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50196A - 显示面板装置以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装置以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50196A
CN102150196A CN2009801008510A CN200980100851A CN102150196A CN 102150196 A CN102150196 A CN 102150196A CN 2009801008510 A CN2009801008510 A CN 2009801008510A CN 200980100851 A CN200980100851 A CN 200980100851A CN 102150196 A CN102150196 A CN 1021501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voltage
emitting component
light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085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50196B (zh
Inventor
小野晋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ontract Society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501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501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501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501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25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G09G3/323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with pixel circuitry controlling the current through the light-emitting element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8Active matrix structure, i.e. with use of active elements, inclusive of non-linear two terminal elements, in the pixels together with light emitting or modulating elements
    • G09G2300/0809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 G09G2300/0842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forming a memory circuit, e.g. a dynamic memory with one capacito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8Active matrix structure, i.e. with use of active elements, inclusive of non-linear two terminal elements, in the pixels together with light emitting or modulating elements
    • G09G2300/0809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 G09G2300/0842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forming a memory circuit, e.g. a dynamic memory with one capacitor
    • G09G2300/0861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forming a memory circuit, e.g. a dynamic memory with one capacitor with additional control of the display period without amending the charge stored in a pixel memory, e.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elect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23Compensation for problems related to R-C delay and attenuation in electrodes of matrix panels, e.g. in gate electrodes or on-substrate video signal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33Improving the luminance or brightness uniformity across the screen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9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by monitoring one or more pixels in the display panel, e.g. by monitoring a fixed reference pixel
    • G09G2320/0295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by monitoring one or more pixels in the display panel, e.g. by monitoring a fixed reference pixel by monitoring each display pixel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4Maintain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43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the effects of ageing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30/00Aspects of power supply; Aspects of display protection and defect management
    • G09G2330/02Details of power systems and of start or stop of display operation
    • G09G2330/025Reduction of instantaneous peaks of curr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El Display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包括:有机EL元件(15);保持电容元件(13);驱动晶体管(14),栅极连接于电极(131),源极连接于有机EL元件(15)的阳极以及电极(132),使与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流到有机EL元件(15);第一电源线(21),用于决定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位;连接于有机EL元件(15)的阴极的第二电源线(22)、以及开关晶体管(12),用于在电极(131)设定基准电压;数据线(20),用于向电极(132)提供数据电压;选择晶体管(11),连接于数据线(20)与电极(132)之间;以及开关晶体管(16),位于电极(131)与第一电源线(21)之间,与驱动晶体管(14)串联连接,决定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的导通或切断。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装置以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面板装置以及其控制方法,尤其涉及利用电流驱动型发光元件的显示面板装置以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电流驱动型发光元件的图像显示装置,周知的是使用有机电致发光(EL)元件的图像显示装置。该使用了自发光的有机EL元件的有机EL显示装置,由于不需要液晶显示装置所需要的背光源,因此适于装置的薄型化。并且,由于视角也不受限制,因此人们期望实现实用化,以作为下一代的显示装置。并且,用于有机EL显示装置的有机EL元件与液晶单元不同,有机EL元件的各个发光元件的亮度(brightness)受流过该处的电流值控制,而液晶单元则受施加的电压控制。
通常,在有机EL显示装置中,构成像素的有机EL元件被配置为矩阵状。在多个行电极(扫描线)和多个列电极(数据线)的交叉点上设置有机EL元件,在选择出的行电极与多个列电极之间施加相当于数据信号的电压,驱动有机EL元件,这被称为被动矩阵式(passive matrix type,无源矩阵式)的有机EL显示器。
另一方面,在多个扫描线和多个数据线的交叉点上设置开关薄膜晶体管(TFT:Thin Film Transistor),在该开关TFT上连接驱动元件的栅极,通过选择出的扫描线使该开关TFT导通,从信号线向驱动元件输入数据信号。通过该驱动元件使有机EL元件驱动,这被称为主动矩阵式(activematrix type,有源矩阵式)的有机EL显示装置。
主动矩阵式的有机EL显示装置与被动矩阵式的有机EL显示装置不同,在被动矩阵式的有机EL显示装置中,仅在选择各行电极(扫描线)的期间,与其连接的有机EL元件发光,在主动矩阵式的有机EL显示装置中,能够使有机EL元件发光到下次扫描(选择)为止,所以即使显示装置的扫描条数增多,也不会导致显示器的亮度减少。从而,主动矩阵式的有机EL显示装置,能够以低电压驱动,所以能够实现低消耗电力化。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主动矩阵式的有机EL显示装置中的像素部的电路结构。
图17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以往的有机EL显示装置中的像素部的电路结构图。该图的像素部500由简单的电路元件构成,即包括:有机EL元件505,阴极连接于负电源线(电压值为VEE);n型薄膜晶体管(n型TFT)504,漏极连接于正电源线(电压值为VDD),源极连接于有机EL元件505的阳极;电容元件503,连接于n型TFT504的栅极-源极间,保持n型TFT504的栅极电压;第三开关元件509,使有机EL元件505的两端子之间的电位大致相同;第一开关元件501,从信号线506向n型TFT504的栅极选择性地施加图像信号;以及第二开关元件502,使n型TFT504的栅极电位初始化为规定的电位。以下,说明像素部500的发光工作。
首先,根据从第二扫描线508提供的扫描信号,使第二开关元件502处于导通状态,将从参考电源线提供的规定的电压VREF施加到n型TFT504的栅极,从而使n型TFT504初始化,以使n型TFT504的源极-漏极间电流不流动(S101)。
其次,根据从第二扫描线508提供的扫描信号,使第二开关元件502处于截止状态(S102)。
其次,根据从第一扫描线507提供的扫描信号,使第一开关元件501处于导通状态,从而将从信号线506提供的信号电压施加到n型TFT504的栅极(S103)。此时,第三开关元件509的栅极,连接于第一扫描线507,与第一开关元件501的导通同时导通。据此,不受有机EL元件505的端子间电压的影响,而在电容元件503蓄积与信号电压相对应的电荷。并且,在第三开关元件509导通的期间,由于电流不流到有机EL元件505,因此有机EL元件505不发光。
其次,根据从第一扫描线507提供的扫描信号,使第三开关元件509处于截止状态,从而将与在电容元件503蓄积的电荷相对应的信号电流从n型TFT504提供到有机EL元件505(S104)。此时,有机EL元件505发光。
根据所述的一连串工作,在一个帧的期间,以与从信号线提供的信号电压相对应的亮度,使有机EL元件505发光。
专利文献:日本国特开2005-4173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所述的以往的有机EL显示装置,在将信号电压记录到n型TFT504的栅极时(S103),n型TFT504处于导通状态,电流经由第三开关元件509流入到负电源线。该电流流到第三开关元件509以及负电源线的电阻分量,从而导致n型TFT504的源极电位的变动。也就是说,导致应该保持在电容元件503的电压的变动。
如上所述,在由以非结晶Si为代表的n型TFT构成进行源极接地工作的像素电路的情况下,难以将准确的电位记录到具有保持驱动n型TFT的栅极-源极间的电压的功能的电容元件的两端的电极。据此,与信号电压对应的准确的信号电流不流动,因此发光元件不能准确地发光,其结果为,不能显示反映了图像信号的高精度的图像。
发明内容
鉴于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显示装置,该图像显示装置具有发光像素,该发光像素以简单的像素电路来能够将与信号电压对应的准确的电位记录到用于保持驱动TFT的栅极-源极间的电压的静电电容的两端的电极。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显示面板装置,其中,包括:发光元件;电容器,保持电压;驱动元件,栅极电极连接于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通过使与所述电容器保持的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流到所述发光元件,从而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光;第一电源线,用于决定所述驱动元件的漏极电极的电位;第二电源线,电连接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第一开关元件,用于在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设定基准电压;数据线,用于向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提供数据电压;第二开关元件,该第二开关元件的一方的端子电连接于所述数据线,另一方的端子电连接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对所述数据线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的导通以及非导通进行切换;布线,用于使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电连接,从而形成使所述第一电源线、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以及所述数据线连接的路径;以及第三开关元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线之间,与所述驱动元件串联连接,决定所述驱动元件的漏极电流的导通或切断。
根据本发明的显示面板装置以及其控制方法,通过对流到驱动TFT的电流的路径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使电流在写入时不流到电源线以及数据线。因此,在进行写入的期间,通过开关TFT以及电源线的电阻分量,能够将准确的电位记录到保持电容元件的两端,并且能够进行反映了图像信号的高精度的图像显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电气性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部具有的发光像素的电路结构以及与其周围电路的连接的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测试模式中的控制方法的工作时序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测试模式中的控制方法的工作流程图。
图5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测试模式中的数据电压写入状态的电路图。
图5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测试模式中的漏极电流读取状态的电路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的显示装置的通常发光模式中的控制方法的工作时序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的通常发光模式中的控制方法的工作流程图。
