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2136A - 压电风扇及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电风扇及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2136A
CN102192136A CN201110063172XA CN201110063172A CN102192136A CN 102192136 A CN102192136 A CN 102192136A CN 201110063172X A CN201110063172X A CN 201110063172XA CN 201110063172 A CN201110063172 A CN 201110063172A CN 102192136 A CN102192136 A CN 1021921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ng plate
piezoelectric
piezoelectric element
piezoelectric fan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6317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2136B (zh
Inventor
田中伸拓
和田宽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92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21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21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213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7/00Pumps displacing fluids by using inertia thereof, e.g. by generating vibrations there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36Selection of materials, or shaping, to facilitate cooling or heating, e.g. heatsinks
    • H01L23/367Cooling facilitated by shape of device
    • H01L23/3672Foil-like cooling fins or heat sin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67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gases, e.g. 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2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input and mechanical output, e.g. functioning as actuators or vibrators
    • H10N30/204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input and mechanical output, e.g. functioning as actuators or vibrators using bending displacement, e.g. unimorph, bimorph or multimorph cantilever or membrane benders
    • H10N30/2041Beam type
    • H10N30/2042Cantilevers, i.e. having one fixed en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提高振动板的送风能力从而提高冷却能力的压电风扇、以及使用了该压电风扇的冷却装置。压电风扇(101)为了提高振动板(111)上的压电元件(112B)与固定板(113)之间的间隙(G)的区间的刚性,具有不锈钢制的增强板(151、152)。增强板(151、152)横跨该间隙(G),其第一端部与振动板(111)上的压电元件(112A、112B)的接合位置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相接合,其第二端部与振动板(111)的固定端部相接合,与固定板(113)一起从两面夹住振动板(111)的固定端部。增强板(151、152)能抑制振动板(111)的间隙(G)的区间发生振动,从而防止由两个压电元件(112A、112B)的伸缩所产生的振动能量的一部分在该间隙(G)的区间上被消耗掉,增强多片叶片(141)前端的振幅。

Description

压电风扇及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放热器附近放出热气的压电风扇、以及使用了该压电风扇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近年来的电子设备中,随着设备主体的小型化和元器件的高密度安装化的发展,设备内部的散热措施成为一个课题。例如在个人计算机中,设备主体越来越小型化,并且,为了提高信息处理性能,CPU越来越高速化。因此,电子设备内部变成了这样一个环境:即,元器件的高密度安装导致电子设备内部的通风性下降,另一方面,作为发热体的CPU的发热量增大。由此,在该环境下,使通过配置于CPU上表面的散热器等放热器进行了升温的热气从放热器的附近放出,从而抑制CPU温度上升成为重要的课题。
