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1368A - 链条引导装置 - Google Patents

链条引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1368A
CN102161368A CN2011100392324A CN201110039232A CN102161368A CN 102161368 A CN102161368 A CN 102161368A CN 2011100392324 A CN2011100392324 A CN 2011100392324A CN 201110039232 A CN201110039232 A CN 201110039232A CN 102161368 A CN102161368 A CN 1021613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hain
halfbody
lower wall
gu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923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61368B (zh
Inventor
柿本鹰也
内山幹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61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13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613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136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6Tensioning or adjusting equipment for chains, belts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18Means for guiding or supporting belts, ropes, or ch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2009/007Guides to prevent chain from slipping off the sprock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不将链条引导本体做成厚重的部件且能提高链条引导本体的生产率的链条引导装置。链条引导本体(40)被分割成为左引导半体(41)和右引导半体(42)。左引导半体(41)具有沿链条(26)的长度方向的左侧上分割面(43)、左侧下分割面(46)。右引导半体(42)具有沿链条(26)的长度方向的右侧上分割面(48)、右侧下分割面(52)。コ字形的引导半体(41、42),在注射成形后容易脱模,所以,生产率提高。与分割面相对于链条(26)的长度方向有角度的情形相比,链条(26)与分割面的接触少,所以,能抑制分割面(43、46、48、52)的磨损,不必将链条引导本体(40)做得厚重。

Description

链条引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在链条驱动式车辆上的链条引导装置。该链条驱动式车辆利用绕挂在驱动链轮和从动链轮上的环链的动力传递作用,使车轮旋转。上述驱动链轮设在驱动力发生装置上,上述从动链轮设在车轮上。
背景技术
在链条驱动式车辆中,随着运转时间的经过,滚子链的销和衬套的磨损日渐严重,导致滚子链的全长伸长。由于该伸长,滚子链朝下方大幅松弛,所以,必须要有支承滚子链的装置。
已往,作为引导链条驱动式车辆的滚子链的装置,已提出了各种链条引导装置(例如见专利文献1(图2、图4))。
如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链条引导装置(30)(带括弧的标记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标记。下同),由安装在车身架的一部分即后摆动臂(26)的下面(26a)的安装撑杆(下面称为支承撑杆)(41)、通过螺栓(44)安装在该支承撑杆(41)上的链条引导托架(42)、和组装在该链条引导托架(42)上的链条引导体(下面称为链条引导本体)(43)构成。
另外,如专利文献1的图4所示,链条引导本体(43)的嵌合部(46)嵌合于链条引导托架(42)的嵌合孔(45),用嵌合部(46)前端的凸缘部(48)和嵌合部(46)后端的突起部(49)夹住链条引导托架(42),这样,链条引导本体(43)被切实组装在链条引导托架(42)上。
但是,将链条引导本体(43)组装到链条引导托架(42)上时,由于要使其缩窄,所以必须采用柔软的弹性体,由于不耐磨,所以,必须将链条引导本体(43)做成厚重的部件。另外,链条引导本体(43)的制作,必须使用复杂的模具,生产率差。
为此,谋求不把链条引导本体做成厚重的部件且能提高链条引导本体的生产率的链条引导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962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不把链条引导本体做成厚重的部件且能提高链条引导本体的生产率的链条引导装置。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链条引导装置。该链条引导装置设在链条驱动式车辆上;在该车辆中,在构成车身的主架上设有驱动力发生装置;在该驱动力发生装置上设有驱动链轮;在上述主架上自由上下摆动地安装着摆动臂;在该摆动臂上自由旋转地设有车轮;在该车轮上设有从动链轮,在该从动链轮和上述驱动链轮上绕挂着环链,利用该环链的动力传递作用,使上述车轮旋转;其特征在于,上述链条引导装置,由包围上述环链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并引导上述环链的环状的链条引导本体、和设在上述摆动臂上并保持上述链条引导本体的链条引导托架构成;上述链条引导本体被分割成为具有沿上述环链的长度方向的分割面的左引导半体和右引导半体。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其特征是,链条引导本体由上壁、下壁、左侧壁、右侧壁构成;分割面设在上述上壁和上述下壁上;在这些上壁和下壁的分割面上,形成了由凸部和凹部构成的定位部。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其特征是,链条引导本体的上壁和下壁,分别具有沿环链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分割部,设在上述下壁的分割面上的定位部被设在上述环链的出口侧即上述下壁的分割部的后部。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其特征是,链条引导本体的上壁和下壁,分别具有沿环链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分割部;上述下壁的分割部的长度方向长度比上述上壁的分割部的长度方向长度长。