊旋转中心O’的距离为r2的外周的部件,为了抑制与抵接部件690抵接时的阻力,而设有使抵接表面平滑地转动的轴承等的滑动部。伴随各辊的旋转,与抵接部件650的抵接面663抵接,承受由施力部件672施力的二次转印辊61的载荷,而保持二次转印辊61与带驱动辊41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
二次转印单元60伴随各辊的旋转动作,反复进行图7所示的状态→图8所示的状态→···。图7示出凹部605与带驱动辊41(或转印带40)未相对的状态。此时,来自施力部件672的作用力作用于二次转印夹紧部而确保规定的转印压力,并再次向二次转印辊61与带驱动辊41之间施加适当的转印偏压,转印带40上的调色剂粒子由二次转印夹紧部向转印材料侧转印。在该状态下,抵接部件650与被抵接部件690完全分离,由它们所进行的位置限制不再起作用。
图8示出开口凹部605与带驱动辊41(或转印带40)相对向时的状态。此时,抵接部件650的抵接面663(抵接区域C3)成为与被抵接部件690抵接的状态,通过施力部件672施力的二次转印辊61的施加压力由被抵接部件690承受,而保持二次转印辊61与带驱动辊41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虽然二次转印辊61被向带驱动辊41侧施力,但是由于在二次转印辊61的轴部具有抵接部件650,且在带驱动辊41的轴部配设有被抵接部件690,因此开口凹部605与转印带未接触时,二次转印辊61能够对转印夹紧部施加规定的压力,并且在开口凹部与转印带相对向时,能够保持二次转印辊61与带驱动辊41之间的位置关系。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即使在使用具有开口凹部605的二次转印辊61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对二次转印夹紧部施加一定压力的定载荷的状态、与将二次转印辊61和带驱动辊41之间的位置形成为恒定的定位置状态之间,使二次转印辊61不产生振动等而平滑地过渡,因此能够抑制对图像形成工序的坏影响,防止图像质量下降。
在使用了具有此种凹部的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辊的中心偏离即辊的偏心或辊的振动、或凹部的负载变动引起的速度变动等产生的旋转不稳被传递给感光体等,会在感光体的一次转印部或曝光部产生偏移。该偏移是在转印材料上形成的图像中产生不均的原因。由于该图像不均而产生的浓度变化尤其在图像浓度相同的部位,就浓度变化敏感的人的视觉特性而言,图像劣化很明显。而且,在处理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多个颜色的重色时,会引起颜色偏移即抗蚀剂偏移,从而成为图像形成时的问题。
图10是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产生的感光体10、二次转印辊61的周速变动以及两者的周速变动产生的图像不均的图。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与图9所示相同。各辊中的偏心等引起的速度变动在每旋转一圈时周期性地产生。图10中示出感光体10的速度变动和二次转印辊61的速度变动,感光体10的速度变动周期为T1,二次转印辊61的速度变动周期为T2。
在此,虽然在带驱动辊41等的驱动转印带40的各种辊中存在产生速度变动的可能性,但是通过从感光体10向转印带40的转印,然后从转印带40向二次转印辊61的转印而被消除、成为能够忽视程度的值,因此可以不考虑该转印带40的速度变动。因此,最终出现在转印材料上的图像不均依赖于感光体10的速度变动和二次转印辊71的速度变动这两者而产生。
图10中实线表示感光体10的速度与二次转印辊61的速度的和。转印到二次转印辊61上的图像的转印状态即形成在转印材料上的图像受上述两者的和的变动量的影响。在两者的和大于原来的基准速度的部位,图像形成为比原来密度浓的“密”状态,在小于原来的基准速度的部位,图像形成为密度浅的“疏”状态。
在本发明中,形成为容易应对以此种辊的偏心等引起的周速变动为原因而产生的图像不均的结构。具体来说,通过将感光体10的周期形成为二次转印辊61的周期的整数倍或大致整数倍,能够使基于两者的速度变动而产生的图像不均的周期与二次转印辊61的周期一致或大体一致,在该周期中,通过进行曝光单元11的曝光时机的调整、感光体10的速度调整、二次转印辊61的速度调整或形成的图像自身的调整,而容易应对图像不均。
更具体来说,通过将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设为感光体10的周长的整数倍或大致整数倍,来将感光体10的周期形成为二次转印辊61的周期的整数倍或大致整数倍。在此,对二次转印辊61定义假想旋转周长是由于二次转印辊61具有开口凹部605的缘故。而且,实际上,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由卷绕在辊基件601上的弹性部件607(在本发明中相当于支承转印材料的“支承部”)形成。此外,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与感光体10的周长存在1∶a的关系时,二次转印辊61与感光体10的旋转角速度设定为1∶1/a的关系。
该假想旋转周长被规定为二次转印辊61与转印带40抵接的二次转印辊61的周长、和由抵接部件650与被抵接部件690形成的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周L的周长的和。而且,即使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为感光体10的周长的大致整数倍,用于消除图像不均的控制也容易,通过设置在±5%的误差的范围内,能够消除图像不均。
图11是示出使感光体10的周长与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一致、即、使感光体10的周长与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为1∶1时的速度变动的情况以及曝光部12的曝光时机的情况的图。为了使说明浅显易懂,将感光体10、二次转印辊61的速度变动的起始点记载为一致。在该实施方式中,感光体10的周长设定为300mm,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设定为300mm的长度。
从该图可知,使感光体10的周长与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为1∶1时,感光体10的速度变动的周期T1与二次转印辊61的速度变动的周期T2一致,合成两者的周期T3也一致。由此,由于在转印材料上产生的图像不均的周期依赖于T3,因此通过在该周期T3内反复进行各种处理,能够容易消除图像不均。
