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0307B - 上下进给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上下进给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0307B
CN102080307B CN201010571099.2A CN201010571099A CN102080307B CN 102080307 B CN102080307 B CN 102080307B CN 201010571099 A CN201010571099 A CN 201010571099A CN 102080307 B CN102080307 B CN 1020803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side
downside
sewn object
cloth
stag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7109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80307A (zh
Inventor
手塚雄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80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03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803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03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得到一种上下进给缝纫机,其防止布料的台阶部的单侧倾倒。上下进给缝纫机(100)沿布料进给方向排列有引导板(20)、上侧滚轮(7)及下侧滚轮(3)、上侧检测单元(25)及下侧检测单元(24)、进给脚(2)及进给齿(1),并且具有控制单元(13),其基于各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对各滚轮的驱动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各被缝制物(C1、C2)的侧端部成为规定位置,控制单元进行下述动作控制,即,在各被缝制物的台阶部(D)通过各滚轮位置时,通过上侧升降单元反复进行上侧滚轮的接近/分离移动。

Description

上下进给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两片布料的沿布料进给方向的一个端缘,保持为规定位置关系的上下进给缝纫机。
背景技术
当前,已知一种缝制装置,其在上下进给缝纫机的布料进给方向前侧,具有对重叠的两片布料分别进行向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控制的移动单元,一边将所述两片布料的沿布料进给方向的一侧端缘对齐,一边通过所述上下进给缝纫机进行缝合。
作为上述缝制装置中使用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具有一边从针板的下方出没一边向布料进给的前后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的进给齿、以及在与进给齿同步地从针板上方进行上下移动的同时向前后方向移动的进给脚,一边利用进给齿和进给脚从上下夹入重合的两片布料并进行进给,一边进行缝合。
另外,例如如日本特开昭58-192576号公报或者日本特开昭59-14881号公报的记载所示,使各个上下布料在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移动单元,分别具有绕沿布料进给方向的轴旋转并与布料接触的上滚轮及下滚轮,通过一边利用传感器检测上下布料的各一侧端、一边利用伺服电动机使上下滚轮向正方向或者反方向旋转,从而使上下布料向与布料进给方向的正交方向移动,以使得上下布料的各一侧端缘成为规定的关系。
发明内容
另外,如图15所示,在要进行缝合的上布料CU或者下布料CD中的至少一个布料是利用与布料进给方向F正交的线迹缝合的布料,由于该线迹而使布料端部折返并形成台阶部D的情况下,产生下述问题。
即,上述现有的缝制装置如图16所示,利用与设置有针板201、进给齿及进给脚的缝合部相比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的上侧及下侧传感器202、203,对上布料CU以及下布料CD的一侧端缘的位置进行检测,然后,使配置在上游侧的上侧滚轮204以及下侧滚轮205分别与上布料CU的上表面和下布料CD的下表面接触。通过利用配置在两个滚轮204、206之间的分离板206将上下的布料CU、CD分离,从而上侧滚轮204以及下侧滚轮205将上下布料CU、CD分别向分离板206压接。另外,以逐渐变低的方式倾斜的引导板207配置在上侧滚轮204的上游侧,将上布料CU向分离板206侧引导。
在上述装置中,如图15所示,如果对具有由向两侧打开状态的布料端部形成的台阶部D的上布料CU进行输送,则在其中途,可能使构成台阶部D的布料端部以立起的状态插入分离板206和引导板207之间,在此情况下如图16所示,可能在由于引导板207而使台阶部D向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倾倒的状态(单侧倾倒)下进行缝制。
另外,在台阶部D以图15的状态被送入上侧滚轮204或者上侧传感器202处的情况下,可能被上述上侧滚轮204或上侧传感器202卷起,向进给方向上游侧倾倒,从而在单侧倾倒的状态下进行缝制。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下布料CD上形成相同的台阶部的情况下,也可能由于引导板(未图示)、下侧滚轮205或者下侧传感器203而使台阶部在单侧倾倒的状态下进行缝制。
另外,在具有从下方与下布料接触的进给齿和从上方与上布料接触的进给脚,使上布料和下布料同步地分别进行进给的缝纫机的情况下,也可能由于向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移动时的进给脚而将台阶部D卷起,从而产生单侧倾倒。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被缝制物上形成有向两侧打开的台阶部的情况下,维持向两侧打开状态而进行缝制。
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是一种上下进给缝纫机,其具有:进给齿,其从下方与载置在针板上的下侧被缝制物接触,进行进给动作;进给脚,其从上方与载置在下侧被缝制物上的上侧被缝制物接触,进行进给动作;上侧滚轮,其在所述进给脚的进给方向上游侧,从上方与所述上侧被缝制物接触,使上侧被缝制物沿与所述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上侧驱动单元,其使所述上侧滚轮旋转;下侧滚轮,其在所述进给齿的进给方向上游侧,从下方与所述下侧被缝制物接触,使下侧被缝制物沿与所述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下侧驱动单元,其使所述下侧滚轮旋转;分离板,其配置在沿上下排列的所述上侧滚轮以及下侧滚轮之间,各个被缝制物被夹在所述上侧滚轮以及所述下侧滚轮与该分离板之间;上侧检测单元,其配置在所述上侧滚轮和所述进给脚之间,检测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侧端部在与所述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是否位于规定位置;下侧检测单元,其配置在所述下侧滚轮和所述进给齿之间,检测所述下侧被缝制物的侧端部在与所述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是否位于规定位置;上侧升降单元,其使所述上侧滚轮相对于所述分离板而接近/分离移动;下侧升降单元,其使所述下侧滚轮相对于所述分离板而接近/分离移动;引导板,其设置在所述上侧滚轮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具有引导面,该引导面与所述分离板的上表面相对,并且形成为随着朝向进给方向而高度变低;以及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各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对所述各驱动单元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各被缝制物的侧端部成为规定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上侧升降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缝合的台阶部通过所述上侧滚轮的下方时,使所述上侧滚轮反复进行相对于所述分离板的接近/分离移动。