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01933U - 一种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01933U
CN220401933U CN202321941514.8U CN202321941514U CN220401933U CN 220401933 U CN220401933 U CN 220401933U CN 202321941514 U CN202321941514 U CN 202321941514U CN 220401933 U CN220401933 U CN 2204019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housing
electrode
cavity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4151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忠明
蔡炳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iy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iy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iy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iy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4151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019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019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019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声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耳机,包括壳体、固定装置和发声单元。壳体开设有前出音孔和后出音孔。固定装置与壳体连接,用于佩戴固定于人体。发声单元密封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并形成前音腔和后音腔,所述前音腔与所述前出音孔连通,所述后音腔与所述后出音孔连通。所述发声单元靠近后音腔的一侧设置有导音管道,所述导音管道的导音出音口的朝向与所述后出音孔的朝向相反。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导音管道,通过设置有导音管道,声波需要在导音管道内环绕一个距离后再通过后音腔从壳体的后音出孔出来然后向外部传播。解决现有的耳机漏音大、低音效果差达不到完美音质享受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声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耳机作为人与电子通讯工具的连接中介,使得耳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无线耳机因体积小巧、携带方便而备受消费者的青睐。无线耳机大致分为入耳式无线耳机和开放式耳机两种类型,入耳式无线耳机是使用时将喇叭塞在消费者的耳道内,开放式耳机是使用时将耳机佩戴在消费者的耳道外。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正朝着高品质化方向发展,环保与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佩戴耳机听音乐或看电影的同时希望不要损伤到听力,目前市场上非常流行的气导开放式耳机与蓝牙眼镜等开放式音频产品的两个很大的缺点:漏音大、低音效果差达不到完美音质享受,音质好点的开放式耳机不是外型太大,就是加工工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机,至少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耳机,包括:
壳体,开设有前出音孔和后出音孔;
固定装置,与壳体连接,用于佩戴固定于人体;
发声单元,密封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并形成前音腔和后音腔,所述前音腔与所述前出音孔连通,所述后音腔与所述后出音孔连通,所述前出音孔相较于所述后出音孔更靠近耳道,所述前出音孔向耳道输出声音,所述发声单元靠近后音腔的一侧设置有导音管道,所述导音管道的导音出音口的朝向与所述后出音孔的朝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发声单元包括音腔外壳、音腔盖板和扬声器组件,所述音腔外壳密封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音腔外壳上开设有导音进音口,所述导音出音口开设在所述音腔外壳上,所述扬声器组件固定密封安装在音腔外壳内,所述音腔盖板密封在音腔外壳靠近后音腔的一侧,所述音腔盖板与音腔外壳之间形成导音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相较于所述第二壳体更靠近人耳,所述第一外壳内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发声单元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内设置有承台,所述发声单元密封固定在所述承台上,所述前出音孔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耳部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朝向耳部的一侧进行厚度上的差异化设计,并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相较于所述第二区域更远离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一区域相较于所述第二区域朝向耳部凸起,所述第一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最大凸起高度为2mm-6mm,在佩戴所述耳机时,所述凸起配置为放置于耳甲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前出音孔的出音方向朝向耳道且所述前出音孔的出音方向与所述耳道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0°。