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其特征是,链条引导托架经由支承撑杆安装在摆动臂上,形成为覆盖链条引导本体外侧面的U字形剖面形状,在左右引导半体的前缘分别设有从前方抵接于上述链条引导托架的前端的凸缘,在上述左右引导半体的上部分别设有用上述支承撑杆的一部分卡定的卡定片;在上述凸缘与上述链条引导托架抵接且上述卡定片由上述支承撑杆的一部分推压的状态下,通过将上述链条引导托架固定在上述支承撑杆上而保持上述链条引导本体。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其特征是,在引导半体的侧壁上,设有由在环链的长度方向长的长孔形成的减重窗,并以连接该减重窗的上下的方式架设加强梁;该加强梁设在上壁的定位部与下壁的定位部之间,并且,从侧面看,配置在连接上述上壁的定位部与上述下壁的定位部的线上。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其特征是,上壁的定位部,在上述上壁上设在由壁厚形成的卡定片基部上。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其特征是,下壁的定位部如下形成:凹部的下端在上述下壁的下方开放,凸部形成在上述下壁的底壁面位置,将左右引导半体相接时,上述凸部的下面从上述凹部露出。
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其特征是,环链具有左右的滚子连接板,该左右的滚子连接板设在滚子的左右、连接上述滚子之间并自由旋转地支承上述滚子;上述左右引导半体的分割面,配置在上述环链通过链条引导本体时的上述左右滚子连接板之间。
在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中,其特征是,以使环链抵接于链条引导本体的侧壁的内壁面时另一侧滚子连接板跨越分割面的方式,形成左侧壁的内壁面与右侧壁的内壁面间的宽度。
在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中,其特征是,在引导半体的外侧面设有减重部,该减重部沿着凸部的突出方向和相对于凹部的凹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凹入。
在技术方案12的发明中,其特征是,链条引导本体具有确认下壁的磨损的磨损指示部;该磨损指示部由凹入部和台阶部构成,该凹入部从上述下壁的外侧面一直设置到外下面的位置,朝上述下壁的内侧凹入;该台阶部配置在该凹入部,与上述下壁的上面平行;在环链因磨损而到达了上述台阶部时,能目视确认是更换上述链条引导本体的时期;上述下壁的定位部设在上述台阶部的下侧。
在技术方案13的发明中,其特征是,左引导半体的重量与右引导半体的重量相同,用1个成形模左右同时形成。
在技术方案14的发明中,其特征是,使定位部的凹部的前后方向宽度大于上述定位部的凸部的前后方向宽度,从而左引导半体或右引导半体中的任一个在前后方向滑动。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环状的链条引导本体包围环链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并引导环链,并且,被分割成为具有沿着环链的长度方向的分割面的左引导半体和右引导半体,所以,左引导半体和右引导半体的横截面形状是コ字形。コ字形的引导半体在注射成形后容易脱模,所以,可提高生产率。
另外,左引导半体和右引导半体的分割面沿着环链的长度方向。即,环链的长度方向与分割面是平行的,所以,与分割面相对于环链的长度方向以具有角度的方式配置的情形时相比,可以减少环链与分割面的接触。因此,可抑制分割面的磨损,不必将链条引导本体做成为厚重的部件。另外,在把链条引导本体组装到链条引导托架上时,由于不必使其弹性变形,所以,可以采用耐久性好且硬的弹性体。根据技术方案1,可提供不将链条引导本体做成为厚重的部件且能提高链条引导本体的生产率的链条引导装置。
另外,コ字形的引导半体的构造简单,所以,采用通常熔融时流动性差的高强度树脂材料也能容易地成形。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在链条引导本体的上壁和下壁的分割面上,形成了由凸部和凹部构成的定位部,所以,左引导半体和右引导半体的组装作业容易。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设在下壁的分割面上的定位部,被设置在环链的出口侧即下壁的分割部的后部。由于下壁的定位部的位置设置在容易磨损的环链的入口侧相反的出口侧,所以,可保护下壁的定位部。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下壁的分割部的长度方向长度比上壁的分割部的长度方向长度长。所以,可以用下壁有效地引导环链。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其特征是,在凸缘与链条引导托架抵接且卡定片被支承撑杆的一部分推压的状态下,通过将链条引导托架固定在支承撑杆上而保持链条引导本体。因此,可以防止链条引导本体,在与环链的长度方向平行的车身前后方向,从链条引导托架脱出。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加强梁以连接设在引导半体的侧壁上的减重窗的上下的方式架设,设在上壁的定位部与下壁的定位部之间,并且,从侧面看,配置在连接上壁的定位部与下壁的定位部的线上,所以,引导半体的刚性提高。因此,把链条引导装置组装到支承撑杆上时,即使在卡定片因形成左右引导半体时产生的公差而移动、卡定片的保持力下降时,也能用被加强梁加强了的定位部确保左右引导半体间的刚性,并保持链条引导本体的组装状态。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上壁的定位部在上壁上设在由壁厚形成的卡定片基部上,从而提高了上壁的定位部的刚性,可确保链条引导本体的刚性。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下壁的定位部如下形成:凹部的下端在下壁的下方开放,凸部形成在下壁的底壁面位置,将左右引导半体相接时,凸部的下面从凹部露出,所以,将左引导半体和右引导半体组装时,左右引导半体的相接容易。另外,下壁的定位部具有如下结构,其凹部在下壁的下方开放,凸部形成在下壁的底壁面位置,所以,下壁的定位部最远离因环链的通过而磨损的下壁的上面。
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左右引导半体的分割面配置在环链通过链条引导本体时的左右滚子连接板之间,所以,上壁或下壁被环链磨损时,滚子连接板不碰到分割面,可抑制分割面的磨损。
另外,随着磨损的进展,左右引导半体的下壁或左右引导半体的上壁被磨削,沿环链的长度方向,在下壁的左右或上壁的左右形成槽,在下壁的左右槽间或上壁的左右槽间且在环链的长度方向,形成了以分割面为中心的凸状引导部。因此,滚子在引导部上通过,从而环链的动作被限制,所以,链条引导本体的上壁、下壁、左侧壁、右侧壁的磨损被抑制。
在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中,以使环链抵接于链条引导本体的侧壁的内壁面时滚子连接板的另一侧跨越分割面的方式,形成了左侧壁的内壁面与右侧壁的内壁面间的宽度,所以,可以构成滚子连接板不碰到分割面的构造。