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第一上侧送风单元,其在所述引导板的引导面的下方,向下方向、所述进给方向、或者它们的合成方向,对所述上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第一上侧送风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缝合的台阶部通过所述引导面的下方时,使所述第一上侧送风单元对所述上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第二上侧送风单元,其设置在所述进给脚和所述上侧检测单元之间,从上方对所述上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第二上侧送风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缝合的台阶部通过所述上侧检测单元的下方时,使所述第二上侧送风单元对所述上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退避单元,其使所述进给脚向上方退避,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退避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缝合的台阶部通过所述进给脚的下方时,使所述进给脚向上方退避。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下侧升降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下侧被缝制物的缝合的台阶部通过所述下侧滚轮的上方时,使所述下侧滚轮反复进行相对于所述分离板的接近/分离移动。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下侧送风单元,其在所述下侧滚轮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向上方向、所述进给方向、或者它们的合成方向,对所述下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下侧送风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下侧被缝制物的缝合的台阶部通过所述下侧滚轮的上方时,使所述下侧送风单元对所述下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
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1~4中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
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7中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与技术方案5、6中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
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控制单元对针数进行计数,基于计数的针数,判定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台阶部和所述下侧被缝制物的台阶部中的至少一个的通过位置。
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台阶部检测单元,其对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台阶部和所述下侧被缝制物的台阶部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检测,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台阶部检测单元对台阶部的检测,判定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台阶部和所述下侧被缝制物的台阶部中的至少一个的通过位置。
发明的效果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由于可以对上侧升降单元进行控制,而反复进行上侧滚轮接近/分离移动(升降动作),所以即使在上侧被缝制物具有缝合的台阶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上侧滚轮上升时使台阶部通过,可以有效地消除台阶部的单侧倾倒的产生。另外,由于下降的上侧滚轮对台阶部进行压缩,所以将台阶部扁平化,在从位于上侧滚轮的下游侧的上侧检测单元处通过时,也可以抑制台阶部被拉拽以及台阶部的单侧倾倒。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由于第一上侧送风单元在引导板的引导面的下方,向下方向、进给方向、或者它们的合成方向,对上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所以可以沿与引导面相对的分离板上表面,向进给方向下游侧形成气流,从而避免通过引导板的上侧被缝制物的台阶部被来自后方的气流卷起,可以防止台阶部的单侧倾倒。
另外,特别地,通过向进给方向、或者下方向和进给方向的合成方向吹送空气,从而即使在引导面和分离板的间隙处的送风单元上游侧,也可以利用气压降低而产生向进给方向下游侧的气流,将台阶部向下游侧拉拽,因此,可以更有效地防止由于引导板导致的台阶部的卷起以及台阶部的单侧倾倒。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由于在利用上侧滚轮从上方压缩的台阶部通过上侧检测单元的下方的定时,利用第二上侧送风单元从上方进行空气吹送,所以维持台阶部的扁平状态,可以防止由下游侧的进给脚导致的台阶部的卷起以及台阶部的单侧倾倒。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可以有效地防止由进给脚导致的台阶部的卷起以及台阶部的单侧倾倒。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由于对下侧升降单元进行控制,可以反复进行下侧滚轮接近/分离移动(升降动作),所以即使在下侧被缝制物具有缝合的台阶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下侧滚轮下降时使台阶部通过,可以有效地消除台阶部的单侧倾倒的产生。另外,由于上升的下侧滚轮对台阶部进行压缩,所以将台阶部扁平化,在从位于下侧滚轮的下游侧的下侧检测单元处通过时,也可以抑制台阶部被拉拽以及台阶部的单侧倾倒。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由于在下侧滚轮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向上方向、进给方向、或者它们的合成方向,对下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所以在滚轮的前侧,避免下侧被缝制物的台阶部被来自后方的气流卷起,可以防止由下侧滚轮导致的台阶部的单侧倾倒。
技术方案7及8记载的发明,通过将上述特征组合,而可以更可靠地防止台阶部的单侧倾倒。
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由于与被计数的针数对应而执行动作控制,所以可以与台阶部在进给方向上位于何处的情况对应地,在适当的定时进行动作控制。
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由于具有检测台阶部的台阶部检测单元,所以可以准确地检测台阶部在进给方向上位于何处,可以相对于台阶部位置在适当定时进行动作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上下进给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落针附近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与各滚轮的驱动相关的机构的斜视图。
图4是表示与下侧滚轮的驱动相关的机构的从下方观察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与下侧滚轮的驱动相关的机构的从上方观察的斜视图。
