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32972U - 耳机的保持部及改善拾音音质的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的保持部及改善拾音音质的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32972U
CN220732972U CN202322127791.1U CN202322127791U CN220732972U CN 220732972 U CN220732972 U CN 220732972U CN 202322127791 U CN202322127791 U CN 202322127791U CN 220732972 U CN220732972 U CN 2207329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hole
pickup hole
earphone
microph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2779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世友
李田田
蒋扬文
陈涛
周志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2779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329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329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329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的保持部,涉及音频输出设备领域,该保持部包括:壳体,内部具有容纳腔;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间隔设置于容纳腔内;其中,壳体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第一拾音孔与第一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第二拾音孔与第二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第一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与第二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之间的夹角在90度至180度之间。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了上述保持部的改善拾音音质的耳机,该耳机能够改善拾音的音质。

Description

耳机的保持部及改善拾音音质的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频输出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的保持部及改善音质的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为佩戴于用户的耳部,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将音频信号以振动的形式传导至用户的耳蜗,以使用户能够感知到耳机输出的音频,同时,耳机还能够通过拾音结构获取用户输出的语音,将用户的语音转化为电信号。相关的耳机的拾音结构容易获取到环境的噪音导致耳机的拾音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的保持部以及改善拾音音质的耳机,用于解决如何提高耳机的拾音效果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的保持部,该耳机的保持部包括:壳体,内部具有容纳腔;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所述第一麦克风和所述第二麦克风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其中,所述壳体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所述第一拾音孔与所述第一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拾音孔与所述第二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所述第一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与所述第二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之间的夹角在90度至180度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与所述第二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之间的夹角在140度至160度之间。
进一步的,在所述保持部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在13毫米至16毫米之间。
进一步的,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拾音孔与用户的嘴角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拾音孔与所述嘴角的间距。
进一步的,在所述保持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小于在所述保持部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和/或,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第一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连线的延伸方向指向所述用户的嘴角。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面积,和/或,所述保持部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覆盖所述第一拾音孔和/或第二拾音孔。