因此,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将散热器的散热片之间的热气排出散热片的压电风扇的方案。下面,利用图1~图3对非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压电风扇和具备该压电风扇的冷却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非专利文献1的压电风扇1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相同的压电风扇10的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具备相同的压电风扇10的冷却装置9的结构的立体图。压电风扇10包括振动板11、压电元件12A、12B、以及固定板13。散热器20具有相互平行地从基底部21向上方延伸的多片散热片22。在图3中,CPU等发热体(发热元器件)50安装于电路基板上,散热器20的底面配置于该发热体50的上表面,与该发热体50的上表面热结合。冷却装置9采用将压电风扇10固定于铝制的散热器20上的结构。
如图1、图2所示,振动板11的两面粘贴有两片压电元件12A、12B,并随着这两片压电元件12A、12B的伸缩而弯曲。此外,在振动板11上,在自由端一侧形成有多片伴随振动板11的弯曲而摇摆的叶片14。另外,在振动板11的固定端一侧,粘贴有固定板13。
压电元件12A、12B、以及振动板11构成了以从两面夹住成为中间电极的振动板11的方式对两片压电元件12A、12B进行粘贴所形成的双层压电型振子。两片压电元件12A、12B分别在压电陶瓷表面形成电极膜。而且,在各电极与成为中间电极的振动板11之间施加驱动电压以进行极化处理,使振动板11沿长边方向弯曲地进行弯曲振动。
这里,在对两片压电元件12A、12B进行了定位,使一个压电元件12B与固定板13相接,并使两片压电元件12A、12B从两侧夹住振动板11的相同部分之后,再将它们粘贴于振动板11(参照图1、图2)。然后,振动板11的固定端部以多片叶片14分别插入散热器20的散热片22之间的槽中的状态,被用螺钉15经由固定板13固定于散热器20的上部(参照图3)。
在以上结构中,发热体50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器20,通过散热片22使空气升温,从而在散热片22之间产生热气。在驱动时,压电风扇10通过多片叶片14的摇摆将散热片22之间的该热气排出散热片22。
非专利文献1:金子宽人、“振动送风的散热器的实际演示(振動して風を送るヒ一トシンクを実演展示)”、[在线]、平成21年9月25日、日经Windows与电脑(日経WinPC)、[平成21年10月16日检索]、互联网<URL:http://pc.nikkeibp.co.jp/article/news/20090925/1018872/?f=news>
发明内容
然而,即使在如上所述地对固定板13和两个压电元件12A、12B进行了定位之后,再将它们粘贴于振动板11,在固定板13和两个压电元件12A、12B之间也会产生间隙G(参照图2)。这是由于在定位的精度上存在极限,或者在固定板13的表面上存在微观的凹凸。
如图2所示,由于振动板11上的上述间隙G的区间只有振动板11的刚性,因此,其刚性低于振动板11上的固定板13的接合区间以及两个压电元件12A、12B的接合区间的刚性。因此,本申请的发明者得到了以下的见解:即,在非专利文献1的压电风扇10中,振动板11的间隙G的区间进行振动,由两个压电元件12A、12B的伸缩所产生的振动能量的一部分在该间隙G的区间上被消耗掉,从而减弱了多片叶片14前端的振幅。即,可知该间隙G会减弱压电风扇10的送风能力。
由此,即使将非专利文献1的压电风扇10安装于散热器20,也可能无法充分获得从散热片22放热的效果。另一方面,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发热量较大的高速的CPU,从而需要获得比非专利文献1的压电风扇10更大的冷却能力。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振动板的送风能力以提高冷却能力的压电风扇、以及使用了该压电风扇的冷却装置。
本发明的压电风扇为了解决所述问题,采用了以下的结构。
(1)包括:压电元件,该压电元件根据所施加的电压进行伸缩;振动板,该振动板与所述压电元件相接合,随着所述压电元件的伸缩,在谐振频率下发生弯曲,并随着该弯曲而摇摆;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将所述振动板的固定端部固定于其他构件;以及增强构件,该增强构件配置于所述振动板上,从能看到所述压电元件与所述固定构件的边界的方向对所述振动板进行侧视,第一端部位于所述振动板上的所述压电元件的接合区间内,第二端部位于所述振动板上的所述固定构件的接合区间内。
在以上结构中,发热体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放热器,通过放热器使空气升温,从而在放热器的附近产生热气。放热器例如是散热器、散热装置。该结构中的压电风扇直接固定于放热器或固定于其他构件,利用振动板的摇摆从放热器的附近放出该热气。
此时,由于将增强构件配置于上述位置,因此,增强了振动板上的压电元件与固定构件之间的间隙的区间的刚性,从而会发生以下的现象。即,发生增强构件会抑制振动板的间隙G的区间发生振动,从而能防止由压电元件的伸缩所产生的振动能量的一部分在该间隙G的区间上被消耗掉,增强振动板的自由端的振幅的现象。由此,根据该结构的压电风扇可以提高送风能力。
因此,根据该结构的压电风扇,可以提高振动板的送风能力,从而提高冷却能力。
(2)在上述(1)中,所述增强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振动板上的所述压电元件的接合位置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相接合,其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振动板的固定端部相接合,与所述固定构件一起从两面夹住所述振动板的固定端部。
(3)在上述(1)中,所述增强构件是所述固定构件的一部分,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振动板上的所述压电元件的接合位置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相接合。
(4)在上述(1)中,所述增强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压电元件的所述固定构件一侧的端部相接合,其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振动板的固定端部相接合,与所述固定构件一起从两面夹住所述振动板的固定端部。
(5)在上述(4)中,所述振动板在所述压电元件的接合位置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具有去除区域。
