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29536B - 转印带装置、其组装方法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印带装置、其组装方法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29536B CN101329536B CN 200810110259 CN200810110259A CN101329536B CN 101329536 B CN101329536 B CN 101329536B CN 200810110259 CN200810110259 CN 200810110259 CN 200810110259 A CN200810110259 A CN 200810110259A CN 101329536 B CN101329536 B CN 10132953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fer belt
- biasing
- supporting member
- belt
- idler roll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印带装置、其组装方法和成像设备,在转印带装置中,包括张紧辊在内的各辊子平行设置。一对支承构件支承各辊子的两端。转印带由各辊子支承。通过在预定方向上偏压张紧辊,偏压构件将张力施加到转印带上。该张紧辊可移动地支承在直线方向上。该偏压构件设置在从一个支承构件横跨到另一支承构件的方向上由支承构件和转印带环绕的区域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印带装置、组装该转印带装置的方法,和包括该转印带装置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直接转印系统已知为用于彩色成像设备中的典型图像的转印系统。在该直接转印系统中,分别形成在多个光敏鼓上的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按顺序直接叠加,转印到由转印带(转印输送带)输送的纸张上。由于这一点,形成彩色图像。而且,间接转印系统用作另一转印系统。在该间接转印系统中,与前面所述类似形成的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顺序叠加转印到转印带(中间转印带)上。由于这一点,形成彩色图像。该彩色图像整体转印到纸张上。
在直接转印系统或间接转印系统中使用的转印带卷绕在包括张紧辊在内的多个辊子上。通过使用如弹簧之类的偏压构件,该张紧辊受到偏压,并且预定的张紧力施加到转印带上。
近几年,随着成像设备小型化的改进,也需要转印带的小型化。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No.2002-258629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No.2007-72337中公开的那样,如弹簧之类的偏压构件定位在已经变为死区的转印带的内侧上,以使现有转印带小型化。
如果具有较高弹簧系数的弹簧用作张紧辊的偏压构件,则由于部件的尺寸公差和定位精度误差变化,偏压力很容易波动。例如,如果偏压张紧辊的两端的一对弹簧的偏压力由于部件的尺寸公差和定位精度误差变化而波动,并且破坏弹簧之间的平衡,则很可能降低转印带的运行稳定性。由于这一点,发生如转印带的磨损和形成在纸张上的图像质量的变差之类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期望将具有较低弹簧系数的弹簧用作张紧辊的偏压构件。然而,为了通过使用具有较低弹簧系数的弹簧获得预定偏压力,需要使用外围(marginally)较长的弹簧。
在前面提到的任意一种技术中提到的结构中,弹簧定位在正交于辊子的方向上,如果使用长弹簧,为了避免弹簧与辊子干涉,则该弹簧需要通过移位到垂直方向上进行定位,使得弹簧与辊子交叉。于是,在这种定位弹簧的方法中,难以对如使形成在转印带之间的平坦空间进一步变薄和减小之类的设计进行改变。
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No.2000-259053中公开的那样,如果张紧辊连接到绕着一轴受到可转动支承的L形杠杆构件的一端上,该轴平行于张紧辊的轴,并且如果通过使用设置在转印带内部的张紧弹簧使杠杆构件转动,将张紧辊挤压在转印带上,则在垂直方向上获得一空间。于是,难以使形成在转印带之间的平坦空间进一步变薄和减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转印带装置,它包括:包括张紧辊在内的平行布置的多个辊子;支承辊子两端的一对支承构件;由辊子支承的转印带;及偏压构件,该偏压构件通过在预定方向上偏压张紧辊将张力施加到转印带上。该张紧辊可移动地支承在直线方向上。该偏压构件设置在从一个支承构件横跨到另一支承构件的方向上由支承构件和转印带环绕的区域中。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包括转印带装置的成像设备,该转印带装置包括:包括张紧辊在内的平行布置的多个辊子;支承辊子两端的一对支承构件;由辊子支承的转印带;及偏压构件,该偏压构件通过在预定方向上偏压张紧辊将张力施加到转印带上。该张紧辊可移动地支承在直线方向上。该偏压构件设置在从一个支承构件横跨到另一支承构件的方向上由支承构件和转印带环绕的区域中。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组装转印带装置的方法,该转印带装置包括支承在多个辊子上的转印带,该辊子包括张紧辊在内,平行地设置在一对支承构件上。该方法包括将偏压构件和联接单元联接,该偏压构件设置在从一个支承构件横跨到另一支承构件的方向上由先前布置位置的支承构件和转印带环绕的区域中;通过位置保持单元,克服偏压构件的偏压力,将联接单元保持在预定位置处;在联接单元保持在预定位置的状态下将张紧辊联接到联接单元上;将转印带设置在包括张紧辊在内的各辊子的外周边上;在将转印带设置在各辊子的外周边上之后,释放联接单元的保持位置;及在释放联接单元的保持位置之后,通过传递到张紧辊上的偏压构件的偏压力将张力施加到转印带上。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下面对本发明的现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重要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用于解释成像设备的整个结构的示意图,该成像设备包括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转印带装置;
