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7089A - 接合构造 - Google Patents

接合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7089A
CN102167089A CN2011100487822A CN201110048782A CN102167089A CN 102167089 A CN102167089 A CN 102167089A CN 2011100487822 A CN2011100487822 A CN 2011100487822A CN 201110048782 A CN201110048782 A CN 201110048782A CN 102167089 A CN102167089 A CN 1021670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mentioned
cross member
lower cross
ti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4878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野清隆
佐竹佑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67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70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4Radiator suppo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防止前下横构件的上端面上的水的滞留、能够抑制上端面进而是前下横构件内部的生锈的接合构造。有关本发明的接合构造的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前下横构件(110),在比支承发动机罩(104)的前端附近的下方的机罩锁止构件(108)靠下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由前后并设的前方板材(112)及后方板材(114)构成,将它们接合而形成空间;机罩锁止拉条(120),在机罩锁止构件与前下横构件之间在车高方向上延伸设置,将它们接合;将前方板材和后方板材的上端附近一起紧固在机罩锁止拉条的前侧,使上端面(112j及114j)从机罩锁止拉条离开间隔。

Description

接合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设在车体前部的前下横构件与机罩锁止拉条接合的接合构造。
背景技术
在车体前部,为了覆盖装备在其内部的发动机而设有发动机罩(也称作引擎盖),为了支承该发动机罩的前端附近的下方而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机罩锁止构件。在机罩锁止构件的下方,作为车体前部的构造体的前下横构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且,在机罩锁止构件与前下横构件之间,设有沿车高方向延伸的机罩锁止拉条,与机罩锁止构件及前下横构件接合。
上述前下横构件一般如前后配置的两个板材、或上下配置的两个板材那样由两个板材构成,通过将该两个板材接合而形成闭空间。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将前下横构件(称作前端横构件)通过前后并设的第1部件和第2部件构成,由它们形成闭空间。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20760号公报
在车体前面即前保险杠上设有前格栅等,但在雨天时的车辆的行进中,有借助行进风而雨水(以下单称作水)通过它们的间隙而达到机罩锁止拉条的情况。附着在机罩锁止拉条上的水沿着它而向下方流落。于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那样的以往的构造中,流落的水到达接合在机罩锁止拉条的下方上的前下横构件的上端面即两个板材的上端面上而积存在那里。因此,在以往的构造中,有在前下横构件的上端面上容易生锈的问题。
此外,如果水积存在前下横构件的上端面上,则该水容易从两个部件的配合面进入到前下横构件内的闭空间中。因此,也有使在前下横构件内部生锈的可能性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课题,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防止前下横构件的上端面上的水的滞留、能够抑制上端面进而是前下横构件内部的生锈的接合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有关本发明的接合构造的代表性的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前下横构件,在比支承发动机罩的前端附近的下方的机罩锁止构件靠下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由前后并设的前方板材及后方板材构成,将它们接合而形成空间;机罩锁止拉条,在机罩锁止构件与前下横构件之间在车高方向上延伸设置,将它们接合;将前下横构件的前方板材和后方板材的上端附近一起紧固在机罩锁止拉条的前侧;使前方板材的上端面及后方板材的上端面从机罩锁止拉条离开间隔。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前方板材的上端面及后方板材的上端面、即前下横构件的上端面与机罩锁止拉条不接触,所以在机罩锁止拉条上流落的水不会到达上端面。因而,不会发生水向上端面的滞留,能够抑制上端面处的生锈。此外,由于水不会滞留在上端面上,所以能够防止水向前下横构件内部的浸入,还能够抑制其内部的生锈。
优选的是,在上述机罩锁止拉条上,设有朝向前下横构件侧隆起、接合在前下横构件上的台座部,台座部处于比后方板材的上端面低的位置上。
根据该结构,通过台座部使前方板材的上端面及后方板材的上端面与机罩锁止拉条离开间隔。并且,由于台座部设在比后方板材的上端面低的位置上,所以沿着机罩锁止拉条的水不会接触到后方板材的上端面而沿着台座部流走。因而,能够防止水向上端面的滞留,能够得到上述效果。此外,通过使台座部隆起,在机罩锁止拉条的台座部周围的部分与前下横构件之间形成间隙。由此,达到了台座部的水通过其两侧的间隙而流落到下方,所以能够实现接合部附近的排水的促进。
