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9514A - 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9514A
CN102209514A CN2009801447950A CN200980144795A CN102209514A CN 102209514 A CN102209514 A CN 102209514A CN 2009801447950 A CN2009801447950 A CN 2009801447950A CN 200980144795 A CN200980144795 A CN 200980144795A CN 102209514 A CN102209514 A CN 1022095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ipe
tampon body
accommodation tube
tampon
urceol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47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忍
大西秀树
细川雅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09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95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20Tampons, e.g. catamenial tamp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F13/26Means for inserting tampons, i.e. applicators
    • A61F13/263Means for inserting tampons, i.e. applicators with reduced length before use, e.g. with folding r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20Tampons, e.g. catamenial tamp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F13/2082Apparatu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ing
    • A61F13/2085Catamenial tampons
    • A61F13/2097Catamenial tampon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ampon applic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7Surface bonding means and/or assemblymeans with work feeding or handling means
    • Y10T156/1702For plural parts or plural areas of single part
    • Y10T156/1744Means bringing discrete articles into assembled relationshi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7Surface bonding means and/or assemblymeans with work feeding or handling means
    • Y10T156/1702For plural parts or plural areas of single part
    • Y10T156/1744Means bringing discrete articles into assembled relationship
    • Y10T156/1768Means simultaneously conveying plural articles from a single source and serially presenting them to an assembly st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10T29/49863Assembling or joining with prestressing of par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10T29/49863Assembling or joining with prestressing of part
    • Y10T29/4987Elastic joining of par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10T29/49945Assembling or joining by driven force fi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657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to apply or remove a resilient article [e.g., tube, sleeve, etc.]

Abstract

本发明用于恰当地将止血塞本体插入到容纳筒中。一种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该止血塞包括:止血塞本体,所述止血塞本体具有绳;容纳筒,所述容纳筒容纳止血塞本体;推动构件,所述推动构件在所述容纳筒内移动并将止血塞本体推出到容纳筒之外;在所述容纳筒的前端部设置包围该容纳筒的前端开口的多个花瓣状部分,所述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包括:推动构件插入机构,所述推动构件插入机构将推动构件经由所述前端开口插入到容纳筒中;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所述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将所述止血塞本体经由所述前端开口从包含绳的一侧插入到所述容纳筒中,所述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包括:导向管,所述导向管对被插入到该导向管内的止血塞本体进行导向;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通过将所述导向管和所述容纳筒中的一个向另一个移动并从而使所述导向管与所述容纳筒的所述前端部接触,将所述导向管和所述容纳筒连接起来;推压部,所述推压部推压插入到所述导向管中的所述止血塞本体,以便将该止血塞本体插入到连接在所述导向筒上的所述容纳管;吸气装置,所述吸气装置在所述止血塞本体被插入到所述容纳筒中的情况下,从所述容纳筒的后端侧吸气。

Description

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和方法。特别是,本发明涉及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和方法,所述止血塞包括止血塞本体、容纳筒和推动构件,所述止血塞本体具有绳,所述容纳筒容纳止血塞本体,所述推动构件在容纳筒内移动并将止血塞本体推出到容纳筒之外,在该容纳筒的前端部设置包围该容纳筒的前端开口的多个花瓣状部分。
背景技术
止血塞作为卫生产品是已知的。在止血塞中有一种止血塞,其包括止血塞本体、容纳筒和推动构件,所述止血塞本体具有绳,所述容纳筒容纳止血塞本体,所述推动构件在容纳筒内移动并将止血塞本体推出到容纳筒之外,在该容纳筒的前端部设置包围该容纳筒的前端开口的多个花瓣状部分。通过制造构成止血塞的每一个部件,即,通过制造止血塞本体、容纳筒和推动构件,并将推动构件和止血塞本体各自经由容纳筒的前端开口插入容纳筒,制造这种止血塞。
顺便提及,将止血塞本体从包括绳的一侧插入容纳筒。并且,在插入止血塞本体时,在有的情况下使用作为插入夹具的导向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导向管用于对止血塞本体进行导向,以便顺滑地将止血塞本体插入容纳筒。详细地说,将止血塞本体插入导向管并进行推压。从而,导向管内的止血塞本体沿着该导向管移动,并且在容纳筒的前端开口配置在导向管的前端(即,止血塞本体的移动目的地)的情况下,可以将止血塞本体从导向管插入到容纳筒中。
引用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60-116350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将被插入到导向管内的止血塞本体插入容纳筒的情况下,在导向管与容纳筒相互分离且容纳筒的花瓣状部分露出的状态下,包含在止血塞本体内的绳会被花瓣状部分捕获。即,在当将止血塞本体插入容纳筒时,绳容易和花瓣状部分接触的状态下,很难将止血塞本体恰当地插入容纳筒。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传统的问题而做出的,其优点是能够将止血塞本体恰当地插入容纳筒。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于,
一种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该止血塞包括:止血塞本体,所述止血塞本体具有绳;容纳筒,所述容纳筒容纳止血塞本体;推动构件,所述推动构件在所述容纳筒内移动并将止血塞本体推出到容纳筒之外;在所述容纳筒的前端部设置包围该容纳筒的前端开口的多个花瓣状部分,所述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包括:
推动构件插入机构,所述推动构件插入机构将推动构件经由所述前端开口插入所述容纳筒;以及
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所述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将所述止血塞本体从包含绳的一侧经由所述前端开口插入所述容纳筒,
所述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包括:
导向管,所述导向管对被插入到该导向管中的止血塞本体进行导向;
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通过将所述导向管和所述容纳筒之中的一个向另一个移动、从而使所述导向管与所述容纳筒的所述前端部接触,将所述导向管和所述容纳筒连接起来;
推压部,所述推压部推压被插入到所述导向管中的所述止血塞本体,以便将该止血塞本体插入连接到所述导向管上的所述容纳筒内;以及
吸气装置,在所述止血塞本体被插入到所述容纳筒内的情况下,所述吸气装置从所述容纳筒的后端侧吸气。
通过本说明书的描述和附图,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更加清楚。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恰当地将止血塞本体插入容纳筒。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止血塞10的部件的剖视图(第一个视图)。
图2是表示止血塞10的部件的剖视图(第二个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内筒51和第二内筒52是如何被连接起来的图示。
图4A和4B是外筒40的外观图。
图4C是从其前端侧观察图4A所示的外筒40的图示。
图5第一内筒51的外观图。
图6是第二内筒52的外观图。
图7A和7B是表示制造止血塞10的流程图。
图8A至8D是依次表示如何制造止血塞10的图示。
图9是组装装置100的示意图。
图10A至10D是弯曲处理的说明图。
图11A是表示第一推动器单元151的图示。
图11B是表示第二推动器单元152的图示。
图12A是导向管141的剖视图。
图12B是图12A中用符号“X”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2C是图12A中用符号“Y”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的示意图。
图14A至14C是表示外筒40和导向管141是如何被连接起来的说明图。
图15是要由实施方式的组装装置100解决的问题的说明图。
图16A是表示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的图示。
图16B是在图16A中用符号“T”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7A是表示根据第二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的图示。
图17B是图17A中用符号“S”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8是表示用于在纵向方向将导向管141的一个端部插入外筒40的前端部的另外的结构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的说明和附图,至少可以弄清楚以下的事项。