附图2是该转印带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3是用于解释转印带从附图2中所示转印带装置去除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4是用于解释附图3中所示转印带装置的顶视图的示意图;
附图5是用于解释附图4中所示主要部件的转印带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6是用于解释保持构件的固定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7是该转印带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8是用于解释在附图5中所示箭头方向A-A上该转印带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
附图9是用于解释在附图5中所示箭头方向A-A上该转印带的变型的示意图;
附图10是用于解释该转印带装置的位置保持单元的示意图;
附图11是用于解释附图10中所示转印带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
附图12是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转印带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13是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的转印带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14是用于解释定位偏压构件的另一方法的示意图;
附图15是用于解释固定转印带的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解释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附图1是用于解释成像设备的整个结构的示意图,该成像设备包括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如附图1中所示,该成像设备包括用于通过使用对应于彩色图像的颜色分离元件的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显影剂成像的四个处理单元1K、1C、1M和1Y。
该处理单元1K、1C、1M和1Y在其中容纳不同颜色的调色剂。然而,处理单元1K、1C、1M和1Y包括类似结构。作为例子解释处理单元1K。该处理单元1K包括图像承载器2、清洁单元3、充电单元4和显影单元5。该处理单元1K可与成像设备的主体连接和分离。
曝光单元7定位在处理单元1K、1C、1M和1Y的上侧上。该曝光单元7定位使得根据图像数据从激光二极管发射激光束L1至L4。
而且,转印带单元8定位在处理单元1K、1C、1M和1Y的下侧上。如附图1和2中所示,该转印带单元8包括用于转印形成在图像承载器2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带12(间接转印系统)。该转印带12卷绕在面对相应图像承载器2、驱动辊10、张紧辊11和清洁备用辊15的四个主转印辊91至94上。该转印带12定位使得转印带12受到可转动驱动。副转印辊13面对驱动辊10定位,并且带清洁单元14面对清洁备用辊15定位。
能够容纳作为片状记录介质的多张纸张的纸张进给盒16以及从纸张进给盒16传送纸张的纸张进给辊17定位在该成像设备的下部中。停止纸张的一对配准辊18定位在从纸张进给辊17开始直到副转印辊13和驱动辊10之间的辊隙为止的路径中。
定影单元19定位在副转印辊13和驱动辊10之间的辊隙的上侧上。该定影单元19包括定影辊19a和压力辊19b,该定影辊内部包括未示出的如卤素灯之类的发热源,该压力辊转动,同时以预定压力接触定影辊19a。
一对纸张排出辊20定位在定影单元19的上侧上,用于排出纸张。该纸张排出辊20定位使得由纸张排出辊20排出的纸张积聚在排放托盘21上,该排放托盘通过使顶盖朝内部方向弯曲而形成。
废调色剂收集单元22定位在转印带装置8和纸张进给盒16之间,以保持废调色剂。从带清洁单元14延伸的未示出的废调色剂传送软管连接到废调色剂收集单元22的入口上。
当纸张进给辊17根据来自成像设备的未示出的控制器的纸张进给信号从装载到纸张进给盒16中的纸张转动时,只有最顶端位置的纸张被分离并传送到配准辊18。如果纸张的尖端到达配准辊18之间的辊隙,则纸张等待获得与形成在转印带12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步。
下面以处理单元1K为例子解释图像产生操作。首先,充电单元4将图像承载器2的表面均匀充电到高电势。根据图像数据,激光束L1从曝光单元7照射到图像承载器2上。由于这一点,受照射部分的电势降低,并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5将调色剂转印到图像承载器2的形成静电潜像的表面部分上,于是形成(显影)黑色调色剂图像。然后,形成在图像承载器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12上。与处理单元1K中类似,调色剂图像形成在其它处理单元1C、1M和1Y中的图像承载器2上,并且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12上,从而四种图像重叠。
清洁单元3去除在中间转印过程之后粘附到图像承载器2的表面上的残余调色剂。接下来,中和单元(neutralizing unit)(未示出)将清洁后的图像承载器2中和。
配准辊18和纸张进给辊17恢复驱动,并通过获得与叠加并转印到转印带12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步将纸张传送到副转印辊13。该副转印辊13将叠加和转印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传送的纸张上。
在转印调色剂图像之后,纸张输送到定影单元19。转印到定影单元19的纸张夹在定影辊19a和压力辊19b之间,并通过施加热量和压力,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到纸张上。在定影调色剂图像之后,纸张从定影单元19传送到纸张排出辊20,并且该纸张由纸张排出辊20排出到排放托盘21中。
