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22013U - 耳机的贴耳部及改善音质的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的贴耳部及改善音质的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22013U
CN220422013U CN202322122587.0U CN202322122587U CN220422013U CN 220422013 U CN220422013 U CN 220422013U CN 202322122587 U CN202322122587 U CN 202322122587U CN 220422013 U CN220422013 U CN 2204220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ear
center plane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s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2258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世友
蒋扬文
李田田
陈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2258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220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220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220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的贴耳部及改善音质的耳机,涉及音频输出设备领域,该贴耳部的本体内部具有容纳腔,且具有发声口;电声转换器位于容纳腔内;其中,本体具有突出于容纳腔的内表面的第一腔壁,且第一腔壁的内表面、容纳腔的部分的内表面以及电声转换器的朝向发声口的一侧的外表面包围形成容纳腔的第一腔,且发声口与第一腔连通;第一腔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与本体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之比在0.5至0.7之间,电声转换器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与第一腔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之比在0.9至1之间,第一中心面为经过本体的几何中心点且以本体的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平面。该结构减小电声转换器占用的空间,改善耳机的音质。

Description

耳机的贴耳部及改善音质的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频输出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的贴耳部及改善音质的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为佩戴于用户的耳部,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将音频信号以振动的形式传导至用户的耳蜗,以使用户能够感知到耳机输出的音频。耳机内通过电声转换器的振动输出声音信号,为了提供更好的发声效果,需要使电声转换器正对用户耳部的面积尽可能大,相关的耳机电声转换器需要占用耳机内的较大空间,且音质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的贴耳部以及改善音质的耳机,用于解决如何在减小电声转换器占用耳机的内的空间的同时,改善耳机的音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的贴耳部,该耳机的贴耳部包括本体和电声转换器,本体内部具有容纳腔,且具有发声口;电声转换器位于所述容纳腔内,能够通过振动由所述发声口输出音频信号;其中,所述本体具有第一腔壁,所述第一腔壁突出于所述容纳腔的内表面,且所述第一腔壁的内表面、所述容纳腔的部分的内表面以及所述电声转换器的朝向所述发声口的一侧的外表面包围形成所述容纳腔的第一腔,且所述发声口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第一腔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与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之比在0.5至0.7之间,所述电声转换器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与所述第一腔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之比在0.9至1之间,所述第一中心面为经过所述本体的几何中心点且以所述本体的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平面。
进一步地,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一端。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所述第一腔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容纳腔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在6毫米至8毫米之间。
进一步地,电声转换器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形状,与所述第一腔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形状相同,且所述电声转换器的几何中心点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所述第一腔的几何中心点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间距在0.3毫米至0毫米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形状为圆形,且所述发声口的几何中心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所述圆形的圆心的间距在5毫米至6毫米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发声口的几何中心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所述圆形的最大距离在10毫米至13毫米之间。
进一步地,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发声口的几何中心,与所述本体的最大间距在23毫米至26毫米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还具有充电电极,所述充电电极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腔之外,所述充电电极的部分位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形成充电点;在所述本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充电点与所述发声口位于所述本体的同一侧,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位于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的对称轴线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贴耳部还包括:控制板,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腔外,用于控制所述电声转换器;其中,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电声转换器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堆叠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该耳机包括上述的贴耳部;佩戴部,一端与所述贴耳部连接,且沿曲线延伸,用于钩挂于用户的耳部;供能部,与所述佩戴部的与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连接,用于向所述贴耳部提供电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的贴耳部,该贴耳部包括本体和电声转换器,本体内部具有容纳腔且具有发声口;电声转换器位于容纳腔内,能够通过振动由发声口输出音频信号。