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26362A - 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 - Google Patents

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26362A
CN102126362A CN2010105850729A CN201010585072A CN102126362A CN 102126362 A CN102126362 A CN 102126362A CN 2010105850729 A CN2010105850729 A CN 2010105850729A CN 201010585072 A CN201010585072 A CN 201010585072A CN 102126362 A CN102126362 A CN 1021263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stome
movable body
carriage
detecting element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850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信田耕作
花村修
柴崎佳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26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263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Ink Jet (AREA)
  • Character Spaces And Line Spaces In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提高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的精度的装置。该装置具备: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机构;发光部;感光部,其配设成在开口部被关闭的状态下能够接收发光部发出的光、并且在开口部被敞开的状态下无法接收从发光部发出的光;判定部,其根据基于感光部的感光状态判定开口部是否被关闭;第一可动体,其具有在规定的方向上并列的多个狭缝,在开口部被关闭的状态下位于从发光部朝向感光部的光的路径上,并且可沿着规定的方向动作;能够移动的第二可动体;以及根据第二可动体的移动使第一可动体沿着规定的方向动作的动作传递机构。

Description

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的技术。
背景技术
喷墨式打印机例如具有用于进行墨盒的装卸的开口部和敞开或者关闭该开口部的罩。为了避免在敞开开口部的状态下执行打印动作等,喷墨式打印机一般情况下都具有对开口部是否关闭进行判定(开口部的开闭判定)的判定装置。作为进行开口部的开闭判定的判定装置,例如利用具有传感器杆和检测传感器杆的变位的检测部的开闭传感器,当利用罩闭锁开口部时所述传感器杆与罩干涉而变位(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64160号公报
在利用现有的开闭传感器作为进行开口部的开闭判定的判定装置的情况下,因开闭传感器的接点发生偏离等原因,有时即便开口部稍稍敞开却无法检测到该敞开,而判定为开口部关闭。并且,对于开闭传感器而言,即使传感器杆与罩以外的物体干涉而变位也判定为开口部关闭,因此,存在错误地判定开口部的开闭状态的可能性。这样,现有的进行开口部的开闭判定的判定装置在判定精度上亟待提高。
另外,这种问题并不仅限于喷墨式打印机所具有的用于进行墨盒的装卸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也是在进行装置所具有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时共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的精度的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本发明能够以如下的形态或者应用例实现。
[应用例1]一种装置,所述装置具备:开闭机构,其敞开或者关闭所述装置的开口部;可发出光的发光部;感光部,其与所述发光部的位置关系根据所述开闭机构对所述开口部进行的开闭动作而变化,且被配设成在所述开口部被关闭的状态下能够接收所述发光部发出的光、并在所述开口部被敞开的状态下无法接收从所述发光部发出的光;判定部,其根据所述感光部的感光状态来判定所述开口部是否被关闭;第一可动体,其具有在规定的方向上并列的多个狭缝,且在所述开口部被关闭的状态下,该第一可动体位于从所述发光部发向所述感光部的光的路径上,并且能够沿着所述规定的方向动作;第二可动体,其配置在所述装置内且能够移动;以及动作传递机构,其根据所述第二可动体的移动而使所述第一可动体沿着所述规定的方向动作。
在该装置中,能够根据基于感光部的感光状态判定开口部是否被关闭。并且,第一可动体具有在规定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狭缝,且在开口部被关闭的状态下,该第一可动体位于从发光部朝向感光部的光的路径上,因此第一可动体根据第二可动体的移动而沿着规定的方向动作,由此基于感光部的感光状态反复呈现感光状态和非感光状态。因此,在该装置中,能够提高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的精度。
[应用例2]在应用例1所记载的装置中,所述第一可动体是直线状的、可沿着所述规定的方向往复移动的直线检测元件,所述动作传递机构根据所述第二可动体的移动而使所述直线检测元件移动。
在该装置中,使直线检测元件根据第二可动体的移动而移动,由此能够提高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的精度。
[应用例3]在应用例1所记载的装置中,所述第一可动体是圆周状的、可沿着所述规定的方向旋转的旋转检测元件,所述动作传递机构根据所述第二可动体的移动而使所述旋转检测元件旋转。