在转印带1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之后,带清洁单元14从转印带12上去除粘附到转印带12上的残余调色剂。通过使用未示出的废调色剂输送单元,输送从转印带12上去除的调色剂,并收集在废调色剂收集单元22中。
附图2是本实施例所述转印带装置8的示意图。附图3是用于解释当转印带12和带清洁单元14从转印带装置8上去除时的状态的示意图。如附图2中所示,设置用于转印带装置8的尺寸比在由箭头X表示的长度方向上较高,并且在由箭头Y表示的宽度方向上较高。而且,设置用于转印带装置8的尺寸比在由箭头Z表示的厚度方向上较低。
在附图3中,转印带装置8包括一对树脂制成的支承构件23a和23b。该支承构件23a和23b是矩形横截面的槽(channel)。在该支承构件23a和23b的两端附近,该支承构件23a和23b通过两个金属连接构件24和25连接。张紧辊11的两端都可转动地支承在附图3中在前侧示出的支承构件23a和23b的末端位置处。驱动辊10的两端都可转动地支承在附图3中在后侧上示出的末端部分上。而且,四个主转印辊91至94以及清洁备用辊15可转动地支承在张紧辊11和驱动辊10之间。当转印带装置8固定到成像设备的主体上时,支承构件23a和23b以及如张紧辊11之类的多个辊定位在水平方向上(参见附图1)。
附图4是用于解释附图3中示出的转印带装置8的顶视图的示意图。如附图4中所示,转印带装置8包括一对偏压构件26a和26b以及用于在附图3中所示向下方向(几乎平行于转印带12的平面部分的直线方向)上偏压张紧辊11的两端的一对联接单元27a和27b。该转印带12的平面部分表示对应于面对多个图像承载器2的附图2中所示转印带12的延伸表面。
偏压构件26a和26b定位在偏压构件26a和26b从一个支承构件23a(23b)横跨到另一偏压构件23b(23a)的方向上。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螺旋弹簧的偏压构件26a和26b相对于支承构件23a和232b定位成直角。螺旋弹簧的偏压力不受部件的尺寸公差和定位精度误差变化显著影响。于是,具有较低弹簧系数的弹簧用作螺旋弹簧。
联接构件27a和27b包括分别弯曲成几乎C形的转动构件28a和28b,和较长的保持构件29a和29b。如附图4中所示,在转印带装置8的平面图中,偏压构件26a和26b以及转动构件28a和28b定位在主转印辊94和93之间,该主转印辊分别定位在从张紧辊11开始数时的第一和第二位置上。
下面详细解释偏压构件26a和26b、转动构件28a和28b以及保持构件29a和29b的结构。转印带装置8在宽度上居中,从而形成对称结构。于是,只解释该结构的一侧。
在附图5中,解释附图4中左侧上示出的支承构件23a、偏压构件26a、转动构件28a和保持构件29a。在附图5中,支承构件23a的右侧称为内侧,并且左侧称为外侧。转动构件28a对中定位在转动轴31上,并且可转动地靠在支承构件23a上。在作为内侧的转动构件28a的末端部分上,形成钩状保持单元32。该保持单元32保持偏压构件26a的环形一端55。而且,定位在连接构件24的中间的钩状保持单元30保持偏压构件26a的环形另一端56。除了环形和钩形保持结构之外,钩子之间的锁定结构或另一共同保持结构也可用作用于偏压构件26a、转动构件28a和连接构件24的两端的保持结构。
通过从形成在支承构件23a的内侧表面上的内部窗口35穿透内侧,定位转动构件28a的另一末端部分。转动构件28a包括在转动构件28a的另一端的边缘上形成弯曲形状的凸轮36。
保持构件29a是金属长构件。张紧辊11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到附图5中下侧上示出的保持构件29a的末端部分上。保持构件29a连接到支承构件23a的外侧表面上,从而保持构件29a能够在支承构件23a的纵向上滑动。于是,通过将张紧辊11连接到滑动保持构件29a上,该张紧辊11能够在直线方向上移动。特别地,如附图6中所示,两个长孔38在纵向上形成在保持构件29a上。如螺钉之类的紧固件39从外侧插入到该长孔38中,并且紧固件39的尖端固定到支承构件23a上。在附图6中,附图标记40是从外侧挤压保持构件29a的挤压构件。由于紧固件39,该挤压构件40挤压向保持构件29a。
返回附图5,保持构件29a包括在支承构件23a侧上突出的凸轮容纳单元34。通过从形成在支承构件23a的外侧表面上的外窗37穿透内部,定位该凸轮容纳单元34。该保持构件29a可滑动地设置在凸轮容纳单元34能够在附图5中所示垂直方向上在外窗37内侧滑动的范围中。转动构件28a的凸轮36定位在凸轮容纳单元34上,从而凸轮36能够接触凸轮容纳单元34。
如附图7中所示,当转印带12固定到张紧辊11、主转印辊94和93上时,转动构件28a面对在主转印辊94和93之间延伸的转印带12的平面部分(延伸部分)的内表面。转动构件28a也形成几乎平行于转印带12的内表面的板形。而且,转动构件28a定位使得转动构件28a几乎平行于平面部分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尽管转动构件28a几乎平行于转印带12的上侧和下侧上的平面部分定位,但是转动构件28a可几乎平行于多个平面部分中的任意一个或靠近转动构件28a的转印带12的平面部分定位。
在附图7中,偏压构件26a定位在形成在转印带12之间的平坦空间中。与转动构件28a类似,偏压构件26a定位使得偏压构件26a几乎平行于转印带12的平面部分。
附图8是用于解释转印带装置8在附图5中所示箭头方向A-A上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如附图8中所示,固定单元41以突出方式整体定位在支承构件23a的内侧上。连接构件24横跨附图8中所示固定单元41的上侧定位,并且转动构件28a定位在固定单元41和连接构件24之间。通过将转轴31插入到形成在转动构件28a上的通孔43中和形成在固定单元41上的插入孔42中,可转动地连接转动构件28a。在附图8中所示的转轴31的上端上,设置径向扩展的头部33。由于该头部33干涉附图8中所示的转动构件28a的上表面,所以防止了转轴31的落下。连接构件24定位成面对该转轴31的头部33。连接构件24和头部33定位使得,在转轴31在附图8中所示的向上方向上从插入孔42分离之前连接构件24干涉头部33。在附图8中,头部33不接触连接构件24。然而,通过使连接构件24接触头部33,可定位连接构件24。
可期望将如金属之类的高摩擦阻力的材料用于转轴31。通过与转动构件28a滑动,该转轴31磨损,于是将转轴31变形,并增大滑动阻力,从而导致偏压力波动。然而,使用高摩擦阻力的材料能够防止该波动。而且,为了防止由于转动构件28a与转轴31的滑动而发生的磨损,转轴31可挤压到转动构件28a上,并形成单个的单元。