其中,本体具有第一腔壁,第一腔壁突出于容纳腔的内表面并与容纳腔的部分的内表面、电声转换器的朝向发声口的一侧的内表面包围形成第一腔;第一腔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与本体在第一中心面的内的投影面积之比在0.5至0.7之间,可以理解为,通过第一腔壁与电声转换器包围形成一个具有较小体积的第一腔,而非将容纳腔的靠近用户耳部的一侧的内表面以及电声转换器的朝向用户耳部的一侧的外表面包围形成第一腔,同时,电声转换器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与第一腔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之比在0.9至1之间,即,通过第一腔壁在容纳腔内包围形成了具有更小体积的第一腔,并使电声转换器朝向用户的耳部的投影面积占第一腔的绝大部分的面积,从而通过更小的第一腔体积减少了电声转换器的振动的动能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且能够使振动更加集中地由发声口输出,从而在减小了电声转换器占用容纳腔的体积的同时,改善了耳机的音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的贴耳部的爆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耳朵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与耳朵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贴耳部在第一视角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贴耳部在第一视角下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贴耳部在第一视角下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贴耳部在第二视角下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贴耳部在第三视角下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耳机;10、贴耳部;20、佩戴部;30、供能部;100、本体;110、容纳腔;120、发声口;130、第一腔壁;131、第一腔;140、充电电极;200、电声转换器;300、控制板;400、耳朵;410、耳甲腔;420、耳道;430、耳轮;
L1、垂直于本体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
L2、垂直于本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
D1、第一腔的几何中心点与容纳腔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
D2、第一腔的几何中心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发声口的几何中心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间距;
D3、发声口的几何中心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圆形的最大间距;
D4、发声口的几何中心与本体的最大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外”、“内”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左”、“右”方向表示在具体对应的示意图中所示意的左右方向,可以为正常使用状态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术语“连接”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既包括直接连接也包括间接连接。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该耳机的贴耳部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挂耳式耳机,例如,该耳机的贴耳部适用于单耳挂耳式耳机,即耳机仅有一个挂耳部;例如,该耳机的贴耳部适用于双耳挂耳式耳机,即耳机具有两个挂耳部;为了便于说明,下文均以该耳机的贴耳部适用于双耳挂耳式耳机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贴耳部10包括本体100和电声转换器200。本体100内部具有容纳腔110,且具有发声口120;电声转换器200位于容纳腔110内,能够通过振动由述发声口120输出音频信号。
具体的,对于用户使用而言,耳机1主要是音质、舒适性和耐用性。针对音质而言,耳机1的听感与音箱是不同的,音箱发出的声波在空气中衰减、发生干涉,与人的头和耳朵相互作用,耳机1的声音是直接进入耳朵400的,耳机1的声音的传播路径直接影响声音的品质,为了便于说明该耳机1与用户耳朵400各部位的连接关系,方便理解耳机1各部分与耳朵400各部位接触对音质以及舒适性的影响,下文将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此首先对耳朵400各部位进行介绍,如图2所示,耳朵400包括耳甲腔410、耳道220和耳轮430等等。贴耳部10为能够发声的部位,贴耳部10包括本体100,本体100具有容纳腔110,其容纳腔110内部具有电声转换器200,电声转换器200包括磁铁、线圈和振动膜片等零部件,通过振动膜片的变化,能够由发声口120输出音频信号。
其中,本体100具有第一腔壁130,第一腔壁130突出于容纳腔110的内表面,且第一腔壁130的内表面、容纳腔110的部分的内表面以及电声转换器200的朝向发声口120的一侧的外表面包围形成容纳腔110的第一腔131,且发声口120与第一腔131连通。具体的,为了避免容纳腔110内部气体相互干扰,容纳腔110内部具有第一腔131,第一腔131由第一腔壁130的内表面、容纳腔110的部分的内表面以及电声转换器200的朝向发声口120的一侧的外表面包围形成。从而将容纳腔110分割成第一腔131和第二腔,第一腔131与发声口120连通,从而发声口120将第一腔131与外界连通,发声口120由多个小孔组成,小孔的数量以及尺寸的大小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电声转换器200产生的声音通过发声口120的各个小孔发出,从而将声音传入用户耳朵,发声口120具体设置位置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例如,发声口120位于贴耳部10的端部;需要的说明的是,正是因为贴耳部10内的各种零部件的存在,从而导致贴耳部10存在一定的厚度,贴耳部10具体的形状不做限定,任何能够容纳电声转换器200的结构均符合要求,例如,贴耳部10可以为长方体结构。为了进一步提高佩戴的舒适性,贴耳部10也可以为椭球形结构。
