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85818U - 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85818U
CN220985818U CN202322610527.3U CN202322610527U CN220985818U CN 220985818 U CN220985818 U CN 220985818U CN 202322610527 U CN202322610527 U CN 202322610527U CN 220985818 U CN220985818 U CN 2209858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cavity
earphone
silencing
dead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1052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1052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858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858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858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耳机,包括耳机本体,耳机本体包括壳体和发声单元,壳体设有容纳腔及与容纳腔连通的出音口,发声单元设于容纳腔内,并将容纳腔分隔为前腔和后腔,出音口连通前腔,壳体内还设有前消音腔和后消音腔,前消音腔连通于前腔,后消音腔连通于后腔,其中经出音口输出至耳机外部的声音的频响曲线具有第一谐振峰和谐振谷,前消音腔被配置为减弱第一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且后消音腔被配置为增强谐振谷的谷值谐振强度。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实现改善耳机的音质,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耳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耳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者对于耳机的音质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相关技术中的耳机,其频响曲线的峰谷比较多,导致耳机对各个频段的声音的音量表现差异较大,无法能将原始信号中的各个频段的声音大小的比例放大后较好地还原出来,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能够实现改善耳机的音质,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该耳机包括耳机本体,耳机本体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出音口;和
发声单元,设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前腔和后腔,所述出音口连通所述前腔;
所述壳体还设有前消音腔和后消音腔,所述前消音腔连通于所述前腔,所述后消音腔连通于所述后腔;
其中,经所述出音口输出至所述耳机外部的声音的频响曲线具有第一谐振峰和谐振谷,所述前消音腔被配置为减弱所述第一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且所述后消音腔被配置为增强所述谐振谷的谷值谐振强度。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耳机,通过在壳体内形成有前腔和后腔,且在前腔和后腔的基础上,还形成有连通前腔的前消音腔和连通后腔的后消音腔。如此,可以通过前消音腔对频响曲线中的第一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减弱,并且通过后消音腔对频响曲线中的谐振谷的谷值谐振强度进行增强,以使得最终由出音口输出至耳机外部的声音的频响曲线更加平坦,从而使得原始信号中的各个频段的声音大小的比例放大后能够较好地还原出来,有利于改善耳机的音质,以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的耳机与使用者的耳部一实施例的配合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耳机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耳机的另一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人体的基本切面和基本轴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耳机的频响曲线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耳机的频响曲线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耳机;10、壳体;11、机壳;11a、容纳腔;11b、前腔;11c、后腔;111、前壳;1111、第一表面;1111a、出音口;113、后壳;1131、第二表面;1131a、泄压口;13、第一消音壳;13a、前消音腔;15、第二消音壳;15a、后消音腔;16、消音通道;161、主体段;163、连通段;17、消音主腔;18、发声壳体;19、耳挂壳体;30、发声单元;31、振动系统;311、振膜;3111、球顶;313、音圈;315、磁路系统;319、盆架;70、前消音阻尼;80、调音阻尼;90、后消音阻尼;300、耳部;310、耳道口。