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22009U - 耳机的发声部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的发声部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22009U
CN220422009U CN202322122332.4U CN202322122332U CN220422009U CN 220422009 U CN220422009 U CN 220422009U CN 202322122332 U CN202322122332 U CN 202322122332U CN 220422009 U CN220422009 U CN 2204220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microphone
opening
sound receiving
receiving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2233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世友
蒋扬文
李田田
周志军
陈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2233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220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220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220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的发声部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涉及音频输出设备领域,该发声部包括壳体和麦克风,壳体内部具有容纳腔,壳体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泄压口;麦克风位于容纳腔内,用于将振动转化为电信号;其中,壳体还具有收音口,收音口与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在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泄压口和收音口位于发声部的纵向中心面的两侧,纵向中心面为经过发声部的几何中心且以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平面。通过将泄压口和收音口设置于发声部的厚度方向的两侧,使泄压口的朝向和收音口的朝向之间的夹角尽可能大,减小泄压口输出的振动对收音口的影响,有效提高耳机的收音音质。

Description

耳机的发声部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频输出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的发声部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为佩戴于用户的耳部,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将音频信号以振动的形式传导至用户的耳蜗,以使用户能够感知到耳机输出的音频,同时,耳机还能够通过拾音结构获取用户输出的语音,将用户的语音转化为电信号。相关的耳机的拾音结构容易获取到环境的噪音导致耳机的拾音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的发声部以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用于解决如何提高耳机的拾音效果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的发声部,该耳机的发声部包括壳体,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泄压口;麦克风,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用于将振动转化为电信号;其中,所述壳体还具有收音口,所述收音口与所述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在所述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泄压口和所述收音口位于所述发声部的纵向中心面的两侧,所述纵向中心面为经过所述发声部的几何中心且以所述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平面。
进一步地,在所述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位于所述纵向中心面的两侧,所述泄压口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收音口位于所述第二侧;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第一侧朝向用户的耳部。
进一步地,所述发声部还包括发声件,所述发声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壳体还具有出声口,所述出声口与所述发声件所在的空间连通;在所述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泄压口和所述出声口位于所述纵向中心面的同一侧;在所述发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泄压口和所述出声口间隔设置,且所述收音口位于所述泄压口和所述出声口之间。
进一步地,在所述发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泄压口和所述出声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出声口靠近用户的耳道,所述泄压口远离所述耳道。
进一步地,所述麦克风包括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所述第一麦克风和所述第二麦克风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收音口包括第一收音口和第二收音口,所述第一收音口与所述第一麦克风所在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收音口和所述第二麦克风连通;在所述发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收音口靠近所述泄压口,所述第二收音口靠近所述出声口。
进一步地,在所述发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收音口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泄压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在8毫米至10毫米之间;所述第二收音口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出声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在4毫米至6毫米之间。
进一步地,在所述发声部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收音口和所述第二收音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收音口靠近用户的嘴角,所述第二收音口远离所述用户的嘴角;所述第一收音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收音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连线的延伸方向指向所述嘴角。
