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22005U - 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及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及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22005U
CN220422005U CN202322121767.7U CN202322121767U CN220422005U CN 220422005 U CN220422005 U CN 220422005U CN 202322121767 U CN202322121767 U CN 202322121767U CN 220422005 U CN220422005 U CN 2204220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sound
hole
ear
ce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2176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世友
蒋扬文
李田田
陈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2176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220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220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220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及耳机,涉及发声器械技术领域,该耳机出声部包括本体,本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具有振动膜片,振动膜片将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子容纳腔和第二子容纳腔;第一子容纳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发声孔,第二子容纳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泄压孔;在佩戴状态下,发声孔位于用户耳甲腔内且靠近耳屏,泄压孔和用户皮肤之间存在间隙。通过对发声孔与泄压孔相对位置的设定,从而有效提升耳机出声部的音质。

Description

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及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声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及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是一对转换单元,它接受来自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耳机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结构上功能方式进行分类,可分为半开放式、开放式和封闭式;按照用户佩戴耳机的方式,一般又可以分为头戴式耳机、挂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
在现有技术中开放式耳机的出声部中的发声孔仅朝向耳道,而忽略了用户耳朵的构造对用户接听声音也会存在影响,从而降低了用户收听到的音质,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及耳机,以解决如何改善用户接听到的耳机音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感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该耳机出声部包括本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具有振动膜片,所述振动膜片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子容纳腔和第二子容纳腔;所述第一子容纳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发声孔,所述第二子容纳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泄压孔;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发声孔位于用户耳甲腔内且靠近耳屏,所述泄压孔和用户皮肤之间存在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发声孔与所述泄压孔位于所述耳机出声部的同一侧,所述发声孔的中心与所述泄压孔的中心之间的间距在18毫米至23毫米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发声孔的中心与所述泄压孔的中心在所述耳机出声部厚度方向上的间距大于2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泄压孔位于所述耳机出声部的横向中心面的第一侧,所述横向中心面为以所述耳机出声部的宽度方向为法线的中心点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侧为在佩戴状态下靠近用户耳垂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发声孔的中心与所述泄压孔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所述耳机出声部的纵向中心面的夹角在5度至15度之间,所述纵向中心面为以所述耳机出声部的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几何中心点所在的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泄压孔位于所述耳机出声部远离所述发声孔的一端,在佩戴状态下,所述泄压孔位于耳朵的耳轮、对耳屏和耳屏包围的空间之外,且靠近所述耳屏。