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部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下部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部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随着耳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者对于耳机的音质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相关技术中的耳机,其频响曲线的峰谷比较多,在中高频处会具有较多的谐振峰和谐振谷,导致耳机对各个频段的声音的音量表现差异较大,无法能将原始信号中的各个频段的声音大小的比例放大后较好地还原出来,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目前,为了解决该问题,现有技术中的耳机大多是设置有连通于前腔的消音主腔,以对频响曲线中的谐振峰的谐振强度进行减弱,但频响曲线在中高频处仍存在谐振谷,导致频响曲线仍未达到较为平直的状态。
为解决上述问题,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耳机100,用于接受来自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使用者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
其中,耳机100的类型可以为开放式和封闭式等多种类型。可知地,当耳机100的类型为开放式耳机,使用者在使用开放式耳机时,与外界不会具有明显的隔绝感,具有听感自然、开阔,且声音通透等优点,而当耳机100的类型为封闭式耳机100时,会具有隔绝外界噪音,音质更加聚焦等优点。接下来的内容,本申请还是以耳机100作为开放式耳机的类型,对本申请耳机100能够将原始信号中的各个频段的声音大小进行较好地还原放大的情况进行进一步阐述。
开放式耳机可以是气传导式耳机或者骨传导式耳机。其中,气传导式耳机内置发声单元30,音腔上开有用来定向传导声音的孔隙。而骨传导式耳机内置振荡器,能够把声音信号转化成振动,再通过骨骼进行传导。
可以理解地,开放式耳机应至少具有佩戴状态,佩戴状态为开放式耳机与使用者的耳部300配合,使其能够与使用者的耳部300相对固定的一种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使用者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收听效果。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耳机100,该耳机100可以为气传导式的开放式耳机,相比较骨传导式耳机,气传导式的开放式耳机可以更高质量的音质,且由于是定向传播声音,漏音也会较小。
该耳机100可以包括有耳机本体和颈挂部(图中未示出)。其中,耳机本体用于接受来自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使用者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颈挂部用于挂设于使用者的颈部。耳机本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耳机本体连接于颈挂部沿其延伸方向上的两端。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可以将颈挂部挂设在颈部或头部,两个耳机本体可以对应佩戴在使用者的左、右耳部300。在一些运动使用场景中,在颈挂部的存在下,能够避免耳机本体发生掉落而产生运动危险,例如在跑步机运动过程中,能够避免耳机本体掉进跑步机跑带上。而相较于头戴式耳机而言,具有颈挂部的耳机的体积较小,重量较轻,从而能够减少给使用者带来的负担,便于使用者在日常或者运动中进行使用。
耳机本体可以包括有壳体10、发声单元30以及电子元件(例如主控板和电池等)。壳体10设有容纳腔11a,发声单元30和电子元件可以是设于容纳腔11a内。
壳体10可以是包括有发声壳体18和耳挂壳体19,发声壳体18与耳挂壳体19相连接。发声壳体18的内部形成为容纳腔11a。发声壳体18与耳挂壳体19的材质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会与耳道进行接触的发声壳体18的材质可以是塑料材质,而耳挂壳体19的材质可以是与发声壳体18的材质相同,即同样为塑料材质,也可以是与发声壳体18的材质不同,即为金属材质,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耳挂壳体19大致呈倒钩状结构,其适配于人体的外耳廓形状,耳挂壳体19能够直接佩戴在人体外耳廓的外周,使得耳机100能够以悬挂的方式佩戴在使用者的耳部300上。可选地,发声壳体18与耳挂壳体19可以是可拆卸连接的两部分,也可以是,发声壳体18与耳挂壳体19是相连的,并在加工时被一起加工成型,例如是通过注塑成型的形式被加工成型。