进一步地,所述发声部还具有隔离结构,所述隔离结构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用于形成导声空间,所述导声空间由所述收音口延伸至所述麦克风,且所述导声空间与所述容纳腔内的其余空间隔离。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结构包括隔离件,所述隔离件固定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所述隔离件由所述容纳腔的内壁延伸至所述麦克风,且所述隔离件具有由所述收音口延伸至所述麦克风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包围形成所述导声空间,或,所述隔离件包括隔离壁,所述隔离壁由所述容纳腔的内壁突出,所述隔离壁由所述内壁延伸至所述麦克风,且所述隔离壁的内壁环绕于所述收音口的外部和所述麦克风的外部,以包围形成所述导声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该耳机包括耳挂部,沿曲线延伸,用于钩挂于用户的耳部;电源部,与所述耳挂部的一端连接;上述的发声部,与所述耳挂部的所述一端的相对的另一端连接,且能够由所述电源部获取电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的发声部,该发声部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壳体,位于容纳腔内的麦克风,该麦克风能够将振动转化为电信号,以获取外部的声音信号,其中,壳体具有与麦克风所在空间连通的收音口,用于将容纳腔外部的声音信号传导至麦克风,壳体还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泄压口,该泄压口用于维持容纳腔内的压力,在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泄压口和收音口位于发声部的纵向中心面的两侧,该纵向中心面为经过发声部的几何中心且以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平面,可以理解为,将泄压口和收音口设置于发声部的厚度方向的两侧,使泄压口的朝向和收音口的朝向之间的夹角尽可能大,且使泄压口和收音口相距较远的距离,从而减小泄压口输出的振动对收音口的影响,提高耳机的收音音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声部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与耳朵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耳朵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声部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声部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声部在第四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声部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声部;20、耳挂部;30、电源部;100、壳体;110、容纳腔;120、泄压口;130、收音口;131、第一收音口;132、第二收音口;140、第一侧;150、第二侧;160、出声口;170、隔离结构;180、导声空间;200、麦克风;210、第一麦克风;220、第二麦克风;300、耳部;310、耳道;320、耳甲腔;330、对耳轮;M1、纵向中心面;
D1、第一收音口在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泄压口位于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
D2、第二收音口在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出声口位于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外”、“内”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左”、“右”方向表示在具体对应的示意图中所示意的左右方向,可以为正常使用状态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术语“连接”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既包括直接连接也包括间接连接。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该耳机的发声部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挂耳式耳机,例如,该耳机的发声部适用于单耳挂耳式耳机,即耳机仅有一个耳挂部;例如,该耳机的发声部适用于双耳挂耳式耳机,即耳机具有两个耳挂部;为了便于说明,下文均以该耳机的发声部适用于双耳挂耳式耳机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发声部10包括壳体100和麦克风200,壳体100内部具有容纳腔110,壳体100具有与容纳腔110连通的泄压口120;麦克风200位于容纳腔110内,用于将振动转化为电信号。
具体的,发声部10为耳机能够发声的部位,发声部10包括壳体100,壳体100具体结构不做限定,例如,壳体100可以为长方体结构,为了进一步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壳体100也可以为椭球形结构。壳体100具有容纳腔110,容纳腔110具体的尺寸和形状不做限定,其容纳腔110内部具有发声装置,发声装置包括磁铁、线圈和振动膜片等零部件,通过振动膜片的变化,从而发出声音。为了避免容纳腔110内部气体相互干扰,振动膜片将容纳腔110分隔成第一子容纳腔和第二子容纳腔。壳体100具有与容纳腔110连通的泄压口120,泄压口120将第二子容纳腔与外界连通,其具体形状不做限定,例如,泄压口120为圆形通道口,例如,泄压口120为圆弧槽口。泄压口120可以由多个小孔组成,小孔的数量以及尺寸的大小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振动膜片振动产生的压力可以通过第二子容纳腔并利用泄压口120进行排出,从而释放容纳腔110内部的压力,泄压口120能够使空气在容纳腔110内自由流动,防止内部压力堆积,避免对振动膜片的振动造成干扰,从而避免造成音质变化,使发声部10能发出更好的音质和低音效果。发声部10还包括麦克风200,麦克风200位于容纳腔110内,用于将振动转化为电信号。麦克风200拾音方式有:单指向、全指向、双指向。单指向也是指单一指向,是输入的源方式有所不同的,输入方式是固定在某一个方向才能输入或录音方式的,通常是指麦克风只有一个方向可以接收声音,这种麦克风主要用于噪音环境比较大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噪音对语音的影响,让通话更加清晰。全指向是接受范围比较宽广,在不同的角度都可以输入的,话筒拾取各方向的声音,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同样敏感,但是全指向性话筒不能有效地降低或消除不希望有的声音。双指向是拾取两侧的声音,双指向性话筒主要对来自两个方向的声音敏感。在此麦克风200具体拾音方式不做限定,后面将给出一些相关实施例。
其中,壳体100还具有收音口130,收音口130与麦克风200所在的空间连通;在发声部10的厚度方向上,泄压口120和收音口130位于发声部10的纵向中心面M1的两侧,纵向中心面M1为经过发声部10的几何中心且以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平面。