作为用于消除该图像不均的处理的一例,图11中示出以合成曝光单元12中的曝光时机、具体来说感光体10的旋转方向的曝光时机的速度变动的反相进行调整的处理。曝光时机的调整能够通过如下情况实现,即,预先检测出感光体10产生的旋转变动,并事先将与该旋转变动相应的控制模式存储在显影装置控制部170中。而且,也可以取代各辊的旋转变动的检测,而进行通过印刷小块等印字图案来直接检测图像不均。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与感光体10的周长一致,而将二次转印辊61的速度变动和感光体10的速度变动的周期形成为与二次转印辊61的周期一致,从而能够在二次转印辊61的周期内进行对图像不均的简单的处理。
此外,在对图1所示的各色使用了多个显影装置30的图像形成装置时,对各显影装置30的每个曝光单元12执行曝光时机的控制。而且,对图像不均的处理并不局限于该曝光时机的调整,也可以通过调整感光体10的周速来进行。这种情况下,以消除感光体10的速度变动与二次转印辊61的速度变动的和的方式,通过调整感光体10的周速,能够抑制图像不均的产生。此外,作为对图像不均的处理,也可以通过调整二次转印辊61的周速或调整输入到曝光单元12内的图像信号自身来进行。在任何情况下,通过以合成的速度变动的反相进行控制,能够消除图像不均。
接下来,使用图12、图13,说明用于进行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基准位置检测及基准位置检测的消除图像不均的处理开始时机。图12是用于说明设置在二次转印辊61的端部上的旋转位置检测部620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光学传感器输出的旋转位置信息来检测旋转基准位置。
旋转位置检测部620具有光学传感器,该光学传感器包括设有切口621A的圆盘621、发光部622、受光部623。圆盘621是固定在二次转印辊61的辊轴部602上并与二次转印辊61一起旋转的圆形部件。而且,该圆盘上设有图示的切口621A。
发光部622由发光二极管、LED等发射光的部件构成,并配设在隔着圆盘621而与受光部623相面对的位置上。而且,发光部622、受光部623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规定部位上,并配设为不随二次转印辊61一起旋转。设置在圆盘621上的切口621A构成为,随着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而通过发光部622与受光部623之间,在切口621A通过时,受光部623接受来自发光部的发射光而成为导通状态,在未通过时,受光部623成为的截断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利用了此种光学系的旋转位置检测部620所输出的旋转位置信息,来检测二次转印辊61的基准位置,但是基准位置的检测并不局限于此种方式,也可以采用以相对于圆盘621的反射光来检测基准位置或利用机械式的位置等适当的方式。
图13示出从光学传感器输出的旋转位置信息的情况。如该图所示,通过在二次转印辊61的每一个旋转周期使切口通过发光部622与受光部623之间,使光学传感器的旋转位置信息成为导通状态,从而能够对二次转印辊61的基准位置通过了规定位置的情况进行检测。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关于消除图像不均的处理中,通过将二次转印辊61的通过基准位置使用于开始触发器中,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图像不均的抑制。尤其是,使用电动机等的驱动部来驱动二次转印辊61旋转时,通过将该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位置形成为基准而能够消除图像不均,通过使该消除图像不均的处理的时机更接近图像不均的产生时机,而提高精度。
图13中示出随着通过基准位置的时机而进行的曝光开始时机的情况。从旋转位置信息开始经过规定期间A后,开始基于图像信号的曝光。该期间A是如下的值,即,基于与二次转印辊61相对的圆盘621上设置的切口621A的相位等,以使根据图像信号而形成的图像形成在二次转印辊61上的方式,对各色的曝光单元12设定的规定的值。而且,曝光单元12的曝光时机可以使用该通过基准位置的时机进行调整。如此,通过使用实际产生图像不均的二次转印辊61为基准,能够更准确地对合图像不均的产生和与此相对的处理的时机,而实现高精度的处理。
图14、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辊61与感光体10的相位对合控制的图。图14是示出该结构的图,图15是示出相位的情况的图。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多个感光体10,但是在此,以K色的感光体10K为例进行说明。
即使在将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形成为感光体10的周长的整数倍的情况下,由于所述各周长的误差或各辊的旋转速度误差等,也存在二次转印辊61的周期偏离感光体10的周期的情况。由于此种周期的偏离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变大,因此需要在产生某种程度的偏离时进行修正,即进行二次转印辊61与感光体10的相位对合。
如图14所示,进行二次转印辊61与感光体10K的相位对合时,由于需要感光体10K的基准位置,因此对感光体10K配设有旋转位置检测部120K。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位置检测部620相同地,配设有通过利用光学系统检测圆盘121K的切口122K来进行基准位置的检测的旋转位置检测部120K。如此,在感光体10K和二次转印辊61上设置位置检测机构120K、620,并进行修正控制,以使各自的相位一致,由此能够消除周期偏差并更可靠地进行对图像不均的处理。
图15是示出在将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形成为与感光体10K的周长相等时,感光体10K的旋转位置检测部120K、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检测部620各自的旋转位置信息的图。
如图13中说明所示,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位置信息由于设置在圆盘621上的切口621A的通过而成为导通状态。感光体10K的旋转位置信息也同样地,在设置在圆盘121上的切口122K的通过下成为导通状态。在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与感光体10K的周长相等或大致相等时,各旋转位置信息成为导通状态的时机相等的状态、即相位对合的状态,在对图像不均的控制中不会产生障碍。
另一方面,由于二次转印辊61或感光体10K的各周长的误差或各辊的旋转速度误差等,存在该相位偏离的情况。图15的下方示出相位偏离时的状态,如此产生相位偏离时,对图像不均的控制也会产生偏差。在此,该相位偏差达到规定值以上时,利用显影装置控制部170,调整感光体10K的旋转速度,消除相位偏差。在本实施方式中,相位偏差成为50msec以上时,暂时使印刷停止,通过调整感光体10K的旋转速度来执行相位偏差的修正控制。