请参阅图4,众所周知地,在医学、解剖学等领域中,可以定义人体的矢状面(Sagittal Plane)、冠状面(Coronal Plane)和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三个基本切面以及矢状轴(Sagittal Axis)、冠状轴(Coronal Axis)和垂直轴(Vertical Axis)三个基本轴。
矢状面是指沿身体前后方向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它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冠状面是指沿身体左右方向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它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水平面是指沿身体上下方向所作的与地面平行的切面,它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相应地,矢状轴是指沿身体前后方向垂直通过冠状面的轴,冠状轴是指沿身体左右方向垂直通过矢状面的轴,垂直轴是指沿身体上下方向垂直通过水平面的轴。
请继续结合参阅图2至图4,其中,壳体10具有第一表面1111和第二表面1131。具体而言,第一表面1111为壳体10面向耳甲腔内的皮肤的表面,也即第一表面1111可以是与人体的水平面是呈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状态;而第二表面1131可以是环绕第一表面1111设置,第二表面1131可以是平面或者弧面,且第二表面1131可以是连接在第一表面1111的边缘,同时,第二表面1131在冠状轴的方向上,可以是沿远离耳部的方向上延伸设置。
第一表面1111上可以开设有出音口1111a,且在耳机100的佩戴状态下,第一表面1111可以是朝向使用者的耳部300设置。第二表面1131上可以开设有泄压口1131a,出音口1111a连通前腔11b,并朝向使用者耳部300设置,泄压口1131a连接后腔11c,并背向耳部300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2,发声单元30设于容纳腔11a内,且,发声单元30可以包括有盆架319、磁路系统315以及振动系统31,盆架319具有容置腔以及与容置腔连通的开口,磁路系统315设置于容置腔中且与盆架319连接。
振动系统31包括振膜311和音圈313,振膜311覆盖于开口且与盆架319连接,通过振膜311带动空气振动,从而使空气能够通过出音口1111a传导声音。音圈313位于容纳腔11a中且与磁路系统315间隔设置,音圈313与振膜311连接。盆架319上还具有出声孔,调音阻尼80覆盖于出声孔上。调音阻尼80用于降低振动系统31中过高的峰值,以获得理想的频响曲线。
进一步地,振膜311可以包括有球顶3111,且球顶3111在前腔11b至后腔11c的方向上拱起。可以理解的是,振膜311的中心部分即为球顶3111,当球顶3111在前腔11b至后腔11c的方向上拱起时,相较于球顶3111在后腔11c至前腔11b的方向上拱起的方案而言,能够减少振膜311在振动时对前腔11b腔体空间的占用,并且当振膜311对于前腔11b腔体占用减少的情况下,前腔11b自身可利用的腔体空间便更大,如此前腔11b处的声音的共振峰更强,能够将频响曲线的高频得到增强。
而在球顶3111是于前腔11b至后腔11c的方向上拱起的方案基础上,为了避免振膜311在振动过程中,球顶3111与位于后腔11c的磁路系统315的华司发生碰撞,在一种结构形式中,华司可以开设有对应球顶3111的避让槽,使得振膜311在振动过程中,避免球顶3111与华司发生碰撞,同时还可以增加振膜311与磁路系统315之间的腔体体积,有利于增加耳机100的顺性,以降低耳机100的共振频率。
可以理解地,主控板连接于后壳113,并与发声单元30电性连接,以用于控制发声单元30振膜311的振动,以进行发声。电池也电性连接于主控板,用于为发声单元30提供电能。电池一般具有较大的质量,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设于后端部,能够与发声壳体18配合使耳机100的重量分布更为均匀,从而在佩戴状态下,发声壳体18和电池分别设于使用者耳部300的前后两侧,使得使用者佩戴更为舒适可靠。
而为了进一步提高耳机100所起到的听音效果,本申请还可以是在佩戴状态下,第一表面1111与使用者的耳道口310的距离可以是大于等于5毫米,且小于等于27毫米。可以理解地,若该距离小于5毫米,则会影响使用者分辨外界的声音,而若该距离大于27毫米,则出音口1111a会距离使用者的耳道口310过远,使用者可能无法完全听到出音口1111a发出的声音。因此,当第一表面1111与使用者的耳道口310的距离大于等于5毫米,且小于等于27毫米,既能够保证耳机100是处于开放式状态下,使用者能听到外界的声音,也能让耳机100具有较好的音效。具体地,该距离可以设置为5毫米、10毫米、15毫米、20毫米、25毫米或者27毫米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请结合参阅图2至图4,第一表面1111与使用者的矢状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35度。若该夹角小于0度或者大于35度,都会使得出音口1111a与耳道口310的位置不相对应,从而导致听音效果较差。而在本申请对于该夹角的限定范围内,开设于第一表面1111上的出音口1111a会对应使用者的耳道口310设置,使得从出音口1111a发出的声音可以经过使用者的耳甲腔进入至耳道口310,能够充分利用这部分的混响效果,提高听音效果。