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7719B -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和传送量调节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和传送量调节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7719B
CN102207719B CN201010283685.7A CN201010283685A CN102207719B CN 102207719 B CN102207719 B CN 102207719B CN 201010283685 A CN201010283685 A CN 201010283685A CN 102207719 B CN102207719 B CN 1022077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transfer
image
printer
conveying capa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8368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07719A (zh
Inventor
藤井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077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77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077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771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8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single pass duplex copi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16Special arrangement of entire apparatus
    • G03G2215/00021Plural substantially independent image forming units in cooperation, e.g. for duplex, colour or high-speed simplex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Dot-Matrix Printers And Others (AREA)
  • Counte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nd Two-Sided Copying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和传送量调节方法,该图像形成系统包括:第一和第二图像形成单元,它们在传送跨置在第一和第二图像形成单元上的呈带状的记录介质的同时,分别在记录介质的第一和第二表面上形成图像;第一和第二传送控制器,其控制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预传送操作在从传送记录介质起到记录介质到达预定传送速度之后的某时刻期间执行,后传送操作包括在从停止传送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停止期间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回退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操作;以及记录介质量设定单元,其调节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期间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从而在传送停止之后将存在于第一和第二图像形成单元之间的记录介质量设定为预定记录介质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和传送量调节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和传送量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可以以下述方式在连续纸张的两面连续地形成图像,该纸张是形成为带形形状的记录介质。在该图像形成系统中,连续纸张在传送过程中跨置在第一图像形成装置和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上,第一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一表面上形成图像,第二图像形成装置在传送路径上设置在第一图像形成装置的下游侧并且用于在第二表面上形成图像。
例如在日本已公开专利申请公报No.7-237336中描述了一种连续纸张的双面图像形成系统。该双面图像形成系统包括位于第一打印机与第二打印机中间的中间缓冲装置,该中间缓冲装置吸收两个打印机之间的送纸速度差。该双面图像形成系统检测中间缓冲装置中的连续纸张的余留量,当该余留量变得低于第一设定值时,停止第二打印机的打印和送纸操作,而当该余留量变得低于第二设定值时,停止第一打印机的打印和送纸操作。
一般来说,当图像形成完成时,存在于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在传送路径上位于第一图像形成装置的下游侧的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的连续纸张的纸张量(装置间纸张量)被设定为指定给一页纸的纸张长度(连续纸张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的整数倍。因此,装置间纸张量根据每页纸的纸张长度而变得不同,该纸张长度根据待打印的图像(图像数据长度)而设定。相应地,在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设置中间装置,该中间装置例如吸收由待打印图像的差异造成的装置间纸张量的差量。然而,当装置间纸张量的差量变大时,由中间装置进行吸收将变得更加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减小由待打印图像的差异造成的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的装置间纸张量的差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第一图像形成单元,其在形成为带形形状的记录介质的第一表面上形成图像;第二图像形成单元,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单元的下游侧,并且所述第二图像形成单元在传送跨置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单元和所述第二图像形成单元上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同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第二表面上形成图像;第一传送控制器,其控制所述第一图像形成单元中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操作,所述传送操作包括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所述预传送操作在从开始传送所述记录介质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到达预定的传送速度之后的某时刻期间执行,所述后传送操作包括在从停止传送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停止期间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回退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操作;第二传送控制器,其控制所述第二图像形成单元中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操作,所述传送操作包括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所述预传送操作在从开始传送所述记录介质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到达预定的传送速度之后的某时刻期间执行,所述后传送操作包括在从停止传送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停止期间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回退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操作;以及记录介质量设定单元,其调节如下量中至少一者:由所述第一传送控制器控制的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中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以及由所述第二传送控制器控制的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中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从而所述记录介质量设定单元在所述记录介质停止传送后将记录介质量设定为预定记录介质量,所述记录介质量设定为存在于所述第一图像形成单元与所述第二图像形成单元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中,所述第一传送控制器执行控制从而使得在所述后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与在所述预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一致,并且所述第二传送控制器执行控制从而使得在所述后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与在所述预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一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中,所述图像形成系统还包括传送量测量单元,所述传送量测量单元测量存在于所述第一图像形成单元与所述第二图像形成单元之间的所述记录介质量。所述记录介质量设定单元根据所述传送量测量单元所测量出的记录介质量来调节如下量中至少一者:由所述第一传送控制器控制的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中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以及由所述第二传送控制器控制的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中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二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中,所述记录介质量设定单元还调节如下量中至少一者:在执行由所述第一传送控制器控制的图像形成步骤期间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以及在执行由所述第二传送控制器控制的图像形成步骤期间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第二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中,所述图像形成系统还包括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从用户接收与由所述记录介质量设定单元设定的存在于所述第一图像形成单元与所述第二图像形成单元之间的所述记录介质量有关的指令。