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71038A - 叠层聚酯膜 - Google Patents

叠层聚酯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71038A
CN102171038A CN2009801389724A CN200980138972A CN102171038A CN 102171038 A CN102171038 A CN 102171038A CN 2009801389724 A CN2009801389724 A CN 2009801389724A CN 200980138972 A CN200980138972 A CN 200980138972A CN 102171038 A CN102171038 A CN 1021710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layer
polyester film
polyurethane resin
coating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897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71038B (zh
Inventor
川崎泰史
神田俊宏
藤田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597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4474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597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4474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597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4474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1710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710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710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710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02B5/045Prism array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507Of polycarbonat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叠层聚酯膜,能够适合用于要求对于棱镜层或光扩散层具有良好的密合性的用途,例如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单元等中。一种叠层聚酯膜,其中,在聚酯膜的一侧的面上具有含有聚氨酯树脂的涂布层,该聚氨酯树脂具有聚碳酸酯结构,在另一侧的面上具有含有丙烯酸树脂或聚氨酯树脂的涂布层。

Description

叠层聚酯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叠层聚酯膜,特别是涉及一种适合用作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单元等中所使用的棱镜片用部件并且与各种功能层具有良好密合性的叠层聚酯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晶显示器作为电视、电脑、数码相机及移动电话等的显示设备被广泛应用。这些液晶显示器中,由于单独的液晶显示单元不具有发光功能,所以普遍使用的方式是通过从背面使用背光源进行光照而使其显示。
在背光方式中,存在一种称作边光型或正下方型的构造。最近倾向于有使液晶显示器薄型化,因而采用边光型的情况正在增多。边光型一般依次是由反射片、导光板、光扩散片、棱镜片构成。作为光线的流动,从背光源射入导光板的光线由反射片反射,从导光板的表面射出。从导光板射出的光线射入光扩散片,由光扩散片扩散、射出,接着射入存在的棱镜片。由棱镜片将光线在法线方向聚光,朝向液晶层射出。
在该结构中所使用的棱镜片是为了改善背光源的光学效率而提高亮度所使用的。作为透明基材膜,考虑到其透明性、机械特性而一般使用聚酯膜,为了提高基材聚酯膜与棱镜层的密合性,一般的情况是设置易粘接性的涂布层作为它们的中间层。作为易粘接性的涂布层,例如,已知有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专利文献1~3)。
作为棱镜层的形成方法,例如,可以例举通过将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涂料导入棱镜模具,在与聚酯膜夹在一起的状态下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使树脂固化,除去棱镜模具,从而在聚酯膜上形成的方法。当使用这样的方法时,为了精巧地形成棱镜型,需要使用无溶剂型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涂料。但是,无溶剂型的涂料与溶剂类涂料相比,向叠层在聚酯膜上的易粘接层的渗透、膨润效应低,密合性容易不充分。虽然已经提出了由特定的聚氨酯树脂构成的涂布层以谋求密合性的提高,但对于无溶剂型的涂料而言,即使是这样的涂布层也未必具有足够的密合性(专利文献4)。
另外,对于聚酯膜,在与棱镜层相反的一侧的面上,为了抑制由于光扩散片或液晶面板的粘连(部分密合)所导致的各种缺陷,有时形成抗粘连层。进而,为了应对近年来各种显示器的薄型化、低成本化等,提出了通过在聚酯膜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棱镜层,在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光扩散层,从而将棱镜片和光扩散片制作成一片的方法(专利文献5)。
在该结构中所使用的光扩散片是为了能够将透过的光以多方向均匀扩散所使用的,因此需要光扩散性强及光透过性高。作为光扩散片,已知有在精加工时通过加热加压而使片材表面产生凹凸不平的所谓实施了压花加工的光扩散片,及通过在透明基材膜上涂布由含有颗粒的透明树脂构成的光扩散层而制成的光扩散片(专利文献6、7)。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818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8609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22939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2-15863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0-160914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4-4598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7-2861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发明,其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层构成的良好的密合性、适合用作例如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单元等中所使用的棱镜片用部件的叠层聚酯膜。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发明人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使用由特定结构形成的叠层聚酯膜,就能够轻易地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要旨在于一种叠层聚酯膜,其特征在于,在聚酯膜的一侧的面上具有含有聚氨酯树脂的涂布层,该聚氨酯树脂具有聚碳酸酯结构,在另一侧的面上具有含有丙烯酸树脂或聚氨酯树脂的涂布层。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中构成叠层聚酯膜的聚酯膜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在2层、3层结构以外,只要不超过本发明的要旨,也可以是4层或更多层,没有特殊限定。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可以是均聚酯,也可以是共聚酯。