进一步地,所述发声单元的中心轴线与前出音孔和后出音孔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R为60°至90°。
进一步地,所述扬声器组件依次包括PCB板、U型铁、磁铁、导磁片、线圈和膜片,所述U型铁位于所述音腔外壳内,所述膜片密封固定在所述音腔外壳靠近前音腔的一侧,所述线圈设置在膜片上,所述导磁片设置在磁铁上,所述磁铁与导磁片连接,所述磁铁与导磁片安装在U型铁内,所述PCB板设置在所述音腔外壳靠近所述音腔盖板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用于沿用户的耳根部佩戴的耳挂,耳挂自壳体依次向上耳根和下耳根规则弯曲延伸,所述耳挂通过连接部与所述壳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还设置有电池、电路板、触摸板和指示灯,所述电池、电路板、触摸板和指示灯均位于所述固定部外,所述电池、触摸板和指示灯均与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指示灯位置对应处开设有孔洞,所述固定部靠近电池的侧壁设有第一电极仓和第二电极仓,所述第一电极仓内容置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仓内容置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自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穿出,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平齐,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一者用作充电正极,另一者用作充电负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置成在佩戴状态下不可见。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耳机,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改进及优点之一: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导音管道,所述导音管道的导音出音口的朝向与所述后出音孔的朝向相反。发声单元发出声音后声波不会经过后音腔直接从后出音孔向外部传播,声波在发声单元与后出音孔之间的传播距离太短会使得低频声音没有聚合力而变得很散,音质效果不好,同时也更加容易漏音。通过设置有导音管道,声波需要在导音管道内环绕一个距离后再通过后音腔从壳体的后音出孔出来然后向外部传播。不会因为传播距离太短使得低频声音没有聚合力而变得很散,也不会因为传播距离过长使低频声音衰减。解决现有的耳机漏音大、低音效果差达不到完美音质享受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前出音孔位于第一壳体上的凸起处且朝向耳道,所述前出音孔的出音方向与所述耳道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0°。当所述前出音孔的出音方向与所述耳道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0°时,也就是说前出音孔的出音方向与耳道的中轴线平行,发声单元发出的声音可以无阻挡的进入耳道,使得用户使用耳机听到的声音没有过多的损耗,声音效果好。所述前出音孔对准耳道出音,音量大,功耗小,声音距离感近,漏音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耳机的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耳机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发声单元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发声单元的结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耳机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耳机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耳机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音频增强的效果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11、前出音孔;121、后出音孔;112、固定部;113、承台;114、第一区域;115、第二区域;2、固定装置;21、耳挂;22、连接部;3、发声单元;31、导音管道;32、音
腔外壳;33、音腔盖板;321、导音进音口;322、导音出音口;
341、PCB板;342、U型铁;343、磁铁;344、导磁片;345、线圈;346、膜片;41、电池;42、电路板;43、触摸板;44、指示灯;45、第一电极;46、第二电极;5、前音腔;6、后音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及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耳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参照图1,一种耳机,包括壳体1、固定装置2和发声单元3。
