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22011U - 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22011U
CN220422011U CN202322122527.9U CN202322122527U CN220422011U CN 220422011 U CN220422011 U CN 220422011U CN 202322122527 U CN202322122527 U CN 202322122527U CN 220422011 U CN220422011 U CN 2204220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sound
ear
boss
sou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2252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世友
蒋扬文
周志军
李田田
陈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2252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220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220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220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涉及发声器械技术领域,该耳机配合部包括本体,本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具有振动膜片,振动膜片将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子容纳腔和第二子容纳腔;第一子容纳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发声孔,耳机配合部上设置有发声凸台,发声孔位于发声凸台上,发声凸台的顶面与竖直平面存在夹角,以使顶面朝向耳道;第二子容纳腔用于容纳电子元件。通过发声凸台的设置且使发声凸台的顶面朝向耳道有效提升了用户收听的声音的音质。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声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是一对转换单元,它接受来自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耳机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结构上功能方式进行分类,可分为半开放式、开放式和封闭式;按照用户佩戴耳机的方式,一般又可以分为头戴式耳机、挂耳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
在现有技术中开放式耳机的配合部中的发声孔仅朝向耳朵内侧,从而忽略了耳甲腔的结构对发声孔发声的影响,影响了用户接收听到的音质,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以解决如何提高用户接收听到的音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感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该耳机配合部包括本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具有振动膜片,所述振动膜片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子容纳腔和第二子容纳腔;所述第一子容纳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发声孔,所述耳机配合部上设置有发声凸台,所述发声孔位于所述发声凸台上,所述发声凸台的顶面与竖直平面存在夹角,以使所述顶面朝向耳道;所述第二子容纳腔用于容纳电子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发声凸台的顶面与竖直平面的夹角在15度至30度之间。
进一步地,在佩戴状态下,至少部分所述发声凸台位于耳朵的耳甲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发声凸台的顶面的一端靠近耳朵的对耳轮,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向所述耳朵的耳屏靠近,以使所述顶面朝向耳道。