在该装置中,使旋转检测元件根据第二可动体的移动而旋转,能够提高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的精度。
[应用例4]在应用例1至应用例3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装置中,所述第二可动体是在所述装置内往复移动的托架。
在该装置中,使用在装置内往复移动的托架,能够提高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的精度。
另外,本发明能够以各种形态实现,例如能够以开口部的开闭判定方法以及装置、打印装置等形态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打印机10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打印机10的上部框体30移动至上方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传感器单元400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打印机构部50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托架60和传感器单元400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托架60a和传感器单元400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传感器单元400b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托架60b和传感器单元400b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9是概要地示出第四实施例中的打印机10c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第四实施例中的传感器单元700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第四实施例中的托架60c和传感器单元700的关系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0...打印机;12...供纸托盘;14...排纸托盘;20...主体框体;22...开口部;30...上部框体;40...控制部;50...打印机构部;60...托架;61...锥部;62...锥面;63...连接部;64...孔部;65...臂部;350...转动轴;400...传感器单元;410...传感器;412...发光部;414...感光部;420...直线检测元件;430...旋转检测元件;434...中间部件;436...齿轮;510...托架电动机;512...正时带;520...引导杆;530...压板;610...记录头;700...传感器单元;710...发光部;720...感光部;730...直线检测元件;800...传递部;810...轮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以及变形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A.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打印机10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打印机10是对作为记录介质的打印用纸P喷射液体墨水以记录文字或图形的喷墨式打印机。并且,打印机10是所谓的复合机型打印机,具有光学地读入图像的扫描仪功能。
如图1所示,打印机10具有收纳打印机构部50的主体框体20。在主体框体20中配设有:供纸托盘12,其将朝打印机构部50供给的打印用纸P导入主体框体20的内部;以及排纸托盘14,其将从打印机构部50排出的打印用纸P导出至主体框体20的外部。对于打印机构部50的详细的结构在后面叙述。
在主体框体20中收纳有对打印机10的各部分进行控制的控制部40。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部40包含具备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硬件的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s,专用集成电路)。在控制部40中安装有实现打印机10的各种功能的软件。
在主体框体20的上部配设有上部框体30。在上部框体30中收纳有实现扫描仪功能的未图示的扫描机构。上部框体30以能够以转动轴350为中心旋转移动的方式设置在主体框体20上。图2是示出打印机10的上部框体30移动至上方后的状态的说明图。如果上部框体30以转动轴350为中心朝上方旋转移动,则设置在主体框体20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的开口部22(图1)敞开。在该状态下,使用者能够经由开口部22访问打印机构部50。如果上部框体30朝下方旋转移动从而覆盖主体框体20的上部(参照图1),则开口部22被关闭。上部框体3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开闭机构。
如图2所示,打印机10具有传感器单元400。图3是示出传感器单元400的结构的说明图。图3(a)是传感器单元400的立体图,图3(b)是传感器单元400的主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传感器单元400包含直线检测元件420和传感器410。
直线检测元件420接合在上部框体30上(参照图2),根据上部框体30的旋转移动(即主体框体20的开口部22的开闭动作)沿着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参照图3(b)的箭头)。并且,直线检测元件420具有沿着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间隔(例如180dpi)排列的未图示的多个狭缝。
传感器410是具有隔着直线检测元件420对置的发光部412和感光部414的直射取样式光电传感器。发光部412从未图示的发光元件发光,感光部414通过未图示的感光元件接收从发光部412发出的光。传感器410固定在打印机构部50(或者主体框体20)上。