图8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的通常发光模式中的数据电压写入状态的电路图。
图8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的通常发光模式中的发光状态的电路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显示部具有的发光像素的电路结构以及与其周围电路的连接的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测试模式中的控制方法的工作流程图。
图11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测试模式中的数据电压写入状态的电路图。
图11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测试模式中的漏极电流读取状态的电路图。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显示装置的通常发光模式中的控制方法的工作流程图。
图13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显示装置的通常发光模式中的数据电压写入状态的电路图。
图13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显示装置的通常发光模式中的发光状态的电路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涉及的显示部具有的发光像素的电路结构以及与其周围电路的连接的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4涉及的显示部具有的发光像素的电路结构以及与其周围电路的连接的图。
图16是内置有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的薄型平板TV的外观图。
图17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以往的有机EL显示装置中的像素部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案1中的显示面板装置,包括:发光元件;电容器,保持电压;驱动元件,栅极电极连接于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通过使与所述电容器保持的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流到所述发光元件,从而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光;第一电源线,用于决定所述驱动元件的漏极电极的电位;第二电源线,电连接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第一开关元件,用于在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设定基准电压;数据线,用于向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提供数据电压;第二开关元件,该第二开关元件的一方的端子电连接于所述数据线,另一方的端子电连接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对所述数据线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的导通以及非导通进行切换;布线,用于使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电连接,从而形成使所述第一电源线、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以及所述数据线连接的路径;以及第三开关元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线之间,与所述驱动元件串联连接,决定所述驱动元件的漏极电流的导通或切断。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电路结构,能够由所述第三开关元件,切断在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数据线之间经由所述驱动元件的源极电极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电流的流动后,使所述电容器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据此,能够防止以下的情况,即,因经由所述驱动元件的源极电极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在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数据线之间流过的电流,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两侧的端子的电位差变动。因此,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的两端的电位差稳定,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电压经由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从所述数据线准确地保持在所述电容器。其结果为,所述驱动元件的栅极-源极间的电位差稳定,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准确地流到所述发光元件。
实施方案2中的显示面板装置,在实施方案1的显示装置中,还包括控制部,对所述第一开关元件、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开关元件进行控制;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第三开关元件截止来切断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数据线之间经由所述布线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所述漏极电流的流动的期间,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导通,从而使所述基准电压设定到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并且,使所述数据电压设定到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以使所述电容器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在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截止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三开关元件导通,使与所述电容器保持的所述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所述漏极电流流到所述发光元件。
根据本实施方案,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元件至所述第三开关元件的工作。也就是说,能够切断在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数据线之间经由所述驱动元件的源极电极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电流的流动后,在所述电容器蓄积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据此,能够防止以下的情况,即,因经由所述驱动元件的源极电极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在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数据线之间流过的电流,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两侧的端子的电位差变动。因此,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的两端的电位差稳定,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电压经由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从所述数据线准确地保持在所述电容器。其结果为,所述驱动元件的栅极-源极间的电位差稳定,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准确地流到所述发光元件。
实施方案3中的显示面板装置,在实施方案2的显示装置中,所述控制部,通过使所述第三开关元件截止,从而切断在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数据线之间经由所述布线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电流的流动,并且,切断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第二电源线之间的电流的流动。
根据本实施方案,切断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第二电源线之间的漏极电流的流动后,使所述电容器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据此,在所述电容器保持的电压成为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之前,电流不会流到连接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的元件(在此,为发光元件或开关晶体管)。因此,能够防止以下的情况,即,在所述电容器保持的电压成为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之前,与所述电容器保持的电压对应的电流流到所述发光元件或开关晶体管。也就是说,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准确的电压保持在所述电容器,因此,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准确的漏极电流流到所述发光元件。
进而,设置有第三开关元件,该第三开关元件与所述驱动元件串联地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电源线之间,并且使漏极电流在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第二电源线之间流动。据此,能够抑制突入电流的发生,并且能够对提供到所述发光元件的电量准确地进行控制。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图像的对比。
也就是说,通过使所述第三开关元件截止这一控制,从而能够使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的两端的电位差稳定,使所述驱动元件的栅极-源极间的电位差稳定,并且,能够抑制突入电流。其结果为,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电压准确地保持在所述电容器,并且,能够将所述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流到所述发光元件。
实施方案4中的显示面板装置,在实施方案1的显示装置中,例如,所述第三开关元件,串联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驱动元件的漏极之间,所述布线,使连接于所述驱动元件的源极的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连接。
实施方案5中的显示面板装置,在实施方案1的显示装置中,例如,所述第三开关元件,串联连接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驱动元件的源极之间,所述布线,使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关元件的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连接。
实施方案6中的显示面板装置,在实施方案2或3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是阳极电极,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是阴极电极,所述第一电源线的电压比所述第二电源线的电压高,电流从所述第一电源线流向所述第二电源线。
根据本实施方案,能够由n型晶体管构成所述驱动元件。
实施方案7中的显示面板装置,在实施方案6的显示装置中,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三开关元件截止来切断从所述第一电源线向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流的提供,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导通,从而使所述基准电压设定到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并且,使所述数据电压设定到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以使所述电容器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截止,使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开关元件导通,从而使与所述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所述漏极电流,经由所述布线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流到所述数据线。
根据本实施方案,在经由所述数据线读入并测量经由所述第一电源线提供到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流量的情况下,对于所述第一电源线至所述发光元件的路径和所述第一电源线至所述数据线的路径,电流流动的条件相同,因此,能准确地测量经由所述第一电源线提供到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流量。
并且,在经由所述数据线读入并测量经由所述第一电源线提供到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流量的情况下,在所述电容器保持的电压成为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之前,不会测量由所述电源线提供的电流。因此,能够防止以下的情况,即,在所述电容器保持的电压成为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之前,经由所述电源线提供与所述电容器保持的电压对应的电流,并且测量此电流。也就是说,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准确的电压保持在所述电容器,因此,能够测量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准确的电流量。
实施方案8中的显示面板装置,在实施方案7的显示装置中,所述显示面板装置还包括设定部,该设定部在所述第二电源线设定第一电压或第二电压,所述第一电压比从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线的电源部的设定电压中减去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开始电压而得到的电压大,所述第二电压比所述第一电压低,所述数据电压是比所述第一电压低的电压,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光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电压设定到所述第二电源线,使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截止,从而使所述漏极电流从所述第一电源线流到所述发光元件,在测量所述漏极电流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电压设定到所述第二电源线,使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导通,从而使所述漏极电流从所述第一电源线流到所述数据线。