在该结构中,振动板的形状为,在压电元件的接合位置的两侧形成有开口部或缺口部。
(6)在上述(1)中,所述增强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振动板相接合,与所述压电元件一起从两面夹住所述振动板,其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振动板的固定端部相接合,与所述固定构件一起从两面夹住所述振动板的固定端部。
在该结构中,压电元件及振动板适用于构成单层压电型振子的情况。
(7)在上述(1)至上述(5)中的任一项中,两个所述压电元件接合在夹住所述振动板的两面的位置上。
这里,压电元件及振动板构成双层压电型振子。根据该结构,相对于施加电压的弯曲位移量增大,振动板的自由端的振幅增大。因此,压电风扇的送风能力进一步提高。
(8)所述固定构件固定于对由发热体所散发出的热量进行放热的放热器。
该结构中的压电风扇固定于放热器,利用振动板的摇摆从放热器的附近放出该热气。
另外,本发明的冷却装置为了解决所述问题,采用了以下的结构。
(9)包括上述(8)所揭示的压电风扇、以及所述放热器,所述放热器是具有多片散热片的散热器,所述振动板具有自由端一侧形成有多片叶片的形状,所述固定构件以所述多片叶片分别插入所述散热器的所述多片散热片之间的槽中的状态,将所述振动板的固定端部固定于所述散热器的上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用上述(8)的压电风扇,具备该压电风扇的冷却装置也将起到相同的效果。
(10)所述振动板采用所述多片叶片向所述散热片之间的槽一侧弯曲的形状。
在该结构中,将多片叶片向散热片之间的槽一侧弯曲地使用振动板,而非直接使用。因此,由于可以使冷却装置的外形形状变薄,因而可以抑制整个冷却装置的大型化,并且可以提高冷却能力。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高振动板的送风能力,从而可以提高冷却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非专利文献1的压电风扇10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非专利文献1的压电风扇10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具备非专利文献1的压电风扇10的冷却装置9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压电风扇101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压电风扇101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具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压电风扇101的冷却装置1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从压电风扇的振动板上的固定端开始的位置及该位置上的振动板的位移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8(A)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压电风扇201的固定板213的结构的俯视图,图8(B)是表示相同的固定板213的结构的主视图,图8(C)是表示相同的固定板213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压电风扇201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压电风扇201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比较例的作为压电风扇10的变形例的压电风扇30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压电风扇301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压电风扇301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具备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压电风扇301的冷却装置3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5(A)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电风扇401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5(B)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电风扇501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6(A)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电风扇601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6(B)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电风扇601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7(A)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电风扇701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7(B)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电风扇701的结构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3、9冷却装置
10压电风扇
11振动板
12A、B压电元件
13固定板
14叶片
15螺钉
20散热器
21基底部
22散热片
30压电风扇
50发热体
101压电风扇
111振动板
112A、B压电元件
113固定板
115螺钉