具体的,壳体100还具有收音口130,收音口130的数量以及形状尺寸不做限定,收音口130与麦克风200所在的空间连通;例如,收音口130的数量为1,麦克风200的数量也为1,收音口130与麦克风200所在的空间连通,麦克风200将通过收音口130获取的振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例如,收音口130的数量为2,麦克风200的数量也为2,每个收音口130连通一个麦克风200所在的空间,每个麦克风200将通过每个收音口130获取的振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考虑到泄压口120用于维持容纳腔110内的压力,泄压口120在进行排压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传入收音口130,对麦克风200接收的振动信息造成影响,从而影响耳机的音质,为了尽可能减小泄压口120排压的影响,将泄压口120与收音口130的朝向相背,且相对距离尽可能的远离。
示例性的,以发声部10的厚度方向为法线形成一个平面,且该平面经过发声部10的几何中心,该平面定义为纵向中心面M1,将泄压口120和收音口130位于发声部10的纵向中心面M1的两侧,从而增加了泄压口120和收音口130相对之间的距离,且使泄压口120的朝向和收音口130的朝向尽可能的相反,具体泄压口120的朝向和收音口130的朝向之间的夹角不做限定,两者朝向相反,则效果越好,从而减小泄压口120输出的振动对收音口130的影响,提高耳机的收音音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的发声部,该发声部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壳体,位于容纳腔内的麦克风,该麦克风能够将振动转化为电信号,以获取外部的声音信号,其中,壳体具有与麦克风所在空间连通的收音口,用于将容纳腔外部的声音信号传导至麦克风,壳体还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泄压口,该泄压口用于维持容纳腔内的压力,在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泄压口和收音口位于发声部的纵向中心面的两侧,该纵向中心面为经过发声部的几何中心且以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平面,可以理解为,将泄压口和收音口设置于发声部的厚度方向的两侧,使泄压口的朝向和收音口的朝向之间的夹角尽可能大,且使泄压口和收音口相距较远的距离,从而减小泄压口输出的振动对收音口的影响,提高耳机的收音音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在发声部10的厚度方向上,壳体10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140和第二侧150,第一侧140和第二侧150位于纵向中心面M1的两侧,因为泄压口120和收音口130位于发声部10的纵向中心面M1的两侧,因此,壳体100的一侧具有泄压口120,另一侧具有收音口130,考虑到收音口130需要获取接收声音,在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收音口130的设置位置应当为背向用户的耳部300的一侧,从而更加全面获取声音信息。因此,收音口130位于第二侧150,泄压口120位于第一侧140,第一侧140朝向用户的耳部300,第二侧150背向用户的耳部3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声部10还包括发声件,发声件位于容纳腔110内,壳体100还具有出声口160,出声口160与发声件所在的空间连通;在发声部10的厚度方向上,泄压口120和出声口160位于纵向中心面M1的同一侧;在发声部10的长度方向上,泄压口120和出声口160间隔设置,且收音口130位于泄压口120和出声口160之间。具体的,壳体100还具有出声口160,出声口160可以由多个小孔组成,小孔的数量以及尺寸的大小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容纳腔110内具有发声件,出声口160与发声件所在的空间连通,发声件产生的声音通过出声口160的各个小孔发出,从而将声音传入用户耳朵,出声口160具体设置位置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例如,出声口160位于发声部10的端部。在耳机佩戴的状态下,泄压口120和收音口130位于发声部10的纵向中心面M1的两侧,泄压口120和出声口160位于纵向中心面M1的同一侧,从而收音口130与出声口160位于发声部10的纵向中心面M1的两侧,同时,在发声部10的长度方向上,泄压口120和出声口160间隔设置,且收音口130位于泄压口120和出声口160之间,可以理解为,相邻的收音口130与泄压口120,或者收音口130与出声口160,均位于纵向中心面M1的两侧,有效避免相邻收音口130与泄压口120之间的干扰,或者收音口130与出声口160之间的干扰,对于同一侧的泄压口120和出声口160间隔设置,增加了泄压口120和出声口160之间的距离,避免泄压口120发出的声音对出声口160发声的声音造成干扰,有效保证了用户收听到的音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发声部10的长度方向上,泄压口120和出声口160分别位于壳体100的两端;在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出声口160靠近用户的耳道310,泄压口120远离耳道310。具体的,在此首先对耳朵300各部位进行介绍,耳朵300包括耳道310、耳甲腔320和对耳轮330等等,发声部10的一端与耳挂部20连接,发声部10的壳体100沿长度方向延伸,壳体100可以延伸至对耳轮330的位置,从而能够满足出声口160位于耳甲腔320内,且朝向耳道310,通过将泄压口120和出声口160分别位于壳体100的两端,从而最大程度的增加泄压口120和出声口160之间的间距,有效避免泄压口120发声和出声口160发声之间的干扰,为了更进一步提升音质,在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出声口160靠近用户的耳道310,泄压口120远离耳道310,以缩短出声口160与耳道310之间的距离,减少声音的扩散损失,以避免泄压口120产生的声音传入耳道3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为了更好的收音效果,麦克风200拾音方式为双指向,麦克风包括第一麦克风210和第二麦克风220,第一麦克风210和第二麦克风220具体的结构形状和设置位置不做限定,第一麦克风210和第二麦克风220间隔设置于容纳腔110内。