图6是表示与上侧滚轮的驱动相关的机构的从上方观察的斜视图。
图7是表示与上侧滚轮的驱动相关的机构的从上方观察的斜视图。
图8是布料传感器的斜视图。
图9是说明布料传感器的检测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针板的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控制装置周边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缝制控制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台阶部单侧倾倒防止控制中的区间设定的说明图。
图14是台阶部单侧倾倒防止控制的流程图。
图15是具有台阶部的上布料的斜视图。
图16是表示现有的上下进给缝纫机的针板周边的结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下进给缝纫机的结构)
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上下进给缝纫机100的实施方式。
该上下进给缝纫机100,一边使重叠载置在针板上的两片布料(被缝制物)分别向相同的方向进给,一边进行缝合。另外,该上下进给缝纫机100具有与上下布料分别接触的滚轮3、7,通过使用上述滚轮改变上下进给量,可以进行纳褶缝制。
如图1、2所示,上下进给缝纫机100具有:布料压脚19、进给齿1、进给脚2、下侧滚轮3、下侧脉冲电动机4、下侧连结机构5、下侧螺线管6、上侧滚轮7、上侧脉冲电动机8、上侧连结机构9、上侧螺线管10、分离板11、引导板20、下侧及上侧布料传感器24、25、以及控制装置13。
(进给齿)
在图2中,进给齿1从下方与重叠载置在针板14上的两片布料中的下侧布料(下布料)C 1接触,进行进给动作。进给齿1由施加沿布料进给方向的往复动作的进给齿前后进给机构(省略图示)、和施加沿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的进给齿上下进给机构(省略图示)驱动。由此,进给齿1在针板14的下方以在侧视图中描绘椭圆轨道的方式运动,进给齿1在向上方移动时,从针板14凸出而从下方与下布料接触。以下,将该进给齿1的布料进给方向设为F。
(布料压脚以及进给脚)
进给脚2从上方与重叠载置在针板14上的两片布料中的上侧布料(上布料)C2接触而进行进给动作,布料压脚19从上方与上布料C2接触而进行布料按压。进给脚2由施加沿布料进给方向的往复动作的进给脚前后进给机构(省略图示)、和施加沿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的进给脚上下进给机构(省略图示)驱动,布料压脚19利用上述进给脚上下进给机构而仅进行上下移动。由此,进给脚2在针板14的上方以在侧视图中描绘椭圆轨道的方式运动,进给脚2在向下方移动时,从上方与上布料接触。另外,布料压脚19在规定位置与进给脚2交替地进行上下移动。即,在布料压脚19与上布料C2的上方分离的期间,进给脚2下降并且向进给方向下游侧移动,进行上布料C2的进给动作,在布料压脚19与上布料C2接触的期间,进给脚2上升并且进行向进给方向上游侧的复位移动。
另外,在支撑进给脚2的进给脚上下进给机构中,作为退避单元而同时设置退避用电磁螺线管39,其使该进给脚2向上方退避移动,以强制地与上布料C2分离,在进给脚上下进给机构中,无论进给动作如何,无论是否在进给动作中,均可以强制地使进给脚2向上方退避移动。此外,该退避用电磁螺线管39(图11)通过后述的控制装置13而控制动作。
(下侧滚轮)
下侧滚轮3可上下移动地配置在针板14的凹状孔内,设置为在上升时,从针板14的上表面略微凸出,从下方与下布料C1接触,使布料向与进给齿1的布料进给方向F交叉(正交)的方向、且与针板14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向移动。下侧滚轮3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下侧连结机构5(详细内容后面记述)上。下侧滚轮3形成为,其外周面形成为锯齿状,在与布料接触时,可以使下侧滚轮3移动而可靠地捕捉布料。
如图3~图5所示,下侧滚轮3通过传动带15与下侧脉冲电动机4的输出轴连结,被施加旋转。
(下侧脉冲电动机)
在图3~图5中,下侧脉冲电动机4固定在基座16上。在基座16上设置有以直线状延伸的摆动臂17。摆动臂17的一端与下侧脉冲电动机4一起固定在基座16上,另一端为自由端。在摆动臂17的另一端上,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下侧滚轮3。摆动臂17形成为棒状,传动带15架设在下侧滚轮3和下侧脉冲电动机4的输出轴上,覆盖摆动臂17。由此,如果下侧脉冲电动机4的输出轴旋转,则该旋转经由传动带15向下侧滚轮3传递,使下侧滚轮3旋转。即,下侧脉冲电动机4作为“下侧驱动单元”起作用。
(下侧连结机构)
在图3~图5中,下侧连结机构5具有:上述基座16以及摆动臂17、旋转轴21、驱动杆22、传递连杆23。
固定有下侧脉冲电动机4的基座16,形成为五角形状,在其一个角上设置有旋转轴21。
旋转轴21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架上,轴的朝向与下侧脉冲电动机4的输出轴平行。并且,旋转轴21的一端部固定在基座16上,基座16也与旋转轴21的绕轴旋转一起旋转。在旋转轴21的另一端部设置有驱动杆22。
驱动杆22是向以旋转轴21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延伸的棒状的板材,在其一端部抱持固定旋转轴21。传递连杆23的一端部,利用螺钉等与驱动杆22的另一端部连结并固定。
传递连杆23是向驱动杆22的延长方向延伸的板材,下侧螺线管6的柱塞62,可以从下方与传递连杆23的另一端部抵接。
即,下侧螺线管6配置为,使柱塞62可以沿上下方向移动,如果柱塞62伸长,则将传递连杆23顶起,如果收缩,则传递连杆23不被支撑而向下方移动。此外,也可以设置对传递连杆23的向下方的移动进行预紧的弹簧等预紧部件。即,传递连杆23也可以构成为,利用下侧螺线管6而向上方移动,利用弹簧而向下方移动。在这里,在下侧螺线管6的壳体60上设置有支撑台61,在柱塞62不驱动时,其从下方支撑传递连杆23。
(下侧螺线管)
下侧螺线管6配置为,使柱塞62沿缝纫机的上下方向(缝针的上下方向)移动。下侧螺线管6与通电的电流量对应,使柱塞62的移动量变化。由此,下侧螺线管6与通电的电流量对应,经由下侧滚轮3自由调整对布料的按压力。
下侧螺线管6的安装方向为,通过对其线圈通电而向将柱塞62拉入的方向驱动。另外,随着通电电流的增大,将柱塞62拉入的推力增大。
下侧螺线管6产生与施加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的推力。即,相对于电流变化的推力的变化量,随着产生的推力增强而变大。因此,在较小的推力时可以得到细微的变化量,可以得到微小的按压力变化,在较大的推力时可以得到较大的变化量,可以以比较大的幅度使按压力变化,因此,下侧滚轮3的按压力调整变得容易。
即,下侧螺线管6作为“下侧升降单元”起作用。
(上侧滚轮)
如图3、6、7所示,上侧滚轮7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针板14的上方,在下降时,从上方与上布料接触,使布料向与进给齿1的布料进给方向F交叉(正交)的方向、且与针板14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向移动。上侧滚轮7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上侧连结机构9(详细内容后面记述)上。上侧滚轮7的外周面形成为锯齿状,在与布料接触时,可以使上侧滚轮7移动而可靠地捕捉布料。
上侧滚轮7通过传动带18与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输出轴连结,被施加旋转。
(上侧脉冲电动机)
上侧脉冲电动机8固定在基座31上。在上侧脉冲电动机8上,设置有以直线状延伸的摆动臂32。摆动臂32的一端固定在上侧脉冲电动机8上,另一端为自由端。在摆动臂32的另一端,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上侧滚轮7。摆动臂32形成为板状,传动带18架设在上侧滚轮7和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输出轴上,覆盖摆动臂32。由此,如果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输出轴旋转,则该旋转经由传动带18向上侧滚轮7传递,使上侧滚轮7旋转。即,上侧脉冲电动机8作为“上侧驱动单元”起作用。
(上侧连结机构)
上侧连结机构9具有:上述基座31以及摆动臂32、旋转轴33、驱动杆34、传递连杆35、旋转连杆36。