118缺口部
141叶片
151、152增强板
153增强板
201压电风扇
213固定板
214A、B增强部
301压电风扇
311振动板
313增强板
401、501、601、701压电风扇
G间隙
P电路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压电风扇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压电风扇101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相同的压电风扇101的结构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具备相同的压电风扇101的冷却装置1的结构的立体图。此外,图5的侧视图是从能看到压电元件与固定构件的边界的方向对振动板进行侧视的图。这里,为了容易地对压电元件与固定构件之间能看到的边界的间隙进行说明,将间隙G描绘地比实际的间隙稍大。
压电风扇101包括振动板111、压电元件112A、112B、固定板113、以及增强板151、152。另一方面,散热器20具有相互平行地从基底部21向上方延伸的多片散热片22。在图6中,CPU等发热体(发热元器件)50安装于电路基板P上,散热器20的底面配置于该发热体50的上表面,与该发热体50的上表面热结合。冷却装置1是包括该压电风扇101和铝制的散热器20的装置。
如图4、图5所示,振动板111的两面粘贴有两片压电元件112A、112B,并随着这两片压电元件112A、112B的伸缩而弯曲。此外,在振动板111上,在振动板111的自由端一侧形成有七片伴随振动板111的弯曲而摇摆的叶片141。此外,振动板111的七片叶片141向散热片22之间的槽一侧弯曲约90°。
此外,振动板111是不锈钢制的板,其尺寸如下。
·总宽度(即七片叶片141部分的宽度)45mm
·各叶片的宽度2.0mm
·全长50mm
·从振动板111的固定端到振动板111的边缘部分(即弯曲部分)的长度25mm
·从七片叶片141的前端到振动板111的边缘部分(即弯曲部分)的长度25mm
·厚度0.1mm
压电元件112A、112B的尺寸分别为,宽30mm×长15mm×厚0.05mm。压电元件112A、112B、以及振动板111构成了以从两面夹住成为中间电极的振动板111的方式对两片压电元件112A、112B进行粘贴所形成的双层压电型振子。两片压电元件112A、112B分别在压电陶瓷正反面形成电极膜。而且,通过在各表面电极与成为中间电极的振动板111之间施加与压电元件112A、112B的极化方向相对应的驱动电压,进行极化处理,使振动板111沿长边方向弯曲地进行弯曲振动。通过像这样采用双层压电型的结构,可以增大由压电元件112A、112B所引起的、相对于振动板111的施加电压的、振动板111的弯曲位移量,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增大叶片141的振幅。
这里,在对两片压电元件112A、112B进行了定位,使一个压电元件112B与固定板113相接,并使两片压电元件112A、112B从两侧夹住振动板111的相同部分之后,再将它们粘贴于振动板111(参照图4、图5)。固定板113由环氧玻璃制成,其尺寸为,宽50mm×长5mm×厚2mm。然后,振动板111的固定端部以七片叶片141分别插入散热器20的散热片22之间的槽中的状态,被用螺钉115经由固定板113固定于散热器20的上部(参照图6)。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101中,也会产生与非专利文献1的压电风扇10相同的间隙G(参照图5)。即,即使在对固定板113和两个压电元件112A、112B进行了定位之后,再将它们粘贴于振动板111,在固定板113和两个压电元件112A、112B之间也会产生间隙G。这是由于在定位的精度上存在极限,或者在固定板113的表面上存在微观的凹凸。
因而,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101为了提高振动板111上的上述间隙G的区间的刚性,具备有不锈钢制的增强板151、152。增强板151、152横跨该间隙G,其第一端部与振动板111上的压电元件112A、112B的接合位置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相接合,其第二端部与振动板111的固定端部相接合,与固定板113一起从两面夹住振动板111的固定端部。增强板151、152的厚度分别为0.05mm。
在以上结构中,发热体50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器20,通过散热片22使空气升温,从而在散热片22之间产生热气。在驱动压电风扇101时,压电风扇101的七片叶片141分别在相邻的散热片22之间摇摆,而不会与散热片22相抵接。由此,压电风扇101将散热片22之间的该热气从散热片22排出。
这里,对非专利文献1的压电风扇10的送风能力与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101的送风能力进行比较。
图7是表示从压电风扇的振动板上的固定端开始的位置及该位置上的振动板的位移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在该图中,示出了在对压电风扇10和压电风扇101,在各压电元件的电极和振动板之间施加了谐振频率的24Vpp的正弦波交流电压的条件下,对各叶片前端的振幅进行测定而获得的试验结果。
此外,在该试验中,使构成压电风扇10的振动板11、压电元件12A、12B、以及固定板13的各个尺寸和各个材质,与构成压电风扇101的振动板111、压电元件112A、112B、以及固定板113的各个尺寸和各个材质相同,从而进行测定。
由试验可以明显地看出,在非专利文献1的压电风扇10中,在89.1Hz的谐振频率下,所有叶片前端的平均振幅为8.0mm,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101中,在95.5Hz的谐振频率下,所有叶片前端的平均振幅增大到了8.9mm。压电风扇的叶片的送风能力以“平均振幅×频率”来表示,由试验可以明显地看出,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101与非专利文献1的压电风扇10相比平均振幅和频率都增大了,因此送风能力大幅提高。