壳体1开设有前出音孔111和后出音孔121。固定装置2与壳体1连接,用于佩戴固定于人体。
参见图2、图3和图6,发声单元3密封固定在所述壳体1内并形成前音腔5和后音腔6,所述前音腔5与所述前出音孔111连通,所述后音腔6与所述后出音孔121连通,所述前出音孔111对准耳道,所述前出音孔111向耳道输出声音,发声单元3容置于前音腔5的一面的声波能够经过前音腔5从前出音孔111进入耳道,容置于后音腔6的一面的声波能够经过后音腔6从后出音孔121向外部传播,由于发声单元3的两个相对面的声波传播距离不同,发声单元3位于前音腔5内的一面所发出的声波更易进入耳道,而位于后音腔6内的一面所发出的声波不易进入耳道,传递至人耳中时,发声单元3的两个相对面的声波无法完全相互抵消,因此能够有效减弱声短路现象,从而获得良好的低音效果,提升音质。
参见图3,所述发声单元3靠近后音腔6的一侧设置有导音管道31,参见图9,所述导音管道31的导音出音口322的朝向与所述后出音孔121的朝向相反。所述导音管道31的导音出音口322的朝向与所述后出音孔121在位置上形成对立方向,发声单元3发出声音后声波不会经过后音腔6直接从后出音孔121向外部传播,声波在发声单元与后出音孔121之间的传播距离太短会使得低频声音没有聚合力而变得很散,音质效果不好,同时也更加容易漏音,因此设置有导音管道31,声波需要在导音管道31内环绕一个距离后再通过后音腔6从壳体1的后音出孔出来然后向外部传播。不会因为传播距离太短使得低频声音没有聚合力而变得很散,也不会因为传播距离过长使低频声音衰减。解决现有的耳机漏音大、低音效果差达不到完美音质享受的问题。
参见图3和图5,所述发声单元3包括音腔外壳32、音腔盖板33和扬声器组件,所述扬声器组件用于发出声音。所述音腔外壳32密封固定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音腔外壳32上开设有导音进音口321,所述导音出音口322开设在所述音腔外壳32上,所述扬声器组件固定密封安装在音腔外壳32内,所述音腔盖板33密封在音腔外壳32靠近后音腔6的一侧,所述音腔盖板33与音腔外壳32之间形成导音管道31。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音腔盖板33与音腔外壳32之间采用胶水密封固定方式形成导音管道31,也可以采用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技术手段进行密封固定,以达到一条管道的作用。所述导音进音口321、导音出音口322和导音管道31不受形状的限制,可以采用圆形管道也可以采用方形管道,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限定。扬声器组件将声音通过导音进音口321传播至导音管道31内,声音经过在导音管道31内的传播后通过导音出音口322传播至后音腔6内,所述音腔外壳32与音腔盖板33之间形成的导音管道31的高度大于扬声器组件最大振幅,避免扬声器组件振动时打到音腔盖板33。
参见图5,所述扬声器组件依次包括PCB板341、U型铁342、磁铁343、导磁片344、线圈345和膜片346,所述U型铁342位于所述音腔外壳32内,所述膜片346密封固定在所述音腔外壳32靠近前音腔5的一侧,所述线圈345设置在膜片346上,所述导磁片344设置在磁铁343上,所述磁铁343与导磁片344连接,所述磁铁343与导磁片344安装在U型铁342内,所述PCB板341设置在所述音腔外壳32靠近所述音腔盖板33的一侧。
所述导音进音口321、导音出音口322以及导音管道31截面的面积大小为扬声器组件膜片346有效面积的10-20%。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音进音口321、导音出音口322以及导音管道31截面的面积太小高频出不来,并且影响声音的清晰度,太大的话失去了增强低频与定向传音的效果,漏音也会大。
参见图10,现有的小体积开放式耳机,一般采用小口径的圆形或方形的微型喇叭,微型喇叭的谐振频率高一般在240Hz左右,发不出好的低频,而采用本发声单元3后的扬声器的谐振频率可达到115Hz左右,谐振频率降低125Hz左右,低频效果明显增强很多,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声单元3的谐振频率低,在耳机前音腔5和后音腔6内上不需要再做导管结构来降低谐振频率,外型可以做的更小,重量更轻,配戴更舒服。
参见图2,所述壳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相较于所述第二壳体12更靠近人耳。参见图6,所述第一壳体11内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发声单元3的固定部112,所述固定部112内设置有承台113。参见图3,所述发声单元3密封固定在所述承台113上,所述前出音孔111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朝向耳部的一侧。
所述承台113与发声单元3之间采用打胶水的密封固定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技术手段进行密封固定,以达到使得发声单元3与固定部112密封以将壳体1分隔为前音腔5和后音腔6的作用。通过在第一壳体11内设置有固定部112,通过将发声单元3固定在固定部112内,使得前音腔5的大小小于后音腔6的大小。较小的前音腔5可以提供更好的声音控制和声学性能,较小的音腔可以增加对音频的反射,增加声音的反相干和共振,从而使得耳机能够获得更好的音频响应、音质和声场效果;一般音频可以从后音腔6中逸出,使得周围的人也能听到一部分声音,即形成漏音现象。而较大的泄音腔,可以减少对音频的反射,减少声音的反相干和共振,从而改善声音的质量和自然度,减轻漏音现象。