固定有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基座31,形成为五角形状,在其一个角上设置有旋转轴33。
旋转轴33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架上,轴的朝向与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输出轴平行。并且,旋转轴33的一端部固定在基座31上,基座31与旋转轴33的绕轴旋转一起旋转。在旋转轴33的另一端部上设置有驱动杆34。
驱动杆34是向以旋转轴33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延伸的板材,在其一端部抱持固定旋转轴33。传递连杆35的一端部可自由旋转地与驱动杆34的另一端部连结。
传递连杆35是向与驱动杆34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棒状的板材,沿其长度方向形成多个连结孔35a。旋转连杆36的一端部可自由旋转地与传递连杆35的另一端部连结。
旋转连杆36的中央部附近,支撑在安装于上侧螺线管10的壳体70上的板材71上,可自由旋转。旋转连杆36的另一端部,可自由旋转地与作为上侧螺线管10的输出轴的柱塞72连结。另外,该旋转连杆36配置为与驱动杆34大致平行。
(上侧螺线管)
上侧螺线管10配置为,使柱塞72沿传递连杆35的移动方向(长度方向)移动。
上侧螺线管10具有壳体70、柱塞72等。此外,由于上侧螺线管10的内部结构与下侧螺线管6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即,上侧螺线管10作为“上侧升降单元”起作用。
(分离板)
在图6中,分离板11的一端侧利用未图示的螺钉而固定在支撑板44的底面上。在支撑板44的上表面上,螺钉固定省略图示的引导板20。支撑板44经由未图示的齿条和小齿轮,与图1所示的调节盘45连结。如果使调节盘45转动,则分离板11和引导板20向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G进行位置调整。
固定在支撑板44的底面上的分离板11,配置在上侧滚轮7和下侧滚轮3之间,位于与针板14相比上方的位置上。分离板11在向针板14安装时,其前端弯曲形成而从针板14翘起。另外,分离板11与各滚轮3、7相比略微向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延伸。即,利用分离板11可以将针板14上的空间上下分割,可以使上布料C2在分离板11的上侧进给,使下布料C1在下侧进给。
由此,分离板11配置在两片布料C1、C2之间,利用下侧滚轮3和分离板11的下表面夹入下布料C1,利用上侧滚轮7和分离板11的上表面夹入上布料C2。
引导板20利用螺钉而安装在支撑板44的上表面上,从而配置在分离板11的上侧。对于引导板20,其下表面与分离板11的上表面相对,并且形成有用于使上布料C2通过的间隙。该引导板20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延伸至上侧滚轮7的前侧,引导板20的下表面作为将上布料C2向上侧滚轮7和分离板11之间的间隙中引导的引导面起作用。另外,引导板20的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延伸至与分离板11的端部相比的上游侧,另外,引导面弯曲形成,随着朝向上游侧而逐渐朝向上方。在上布料C2上形成有台阶部的情况下,从防止其单侧倾倒的角度出发,优选将引导板20的引导面的曲率半径尽可能设定得较大。但是,如果将曲率半径设定得过大,则引导板20成为与分离板11无限地平行接近的状态,对用于向引导板20和分离板11之间容易地插入上布料C2的引导功能造成损害,因此,优选考虑该引导功能和台阶部的单侧倾倒防止效果之间的协调而设定曲率半径。
(布料传感器)
在图8、9中,下侧及上侧布料传感器24、25对布料端部是否位于规定的位置进行检测,以在缝制时保持缝边(从布料的一个侧端部(称为布料端部)至线迹为止的长度)一定。如图2所示,各布料传感器24、25设置为,分别在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与下侧滚轮3和上侧滚轮7接近。
在图8、9中,上述布料传感器24、25,保持在共用的传感器座41上,沿水平配置,使两个面隔着作为反射面的反射板46分别相对配置。各布料传感器24、25分别具有外侧的布料有无传感器42和内侧的布料端部传感器43。
作为传感器座41,其前端部从布料进给方向F观察形成为大致“コ”字状,在其内侧水平保持有上述反射板46。并且,在“コ”字状部的内侧下表面和内侧上表面上,分别形成有沿各滚轮3、7的布料移动方向(以下,将利用上下滚轮3、7实现的布料移动方向称为调整方向G,在朝向布料进给方向的状态下,将右手方向(图8中左方)作为正方向,将左手方向(图8中右方)作为反方向)而相同地以V字状向下方和上方凹陷的凹部41a、41b。并且,反射板46配置在比针板14的上表面略高的位置上,以插入在针板14上重叠并输送的下布料C1和上布料C2之间。
由此,下布料C1通过传感器座41的“コ”字状部的内侧,且通过反射板46和下侧的凹部41a之间,上布料C2通过传感器座41的“コ”字状部的内侧,且通过反射板46和上侧的凹部41b之间。
各凹部41a、41b在从调整方向G观察时,形成为V字状。
在各凹部41a、41b的2个倾斜面上,在外侧(靠近调整方向G的反方向)设置由发光传感器42a和受光传感器42b构成的布料有无传感器42。上壁面的布料有无传感器42是检测是否存在上布料C2的传感器,下壁面的布料有无传感器42是检测是否存在下布料C1的传感器。
在各凹部41a、41b的2个倾斜面上,在内侧(靠近调整方向G的正方向)设置由发光传感器43a和受光传感器43b构成的布料端传感器43。上壁面(41b侧)的布料端传感器43是检测上布料C2的布料端是否位于规定位置的传感器,下壁面(41a侧)的布料端传感器43是检测下布料C1的布料端是否位于规定位置的传感器。
反射板46对从各发光传感器42a、43a发出的光进行反射,如果在光路上不存在布料端部,则通过反射板46反射的光以高强度在各受光传感器42b、43b上受光。
利用上述构造,上布料C2可以进入反射板46与上壁面的布料有无传感器42以及布料端传感器43之间,下布料C1可以进入反射板46与下壁面的布料有无传感器42以及布料端传感器43之间。由于如果布料进入,则布料将来自各发光传感器42a、43a的光遮挡,不再被反射板46反射,所以各受光传感器42b、43b无法检测到光。利用该原理,对布料的有无、布料端部进行检测。
即,下侧布料传感器24作为“下侧检测单元”起作用,上侧布料传感器25作为“上侧检测单元”起作用。
(送风单元)
上下进给缝纫机100具有:向上布料C2进行送风的第一~三上侧送风单元、以及向下布料C1进行送风的下侧送风单元,从而在上布料C2或者下布料C1上通过两片布料的缝合而形成台阶部D的情况下、且将布料端部以向两侧打开状态沿与缝合线迹正交的方向进行缝制的情况下,防止台阶部D的单侧倾倒的产生。
上述第一上侧送风单元如图1及2所示,主要由下述部分构成,即:第一上喷嘴27,其设置在引导板20上;未图示的气压源;以及第一上侧电磁阀28(图11),其对第一上喷嘴27进行来自气压源的压缩空气的供给和停止。
上述第一上喷嘴27,在引导板20的引导面(下表面)上向斜下方开口,可以对输送的上布料C2的上表面,向垂直向下方向和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方向的合成方向、即斜下方进行空气吹送。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位于正下游侧的上侧滚轮7导致的台阶部D的卷起、即单侧倾倒。
气压源由例如对于所有送风单元共通使用的空气压缩机或者电动机风扇等构成。
第一上侧电磁阀28的动作由后述的控制装置13控制,在缝制时,在规定的定时进行空气的吹送。
此外,通过第一上喷嘴27进行空气吹送的方向,并不限于上述倾斜方向,也可以是垂直向下方向或者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由于即使向垂直下方进行吹送,空气也会沿分离板11的上表面前进,所以在与喷嘴位置相比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可以得到向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的气流,可以得到防止台阶部D的单侧倾倒的效果。
第二上侧送风单元主要由下述部分构成,即:第二上喷嘴29,其设置在上侧布料传感器25和进给脚2之间;未图示的气压源;以及第二上侧电磁阀30(图11),其对第二上喷嘴29进行来自气压源的压缩空气的供给和停止。