如此,通过修正控制二次转印辊61和感光体10K的相位偏差,消除周期偏差,能够可靠地进行对图像不均的处理。此外,在此,以一个感光体10K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关于其它颜色的感光体10Y、10M、10C,分别设置旋转位置检测部120Y、120M、120C,通过进行同样的修正控制,能够消除相位偏差。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关于该图像形成装置,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设定为感光体10的周长的两倍或大致两倍(大致±5%的误差范围内)。具体来说,感光体10的周长为300mm时,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设定为600mm。在此种结构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地,成为容易应对二次转印辊61所产生的速度变动的结构。
图17是示出图16的情况的感光体10、二次转印辊61的速度变动的情况以及调整曝光时机的情况的图。在该图中,与图11同样地,为了便于说明,将感光体10、二次转印辊61的速度变动的起始点记载为一致。
如图所示,在二次转印辊61旋转一圈的周期T2内,感光体10旋转两圈即感光体10的周期T1为两次。因此,两者的合成波形的周期T3与二次转印辊61的周期一致或大体一致。由此,通过以该速度变动的合成波形的反相来调整曝光单元12的曝光时机时,能够在二次转印辊61的周期T2中反复进行控制来消除图像不均的产生。
如此,通过将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设定为感光体10的周长的两倍或大致两倍(大致±5%的误差范围内),能够周期性地进行对消除图像不均的处理,能够使该处理简便。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形成为感光体10的周长的一倍、两倍的整数倍的情况,但是形成为三倍以上的整数倍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图18、图19是示出将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形成为感光体10的周长的两倍时的相位对合用的结构以及相位的情况的图。与图14、图15的说明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修正相位偏离用的结构,能够可靠地进行对图像不均的处理。
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二次转印辊61、感光体10K,配设有用于检测其基准位置的旋转检测部620、120K。图19是示出各旋转检测部620、120K的旋转位置信息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周长的关系,而在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位置信息的一个周期内收纳有两个周期量的感光体10的旋转位置信息。感光体10K的旋转位置信息与二次转印辊61的相位偏离扩大时,通过调整感光体10K的旋转速度,能够提高对图像不均的处理的精度。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图20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图。对于与已述的实施方式施加相同的标号的结构表示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说明。在已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转印带40作为中间转印体,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其不同点在于,使用第一转印辊95和第二转印辊96作为中间转印体。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设定为各感光体10Y、10M、10C、10K的大致两倍。
在第一转印辊95上通过显影装置30Y、30M形成有黄色(Y)、红紫色(M)的调色剂像,在第二转印辊96上通过显影装置30C、30K形成有青绿色(C)、黑色(K)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辊61被未图示的机构向第一转印辊95、第二转印辊96侧施力,在转印时通过各自的夹紧部得到规定的压力。
通过使由转印材料把持机构610把持的转印材料通过第一转印辊95与二次转印辊61之间的夹紧部、及第二转印辊96与二次转印辊61之间的夹紧部,来形成全彩色的调色剂像。
与已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地,在二次转印辊61的辊轴部上设有两个抵接部件650,分别地,第一转印辊95的辊轴部上设有第一被抵接部件690,第二转印辊96的辊轴部上设有第二被抵接部件690。由此,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由抵接部件650与第一、第二被抵接部件690的抵接关系决定。
二次转印辊61被向第一转印辊95、第二转印辊96侧施力,但是在二次转印辊61的轴部具有抵接部件650,在第一转印辊95、第二转印辊96的轴部具有第一及第二被抵接部件690,因此在开口凹部605与转印辊未接触时,二次转印辊61能够对转印夹紧部施加规定的压力,并且在开口凹部605与转印辊相对向时,能够保持二次转印辊61与转印辊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此,在中间转印体采用了辊(第一转印辊95、第二转印辊96)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二次转印辊61的假想旋转周长形成为感光体10的周长的整数倍或大致整数倍的关系,能够将由各辊产生的图像不均的产生形成为具有周期性而容易控制。再者,通过利用了光学传感器等的旋转位置检测部对实际产生图像不均的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基准位置进行检测,由此,能够使对图像不均的处理与图像不均的产生一致,从而能够实现图像质量提高。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虽然说明了各种实施方式,但是适当组合各个实施方式的结构而构成的实施方式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潜像载持体滚筒,其形成潜像;
曝光部,其使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曝光而形成所述潜像;
显影部,其使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上形成的所述潜像显影;