首先,一种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该止血塞包括:止血塞本体,所述止血塞本体具有绳;容纳筒,所述容纳筒容纳止血塞本体;推动构件,所述推动构件在所述容纳筒内移动并将止血塞本体推出到容纳筒之外;在所述容纳筒的前端部设置包围该容纳筒的前端开口的多个花瓣状部分,所述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包括:
推动构件插入机构,所述推动构件插入机构将推动构件经由所述前端开口插入所述容纳筒;以及
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所述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将所述止血塞本体从包含绳的一侧经由所述前端开口插入到所述容纳筒内,
所述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包括:
导向管,所述导向管对被插入到该导向管内的止血塞本体进行导向;
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通过将所述导向管和所述容纳筒之中的一个向另一个移动、并从而使所述导向管与所述容纳筒的所述前端部接触,将所述导向管和所述容纳筒连接起来;
推压部,所述推压部推压被插入到所述导向管内的所述止血塞本体,以便将该止血塞本体插入连接到所述导向管上的所述容纳筒内;以及
吸气装置,在所述止血塞本体被插入到所述容纳筒内的情况下,所述吸气装置从所述容纳筒的后端侧吸气。
根据这种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在将被插入到导向管内的止血塞本体插入容纳筒的情况下,防止设置在止血塞本体上的绳与容纳筒的花瓣状部分接触。从而,防止绳被花瓣状部分捕获,从而,能够恰当地将止血塞本体插入容纳筒。
在上述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导向管包括形成在所述导向管的外周部的通气孔。借助这种结构,在将被插入到所述导向管内的止血塞本体插入容纳筒的情况下,所述吸气装置吸气,使得止血塞本体的绳向所述容纳筒的前端开口笔直地伸展。从而,能够从包括绳的一侧将止血塞本体恰当地插入所述容纳筒。
在上述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中,优选地,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包括:
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所述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将所述止血塞本体插入所述导向管,
其中,所述驱动部通过使所述导向管在保持着被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插入的止血塞本体的状态下向所述容纳筒移动,并从而使所述导向管与所述容纳筒的前端部接触,将所述导向管与所述容纳筒连接起来,并且
所述导向管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止血塞本体在绳被伸展的状态下从前端到后端的长度长。借助这种结构,可以在止血塞本体的绳被容纳于所述导向管内的状态下将导向管与容纳筒连接起来。从而,可以防止在所述导向管与所述容纳筒被连接起来的情况下,绳被捕获到花瓣状部分内。
在上述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导向管被保持在该导向管的纵向方向沿着竖直方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
所述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将止血塞本体从与包括绳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由导向管的下侧插入导向管。借助这种结构,止血塞本体的绳不会妨碍将止血塞本体插入到导向管内。从而,能够顺滑地将止血塞本体插入导向管。
在上述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中,优选地,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包括:
进行弯曲处理的弯曲机构,所述弯曲机构对所述容纳筒进行弯曲处理,将多个花瓣状部分的每一个沿容纳筒的径向方向向外弯曲,
所述导向管包括:
渐缩部,所述渐缩部设置在所述导向管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处,其中,所述渐缩部的内径从所述导向管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小;以及
圆筒部,所述圆筒部在所述导向管的纵向方向上、在渐缩部的另一端侧与所述渐缩部邻接,
其中,所述驱动部将所述导向管向被进行弯曲处理的容纳筒移动,并将所述容纳筒从所述导向管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插入所述导向管,
在将所述容纳筒插入所述导向管的情况下,通过在渐缩部的内周面接触花瓣状部分的前端,所述导向管将所述容纳筒的前端部引导到圆筒部中,并且通过将所述前端部配合到圆筒部内并与花瓣状部分接触,将所述导向管连接到所述容纳筒上。借助这种结构,所述导向管和所述容纳筒可以被顺滑地连接起来。
在上述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圆筒部包括第一圆筒部和第二圆筒部,所述第二圆筒部在所述导向管的纵向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圆筒部与所述渐缩部之间的位置处,
所述推压部推压所述止血塞本体,使得止血塞本体在所述第一圆筒部内移动,
通过将所述容纳筒的前端部配合到所述第二圆筒部内,所述导向管通过在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内周面接触所述花瓣状部分而被连接到所述容纳筒上,并且
在所述前端部被配合到第二圆筒部中的情况下,在所述导向管的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内周面位于比与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内周面接触的花瓣状部分更靠内侧的位置。借助这种结构,能够抑制在止血塞本体在导向管内移动时止血塞本体的绳接触花瓣状部分。从而,能够在绳不被花瓣状部分捕获的情况下,恰当地将被插入到所述导向管内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所述外筒40。
在上述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中,优选地,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包括进行弯曲处理的弯曲机构,所述弯曲机构对所述容纳筒进行弯曲处理,将多个花瓣状部分的每一个沿容纳筒的径向方向向外弯曲,
其中,所述驱动部将所述导向管向被进行弯曲处理的容纳筒移动,并将所述导向管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从前端开口插入所述容纳筒,从而,使所述导向管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与所述容纳筒的前端部接触,并将所述导向管与所述容纳筒连接起来。借助这种结构,可以顺滑地将所述导向管与所述容纳筒连接起来。
进而,可以实现一种制造止血塞的方法,该止血塞包括:止血塞本体,所述止血塞本体具有绳;容纳筒,所述容纳筒容纳止血塞本体;推动构件,所述推动构件在所述容纳筒内移动,并将止血塞本体推出到容纳筒之外;在所述容纳筒的前端部设置包围该容纳筒的前端开口的多个花瓣状部分,所述方法包括:
将所述推动构件经由所述前端开口插入所述容纳筒;以及
将止血塞本体从包括绳的一侧经由所述前端开口插入所述容纳筒,
将止血塞本体插入所述容纳筒包括:
通过使对被插入到所述导向管内的止血塞本体进行导向的导向管和所述容纳筒中的一个向另外一个移动,并且使所述导向管与所述容纳筒的前端部接触,将所述导向管与所述容纳筒连接起来;
推压被插入到所述导向管内的止血塞本体,以便将止血塞本体插入被连接到所述导向管上的所述容纳筒内;以及
在所述止血塞本体被插入到所述容纳筒内的情况下,从所述容纳筒的后端侧吸气。借助这种制造方法,可以恰当地将止血塞本体插入容纳筒。
===止血塞的结构===
在描述本发明的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和方法时,将参照图1至图6描述利用所述制造装置及方法制造的止血塞10的结构。
图1和2是表示止血塞10的部件的剖视图。图1表示内筒50处于收缩状态的止血塞10,图2表示内筒50处于伸展状态的止血塞10。图3是表示第一内筒51和第二内筒52是如何被连接起来的图示,是图2的用符号“X”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图4A和4B是外筒40的外观图。图4C是从前端侧观察时图4A所描述的外筒40的图示。图5是第一内筒51的外观图,图6是第二内筒52的外观图。在下面的描述中,将在止血塞10的纵向方向上被插入到阴道腔内的一侧称为前端侧,其相反侧称为后端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止血塞10是包括止血塞本体20和施加器30的卫生产品。如图所示,止血塞本体20包括棉体21和缝制到所述棉体21上的绳22。棉体21是堵塞阴道腔并吸收经血等的吸收体。通过切割在两侧用无纺织物覆盖的棉条,并通过在对棉条加压之后加热成形为大致的子弹形状,形成棉体21。在本实施方式中,棉体21的直径在11mm至12mm的范围内。绳22从棉体21的后端侧伸出,并且在将阴道腔内的棉体21拉出时由使用者抓住。如图1所示,绳22延伸穿过施加器30,并从施加器30的后端稍稍伸出。
施加器30是用于顺滑地将止血塞本体20(特别是棉体21)引导到阴道腔内的辅助工具。如图1所示,施加器30包括作为容纳止血塞本体20用的容纳筒的一个例子的外筒40、以及作为将容纳在外筒40内的止血塞本体20推出用的推动构件的例子的内筒50。
外筒40是通过注塑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具有适当的柔性的圆筒体。外筒40包括设置在前端部的大直径部41和设置在后端部的小直径部42,所述小直径部42具有比大直径部41小的外径。大直径部41是具有比止血塞本体20的直径稍长的内径并将止血塞本体20容纳在其内部的部分。在使用止血塞10时,在将止血塞本体20容纳于其内部的状态下,将大直径部41插入到阴道腔内。止血塞本体20被容纳在大直径部41内,以便使其外周面与大直径部41的内周面接触。小直径部42是在使用止血塞10时由使用者把持的部分。但是,在外筒40上并不必须包括小直径部42。
如图4A和4B所示,外筒40包括前端开口43和围绕该前端开口43的多个花瓣状部分44(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花瓣状部分)。多个花瓣状部分44各自形成在外筒40的前端部,如图4A所示,在止血塞10出厂时,所述多个花瓣状部分44被沿着外筒40的径向方向向内弯曲成弧形。从而,在将外筒40插入阴道腔时,如图1和2所示,外筒40的前端部基本上呈半球状,并且,如图4C所示,所述前端开口43基本上处于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如图4B所示,在刚刚被注塑之后的外筒40中,多个花瓣状部分44各自都是打开的,从而前端开口43处于打开的状态。
进而,如图4A所示,外筒40包括后端开口45和环状肋46,所述环状肋46设置在比后端开口45稍靠前端侧的位置。进而,在大直径部41和小直径部42之间形成环状阶梯部47。
内筒50是被插入到外筒40的小直径部42内的圆筒体。内筒50在外筒40内位于止血塞本体20的后端侧,并沿着外筒40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以便将止血塞本体20从后向前推向前端开口43。从而,通过将多个花瓣状部分44的每一个在外筒40的径向方向上向外推动(换句话说,通过打开后端开口43),将止血塞本体20推出到外筒40之外。就是说,内筒50可以在外筒40内移动,并具有将止血塞本体20经由前端开口43推出到外筒40之外的功能。
应当指出,本实施方式的内筒50具有可伸展的结构,以便使止血塞10的总体长度紧凑。详细地说,当内筒50如图1所示地收缩时,内筒50的长度变得比外筒40短,并变成适合于携带止血塞10的长度。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当内筒50伸展时,内筒50的长度变成足以将止血塞本体20推出到外筒40之外的长度。如上所述,为了使内筒50能够伸展,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筒50具有双层结构。详细地说,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筒50包括第一内筒51和第二内筒52,所述第二内筒52被可滑动地插入到第一内筒51中。
第一内筒51是通过注塑塑料形成的圆筒体。第一内筒51具有稍小于外筒40的小直径部42的内径的外径。如图1所示,第一内筒51被可滑动地插入到小直径部42中。如图5所示,在第一内筒51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环状凸缘部51a。凸缘部51a具有稍小于外筒40的大直径部41的外径,并与阶梯部47的内壁面接合,以便防止内筒50经由外筒40的后端开口45下落。在内筒50将止血塞本体20推出到外筒40之外时,内筒50移动,以便凸缘部51a的外周面与大直径部41的内周面接触。进而,如图1和2所示,在第一内筒51的内周面的后端部,在第一内筒51的径向方向上向内突出地设置环状突起51b。