上述第二上喷嘴29,在上述配置中,向垂直下方开口,可以对被输送的上布料C2的上表面,向垂直下方进行空气吹送。由于第二上喷嘴29配置为位于上侧滚轮7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所以通过从上方对被该上侧滚轮7压缩并通过上侧布料传感器25的上布料C2的台阶部D进行空气吹送,从而可以维持布料端部两端部的向两侧打开状态,防止由第二上喷嘴29下游侧的进给脚2将台阶部D卷起的情况,从而可以防止由该此导致的台阶部D的单侧倾倒。
气压源是与第一上侧送风单元共用的。
第二上侧电磁阀30的动作由后述的控制装置13控制,在缝制时,在规定的定时进行空气的吹送。
此外,通过第二上喷嘴29进行空气吹送的方向,并不限于上述垂直下方,也可以是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方向或者将垂直向下方向和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方向合成后的倾斜方向。
第三上侧送风单元主要由下述部分构成,即:第三上喷嘴37,其设置在上侧滚轮7和上侧布料传感器25之间;未图示的气压源;以及第三上侧电磁阀38(图11),其对第三上喷嘴37进行来自气压源的压缩空气的供给和停止。
上述第三上喷嘴37,在上述配置中,向垂直下方开口,可以对被输送的上布料C2的上表面,向垂直下方进行空气吹送。由于第三上喷嘴37配置为与上侧滚轮7在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相邻,所以通过从上方对被该上侧滚轮7压缩的上布料C2的台阶部D进行空气吹送,从而可以维持布料端部两端部向两侧打开状态,防止由第三上喷嘴37下游侧的上侧布料传感器25导致的单侧倾倒。
气压源是与第一及第二上侧送风单元共用的。
第三上侧电磁阀38的动作由后述的控制装置13控制,在缝制时,在规定的定时进行空气的吹送。
此外,通过第三上喷嘴37进行空气吹送的方向,并不限于上述垂直下方,也可以是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方向或者将垂直向下方向和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方向合成后的倾斜方向。
下侧送风单元如图2及图10所示,主要由下述部分构成,即:第一及第二下喷嘴47、48,其与下侧滚轮3在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相邻而设置;未图示的气压源;以及下侧电磁阀49(图11),其对第一及第二下喷嘴47、48进行来自气压源的压缩空气的供给和停止。
上述第一下喷嘴47,在上述配置中,向垂直上方开口,可以对被输送的下布料C1的下表面,向垂直上方进行空气吹送。利用第一下喷嘴47,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位于正下游侧的下侧滚轮3或者收容下侧滚轮3的凹部导致的台阶部D的卷起、即单侧倾倒。
另外,第二下喷嘴48,在上述配置中,向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开口,可以对输送的下布料C1的下表面,向布料压脚进给方向下游侧进行空气的吹送。
因此,利用第二下喷嘴48,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位于正下游侧的下侧滚轮3或者收容下侧滚轮3的凹部导致的台阶部D的卷起、即单侧倾倒,并且由于沿大致水平进行空气吹送,所以将空气输送至更远方,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位于下侧滚轮3的更下游位置的下侧布料传感器24导致的台阶部D的卷起、即单侧倾倒。
气压源是与各上侧送风单元共用的。
下侧电磁阀49的动作由后述的控制装置13控制,在缝制时,在规定的定时进行空气吹送。
此外,也可以不使用第一和第二下喷嘴47、48这两个喷嘴,而仅使用任意一个,也可以使用向将垂直向上方向和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方向合成后的倾斜方向进行吹送的一个下喷嘴。
(控制装置)
在图11中,控制装置13具有:CPU 51,其进行各种运算处理;ROM 52,其存储与上述各结构的驱动控制相关的程序;以及RAM53,其将与CPU 51的处理相关的各种数据存储在工作区域中。
另外,在控制装置13上,经由未图示的驱动电路或者接口而分别连接有下述部分,即:各脉冲电动机4、8;各螺线管6、10;各布料有无传感器42、42;各布料端部传感器43、43;各送风单元中的各电磁阀28、30、38、49;以及进给脚2的退避用电磁螺线管39。
另外,控制装置13在下侧及上侧布料传感器24、25的各布料有无传感器42、42检测到布料的情况下,利用布料端部传感器43、43对布料端部进行检测,基于其检测结果,确定各滚轮3、7的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量,使各脉冲电动机4、8驱动。另外,控制装置13在进行纳褶缝制时,使各螺线管6、10驱动,以与纳褶量对应而对滚轮3、7的布料按压力进行调整。
具体地说,控制装置13,作为纳褶缝制控制的一环,在布料端部传感器43检测到下布料C1(上布料C2)的侧端部时,对下侧脉冲电动机4(上侧脉冲电动机8)进行控制,以利用下侧滚轮3(上侧滚轮7)使下布料C1(上布料C2)向调整方向G的反方向移动,在布料端部传感器43没有检测到下布料C1(上布料C2)的侧端部时,对下侧脉冲电动机4(上侧脉冲电动机8)进行控制,以利用下侧滚轮3(上侧滚轮7)使下布料C1(上布料C2)向调整方向G的正方向移动。
另外,对于控制装置13,作为台阶部单侧倾倒防止控制,在上布料C2以及下布料C1具有沿与布料进给方向F交叉的方向的台阶部D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台阶部D的单侧倾倒,而从缝制开始对针数进行计数,与该针数对应地,进行各送风单元的电磁阀28、30、38、49、退避用电磁螺线管39、下侧螺线管6、以及上侧螺线管10的动作控制。
具体地说,CPU 51进行下述控制,即,在从缝制开始的针数的计数值成为表示台阶部D接近各送风单元的喷嘴27、29、37、47、48的数值后,使所对应的各电磁阀28、30、38、49开放,执行空气的吹送,直至上述计数值成为表示台阶部D通过了各喷嘴的数值为止。
另外,CPU 51进行下述动作控制,即,在从缝制开始的针数的计数值成为表示台阶部D接近各滚轮3、7的数值后,对所对应的各螺线管6、10以规定的反复周期进行接通-断开控制,使各滚轮3、7反复进行上下移动,直至上述计数值成为表示台阶部D通过了各滚轮的数值为止。此外,在台阶部D通过以前和通过以后,对各螺线管6、10进行驱动控制,以使各滚轮3、7以预先确定的按压力对下布料C1及上布料C2进行按压。
由此,可以在各滚轮3、7与下布料C1或者上布料C2分离时,使台阶部D通过,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各滚轮3、7将台阶部D卷起而导致的单侧倾倒。
另外,在使各滚轮3、7进行上下移动时,如上述所示,并行地执行下布料C1以及上布料C2的侧端部位置调整控制,但由于各滚轮3、7反复上下移动,所以可以在与下布料C1、上布料C2侧接触时,进行各布料的向调整方向G的移动调整,不会损害该侧端部位置调整控制的效果。
另外,CPU 51进行下述动作控制,即,在从缝制开始的针数的计数值成为表示台阶部D接近进给脚2的数值后,使进给脚2的退避用电磁螺线管39向上升方向动作,直至上述计数值成为表示台阶部D通过了进给脚的数值为止。
由此,可以在进给脚2上升时,使上布料C2的台阶部D通过,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该进给脚2将台阶部D卷起而导致的台阶部D的单侧倾倒。
(上下进给缝纫机的动作:缝制控制)
通过进行上述各控制,控制装置13作为“控制单元”起作用。
下面,说明上下进给缝纫机的动作。首先,说明进行纳褶缝制时的各布料C1、C2的侧端部的位置调整控制。以下,由于与上布料C2相关的缝制控制与对下布料C1的缝制控制相同地进行,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只针对下布料C1进行说明,对于针对上布料C2的相同的控制内容,利用括号而附带地进行说明。
对于缝制控制,通过CPU 51的控制,而进行图12所示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
在进行缝制时,判断布料有无传感器42是否检测到下布料C1或者上布料C2的前端位置(步骤S1)。
在步骤S1中,如果判断布料有无传感器42检测到下布料C1或者上布料C2(步骤S1:是),则使下侧螺线管6或者上侧螺线管10驱动,使下侧滚轮3或者上侧滚轮7上升或者下降(步骤S2)。另外,下侧脉冲电动机4或者上侧脉冲电动机8向调整方向G进行驱动(步骤S3),使下侧滚轮3或者上侧滚轮7一边旋转一边与下布料C1或者上布料C2抵接。如果下侧滚轮3或者上侧滚轮7与下布料C1或者上布料C2抵接,则通过下侧滚轮3或者上侧滚轮7的旋转,而将下布料C1或者上布料C2拉入传感器座41的凹部41a或者凹部41b中。