当由均聚酯构成时,优选由芳香族二羧酸和脂肪族二醇缩聚而得到的聚酯。作为芳香族二羧酸,例如可以例举对苯二甲酸及2,6-萘二酸等,作为脂肪族二醇,可以例举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及1,4-环己二甲醇等。作为代表性的聚酯,可以例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另一方面,作为共聚酯的二羧酸成分,可以例举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2,6-萘二酸、己二酸、癸二酸及羟基羧酸(例如,对羟基安息香酸等)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作为二醇成分,例如可以例举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4-环己二甲醇及新戊二醇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在本发明的膜的聚酯层中,以赋予易滑性以及防止各工序中产生损伤为主要目的,优选配合颗粒。对于配合的颗粒的种类而言,只要是能够赋予易滑性的颗粒就没有特殊限定,作为具体例,例如,可以例举二氧化硅、碳酸钙、碳酸镁、碳酸钡、硫酸钙、磷酸钙、磷酸镁、高岭土、氧化铝及氧化钛等的颗粒。另外,也可以使用日本专利特公昭59-5216号公报、特开昭59-217755号公报等所记载的耐热性有机颗粒。作为其它的耐热性有机颗粒的例子,可以例举热固性尿素树脂、热固性酚醛树脂、热固性环氧树脂、苯胍胺树脂等。进而,在制造聚酯的工序中,也可以使用将催化剂等金属化合物的一部分进行沉淀、微分散所析出颗粒。
另一方面,关于所用颗粒的形状也没有特殊规定,可以使用球状、块状、棒状、扁平状等中的任一种。另外,关于其硬度、比重、颜色等也没有特殊限制。这一系列的颗粒根据需要也可以将2种以上合并使用。
另外,所用颗粒的平均粒径一般为0.01~3μm、优选为0.1~2μm的范围。当平均粒径不足0.01μm时,不能够充分赋予易滑性,或者颗粒发生凝集从而使分散性不够,有可能产生膜透明性降低的情况。另一方面,当超过3μm时,膜表面的粗糙度过于粗糙,在后续工序中形成棱镜层及光扩散层等功能层等时有时会产生缺陷。
聚酯层中的颗粒含量一般在0.001~5重量%、优选在0.005~3重量%范围内。当颗粒含量不足0.001重量%时,会使膜的易滑性不充分,另一方面,当添加超过5重量%时,会使膜的透明性不充分。
作为聚酯层中添加颗粒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定,可以采用现有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在制造构成各层的聚酯的任意阶段进行添加,但优选在酯化或酯交换反应结束之后进行添加。
另外,可以利用如下方法进行,即,使用带通气口的混炼挤出机,将分散在乙二醇或水等中的颗粒浆料与聚酯原料进行混合的方法,或者,使用混炼挤出机将干燥后的颗粒与聚酯原料进行混合的方法。
另外,在本发明中的聚酯膜中,除了上述颗粒以外,可以根据需要添加现有公知的抗氧化剂、抗静电剂、热稳定剂、润滑剂、染料及颜料等。
对于本发明中的聚酯膜的厚度而言,只要是作为膜可以制膜的范围就没有特殊限定,一般在10~350μm、优选在50~250μm的范围内。
下面,对本发明中的聚酯膜的制造例进行具体说明,但对以下的制造例没有任何限定。即,优选使用前面所述的聚酯原料,将从模头挤出的熔融片材在冷却辊上进行冷却固化而得到无拉伸片材的方法。此时,为了提高片材的平面性,优选提高片材和旋转冷却辊的密合性,优选采用外加静电密合法和/或液体涂布密合法。接着,将所得到的无拉伸片材沿着双轴方向拉伸。此时,首先,将上述无拉伸片材沿单向由辊或拉幅方式的拉伸机进行拉伸。拉伸温度一般为70~120℃,优选为80~110℃,拉伸倍率一般为2.5~7倍,优选为3.0~6倍。接下来,沿着与第一段的拉伸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拉伸,此时,拉伸温度一般为70~170℃,拉伸倍率一般为3.0~7倍,优选为3.5~6倍。接着,继续在180~270℃的温度下,在紧绷下或30%以内的松弛下进行热处理,得到双轴取向膜。在上述拉伸中,也可以采用以2个阶段以上进行单向拉伸的方法。此时,优选以使最终双向的拉伸倍率分别在上述范围内的方式进行拉伸。
另外,在本发明中,关于构成叠层聚酯膜的聚酯膜的制造,可以采用同时双轴拉伸法。同时双轴拉伸法是指将上述的无拉伸片材通常在70~120℃、优选80~110℃的温度控制的状态下沿着机械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同时进行拉伸取向的方法,作为拉伸倍率,以面积倍率计为4~50倍,优选为7~35倍,进一步优选为10~25倍。接着,继续在170~250℃的温度下,在紧绷下或30%以内的松弛下进行热处理,得到拉伸取向膜。关于采用上述拉伸方式的同时双轴拉伸设备,可以采用螺旋方式、缩放方式、线性驱动方式等现有公知的拉伸方式。
接着,对构成本发明中的叠层聚酯膜的涂布层的形成进行说明。关于涂布层,可以通过在聚酯膜的拉伸工序中对膜表面进行处理的在线涂布进行设置,也可以通过在体系外在暂时制得的膜上进行涂布的离线涂布,也可以两者合并使用。由于能够和制膜同时涂布,所以能够降低制造成本,能够根据拉伸倍率来变化涂布层厚度,从这些方面考虑,优选使用在线涂布。
关于在线涂布,例如,在依次双轴拉伸中,特别是完成纵向拉伸之后、横向拉伸之前,可以进行涂布处理,但并不限定于此。当通过在线涂布在聚酯膜上设置涂布层时,可以和制膜同时涂布,并且在高温下处理涂布层,能够制造作为聚酯膜适合的膜。
在本发明中,其必要条件是,在聚酯膜的一侧的面上具有包含聚氨酯树脂的涂布层,该聚氨酯树脂具有聚碳酸酯结构(下面简记作第1涂布层);在聚酯膜的另一侧的面上具有含有丙烯酸树脂或聚氨酯树脂的涂布层(下面简记作第2涂布层)。
本发明的第1涂布层,优选特别是能够提高与无溶剂型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层的密合性的物质,在第1涂布层上,例如能够形成棱镜层及微透镜层。
本发明中的第1涂布层中含有的具有聚碳酸酯结构的聚氨酯,是指作为聚氨酯树脂的主要构成成分的多元醇之一使用聚碳酸酯类化合物而得到的聚氨酯。聚碳酸酯类多元醇类可以由多元醇类和碳酸酯化合物通过脱醇反应得到。作为多元醇类,可以例举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4-环己二醇、1,4-环己二甲醇、1,7-庚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新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及3,3-二羟甲基庚烷等。作为碳酸酯化合物,可以例举二甲基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二苯基碳酸酯及碳酸乙烯酯等,作为由它们的反应所得到的聚碳酸酯类多元醇类,例如,可以例举聚碳酸(1,6-己烯)酯及聚碳酸(3-甲基-1,5-戊烯)酯等。
作为为了得到聚氨酯树脂所使用的聚异氰酸酯化合物,例如,可以例举甲苯二异氰酸酯、二甲苯二异氰酸酯、亚甲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苯二异氰酸酯、萘二异氰酸酯及联甲苯胺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二异氰酸酯,α,α,α’,α’-四甲基二甲苯二异氰酸酯等具有芳香环的脂肪族二异氰酸酯,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亚丙基二异氰酸酯、赖氨酸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及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二异氰酸酯,环己烷二异氰酸酯、甲基环己烷二异氰酸酯、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及异丙叉二环己基二异氰酸酯等脂环族二异氰酸酯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几种合并使用。
另外,在不影响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使用除聚碳酸酯类多元醇以外的其它多元醇,例如,可以例举聚醚多元醇类、聚酯多元醇类、聚烯烃多元醇类及丙烯酸多元醇类。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几种合并使用。
在合成聚氨酯树脂时,可以使用增链剂,作为增链剂,只要是具有2个以上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活性基的物质就没有特殊限制,一般情况下,可以主要使用具有2个羟基或氨基的增链剂。
