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73259B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3259B
CN102073259B CN201010231369.5A CN201010231369A CN102073259B CN 102073259 B CN102073259 B CN 102073259B CN 201010231369 A CN201010231369 A CN 201010231369A CN 102073259 B CN102073259 B CN 1020732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ning axle
patchhole
image
image forming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313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73259A (zh
Inventor
松井敏之
安藤裕喜
保延智
福泽常夫
佐藤智纪
前川史明
高岛义行
鲛岛淳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35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0255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46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10755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54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4035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732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32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732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325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壳体,其包括第一框架部件和与该第一框架部件相对的第二框架部件;包括图像保持部件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图像保持部件上形成图像,并具有旋转轴;支撑单元,其设置在第一框架部件上,并具有多个插入孔,各插入孔接收并支撑沿从第二框架部件到第一框架部件的插入方向插入的对应一个旋转轴的端部;和多个扁平弹性体,其设置在各个插入孔上,并具有板部件,该板部件被弯曲而形成:安装部,其安装在支撑单元的面向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表面上;脚部,其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从安装部延伸;和弹性部,其从脚部沿插入方向延伸穿过插入孔,以用于在沿插入方向与插入孔间隔开的位置处将旋转轴的端部压靠在插入孔的边缘上。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在一些图像形成设备中,作为包括保持图像的图像保持部件的单元的处理盒可拆卸地附接到该设备的主体。JP2006-3735A和JP2005-266781A均公开了利用定位板定位图像保持部件、辊和/或处理盒。JP2004-212986A公开了将多个处理盒设置在以不同高度布置的支撑表面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当将旋转轴插入在插入孔中时,降低由图像保持部件的旋转轴与设置在支撑单元上的插入孔的抵接引起的撞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壳体,该壳体包括第一框架部件和与该第一框架部件相对的第二框架部件;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各图像形成单元包括图像保持部件,该图像保持部件上形成图像并具有旋转轴;支撑单元,该支撑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部件上,并且具有多个插入孔,各插入孔均接收并支撑沿从所述第二框架部件至所述第一框架部件的插入方向插入的所述多个图像保持部件中的对应一个图像保持部件的旋转轴的端部;以及多个扁平弹性体,该多个扁平弹性体设置到所述相应的插入孔,各扁平弹性体具有板部件,该板部件被弯曲形成:安装部,该安装部安装在所述支撑单元的面向与所述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表面上;脚部,该脚部沿与所述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从所述安装部延伸;以及弹性部,该弹性部从所述脚部沿所述插入方向延伸通过所述插入孔,用于在沿所述插入方向与所述插入孔间隔开的位置处将所述旋转轴的所述端部压靠所述插入孔的边缘。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当沿轴向观看时,各旋转轴的接收在所述对应插入孔中的所述端部接触所述插入孔的第一和第二周向部,使得所述旋转轴的所述端部的在所述第一周向部处的切线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角度大于所述旋转轴的端部的在所述第二周向部处的切线相对于所述水平方向倾斜的角度,所述第二周向部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周向部的上游。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各扁平弹性体的所述安装部以面对面接触的状态安装在所述支撑单元的对应部分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不设置扁平弹性体的情况相比,可以减轻当将所述旋转轴插入所述插入孔中时形成的撞击。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插入孔不具有不同倾角的第一和第二边相比,所述旋转轴的所述端部可与所述第二边以比与所述第一边大的力接触,该第二边在重力方向上定位成比所述第一边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各扁平弹性体的安装部不以面对面接触的状态安装到所述支撑单元的对应部分上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支撑单元的变形。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下列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图中:
图1示意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
图2是示出壳体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安装在壳体中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立体图;
图4A是示出第一支撑板和板簧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B是示出板簧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5示出安装到插入孔的板簧;
图6A至6C是示出插入在插入孔中的旋转轴的说明图;以及
图7是用于说明板簧与插入孔的上边缘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示例性实施方式)
诸如打印机或复印机之类的图像形成设备在壳体的前面或侧面上设置有盖,例如,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即:使盖可被打开和关闭,以便于维修或更换构成部件,或去除卡纸。下面,以该图像形成设备作为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图1示意地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在下列说明中,如图中所示,当使用者从图像形成设备的前部观看图像形成设备时,水平方向表示为X轴方向,分别由X(+)和X(-)表示从使用者观察的右方向和左方向;图像形成设备的前后方向表示为Y轴方向,分别由Y(+)和Y(-)表示图像形成设备的后方和前方;竖直方向表示为Z轴方向,分别由Z(+)和Z(-)表示上方和下方。应注意,除非有另外的说明,术语“向内”是指相对于稍后所述的框架43、44朝容纳曝光装置的空间的方向,术语“向外”是指相对于框架43、44的、与面向容纳曝光单元的空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
图像形成设备1适于构成串联式全色打印机,并包括图像处理单元(图中未示出),该图像处理单元对从诸如扫描仪或个人计算机(图中未示出)之类的装置接收的或通过电话线(图中未示出)等接收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图像形成设备1内设置分别用于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大体沿水平方向布置成彼此间隔开,并平行地延伸,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的竖直位置以该顺序分别降低(因此,图像形成单元2Y的竖直位置比图像形成单元2K的竖直位置高),借此,布置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的平面相对于水平方向以一定角度(例如10度)倾斜。通过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在相对于水平方向以一定角度倾斜的平面中的该布置,与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被布置在水平平面中的情况相比,减小了水平尺寸。
四个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均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并且包括:感光鼓3,该感光鼓3被驱动单元(稍后描述)驱动成以一定速度旋转,并且用作图像保持部件;初次充电辊4,该初次充电辊4向感光鼓3的表面充电;显影单元6,该显影单元6通过由曝光单元5(稍后描述)进行的图像曝光利用调色剂来显影感光鼓3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以及清洁单元7,该清洁单元7清洁感光鼓3的表面。感光鼓3由例如具有直径为30mm的圆筒形状并在其表面上具有外涂层的有机感光部件构成。感光鼓3借助旋转轴3A的旋转而旋转(图3和4中所示)。充电辊4例如为由芯杆构成的辊状充电器,该芯杆涂覆有合成树脂或橡胶制成的并具有调节电阻的导电层,向充电辊4的芯杆施加充电偏压。另外,用于去除诸如粘附到充电单元4的表面上的调色剂等杂质的清洁辊布置成接触充电辊4的表面。
在下列说明中,在无需区分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的情况下,将图像形成单元简单地称作图像形成单元2。
在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的下方,设置曝光单元5。曝光单元5具有四个半导体激光单元(图中未示出),用于发射根据图像数据调制的激光束。从这些半导体激光单元发射的四束激光束通过多角镜偏转而扫描,并且通过诸如透镜和镜子(图中未示出)之类的光学元件照射在各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的感光鼓3上。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曝光单元5沿四个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的下侧延伸,该四个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布置在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平面中。因此,照射在感光鼓3上的激光束的光路长度对于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全相同。