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传送单元,其传送形成为带形形状的记录介质,所述记录介质跨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图像的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上,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执行传送操作,所述传送操作包括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所述预传送操作在从开始传送所述记录介质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到达预定的传送速度之后的某时刻期间执行,所述后传送操作包括在从停止传送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停止期间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回退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操作;图像形成功能单元,其在所述传送单元所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另一个表面上形成图像;以及传送控制器,其控制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操作,所述传送操作包括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所述预传送操作在从所述传送单元开始传送所述记录介质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到达预定的传送速度之后的某时刻期间执行,所述后传送操作包括在从停止传送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停止期间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回退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操作。所述传送控制器调节如下量中至少一者: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期间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以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期间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从而所述传送控制器在所述记录介质停止传送后将记录介质量设定为预定记录介质量,所述记录介质量设定为存在于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七方面,在第六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传送控制器对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控制,从而使得在所述后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与在所述预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一致,并且所述传送控制器对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控制,从而使得在所述后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与在所述预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一致。
根据本发明的八方面,在第七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传送量测量单元,所述传送量测量单元测量存在于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之间的所述记录介质量。所述传送控制器根据所述传送量测量单元所测量出的记录介质量来调节如下量中至少一者: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期间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以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期间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
根据本发明的九方面,在第七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传送控制器还调节如下量中至少一者:在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中进行图像形成期间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以及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进行图像形成期间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一种传送量调节方法,包括:控制形成为带形形状的记录介质的传送操作,所述传送操作包括在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二图像形成装置的至少一者中执行的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第一表面上形成图像,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装置的下游侧,并且在传送跨置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装置和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上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同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第二表面上形成图像,所述预传送操作在从开始传送所述记录介质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到达预定的传送速度之后的某时刻期间执行,所述后传送操作包括在从停止传送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停止期间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回退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操作;调节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的至少一者中在所述后传送操作期间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使得存在于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的记录介质量被设定为预定记录介质量;以及将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的至少一者中在所述预传送操作期间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调节为与在所述后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一致。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第十方面所述的传送量调节方法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调节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的至少一者中进行图像形成期间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第十一方面所述的传送量调节方法中,所述方法还包括:从用户接收与被设定为存在于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的记录介质量有关的指令。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由待打印图像的差别造成的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的装置间纸张量的差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如下故障的发生:例如在图像形成开始或图像形成被中断后重新开始时丢失图像以及因从页头开始再次形成新图像而产生部分纸张的浪费等。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更精确地设定记录介质传送停止后的记录介质量,所述记录介质量存在于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在调节记录介质传送停止后的存在于第一图像形成单元与第二图像形成单元之间的记录介质量的同时,抑制向记录介质施加不期望的载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将根据待使用的记录介质的特性等而依照经验设定的记录介质量用作适合用户的记录介质量,从而改善了用户使用的方便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由待打印图像的差别造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的装置间纸张量的差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如下故障的发生:例如在图像形成开始或图像形成被中断后重新开始时丢失图像以及因从页头开始再次形成新图像而产生部分纸张的浪费等。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更精确地设定记录介质传送停止后的记录介质量,所述记录介质量存在于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在调节记录介质传送停止后的存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的记录介质量的同时,抑制向记录介质施加意外载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如下故障的发生:例如在图像形成开始或图像形成被中断后重新开始时丢失图像以及因从页头开始再次形成新图像而产生部分纸张的浪费等。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在调节记录介质传送停止后的存在于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的记录介质量的同时,抑制向记录介质施加不期望的载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将根据待使用的记录介质的特性等而依照经验设定的记录介质量用作适合用户的记录介质量,从而改善了用户使用的方便性。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总体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打印机和第二打印机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由第一打印机形成的页面定位标记和页面识别标记的实例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在控制计算机、以及第一打印机和第二打印机的打印机控制器中与连续纸张的传送控制相关的功能单元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第一打印机和第二打印机中的连续纸张的传送时序的示意图;
图6-1是示出在第二打印机中执行的对连续纸张的传送控制的内容的流程图;