参见图7,所述第一壳体11朝向耳部的一侧进行厚度上的差异化设计,并包括第一区域114和第二区域115,所述第一区域114相较于所述第二区域115更远离所述固定部112,且两个区域之间可以平滑过渡。所述第一区域114相较于所述第二区域115朝向耳部凸起,所述第一区域114相对于所述第二区域115的最大凸起高度为2mm-6mm。由于发声单元3能够产生经前出音孔111向耳部传输的声音,所以前述凸起结构可以对准耳道,避免耳部堵住部分前出音孔111而导致发声单元3产生的声音减弱,甚至是无法输出。在佩戴所述耳机时,所述凸起配置为放置于耳甲腔内。所述凸起的形状与使用者的耳甲腔壁的形状类似,所述凸起上设置的前出音孔111斜切一定角度,从而使得前出音孔111完全对准耳道,声音直接进入耳道,所述前出音孔111的面积小于耳道的面积,避免出音孔过大,部分出音孔对着耳甲腔使得耳甲腔阻挡声音而不能进入耳道,有利于声音的传播。通过设置有凸起使得音量大,功耗小,声音的距离感近,漏音小。所述前出音孔111的出音方向朝向耳道且所述前出音孔111的出音方向与所述耳道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0°。当所述前出音孔111的出音方向与所述耳道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0°时,也就是说前出音孔111的出音方向与耳道的中轴线平行,发声单元3发出的声音可以无阻挡的进入耳道,使得用户使用耳机听到的声音没有过多的损耗,声音效果好。
参见图8,所述发声单元3的中心轴线与前出音孔111和后出音孔121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R为60°至90°。通过将发声单元3的中心轴线与前出音孔111和后出音孔121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R为60°至90°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好的音场效果和声音分离。通过将发声单元3的中心轴线与前出音孔111和后出音孔121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设定有一定的角度,可以使音频信号在扩散到耳朵之前稍微散开,从而增加了立体声效果的感知。这种设计可以改善音频的空间定位和音场表现,使听者感受到更真实、立体的声音效果。
参见图2,所述固定装置2包括用于沿用户的耳根部佩戴的耳挂21,耳挂21自壳体1依次向上耳根和下耳根规则弯曲延伸,所述耳挂21通过连接部22与所述壳体1连接。所述耳挂21用于挂设在用户的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所述壳体1用于接触所述耳部的前侧,进而允许所述壳体1与所述耳挂21配合以夹持耳部。
参见图2,所述第一壳体11还设置有电池41、电路板42、触摸板43和指示灯44,所述电池41、电路板42、触摸板43和指示灯44均位于所述固定部112外,所述电池41、触摸板43和指示灯44均与电路板42电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指示灯44位置对应处开设有孔洞。所述电池41用于对所述耳机进行供电,所述电路板42用于处理各电信号,所述触摸板43用于实现耳机领域公知的操作,例如触摸切歌、接打电话等功能,所述指示灯44用于显示耳机的工作状态。
参见图2,所述固定部112靠近电池41的侧壁设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内容置有第一电极45,所述第二电极内容置有第二电极46,所述第一电极45和第二电极46自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壁穿出,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壁平齐,所述第一电极45和第二电极46中的一者用作充电正极,另一者用作充电负极,所述第一电极45和所述第二电极46设置成在佩戴状态下不可见。
耳机可以通过第一电极45和第二电极46进行充电,第一电极45和第二电极46之间的距离可以尽可能短的设置,这样有利于防止充电电极之间因汗液、水滴、灰尘等造成的短路。当然,在满足防短路的情况下,第一电极45和第二电极46也可以均设置在耳挂21或连接部22中的一者。进一步地,第一电极45和第二电极46设置成在佩戴状态下不可见,例如均朝向用户的皮肤,用以兼顾耳机的外观品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开设有前出音孔(111)和后出音孔(121);
固定装置(2),与壳体(1)连接,用于佩戴固定于人体;
发声单元(3),密封固定在所述壳体(1)内并形成前音腔(5)和后音腔(6),所述前音腔(5)与所述前出音孔(111)连通,所述后音腔(6)与所述后出音孔(121)连通,所述前出音孔(111)相较于所述后出音孔(121)对准耳道并向耳道输出声音,所述发声单元(3)靠近后音腔(6)的一侧设置有导音管道(31),所述导音管道(31)的导音出音口(322)的朝向与所述后出音孔(121)的朝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单元(3)包括音腔外壳(32)、音腔盖板(33)和扬声器组件,所述音腔外壳(32)密封固定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音腔外壳(32)上开设有导音进音口(321),所述导音出音口(322)开设在所述音腔外壳(32)上,所述扬声器组件固定密封安装在音腔外壳(32)内,所述音腔盖板(33)密封在音腔外壳(32)靠近后音腔(6)的一侧,所述音腔盖板(33)与音腔外壳(32)之间形成导音管道(3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相较于所述第二壳体(12)更靠近人耳,所述第一壳体(11)内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发声单元(3)的固定部(112),所述固定部(112)内设置有承台(113),所述发声单元(3)密封固定在所述承台(113)上,所述前出音孔(111)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朝向耳部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朝向耳部的一侧包括第一区域(114)和第二区域(115),所述第一区域(114)相较于所述第二区域(115)更远离所述固定部(112),所述第一区域(114)相较于所述第二区域(115)朝向耳部凸起,所述第一区域(114)相对于所述第二区域(115)的最大凸起高度为2mm-6mm,在佩戴所述耳机时,所述凸起配置为放置于耳甲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出音孔(111)的出音方向朝向耳道且所述前出音孔(111)的出音方向与所述耳道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0°。