优选的是,上述前方板材延伸到比后方板材的上端靠上方,在上端朝向后方弯曲。
根据该结构,由于前方板材位于前方板材及后方板材的配合面的上方,所以即使在借助行进风而水进入到车体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水从配合面的侵入。此外,由于后方板材的上端被前方板材覆盖,所以即使是在后方板材的上端的内面上生锈的情况,也难以从外部看到锈,能够良好地保持美观。
优选的是,上述前方板材及后方板材在比与机罩锁止拉条的接合部靠上方朝向前方弯曲。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够使前方板材的上端面及后方板材的上端面从机罩锁止拉条离开间隔,所以能够防止水向这些上端面的滞留,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优选的是,上述前方板材延伸到比后方板材的上端靠上方,在上端朝向后方弯曲以覆盖在该后方板材的上端。由此,前方板材位于前方板材及后方板材的配合面的前方及上方,所以能够防止水从配合面的侵入。此外,与上述同样,即使在后方板材的上端的内面上生锈的情况下,也难以从外部看到锈,能够良好地保持美观。
优选的是,上述机罩锁止拉条的下端朝向后方弯曲,以使其从后方板材离开间隔。由此,沿着机罩锁止拉条流来的水在其下端成为水滴而落下。因而,机罩锁止拉条的下端的排水变好,能够防止那里的生锈。
优选的是,在上述前方板材与后方板材的对置面上,在焊接或连结的部位以外的部分处设有间隙部。在前方板材与后方板材的对置面接触的情况下,如果水浸入到其接触面,则由于水不易被排出,所以长时间滞留而容易生锈。因而,如果设置间隙部,则能够使前方板材与后方板材的接触面减少,能够使生锈范围缩小。
优选的是,上述前方板材延伸到比后方板材的下端靠下方。根据该结构,即使是在万一在后方板材的下端的内面上生锈的情况,其下端也被前方板材覆盖。由此,难以从外部看到锈,所以能够实现美观的维持。
根据本发明,通过防止前下横构件的上端面上的水的滞留,能够抑制上端面进而是前下横构件内部的生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接合构造的车体的前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前下横构件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机罩锁止拉条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4是图1(b)中的前下横构件与机罩锁止拉条的接合部分附近的放大图。
图5是图4(a)的剖视图。
图6是图4(b)的剖视图。
图7是说明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接合构造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作为比较例的接合构造的概略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在该实施方式中表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的数值等只不过是用来使本发明的理解变得容易的例示,除了特别解释的情况以外,并不限定本发明。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通过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来省略重复说明,此外,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省略图示。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具备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接合构造的车体100的前部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a)是车体100的前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b)是表示图1(a)的内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另外,为了容易理解,在图1中省略了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接合构造的说明中不需要的部件的详细的图示。
如图1(a)所示,车体100的前部的外装主要由前保险杠102构成,在前保险杠102的上方设有将装备在车体100的前部内的发动机(未图示)覆盖的发动机罩104。此外,在前保险杠102的前方,设有前上格栅106a及前下格栅106b等前格栅。
如图1(b)所示,在车体100的前部的内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有支承发动机罩104的前端附近的下方的机罩锁止构件108。在机罩锁止构件108的下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有作为车体100的前部的构造体的前下横构件110。并且,在机罩锁止构件108和前下横构件110之间,设有沿车高方向延伸的机罩锁止拉条120。通过将机罩锁止构件108及前下横构件110接合在该机罩锁止拉条120上,经由机罩锁止拉条120将它们连结。
在车体100的雨天时的行进中,有借助行进风使水(雨水)通过前格栅(前上格栅106a及前下格栅106b)的间隙而达到机罩锁止拉条120的情况。于是,附着在机罩锁止拉条120上的水沿着它而向下方流落,到达接合在机罩锁止拉条120的下方的前下横构件110。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也能够防止前下横构件110的上端面上的水的滞留、抑制生锈的、前下横构件110与机罩锁止拉条120的接合构造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图1的前下横构件110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a)是前下横构件110的外观立体图。如图2(a)所示,前下横构件110由前后并设的前方板材112及后方板材114构成、将这些的前方板材112及后方板材114接合而形成空间。