如果直线检测元件420伴随着上部框体30的旋转移动而沿着长度方向移动,则就会交替反复如下状态,即、从发光部412发出的光通过直线检测元件420的狭缝从而被感光部420接收的感光状态和从发光部412发出的光被直线检测元件420遮挡从而无法被感光部420接收的非感光状态。此时,感光部414输出表示感光状态和非感光状态的反复的脉冲信号。在本实施例中,感光部414输出相位相互不同的两个脉冲信号。传感器410根据两个脉冲信号的相位的偏移和脉冲数来检测直线检测元件420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另外,直线检测元件420的移动量也能够表现动作量。
图4是示出打印机构部50的结构的说明图。打印机构部50具有长方形形状的压板530,该压板530配置在相对打印用纸P实施墨滴的喷射的打印区域中。打印用纸P通过未图示的送纸机构被输送至压板530上。打印机构部50还具有托架60,该托架60上搭载有墨盒Ic,且具有记录头610。托架60以能够沿着压板530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在引导辊520上,且通过托架电动机510经由正时带512被驱动。由此,托架60在压板530上沿着长度方向往复移动(主扫描)。记录头610从搭载在托架60上的墨盒Ic接收墨水的供给,并对打印用纸P排出墨水。托架6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可动体。
如图4所示,托架60在沿着其移动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大致三棱柱形状的锥部61。
图5是示出托架60和传感器单元400的关系的说明图。图5是从侧方观察托架60和传感器单元400的图。如图5所示,打印机10具有夹装在托架60和传感器单元400之间的传递部800。传递部800包含截面圆形形状的轮部810和与轮部810连接且能够支承直线检测元件420的下端的支承部820。传递部800配置在当托架60移动时轮部810与托架60的锥部61的锥面62干涉的位置,轮部810伴随着托架60的接近而沿着锥面62上升,由此传递部800整体被朝上方推起。
传递部800配设在如下的位置:在上部框体30覆盖主体框体20的上部从而开口部22关闭的开口闭锁状态(参照图1)下,支承部820根据伴随着托架60的移动而使传递部800朝向上方的移动将直线检测元件420朝上方推起的位置。并且,传递部800配设在如下的位置:在上部框体30朝上方移动从而敞开开口部22的开口敞开状态(参照图2)(即直线检测元件420朝上方移动的状态)中,即使传递部800伴随着托架60的移动朝上方移动支承部820也不会与直线检测元件420干涉,不会将直线检测元件420朝上方推起的位置。因此,在打印机10中,在开口闭锁状态中能够根据托架60的移动使直线检测元件420朝上方移动,但是,在开口敞开状态中无法根据托架60的移动使直线检测元件420移动。
在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0中,控制部40基于传感器单元400的检测结果进行主体框体20的开口部22的开闭判定。即,控制部40作为本发明中的判定部发挥功能。具体而言,控制部40以上部框体30覆盖主体框体20的上部从而关闭开口部22的状态作为基准状态,根据由传感器410检测到的直线检测元件420从基准状态移动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来检测上部框体30的位置,从而判定开口部22是关闭还是敞开。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0中,与打印机10的各部分的尺寸或位置的产品偏差无关,能够高精度地执行开口部22的开闭判定。
另外,所谓开口部22被关闭可仅仅意味着开口部22例如通过上部框体30之类的开闭机构完全被关闭的状态。在该情况下,控制部40在检测到的直线检测元件420从基准状态移动的移动量为零的情况下判定为开口部22被关闭,在检测到的移动量比零大的情况下判定为开口部22被敞开。并且,所谓开口部22被关闭并不仅限于开口部22完全被关闭的状态,也可以包含开口部22敞开规定的微小的开口量的状态。在该情况下,控制部40在检测到的直线检测元件420从基准状态移动的移动量在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开口部22被关闭,在检测到的移动量比规定的阈值大的情况下判定为开口部22敞开。
并且,控制部40能够根据与托架60的移动对应的直线检测元件420的移动的有无进行开口部22的开闭判定。即,控制部40在使托架60移动至能够与传递部800干涉的位置、且通过传感器410检测到与托架60的移动对应的直线检测元件420的移动的情况下判定为开口部22被关闭,在没有检测到与托架60对应的直线检测元件420的移动的情况下判定为开口部22敞开。因此,例如,控制部40在基于直线检测元件420从基准状态移动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的开口部22的开闭判定中判定为开口部22被关闭的情况下,进一步进行基于与托架60的移动对应的直线检测元件420的移动的有无的开口部22的开闭判定,仅在双方的开闭判定中都判定为开口部22被关闭的情况下最终判定确实开口部22被关闭。由此,即使是在基于直线检测元件420从基准状态移动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的判定中由于某种原因虽然实际上开口部22处于敞开的状态但仍误判定为开口部22被关闭的情况下,通过进行基于与托架60的移动对应的直线检测元件420的移动的有无的判定,能够防止误判定。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0中,能够提高主体框体20的开口部22的开闭判定的精度。