图6-2是示出在第二打印机中执行的对连续纸张的传送控制的内容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在第一打印机中执行的对连续纸张的传送控制的内容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传送时序的示意图,在该传送时序中第一打印机中预传送和后传送的传送量增加了传送量改变量;
图9是示出传送时序的示意图,在该传送时序中第二打印机中预传送和后传送的传送量增加了传送量改变量;以及
图10是示出传送时序实例的示意图,其中传送时序被调节为在由第一打印机和第二打印机所执行的后传送期间前进的停止定时与后退的开始定时彼此一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对图像形成系统的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总体构造的示意图;图1示出的图像形成系统1由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相互连接的两个所谓的“连续送纸打印机”构成。每个连续送纸打印机在连续纸张P上形成图像,该连续纸张P是形成为带形形状的记录介质。图像形成系统1从连续纸张P的传送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包括:连续送纸装置300,其供应连续纸张P;第一打印机100,其设置在上游侧,用作第一图像形成单元(第一图像形成装置或者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中间单元500,其将连续纸张P的正面和反面翻转;第二打印机200,其设置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用作第二图像形成单元(第二图像形成装置或者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以及连续纸张卷取装置400,其卷取连续纸张P。
另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控制计算机600,该控制计算机600用作对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的操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器(控制装置)实例。控制计算机600经由用作通信单元实例的通信网络700与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连接。
连续送纸装置300包括安装于内部的连续纸辊310,连续送纸装置300将连续纸张P供应至第一打印机100。
第一打印机100基于从控制计算机600传送来的图像数据在从连续送纸装置300供应来的连续纸张P的正面(第一表面)形成图像。另外,在形成图像之前,第一打印机100打印如下内容:页面定位标记(ROF),其用于定位由第一打印机100生成的图像和由第二打印机200生成的图像;以及页面识别标记(ID),其用于识别连续纸张P上的页码(将在下文中说明)。
中间单元500将连续纸张P的正面和反面翻转,并且将连续纸张P供应至第二打印机200。具体地说,中间单元500设置有正反翻转辊501,该正反翻转辊501设置为相对于连续纸张P的传送方向倾斜45度,并且中间单元500在将连续纸张P悬挂在正反翻转辊501上的同时传送连续纸张P,从而将连续纸张P的正面和反面翻转。此外,中间单元500形成有保持连续纸张P的回路,并且具有通过改变连续纸张P的回路数量来抑制连续纸张P上的张力出现大改变的缓冲功能。该缓冲功能抑制第一打印机100与第二打印机200之间的下述情况:由于连续纸张P上的张力的过度增大而导致的连续纸张P被撕裂,或者由于连续纸张P的松弛而导致连续纸张P在传送方向上移位以及连续纸张P产生皱褶。
第二打印机200构造为与第一打印机100相似。第二打印机200基于从控制计算机600传送来的图像数据在正面已经由第一打印机100执行过打印处理的连续纸张P的反面(第二表面)打印图像。
连续纸张卷取装置400绕着卷取辊410卷取连续纸张P,该连续纸张P的反面已由第二打印机200执行了打印处理。
控制计算机600经由通信网络700以预定的定时分别向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输出用于在正面(第一表面)执行图像形成的图像数据、以及用于在反面(第二表面)执行图像形成的图像数据。此外,控制计算机600输出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的操作。控制计算机600用作记录介质量设定单元,其将图像形成处理被中断或者图像形成结束时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记录介质量)设定为预定的纸张量,在下文中将对此进行说明。
通信网络700构造为可通过通信线路和线缆交互地进行通信,并且例如由诸如LAN(局域网)、WAN(广域网)等网络构成。
<对图像形成系统的操作的说明>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在控制计算机600的控制下,第一打印机100在从连续送纸装置300供应来的连续纸张P的正面形成图像。将正面已经由第一打印机100形成图像的连续纸张P传送至中间单元500。中间单元500将传送来的连续纸张P的正面和反面翻转,并且将连续纸张P传送至第二打印机200。第二打印机200在已传送来的经过翻转的连续纸张P的反面形成图像。两个表面上如此形成有图像的连续纸张P被传送至连续纸张卷取装置400,并缠绕在卷取辊410上。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第一打印机100在连续纸张P的正面形成图像,第二打印机200在连续纸张P的反面形成图像。然而,图像形成系统1可以构造为:第一打印机100在连续纸张P的反面形成图像而第二打印机200在连续纸张P的正面形成图像。
<对打印机的说明>
接下来,对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的构造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的构造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例如为电子照相型图像形成装置。作为图像形成功能单元,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每一者均包括:感光鼓31,其用作图像载体;充电装置32,其以预定的电位对感光鼓31的表面充电;以及曝光装置33,其基于图像数据对感光鼓31的表面进行曝光。此外,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每一者均包括:显影装置34,其利用调色剂对形成在感光鼓31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转印辊35,其将形成在感光鼓3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连续纸张P上;清洁器36,其去除感光鼓31的表面上的残余调色剂;以及闪光定影装置41,其利用闪光对形成在连续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
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每一者均包括如下部分作为形成传送单元的一部分的送纸传送系统:传送辊21,其将连续纸张P从连续送纸装置300传送至打印机的内部;驱动辊22,其受驱动电动机(未示出)的驱动而旋转;张力施加部件23,其向传送至转印辊35的连续纸张P施加张力;传送带部件25,其位于转印辊35的上游侧,并且将连续纸张P传送至转印辊35;以及传送带部件26,其位于转印辊35的下游侧,并且传送来自转印辊35的连续纸张P。此外,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每一者均包括如下部分作为形成传送单元的一部分的排纸传送系统:张力施加辊部件42,其向连续纸张P施加张力;以及张紧辊43,其在出口附近夹持连续纸张P并且以比连续纸张P的传送速度快的圆周速度旋转,从而向连续纸张P施加张力。此外,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每一者均包括连续纸张收集部件44,在对打印连续纸张P进行单面打印的情况下,该连续纸张收集部件44在使连续纸张P横向地摆动的同时,将连续纸张P收集到容器45中。
此外,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每一者均包括打印机控制器50,该打印机控制器50控制打印机的全部操作。分别设置在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打印机控制器50经由通信网络700连接至控制计算机600。
此外,第二打印机200包括图像读取传感器37,该图像读取传感器37在连续纸张P的传送路径上的位于转印辊35上游侧的位置处读取由第一打印机100生成的页面定位标记(ROF)以及页面识别标记(ID)。例如使用线阵CCD(电荷耦合装置)作为图像读取传感器37。
<对每个打印机的操作的说明>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当图像形成系统1启动时,图像数据从控制计算机600经由通信网络700输入至各个打印机控制器50。每个打印机控制器50对输入的图像数据执行各种图像处理,并将图像数据输出至曝光装置33。
打印机控制器50根据输入至各个打印机控制器50的图像数据来控制纸张传送操作,以在向连续纸张P施加张力的同时以预定的传送速度传送连续纸张P。
然后,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在各自打印机控制器50的控制下形成调色剂图像。具体地说,在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的每一者中,感光鼓31开始旋转,并且由充电装置32以预定的电位(例如-500V)对感光鼓31的表面充电。此外,由曝光装置33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然后,显影装置34利用调色剂对感光鼓3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由此形成调色剂图像。由转印辊35将形成在感光鼓3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连续纸张P上。在这之后,将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连续纸张P传送至闪光定影装置41,然后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连续纸张P上。由此,在连续纸张P的正面侧形成图像。
在第二打印机200中,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开始定时被设定为延迟了将连续纸张P从第一打印机100传送到第二打印机200的传送时间。然而,传送连续纸张P的开始定时被设定为与传送第一打印机100的开始定时一致。
<对打印机之间的图像定位以及页面识别的说明>
如上所述,在基于图像数据形成图像之前,位于上游侧的第一打印机100在连续纸张P上形成页面定位标记(ROF)和页面识别标记(ID),页面定位标记(ROF)用作由第一打印机100生成的图像和由第二打印机200生成的图像的定位基准,页面识别标记(ID)用于识别连续纸张P上的页码。
图3是示出由第一打印机100形成的页面定位标记(ROF)和页面识别标记(ID)的实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打印机100在形成有图像的第一页(“页_1”)之前的一页(“页_0”)上形成页面定位标记(ROF)和页面识别标记(ID_0),页面识别标记(ID_0)指示下一页是第一页(“页_1”)。然后,第一打印机100在传送方向(图3中的箭头方向)上在每页上的图像区域的下游侧处顺次地形成页面定位标记(ROF)和页面识别标记(ID_1至ID_n),以识别从第一页(“页_1”)到最末页(“页_n”)的每个页码。
当一直到最末页(“页_n”)为止的图像形成都完成后,第一打印机100传送空白页(“页_pos”),直到由第一打印机100形成的最末页(“页_n”)到达第二打印机200为止。
在第二打印机200中,图像读取传感器37读取每一页的页面定位标记(ROF)和页面识别标记(ID)。然后,第二打印机2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基于图像读取传感器37所读取的页面定位标记(ROF),相对于由第一打印机100所形成的图像对每一页执行定位。