第一腔131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与本体100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之比在0.5至0.7之间,电声转换器200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与第一腔131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之比在0.9至1之间,第一中心面为经过本体100的几何中心点且以本体100的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平面。具体的,考虑到电声转换器200的振动的动能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可能影响从发声口120输出的音质,因此通过减小第一腔131体积,从而使电声转换器200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更加集中的由发声口120输出,改善了耳机的音质。具体尺寸不做限定,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将本体100的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平面,且该平面经过本体100的几何中心点作为第一中心面,示例性的,第一腔131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与本体100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之比为0.5,或者0.7,也可以在0.5至0.7之间;电声转换器200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与第一腔131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之比为0.9,或者1,也可以在0.9至1之间。通过第一腔壁130在容纳腔110内包围形成了具有更小体积的第一腔131,从而避免电声转换器200的振动的动能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有效提升了音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的贴耳部,该贴耳部包括本体和电声转换器,本体内部具有容纳腔且具有发声口;电声转换器位于容纳腔内,能够通过振动由发声口输出音频信号。其中,本体具有第一腔壁,第一腔壁突出于容纳腔的内表面并与容纳腔的部分的内表面、电声转换器的朝向发声口的一侧的内表面包围形成第一腔;第一腔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与本体在第一中心面的内的投影面积之比在0.5至0.7之间,可以理解为,通过第一腔壁与电声转换器包围形成一个具有较小体积的第一腔,而非将容纳腔的靠近用户耳部的一侧的内表面以及电声转换器的朝向用户耳部的一侧的外表面包围形成第一腔,同时,电声转换器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与第一腔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之比在0.9至1之间,即,通过第一腔壁在容纳腔内包围形成了具有更小体积的第一腔,并使电声转换器朝向用户的耳部的投影面积占第一腔的绝大部分的面积,从而通过更小的第一腔体积减少了电声转换器的振动的动能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且能够使振动更加集中地由发声口输出,从而在减小了电声转换器占用容纳腔的体积的同时,改善了耳机的音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本体10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腔131位于容纳腔110的一端。具体的,考虑到耳朵400的具体结构,在佩戴的状态下,应当满足发声口120位于耳朵400的耳甲腔410内,从而避免发声口120的声音发生外漏,同时进一步考虑到声音在耳甲腔410可能发生反射造成声音的干扰,为了尽可能减少干扰的影响,发声口120还可以朝向耳道420,使声音在第一时间传入耳道420,避免声音的外漏。正是基于此需求情况,本体100沿长度方向延伸,长度方向为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本体100延伸可以延伸至对耳轮430的位置,从而能够满足发声口120位于耳甲腔410内,发声口120应当位于本体100的一端,发声口120与第一腔131连通,从而第一腔131位于本体100的一端,本体100中具有容纳腔110,因此第一腔131位于容纳腔110的一端。具体第一腔131的几何中心相对于容纳腔110的几何中心点的距离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示例性的,本体100的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平面,且该平面经过本体100的几何中心点作为第一中心面,在第一中心面内,第一腔131的几何中心点与容纳腔110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为D1,D1可以为6毫米、也可以为8毫米,也可以在6毫米至8毫米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考虑到第一腔壁130突出于容纳腔110的内表面并与容纳腔110的部分的内表面、电声转换器200的朝向发声口120的一侧的内表面包围形成第一腔131,电声转换器200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形状,与第一腔131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形状相同,且电声转换器200的几何中心点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第一腔131的几何中心点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间距在0.3毫米至0毫米之间。此处的0毫米表明电声转换器200的几何中心点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第一腔131的几何中心点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完全重合。此处的0.3毫米,表明电声转换器200的几何中心点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第一腔131的几何中心点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近似重合,可能存在测量导致的轻微误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腔131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形状为圆形,且发声口120的几何中心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圆形的圆心的间距在5毫米至6毫米之间。具体的,为了便于描述,第一腔131的几何中心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发声口120的几何中心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间距位D2,第一腔131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形状为圆形,发声口120的形状不做限定,例如,发声口120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形状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椭圆形;具体第一腔131的几何中心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发声口120的几何中心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间距位D2的大小不做限定,例如,第一腔131的几何中心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发声口120的几何中心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间距D2为5毫米,或者6毫米,也可以在5毫米至6毫米之间。