第二内筒52是通过注塑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圆筒体。第二内筒52具有稍小于第一内筒51的内径的外径。如图1所示,在内筒50收缩的状态下,第二内筒52被插入到第一内筒51中。如图2所示,在内筒50伸展的状态下,第二内筒52在其前端部被连接到第一内筒51的后端部上。进而,如图6所示,在第二内筒52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弓形凸缘部52a和位于凸缘部52a的后端侧的凸出部52b。如图3所示,凸出部52b的高度随着接近后端而变低。第二内筒52的凸缘部52a与凸出部52b之间的间隙比第一内筒51的环状突起51b的厚度稍大。
在第二内筒52被拉向后端侧的情况下,第一内筒51的环状突起51b位于第二内筒52的凸缘部52a与凸出部52b之间。在这种状态下,如图3所示,环状突起51b与凸缘部52a及凸出部52b接合,从而,第一内筒51和第二内筒52被连接起来。
进而,如图1和2所示,在第二内筒52的后端部形成喇叭状部52c。优选地,喇叭状部52c的外径至少大于第一内筒51的内径,并大于或者等于外筒40的小直径部42的内径。
===制造止血塞10的方法的概要===
下面,参照图7A至8D描述本实施方式的止血塞10的制造方法。图7A至7B是表示如何制造止血塞10的流程图。图8A至8D是依次表示如何制造止血塞10的图示。
如图7A所示,制造止血塞10的方法包括制造构成止血塞10的各个部件的步骤(S001),将所制造的部件供应给后面将要描述的组装装置100并组装及由此制造止血塞10的步骤(下面称之为主要制造步骤S002),检查所制造的止血塞10的步骤(S003),以及包装止血塞10的步骤(S004)。
在主要制造步骤S002中,首先,如图7B所示,将构成止血塞10的各个部件供应给组装装置100(S011)。如图8A所示,在被供应给组装装置100时,外筒40处于多个花瓣状部分44各自处于打开状态的状态下(换句话说,前端开口43打开的状态)。接着,进行经由前端开口43将内筒50插入外筒40的工序(S012)。该工序由后面描述的内筒插入机构130来进行。如前面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筒50由第一内筒51和第二内筒52构成。从而,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筒51被首先插入外筒40,第二内筒52随后被插入外筒40。
接着,进行将止血塞本体20经由前端开口43插入到外筒40中的工序(S013)。该工序由将在后面描述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140来进行。当止血塞本体20被插入到外筒40内时,止血塞10的组装完成。现在详细描述将止血塞本体20和内筒50插入到外筒40中的程序。
首先,如图8A所示,将第一内筒51经由外筒40的前端开口43插入到外筒40内。被插入到外筒40内的第一内筒51将处于其后端部经由外筒40的后端开口45突出且凸缘部51a与外筒40的阶梯部47的内壁面接合的状态(见图8B)。然后,如图8B所示,将第二内筒52经由前端开口43插入到外筒40中。被插入到外筒40中的第二内筒52将处于其后端部经由第一内筒51的后端侧的开口突出、并且凸缘部52a与第一内筒51的内周面接合的状态(参见图8C)。应当指出,如图8B所示,在第二内筒52被供应给组装装置100时,在第二内筒52上尚未形成喇叭状部52C。在第二内筒52已经被插入到外筒40内之后,通过加热成形第二内筒52的后端部,形成喇叭状部52c。依照上述工序,完成施加器30的组装。
然后,如图8C所示,止血塞本体20被经由前端开口43插入到外筒40中。这里,如图8C所示,从包括绳22的一侧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从而,止血塞本体20面对正确的方向被容纳到外筒40中。当止血塞本体20被插入到外筒40内时,棉体21被容纳于外筒40的大直径部41中,绳22从施加器30的后端伸出(具体地说,伸出位于第二内筒52后端侧的开口)。
在止血塞10的组装结束之后,如图8D所示,进行加热成形处理,在该处理中,通过将多个花瓣状部分44的每一个以在外筒40的径向方向上向内倾斜的方式弯曲,将外筒40的前端部形成大致半球形(下面,称之为前端处理)(S014)。当前端处理结束时,完成止血塞10,并完成主要制造步骤S002。
应当指出,如下面所述,组装装置100包括运送输送机110(见图9)。该运送输送机110在运送方向上间歇式地进行运送组装好的产品的运动(运送运动)。在运送运动之间(即,在组装好的部件停止时),在运送输送机110上依次进行各上述工序。
==止血塞10的组装装置100==
在上述主要制造步骤S002中,利用图9所示的组装装置100进行一系列的组装止血塞10的工序。图9是表示组装装置100的示意图。该组装装置100是用于制造止血塞10的装置的一个例子。如图9所示,组装装置100包括运送输送机110、外筒供应机构120、作为推动构件插入机构的一个例子的内筒插入机构130、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140和弯曲机构150。下面,将描述构成组装装置100的各个装备。
(1)运送输送机110
运送输送机110是在运送方向(图9中的箭头表示的方向)上运动外筒40和插入到外筒40中的部件(第一内筒51、第二内筒52和止血塞本体20)的装备。其上安装有外筒40的装配台160配置在运送输送机110上,由运送输送机110在运送方向上运送装配台160。从而,在运送方向上与装配台160一起运送安装到装配台160上的外筒40和被插入到外筒40中的部件。沿着竖直方向(上下方向)在装配台160上形成圆孔(未示出)。通过从小直径部42侧配合到圆孔内,将外筒40安装到装配台160上。
如图9所示,在外筒40的中心轴线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且前端开口43基本上朝上的状态下(即,在立起的状态下),将外筒40安装到装配台16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外筒40被安装到装配台160上的状态下,外筒40的前端侧的大致一半露出。从而,在外筒40安装于装配台160上的状态下,多个花瓣状部分44的每一个从花瓣状部分44的前端部到花瓣状部分44的后端露出。
(2)外筒供应机构120
外筒供应机构120是将注塑的外筒40向运送输送机110供应的机构。如图9所示,外筒供应机构120包括外筒进给器121、连接到包含在外筒进给器121中的振动台121a上的供应路径122、以及外筒设定部(未示出),所述外筒设定部将已经通过供应路径122的外筒40设定到装配台160上。
外筒进给器121是具有碗状振动台121a的部件进给器,通过使振动台121a振动,运送放置在振动台121a上的外筒40。已经在振动台121a上移动的外筒40被转送到供应路径122上。
如图9所示,暂时聚积外筒40的聚积部122a和122c设置在供应路径122的中间部和端部。多个外筒40以躺倒的状态被聚积到各聚积部122a和122c。下落斜槽122b形成在聚积部122a与122c之间。聚积在设于供应路径122的中间部的聚积部122a中的外筒40相继地落入下落斜槽122b。应当指出,在下落斜槽122b中,设置限制机构(未示出),用于将外筒40的取向限制在规定的方向上。在通过下落斜槽122b时,外筒40受到限制机构的作用,从而其取向以外筒40的后端部首先从下落斜槽122b中出来的方式受到限制。
然后,外筒设定部相继地捕捉从下落斜槽122b滑落的外筒40,并从而聚积到聚积部122c中,并且将接受到的外筒40安装到位于运送输送机110上的装配台160上。
(3)内筒插入机构130
内筒插入机构130将内筒50经由外筒40的前端开口43插入外筒40。进而,内筒插入机构130分别包括将第一内筒51插入外筒40的机构(下面称之为第一内筒插入机构131)和将第二内筒52插入外筒40的机构(下面称之为第二内筒插入机构132)。
如图9所示,第一内筒插入机构131包括:内筒进给器133;内筒推压部135,所述内筒推压部135通过推压第一内筒51将其插入外筒40;以及管134,所述管134设置在内筒进给器133与内筒推压部135之间。
内筒进给器133是具有碗状振动台133a的部件进给器,用于移动位于振动台133a上的第一内筒51。如图9所示,振动台133a的终端部连接到一对导轨133b上。在一对导轨133b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稍大于第一内筒51的外径。已经在振动台133a上移动的第一内筒51,被保持在一对导轨133b之间,并沿着导轨133b移动。在此期间,第一内筒51的凸缘部51a悬挂在导轨133b的顶部,从而,第一内筒51将处于从导轨133b上悬起的状态。即,在第一内筒51沿着导轨133b移动的情况下,第一内筒51的姿势将变成第一内筒51的前端位于第一内筒51的后端之上的姿势。然后,在通过导轨133b的终端之后,在保持这种姿势的同时,第一内筒51经由管134被供应给内筒推压部135。
内筒推压部135接收已经通过管134下落的第一内筒51,并且,在外筒40被运送输送机110在运送方向上运送到内筒推压部135的较低的位置的情况下,内筒推压部135利用推压夹具135a向下推压接收的第一内筒51。从而,第一内筒51经由前端开口43被插入外筒40。
由于第二内筒插入机构132具有和第一内筒插入机构131基本上类似的结构,所以,将省略对第二内筒插入机构132的结构的详细描述。如图9所示,与第一内筒插入机构131相比,第二内筒插入机构132设置在运送输送机110的运送方向的下游。就是说,在第一内筒51被插入到外筒40中之后,第二内筒插入机构132将第二内筒52插入到外筒40中。
(4)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140
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140是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到已经插入了第一内筒51和第二内筒5的外筒40(换句话说,组装好的施加器30)中。应当指出,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140从包括绳22的一侧将止血塞本体20经由外筒40的前端开口43插入到外筒40中。如图9所示,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140包括导向管141、驱动部142、作为推压部的一个例子的止血塞本体推压部143、和吸气装置144。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管141是金属制的圆筒体,在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外筒40时,对止血塞本体20进行导向。如图9所示,导向管141被支承构件145以该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沿着竖直方向的状态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支承构件145保持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使之总是沿着竖直方向。在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外筒40的情况下,利用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到导向管141中。导向管141和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驱动部142用于通过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支承构件145,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由支承构件145支承的导向管141。在外筒40被运送输送机110在运送方向上向导向管141的较低的位置运送的情况下,驱动部142将导向管141向外筒40移动(降低)。结果,如图9所示,外筒40的前端部被配合到导向管141的下端部中,从而,导向管141和外筒40被连接起来。即,驱动部142通过将导向管141向外筒40移动并且将外筒40从导向管141的下端侧(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插入到导向管141中,将导向管141和外筒40连接起来。
止血塞本体推压部143用于在导向管141和外筒40被连接起来的情况下、利用推压构件143a向下推压由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即,止血塞本体推压部143推压被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以便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到连接在导向管141上的外筒40中。在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外筒40时,吸气装置144从外筒40的后端侧(具体地说,从插入到外筒40中的第二内筒52的后端侧的开口)吸气。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140中,在外筒40在运送方向上被向导向管141的较低的位置运送的情况下,驱动部142降低导向管141,从而导向管141和外筒40被连接起来。在将导向管141和外筒40连接起来之前,止血塞本体20被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插入到导向管141中。导向管141在保持着由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插入的止血塞本体20的状态下,被连接到外筒40上。换句话说,驱动部142通过将处于保持着由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插入的止血塞本体20的状态的导向管141向外筒40移动,将导向管141和外筒40连接起来。