作为具有2个羟基的增链剂,例如,可以例举乙二醇、丙二醇及丁二醇等脂肪族二醇,二甲苯二醇及二羟基乙氧基苯等芳香族二醇,新戊二醇羟基三甲基乙酸酯等称作酯二醇的二醇类。另外,作为具有2个氨基的增链剂,可以例举甲苯二胺、二甲苯二胺及二苯基甲烷二胺等芳香族二胺,乙二胺、丙二胺、己二胺、2,2-二甲基-1,3-丙二胺、2-甲基-1,5-戊二胺、三甲基己二胺、2-丁基-2-乙基-1,5-戊二胺、1,8-辛二胺、1,9-壬二胺及1,10-癸二胺等脂肪族二胺、1-氨基-3-氨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二环己基甲烷二胺、异丙叉环己基-4,4-二胺、1,4-二氨基环己烷及1,3-二氨基甲基环己烷等脂环族二胺等。
在本发明中,将聚碳酸酯作为构成成分的聚氨酯树脂可以是以溶剂作为介质的物质,优选以水作为介质。为了将聚氨酯树脂分散或溶解在水中,存在有使用乳化剂的强制乳化型、在聚氨酯树脂中导入亲水基的自乳化型或者水溶型等类型。特别是向聚氨酯树脂的骨架中导入离子基进行离聚化而得到的自乳化型,在液体储藏稳定性及所得到的涂布层的耐水性、透明性、密合性方面十分优良,故而优选。另外,作为导入的离子基,可以例举羧基、磺酸、磷酸、膦酸及季铵盐等各种物质,优选羧基。作为向聚氨酯树脂导入羧基的方法,可以在聚合反应的各个阶段中选取各种方法。例如,具有在合成预聚物时将具有羧基的树脂用作共聚成分的方法及使用具有羧基的成分作为多元醇、聚异氰酸酯及增链剂等中的一种成分的方法。特别优选使用含有羧基的二醇,根据该成分的加入量导入所需要量的羧基的方法。例如,对于在聚氨酯树脂的聚合中所用的二醇,可以将二羟甲基丙酸、二羟甲基丁酸、双(2-羟乙基)丙酸及双(2-羟乙基)丁酸等进行共聚合。另外,该羧基优选使用氨、胺、碱金属类及无机碱类等中和之后所得到的盐的形式。特别优选的是氨、三甲基胺及三乙基胺。相关的聚氨酯树脂可以在涂布后的干燥工序中将中和剂未中和的羧基用作利用其它交联剂的交联反应点。由此能够使在涂布前的液体状态下的稳定性优良,并且能够使所得到的涂布层的耐久性、耐溶剂性、耐水性、耐粘连性等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特别是作为本发明所用的聚氨酯树脂,优选由至少具有1个与聚碳酸酯多元醇、聚异氰酸酯、具有反应性氢原子的增链剂以及异氰酸酯基反应的基团、以及阴离子性基团的化合物构成的树脂。聚氨酯树脂中的阴离子性基团的量优选为0.05重量%~8重量%。这是因为当有少量的阴离子性基团时,聚氨酯树脂的水溶性或水分散性降低,而当有大量阴离子性基团时,容易导致涂布后的涂布层的耐水性恶化及吸湿之后膜之间相互粘着。
聚氨酯树脂中的聚碳酸酯成分的含量一般为10~90重量%,优选为20~70重量%。其含量不足10重量%时,有可能会使聚氨酯树脂的密合性改善效果不足,如果超过90重量%,涂布性将恶化。
另外,本发明的聚氨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有时记作Tg)优选在10℃以下。当使用Tg高于10℃的聚氨酯时,有可能会产生易粘接性不充分。这里所说的Tg的测定,是指做成聚氨酯树脂的干燥皮膜,进行动态粘弹性测定,E”到达最大时的温度。
另外,当含有比上述的Tg低的聚氨酯树脂的涂布层做成叠层聚酯膜之后卷成辊状时,膜的表面与背面带有张力,容易产生所谓的粘连。为了防止粘连,通常采用并用交联剂作为涂布层的构成成分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利用交联剂防止粘连的方法有时会妨碍提高易粘接性的效果。
进而,本发明的第1涂布层所含有的具有聚碳酸酯结构的聚氨酯树脂中,也可以使用具有双键的化合物。该双键是为了提高与第1涂布层上所形成的层的密合性。当第1涂布层上所形成的层是通过双键的自由基反应而得到的固化性树脂时,也能够与第1涂布层中的双键进行反应,能够得到更加牢固的密合性。此时,第1涂布层与在其上面所形成的层由于能够形成以牢固的碳-碳键相连接的地方,所以即使在上述的具有聚碳酸酯结构的聚氨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密合性效果。
向具有聚碳酸酯结构的聚氨酯树脂中导入双键时,考虑到利用自由基的反应性,优选乙烯基。乙烯基的导入可以在制作聚氨酯树脂的各阶段中采取各种方法。例如,在合成预聚物时,将具有乙烯基的树脂作为共聚成分的方法、及在聚合的各个阶段根据需要使用具有乙烯基的二醇、二胺及氨基醇等的方法。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使2-羟乙基乙烯基醚、一缩二乙二醇单乙烯基醚及4-羟丁基乙烯基醚等乙烯基醚化合物预先与成分中的一部分进行共聚。
聚氨酯树脂中的乙烯基的含量没有特殊限定,例如,相对于聚氨酯键100摩尔,可以使用1摩尔以上,如果以进一步提高密合性为目的,可以使用5摩尔以上的乙烯基。上限虽然不做限定,但是由于即使过量含有也难以看到更好的效果,而且还会使聚氨酯树脂的机械物性恶化,因此优选为50摩尔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摩尔以下。
本发明的膜中的第1涂布层中,为了使涂布层的涂膜牢固,并使形成棱镜层等后的耐湿热性等提高,优选含有交联剂。作为交联剂,可以例示噁唑啉化合物、三聚氰胺化合物、环氧化合物、异氰酸酯化合物及碳化二亚胺化合物等,另外可以例示此外的具有与聚合物的骨架中上述那样的交联反应性的官能团共聚的所谓聚合物型交联剂等。本发明中,更加优选的形式是对于含有羧基的聚氨酯树脂,使用噁唑啉化合物。
另外,含有低于上述那样的Tg的聚氨酯树脂的涂布层在做成叠层聚酯膜之后卷成辊状时,膜的表面与背面带有张力,容易产生所谓的粘连。为了防止粘连,作为涂布层的构成成分,优选含有颗粒。作为颗粒的含量,以涂布层整体的重量比计,优选为3~25%的范围,更优选为5~15%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5~10%的范围。不足3%时,有时不能得到充分防止粘连的效果。超过25%时,虽然防止粘连的效果提高,但是有可能产生涂布层的透明性降低、由涂布层的连续性受损导致的涂膜强度的降低或者易粘接性的降低。通过在上述范围内使用颗粒,能够使易粘接性能和耐粘连性能两者都优良。
作为所使用的颗粒,例如,可以例举二氧化硅、氧化铝及氧化金属等无机颗粒或者交联高分子颗粒等有机颗粒等。特别是从对于涂布层的分散性及所得到的涂膜的透明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二氧化硅。
对于颗粒的粒径而言,如果过小则难以得到防止粘连的效果,如果过大则容易从涂膜上发生脱落等。作为平均粒径,优选为涂布层厚度的1/2~10倍左右。此外,如果粒径过大,就会使涂布层的透明性降低,因此作为平均粒径,优选在300nm以下,进一步优选在150nm以下。这里所述的颗粒的平均粒径可以如下测得,即,将颗粒的分散液通过Microtrac UPA粒度分布测定装置(日机装株式会社制造),测定个数平均的50%的平均粒径来得到。
在本发明中的第1涂布层上,为了提升涂布面状态,并提升在涂布面上形成各种棱镜层及微透镜层等时的可见性及透明性,可以合并使用上述具有聚碳酸酯结构的聚氨酯树脂以外的粘合剂聚合物。
本发明中的所谓“粘合剂聚合物”,是指按照高分子化合物安全性评价流程图(昭和60年11月化学物质审议会主办),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的数均分子量(Mn)在1000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且具有制膜性的物质。
作为粘合剂聚合物的具体实例,可以例举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聚亚烷基二醇、聚亚烷基亚胺、甲基纤维素、羟基纤维素及淀粉类等。
在本发明中,第1涂布层中上述聚氨酯树脂所占的含量没有限定。这是由于虽然以该聚氨酯树脂作为主要成分构成涂布层也是可以的,但是在以其它的易粘接性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涂布层中仅仅混合聚氨酯树脂就可以提高密合性,因而可以在显示出目的特性的范围内适当选择聚氨酯树脂的含量。但是如果量过少的话,则难以得到该效果,因此以涂布层整体的重量比计,其下限一般为20%以上的范围,优选为40%以上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的范围。
本发明的膜中的第2涂布层没有限定,但特别是一种为了提高与通过涂布含有溶剂的树脂所形成的层的密合性所设置的物质,可以例举在第2涂布层上形成例如光扩散层等。
本发明的膜中的第2涂布层中含有的丙烯酸树脂,是由以丙烯酸类、甲基丙烯类的单体为代表的、由具有碳-碳双键的聚合性单体构成的聚合物。这些聚合物可以是均聚物或共聚物中的任何一种。另外,还包含这些聚合物与其它聚合物(例如聚酯、聚氨酯等)的共聚物,例如嵌段共聚物及接枝共聚物。或者,还包含在聚酯溶液或聚酯分散液中将具有碳-碳双键的聚合性单体进行聚合所得到的聚合物(根据情况不同而得到的聚合物的混合物)。同样还包含在聚氨酯溶液、聚氨酯分散液中将具有碳-碳双键的聚合性单体进行聚合所得到的聚合物(根据情况不同而得到的聚合物的混合物)。同样的还包含在聚合物溶液或分散液中将具有碳-碳双键的聚合性单体进行聚合所得到的聚合物(根据情况不同而得到的聚合物的混合物)。