在附图8中,在固定单元41的上侧上,连结单元44以突出方式整体定位在支承构件23a的内侧上。螺钉孔46形成在该连结单元44上,并且通过将螺钉45插入到螺钉孔46中固定该连接构件24。
姿势保持构件47和48分别连接到连结单元44和固定单元41上。该姿势保持构件47连接到连结单元44上使得,该姿势保持构件47接触附图8中所示的转动构件28a的上表面。通过使用能够彼此配合的突出单元和凹陷单元,固定连结单元44和姿势保持构件47。
然而,连接到固定单元41上的姿势保持构件48由两个小突起形成。小突起的尖端接触附图8中所示转动构件28a的下表面。该姿势保持构件48可由多于或等于三个突起形成。而且,附图8中上侧上所示的姿势保持构件47可由多个突起形成。
如附图9中所示,该姿势保持构件47可整体形成在连接构件24上。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挤压金属连接构件24的一部分并使该部分突出,形成姿势保持构件47。
如附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转印带装置8包括位置保持单元49,该位置保持单元49通过克服偏压构件26a的偏压力间接将张紧辊11保持在预定位置。该位置保持单元49包括形成在转动构件28a上的孔50,可插入和从该孔50中去除的轴构件51,以及形成在支承构件23a上的轴保持单元52。孔50形成在转动构件28a的末端部分处,并穿透到支承构件23a中。该轴保持单元52是一凹槽,其形状对应于轴构件51的外周边形状。孔50和轴保持单元52定位使得,孔50和轴保持单元52同轴对准。在附图10中,双点划线表示转印带12的末端边缘。轴保持单元52从转印带12的末端边缘朝外侧定位。
如附图11中所示,在凸轮容纳单元34受到来自转动构件28a的凸轮36的抑制力(suppress strength)之后,该凸轮容纳单元34能够移动,直到凸轮容纳单元34接触在附图11中下侧上示出的外窗37的边缘为止。换句话说,附图11中双点划线表示转动构件28a在偏压力作用的方向上最大地转动。当转动构件28a在附图11中箭头所示的偏压力的方向的相对方向(顺时针)上从最大转动状态在边上移动时,轴保持单元52定位使得,轴保持单元52和转动构件28a的孔50同轴对准。换句话说,当孔50和轴保持单元52同轴对准时,转动构件28a(凸轮36)和凸轮容纳单元34定位使得在转动构件28a(凸轮36)和凸轮容纳单元34之间形成间隙S。于是,由于偏压构件26a处于停止状态,所以组装性能得到提高。
附图12是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转印带装置8的示意图。如附图12中所示,转动构件28a和28b通过使用共同的一个偏压构件26c连接。与附图4中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在附图1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约束施加到张紧辊11的两末端上的偏压力的变化。而且,如附图12中所示,通过将长弹簧定位成偏压构件26c,可以使用具有较低弹簧系数的弹簧。由于这一点,非常难以因尺寸公差的变化受到影响。
附图13是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的转印带装置8的示意图。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偏压构件26a包括偏压力发生单元53和在纵向上从该偏压力发生单元53延伸的连接单元54。例如,该偏压力发生单元53是螺旋弹簧部分,并且连接单元54是从该螺旋弹簧部分延伸的直线的线部分。偏压力发生单元53侧上的末端部分和连接单元54侧上的末端部分连接到转动构件28a和28b上。在附图13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通过使用共同的偏压构件26d张紧辊11的两端受到偏压,所以可以约束施加到张紧辊11的两端上的偏压力的变化。与附图12中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在附图13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使用短的螺旋弹簧部分,所以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连接单元54可定位在偏压力发生单元53的两端上。
一对偏压构件26e和26f可定位成如附图14中所示。附图14是从前面观察时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转印带装置8的示意图。换句话说,在附图14中,箭头Y和箭头Z分别代表类似于附图2中所示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侧和下侧上的双点划线表示转印带12的横截面。如附图14中所示,通过相对于转印带12的横截面倾斜,偏压构件26e和26f分别定位。两保持单元30a和30b布置在连接构件24上,且该保持单元30a和30b定位在厚度方向Z上的不同高度上。该偏压构件26e设置在保持单元30a和与保持单元30a分离的转动构件28a之间。偏压构件26f设置在保持单元30b和与该保持单元30b分离的转动构件28b之间。偏压构件26e和26f彼此平行定位。通过倾斜偏压构件26e和26f的定位方向,偏压构件26e和26f可以伸长和定位。于是,可以使用具有较低弹簧系数的弹簧,并且因尺寸公差变化而受到影响变得非常困难。而且,偏压构件26e和26f的两端可在支承构件23a和23b的纵向上移位,并且可相对于支承构件23a和23b(附图14中未示出)对角定位。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结构中,由于偏压构件26a定位在横向上,所以偏压构件26a可在转印带12之间的平坦空间中伸长和定位。由于这一点,具有较低弹簧系数的弹簧可用作偏压构件26a。于是,偏压构件26a不明显地受到部件的尺寸公差和定位精度误差变化影响。而且,如附图7中所示,转动构件28a定位使得,转动构件28a几乎平行于转印带12的平面部分转动。由于这一点,可通过减小厚度方向Z上的平坦空间设计转印带12之间的平坦空间。在附图7中,在将偏压构件26a和转动构件28a定位在主转印辊93和94之间之后,可以进一步减小厚度方向Z上的平坦空间。于是,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转印带装置8的结构,提高了设计的自由度。
下面详细解释张紧辊11上的偏压动作。张紧辊11的两端上的偏压动作是相同的。于是,参照附图5,以张紧辊11的一端上的偏压动作为例进行解释。