然后,判断布料端部传感器43是否检测到下布料C1或者上布料C2(步骤S4),如果判断布料端部传感器43检测到下布料C1或者上布料C2(步骤S4:是),则将下侧脉冲电动机4或者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驱动切换为与调整方向G相反的方向(步骤S5)。另外,在布料端部传感器43没有检测到下布料C1或者上布料C2的情况下(步骤S4:否),将下侧脉冲电动机4或者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驱动设为调整方向G(步骤S6)。
然后,判断布料有无传感器42是否持续检测到下布料C1或者上布料C2(步骤S7)。在持续的情况下(步骤S7:是),返回步骤S4,再次进行布料端部检测。
另外,在布料有无传感器42没有检测到下布料C1或者上布料C2的情况下(步骤S7:否),视为下布料C1或者上布料C2)的末端已经通过传感器位置,而将下侧脉冲电动机4或者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驱动停止(步骤S8),利用下侧螺线管6使下侧滚轮3下降,利用上侧螺线管10使上侧滚轮7上升(步骤S9),结束动作控制。
另外,控制装置13在从上述缝制开始至结束为止的期间,执行纳褶缝制控制。纳褶缝制是按照预先存储在存储器等中的缝制数据进行缝制的。例如,在上布料C2与下布料C1相比布料的边缘部较长的情况下,在上布料C2的边缘部处,对下侧螺线管6进行控制而提高下侧滚轮3对下布料C1的按压力,进行纳褶缝制。另外,相反地,在下布料C1较长的情况下,对上侧螺线管10进行控制,提高上侧滚轮7对上布料C2的按压力,进行纳褶缝制。如上述所示,通过控制各滚轮3、7的加压力,可以改变纳褶量。
(上下进给缝纫机的动作:台阶部单侧倾倒防止控制)
下面,基于图13及图14,说明由控制装置13进行上述各送风单元的吹送动作、各滚轮3、7的上下移动动作、进给脚2的上方退避动作的台阶部单侧倾倒防止控制。
作为台阶部单侧倾倒防止控制的前提,控制装置13预先设定由从缝制开始的针数确定的多个控制区间。
第一区间H1是根据从布料C1、C2的台阶部D到达直至通过引导板20的下侧为止的针数而确定的区间。
第二区间H2是根据从布料C1、C2的台阶部D到达各滚轮3、7的前侧直至通过各滚轮之间为止的针数而确定的区间。
第三区间H3是根据从布料C1、C2的台阶部D到达各传感器24、25的前侧直至通过各传感器之间为止的针数而确定的区间。
第四区间H4是根据从布料C1、C2的台阶部D到达进给脚2的前侧直至通过进给脚2的下方为止的针数而确定的区间。
上述各区间H1~H4的开始针数和结束针数,是通过在缝制之前使用试样用布料C1、C2进行示教而设定的。即,将各布料C1、C2的前端部设置在布料压脚19上,开始缝制并且开始针数的计数,在布料的台阶部D到达引导板20、各滚轮3、7、各传感器24、25、进给脚2的各位置时,通过操作面板40输入指令,存储此时的针数。另外,相同地,在通过各位置时,通过操作面板40输入指令,存储此时的针数。由此,在控制装置13中记录各区间H1~H4的开始针数和结束针数。
台阶部单侧倾倒防止控制,是利用CPU 51进行图14的流程图的处理而执行的。
开始缝制并且开始其针数的计数(步骤S21)。
然后,判定计数针数是否达到第一区间H1的开始针数(步骤S22),如果没有达到,则反复进行判定。另外,如果达到第一区间H1的开始针数,则对第一上侧电磁阀28以及下侧电磁阀49进行控制,开始从第一上喷嘴27和第一及第二下喷嘴47、48进行空气吹送(步骤S23)。
然后,判定计数针数是否达到第二区间H2的开始针数(步骤S24),如果没有达到,则反复进行判定。另外,如果达到第二区间H2的开始针数,则对上下的螺线管10、6进行控制,开始下侧滚轮3和上侧滚轮7的上下移动(步骤S25)。对于该上下移动(作为接近/分离动作)的定时,可以通过操作面板40任意地设定为,与针棒的上下移动同步,在1针使下侧滚轮3和上侧滚轮7的上下移动进行1次,或者每1针进行2次上下移动,或者每2针进行1次上下移动。另外,可以使下侧滚轮3和上侧滚轮7这两者上下移动,但也可以根据缝制物的不同,通过操作面板设定为,使下侧滚轮3和上侧滚轮7中的一个上下移动。控制单元根据该设定,使接近/分离动作与针棒的上下移动同步而间歇地进行。
然后,判定计数针数是否达到第三区间H3的开始针数(步骤S26),如果没有达到,则反复进行判定。另外,如果到达第三区间H3的开始针数,则对第一上侧电磁阀28以及下侧电磁阀49进行控制,使第一上喷嘴27和第一及第二下喷嘴47、48停止空气的吹送。另外,对上下的螺线管10、6进行控制,使下侧滚轮3和上侧滚轮7停止在布料按压位置(步骤S27)。
然后,对第三上侧电磁阀38进行控制,开始从第三上喷嘴37进行空气的吹送(步骤S28)。
然后,判定计数针数是否达到第四区间H4的开始针数(步骤S29),如果没有达到,则反复进行判定。另外,如果达到第四区间H4的开始针数,则对第三上侧电磁阀38进行控制,停止从第三上喷嘴37进行空气的吹送,并且对第二上侧电磁阀30进行控制,开始从第二上喷嘴29进行空气的吹送(步骤S30)。
然后,对退避用电磁螺线管39进行控制,使进给脚2向上方退避(步骤S31)。
然后,判定计数针数是否达到第四区间H4的结束针数(步骤S32),如果没有达到,则反复进行判定。另外,如果达到第四区间H4的结束针数,则对第二上侧电磁阀30进行控制,停止从第二上喷嘴29进行空气的吹送,并且对退避用电磁螺线管39进行控制,使进给脚2回到可以进行向下方进给的高度(步骤S33)。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说明了下述情况,即,由于第一区间H1的结束针数和第二区间H2的开始针数一致,第二区间H2的结束针数和第三区间H3的开始针数一致,第三区间H3的结束针数和第四区间H4的开始针数一致,所以第二~第四区间的开始针数的达到判定同时是第一~第三区间的结束针数的判定,但在将上述针数设定为不一致的情况下,也可以分别进行判定。
另外,以下布料C1和上布料C2的台阶部D在布料进给方向F上位于相同位置为前提而进行区间设定,但在各布料C1、C2上台阶部D的位置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下侧和上侧分别进行区间设定。
另外,如果在台阶部单侧倾倒防止控制中,使各滚轮3、7上下移动,则在纳褶缝制时,在滚轮上升时无法得到用于改变上下进给量的按压力,但通过使下降时的上下按压力不同,而可以进行纳褶缝制。
此外,对于台阶部单侧倾倒防止控制,并不限于纳褶缝制,也可以在通常的平缝或其他缝制中实施。
(作用效果)
上下进给缝纫机100,由于可以利用下侧螺线管6以及上侧螺线管10,反复进行下侧滚轮3和上侧滚轮7的升降动作,所以即使在各布料C1、C2具有缝合的台阶部D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滚轮3、7与布料分离时使台阶部D通过,可以有效地消除台阶部的单侧倾倒的产生。
另外,由于各滚轮3、7对台阶部D进行压缩,所以将台阶部扁平化,在从位于各滚轮3、7的下游侧的各传感器24、25通过时,也可以抑制台阶部D被拉拽以及台阶部D的单侧倾倒。
另外,上下进给缝纫机100,由于利用第一~第三上侧送风单元以及下侧送风单元而吹送空气,所以避免各布料C1、C2的台阶部D被来自后方的气流卷起,可以防止台阶部D的单侧倾倒。
特别地,由于第一上侧送风单元的喷嘴27,向包含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的方向成分的斜方向进行吹送,所以即使是引导板20的引导面和分离板11之间与喷嘴吹出口相比位于上游侧的位置,也可以形成向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的气流,可以有效地防止由引导板20引起的台阶部D的卷起以及台阶部D的单侧倾倒。
另外,上下进给缝纫机100,由于在台阶部D接近以及通过进给脚2时使进给脚2向上方退避,所以可以有效地防止由进给脚2引起的上布料C2的台阶部D的卷起以及台阶部D的单侧倾倒。
另外,由于控制装置13与计数的针数对应地执行各种动作控制,所以可以与各布料C1、C2的台阶部D在进给方向上位于何处的情况对应,在适当的定时进行动作控制。
(其他)
此外,在上述控制装置13中,根据针数的示教而实施台阶部单侧倾倒防止控制,但当然也可以通过从操作面板40直接进行数值输入而设定各区间的开始针数和结束针数。
另外,也可以不使用针数,而根据从缝制开始的进给量(长度)而设定各区间。
另外,也可以不依赖于针数的计数或进给量的测量,而在各区间H1~H4的开始位置以及结束位置处,配置用于对下布料和上布料的各自的台阶部D进行检测的台阶部检测单元,并进行下述控制,即,基于各位置处的检测,而执行台阶部单侧倾倒防止控制。在此情况下,台阶部检测单元可以使用下述装置等,即,与布料压接而检测厚度变化的装置、根据距离检测而读取布料厚度变化的装置、通过拍摄而读取台阶部的视觉图像变化的装置。
另外,也可以设置气缸等致动器,其支撑各滚轮3、7及各布料传感器24、25,使它们可以沿调整方向G移动,并且从缝制位置的延长线上退避,从而在台阶部D通过时,进行使各滚轮3、7、各布料传感器24、25分别退避的动作控制。