曝光单元5设置成共用于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并从图像处理单元顺序地接收相应颜色的图像数据。根据图像数据从曝光单元5发射的激光束照射在对应的感光鼓3的表面上,以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形成在相应颜色的感光鼓3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单元6Y、6M、6C、6K显影,以形成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顺序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的感光鼓3上的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初次转印辊11多重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该中间转印带10倾斜地布置在各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的上方,并用作中间转印部件。
中间转印带10为由多个辊张紧支撑的环带状部件。具体而言,中间转印带10围绕驱动辊12、支承辊13、张紧辊14和惰性辊15缠绕,使得中间转印带10通过驱动辊12沿由图1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循环移动,驱动辊12借助能够保持恒定转速的专用驱动马达(图中未示出)旋转。中间转印带10具有上移动部分和下移动部分,下移动部分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使得下移动部分的下游端相对于该下移动部分的移动方向定位成比下移动部分的上游端低。作为中间转印带10,可使用由诸如聚酰亚胺之类的合成树脂制成的柔性薄膜,其中,合成树脂薄膜的端部通过焊接等连接,以形成环形带部件。中间转印带10布置成使下移动部分与图像形成单元2Y、2M、2C、2K的感光鼓3Y、3M、3C、3K接触。
应注意,中间转印带10、初次转印辊11、驱动辊12、支承辊13、张紧辊14、惰性辊15等集成为被称作中间转印单元9的单一单元。
具有规定尺寸并由规定材料制成且用作记录介质的记录片材18容纳于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内的片材容纳部24中,并且沿由若干对辊形成的输送路径21从片材容纳部24输送。在该输送路径21中,片材容纳部24中的记录介质18通过片材供应辊25和一对用于片材分离和输送的辊26被一次一张地输送到配准辊28,并且临时存储在该配准辊28处。然后,记录片材18通过配准辊28被进一步输送到中间转印带10的二次转印位置,配准辊28以预定正时旋转。将在二次转印位置处已转印有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18通过定影单元19施加热和压力,以定影调色剂图像。之后,记录片材18穿过定影单元19的出口辊20,并通过排出辊22被排出在设置于图像形成设备1的上部处的片材接收盘23上。
在输送路径21上的隔着中间转印带10与支承辊13相对的位置处设置二次转印辊17,该二次转印辊17由旋转部件构成,被推靠在中间转印带10上。当记录片材18在二次转印辊17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移动时,二次转印辊17将记录片材18压靠在中间转印带10上,借此,将已重叠地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借助压力和静电力转印在记录片材18上。二次转印辊17和支承辊13隔着中间转印带10彼此相对的位置是上述的二次转印位置。
调色剂盒29Y、29M、29C、29K布置在片材接收盘23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调色剂盒29Y、29M、29C和29K分别向显影单元6Y、6M、6C和6K供应调色剂。
(壳体的构造)
接下来,将参照图1和图2说明图像形成设备1的主体(或壳体)40的构造。图2是示意地示出主体40的构造的立体图,该主体40构成图像形成设备1的基体。
如图2中所示,主体40包括沿竖直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四个支柱41A至41D和连接支柱41A至41D的多个梁42。另外,作为第一框架部件的后框架43设置在后侧(或Y(+)侧)支柱41C、41D的上部之间,作为第二框架部件的前框架44设置在前侧(或Y(-)侧)支柱41A、41B的上部之间。前框架44设置有前盖46,该前盖46可沿由箭头“a”所示的方向移动,以相对于外部打开并关闭其间用于容纳图像形成单元2(感光鼓3)的空间。图像形成单元2容纳在该空间中,以可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Y轴方向)移除。各图像形成单元2沿从前侧(Y(-)侧)至后侧(Y(+)侧)的方向插入到该空间中以被容纳,并且沿从后侧(Y(+)侧)至前侧(Y(-)侧)的方向从该空间拉出以被移除。
后框架43在其内表面(面向Y(-)方向的表面)上设置有用作第一支撑单元的第一支撑板50,并且前框架44的前盖46包括第二支撑板70。尽管未在图中示出,但前盖46可具有由塑料等制成的附接到第二支撑板70的外表面(或者面向Y(-)方向的表面)的外板状部件。另外,如图1中所示,主体40包括上分隔板47,该上分隔板47在图像曝光单元5的上方位置(或者曝光单元5的Z(+)侧的位置)处在主体40的框架43和44之间延伸,以限定容纳曝光单元5的空间,上分隔板47在该空间中通过焊接等固定到框架43和44。
(支撑板的构造)
现在将参照图3至5说明第一支撑板50的构造。图3是示出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主体40中的图像形成单元2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第一支撑板50和板簧60的构造的立体图,图5示出安装到插入孔55的板簧60。
如图3和4中所示,第一支撑板50由基本矩形的板部件构成,该板部件沿其纵向两边弯曲以形成向外(Y(+)方向)延伸的肋51、51。第二支撑板50还包括四个平面部52、…、52,该四个平面部52、…、52沿X-Z平面延伸,并通过肋51、51连接。在各平面部52中,形成用于接收对应的感光鼓3的旋转轴3A的插入孔55。各平面部52的、位于插入孔55上方(Z(+)侧)的一部分用作弹簧安装部53,板簧60的安装部61在该弹簧安装部53处以面对面接触的状态安装在平面部52的前面(Y(-)侧)。在各旋转轴3A的一端形成联接,通过该联接与图中未示出驱动单元的齿轮接合。
通过将各肋51的一端借助激光焊接等固定在后框架43的内表面((Y(-)侧)上,而将第一支撑板50固定在后框架43上。
接下来,将说明用作扁平弹性体的板簧60的构造。如图4中所示,板簧60通过弯曲板状弹性部件而形成,使得板簧60的位于用作基部的安装部61与自由端部之间的部分具有V字形状的截面。更具体而言,板簧60弯曲而形成从安装部61沿向前方向(Y(-)方向)延伸的脚部62,并且在折弯部63处,进一步沿相反方向弯曲而形成用作弹性部的弹簧部64。弹簧部64沿向后方向(Y(+)方向)延伸通过插入孔55,在弹簧部64中在沿向后方向(Y(+)方向)与插入孔55间隔开的位置处形成用于从径向外部按压旋转轴3A的按压部65。在该板簧60中,弹簧部64的长度比脚部62长,借此,将按压部65定位成与第一支撑板50的背面间隔开。