在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中,在引导半体的外侧面,设有沿凸部的突出方向和相对于凹部的凹入方向相反方向凹入的减重部,所以,在一方引导半体上,减重部的凹入方向与凸部的突出方向一致,在另一方引导半体上,减重部的凹入方向与凹部的凹入方向相反。可以将左引导半体和右引导半体朝同一方向并排地同时注射成形,所以,注射成形后的脱模方向一致,引导半体的成形容易。
在技术方案12的发明中,在环链因磨损而到达台阶部时,利用磨损指示部,可以目视确认是更换链条引导本体的时期,下壁的定位部设在台阶部的下侧,所以,在链条引导本体的下壁的磨损到达定位部之前,可通过目视简单地判断链条引导本体的更换时期。
在技术方案13的发明中,左引导半体的重量与右引导半体的重量相同,用1个成形模左右同时成形,所以,生产率提高。
在技术方案14的发明中,使定位部的凹部的前后方向宽度大于定位部的凸部的前后方向宽度,从而左引导半体或右引导半体中的任一个在前后方向滑动,所以,即使在形成左右引导半体时产生了公差,也可使左右引导半体中的一方滑动。利用该滑动作用,可确保引导半体前缘的凸缘与链条引导托架的前端的紧密贴合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机动两轮车的左侧面图。
图2是图1的2部放大图。
图3是图2中的3-3线剖面图。
图4是说明环链与链条引导本体的右侧壁的右内壁面接触时的形态的图。
图5是支承撑杆和链条引导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链条引导托架和链条引导本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6中的7向视图。
图8是图6中的8向视图。
图9是图8中的9向视图。
图10是图8中的10向视图。
图11是图5中的11向视图。
图12是说明左引导半体和右引导半体的滑动作用的图。
图13是说明机动两轮车经过了运转时间后的链条引导本体的磨损状态的图。
图14是说明磨损指示部的构造及作用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链条驱动式车辆(机动两轮车),11...主架,18...驱动力发生装置(发动机),22...摆动臂(后摆动臂),23...车轮(后轮),24...驱动链轮,25...从动链轮,26...环链,30...链条引导装置,31...支承撑杆(前侧支承撑杆),32...支承撑杆(后侧支承撑杆),37...内壁面(右内壁面),38...内壁面(左内壁面),39...外侧面(左侧外侧面),40...链条引导本体,41...左引导半体,42...右引导半体,43...分割面(左侧上分割面),44...上壁(左侧上壁),45...左侧壁,46...分割面(左侧下分割面),47...下壁(左侧下壁),48...分割面(右侧上分割面),49...上壁(右侧上壁),51...右侧壁,52...分割面(右侧下分割面),53...下壁(右侧下壁),54...滚子,55...滚子连接板(左滚子连接板),56...滚子连接板(右滚子连接板),62...分割部(左侧上分割部),64...分割部(右侧上分割部),66...分割部(左侧下分割部),68...分割部(右侧下分割部),70...链条引导托架,78...一部分(推压部),79...前端,81...凸缘(左侧凸缘),82...凸缘(右侧凸缘),83...卡定片(左侧卡定片),84...卡定片(右侧卡定片),85...凹部(上侧凹部),86...凹部(下侧凹部),87...凸部(上侧凸部),88...凸部(下侧凸部),89...卡定片基部(右侧卡定片基部),91...定位部(上侧定位部),92...定位部(下侧定位部),93...底壁面,94...下面,95...上面(左侧上面),96...上面(右侧上面),97...外侧面(右侧外侧面),98...外下面(左侧外下面),99...凹入部,101...卡定片基部(左侧卡定片基部),102...减重部(左侧中间上减重部),104...减重部(左侧中间下减重部),106...减重部(左侧后减重部),107...后部(左侧下分割后部),108...减重窗(左侧减重窗),109...加强梁(左侧加强梁),111...线,112...减重部(右侧后减重部),113...台阶部,114...磨损指示部,118...减重窗(右侧减重窗),122...减重部(右侧中间上减重部),123...减重部(右侧中间下减重部),132...后部(右侧下分割后部),133...加强梁(右侧加强梁),W1...左侧壁的内壁面与右侧壁的内壁面之间的宽度,W5...凹部的前后方向宽度,W6...凸部的前后方向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附图是按照标记的朝向看的。另外,说明链条驱动式车辆用于机动两轮车的例子。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前后、左右是以乘坐在车座上的乘员为基准确定的。
[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机动两轮车10是链条驱动式车辆。在主架11的头管12上可转向地安装着前叉13。在该前叉13的下端可旋转地安装着前轮14。在前叉13的上端安装着转向把手15。从主架11的前到后安装着燃料箱16和车座17。在主架11的下部设有发动机18,在该发动机18上安装着排气管19和消音器21。在主架11的下部可上下摆动地安装着后摆动臂22。在该后摆动臂22的后端可旋转地设有后轮23。在设在发动机18上的驱动链轮24和设在后轮23上的从动链轮25上,绕挂着环链26,为了引导该环链26,在后摆动臂22的后端部27设有链条引导装置30(详细后述)。利用环链26的动作传递作用,使后轮23旋转。下面,用图2说明链条引导装置20的构造。
如图2所示,在后摆动臂22的后端部27的下面36前侧设有前侧支承撑杆31,在后端部27的下面36后侧设有后侧支承撑杆32,链条引导装置30用螺栓33、34安装在前侧支承撑杆31上,用螺栓35安装在后侧支承撑杆32上。
另外,链条引导装置30由环状的链条引导本体40(详细后述)和链条引导托架70(详细后述)构成。链条引导本体40包围环链26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的一部分,用于引导环链26。链条引导托架70,通过前侧支承撑杆31和后侧支承撑杆32设在后摆动臂22上,用于保持链条引导本体40。用图3说明链条引导本体40的剖面形状。
如图3所示,链条引导本体40嵌入在U字形断面的链条引导托架70的内侧。另外,链条引导本体40,在沿着环链26长度方向的竖直方向,分割为左引导半体41和右引导半体42。
左引导半体41由左侧上壁44、左侧壁45和左侧下壁47构成。左侧上壁44具有沿环链26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左侧上分割面43。左侧壁45从该左侧上壁44的左侧朝下方伸出。左侧下壁47从该左侧壁45的下侧朝右伸出,并具有沿环链26长度方向的左侧下分割面46。另外,右引导半体42由右侧上壁49、右侧壁51和右侧下壁53构成。右侧上壁49具有沿环链26长度方向形成的右侧上分割面48。右侧壁51从该右侧上壁49的右侧朝下方伸出。右侧下壁53从该右侧壁51的下侧朝左伸出,并具有沿环链26长度方向的右侧下分割面52。
另外,链条引导本体40是将横截面形状为コ字形的左引导半体41和右引导半体42合起来而包围环链26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从而构成的。コ字形的引导半体41、42,在注射成形后容易脱模,所以,可提高生产率。