具体地,该夹角可以设置为0度、5度、10度、15度、20度、25度、30度或者35度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请继续结合参阅图2至图4,,第一表面1111的法线方向与使用者的冠状轴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45度。若该夹角小于0度或者大于45度,都会使得出音口1111a与耳道口310的位置不相对应,从而导致听音效果较差。而在本申请对于该夹角的限定范围内,开设于第一表面1111上的出音口1111a会靠近使用者的耳道口310设置,使得从出音口1111a发出的声音可以经过使用者的耳甲腔进入至耳道口310,能够充分利用这部分的混响效果,提高听音效果。具体地,该夹角可以设置为0度、5度、10度、15度、20度、25度、30度、35度、40度或者45度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而为了在使用者使用耳机100过程中,减少漏音现象的影响,在佩戴状态时,泄压口1131a所在的第二表面1131的法线方向,可以是与使用者的垂直轴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45度。如此能够避免泄压口1131a直接朝向正前方,避免使用者或其他人听到从泄压口1131a传出的声音,以减少使用者耳部300前侧的漏音。具体地,该夹角可以是设置为0度、10度、20度、30度、40度或者45度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壳体10内还设有前消音腔13a和后消音腔15a,前消音腔13a连通于前腔11b,后消音腔15a连通于后腔11c。其中,经出音口1111a输出至耳机100外部的声音的频响曲线具有第一谐振峰和谐振谷,前消音腔13a被配置为减弱第一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且后消音腔15a被配置为增强谐振谷的谷值谐振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请结合参阅图5至图6,可以理解的是,图5为现有技术中耳机100未设置前消音腔13a和后消音腔15a下的频响曲线的示意图,而图6为本申请的耳机100的频响曲线的示意图。可参考地,在该频响曲线中,在中高频区间中,例如会存在图示中的A和B处的多个第一谐振峰,并且也会存在图示中的C处的谐振谷,而为了使得本申请的耳机100经出音口1111a输出至耳机100外部的声音的频响曲线为尽量接近平直的曲线,本申请通过设置有前消音腔13a,在设置有前消音腔13a的基础上,前腔11b内对应第一谐振峰的声波可以进入到前消音腔13a内,并被前消音腔13a进行能量耗散,以此达到对第一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减弱的效果,如此,能够将图5中A处的第一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减弱,以变成图6中D处的形式;并且同样能将图5中B处的第一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减弱,以调整为图6中E处的形式。
并且,本申请还通过设置有后消音腔15a,在设置有后消音腔15a的基础上,后腔11c内对应谐振谷的声波可以进入到后消音腔15a内,并被后消音腔15a进行能量耗散,由于振膜311振动能够使前腔11b和后腔11c的空气产生具有相反相位的振动,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当该声波进入到后消音腔15a内且被后消音腔15a进行能量耗散下,实际是对谐振谷的谷值谐振强度的增强,如此,能够将图5中C处的谐振谷的峰值谐振强度增强,以调整为图6中F处的形式。
而当后腔11c对应谐振谷的声波进入到后消音腔15a内的基础上,经泄压口1131a输出至耳机100外部的声音的频响曲线具有第二谐振峰,后消音腔15a还被配置为减弱第二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如此,通过第二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的削弱,可以减少在后腔11c内由泄压口1131a处所泄露的声波,也即由泄压口1131a处向耳机100的壳体10外部传播的泄漏声能够得到减小,从而有效地减少漏音现象,以提升使用者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调整过程中,可以根据耳机100原先的频响曲线中,第一谐振峰与谐振谷的数量,相应地对前消音腔13a和后消音腔15a的数量进行选择,例如图5中的第一谐振峰的数量为两个时,相应地,前消音腔13a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两个,又例如图1中的谐振谷的数量为一个时,相应地,后消音腔15a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因此本申请对前消音腔13a和后消音腔15a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频响曲线的情况对前消音腔13a和后消音腔15a的数量进行选择。