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第一侧朝向用户的耳部;所述壳体还具有泄压孔,所述泄压孔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一拾音孔和所述第二拾音孔均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二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与所述泄压孔的中心对称轴之间的夹角在76度至80度之间,和/或,在所述保持部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壳体的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泄压孔位于所述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在12毫米至15毫米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保持部还具有第一导声件,所述第一导声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导声件具有第一导声孔,所述第一导声孔与所述第一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所述保持部还具有第二导声件,所述第二导声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导声件具有第二导声孔,所述第二导声孔与所述第二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改善拾音音质的耳机,该耳机包括:挂钩部,沿曲线延伸,用于钩挂于用户的耳部;电池部,与所述挂钩部的一端连接;以及如上实施例所述的保持部,与所述挂钩部的所述一端的相对的另一端连接,且能够由所述电池部获取电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的保持部,该保持部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壳体,在该容纳腔内间隔设置有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其中,壳体间隔设置有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第一拾音孔与第一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以将外部的声音传输至第一麦克风,第二拾音孔与第二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以将外部的声音传输至第二麦克风,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中的一个用户获取用户输出的声音,这个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中包括用户输出的目标声音和环境中的噪音,第二麦克风用户获取环境噪音,耳机通过处理模块将获取的环境噪音反相处理后与带有环境噪音和目标声音的声音叠加,从而抑制获取的声音中的环境噪音,进而提高耳机的拾音音质。同时,第一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与第二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之间的夹角在90度至180度之间,可以理解为,第一拾音孔的获取外部声音的方向与第二拾音孔获取外部声音的方向之间的夹角足够大,从而通过两个拾音孔获取声音的方向不同,减小两个拾音孔获取外部声音的相互影响,即,尽可能地减少第二拾音孔拾取用户输出的目标声音,进而减小将两个麦克风拾取的声音信号叠加后对目标声音的抑制,进一步提高了耳机的拾音音质,而且,通过两个拾音孔获取外部声音的方向的不同减小两个拾音孔获取的声音的相互影响,可以将两个拾音孔的距离设置于较近的位置,使两个拾音孔的设置位置更加自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保持部中的一种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的保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的保持部中的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处于佩戴状态下的耳机的保持部的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与用户的嘴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的保持部中的壳体与滤网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的保持部中的泄压孔和第一拾音孔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的保持部中的泄压孔和第二拾音孔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的保持部中的第一导声件、第二导声件、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的装配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的保持部中的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改善拾音音质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110、容纳腔;121、第一拾音孔;122、第二拾音孔;130、泄压孔;210、第一麦克风;220、第二麦克风;300、滤网;410、第一导声件;411、第一导声孔;420、第二导声件;421、第二导声孔;500、电路板;510、第一透音孔;520、第二透音孔;10、保持部;20、挂钩部;30、电池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外”、“内”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左”、“右”方向表示在具体对应的示意图中所示意的左右方向,可以为正常使用状态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术语“连接”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既包括直接连接也包括间接连接。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该耳机的保持部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挂耳式耳机,例如,该耳机的保持部适用于单耳挂耳式耳机,即耳机仅有一个耳挂部;例如,该耳机的保持部适用于双耳挂耳式耳机,即耳机具有两个耳挂部;为了便于说明,下文均以该耳机的保持部适用于双耳挂耳式耳机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保持部10包括:壳体100、第一麦克风210和第二麦克风220。壳体100内具有容纳腔110,第一麦克风210和第二麦克风220间隔设置于容纳腔110内,两个麦克风均能够将振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声音转化为电信号形式的声音数据。
其中,壳体100间隔设置有第一拾音孔121和第二拾音孔122,第一拾音孔121与第一麦克风210所在的空间连通,第二拾音孔122与第二麦克风220所在的空间连通,可以理解为,通过第一拾音孔121和第二拾音孔122分别将保持部10外部空间内的声音导向第一麦克风210和第二麦克风220,从而使第一麦克风210和第二麦克风220能够分别将获取的声音转化为对应的声音数据。其中,第一麦克风210和第二麦克风220中的一个用户获取用户输出的声音,这个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中包括用户输出的目标声音和环境中的噪音,第二麦克风用户获取环境噪音,耳机通过处理模块将获取的环境噪音反相处理后与带有环境噪音和目标声音的声音叠加,从而抑制获取的声音中的环境噪音,进而提高耳机的拾音音质,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均以第一麦克风210用于获取用户的声音,以第二麦克风220用户获取环境噪音为例对两个麦克风的功能进行示例性说明。