转印介质,其转印由所述显影部显影后的图像;
转印辊,其具有辊基件及支承部,并将转印到所述转印介质上的所述图像向所述转印材料上转印,该辊基件在轴向上具有凹部,该支承部对配置在所述辊基件周面上的所述转印材料进行支承,所述支承部的假想旋转周长是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的周长的整数倍或大致整数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凹部配设把持部件和剥离部件,该把持部件随着所述转印辊旋转而把持所述转印材料,该剥离部件剥离由所述把持部件把持的所述转印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具有检测所述转印辊的旋转位置的转印辊旋转位置检测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具有检测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的旋转位置的潜像载持体滚筒旋转位置检测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具有调整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的旋转速度的驱动控制部,
基于由所述转印辊旋转位置检测部检测的所述转印辊的旋转位置信息及由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旋转位置检测部检测的潜像载持体滚筒的旋转位置信息,通过所述驱动控制部控制潜像载持体滚筒的旋转速度。
6.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由潜像载持体滚筒形成的潜像显影,
将显影在所述潜像载持体上的图像向转印介质上转印,
通过转印辊将转印到所述转印介质上的所述图像向转印材料上转印,该转印辊具有辊基件及支承部,该辊基件在轴向上具有凹部,该支承部对配置在所述辊周面上的所述转印材料进行支承,所述支承部的假想旋转周长是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的周长的整数倍或大致整数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检测所述转印辊的旋转位置,并且检测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的旋转位置,
基于检测的所述转印辊的旋转位置信息及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的旋转位置信息,控制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的旋转速度,调整所述潜像载持体滚筒的旋转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10984A JP2010262039A (ja) | 2009-04-30 | 2009-04-30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2009-110984 | 2009-04-3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76802A true CN101876802A (zh) | 2010-11-03 |
Family
ID=42541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665428A Pending CN101876802A (zh) | 2009-04-30 | 2010-04-20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278550A1 (zh) |
EP (1) | EP2246745A3 (zh) |
JP (1) | JP2010262039A (zh) |
CN (1) | CN101876802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54539A (zh) * | 2019-03-14 | 2021-09-28 |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 传送装置、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145592A (ja) * | 2010-01-18 | 2011-07-28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6089409B2 (ja) * | 2012-02-13 | 2017-03-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7035463B2 (ja) * | 2017-11-09 | 2022-03-15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225942B2 (ja) * | 2019-03-08 | 2023-02-21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21829A (en) * | 1990-05-07 | 1991-06-04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Multi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ransfer roller reindexing mechanism |
US5235392A (en) * | 1992-06-08 | 1993-08-10 | Eastman Kodak Comany | Reproduction apparatus having image transfer velocity matching means |
JP3364503B2 (ja) * | 1992-11-30 | 2003-01-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H06183054A (ja) * | 1992-12-22 | 1994-07-05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ES2124854T3 (es) * | 1993-10-14 | 1999-02-16 | Canon Kk | Aparato para la formacion de imagenes. |
JPH07225518A (ja) * | 1994-02-14 | 1995-08-22 | Canon Inc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4386984B2 (ja) * | 1999-02-17 | 2009-12-16 | 東北リコー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における用紙保持装置 |
