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77606A - 耳塞以及插入型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塞以及插入型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7606A
CN102077606A CN2009801241642A CN200980124164A CN102077606A CN 102077606 A CN102077606 A CN 102077606A CN 2009801241642 A CN2009801241642 A CN 2009801241642A CN 200980124164 A CN200980124164 A CN 200980124164A CN 102077606 A CN102077606 A CN 1020776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nular flange
flange portion
earplug
wall thickness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416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山英司
加茂正太郎
增田充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Star Mic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r Mic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r Mic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77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76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91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R1/1008 - H04R1/1083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使插入型耳机的耳塞构成为,可以充分地确保隔音性,并且易于向外耳道中插入并难以脱落。使耳塞(14)构成为具有:第1环状凸缘部(14B),其从筒状部(14A)的前端部以大致抛物线状扩展;以及第2环状凸缘部(14C),其从其后端缘进一步向后方以大致抛物线状扩展。并且,使第2环状凸缘部(14C)中的前端部附近部位(14C 1),以与第1环状凸缘部(14B)的后端部附近部位(14B2)相比较厚的壁厚形成。由此,在第1环状凸缘部(14B)稍微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与外耳道(2)的壁面(2a)进行环状接触时,第2环状凸缘部(14C)几乎不会变形,维持原来的大致抛物线状的形状。并且,该第2环状凸缘部(14C)本身在第1环状凸缘部(14B)的后方侧,以稍微弹性变形的状态与壁面(2a)进行环状接触。