进一步地,所述顶面为椭圆形,所述椭圆形的长轴尺寸在8毫米至10毫米之间,所述椭圆形的短轴尺寸在6毫米至7毫米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椭圆形的长轴延伸方向与所述耳机配合部长度方向的夹角在30度至50度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发声凸台的延伸厚度尺寸在3毫米至4毫米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发声凸台向远离所述耳机配合部的方向逐渐缩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子容纳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泄压孔,所述泄压孔位于所述耳机配合部远离所述发声孔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该耳机包括上述的耳机配合部;耳机电池部,内部安装电池;耳机挂耳部,所述耳机挂耳部的一端与所述耳机配合部连接,所述耳机挂耳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耳机电池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该耳机配合部包括本体,本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具有振动膜片,振动膜片将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子容纳腔和第二子容纳腔;第一子容纳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发声孔,耳机配合部上设置有发声凸台,发声孔位于发声凸台上,发声凸台的顶面与竖直平面存在夹角,以使顶面朝向耳道;第二子容纳腔用于容纳电子元件。首先考虑到耳朵外轮廓为不规则的结构形状,且耳道隐藏在耳屏的背后进行延伸,为了尽可能的减小声音的扩散,改善耳机音质,在佩戴的状态下,发声孔朝向耳甲腔,使发声孔的声音在耳甲腔内聚集,减小发声孔的声音的扩散,通过设置发声凸台,将发声孔设置于发声凸台上,且将发声凸台的顶面倾斜设置,倾斜角度满足发声孔朝向耳道的需求,从而有效减少了声音在耳甲腔内反射的情况,尽可能的避免耳甲腔内声音反射后相互之间的干扰,同时尽可能使声音直接传入耳道,进一步改变声场分布,有利于改善耳机的听音效果,也尽可能较少声音的外漏,从而提升用户接收听到的音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配合部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配合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与耳朵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耳朵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配合部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配合部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配合部在第四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耳机;110、耳机配合部;111、本体;112、容纳腔;1121、第一子容纳腔;1122、第二子容纳腔;113、振动膜片;114、发声孔;115、泄压孔;116、发声凸台;1161、顶面;117、竖直平面;120、耳机挂耳部;130、耳机电池部;200、耳朵;210、耳垂;220、耳道;230、耳屏;240、耳甲腔;250、对耳轮;260、对耳轮脚;270、耳轮;280、耳轮脚;α1、发声凸台的顶面与竖直平面的夹角;α2、椭圆形的长轴延伸方向与配合部长度方向的夹角;D1、椭圆形的长轴尺寸;D2、椭圆形的短轴尺寸;D3、发声凸台的延伸厚度尺寸;L1、椭圆形的长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外”、“内”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左”、“右”方向表示在具体对应的示意图中所示意的左右方向,可以为正常使用状态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术语“连接”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既包括直接连接也包括间接连接。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该提升音质的耳机配合部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挂耳式耳机,例如,该提升音质的耳机配合部适用于单耳式挂耳式耳机,即耳机仅有一个挂耳部;例如,该提升音质的耳机配合部适用于双耳式挂耳式耳机,即耳机具有两个挂耳部;为了便于说明,下文均以该提升音质的耳机配合部适用于双耳式挂耳式耳机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耳机配合部110包括本体111,本体111具有容纳腔112,容纳腔112内具有振动膜片113,振动膜片113将容纳腔112分隔成第一子容纳腔1121和第二子容纳腔1122。
具体的,对于用户使用而言,耳机100主要是音质、舒适性和耐用性。针对音质而言,耳机100的听感与音箱是不同的,音箱发出的声波在空气中衰减、发生干涉,与人的头和耳朵相互作用,耳机100的声音是直接进入耳朵200的,耳机100的声音的传播路径直接影响声音的品质,为了便于说明该耳机100与用户耳朵200各部位的连接关系,方便理解耳机100各部分与耳朵200各部位接触对音质以及舒适性的影响,下文将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此首先对耳朵200各部位进行介绍,如图4所示,耳朵200包括耳垂210、耳道220、耳屏230、耳甲腔240、对耳轮250、对耳轮脚260、耳轮270和耳轮脚280等等。耳机配合部110为能够发声的部位,耳机配合部110包括本体111,本体111具有容纳腔112,其容纳腔112内部具有发声装置,发声装置包括磁铁、线圈和振动膜片113等零部件,通过振动膜片113的变化,从而发出声音。为了避免容纳腔112内部气体相互干扰,振动膜片113将容纳腔112分隔成第一子容纳腔1121和第二子容纳腔1122。