US6389242B1 (en) | 2000-09-15 | 2002-05-14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JP2002365874A (ja) * | 2001-06-11 | 2002-12-18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015430A (ja) * | 2001-07-04 | 2003-01-17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185788B2 (ja) * | 2003-03-07 | 2008-11-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110984A (ja) | 2007-10-26 | 2009-05-21 |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
JP2010249997A (ja) * | 2009-04-14 | 2010-11-04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
2009
- 2009-04-30 JP JP2009110984A patent/JP2010262039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
- 2010-04-20 CN CN2010101665428A patent/CN101876802A/zh active Pending
- 2010-04-28 US US12/769,078 patent/US2010027855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0-04-28 EP EP10161283A patent/EP2246745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54539A (zh) * | 2019-03-14 | 2021-09-28 |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 传送装置、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13454539B (zh) * | 2019-03-14 | 2024-02-23 |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 传送装置、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246745A3 (en) | 2011-05-25 |
EP2246745A2 (en) | 2010-11-03 |
JP2010262039A (ja) | 2010-11-18 |
US20100278550A1 (en) | 2010-1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40828B (zh) | 成像装置 | |
CN101876802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
US7844203B2 (en) | Development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CN105487358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EP2105804A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
CN102253631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
US6597887B2 (en) | Duplex image transferring device using liquid toner development | |
US8351832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ecessed transfer roller including grippers | |
JP5447825B2 (ja) |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04124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separable clean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including controlling a seperable cleaning member | |
US20100266317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
JP2010128235A (ja)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70090327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
CN101995794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
CN100370372C (zh) | 成像装置、供应调色剂的装置以及使用调色剂的显影装置 | |
CN101840184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
JP200229684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846943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
JP2001249511A (ja)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DE102018123927B4 (de) | Bilderzeugungsgerät | |
JPH05134523A (ja) | 現像装置 | |
JP2010243553A (ja)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20526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156932A (ja) |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6467775A (zh) | 固态润滑剂、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