可以认为以上的试验结果是由于通过将增强板151、152配置于振动板111,增强了振动板111上的上述间隙G的区间的刚性,从而会发生以下的现象。即,可以认为是由于发生了增强板151、152抑制振动板111的间隙G的区间发生振动,从而防止由两个压电元件112A、112B的伸缩所产生的振动能量的一部分在该间隙G的区间上被消耗掉,增强多片叶片141前端的振幅的现象。
由上述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101,可以使叶片141的送风能力高于非专利文献1的压电风扇10,从而可以提高冷却能力。
另外,尽管振动板111的全长较长,但由于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弯曲来使冷却装置1的外形形状变薄,因此,可以抑制整个冷却装置1的大型化,并且能提高冷却能力。
实施方式2
图8(A)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压电风扇201的固定板213的结构的俯视图,图8(B)是表示相同的固定板213的结构的主视图,图8(C)是表示相同的固定板213的结构的侧视图。另外,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压电风扇201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相同的压电风扇201的结构的侧视图。此外,图10的侧视图是从能看到压电元件与固定构件的边界的方向对振动板进行侧视的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压电风扇101中,为了提高振动板111上的上述间隙G的区间的刚性,具备有增强板151、152,但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201具备有图8(A)~图8(C)所示的环氧玻璃制的固定板213。固定板213横跨该间隙G,具有第一端部与振动板111上的压电元件112A、112B的接合位置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相接合的增强部214A、214B。
这里,对压电风扇10的送风能力与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201的送风能力进行比较。下面,对在对压电风扇10和压电风扇201,在各压电元件的电极和振动板之间施加了谐振频率的24Vpp的正弦波交流电压的条件下,对各叶片前端的振幅进行测定而获得的试验结果进行说明。
此外,在该试验中,使构成压电风扇10的振动板11、压电元件12A、12B、以及固定板13的各个尺寸和各个材质,与构成压电风扇201的振动板111、压电元件112A、112B、以及从固定板213上去除了增强部214A、214B的部分的各个尺寸和各个材质相同,从而进行测定。
由试验可以明显地看出,在非专利文献1的压电风扇10中,在89.1Hz的谐振频率下,所有叶片前端的平均振幅为8.0mm,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201中,在89.8Hz的谐振频率下,所有叶片前端的平均振幅增大到了8.6mm。即,由试验可以明显地看出,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201与非专利文献1的压电风扇10相比平均振幅和频率都增大了,因此送风能力大幅提高。
可以认为以上的试验结果也是由于通过将固定板213的增强部214A、214B与振动板111相接合,增强了振动板111上的上述间隙G的区间的刚性,从而会发生与实施方式1的压电风扇101相同的现象。
由上述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201,可以使叶片141的送风能力高于非专利文献1的压电风扇10。因此,如图6所示,在将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201的振动板111的固定端部固定于散热器20的上部从而构成冷却装置的情况下,可以提高该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
另外,由于可以通过将振动板111弯曲来使该冷却装置的外形形状变薄,因此可以抑制整个该冷却装置的大型化,并且能提高冷却能力。
实施方式3
图11是表示比较例的作为压电风扇10的变形例的压电风扇3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压电风扇301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相同的压电风扇301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4是表示具备相同的压电风扇301的冷却装置3的结构的立体图。
此外,图13的侧视图是从能看到压电元件与固定构件的边界的方向对振动板进行侧视的图。
首先,为了对作为压电风扇10的变形例的压电风扇30的送风能力与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301的送风能力进行比较,下面对压电风扇30的结构进行说明。
压电风扇30与压电风扇10的不同点在于振动板的形状,其他的结构相同。如图11所示,振动板311是利用冲压金属模对宽45mm×长50mm×厚0.1mm的不锈钢制的板进行穿孔,从而形成有缺口部118的构件。由此,振动板311变成了粘贴有压电元件112A、112B的两侧、具体而言是位于相对于叶片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两侧被去除的形状。振动板311的压电元件112A、112B的粘贴部分的宽度为35mm,振动板311的其他尺寸与振动板111相同。
而且,图12、图1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301与比较例的压电风扇30的不同点在于,为了提高振动板311上的间隙G的区间的刚性而具备了环氧玻璃制的增强板313,而其他的结构相同。增强板313横跨该间隙G,其第一端部与压电元件112A的固定板113一侧的端部相接合,其第二端部与振动板311的固定端部相接合,与固定板113一起从两面夹住振动板311的固定端部。此外,增强板313的厚度为0.1mm。
接着,对压电风扇30的送风能力与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301的送风能力进行比较。下面,对在对压电风扇30和压电风扇301在各压电元件的电极和振动板之间施加了谐振频率的24Vpp的正弦波交流电压的条件下,对各叶片前端的振幅进行测定而获得的试验结果进行说明。