作为具有上述碳-碳双键的聚合性单体,没有特殊限定,特别是作为代表性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例举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衣康酸、富马酸、马来酸及柠康酸这样的各种含有羧基的单体类及其盐;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羟丙基(甲基)丙烯酸酯、4-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单丁基羟基富马酸酯及单丁基羟基衣康酸酯类这样的各种含有羟基的单体类;(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及(甲基)丙烯酸月桂酯这样的各种(甲基)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酰铵、二丙酮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及(甲基)丙烯腈等这样的各种含氮化合物;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及乙烯基甲苯这样的各种苯乙烯衍生物,醋酸乙烯及丙酸乙烯酯这样的各种乙烯酯类;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及乙烯三甲氧基硅烷等这样的各种含硅的聚合性单体类;含磷的乙烯基类单体类;氯乙烯、偏氯乙烯、氟乙烯、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四氟乙烯、氯代三氟乙烯及六氟丙烯这样的各种卤化乙烯类;丁二烯这样的各种共轭二烯类。
为了提高与各种光扩散层等的密合性,优选使用含有羟基、氨基及酰胺基等官能团的丙烯酸树脂。
本发明的膜中的第2涂布层中含有的聚氨酯树脂,是指分子内具有聚氨酯树脂的高分子化合物,能够使用包括第1涂布层中含有的具有聚碳酸酯结构的聚氨酯树脂在内的各种聚氨酯树脂。作为多元醇,除了聚碳酸酯类以外,可以例举聚醚多元醇类、聚酯多元醇类、聚烯烃多元醇类及丙烯酸多元醇类,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几种合用。
作为聚醚多元醇类,可以例举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乙丙二醇、聚四亚甲基醚二醇及聚六亚甲基醚二醇等。
作为聚酯多元醇,可以例举多元羧酸(丙二酸、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癸二酸、富马酸、马来酸、对苯二甲酸及间苯二甲酸等)或它们的酸酐与多元醇(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二缩三乙二醇、丙二醇、一缩二丙二醇、二缩三丙二醇、丁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2,3-丁二醇、2-甲基-1,3-丙二醇、1,5-戊二醇、新戊二醇、1,6-己二醇、3-甲基-1,5-戊二醇、2-甲基-2,4-戊二醇、2-甲基-2-丙基-1,3-丙二醇、1,8-辛二醇、2,2,4-三甲基-1,3-戊二醇、2-乙基-1,3-己二醇、2,5-二甲基-2,5-己二醇、1,9-壬二醇、2-甲基-1,8-辛二醇、2-丁基-2-乙基-1,3-丙二醇、2-丁基-2-己基-1,3-丙二醇、环己二醇、二羟基甲基环己烷、苯二甲醇、二羟基乙氧基苯、烷基二烷醇胺及内酯二醇等)反应所得到的物质。
为了得到第2涂布层中含有的聚氨酯树脂,可以使用这些多元醇和用于得到上述具有聚碳酸酯结构的聚氨酯树脂所使用的异氰酸酯化合物以及增链剂。另外,当考虑到在线涂布的合理性时,优选水分散性或水溶性的聚氨酯树脂。为了赋予水分散性或水溶性,重要的是将羟基、羧基、醚基等亲水性基团导入聚氨酯树脂。在上述的亲水基团中,从涂膜物性以及密合性的方面出发,优选羧基。另外,当用于需要耐溶剂性的用途时,优选不使用磺酸基。
在本发明的膜中的第2涂布层中,为了提高涂布面状态,提高在涂布面上形成各种光扩散层等时的透明性,也可以合并使用丙烯酸树脂及聚氨酯树脂以外的粘合剂聚合物。作为粘合剂,例如,当不使用丙烯酸树脂及聚氨酯树脂而仅以聚酯树脂的构成形成涂布层时,由于与光扩散层等的密合性可能会不充分,因此优选在不影响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合并使用粘合剂。
作为粘合剂聚合物的具体实例,可以例举聚酯树脂、聚亚烷基二醇、聚亚烷基亚胺、甲基纤维素、羟基纤维素及淀粉类等。
在本发明中,在需要耐溶剂性的情况下,优选在第2涂布层中不含有磺酸类聚酯树脂。所谓磺酸类聚酯树脂,是指分子内含有磺酸或磺酸盐的聚酯树脂。当使用聚酯树脂时,优选在羧酸体系中进行水分散。但是,当使用羧酸类聚酯树脂时,如果在涂布层中所占的比例过多时,则与磺酸类聚酯树脂相同,耐溶剂性有时会恶化,因此需要注意。
本发明中的第2涂布层的耐溶剂性,是指在第2涂布层上形成光扩散层及抗粘连层等之后,能够耐受在膜加工工序中由于接触溶剂导致膜白化及所形成层的恶化,或者能够耐受用于擦拭表面附着的尘土及污垢的溶剂的性质。当该涂布层含有磺酸类聚酯树脂时,会使耐溶剂性恶化。作为耐溶剂性恶化的原因,推测可能是由于溶剂进入磺酸(磺酸盐)的部位,在第2涂布层和在其上面形成的光扩散层及抗粘连层等之间维持更多的溶剂。
此外,在不影响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在第2涂布层中可以合并使用交联剂。通过使用交联剂,使涂布层变得牢固,因此有时会进一步提高耐湿热性。作为交联剂,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树脂,例如,可以例举三聚氰胺化合物、环氧化合物、噁唑啉化合物、异氰酸酯化合物及碳化二亚胺化合物等。其中特别优选三聚氰胺化合物。
所谓三聚氰胺化合物,是指在化合物中具有三聚氰胺骨架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烷基醇化三聚氰胺衍生物、使烷基醇化三聚氰胺衍生物与醇反应而部分或完全醚化的化合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作为醚化使用的醇,适合使用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及异丁醇等。另外,作为三聚氰胺化合物,可以是单体或二聚体以上的多聚体中的任一种,也可以使用它们的混合物。还可以使用三聚氰胺的一部分与尿素等共缩合而得到的物质,为了提高三聚氰胺化合物的反应性,也可以使用催化剂。
作为环氧化合物,例如,可以例举分子内含有环氧基的化合物、其预聚物以及固化物,例如环氧氯丙烷和多元醇的缩合物。作为多元醇,例如,可以例举乙二醇、聚乙二醇、甘油、聚甘油及双酚A等。特别是低分子多元醇与环氧氯丙烷的反应物,可以提供水溶性优良的环氧树脂。
作为噁唑啉化合物,是分子内具有噁唑啉环的化合物,包含具有噁唑啉环的单体,也包含将噁唑啉化合物作为一种原料单体所合成的聚合物。
作为异氰酸酯化合物,是指分子内具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具体而言,可以例举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环亚己基二异氰酸酯、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萘二异氰酸酯、甲苯撑二异氰酸酯、上述物质的嵌段物及衍生物等。
这些交联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几种混合使用。在进一步考虑到适用于在线涂布等的情况下,优选具有水溶性或水分散性的物质。
另外,在第2涂布层中,以改善涂布层的粘连性、润滑性为目的,可以含有颗粒,可以例举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金属等无机颗粒或交联高分子颗粒等有机颗粒等。
进而,在不影响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根据需要,在第1涂布层以及第2涂布层中可以包含消泡剂、涂布性改良剂、增粘剂、有机类润滑剂、抗静电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发泡剂及染料等。
在本发明的膜中,关于丙烯酸树脂在第2涂布层中所占的含量,以涂布层整体的重量比计,优选在20%以上的范围内,更优选在30~95%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50~95%范围。不足20%时,与光扩散层等的密合性有时会降低。
关于聚氨酯树脂在本发明中的第2涂布层中所占的含量,以涂布层整体的重量比计,优选为10%以上的范围,更优选为20~95%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30~95%的范围。不足20%时,与光扩散层等的密合性有时会降低。
涂布层中的各种成分的分析例如可以利用TOF-SIMS等表面分析来进行。