Description

耳塞以及插入型耳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入型耳机,特别涉及其耳塞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地,插入型耳机具有:接收器单元,其具有导音管;以及耳塞,其安装在该接收器单元的导音管上,该插入型耳机在将该耳塞插入到外耳道中的状态下进行使用。
该插入型耳机的耳塞,通常构成为具有:筒状部,其通过安装在导音管上而与该导音管一起形成声道;以及环状凸缘部,其形成为从该筒状部的前端部向后方以大致抛物线状扩展。
并且,作为该耳塞的环状凸缘部,已知以下结构:如“专利文献1”所述,由单一的环状凸缘部形成的结构(以下称为“1段型环状凸缘部”);如“专利文献2”所述,由从筒状部的前端部以大致抛物线状扩展的第1环状凸缘部、和从筒状部的中间部以大致抛物线状扩展的第2环状凸缘部形成的结构(以下称为“双重型环状凸缘部”);以及如“专利文献3”所述,由从筒状部的前端部以大致抛物线状扩展的第1环状凸缘部、和从该第1环状凸缘部的后端缘进一步以大致抛物线状扩展的第2环状凸缘部形成的结构(以下称为“2段型环状凸缘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417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4368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外观登记第12799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具有上述1段型环状凸缘部的耳塞,由于仅在前后方向的1处与外耳道的壁面进行环状接触(即全周接触),所以无法充分地确保隔音性,另外,存在耳塞容易从外耳道脱落的问题。
与其相对,具有上述双重型环状凸缘部的耳塞,由于在前后方向2处与外耳道的壁面进行环状接触,所以可以充分地确保隔音性,并且耳塞也不易从外耳道中脱落。
但是,为了实现该效果,在将耳塞向外耳道中插入时,必须有意识地插入到最里面,以使得不仅使第1环状凸缘部,还使第2环状凸缘部也可靠地与外耳道的壁面进行环状接触。如果该耳塞的插入不充分,则无法充分地发挥上述功能,另外此时如果没有可靠地将耳塞插入至规定位置,则存在产生低音不足等音质下降的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具有上述2段型环状凸缘部的耳塞,也可以在前后方向2处与外耳道的壁面进行环状接触,由此,可以充分地确保隔音性,并且耳塞不易从外耳道脱落。
但是,在具有上述2段型环状凸缘部的耳塞中,如果该第1以及第2环状凸缘部以大致一定的壁厚形成,则由于在第1环状凸缘部与外耳道的壁面环状接触的时刻,该第1环状凸缘部成为稍微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所以在该影响下,第2环状凸缘部会在周方向上产生起伏而较大地变形。由此,存在以下问题:无法使第2环状凸缘部与外耳道的壁面进行环状接触,无法充分地发挥上述功能。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塞以及具有该耳塞的插入型耳机,其可以充分地确保隔音性,并且,可以同时实现易于向外耳道的插入和难以从外耳道的脱落这两者。
本发明是通过对耳塞的壁厚分布进行改进而实现上述目的。
即,本发明所涉及的耳塞,
其在插入型耳机中使用,该插入型耳机构成为具有:接收器单元,其具有导音管;以及耳塞,其安装在该接收器单元的导音管上,该插入型耳机在将上述耳塞插入外耳道中的状态下使用,
该耳塞的特征在于,具有:筒状部,其通过安装在上述导音管上而与该导音管一起形成声道;第1环状凸缘部,其形成为从该筒状部的前端部向后方以大致抛物线状扩展;以及第2环状凸缘部,其形成为从该第1环状凸缘部的后端缘进一步向后方以大致抛物线状扩展,
上述第2环状凸缘部中的前端部附近部位,以与上述第1环状凸缘部的后端部附近部位相比较厚的壁厚形成。
上述“第1环状凸缘部”可以形成为一定的壁厚,也可以形成为随着其部位而壁厚进行变化。
只要所述“第2环状凸缘部”的其前端部附近部位形成为与第1环状凸缘部的后端部附近部位相比较厚的壁厚即可,对于除此以外的部位的壁厚大小没有特别地限定。
发明的效果
如上述结构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耳塞构成为,具有:第1环状凸缘部,其从筒状部的前端部以大致抛物线状扩展;以及第2环状凸缘部,其从该第1环状凸缘部的后端缘进一步向后方以大致抛物线状扩展,但由于上述第2环状凸缘部,其前端部附近部位以与第1环状凸缘部的后端部附近部位相比较厚的壁厚形成,所以可以得到下述作用效果。
即,外耳道不是直线状延伸而是弯曲的,并且其剖面形状不是圆形而是具有不规则的剖面形状。因此,如果将耳塞插入到外耳道中,则第1环状凸缘部局部地与该壁面接触。由于该接触,第1环状凸缘部从壁面受到反作用力,稍微进行弹性变形,并且该接触部分的相反侧的部分与壁面接触。并且最终地,第1环状凸缘部在稍微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壁面进行环状接触。此时,由于作为第2环状凸缘部,其前端部附近部位以与第1环状凸缘部的后端部附近部位相比较厚的壁厚形成,具有相对较高的刚性,所以在第1环状凸缘部稍微进行弹性变形的程度下几乎不会发生弹性变形,维持原来的大致抛物线状的形状。