在附图5中,偏压构件26a固定成使得,恒定的收缩力作用在张紧辊11的末端上。通过使用偏压构件26a,连接到偏压构件26a上的转动构件28a的末端部分在附图5中所示的右侧上拉伸。由于这一点,转动构件28a在转轴31上对中定位,并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
在转动构件28a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时,转动构件28a的凸轮36挤压保持构件29a的凸轮容纳单元34,并且保持构件29a在附图5中所示向下方向上沿着支承构件23a滑动。由于这一点,连接到保持构件29a上的张紧辊11也在附图5中所示的向下方向上移动。于是,通过偏压该张紧辊11并使张紧辊11在附图5中所示向下方向上移动,转印带12从内侧受到挤压,并且施加张紧力。
如果转动构件28a形成为在转轴方向上较薄的板形,则转动构件28a很容易相对于转轴31倾斜。如果转动构件28a相对于转轴31倾斜,则偏压构件26a的偏压力分布成不必要的矢量。由于这一点,振动发生在张紧辊11的偏压力上,且转动构件28a与转轴31之间的摩擦增大。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转动构件28a的转动期间,姿势保持构件47和48滑动地接触转动构件28a的两表面并进行支承(参见附图8),从而保持转动构件28a的转动姿势。由于这一点,防止了如张紧辊11上偏压力上的振动以及转动构件28a与转轴31之间摩擦增大的问题。在附图8中,支承转动构件28a的下表面的姿势保持构件48是两个小突起。通过减小这两个突起和转动构件28a之间的接触阻力,可以保持顺利的转动移动。
下面解释组装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转印带装置8的方法。
首先,如驱动辊10、不包括张紧辊11的主转印辊91至94之类的辊子连接在支承构件23a和23b之间。如附图8中所示,转动构件28a可转动地固定到支承构件23a的固定单元41上。姿势保持构件47和连接构件24顺序地固定到连结单元44上。
转动构件28a在转轴31上对中定位并转动,并且如附图10中所示,转动构件28a的孔50与支承构件23a的轴保持单元52基本同轴对准。该轴构件51从轴保持单元52插入到转动构件28a的孔50中。插入的轴构件51的末端接触支承构件23a,并且轴构件51的底部末端停止在轴构件51的底部末端从轴保持单元52(附图10中未示出)略微突出的状态。
转动构件28a的保持单元32和连接构件24的保持单元30保持偏压构件26a的两端(参见附图5)。当转动构件28a的保持单元32和连接构件24的保持单元30保持偏压构件26a的两端时,偏压力在收缩方向上产生在偏压构件26a上,并且偏压力作用在转动构件28a上。然而,由于轴保持单元52通过克服该偏压力保持插入到转动构件28a中的轴构件51,所以转动构件28a保持在预定位置处。
与支承构件23a侧上类似,组装支承构件23b侧上的每个构件,并且通过克服偏压构件26b的偏压力,保持转动构件28b的位置。
如附图15中所示,导致环形转印带12在附图15中用箭头表示的轴向上移动,并固定到如驱动辊10和主转印辊91至94之类的辊子的外周边上。然后,张紧辊11插入到转印带12的内侧上预定位置处,并且保持构件29a和29b连接到张紧辊11的两端上。
如附图5中所示,保持构件29a和29b的凸轮容纳单元34插入到相对应的支承构件23a和23b的外窗37中。在将凸轮容纳单元34插入到外窗37中时,转动构件28a(28b)的位置得以保持。由于这一点,凸轮容纳单元34不受凸轮36挤压,并且通过面对凸轮36,可很容易定位凸轮容纳单元34。
通过使用挤压构件40挤压保持构件29a和29b,固定紧固件39,并且保持构件29a和29b可滑动地固定到支承构件23a和23b上(参见附图6)。
接下来,通过去除轴构件51,释放转动构件28a和28b的保持位置。在释放该保持位置时,通过接受偏压构件26a和26b的偏压力,可转动所述转动构件28a和28b。由于该偏压动作,偏压构件26a和26b的偏压力经转动构件28a和28b以及保持构件29a和29b传递到张紧辊11的两端上,并且张紧力施加到转印带12上。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转印带装置中,如果转印带在内侧包括偏压构件和转动构件,则需要在将转印带固定到辊子上之前固定偏压构件和转动构件。然而,当偏压构件的偏压力作用在转动构件上时,固定保持构件和张紧辊或转印带变得困难。使用该组装方法,通过使用轴构件临时保持转动构件的位置,固定保持构件、张紧辊和转印带很容易。而且,由于该轴构件定位在转印带外侧,所以通过在固定转印带之后很容易地去除(操作)轴构件,可以释放固定的转动构件。
为了解释该组装方法,以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转印带装置8的组装方法作为例子进行解释。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改变组装顺序。例如,在将轴构件51插入到转动构件28a和28b中并保持在预定位置处时,通过将保持构件29a和29b以及张紧辊11连接到支承构件23a和23b上,可以固定转印带12。
在将转印带12固定到如驱动辊10和主转印辊91至94之类的辊子的外周边上之后,可期望减少轴构件51从支承构件23a和23b的突出量,从而转印带12不会钩到轴构件51上。如果转印带12钩到轴构件51上,则可期望将轴构件51从支承构件23a和23b突出的末端部分形成球表面,从而转印带12不受损伤。而且,可以设置张紧辊11直接固定到其上的位置保持单元49。
解释当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应用到使用间接转印系统的成像设备中时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结构可类似地应用到使用直接转印系统的成像设备上。该直接转印系统包括通过使纸张吸附在转印带表面上来输送纸张的转印带,图像将转印到该纸张上.
偏压构件定位在该偏压构件从一个支承构件横跨到另一支承构件的方向上。于是,通过避免与辊子干涉,长的偏压构件可定位在辊子之间。换句话说,在不增大现有转印带之间的空间的情况下,可使用不受部件的尺寸公差和定位精度误差变化明显影响的偏压构件。而且,通过使转印带之间的空间变窄,可以使转印带装置最小化。于是,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结构,提高了用于改变转印带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