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单元(3)的中心轴线与前出音孔(111)和后出音孔(121)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R为60°至90°。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组件依次包括PCB板(341)、U型铁(342)、磁铁(343)、导磁片(344)、线圈(345)和膜片(346),所述U型铁(342)位于所述音腔外壳(32)内,所述膜片(346)密封固定在所述音腔外壳(32)靠近前音腔(5)的一侧,所述线圈(345)设置在膜片(346)上,所述导磁片(344)设置在磁铁(343)上,所述磁铁(343)与导磁片(344)连接,所述磁铁(343)与导磁片(344)安装在U型铁(342)内,所述PCB板(341)设置在所述音腔外壳(32)靠近所述音腔盖板(33)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2)包括用于沿用户的耳根部佩戴的耳挂(21),耳挂(21)自壳体(1)依次向上耳根和下耳根规则弯曲延伸,所述耳挂(21)通过连接部(22)与所述壳体(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还设置有电池(41)、电路板(42)、触摸板(43)和指示灯(44),所述电池(41)、电路板(42)、触摸板(43)和指示灯(44)均位于所述固定部(112)外,所述电池(41)、触摸板(43)和指示灯(44)均与电路板(42)电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指示灯(44)位置对应处开设有孔洞,所述固定部(112)靠近电池(41)的侧壁设有第一电极仓和第二电极仓,所述第一电极仓内容置有第一电极(45),所述第二电极仓内容置有第二电极(46),所述第一电极(45)和第二电极(46)自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壁穿出,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壁平齐,所述第一电极(45)和第二电极(46)中的一者用作充电正极,另一者用作充电负极,所述第一电极(45)和所述第二电极(46)设置成在佩戴状态下不可见。
CN202321941514.8U 2023-07-24 2023-07-24 一种耳机 Active CN2204019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41514.8U CN220401933U (zh) 2023-07-24 2023-07-24 一种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41514.8U CN220401933U (zh) 2023-07-24 2023-07-24 一种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01933U true CN220401933U (zh) 2024-01-26

Family

ID=89611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41514.8U Active CN220401933U (zh) 2023-07-24 2023-07-24 一种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019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48313U (zh) 骨传导无线耳机
WO2020206775A1 (zh) 一种近耳的定向出音结构及其音频眼镜
CN113163297B (zh) 音频装置以及智能头戴设备
CN210405611U (zh) 一种智能无线耳机
CN220401933U (zh) 一种耳机
CN201260237Y (zh) 采用骨传导扬声器的耳塞式耳机
CN210807564U (zh) 耳机
WO2024087481A1 (zh) 一种耳机
US11895454B1 (en) Earphones
CN218103449U (zh)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US11877111B1 (en) Earphones
US20240147144A1 (en) Open earphones
WO2024087495A1 (zh) 一种耳机
CN212694196U (zh) 一种双声道立体声音腔的蓝牙耳机眼镜
JP3224623U (ja) 補聴器付きイヤホン
CN210469675U (zh) 头戴式降噪耳机
CN214544732U (zh) 一种多传声模式耳机
WO2024087486A1 (zh) 一种耳机
CN212727412U (zh) 发声单体和发声器件
CN214381330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的接触式组装机构
CN220422013U (zh) 耳机的贴耳部及改善音质的耳机
US11902734B1 (en) Open earphones
CN220422011U (zh) 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
CN219627880U (zh) 一种具有双出音孔的气传导耳机
WO2024045391A1 (zh) 一种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