进一步地,所述泄压孔为圆弧槽口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圆弧槽口延伸方向两端之间的尺寸在4毫米至5毫米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圆弧槽口的环宽尺寸在2毫米至3毫米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该耳机包括上述的耳机出声部;耳机电池部,内部安装电池;耳机挂耳部,所述耳机挂耳部的一端与所述耳机出声部连接,所述耳机挂耳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耳机电池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及耳机,该耳机出声部包括本体,本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具有振动膜片,振动膜片将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子容纳腔和第二子容纳腔;第一子容纳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发声孔,第二子容纳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泄压孔;在佩戴状态下,发声孔位于用户耳甲腔内且靠近耳屏,泄压孔和用户皮肤之间存在间隙。首先考虑到耳朵外轮廓为不规则的结构形状,在佩戴状态下发声孔朝向耳甲腔和耳道,使发声孔的声音在耳甲腔内聚集,为了减小发声孔的声音的扩散,更为精准使发声孔的声音在耳甲腔内聚集,发声孔位于用户耳甲腔内且靠近耳屏,利用耳屏阻挡声音从耳甲腔内溢出,同时耳屏也能够阻挡空气的流动,从而避免空气流动对发声孔的发声造成影响,进一步的,泄压孔和用户皮肤之间存在间隙,间隙代表泄压孔和用户皮肤之间有一定的空间,既能够避免用户皮肤堵塞泄压孔,影响泄压孔进行排压,同时,也避免泄压孔远离皮肤可能受到空气流动的影响,从而影响容纳腔内部的压力,导致发声孔音质的下降。因此,发声孔位于用户耳甲腔内且靠近耳屏,泄压孔和用户皮肤之间存在间隙能够有效改善用户接听到的耳机音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与耳朵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出声部的爆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耳朵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出声部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出声部在第二视角下距离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出声部在第二视角下角度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出声部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耳机;110、耳机出声部;111、本体;112、容纳腔;1121、第一子容纳腔;1122、第二子容纳腔;113、振动膜片;114、发声孔;115、泄压孔;116、第一侧;117、第二侧;118、第三侧;120、耳机挂耳部;130、耳机电池部;140、纵向中心面;150、横向中心面;200、耳朵;210、耳垂;220、耳道;230、耳屏;240、耳甲腔;250、耳轮;260、对耳屏;
α1、发声孔的中心与泄压孔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耳机出声部的纵向中心面的夹角;
D1、发声孔的中心与泄压孔的中心之间的尺寸;
D2、发声孔的中心与泄压孔的中心在耳机出声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D3、圆弧槽口延伸方向两端之间的尺寸;
D4、圆弧槽口的环宽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外”、“内”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左”、“右”方向表示在具体对应的示意图中所示意的左右方向,可以为正常使用状态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术语“连接”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既包括直接连接也包括间接连接。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该提升音质的耳机出声部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挂耳式耳机,例如,该提升音质的耳机出声部适用于单耳式挂耳式耳机,即耳机仅有一个挂耳部;例如,该提升音质的耳机出声部适用于双耳式挂耳式耳机,即耳机具有两个挂耳部;为了便于说明,下文均以该提升音质的耳机出声部适用于双耳式挂耳式耳机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耳机出声部110包括本体111,本体111具有容纳腔112,容纳腔112内具有振动膜片113,振动膜片113将容纳腔112分隔成第一子容纳腔1121和第二子容纳腔1122;第一子容纳腔1121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发声孔114,第二子容纳腔1122具有与外界连通的泄压孔115。