第一子容纳腔1121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发声孔114,耳机配合部110上设置有发声凸台116,发声孔114位于发声凸台116上,发声凸台116的顶面1161与竖直平面117存在夹角,以使顶面1161朝向耳道220;第二子容纳腔1122用于容纳电子元件。
耳机配合部110的表面上具有发声孔,发声孔114将第一子容纳腔1121与外界连通,发声孔114由多个小孔组成,小孔的数量以及尺寸的大小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振动膜片113产生的声音通过发声孔114的各个小孔发出,从而将声音传入用户耳朵,发声孔114具体设置位置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例如,发声孔114位于耳机配合部110的端部;需要的说明的是,正是因为耳机配合部110内的各种零部件的存在,从而导致耳机配合部110存在一定的厚度,耳机配合部110具体的形状不做限定,任何能够容纳发声装置的结构均符合要求,例如,耳机配合部110可以为长方体结构。为了进一步提高佩戴的舒适性,耳机配合部110也可以为椭球形结构。
同时考虑到声音的传播路径,以及声音的反射情况,通过在耳机配合部110上设置发声凸台116,发声孔114位于发声凸台116的顶面1161上,发声凸台116的延伸能够有效缩短声音传播的路径,具体发声凸台116的形状以及尺寸不做限定,例如,发声凸台116为圆柱形凸台;例如,发声凸台116也可以为带有曲面的柱形凸台;例如,发声凸台116的延伸厚度尺寸为D3,发声凸台116的延伸厚度尺寸D3为3毫米,或者4毫米,也可以在3毫米至4毫米之间。为了更进一步缩短声音传播的路径,减少声音反射的情况,发声凸台116的顶面1161倾斜设置,通过发声凸台116的顶面1161与竖直平面117存在夹角,以使顶面1161朝向耳道220,声音从顶面1161发声孔114发出直接传入耳道220,减少了声音在耳甲腔240内的反射,也尽可能的避免了声音反射之后的干扰。发声凸台116的顶面1161与竖直平面117的夹角为α1,考虑到不同的用户耳朵200的大小有所区别,发声凸台116的顶面1161到耳朵200的距离也有所区别,因此发声凸台116的顶面1161与竖直平面117的夹角α1可能有所不同,可以通过调节耳机挂耳部120从而调整夹角α1,α1具体数值大小不做限定,满足顶面1161朝向耳道220的需求即可,例如,发声凸台116的顶面1161与竖直平面117的夹角α1为40度,或者60度,也可以在40°至60°之间。
耳机配合部110的表面上还具有泄压孔115,泄压孔115将第二子容纳腔1122与外界连通,第二子容纳腔1122用于容纳电子元件,具体第二子容纳腔1122的体积不做限定,电子元件包括电路板、收音器以及充电电极等等。耳机100还包括耳机挂耳部120,例如,耳机挂耳部120与耳机配合部110卡接,耳机挂耳部120的部分会伸入第二子容纳腔1122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该耳机配合部包括本体,本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具有振动膜片,振动膜片将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子容纳腔和第二子容纳腔;第一子容纳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发声孔,耳机配合部上设置有发声凸台,发声孔位于发声凸台上,发声凸台的顶面与竖直平面存在夹角,以使顶面朝向耳道;第二子容纳腔用于容纳电子元件。首先考虑到耳朵外轮廓为不规则的结构形状,且耳道隐藏在耳屏的背后进行延伸,为了尽可能的减小声音的扩散,改善耳机音质,在佩戴的状态下,发声孔朝向耳甲腔,使发声孔的声音在耳甲腔内聚集,减小发声孔的声音的扩散,通过设置发声凸台,将发声孔设置于发声凸台上,且将发声凸台的顶面倾斜设置,倾斜角度满足发声孔朝向耳道的需求,从而有效减少了声音在耳甲腔内反射的情况,尽可能的避免耳甲腔内声音反射后相互之间的干扰,同时尽可能使声音直接传入耳道,进一步改变声场分布,有利于改善耳机的听音效果,也尽可能较少声音的外漏,从而提升用户接收听到的音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至少部分发声凸台116位于耳朵200的耳甲腔240内。具体的,耳甲腔240为耳朵200内的腔体,具有一定的容纳空间,耳甲腔240与耳道220连通,在佩戴状态下,至少部分发声凸台116位于耳朵200的耳甲腔240内,进而缩短了发声凸台116的顶面1161与耳道220的距离,缩短了声音在耳甲腔240内传播的时间,同时也减少了声音在耳甲腔240内发生反射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声凸台116的顶面1161的一端靠近耳朵200的对耳轮250,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向耳朵200的耳屏230靠近,以使顶面1161朝向耳道220。具体的,为了保证发声孔114的声音更好的传递给用户,发声凸台116的顶面1161尽可能覆盖耳甲腔240,避免发声孔114发出的声音外漏,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感。