本申请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10内形成有前腔11b和后腔11c,且在前腔11b和后腔11c的基础上,还形成有连通前腔11b的前消音腔13a和连通后腔11c的后消音腔15a。如此,可以通过前消音腔13a对频响曲线中的第一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减弱,并且通过后消音腔15a对频响曲线中的谐振谷的谷值谐振强度进行增强,以使得最终由出音口1111a输出至耳机100外部的声音的频响曲线更加平坦,从而使得原始信号中的各个频段的声音大小的比例放大后能够较好地还原出来,有利于改善耳机100的音质,以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2至图3,前消音腔13a和后消音腔15a均包括消音通道16和消音主腔17,前消音腔13a中的消音通道16连通前腔11b和对应的消音主腔17,后消音腔15a中的消音通道16连通后腔11c和对应的消音主腔17,其中,消音通道16的截面面积小于消音主腔17的截面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前腔11b或者后腔11c的声波,相应地,可以由消音通道16进入到消音主腔17。而声波在消音通道16内传播过程中,首先会被消音通道16起到第一步耗散能量,例如,消音通道16可以为成夹角的两段式通道,且当声波经过两段式通道的连通处时,会被耗散能量。
当声波由消音通道16进入到消音主腔17后,可以是通过消音主腔17的混响实现对声波的能量耗散。而当消音主腔17对声波的能量进行进一步耗散后,剩余的声波在通过消音通道16返回至前腔11b或者后腔11c的过程中,其能量能够再次被消音通道16所耗散,以降低声波返回至前腔11b或者后腔11c的发生几率。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消音通道16和消音主腔17能够供第一谐振峰所在频率的声波,以及谐振谷所在频率的声波进入,是通过消音通道16和消音主腔17的尺寸所决定,例如是通过设置消音通道16的开口界面面积,消音通道16的通道体积以及消音主腔17的腔体体积,以使得第一谐振峰所在频率的声波能够进入到前消音腔13a内,谐振谷所在频率的声波能够进入到后消音腔15a内。
而为了进一步降低声波由消音主腔17返回至前腔11b或者后腔11c的发生几率,请参阅图3,本申请的前消音腔13a和后消音腔15a中至少一个所对应的消音通道16包括主体段161和连接于主体段161两端的连通段163,一连通段163连通于对应的前腔11b或者后腔11c,另一连通段163连通于对应的消音主腔17,其中,各连通段163与主体段161之间具有夹角。
在一种结构形式中,两连通段163以及主体段161连接构成Z型。具体而言,连通段163的中轴线与主体段161的夹角可以是呈垂直设置或者大致呈垂直设置,以使得两连通段163以及主体段161的连线可以是大致呈Z形或者呈Z形。这样设置下,首先当声波由前腔11b或者后腔11c进入到消音通道16内时,在两连通段163和主体段161的配合下,声波会被二次转折耗散再进入到消音主腔17内进行后续能量耗散,而当剩余的声波在通过消音通道16返回至前腔11b或者后腔11c的过程中,同样地,在两连通段163和主体段161的配合下,声波的能量能够再次被二次折射耗散,以进一步降低声波返回至前腔11b或者后腔11c的发生几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可以是前消音腔13a的消音通道16包括主体段161和连接于主体段161两端的连通段163,也可以是后消音腔15a的消音通道16包括主体段161和连接于主体段161两端的连通段163,还可以是前消音腔13a的消音通道16和后消音腔15a的消音通道16均包括主体段161和连接于主体段161两端的连通段163,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耳机100的发声壳体18还可以包括前消音阻尼70和后消音阻尼90。
其中,前消音阻尼70盖设于前消音腔13a的用于连通前腔11b的入口处。
后消音阻尼90盖设于后消音腔15a的用于连通后腔11c的入口处。
其中,可以是根据第一谐振峰和谐振谷实际的幅宽情况,选择相应的前消音阻尼70和后消音阻尼90对前腔11b的入口处和后腔11c的入口处进行盖设,以通过前消音阻尼70和后消音阻尼90的调整,实现对第一谐振峰和谐振谷所在的频率的声波能够进入到前消音腔13a和后消音腔15a内。其中,可以根据具体幅宽情况,对应选择前消音阻尼70和后消音阻尼90的类型,使得声波能够进入到前消音腔13a和后消音腔15a内,例如当耳机100的Q值(耳机100的品质因数)较大时,此时前消音阻尼70和后消音阻尼90可以选择更为稀疏的类型,也即目数更少,而当Q值较小时,此时前消音阻尼70和后消音阻尼90的目数可以选择更为密集的类型,也即目数更多。
在一种结构形式中,请结合参阅图2至图3,壳体10包括机壳11、第一消音壳13以及第二消音壳15,机壳11内形成有容纳腔11a,且机壳11的壳壁开设有出音口1111a,第一消音壳13和第二消音壳15间隔连接于机壳11的外侧,第一消音壳13内形成前消音腔13a,且第二消音壳15内形成后消音腔15a。其中,第一消音壳13和第二消音壳15分别与机壳11为分体结构。
而为了便于生产制造和装配,机壳11通常包括前壳111和后壳113,前壳111与后壳113对接在一起时,二者围合形成容纳腔11a。发声单元30设置在容纳腔11a内,并将容纳腔11a分隔为前腔11b和后腔11c。
可以理解的是,前消音腔13a的数量可以是与第一消音壳13的数量一一对应,例如需要设置两个前消音腔13a时,可以相应设置两个第一消音壳13与机壳11进行对接连通,且一第一消音壳13内形成一前消音腔13a;当然,也可以是一个第一消音壳13内形成有多个前消音腔13a,例如是设置有隔板在第一消音壳13内,通过隔板将第一消音壳13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两个前消音腔13a。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产品大小需求和生产成本选择相应的设置形式,且第二消音壳15与后消音腔15a的对应方式可以是与第一消音壳13与前消音腔13a的对应形式相同,对此不作过多阐述。