根据本实施方案,在经由所述数据线测量从所述第一电源线流动的漏极电流的情况下,将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的电压设置为比从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线的电源部的设定电压中减去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开始电压而得到的电压大的电压,从而将电位差设定得较小。因此,若使所述第三开关元件导通,则电流不流到所述发光元件,由于所述设定电压与所述数据电压之间的电位差,电流从所述第一电源线流到所述数据线。
实施方案9中的显示面板装置,在实施方案2或3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是阴极电极,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是阳极电极,所述第二电源线的电压比所述第一电源线的电压高,电流从所述第二电源线流向所述第一电源线。
根据本实施方案,能够由p型晶体管构成所述驱动元件。
实施方案10的显示面板装置,在实施方案9的显示装置中,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三开关元件截止来切断从所述第一电源线向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流的提供,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导通,从而使所述基准电压设定到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并且,使所述数据电压设定到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以使所述电容器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截止,使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开关元件导通,从而使与所述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所述漏极电流,经由所述布线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从所述数据线流出。
根据本实施方案,在经由所述数据线读入并测量经由所述第二电源线提供到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流量的情况下,对于所述发光元件至所述第一电源线的路径和所述数据线至所述第一电源线的路径,电流流动的条件相同,因此,能准确地测量经由所述发光元件提供到所述第一电源线的电流量。
并且,在经由所述数据线读入并测量经由所述发光元件提供到所述第一电源线的电流量的情况下,在所述电容器保持的电压成为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之前,不会测量由所述第二电源线提供的电流。因此,能够防止以下的情况,即,在所述电容器保持的电压成为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之前,经由所述第二电源线提供与所述电容器保持的电压对应的电流,并且测量此电流。也就是说,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准确的电压保持在所述电容器,因此,能够测量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准确的电流量。
实施方案11中的显示面板装置,在实施方案10的显示装置中,所述显示面板装置还包括设定部,该设定部在所述第二电源线设定第三电压或第四电压,所述第三电压比将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线的电源部的设定电压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开始电压相加而得到的电压小,所述第四电压比所述第三电压高,所述数据电压是比所述第一电压高的电压,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光的情况下,使所述第四电压设定到所述第二电源线,使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截止,从而使电流从所述发光元件流到所述第一电源线,在测量所述漏极电流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三电压设定到所述第二电源线,使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导通,从而使所述漏极电流从所述数据线流到所述第一电源线。
根据本实施方案,在经由所述数据线测量流向所述第一电源线的漏极电流的情况下,将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的电压设置为比将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线的电源部的设定电压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开始电压相加而得到的电压小的电压,从而将电位差设定得较小。因此,若使所述第三开关元件导通,则电流不流到所述发光元件,由于所述设定电压与所述数据电压之间的电位差,电流从所述数据线流到所述第一电源线。
实施方案12中的显示装置,包括:实施方案1至实施方案11之中的任一个实施方案的显示面板装置;以及电源,向所述第一电源线以及所述第二电源线提供电源,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发光层,该发光层夹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发光元件至少被配置为多个矩阵状。
实施方案13中的显示装置,包括:实施方案1至实施方案11之中的任一个实施方案的显示面板装置;以及电源,向所述第一电源线以及所述第二电源线提供电源,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发光层,该发光层夹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至少由所述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开关元件构成单位像素的像素电路,所述像素电路被配置为多个矩阵状。
实施方案14中的显示装置,包括:实施方案1至实施方案11之中的任一个实施方案的显示面板装置;以及电源,向所述第一电源线以及所述第二电源线提供电源,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发光层,该发光层夹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由所述发光元件、所述电容器、所述驱动元件、所述第一开关元件、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开关元件构成单位像素的像素电路,所述像素电路被配置为多个矩阵状。
实施方案15中的显示装置,所述发光元件是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实施方案16中的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发光元件;电容器,保持电压;驱动元件,栅极电极连接于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通过使与所述电容器保持的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流到所述发光元件,从而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光;第一电源线,用于决定所述驱动元件的漏极电极的电位;第二电源线,电连接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第一开关元件,用于在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设定基准电压;数据线,用于向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提供数据电压;第二开关元件,该第二开关元件的一方的端子电连接于所述数据线,另一方的端子电连接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对所述数据线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的导通以及非导通进行切换;布线,用于使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电连接,从而形成使所述第一电源线、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以及所述数据线连接的路径;以及第三开关元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线之间,与所述驱动元件串联连接,决定所述驱动元件的漏极电流的导通或切断;在所述显示面板装置的控制方法中,使所述第三开关元件截止来切断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数据线之间经由所述布线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所述漏极电流的流动,在切断所述漏极电流的流动的期间,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导通,从而使所述基准电压设定到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并且,使所述数据电压设定到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以使所述电容器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在保持所述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后,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截止,使所述第三开关元件导通,从而使与所述电容器保持的所述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所述漏极电流流到所述发光元件。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且,以下,对于所有的附图的相同或相当的要素,附上相同符号,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例1)
以下,使用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电气性结构的方框图。该图中的显示装置1包括控制电路2、存储器3、扫描线驱动电路4、数据线驱动电路5、电源线驱动电路6以及显示部7。
并且,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部具有的发光像素的电路结构以及与其周围电路的连接的图。该图中的发光像素10包括选择晶体管11、开关晶体管12和16、保持电容元件13、驱动晶体管14、有机EL元件15、第一扫描线17、第二扫描线18、第三扫描线19、数据线20、第一电源线21、第二电源线22以及参考电源线23。并且,周围电路包括扫描线驱动电路4以及数据线驱动电路5。
对于图1以及图2所述的构成要素,以下说明其连接关系以及功能。
控制电路2具有对扫描线驱动电路4、数据线驱动电路5、电源线驱动电路6以及存储器3进行控制的功能。存储器3存储有各个发光像素的校正数据等,控制电路2读出写入在存储器3中的校正数据,根据该校正数据,将从外部输入的图像信号校正,并输出到数据线驱动电路5。
并且,控制电路2,经由扫描线驱动电路4对选择晶体管11、开关晶体管12和16进行控制。
扫描线驱动电路4连接于第一扫描线17、第二扫描线18以及第三扫描线19,且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向第一扫描线17、第二扫描线18以及第三扫描线19输出扫描信号,从而根据控制电路2的指示,分别执行发光像素10具有的选择晶体管11、开关晶体管12和16的导通和非导通。
数据线驱动电路5连接于数据线20,且具有向发光像素10输出基于图像信号的数据电压的功能。
电源线驱动电路6连接于第一电源线21、第二电源线22以及参考电源线23,且具有以下的功能,即,根据控制电路2的指示,分别设定所有的发光像素共同的第一电源电压VDD,第二电源电压VEE以及基准电压VR。
显示部7包括多个发光像素10,根据从外部向显示装置1输入的图像信号显示图像。
选择晶体管11是第二开关元件,栅极连接于第一扫描线17,源极以及漏极的一方连接于数据线20,源极以及漏极的另一方连接于作为保持电容元件13的第二电极的电极132。选择晶体管11具有决定将数据线20的数据电压施加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的定时的功能。
开关晶体管12是第一开关元件,栅极连接于第二扫描线18,源极以及漏极的一方连接于参考电源线23,源极以及漏极的另一方连接作为保持电容元件13的第一电极的电极131。开关晶体管12具有决定将参考电源线23的基准电压VR施加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的定时的功能。例如,选择晶体管11以及开关晶体管12由n型的薄膜晶体管(n型TFT)构成。
保持电容元件13是电容器,电极131连接于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电极132连接于选择晶体管11的源极和漏极的另一方以及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保持电容元件13,在选择晶体管11以及开关晶体管12处于导通状态时,基准电压VR施加到电极131,数据电压Vdata施加到电极132,保持作为两电极的电位差的(VR-Vdata)。
驱动晶体管14是驱动元件,栅极连接于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漏极连接于开关晶体管16的源极以及漏极的一方,源极连接于作为有机EL元件15的第一电极的阳极。驱动晶体管14,将与施加到栅极-源极间的数据电压对应的电压,转换为与该数据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而且,将该漏极电流提供到有机EL元件15,以作为信号电流。例如,在选择晶体管11以及开关晶体管12处于截止状态、且开关晶体管16处于导通状态时,驱动晶体管14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将与从数据线20提供的数据电压Vdata对应的电压提供到有机EL元件15,即将与保持电容元件13的保持电压(VR-Vdata)对应的漏极电流提供到有机EL元件15。例如,驱动晶体管14由n型的薄膜晶体管(n型TFT)构成。
有机EL元件15是发光元件,阳极连接于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阴极连接于第二电源线22,从驱动晶体管14流过作为信号电流的漏极电流,从而发光。
开关晶体管16是第三开关元件,栅极连接于第三扫描线19,源极以及漏极的一方连接于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源极以及漏极的另一方连接于第一电源线21。开关晶体管16,位于有机EL元件15的阳极与第一电源线21之间,与驱动晶体管14串联连接,且具有决定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的导通或切断的功能。例如,开关晶体管16由n型的薄膜晶体管(n型TFT)构成。
第一扫描线17,连接于扫描线驱动电路4,且连接于属于包含发光像素10的像素行的各个发光像素。据此,第一扫描线17具有提供将数据电压写入到属于包含发光像素10的像素行的各个发光像素的定时的功能。
第二扫描线18,连接于扫描线驱动电路4,且连接于属于包含发光像素10的像素行的各个发光像素。据此,第二扫描线18具有提供将基准电压VR施加到属于包含发光像素10的像素行的各个发光像素具有的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的定时的功能。
第三扫描线19,连接于扫描线驱动电路4,且连接于属于包含发光像素10的像素行的各个发光像素。据此,第三扫描线19具有提供使属于包含发光像素10的像素行的各个发光像素具有的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与第一电源电压VDD电连接的定时的功能。
并且,显示装置1包括像素行数量的第一扫描线17、第二扫描线18以及第三扫描线19。
数据线20,连接于数据线驱动电路5,且连接于属于包含发光像素10的像素列的各个发光像素,且具有提供决定发光强度的数据电压的功能。
并且,显示装置1包括像素列数量的数据线20。
而且,虽然在图1、图2中没有记载,但是,第一电源线21、第二电源线22以及参考电源线23,分别共同连接于所有的发光像素,且连接于电源线驱动电路6。并且,在对驱动晶体管14的阈值电压加上有机EL元件15的发光开始电压而得到的电压大于0V的情况下,参考电源线23也可以设为与第二电源线22的电压相同。据此,电源线驱动电路6的输出电压的种类减少,从而电路变得更简单。