进而,如图9所示,在棉体21位于绳22的上方的状态下,将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保持在导向管141内。
当导向管141和外筒40被连接起来时,止血塞本体推压部143向下推压被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更具体地说,在导向管141和外筒40被连接起来的情况下,止血塞本体推压部143将推压夹具143a从导向管141的上端插入导向管141,并利用推压夹具143a向下推压止血塞本体20的棉体21。从而,被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在导向管141内移动。结果,止血塞本体20被从包括绳22的一侧经由外筒40的前端开口43插入到外筒40中。
换句话说,在止血塞本体推压部143推压止血塞本体20的情况下(即,在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被插入到外筒40中的情况下),吸气装置144从外筒40的后端侧吸气。从而,在止血塞本体20在导向管141内向外筒40移动的情况下,止血塞本体20的绳22被基本上向下拉。结果,能够在不使绳22松弛的情况下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到外筒40中。当止血塞本体20被容纳在外筒40中时,经由在插入到外筒40中的第二内筒52的后端侧的开口(换句话说,组装好的施加器30的后端)将绳22拉出。
(5)弯曲机构150
弯曲机构150是对外筒40进行弯曲处理的机构,弯曲处理是在将内筒50和止血塞本体20插入外筒40之前的预处理。弯曲处理是用于在外筒40的径向方向上向外弯曲围绕着外筒40的前端开口43的多个花瓣状部分44的每一个的处理。为了在将内筒50和止血塞本体20插入于外筒40中的情况下将外筒40的前端开口43展宽,进行该弯曲处理。通过对外筒40进行弯曲处理,能够容易地将内筒50和止血塞本体20插入外筒40。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弯曲机构包括第一推动器单元151、第二推动器单元152、以及第三推动器单元153。所以第一推动器单元151在第一内筒51被插入到外筒40中之前进行外筒40的弯曲处理。第二推动器单元从第一内筒51被插入外筒40时起直到第二内筒52被插入外筒40时为止,对外筒40进行弯曲处理。第三推动器单元153从第二内筒52被插入外筒40时起直到止血塞本体20被插入外筒40时为止,对外筒40进行弯曲处理。
第一推动器单元151、第二推动器单元152和第三推动器单元153分别包括作为对外筒40进行弯曲处理的夹具的推动器154(见图11A和11B)。推动器154是基本上呈漏斗状的构件。在运送方向上将外筒40向推动器154的较低位置运送的情况下,第一推动器单元151、第二推动器单元152和第三推动器单元153分别通过使推动器154向外筒40下降,将推动器154插入到外筒40中。从而,推动器154被向多个花瓣状部分44的各内壁面推动。结果,以多个花瓣状部分44各自以在外筒40的径向方向上向外倾斜的方式弯曲。
下面,参照图10A至10D详细说明利用推动器154进行的弯曲。图10A至10D是弯曲处理的图示。
推动器154包括渐缩部154a和圆盘部154b,所述渐缩部154a具有从下端向上端变大的直径,所述圆盘部154b邻接渐缩部154a的上端部。渐缩部154a大致具有圆锥台形状。并且,渐缩部154a的前端具有圆形的平坦表面。如图10A所示,前端的直径比外筒40的外径(具体地说,大直径部41的外径)短。渐缩部154a的后端的直径比外筒40的外径(具体地说,大直径部41的外径)大。圆盘部154b比渐缩部154a的后端的外边缘向外凸出。即,圆盘部154b的直径比渐缩部154a的后端的直径大(从而,比外筒40的大直径部41的外径大)。
在外筒40在运送输送机110的运送方向上进入推动器154的下部位置的情况下,如图10A所示,推动器154向下朝外筒40移动。从而,推动器154的渐缩部154a经由外筒40的前端开口43插入到外筒40中。然后,渐缩部154a的外周面与多个花瓣状部分44的各个内壁面接触。结果,如图10B所示,多个花瓣状部分44的每一个以其沿着渐缩部154a的外周面倾斜的方式弯曲。
如图10C所示,在渐缩部154a被进一步插入外筒40的情况下,推动器154的圆盘部154b(具体地说,比圆盘部154b的下表面的渐缩部154a的后端的外边缘向外凸出的部分)与多个花瓣状部分44各自的内壁面接触。结果,多个花瓣状部分44分别以其在外筒40的径向方向上向外弯曲的方式基本上以直角倾斜。之后,如图10D所示,推动器154被向上移动,并被拉出到外筒40之外(换句话说,推动器154从多个花瓣状部分44的每一个上分离)。
通过在上述程序中对外筒40进行弯曲处理,外筒40(详细的说,花瓣状部分44各自的后端)被保持在弯曲的形状。即,紧接在弯曲处理之后,多个花瓣状部分44的每一个处于在外筒40的径向方向上以一个倾斜角(在图10D用标号θ表示的角)向外倾斜的状态,优选地,该倾斜角θ在1度到45度的范围内。
如图11A所示,第一推动器单元151包括多个推动器154(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推动器)。图11A是图9所示的第一推动器单元151的放大图。第一推动器单元151在外筒40每次位于各推动器154的下方时,对外筒40进行弯曲处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一内筒51插入外筒40之前,对外筒40进行多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次)弯曲处理。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第二推动器单元152和第三推动器单元153分别包括一个推动器154,并且对外筒40只进行一次弯曲处理。图11B是图9所示的第二推动器单元152的放大图。由于第三推动器单元153具有和第二推动器单元152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对第三推动器单元153的描述。
进而,第一推动器单元151包括与图11A所示的多个推动器154不同的另一个推动器(下面,称之为辅助推动器155)。如图11A所示,辅助推动器155包括大致圆渐缩的下端部。辅助推动器155设置在运送输送机110的运送方向上的多个推动器154的上游的位置处。
在外筒40在运送方向上位于辅助推动器155的下方的情况下,第一推动器单元151对外筒40进行将辅助推动器155的下端部被插入外筒40、并且推压到多个花瓣状部分44的各个内壁面上的处理(下面,称之为辅助处理)。即,在对外筒40进行弯曲处理之前,第一推动器单元151对外筒40进行辅助处理。通过对外筒40进行辅助处理,与弯曲处理一样,多个花瓣状部分44各自以其在外筒40的径向方向上向外倾斜的方式弯曲。
下面,将说明在弯曲处理之前进行辅助处理的目的。在将外筒40安装到装配台160上的步骤中,在某些情况下,外筒40包括向内倾斜的花瓣状部分44。在花瓣状部分44处于向内倾斜的状态下对外筒40进行弯曲处理的情况下,由于推动器154的渐缩部154a的前端是平坦的表面,所以,在渐缩部154a被插入到外筒40中的情况下,花瓣状部分44会被渐缩部154a的前端向内卷起。结果,花瓣状部分44将会进一步向内倾斜。
与此相对,辅助推动器155的前端部(下端部)比推动器154的渐缩部154a的前端部更尖锐。从而,即使辅助推动器154被插入到花瓣状部分44向内倾斜的外筒40中,辅助推动器154的前端也不会与花瓣状部分44接触。即,即使辅助推动器155的下端部被插入到花瓣状部分44向内倾斜的外筒40中,辅助推动器155的下端部也不会将花瓣状部分44向内卷起。通过在弯曲处理之前进行辅助处理,即使存在着花瓣状部分44向内倾斜的外筒40,在进行所述弯曲处理之前,也可以以推动器154的渐缩部154a不会卷起花瓣状部分44的方式保持花瓣状部分44打开。
<<关于导向管141的形状>>
参照图12A至12C说明上面提到的导向管141的形状。图12A是导向管141的剖视图,在该图中,一并描述连接到导向管141上的外筒40。图12B是图12A中用符号“P”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2C是图12A中用符号“Q”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并且表示阶梯部141f的前端与止血塞本体20的棉体2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进而,在图12A至12C中,描述了导向管141的各个部分的尺寸。
如图12A所示,导向管141从下端侧(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起,包括渐缩部141a、圆筒部141b、和展宽部141c。渐缩部141a是设置在导向管141的下端部(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处的部分,渐缩部141a的内径从导向管141的下端(一端)向上端(另一端)变小。展宽部141c是设置在导向管141的上端部(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处的部分,并且展宽部141c的内径从导向管141的下端向上端变大。
圆筒部141b是在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上设置渐缩部141a与展宽部141c之间的位置处的部分。即,圆筒部141b在渐缩部141a的上端侧(另一端侧)与渐缩部141a邻接。如图12A所示,圆筒部141b包括第一圆筒部141d和第二圆筒部141e,所述第二圆筒部141e具有比第一圆筒部141d大的内径。第二圆筒部141e在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上设置在第一圆筒部141d与渐缩部141a之间的位置。进而,第一圆筒部141d和第二圆筒部141e的内径之间的差约为2mm(例如,参照图12B)。
如图12A所示,第一圆筒部141d是保持由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的部分。第一圆筒部141d的内径被制造得比止血塞本体20的直径稍大(具体地说,约12mm)。保持在导向管141内的止血塞本体20被止血塞本体推压部143推压,从而在第一圆筒部141d内滑动。换句话说,止血塞本体推压部143推压止血塞本体20,使得保持在导向管141内的止血塞本体20在第一圆筒部141d内运动。
进而,如图12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管141的第一圆筒部141d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是能够在绳22伸展的状态下容纳止血塞本体20的长度。即,与在绳22伸展的状态下从止血塞本体20的前端到后端的长度相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向管141在纵向方上的长度足够长(具体地说,约185mm)。
第二圆筒部141e是在驱动部142将导向管141与外筒40连接起来的情况下、外筒40的前端部被卡住的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筒40的前端部被卡在第二圆筒部141e中,从而将导向管141连接到外筒40上。
如图12A所示,导向管141的上端侧包括钩状止动件141f。止动件141f用于将被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保持在导向管141内(具体地说,第一圆筒部141d内)。
如图12A所示,止动件141f设置在导向管141的外周部141h的上端侧,以便围绕旋转轴线141g旋转。进而,在外周部141h(具体地说,第一圆筒部141d)形成进入孔141i,该进入孔141i用于使止动件141f的前端部进入导向管141。在止动件141f的前端正经由进入孔141i进入导向管141的状态下,止动件141f将被插入到导向管141内的止血塞本体20(更具体地说,棉体21的后端)锁定。从而,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被保持在导向管141内部,直到被止血塞本体推压部143推压为止。
<<关于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
下面,将参照图13描述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图13是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的示意图。进而,在图13中,用箭头表示竖直方向和在水平方向上与运送输送机110的运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下面,称之为交叉方向)。
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设置于在水平方向上远离运送输送机110的位置。如图13所示,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包括用于保持止血塞本体20的保持器201、和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推压部202,所述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推压部202推压被保持在保持器201内的止血塞本体20并从而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到导向管141中。