图2(b)是前方板材112的外观立体图。如图2(b)所示,前方板材112通过弯曲面112a形成前下横构件110的空间的前面及上面。在前方板材112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设有经由后述的后方板材114的接合部114b接合在机罩锁止拉条120上的接合部112b,在接合部112b上形成有螺栓孔112c。从接合部112b的两侧的弯曲面112a的一端立设有上凸缘112d、从弯曲面112a的另一端立设有下凸缘112e。
图2(c)是后方板材114的外观立体图。如图2(c)所示,后方板材114通过弯曲面114a形成前下横构件110的空间的后面及下面。在后方板材114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设有接合在机罩锁止拉条120上的接合部114b,在接合部114b上形成有螺栓孔114c。从接合部114b的两侧的弯曲面114a的一端立设有上凸缘114d,从114a的另一端立设有下凸缘114e。
在后方板材114的上凸缘114d及下凸缘114e上,在规定的位置上,设有与前方板材112的上凸缘112d或下凸缘114e接触的接触部114f及114g。由此,如果使前方板材112与后方板材114抵接而将接触部114f及114g点焊接,则如图2(a)所示,能够将前下横构件110组装。另外,接触部114f及114g并不是都被点焊接,也有通过其他的部件(未图示)连结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接触部114f及114g之间,形成有比接触部114f或114g沿车长方向后退的非接触部114h及114i。由此,在组装成前下横构件110时,在上凸缘112d与上凸缘114d之间以及下凸缘112e和下凸缘114e上形成间隙部118a及118b(参照图6)。关于间隙部118a及118b在后面详细叙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了在后方板材114的上凸缘114d及下凸缘114e上设置接触部114f及114g及非接触部114h及114i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做成在前方板材112的凸缘、或前方板材112及后方板材114的凸缘两者上设置接触部及非接触部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了使后方板材114的上凸缘114d的接触部114f间凹陷而使非接触部114h后退、使下凸缘114e的接触部114g突出而使非接触部114i相对地后退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非接触部114h及114i使用哪种方法形成都可以。
图3是表示图1的机罩锁止拉条120的概略结构的图。图3(a)是机罩锁止拉条120的主视图,图3(b)是机罩锁止拉条120的侧视图。在机罩锁止拉条120上,不仅接合着机罩锁止构件108及前下横构件110,还如图3所示那样也安装有前保险杠托架120a,经由它接合前保险杠102,除此以外,也有设置作为发动机罩104的开关锁的机罩锁(未图示)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罩锁止拉条120具有朝向车体前方即前下横构件侧隆起、接合在前下横构件110上的台座部122。在台座部122上形成有螺栓孔122a。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将前下横构件110的接合部112b及114b接合在台座部112上时,在比台座部122靠上方,前下横构件110、特别是其后方板材114与机罩锁止拉条120离开间隔。
图4是图1(b)中的前下横构件与机罩锁止拉条的接合部分附近的放大图。图4(a)是接合部分附近的前面放大图,图4(b)是图4(a)的后视图。在将上述前下横构件110及机罩锁止拉条120接合时,首先使设在组装成的前下横构件110的上端附近的接合部112b及114b抵接在机罩锁止拉条120的台座部122的前侧。接着,将螺栓116a插入到螺栓孔112c、114c及122a中,通过用螺母116b一起紧固,成为图4(a)及图4(b)所示的状态。
图5是图4(a)的剖视图。图5(a)是图4(a)的A-A剖视图,图5(b)是图5(a)的圆内放大图,图5(c)是图5(b)的台座部122的立体图。如图5(a)所示,如果将前下横构件110与机罩锁止拉条120接合,则前方板材112及后方板材114的最上部、即接合部112b及114b的上端面112j及114j从机罩锁止拉条112离开间隔。并且,将台座部122配置在比后方板材114的接合部114b的上端面114j低的位置上。换言之,前方板材112的上端面112j及后方板材114的上端面114j(前下横构件110的上端面)与机罩锁止拉条120的台座部122不接触。
通过上述结构,如图5(b)所示,沿着机罩锁止拉条120流来的水不会到达上端面112j及114j,即不会与上端面112j及114j接触,而沿着台座部122流走。因而,不会发生向上端面112j及114j的水的滞留,能够抑制上端面112j及114j的生锈。此外,由于在上端面112j及114j上没有滞留水,所以防止水从上端面112j及114j之间向前下横构件110内的空间的浸入,还能够抑制前下横构件110内的生锈。
此外,通过台座部122隆起,如图5(c)所示,在台座部122的周围,在机罩锁止拉条120和后方板材114的接合部114b(前下横构件)之间形成间隙。由此,达到台座部122的水通过其两侧的间隙而向下方流落,所以能够实现前下横构件110与机罩锁止拉条120的接合部部分附近的排水的促进。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板材112的接合部112b延伸到比后方板材114的接合部114b(上端)靠上方,在上端朝向后方弯曲(参照图5(a)及图5(b))。因而,接合部112b的前端(前方板材112)位于接合部112b及114b的配合面的上方。由此,能够防止进入到车体内部的水的从配合面的侵入。此外,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则接合部114b的上端被接合部112b覆盖,所以即使在接合部112b的内面上生锈,从外部也难以看到,能够良好地保持美观。