另外,第二打印机2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基于由图像读取传感器37读取的页面识别标记(ID)识别由第一打印机100形成的图像的第一页。第二打印机2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还判断第一打印机100中的图像形成完成页。具体地说,第二打印机2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识别指示由第一打印机100形成的图像的第一页的页面识别标记(ID_0),并由此识别出从中读出页面识别标记(ID_0)的该页的下一页(“页_1”)为第一页。然后,第二打印机2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从下一页(“页_1”)开始执行图像形成。此外,例如,如果图像形成系统1中的图像形成过程被中断然后重新开始,则第二打印机2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确定正面已由第一打印机100形成了图像的页面(图像形成完成页),并确定待与该图像形成完成页的正面的图像匹配的反面的图像。
第二打印机200传送空白页,直到由第一打印机100形成的图像的第一页到达第二打印机200为止。
<对每个打印机中的连续纸张的传送控制的说明>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控制计算机600、第一打印机1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在下文中称为“打印机控制器50A”)以及第二打印机2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下文中称为“打印机控制器50B”)协作执行对连续纸张P的传送控制。
图4是示出控制计算机600、以及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A和50B中的与连续纸张P的传送控制相关的功能单元的构造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控制计算机600包括:操作控制器601,其对传送系统(送纸传送系统和排纸传送系统)传送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连续纸张P的操作进行总体控制;计算处理器602,其用作执行关于传送控制的计算处理的计算单元的实例;存储器603,其存储与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的每一个打印机中的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有关的信息;以及接口604,其对经由通信网络700向打印机控制器50A和50B输出信号以及从打印机控制器50A和50B接收信号进行控制。
第一打印机1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A用作第一传送控制器的实例,并且包括:第一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A,其控制第一打印机100的传送系统的操作;以及电动机控制部分52A,其控制设置在第一打印机100中的驱动电动机(未示出)的操作。此外,打印机控制器50A还包括:传送量存储器54A,其用作存储从控制计算机600传送来的与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有关的信息的实例;以及接口55A,其对经由通信网络700向控制计算机600输出信号以及从控制计算机600接收信号进行控制。
第二打印机2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B用作第二传送控制器(传送控制器)的实例,并且包括:第二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B,其控制第二打印机200的传送系统的操作;以及电动机控制部分52B,其控制设置在第二打印机200中的驱动电动机(未示出)的操作;以及传送量测量部分53B,其用作对第二打印机200中的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进行测量的传送量测量单元的实例。此外,打印机控制器50B还包括:传送量存储器54B,其用作存储与由传送量测量部分53B所测量的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有关的信息的存储器的实例;以及接口55B,其对经由通信网络700向控制计算机600输出信号以及从控制计算机600接收信号进行控制。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打印机控制器50B的传送量测量部分53B测量例如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各个驱动电动机的操作速度以及关于各个操作速度的操作时间。从而,传送量测量部分53B始终监控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分别通过关于操作时间对操作速度求积分所得到的值)。此外,第二打印机2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B将与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有关的信息发送给控制计算机600。随后,控制计算机600基于从第二打印机200传送来的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调节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传送操作。
这里,各个打印机控制器50A和50B包括:CPU、RAM、ROM、非易失性存储器以及接口(接口55A或55B)。CPU根据预定的处理程序执行数字计算处理,以控制第一打印机100或第二打印机200中的传送系统的操作。RAM用作CPU的工作存储器等。ROM内部存储有用于CPU中的处理的各种设定值。例如闪速存储器等非易失性存储器是可重写的,该存储器即使在电力供应停止时也可以保存数据,并且由电池提供备用电力。接口对向控制计算机600等输入信号以及从控制计算机600等输出信号进行控制,控制计算机600等与打印机控制器50A或50B连接。CPU从外部存储器(未示出)读取处理程序,将处理程序加载到主存储器(RAM)中,并由此实现打印机控制器50A或50B中的功能单元的功能。
作为提供该处理程序的另一种方法,该程序可以在预存储在ROM中的状态下来提供,并被加载到RAM中。此外,当装置包括诸如EEPROM等可重写ROM时,可以在CPU设定完成后仅仅将该程序安装到ROM中,然后加载到RAM中。此外,该程序也可以通过诸如因特网等网络发送给打印机控制器50A或50B,然后安装到打印机控制器50A或50B的ROM中,再加载到RAM中。此外,该程序可以从诸如DVD-ROM、闪速存储器等外部记录介质加载到RAM中。
<对第一打印机和第二打印机中的连续纸张的传送时序的说明>
这里,假设图像形成系统1中的图像形成处理因发生了一些需要图像形成处理停止的故障而中断并且随后重新开始图像形成处理。现在对这种情况下的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连续纸张P的传送时序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连续纸张P的传送时序的示意图。在图5中,纵轴为连续纸张P的传送速度V,而横轴为连续纸张P从图像形成处理开始起的传送时间t。
如图5所示,当在图像形成系统1中开始执行图像形成(图中的“开始”)时,开始传送连续纸张P。此时,设定如下时间段(T1:在下文中称为“预传送时间段”),在该时间段期间执行“预传送操作”(在下文中称为“预传送”)。这里,执行预传送,直到传送速度达到设定值V1并且开始在图像形成功能单元中执行图像形成处理(例如,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连续纸张P上的转印处理)为止。该预传送时间段是为了在连续纸张P的传送速度V到达稳定状态(设定值V1)之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连续纸张P上而设定的时间段。然后,在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在感光鼓3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从而在连续纸张P的传送速度V达到稳定状态(设定值V1)后使调色剂图像到达转印辊35的布置位置。也就是说,形成在感光鼓3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图像形成处理开始后的预传送时间段T1内开始到达转印辊35的布置位置。然后,对连续纸张P执行调色剂图像转印(图像形成时间段:时间段T2)。
在该图像形成时间段(时间段T2)中,第一打印机100形成如下内容:前置页(图3中的“页_0”),其包括页面定位标记(ROF)和用于指示下一页是第一页的页面识别标记(ID_0);以及从第一页(“页_1”)开始的页面,其中每一页均包括基于后续图像数据的正面图像。此外,第二打印机200执行查找处理以查找形成有页面识别标记(ID_0)的前置页,并且形成从第一页(“页_1”)开始的页面,其中每一页均包括基于后续图像数据的反面图像。
在该情况下,假设在预传送时间段T1之后的时间段T2内发生了需要将图像形成处理停止的故障,例如第一打印机100或第二打印机200中的显影装置34的调色剂短缺等(图中的“故障”)。然后,中断图像形成系统1中的图像形成处理,并且执行使连续纸张P停止的“后传送操作”(在下文中称为“后传送”)。在如下时间段内执行该后传送操作,该时间段包括:从后传送开始起的以时间段T3表示的前进时间段(传送速度=+V1至0);以时间段T4表示的暂停时间段(传送速度=0);以及以时间段T5(>T3)表示的后退时间段(传送速度=0至-V2)。也就是说,连续纸张P在从连续纸张P传送停止起的时间段(T3+T4+T5)之后停止下来(“停止”)。应该注意,在前进时间段里,将连续纸张P沿传送方向向下游侧传送,而在后退时间段里,将连续纸张P沿传送方向向上游侧传送(回退传送)。
在执行后传送的时间段(T3+T4+T5:在下文中称为“后传送时间段”)里,考虑到在再次重新开始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图中的“重新开始”)时将设定另一个与图像形成处理开始时刻(“开始”)的预传送时间段T1相似的预传送时间段T1,因而将连续纸张P沿相反方向传送(回退传送)从而使得连续纸张P后退预传送时间段T1的纸张传送量。因此,当图像形成处理重新开始时,图像形成从发生中断的位置起再次开始。这可以减少发生如下故障,例如中断发生前后的图像丢失、以及因从页头开始再次执行新图像形成操作而产生部分纸张的浪费。
应该注意,在第一打印机100中传送连续纸张P是由打印机控制器50A的第一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A基于由传送量测量部分53B所测量的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通过关于传送时间t对传送速度V进行积分所得到的值)并根据上述连续纸张P的传送时序来控制的。在第二打印机200中传送连续纸张P是由打印机控制器50B的第二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B基于由传送量测量部分53B所测量的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并根据上述连续纸张P的传送时序来控制的。
<对路径长度设定值的说明>
在根据上述传送时序的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传送控制中,在预传送时间段T1和后传送时间段(T3+T4+T5)中设定的连续纸张传送量通常是固定的,而与用于对指定给一页纸的纸张长度(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进行设定的图像数据长度的大小无关。因此,当图像形成处理被中断或者图像形成完成时,连续纸张P在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均停止在页面上的相同位置处。相应地,对于实际存在于从第一打印机100的转印辊35的布置位置到第二打印机200的转印辊35的布置位置的传送路径中的连续纸张P,该连续纸张P的纸张量(在下文中称为“路径长度设定值”:图1中示出的“L”)是根据图像数据长度指定给一页纸的纸张长度(图像区域加页边的长度)的整数倍。