另外,左引导半体41的左侧上分割面43、左侧下分割面46以及右引导半体42的右侧上分割面48、右侧下分割面52沿着环链26的长度方向,所以,左侧上分割面43、左侧下分割面46、右侧上分割面48、右侧下分割面52与环链26的长度方向平行。
把上壁44的左侧上分割部62的长度方向边缘作为左侧上缘63、把上壁49的右侧上分割部64的长度方向边缘作为右侧上缘65、把下壁47的左侧下分割部66的长度方向边缘作为左侧下缘67、把下壁53的右侧下分割部68的长度方向边缘作为右侧下缘69时,左侧上缘63、右侧上缘65、左侧下缘67、右侧下缘69与环链26的行进方向平行。
因此,与上壁及下壁的分割部的长度方向边缘相对于环链的长度方向具有角度地配置的情形相比,由于环链26与上壁及下壁的分割部的长度方向边缘的接触少,所以,环链26与左侧上分割面43、左侧下分割面46、右侧上分割面48、右侧下分割面52的接触也少。即,可以抑制左侧上分割面43、左侧下分割面46、右侧上分割面48、右侧下分割面52的磨损,所以,不必把链条引导本体40做成为厚重的部件。
另外,在把链条引导本体40组装到链条引导托架70上时,由于不必使其弹性变形,所以,可以采用耐久性高且硬的弹性体。这样,能提供不把链条引导本体40做成厚重的部件且提高链条引导本体40的生产率的链条引导装置30。另外,コ字形的左引导半体41和右引导半体42,由于其构造简单,一般熔融成形时流动性差的高强度树脂材料也能容易地成形。
环链26具有设在滚子54左右、将滚子54之间连接、并且将滚子54可自由旋转地支承着的左滚子连接板55和右滚子连接板56。左引导半体41的左侧下分割面46和右引导半体42的右侧下分割面52,配置在环链26通过链条引导本体40时的、左滚子连接板55与右滚子链接56之间。
在左滚子连接板55的左侧设有左销连接板57。在右滚子连接板56的右侧设有右销连接板58。这4个链接板55、56、57、58,与滚子54一起用销59连接着。下面,用图4说明环链26与右侧壁51的右内壁面接触的形态。
如图4所示,以使环链26抵接右侧壁51的右内壁面37时左滚子连接板55跨越左侧下分割面46及右侧下分割面52的方式,形成左侧壁45的左内壁面38与右侧壁51的右内壁面37间的宽度W1。
设从左侧壁45的左内壁面38到左侧下分割面46的长度、以及从右侧壁51的右内壁面37到右侧下分割面52的长度同为W2,设从环链26的销59的右端到左滚子连接板55的内面的长度是W3,长度W2和长度W3的大小关系是W3>W2。因此,能够构成如下结构:使环链26抵接右侧壁51的右内壁面37时,左滚子连接板55不触及左侧下分割面46及右侧下分割面52。
另外,设从环链26的销59的左端到右滚子连接板56的内面的长度是W4,如果长度W2和长度W4的大小关系是W4>W2,则环链26抵接左侧壁45的左内壁面38时,右滚子连接板56也不触及左侧下分割面46及右侧下分割面52。下面,用图5说明支承撑杆和链条引导装置的分解顺序。
如图5所示,把螺栓33和螺母72从前侧支承撑杆31的孔61及链条引导托架70的孔71中卸下,把螺栓34和螺母75从前侧支承撑杆31的孔73及链条引导托架70的孔74中卸下,把螺栓35从后侧支承撑杆32的螺纹孔76及链条引导托架70的孔77中卸下,从而前侧支承撑杆31、后侧支承撑杆32和链条引导装置30被分解开。
在前侧支承撑杆31的后端形成了推压部78。该推压部78,用于推压分别设在左引导半体41和右引导半体42上的卡定片(后述)。下面,用图6说明链条引导本体40和链条引导托架70的分解顺序。
如图6所示,如箭头(1)那样,把链条引导本体40从链条引导托架70上卸下,再如箭头(2)那样,把链条引导本体40分解成左引导半体41和右引导半体42。
链条引导托架70,经由前侧支承撑杆(图2中的标记31)和后侧支承撑杆(图2中的标记32)安装在后摆动臂(图2中的标记22)上,形成为覆盖链条引导本体40外侧面的U字形剖面形状。在左引导半体41的前缘和右引导半体42的前缘,分别设有从前方抵接链条引导托架70的前端79的左侧凸缘81及右侧凸缘82。在左引导半体41的上部和右引导半体42的上部,分别设有被前侧支承撑杆的一部分即推压部(图2的标记78)卡定的左侧卡定片83及右侧卡定片84。在左侧凸缘81的后面28及右侧凸缘82的后面29与链条引导托架70抵接且左侧卡定片83及右侧卡定片84被前侧支承撑杆的推压部朝后方推压的状态,将链条引导托架70固定在支承撑杆上,从而保持链条引导本体40。
因此,可以防止链条引导本体40在与环链(图2中的标记26)的长度方向平行的车身前后方向,从链条引导托架70脱落。
另外,在右侧上壁49的右侧上分割面48设有朝右侧凹入的上侧凹部85。在右侧下壁53的右侧下分割面52设有朝右侧凹入的下侧凹部86。在左侧上壁44的左侧上分割面43设有朝右侧上分割面48的上侧凹部85突出的上侧凸部87。在左侧下壁47的左侧下分割面46设有朝右侧下分割面52的下侧凹部86突出的下侧凸部88。另外,下侧凹部86形成在环链的出口侧(后侧)即右侧下分割部68的后部132。
另外,在右侧上壁49设有由壁厚形成的右侧卡定片基部89。在该右侧卡定片基部89的上部设有右侧卡定片84。另外,上侧凹部85设在右侧卡定片基部89上,并且设在右侧上分割面48上。下面,用图7说明上侧凹部85和上侧凸部87、下侧凹部86和下侧凸部88的尺寸关系。
如图7所示,使上侧凹部85的前后方向宽度W5比上侧凸部87的宽度W6大ΔW,使下侧凹部86的前后方向宽度W5比下侧凸部88的宽度W6大ΔW,从而左引导半体41或右引导半体42中的任一个在前后方向滑动。
另外,左侧上壁(图6中的标记44)和右侧上壁(图6中的标记49)的上侧定位部91由上侧凹部85和上侧凸部87构成。左侧下壁47和右侧下壁53的下侧定位部92由下侧凹部86和下侧凸部88构成。
下侧定位部92如下形成:其下侧凹部86的下端在右侧下壁53的下方开放,下侧凸部88形成在左侧下壁47的底壁面93的位置,将左引导半体41和右引导半体42相接时,下侧凸部88的下面94从下侧凹部86露出。在组装左引导半体41和右引导半体42时,先使下侧定位部92的上侧凹部85与上侧凸部87嵌合后,再使上侧定位部91的下侧凹部86与下侧凸部88嵌合,从而引导半体彼此的组装容易。
另外,下侧凸部88形成在左侧下壁47的底壁面93的位置,下侧凹部86形成在与下侧凸部88的位置一致的右侧下壁53上,所以,下侧定位部92最远离因环链(图3中的标记26)的通过而磨损的左侧下壁47的左侧上面(图3中的标记95)和右侧下壁53的右侧上面(图3中标记96)。
另外,在右引导半体42的右侧外侧面97的中间部上侧设有右侧中间上减重部122。该右侧中间上减重部122相对于上侧凹部85及下侧凹部86的凹入方向沿着相反的方向凹入。在右侧外侧面97的中间部下侧设有右侧中间下减重部123。该右侧中间下减重部123相对于上侧凹部85及下侧凹部86的凹入方向沿着相反的方向凹入。在右侧外侧面97的后部设有右侧后减重部112,该右侧后减重部112相对于上侧凹部85及下侧凹部86的凹入方向沿着相反的方向凹入。下面,用图8说明上侧定位部91的详细构造。
如图8所示,在左引导半体41的左侧上壁44设有由壁厚形成的左侧卡定片基部101。在该左侧卡定片基部101的上部设有左侧卡定片83。另外,上侧凸部87设在左侧卡定片基部101上,并且设在左侧上壁44的左侧上分割面43上。
即,左侧上壁44和右侧上壁(图6中的标记49)的上侧定位部(图7中的标记91),相向地设置在与左侧卡定片基部101及右侧卡定片基部(图6中的标记89)相当的位置的左侧上分割面43及右侧上分割面(图6中的标记48)上。因此,上侧定位部的刚性提高,可确保链条引导本体(图3中的标记40)的刚性。下面,用图9说明下侧定位部的前后方向位置。