同时,如图2所示,第一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L1和第二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L2之间的夹角θ1在90度至180度之间,可以理解为,两个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的夹角至少为钝角,以使第一拾音孔121的获取外部空间的声音的方向与第二拾音孔获取外部声音的方向之间的夹角足够大,从而通过两个拾音孔获取声音的方向不同,减小两个拾音孔获取的外部声音的相互影响,即,尽可能地减少第二拾音孔拾取用户输出的目标声音,进而减小将两个麦克风拾取的声音信号叠加后对目标声音的抑制,进一步提高了耳机的拾音音质,而且,通过两个拾音孔获取外部声音的方向的不同减小两个拾音孔获取的声音的相互影响,可以将两个拾音孔的距离设置于较近的位置,使两个拾音孔的设置位置更加自由。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的保持部,该保持部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壳体,在该容纳腔内间隔设置有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其中,壳体间隔设置有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第一拾音孔与第一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以将外部的声音传输至第一麦克风,第二拾音孔与第二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以将外部的声音传输至第二麦克风,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中的一个用户获取用户输出的声音,这个麦克风获取的声音中包括用户输出的目标声音和环境中的噪音,第二麦克风用户获取环境噪音,耳机通过处理模块将获取的环境噪音反相处理后与带有环境噪音和目标声音的声音叠加,从而抑制获取的声音中的环境噪音,进而提高耳机的拾音音质。同时,第一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与第二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之间的夹角在90度至180度之间,可以理解为,第一拾音孔的获取外部声音的方向与第二拾音孔获取外部声音的方向之间的夹角足够大,从而通过两个拾音孔获取声音的方向不同,减小两个拾音孔获取外部声音的相互影响,即,尽可能地减少第二拾音孔拾取用户输出的目标声音,进而减小将两个麦克风拾取的声音信号叠加后对目标声音的抑制,进一步提高了耳机的拾音音质,而且,通过两个拾音孔获取外部声音的方向的不同减小两个拾音孔获取的声音的相互影响,可以将两个拾音孔的距离设置于较近的位置,使两个拾音孔的设置位置更加自由。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L1与第二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L2之间的夹角θ1在140度至160度之间,从而使第一拾音孔121和第二拾音孔122的朝向之间形成更大的夹角,从而进一步减小两个拾音孔获取的声音的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耳机的拾音音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保持部10的宽度方向上,第一拾音孔121的位于壳体100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第二拾音孔122的位于壳体100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D1在13毫米至16毫米之间,可以理解为,利用壳体10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将第一拾音孔121和第二拾音孔122的间距设置的更远,进一步减小由第一拾音孔121与由第二拾音孔122获取的声音之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耳机的拾音音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第一拾音孔121与用户的嘴角的间距小于第二拾音孔与嘴角的间距,可以理解为,通过靠近用户的嘴角的第一拾音孔121获取用户的嘴部发出的声音,以使第一拾音孔121能够更加清晰地获取用户的嘴部发出的声音,通过远离用户的嘴角的第二拾音孔122获取环境中的噪声,以减少第二拾音孔122获取的声音中包含的用户的嘴部发出的声音,进一步提高了耳机的拾音音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保持部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拾音孔121的位于壳体100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第二拾音孔122的位于壳体100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小于第一拾音孔121的位于壳体100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第二拾音孔122的位于壳体100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可以理解为,两个拾音孔在保持部10的宽度方向的间距小于在保持部10的长度方向的间距,即,通过使两个拾音孔的朝向形成较大的夹角,可以使两个拾音孔无需严格分布与壳体100的两个对角也能够减小两个拾音孔获取的声音的相互影响,从而可以更加自由地设置两个拾音孔在壳体上的位置。
可选的,如图4所示,在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第二拾音孔122的位于壳体100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第一拾音孔121的位于壳体100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连线指向用户的嘴角,即,两个拾音孔无需严格设置于壳体100的两个对角,可以使在佩戴的状态下使两个拾音孔的中心点的连线指向用户的嘴角,从而使第一拾音孔121更加靠近用户的嘴角,使第二拾音孔122更加远离用户的嘴角,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拾音孔121更加清晰地获取用户的嘴部发出的声音,并减少第二拾音孔122获取的声音中包含的用户的嘴部发出的声音,从而进一步提高耳机的拾音的音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拾音孔121的位于壳体100的外表面的端部的面积,大于第二拾音孔122的位于壳体100的外表面的端部的面积,从而使第一拾音孔121能够更有更好的获取用户的嘴部输出的声音,进一步提高耳机的拾音的音质。