B.第二实施例: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托架60a和传感器单元400的关系的说明图。图6是从侧方观察托架60a和传感器单元400的图。在第二实施例中,与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托架60a和传感器单元400之间夹装有传递部800。但是,在第二实施例中,托架60a和传递部800的关系与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不同。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10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如图6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托架60a具有从托架60a朝斜下方延伸的棒状形状的连接部63。连接部63具有长椭圆形状的孔部64,传递部800的轮部810可滑动移动地嵌合在孔部64中。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果托架60a朝传递部800的方向移动,则连接部63的孔部64中的轮部810的位置朝上方移动,从而传递部800整体被朝上方推起。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能够进行基于与托架60a的移动对应的直线检测元件420的移动的有无来判定开口部22的开闭,能够提高主体框体20的开口部22的开闭判定的精度。
C.第三实施例:
图7是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传感器单元400b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在第三实施例中,传感器单元400b具有旋转检测单元(回转检测单元)430以取代直线检测单元420,这点与第一实施例中的传感器单元400(图3)不同。第三实施例的打印机10的其他的结构都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旋转检测元件430以能够根据上部框体30的旋转移动(即主体框体20的开口部22的开闭动作)而旋转的方式(参照图7的箭头)例如经由连杆与上部框体30结合。并且,旋转检测元件430具有沿着圆周方向以规定的间隔排列的未图示的多个狭缝。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传感器410根据相位相互不同的两个脉冲信号的相位的偏移和脉冲数来检测旋转检测元件430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量。另外,旋转检测元件430的旋转量也能够表现动作量。
图8是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托架60b和传感器单元400b的关系的说明图。图8(a)是从侧方观察托架60b和传感器单元400b的图。并且,图8(b)是沿着图8(a)的B-B线的剖视图。托架60b具有朝传感器单元400b方向水平地延伸的臂部65。如图8(a)所示,在臂部65的上侧表面上形成有多个齿。并且,旋转检测元件430经由中间部件434与齿轮436连接。齿轮436的齿与臂部65的齿啮合,齿轮436伴随着托架60b(的臂部65)的水平移动而旋转。因此,旋转检测元件430也伴随着托架60b(的臂部65)的水平移动而旋转。
臂部65和齿轮436的位置关系形成如下的位置关系:在上部框体30覆盖主体框体20的上部从而将开口部22关闭的开口闭锁状态(参照图1)下,齿轮436的齿部和臂部65的齿啮合,并且,在上部框体30朝上方移动从而敞开开口部22的开口敞开状态(参照图2)(即旋转检测元件430和齿轮436朝上方移动的状态)下,齿轮436的齿和臂部65的齿不会啮合。因此,在开口闭锁状态下能够根据托架60b的移动使旋转检测元件430旋转,但是,在开口敞开状态下无法根据托架60b的移动使旋转检测元件430旋转。
在第三实施例中,由于旋转检测元件430根据上部框体30的旋转移动(即主体框体20的开口部22的开闭动作)而旋转,因此能够根据基于传感器单元400b的旋转检测元件430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量的检测结果对主体框体20的开口部22的开闭进行判定,与打印机10的各部分的尺寸或位置的产品偏差无关,能够高精度地执行开口部22的开闭判定。并且,在第三实施例中,也能够根据与托架60b的移动对应的旋转检测元件430的旋转的有无进行开口部22的开闭判定,因此能够提高主体框体20的开口部22的开闭判定的精度。
D.第四实施例:
图9是概要地示出第四实施例中的打印机10c的结构的说明图。在第四实施例中,传感器单元700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传感器单元400不同。第四实施例的打印机10c的其他的结构都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第四实施例中的传感器单元700包含发光部710、感光部720、以及后述的直线检测元件730。如图9所示,发光部710接合在上部框体30上,且能够根据上部框体30的旋转移动(即主体框体20的开口部22的开闭动作)上下移动。并且,感光部720固定在打印机构部50(或者主体框体20)上。即,发光部710和感光部720的相对的位置关系根据上部框体30的旋转移动而变化。在上部框体30覆盖主体框体20的上部从而开口部22被关闭的开口闭锁状态下,发光部710的光轴和感光部720的光轴吻合,感光部720成为能够接收从发光部710发出的光的状态。另一方面,在上部框体30朝上方旋转移动从而开口部22被敞开的开口敞开状态中,发光部710的光轴和感光部720的光轴不吻合,感光部720成为无法接收从发光部710发出的光的状态。
图10是示出第四实施例中的传感器单元700的结构的说明图。图10是从侧方观察发光部710的光轴Ae和感光部720的光轴Ar吻合的状态(即开口闭锁状态)下的传感器单元700的图。在发光部710的光轴Ae和感光部720的光轴Ar吻合的状态下,传感器单元700的直线检测元件730配置在与该光轴干涉的位置。即,直线检测元件730在开口部22被关闭的开口闭锁状态中位于从发光部710朝向感光部720的光的路径上。并且,直线检测元件730具有沿着长度方向(水平方向)以规定的间隔排列的未图示的多个狭缝。直线检测元件73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可动体。