如图9所示,左引导半体41的左侧上壁44和左侧下壁47,分别具有沿环链(图2中的标记26)的行进方向(从前朝后)形成的左侧上分割部62和左侧下分割部66。下侧定位部92的下侧凸部88设在环链的出口侧即左侧下分割部66的左侧下分割后部107。由于下侧定位部92的位置是在与容易磨损的环链入口侧相反的出口侧,所以,可保护下侧定位部92。
另外,左侧下分割部66的长度方向长度比左侧上分割部62的长度方向长度大,所以,可用左侧下壁47有效地引导环链。
另外,在左侧上分割部62的环链入口侧及出口侧,设有入口上侧端部119和出口上侧端部103。在左侧下分割部66的环链入口侧及出口侧,设有入口下侧端部121和出口下侧端部105。出口上侧端部103相对于出口下侧端部105朝前方偏置了长度L1。由于能够以对应于左引导半体41前缘的左侧凸缘81的安装角度的方式将出口下侧端部105往后方配置,所以,即使左侧凸缘81的安装角度改变,也能有效地用左侧下壁47引导环链。
另外,在实施例中,使出口上侧端部103相对于出口下侧端部105往前方偏置,但是,也可以使出口上侧端部103相对于出口下侧端部105往后方偏置。
另外,左侧下壁47的下侧定位部92比左侧上壁44的上侧定位部91朝后方偏置了长度L2。能够加长上下的上侧定位部91、下侧定位部92的间隔,可以抑制组装后的左右引导半体间的相对旋转。
另外,在左引导半体41的左侧壁45上,设有由沿环链的长度方向长的长孔形成的左侧减重窗108,左侧加强梁109以连接该左侧减重窗108的上下的方式架设。该左侧加强梁109设在上侧定位部91与下侧定位部92之间,与连接上侧定位部91和下侧定位部92的线111朝同侧倾斜,并且,从侧面看,与线111大致重叠。
借助左侧加强梁109,左引导半体41的刚性提高。因此,把链条引导装置(图2中的标记30)组装在前侧支承撑杆(图2中的标记31)和后侧支承撑杆(图2中的标记32)上时,即使左侧卡定片83因形成左右引导半体时产生的公差而移动、从而导致左侧卡定片83的保持力下降了时,也能用被左侧加强梁109加强了的上侧定位部91、下侧定位部92,确保左右引导半体间的刚性,并保持链条引导本体的组装状态。
另外,在实施例中,用左引导半体41说明了出口上侧端部和出口下侧端部的偏置、减重窗、加强梁的构造,但右引导半体(图6中的标记42)也是与左引导半体41同样的构造。下面,用图10说明引导半体的外侧面的构造。
如图10所示,在左引导半体41的左侧外侧面39的中间部上侧设有左侧中间上减重部102。该左侧中间上减重部102沿着上侧凸部(图7中的标记87)和下侧凸部(图7中的标记88)的突出方向凹入。在左侧外侧面39的中间部下侧设有左侧中间下减重部104。该左侧中间下减重部104沿着上侧凸部和下侧凸部的突出方向凹入。在左侧外侧面39的后部设有左侧后减重部106。该左侧后减重部106沿着上侧凸部和下侧凸部的突出方向凹入。
在左引导半体41中,左侧中间上减重部102、左侧中间下减重部104、左侧后减重部106的凹入方向,与上侧凸部及下侧凸部的突出方向一致。在右引导半体(图7中的标记42)中,右侧中间上减重部(图7中的标记122)、右侧中间下减重部(图7中的标记123)、右侧后减重部(图7中的标记112)的凹入方向,与上侧凹部(图7中的标记85)及下侧凹部(图7中的标记86)的凹入方向的相反方向一致。由于可将左引导半体和右引导半体朝相同方向并排而同时注射成形,所以,注射成形后的脱模方向一致,引导半体的成形容易。
另外,由于设置了左侧中间上减重部102、左侧中间下减重部104、左侧后减重部106,所以,能减轻左引导半体41的重量。由于设置了右侧中间上减重部、右侧中间下减重部、右侧后减重部,所以,能减轻右引导半体的重量。
另外,左侧中间下减重部104,从侧面看,设在与左侧下壁47重叠的位置,所以,可以加深左侧中间下减重部104的深度。右侧中间下减重部(图7中的标记123)也同样地,从侧面看,设在与右侧下壁(图7中的标记53)重叠的位置,所以,可以加深右侧中间下减重部的深度。因此,可进一步减轻链条引导本体的重量。下面,用图11说明左引导半体和右引导半体的组装构造。
如图11所示,左引导半体41和右引导半体42,是将上侧定位部91的上侧凹部85与上侧凸部87嵌合、将下侧定位部92的下侧凹部86与下侧凸部88嵌合而形成为一体的。利用上侧定位部91和下侧定位部92,左引导半体41和右引导半体42的组装作业容易。
另外,左引导半体41的重量与右引导半体42的重量相同,可以用1个成形模左右同时成形,所以,生产率提高。
下面,说明上述链条引导装置30的作用。
如图12(a)所示,在组装状态的链条引导装置30中,在设在右引导半体42前缘的右侧凸缘82处产生公差,在右侧凸缘82与链条引导托架70的前端79之间产生了前后方向的间隙ΔL。这时,在上侧凹部85与上侧凸部87之间产生了前后方向的间隙ΔW,在下侧凹部86与下侧凸部88之间产生了前后方向的间隙ΔW。
如箭头(3)那样地推压右引导半体42时,右引导半体42相对于静止着的左引导半体41及链条引导托架70朝后滑动,于是,如图12(b)所示,右引导半体42的右侧凸缘82与链条引导托架70的前端79接触。
即使在形成左引导半体41和右引导半体42时产生了公差,由于能使左引导半体41或右引导半体42中的任一方滑动,所以,可以确保左引导半体41前缘的左侧凸缘81与链条引导托架70的前端79的紧密贴合性、或者右引导半体42前缘的右侧凸缘82与链条引导托架70的前端79的紧密贴合性。下面,说明机动两轮车经过了一定运转时间后的、链条引导本体40的磨损状态。
如图13所示,机动两轮车(图1中的标记10)运转了一定时间后,左侧下壁47的左侧上面95和右侧下壁53的右侧上面96因环链26的通过而磨损。因此,左滚子连接板55、右滚子连接板56不与左侧下分割面46、右侧下分割面52接触,可以抑制左侧下分割面46、右侧下分割面52的磨损。
随着磨损的进展,左侧下壁47、右侧下壁53被磨削,沿着环链26的长度方向,在左侧下壁47上形成了左侧下槽116,在右侧下壁53上形成了右侧下槽117。在下壁的左侧下槽116与右侧下槽117之间且在环链26的长度方向,形成了以左侧下分割面46及右侧下分割面52为中心的凸状的左侧下引导部126和右侧下引导部127。
滚子54在左侧下引导部126和右侧下引导部127上通过,从而限制环链26的动作,所以,抑制左侧上壁44、左侧壁45、左侧下壁47、右侧上壁49、右侧壁51、右侧下壁53的磨损。
另一方面,随着上壁的磨损进展,沿着环链26的长度方向,在左侧上壁44上形成了左侧上槽124,在右侧上壁49上形成右侧上槽125。在左侧上槽124与右侧上槽125之间且在环链26的长度方向,形成了以左侧上分割面43及右侧上分割面48为中心的凸状的左侧上引导部128和右侧上引导部129。滚子54在左侧上引导部128和右侧上引导部129上通过,从而限制环链26的动作,所以,与下壁被磨削时同样地,抑制左侧上壁44、左侧壁45、左侧下壁47、右侧上壁49、右侧壁51、右侧下壁53的磨损。
而链条引导装置30,因其部件的特性,由环链的通过而导致链条引导本体的上壁和下壁磨损。作为检测该磨损进展的机构,在链条引导装置30设置了磨损指示部。下面,用图14说明该磨损指示部的构造和作用。
图14(a)是图2的14a-14a剖面图。左引导半体41具有确认左侧下壁47的磨损的磨损指示部114。该磨损指示部114由凹入部99和台阶部113构成。凹入部99设在从左侧下壁47的左侧外侧面39到左侧外下面98的位置,朝左侧下壁47的内侧凹入。台阶部113配置在该凹入部99,与左侧下壁47的左侧上面95平行。在环链26因磨损而到达了台阶部113时,可以目视确认此时是更换链条引导本体40的时期。左侧下壁47的下侧定位部92设在台阶部113的下侧。