另一方面,通过耳塞向外耳道的插入,第2环状凸缘部也局部地与其壁面进行接触,受到来自壁面的反作用力。此时,在第2环状凸缘部进行弹性变形之前,相对薄壁地形成的第1环状凸缘部在其后端部附近部位进行弹性变形。因此,第2环状凸缘部保持原来的大致抛物线状的形状,并且直线地向外耳道中插入,在稍微进行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壁面进行环状接触。
由此,由于在将耳塞向外耳道中插入时,在前后方向的2处可靠地与其壁面进行环状接触,所以可以充分地确保隔音性,并且,可以使插入到外耳道中的耳塞不容易从外耳道中脱落。
这样,根据本发明,对于在插入型耳机中使用的耳塞,可以充分地确保该隔音性,并且,可以同时实现易于向外耳道的插入和难以从外耳道的脱落这两者。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耳塞中,如现有的具有双重型环状凸缘部的耳塞的情况所示,由于在将耳塞向外耳道中插入时,即使不有意地向其内侧按入,也可以正确地佩戴,所以可以事先防止如现有技术所示由于插入量不足而产生低音不足等音质下降的情况。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使第2环状凸缘部的结构为,从其前端部开始向后端部壁厚逐渐变薄地形成,则确保即使在第1环状凸缘部发生弹性变形时,也可以维持原来的大致抛物线状的形状的功能,并且在该第2环状凸缘部与外耳道的壁面进行环状接触时,可以使由该弹性变形产生的对壁面的反作用力变小。由此,在使用者佩戴耳塞的状态下,可以减轻从该第2环状凸缘部受到的压迫感和不适感。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使第1环状凸缘部的结构为以大致一定的壁厚形成,即使第1环状凸缘部的弹性变形量以某种程度变大,第2环状凸缘部也几乎不会发生弹性变形,可以维持原来的大致抛物线的形状。
由此,可以更加可靠地进行第2环状凸缘部相对于外耳道壁面的环状接触。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使第1环状凸缘部中的与筒状部的连结部位构成为,以与第2环状凸缘部中的最大壁厚部相比较厚的壁厚形成,从而在将耳塞向外耳道中插入时,第1环状凸缘部的前端部不会容易地进行弹性变形。并且由此,第1环状凸缘部中的除了前端部以外的部位的、与筒状部的中心轴的距离,不会随着该周方向的位置而较大地变化。另外由此,对于第2环状凸缘部,与筒状部的中心轴的距离也可以不随着该周方向的位置而较大地变化。由此,耳塞可以稳定地在前后方向的2处与外耳道的壁面进行环状接触。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使筒状部的前端部附近部位构成为,以与该筒状部的其它部位相比较薄的壁厚形成,在将耳塞向外耳道中插入时,筒状部的前端部附近部位可以随着外耳道的弯曲形状而进行弯曲。由此,在使用者佩戴耳塞的状态下,可以进一步减轻该从第1以及第2环状凸缘部受到的压迫感和不适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入型耳机的侧剖面图。
图2是图的1的Ⅱ部详细图。
图3是将图1的Ⅱ部分解为主要构成要素而示出的斜视图。
图4是表示上述插入型耳机的使用状态的图。
标号的说明
2 外耳道
2a 壁面
10 插入型耳机
12 接收器单元
14 耳塞
14A 筒状部
14A1 后端部附近部位
14A2 中间部位
14A3 前端部附近部位
14B 第1环状凸缘部
14B1 中间部位
14B2 后端部附近部位
14B3 连结部位
14Ba 外周面
14C 第2环状凸缘部
14C1 前端部附近部位
14C2 后端部
14Ca 外周面
16 导音管
16a 孔
16b 前端凸缘部
18 接收器主体
18a 放音孔
20 框体
22 带插头线缆
26 放音嘴
26a 前端部
30 放音空间
32 筒状框架
32a 前端面
34 衬垫
36 帽部
38 线缆引出部件
40 声道
Ax 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将具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耳塞14的插入型耳机10朝向右侧配置的状态下的侧剖面图。图2是图1的Ⅱ部详细图。另外,图3是将图1的Ⅱ部分解为主要构成要素而表示的斜视图。
如上述图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入型耳机10具有:接收器单元12,其具有导音管16;以及耳塞14,其安装在该接收器单元12的导音管16上。并且,该插入型耳机10在将该耳塞14插入外耳道中的状态下进行使用。
接收器单元12具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外形形状,在其前端部(在图1中的右端部)设有上述导音管16。
该接收器单元12具有接收器主体18、收容该接收器主体18的框体20、和带插头线缆22。
接收器主体18是均衡电枢型接收器,在其前面壁上形成放音孔18a。并且,在该接收器主体18的前端部处固定有放音嘴26,该放音嘴26形成与该放音孔18a连通的放音空间30。该放音嘴26是以包围放音孔18a的方式固定在接收器主体18的前端部上的部件,该前端部26a形成为圆筒状。
框体20由大致圆筒状的筒状框架32、固定在筒状框架32的后端部上的有底圆筒状的帽部36、以及安装在筒状框架32和帽部36之间的线缆引出部件38构成。
在筒状框架32的前端部形成有以轴线Ax为中心轴的小径圆筒部,该小径圆筒部构成上述导音管16。该导音管16具有与放音嘴26的放音空间30连通的圆柱状的孔16a,在其前端部形成略微厚壁的前端凸缘部16b。
在筒状框架32中,从其后端部侧插入固定衬垫34。并且,接收器主体18以被该衬垫34定位的状态收容在框体20内。
