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7722A - 电荷去除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荷去除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07722A CN102207722A CN2011100637660A CN201110063766A CN102207722A CN 102207722 A CN102207722 A CN 102207722A CN 2011100637660 A CN2011100637660 A CN 2011100637660A CN 201110063766 A CN201110063766 A CN 201110063766A CN 102207722 A CN102207722 A CN 1022077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electric charge
- removal device
- rough surface
- surfac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6—Eliminating residual charges from a reusable imaging member
- G03G21/08—Eliminating residual charges from a reusable imaging member using optical radia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电荷去除装置。在电荷去除装置中,光引导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光引导部将来自光源的光朝向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引导。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的电荷被从光引导部发出的光去除。光引导部的第一表面与光源对置。第二表面是位于第一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且面对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后表面是位于面对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且具有将来自第一表面的光朝向面对表面反射的粗糙表面部。渐增部分的位置越靠近第二表面,渐增部分的长度变得越大。渐减部分的位置越靠近第二表面,渐减部分的长度变得越小。该电荷去除装置能够将来自光源的光照射到感光鼓的表面上,以便在轴向方向上跨越感光构件是均匀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荷去除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型成像装置中,首先随着感光鼓的旋转在感光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接下来,调色剂被显影辊供应到感光鼓的表面,用于将静电潜像显影成调色剂图像。随后,感光鼓的表面上携带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纸张上。通过该过程,成像装置能够在纸张上形成图像(调色剂图像)。
此时,在调色剂图像已被转印到纸张上之后保留在感光鼓表面上的任何电荷可以对在感光鼓上形成的下一个静电潜像(调色剂图像)的质量有不利影响。因此,一些传统成像装置已经设有用于从感光鼓的表面去除任何剩余电荷的电荷去除装置。
本领域中一种已知的电荷去除装置设有LED阵列。LED阵列被设置为与感光鼓表面对置,并且由沿感光鼓的轴线排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多个LED)构成。通过从每个LED发光,使得感光鼓的表面在其轴向方向上跨越整个鼓被均匀照射,剩余电荷能够被从鼓的表面去除。
本领域中另一类型的电荷去除装置由LED灯和用于将从LED灯发出的光引导到感光鼓表面的光引导件构成。光引导件由透明树脂或玻璃形成且是条形的。条形光引导件被定位成与感光鼓表面对置以便在鼓的轴向方向上延伸。LED灯被定位成与光引导件的一个端面对置,从而从LED发出的光进入该端面。在光引导件的周表面上设置有由凹进和突起形成的V形凹口,用于将从LED灯进入到该端面的光反射到感光鼓的表面上。为了防止照射到感光鼓表面的光量随着离LED灯的距离增大而减少,形成在光引导件中的凹进和突起的宽度和深度在离开LED灯的方向上单调增大。
由于由LED灯和光引导件构成的电荷电去除装置比由LED阵列构成的电荷去除装置需要更少的LED,所以能够降低电荷去除装置的成本。
然而,在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的彻底研究中,发现即使当形成在光引导件中的突起和凹进的宽度和深度在离开LED灯或其它光源的方向上单调增大,由LED灯和光引导件构成的传统电荷去除装置也可能无法跨越感光鼓的轴向方向将光均匀地照射到感光鼓的表面上。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荷去除装置,该电荷去除装置能够将来自光源的光照射到感光鼓的表面上,以便在轴向方向上跨越感光构件是均匀的。