例如,假设第一打印机100与第二打印机200之间的预设纸张量(规定纸张量)为500英寸。如果根据图像数据长度而指定给一页纸的纸张长度是3英寸,则将路径长度设定值L控制为对应于3英寸×167页的501英寸(不小于规定纸张量500英寸并且是3英寸的整数倍的最小纸张量)。另一方面,如果根据图像数据长度而指定给一页纸的纸张长度是60英寸,则将路径长度设定值L控制为对应于60英寸×9页的540英寸(不小于规定纸张量500英寸并且是60英寸的整数倍的最小纸张量)。
相应地,在根据图像数据长度指定给一页纸的纸张长度分别为3英寸与60英寸的两种情况之间,产生了540-501=39英寸(≈99cm)的大纸张量差量(记录介质量的差量)。因此,一般来说,在第一打印机100与第二打印机200之间设置具有缓冲功能的中间装置(例如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中间单元500)。此外,中间装置形成用于保持连续纸张P的回路,并且改变连续纸张P的回路量,从而吸收由根据图像数据长度指定给一页纸的纸张长度所造成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的差量(例如,39英寸)。
然而,具有缓冲功能的中间装置可以吸收的纸张量的差量是有限制的。此外,当纸张量的差量(路径长度设定值L的变化范围)变大时,需要增加中间装置中的回路量以提高对连续纸张P的保持量。这导致中间装置的尺寸增大,并由此导致诸如需要更大的安装空间以及增加制造成本等问题。另外,在设计中间装置时,需要基于将要使用各种图像数据长度的假设来确定纸张量的差量。此外,需要检查所确定的纸张量的差量的公差是否不会在实际上引起故障。此外,还需要在图像形成系统1运行时精确地监视路径长度设定值L是否被控制在中间装置的公差内。
考虑到上述情况,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对应于根据图像数据长度而指定给一页纸的纸张长度控制(调节)在预传送时间段T1与后传送时间段(T3+T4+T5)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时间段所设定的连续纸张传送量,并且由此将图像形成处理被中断或者图像形成结束时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设定为预定的纸张量。通过该操作,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减小了图像形成被中断或结束后路径长度设定值L的变化量。
该操作使路径长度设定值L的变化量在较小的范围内,该路径长度设定值L的变化量是需要在例如图像形成中断或结束后被中间装置吸收的。此外,即使在使用各种图像数据长度时,该操作也会使中间装置中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的变化量具有较大的公差。因此提高了设计中间装置时的自由度,并且可以容易地实现尺寸的减小。此外,减小了如下的必要性:对于在所确定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的公差内实际上是否不会发生故障进行严格检查。此外,还减小了如下的必要性:提高在图像操作系统1运行时对路径长度设定值L是否被控制在中间装置的公差内进行监视的精确度。此外,在一些情况下,中间装置不再需要任何缓冲功能,这使得安装空间更小、制造成本更低。
应该注意,在本说明书的上文中涉及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表示:当图像形成系统1运行时实际存在于从第一打印机100的转印辊35的布置位置到第二打印机200的转印辊35的布置位置之间的传送路径上的连续纸张P的纸张量。与之相反,本说明书中的“规定纸张量”表示:在布置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时,将要设在从第一打印机100的转印辊35的布置位置到第二打印机200的转印辊35的布置位置的传送路径上的连续纸张P的纸张量。该“规定纸张量”是预先存储在控制计算机600中的。此外,将在下文中说明的“用户设定纸张量”是由用户根据例如待使用的连续纸张P的特性等调节“路径长度设定值L”(例如规定纸张量)所得到的量,并且表示适合用户使用的根据经验设定为“路径长度设定值L”的量。该“用户设定纸张量”例如是由用户通过控制计算机600设定的。
<对第二打印机中的传送控制的说明>
接下来,对如下内容进行说明,与根据图像数据长度指定给一页纸的纸张长度对应地通过调节连续纸张传送量而对连续纸张P的传送进行控制时的控制内容,该连续纸张传送量是在预传送时间段与后传送时间段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时间段期间设定的。
首先,对在第二打印机200中执行的对于连续纸张P的传送控制进行说明。
图6-1和图6-2是示出在第二打印机200中执行的对于连续纸张P的传送控制的内容的流程图。
如图6-1所示,当图像形成系统1中的图像形成处理开始后,控制计算机600中的操作控制器601(见图4)从存储器603中删除与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每一个打印机中的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有关的信息(步骤S101)。此外,第二打印机200的第二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B删除存储在传送量存储器54B中的与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有关的信息(步骤S102)。应该注意,如果图像形成系统1中的图像形成处理在中断后重新开始,则不执行步骤S101和S102的处理。
随后,第二打印机2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B(第二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B)控制电动机控制部分52B并使电动机控制部分52B执行预传送(见图5)(步骤S103)。此外,第二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B使传送量测量部分53B开始测量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步骤S104),并且监视图像读取传感器37以便检测用于识别由第一打印机100形成的第一页的页面识别标记(ID_0:见图3)(在步骤S105中结果为“否”)。
当图像读取传感器37检测到用于识别由第一打印机100形成的第一页的页面识别标记(ID_0)(在步骤S105中结果为“是”)时,第二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B通过通信网络700将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发送给控制计算机600(步骤S106),该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是传送量测量部分53B在图像读取传感器37检测到页面识别标记(ID_0)之前测得的。这里,发送给控制计算机600的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是实际存在于从第一打印机100的转印辊35的布置位置到第二打印机200的转印辊35的布置位置的传送路径中的连续纸张P的纸张量,即“路径长度设定值L”。
接下来,控制计算机600判断采用下述哪一种选择:将图像形成处理停止时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设定为第一打印机100与第二打印机200之间的预先设定的“规定纸张量”;或者,将图像形成处理停止时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设定为由用户根据待使用的连续纸张P的特性等而设定的“用户设定纸张量”。也就是说,用户可以例如通过控制计算机600选择下述任何一者:将规定纸张量用作路径长度设定值L;以及将由用户基于他/她的经验而设定的用户设定纸张量用作路径长度设定值L。控制计算机600基于与用户所选择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有关的设定信息,判断采用下述哪一种关于路径长度设定值L的设定方法:将规定纸张量设定为路径长度设定值L;以及将用户设定纸张量设定为路径长度设定值L(步骤S107)。
然后,控制计算机600利用与在步骤S107中确定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相关的设定方法,计算出从第二打印机2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B(第二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B)传送来的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路径长度设定值L)与规定纸张量或用户设定纸张量之间的差量(在下文中称为“传送量改变量”)(步骤S108)。
如果选择使用规定纸张量作为路径长度设定值L的设定方法,则控制计算机600可以通过使用预先存储的规定纸张量和在图像形成系统1运行时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来计算传送量改变量,图像形成系统1运行时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可以从根据图像数据长度指定给一页纸的纸张长度来识别。然而,通过利用在图像读取传感器37检测到页面识别标记(ID_0)之前已由传送量测量部分53B测得的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计算出更精确的传送量改变量。这使得能对图像形成处理被中断或者图像形成完成时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进行更精准的设定。
随后,如图6-2所示,如果计算出的传送量改变量为负(“-”)或0(在步骤S 109中结果为“是”),则路径长度设定值L短于或等于规定纸张量或用户设定纸张量。这需要进行控制以延长路径长度设定值L或保持路径长度设定值L(为限定值或设计值)。相应地,控制计算机600将在步骤S108中计算出的传送量改变量通过通信网络700发送给第二打印机2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B,并将该传送量改变量存储在打印机控制器50B的传送量存储器54B中(步骤S110)。
另一方面,如果计算出的传送量改变量为正(“+”)(在步骤S109中结果为“否”),则路径长度设定值L长于规定纸张量或用户设定纸张量。这需要进行控制以缩短路径长度设定值L。相应地,控制计算机600将在步骤S108中计算出的传送量改变量通过通信网络700发送给第一打印机100,并将传送量改变量存储在打印机控制器50A的传送量存储器54A中(步骤S111)。
应该注意,如果图像形成系统1中的图像形成处理在被中断后重新开始,则不执行步骤S104至S111中的处理。
在这之后,在连续纸张P的每一页上形成图像(步骤S112)。如果在连续纸张P的每一页上形成图像的步骤没有被中断(在步骤S113中结果是“否”),则完成在最末页上形成图像(步骤S114)。然后,打印机控制器50B(第二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B)控制电动机控制部分52B并使电动机控制部分52B执行后传送(见图5),在后传送中,传送量被设定为增加如下量:存储在传送量存储器54B中的传送量改变量(步骤S115)。然后,第二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B在后传送完成后停止连续纸张P的传送(步骤S116)。
另一方面,如果在诸如连续纸张P的每一页上形成图像等操作期间在连续纸张P的每一页上形成图像的步骤被中断(在步骤S113中结果为“是”),那么,打印机控制器50B(第二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B)立刻控制电动机控制部分52B并使电动机控制部分52B执行后传送(步骤S115),在后传送中,传送量被设定为增加了存储在传送量存储器54B中的传送量改变量。
应该注意,如果在步骤S103中执行的预传送是在连续纸张P的每一页上形成图像的步骤被中断后执行的,则打印机控制器50B(第二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B)控制电动机控制部分52B并使电动机控制部分52B执行预传送(见图5),在预传送中,传送量被设定为增加了存储在传送量存储器54B中的传送量改变量。也就是说,由于步骤S114中的后传送以这样的方式执行:传送量被设定为增加了存储在传送量存储器54B中的传送量改变量,因此将连续纸张P继续传送后传送中的传送量改变量会导致图像形成从中断发生的位置重新开始。
<对第一打印机中的传送控制的说明>