可选的,保持部10还包括滤网300,滤网300覆盖第一拾音孔121和/或第二拾音孔122,以减小保持部10的外部的灰尘或液滴由第一拾音孔121或第二拾音孔122容纳腔110内,从而减小了保持部10内部的电器元件由于与灰尘或液滴接触导致损坏的概率,延长了保持部1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壳体10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在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壳体100的第一侧朝向用户的耳部,壳体100的第二侧背向用户的耳部,同时,壳体100还具有泄压孔130,泄压孔130位于壳体100的第一侧,第一拾音孔121和第二拾音孔122位于壳体100的第二侧,可以理解为,通过将泄压孔130和两个拾音孔设置于壳体100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减小泄压孔130处产生的声音对第一拾音孔121以及对第二拾音孔122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耳机的拾音的音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拾音孔121的中心对称轴L1与泄压孔130的中心对称轴L3的夹角在76度至80度之间,从而在将第一拾音孔121和泄压孔130分别设置于壳体100的厚度方向的两侧的同时,还通过第一拾音孔121的朝向与泄压孔130的朝向不同,进一步减小了泄压孔130处的声音对第一拾音孔121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耳机的拾音音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保持部10的宽度方向上,第二拾音孔122的位于壳体100的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泄压孔130的位于壳体100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D2在12毫米至15毫米之间,从而在将第二拾音孔122和泄压孔130分别设置于壳体的厚度方向的两侧的同时,还利用壳体100的宽度方向将第二拾音孔122与泄压孔130的距离设置地更远,进一步减小了泄压孔130处的声音对第二拾音孔122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耳机的拾音音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保持部10还具有第一导声件410,第一导声件与壳体100的内壁连接,第一导声件410具有第一导声孔411,第一导声孔411连通所述第一拾音孔121与第一麦克风210所在的空间,同时,保持部10还具有第二导声件420,第二导声件420具有第二导声孔421,第二导声孔421连通图1中的第二拾音孔122与第二麦克风220所在的空间,可以理解为,通过导声件中的导声孔将拾音孔获取的声音传递至对应的麦克风,能够减小获取的声音在容纳腔110内传播的过程中的耗损,还能通过导声件将导声孔内的空间与容纳腔110内的后腔空间隔离,从而减小后腔内的空气流动对获取的声音的影响,同时,导声件的导声孔可以沿曲线或折线延伸,从而可以使拾音孔无需正对对应的麦克风,可以使两个麦克风和两个拾音孔的设置位置更加自由。可选的,如图8所示,保持部10还具有电路板500,第一麦克风210和第二麦克风220位于电路板500的朝向壳体100的第一侧的侧部,该第一侧为具有泄压孔的一侧,同时,结合图8与图9,电路板500具有第一透音孔510和第二透音孔520,第一透音孔510连通第一导声孔411与第一麦克风210所在的空间,第二透音孔520连通第二导声孔421与第二麦克风220所在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改善拾音音质的耳机,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该耳机包括:挂钩部20、电池部30和如说明书附图中图1至图9中任意一幅所示的保持部10。
保持部10具有发声口,在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保持部10能够与用户的上耳根抵接,用于将耳机的重力传递至用户的耳部或脸部,同时,保持部10内具有用于容纳发声部件的容纳腔,该发声部件能够将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动并通过机械振动激励容纳腔内的空气产生振动,空气的振动通过发声口输出保持部10的外部并传输至用户的耳部并使用户的耳膜发生振动从而使用户能够听到声音,通过控制电信号的波形控制发声部件的机械振动的状态,从而能够使用户听到所需的声音。
挂钩部20沿曲线延伸且能够钩挂于用户的耳部,可以理解为,挂钩部20的一端与保持部10连接,挂钩部20的另一端沿曲线延伸出保持部10的外表面形成能够钩挂于用户耳部的结构,示例性的,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耳部的厚度方向上的具有耳道的一侧称为耳部的前侧,将耳部的厚度方向上不具有耳道的一侧称为耳部的后侧,在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挂钩部20的用于与保持部10连接的一端位于用户耳部的前侧,且挂钩部20由用户的耳部的上方或用户的靠近上耳根的外耳廓与用户的头部之间的空间绕到耳部的后侧,从而形成能够钩挂于用户耳部的钩状结构的挂钩部20,该钩状结构能够将耳机的重力传递至用户的耳部,且能够通过与耳部之间的作用力限制耳机脱离耳部的趋势,以使耳机能够可靠地佩戴于用户的耳部,同时,挂钩部20的一端与保持部10连接,从而能够与保持部10一同将耳机的重力传递至用户的耳部和脸部。
电池部30与挂钩部20的用于与保持部10连接的一端的相对的另一端连接,可以理解为,保持部10和电池部30分别固定于挂钩部2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电池部30用于通过挂钩部20内的供电结构向保持部10内的电控部件或发声部件提供电能,以使电控部件驱动发声部件发声振动,从而使保持部能够输出声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耳机的保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包括:
壳体,内部具有容纳腔;
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所述第一麦克风和所述第二麦克风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其中,所述壳体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所述第一拾音孔与所述第一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拾音孔与所述第二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