根据所述电路结构,能够由开关晶体管16,切断经在第一电源线21与数据线20之间经由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和选择晶体管11的电流的流动后,使保持电容元件13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据此,能够防止以下的情况,即,因经由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和选择晶体管11在第一电源线21与数据线20之间流过的电流,而导致选择晶体管11的两侧的端子的电位差的变动。因此,选择晶体管11的两端的电位差稳定,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电压经由选择晶体管11从数据线20准确地保持在保持电容元件13。其结果为,保持电容元件13的两电极的电位差稳定,即,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源极间的电位差稳定,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准确地流到有机EL元件15。
其次,利用图3至图8B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显示装置1的控制方法。
图3至图5B说明测试模式中的控制方法,并且,图6至图8B说明通常发光模式中的控制方法。
首先,说明测试模式中的控制方法。测试模式是,用于将数据电压写入到保持电容元件13后,准确地测量因与写入的数据电压对应的电压而产生的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的模式。根据该测量的漏极电流,能够把握驱动晶体管14的状态,从而生成校正数据。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测试模式中的控制方法的工作时序图。该图中,横轴表示时间。并且,在纵方向,从上依次示出在第一扫描线17、第二扫描线18、第三扫描线19、第一电源线21、第二电源线22、参考电源线23以及数据线20产生的电压的波形图。并且,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测试模式中的控制方法的工作流程图。
首先,在时刻t0,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三扫描线19的电压电平从HIGH(高)变为LOW(低),将开关晶体管16处于截止状态。据此,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与第一电源线21成为非导通(图4的S01)。
其次,在时刻t1,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二扫描线18的电压电平从LOW变为HIGH,将开关晶体管12处于导通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与参考电源线23导通,基准电压VR施加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图4的S02)。
其次,在时刻t2,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一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LOW变为HIGH,将选择晶体管11处于导通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与数据线20导通,数据电压Vdata施加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图4的S03)。
其次,在时刻t2至时刻t3的期间,第一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为HIGH,因此,在发光像素10的电极131以及电极132,分别继续施加数据电压Vdata以及基准电压VR。同样,数据电压提供到属于包含发光像素10的像素行的各个发光像素。
图5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测试模式中的数据电压写入状态的电路图。如该图所述,参考电源线23的基准电压VR施加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由数据线20将数据电压Vdata施加到电极132。也就是说,在步骤S02以及S03,使保持电容元件13保持与应该施加到发光像素10的数据电压对应的电压(VR-Vdata)。
并且,此时,由于开关晶体管16成为非导通,因此没有产生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并且,数据电压Vdata的最大值和第二电源电压VEE的电位差,设为在有机EL元件15的阈值电压(以下,记载为Vth(EL))以下。因此,有机EL元件15不发光。
据此,在各个电源线仅连接电容性负载,在写入时的稳定状态下,不发生因稳态电流而引起的电压降低。因此,准确的电位被写入到保持电容元件13。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例如,以驱动TFT的阈值电压Vth为1V、将VEE设定为15V、VDD设定为15V、VR设定为10V、Vdata设定为0V至10V。
其次,在时刻t3,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一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HIGH变为LOW,将选择晶体管11处于截止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与数据线20成为非导通(图4的S04)。
其次,在时刻t4,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二扫描线18的电压电平从HIGH变为LOW,将开关晶体管12处于截止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与参考电源线23成为非导通(图4的S05)。
根据以上的工作,准确的电压被写入到保持电容元件13。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准确地写入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压,准确地测量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
其次,在时刻t5,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三扫描线19的电压电平从LOW变为HIGH,将开关晶体管16处于导通状态。据此,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与第一电源线21导通(图4的S06)。
其次,在时刻t6,使第一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LOW变为HIGH,将选择晶体管11处于导通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与数据线20导通(图4的S07)。在测试模式中,设定各个电源电压,以使得第一电源电压VDD-第二电源电压VEE<Vth(EL)。据此,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不流到有机EL元件15,而经由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以及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流入到数据线20。
图5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测试模式中的漏极电流读取状态的电路图。如该图所述,数据线驱动电路5包括开关元件51、读取电阻52以及运算放大器53。
运算放大器53工作,以使得保持正输入端子和负输入端子的电位相同。也就是说,作为从发光像素10流过来的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的像素电流Ipix流到读取电阻52(R),但是,运算放大器53工作从而使得连接有读取电阻52以及运算放大器53的负输入一侧的节点、与读取电压Vread相同。因此,运算放大器53的输出电位Vout,电流Ipix,读取电阻R以及读取电压Vread之间,成立Ipix×R=Vread-Vout的关系。在此,例如Vread为5V。
如上所述,通过读取Vout,从而能够准确地计算Ipix。也就是说,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个发光像素的Ipix的偏差。
根据所述的结构以及工作,在经由数据线20读入并测量经由第一电源线21提供到有机EL元件15的电流量的情况下,对于第一电源线21至有机EL元件15的路径和第一电源线21至数据线20的路径,电流流动的条件相同,因此,能够准确地测量经由第一电源线21提供到有机EL元件15的电流量。
并且,在经由数据线20读入并测量经由第一电源线21提供到有机EL元件15的电流量的情况下,由于开关晶体管12处于截止状态,因此,保持电容元件13保持的电压与Ipix的路径无关而被保持,其结果为,Ipix的值也与路径无关。也就是说,能准确地测量提供到有机EL元件15的电流量。
并且,将第二电源线22的电压设定为比从连接于第一电源线21的电源部的设定电压中减去Vth(EL)而得到的电压大的电压。因此,若将开关晶体管16导通,则漏极电流不流到有机EL元件15,由于第一电源线21和数据线20的电位差,漏极电流从第一电源线21流到数据线20。
最后,在时刻t7,使第一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HIGH变为LOW,将选择晶体管11处于截止状态。据此,结束测量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
下面,说明通常发光模式中的控制方法。通常发光模式是,用于将数据电压写入到保持电容元件13后,将因与写入的数据电压对应的电压而产生的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流到有机EL元件15,从而使有机EL元件15发光的模式。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的通常发光模式中的控制方法的工作时序图。该图中,横轴表示时间。并且,在纵方向,从上依次示出在第一扫描线17、第二扫描线18、第三扫描线19、第一电源线21、第二电源线22、参考电源线23以及数据线20产生的电压的波形图。并且,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的通常发光模式中的控制方法的工作流程图。
首先,在时刻t10,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三扫描线19的电压电平从HIGH变为LOW,将开关晶体管16处于截止状态。据此,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与第一电源线21成为非导通,有机EL元件15熄灭(图7的S11)。
其次,在时刻t11,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二扫描线18的电压电平从LOW变为HIGH,将开关晶体管12处于导通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与参考电源线23导通,基准电压VR施加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图7的S12)。
其次,在时刻t12,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一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LOW变为HIGH,将选择晶体管11处于导通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与数据线20导通,数据电压Vdata施加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图7的S13)。
其次,在时刻t12至时刻t13的期间,第一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为HIGH,因此,在发光像素10的电极131以及电极132,分别继续施加数据电压Vdata以及基准电压VR。同样,数据电压提供到属于包含发光像素10的像素行的各个发光像素。
图8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的通常发光模式中的数据电压写入状态的电路图。如该图所述,参考电源线23的基准电压VR施加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由数据线20将数据电压Vdata施加到电极132。也就是说,在步骤S12以及S13,使保持电容元件13保持与应该施加到发光像素10的数据电压对应的电压(VR-Vdata)。
并且,此时,由于开关晶体管16成为非导通,因此没有产生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进而,数据电压Vdata的最大值(Vdata max)和第二电源电压VEE的电位差,设为在有机EL元件15的Vth(EL)以下。因此,有机EL元件15不发光。
据此,在各个电源线仅连接电容性负载,在写入时的稳定状态下,不发生因稳态电流而引起的电压降低。因此,准确的电位被写入到保持电容元件13。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例如,以驱动TFT的阈值电压Vth为1V、将VEE设定为0V、VDD设定为15V、VR设定为10V、Vdata设定为0V至10V。
其次,在时刻t13,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一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HIGH变为LOW,将选择晶体管11处于截止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与数据线20成为非导通(图7的S14)。
其次,在时刻t14,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二扫描线18的电压电平从HIGH变为LOW,将开关晶体管12处于截止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与参考电源线23成为非导通(图7的S15)。
根据以上的工作,准确的电压被写入到保持电容元件13。在以后的工作中,使与准确地写入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压对应的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产生,并使有机EL元件15发光。
其次,在时刻t15,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三扫描线19的电压电平从LOW变为HIGH,将开关晶体管16处于导通状态。据此,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与第一电源线21导通,漏极电流流到有机EL元件15,从而有机EL元件15发光(图7的S16)。
图8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的通常发光模式中的发光状态的电路图。在通常发光模式中,设定各个电源电压,以使得第一电源电压VDD-第二电源电压VEE>Vth(EL)。据此,保持在保持电容元件13的两电极的电压对应的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在有机EL元件15流动。
其次,在时刻t16,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三扫描线19的电压电平从HIGH变为LOW,将开关晶体管16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有机EL元件15熄灭。
所述的时刻t10至t16,相当于显示面板的一个帧的期间,在t16至t21也执行与t10至t15相同的工作。
根据所述结构以及工作,能够由开关晶体管16,切断在第一电源线21与数据线20之间经由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和选择晶体管11的电流的流动后,使保持电容元件13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据此,能够防止以下的情况,即,因经由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和选择晶体管11在第一电源线21与数据线20之间流过的电流,而导致选择晶体管11的两侧的端子的电位差的变动。因此,选择晶体管11的两端的电位差稳定,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电压经由选择晶体管11从数据线20准确地保持在保持电容元件13。其结果为,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源极间的电位差难以受到,第二电源线22的电压变动以及因伴随于有机EL元件15的历时劣化的高电阻化而引起的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电位的变动的影响。也就是说,本电路工作的工作与源极接地的电路工作相同,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准确地流到有机EL元件15。