由于间距D2的存在,表明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上,发声口120的几何中心相对于第一腔131的几何中心是处于偏心的设计,通过偏心的设计,以使发声口120的几何中心点到第一腔131不同位置的距离有所区别,从而兼顾低频的特性,有效的保证耳机1的音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发声口120的几何中心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圆形的最大距离在10毫米至13毫米之间。具体的,第一腔131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形状为圆形,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上,发声口120的几何中心相对于第一腔131的几何中心的间距D2的情况下,进一步考虑到的耳机1音质的高频特性,将发声口120的几何中心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圆形的最大距离定义为D3,D3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定,例如,发声口120的几何中心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圆形的最大距离D3为10毫米、或者13毫米,也可以在10毫米至13毫米之间。通过偏心以及最大距离的设定,有效满足耳机1的高频特性,保证耳机1良好的音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本体100的长度方向上,发声口120的几何中心,与本体100的最大间距在23毫米至26毫米之间。具体的,考虑到耳机1整体佩戴的舒适性以及美观性,贴耳部10的一端与佩戴部20连接,佩戴部20从耳朵400的前侧绕过耳朵400的上侧并沿着耳廓延伸至耳朵400的后侧,贴耳部10另一端向耳甲腔410延伸,以满足发声口120朝向耳甲腔410的需求。为了便于描述,发声口120的几何中心与本体100的最大间距为D4,在本体100的长度方向上,发声口120的几何中心与本体100的最大间距D4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定,最大间距D4数值过大可能导致本体100的长度过大,从而影响佩戴的舒适感,最大间距D4数值过小可能无法满足发声口120朝向耳甲腔410的需求,影响用户接收声音。例如,发声口120的几何中心与本体100的最大间距D4为23毫米,或者26毫米,也可以在23毫米至26毫米之间,既能满足收听需求又能提升佩戴舒适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为了便于耳机1充电,本体100还具有充电电极140,为了便于对充电电极140的位置进行描述,L1为垂直于本体100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L2为垂直于本体100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充电电极140位于容纳腔110内的第一腔131之外,充电电极140的部分位于本体100的外表面形成充电点,通过充电点与充电耳机盒以及其他装置接触,从而实现对耳机1的充电。同时考虑到对充电点的保护,尽可能的避免充电点被污染,在本体100的厚度方向上,充电点与发声口120位于本体100的同一侧,耳机1在佩戴状态下,发声口120朝向用户皮肤一侧,因此充电点也朝向用户皮肤一侧,从而尽可能避免了充电点被污染。同时,在本体100的长度方向上,充电电极140位于本体100的宽度方向的对称轴线的两侧,可以理解为,充电电极140关于垂直于本体100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L2对称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贴耳部10还包括控制板300,控制板300位于容纳腔110内且位于第一腔131外,用于控制电声转换器200;其中,控制板300与电声转换器200在本体100的长度方向上堆叠设置。具体的,为了满足不同用户对音量的需求,贴耳部10还包括控制板300,控制板300用于控制电声转换器200,其具体结构尺寸不做限定,可根据贴耳部10的结构进行控制板300尺寸的调整,通过用户操作相关按键或者触碰操作触发相应的需求指令,控制板300根据用户的需求指令控制电声转换器200发出相应的声音。考虑到更小的第一腔131体积可以减少了电声转换器200的振动的动能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且能够使振动更加集中地由发声口120输出,因此控制板300位于容纳腔110内且位于第一腔131外,从而避免第一腔131体积过大,造成能量的损失,同时进一步考虑贴耳部10整体的尺寸需求,控制板300与电声转换器200在厚度方向上叠加会增加贴耳部10厚度尺寸,从而导致贴耳部10厚度尺寸过大影响耳机1的美观性,同时也影响用户佩戴的舒适性,因此控制板300与电声转换器200在本体100的长度方向上堆叠设置,从而避免贴耳部10厚度尺寸过大,同时贴耳部10的容纳腔110内有充足的空间容纳控制板300,有效保证了贴耳部10的整体尺寸处于合理美观的范围内。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1,结合图3和图9所示,该耳机1包括贴耳部10、佩戴部20和供能部30。贴耳部10包括发声口120,佩戴部20一端与贴耳部10连接,且沿曲线延伸,用于钩挂于用户的耳朵400与佩戴部20的与一端相对的另一端连接,用于向贴耳部10提供电能。具体的,耳机1包括多个部分,贴耳部10为能够发声的部位,佩戴部20为用户耳朵佩带的部分,供能部30内部安装电池为能够储存电能的部分。佩戴部20的一端与贴耳部10连接,佩戴部20沿曲线方向延伸,此处的曲线方向延伸可以理解为弯曲结构,即佩戴部20从耳朵400的前侧绕过耳朵400的上侧并沿着耳廓延伸至耳朵400的后侧,从而使佩戴部20贴合于耳朵400的上侧和后侧,使的耳机1能够很好的固定在耳朵400上。佩戴部20的另一端与供能部30连接,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定,例如,供能部30的一端设置有安装通道,在安装通道内设置卡接口,佩戴部20的另一端通过卡接的方式与供能部30的一端进行连接;例如,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佩戴部20的另一端的直径尺寸略大于安装通道的尺寸,通过过盈配合方式使佩戴部20的另一端固定于安装通道内。例如,还可以采用螺纹的配合连接方式,在安装通道内设置螺纹孔,佩戴部20的另一端设置螺纹头,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供能部30的一端进行连接。为了防止佩戴部20的另一端伸入安装通道内挤压其它零部件,例如,佩戴部20的另一端挤压到电池,在安装通道内设置安装挡板,佩戴部20的另一端穿过安装通道与安装挡板抵接,利用安装挡板限制挂佩戴部20的移动范围。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耳机1的使用体验感,佩戴部20能够散发光亮,增强耳机1的科技感,佩戴部20的外表面为透明的外皮,佩戴部20的内部具有光纤,供能部30还具有发光件,通过将发光件的发光口朝向光纤的一端,从而佩戴部20的内部光纤发光,通过透明的外皮显示出来,增加了科技感,也方便用户在黑暗的地方拿取和使用耳机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耳机的贴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贴耳部包括:
本体,内部具有容纳腔,且具有发声口;
电声转换器,位于所述容纳腔内,能够通过振动由所述发声口输出音频信号;
其中,所述本体具有第一腔壁,所述第一腔壁突出于所述容纳腔的内表面,且所述第一腔壁的内表面、所述容纳腔的部分的内表面以及所述电声转换器的朝向所述发声口的一侧的外表面包围形成所述容纳腔的第一腔,且所述发声口与所述第一腔连通;