如图13所示,保持器201包括沿着竖直方向贯通保持器201的通孔201a。借助图中未示出的插入机构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到通孔201a中。保持器201将插入到通孔201a中的止血塞本体20保持在通孔201a内。在由保持器201保持的止血塞本体20被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情况下,保持器201竖立,使得通孔201a的纵向方向沿着竖直方向。更详细地说,保持器201竖立,使得由保持器201保持的止血塞本体20的绳22基本上向正下方悬垂。
在保持器201以上述状态竖立的情况下,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推压部202将推压夹具202a向上推压。在此,导向管141处于其纵向方向沿着竖直方向并且导向管141的后端开口面对通孔201a的上端开口的状态(即,图13中所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推压部202在通孔201a内向上推压止血塞本体20。从而,由保持器201保持的止血塞本体20被从棉体21侧(即,与包括绳2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从导向管141的下侧插入导向管141。
下面,将说明用于利用具有前述结构的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导向管141的工序。
通过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到导向管141中,位于运送输送机110的上方位置的导向管141在交叉的方向上移动到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的上方位置。即,如图13所示,导向管141可以在交叉方向上在运送输送机110的上方位置与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的上方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导向管141在交叉方向上的往复运动由另外的驱动部(未示出)实施。
并且在导向管141位于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的上方位置、且导向管141的后端开口面对通孔201a的上端开口的状态下,事先被插入到通孔201a中的止血塞本体20被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推压部202向上推压。从而,止血塞本体20在通孔201a内运动,并且被从导向管141的后端开口插入导向管141。在这种情况下,如前面所述,止血塞本体20被从棉体21侧插入导向管141。
如上所述,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将止血塞本体20从与包含绳2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从导向管141的下侧插入到导向管141中。止血塞本体20被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推压部202推压,直到其到达止血塞本体20被止动件141f锁定的位置为止。从而,止血塞本体20被保持在导向管141(具体地说,第一圆筒部141d)中。止血塞本体20在绳22基本上向正下方悬垂的状态下被保持在导向管141中。如前面所述,止血塞本体20被保持在导向管141中,以便从其前端到后端被容纳在第一圆筒部141d内。
借助上述工序,止血塞本体20被插入并从而保持在导向管14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面所述,从与包括绳2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棉体21侧)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导向管141。假定止血塞本体20被从包括绳的一侧插入导向管141,则需要采取通过吸引绳22使绳笔直地伸展的措施。另一方面,如果将止血塞本体20从棉体21侧插入导向管141,就无需采取上述措施。即,在按照上述工序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导向管141的情况下,绳22借助其自身的重量基本上向正下方悬垂。即,可以在其绳伸展的状态下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导向管141。
之后,在止血塞本体20被保持在导向管141中时,导向管141在交叉方向上向运送输送机110的上方位置运动。即,在保持止血塞本体20的状态下,导向管141向导向管141的后端开口面对外筒40的前端开口43的位置运动。
<<关于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外筒40的工序的详细情况>>
在外筒40在运送方向上被运送向导向管141的下方位置的情况下,利用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140进行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外筒40的工序。下面,详细描述该工序。
在进行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外筒40的程序之前(更具体地说,在外筒40在运送方向上被运送到导向管141的下方位置之前),通过上述程序,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导向管141。插入的止血塞本体20被止动件141f锁定,并被保持在导向管141中。即,导向管141在保持着止血塞本体20的状态下等待在运送输送机110的上方位置,直到外筒40被运送到导向管141的下方位置为止。
另一方面,在外筒40正被向导向管141的下方位置运送的时,所述弯曲机构150对外筒40进行弯曲处理。
具体地说,第一推动器单元151、第二推动器单元152和第三推动器单元153各自在外筒40位于为各个单元设置的推动器154的下方位置时,对外筒40进行弯曲处理。在弯曲处理之前,第一推动器单元151利用辅助推动器155对外筒40进行预处理。被进行预处理的外筒40以弯曲的形状(即,在多个花瓣状部分44各自在外筒40的径向方向上向外倾斜的状态下)到达导向管141的下方位置。之后,进行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到进行过弯曲处理的外筒40中的工序。
在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外筒20的工序中,首先,进行将进行过预处理的外筒40与导向管141连接起来的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由驱动部142将导向管141向进行过弯曲处理的外筒40下降,将外筒40的前端部从导向管141的下端侧(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插入导向管141。从而,导向管141连接到外筒40上。这里,参照图14A至14C说明连接导向管141和外筒40的过程。图14A至14C是表示连接导向管141和外筒40的过程的说明图。
首先,如图14A所示,驱动部142将导向管141向进行过弯曲处理的外筒40降低,外筒40的花瓣状部分44的前端与渐缩部141a的内周面接触。这时,如图14A所示,在花瓣状部分44以倾斜角θ向外倾斜的状态下,花瓣状部分44与渐缩部141a的内周面接触。
通过从上述状态进一步降低导向管141,外筒40的前端部在渐缩部141a内向导向管141的上端移动。这时,如图14B所示,花瓣状部分44的前端保持与渐缩部141a的内周面接触。结果,外筒40的前端部在渐缩部141a内向圆筒部141b(更具体地说,第二圆筒部141e)运动。即,通过在将外筒40插入导向管141时、花瓣状部分44的前端与渐缩部141a的内周面接触,导向管141将外筒40的前端部引导到圆筒部141b中。结果,外筒40的前端部被顺滑地插入导向管141。
这里,为了导向管141能够恰当地将外筒40的前端部引导到圆筒部141b中,花瓣状部分44需要以恰当的接触角度与渐缩部141a的内周面接触。具体地说,在由渐缩部141a的内周面和与该内周面接触的花瓣状部分44形成的两个角度中,从花瓣状部分44观察时位于上侧的角度(图14A中用符号α表示的角度)需要大于下侧的角度(图14A中用符号β表示的角度)。考虑到这一事实,需要以使上述倾斜角度θ成为恰当的角度的方式进行弯曲处理。如前面所述,优选地,倾斜角度θ在1度到45度的范围内。在花瓣状部分44以该范围内的倾斜角度θ倾斜的情况下,花瓣状部分44能够以恰当的接触角度与渐缩部141a的内周面接触。
通过在花瓣状部分44的前端与渐缩部141a的内周面接触的同时降低导向管141,外筒40的前端部在渐缩部141a内运动,从而,如图14B所示,通过向外倾斜而被弯曲的花瓣状部分44将会逐渐地追随外筒40的纵向方向。这是因为,渐缩部141a的内径从导向管141的下端到上端变小。即,花瓣状部分44的倾斜角度θ受到渐缩部141a的内周面的限制,并且随着外筒40在渐缩部141a内移动而减小。
之后,通过进一步降低导向管141,外筒40的前端部进入第二圆筒部141e。并且,如图14C所示,导向管141将被降低,直到外筒40的前端(换句话说,花瓣状部分44的前端)到达第二圆筒部141e的内周面与第一圆筒部141d的内周面之间的阶梯部为止。如图14C所示,通过外筒40的前端到达第二圆筒部141e的内周面与第一圆筒部141d的内周面之间的阶梯部,外筒40的前端部被卡到第二圆筒部141e中。结果,导向管141被恰当地连接到外筒40上。
进而,在外筒40的前端部被卡到第二圆筒部141e中的情况下,多个花瓣状部分44各自与第二圆筒部141e的内周面接触,并沿着外筒40的纵向方向。多个花瓣状部分44各自与第二圆筒部141e的内周面接触。具体地说,由于弯曲处理,外筒40保持弯曲的形状,其中,花瓣状部分44被向外倾斜弯曲。另一方面,第二圆筒部141e的内周面限制花瓣状部分44的弯曲。从而,花瓣状部分44在其外壁面上与第二圆筒部141e的内周面接触。结果,在导向管141和外筒40被连接起来的状态下,外筒40的前端开口43保持在打开的状态。
如上所述,通过将外筒40的前端部配合到第二圆筒部141e中,通过在第二圆筒部141e的内周面与花瓣状部分44接触,导向管141被连接到外筒40上。换句话说,驱动部142将导向管141向外筒40移动,使导向管141与外筒40的前端部接触,从而将导向管41与外筒40连接起来。在导向管141和外筒40被连接起来时,外筒40的前端开口43保持在打开的状态。
进而,在导向管141和外筒40被连接起来的状态下,保持在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处于被从其上端到后端(即整个止血塞本体20)容纳到第一圆筒部141d内的状态。即,如前面所述,导向管141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比充分地大于在绳伸展的状态下从止血塞本体20的前端到后端的长度。这样,在被保持在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的绳22不碰到外筒40的花瓣状部分44的情况下,将导向管141和外筒40连接起来。
进而,在外筒40的前端部被卡在第二圆筒部141e中的情况下,与第二圆筒部141e的内周面接触的花瓣状部分44位于在导向管141的径向方向上比第一圆筒部141d的内周面向外的位置(参照图12B)。换句话说,在导向管141的径向方向上,第一圆筒部141d的内周面位于比和第二圆筒部141e的内周面接触的花瓣状部分44向内的位置。这是因为,花瓣状部分44的厚度(即,外筒40的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约为0.55mm)小于第一圆筒部141d的内周面与第二圆筒部141e的内周面之间的阶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约为1mm)。
在将导向管141与外筒40连接起来之后,利用止血塞本体推压部143进行将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向下推压的工序。借助上述工序,止血塞本体20被插入到连接在导向管141上的外筒40中。即,通过将包括绳22的一侧往前放,保持在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在第一圆筒部141d内向外筒40的前端开口43运动。
这时,在绳22不与外筒40的花瓣状部分44接触的状态下,通过在第一圆筒部141d内移动,止血塞本体20被插入外筒40。这是因为,在导向管141和外筒40被连接起来的状态下,与第二圆筒部141e的内周面接触的花瓣状部分44在导向管141的径向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圆筒部141d的内周面靠外的位置。结果,能够在绳22不被花瓣状部分44卡住的状态下,将保持在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插入到连接在导向管141上的外筒40中。