收音口130包括第一收音口131和第二收音口132,第一收音口131和第二收音口132的开孔形状壳尺寸也不做限定,例如,收音口为圆形小通孔,通过第一收音口131与第一麦克风210所在空间连通,第二收音口132和第二麦克风220连通,从而满足将第一收音口131接收的声音传入第一麦克风210,将第二收音口132接收的声音传入第二麦克风220,第一麦克风210将通过第一收音口131获取的振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第二麦克风220将通过第二收音口132获取的振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在发声部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收音口131靠近泄压口120,第二收音口132靠近出声口16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在发声部10的长度方向上,长度方向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将第一收音口131在壳体100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泄压口120位于壳体100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定义为D1,将第二收音口132在壳体100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出声口160位于壳体100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定义为D2,D1和D2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定,例如,D1的数值可以为8毫米,或者10毫米,也可以在8毫米至10毫米之间;例如,D2的数值可以为4毫米,或者6毫米,也可以在4毫米至6毫米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将麦克风200采用双指向拾音方式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提升收音效果,在发声部10的宽度方向上,第一收音口131和第二收音口132位于壳体100的两端,从而增加了第一收音口131和第二收音口132之间的距离,同时朝向不同的方向,以便更好的收音,在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第一收音口131靠近用户的嘴角,第二收音口132远离用户的嘴角;第一收音口131位于壳体100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第二收音口132位于壳体100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连线的延伸方向指向嘴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发声部10还具有隔离结构170,隔离结构170位于容纳腔110内且用于形成导声空间180,导声空间180由收音口130延伸至麦克风200,且导声空间180与容纳腔110内的其余空间隔离。具体的,为了避免通过收音口130的声音在传入麦克风200的过程中发生分散以及反射,从而可能对容纳腔110内部的发声件的发声造成干扰,发声部10还具有隔离结构170,利用隔离结构170包围形成导声空间180,从而将导声空间180与容纳腔110内的其余空间隔离,任何能够实现隔离的结构或者装置均符合要求,例如,隔离结构170包括隔离件;通过导声空间180将收音口130延伸至麦克风200,从而使收音口130的声音在导声空间180内进行传递,最终传至麦克风200,有效避免收音口130的声音在容纳腔110内进行扩散反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收音口130至麦克风200的传音更为灵活,在麦克风200位置固定的情况下,增加收音口130位置设定的灵活性,隔离结构170包括隔离件,隔离件固定于容纳腔110的内壁,隔离件由容纳腔110的内壁延伸至麦克风200,且隔离件具有由收音口130延伸至麦克风200的通孔,通孔的内壁包围形成导声空间180。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从收音口130至麦克风200的传音效果,隔离结构170包括隔离件,隔离件包括隔离壁,隔离壁由容纳腔110的内壁突出,隔离壁由内壁延伸至麦克风200,且隔离壁的内壁环绕于收音口130的外部和麦克风200的外部,以包围形成导声空间180,通过利用隔离壁的内壁环绕于收音口130和麦克风200的方式,从而进一步避免收音口130至麦克风200传输过程中声音的分散和外漏,有效提升音质。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结合图2和图8所示,该耳机包括发声部10、耳挂部20和电源部30。耳挂部20沿曲线延伸,用于钩挂于用户的耳部300;电源部30与耳挂部20的一端连接;发声部10与耳挂部20的一端的相对的另一端连接,且能够由电源部30获取电能。具体的,耳机包括多个部分,发声部10为能够发声的部位,耳挂部20为用户耳朵佩带的部分,电源部30内部安装电池为能够储存电能的部分。耳挂部20的一端与发声部10连接,耳挂部20沿曲线方向延伸,此处的曲线方向延伸可以理解为弯曲结构,即耳挂部20从耳部300的前侧绕过耳部300的上侧并沿着耳廓延伸至耳部300的后侧,从而使耳挂部20贴合于耳部300的上侧和后侧,使的耳机能够很好的固定在耳部300上。耳挂部20的另一端与电源部30连接,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定,例如,电源部30的一端设置有安装通道,在安装通道内设置卡接口,耳挂部20的另一端通过卡接的方式与电源部30的一端进行连接;例如,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耳挂部20的另一端的直径尺寸略大于安装通道的尺寸,通过过盈配合方式使耳挂部20的另一端固定于安装通道内。例如,还可以采用螺纹的配合连接方式,在安装通道内设置螺纹孔,耳挂部20的另一端设置螺纹头,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电源部30的一端进行连接。为了防止耳挂部20的另一端伸入安装通道内挤压其它零部件,例如,耳挂部20的另一端挤压到电池,在安装通道内设置安装挡板,耳挂部20的另一端穿过安装通道与安装挡板抵接,利用安装挡板限制挂耳挂部20的移动范围。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耳机的使用体验感,耳挂部20能够散发光亮,增强耳机的科技感,耳挂部20的外表面为透明的外皮,耳挂部20的内部具有光纤,电源部30还具有发光件,通过将发光件的发光口朝向光纤的一端,从而耳挂部20的内部光纤发光,通过透明的外皮显示出来,增加了科技感,也方便用户在黑暗的地方拿取和使用耳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耳机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部包括:
壳体,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泄压口;
麦克风,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用于将振动转化为电信号;
其中,所述壳体还具有收音口,所述收音口与所述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
在所述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泄压口和所述收音口位于所述发声部的纵向中心面的两侧,所述纵向中心面为经过所述发声部的几何中心且以所述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位于所述纵向中心面的两侧,所述泄压口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收音口位于所述第二侧;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第一侧朝向用户的耳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部还包括发声件,所述发声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壳体还具有出声口,所述出声口与所述发声件所在的空间连通;在所述发声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泄压口和所述出声口位于所述纵向中心面的同一侧;