为了获得上述和其它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荷去除装置。电荷去除装置包括光源和光引导部。光源发出光。光引导部面对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光引导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光引导部将来自光源的光朝向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引导。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的电荷被从光引导部发出的光去除。光引导部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面对表面和后表面。第一表面与光源对置。第二表面是位于第一表面的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反侧的表面。面对表面将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连接。面对表面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面对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后表面是位于面对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后表面具有将从第一表面进入的光朝向面对表面反射的粗糙表面部。粗糙表面部具有在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的长度。粗糙表面部包括渐增部分和渐减部分。渐增部分的位置越靠近第二表面,渐增部分的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变得越大。渐减部分的位置越靠近第二表面,渐减部分的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变得越小。
附图说明
从与附图结合的以下描述中,本发明的特定特征和优势以及其它目的将变得明显,在附图中:
图1是具有根据实施例的电荷去除装置的成像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电荷去除装置的正视图;
图3是电荷去除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4是示出粗糙表面部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均方根粗糙度Rq、粗糙度曲线的最大高度Rz和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高度Rc;
图5是根据第一变体的电荷去除装置的正视图;
图6是根据第二变体的电荷去除装置的正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电荷去除装置的正视图;
图8是根据比较例的电荷去除装置的正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电荷去除装置的光功率测量结果的表;和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电荷去除装置的光功率测量结果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成像装置的总体结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荷去除装置1被设置在成像装置2中,如图1所示。成像装置2例如是串型彩色激光打印机。然而,电荷去除装置1可被设置在与串型打印机不同的彩色激光打印机或单色激光打印机中。
成像装置2包括形状大致类似长方体的主壳体3。前盖4被设置在主壳体3的一个侧壁上,用于覆盖设置成通入主壳体3内部的通入开口。鼓单元5被可拆除地容纳在主壳体3的内部且当前盖4被打开时能够经由通入开口从主壳体3拆除。
在以下描述中,主壳体3的设置有前盖4的侧面将被称为“前侧”,包括电荷去除装置1的成像装置2中的部件的前、后、顶、底、左和右侧将以面对电荷去除装置1的前侧的使用者的视点为基础。
鼓单元5设有与四种颜色黑色、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对应的四个感光鼓6。感光鼓6以从前到后为黑色、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顺序被沿前后方向彼此平行地布置且以相等间隔隔开。
鼓单元5还包括用于感光鼓6中的每一个感光鼓的鼓子单元7和显影剂盒8。鼓子单元7相对于鼓单元5固定。当鼓单元5被拉出主壳体3之外足够远时,显影剂盒8能够被从鼓单元5上方的位置安装到鼓单元5中或从鼓单元5拆除。
每个鼓子单元7包括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框架9。框架9用于保持与四个感光鼓6对应的充电器10、清洁辊11和光引导件12。充电器10、清洁辊11和光引导器12被绕对应的感光鼓6的圆周以与感光鼓6的旋转方向相反的顺序布置且与感光鼓6的圆周表面对置。
每个显影剂盒8包括用于容纳调色剂的壳体13和保持在壳体13的下端中的显影辊14。显影辊14被安置成使得其周表面的一部分从壳体13的底部露出。显影辊14的露出表面与对应感光鼓6的周表面接触。
曝光装置15被设置在鼓单元5的上方,用于照射与成像装置2中使用的四种颜色对应的四个激光束。
在成像操作中,随着与每种调色剂颜色对应的感光鼓6旋转,对应的充电器10通过电晕放电对感光鼓6的表面施加均匀电荷。接着,曝光装置15照射激光束,用于选择性地曝光感光鼓6的表面。每个激光束选择性地从对应的感光鼓6的表面去除电荷,从而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同时,显影辊14的表面上携带的调色剂的薄层被维持在均匀厚度。随着形成在感光鼓6上的静电潜像旋转到与显影辊14对置的位置,显影辊14将调色剂供应到潜像,从而在感光鼓6的表面上将潜像显影成可视调色剂图像。
用于容纳纸张P的纸盒16被设置在主壳体3的底部。输送皮带17被设置在纸盒16和鼓单元5之间,从而输送皮带17的上部在四个感光鼓6的底周表面上与四个感光鼓6接触。在经由输送皮带17的上部与感光鼓6中的每一个感光鼓面对的位置处,四个转印辊18被设置在输送皮带17的内部。
容纳在纸盒16中的纸张P被各个辊输送到输送皮带17上。此时,输送皮带17循环从而其上部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因而,当纸张P被输送到输送皮带17上时,输送皮带17将纸张顺序地运载经过输送皮带17和感光鼓6中的每一个感光鼓之间的位置。随着纸张通过每个感光鼓6的下方,对应的转印辊18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6的表面转印到纸张P。
定影单元19被设置在输送皮带17的就纸张P被输送的方向而言的下游端。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纸张P上之后,纸张P被输送到定影单元19,在定影单元19处,通过热和压力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上。在调色剂图像在定影单元19中被定影之后,各个辊将纸张排出到形成在主壳体3的顶表面上的排出盘20上。