图11是说明第四实施例中的托架60c和传感器单元700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1是从上方观察托架60c和传感器单元700的图。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托架60c具有锥部61c。但是,对于第四实施例的锥部61c,锥面62c存在于侧方而不是上方,这点与第一实施例的锥部61不同。并且,打印机10c具有夹装在托架60c和传感器单元700之间的传递部800c。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传递部800c包含轮部810c和支承部820c。传递部800c配置在当托架60c移动时轮部810c与托架60的锥部61c的锥面62c干涉的位置,轮部810c伴随着托架60c的接近而沿着锥面62c水平移动,由此传递部800c整体水平移动。传递部800c配设在支承部820c根据伴随着托架60c的移动的传递部800c的水平移动使直线检测元件730水平移动的位置。此时的直线检测元件730的移动方向是多个狭缝的排列方向(参照图11的箭头)。另外,托架60c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可动体,传递部800c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动作传递机构。
在图10所示的发光部710的光轴Ae和感光部720的光轴Ar吻合的状态(即开口闭锁状态)下,传感器单元700能够检测直线检测元件730的移动。即,当直线检测元件730静止时,感光部720始终输出表示感光状态的信号,另一方面,当直线检测元件730移动时,感光部720输出表示感光状态和非感光状态的反复的脉冲信号。因此,如果感光部720输出脉冲信号,则就检测到直线检测元件730的移动。另一方面,在发光部710的光轴Ae和感光部720的光轴Ar不吻合的状态(即开口敞开状态)下,与直线检测元件730的移动的有无无关,感光部720始终输出表示非感光状态的信号,因此传感器单元700无法检测直线检测元件730的移动。
在第四实施例的打印机10c中,控制部40通过检测发光部710和感光部720的光轴的一致来进行主体框体20的开口部22的开闭判定。即,控制部40作为本发明中的判定部发挥功能。具体而言,当控制部40检测到感光部720始终输出表示感光状态的信号时判定为开口部22被关闭,当控制部40检测到感光部720始终输出表示非感光状态的信号时判定为开口部22被敞开。
并且,控制部40根据与托架60c的移动对应的直线检测元件730的移动的检测的有无进行开口部22的开闭判定。即,控制部40通过使托架60c移动至与传递部800c干涉的位置来使直线检测元件730移动,并判定是否通过传感器单元700检测到了直线检测元件730的移动。如果检测到了直线检测元件730的移动则控制部40判定为开口部22被关闭,如果未检测到直线检测元件730的移动则控制部40判定为开口部22被敞开。在第四实施例中,即使是在基于检测发光部710和感光部720的光轴的一致的开口部22的开闭判定中由于某种原因虽然实际上开口部22是被敞开的状态但是仍误判定为开口部22被关闭的情况下,通过进行基于与托架60c的移动对应的直线检测元件730的移动的检测的有无的开闭判定,能够防止误判定。因此,在第四实施例的打印机10c中,能够提高主体框体20的开口部22的开闭判定的精度。
E.变形例: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和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在各种形态中实施,例如能够进行如下的变形。
E1.变形例1: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打印机10是复合机型的打印机,但是打印机10也可以是不具有扫描仪功能的单功能型的打印机。在该情况下,开口部22由罩开闭即可。并且,打印机10是在托架60上搭载有墨盒Ic的所谓的托架上(on carriage)型的打印机,但打印机10也可以是在托架60未搭载墨盒Ic的所谓的托架外(off carriage)型的打印机。并且,打印机10也可以不是喷墨式打印机,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打印机(例如激光打印机)。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主体框体20的开口部22的开闭判定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其他的开口部(例如由排纸托盘14开闭的排纸用的开口部(参照图1))的开闭判定。并且,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对打印机10所具有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打印机10,能够应用于装置一般具有的开口部开闭判定中。并且,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由于能够高精度地检测上部框体30的位置,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开口部的开闭判定,也能够应用于开闭机构的开口量(打开的程度)的检测。
E2.变形例2: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传感器采用发光部(发光部412或发光部710)和感光部(感光部414或感光部720)对置配置的传感器,但是也可以采用发光部和感光部并列配置的反射型传感器。
E3.变形例3: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第一可动体采用直线检测元件420或旋转检测元件430、直线检测元件730等,但第一可动体并非必须是检测元件。并且,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检测第一可动体的动作量的动作检测部采用传感器单元400或传感器单元700,但是动作检测部只要是能够检测第一可动体的动作量即可并非必须是传感器。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传感器410也可以与上部框体30连接从而根据上部框体30的旋转移动而上下移动,直线检测元件420也可以固定在打印机构部50(或者主体框体20)上。在该情况下,传感器410相当于第一可动体。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第二可动体采用托架60(60a、60b、60c),但是第二可动体也可以是其他的移动的要素。例如,在打印机具有为了进行针对厚度不同的打印用纸P的打印处理或针对CD-R表面的直接打印而调节压板530的表面和记录头610之间的间隙的处理间隙调节机构(APG:Auto Platen Gap机构,压板间隙自动调节机构)(参照日本特开2008-80649号公报)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处理间隙调节机构用作第二可动体。并且,在打印机具有EJ框架(排纸框架)的情况下,也可以将EJ框架用作第二可动体。