在所述发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泄压口和所述出声口间隔设置,且所述收音口位于所述泄压口和所述出声口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泄压口和所述出声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出声口靠近用户的耳道,所述泄压口远离所述耳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包括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所述第一麦克风和所述第二麦克风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收音口包括第一收音口和第二收音口,所述第一收音口与所述第一麦克风所在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收音口和所述第二麦克风连通;
在所述发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收音口靠近所述泄压口,所述第二收音口靠近所述出声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收音口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泄压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在8毫米至10毫米之间;所述第二收音口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出声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在4毫米至6毫米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收音口和所述第二收音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
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收音口靠近用户的嘴角,所述第二收音口远离所述用户的嘴角;所述第一收音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收音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连线的延伸方向指向所述嘴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部还具有隔离结构,所述隔离结构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用于形成导声空间,所述导声空间由所述收音口延伸至所述麦克风,且所述导声空间与所述容纳腔内的其余空间隔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结构包括隔离件,所述隔离件固定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所述隔离件由所述容纳腔的内壁延伸至所述麦克风,且所述隔离件具有由所述收音口延伸至所述麦克风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包围形成所述导声空间,
或,
所述隔离件包括隔离壁,所述隔离壁由所述容纳腔的内壁突出,所述隔离壁由所述内壁延伸至所述麦克风,且所述隔离壁的内壁环绕于所述收音口的外部和所述麦克风的外部,以包围形成所述导声空间。
10.一种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
耳挂部,沿曲线延伸,用于钩挂于用户的耳部;
电源部,与所述耳挂部的一端连接;
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部,与所述耳挂部的所述一端的相对的另一端连接,且能够由所述电源部获取电能。
CN202322122332.4U 2023-08-08 2023-08-08 耳机的发声部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 Active CN2204220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22332.4U CN220422009U (zh) 2023-08-08 2023-08-08 耳机的发声部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22332.4U CN220422009U (zh) 2023-08-08 2023-08-08 耳机的发声部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22009U true CN220422009U (zh) 2024-01-30

Family

ID=89642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22332.4U Active CN220422009U (zh) 2023-08-08 2023-08-08 耳机的发声部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220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95703B2 (ja) 音響チューニングメカニズムを有するイヤホン
US8139806B2 (en) Earphone for placement in an ear
US10887706B2 (en) Transducer modules for auditory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auditory communication devices
CN110100454B (zh) 声音输出装置
JP7240734B2 (ja) ワイヤレスイヤホン
EP3264791B1 (en) Earphone
CN212413401U (zh) 一种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
CN210274477U (zh) 具有定向传音功能的耳机
US20090180657A1 (en) Personal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ith reduced audio leakage
CN211152189U (zh) 一种半入耳式主动降噪耳机
CN220422009U (zh) 耳机的发声部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
CN109644301B (zh) 声音输出装置
CN212231716U (zh) 一种耳机
KR100633050B1 (ko) 이어폰
CN213342624U (zh) 一种半入耳式耳机低音管装置及耳机
CN110915229A (zh) 耳塞式耳机
US11503403B2 (en) Sound output device
CN220422004U (zh) 一种提升音质的耳机发声部及耳机
CN220422005U (zh) 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及耳机
CN220422011U (zh) 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
CN220732972U (zh) 耳机的保持部及改善拾音音质的耳机
CN220422013U (zh) 耳机的贴耳部及改善音质的耳机
CN218473331U (zh)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CN218103449U (zh)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TWI836445B (zh) 入耳式耳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