线缆引出部件38中插入支撑带插头线缆22。该带插头线缆22在其下端部安装有插头(未图示),另外,在其上端部与接收器主体18电气连接。
耳塞14例如由硅橡胶或者合成橡胶等软质材料构成,具有以轴线Ax为中心轴的旋转体形状。
该耳塞14由以下部分构成:筒状部14A,其以从导音管16的前端部侧外插的状态安装在导音管16上;小径的第1环状凸缘部14B,其形成为从该圆筒部14A的前端部向后方侧以大致抛物线状扩展;以及大径的第2环状凸缘部14C,其形成为从该第1环状凸缘部14B的后端缘进一步向后方以大致抛物线状扩展。
并且,通过将该耳塞14安装在导音管16上,从而利用该筒状部14A和导音管16形成使放音嘴26的放音空间30与外部空间连通的声道40。
筒状部14A形成为圆筒状,但在安装在导音管16之前的状态下,如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形成为从其后端部向前端部而壁厚阶梯地变薄。
即,该筒状部14A的外周面以一定直径的圆筒面形成,但对于其内周面,在后端部附近部位14A1处形成小径的圆筒面,在中间部位14A2处形成与后端部附近部位14A1相比直径稍微增大的圆筒面,并且,在前端部附近部位14A3处形成与中间部位14A2相比直径进一步稍微增大的圆筒面。由此,将筒状部14A的壁厚设定为,按照后端部附近部位14A1的壁厚t7、中间部位14A2的壁厚t6、前端部附近部位14A3的壁厚t5的顺序,阶梯性地越来越小。
并且,该筒状部14A在安装在导音管16上的状态下,其后端部附近部位14A1的内周面和中间部位14A2的内周面的一部分进行弹性变形而与导音管16的外周面紧贴。此时,筒状部14A的后端面与筒状框架32的前端面32a抵接,并且后端部附近部位14A1的内周面和中间部位14A2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台阶部,向引导管16的前端凸缘部16b的后端面嵌入。
第1环状凸缘部14B的外周面14Ba,沿包含轴线Ax在内的平面的剖面形状设定为大致圆弧状。此时,在该包含轴线Ax在内的平面内,第1环状凸缘部14B的外周面14Ba向斜后方延伸,以使得其前端部与轴线Ax成为锐角,但其后端部与轴线Ax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该第1环状凸缘部14B,其后端缘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位于筒状部14A的中间位置14A2的后端部附近。
另一方面,第2环状凸缘部14C的外周面14Ca,沿包含轴线Ax在内的平面的剖面形状也设定为大致圆弧状。此时,在包含该轴线Ax在内的平面内,第2环状凸缘部14C的外周面14Ca向斜后方延伸,以使得其该前端部与轴线Ax成为锐角,但其后端部与轴线Ax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该第2环状凸缘部14C,其后端缘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位于与筒状部14A的后端面相比稍微靠后方处。
第1环状凸缘部14B,其前端部中的除了与筒状部14A的连结部位14B3以外的一般部位(即中间部位14B1以及后端部附近部位14B2)以一定的壁厚t1形成,另一方面,该连结部位14B3以与该壁厚t1相比很厚的壁厚形成。此时,该连结部位14B3的最大壁厚t4,设定为与筒状部14A的中间部位14A2的壁厚t6相比较大的值。另外,将第1环状凸缘部14B的中间部位14B1的壁厚t1,设定为与筒状部14A的前端部附近部位14A3的壁厚t5相比较小的值。
另一方面,第2环状凸缘部14C形成为,从其前端部向后端部而壁厚逐渐变薄。此时,该第2环状凸缘部14C的前端部附近部位14C1的最大壁厚t2,设定为与第1环状凸缘部14B的后端部附近部位14B2(以及中间部位14B1)的壁厚t1相比较大的值。并且,该第2环状凸缘部14C的后端部14C2的壁厚t3设定为,与第1环状凸缘部14B的后端部附近部位14B2(以及中间部位14B1)的壁厚t1大致相同的值。
具体地说,第2环状凸缘部14C的前端部附近部位14C1的最大壁厚t2,相对于其后端部14C3的壁厚t3以及第1环状凸缘部14B的后端部附近部位14B2(以及中间部位14B1),设定为其1.3~1.7倍程度的值。另外,该前端部附近部位14C1的最大壁厚t2设定为,与筒状部14A的前端部附近部位14A3的壁厚t5相比稍微小的值。
并且,第1环状凸缘部14B的连结部位14B的最大壁厚t4,相对于第2环状凸缘部14C的前端部附近部位14C1的壁厚t2,设定为其2~3倍程度的值。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耳塞14的具体的规格尺寸,如下所述。
即,该耳塞14的硬度设定为肖氏A硬度为40~60程度的值。另外,作为该耳塞14中的各部分的壁厚,壁厚t1设定为0.3~0.45mm程度的值,壁厚t2设定为0.5~0.65mm程度的值,壁厚t3设定为0.3~0.45mm程度的值,壁厚t4设定为1.5~1.7mm程度的值,壁厚t5设定为0.7~0.8mm程度的值,壁厚t6设定为0.9~1.05mm程度的值,壁厚t7设定为1.1~1.3mm程度的值。
如以上详述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耳塞14,具有从筒状部14A的前端部以大致抛物线状扩展的第1环状凸缘14B、和从该第1环状凸缘部14B的后端缘进一步向后方以大致抛物线状扩展的第2环状凸缘部14C而构成,但由于第2环状凸缘部14C的前端部附近部位14C1,以与第1环状凸缘部14B的后端部附近部位14B2相比较厚的壁厚形成,所以可以得到如下所述的作用效果。