E4.变形例4:
在上述第四实施例中,与是开口闭锁状态还是开口敞开状态无关,直线检测元件730能够根据托架60c的移动而水平移动,但是,也可以采用直线检测元件730根据上部框架30的移动(即开口部22的开闭动作)移动、在开口敞开状态下直线检测元件730不会根据托架60c的移动而水平移动的结构。并且,与托架60c的移动对应的直线检测元件730的移动方向并不限于水平方向,也可以是垂直方向或者倾斜方向。
并且,在上述第四实施例中,发光部710连接在上部框体30上,感光部720固定在打印机构部50(或者主体框体20)上,但是,与此相反,也可以是感光部720固定在上部框体30上、发光部710固定在打印机构部50(或者主体框体20)上。
并且,在上述第四实施例中,作为第一可动体采用直线检测元件730,但是,代替直线检测元件730,也可以使用沿着圆周方向具有多个狭缝、且能够根据托架60c的移动而旋转的旋转检测元件。
E5.实施例5: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采用锥部61、连接部63以及臂部65与托架60一体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锥部61、连接部63以及臂部65与托架60分开设置的结构。在该情况,只要是分开设置的锥部61、连接部63以及臂部65能够根据托架60的移动而移动的结构即可。
并且,如上述各实施例那样,在采用锥部61、连接部63以及臂部65与托架60形成一体的结构的情况下,托架60以不会从打印机10飞出的方式设计。
E6.变形例6: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通过硬件实现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软件,相反,也可以将通过软件实现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硬件。
并且,在本发明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都由软件实现的情况下,该软件(计算机程序)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的形式提供。在该发明中,所谓“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并不限于软盘或CD-ROM这种便携式的记录介质,也包含各种RAM或ROM等计算机内的内部存储装置或者硬盘等固定在计算机中的外部存储装置。

Claims (1)

1.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具备:
开闭机构,其敞开或者关闭所述装置的开口部;
可发出光的发光部;
感光部,其与所述发光部的位置关系根据所述开闭机构对所述开口部进行的开闭动作而变化,且被配设成在所述开口部被关闭的状态下能够接收所述发光部发出的光、并在所述开口部被敞开的状态下无法接收从所述发光部发出的光;
判定部,其根据所述感光部的感光状态来判定所述开口部是否被关闭;
第一可动体,其具有在规定的方向上并列的多个狭缝,且在所述开口部被关闭的状态下,该第一可动体位于从所述发光部发向所述感光部的光的路径上,并且能够沿着所述规定的方向动作;
第二可动体,其配置在所述装置内且能够移动,
在所述开口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可动体和所述第二可动体通过各自的齿而啮合,根据所述第二可动体的移动并通过上述齿来使所述第一可动体沿所述规定的方向动作。
CN2010105850729A 2008-08-27 2009-08-25 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 Pending CN1021263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18201A JP5187077B2 (ja) 2008-08-27 2008-08-27 装置の開口部の開閉判定
JP2008-218201 2008-08-27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8808XA Division CN101659164B (zh) 2008-08-27 2009-08-25 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26362A true CN102126362A (zh) 2011-07-20

Family

ID=4172501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8808XA Active CN101659164B (zh) 2008-08-27 2009-08-25 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
CN2010105850729A Pending CN102126362A (zh) 2008-08-27 2009-08-25 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8808XA Active CN101659164B (zh) 2008-08-27 2009-08-25 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72392B2 (zh)
JP (1) JP5187077B2 (zh)