接下来,对在第一打印机100中执行的对连续纸张P的传送控制进行说明。
图7是示出在第一打印机100中执行的对连续纸张P的传送控制的内容的流程图。
如图7所示,当图像形成系统1中的图像形成处理开始后,控制计算机600中的操作控制器601从存储器603中删除在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每一个打印机中的与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有关的信息(步骤S201)。此外,第一打印机100的第一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A删除存储在传送量存储器54A中的与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有关的信息(步骤S202)。应该注意,如果图像形成系统1中的图像形成处理在被中断后重新开始,则不执行步骤S201和S202中的处理。
随后,第一打印机1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A(第一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A)控制电动机控制部分52A并使电动机控制部分52A执行预传送(见图5)(步骤S203)。这里,预传送是通过使用根据存储在传送量存储器54A中的传送量改变量所调节的传送量来执行的。
在这之后,在连续纸张P的每一页上形成图像(步骤S204)。如果通过通信网络700从控制计算机600接收到传送量改变量(在步骤S205中结果为“是”),则第一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A使传送量存储器54A存储传送量改变量(步骤S206)。如果在连续纸张P的每一页上形成图像的步骤没有被中断(在步骤S207中结果为“否”),则完成在最末页上形成图像(步骤S208)。然后,打印机控制器50A(第一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A)控制电动机控制部分52A并使电动机控制部分52A执行后传送(见图5),在后传送中,传送量被设定为增加了存储在传送量存储器54A中的传送量改变量(步骤S209)。然后,第一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A在后传送完成时停止连续纸张P的传送(步骤S210)。
另一方面,如果在诸如连续纸张P的每一页上形成图像等操作期间在连续纸张P的每一页上形成图像的步骤被中断(在步骤S207中结果为“是”),那么,打印机控制器50A(第一打印机操作控制部分51A)立刻控制电动机控制部分52A并使电动机控制部分52A执行后传送(步骤S209),在后传送中,传送量被设定为增加了存储在传送量存储器54A中的传送量改变量。
<对传送量改变量的说明>
这里,对在图6-1的步骤S108中所计算出的传送量改变量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例如对下述情况进行说明,其中,关于在图6-1的步骤S107中所选择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的设定方法为:使用规定纸张量作为路径长度设定值L。
如上所述,路径长度设定值L是当图像形成系统1运行时实际存在于从第一打印机100的转印辊35的布置位置到第二打印机200的转印辊35的布置位置之间的传送路径上的连续纸张P的纸张量。此外,路径长度设定值L一般是根据图像数据长度指定的纸张长度(图像区域加页边的长度)的整数倍的纸张量。将超过规定纸张量的最小纸张量设定为路径长度设定值L。相应地,如果采用将规定纸张量设定为路径长度设定值L的设定方法,则计算从路径长度设定值L(纸张量×N(N:整数))中减去规定纸张量所得到的正(“+”)差量,以该差量作为用于在图像形成处理被中断或者图像形成完成时调节路径长度设定值L的传送量改变量。
在该情况下,由于路径长度设定值L被调节为变短从而在图像形成处理被中断或者图像形成完成时纸张量变为规定纸张量,所以使位于上游侧的第一打印机100中预传送和后传送的传送量增加了传送量改变量。
图8是示出传送时序的示意图,在该传送时序中第一打印机100中预传送和后传送的传送量增加了传送量改变量。
在图8所示的传送时序中,后传送时间段(T3+T4+T5)期间的后退时间段T5(该时间段期间,第一打印机100使连续纸张P以传送速度(-V2)后退)被设定成延长了时间段Δt1的时间段T5′(>T5),从而使传送量增加了传送量改变量。因此,路径长度设定值L被调节为比当前路径长度设定值L长了传送量改变量。
因此,增加了从第一打印机100的转印辊35的布置位置到第二打印机200的转印辊35的布置位置的传送路径上的连续纸张P的回退量。相应地,当下一次图像形成处理开始或重新开始时,前进时间段期间的预传送时间段T1(在该时间段期间第一打印机100使连续纸张P以传送速度V1前进)被设定成延长了时间段Δt2的时间段T1′(>T1),从而使传送量增加了传送量改变量。
因此,当图像形成处理开始或重新开始时,图像形成从停止或发生中断的位置起再次开始。这可以减少如下问题的发生:例如中断前后的图像丢失、以及因从页头开始再次形成新图像而造成部分纸张的浪费等。
应该注意,如果从路径长度设定值L中减去规定纸张量所得到的差量被认为约等于0,则第一打印机100中预传送和后传送的传送量可以被设定为规定量(设计量)。
接下来,例如对下述情况进行说明,其中,关于在图6-1的步骤S107中所选择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的设定方法为:使用用户设定纸张量作为路径长度设定值L。
例如,如果用户将路径长度设定值L调节为比规定纸张量大或小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则将在图像形成处理被中断或者图像形成完成时所设定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调节为延长或缩短了用户所设定的增加量或减小量。因此,例如,如果用户将路径长度设定值L调节为比规定纸张量大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则使位于下游侧的第二打印机200中的预传送和后传送的传送量增加该增加量,并且设定比规定纸张量大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应该注意,将该情况下的传送量改变量设定为“操作中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纸张量×N(N:整数))-规定纸张量+用户增加量”。
图9是示出传送时序的示意图,在该传送时序中第二打印机200中预传送和后传送的传送量增加了传送量改变量。
在图9所示的传送时序中,后传送时间段(T3+T4+T5)期间的后退时间段T5(该时间段期间,第二打印机200使连续纸张P以传送速度(-V2)后退)被设定成延长了时间段Δt3的时间段T5″(>T5),从而使传送量增加了传送量改变量。因此,路径长度设定值L被调节为比规定纸张量长传送量改变量。
因此,从第一打印机100的转印辊35的布置位置到第二打印机200的转印辊35的布置位置的传送路径上的连续纸张P的回退量增加。相应地,当下一次图像形成处理开始或重新开始时,前进时间段期间的预传送时间段T1(在该时间段期间第二打印机200使连续纸张P以传送速度V1前进)被设定为延长了时间段Δt4的时间段T1″(>T1),从而使传送量增加了传送量改变量。
因此,当图像形成处理开始或重新开始时,图像形成从停止或发生中断的位置起再次开始。这可以减少如下问题的发生:例如中断前后的图像丢失、以及因从页头开始再次形成新图像而产生部分纸张的浪费等。
应该注意,如果用户调节的调节量(增加量或减小量)小于预定量,则可以将第二打印机200中预传送和后传送的传送量改变量设定为0并且可以将传送量一致地设定为规定纸张量。
这里,如果用户将路径长度设定值L调节为比相当于纸张长度整数倍的纸张量大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则在图6-1的步骤S105中示出的在位于下游侧的第二打印机200中检测到页面识别标记(ID_0)的定时被延迟。于是,使图像形成时间段期间的时间段T2变为较长的时间段T2″(>T2),该时间段T2″比T2长了与页面识别标记(ID_0)的检测定时的延迟相对应的时间段。
另一方面,如果路径长度设定值L被用户调节为比规定纸张量小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则位于上游侧的第一打印机100中预传送和后传送的传送量增加了该减小量,并且设定比规定纸张量小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应该注意,将该情况下的传送量改变量设定为“操作中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纸张量×N(N:整数))-规定纸张量+用户减小量”。
在该情况下,尽管传送量改变量的值不同,与图8所示的上述传送时序相类似,第一打印机100中预传送和后传送的传送量也以传送量改变量被调节。
应该注意,如果用户将路径长度设定值L调节为比规定纸张量小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则与图9所示的传送时序不同,在图6-1的步骤S105中示出的在位于下游侧的第二打印机200中检测到页面识别标记(ID_0)的定时被提前。于是,使位于下游侧的第二打印机200中的图像形成时间段期间的时间段T2变为较短的时间段T2″(<T2),该时间段T2″比T2短了通过与页面识别标记(ID_0)的检测定时的提前相对应的时间段。
如果将用户调节的用户设定纸张量用作路径长度设定值L,则根据图6-1的步骤S105中示出的检测到页面识别标记(ID_0)的定时,如图9所示的传送时序中第一打印机100与第二打印机200之间图像形成时间段结束的定时不同。因此,在执行后传送时,第一打印机100与第二打印机200的前进的停止定时(例如,图9中的时间段T4的开始时刻)及后退的开始定时(例如,图9中的时间段T5和T5″的开始时刻)彼此不一致。这可能会对连续纸张P施加不期望的载荷。
因此,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可以构造为:调节图像形成时间段(时间段T2)以及预传送和后传送时间段中的传送量,从而使得在后传送中,第一打印机100与第二打印机200的前进的停止定时(时间段T4的开始时刻)及后退的开始定时(时间段T5和T5″的开始时刻)彼此一致。
图10是示出传送时序的实例的示意图,其中传送时序被调节为:在由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所执行的后传送期间,前进的停止定时与后退的开始定时彼此一致。
如图10所示,例如,第二打印机200的图像形成时间段变化了与页面识别标记(ID_0)的检测定时的延迟对应的时间段而改变为较长的时间段T2″(>T2),与此对应地,第一打印机100的图像形成时间段被延长时间段Δt6,并被设定为时间段T2″。这使得图像形成时间段(时间段T2″)的结束定时一致。于是,在后传送中,第一打印机100与第二打印机200的前进的停止定时(时间段T4的开始时刻)及后退的开始定时(时间段T5a和T5″的开始定时)彼此一致。
这里,使第一打印机100的图像形成时间段延长时间段Δt6以将图像形成时间段调节为时间段T2″,这增加了第一打印机100中的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相应地,将第一打印机100的后传送的后退时间段设定成延长了时间段Δt7的时间段T5a(>T5),以便使连续纸张P沿相反的方向回退如下量:通过使图像形成时间段延长时间段Δt6而增加的传送量。
此外,在图像形成处理重新开始(“重新开始”)之后,第二打印机200中的前进时间段期间的预传送时间段T1被设定成延长了时间段Δt4的时间段T1″(>T1),从而使传送量增加了传送量改变量,与此对应地,在第一打印机100中使图像形成时间段延长时间段Δt8。这使得图像形成时间段(时间段T2和时间段T2a)的结束定时一致。于是,在后传送期间,第一打印机100与第二打印机200的前进的停止定时(时间段T4的开始时刻)及后退的开始定时(时间段T5b和T5″的开始定时)彼此一致。
应该注意,第一打印机100的图像形成时间段被延长了时间段Δt8,这增加了第一打印机100中的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相应地,将第一打印机100的后传送的后退时间段设定成延长了时间段Δt9的时间段T5b(>T5),以便使连续纸张P沿相反的方向回退如下量:即,通过使图像形成时间段延长时间段Δt8而增加的传送量。
因此,即使当图像形成处理重新开始(“重新开始”)时,第一打印机100与第二打印机200的前进的停止定时(时间段T4的开始时刻)及后退的开始定时(时间段T5b和T5″的开始时刻)彼此一致。这抑制向连续纸张P施加不期望的载荷。