具体的,对于用户使用而言,耳机100主要是音质、舒适性和耐用性。针对音质而言,耳机100的听感与音箱是不同的,音箱发出的声波在空气中衰减、发生干涉,与人的头和耳朵相互作用,耳机100的声音是直接进入耳朵200的。泄压孔115发出的声音对发声孔114发出的声音是否造成干涉,直接影响音质的品质,为了便于说明该耳机100与用户耳朵200各部位的连接关系,方便理解耳机100各部分与耳朵200各部位接触对音质、舒适性以及耐用性的影响,下文将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此首先对耳朵200各部位进行介绍,如图3所示,耳朵200包括耳垂210、耳道220、耳屏230、耳甲腔240、对耳轮脚250等等。同时为了方便对耳机100的方向进行解释,如图2所示,通过建立坐标系辅助理解,耳机100在三维空间中的结构位置关系,三维空间具有X、Y、Z三个方向,也具有XY、XZ、YZ三个平面,以便于后文中进行相应的描述,耳机出声部110的长度方向为X方向,耳机出声部110的宽度方向为Y方向,耳机出声部110的厚度方向为Z方向。纵向中心面140所在的平面为XY平面,横向中心面150所在的平面为XZ平面,径向中心面所在的平面为YZ平面。
耳机出声部110为能够发声的部位,耳机出声部110包括本体111,本体111具有容纳腔112,其容纳腔112内部具有发声装置,发声装置包括磁铁、线圈和振动膜片113等零部件,通过振动膜片113的变化,从而发出声音。为了避免容纳腔112内部气体相互干扰,振动膜片113将容纳腔112分隔成第一子容纳腔1121和第二子容纳腔1122,耳机出声部110的表面上具有发声孔114和泄压孔115。发声孔114将第一子容纳腔1121与外界连通,发声孔114由多个小孔组成,小孔的数量以及尺寸的大小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振动膜片113产生的声音通过发声孔114的各个小孔发出,从而将声音传入用户耳朵,发声孔114具体设置位置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例如,发声孔114位于耳机出声部110的端部;需要的说明的是,正是因为耳机出声部110内的各种零部件的存在,从而导致耳机出声部110存在一定的厚度,耳机出声部110具体的形状不做限定,任何能够容纳发声装置的结构均符合要求,例如,耳机出声部110可以为长方体结构。为了进一步提高佩戴的舒适性,耳机出声部110也可以为椭球形结构。耳机出声部110的表面上还具有泄压孔115,泄压孔115将第二子容纳腔1122与外界连通,其具体形状不做限定,例如,泄压孔115为圆形通道,例如,泄压孔115为圆弧槽口形状。同样泄压孔115也可以由多个小孔组成,小孔的数量以及尺寸的大小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振动膜片113振动产生的压力可以通过第二子容纳腔1122并利用泄压孔115进行排出,从而释放容纳腔112内部的压力,泄压孔115能够使空气在容纳腔112内自由流动,防止内部压力堆积,避免对振动膜片113的振动造成干扰,从而避免造成音质变化,使耳机出声部110能发出更好的音质和低音效果。
在佩戴状态下,发声孔114位于用户耳甲腔240内且靠近耳屏230,泄压孔115和用户皮肤之间存在间隙。
具体的,用户在佩戴的状态下,发声孔114朝向用户的耳朵200,准确来说发声孔114正对耳甲腔240,朝向耳道220,使声音直接传入耳道220内,为了尽可能的减小声音的外漏以及空气流动对发声孔114的干扰,发声孔114位于用户耳甲腔240内且靠近耳屏230,利用耳屏230阻挡声音从耳甲腔240内溢出,同时耳屏230也能够阻挡空气的流动,从而避免空气流动对发声孔114的发声造成影响,此处的靠近可以包括发声孔114的部分区域与耳屏230接触,也可以包括发声孔114与耳屏230存在些许的间隙,不同于用户的耳朵200有所区别,因此此处的间隙具体大小不做明确限定,例如,发声孔114与耳屏230之间间隔3毫米。同时考虑到泄压孔115排压的问题,泄压孔115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例如泄压孔115与发声孔114在同一侧面,或者泄压孔115与发声孔114不在同一侧面,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在佩戴状态下,泄压孔115和用户皮肤之间存在间隙,此处的间隙的主要满足泄压孔115与用户皮肤之间有一定的空间,此处的空间用于泄压孔115进行排压,避免皮肤堵塞泄压孔115,同时考虑距离皮肤表面越远,空气流速越快,对泄压孔115压力的排放影响越大,因此此处的间隙距离不宜过大,此处间隙具体不做限定,例如,泄压孔115与用户皮肤之间间隙为5毫米。可以通过发声孔114与泄压孔115相对距离的设置或者角度的设置从而满足发声孔114靠近耳屏230且泄压孔115和用户皮肤之间存在间隙的情况,后文将给出具体实施例,在此不多做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及耳机,该耳机出声部包括本体,本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具有振动膜片,振动膜片将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子容纳腔和第二子容纳腔;第一子容纳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发声孔,第二子容纳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泄压孔;在佩戴状态下,发声孔位于用户耳甲腔内且靠近耳屏,泄压孔和用户皮肤之间存在间隙。首先考虑到耳朵外轮廓为不规则的结构形状,在佩戴状态下发声孔朝向耳甲腔和耳道,使发声孔的声音在耳甲腔内聚集,为了减小发声孔的声音的扩散,更为精准使发声孔的声音在耳甲腔内聚集,发声孔位于用户耳甲腔内且靠近耳屏,利用耳屏阻挡声音从耳甲腔内溢出,同时耳屏也能够阻挡空气的流动,从而避免空气流动对发声孔的发声造成影响,进一步的,泄压孔和用户皮肤之间存在间隙,间隙代表泄压孔和用户皮肤之间有一定的空间,既能够避免用户皮肤堵塞泄压孔,影响泄压孔进行排压,同时,也避免泄压孔远离皮肤可能受到空气流动的影响,从而影响容纳腔内部的压力,导致发声孔音质的下降。因此,发声孔位于用户耳甲腔内且靠近耳屏,泄压孔和用户皮肤之间存在间隙能够有效改善用户接听到的耳机音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发声孔114与泄压孔115位于耳机出声部110的同一侧,发声孔114的中心与泄压孔115的中心之间的间距在18毫米至23毫米之间。