在如上述那样将接合部112b在上端朝向后方弯曲的情况下,其弯曲角优选的是不到90度。这是因为,如果使弯曲角为90度,则接合部112b的上端接触在机罩锁止拉条120上,沿着其流来的水有可能流到前方板材112上。这里,假如使接合部112b的长度较短,则即使使弯曲角为90度,接合部112b的上端也不会接触在机罩锁止拉条120上,但在此情况下,有可能由加工用机械夹持接合部112b时的长度不足而稳定性下降。因此,如果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弯曲角不到90度,则不会使接合部112b与机罩锁止拉条120接触,并且也能够良好地确保借助加工用机械夹持时的稳定性。
另外,前方板材112的接合部112b的形状不一定限定于图5所示的形状。因而,例如在水难以从接合部112b及接合部114b的配合面浸入的情况下,接合部112b也可以不在上端向后方弯曲而设为向上方延伸的原状。此外,例如在后方板材114由不易生锈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接合部112b的上端也可以位于比接合部114b的上端靠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板材112的下凸缘112e比后方板材114的下凸缘114e(下端)向下方延伸(参照图5(a))。由此,下凸缘114e的内面被下凸缘112e覆盖,所以,即使在万一生锈的情况下,从外部也难以看到锈,能够实现美观的维持。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机罩锁止拉条120的下端朝向后方弯曲以使其从后方板材114离开间隔(参照图5(a))。由此,沿着机罩锁止拉条120流来的水在其下端成为水滴落下,所以排水变好,能够防止机罩锁止拉条120的下端的生锈。
图6是图4(b)的剖视图。图6(a)是图4(b)的B-B剖视图,图6(b)是图4(b)的C-C剖视图。如上所述,在后方板材114的上凸缘114d上形成有接触部114f及非接触部114h,在下凸缘114e上形成有接触部114g及非接触部114i。由此,如果组装前下横构件110,则在前方板材112与后方板材114的对置面中的、上凸缘112d及下凸缘112与非接触部114h及114i(即焊接或连结其他部件的部位以外的部分)之间,形成图6(a)及图6(b)所示的间隙部118a及118b。
详细地讲,如图6(a)所示,在下凸缘112e与非接触部114i之间形成间隙部118a。此外,如图6(b)所示,在上凸缘112d和非接触部114h之间形成间隙部118b。通过这些,上凸缘112d及114d与下凸缘112e及114e的接触面积(前方板材与后方板材的接触面积)减少。假如将进行焊接等的部位以外的部分作为接触面,则在万一水浸入的情况下该水难以被排出,所以会导致长时间的滞留,容易生锈。所以,如果如上述那样设置间隙部118a及118b而使接触面的面积(接触面积)减少,则能够使生锈的范围缩小。此外,间隙部118a还作为万一水浸入到前下横构件110内的情况下的排水口发挥功能,实现排水的改善。
如以上说明,根据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接合构造,前方板材112的接合部112b的上端面112j及后方板材114的接合部114b的上端面114j、即前下横构件110的上端面和机罩锁止拉条120不会接触。因此,在机罩锁止拉条120上流落的水不会到达上端面112j及114j,不会发生向那里的水的滞留。因而,能够抑制上端面112j及114j的生锈。此外,由于上端面112j及114j上没有滞留水,所以能够防止水向前下横构件110的内部的浸入,也能够抑制其内部的生锈。进而,通过精心设计前方板材112、机罩锁止拉条120的端部形状、以及后方板材114的上下凸缘的形状,也能够防止上端面112j及114j以外的部分的生锈。
如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为了抑制前方板材112及后方板材114的上端面112j及114j上的生锈,需要使得水不滞留在那里。并且,为了防止水向上端面112j及114j的滞留,使该上端面从机罩锁止拉条120离开间隔是有效的,在第1实施方式的接合构造中,通过在机罩锁止拉条120上设置台座部122而使它们离开间隔。相对于此,在以下的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通过精心设计前下横构件110的形状、能够实现前方板材112以及后方板材114的上端面112j及114j、与机罩锁止拉条120的离开间隔的接合构造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
图7是说明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接合构造的概略结构的图。图7(a)是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接合构造的剖视图,图7(b)是图7(a)的部分放大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接合构造的构成要素实质上相同的功能及结构的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避免重复说明。此外,为了容易理解,在图7中,将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接合构造的说明中不需要的部件的详细的图示省略。
如图7(a)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接合构造中,将前下横构件210的前方板材212与后方板材214的上端附近一起紧固在机罩锁止拉条220的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板材212以及后方板材214的接合部212b及214b在比与机罩锁止拉条220的接合部分(机罩锁止拉条220的接合部,严密地讲是螺栓孔)靠上方朝向前方弯曲。
详细地讲,如图7(b)所示,接合部212b在比与机罩锁止拉条220的接合部分靠上方的P1处向前方弯曲,接合部214b在比与机罩锁止拉条220的接合部分靠上方的P2处向前方弯曲。由此,能够使前方板材212的上端面212j及后方板材214的上端面214j从机罩锁止拉条220离开间隔。