环链26的通过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左侧下壁47和右侧下壁53被环链26磨削,如图14(b)所示,左侧下壁47的台阶部113被环链26磨削。
图14(c)是图14(b)的c向视图。从链条引导托架70的左侧前开口115看环链26时,与初始状态相比,环链26的通过高度降低了。即,如图14(b)所示,由于下侧定位部92设在台阶部113的下侧,所以,在左侧下壁47的磨损到达下侧定位部92之前,利用磨损指示部114,可简单地用肉眼判断链条引导本体40的更换时期。
另外,在实施例中,磨损指示部114设在左引导半体41上,但也可以设在右引导半体42上。
另外,本发明的链条驱动式车辆,在实施方式中,适用于机动两轮车,但是也可以适用于人力式两轮车(自行车)、三轮车、四轮车,可适用于一般车辆。
另外,本发明的驱动力发生装置,在实施方式中,采用发动机,但也可以采用电动马达。
另外,本发明的车轮,在实施方式中,适用于后轮,但是在前轮驱动的两轮车、三轮车、四轮车中,也可以适用于前轮。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链条引导装置适用于机动两轮车。

Claims (14)

1.一种链条引导装置(30),设在链条驱动式车辆(10)上;在该车辆(10)中,在构成车身的主架(11)上设有驱动力发生装置(18);在该驱动力发生装置(18)上设有驱动链轮(24);在上述主架(11)上自由上下摆动地安装着摆动臂(22);在该摆动臂(22)上自由旋转地设有车轮(23);在该车轮(23)上设有从动链轮(25),在该从动链轮(25)和上述驱动链轮(24)上绕挂着环链(26),利用该环链(26)的动力传递作用,使上述车轮(23)旋转;其特征在于,
上述链条引导装置(30),由包围上述环链(26)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并引导上述环链(26)的环状的链条引导本体(40)、和设在上述摆动臂上并保持上述链条引导本体(40)的链条引导托架(70)构成;
上述链条引导本体(40)被分割成为具有沿上述环链(26)的长度方向的分割面(43、46、48、52)的左引导半体(41)和右引导半体(4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链条引导本体(40)由上壁(44、49)、下壁(47、53)、左侧壁(45)、右侧壁(51)构成;上述分割面(43、46、48、52)设在上述上壁(44、49)和上述下壁(47、53)上;在这些上壁(44、49)和下壁(47、53)的分割面(43、46、48、52)上,形成了由凸部(87、88)和凹部(85、86)构成的定位部(91、9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链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链条引导本体(40)的上壁(44、49)和下壁(47、53),分别具有沿上述环链(26)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分割部(62、64、66、68),设在上述下壁(47、53)的分割面(46、52)上的上述定位部(92)被设在上述环链(26)的出口侧即上述下壁(47、53)的分割部(66、68)的后部(107、132)。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链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链条引导本体(40)的上壁(44、49)和下壁(47、53),分别具有沿上述环链(26)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分割部(62、64、66、68);上述下壁(47、53)的分割部(66、68)的长度方向长度,比上述上壁(44、49)的分割部(62、64)的长度方向长度长。
5.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链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链条引导托架(70)经由支承撑杆(31、32)安装在上述摆动臂(22)上,形成为覆盖上述链条引导本体(40)外侧面的U字形剖面形状,在上述左右引导半体(41、42)的前缘分别设有从前方抵接于上述链条引导托架(70)的前端(79)的凸缘(81、82),在上述左右引导半体(41、42)的上部分别设有用上述支承撑杆(31)的一部分(78)卡定的卡定片(83、84);在上述凸缘(81、82)与上述链条引导托架(70)抵接且上述卡定片(83、84)由上述支承撑杆(31)的一部分(78)推压的状态下,通过将上述链条引导托架(70)固定在上述支承撑杆(31、32)上而保持上述链条引导本体(40)。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链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引导半体(41、42)的侧壁(45、51)上,设有由在上述环链(26)的长度方向长的长孔形成的减重窗(108、118),并以连接该减重窗(108、118)的上下的方式架设加强梁(109、133);
该加强梁(109、133)设在上述上壁(44、49)的定位部(91)与上述下壁(47、53)的定位部(92)之间,并且,从侧面看,配置在连接上述上壁(44、49)的定位部(91)与上述下壁(47、53)的定位部(92)的线(111)上。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链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上壁(44、49)的定位部(91),在上述上壁(44、49)上设在由壁厚形成的卡定片基部(89、101)上。
8.如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链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下壁(47、53)的定位部(92)如下形成:上述凹部(86)的下端在上述下壁(53)的下方开放,上述凸部(88)形成在上述下壁(47)的底壁面(93)的位置,将上述左右引导半体(41、42)相接时,上述凸部(88)的下面(94)从上述凹部(86)露出。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链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环链(26)具有左右的滚子连接板(55、56),该左右的滚子连接板(55、56)设在滚子(54)的左右、连接上述滚子(54)之间并自由旋转地支承上述滚子(54);
上述左右引导半体(41、42)的分割面(43、46、48、52),配置在上述环链(26)通过上述链条引导本体(40)时的上述左右滚子连接板(55、56)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链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以使上述环链(26)抵接于上述链条引导本体(40)的侧壁(51)的内壁面(37)时另一侧滚子连接板(55)跨越上述分割面(46、52)的方式,形成上述左侧壁(45)的内壁面(38)与上述右侧壁(51)的内壁面(37)间的宽度(W1)。