通过使用联接单元(link unit)可以改变偏压构件的偏压力的方向,并且该偏压力可转移到张紧辊上。通过对张紧辊的两端进行偏压,张紧辊可在预定方向上受到稳定地偏压。
联接构件包括一对保持构件和一对转动构件。由于这一点,可改变偏压构件的偏压力的方向,并且该偏压力可传递到张紧辊上。该张紧辊可在预定方向上受到稳定地偏压。
较窄的空间可在正交于平面部分的方向上形成在转印带之间。
连接构件能够起到转动轴的保持构件的功能。由于这一点,不需要设置轴构件的单独保持构件。于是,通过减少部件数量,可降低制造成本。
在转动构件的转动期间,姿势保持构件可滑动地接触转动构件的两表面并进行支承。于是,转动构件的转动姿势受到保持。由于这一点,可以防止转动构件相对于转轴的倾斜。通过避免将偏压构件的偏压力分布到不必需的矢量上,可以解决如张紧辊上偏压力变化之类的问题。
不需要单独构件对连接姿势保持构件进行定位。于是,通过减少部件数量,可降低制造成本。
在偏压构件定位在转印带的内侧上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结构中,需要在将转印带固定到多个辊子上之前固定偏压构件。通过固定该偏压构件,尽管张紧辊受到偏压,但是位置保持单元能够临时保持张紧辊的位置。于是,通过保持联接单元的位置,可很容易实现将张紧辊连接或将转印辊固定到辊子上。在固定转印带之后,如果释放了联接单元的保持位置,则张紧辊受到偏压,并且张紧力施加到转印带上。
通过克服偏压构件的偏压力,轴保持单元保持已经插入到转动构件的孔中的插入轴。由于这一点,可临时保持转动构件的位置。于是,保持构件可定位使得,保持构件可与转动构件接合。在固定转印带之后,如果通过去除轴构件释放了转动构件的保持位置,则张紧力施加到转印带上。
该轴保持单元形成在位于转印带外侧的支承构件的一部分上。于是,通过轴构件的去除操作,固定的转印带不受干扰,并且在去除了轴构件时,转印带也不会受到损伤。
可以抑制施加到张紧辊的两端上的偏压力的变化。
可以抑制施加到张紧辊的两端上的偏压力的变化,并且可以降低偏压构件的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转印带装置都可应用到成像设备中。
当联接单元的位置受到临时保持并且联接单元不受偏压时,可很容易固定张紧辊和转印带。
在固定转印带之后,通过从转印带的外侧很容易地操作位置保持单元,可释放联接单元的保持位置。由于这一点,通过该轴构件的去除操作,固定的转印带不受干扰,并且在去除轴构件时,转印带也不会受到损伤。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偏压构件可有效地定位在转印带的内侧上的死区中。由于这一点,提高了用于改变转印带的设计的自由度。例如,如使用用于提高转印带的运行稳定性的长偏压构件之类的设计,和通过将转印带之间的空间变窄,使得转印带装置小型化变得很容易。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以获得与先前提到的转印带装置相同的效果。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通过保持在预定位置处,可很容易定位偏压力作用在其上的联接单元、张紧辊和转印带。
尽管为了完整和清楚的公开,已经相对于特定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所附权利要求不受限制,而是涵盖实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进行的所有修改和改变,这些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此处所述基本教导中。
本申请要求2007年6月22日在日本提交的2007-165163和2007年12月28日在日本提交的2007-341292的日本优先权文件的优先权,并且其整个内容通过引用合并进来。
Claims (12)
1.一种转印带装置,包括:
包括张紧辊在内的平行布置的多个辊子;
支承所述辊子两端的一对支承构件;
由所述辊子支承的转印带;以及
偏压构件,该偏压构件通过在预定方向上偏压所述张紧辊将张力施加到转印带上,其中
该张紧辊被可移动地支承在直线方向上,及
该偏压构件设置在从一个支承构件横跨到另一支承构件的方向上由支承构件和转印带环绕的区域中,
其中所述偏压构件经联接单元在预定方向上偏压所述张紧辊的两端,
其中该联接单元包括:
一对保持构件,该对保持构件在支承构件上设置成支承张紧辊的两端的状态,其中该保持构件能够在支承构件上在垂直于前述的从一个支承构件横跨到另一支承构件的方向的纵向方向上滑动,及
一对转动构件,该对转动构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承构件上,并且通过与所述偏压构件和保持构件接合,在支承转印带的方向上传递所述偏压构件的偏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中
所述转动构件形成为几乎平行于转印带的平面部分的板形,及
该转动构件几乎平行于转印带的平面部分可转动地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构件通过连接构件连接,
所述转动构件设置在连接构件和固定单元之间,所述固定单元设置在所述支承构件的内侧上,
转动构件的转轴的尖端插入到形成在固定单元上的插入孔中,及
该连接构件设置成使得,在转轴与插入孔分离之前转轴的底部末端干涉连接构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还包括分别接触转动构件的两表面的姿势保持构件,该表面正交于所述转动构件的转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中
该支承构件通过连接构件连接,及
该姿势保持构件分别设置在该连接构件和固定单元上,其中所述固定单元设置在该支承构件的内侧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还包括位置保持单元,该位置保持单元通过克服偏压构件的偏压力,直接地或间接地将张紧辊保持在预定位置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还包括位置保持单元,该位置保持单元通过克服偏压构件的偏压力,直接地或间接地将张紧辊保持在预定位置处,其中
该位置保持单元包括形成在转动构件上的孔、可插入和从该孔中去除的轴构件,以及形成在支承构件的位于转印带外侧的一部分上并可保持轴构件的轴保持单元。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还包括连接到转动构件上的共同偏压构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中所述共同偏压构件包括偏压力产生单元,和在纵向上从该偏压力产生单元伸长的连接单元。