在调色剂图像被从感光鼓6转印到纸张P之后,感光鼓6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从其转印的区域旋转到与光引导件12对置的位置。图2中示出的光源21将光照射到光引导件12中。如下面详细描述的,进入光引导件12的光通过其传播且跨越感光鼓6的整个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照射感光鼓6的表面。从光引导件12照射的光从感光鼓6的表面去除在转印之后的任何剩余电荷。
在某些情况下,在调色剂图像被从感光鼓6转印到纸张P之后,一些调色剂剩余在感光鼓6的调色剂图像从其转印的部分。当感光鼓6旋转使得该剩余调色剂与清洁辊11对置时,清洁辊11将该调色剂回收。
2.电荷去除装置
如图2所示,光引导件12与光源21和光引导件容纳部22一起构成电荷去除装置1。光源21被设置到光引导件12的右方。光引导件容纳部22容纳光引导件12。
(1)光引导件
光引导件12例如由无色透明丙烯酸树脂形成。光引导件12是条状的且在左右方向上,即感光鼓6的宽度方向(轴向方向)上伸长。
光引导件12具有平的右端面23。右端面23作为从光源21发出的光被照射到其上的光入射表面。即,右端面23与光源21对置。入射到光引导件12的右端面23上的光经由光引导件12朝向光引导件12的另一端上的左端面24行进(通过)。
左端面24被制造成将到达左端面24的光反射回到光引导件12中。具体地,左端面24被制造成形成包括上部24U和比上部24U进一步向右凹进的下部24L的台阶状。
如图3所示,在右端面23和左端面24之间延伸的周表面包括面对表面25、顶表面26、底表面27和后表面28。
面对表面25与感光鼓6的表面对置,且在面对表面25与感光鼓6的表面之间形成有小间隙。面对表面25是固定曲率的弯曲表面。在剖面中,面对表面25形成为半圆形弧状,且该弧的凸侧面对感光鼓6。面对表面25的右边缘和左边缘分别连接到右端面23和左端面24。
顶表面26是从面对表面25的顶边缘向后延伸的平坦表面。顶表面26的右边缘和左边缘被类似地分别连接到右端面23和左端面24。
底表面27从面对表面25的底边缘与顶表面26平行地向后延伸。底表面27的右边缘和左边缘类似地分别连接到右端面23和左端面24。
后表面28是形成在面对表面25的与感光鼓6相反侧的平坦表面。后表面28的上边缘和下边缘被分别连接到顶表面26和底表面27的后边缘,且后表面28的右边缘和左边缘被分别连接到右端面23和左端面24。
粗糙表面部29被形成在后表面28上,用于将经由光引导件12传播的光朝向面对表面25反射。更具体地,后表面28的在前后方向(与感光鼓6的宽度方向垂直且和顶底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感光鼓6相对的区域比后表面28的其余区域进一步朝向面对表面25凹陷,从而就前后方向而言在与感光鼓6相对的区域和不与感光鼓6相对的区域之间形成台阶。后表面28中的凹陷区域经过表面纹理处理(蚀刻处理)以在其中形成微突起和微凹进。该处理的区域作为粗糙表面部29且具有均匀粗糙度的纹理表面。
如图2所示,粗糙表面部29被形成在后表面28中的与光引导件12的右端面23(即后表面28的右端)隔开间隙D1的区域中。换言之,间隙D1被形成在粗糙表面部29的右端和右端面23之间。间隙D1是30mm。后表面28的与间隙D1对应的部分30是非反射部。因此,当入射到右端面23上的光经由后表面28的部分30朝向左端面24行进时,几乎没有入射到右端面23上的光被反射。
在图2中,粗糙表面部29已经用阴影线加深以便使粗糙表面部29与周围部区别。粗糙表面部29具有大致均匀的表面粗糙度。
从其右边缘开始且持续朝向其左边缘前进,粗糙表面部29具有渐增宽度部分31、最大宽度部分32、渐减宽度部分33和最小宽度部分34。即,渐增宽度部分31包括粗糙表面部29的右边缘。
渐增宽度部分31具有长度D2且从粗糙表面部29的右边缘向左延伸。长度D2是20mm。渐增宽度部分31的在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即在竖直方向上的宽度向左(朝向光引导件12的左端面24)逐渐增大。更具体地,渐增宽度部分31的右端的竖直尺寸是3mm,左端的竖直尺寸是4.2mm。从渐增宽度部分31的右端朝向左端移动,渐增宽度部分31的竖直尺寸从3mm单调(逐渐)增加到4.2mm。即,渐增宽度部分31的位置越靠近左端面24,渐增宽度部分31的竖直尺寸变得越大。
最大宽度部分32具有在粗糙表面部29的竖直长度中作为最大竖直长度的长度D3,且最大宽度部分32从其与渐增宽度部分31的边界向左延伸。长度D3是50mm,最大宽度部分32的竖直尺寸是一致的4.2mm。
渐减宽度部分33具有长度D4且从其与最大宽度部分32的边界向左延伸。长度D4是40mm。渐减宽度部分33的竖直尺寸向左(朝向光学传导件12的左端面24)单调减小。更具体地,渐减宽度部分33的右端的竖直尺寸是4.2mm,左端的竖直尺寸是2.5mm。从右端朝向左端移动,渐减宽度部分33的竖直尺寸从4.2mm逐渐减小到2.5mm。即,渐减宽度部分33的位置越靠近左端面24,渐减宽度部分33的竖直宽度变得越小。
最小宽度部分34是其与渐减宽度部分33的边界和粗糙表面部29的左边缘之间的部分,并在左右方向上具有110.5mm的长度D5。长度D5是粗糙表面部29的竖直长度中的最小竖直长度。最小宽度部分34的竖直尺寸是一致的2.5mm。
在粗糙表面部29的左端和光引导件12的左端之间形成小间隙。从渐减宽度部分33和最小宽度部分34之间的边界到光引导件12的左端面的长度D6是112.9mm。因而,粗糙表面部29的左端和光引导件12的左端面之间的间隙是2.4mm。
(2)光源
光源21是例如设置有LED的LED灯。光源21被固定在主壳体3的内部,处于在左右方向上跨越规定距离(例如22.9mm)与光引导件12的右端面23对置的位置。
(3)光引导件容纳单元
光引导件容纳部22被形成在鼓子单元7的框架9中。光引导件容纳部22具有正C形剖面且在前侧和右侧开放。光引导件容纳部22具有用于容纳光引导件12的内部空间。更具体地,光引导件容纳部22具有分别(覆盖)与光引导件12的左端面24、顶表面26、底表面27和后表面28对应的左壁35、顶壁36、底壁37和后壁38。光引导件容纳部22的右侧和前侧开放且露出光引导件12的右端面23和面对表面25。左壁35形成有与形成在光引导件12上的左端面24的形状对应的台阶。后壁38被成形为与形成在光引导件12上的整个后表面28形成接触。光引导件容纳部22由除了黑色之外的颜色的不透明树脂、例如白色树脂形成。