而当第一消音壳13和第二消音壳15分别与机壳11为分体结构时,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可以根据所测得出音口1111a输出至耳机100外部的声音的频响曲线中的第一谐振峰和谐振谷的数量,选择对应的第一消音壳13和第二消音壳15与机壳11进行连接,以达到将第一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减弱以及将谐振谷的谷值谐振强度增强的效果。
例如,当第一谐振峰和谐振谷的数量为两个时,且为前消音腔13a的数量与第一消音壳13的数量一一对应,且后消音腔15a的数量与第二消音壳15的数量一一对应的形式时,便可选择两个第一消音壳13与两个第二消音壳15与机壳11进行装配;而当为一个第一消音壳13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两个前消音腔13a,且一个第二消音壳15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两个后消音腔15a的形式时,便可以选择对应匹配的第一消音壳13与第二消音壳15与机壳11进行装配。
在一实施例中,发声壳体18上设置有出音部,出音部上形成有出音口1111a,耳挂壳体19被配置为当耳机100佩戴至使用者的耳部300时,使发声壳体18覆盖在耳部300的耳道口310上且不伸入耳道口310内。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的覆盖是指广义上的覆盖,可以理解,发声壳体18的位置与耳道口310的位置对应,大致覆盖耳道口310位置但不伸入耳道口310。
如此,使用者在使用耳机100(例如开放式耳机)的过程中,使用者在听到耳机100传来的声音的同时,也能够听到外界声音,并且耳机100在佩戴时相较于入耳式的耳机较为轻松,声场更为宽阔。并且,这样设置下,当出音部的至少部分覆盖使用者的耳部300的耳道口310下,能减少出音部的出音口1111a至耳部300的耳道口310的距离,使得由出音部的出音口1111a传导声音能够减少泄露,尤其是低频消音的效果,以提高耳机100的播放效果。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机本体,所述耳机本体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出音口;和
发声单元,设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前腔和后腔,所述出音口连通所述前腔;
所述壳体还设有前消音腔和后消音腔,所述前消音腔连通于所述前腔,所述后消音腔连通于所述后腔;
其中,经所述出音口输出至所述耳机外部的声音的频响曲线具有第一谐振峰和谐振谷,所述前消音腔被配置为减弱所述第一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且所述后消音腔被配置为增强所述谐振谷的谷值谐振强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消音腔和所述后消音腔均包括消音通道和消音主腔,所述前消音腔中的消音通道连通所述前腔和对应的消音主腔,所述后消音腔中的消音通道连通所述后腔和对应的消音主腔;
其中,所述消音通道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消音主腔的截面面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通道包括主体段和连接于所述主体段两端的连通段,一所述连通段连通于对应的所述前腔或者所述后腔,另一所述连通段连通于对应的消音主腔;
其中,所述连通段与所述主体段之间具有夹角。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两所述连通段以及所述主体段连接构成Z形。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消音阻尼,所述前消音阻尼盖设于所述前消音腔的用于连通所述前腔的入口处;
和/或,还包括后消音阻尼,所述后消音阻尼盖设于所述后消音腔的用于连通所述后腔的入口处。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机壳,形成有所述容纳腔,且所述机壳的壳壁开设有所述出音口;以及
第一消音壳和第二消音壳,间隔连接于所述机壳的外侧,所述第一消音壳内形成所述前消音腔,且所述第二消音壳内形成所述后消音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开设有所述出音口的第一表面,在耳机的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表面朝向使用者的耳部设置;
其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表面与使用者的耳道口的距离大于等于5毫米,且小于等于27毫米;
和/或,在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表面与使用者的矢状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35度;
和/或,在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表面的法线方向与使用者的冠状轴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45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有连通所述后腔的泄压口;