由试验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压电风扇30中,在82.0Hz的谐振频率下,所有叶片前端的平均振幅为9.0mm,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301中,在84.1Hz的谐振频率下,所有叶片前端的平均振幅增大到了9.5mm。即,由试验可以明显地看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301,由于与压电风扇30相比平均振幅和频率都增大了,因此送风能力大幅提高。
可以认为以上的试验结果也是由于通过将增强板313配置于振动板311,增强了振动板311上的上述间隙G的区间的刚性,从而会发生与实施方式1的压电风扇101相同的现象。
接着,对压电风扇301的通风性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振动板311的固定端部在七片叶片141分别插入散热器20的散热片22之间的槽中,并且缺口部118位于散热片22的槽的上方的状态下,固定于散热器20的上部。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了具有压电风扇301和散热器20的冷却装置3。在该结构中,在叶片141因压电风扇301被驱动而摇摆时,由于缺口部118的存在,将产生如下所述的气流。即,将会产生冷气从缺口部118的上方流入散热片22及散热片22之间的槽中的气流、或在散热片22之间被加热了的热气从缺口部118的下方跑向上方的气流。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301,可以提高压电风扇301的送风能力,并且能提高向散热片22的通风性。
由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风扇301,可以提高叶片141的送风能力,并且能提高向散热片22的通风性,从而能大幅提高冷却能力。
另外,由于可以通过将振动板311弯曲来使该冷却装置的外形形状变薄,因此可以抑制整个该冷却装置的大型化,并且能提高冷却能力。
其它实施方式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振动板111或振动板311向散热片22之间的槽一侧弯曲的压电风扇101、201、301,但也可以如图15(A)所示,使用不对振动板111或振动板311进行弯曲而直接进行使用的压电风扇401。另外,也可以如图15(B)所示,使用将振动板111或振动板311弯曲成所期望的角度(例如45度)的压电风扇501。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压电元件112A、112B接合于振动板111的两面的双层压电型压电风扇101、201、301,但在实施时,也可以使用如图16(A)、(B)所示的只将压电元件112A接合于振动板111的上表面的单层压电型压电风扇601、或者如图17(A)、(B)所示的只将压电元件112B接合于振动板111的下表面的单层压电型压电风扇701。
此外,该压电风扇701具有第一端部位于振动板111上的压电元件112B的接合区间内、第二端部位于振动板111上的固定板113的与振动板111的上表面的位置相接合的不锈钢制的增强板153,以取代增强板151、152。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自由端一侧形成有多片叶片的振动板111或振动板311,但在实施时,也可以使用自由端一侧未被分成多片叶片的振动板。
另外,在如上所示的各个实施方式中,叶片141除了使用不锈钢以外,还可以使用磷青铜等弹性较高的金属板或树脂板。
此外,应认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的所有内容均为举例表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范围表示。而且,本发明的范围应包括与权利要求范围均等的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10)

1.一种压电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电元件,该压电元件根据所施加的电压进行伸缩;
振动板,该振动板与所述压电元件相接合,随着所述压电元件的伸缩,在谐振频率下发生弯曲,并随着该弯曲而摇摆;
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将所述振动板的固定端部固定于其他构件;以及
增强构件,该增强构件配置于所述振动板上,从能看到所述压电元件与所述固定构件的边界的方向对所述振动板进行侧视,第一端部位于所述振动板上的所述压电元件的接合区间内,第二端部位于所述振动板上的所述固定构件的接合区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振动板上的所述压电元件的接合位置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相接合,其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振动板的固定端部相接合,与所述固定构件一起从两面夹住所述振动板的固定端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构件是所述固定构件的一部分,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振动板上的所述压电元件的接合位置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相接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压电元件的所述固定构件一侧的端部相接合,其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振动板的固定端部相接合,与所述固定构件一起从两面夹住所述振动板的固定端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电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板在所述压电元件的接合位置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具有去除区域。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振动板相接合,与所述压电元件一起从两面夹住所述振动板,其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振动板的固定端部相接合,与所述固定构件一起从两面夹住所述振动板的固定端部。