(4)粗糙表面部的粗糙度的测量
利用用于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接触型仪器在沿左右方向间隔开的三个点处测量粗糙表面部29的粗糙度。利用粗糙表面部29上的与感光鼓6的右边缘对应的位置作为基准点,三个测量点被设定在从基准位置向左分离开33.5mm、122mm、213mm的位置处。
最大宽度部分32被形成在粗糙表面部29的在左右方向上向中央区域右方偏离的位置处。
从上述测量中发现,对每个点包括算术平均粗糙度Ra、均方根粗糙度Rq、粗糙度曲线的最大高度Rz和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高度Rc的参数。图4示出计算出的值。
基于图4中示出的结果,显而易见的是粗糙表面部29具有大致均匀的表面粗糙度。
3.操作和效果
如上所述,光引导件12被设置成与感光鼓6的表面对置,沿感光鼓6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从光源21发出的光被入射到光引导件12的右端面23。在构成光引导件12的与面对表面25相反的一侧的后表面28中形成粗糙表面部29,该面对表面25与感光鼓6的表面对置。粗糙表面部29用于将入射到右端面23上的光朝向面对表面25反射。
粗糙表面部29的竖直尺寸不从右端面23侧向左端面24侧单调增大;而是,粗糙表面部29具有渐增宽度部分31和渐减宽度部分33,该渐增宽度部分31的竖直尺寸在从右端面23侧朝向左端面24侧的方向上增大,该渐减宽度部分33的竖直尺寸在从右端面33侧朝向左端面24侧的方向上减小。由于该构造,粗糙表面部29在左端面24侧的端部处不具有其最大竖直尺寸,而是在右端面23和左端面24之间的中间部分具有最大竖直尺寸。
入射到光引导件12的右端面23上的光经由光引导件12朝向左端面24行进且沿该路径向左端面24衰减。到达左端面24的光中的一些光经由左端面24从光引导件12发出,而一些光被左端面24反射回到光引导件12中。因此,从右端面23朝向左端面24行进的光和被左端面24反射回到光引导件12中的光都在粗糙表面部29的左端面24侧的端部被粗糙表面部29反射,并且该反射的光被从面对表面25发出。由于此原因,能够想到在粗糙表面部29的靠近左端面24侧的端部具有最大竖直尺寸的情况下,在左端面24侧上的端部中的反射光量(从面对表面25发出的光量更大)比粗糙表面部29的靠近光入射表面侧的部分中的反射光量大。
在进行全面研究之后,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反射光量的这些不规则性是防止光在感光鼓6的宽度方向的整个表面上均匀照射的一个因素。为了消除反射光量的这些不规则性,发明人在粗糙表面部29右端面23和左端面24之间的中间点形成其最大宽度,而不是在靠近左端面24的端部区域。与在粗糙表面部29的靠近左端面24的端部区域具有最大宽度的可想到的示例相比,根据本实施例的粗糙表面部29的构造能够抑制在粗糙表面部29的靠近左端部24的端部中被光引导件12反射的光量,同时增加粗糙表面部29的比靠近左端面24的端部区域靠近光入射表面侧的部分的反射光量。
更具体地,发明人形成渐增宽度部分31作为粗糙表面部29的右端部,且形成渐减宽度部分33作为粗糙表面部29的靠近渐增宽度部分31的左侧且在宽度方向上与渐增宽度部分31分离开的区域。此外,形成具有设定为最大宽度的一致竖直尺寸的最大宽度部分32,以将渐增宽度部分31和渐减宽度部分33连接。此外,形成具有设定为最小宽度的一致竖直尺寸的最小宽度部分34,以连接到渐减宽度部分33的左侧。最大宽度部分32被形成在粗糙表面部29的左右方向上朝粗糙表面部29的中央位置的右侧偏离的位置处。
由于该构造,粗糙表面部29确保从光引导件12的面对表面25发出的光跨越其纵向尺寸(感光鼓6的宽度方向)是均匀的。因而,从光源21发出的光能够跨越感光鼓6的宽度方向均匀照射在感光鼓6的表面上。
由于粗糙表面部29具有均匀的粗糙度,通过粗糙表面部29反射的光量取决于其宽度。因此,通过改变粗糙表面部29的宽度,能够调整因此反射的光量。因而,粗糙表面部29的使用是用于确保照射到感光鼓6的整个表面的光(从面对表面25发出的光)在宽度方向上均匀的简单方法。
面对表面25是其凸侧面对感光鼓6的具有固定曲率的弯曲表面。因而,经由面对表面25离开光引导件12的光被面对表面25均匀弯曲。结果,光能够被在宽度方向上均匀地照射到感光鼓6的表面上。
另一方面,后表面28是平的,因此能够跨越其整个表面接触光引导件容纳部22的后壁38。结果,能够防止光从后表面28泄漏,从而提高光被从面对表面25发出的效率。
后表面28具有形成在粗糙表面部29和粗糙表面部29外部的区域之间的台阶部。由于该构造,粗糙表面部29被形成与粗糙表面部29外部的区域相比朝向面对表面25靠近的台阶,因此与粗糙表面部29外部的区域相比处于更靠近感光鼓6的表面的位置。因此,粗糙表面部29反射的光能够被更有效地照射到感光鼓6的表面上。
在粗糙表面部29的右端面23侧上的端部和右端面23之间形成间隙D1。即光引导件12具有不形成粗糙表面部29的部分30,该部分30位于右端面23与粗糙表面部29的右端面23侧端部之间。应该能够消除部分30且将粗糙表面部29的右端面23侧的边缘与光从光源21入射的光入射表面对齐。然而,为光学引导件12提供部分30,使得能够缩短从光源21到光入射表面的距离,从而从光源21发出的光更有效地穿透光入射表面。因此,从光源21发出的光能够被更有效地照射到感光鼓6的表面上。
左端面24已经被处理以在光通过光引导件12且到达左端面24之后将光反射回到光引导件12中。具体地,下部24L通过从左端面24切出凹口而形成。由于该构造,从右端面23朝向左端面24行进的光能够被左端面24有效地反射回到光引导件12中,从而提高从面对表面25的光发射效率。
光引导件12的左端面24和后端面28被光引导容纳部22覆盖,该光引导容纳部22由除了黑色之外的颜色的不透明树脂形成,具体地是白色树脂。因此,从光学引导件12的左端面24和后表面28发出的光能够被光引导件容纳部22反射回到光引导件12,从而进一步提高从面对表面25的光发射效率。
4.本实施例的变体
虽然已经参考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中做出改变和变型。
(1)第一变体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光引导件12的左端面24已经被处理,使得下部24L从上部24U向左凹进成台阶,作为处理左端面24以将光反射回到光引导件12中的例子。然而,左端面24可被形成为其凸侧向左的半球形表面,如图5所示,用于实现相同的目的。