具体的,为了提升耳机出声部110的美观度,发声孔114与泄压孔115位于耳机出声部110的同一侧,此处的同一侧可以以耳机出声部110的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几何中心点所在的平面作为纵向中心面140,纵向中心面140将耳机出声部110分为第二侧117和第三侧118,即泄压孔115和发声孔114均位于耳机出声部110的纵向中心面140的第二侧117,同时考虑到泄压孔115也可能产生声音,为了避免泄压孔115产生的声音对发声孔114产生的声音造成干扰,泄压孔115中泄压孔通道的中轴线,发声孔114中发声孔通道的中轴线,通过将泄压孔通道的中轴线和发声孔通道的中轴线的交点位于纵向中心面140的第三侧118的设计,从而能够使泄压孔115与发声孔114朝向不同的方向,通过不同朝向的设计,有效避免泄压孔115发出的声音对发声孔114发出的声音造成干扰,改善了耳机出声部110的音质,提升了用户使用的体验感。需要说明的是,具体泄压孔通道的中轴线和发声孔通道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夹角度数越大,泄压孔115与发声孔114朝向相背程度也就越大,例如,泄压孔通道的中轴线和发声孔通道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60度;夹角度数越小,泄压孔115与发声孔114朝向同一方向的程度越接近,例如,泄压孔通道的中轴线和发声孔通道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度。同时考虑到发声孔114与泄压孔115相隔过近也会造成相互干扰的情况,因此发声孔114与泄压孔115需要保证一定的距离,发声孔114的中心与泄压孔115的中心之间的尺寸为D1,例如,发声孔114的中心与泄压孔115的中心之间的尺寸D1在18毫米至23毫米之间。发声孔114的中心为发声孔114的几何中心点,泄压孔115的中心为泄压孔115的几何中心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通过发声孔114与泄压孔115相对距离的设置以满足发声孔114靠近耳屏230且泄压孔115和用户皮肤之间存在间隙的情况,具体通过发声孔114的中心与泄压孔115的中心在耳机出声部110厚度方向上的间隔设置,从而进一步保证发声孔114位于用户耳甲腔240内且靠近耳屏230,泄压孔115和用户皮肤之间存在间隙。具体理解为,在发声孔114面向耳朵200的耳甲腔240,发声孔114可能与皮肤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发声孔114的中心与泄压孔115的中心在耳机出声部110厚度方向上的间隔设置,从而泄压孔115和用户皮肤之间也就存在间隔空间,具体间隔数值不做限定,发声孔114的中心与泄压孔115的中心在耳机出声部110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为D2,例如,发声孔114的中心与泄压孔115的中心在耳机出声部110厚度方向上的间距D2大于2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4和图5所示,泄压孔115位于耳机出声部110的横向中心面150的第三侧118,横向中心面150为以耳机出声部110的宽度方向为法线的中心点所在的平面,第三侧118为在佩戴状态下靠近用户耳垂210的一侧。具体的,横向中心面150所在的平面为XZ平面,在泄压孔115位于耳机出声部110的纵向中心面140的第一侧116,在耳机100处于佩戴状态下,泄压孔115在耳机出声部110上更靠近耳朵200的一侧,可以减小空气流动对泄压孔115排压的影响,提升了用户体验感,为了更进一步提升音质,泄压孔115位于耳机出声部110的横向中心面150的第三侧118,耳机100在佩戴的状态下,第三侧118为在佩戴状态下靠近用户耳垂210的一侧。使泄压孔115更加靠近耳屏230,利用耳屏230阻挡空气流动,使泄压孔115周边的气流进一步的减小,更进一步的减小空气流动对泄压孔115排压的影响,提升了音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发声孔114的中心与泄压孔115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耳机出声部110的纵向中心面140的夹角在5度至15度之间,纵向中心面140为以耳机出声部110的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几何中心点所在的平面。具体的,通过发声孔114与泄压孔115相对角度的设置以满足发声孔114靠近耳屏230且泄压孔115和用户皮肤之间存在间隙的情况,结构设计原理为以耳机出声部110的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几何中心点所在的平面为纵向中心面140,纵向中心面140与用户头部皮肤靠近耳屏230的位置处的平面存在平行的情况,在佩戴状态下,在发声孔114面向耳朵200的耳甲腔240,发声孔114可能与用户头部皮肤靠近耳屏230的位置处的平面处于同一平面,发声孔114的中心与泄压孔115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耳机出声部110的纵向中心面140的夹角为α1,因此由于夹角α1的存在,泄压孔115不会与用户头部皮肤靠近耳屏230的位置处的平面处于同一平面,泄压孔115与用户头部皮肤靠近耳屏230的位置处的皮肤存在间隙,从而满足泄压孔115排压的需求。具体发声孔114的中心与泄压孔115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耳机出声部110的纵向中心面140的夹角α1的数值大小不做限定,夹角α1越大,泄压孔115与用户头部皮肤靠近耳屏230的位置处的皮肤的间隙也就越大。例如,发声孔114的中心与泄压孔115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耳机出声部110的纵向中心面140的夹角为30度或者50度,也可以在5度到15度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泄压孔115位于耳机出声部110远离发声孔114的一端,在佩戴状态下,泄压孔115位于耳朵200的耳轮250、对耳屏260和耳屏230包围的空间之外,且靠近耳屏230。