7.如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风扇,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压电元件接合在夹住所述振动板的两面的位置上。
8.如权利要求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固定于对由发热体所散发出的热量进行放热的放热器。
9.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8所揭示的压电风扇、以及
所述放热器,
所述放热器是具有多片散热片的散热器,
所述振动板具有自由端一侧形成有多片叶片的形状,
所述固定构件以所述多片叶片分别插入所述散热器的所述多片散热片之间的槽中的状态,将所述振动板的固定端部固定于所述散热器的上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板采用所述多片叶片向所述散热片之间的槽一侧弯曲的形状。
CN201110063172.XA 2010-03-10 2011-03-08 压电风扇及冷却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21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53344 2010-03-10
JP2010053344A JP5051255B2 (ja) 2010-03-10 2010-03-10 圧電ファン及び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2136A true CN102192136A (zh) 2011-09-21
CN102192136B CN102192136B (zh) 2016-03-16

Family

ID=44560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317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2136B (zh) 2010-03-10 2011-03-08 压电风扇及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23043A1 (zh)
JP (1) JP5051255B2 (zh)
CN (1) CN10219213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7864A (zh) * 2018-03-07 2018-07-27 浙江大学 一种高效的压电式受迫对流散热强化装置及方法
CN110552905A (zh) * 2019-10-09 2019-12-10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l型骨架覆膜式叶片的压电风扇
CN112351634A (zh) * 2019-08-07 2021-02-09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87514B2 (en) * 2009-09-10 2013-07-16 Romy Fai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harvesting energy
TWI412222B (zh) * 2011-06-22 2013-10-11 Datron Products Co Ltd 具有散熱導引功能之壓電震盪裝置
US10830545B2 (en) * 2016-07-12 2020-11-10 Fractal Heatsink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efficiency of a heat sink
CN106535582B (zh) * 2016-12-19 2018-10-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圆柱形内腔冷却装置
WO2021147287A1 (zh) * 2020-01-21 2021-07-29 樊道航 叶片平台、谐振风扇结构、谐振风扇及谐振出风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8720A (zh) * 1985-11-15 1987-07-01 老代尔夫特光学工业有限公司 用于狭缝辐射线照相设备的压电衰减舌片系统
CN2075262U (zh) * 1990-10-26 1991-04-17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压电陶瓷微型风扇
CN1265777A (zh) * 1997-05-30 2000-09-06 Cts公司 低构型轴流单叶片压电风扇
CN101398015A (zh) * 2007-09-27 2009-04-01 英特尔公司 压电风扇、包含其的冷却装置及冷却微电子器件的方法
WO2009116455A1 (ja) * 2008-03-21 2009-09-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圧電ファン及び圧電ファンを用いた空冷装置
WO2009119431A1 (ja) * 2008-03-25 2009-10-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圧電ファン装置及びこの圧電ファン装置を用いた空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1360A (ja) * 1996-05-27 1997-12-12 Honda Motor Co Ltd 圧電ファン
DE19626428A1 (de) * 1996-07-01 1998-01-15 Heinzl Joachim Tröpfchenwolkenerzeuger