(实施例2)
以下,利用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电气性结构的方框图。该图中的显示装置1包括控制电路2、存储器3、扫描线驱动电路4、数据线驱动电路5、电源线驱动电路6以及显示部7。
并且,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显示部具有的发光像素的电路结构以及与其周围电路的连接的图。该图中的发光像素10包括选择晶体管11、开关晶体管12和26、保持电容元件13、驱动晶体管14、有机EL元件15、第一扫描线17、第二扫描线18、第三扫描线19、数据线20、第一电源线21、第二电源线22以及参考电源线23。并且,周围电路包括扫描线驱动电路4以及数据线驱动电路5。
本实施例涉及的显示装置,与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相比,仅发光像素的电路结构不同。以下,省略与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相同之处的说明,而仅说明不同之处。
控制电路2具有对扫描线驱动电路4、数据线驱动电路5、电源线驱动电路6以及存储器3进行控制的功能。存储器3存储有各个发光像素的校正数据等,控制电路2读出写入在存储器3中的校正数据,根据该校正数据,将从外部输入的图像信号校正,并输出到数据线驱动电路5。
并且,控制电路2,经由扫描线驱动电路4对选择晶体管11、开关晶体管12和26进行控制。
扫描线驱动电路4连接于第一扫描线17、第二扫描线18以及第三扫描线19,且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向第一扫描线17、第二扫描线18以及第三扫描线19输出扫描信号,从而根据控制电路2的指示,分别执行发光像素10具有的选择晶体管11、开关晶体管12和26的导通和非导通。
驱动晶体管14是驱动元件,栅极连接于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漏极连接于第一电源线21,源极连接于开关晶体管26的源极以及漏极的一方。驱动晶体管14,将与施加到栅极与开关晶体管26的源极以及漏极的另一方之间的数据电压对应的电压,转换为与该数据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而且,将该漏极电流提供到有机EL元件15,以作为信号电流。例如,在选择晶体管11以及开关晶体管12处于截止状态、且开关晶体管26处于导通状态时,驱动晶体管14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将与从数据线20提供的数据电压Vdata对应的电压提供到有机EL元件15,即将与保持电容元件13的保持电压(VR-Vdata)对应的漏极电流提供到有机EL元件15。例如,驱动晶体管14由n型的薄膜晶体管(n型TFT)构成。
有机EL元件15是发光元件,阳极连接于开关晶体管26的源极以及漏极的另一方,阴极连接于第二电源线22,从驱动晶体管14流动作为信号电流的漏极电流,从而发光。
开关晶体管26是第三开关元件,栅极连接于第三扫描线19,源极以及漏极的一方连接于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源极以及漏极的另一方连接于有机EL元件15。开关晶体管26,位于有机EL元件15的阳极与第一电源线21之间,与驱动晶体管14串联连接,且具有决定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的导通或截止的功能。例如,开关晶体管26由n型的薄膜晶体管(n型TFT)构成。
第三扫描线19,连接于扫描线驱动电路4,且连接于属于包含发光像素10的像素行的各个发光像素。据此,第三扫描线19具有使属于包含发光像素10的像素行的各个发光像素具有的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与有机EL元件15的阳极电连接的功能。
根据所述电路结构,能够由开关晶体管26,切断在第一电源线21与数据线20之间经由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和选择晶体管11的电流的流动后,使保持电容元件13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据此,能够防止以下的情况,即,因经由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和选择晶体管11在第一电源线21与数据线20之间流过的电流,而导致选择晶体管11的两侧的端子的电位差的变动。因此,选择晶体管11的两端的电位差稳定,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电压经由选择晶体管11从数据线20准确地保持在保持电容元件13。其结果为,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源极间的电位差稳定,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准确地流到有机EL元件15。
其次,利用图3、图6、图10至图13B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
图3、图10以及图11B说明测试模式中的控制方法,并且,图6、图12以及图13B说明通常发光模式中的控制方法。
首先,说明测试模式中的控制方法。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测试模式中的控制方法的工作时序图。
首先,在时刻t0,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三扫描线19的电压电平从HIGH变为LOW,将开关晶体管26处于截止状态。据此,有机EL元件15的阳极与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成为非导通(图10的S21)。
其次,在时刻t1,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二扫描线18的电压电平从LOW变为HIGH,将开关晶体管12处于导通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与参考电源线23导通,基准电压VR施加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图10的S22)。
其次,在时刻t2,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一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LOW变为HIGH,将选择晶体管11处于导通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与数据线20导通,数据电压Vdata施加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图10的S23)。
其次,在时刻t2至时刻t3的期间,第一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为HIGH,因此,在发光像素10的电极131以及电极132,分别继续施加数据电压Vdata以及基准电压VR。同样,数据电压提供到属于包含发光像素10的像素行的各个发光像素。
图11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测试模式中的数据电压写入状态的电路图。如该图所述,参考电源线23的基准电压VR施加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由数据线20将数据电压Vdata施加到电极132。也就是说,在步骤S22以及S23,使保持电容元件13保持与应该施加到发光像素10的数据电压对应的电压(VR-Vdata)。
并且,此时,由于开关晶体管26成为非导通,因此没有产生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并且,数据电压Vdata的最大值和第二电源电压VEE的电位差,设为在有机EL元件15的阈值电压(以下,记载为Vth(EL))以下。因此,有机EL元件15不发光。
据此,在各个电源线仅连接电容性负载,在写入时的稳定状态下,不发生因稳态电流而引起的电压降低。因此,准确的电位被写入到保持电容元件13。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例如,以驱动TFT的阈值电压Vth为1V、将VEE设定为15V、VDD设定为15V、VR设定为10V、Vdata设定为0V至10V。
其次,在时刻t3,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一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HIGH变为LOW,将选择晶体管11处于截止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与数据线20成为非导通(图10的S24)。
其次,在时刻t4,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二扫描线18的电压电平从HIGH变为LOW,将开关晶体管12处于截止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与参考电源线23成为非导通(图10的S25)。
根据以上的工作,准确的电压被写入到保持电容元件13。在以后的工作中,利用准确地写入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压,准确地测量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
其次,在时刻t5,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三扫描线19的电压电平从LOW变为HIGH,将开关晶体管26处于导通状态。据此,有机EL元件15的阳极与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导通(图10的S26)。
其次,在时刻t6,使第一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LOW变为HIGH,将选择晶体管11处于导通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与数据线20导通(图10的S27)。在测试模式中,设定各个电源电压,以使得第一电源电压VDD-第二电源电压VEE<Vth(EL)。据此,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不流到有机EL元件15,而经由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以及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流入到数据线20。
图11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测试模式中的漏极电流读取状态的电路图。如该图所述,数据线驱动电路5包括开关元件51、读取电阻52以及运算放大器53。
运算放大器53工作,以使得保持正输入端子和负输入端子的电位相同。也就是说,作为从发光像素10流过来的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的像素电流Ipix流到读取电阻52(R),但是,运算放大器53工作从而连接有读取电阻52以及运算放大器53的负输入一侧的节点、与读取电压Vread相同。因此,运算放大器53的输出电位Vout,电流Ipix,读取电阻R以及读取电压Vread之间,成立Ipix×R=Vread-Vout的关系。在此,例如Vread为5V。
如上所述,通过读取Vout,从而能够准确地计算Ipix。也就是说,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个发光像素的Ipix的偏差。
根据所述的结构以及工作,在经由数据线20读入并测量经由第一电源线21提供到有机EL元件15的电流量的情况下,对于第一电源线21至有机EL元件15的路径和第一电源线21至数据线20的路径,电流流动的条件相同,因此,能够准确地测量经由第一电源线21提供到有机EL元件15的电流量。
并且,在经由数据线20读入并测量经由第一电源线21提供到有机EL元件15的电流量的情况下,由于开关晶体管12处于截止状态,因此,保持电容元件13保持的电压与Ipix的路径无关而被保持,其结果为,Ipix的值也与路径无关。也就是说,能够准确地测量提供到有机EL元件15的电流量。
并且,设定第二电源线22的电压,以使得第二电源线22的电压比从连接于第一电源线21的电源部的设定电压中减去Vth(EL)而得到的电压大。因此,若将开关晶体管26导通,则漏极电流不流到有机EL元件15,由于第一电源线21和数据线20的电位差,漏极电流从第一电源线21流到数据线20。
最后,在时刻t7,使第一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HIGH变为LOW,将选择晶体管11处于截止状态。据此,结束测量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
首先,说明通常发光模式中的控制方法。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显示装置的通常发光模式中的控制方法的工作时序图。
首先,在时刻t10,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三扫描线19的电压电平从HIGH变为LOW,将开关晶体管26处于截止状态。据此,有机EL元件15的阳极与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成为非导通,有机EL元件15熄灭(图12的S31)。
其次,在时刻t11,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二扫描线18的电压电平从LOW变为HIGH,将开关晶体管12处于导通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与参考电源线23导通,基准电压VR施加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图12的S32)。
其次,在时刻t12,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一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LOW变为HIGH,将选择晶体管11处于导通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与数据线20导通,数据电压Vdata施加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图12的S33)。
其次,在时刻t12至时刻t13的期间,第一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为HIGH,因此,在发光像素10的电极131以及电极132,分别继续施加数据电压Vdata以及基准电压VR。同样,数据电压提供到属于包含发光像素10的像素行的各个发光像素。
图13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显示装置的通常发光模式中的数据电压写入状态的电路图。如该图所述,参考电源线23的基准电压VR施加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由数据线20将数据电压Vdata施加到电极132。也就是说,在步骤S32以及S33,使保持电容元件13保持与应该施加到发光像素10的数据电压对应的电压(VR-Vdata)。
并且,此时,由于开关晶体管26成为非导通,因此没有产生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进而,数据电压Vdata的最大值(Vdata_max)和第二电源电压VEE的电位差,设为在有机EL元件15的Vth(EL)以下。因此,有机EL元件15不发光。
据此,在各个电源线仅连接电容性负载,在写入时的稳定状态下,不发生因稳态电流而引起的电压降低。因此,准确的电位被写入到保持电容元件13。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例如,以驱动TFT的阈值电压Vth为1V、将VEE设定为0V、VDD设定为15V、VR设定为10V、Vdata设定为0V至10V。
其次,在时刻t13,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一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HIGH变为LOW,将选择晶体管11处于截止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与数据线20成为非导通(图12的S34)。
其次,在时刻t14,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二扫描线18的电压电平从HIGH变为LOW,将开关晶体管12处于截止状态。据此,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与参考电源线23成为非导通(图12的S35)。