特别地,对于各滚轮3、7,在不是进行纳褶缝制的情况下,即使在台阶部D通过时退避,只要是短时间则影响较小,可以有效地防止由各滚轮引起的台阶部的单侧倾倒。

Claims (10)

1.一种上下进给缝纫机,其具有: 
进给齿,其从下方与载置在针板上的下侧被缝制物接触,进行进给动作; 
进给脚,其从上方与载置在下侧被缝制物上的上侧被缝制物接触,进行进给动作; 
上侧滚轮,其在所述进给脚的进给方向上游侧,从上方与所述上侧被缝制物接触,使上侧被缝制物沿与所述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上侧驱动单元,其使所述上侧滚轮旋转; 
下侧滚轮,其在所述进给齿的进给方向上游侧,从下方与所述下侧被缝制物接触,使下侧被缝制物沿与所述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下侧驱动单元,其使所述下侧滚轮旋转; 
分离板,其配置在沿上下排列的所述上侧滚轮以及下侧滚轮之间,各个被缝制物被夹在所述上侧滚轮以及所述下侧滚轮与该分离板之间; 
上侧检测单元,其配置在所述上侧滚轮和所述进给脚之间,检测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侧端部在与所述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是否位于规定位置; 
下侧检测单元,其配置在所述下侧滚轮和所述进给齿之间,检测所述下侧被缝制物的侧端部在与所述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是否位于规定位置; 
上侧升降单元,其使所述上侧滚轮相对于所述分离板而接近/分离移动; 
下侧升降单元,其使所述下侧滚轮相对于所述分离板而接近/分离移动; 
引导板,其设置在所述上侧滚轮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具有引导面,该引导面与所述分离板的上表面相对,并且形成为随着朝向进给 方向而高度变低;以及 
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上侧检测单元和下侧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对所述上侧驱动单元和下侧驱动单元进行控制,以使所述上侧被缝制物和下侧被缝制物的侧端部成为规定位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上侧升降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缝合的台阶部通过所述上侧滚轮的下方时,使所述上侧滚轮反复进行相对于所述分离板的接近/分离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一上侧送风单元,其在所述引导板的引导面的下方,向下方向、所述进给方向、或者它们的合成方向,对所述上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 
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第一上侧送风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缝合的台阶部通过所述引导面的下方时,使所述第一上侧送风单元对所述上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二上侧送风单元,其设置在所述进给脚和所述上侧检测单元之间,从上方对所述上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 
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第二上侧送风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缝合的台阶部通过所述上侧检测单元的下方时,使所述第二上侧送风单元对所述上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退避单元,其使所述进给脚向上方退避, 
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退避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缝合的台阶部通过所述进给脚的下方时,使所述进给脚向上方退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下侧升降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下侧被缝制物的缝合的台阶部通过所述下侧滚轮的上方时,使所述下侧滚轮反复进行相对于所述分离板的接近/分离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下侧送风单元,其在所述下侧滚轮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向上方向、所述进给方向、或者它们的合成方向,对所述下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 
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下侧送风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下侧被缝制物的缝合的台阶部通过所述下侧滚轮的上方时,使所述下侧送风单元对所述下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上侧送风单元,其在所述引导板的引导面的下方,向下方向、所述进给方向、或者它们的合成方向,对所述上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 
第二上侧送风单元,其设置在所述进给脚和所述上侧检测单元之间,从上方对所述上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以及 
退避单元,其使所述进给脚向上方退避, 
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第一上侧送风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缝合的台阶部通过所述引导面的下方时,使所述第一上侧送风单元对所述上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 
对所述第二上侧送风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缝合的台阶部通过所述上侧检测单元的下方时,使所述第二上侧送风单元对所述上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 
对所述退避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缝合的台阶部通过所述进给脚的下方时,使所述进给脚向上方退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下侧送风单元,其在所述下侧滚轮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向上方向、所述进给方向、或者它们的合成方向,对所述下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 
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下侧升降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下侧被缝制物的缝合的台阶部通过所述下侧滚轮的上方时,使所述下侧滚轮反复进行相对于所述分离板的接近/分离移动, 
对所述下侧送风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下侧被缝制物的缝合的台阶部通过所述下侧滚轮的上方时,使所述下侧送风单元对所述下侧被缝制物吹送空气。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对针数进行计数,基于计数的针数,判定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台阶部和所述下侧被缝制物的台阶部中的至少一个的通过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上下进给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台阶部检测单元,其对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台阶部和所述下侧被缝制物的台阶部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检测,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台阶部检测单元对台阶部的检测,判定所述上侧被缝制物的台阶部和所述下侧被缝制物的台阶部中的至少一个的通过位置。 