如图4B中所示,该图示出板簧60的背面侧,在安装部61的左侧(X(-)侧)上形成肋61A,以限制沿向右方向(X(+)方向)的运动。板簧60还具有沿安装部61的上侧(Z(+)侧)形成的弯曲部61B,以限制沿前后方向(Y轴方向)和沿向下方向((Z(-)方向)的运动。借助与弹簧安装部53接合的肋61A和弯曲部61B,通过螺钉将板簧60固定在第一支撑板50上,而与弹簧安装部53面对面接触。这样,与安装部不以面对面接触的状态彼此固定的情况相比,即使在将图像形成单元2猛力地插入所述空间中时,对板簧60和第一支撑板50的损害也较小。而且,当安装板簧60时,或者当因损坏而必需更换板簧60时,前盖46打开,而将所述空间曝露于外部,借此通过该空间可容易地进行安装或更换。
另外,由于安装板簧60的弹簧安装部53设置在向内侧(Y(-)侧)上,因此,脚部62和折弯部63位于主体40内,借此,与板簧60安装在向外侧相比,图像形成设备1会更小,并且需要更小的安装空间。
另外,如图6A至6C中所示,弹簧安装部53的插入孔55的上边缘定位成比板簧60的安装部61低(Z(-)侧)。因此,弹簧安装部53还用作止动件,该止动件防止由旋转轴3A推动的弹簧部64过分弯曲。
现在将参照图7说明板簧60与插入孔55的上边缘之间的关系。范围D表示板簧60的弹性变形范围,在该弹性变形范围内,弹簧部64可相对于脚部62弹性弯曲。换言之,如果弯曲超出弹性变形的范围,则将引起塑性变形,借此,板簧60将不再具有弹簧的功能。为此,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板簧60弯曲至弹性变形的最大极限表示为100%的情况下,板簧60在0%至50%的范围内使用。因此,插入孔55的上边缘位于范围D内。
另一方面,如图2和3中所示,第二支撑板70由比第一支撑板50大的基本矩形的板部件制成。第二支撑板70在与第一支撑板50的插入孔55相对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插入孔72,当前盖46关闭时,使得各插入孔72的形状与插入孔55的形状相同。
第一支撑板50和第二支撑板70由同材料且相同厚度的金属板组成。当钻设旋转轴插入孔55、72时,对彼此叠置的第一支撑板50和第二支撑板70进行穿孔。这样,因钻孔而可能产生的毛边和变形在对应的旋转轴插入孔55、61之间可基本相同。这有助于抑制各旋转轴3A的端部之间的任何位置失准。
插入孔55、72分别形成在支撑板50、70中,使得插入孔55、72相对于水平方向以与布置图像形成单元2的角度相等的角度(例如10度)布置。
如图5中所示,各插入孔55(72)具有基本五角形形状,使得其下部(Z(-)侧)的倾斜边55A、55B相对于水平方向(X轴方向)具有不同的倾角。具体而言,倾斜边55A(第一边)的倾角α比倾斜边55B(第二边)的倾角β大,借此,倾斜边55B在重力方向上定位得较低。从而,旋转轴3A的接收在插入孔55中的端部接触倾斜边55A和55B,使得旋转轴3A的端部的在接触倾斜边55A的点处的切线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角度比旋转轴3A的端部的在接触倾斜边55B的点处的切线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角度大。倾斜边的倾角不同的原因在于推动图像形成单元2移位的力从用于旋转旋转轴3A的驱动单元传递到图像形成单元2。
具体而言,包括多个齿轮的驱动单元设置在后框架43的背面侧(Y(+)侧)上。当旋转力从驱动齿轮D1传递到驱动单元的从动齿轮D2时,在该情况下,从动齿轮D2可用于使旋转轴3A旋转,或者使除了旋转轴3A之外的旋转轴旋转,沿齿轮D1和D2之间的切线方向产生推动从动齿轮D2移位的力P1。该力P1还类似地作为力P2作用在旋转轴3A上。因此,即使在将力P2施加在各旋转轴3A上时,该各旋转轴3A也需要被定位成向下(沿Z(-)方向)推动。为了实现该点,具有较小倾角的倾斜边55B比具有较大倾角的倾斜边55A相对于力P2的方向形成在上游(或者相对于旋转轴3A的旋转的方向的上游)。应注意,根据限定在两个周向部之间的、与由该两个周向部确定的较小圆周角对应的区域来确定插入孔55的一个周向部位于插入孔55的另一个周向部的上游还是下游。这样,由于其自重,旋转轴3A以比其接触倾斜边55A的力大的力接触倾斜边55B。另外,由于板簧60设置在插入孔55的上部(Z(+)侧部)中,因此,由板簧60形成的弹性力通过按压部65从径向外侧作用在旋转轴3A上,以用比施加在倾斜边55A的力大的力将旋转轴3A推靠倾斜边55B。因此,各旋转轴3A压靠沿重力方向上定位得较低的倾斜边55B,借此抑制各旋转轴3A的位置偏移。
接下来,将参照图6A至6C说明板簧60的操作。图6A至6C是示出在将旋转轴3A插入在插入孔55中期间板簧60的操作的说明图。
如图6A中所示,板簧60的弹簧部64延伸通过插入孔55,使得按压部65位于第一支撑板50的背面侧(Y(+)侧)。当旋转轴3A(图像形成单元2)沿由箭头b所示的方向插入时,旋转轴3A的一端抵接插入孔55的下(Z(-)侧)边缘。当旋转轴3A沿箭头b的方向进一步插入时,如图6B中所示,旋转轴3A向上(沿Z(+)方向)移动,使得旋转轴3A的上部接触板簧60的弹簧部64。从而,板簧60在折弯部63处弯曲,弹簧部64沿向下方向(Z(-)方向)逐渐施加弹簧力。在旋转轴3A已插入在插入孔55中的状态下,如图6C中所示,按压部65被定位成沿径向推动旋转轴3A,并且板簧60在旋转轴3A上施加弹簧力,以向下(沿Z(-)方向)按压该旋转轴3A。这样,板簧60用于将旋转轴3A定位在插入孔55中。
根据实验结果,由板簧60施加在旋转轴3A上的弹簧力优选位于0.5至3.0(N)的范围内,以将旋转轴3A稳定地保持在插入孔55中,同时允许旋转轴3A在无过大力的情况下插入在插入孔55中。更优选的是,由板簧60施加在旋转轴3A上的弹簧力优选位于1.5至2.0(N)的范围内。
因此,板簧60设置到第一支撑板50的各插入孔55中,以支撑图像形成设备1后部中的相应的旋转轴3A(感光鼓3或图像形成单元2),使得将板簧60安装在第一支撑板50的向前面(Y(-)侧)上,并且弹簧部64沿向后方向(Y(+)方向)从折弯部63延伸到第一支撑板50的背面侧上的位置。在该结构中,当将旋转轴3A插入在插入孔55中时,因旋转轴3A向插入孔55的抵接产生的撞击被板簧60吸收,因此与不具有板簧60的情况相比,撞击减轻。
在旋转轴3A已插入在插入孔55中之后的状态下,板簧60的弹簧力向下推旋转轴3A,以防止旋转轴3A浮在插入孔55中,借此防止感光鼓3的旋转轴3A的支撑位置发生变化,因此,避免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失准。
(2.修改实施方式)
可按如下所述修改前述说明中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2-1)