(2)第二变体
可替代地,如图6所示,光引导件12的左端面24可被形成为平的,且可在左端面24上通过电镀处理形成诸如银薄膜的反射膜61。
可替代地,左端面24可被形成为平坦表面,且在左端面24中可通过表面纹理处理形成微突起和微凹进。
接下来,将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荷去除装置和比较装置(下文中称为“比较例”)进行比较。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例的电荷去除装置。
如图7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电荷去除装置以与图2所示的电荷去除装置1的相同结构(即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制造。
另一方面,比较例的电荷去除装置具有图8所示的结构。图8中示出的电荷去除装置在粗糙表面部的左端区域处具有最大宽度。除了形成在光引导件的后表面上的粗糙表面部的形状以外,图8中示出的电荷去除装置的结构具有与图7中示出的电荷去除装置相同的结构。图8中示出的粗糙表面部沿光引导件的纵向方向具有220.5mm的长度,且与光引导件的纵向端面(从光源发出的光入射的光入射表面)间隔开30mm的间隙。粗糙表面部在最靠近光源的端面上的宽度(即与光引导件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是1.5mm,而相反端的宽度是4.2mm。
利用根据本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电荷去除装置,测量从它们对应的光引导件发出的光量。在这些测量中,发出波长为780nm的红外光的LED灯被设置为光源且位于与每个光引导件的端面相距22.9mm的位置处。用于测量光强度的光功率计被设置在与光源相距55mm、100mm、145mm、190mm和235mm的位置处。
在试验中使用的光源是由ROHM制造的SLI-580UT(具有5.0mm直径的高亮度循环型)。在试验中使用的测量仪器是由Hioki E.E.公司制造的光功率计3664。在每个光引导件和光功率计之间设置2mm的间隙。图9中的表和图10中的曲线图示出测量结果。在图10的曲线图中,水平轴代表与光源的距离(mm),而纵轴代表光量(μW)。
如图9的表所示,分别在与光源相距55mm、100mm、145mm、190mm、235mm处,由根据比较例的电荷去除装置产生的光量是2.8μW、3.8μW、4.5μW、3.3μW和7.2μW。因而,在距光源235mm的位置处光量达到7.2μW的最大值,在距光源55mm的位置处光量达到2.8μW的最小值。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是4.4μW。
另一方面,分别在与光源相距55mm、100mm、145mm、190mm、235mm处,由根据本实施例的电荷去除装置产生的光量是5.2μW、5.8μW、6.1μW、5.2μW和5.4μW。因而,在距光源145mm的位置处光量达到6.1μW的最大值,在距光源55mm和190mm的位置处光量达到5.2μW的最小值。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是0.9μW。
这些结果确认根据本实施例的电荷去除装置与比较例的电荷去除装置相比,在从光引导件发出的光量方面具有高平衡性(光功率在光引导件的纵向方向的更大均匀性)。
Claims (10)
1.一种电荷去除装置,包括:
光源,所述光源发出光;和
光引导部,所述光引导部面对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所述光引导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光引导部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朝向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所述表面引导,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所述表面上的电荷被从所述光引导部发出的光去除;
其中所述光引导部包括:
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光源对置;
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是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反侧的表面;
面对表面,所述面对表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面对表面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面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所述表面;和
后表面,所述后表面是位于所述面对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所述后表面具有粗糙表面部,所述粗糙表面部将从所述第一表面进入的光朝向所述面对表面反射,所述粗糙表面部具有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的长度;
其中所述粗糙表面部包括渐增部分和渐减部分;
其中所述渐增部分的位置越靠近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渐增部分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长度越大;
其中所述渐减部分的位置越靠近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渐减部分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长度越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荷去除装置,其中所述粗糙表面部具有均匀的表面粗糙度。