在利用在线涂布设置涂布层时,优选将上述的一系列化合物制成水溶液或水分散体,将以固体成分浓度为0.1~50重量%左右的基准调整得到的涂布液涂布在聚酯膜上,以此为要领制造叠层聚酯膜。另外,在不影响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以改善水中的分散性、改善造膜性等为目的,在涂布液中也可以含有少量有机溶剂。有机溶剂可以是只有一种,也可以适当的使用两种以上。
关于本发明中的叠层聚酯膜,在聚酯膜上设置的涂布层的膜厚度一般为0.002~1.0g/m2,更优选为0.005~0.5g/m2,进一步优选为0.01~0.2g/m2的范围。当膜厚度不足0.002g/m2时,有可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密合性,当超过1.0g/m2时,有可能导致外观及透明性、膜的粘连性恶化。
在本发明中,设置涂布层的方法可以使用反转凹版涂布法、直接凹版涂布法、辊涂法、狭缝涂布法、棒涂法及幕式涂布法等现有公知的涂布方法。关于涂布方式,在《涂布方式》槙书店原崎勇次所著1979年发行中有记载实例。
在本发明中,关于在聚酯膜上形成涂布层时的干燥以及固化条件,没有特殊限定,例如,通过离线涂布设置涂布层时,一般以80~200℃热处理3~40秒、优选100~180℃热处理3~40秒为基准进行热处理较好。
另一方面,通过在线涂布设置涂布层时,一般以70~280℃热处理3~200秒为基准进行热处理较好。
另外,不论是离线涂布还是在线涂布,根据需要也可以合并使用热处理和紫外线照射等活性能量射线照射。本发明中构成叠层聚酯膜的聚酯膜也可以预先进行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表面处理。
在本发明的叠层聚酯膜的第1涂布层上,为了使亮度提高,通常设置有棱镜层及微透镜层等。近几年,为了有效地提高亮度,已经提出了棱镜层的各种形状,一般是将截面三角形的棱镜列并排设置的。另外,同样也提出了微透镜层的各种形状,通常是在膜上设置有多个半球形凸透镜。任何层都可以设置成现有公知的形状。
作为棱镜层的形状,例如,可以例举厚度10~500μm、棱镜列的列宽10~500μm、顶角40°~100°的截面三角形的形状。作为棱镜层所使用的材料,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材料,例如,可以例举由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构成的物质、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及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酯类树脂等。
作为微透镜层的形状,例如,可以例举厚度10~500μm、直径10~500μm的半球状,也可以是圆锥、多角锥这样的形状。作为微透镜层所使用的材料,与棱镜层同样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物质,例如可以例举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
在本发明的叠层聚酯膜的第2涂布层上,一般设置有光扩散层等。使用光扩散层是为了将透过的光在多方向均匀扩散,要求光扩散性强及光透过性高。光扩散层是含有颗粒和粘合剂的物质。
作为光扩散层中所含的颗粒,只要是具有扩散光的性质就可以,可以使用丙烯酸树脂、丙烯酸聚氨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及聚乙烯树脂等有机颗粒及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及硫酸钡等无机颗粒。其中,优选使用透明性良好的丙烯酸树脂及丙烯酸聚氨酯树脂。另外,这些颗粒的粒径没有特殊限定,作为平均粒径,通常为1~50μm,优选为5~15μm。
光扩散层中所含的粘合剂是为了将颗粒固定而体现光扩散性所使用的,例如,可以例举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氟树脂、有机硅类树脂、环氧树脂及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等。考虑到加工性,优选使用多元醇化合物,例如,可以例举丙烯酸多元醇及聚酯多元醇等。
在使用多元醇化合物作为粘合剂时,可以含有异氰酸酯作为固化剂。通过含有异氰酸酯,能够形成更加牢固的交联构造,提高作为光扩散层的物性。另外,使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作为粘合剂时,优选丙烯酸酯类树脂,能够起到提高光扩散层的硬度的作用。
在不妨碍光扩散的性能的范围内,在光扩散层中可以含有表面活性剂、精细无机填料、增塑剂、固化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防锈剂等。
光扩散层中的粘合剂和颗粒的混合比例可以根据所要得到的光扩散性进行适当设定,并没有特殊限定,例如,以重量比计,粘合剂/颗粒的比一般在0.1~50的范围内,优选在0.5~20的范围内。
作为形成光扩散层的方法,可以例举通过制备含有粘合剂和颗粒的涂布液并将其涂布、干燥的方法。作为涂布方法,可以使用反转凹版涂布法、直接凹版涂布法、辊涂法、狭缝涂布法、棒涂法、幕式涂布法、喷涂法及旋涂法等现有公知的涂布方法等,现有公知的涂布方法。光扩散层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定,考虑到光扩散性、膜强度等,一般为1~100μm范围,优选为3~30μm范围。
在本发明中的第2涂布层上,也可以在光扩散层以外形成抗粘连层。抗粘连层含有与光扩散层相同的粘合剂和颗粒,颗粒的含量由于不是以光扩散性为目的,所以一般的方法是以更小的粒径含有更少量的颗粒。形成方法也能够和光扩散层同样通过涂布形成,厚度没有特殊限定,优选为1~10μm的范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叠层聚酯膜,能够提供一种在一侧的面上形成棱镜层等、在对面侧的面上形成光扩散层等时,在两个侧面的层中密合性优异的叠层聚酯膜,其工业价值很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只要不超过本发明的主旨,则不限定于下面的实施例。另外,本发明中所用的测定方法以及评价方法如下所述。
(1)聚酯的固有粘度的测定
精密称取1g去除聚酯中不相容的其它聚合物成分以及颜料之后的聚酯,将其溶解在100ml苯酚/四氯乙烷=50/50(重量比)的混合溶剂中,在30℃进行测定。
(2)平均粒径(d50:μm)的测定:
利用离心沉降粒度分布分析仪(株式会社岛津制造所株式会社制造SA-CP3型)测定等效球形分布累计计算(重量基准)50%的值,将其作为平均粒径。
(3)玻璃化转变温度(Tg):
将聚氨酯树脂溶液或水分散液在特氟隆(商标)制平皿内干燥得到皮膜,使干燥后的膜厚为500μm。干燥条件是在室温下干燥一周后,在120℃再干燥10分钟。将所得到的皮膜切下宽5mm,在IT计测控制株式会社制造的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DVA-200型)中,以使夹盘间矩为20mm的方式安装在测定装置上,以10℃/分的速度从-100℃到200℃进行升温,同时在频率10Hz下进行测定。将E”为最大时的点作为Tg。
(4)密合性的评价方法:
作为光扩散层用涂布液,制备丙烯酸多元醇(DIC制造ACRYDIC A-801)60份、聚异氰酸酯(三井化学聚氨酯制造,Takenate D110N)15份、平均粒径15μm的丙烯酸树脂颗粒(积水化成品工业制造MBX-15)25份、甲苯100份、甲乙酮100份,在第2涂布面上涂布并加热固化,由此形成厚度15g/m2的光扩散层。进而,为了形成棱镜层,在列矩50μm、顶角65°的棱镜列排列多列的模具部件中,配置以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50重量份、双酚A-二环氧基-丙烯酸酯50重量份、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5重量份构成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组合物,在其上以第1涂布层与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接触的朝向重叠叠层聚酯膜,通过辊将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均匀拉伸,从紫外线照射设备照射紫外线,使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固化。接着,将膜从模具部件上剥离,得到形成有棱镜层的膜。该膜的层构成为棱镜层/第1涂布层/聚酯膜/第2涂布层/光扩散层。之后,在恒温恒湿槽中,60℃、90%RH的环境下放置500个小时之后,对于各个棱镜层(第1涂布层)、光扩散层(第2涂布层),施加10×10的十字切割,在其上粘上18mm宽的胶带(NICHIBAN株式会社制造Cellotape(商标)CT-18),以180度的剥离角度迅速剥离之后观察剥离面,如果剥离的面积为0%则评价为◎,大于0%小于等于5%则评价为○,大于5%小于等于20%则评价为△,大于20%则评价为×。