因此,即使在机罩锁止拉条220上没有设置台座部122,沿着机罩锁止拉条220流来的水也不会接触到上端面212j及214j而流去到后方板材214与机罩锁止拉条220之间。因而,不会发生水向上端面212j及214j的滞留。由此,能够抑制上端面212j及214j的生锈、并且也防止从那里向前下横构件210内的空间的水的浸入,还能够抑制前下横构件210内的生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板材212的212b在P1处向前方弯曲后,延伸到比后方板材214的上端(上端面214j)靠上方,在上端朝向后方弯曲,以使其覆盖在后方板材214的上端。由此,前方板材212的接合部212b位于前方板材212的接合部212b及后方板材214的接合部214b的配合面的前方及上方。因而,能够防止水从配合面的侵入,并且即使在后方板材的接合部214b的内面上生锈的情况下,也难以看到锈而能够良好地保持美观。
如以上说明那样,通过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接合构造,也能够使前下横构件210的上端面与机罩锁止拉条220离开间隔,防止水向前下横构件210的上端面的滞留。因而,能够抑制210的上端面及内部的生锈。
(比较例)
图8是表示作为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比较的比较例的接合构造的概略结构的图。图8(a)是比较例的接合构造的部分立体图,图8(b)是图8(a)的剖视图,图8(c)是图8(b)的部分放大图。如图8(a)所示,在比较例的接合构造中,使用螺栓16a和螺母16b,将前下横构件10的上端附近一起紧固在机罩锁止拉条10的前侧。
如图8(b)所示,在比较例的接合构造中,前下横构件10的上端即前方板材12及后方板材14的上端与机罩锁止拉条20没有离开间隔。因此,后方板材14的上端抵接在机罩锁止拉条20上,前方板材12的上端经由后方板材14的上端抵接在机罩锁止拉条20上。换言之,前方板材12及后方板材14的上端面12a及14a与机罩锁止拉条20连续。因此,沿着机罩锁止拉条流来的水积存在上端面12a及14a上,有可能在那里生锈。
并且,积存在上端面12a及14a上的水如图8(c)所示,逐渐浸入到机罩锁止拉条20与前下横构件10(前方板材12及后方板材14)之间。此时,浸入到后方板材14与机罩锁止拉条20的配合面上的水,虽然配合面排水较差,但是都到达机罩锁止拉条20的下端而被从配合面排出。但是,浸入到前方板材12与后方板材14的配合面上的水沿着其流动而流到前下横构件10的内部。因此,在比较例的接合构造中,不仅是上端面12a及14a,在前下横构件10的内部也有可能有生锈。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这样的例子。如果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则显然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畴内能够想到各种的变更例或修正例,应理解的是,关于这些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将设在车体前部的前下横构件与机罩锁止拉条接合的接合构造中。
附图标记说明
10前下横构件,12前方板材,12a上端面,14后方板材,14a上端面,16a螺栓,16b螺母,20机罩锁止拉条,100车体,102前保险杠,104发动机罩,106a前上格栅,106b前下格栅,108机罩锁止构件,110前下横构件,112前方板材,112a弯曲面,112b接合部,112c螺栓孔,112d上凸缘,112e下凸缘,112j上端面,114后方板材,114a弯曲面,114b接合部,114c螺栓孔,114d上凸缘,114e下凸缘,114f接触部,114g接触部,114h非接触部,114i非接触部,114j上端面,116a螺栓,116b螺母,118a间隙部,118b间隙部,120机罩锁止拉条,122台座部,210前下横构件,212前方板材,212b接合部,212j上端面,214后方板材,214b接合部,214j上端面,220机罩锁止拉条。

Claims (8)

1.一种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
前下横构件,在比支承发动机罩的前端附近的下方的机罩锁止构件靠下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由前后并设的前方板材及后方板材构成,将它们接合而形成空间;
机罩锁止拉条,在上述机罩锁止构件与上述前下横构件之间在车高方向上延伸设置,将它们接合;
将上述前下横构件的前方板材和后方板材的上端附近一起紧固在上述机罩锁止拉条的前侧;
使上述前方板材的上端面及上述后方板材的上端面从上述机罩锁止拉条离开间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机罩锁止拉条上,设有朝向上述前下横构件侧隆起、接合在该前下横构件上的台座部,该台座部处于比上述后方板材的上端面低的位置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前方板材延伸到比上述后方板材的上端靠上方,在上端朝向后方弯曲。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前方板材及上述后方板材在比与上述机罩锁止拉条的接合部靠上方朝向前方弯曲。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前方板材延伸到比上述后方板材的上端靠上方,在上端朝向后方弯曲以覆盖在该后方板材的上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机罩锁止拉条的下端朝向后方弯曲,以使其从上述后方板材离开间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前方板材与上述后方板材的对置面上,在焊接或连结的部位以外的部分处设有间隙部。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前方板材延伸到比上述后方板材的下端靠下方。
CN2011100487822A 2010-02-26 2011-02-25 接合构造 Pending CN1021670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2934A JP5504974B2 (ja) 2010-02-26 2010-02-26 接合構造