3.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荷去除装置,其中所述粗糙表面部包括最大部分,所述最大部分具有所述粗糙表面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最大长度,所述最大部分被形成在从所述粗糙表面部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向所述第一表面侧偏移的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荷去除装置,其中所述面对表面是具有固定曲率且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面对的弯曲凸表面。
5.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荷去除装置,其中所述后表面是平坦表面。
6.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荷去除装置,其中所述后表面进一步包括外表面部,所述粗糙表面部比所述外表面部朝向所述面对表面进一步向内凹陷。
7.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荷去除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粗糙表面部之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形成间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荷去除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表面被制造成将经由所述光引导部到达所述第二表面的光反射回到所述光引导部中。
9.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荷去除装置,进一步包括盖,所述盖覆盖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后表面,所述盖由除了黑色之外的颜色的不透明树脂形成。
10.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荷去除装置,其中所述粗糙表面部包括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二边缘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边缘的相反侧,且所述第二边缘离所述第二表面比所述第一边缘离所述第二表面近,所述渐增部分的一个边缘与所述第一边缘重合,
其中所述粗糙表面部进一步包括最大部分和最小部分,所述最大部分具有所述粗糙表面部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恒定最大长度,所述最小部分具有所述粗糙表面部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恒定最小长度,
其中所述渐增部分、所述最大部分、所述渐减部分和所述最小部分被以此顺序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顺次布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83668 | 2010-03-31 | ||
JP2010083668 | 2010-03-31 | ||
JP2010-100874 | 2010-04-26 | ||
JP2010100874A JP5018928B2 (ja) | 2010-03-31 | 2010-04-26 | 除電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07722A true CN102207722A (zh) | 2011-10-05 |
CN102207722B CN102207722B (zh) | 2014-05-14 |
Family
ID=44696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63766.0A Active CN102207722B (zh) | 2010-03-31 | 2011-03-14 | 电荷去除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38294B2 (zh) |
JP (1) | JP5018928B2 (zh) |
CN (1) | CN10220772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20772A (zh) * | 2014-02-12 | 2014-05-28 | 清华大学 | 去除pecvd装置的电荷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48284B2 (ja) * | 2013-07-17 | 2016-07-06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50887B2 (ja) * | 2013-11-12 | 2016-07-1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導光部材 |
JP6414469B2 (ja) * | 2014-03-31 | 2018-10-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 |
US9501033B2 (en) | 2014-03-31 | 2016-11-2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
JP6148647B2 (ja) * | 2014-09-12 | 2017-06-14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512165B2 (ja) * | 2016-04-27 | 2019-05-1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524975B2 (ja) * | 2016-06-28 | 2019-06-0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528734B2 (ja) * | 2016-06-28 | 2019-06-12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395299B2 (ja) * | 2019-09-26 | 2023-12-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