即,如图4所示,外耳道2不是以直线状延伸而是弯曲的,并且,其剖面形状不是圆形而具有不规则的剖面形状。因此,如果将耳塞14向外耳道2中插入,则第1环状凸缘部14B局部地与该壁面2a接触。通过该接触,第1环状凸缘部14B受到来自壁面2a的反作用力(在该图中由箭头表示)而稍微变形,同时与该接触部分相反侧的部分与壁面2a接触。并且最终,第1环状凸缘部14B以稍微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与壁面2a进行环状接触。此时,由于作为第2环状凸缘部14C,其前端部附近部位14C1以与第1环状凸缘部14B的后端部附近部位14B2相比较厚的壁厚形成,具有相对较高的刚性,所以在第1环状凸缘部14B稍微变形的程度下,几乎不会发生弹性变形,维持原来的大致抛物线状的形状。
另一方面,第2环状凸缘部14C也通过耳塞14向外耳道2的插入而与该壁面2a局部地接触,受到来自壁面2a的反作用力。此时,在第2环状凸缘部14C进行弹性变形之前,以相对的薄壁形成的第1环状凸缘部14B在其后端部附近部位14B2处进行弹性变形。由此,第2环状凸缘部14C保持原来的大致抛物线状的形状,同时直线地向外耳道中插入,在稍微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壁面2a进行环状接触。
并且由此,由于在将耳塞14向外耳道2中插入时,在前后方向的2处可靠地与该壁面2a进行环状接触,所以可以充分地确保隔音性,并且,向外耳道2中插入的耳塞14不会容易地从外耳道2中脱落。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对于在插入型耳机10中使用的耳塞14,可以充分地确保其隔音性,并且,可以同时实现易于向外耳道的插入和难以从外耳道中脱落这两者。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耳塞14中,如现有的具有双重型环状凸缘部的耳塞的情况所示,由于在将耳塞14向外耳道2中插入时,即使不有意地向其内侧按入,也可以正确地佩戴,所以可以事先防止如现有技术所示,由于插入量不足而产生低音不足等音质下降的情况。
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耳塞14,其第2环状凸缘部14C形成为,从其前端部开始向后端部而壁厚逐渐变薄,所以确保在第1环状凸缘部14B发生了弹性变形时也保持原来的大致抛物线状的形状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在该第2环状凸缘部14C与外耳道2的壁面2a环状接触时,可以使由于该弹性变形而产生的向壁面2a的反作用力变小。因此,在使用者佩戴耳塞14的状态下,可以减轻从该第2环状凸缘部14B受到的压迫感和不适感。
并且,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耳塞14,其第1环状凸缘部14B的一般部位(即中间部位14B1以及后端部附近部位14B2)以一定的壁厚形成,所以即使第1环状凸缘部14B的弹性变形量在某种程度下变大,第2环状凸缘部14C也几乎不会发生弹性变形,可以维持为原来的大致抛物线状的形状。由此,第2环状凸缘部14C可以更加可靠地进行与外耳道2的壁面2a的环状接触。
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耳塞14,其第1环状凸缘部14B中的与筒状部14A的连结部位14B3,以与第2环状凸缘部14C中的最大壁厚部(即其前端部附近部位14C1中的最大壁厚部)相比较厚的壁厚形成,所以在将耳塞14向外耳道2中插入时,第1环状凸缘部14B的前端部不易发生变形。由此,第1环状凸缘14B的后端部附近部位14B2的与轴线Ax的距离,不会随着其周方向的位置而较大地变化。另外,因此,对于第2环状凸缘部14C,与轴线Ax的距离也不会随着该周方向的位置而较大地变化。由此,可以在前后方向的2处稳定进行耳塞14和外耳道2的壁面2a的环状接触。
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耳塞14,其筒状部14A的前端部附近部位14A3,以与该筒状部14A中的其它部位(即后端部附近部位14A1以及中间部位14A2)相比较薄的壁厚形成,所以在将耳塞14向外耳道2中插入时,可以随着外耳道2的弯曲形状而使筒状部14A的前端部附近部位14A3弯曲。由此,在使用者佩戴耳塞14的状态下,可以进一步减轻从该第1以及第2环状凸缘部14B、14C受到的压迫感和不适感。
并且,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耳塞14的筒状部14A,其中间部位14A2以与其后端部附近部位14A1相比较薄的壁厚形成,所以可以构成为,使筒状部14A容易从后端部向前端部逐渐弯曲,由此可以更加提高相对于外耳道2的弯曲形状的追随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下述情况,即,耳塞14的第1环状凸缘部14B中的中间部位14B1以及后端部附近部位14B2,以一定的壁厚形成,但也可以取代上述方式,使上述中间部位14B1以及后端部附近部位14B2的壁厚,随着其前后方向的部位而变化(例如构成为,从第1环状凸缘部14B的前端部向后端部而壁厚逐渐变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规格尺寸而示出的数值不过是一个例子,当然可以将它们设定为适当的其它值。