具体的,空气流动会导致泄压孔115的排压受到影响,从而影响耳机出声部110发声的音质,为了尽可能的减小空气流动对泄压孔115的影响,在佩戴状态下,泄压孔115位于耳朵200的耳轮250、对耳屏260和耳屏230包围的空间之外,且靠近耳屏230,利用耳屏230阻挡空气流动,使泄压孔115周边的气流进一步的减小,更进一步的减小空气流动对泄压孔115排压的影响,提升了音质。需要强调的是,在此种情况发声孔114和泄压孔115均位于靠近耳屏230的位置,但是发声孔114和泄压孔115分别位于靠近耳屏230的两侧,发声孔114位于耳朵200内侧,泄压孔115位于耳朵200外侧,因此耳屏230作为中间屏障能够阻挡发声孔114和泄压孔115之间的发声的干扰。同时,由于振动膜片113将容纳腔112分隔成第一子容纳腔1121和第二子容纳腔1122,发声孔114与第一子容纳腔1121连通,泄压孔115与第二子容纳腔连通,振动膜片113使发声孔114与泄压孔115产生的声音相位相反,使之能够在远场反相相消,从而避免耳机100漏音。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泄压孔115为圆弧槽口形状,泄压孔115可以由多个小孔组成,小孔的数量以及尺寸的大小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圆弧槽口延伸方向两端之间的尺寸为D3,其D3具体尺寸也不做限定,例如,圆弧槽口延伸方向两端之间的尺寸D3为4毫米或者5毫米,也可以在4毫米至5毫米之间。同样,圆弧槽口的环宽尺寸为D4,其D4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例如,圆弧槽口的环宽尺寸D4为2毫米或者3毫米,也可以在2毫米至3毫米之间。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耳机100,结合图3和图8所示,该耳机100包括耳机出声部110、耳机挂耳部120和耳机电池部130。耳机出声部110包括发声孔114,耳机电池部130内部安装电池,耳机挂耳部120的一端与耳机电池部130连接,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与耳机出声部110连接。具体的,耳机100包括多个部分,耳机出声部110为能够发声的部位,耳机挂耳部120为用户耳朵佩带的部分,耳机电池部130内部安装电池为能够储存电能的部分。耳机挂耳部120的一端与耳机出声部110连接,耳机挂耳部120沿曲线方向延伸,此处的曲线方向延伸可以理解为弯曲结构,即耳机挂耳部120从耳朵200的前侧绕过耳朵200的上侧并沿着耳廓延伸至耳朵200的后侧,从而使耳机挂耳部120贴合于耳朵200的上侧和后侧,使的耳机100能够很好的固定在耳朵200上。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与耳机电池部130连接,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定,例如,耳机电池部130的一端设置有安装通道,在安装通道内设置卡接口,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通过卡接的方式与耳机电池部130的一端进行连接;例如,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的直径尺寸略大于安装通道的尺寸,通过过盈配合方式使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固定于安装通道内。例如,还可以采用螺纹的配合连接方式,在安装通道内设置螺纹孔,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设置螺纹头,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耳机电池部130的一端进行连接。为了防止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伸入安装通道内挤压其它零部件,例如,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挤压到电池,在安装通道内设置安装挡板,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穿过安装通道与安装挡板抵接,利用安装挡板限制挂耳机挂耳部120的移动范围。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耳机100的使用体验感,耳机挂耳部120能够散发光亮,增强耳机100的科技感,耳机挂耳部120的外表面为透明的外皮,耳机挂耳部120的内部具有光纤,耳机电池部130还具有发光件,通过将发光件的发光口朝向光纤的一端,从而耳机挂耳部120的内部光纤发光,通过透明的外皮显示出来,增加了科技感,也方便用户在黑暗的地方拿取和使用耳机10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具有振动膜片,所述振动膜片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子容纳腔和第二子容纳腔;
所述第一子容纳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发声孔,所述第二子容纳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泄压孔;
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发声孔位于用户耳甲腔内且靠近耳屏,所述泄压孔和用户皮肤之间存在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出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孔与所述泄压孔位于所述耳机出声部的同一侧,所述发声孔的中心与所述泄压孔的中心之间的间距在18毫米至23毫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出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孔的中心与所述泄压孔的中心在所述耳机出声部厚度方向上的间距大于2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出