JP7566564B2 (ja) | 2020-10-08 | 2024-10-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4047413A (ja) * | 2022-09-26 | 2024-04-05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43633A (ja) * | 1994-08-01 | 1996-02-1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線状照明装置 |
CN1360234A (zh) * | 2000-12-21 | 2002-07-24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以及可拆卸地装在该成像装置上的处理盒 |
JP2003295717A (ja) * | 2002-04-04 | 2003-10-15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114894A (ja) * | 2003-10-06 | 2005-04-28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線状照明装置 |
CN1752871A (zh) * | 2004-09-22 | 2006-03-29 | 夏普株式会社 | 光除电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CN101408749A (zh) * | 2007-10-12 | 2009-04-15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光照射部件、图像形成结构体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27786A (ja) | 1985-11-28 | 1987-06-10 | Casio Comput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2284102A (ja) * | 1989-04-26 | 1990-11-21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線状光源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るライトトラツプ |
JP3025109B2 (ja) | 1992-03-11 | 2000-03-2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光源および光源装置 |
US6268600B1 (en) | 1994-08-01 | 2001-07-3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Linear illumination device |
US5969343A (en) | 1995-08-24 | 1999-10-1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Linear illumination device |
JPH10123898A (ja) * | 1996-10-16 | 1998-05-15 | Mita Ind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5850585A (en) | 1996-10-16 | 1998-12-15 | Mita Industrial Co., Ltd. | Destaticiz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
US7525531B2 (en) | 2000-07-31 | 2009-04-28 |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ing device, image display, liquid crystal monitor, liquid crystal television, liquid crystal information terminal, and light guide plate |
JP4467840B2 (ja) * | 2000-07-31 | 2010-05-26 | 東芝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及び導光板の製造方法 |
JP3949668B2 (ja) | 2004-03-25 | 2007-07-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光除電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3993190B2 (ja) * | 2004-10-13 | 2007-10-1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光除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7498559B2 (en) | 2004-09-22 | 2009-03-03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Optical discharg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aining the same |
JP2010008725A (ja) * | 2008-06-27 | 2010-01-14 | Brother Ind Ltd | 除電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1112812A (ja) * | 2009-11-26 | 2011-06-09 | Oki Data Corp | 除電装置、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0