CN (2) CN1016591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67424B2 (ja) * 2012-06-15 2016-08-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045227B2 (ja) 2012-07-05 2016-1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329747B2 (ja) 2013-10-07 2018-05-23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印刷装置及び着弾位置判定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22879A (ja) * 1986-03-25 1987-09-30 Brother Ind Ltd 電子タイプライタ
JPS6327283A (ja) * 1986-07-18 1988-02-04 Brother Ind Ltd 印字装置
JPS62222872A (ja) * 1986-03-25 1987-09-30 Brother Ind Ltd 電子タイプライタ
JPH03101640U (zh) * 1990-02-02 1991-10-23
JPH056062A (ja) * 1991-06-25 1993-01-14 Toshiba Corp 原稿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70498A (ja) * 1997-12-11 1999-06-29 Canon Inc 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ト方法
US7029006B2 (en) * 2002-08-29 2006-04-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097707U (ja) * 2003-05-09 2004-02-05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印字装置
JP2006264160A (ja) 2005-03-24 2006-10-05 Seiko Epson Corp カバー開閉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JP2007118314A (ja) * 2005-10-26 2007-05-17 Funai Electric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374003B2 (ja) * 2006-08-08 2009-12-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原稿サイズ検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87077B2 (ja) 2013-04-24
CN101659164A (zh) 2010-03-03
CN101659164B (zh) 2011-09-21
US20100053675A1 (en) 2010-03-04
JP2010052219A (ja) 2010-03-11
US8172392B2 (en) 2012-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9163B (zh) 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
CN101659164B (zh) 装置的开口部的开闭判定
US8439488B2 (en) Ink supply device
JPH07186480A (ja) シャトル型プリンタおよびその動作方法
JP20002638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575300B2 (en) Ink cartridge attachment/detachment devic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US7660548B2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s
CN104228338A (zh) 墨棒识别系统
EP1063097B1 (en) Sensing mechanism, carriage monitor device, and printer comprising the same
CN1962383A (zh) 用于成像装置的满载检测装置
US5139351A (en) Thermal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a movable platen roller
US20070296780A1 (en) Ink loader for interfacing with solid ink sticks
EP0930259A1 (en) Media det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4922110A (en) Document counter and endorser
US20130025391A1 (en) Gear Backlash Compensation In A Printing Device
US2005002441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3099957A (ja) 装置の開口部の開閉判定
JP4661498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US7453589B2 (en) Information apparatus
JP5326431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における蓋体の開閉検出方法
JP2004268340A (ja) キャリッジ、該キャリッジを備えた液体噴射装置
JP2001048379A (ja) 給紙装置
US11999171B2 (en) Liquid cartridge including pivotable plate member for optical detection
US20230040367A1 (en) Liquid cartridge including pivotable plate member for optical detection
JP200331193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