在耳机100处于佩戴状态下,耳机配合部110沿长度方向延伸至耳甲腔240,耳甲腔240为腔体且与耳道220连通,发声孔114将声音传递入耳甲腔240,从耳甲腔240传入耳道220。同时对耳轮250和对耳轮脚260包围形成耳甲腔240,耳机配合部110的一端靠近对耳轮250,可以有效避免发声孔114发出的声音进入耳甲腔240之后发声外漏,也有效避免外界的空气吹入耳甲腔240对声音造成干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音质。具体耳机配合部110的一端靠近对耳轮250的程度不做限定,例如,对于耳甲腔240较小的用户,耳机配合部110的一端可能与对耳轮250接触;对于耳甲腔240较大的用户,耳机配合部110的一端可能与对耳轮250间隔几毫米,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发声凸台116的顶面1161的一端靠近耳朵200的对耳轮250,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向耳朵200的耳屏230靠近,顶面1161朝向耳道220,从而使发声凸台116的顶面1161尽可能覆盖耳甲腔240,减少发声孔114发出的声音外漏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考虑到佩戴的舒适感,同时考虑到不同用户的耳朵200结构有所区别,发声凸台116的顶面1161为椭圆形,椭圆形的外缘采用弧形设计,可以有效避免棱角,在佩戴过程中发声凸台116与用户耳朵200的耳甲腔240的内壁以及对耳轮250接触时不会产生尖锐的触感,提升佩戴的舒适性,同时考虑到发声凸台116可能会塞入耳甲腔240的情况,不同人的耳甲腔240的外围尺寸空间有所区别,避免发声凸台116的顶面1161的边缘与耳甲腔240内壁接触造成不适感,发声凸台116的顶面1161尺寸应当小于耳甲腔240的外围边缘尺寸,发声凸台116的顶面1161的尺寸过小由可造成发声孔114的声音在耳甲腔240内产生回音造成干扰,例如,椭圆形的长轴尺寸为D1,椭圆形的长轴尺寸D1为8毫米,或者10毫米,也可以在8毫米至10毫米之间。例如,椭圆形的短轴尺寸为D2,椭圆形的短轴尺寸D2为6毫米,或者7毫米,也可以在6毫米至7毫米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椭圆形的长轴L1延伸方向与耳机配合部110长度方向的夹角在40°至60°之间。具体的,进一步考虑到了在佩戴状态下的舒适性,耳机挂耳部120从耳朵200的前侧绕过耳朵200的上侧并沿着耳廓延伸至耳朵200的后侧,耳机配合部110与耳机挂耳部120连接,耳机配合部110的延伸方向从耳轮270与头部连接位置向对耳轮250位置延伸,延伸至耳甲腔240,可以理解为在佩戴状态下,耳机配合部110的延伸方向向下倾斜,结合耳朵200的结构,耳甲腔240与耳道220大致在同一水平方向上,椭圆形的长轴L1延伸方向应当在对耳轮脚260至耳道220的方向,在佩戴状态下,椭圆形的长轴L1延伸方向近似为水平方向,椭圆形的长轴L1延伸方向与耳机配合部110长度方向的夹角为α2,其α2具体数值大小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例如,椭圆形的长轴L1延伸方向与耳机配合部110长度方向的夹角α2为40度,或者60度,也可以在40度至60度之间。进一步考虑到了耳朵200的承受压力,为了保证用户使用的体验感,尽可能的减小耳机100的质量,耳机配合部110的厚度由耳机配合部110与耳机挂耳部120连接的连接位置沿长度方向逐步递减,通过减小耳机配合部110的厚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耳朵200的承受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6和图7所示,发声凸台116向远离耳机配合部110的方向逐渐缩窄。具体的,在对耳机100进行精细化改进时,发声凸台116能够有效传递声音,缩短了传递距离,同时减小了声音的外漏,考虑到耳朵200的内部结构,发声凸台116可能与耳轮脚280或者其它部位发生干涉,从而对耳轮脚280或者其它部位造成挤压,降低了用户使用的体验感,影响了佩戴舒适性。为了改善该情况,发声凸台116向远离耳机配合部110的方向逐渐缩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发声凸台116朝向耳甲腔240延伸时,发声凸台116延伸端的横截面积逐渐缩小,从而避免发声凸台116与耳轮脚280或者其它部位发生干涉。对于耳机100的相关部件与耳朵200仅为接触,没有力的作用的情况下,耳机100不会对耳朵200带来不适的影响,同时发声凸台116向远离耳机配合部110的方向逐渐缩窄,使振动膜片113振动产生的声音在发声凸台116内逐渐聚集随后从发声孔114中发出,有效提升音质,避免声音在发声凸台116内发生扩散。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子容纳腔1122具有与外界连通的泄压孔115,泄压孔115位于耳机配合部110远离发声孔114的一端。具体的,耳机配合部110的表面上还具有泄压孔115,泄压孔115将第二子容纳腔1122与外界连通,其具体形状不做限定,例如,泄压孔115为圆形通道,例如,泄压孔115为圆弧槽口形状。同样泄压孔115也可以由多个小孔组成,小孔的数量以及尺寸的大小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振动膜片113振动产生的压力可以通过第二子容纳腔1122并利用泄压孔115进行排出,从而释放容纳腔112内部的压力,泄压孔115能够使空气在容纳腔112内自由流动,防止内部压力堆积,避免对振动膜片113的振动造成干扰,从而避免造成音质变化,使耳机配合部110能发出更好的音质和低音效果。