进而,在止血塞本体20在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上通过形成有进入孔141i的位置时,在被止动件141f的前端部推压的同时,被推压到导向管141的内周面上(具体地说,第一圆筒部141d的内周面上)(参照图12C)。结果,在止血塞本体20在第一圆筒部141d内运动时,在止血塞本体20(具体地说,棉体21)与第一圆筒部141d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
另一方面,在止血塞本体推压部143推压止血塞本体20的情况下(在插入到导向管141内的止血塞本体20被插入外筒40的情况下),利用吸气装置144进行经由外筒40的后端侧吸气的工序。如前面所述,进行该工序,以便防止止血塞本体20的绳22在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导向管141时松弛。下面,详细描述该工序。
在导向管141和外筒40被连接起来的情况下,吸气装置144开始经由外筒40的后端侧吸气。从而,导向管141内的空气向吸气装置144流动,并且导向管141外部的空气经由进入孔141i流入导向管141。流入导向管141的空气以通过形成在第一圆筒部141d的内周面与止血塞本体20之间的间隙的方式流动。结果,在相互连接的导向管141和外筒40内产生从上向下运动的气流。
借助上述气流,止血塞本体20的绳22以被基本上向正下方拉的方式伸展。即,在将插入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插入到外筒40中时,吸气装置144吸气,使得止血塞本体20的绳22笔直地向外筒40的前端开口43伸展。结果,止血塞本体20被从包括绳22的一侧恰当地插入到外筒40中。
借助上述一系列工序,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被恰当地从包括绳22的一侧插入到连接在导向管141上的外筒40中。在止血塞本体20被插入到外筒40中之后,通过驱动部142向上移动导向管141,导向管141和外筒40被相互分离。而且,与导向管141的连接被解除的外筒40,被运送输送机110运送到用于进行前端加工处理的工序(参照图9)。
===关于根据实施方式的组装装置100的有效性===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组装装置100中,在将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插入外筒40时,通过导向管141与外筒40的前端部接触,将导向管141与外筒40连接起来。在这种状态下,在从外筒40的后端侧吸气的同时,将止血塞本体20从包括绳22的一侧经由前端开口43插入到外筒40中。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恰当地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到外筒40中。
即,如在“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导向管141和外筒40相互分离的状态下,难以将被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从包括绳22的一侧插入外筒40。即,在导向管141和外筒40相互分离的状态下,外筒40的花瓣状部分44露出。在花瓣状部分44露出的状态下,止血塞本体20的绳22在经过被花瓣状部分44包围的前端开口43时,可能会碰到花瓣状部分44。
并且,在将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从包括绳22的一侧插入外筒40的情况下,在绳22可能会碰到花瓣状部分44的状态下,如图15所示,绳22可能会被花瓣状部分44卡住。图15是表示绳22被花瓣状部分44卡住的状态的图示。在绳22象这样被花瓣状部分44卡住的情况下,止血塞本体20不能被恰当地插入到外筒40中。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向管141与外筒40的花瓣状部分44接触并从而将导向管141和外筒40连接起来的状态下,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到外筒40中。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外筒40时,因为花瓣状部分44不露出,所以,花瓣状部分44和绳22之间的接触受到限制。结果,能够将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在绳22不被花瓣状部分44卡住的情况下恰当地插入到外筒40中。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插入到导向管14中的止血塞本体20经由第一圆筒部141d插入到外筒40中。另一方面,在导向管141和外筒40被连接起来的状态下,花瓣状部分44与第二圆筒部141e的内周面接触,并且,在导向管141的径向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圆筒部141d的内周面向外的位置。从而,在将止血塞本体20插入外筒40的情况下,花瓣状部分44与绳22的接触受到限制。结果,止血塞本体20以绳22不被花瓣状部分44卡住的方式在第一圆筒部141d内运动,并被插入到外筒40中。
===导向管141的形状的变形例===
导向管141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图16A和16B所示的形状,(下面,称之为第一个变形例),或者是图17A和17B所示的形状(下面,称之为第二个变形例)。图16A是表示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的图示。图16B是图16A中用符号“T”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7A是表示根据第二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的图示。图17B是图17A中用符号“S”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下面,将描述导向管141的形状的变形例。
<<关于第一个变形例>>
如图16A所示,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通过将外筒40的前端部插入导向管141在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被连接到外筒40上。如图16A所示,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包括:渐缩部141a、第一圆筒部141d和第二圆筒部141e。进而,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包括缩窄部141j,该缩窄部在第一圆筒部141d与第二圆筒部141e之间的位置具有缩窄的内表面。缩窄部141j的各部分的内径小于第一圆筒部141d和第二圆筒部141e的内径。
通过外筒40的前端部被卡到第二圆筒部141e中,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被连接到外筒40上。并且,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在被连接到外筒40上的状态下,在第二圆筒部141e的内周面处与外筒40的花瓣状部分44接触。进而,如图16B所示,与第二圆筒部141e的内周面接触的花瓣状部分44在导向管141的径向方向上位于比缩窄部141j的内周面的向外的位置。结果,在止血塞本体20被插入到外筒40中的情况下,花瓣状部分44与绳22之间的接触将受到限制。从而,止血塞本体20通过以绳22不被花瓣状部分44卡住的方式在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内运动,被插入到外筒40中。
进而,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的内径基本上等于由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0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的直径。即,被插入到根据第一变形例的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与导向管141的内周面紧密地接触。并且,如图16A所示,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保持止血塞本体20,使得棉体21的前端部从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露出。
进而,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包括形成在导向管141的外周部141h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的通气孔141k。通过设置该通气孔141k,在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和外筒40连接起来的状态下,当吸气装置144动作时,恰当地产生前面提到的气流。下面,说明为什么包括通气孔141k的原因。
如前面所述,在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内周面与保持在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紧密接触。简单地说,在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开口被止血塞本体20堵塞。在这种状态下,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被连接到外筒40上,吸气装置144动作。这里,当假定不设置通气孔141k时,吸气装置144只减小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内的压力,不产生气流。
另一方面,在设置通气孔141k的情况下,空气经由通气孔141k流入导向管141,从而产生前面所述的气流。从而,在将被插入到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插入外筒40的情况下,通过吸气装置144的吸气,止血塞本体20的绳22笔直地伸展。结果,插入到根据第一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被从包括绳22的一侧恰当地插入到外筒40中。
<<关于第二个变形例>>
在上面的说明中,描述了用于将外筒40的前端部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结构。但是,在第二个变形例中,如图17A和17B所示,将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从外筒40的前端开口43插入到外筒40的前端部中。即,通过将根据第二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插入到外筒40的前端部中,将其连接到外筒40上。
详细地说,如图17A和17B所示,根据第二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在纵向方向的一个端部处包括:外侧圆筒部141p,所述外侧圆筒部141p具有比外筒40的外径稍大的内径;内侧圆筒部141q,所述内侧圆筒部141q位于外侧圆筒部141p的内侧,并具有从一端向另一端变大的外径。并且,在外侧圆筒部141p和内侧圆筒部141q之间,形成环形间隙141r。
根据第二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将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即,通过向已经被弯曲机构150实施过弯曲处理的外筒40运动,内侧圆筒部141q被插入到外筒40的前端部中。从而,根据第二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在内侧圆筒部141q的外周面与花瓣状部分44的内壁面接触,并从而连接到外筒40上。进而,如图17B所示,在根据第二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和外筒40被连接起来的情况下,花瓣状部分44各自将处于在间隙141r中被夹在外侧圆筒部141p和内侧圆筒部141q之间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第二个变形例的结构中,驱动部142将导向管141向进行过弯曲处理的外筒40移动,并将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从前端开口43插入到外筒40中,并从而使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与外筒40的前端部接触,并将导向管141和外筒40连接起来。在这种结构中,能够顺滑地将导向管141与外筒40连接起来。外筒40的花瓣状部分44与导向管141(具体地说,内侧圆筒部141q)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外周面接触,从而将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恰当地插入到外筒40中,而绳22不会被花瓣状部分44卡住。