所述第一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与所述第二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之间的夹角在90度至180度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与所述第二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之间的夹角在140度至160度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持部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在13毫米至16毫米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拾音孔与用户的嘴角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拾音孔与所述嘴角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保持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持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小于在所述保持部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
和/或,
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第一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外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连线的延伸方向指向所述的嘴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端部的面积,
和/或,
所述保持部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覆盖所述第一拾音孔和/或第二拾音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在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的状态下,所述第一侧朝向用户的耳部;
所述壳体还具有泄压孔,所述泄压孔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一拾音孔和所述第二拾音孔均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二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拾音孔的中心对称轴与所述泄压孔的中心对称轴之间的夹角在76度至80度之间,
和/或,
在所述保持部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拾音孔的位于所述壳体的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与所述泄压孔位于所述表面的端部的几何中心点的间距在12毫米至15毫米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保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还具有第一导声件,所述第一导声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导声件具有第一导声孔,所述第一导声孔与所述第一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
所述保持部还具有第二导声件,所述第二导声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导声件具有第二导声孔,所述第二导声孔与所述第二麦克风所在的空间连通。
10.一种改善拾音音质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
挂钩部,沿曲线延伸,用于钩挂于用户的耳部;
电池部,与所述挂钩部的一端连接;
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部,与所述挂钩部的所述一端的相对的另一端连接,且能够由所述电池部获取电能。
CN202322127791.1U 2023-08-08 2023-08-08 耳机的保持部及改善拾音音质的耳机 Active CN2207329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27791.1U CN220732972U (zh) 2023-08-08 2023-08-08 耳机的保持部及改善拾音音质的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27791.1U CN220732972U (zh) 2023-08-08 2023-08-08 耳机的保持部及改善拾音音质的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32972U true CN220732972U (zh) 2024-04-05

Family

ID=90489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27791.1U Active CN220732972U (zh) 2023-08-08 2023-08-08 耳机的保持部及改善拾音音质的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329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57403B2 (en) Wireless earplug with improved sensitivity and form factor
JP5589156B2 (ja) ノイズ低減ヘッドホンの試験装置及び方法
JP2015023495A (ja) イヤホンマイク
JP7176674B2 (ja) モジュール式インイヤ型デバイス
US20100208927A1 (en) Microphone module for a hearing device
CN212137907U (zh) 通用的蓝牙耳机降噪模组
US20110058696A1 (en) Advanced low-power talk-through system and method
CN103369423A (zh) 入耳式耳机
US10015581B2 (en) Feedback microphone adaptor for noise canceling headphone
US20240064454A1 (en) Active Noise Reduction Earbud
CN211152190U (zh) 一种半入耳式主动降噪耳机
CN220732972U (zh) 耳机的保持部及改善拾音音质的耳机
DK202070513A1 (en) Hearing device for occlusion reduction and components thereof
CN110915229B (zh) 耳塞式接收器
KR102100845B1 (ko) 마이크를 외장한 난청 보상 장치
WO2023164954A1 (zh) 一种听力辅助设备
US20230300515A1 (en) Wireless earphone
US11399244B2 (en) Hearing instrument
CN220422009U (zh) 耳机的发声部及改善收音音质的耳机
EP4340393A1 (en) Hearing device
CN220776052U (zh)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机及耳机组件
CN215678914U (zh) 一种智能眼镜
CN216600003U (zh) 低风噪耳机组件及耳机
CN219611982U (zh) 一种外置麦克风的助听耳机
CN218526426U (zh) 阻震弹性耳挂式电子装置、助听器和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