根据以上的工作,准确的电压被写入到保持电容元件13。在以后的工作中,使与准确地写入到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压对应的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产生,并使有机EL元件15发光。
其次,在时刻t15,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三扫描线19的电压电平从LOW变为HIGH,将开关晶体管26处于导通状态。据此,有机EL元件15的阳极与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导通,漏极电流流到有机EL元件15,从而有机EL元件15发光(图12的S36)。
图13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显示装置的通常发光模式中的发光状态的电路图。在通常发光模式中,设定各个电源电压,以使得第一电源电压VDD-第二电源电压VEE>Vth(EL)。据此,与保持在保持电容元件13的两电极的电压对应的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流在有机EL元件15流动。
其次,在时刻t16,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第三扫描线19的电压电平从HIGH变为LOW,将开关晶体管26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有机EL元件15熄灭。
根据所述结构以及工作,能够由开关晶体管26,切断在第一电源线21与数据线20之间经由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和选择晶体管11的的电流的流动后,使保持电容元件13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据此,能够防止以下的情况,即,因经由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和选择晶体管11在第一电源线21与数据线20之间流动的电流,而导致选择晶体管11的两端的端子的电位差的变动。因此,选择晶体管11的两端的电位差稳定,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电压经由选择晶体管11从数据线20准确地保持在保持电容元件13。其结果为,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源极间的电位差难以受到,第二电源线22的电压变动以及因伴随于有机EL元件15的历时劣化的高电阻化而引起的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电位的变动的影响。也就是说,本电路工作的工作与源极接地的电路工作相同,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准确地流到有机EL元件15。
(实施例3)
以下,利用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涉及的显示部具有的发光像素的电路结构以及与其周围电路的连接的图。该图中的发光像素10包括选择晶体管11、开关晶体管12和16、保持电容元件13、驱动晶体管24、有机EL元件25、第一扫描线17、第二扫描线18、第三扫描线19、数据线20、第一电源线31、第二电源线32以及参考电源线23。并且,周围电路包括扫描线驱动电路4以及数据线驱动电路5。
本实施例涉及的显示装置,与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相比,仅发光像素的电路结构不同。也就是说,驱动晶体管为p型,该驱动晶体管的源极与有机EL元件的阴极连接。以下,省略与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相同之处的说明,而仅说明不同之处。
驱动晶体管24是驱动元件,栅极连接于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漏极连接于开关晶体管16的源极以及漏极的一方,源极连接于作为有机EL元件15的第一电极的阴极。驱动晶体管24,将与施加到栅极-源极间的数据电压对应的电压,转换为与该数据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而且,将该漏极电流提供到有机EL元件25,以作为信号电流。例如,在选择晶体管11以及开关晶体管12处于截止状态、且开关晶体管16处于导通状态时,驱动晶体管24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将与从数据线20提供的数据电压Vdata对应的电压提供到有机EL元件25,即将与保持电容元件13的保持电压(Vdata-VR)对应的漏极电流提供到有机EL元件25。驱动晶体管24由p型的薄膜晶体管(p型TFT)构成。
有机EL元件25是发光元件,阴极连接于驱动晶体管24的源极,阳极连接于第二电源线32,驱动晶体管24的漏极电流流动,从而发光。
开关晶体管16是第三开关元件,栅极连接于第三扫描线19,源极以及漏极的一方连接于驱动晶体管24的漏极,源极以及漏极的另一方连接于第一电源线31。开关晶体管16,位于有机EL元件25的阴极与第一电源线31之间,与驱动晶体管24串联连接,且具有决定驱动晶体管24的漏极电流的导通或切断的功能。例如,开关晶体管16由n型的薄膜晶体管(n型TFT)构成。
根据所述电路结构,能够由开关晶体管16,切断在第一电源线31与数据线20之间经由驱动晶体管24的源极和选择晶体管11的电流的流动后,使保持电容元件13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据此,能够防止以下的情况,即,因经由驱动晶体管24的源极和选择晶体管11在第一电源线31与数据线20之间流动的电流,而导致选择晶体管11的两侧的端子的电位差的变动。因此,选择晶体管11的两端的电位差稳定,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电压经由选择晶体管11从数据线20准确地保持在保持电容元件13。其结果为,保持电容元件13的两电极的电位差稳定,即,驱动晶体管24的栅极-源极间的电位差稳定,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准确地流到有机EL元件25。
本实施例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与实施例1涉及的显示装置相同,具有同样的效果。
但是,在测试模式中,第二电源电压VEE和数据电压Vdata的最大值的电位差,设为在有机EL元件15的阈值电压(以下,记载为Vth(EL))以下。
并且,在测试模式中,设定各个电源电压,以使得第二电源电压VEE-第一电源电压VDD<Vth(EL)。据此,驱动晶体管24的漏极电流,不流到有机EL元件25,而经由驱动晶体管24的源极以及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流入到数据线20。
并且,在测试模式中,在漏极电流的读取时,电流Ipix从数据线20经由选择晶体管11以及驱动晶体管24的源极流到第一电源线31。
并且,在通常发光模式中,第二电源电压VEE和数据电压Vdata的最小值(Vdata_min)的电位差,设为在有机EL元件15的Vth(EL)以下。
并且,在通常发光模式中,设定各个电源电压,以使得第二电源电压VEE-第一电源电压VDD>Vth(EL)。据此,与保持在保持电容元件13的两电极的电压对应的驱动晶体管24的漏极电流在有机EL元件25流动。
根据所述结构,能够由开关晶体管16,切断在第一电源线31与数据线20之间经由驱动晶体管24的源极和选择晶体管11的电流的流动后,使保持电容元件13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据此,能够防止以下的情况,即,因经由驱动晶体管24的源极和选择晶体管11在第一电源线31与数据线20之间流过的电流,而导致选择晶体管11的两侧的端子的电位差的变动。因此,选择晶体管11的两端的电位差稳定,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电压经由选择晶体管11从数据线20准确地保持在保持电容元件13。其结果为,进行与源极接地的电路工作相同的工作,该源极接地的电路工作中,驱动晶体管24的栅极-源极间的电位差难以受到,第二电源线32的电压变动以及因伴随于有机EL元件25的历时劣化的高电阻化而引起的驱动晶体管24的源极电位的变动的影响,从而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准确地流到有机EL元件25。
(实施例4)
以下,利用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4涉及的显示部具有的发光像素的电路结构以及与其周围电路的连接的图。该图中的发光像素10包括选择晶体管11、开关晶体管12和26、保持电容元件13、驱动晶体管24、有机EL元件25、第一扫描线17、第二扫描线18、第三扫描线19、数据线20、第一电源线31、第二电源线32以及参考电源线23。并且,周围电路包括扫描线驱动电路4以及数据线驱动电路5。
本实施例涉及的显示装置,与实施例2涉及的显示装置相比,仅发光像素的电路结构不同。也就是说,驱动晶体管为p型,该驱动晶体管的源极与有机EL元件的阴极连接。以下,省略与实施例2涉及的显示装置相同之处的说明,而仅说明不同之处。
驱动晶体管24是驱动元件,栅极连接于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1,漏极连接于第一电源线31,源极连接于开关晶体管26的源极以及漏极的一方。驱动晶体管24,将与施加到栅极与开关晶体管26的源极以及漏极的另一方之间的数据电压对应的电压,转换为与该数据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而且,将该漏极电流提供到有机EL元件25,以作为信号电流。例如,在选择晶体管11以及开关晶体管12处于截止状态、且开关晶体管26处于导通状态时,驱动晶体管24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将与从数据线20提供的数据电压Vdata对应的电压提供到有机EL元件25,即将与保持电容元件13的保持电压(Vdata-VR)对应的漏极电流提供到有机EL元件25。例如,驱动晶体管24由p型的薄膜晶体管(p型TFT)构成。
有机EL元件25是发光元件,阴极连接于开关晶体管26的源极以及漏极的另一方,阳极连接于第二电源线32,驱动晶体管24的漏极电流流动,从而发光。
开关晶体管26是第三开关元件,栅极连接于第三扫描线19,源极以及漏极的一方连接于驱动晶体管24的源极,源极以及漏极的另一方连接于有机EL元件25的阴极。开关晶体管26,位于有机EL元件25的阴极与第一电源线31之间,与驱动晶体管24串联连接,且具有决定驱动晶体管24的漏极电流的导通或截止的功能。例如,开关晶体管26由n型的薄膜晶体管(n型TFT)构成。
根据所述电路结构,能够由开关晶体管26,切断在第一电源线31与数据线20之间经由驱动晶体管24的源极和选择晶体管11的电流的流动后,使保持电容元件13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据此,能够防止以下的情况,即,因经由驱动晶体管24的源极和选择晶体管11在第一电源线31与数据线20之间流过的电流,而导致选择晶体管11的两侧的端子的电位差的变动。因此,选择晶体管11的两端的电位差稳定,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电压经由选择晶体管11从数据线20准确地保持在保持电容元件13。其结果为,保持电容元件13的两电极的电位差稳定,即,驱动晶体管24的栅极-源极间的电位差稳定,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准确地流到有机EL元件25。
本实施例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与实施例2涉及的显示装置相同,具有同样的效果。
但是,在测试模式中,第二电源电压VEE和数据电压Vdata的最大值的电位差,设为在有机EL元件15的阈值电压(以下,记载为Vth(EL))以下。
并且,在测试模式中,设定各个电源电压,以使得第二电源电压VEE-第一电源电压VDD<Vth(EL)。据此,驱动晶体管24的漏极电流,不流到有机EL元件25,而经由驱动晶体管24的源极以及保持电容元件13的电极132流入到数据线20。
并且,在测试模式中,在漏极电流的读取时,电流Ipix从数据线20经由选择晶体管11以及驱动晶体管24的源极流到第一电源线31。
并且,在通常发光模式中,第二电源电压VEE和数据电压Vdata的最小值(Vdata_min)的电位差,设为在有机EL元件15的Vth(EL)以下。
并且,在通常发光模式中,设定各个电源电压,以使得第二电源电压VEE-第一电源电压VDD>Vth(EL)。据此,与保持在保持电容元件13的两电极的电压对应的驱动晶体管24的漏极电流在有机EL元件25流动。
根据所述结构,能够由开关晶体管26,切断在第一电源线31与数据线20之间经由驱动晶体管24的源极和选择晶体管11的电流的流动后,使保持电容元件13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据此,能够防止以下的情况,即,因经由驱动晶体管24的源极和选择晶体管11在第一电源线31与数据线20之间流过的电流,而导致选择晶体管11的两侧的端子的电位差的变动。因此,选择晶体管11的两端的电位差稳定,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电压经由选择晶体管11从数据线20准确地保持在保持电容元件13。其结果为,进行与源极接地的电路工作相同的工作,该源极接地的电路工作中,驱动晶体管24的栅极-源极间的电位差难以受到,第二电源线32的电压变动以及因伴随于有机EL元件25的历时劣化的高电阻化而引起的驱动晶体管24的源极电位的变动的影响,从而能够将与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准确地流到有机EL元件25。
如上所述,通过构成实施例1至4所述的简单的像素电路,从而能够将与数据电压对应的准确的电位,记录在保持电容元件的两端的电极,该保持电容元件用于保持应该施加到进行源极接地工作的驱动晶体管的栅极-源极间的电压。据此,能够显示反映了视频信号的高精度的图像。进而,在经由数据线读入并测量经由电源线提供到有机EL元件的电流量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地测量经由电源线提供到有机EL元件的电流量。
而且,本发明涉及的显示装置,不仅限于所述的实施例。本发明中也包含:组合实施例1至4以及它们的变形例中的任意的构成要素而实现的其它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针对实施例1至4以及它们的变形例,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想到各种变形而得到的变形例;以及/或者,内置有本发明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各种设备。
而且,在所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在选择晶体管以及开关晶体管的栅极的电压电平为HIGH时处于导通状态的n型晶体管,但是,以p型晶体管形成,且反转了扫描线的极性的图像显示装置,也能够实现与所述的各个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并且,例如,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内置在图16所述的薄型平板TV。通过内置本发明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从而实现能够进行反映了图像信号的高精度的图像显示的薄型平板TV。
本发明,尤其有用于主动式的有机EL平板显示器,该主动式的有机EL平板显示器,通过根据像素信号电流来控制像素的发光强度,从而使亮度变动。
符号说明
1  显示装置
2  控制电路
3  存储器
4  扫描线驱动电路
5  数据线驱动电路
6  电源线驱动电路
7  显示部
10  发光像素
11  选择晶体管
12、16、26  开关晶体管
13  保持电容元件
14、24  驱动晶体管
15、25、505  有机EL元件
17、507  第一扫描线
18、508  第二描线
19  第三扫描线
20  数据线
21、31  第一电源线
22、32  第二电源线
23  参考电源线
51  开关元件
52  读取电阻
53  运算放大器
131、132  电极
500  像素部
501  第一开关元件
502  第二开关元件
503  电容元件
504  n型薄膜晶体管(n型TFT)
506  信号线
509  第三开关元件

Claims (16)

1.一种显示面板装置,包括:
发光元件;
电容器,保持电压;
驱动元件,栅极电极连接于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通过使与所述电容器保持的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流到所述发光元件,从而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光;