US7556406B2 (en) * 2003-03-31 2009-07-07 Lumination Llc Led light with active cooling
US7248475B2 (en) * 2005-05-31 2007-07-24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device enclosure using piezoelectric cooling structures
JP4830689B2 (ja) * 2006-07-25 2011-12-07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ダイヤフラムポンプ
US20090004034A1 (en) * 2007-06-29 2009-01-01 Seri Lee Piezoelectric fa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8720A (zh) * 1985-11-15 1987-07-01 老代尔夫特光学工业有限公司 用于狭缝辐射线照相设备的压电衰减舌片系统
CN2075262U (zh) * 1990-10-26 1991-04-17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压电陶瓷微型风扇
CN1265777A (zh) * 1997-05-30 2000-09-06 Cts公司 低构型轴流单叶片压电风扇
CN101398015A (zh) * 2007-09-27 2009-04-01 英特尔公司 压电风扇、包含其的冷却装置及冷却微电子器件的方法
WO2009116455A1 (ja) * 2008-03-21 2009-09-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圧電ファン及び圧電ファンを用いた空冷装置
WO2009119431A1 (ja) * 2008-03-25 2009-10-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圧電ファン装置及びこの圧電ファン装置を用いた空冷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7864A (zh) * 2018-03-07 2018-07-27 浙江大学 一种高效的压电式受迫对流散热强化装置及方法
CN112351634A (zh) * 2019-08-07 2021-02-09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351634B (zh) * 2019-08-07 2022-08-23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552905A (zh) * 2019-10-09 2019-12-10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l型骨架覆膜式叶片的压电风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51255B2 (ja) 2012-10-17
US20110223043A1 (en) 2011-09-15
JP2011185211A (ja) 2011-09-22
CN102192136B (zh) 2016-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2137B (zh) 压电风扇及冷却装置
CN102192136A (zh) 压电风扇及冷却装置
US7321184B2 (en) Rake shaped fan
JP5304899B2 (ja) 圧電ファン及びこの圧電ファンを用いた空冷装置
CN101534624B (zh) 散热器组合
US20040253130A1 (en) Electronic thermal management
WO2007142273A1 (ja) 高熱伝導で柔軟なシート
US20110005733A1 (en) Piezoelectric fan and cooling device using piezoelectric fan
TWM336471U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used in memory module
CN101458049A (zh) 复合石墨导热散热片
TW200835897A (en) Thermal diffusion sheet and method for positioning thermal diffusion sheet
CN106292926B (zh) 散热系统
Ma et al.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 dual-sided multiple fans system with a piezoelectric actuator on LEDs
JP3213925U (ja) 可撓性黒鉛シート支持構造と熱管理装置
TWI504852B (zh) 散熱模組
EP2728614A1 (en) Heated-side contact structure of thin heat pipe
TW201315360A (zh) 散熱裝置
WO2005015112A1 (ja) 放熱部材、及びその放熱部材を用いた装置、筐体、コンピュータ支持台、放熱部材製造方法
TWM355000U (en) Bottom board of heat sink module
CN205987655U (zh) 组合式散热装置
Razak et al. Thermal analysis of radial piezoelectric-magnetic fan (RPMF) for electronics cooling
JP2010067909A (ja) ピエゾファンおよび放熱モジュール
WO2015026704A1 (en) Mechanically isolated thermal link
TW202113294A (zh) 熱傳構件補強結構
TWM342729U (en) Oscillating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16

Termination date: 201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