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孔位于所述耳机出声部的横向中心面的第一侧,所述横向中心面为以所述耳机出声部的宽度方向为法线的中心点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侧为在佩戴状态下靠近用户耳垂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出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孔的中心与所述泄压孔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所述耳机出声部的纵向中心面的夹角在5度至15度之间,所述纵向中心面为以所述耳机出声部的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几何中心点所在的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出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孔位于所述耳机出声部远离所述发声孔的一端,在佩戴状态下,所述泄压孔位于耳朵的耳轮、对耳屏和耳屏包围的空间之外,且靠近所述耳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出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孔为圆弧槽口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出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槽口延伸方向两端之间的尺寸在4毫米至5毫米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出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槽口的环宽尺寸在2毫米至3毫米之间。
10.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出声部;
耳机电池部,内部安装电池;
耳机挂耳部,所述耳机挂耳部的一端与所述耳机出声部连接,所述耳机挂耳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耳机电池部连接。
CN202322121767.7U 2023-08-08 2023-08-08 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及耳机 Active CN2204220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21767.7U CN220422005U (zh) 2023-08-08 2023-08-08 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及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21767.7U CN220422005U (zh) 2023-08-08 2023-08-08 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及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22005U true CN220422005U (zh) 2024-01-30

Family

ID=89642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21767.7U Active CN220422005U (zh) 2023-08-08 2023-08-08 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及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220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42485B (zh) 入耳式耳机
CN212970035U (zh) 耳机结构
EP3565273B1 (en) Sound pickup device
CN220422005U (zh) 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及耳机
CN220422004U (zh) 一种提升音质的耳机发声部及耳机
CN212231716U (zh) 一种耳机
CN213073036U (zh) Tws耳机
CN220422011U (zh) 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
CN220422009U (zh) 耳机的发声部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
CN220422013U (zh) 耳机的贴耳部及改善音质的耳机
JPS6342999B2 (zh)
CN220493121U (zh) 一种开放式耳机
WO2024087908A1 (zh) 一种耳机
CN220422007U (zh) 一种佩戴舒适的耳机电池部及耳机
US20240147110A1 (en) Open earphones
CN215682595U (zh) 一种耳机发音结构、无线耳机以及有线耳机
US11902734B1 (en) Open earphones
CN220368782U (zh) 一种耳机
CN218473331U (zh)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CN220422012U (zh) 一种佩戴稳定的耳机
CN219875992U (zh) 一种耳机
CN217957289U (zh) 低音增强装置和采用该装置的外放式耳机和蓝牙耳机
US11902731B1 (en) Open earphones
TWI836445B (zh) 入耳式耳機
CN117956368A (zh) 一种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