所述第一腔在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与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之比在0.5至0.7之间,所述电声转换器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与所述第一腔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面积之比在0.9至1之间,所述第一中心面为经过所述本体的几何中心点且以所述本体的厚度方向为法线的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耳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耳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所述第一腔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容纳腔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在6毫米至8毫米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耳部,其特征在于,电声转换器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形状,与所述第一腔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形状相同,且所述电声转换器的几何中心点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所述第一腔的几何中心点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间距在0.3毫米至0毫米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贴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的形状为圆形,且所述发声口的几何中心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所述圆形的圆心的间距在5毫米至6毫米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贴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口的几何中心在所述第一中心面内的投影,与所述圆形的最大距离在10毫米至13毫米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贴耳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发声口的几何中心,与所述本体的最大间距在23毫米至26毫米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贴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还具有充电电极,所述充电电极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腔之外,所述充电电极的部分位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形成充电点;在所述本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充电点与所述发声口位于所述本体的同一侧,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位于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的对称轴线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贴耳部还包括:
控制板,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腔外,用于控制所述电声转换器;
其中,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电声转换器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堆叠设置。
10.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贴耳部;
佩戴部,一端与所述贴耳部连接,且沿曲线延伸,用于钩挂于用户的耳部;
供能部,与所述佩戴部的与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连接,用于向所述贴耳部提供电能。
CN202322122587.0U 2023-08-08 2023-08-08 耳机的贴耳部及改善音质的耳机 Active CN2204220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22587.0U CN220422013U (zh) 2023-08-08 2023-08-08 耳机的贴耳部及改善音质的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22587.0U CN220422013U (zh) 2023-08-08 2023-08-08 耳机的贴耳部及改善音质的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22013U true CN220422013U (zh) 2024-01-30

Family

ID=89646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22587.0U Active CN220422013U (zh) 2023-08-08 2023-08-08 耳机的贴耳部及改善音质的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220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95703B2 (ja) 音響チューニングメカニズムを有するイヤホン
CN113905304A (zh) 一种耳机及其定向出声的方法
CN212413401U (zh) 一种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
CN216357224U (zh) 一种耳机
CN113163297B (zh) 音频装置以及智能头戴设备
CN220422013U (zh) 耳机的贴耳部及改善音质的耳机
CN213342624U (zh) 一种半入耳式耳机低音管装置及耳机
CN220422004U (zh) 一种提升音质的耳机发声部及耳机
KR102053263B1 (ko) 음질 개선을 위한 구조를 갖는 이어폰
CN220422011U (zh) 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
CN220422005U (zh) 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及耳机
CN218103449U (zh)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CN220422009U (zh) 耳机的发声部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
CN212183714U (zh) 具有改进反馈声道的耳机
CN220368782U (zh) 一种耳机
CN220401933U (zh) 一种耳机
WO2024087439A1 (zh) 一种开放式耳机
CN218473331U (zh)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US20240147110A1 (en) Open earphones
US11902731B1 (en) Open earphones
CN220985818U (zh) 耳机
CN211089924U (zh) 一种耳机
CN213403430U (zh) 具有声学平衡结构的数字头戴耳机
CN219875995U (zh) 一种耳机套及具有耳机套的耳机
CN219875993U (zh) 一种挂耳式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