11.如权利要求2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链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引导半体(41、42)的外侧面(39、97)设有减重部(102、104、106、112、122、123),该减重部沿着上述凸部(87、88)的突出方向和相对于上述凹部(85、86)的凹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凹入。
12.如权利要求2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链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链条引导本体(40)具有确认上述下壁(47、53)的磨损的磨损指示部(114);
该磨损指示部(114)由凹入部(99)和台阶部(113)构成,该凹入部(99)从上述下壁(47)的外侧面(39)一直设置到外下面(98)的位置,朝上述下壁(47)的内侧凹入;该台阶部(113)配置在该凹入部(99),与上述下壁(47、53)的上面(95、96)平行;在上述环链(26)因磨损而到达了上述台阶部(113)时,能目视确认是更换上述链条引导本体(40)的时期;
上述下壁(47、53)的定位部(92)设在上述台阶部(113)的下侧。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链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引导半体(41)的重量与上述右引导半体(42)的重量相同,用1个成形模左右同时形成。
14.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链条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定位部(91、92)的凹部(85、86)的前后方向宽度(W5)大于上述定位部(91、92)的凸部(87、88)的前后方向宽度(W6),从而上述左引导半体(41)或上述右引导半体(42)中的任一个在前后方向滑动。
CN2011100392324A 2010-02-19 2011-02-16 链条引导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13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35101A JP5486955B2 (ja) 2010-02-19 2010-02-19 チェーンガイド装置
JP2010-035101 2010-02-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1368A true CN102161368A (zh) 2011-08-24
CN102161368B CN102161368B (zh) 2013-06-19

Family

ID=43735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923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1368B (zh) 2010-02-19 2011-02-16 链条引导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61750B2 (zh)
EP (1) EP2361828B1 (zh)
JP (1) JP5486955B2 (zh)
CN (1) CN102161368B (zh)
ES (1) ES2427135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077181A1 (de) * 2011-06-08 2012-12-13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Verschleißerkennung an einem Elektrofahrrad
US8968129B2 (en) * 2011-08-26 2015-03-03 Shimano Inc. Chain guide assembly with deflectable contact member
US20130053198A1 (en) * 2011-08-31 2013-02-28 Simon Smart Bicycle derailleur cover
JP5727911B2 (ja) * 2011-09-28 2015-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US9249867B2 (en) * 2012-02-20 2016-02-02 Gamut Usa Retention mechanisms for bicycle drive trains
JP6190098B2 (ja) * 2012-06-14 2017-08-3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スプロケットカバー
US9327786B2 (en) * 2012-08-17 2016-05-03 Eko Sport, Inc. Chain guard with unitary bracket extension
KR20140086151A (ko) * 2012-12-28 2014-07-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체인 안내부재
US9469379B2 (en) * 2014-06-02 2016-10-18 T.M. Designworks, Llc Motorcycle chain guide
JP7260749B2 (ja) * 2019-02-12 2023-04-19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チェーンガイド
US11479322B2 (en) * 2019-03-04 2022-10-25 STFU Bike Inc. Chain damper for a bicycle
JP7234075B2 (ja) * 2019-08-27 2023-03-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DE112020006769T5 (de) * 2020-02-21 2022-12-15 Honda Motor Co., Ltd. Fahrzeug vom Sattelaufsitz-Typ
US11933399B2 (en) * 2020-12-30 2024-03-19 Kubota Corporation Pulley guard to protect from debri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78043A (ja) * 1982-04-08 1983-10-18 Honda Motor Co Ltd チエンガイド装置
CN1757953A (zh) * 2004-10-07 2006-04-12 株式会社椿本链索 传动链条
CN1760568A (zh) * 2004-10-12 2006-04-19 博格沃纳.莫尔斯Tec日本株式会社 链条引导件