第一电源线,用于决定所述驱动元件的漏极电极的电位;
第二电源线,电连接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
第一开关元件,用于在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设定基准电压;
数据线,用于向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提供数据电压;
第二开关元件,该第二开关元件的一方的端子电连接于所述数据线,另一方的端子电连接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对所述数据线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的导通以及非导通进行切换;
布线,用于使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电连接,形成使所述第一电源线、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以及所述数据线连接的路径;以及
第三开关元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线之间,与所述驱动元件串联连接,决定所述驱动元件的漏极电流的导通或切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
所述显示面板装置还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一开关元件、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开关元件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部,
在使所述第三开关元件截止来切断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数据线之间经由所述布线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所述漏极电流的流动的期间,
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导通,从而使所述基准电压设定到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并且,使所述数据电压设定到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以使所述电容器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
在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截止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三开关元件导通,使与所述电容器保持的所述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所述漏极电流流到所述发光元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
所述控制部,
通过使所述第三开关元件截止,从而切断在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数据线之间经由所述布线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电流的流动,并且,切断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第二电源线之间的电流的流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
所述第三开关元件,串联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驱动元件的漏极之间,
所述布线,使连接于所述驱动元件的源极的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
所述第三开关元件,串联连接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驱动元件的源极之间,
所述布线,使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关元件的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连接。
6.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
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是阳极电极,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是阴极电极,
所述第一电源线的电压比所述第二电源线的电压高,电流从所述第一电源线流向所述第二电源线。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
所述控制部,
使所述第三开关元件截止来切断从所述第一电源线向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流的提供,
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导通,从而使所述基准电压设定到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并且,使所述数据电压设定到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以使所述电容器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
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截止,使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开关元件导通,从而使与所述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所述漏极电流,经由所述布线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流到所述数据线。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
所述显示面板装置包括设定部,该设定部在所述第二电源线设定第一电压或第二电压,所述第一电压比从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线的电源部的设定电压中减去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开始电压而得到的电压大,所述第二电压比所述第一电压低,
所述数据电压是比所述第一电压低的电压,
所述控制部,
在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光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电压设定到所述第二电源线,使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截止,从而使所述漏极电流从所述第一电源线流到所述发光元件,
在测量所述漏极电流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电压设定到所述第二电源线,使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导通,从而使所述漏极电流从所述第一电源线流到所述数据线。
9.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
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是阴极电极,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是阳极电极,
所述第二电源线的电压比所述第一电源线的电压高,电流从所述第二电源线流向所述第一电源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
所述控制部,
使所述第三开关元件截止来切断从所述第一电源线向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流的提供,
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导通,从而使所述基准电压设定到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并且,使所述数据电压设定到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以使所述电容器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
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截止,使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开关元件导通,使与所述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所述漏极电流,经由所述布线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从所述数据线流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
所述显示面板装置包括设定部,所述设定部在所述第二电源线设定第三电压或第四电压,所述第三电压比将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线的电源部的设定电压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开始电压相加而得到的电压小,所述第四电压比所述第三电压高,
所述数据电压是比所述第一电压高的电压,
所述控制部,
在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光的情况下,使所述第四电压设定到所述第二电源线,使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截止,使电流从所述发光元件流向所述第一电源线,
在测量所述漏极电流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三电压设定到所述第二电源线,使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导通,使所述漏极电流从所述数据线流到所述第一电源线。
12.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之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以及
电源,向所述第一电源线以及所述第二电源线提供电源,
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夹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所述发光元件至少被配置为多个矩阵状。
13.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之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以及
电源,向所述第一电源线以及所述第二电源线提供电源,
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夹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至少由所述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开关元件构成单位像素的像素电路,
所述像素电路被配置为多个矩阵状。
14.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之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装置;以及
电源,向所述第一电源线以及所述第二电源线提供电源,
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发光层,该发光层夹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由所述发光元件、所述电容器、所述驱动元件、所述第一开关元件、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开关元件构成单位像素的像素电路,
所述像素电路被配置为多个矩阵状。
15.权利要求12至权利要求14之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发光元件是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16.一种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
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发光元件;
电容器,保持电压;
驱动元件,栅极电极连接于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通过使与所述电容器保持的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流到所述发光元件,从而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光;
第一电源线,用于决定所述驱动元件的漏极电极的电位;
第二电源线,电连接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
第一开关元件,用于在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设定基准电压;
数据线,用于向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提供数据电压;
第二开关元件,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一方的端子电连接于所述数据线,另一方的端子电连接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对所述数据线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的导通以及非导通进行切换;
布线,用于使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电连接,形成使所述第一电源线、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以及所述数据线连接的路径;以及
第三开关元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线之间,与所述驱动元件串联连接,决定所述驱动元件的漏极电流的导通或切断;
在所述显示面板装置的控制方法中,
使所述第三开关元件截止来切断所述第一电源线与所述数据线之间经由所述布线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所述漏极电流的流动,
在切断所述漏极电流的流动的期间,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导通,从而使所述基准电压设定到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极,并且,使所述数据电压设定到所述电容器的第二电极,以使所述电容器保持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
在保持所述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后,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截止,使所述第三开关元件导通,使与所述电容器保持的所述所希望的电位差的电压对应的所述漏极电流流到所述发光元件。
CN2009801008510A 2009-09-08 2009-09-08 显示面板装置以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21501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04431 WO2011030370A1 (ja) 2009-09-08 2009-09-08 表示パネル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50196A true CN102150196A (zh) 2011-08-10
CN102150196B CN102150196B (zh) 2013-12-18

Family

ID=43647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08510A Active CN102150196B (zh) 2009-09-08 2009-09-08 显示面板装置以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8111221B2 (zh)