综上所述,通过调节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任意一者在图像形成时间段期间的连续纸张P的传送量以及预传送和后传送的传送量,调节当图像形成处理被中断或者图像形成完成时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并同时抑制向连续纸张P施加不期望的载荷。
此外,通过对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两者中的预传送和后传送的传送量进行调节,调节了当图像形成处理呗中断或者图像形成完成时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并同时抑制向连续纸张P施加不期望的载荷。
如上所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对应于根据图像数据长度而指定给一页纸的纸张长度控制在预传送时间段与后传送时间段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时间段期间所设定的连续纸张传送量,并且由此将图像形成处理被中断或者图像形成结束时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设定为预定的纸张量。利用该操作,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减小了图像形成中断或结束后的路径长度设定值L的变化量。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具有这种构造:对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的操作进行控制的控制计算机600独立于第一打印机100及第二打印机200进行设置。作为这种构造的替代,控制计算机600可以构造为设置在第一打印机100和第二打印机200中的任意一者的内部。此外,可以将第一打印机1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A或者第二打印机200的打印机控制器50B构造为具有控制计算机600的功能。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这些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
第一图像形成单元,其在形成为带形形状的记录介质的第一表面上形成图像;
第二图像形成单元,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单元的下游侧,并且所述第二图像形成单元在传送跨置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单元和所述第二图像形成单元上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同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第二表面上形成图像;
第一传送控制器,其控制所述第一图像形成单元中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操作,所述传送操作包括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所述预传送操作在从开始传送所述记录介质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到达预定的传送速度且开始执行图像形成处理为止的期间执行,所述后传送操作包括在从停止传送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停止期间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回退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操作;
第二传送控制器,其控制所述第二图像形成单元中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操作,所述传送操作包括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所述预传送操作在从开始传送所述记录介质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到达预定的传送速度且开始执行图像形成处理为止的期间执行,所述后传送操作包括在从停止传送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停止期间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回退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操作;以及
记录介质量设定单元,其对应于根据图像数据长度而指定给一页纸的纸张长度调节如下量中至少一者:由所述第一传送控制器控制的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中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以及由所述第二传送控制器控制的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中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从而所述记录介质量设定单元在所述记录介质停止传送后将记录介质量设定为预定记录介质量,所述记录介质量设定为存在于所述第一图像形成单元与所述第二图像形成单元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传送控制器执行控制从而使得在所述后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与在所述预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一致,并且
所述第二传送控制器执行控制从而使得在所述后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与在所述预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记录介质量设定单元还调节如下量中至少一者:在执行由所述第一传送控制器控制的图像形成步骤期间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以及在执行由所述第二传送控制器控制的图像形成步骤期间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还包括:
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从用户接收与由所述记录介质量设定单元设定的存在于所述第一图像形成单元与所述第二图像形成单元之间的所述记录介质量有关的指令。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传送单元,其传送形成为带形形状的记录介质,所述记录介质跨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图像的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上,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执行传送操作,所述传送操作包括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所述预传送操作在从开始传送所述记录介质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到达预定的传送速度且开始执行图像形成处理为止的期间执行,所述后传送操作包括在从停止传送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停止期间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回退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操作;
图像形成功能单元,其在所述传送单元所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另一个表面上形成图像;以及
传送控制器,其控制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操作,所述传送操作包括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所述预传送操作在从所述传送单元开始传送所述记录介质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到达预定的传送速度且开始执行图像形成处理为止的期间执行,所述后传送操作包括在从停止传送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停止期间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回退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操作;其中
所述传送控制器对应于根据图像数据长度而指定给一页纸的纸张长度调节如下量中至少一者: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期间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以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期间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从而所述传送控制器在所述记录介质停止传送后将记录介质量设定为预定记录介质量,所述记录介质量设定为存在于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传送控制器对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控制,从而使得在所述后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与在所述预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一致,并且
所述传送控制器对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控制,从而使得在所述后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与在所述预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传送控制器还调节如下量中至少一者:在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中进行图像形成期间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以及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进行图像形成期间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
8.一种传送量调节方法,包括:
控制形成为带形形状的记录介质的传送操作,所述传送操作包括在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二图像形成装置的至少一者中执行的预传送操作和后传送操作,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第一表面上形成图像,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装置的下游侧,并且在传送跨置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装置和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上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同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第二表面上形成图像,所述预传送操作在从开始传送所述记录介质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到达预定的传送速度且开始执行图像形成处理为止的期间执行,所述后传送操作包括在从停止传送起到所述记录介质停止期间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回退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操作;