JP2010-042934 2010-02-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7089A true CN102167089A (zh) 2011-08-31

Family

ID=44488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87822A Pending CN102167089A (zh) 2010-02-26 2011-02-25 接合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34814B2 (zh)
JP (1) JP5504974B2 (zh)
CN (1) CN102167089A (zh)
DE (1) DE102011004691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04974B2 (ja) * 2010-02-26 2014-05-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接合構造
JP5748127B2 (ja) * 2011-10-11 2015-07-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の構造
DE102012023020A1 (de) * 2012-11-26 2014-05-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Schlossquerträger und Haubenschlos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5005896A1 (de) * 2015-05-08 2016-11-1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Stützstruktur zum Stützen von äußeren Verkleidungskomponenten eines Fahrzeug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4744A (ja) * 1989-06-13 1991-01-23 Nissan Motor Co Ltd サイドコンビネーションランプの取付構造
US6086144A (en) * 1998-04-02 2000-07-11 Nissan Motor Co., Ltd. Drain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02120760A (ja) * 2000-10-13 2002-04-23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体の前部構造
EP1300322A1 (fr) * 2001-10-04 2003-04-09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Face avant techniqu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renforcée par au moins une pièce creuse, procédé pour réaliser une telle face avant technique et procédé pour conférer une faible inertance à une face avant technique
CN1605524A (zh) * 2003-10-08 2005-04-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定制坯件的开口部构造
JP2006327274A (ja) * 2005-05-23 2006-12-07 Nissan Motor Co Ltd 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取付部の水抜き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36851U (ja) * 1982-03-10 1983-09-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バンパ−取付構造
JPH0323906Y2 (zh) * 1985-06-17 1991-05-24
JPS6451976U (zh) * 1987-09-25 1989-03-30
US4940281A (en) * 1987-11-18 1990-07-10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01001942A (ja) * 1999-06-21 2001-01-09 Daihatsu Motor Co Ltd フロントクロスメンバ補強構造
US6357821B1 (en) * 1999-10-13 2002-03-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Lamp can and radiator support assembly
JP3835662B2 (ja) * 2000-01-14 2006-10-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フードロックブレースの取付構造
JP4064649B2 (ja) * 2001-09-13 2008-03-19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4026465B2 (ja) * 2002-03-11 2007-12-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の前端構造
BR0317607A (pt) * 2002-12-19 2005-11-29 Gen Electric Módulo de extremidade frontal
JP4105001B2 (ja) 2003-02-10 2008-06-18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フードロックステイの結合構造