EP (1) EP2477175B1 (zh)
JP (1) JP5184625B2 (zh)
KR (1) KR101071443B1 (zh)
CN (1) CN102150196B (zh)
WO (1) WO201103037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39517A (zh) * 2012-11-22 2014-06-0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4424886B (zh) * 2013-08-30 2017-04-1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CN108538857A (zh) * 2012-08-24 2018-09-1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和包括该基板的显示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66638A1 (en) 2004-02-26 2010-10-21 Allergan, Inc. Headache treatment method
KR101071443B1 (ko) 2009-09-08 2011-10-10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EP2492902B1 (en) * 2009-11-19 2018-06-13 Joled Inc. Display panel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JP5192042B2 (ja) * 2009-11-19 2013-05-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184634B2 (ja) * 2009-11-19 2013-04-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927484B2 (ja) * 2011-11-10 2016-06-01 株式会社Joled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756865B2 (ja) * 2011-11-24 2015-07-29 株式会社Joled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2204815B1 (ko) 2012-11-06 2021-01-1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신호 방향탐지 장치 및 방법
US10429889B2 (en) * 2013-08-08 2019-10-01 Dell Products L.P.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docking with coordinated pow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
JP6464368B2 (ja) 2014-11-28 2019-02-06 株式会社Jole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基板
JP2017181574A (ja) * 2016-03-28 2017-10-0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6733361B2 (ja) * 2016-06-28 2020-07-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2617966B1 (ko) * 2016-12-28 2023-12-2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와 그 구동 방법
KR20220045511A (ko) * 2020-10-05 2022-04-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23248643A1 (ja) * 2022-06-23 2023-12-28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00404B2 (ja) * 2001-12-19 2006-07-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画像表示装置
JP2003195810A (ja) 2001-12-28 2003-07-09 Casio Comput Co Ltd 駆動回路、駆動装置及び光学要素の駆動方法
KR100453634B1 (ko) * 2001-12-29 2004-10-20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능동행렬 유기전기발광소자
US20050180083A1 (en) * 2002-04-26 2005-08-18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Drive circuit for el display panel
KR100489272B1 (ko) * 2002-07-08 2005-05-17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발광소자 및 그의 구동방법
JP2006072385A (ja) 2002-10-03 2006-03-16 Seiko Epson Corp 電子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4145300A (ja) 2002-10-03 2004-05-20 Seiko Epson Corp 電子回路、電子回路の駆動方法、電子装置、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駆動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TW589603B (en) * 2003-02-11 2004-06-01 Toppoly Optoelectronics Corp Pixel actuating circuit and method for use in active matrix electron luminescent display
JP3772889B2 (ja) 2003-05-19 2006-05-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装置
JP4360121B2 (ja) * 2003-05-23 2009-11-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素回路、表示装置、および画素回路の駆動方法
JP2004361753A (ja) * 2003-06-05 2004-12-24 Chi Mei Electronics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TWI273541B (en) * 2003-09-08 2007-02-11 Tpo Displays Corp Circuit and method for driving active matrix OLED pixel with threshold voltage compensation
KR100515305B1 (ko) * 2003-10-29 2005-09-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표시 패널과 구동 방법
US20060007070A1 (en) * 2004-06-02 2006-01-12 Li-Wei Shih Driving circuit and driving method for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TWI288377B (en) * 2004-09-01 2007-10-11 Au Optronics Corp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nd display unit thereof
KR100592636B1 (ko) * 2004-10-08 2006-06-2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발광표시장치
JP4747552B2 (ja) * 2004-10-19 2011-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方法
JP4956031B2 (ja) * 2006-03-31 2012-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有機el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及び駆動回路
US7616179B2 (en) 2006-03-31 2009-1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rganic EL display apparatus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CN101192378A (zh) 2006-11-22 2008-06-04 硕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整输出级的驱动能力的系统
JP2008152221A (ja) 2006-12-19 2008-07-03 Samsung Sdi Co Ltd 画素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有機電界発光表示装置
JP5665256B2 (ja) 2006-12-20 2015-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発光表示デバイス
KR100938101B1 (ko) * 2007-01-16 2010-01-21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JP4281018B2 (ja) 2007-02-19 2009-06-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254998B2 (ja) * 2008-01-07 2013-08-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駆動方法
KR100939211B1 (ko) 2008-02-22 2010-01-2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와 그 구동방법
CN101933072B (zh) * 2008-06-30 2013-04-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809643B (zh) * 2008-07-04 2013-06-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1960509B (zh) * 2008-07-04 2015-04-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EP2613305B1 (en) * 2008-10-07 2017-02-22 Joled Inc.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KR101071443B1 (ko) 2009-09-08 2011-10-10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8857A (zh) * 2012-08-24 2018-09-1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和包括该基板的显示设备
US11264412B2 (en) 2012-08-24 2022-03-0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Thin-film transistor array substrate with connection nod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538857B (zh) * 2012-08-24 2023-07-28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和包括该基板的显示设备
CN103839517A (zh) * 2012-11-22 2014-06-0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3839517B (zh) * 2012-11-22 2017-05-1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4424886B (zh) * 2013-08-30 2017-04-1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US9842546B2 (en) 2013-08-30 2017-12-12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for improving a contrast rati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97826B2 (en) 2013-07-30
KR101071443B1 (ko) 2011-10-10
US20110057966A1 (en) 2011-03-10
EP2477175B1 (en) 2015-11-04
EP2477175A4 (en) 2013-04-24
JPWO2011030370A1 (ja) 2013-02-04
CN102150196B (zh) 2013-12-18
US20120086699A1 (en) 2012-04-12
KR20110040742A (ko) 2011-04-20
EP2477175A1 (en) 2012-07-18
US8111221B2 (en) 2012-02-07
JP5184625B2 (ja) 2013-04-17
WO2011030370A1 (ja) 2011-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50196B (zh) 显示面板装置以及其控制方法
CN101842829B (zh) 图像显示装置以及其控制方法
US11030955B2 (en) Pixel circuits for AMOLED displays
CN102047312B (zh) 图像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10311791B2 (en) Pixel circuit,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same
JP5282146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2428508B (zh) 图像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2549646B (zh)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2349098B (zh)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2959609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576512B (zh)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177686B (zh) 显示装置
CN102292758B (zh) 显示装置
KR20080090954A (ko) 유기전계 발광표시장치의 화소구동 방법 및 장치
JP6142148B2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JANPAN ORGANIC RATE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82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82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OLED Inc.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3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ontract Societ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JOLED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