同时,为了避免泄压孔115的发声与发声孔114的发声相互干扰,在满足泄压孔115与发声孔114朝向不同方向的情况下,结合用户实际佩戴的情况,发声孔114朝向耳甲腔240,考虑到耳甲腔240具有一定尺寸的容纳空间,若泄压孔115也朝向耳甲腔240,泄压孔115产生的声音在耳甲腔240内反射同样会对发声孔114产生的声音造成影响,降低了音质,因此将泄压孔115位于耳机配合部110远离发声孔114的一端。可以有效避免泄压孔115产生的声音在耳甲腔240内反射,保证了耳机配合部110中发声孔114的音质。具体发声孔114的中心与泄压孔115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发声孔114的中心为发声孔114的几何中心点,泄压孔115的中心也同样为泄压孔115的几何中心点。发声孔114的中心与泄压孔115中心之间的距离太近可能造成泄压孔115产生的声音直接传入在耳甲腔240内,从而对发声孔114产生的声音造成干扰,发声孔114的中心与泄压孔115中心之间的距离太远可能造成泄压孔115远离耳屏230,无法利用耳屏230减小空气流动,从而导致空气流动对对泄压孔115排压造成干扰。例如,发声孔114的中心与泄压孔115的中心之间的间距在18毫米至23毫米之间,使泄压孔115靠近耳屏230的一侧,即可避免泄压孔115产生的声音直接传入在耳甲腔240内,又可以减小空气流动对泄压孔115排压的影响。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耳机100,结合图3和图8所示,该耳机100包括耳机配合部110、耳机挂耳部120和耳机电池部130。耳机配合部110包括发声孔114,耳机电池部130内部安装电池,耳机挂耳部120的一端与耳机电池部130连接,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与耳机配合部110连接。具体的,耳机100包括多个部分,耳机配合部110为能够发声的部位,耳机挂耳部120为用户耳朵佩带的部分,耳机电池部130内部安装电池为能够储存电能的部分。耳机挂耳部120的一端与耳机配合部110连接,耳机挂耳部120沿曲线方向延伸,此处的曲线方向延伸可以理解为弯曲结构,即耳机挂耳部120从耳朵200的前侧绕过耳朵200的上侧并沿着耳廓延伸至耳朵200的后侧,从而使耳机挂耳部120贴合于耳朵200的上侧和后侧,使的耳机100能够很好的固定在耳朵200上。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与耳机电池部130连接,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定,例如,耳机电池部130的一端设置有安装通道,在安装通道内设置卡接口,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通过卡接的方式与耳机电池部130的一端进行连接;例如,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的直径尺寸略大于安装通道的尺寸,通过过盈配合方式使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固定于安装通道内。例如,还可以采用螺纹的配合连接方式,在安装通道内设置螺纹孔,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设置螺纹头,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耳机电池部130的一端进行连接。为了防止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伸入安装通道内挤压其它零部件,例如,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挤压到电池,在安装通道内设置安装挡板,耳机挂耳部120的另一端穿过安装通道与安装挡板抵接,利用安装挡板限制挂耳机挂耳部120的移动范围。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耳机100的使用体验感,耳机挂耳部120能够散发光亮,增强耳机100的科技感,耳机挂耳部120的外表面为透明的外皮,耳机挂耳部120的内部具有光纤,耳机电池部130还具有发光件,通过将发光件的发光口朝向光纤的一端,从而耳机挂耳部120的内部光纤发光,通过透明的外皮显示出来,增加了科技感,也方便用户在黑暗的地方拿取和使用耳机10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具有振动膜片,所述振动膜片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子容纳腔和第二子容纳腔;
所述第一子容纳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发声孔,所述耳机配合部上设置有发声凸台,所述发声孔位于所述发声凸台上,所述发声凸台的顶面与竖直平面存在夹角,以使所述顶面朝向耳道;