并且,如图17A所示,在根据第二个变形例的导向管141的外周部141h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形成上述通气孔141k。包括通气孔141k的原因如前面所述。
进而,将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从外筒40的前端开口43插入到外筒40的前端部中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图17A和17B所示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图18所示的结构。即,如图18所示,可以是: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具有简单的圆筒状,通过将所述一个端部插入到进行过弯曲处理的外筒40的前端部中,将导向管141和外筒40连接起来。图18是表示用于将导向管141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插入到外筒40的前端部中的另一种结构的图示。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中,主要讨论了本发明的止血塞10的制造装置和方法(组装装置100)。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的目的而提出的,并不是对本发明给予任何限制。不言而喻,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任何变形和改进,本发明包括其等价物。进而,上述设定值、尺寸和形状等,只不过是显示本发明的效果的例子,不应当被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了包括具有双层结构的可伸展的内筒50作为推动构件的止血塞10。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包括固定长度(不能伸展)的内筒50的止血塞10。
同样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前端开口43基本上朝向正上方时(竖立的状态),将外筒40安装到装配台160上。在外筒40被运送到导向管141的下方位置的情况下,驱动部142将导向管141向外筒40降低。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导向管141和外筒40被沿着竖直方向连接起来,并且止血塞本体20被从上侧插入到外筒40中。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在前端开口43基本上面向其侧方(横置的状态)时,将外筒40安装到运送输送机110上。在这种结构中,驱动部142从外筒40的侧方向外筒40移动导向管141,并将导向管141与外筒40沿着水平方向连接起来。插入到导向管141中的止血塞本体20被从外筒40的侧方插入到外筒40中。
并且,将导向管141与外筒40连接起来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将导向管141向外筒40移动的结构。驱动部142可以通过将导向管141和外筒40中的一个向另外一个移动,将导向管141和外筒40连接起来,并从而使导向管141与外筒40的前端部接触。从而,通过将外筒40向导向管141移动,可以将导向管141和外筒40连接起来。
附图标记说明
10止血塞,20止血塞本体,21棉体,22绳,30施加器,40外筒(容纳筒),41大直径部,42小直径部,43前端开口,44花瓣状部分,45后端开口,46环状肋,47阶梯部,50内筒(推动构件),51第一内筒,51a凸缘部,51b环状突起,52第二内筒,52a凸缘部,52b凸出部,52c喇叭状部,100组装装置(用于制造止血塞10的装置),110运送输送机,120外筒供应机构,121外筒进给器,121a振动台,122运送路径,122a聚积部,122b下落斜槽,122c聚积部,130内筒插入机构(推动构件插入机构),131第一内筒插入机构,132第二内筒插入机构,133内筒进给器,133a振动台,133b导轨,134管,135内筒推压部,135a推压构件,140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141导向管,141a渐缩部,141b圆筒部,141c展宽部,141d第一圆筒部,141e第二圆筒部,141f止动件,141g旋转轴,141h外周部,141i进入孔,141j缩窄部,141k通气孔,141p外侧圆筒部,141q内侧圆筒部,141r间隙,142驱动部,143止血塞本体推压部(推压部),143a推压夹具,144吸气装置,145支承构件,150弯曲机构,151第一推动单元,152第二推动单元,153第三推动单元,154推动器,154a渐缩部,154b圆盘部,155辅助推动器,160装配台,200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201保持器,201a通孔,202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推压部,202a推压夹具

Claims (8)

1.一种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该止血塞包括:止血塞本体,所述止血塞本体具有绳;容纳筒,所述容纳筒容纳止血塞本体;推动构件,所述推动构件在所述容纳筒内移动并将止血塞本体推出到容纳筒之外;在所述容纳筒的前端部设置包围该容纳筒的前端开口的多个花瓣状部分,所述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包括:
推动构件插入机构,所述推动构件插入机构将推动构件经由所述前端开口插入到容纳筒中;以及
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所述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将所述止血塞本体经由所述前端开口从包含绳的一侧插入到所述容纳筒中,
所述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包括:
导向管,所述导向管对插入到该导向管中的止血塞本体进行导向;
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通过将所述导向管和所述容纳筒中的一个向另一个移动并从而使所述导向管与所述容纳筒的所述前端部接触,将所述导向管和所述容纳筒连接起来;
推压部,所述推压部推压插入到所述导向管中的所述止血塞本体,以便将该止血塞本体插入到连接于所述导向管上的所述容纳筒中;以及
吸气装置,在所述止血塞本体被插入到所述容纳筒中的情况下,所述吸气装置从所述容纳筒的后端侧吸入空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管包括形成在所述导向管的外周部的通气孔。
3.如权利要求1至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包括:
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所述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将所述止血塞本体插入到所述导向管中,
其中,所述驱动部通过使处于保持着由所述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插入的止血塞本体的状态下的所述导向管向所述容纳筒移动,并从而使所述导向管与所述容纳筒的前端部接触,将所述导向管和所述容纳筒连接起来,并且
所述导向管的纵向方向上的长度比在绳被伸展的状态下所述止血塞本体从前端到后端的长度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管被保持在该导向管的纵向方向沿着竖直方向的状态,
所述另外的止血塞本体插入机构将止血塞本体从与包括绳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从导向管的下侧插入到导向管中。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行弯曲处理的弯曲机构,所述弯曲机构对所述容纳筒进行弯曲处理,将多个花瓣状部分各自沿容纳筒的径向方向向外弯曲,
所述导向管包括:
渐缩部,所述渐缩部设置在所述导向管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处,其中,所述渐缩部的内径从所述导向管的一端向另一端变小;以及
圆筒部,所述圆筒部在所述导向管的纵向方向上在渐缩部的另一端侧邻接所述渐缩部,
其中,所述驱动部将所述导向管向进行弯曲过处理的容纳筒移动,并将所述容纳筒从所述导向管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插入到所述导向管中,
在将所述容纳筒插入到所述导向管中的情况下,通过在渐缩部的内周面与花瓣状部分的前端接触,所述导向管将所述容纳筒的前端部引导到圆筒部中,并且通过将所述前端部配合到圆筒部中并与花瓣状部分接触,将所述导向管连接到所述容纳筒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部包括第一圆筒部和第二圆筒部,所述第二圆筒部在所述导向管的纵向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圆筒部与所述渐缩部之间的位置处,
所述推压部推压所述止血塞本体,使得止血塞本体在所述第一圆筒部内移动,
通过将所述容纳筒的前端部配合到所述第二圆筒部中,所述导向管通过在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花瓣状部分接触,被连接到所述容纳筒上,并且
在所述前端部被配合到第二圆筒部中的情况下,第一圆筒部的内周面在所述导向管的径向方向上位于比与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内周面接触的花瓣状部分向内的位置处。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行弯曲处理的弯曲机构,所述弯曲机构对所述容纳筒进行弯曲处理,将多个花瓣状部分各自沿容纳筒的径向方向向外弯曲,
其中,所述驱动部将所述导向管向进行过弯曲处理的容纳筒移动,并将所述导向管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从前端开口插入到所述容纳筒中,从而,使所述导向管的纵向方向上的所述一个端部与所述容纳筒的前端部接触,并将所述导向管与所述容纳筒连接起来。
8.一种用于制造止血塞的方法,该止血塞包括:止血塞本体,所述止血塞本体具有绳;容纳筒,所述容纳筒容纳止血塞本体;推动构件,所述推动构件在所述容纳筒内移动并将止血塞本体推出到容纳筒之外;在所述容纳筒的前端部设置包围该容纳筒的前端开口的多个花瓣状部分,所述用于制造止血塞的方法包括:
经由所述前端开口将所述推动构件插入到所述容纳筒中;以及
将止血塞本体从包括绳的一侧经由所述前端开口插入到所述容纳筒中,
将止血塞本体插入到所述容纳筒中的步骤包括:
通过使对被插入到所述导向管中的止血塞本体进行导向的导向管和所述容纳筒中的一个向另一个移动,并且使所述导向管与容纳筒的前端部接触,将所述导向管与所述容纳筒连接起来;
推压被插入到所述导向管中的止血塞本体,以便将止血塞本体插入到连接在所述导向管上的所述容纳筒中;以及
在所述止血塞本体被插入到所述容纳筒中的情况下,从所述容纳筒的后端侧吸气。
CN2009801447950A 2008-09-29 2009-09-17 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和方法 Pending CN1022095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51448A JP5314984B2 (ja) 2008-09-29 2008-09-29 タンポンの製造装置、及び、タンポンの製造方法
JP2008-251448 2008-09-29
PCT/JP2009/066228 WO2010035677A1 (ja) 2008-09-29 2009-09-17 タンポンの製造装置、及び、タンポン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9514A true CN102209514A (zh) 2011-10-05

Family

ID=42059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47950A Pending CN102209514A (zh) 2008-09-29 2009-09-17 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943658B2 (zh)
EP (1) EP2335666B1 (zh)
JP (1) JP5314984B2 (zh)
CN (1) CN102209514A (zh)
AU (1) AU2009297657A1 (zh)
BR (1) BRPI0913803A2 (zh)
WO (1) WO2010035677A1 (zh)
ZA (1) ZA20110288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69407A (zh) * 2017-10-12 2018-02-09 青岛创想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 卫生棉组装系统
CN108670559A (zh) * 2018-05-26 2018-10-19 东莞市元鹏五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卫生棉条折叠装置及方法