10.一种包括转印带装置的成像设备,包括
包括张紧辊在内的平行布置的多个辊子;
支承所述辊子两端的一对支承构件;
由所述辊子支承的转印带;及
偏压构件,该偏压构件通过在预定方向上偏压张紧辊将张力施加到该转印带上,其中
该张紧辊被可移动地支承在直线方向上,及
该偏压构件设置在从一个支承构件横跨到另一支承构件的方向上由支承构件和转印带环绕的区域中,
其中所述偏压构件经联接单元在预定方向上偏压所述张紧辊的两端,
其中该联接单元包括:
一对保持构件,该对保持构件在支承构件上设置成支承张紧辊的两端的状态,其中该保持构件能够在支承构件上在垂直于前述的从一个支承构件横跨到另一支承构件的方向的纵向方向上滑动,及
一对转动构件,该对转动构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承构件上,并且通过与所述偏压构件和保持构件接合,在支承转印带的方向上传递所述偏压构件的偏压力。
11.一种组装转印带装置的方法,该转印带装置包括支承在包括张紧辊在内的多个辊子上的转印带,所述多个辊子平行地设置在一对支承构件上,该方法包括:
将偏压构件和联接单元联接,该偏压构件设置在从一个支承构件横跨到另一支承构件的方向上由转印带和支承构件的先前布置位置环绕的区域中;
通过位置保持单元,克服偏压构件的偏压力,将联接单元保持在预定位置处;
在联接单元保持在预定位置的状态下将张紧辊联接到联接单元上;
将转印带设置在包括张紧辊在内的各辊子的外周边上;
在将转印带设置在各辊子的外周边上之后,释放联接单元的保持位置;及
在释放联接单元的保持位置之后,通过传递到张紧辊上的偏压构件的偏压力将张力施加到转印带上,
其中所述偏压构件经联接单元在预定方向上偏压所述张紧辊的两端,
其中该联接单元包括:
一对保持构件,该对保持构件在支承构件上设置成支承张紧辊的两端的状态,其中该保持构件能够在支承构件上在垂直于前述的从一个支承构件横跨到另一支承构件的方向的纵向方向上滑动,及
一对转动构件,该对转动构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承构件上,并且通过与所述偏压构件和保持构件接合,在支承转印带的方向上传递所述偏压构件的偏压力。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将转印带设置在各辊子的外周边上之后,通过操作转印带的外侧上的位置保持单元,释放联接单元的保持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65163/07 | 2007-06-22 | ||
JP2007165163 | 2007-06-22 | ||
JP2007341292A JP5112851B2 (ja) | 2007-06-22 | 2007-12-28 | 転写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41292/07 | 2007-12-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29536A CN101329536A (zh) | 2008-12-24 |
CN101329536B true CN101329536B (zh) | 2013-02-06 |
Family
ID=40205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81011025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29536B (zh) | 2007-06-22 | 2008-06-23 | 转印带装置、其组装方法和成像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2) | JP5112851B2 (zh) |
CN (1) | CN10132953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61649B2 (ja) * | 2012-11-29 | 2017-01-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5165263A (ja) * | 2014-03-03 | 2015-09-1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330575B2 (ja) * | 2014-08-22 | 2018-05-3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ベルト周回装置、搬送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467914B2 (ja) * | 2014-12-26 | 2019-02-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91575A (en) * | 1998-05-12 | 1999-11-23 | Oki Data Corporation | Belt unit |
US6560428B2 (en) * | 2001-10-10 | 2003-05-06 | Xerox Corporation | Tensioning and detensioning assembl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64772A (ja) * | 1992-08-13 | 1994-03-08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無端ベルト搬送装置 |
JPH08123294A (ja) * | 1994-10-20 | 1996-05-17 | Fuji Xerox Co Ltd | ベルト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のベルトカートリッジ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84908B2 (ja) * | 1999-03-29 | 2005-08-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022188A (ja) * | 1999-07-09 | 2001-01-26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784218B2 (ja) * | 2005-09-09 | 2011-10-0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183561A (ja) * | 2005-12-07 | 2007-07-19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07