KR100535759B1 (ko) * 2003-10-17 2005-12-1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캐리어의 보강구조
DE102005055705C5 (de) * 2005-11-23 2010-04-22 Hbpo Gmbh Montageträger in Hybridstruktur
US7419208B2 (en) * 2006-02-03 2008-09-02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Carrier for front end module of vehicle
EP2067690B1 (en) * 2007-12-07 2010-06-02 Nissan Motor Co., Ltd.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DE102009009882B4 (de) * 2009-02-20 2022-10-13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rontenmodu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5504974B2 (ja) * 2010-02-26 2014-05-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接合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4744A (ja) * 1989-06-13 1991-01-23 Nissan Motor Co Ltd サイドコンビネーションランプの取付構造
US6086144A (en) * 1998-04-02 2000-07-11 Nissan Motor Co., Ltd. Drain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02120760A (ja) * 2000-10-13 2002-04-23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体の前部構造
EP1300322A1 (fr) * 2001-10-04 2003-04-09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Face avant techniqu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renforcée par au moins une pièce creuse, procédé pour réaliser une telle face avant technique et procédé pour conférer une faible inertance à une face avant technique
CN1605524A (zh) * 2003-10-08 2005-04-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定制坯件的开口部构造
JP2006327274A (ja) * 2005-05-23 2006-12-07 Nissan Motor Co Ltd 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取付部の水抜き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04974B2 (ja) 2014-05-28
US20110210574A1 (en) 2011-09-01
JP2011178233A (ja) 2011-09-15
DE102011004691B4 (de) 2015-10-01
DE102011004691A1 (de) 2011-11-24
US8434814B2 (en) 2013-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67122C2 (ru) Основание автомобильного кузова
CN102167089A (zh) 接合构造
FR2927602A1 (fr) "ensemble d'aile de voiture"
JP3565003B2 (ja) 自動車の排水構造
JP4811327B2 (ja) 自動車のフェンダパネル支持構造
JP6816676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JP4078657B1 (ja) 車両のボディサイド構造
JP4407476B2 (ja)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7047477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JP5435140B2 (ja) 車両の排水構造
JP5708423B2 (ja) 車両用開閉体構造
JPH107021A (ja) 自動車のピラーとサイドシルとの接続部構造
CN109249884A (zh) 车身结构
JP6735458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
KR101427957B1 (ko) 차량의 필러구조
JP2009090928A (ja) 車両用カウル部周辺構造
JP2018167657A (ja) カウル構造
JP5140882B2 (ja) 作業車輌
JP7390419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JP4797738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543598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7047476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JP4281505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4434132B2 (ja) 車両用フード構造
JPS6055342B2 (ja) 自動車のタイヤハウス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