- 2010-04-26 JP JP2010100874A patent/JP5018928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3-14 CN CN201110063766.0A patent/CN102207722B/zh active Active
- 2011-03-18 US US13/051,068 patent/US853829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43633A (ja) * | 1994-08-01 | 1996-02-1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線状照明装置 |
CN1360234A (zh) * | 2000-12-21 | 2002-07-24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以及可拆卸地装在该成像装置上的处理盒 |
JP2003295717A (ja) * | 2002-04-04 | 2003-10-15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114894A (ja) * | 2003-10-06 | 2005-04-28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線状照明装置 |
CN1752871A (zh) * | 2004-09-22 | 2006-03-29 | 夏普株式会社 | 光除电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CN101408749A (zh) * | 2007-10-12 | 2009-04-15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光照射部件、图像形成结构体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20772A (zh) * | 2014-02-12 | 2014-05-28 | 清华大学 | 去除pecvd装置的电荷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3820772B (zh) * | 2014-02-12 | 2016-07-06 | 清华大学 | 去除pecvd装置的电荷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538294B2 (en) | 2013-09-17 |
JP5018928B2 (ja) | 2012-09-05 |
CN102207722B (zh) | 2014-05-14 |
JP2011227425A (ja) | 2011-11-10 |
US20110243609A1 (en) | 2011-10-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07722B (zh) | 电荷去除装置 | |
JP563192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664118B2 (ja) | 検知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20099873A1 (en) | Sen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device | |
US8649071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 |
CN102739893A (zh) |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3067642A (zh) |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5860854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113216A (ja) | 光除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00897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2635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9400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1935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24202B2 (ja) | 光照射体、像形成構造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035043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8398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067012A (ja)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8398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01474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5393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119142B2 (ja) | 照明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 |
KR20010009211A (ko) | 화상형성장치의 전전사시스템 | |
JP639917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1782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1673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