在前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板簧60设置在第一支撑板50上,该第一支撑板50沿插入方向将各旋转轴3A支撑在主体40的后部中。然而,板簧60可被设置在前盖46的第二支撑板70的插入孔72上,或者设置在插入孔55和72上。
(2-2)
在前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旋转轴3A通过第一支撑板50支撑在主体40的后部中,并且旋转轴3A的前端由前盖46的第二支撑板70支撑。然而,本发明可被应用于其中旋转轴3A仅由第一支撑板50以悬臂的方式支撑。
提供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述描述是为了示意和说明的目的。其不旨在穷举或者将本发明限于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许多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为了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针对各个实施方式理解本发明并且使各种修改适于期望的具体用途。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3)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壳体,该壳体包括第一框架部件和与该第一框架部件相对的第二框架部件;
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各图像形成单元包括图像保持部件,该图像保持部件上形成图像并具有旋转轴;
支撑单元,该支撑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部件上,并且具有多个插入孔,各插入孔均接收并支撑沿从所述第二框架部件至所述第一框架部件的插入方向插入的所述多个图像保持部件中的对应一个图像保持部件的旋转轴的端部;以及
多个扁平弹性体,该多个扁平弹性体设置到所述相应的插入孔,各扁平弹性体具有板部件,该板部件被弯曲形成:
安装部,该安装部安装在所述支撑单元的面向与所述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表面上;
脚部,该脚部沿与所述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从所述安装部延伸;以及
弹性部,该弹性部在折弯部处从所述脚部沿所述插入方向延伸通过所述插入孔,用于在沿所述插入方向与所述插入孔间隔开的位置处将所述旋转轴的所述端部压靠所述插入孔的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当沿轴向观看时,各旋转轴的接收在所述对应插入孔中的所述端部接触所述插入孔的第一和第二周向部,使得所述旋转轴的所述端部的在所述第一周向部处的切线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角度大于所述旋转轴的端部的在所述第二周向部处的切线相对于所述水平方向倾斜的角度,所述第二周向部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周向部的上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各扁平弹性体的所述安装部以面对面接触的状态安装在所述支撑单元的对应部分上。
CN201010231369.5A 2009-11-19 2010-07-16 图像形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32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3586 2009-11-19
JP2009263586A JP5402557B2 (ja) 2009-11-19 2009-11-1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64634A JP2011107557A (ja) 2009-11-20 2009-11-20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65443A JP5640354B2 (ja) 2009-11-20 2009-11-20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64634 2009-11-20
JP2009-265443 2009-11-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3259A CN102073259A (zh) 2011-05-25
CN102073259B true CN102073259B (zh) 2014-04-02

Family

ID=4403182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07372.3A Active CN102073240B (zh) 2009-11-19 2010-06-18 图像形成设备
CN20101023202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3260B (zh) 2009-11-19 2010-07-16 图像形成设备
CN20101023136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3259B (zh) 2009-11-19 2010-07-16 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07372.3A Active CN102073240B (zh) 2009-11-19 2010-06-18 图像形成设备
CN20101023202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3260B (zh) 2009-11-19 2010-07-16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020732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3240B (zh) * 2009-11-19 2015-04-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14002928B (zh) * 2020-07-28 2024-01-0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碳粉补给装置以及具有该碳粉补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20102B2 (ja) * 1992-06-30 2002-09-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596258A2 (en) * 2004-02-20 2005-11-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17942B2 (ja) * 2002-02-19 2010-0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EP1482385A3 (en) * 2003-05-20 2005-04-0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208645B2 (ja) * 2003-06-03 2009-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容器