- 2007-12-28 JP JP2007341292A patent/JP511285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6-23 CN CN 200810110259 patent/CN10132953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10-11 JP JP2012225627A patent/JP558562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91575A (en) * | 1998-05-12 | 1999-11-23 | Oki Data Corporation | Belt unit |
US6560428B2 (en) * | 2001-10-10 | 2003-05-06 | Xerox Corporation | Tensioning and detensioning assembly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29536A (zh) | 2008-12-24 |
JP5112851B2 (ja) | 2013-01-09 |
JP2009031724A (ja) | 2009-02-12 |
JP2013008068A (ja) | 2013-01-10 |
JP5585629B2 (ja) | 2014-09-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2726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providing a stable belt movement in a belt unit | |
US1022863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support to adjust a rotator and a guide | |
JP200919856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787704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exposure support member | |
US20060268373A1 (en) |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ectively positioning an image forming member | |
CN101329536B (zh) | 转印带装置、其组装方法和成像设备 | |
JP457757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像形成構造体、像形成構造体の装着方法、及び像形成構造体の引き出し方法 | |
US6731895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imple transfer belt tension mechanism | |
US8121515B2 (en) | Image-forming apparatus | |
US20070172265A1 (en) | Image forming device | |
JP200114227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653919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ransfer belt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image transfer surface planes arranged at an angle, and plural image bearing members facing same | |
US7965966B2 (en) | Transferr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US8452206B2 (en) | Image-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positioning for medium conveyance | |
CN114594666A (zh) | 处理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408528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7487967B2 (en) |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JP200632315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073259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2026504A (zh) | 壳体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7126228A (ja) |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699915B2 (en) | Photosensitive body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13946111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418969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18672096A (zh) | 带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06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