所述第二子容纳腔用于容纳电子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配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凸台的顶面与竖直平面的夹角在15度至30度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配合部,其特征在于,在佩戴状态下,至少部分所述发声凸台位于耳朵的耳甲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配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凸台的顶面的一端靠近耳朵的对耳轮,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向所述耳朵的耳屏靠近,以使所述顶面朝向耳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配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为椭圆形,所述椭圆形的长轴尺寸在8毫米至10毫米之间,所述椭圆形的短轴尺寸在6毫米至7毫米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配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椭圆形的长轴延伸方向与所述耳机配合部长度方向的夹角在30度至50度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配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凸台的延伸厚度尺寸在3毫米至4毫米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配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凸台向远离所述耳机配合部的方向逐渐缩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配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容纳腔具有与外界连通的泄压孔,所述泄压孔位于所述耳机配合部远离所述发声孔的一端。
10.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配合部;
耳机电池部,内部安装电池;
耳机挂耳部,所述耳机挂耳部的一端与所述耳机配合部连接,所述耳机挂耳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耳机电池部连接。
CN202322122527.9U 2023-08-08 2023-08-08 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 Active CN2204220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22527.9U CN220422011U (zh) 2023-08-08 2023-08-08 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22527.9U CN220422011U (zh) 2023-08-08 2023-08-08 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22011U true CN220422011U (zh) 2024-01-30

Family

ID=89642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22527.9U Active CN220422011U (zh) 2023-08-08 2023-08-08 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220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422011U (zh) 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
CN220422004U (zh) 一种提升音质的耳机发声部及耳机
CN220422005U (zh) 一种改善音质的耳机出声部及耳机
CN220422013U (zh) 耳机的贴耳部及改善音质的耳机
CN220254654U (zh) 一种开放式耳机
CN220422009U (zh) 耳机的发声部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
CN220422012U (zh) 一种佩戴稳定的耳机
WO2024087908A1 (zh) 一种耳机
CN219875992U (zh) 一种耳机
CN219875993U (zh) 一种挂耳式耳机
CN219875994U (zh) 一种挂耳式耳机
CN219875995U (zh) 一种耳机套及具有耳机套的耳机
JP7427171B1 (ja) オープン型イヤホン
CN220985818U (zh) 耳机
CN211089924U (zh) 一种耳机
WO2024087486A1 (zh) 一种耳机
WO2024088246A1 (zh) 一种耳机
CN118138938A (zh) 一种开放式耳机
TW202418847A (zh) 一種耳機
TW202418832A (zh) 一種開放式耳機
TW202418824A (zh) 一種開放式耳機
TW202418831A (zh) 一種開放式耳機
TW202418825A (zh) 一種開放式耳機
CN117098024A (zh) 一种耳机
CN116419114A (zh) 外放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