(5)耐溶剂性的评价方法:
作为光扩散层用涂布液,制备丙烯酸多元醇(DIC制造ACRYDIC A-801)60份、聚异氰酸酯(三井化学聚氨酯制造,Takenate D110N)15份、平均粒径15μm的丙稀酸树脂颗粒(积水化成品工业制造MBX-15)25份、甲苯100份、甲乙酮100份,在第2涂布面上涂布并加热固化,由此形成厚度15g/m2光扩散层。之后,放入甲乙酮∶异丙醇=1∶1的混合溶液中20分钟后,目测观察表面状态的变化。如果白化或斑点的面积为0%则评价为◎,大于0%小于等于20%则评价为○,大于20%小于等于50%则评价为△,大于50%则评价为×。如果白化及斑点的面积在20%以下,可以说达到实际应用没有问题的水平。
实施例以及比较例中所使用的聚酯如下进行准备。
<聚酯(A)的制造方法>
取100重量份的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60重量份的乙二醇作为起始原料,添加作为催化剂的四丁氧钛酸酯到反应容器中,将反应起始温度设为150℃,在将甲醇蒸馏除去的同时缓缓升高反应温度,3小时后为230℃。4小时后,使酯交换反应实质上结束后,进行4小时的缩聚反应。即,将温度从230℃缓慢上升至280℃。另一方面,将压力从常压缓慢降低,最终降至0.3mmHg。反应开始后,通过变换反应槽的搅拌动力,在特性粘度至0.63时停止反应,在氮气加压下释放聚合物,得到特性粘度0.63的聚酯(A)。
<聚酯(B)的制造方法>
取100重量份的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60重量份的乙二醇作为起始原料,添加作为催化剂的四水醋酸镁到反应容器中,将反应起始温度设为150℃,在将甲醇蒸馏除去的同时缓缓升高反应温度,3小时后为230℃。4小时后,使酯交换反应实质上结束。将该反应混合物转移至缩聚槽中,添加正磷酸后,加入二氧化锗,进行4小时的缩聚反应。即,将温度从230℃缓慢上升至280℃。另一方面,将压力从常压缓慢降低,最终降至0.3mmHg。反应开始后,通过变换反应槽的搅拌动力,在特性粘度至0.65时停止反应,在氮气加压下释放聚合物,得到特性粘度0.65的聚酯(B)。
<聚酯(C)的制造方法>
在聚酯(A)的制造方法中,向乙二醇中添加0.2份分散的平均粒径2.0μm的二氧化硅颗粒,在特性粘度到达0.66时停止缩聚反应,除此以外,使用和聚酯(A)的制造方法相同的方法,得到特性粘度0.66的聚酯(C)。
构成涂布层的化合物的实例如下所示。
·具有聚碳酸酯结构的聚氨酯树脂:(IA)
将400份包含1,6-己二醇和二乙基碳酸酯构成的数均分子量为2000的聚碳酸酯多元醇、10.4份新戊二醇、58.4份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74.3份二羟甲基丁酸的预聚物用三乙胺中和,在异佛尔酮二胺中进行链延长,从而得到Tg为-30℃的聚氨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具有聚碳酸酯结构的聚氨酯树脂:(IB)
具有羧基,Tg为-20℃的水分散型聚碳酸酯聚氨酯树脂,
RU-40-350(斯塔尔公司制造)
·具有聚碳酸酯结构的聚氨酯树脂:(IC)
羧酸水分散型的Tg为3℃的含有乙烯基的聚碳酸酯聚氨酯树脂,SPX-039(ADEKA公司制造)
·聚氨酯树脂:(ID)
羧酸水分散型聚酯聚氨酯树脂,Hydran AP-40(DIC公司制造)
·聚氨酯树脂:(IE)
脂肪族聚酯聚氨酯树脂,NeoRez R-960(DSM NeoResins公司制造)
·丙烯酸树脂:(IIA)以下述组成聚合得到的丙烯酸树脂的水分散体
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N-羟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酸=65/21/10/2/2(重量%)的乳化聚合物(乳化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丙烯酸酯:(IIB)以下述组成聚合得到的丙烯酸树脂的水分散体
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N-羟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酸=65/28/3/2/2(重量%)的乳化聚合物(乳化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聚酯树脂:(IIIA)
以下述组成共聚得到的聚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单体组成:(酸成分)对苯甲酸/间苯二甲酸/5-间苯二甲酸磺酸钠//(二醇成分)乙二醇/1,4-丁二醇/一缩二乙二醇=56/40/4//70/20/10(mol%)
·聚酯树脂:(IIIB)
羧酸类聚酯树脂POLYESTER WR-961(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
·噁唑啉化合物:(IVA)噁唑啉基接枝到丙烯酸类树脂中而得到的聚合物型交联剂Epocross WS-500(日本触媒株式会社制造)。
·环氧化合物:(IVB)
聚甘油聚缩水甘油醚DENACOL EX-521(Nagase ChemteX制造)
·三聚氰胺化合物:(IVC)
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
·颗粒:(V)
平均粒径65nm的硅溶胶
实施例1:
将聚酯(A)、(B)、(C)分别按照85%、5%、10%的比例混合而得到的混合原料作为最外层(表层)的原料,将聚酯(A)、(B)分别按照95%、5%的比例混合而得到的混合原料作为中间层的原料,分别提供到2台挤出机,分别在290℃下进行熔融之后,以2种3层(表层/中间层/表层)的层构成共同挤压到设定为40℃的冷却辊上,使其冷却固化而得到未拉伸片材。接下来,利用辊的圆周速度差在85℃延纵向拉伸3.4倍之后,在该纵向拉伸膜一侧的面上涂布下述表1所示的涂布液A1,在另一侧的面上涂布涂布液B1,导入拉幅机,再延横向在120℃拉伸4.0倍,在225℃进行热处理之后,在横向松弛2%,得到具有涂布量(干燥后)如表2所示的涂布层的、厚度为188μm(表面层9μm,中间层170μm)的聚酯膜
对所得到的聚酯膜的密合性进行评价,结果第1涂布层一侧以及第2涂布层一侧都良好。该膜的特性如下述表2所示。
实施例2~18:
在实施例1中,将涂布剂组成变换为表1所示的涂布剂组成,除此以外其它都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制造,得到聚酯膜。得到的聚酯膜如表2所示,第1涂布层一侧以及第2涂布层一侧的密合性都良好。
比较例1~4:
在实施例1中,将涂布剂组成变换为表1所示的涂布剂组成,除此以外其它都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制造,得到聚酯膜。评价得到的叠层聚酯膜,结果如表2所示,是一种密合性低的膜。
[表1]
Figure BPA00001358591100211
其中,上述涂布液的浓度,除了在实施例5中将第2涂布层一侧设为10重量%水溶液以外,其它都设为3重量%水溶液。
[表2]
Figure BPA00001358591100221
实施例19~38:
在实施例1中,将涂布剂组成变换为表1以及表3所示的涂布剂组成,除此以外其它都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制造,得到聚酯膜。得到的聚酯膜如表4所示,第1涂布层一侧以及第2涂布层一侧的密合性都良好。
比较例5:
在实施例1中,将涂布剂组成变换为表3所示的涂布剂组成,除此以外其它都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制造,得到聚酯膜。对所得到的聚酯膜进行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是一种密合性低的膜。
[表3]
Figure BPA00001358591100231
其中,上述涂布液的浓度,除了在实施例24中将第2涂布层一侧设为10重量%水溶液以外,其它都设为3重量%水溶液。
[表4]
Figure BPA00001358591100241
实施39~57:
在实施例1中,除了将涂布剂组成变换为表1以及表5所示的涂布剂组成以外其它都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制造,得到聚酯膜。得到的聚酯膜如表6所示,第1涂布层一侧以及第2涂布层一侧的密合性、耐溶剂性都良好。
比较例6:
在实施例1中,除了将涂布剂组成变换为表5所示的涂布剂组成以外其它都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制造,得到聚酯膜。对所得到的聚酯膜进行评价,如表6所示,可见密合性低的情况及耐溶剂性弱的情况。
是一种密合性低、耐溶剂性也弱的膜。
[表5]