CN112839615A (zh) * 2018-09-10 2021-05-25 鲁吉利工程股份公司 用于给棉条施放器配备棉条的设备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60187B2 (ja) * 2009-08-31 2014-04-0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タンポン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ンポンの製造装置
US20130263862A1 (en) * 2011-06-24 2013-10-10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Method for moving articles and controlling the position of same
DE102011056969B3 (de) * 2011-12-23 2012-11-08 Thomas Krönin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Applikatortampons
US10111786B2 (en) * 2015-04-10 2018-10-30 First Quality Hygienic, Inc. Tampon applicator including beveled portion
CH715069A1 (de) 2018-06-05 2019-12-13 Ruggli Projects Ag Förder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Fördern von Tampon-Applikatoren.
CN112998962A (zh) * 2019-12-19 2021-06-22 吴静茹 旋转压缩卫生棉条装置
CH717298A1 (de) * 2020-04-06 2021-10-15 Ruggli Projects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Fügen mehrteiliger Tampon-Applikatoren.
WO2024073791A1 (en) * 2022-10-04 2024-04-11 Meditati Pty Ltd Deployment device for an insertable an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1993A (en) * 1980-01-09 1982-03-30 Hauni-Richmond, Inc. Arrangement for orienting and conveying barrels of tampon inserters
JPS57173054A (en) * 1981-04-17 1982-10-25 Kao Corp Tampon produc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S60168452A (ja) * 1983-12-28 1985-08-31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タンポン插入具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584263A (ja) * 1991-09-26 1993-04-06 Uni Charm Corp 生理用タンポンのアプリケーター
CN101155568A (zh) * 2005-03-25 2008-04-02 奥特斯联合有限公司 棉塞涂抹器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52230A (en) * 1936-06-29 1939-03-28 Holly Pax Inc Method of forming tampons
US3683759A (en) * 1970-12-10 1972-08-15 Kimberly Clark Co Method for shaping tube ends
JPS5084263A (zh) 1973-11-26 1975-07-08
GB1520025A (en) * 1975-08-07 1978-08-02 Product Design & Eng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shaping the ends of tubular blanks to form tampon ejector tubes
BE860748A (fr) 1977-02-15 1978-05-10 Solargen Electronics Elements et batterie d'accumulateurs au plomb cristallin
US4321933A (en) 1979-08-23 1982-03-30 Baessler Medical Electronics, Inc. Telemetry system for monitoring hospital patient temperature
JPS6027303B2 (ja) * 1980-08-11 1985-06-28 花王株式会社 タンポンのアプリケ−タ−
JPS60116350A (ja) 1983-11-28 1985-06-22 花王株式会社 タンポンのひもの插入方法
AT401610B (de) * 1989-01-03 1996-10-25 Johnson & Johnson Ges M B 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von gewickelten, im wesentlichen zylindrischen gegenständen, insbesondere tampons
CA2095393C (en) * 1992-05-20 1997-12-30 Jamshid Rejai Tampon applicator and method for forming same
US5575047A (en) * 1994-11-25 1996-11-19 Athena Medica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king biodegradable absorbent pads
CA2181015C (en) * 1995-07-14 2000-10-10 Thomas C. Mcnelis Supporting rim structure of an open insertion end tampon applicator used to post form an insertion end of a tampon pledget
IL126111A0 (en) * 1998-09-07 1999-05-09 Medivice Systems Ltd Tampon applicator
US6905567B2 (en) * 2003-04-10 2005-06-14 Unilever Home & Personal Care Usa, Division Of Conopco, Inc.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cotton swabs
US20050256495A1 (en) * 2004-04-29 2005-11-17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Composite web and use in an absorbent article
US8864640B2 (en) * 2004-05-14 2014-10-21 Mcneil-Ppc, Inc. Methods of packaging intravaginal device
US7736572B2 (en) * 2006-11-10 2010-06-15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 expandable pushrod mold sea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1993A (en) * 1980-01-09 1982-03-30 Hauni-Richmond, Inc. Arrangement for orienting and conveying barrels of tampon inserters
JPS57173054A (en) * 1981-04-17 1982-10-25 Kao Corp Tampon produc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S60168452A (ja) * 1983-12-28 1985-08-31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タンポン插入具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584263A (ja) * 1991-09-26 1993-04-06 Uni Charm Corp 生理用タンポンのアプリケーター
CN101155568A (zh) * 2005-03-25 2008-04-02 奥特斯联合有限公司 棉塞涂抹器组件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69407A (zh) * 2017-10-12 2018-02-09 青岛创想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 卫生棉组装系统
CN108670559A (zh) * 2018-05-26 2018-10-19 东莞市元鹏五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卫生棉条折叠装置及方法
CN108670559B (zh) * 2018-05-26 2022-01-11 东莞市元鹏五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卫生棉条折叠装置及方法
CN112839615A (zh) * 2018-09-10 2021-05-25 鲁吉利工程股份公司 用于给棉条施放器配备棉条的设备及方法
CN112839615B (zh) * 2018-09-10 2024-01-02 鲁吉利工程股份公司 用于给棉条施放器配备棉条的设备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0913803A2 (pt) 2019-05-14
WO2010035677A1 (ja) 2010-04-01
AU2009297657A1 (en) 2010-04-01
EP2335666A4 (en) 2013-03-06
EP2335666B1 (en) 2015-12-02
JP2010081989A (ja) 2010-04-15
JP5314984B2 (ja) 2013-10-16
US8943658B2 (en) 2015-02-03
EP2335666A1 (en) 2011-06-22
US20110209317A1 (en) 2011-09-01
ZA201102884B (en) 2011-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9514A (zh) 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和方法
CN102159167B (zh) 用于制造止血塞的装置及方法
KR102271869B1 (ko) 식모용 바늘에 모낭 유닛을 로딩하는 장치
CN102223863A (zh) 用于检查止血塞的装置及方法
CN1813647A (zh) 卫生棉塞的送塞器及卫生用品
WO2021003965A1 (zh) 送料系统
CN103551846B (zh) 奶瓶装配设备
TW201110947A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tampons
CN210789086U (zh) 自动铆压装置
CN111904438A (zh) 一种自动采血及血液检测一体机及采血方法
JP4080266B2 (ja) ゴム栓分離装置
CN109228735A (zh) 笔芯分离装置及其笔芯入笔套设备
JP5486789B2 (ja) タンポンの製造装置、及び、タンポンの製造方法
CN109124812B (zh) 一种润滑型深部输精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07889108U (zh) 吹瓶装置及吹瓶机
JP5386130B2 (ja) タンポン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ンポンの製造装置
CN218080063U (zh) 管件上下料一体化装置
CN217529914U (zh) 一种平面微型网自动装配设备
CN219368192U (zh) 一种实验干燥装置
CN212798721U (zh) 一种臭氧混合投加装置
CN110178541B (zh) 一种背负式储料采棉机
CN210392937U (zh) 一种补风口结构
CN216488971U (zh) 一种自动送料的冷压端子装置
CN212232593U (zh) 一种便于清理的小白鼠喂养笼
CN201175479Y (zh) 吸乳器的泄压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11005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