CN201010571099.2A 2009-11-30 2010-11-30 上下进给缝纫机 Active CN1020803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1920 2009-11-30
JP2009271920A JP5574682B2 (ja) 2009-11-30 2009-11-30 上下送り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0307A CN102080307A (zh) 2011-06-01
CN102080307B true CN102080307B (zh) 2014-10-29

Family

ID=44086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71099.2A Active CN102080307B (zh) 2009-11-30 2010-11-30 上下进给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74682B2 (zh)
CN (1) CN1020803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5451B2 (ja) * 2011-09-15 2016-05-25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CN105063907B (zh) * 2015-08-14 2018-06-19 上海威士机械有限公司 工业缝纫机自动控边器
CN106087281B (zh) * 2016-08-10 2021-12-14 上海富山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布料自动对边装置
CN106637721B (zh) * 2016-12-28 2019-08-27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对边装置及缝纫机
JP2018130406A (ja) * 2017-02-16 2018-08-23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端縁部自動補正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ミシン
JP6969135B2 (ja) * 2017-03-31 2021-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接着装置
JP6922353B2 (ja) * 2017-03-31 2021-08-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接着装置
JP2019017787A (ja) * 2017-07-19 2019-02-07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CN108589073A (zh) * 2017-12-29 2018-09-28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对边装置及缝纫机
JP7056328B2 (ja) * 2018-03-30 2022-04-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接着装置
CN108818598B (zh) * 2018-08-30 2024-03-19 深圳市德业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送料装置
JP7262323B2 (ja) * 2019-06-24 2023-04-21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及び調節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97349A (en) * 1986-11-15 1988-05-18 Brother Ind Ltd Sewing machine having pattern aligning device
CN1782160A (zh) * 2004-12-03 2006-06-07 重机公司 上下送布缝纫机
CN101168885A (zh) * 2006-10-26 2008-04-30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进给机构
CN101403167A (zh) * 2007-10-05 2009-04-08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36088A (en) * 1979-04-09 1980-10-23 Tokyo Juki Industrial Co Ltd Guide apparatus for cloth of sewing machine
JPS6043990B2 (ja) * 1982-05-07 1985-10-01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縫製装置
JPS6043993B2 (ja) * 1982-07-15 1985-10-01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縫製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97349A (en) * 1986-11-15 1988-05-18 Brother Ind Ltd Sewing machine having pattern aligning device
CN1782160A (zh) * 2004-12-03 2006-06-07 重机公司 上下送布缝纫机
CN101168885A (zh) * 2006-10-26 2008-04-30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进给机构
CN101403167A (zh) * 2007-10-05 2009-04-08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10351A (ja) 2011-06-09
CN102080307A (zh) 2011-06-01
JP5574682B2 (ja) 2014-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80307B (zh) 上下进给缝纫机
CN101864644B (zh) 上下进给缝纫机
CN104005189B (zh) 双针缝纫机
CN105803687A (zh) 标签缝制装置
JPH0732827B2 (ja) タコ巻縫いミシンにおける布端の振れ修正装置
CN101956302B (zh) 上下进给缝纫机
CN101713130B (zh) 缝纫机
CN101818416A (zh) 缝纫机
CN109706649B (zh) 缝纫机控制方法及缝纫机控制系统
CN105908395A (zh) 缝纫机
CN104005188B (zh) 缝纫机
CN110512364A (zh) 缝纫机
JP2017029337A (ja) ミシン
CN102115957B (zh) 缝纫机
CN100476055C (zh)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01469490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嵌条布压脚机构
CN110313669A (zh) 粘接装置
CN101845716A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9295617A (zh) 缝纫机
CN109295616A (zh) 缝纫机
CN102560907B (zh) 缝纫机
CN101892563A (zh) 缝纫机
US6223667B1 (en) Belt-loop sewing machine
US6189470B1 (en) Automatic pillow sham sewing machine
CN110093723A (zh) 缝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