Figure BPA00001358591100251
其中,上述涂布液的浓度,除了在实施例44中将第2涂布层一侧设为10重量%水溶液以外,其它都设为3重量%水溶液。
[表6]
Figure BPA0000135859110026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膜能够适合用于例如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单元等需要与各种功能层具有良好密合性的用途。

Claims (3)

1.一种叠层聚酯膜,其特征在于:
在聚酯膜的一侧的面上具有含有聚氨酯树脂的涂布层,该聚氨酯树脂具有聚碳酸酯结构,在另一侧的面上具有含有丙烯酸树脂或聚氨酯树脂的涂布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聚酯膜,其特征在于:
在含有具有聚碳酸酯结构的聚氨酯树脂的涂布层中含有交联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叠层聚酯膜,其特征在于:
在含有丙烯酸树脂或聚氨酯树脂的涂布层中不含磺酸类聚酯树脂。
CN200980138972.4A 2008-10-06 2009-09-28 叠层聚酯膜 Active CN1021710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59735A JP5344744B2 (ja) 2008-10-06 2008-10-06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8259737A JP5344746B2 (ja) 2008-10-06 2008-10-06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8-259736 2008-10-06
JP2008-259735 2008-10-06
JP2008-259737 2008-10-06
JP2008259736A JP5344745B2 (ja) 2008-10-06 2008-10-06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PCT/JP2009/004913 WO2010041384A1 (ja) 2008-10-06 2009-09-28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71038A true CN102171038A (zh) 2011-08-31
CN102171038B CN102171038B (zh) 2014-04-09

Family

ID=42100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8972.4A Active CN102171038B (zh) 2008-10-06 2009-09-28 叠层聚酯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62753A1 (zh)
EP (1) EP2335924B1 (zh)
KR (1) KR101653616B1 (zh)
CN (1) CN102171038B (zh)
WO (1) WO201004138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8516A (zh) * 2011-12-16 2014-08-20 三井化学东赛璐株式会社 阻气性树脂组合物和阻气性复合膜
CN105848897A (zh) * 2013-12-29 2016-08-10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双轴拉伸叠层聚酯膜
WO2023123607A1 (zh) * 2021-12-30 2023-07-06 广东汇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粘着强度的 tpu 热熔胶膜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10063429A (ko) * 2008-09-08 2011-06-10 미쓰비시 쥬시 가부시끼가이샤 적층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JP5271204B2 (ja) * 2009-05-25 2013-08-21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476199B2 (ja) * 2010-04-19 2014-04-23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1224849A (ja) * 2010-04-19 2011-11-10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KR20130057968A (ko) * 2010-04-19 2013-06-03 미쓰비시 쥬시 가부시끼가이샤 적층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JP5645455B2 (ja) * 2010-04-22 2014-12-24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645462B2 (ja) * 2010-04-28 2014-12-24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951177B2 (ja) * 2010-09-30 2016-07-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伝熱フィンおよび熱交換器
WO2013058315A1 (ja) * 2011-10-22 2013-04-25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塗布フィルム
CN102501522B (zh) * 2011-10-28 2014-05-07 宁波长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透明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15897A (zh) * 2012-03-30 2012-08-01 富维薄膜(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膜领域用聚酯薄膜
EP2905134B1 (en) * 2012-12-20 2020-09-30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Coated film
WO2016092905A1 (ja) * 2014-12-13 2016-06-16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塗布フィルム
CN104513403A (zh) * 2014-12-19 2015-04-15 佛山杜邦鸿基薄膜有限公司 一种在线涂布水性增透涂层的bopet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US10676651B2 (en) 2016-03-09 2020-06-09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Adhesive film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KR20210126577A (ko) * 2019-02-13 2021-10-20 도요보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적층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273A (ja) * 1994-07-04 1996-01-16 Diafoil Co Ltd 二軸配向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US20030235704A1 (en) * 2002-06-12 2003-12-25 Kazuyuki Akatsu Polyester film for displa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216B2 (ja) 1979-01-25 1984-02-03 ダイアホイル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DE3313923A1 (de) 1983-04-16 1984-10-18 Hoechst Ag, 6230 Frankfurt Polyesterrohstoff, daraus hergestellte formkoerper, vorzugsweise eine folie, sowie verwendung der formkoerper