JP2005242333A (ja) * 2004-01-30 2005-09-08 Canon Inc 可撓性スリーブを有する像加熱装置
JP4630725B2 (ja) * 2005-05-09 2011-02-09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接続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とオプション装置
CN100593135C (zh) * 2005-07-04 2010-03-03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旋转体的定位装置及旋转体的定位方法
JP2007108496A (ja) * 2005-10-14 2007-04-26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
JP2007199660A (ja) * 2005-12-26 2007-08-0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724002B2 (ja) * 2006-01-06 2011-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073240B (zh) * 2009-11-19 2015-04-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20102B2 (ja) * 1992-06-30 2002-09-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596258A2 (en) * 2004-02-20 2005-11-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7-108496A 2007.04.26
JP特许第3320102号B2 2002.09.0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3260B (zh) 2014-04-16
CN102073259A (zh) 2011-05-25
CN102073240B (zh) 2015-04-29
CN102073240A (zh) 2011-05-25
CN102073260A (zh) 201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72780B1 (en)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819240B2 (en) Transfer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4952490B2 (ja) 回転体支持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8190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792232B (zh) 转印装置
JP437804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154087B (zh) 能在常规位置容易地安装带单元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73259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213936B (zh) 转印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3913975A (zh) 图像形成装置、成像单元以及显影单元
US8121515B2 (e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EP3163376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ensures highly accurate positioning on photoreceptor drum of primary transfer roller
CN101329536B (zh) 转印带装置、其组装方法和成像设备
JP5282464B2 (ja) 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2773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49951A (ja) 転写ベルトの蛇行防止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637130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15556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1787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484124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8672096A (zh) 带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4988467B2 (ja) 用紙供給装置
JP5630297B2 (ja) 感光体ユニット
JP52187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感光体ユニット
JP200405927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