Claims (6)

1.一种耳塞,其在插入型耳机中使用,该插入型耳机构成为具有:接收器单元,其具有导音管;以及耳塞,其安装在该接收器单元的导音管上,该插入型耳机在将上述耳塞插入外耳道中的状态下使用,
该耳塞的特征在于,具有:筒状部,其通过安装在上述导音管上而与该导音管一起形成声道;第1环状凸缘部,其形成为从该筒状部的前端部向后方以大致抛物线状扩展;以及第2环状凸缘部,其形成为从该第1环状凸缘部的后端缘进一步向后方以大致抛物线状扩展,
上述第2环状凸缘部中的前端部附近部位形成为比上述第1环状凸缘部的后端部附近部位较厚的壁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塞,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环状凸缘部形成为从该第2环状凸缘部的前端部向后端部而壁厚逐渐变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耳塞,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环状凸缘部以大致一定的壁厚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耳塞,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环状凸缘部中的与上述筒状部的连结部位形成为比上述第2环状凸缘部中的最大壁厚部较厚的壁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耳塞,其特征在于,
上述筒状部的前端部附近部位形成为比该筒状部中的其它部位较薄的壁厚。
6.一种插入型耳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耳塞。
CN2009801241642A 2008-06-25 2009-05-11 耳塞以及插入型耳机 Pending CN1020776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65681 2008-06-25
JP2008165681A JP5258413B2 (ja) 2008-06-25 2008-06-25 イヤーチップおよび挿入型イヤホン
PCT/JP2009/002031 WO2009157125A1 (ja) 2008-06-25 2009-05-11 イヤーチップおよび挿入型イヤホ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7606A true CN102077606A (zh) 2011-05-25