JPH0662019B2 (ja) * 1985-10-24 1994-08-17 ダイアホイルヘキスト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を基材とするラベル
JPS62204940A (ja) * 1986-03-05 1987-09-09 帝人株式会社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637571B2 (ja) * 1986-05-08 1994-05-18 ダイアホイルヘキスト株式会社 表面硬化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JP2544792B2 (ja) 1988-12-12 1996-10-16 ダイアホイルヘキスト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JP3684663B2 (ja) * 1995-03-08 2005-08-17 東レ株式会社 易接着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281890A (ja) 1995-04-10 1996-10-29 Toray Ind Inc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昇華型感熱転写材
JPH10160914A (ja) 1996-11-29 1998-06-1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レンズ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JPH11286092A (ja) 1998-04-02 1999-10-19 Toray Ind Inc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229395A (ja) 1999-02-12 2000-08-22 Toyobo Co Ltd 光学用易接着フィルム
KR100905478B1 (ko) * 2001-10-05 2009-07-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브리지스톤 투명 전도성 필름 및 터치패널
JP4351455B2 (ja) 2002-03-26 2009-10-28 恵和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WO2004081090A1 (ja) * 2003-03-11 2004-09-23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rporation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離型フィルム
US7041365B2 (en) * 2003-05-12 2006-05-0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tatic dissipative optical construction
US20040247837A1 (en) * 2003-06-09 2004-12-09 Howard Enlow Multilayer film
JP4936107B2 (ja) 2006-04-13 2012-05-23 Dic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
WO2008065920A1 (fr) * 2006-12-01 2008-06-05 Dic Corporation Feuille de type cur
JP5615130B2 (ja) * 2010-04-29 2014-10-29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材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273A (ja) * 1994-07-04 1996-01-16 Diafoil Co Ltd 二軸配向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US20030235704A1 (en) * 2002-06-12 2003-12-25 Kazuyuki Akatsu Polyester film for display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8516A (zh) * 2011-12-16 2014-08-20 三井化学东赛璐株式会社 阻气性树脂组合物和阻气性复合膜
CN103998516B (zh) * 2011-12-16 2016-08-24 三井化学东赛璐株式会社 阻气性树脂组合物和阻气性复合膜
CN105848897A (zh) * 2013-12-29 2016-08-10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双轴拉伸叠层聚酯膜
CN105848897B (zh) * 2013-12-29 2020-01-10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双轴拉伸叠层聚酯膜
WO2023123607A1 (zh) * 2021-12-30 2023-07-06 广东汇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粘着强度的 tpu 热熔胶膜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71038B (zh) 2014-04-09
EP2335924B1 (en) 2014-02-12
EP2335924A4 (en) 2013-03-06
EP2335924A1 (en) 2011-06-22
KR101653616B1 (ko) 2016-09-02
US20110262753A1 (en) 2011-10-27
WO2010041384A1 (ja) 2010-04-15
KR20110069802A (ko) 2011-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71038B (zh) 叠层聚酯膜
CN102762379B (zh) 叠层聚酯膜
CN102395469B (zh) 叠层聚酯膜
CN102427943B (zh) 叠层聚酯膜
JP5174606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02741050B (zh) 叠层聚酯膜
CN102548762B (zh) 叠层聚酯膜
CN102695613B (zh) 叠层聚酯膜
US20110045291A1 (en) Easy-adhesive polyester film
US20110051245A1 (en) Optical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US20130052466A1 (en)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CN102905898A (zh) 叠层聚酯膜
CN104144975B (zh) 涂布膜
CN103619588B (zh) 涂布膜
EP2727954A1 (en) Coating film
CN104602913A (zh) 涂布膜
JP5344745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04582962B (zh) 涂布膜
JP5385581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I674195B (zh) 塗佈薄膜
JP2014210424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871474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2223926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344746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2250447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RAYON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92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RAY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