对应于根据图像数据长度而指定给一页纸的纸张长度调节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的至少一者中在所述后传送操作期间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使得存在于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的记录介质量被设定为预定记录介质量;以及
将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的至少一者中在所述预传送操作期间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调节为与在所述后传送操作中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送量调节方法,还包括:
调节在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二图像形成装置的至少一者中进行图像形成期间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送量调节方法,还包括:
从用户接收与被设定为存在于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装置与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装置之间的记录介质量有关的指令。
CN201010283685.7A 2010-03-29 2010-09-15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和传送量调节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77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5725A JP2011209440A (ja) 2010-03-29 2010-03-29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0-075725 2010-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7719A CN102207719A (zh) 2011-10-05
CN102207719B true CN102207719B (zh) 2015-07-08

Family

ID=44656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8368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7719B (zh) 2010-03-29 2010-09-15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和传送量调节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33232B2 (zh)
JP (1) JP2011209440A (zh)
CN (1) CN1022077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38652B2 (ja) * 2009-09-29 2013-02-06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481429B2 (ja) * 2015-03-11 2019-03-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575539B2 (ja) * 2017-01-30 2019-09-1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EP3373128B1 (en) * 2017-03-08 2023-02-15 Canon Production Printing Holding B.V. Method and printing system for processing a printjob
JP7384099B2 (ja) * 2020-03-30 2023-11-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制御システム、搬送制御プログラム、搬送制御装置、及び搬送制御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6865B2 (ja) * 1986-03-14 1996-02-21 ジ−メンス・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縦続接続の作動形式で動作する複数台の電子写真式印刷機の制御装置
US5548390A (en) * 1994-01-10 1996-08-20 Fujitsu Limited Double-sided printing system for continuous forms
JPH11314421A (ja) * 1998-05-07 1999-11-16 Nec Yonezawa Ltd 連続用紙プリンタ
JP2006153999A (ja) * 2004-11-25 2006-06-15 Katsuragawa Electric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337936B2 (en) * 2002-11-05 2008-03-04 Fuji Xerox Co., Ltd. Continuous paper transporting mechanism and prin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7444114B2 (en) * 2005-03-11 2008-10-28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6865B2 (ja) * 1986-03-14 1996-02-21 ジ−メンス・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縦続接続の作動形式で動作する複数台の電子写真式印刷機の制御装置
US5548390A (en) * 1994-01-10 1996-08-20 Fujitsu Limited Double-sided printing system for continuous forms
JPH11314421A (ja) * 1998-05-07 1999-11-16 Nec Yonezawa Ltd 連続用紙プリンタ
US7337936B2 (en) * 2002-11-05 2008-03-04 Fuji Xerox Co., Ltd. Continuous paper transporting mechanism and prin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2006153999A (ja) * 2004-11-25 2006-06-15 Katsuragawa Electric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444114B2 (en) * 2005-03-11 2008-10-28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33232B2 (en) 2013-04-30
US20110236111A1 (en) 2011-09-29
JP2011209440A (ja) 2011-10-20
CN102207719A (zh) 2011-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7719B (zh)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和传送量调节方法
JP4650357B2 (ja) 連続紙印刷装置及び連続紙印刷システム
US874433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proved in operability for print job involving single-sided printing and double-sided printing
EP2428845B1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US10969724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that enables communication with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has consumabl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has consumable
US20100239284A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that reduces consumption of toner used for non-printing purpose
JP4529189B2 (ja) 連続紙給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39884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90102A (ja) 印刷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制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16357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827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US2011006853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recording medium transportation apparatus, recording medium transport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JP3293532B2 (ja) 重送検知方法および装置
JP631150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40010559A1 (en) Toner-state predicting device,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JP200200301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6544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記録材搬送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6991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2533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80501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1075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62559A (ja) 印刷装置
JP2004291333A (ja) 連続紙プリンタ
JP2010111062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5448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Termination date: 202009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