其中,经所述泄压口输出至所述耳机外部的声音的频响曲线具有第二谐振峰,所述后消音腔还被配置为减弱所述第二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开设有所述泄压口,在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二表面的法线方向与使用者的垂直轴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45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连接的发声壳体和耳挂壳体,所述发声壳体的内部形成为所述容纳腔;
所述发声壳体上设置有出音部,所述出音部上形成有所述出音口;
所述耳挂壳体被配置为当耳机佩戴至使用者的耳部时,使所述发声壳体覆盖在所述耳部的耳道口上且不伸入所述耳道口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佩戴状态下,所述泄压口相较于所述出音口更靠近使用者的耳部的耳道口。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单元包括振动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前腔内的振膜;
其中,所述振膜包括在所述前腔至所述后腔的方向上拱起的球顶。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单元包括盆架,所述盆架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后腔的出音孔;
所述耳机还包括调音阻尼,所述调音阻尼覆盖于出音孔上。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颈挂部,所述颈挂部用于挂设于使用者的颈部;
其中,所述耳机本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耳机本体连接于所述颈挂部沿其延伸方向上的两端。
CN202322610527.3U 2023-09-26 2023-09-26 耳机 Active CN2209858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10527.3U CN220985818U (zh) 2023-09-26 2023-09-26 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10527.3U CN220985818U (zh) 2023-09-26 2023-09-26 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85818U true CN220985818U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39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10527.3U Active CN220985818U (zh) 2023-09-26 2023-09-26 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858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95703B2 (ja) 音響チューニングメカニズムを有するイヤホン
US8295503B2 (en) Noise reduction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CN111918167B (zh) 智能穿戴式眼镜
WO2021027230A1 (zh) 一种智能头戴设备
CN114902693A (zh) 声音输出装置
CN113242485B (zh) 入耳式耳机
CN112995825A (zh) 声音输出装置
WO2022035701A1 (en) Earpiece porting
CN113163297B (zh) 音频装置以及智能头戴设备
US10721549B2 (en) Direct-radiating earphone drivers
CN211152190U (zh) 一种半入耳式主动降噪耳机
CN211152189U (zh) 一种半入耳式主动降噪耳机
CN220985818U (zh) 耳机
CN112584265A (zh) 一种耳机
TW201906420A (zh) 耳塞式耳機
JP2023553176A (ja) 可動コイル形変換器及び音響後部空間を有するイヤピース
CN217363282U (zh) 开放式音频处理装置
CN219514207U (zh) 非入耳式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WO2024087481A1 (zh) 一种耳机
RU217892U1 (ru) Защитные наушники с бинауральным звуком
CN211089924U (zh) 一种耳机
CN210431809U (zh) 一种带内腔体异型结构的耳机
TW437257B (en) Earphone having no conductive hearing loss and impulse noise
CN218473331U (zh)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CN218336353U (zh) 发声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