Family

ID=41444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41642A Pending CN102077606A (zh) 2008-06-25 2009-05-11 耳塞以及插入型耳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258413B2 (zh)
KR (1) KR20110026417A (zh)
CN (1) CN102077606A (zh)
WO (1) WO200915712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17291A (zh) * 2011-08-05 2013-02-06 譁懋国际有限公司 耳机的耳塞垫体改良结构
CN110301139A (zh) * 2017-06-07 2019-10-01 株式会社发明屋 音响装置
CN117883238A (zh) * 2024-03-04 2024-04-16 广州市行动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导音管降噪耳塞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2144040A1 (ja) * 2011-04-20 2014-07-2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イヤホン
JP5665792B2 (ja) * 2012-04-26 2015-02-04 イメ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イヤーチップ
JP6136882B2 (ja) * 2013-11-20 2017-05-31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イヤーピース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ヤホン
CN103784256B (zh) * 2014-02-12 2016-04-06 江苏大学 一种配合外耳道形状的不易脱落的防水隔音耳塞
KR102163066B1 (ko) 2014-07-11 2020-10-07 허민수 이어 팁 및 이를 갖춘 이어폰
KR102384246B1 (ko) * 2021-11-24 2022-04-08 주식회사 아즈라 효율적인 대량생산 가능 구조의 왁스가드를 포함하는 이어팁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68431B2 (ja) * 2001-10-31 2006-04-19 スター精密株式会社 挿入型イヤホン
JP2008048303A (ja) * 2006-08-21 2008-02-28 Shinya Mitsui 電気音響変換装置及びそのアタッチメント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17291A (zh) * 2011-08-05 2013-02-06 譁懋国际有限公司 耳机的耳塞垫体改良结构
TWI556655B (zh) * 2011-08-05 2016-11-01 Headset earplug body structure
CN110301139A (zh) * 2017-06-07 2019-10-01 株式会社发明屋 音响装置
CN117883238A (zh) * 2024-03-04 2024-04-16 广州市行动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导音管降噪耳塞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157125A1 (ja) 2009-12-30
JP2010010885A (ja) 2010-01-14
KR20110026417A (ko) 2011-03-15
JP5258413B2 (ja) 2013-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7606A (zh) 耳塞以及插入型耳机
US9237394B2 (en) Canal type earphone with pressure equilibrium means
US7780473B2 (en) Plug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60215864A1 (en) Earpiece for a hearing aid and a hearing aid
US20080025541A1 (en) Behind-the-ear type hearing aid
EP1787493A1 (en) Earpiece for a hearing aid and a hearing aid
JP2008515299A (ja) 耳掛け型補聴器用アダプター
CN102656905A (zh) 用于助听器的耳塞和助听器
JP2011009909A (ja) イヤホン
EP2469890A1 (en) A BTE hearing aid with an elongated securing member
CN204090093U (zh) 一种入耳式软体弹性耳机
CN101094760B (zh) 用于对声管成形的固定器和方法
CN208707886U (zh) 入耳式耳机
KR20190099412A (ko) 수음 장치
CN212936166U (zh) 一种入耳式耳机
JP2022087056A (ja) 能動的通気を有する聴覚装置およびイヤピース
AU2018286816A1 (en) In-ear receiver
KR102304077B1 (ko) 이어폰
JP5516878B2 (ja) イヤーキャップ及びイヤーキャップを備えたイヤホン
CN220422004U (zh) 一种提升音质的耳机发声部及耳机
JP3244243U (ja) イヤホン
CN220422005U (zh) 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及耳机
US20240073575A1 (en) Intra-aural earbud
JPS6342999B2 (zh)
CN213485131U (zh) 一种预防入耳式耳机popo噪音的硅胶套及入耳式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OLEX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TAR MICRONICS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3031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314

Address after: Illinois

Applicant after: Molex Inc.

Address before: Shizuoka

Applicant before: Star micronics Co., Ltd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Illinois

Applicant after: Molex Incorporated

Address before: Illinois

Applicant before: Molex Inc.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MOLEX INC. TO: MOLEX INCORPORATED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