CN1869477A (zh) * 2005-05-24 2006-11-29 株式会社椿本链索 传动装置用可动导向件
US20070032324A1 (en) * 2005-08-04 2007-02-08 Honda Motor Co., Ltd. Chain guide device
US20070042847A1 (en) * 2005-08-19 2007-02-22 Honda Motor Co., Ltd. Chain guide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3876A (ja) * 1981-09-05 1983-03-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におけるチエンのマツドガ−ド装置
JPH0547035Y2 (zh) * 1987-01-23 1993-12-09
JPH01145694U (zh) * 1988-03-17 1989-10-06
JP3641000B2 (ja) * 1995-01-31 2005-04-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伝動チェーン支持装置
US5679084A (en) * 1996-05-06 1997-10-21 Daniels, Iii; Vernon James Motorcycle roller chain guide
JP4375716B2 (ja) * 2003-08-29 2009-12-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チェーンガイド
JP4366282B2 (ja) 2004-09-30 2009-1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チェーンガイド装置
US7740554B2 (en) * 2005-10-14 2010-06-22 T.M. Designworks, Llc Motorcycle chain guide
USD532720S1 (en) * 2005-10-14 2006-11-28 T.M. Designworks, Llc Motorcycle chain guide
US20080227573A1 (en) * 2007-02-16 2008-09-18 Eric Strombeck Derailleur Shield
USD601465S1 (en) * 2008-03-28 2009-10-06 T.M. Designworks, Llc Motorcycle chain guide
USD600600S1 (en) * 2009-01-28 2009-09-22 T.M. Designworks, Llc Motorcycle chain guide
DE102009013339A1 (de) * 2009-03-16 2010-09-23 Jochen Klieber Vorrichtung zur Führung einer Kett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78043A (ja) * 1982-04-08 1983-10-18 Honda Motor Co Ltd チエンガイド装置
CN1757953A (zh) * 2004-10-07 2006-04-12 株式会社椿本链索 传动链条
CN1760568A (zh) * 2004-10-12 2006-04-19 博格沃纳.莫尔斯Tec日本株式会社 链条引导件
CN1869477A (zh) * 2005-05-24 2006-11-29 株式会社椿本链索 传动装置用可动导向件
US20070032324A1 (en) * 2005-08-04 2007-02-08 Honda Motor Co., Ltd. Chain guide device
US20070042847A1 (en) * 2005-08-19 2007-02-22 Honda Motor Co., Ltd. Chain guide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03867A1 (en) 2011-08-25
CN102161368B (zh) 2013-06-19
JP5486955B2 (ja) 2014-05-07
US8561750B2 (en) 2013-10-22
EP2361828B1 (en) 2013-08-28
EP2361828A1 (en) 2011-08-31
ES2427135T3 (es) 2013-10-29
JP2011168205A (ja) 2011-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1368B (zh) 链条引导装置
US9199683B2 (en)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TW200827216A (en) Bogie structure of railroad vehicle
CN105480370A (zh) 可附接到自行车的动力装置
CN203753265U (zh) 抗变形改进的防脱轨橡胶履带
CN203246525U (zh) 一种扫雪机履带行进结构
CN101990378B (zh) 电子产品安装装置
JP4671903B2 (ja) トラックローラガード
CN101817376B (zh) 跨骑型车辆
CN102398645B (zh) 座椅铰链构造
US20130049323A1 (en) Swing arm for miniaturized vehicle
JP5624750B2 (ja) ゴムクローラ
US11084548B2 (en) Fuel tank,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uel tank, and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4171662B2 (ja)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JP5934758B2 (ja) ゴムクローラ
JP5643546B2 (ja)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JP5520576B2 (ja) ゴムクローラ
JP5750268B2 (ja) ゴムクローラ
JPH11222169A (ja) 内周駆動型ゴムクロ−ラ
EP2669167B1 (en) Fuel tank and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CN212500097U (zh) 一种新型的横移车顶出机构
CN102530111B (zh) 低矮型铰接式胶轮运输车
JP484790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
GB2443546A (en) Water spray reduction
CN202063209U (zh) 摩托车后挡泥板及摩托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9

Termination date: 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